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2024-09-05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精选12篇)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篇1

现阶段科研人员对于智能物流并没有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 科研人员认为智能物流就是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将物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集成性管理, 让物流系统具有分析判断的功能, 有效解决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智能物流系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已经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例如数字化、信息化与网络化。

1 建立智能物流系统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企业要保证自身在市场内可持续性发展建设, 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 进而提高自身在市场内的竞争力, 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 都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发展战略目标。

物流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十分关键。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2015年我国物流成本在我国经济总值已经超过15%, 创造了超过6亿的经济增长数值, 但是物流成本的提升, 对于人们生活水准的提升并没有造成显著影响, 这些成本主要花费在了运输及配送上面。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情况, 充分表现出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而言较为落实, 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1]。

2 智能物流系统的物理架构

2.1 智能物流系统架构设计

本文在对于智能物流系统构建分析研究中, 以货物运输位置跟踪作为研究对象, 创建智能物流系统, 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2 智能物流系统的组成

智能物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几乎参与到物流整个环节环节之后, 例如货物储存、配送、跟踪等等, 这样能够有效对物流流程进行高效快捷的管理, 充分发挥智能物流系统所具有的优势。智能物流系统包含较多先进的科学技术, 能够对于货物运输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对于货物运输流程进行及时了解。

2.2.1 识读系统

识读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分别是电子标签、天线、识读设备与数据交换系统。识读系统在硬件设置上面, 主要安装在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所经过的地点, 货物在经过识读系统硬件设备之后, 能够接受到货物上面电子标签所传输到的信号信息, 完成对于货物运输有关信息的修改工作。

识读系统在进行构建过程中, 需要对于电子标签标准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生产企业在对电子标签生产过程中都是按照自身生产标准进行生产, 现阶段主要具有5种常规标准, 分别是ISO标准、EPCG标准、ID标准、AMI标准与IP-X标准。识读系统电子标签虽然与条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还是具有相同的频率, 但是电子标签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按照自身的需求对频率进行调整。所以, 识读系统在对于电子标签选择过程中, 需要保证电子标签能够与识读设备相连接[2]。

2.2.2 货物跟踪系统

货物跟踪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分别是RFID、GPS、GIS与监控系统。其中GPS能够对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位置进行有效确定, 还能够通过遥感技术, 对于货物所经过的路径进行分析规划, 在将分析结果传输到监控系统之后, 完成对于货物运输的实时监控。货物跟踪系统所应用的3种科学技术, 就能够构建成智能物流网络结构, 其中GIS技术能够将识读器上面所接受到的电子标签信号进行整合处理, 同时与电子地图相对应的方式, 了解到货物在电子地图上面的位置;GPS能够对于卫星覆盖范围之内的区域进行精确定位, 经济成本较为低廉, 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大量路面定位操作, 但是卫星在定位过程中也具有一定漏洞, 例如地下停车场、立交桥等等位置上面, 这些地点内需要提前安装道口标签。想要具有GPS功能, 仅仅需要对于汽车终端进行有效改造, 这样就能够完成对于城市全方位的定位。

2.2.3 仓储管理系统

仓储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有五个, 分别是出入库、盘点、管理、货物位置管理与订单管理。在仓储管理系统内所应用到的硬件技术主要有3个, 分别是条码、无线传感与立体仓库;在软件方面所应用到的技术主要有两个, 分别是信息系统与订货系统[3]。

3 智能货物系统解决方案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是以仓储监控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智能货物系统应用最为成熟的一个科学技术就应该是RFID技术, 该技术具有远程识别功能, 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完成对于货物储存及运输整个流程的高效率管理, 货物在运输到某一个仓库点的时候都能够完成自动信息更新功能, 整个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由图2能够发现, 在仓储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内, 包含了较多先进科学技术, 例如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扥法等。仓储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在硬件上面, 所应用到的电子设备主要有四个, 分别是阅读器、天线、无线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其中阅读器在仓储智能物流系统内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天线所传输电子标签上面的信息, 然后将有关数据信息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之中。

仓储智能物流系统应用前提条件就是仓库自身已经具有主动识别功能, 能够自动对于电子标签上面的信号接收, 同时保证接受信号的完整性。所以, 仓储智能物流系统在建立的时候, 需要对于电子标签与通信系统之间所具有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4]。

4 结束语

智能物流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之下的产物, 伴随着有关科学技术不断深入性研究分析, 智能物流在物流行业内所起到的作用也将更加显著, 具有更加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钢, 刘艳辉, 方亮.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 2016, (24) :276-279.

[2]高连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J].物流技术, 2012, (23) :124-125;150.

[3]窦瑞华, 李海军.现代城市智能物流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 2013, (4) :15.

[4]陈文娟.物联网技术下连锁超市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J].物流技术, 2014, (19) :434-435;476.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篇2

国家或地区:中国

项目背景:

联华超市(以下简称联华)创建于1991年5月,是上海首家以发展连锁经营为特色的超市公司,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43.1亿元,比增长31.85%,并连续八年排名中国连锁业百强首席。截止至20底,联华共有营业网点3609个,其中大型超市97家,超市1553家,便利店1959家,遍及全国21个省市。

联华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是国内零售业信息化建设最早的超市之一。联华最初的信息化建设从门店入手, 年- 年,在门店层次形成了基于POS 的管理体系。底,联华开始了EDI自动订货系统的全面建设,该系统从3月正式投入使用。2月,联华开始实施“供应商综合服务平台”模块,该模块是一个B2B的电子交易平台,通过该模块,联华的采购中心可以通过自动传真、发E-mail和EDI等多种方式迅速将订货信息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也可以到此平台上查询自己商品的销售和库存等信息。10月,联华开始大规模地在各门店与采购中心之间、各门店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全面的大规模网络系统。

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联华合理安排生产和库存,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在竞争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只有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这也要求零售企业具有分析、挖掘业务数据的能力,以便于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业务发展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联华超市开始了BI(商业智能)系统建设。

解决方案:

联华曾经采用Unix平台,建设了试验性和应急式的BI应用,随着公司扩大规模的战略需要,原有的BI系统难以满足公司日常的要求,公司需要分析更多的数据,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以及迅速灵活的报表查询。在年的下半年,联华开始准备建设新的BI系统。

在BI系统方案设计上,公司有两种选择:一种方案是沿用第一期BI系统的设计,从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以及前端平台均采用Unix。另外一种方案是全部采用微软的平台,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和前端都采用微软的产品。经过公司的讨论和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全部采用微软平台。“微软为我们的系统提供了功能丰富、完整的解决方案,并且帮助我们大大节省了项目的投资。”联华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到,“我们最终在Web服务器方面,采用微软的Windows Server平台,数据库采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5,前端采用微软的IE。”

该BI系统方案主要功能是为联华提供业务数据分析,整个系统包括四个层面,见下图。

•企业级的数据仓库

超市的各个门店以及供应商之间每天都要有大量的数据要传递和处理,数据仓库可以统一不同数据来源间的差异,清理在线系统中的不合理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响应速度。数据仓库还可以智能地执行数据加载、清洗、转换过程,大大降低后续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多维分析报表(OLAP)

数据仓库只是对数据的搜集和储存,对于数据分析功能,该BI系统提供了多维分析模型和多维分析报表,运用.Net技术来提供报表分析,同时充分满足了各业务部门定制报表和灵活查询的分析需求。

•特定主题分析

特定主题分析是指针对零售业的特点,而开发的一些主题分析,包括总经理KPI指标仪表盘、供应商综合绩效评估、门店综合绩效评估、特定节假日促销效果定量分析、特定商品促销效果定量分析和不同时期、不同业态商品的角色跟踪、对比分析,

•经营分析指标

经营分析指标包括零售库存保本保利分析预算、成长达成率指标分析、生产率分析指标、资本安全性分析指标、收益率分析指标等。通过经营指标分析,可以使联华超市掌握自己的经营管理状况。

项目于2005年10月开始实施,到年初结束。联华BI项目采用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客户端浏览器的三层结构,即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这种结构性能优越,易于扩展,也易于维护。客户端采用微软的IE6.1浏览器;;Web应用服务器和OLAP服务器均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

系统的主服务器采用64位的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数据库采用64位的SQL Server2005企业版,结合基于Intel 64位处理器的服务器平台,为系统提供了稳定、坚实的基础。备份服务器均采用32位的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和SQL Server2005企业版。服务器都放置在联华的总部机房,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总部主档库、各分支机构(包括区域、业态等)的业务系统以及外部系统如供应商的系统等相联。各联华的门店和最终用户分别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从而可以访问BI系统的应用。整个系统的网络架构见下图。

用户收益和体验:

•性能先进,扩展性强

微软的SQL server 2005针对商业智能做了优化,包括相关的数据仓库、数据分析、ETL、报表、数据挖掘的一系列设计、开发、管理工具;支持XML与Web Service使得BI应用可以方便与Internet相联,各种新数据类型和T-SQL扩展为SQL server2005带来了诸多灵活性,扩展性很强。64位的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和SQL server 2005企业版的应用,配合基于Intel 64位芯片服务器,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操作简便,易用性强

由于采用了微软的整体解决方案,整个BI系统在操作和易用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Windows server 2003具有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优点,而且在安全性能和网络应用方面有了很大提高。SQL server 2005中报表服务、整合服务和分析服务的应用以及前端IE浏览器的使用也使得整个BI系统的易用性很强,客户和员工都反映系统很容易上手,操作简单。系统在操作上的便利也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系统稳定可靠,安全性能高

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作为系统平台使得整个BI系统运行十分稳定,另外SQL server 2005提供了全新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技术来加强数据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镜像、快照、时点恢复、实时在线管理等功能更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采用微软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篇3

关键词:智能化社区信息网络系统自动化系统

0引言

社区智能化是利用4C(即计算机、通讯网络、自控和IC卡),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的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集成,为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智能化社区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即通常所说的4C,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特征,同时利用这些技术突出实现住宅信息渠道的开放性、社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它是建筑艺术、生活理念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足不出户而纵览全球。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家庭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旅游聊天、社区智能系统管理……,将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智能社区的主要的特征是智能化,它采用一系列的高新技术,实现服务、信息和系统资源的高度共享,为社区住户提供安全、环保、高效、舒适、方便的生活空间,实现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经济目标。智能化社区信息网络系统主要由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和社区物业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他们分别实现社区信息化、社区活动管理和社区活动管理智能化的功能。

1智能化社区的信息网络建设

智能化社区的核心是智能化社区网络的建设。智能化社区网络属于园区网络,它是一个公用的运营网络,其设计包括以下5个方面:区网络控制中心的设计,包括宽带Internet接入方式、网管技术选择和核心交换路由设备的选择等;基础物理传输网络设计,包括物理线路和传输协议等;网络逻辑设计,包括路由服务和网络流量控制等;网络运营管理平台设计,包括基于用户的认证、计费、网络安全和服务质量等;Internet服务网络平台设计,包括防火墙、WebCache和服务器负载均衡等。

智能化社区网络的建设重点就是物理网络传输技术即社区用户接人技术的选择,在目前主要有4种接人技术:以太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有线电视网数据传输技术和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

1.1智能社区以太网技术此方案是以局域网络以太网技术为基础,建设智能化小区的园区网络。在住户的家中添加以太网络RJ45信息插座作为接入网络的接口,可提供10M,甚至100M的网络速率。由于采用以太网络技术,故其基础网络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比较简单成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园区结构化布线:在楼宇之间采用室外光纤(多模或单模)形成网络骨干线路,在单个建筑物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室内光纤作为楼内垂直主干和五类双绞线到每户内的方案,或全五类双绞线的方案。骨干网络拓扑结构一般采用星型,但可根据实际情况及要求,采用树型、环型或混合型。②以太网络设计与实现:网络结构基本上分为核心和边缘。网络核心即社区网络管理中心,一般采用核心级以太网骨干交换机。网络的边缘即各个建筑物内,一般采用工作组级以太网交换机。可根据每个建筑物内用户数量,来确定交换机端口数量,从而决定采用交换机的数量。

1.2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是采用以太网技术建设社区网络的有益补充,实际上也是建设社区以太网。无线局域网设备由无线客户端和访问单元(Access Point简称AP)组成,有时为了增加无线网络的传输(连接)距离,还包括高增益定向天线,现有的无线局域网设备可以提供2Mbps-10Mbps的传输速率。AP通常还提供以太网接口,以方便超出传统传输介质连接范围的多个局域网互联,因此AP也被称为无线网桥,一些厂商生产的AP还可以互联,以增加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建设社区网络与前面所介绍的以太网技术基本相同,都是先在社区网络中心及单栋建筑物中建设以太网,然后在各楼交换机与网络管理中心骨干交换机之间,利用无线AP及高增益天线配合使用充当网桥互联,以解决传统以太网建设过程中社区楼外布线成本高及利用率低等弊端,特别适合楼栋分布范围广和用户群分散的社区采用。社区用户只要拥有无线网卡及可移动计算机,就可以在社区随时随地上网,实现了住户与社区网络的无缝链接。

1.3有线电视网数据传输技术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采用频率分割、数字压缩、调制解调等技术,是面向大众的宽带接入平台。它具有其他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高人户率、高带宽、建网成本低、能综合传输图像、数据和语音等多媒体业务。作为现代化的智能小区,有线电视服务必不可少。因此,为该解决方案提供了良好的线路基础。对于已经建成的小区,为了不破坏建筑室内外的装修,有线数据网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替代的解决方案。有线电视的传统业务是传输电视模拟信号,要在它的网络上开展数据业务,建设数据网络,需要增加相应的设备,将数字信号调电视电缆相应的频带上。其中,在用户端需要添置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在小区的有线中心需要添置电缆调制解调头端设备CMTS。传统有线电视网是广播式的单向传输网络,而为了传输双向的数据业务,头端设备及户端设备需要将HFC网分成上行和下行通道。上行通道提供用户向中心传送数据的通路,下行通道是中心向用户传送数据的通道。因为在传送数据时,不应影响电视信号的传送,所以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工作频率不能与电视信号频率相重叠。下行一般采用OAM64或QAM256调制方式,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38Mbps;上行一般采用QPSK或QAM16调制方式,最高速率可达10Mbpso

上面所讲的组网方式是针对支持双向传输的HFC网络,如果原有有线电视网络是单向的,则可采取两种解决方式。其一是进行双向网改造,通过改造部分线路及分配器、放大器等使网络变成双向网。另一种方式是利用现有的电话网,下行通道依然不变,而将电话拨号信道作为上行通道。此时,头端设备应能同时作为电话拨号的接入设备。从服务于用户的角度来说(如带宽,使用方便等),以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对小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使其支持双向传输的方案为佳。另外,在选择头端设备CMTS和用户端的Cable Modem时,应注意该设备是否符合工业标准,只有符合工业标准的产品,才能保证其与不同厂家设备的互操作性,以及以后设备升级的可能,从而保证用户的投资不会浪费。目前,业界主流的工业标准为MCNS的DOCSIS 1.0和DOCSIS 1.1。

1.4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对于已经建成的社区,如要采用以太网社区接人解决方案则需要重新进行数据网络结构化布线,这对于高档社区的用户可能是无法接受的。采用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

建设智能化社区就是用户利用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接人社区网络管理控制中心。为了实现数据传输的高速性,通常利用比较成熟的xDSL(如ADSL)技术。该方式利用现有的电话线路,为社区住户同时提供语音和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很广,特别适合于不便于进行结构布线的社区,不仅节约了投资,也有利于日后的维护管理。但是,通过目前的电话线路,还无法实现交互式的视像服务节目。该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用户端的网络存取单元(NAU)、中心的网络集中单元(NCU),网络交换机和电话布线系统。这种组网方式不需要重新布线,在传输网络数据的同时,仍可提供电话业务服务。例如利用3Com公司的Ethernet Over VDSL技术,可以在1类到5类双绞线上同时传输传统的语音业务和标准的以太网数据,即全双工10Mbps的数据业务。

2社区网络建设技术的选择

智能化社区网络的建设是智能化社区建设的核心,对接人技术的选择是其中的关键,一旦选定更改不易,因此需要慎重考虑。具体选用哪种接人技术,需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1从布线的角度考虑如果是新建社区或老区改造用户接受重新布线,则可以采用以太网技术或无线局域网技术。否则,就选择有线电视数据传输技术或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同时如果小区范围广,光纤铺设相对较为昂贵,同时需要住户计算机能无缝接入社区网络,则可以优先考虑无线局域网技术。

2.2从社区用户接入的带宽需求角度考虑以太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都可以向用户提供10Mbps的网络接入速率,对于高带宽的网络应用(如视频点播等)支持较好,而有线电视数据传输则相对带宽较小。

2.3从网络安全的角度考虑由于以太网技术原本是为局域网而开发的技术,将它用于公共接入运营网络,将存在相对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无线局域网和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由于也采用了以太网技术,所以也有相同的问题。而有线电视数据传输技术本身就是为宽带接入运营网络而设计,比如DOCSIS标准中就定义了基于网络链路层的安全措施,所以安全性较好。

2.4从网络设备管理的角度考虑采用以太网技术和无线局域网技术的网络设备可分别放置在各个建筑物内,网络设备需要分布管理,并且需要考虑网络设备的运行环境。而采用有线电视数据传输技术和采用数字电话线路传输技术则不存在这类问题,其所有网络设备均集中放置在网络中心室内,且管理和维护方便。

3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也可称为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BAS可以通过对整个建筑的电气设备,如空调设备、新风机组、风机盘管、水箱液位、照明设备及给排水等系统进行信号采集和控制,实现楼宇内设备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从而起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节能降耗的作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由楼宇机电设备控制构成的设备环境监控系统和由消防系统以及保安系统组成的安全保卫监控系统两大块。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按照控制方式可分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设定值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

3.1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是计算机的过程输入,通过控制算法得到控制输出以后,以计算机取代模拟调节器,直接通过接口控制执行机构,从而实施对现场被控过程的控制。

3.2设定值控制系统设定值控制系统是通过过程输入和控制算法求得一个指导性的设定值,再以其来规定回路控制的目标值,最后由回路控制设备完成具体的控制输出。

3.3分布式控制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是以多台计算机分别承担不同控制功能和处理范围,不仅使处理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将危及系统安全的因素降低。

4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效率和改进办公质量,改善办公环境和条件,缩短办公周期,并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借助于各种先进技术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以实现办公活动的科学化、自动化。现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融信息处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于一体的应用系统,将现有的决策支持系统推进到更高级的决策智能系统,强调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提供丰富的学习功能和知识共享功能,确保每一个使用者通过学习使之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能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核心是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各类应用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主要是各种软件界面的集成,办公自动化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在客户机、服务器等方式下,通过局域网互联快速地实现楼宇的管理功能,或者由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Intrnat网络和Web,通过浏览器Browser模式对网络数据进行发布和交换,是智能楼宇办公系统自动化追求的目标。

5物业管理自动化系统

智能社区物业管理是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照合同和契约,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支持下,采用先进和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已经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智能社区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社区的环境、清洁绿化、安全保卫、租赁业务、机电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实施一体化的专业管理,并向社区的使用者与承租户提供高效和完善的优质服务。

物业管理系统能够对物业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管理信息,大大提高物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一般有单机版和网络版,其中网络版又分为局域网版和广域网版。

5.1单机版IB FMS单机版IB FMS运行于单机环境,只是用于小型抵挡楼盘物业管理,通过人工输入信息,对数据进行处理、存档,便与信息检索和数据统计。

5.2局域网版旧FMS局域网版IB FMS适用于大中型楼盘的物业管理,局域网目前多采用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建立智能大厦或住宅小区内部的内联网是网络化IB FMS的发展方向。除了具备单机版功能外,还通过与智能建筑各智能化子系统的联网使用,具备了实时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控功能,如:水电气表的远程自动计量、水暖电气设备的自动监控、停车场的自动管理、火灾自动报警、“一卡通”、物管网站等基于网络的物业管理功能。局域网版FMS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操作界面,具有与其它智能化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了智能建筑各种物业管理信息的综合,增强了对智能建筑全局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提高了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犬病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 篇4

关键词:犬病诊断,网络数据库,构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基于Web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 (B/S) 模式的各类农业专家应用系统已成为网络应用技术研究的一个方面。根据B/S模式开发出的应用程序对客户端要求不高, 并且具有统一的交互界面, 操作简单易行, 安装维护简便。我们运用高级编程语言, 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与犬病诊断原理相结合, 创建了一个能在Internet上运行的犬智能诊断系统, 使犬病诊断这一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变得简便易行, 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在非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普及、推广及其在网络上的传播与利用。

一、原理与方法

犬病智能诊断系统的构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专业知识和实现技术。前者是指犬病诊断领域的专门知识, 包括犬病的症状表现、诊断过程及防治方法。后者是指将这些专业知识系统化、直观化、智能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本系统搜集整理了85种犬类常见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诊断过程主要以犬病数值诊断原理为依据。该方法借鉴了现代计量医学的研究成果, 如模糊模式识别法以和灰色决策系统, 它们不依赖于大样本就能对疾病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允许根据专家经验和书本知识对疾病信息定义赋值, 然后根据对疾病的综合判定而得出准确的诊断。这种方法在兽医临床上尤为适用。整个诊断及查询过程使用基于Web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 (B/S) 模式实现, 以网页形式在Internet上运行。

1.1诊断原理

本系统主要以犬病数值诊断原理为诊断依据。首先将病犬的症状、病名及分值 (病症对诊病意义的大小) 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录入数据库, 记为知识规则库。然后将各种病症的病名及对应的防治方法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录入数据库, 记为防治库。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其中, 诊断算法为本系统的核心部分, 首先读取用户选择出症状的表单数据, 然后连接知识规则库选择对应的数据表。为表中的每个病名建立变量hbmi (i为病名序号) , 将用户选择的症状对应的分值类加至hbmi, 记为和值;再用此和值减去C.Y值求出差值, 和值与差值相加, 最大值所对应的病名即为诊断结果。 (如图2) :

1.2实现方法

本系统使用基于Web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 (B/S) 模式实现, 以网页形式在Internet上运行, 用户只需根据病树表现的症状在症状列表中进行选择, 系统会自动与服务器端数据库连接, 并从中取得数据进行诊断。

1.2.1 Web数据库技术

本系统采用ASP技术。ASP内含于IIS当中, 是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平台。ASP系统配置简单, 成本低廉, 对软硬件要求均不高, 适合于中小型B/S系统。通过ASP我们可以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ASP是经过服务器解析之后再向浏览器返回数据, 所有的程序都将在服务器端执行, 包括所有嵌在普通HTML中的脚本程序当程序执行完毕后, 服务器仅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浏览器, 这样不仅减轻了客户端浏览器的负担, 大大提高了交互的速度, 而且可以防止系统信息向外泄漏和保护程序源代码的安全。

1.2.2服务器数据库

在本系统的设计中采用SQL Server建立和管理服务器端数据库。SQL 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使用集数据定义、数据处理为一体的一种标准数据库查询语言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结构化查询语言) , 包括数据库查询 (Query) 、删除 (Delete) 、增加 (Append) 、修改 (Update) 等处理。利用前端工具的计算能力和SQL的数据库操纵能力, 可以快速建立数据库应用程序。

1.2.3 Script脚本语言

脚本语言是介于HTML和Java、C++和Visual Basic之类的编程语言之间的语言。本系统采用脚本语言VB Script来实现诊断算法以及提高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VB Script来源于VB语言, 采用了VB的语法结构, 简单易学。脚本程序可以在客户端执行也可以在服务器端执行, 不需要编译, 可以直接用, 由解释器来负责解释。

1.2.4 ASP与数据库的联接

ODBC (开放数据库联接驱动程序) 是查询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一个接口, 通过这个接口, 能够存取不同厂商所提供的服务器数据库。由于ODBC并不是很容易使用, 所以又产生了数据库存取对象:DAORDO和ADODAO。能够存储.mdb格式的数据库RDO强化了SQL服务器的访问功能, 提高了执行效率;ADO则提取了DAO与RDO的精华。本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就是通过ADO实现的。

ADO对象模型是一组接口, 通过它可从任何语言中访问数据库, ADO提供了七种对象, 通过这些对象连接到数据库并实现对数据库的一系列操作, 这里我们仅对本系统中使用最多的几种对象进行简要介绍:

(1) Connection (连接对象) :代表到数据库源的链接。

(2) Recordset (记录集对象) :由从数据库的查询返回的记录和这些记录中的一个游标组成。

(3) Field (域对象) :代表一个记录集中使用普通数据类型的一个域。

二、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配置 (如访问权限、数据源等) ;设计用户界面, 编写asp程序实现与数据库的连接和诊断算法。

2.1服务器端数据库的配置

2.1.1数据库的建立

本系统的数据库由两个数据库组成, 一个是用来储存诊断信息的知识规则库, 整个诊断过程都需要和这个规则库连接, 并从中获取数据以判断病症名称;另一个用来存储犬病的名称、症状及防治方法, 以供用户查询。由于数据量较大, 我们选择先将收集的数据输入Excel表内, 再导入SQL Server中。

2.1.2在服务器端配置ODBC

我们前面提到ODBC是查询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一个接口, 为了使查询程序能够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 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配置。具体步骤如下:

(1) 开始菜单→控制面板→O D B C数据源→系统DSN→添加驱动程序选择SQL Server→完成。

(2) 配置:输入相应的DSN名称、服务器的IP地址 (若数据源在本地, 选择“local”) 、数据库账号、密码。

2.1.3数据库访问权限的设置

在查询程序 (即ASP文件) 中, 我们需要用特定的账户、密码和数据库进行连接, 这需要在SQL Server中建立账户、密码, 并为其设置特定的权限。本系统中只需要从数据库中查询, 而不涉及更新等操作, 所以只需设置select权限,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SQL Server的Enterprise Manager中, 选择Security, 新建一个用户名和密码。

(2) 将已导入新建数据库中的所有表格的属性中相应用户名的Select权限设置为“选中”状态。

2.2诊断过程的实现

2.2.1用户界面设计

“病症诊断”的主页设计为框架结构, 主要包括up.htm (病组分类) 、low.htm (病组) 、right.htm (症状) 。用户选择病组分类不同, 相应的病组和症状就会相应发生变化, 所以, 这三个框架之间的转换用Java Script中的on change事件实现;right.htm通过提交“病症”到查询程序 (ASP文件) , 实现病害诊断, 并显示诊断结果。查询出的病症又可通过search.asp从数据库中查找相应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2.2.2 ASP文件的运行

right.htm文件设计了一个供用户选择症状和查询的表单, 用post方法将表单提交给查询程序, 调用ADO与数据库连接, 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

ASP的ADO访问数据库的操作过程:

(1) 创建数据库源名 (DSN) :在给ODBC传送指令时用DSN来告诉ODBC操纵是哪一个数据库, 所以配置DSN必须有DSN名、ODBC驱动程序类型、数据库名。即:conn=”driver={sqlserver};server=****;uid=***;pwd=***;database=quan;”

(2) 创建数据连接:A S P文件中, 如果要访问数据, 必须首先创建与数据库的链接, 其语句如下:setConnectiona=server.Createobject (“ADODB Connection”) ;然后, 打开链接:Connectiona.open con

(3) 创建数据对象:ADO中数据对象Recordset通常保存的是查询结果, 它保存的是一行行的记录, 并标有一个当前记录。创建方法:set rs=Conn.Execute (sqlstr) 这条语句打开并创建了对象, 其中Conn是先前创建的链接对象, sqlstr是一个串, 代表一条标准的SQL语句。

(4) 操纵数据库:通过调用链接对象的Execute方法来将查询结果返回给一个数据对象。该方法的参数是一个标准的SQL语句串, 所以可以利用它方便地执行数据插入、删除等操作。Rssql=”select mc, tz, ms from quan where mc=”+request (“bz”)

(5) 关闭数据对象和链接对象:在使用ADO对象之后, 一定要关闭它, 因为它使用了一定的服务器资源。通过调用Close实现关闭, 然后释放它。Recordset closeSet Recordset=nothing Conn.closeSet.Conn=nothing

三、系统主要功能

3.1诊断功能

本系统将疾病按症状分病组 (所谓病组就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症状的疾病归在一起依其主要症状归列为组) , 用户在诊断时只要根据病树要症状进入相应病组, 对统显示的一系列症状进行选择, 按后按“确定”按钮, 系统就会自动显示诊断结果。 (如图3、4所示)

3.2查询功能

用户只需点击诊断结果 (如“食道梗塞”) , 系统就会自动在防治库中查找并显示防治方法。 (如图5所示)

四、结束语

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利用计算机web网络技术将犬病专家的诊断方法和经验系统化、形式化, 建成犬病智能诊断系统。系统将犬的疾病按症状分病组, 用户在诊断时只要根据主要症状进入相应病组, 对显示的一系列症状进行选择, 进行确定后系统即会自动显示诊断结果, 点击病症名称则显示诊断方法。该系统简单易用, 能部分代替专家广泛指导生产实践, 对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信彦.Active Server Pages应用大全—ASP与数据库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汪晓平, 吴勇强, 张宏林, 等.ASP网络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0.

[3]张信.犬病数值诊断与防治[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4.

[4]冯逢.狗病防治手册[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旅游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篇5

摘 要:在旅游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确保游客的旅游交通中的安全,其是确保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所以必须提高对旅游交通安全的重视,进一步促进旅游交通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

然而在实际的旅游交通管理中存有许多问题,如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设施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都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必须提高对旅游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视,将其有效落实到实际的旅游交通安全管理之中。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轨道交通;铁道信号;技能训练平台

中图分类号:U239.5;U298

本文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的阶段成果之一

一、引言

为了对接轨道交通企业的需求,铁道信号专业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从每年定期的调研情况看,铁道信号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离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技能水平不够高等方面。近几年,各学校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在信号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专任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尽心尽力,但从平时教学的反馈情况看,效果仍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没有调动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是根本的原因。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专业知识本身比较枯燥难学,而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较弱,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够很好地契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构建一个适合现代高职学生灵活自主学习的系统平台,快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成为专业教学急需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前,移动互联技术正方兴未艾,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无处不有它的存在。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将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推向了顶峰。现在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倾向用智能手机上网,从互联网获取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各种信息,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且灵活。如何将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载体,研究开发一个用于铁道信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测试的软件系统,是本文要探析的主要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据调查,目前全国各铁路院校大都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铁道信号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测评,即采用纸质稿的教辅材料,学生训练及测评也采用纸质试题进行。这种传统的训练及测评方式,不能很好地契合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喜好,无法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何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国内外的一些学校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公共课如英语、数学上,很少有聚焦在专业课程的应用研究上。如: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佳等人研究了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大学英语的学习中[2];雅安技术学院的冯明研究者研究了在移动终端实现移动学习的三种模式[3]。

三、研究目标

为了切实提高铁道信号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本文将探索构建一个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铁路信号工技能训练与测评的应用系统。该系统用于训练的内容完全来自铁路现场企业,完全满足铁路信号每个等级岗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并按岗位的等级划分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模块。每个模块具备“随机训练”、“顺序训练”、“自由组卷”、“错题库”、“试题收藏库”等功能。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充分利用安装了该系统的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灵活自主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进行跳跃式选择性训练,也可以从最低等级向最高等级逐级训练,这就像打游戏冲关,每过一关,学生都会有莫大的成就感,讓学生在成就感中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契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学习模式,将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可以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四、研究内容

为了确保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铁路信号工”岗位技能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电话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目前“铁路信号工”岗位的等级及其工作内容和相应的知识技能要求。根据岗位的等级及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的题库设计。

(二)模块划分

按照铁路信号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岗位等级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要求,划分出铁路信号“初级工”模块、“中级工”模块、“高级工”模块及“技师”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且每个模块都具备“随机训练”、“顺序训练”、“自由组卷”、“错题库”、“试题收藏库”等功能。

(三)移动互联时代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

通过文献查找、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移动互联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方式,为系统的设计提供良好的参考。

(四)技能训练和测评系统设计

根据铁路信号工岗位技能要求及模块化的思路,对系统的整体架构、数据库及功能模块等进行设计。

(五)系统上线及测试使用

将设计好的系统进行上线测试,改进和完善不足之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利用成熟的移动互联技术来构建铁道信号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评系统是可行的,在充分的现场调研和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基础上,能够确保应用系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应用系统,能够很好地契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能够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3、本系统的构建方案具备一定的可移植性,可以为其他轨道交通高职专业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本文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的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小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5年第2期.

[2] 周敏. “互联网 +”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5.12.

[3] 杨忠华等. 浅谈APP技术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的可用性[J].教育管理信息化,2014.2.

[4] 毛德娟. 论互联网时代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年第52期.

作者简介:

智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构建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城市的楼房也越盖越高, 很多商业楼房的人员聚集量不断增加, 然而很多楼宇的防火系统没有健全, 灭火设备老化, 防火安全人员岗位职责不清。我们都知道, 火灾发生之后, 时间就是生命, 消防员在和时间赛跑, 一旦出现火情, 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的许多装修材料属于一些易燃材料, 遇火后迅速燃烧, 有些燃烧过程还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直接导致受困人员窒息伤亡。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不断发展进入楼宇防火领域之中。一种叫做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应用于楼宇防火领域, 大大提高了火灾隐患的预知性, 为及时消灭隐患, 为火场争取时间节约大量的时间。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关系到建筑中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工作原理

消防设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保障。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人为管理总会出现各种差错。例如, 水泵里的水压不足, 忘记打开阀门放水, 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压力过大, 阀门忘记关闭, 导致公共用水白白浪费等各种各种的差错。这些差错可能将是一些安全事故的导火索。而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楼宇消防安全员就解放多了, 实现自动控制消防设施的使用。例如, 办公写字楼里一般安装的烟雾报警设备, 也就是一个烟雾传感器, 通过它感知该楼宇中是否有烟雾, 一旦发现问题, 它将第一时间反馈给系统终端, 系统根据事前输入的指令, 调用相应的程序, 输出拉响警报, 通知管理员, 同时开始指挥发现烟雾附近的喷淋设备开始洒水。再例如, 系统对水泵设备的控制。系统控制其开启时间。相关的压力继电器通过检测, 一旦发现消防管理中的水压不足, 及时反馈给系统, 系统调用有关指令, 发出启动水泵的指令给水泵电机, 水泵电机开始工作, 压力继电器检测发现水压已经达到要求后, 反馈给系统, 系统发出指令关闭电机, 水泵停止加压。同时对水泵的管理还有一个计时器, 通过计时, 定时通知电机开启, 水泵加压, 定时关闭电机, 水泵停止工作。

3 系统部件

楼宇中的智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一种集成了智能化、自动化、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集成联动系统, 消除楼宇中的火灾隐患, 遇到火灾之后, 可以迅速反应通知消防部门, 同时自动开启楼宇中的灭火设备, 为消防部门赢得时间。该系统不是很复杂, 涉及的工作部件主要有:火源采集部件、报警监控部件、消防设备及其控制部件。

3.1 火源采集部件

一方面是设置在楼房内部的各个温度、光学、烟度传感器还有就是火警按钮。

(1) 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有测试室内烟浓度的, 有测试室内温度的, 有测试室内光源强度的, 有测试室内易燃气体密度的。因为不同的物质燃烧, 室内的温度、烟雾浓度等因素各不相同, 只是依靠某一种传感器, 监测的准确性不是很高, 容易出现误报的情况。监测的灵敏度也不是很高, 不能到达及时报警的要求。因此, 这些传感器的设置要综合、统一配合起来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感器中加装微处理装置, 是一种较为高级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采集各种因素数据的同时, 开展简单的分析, 去除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较正常情况各种因素的参数信息, 给出是否发生火情的最终判断, 准备掌握室内的真实情况。传感器的设置是一门学问, 科学合理的设置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 一个火情检测组是以屋子的独立性决定的, 每一个房子一般至少有一个传感器, 在一些公共场所, 人流量较大的场所, 如电梯等, 更要设置传感器。每一种传感器的有效适用具体范围, 房间中的障碍物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要被充分考虑。房子的高度、空间要充分利用, 例如烟雾传感器的安装要在没有房梁和柱子的遮挡, 这些障碍物将严重影响烟雾传感器的灵敏度。

(2) 设置在各个楼层的火警按钮。这些火警按钮要设置在较高的位置, 不易让儿童嬉戏玩耍时触碰。设置距离也是一般一个楼层平面中不超过25米酒就要有一个火警按钮。一般人为的按下火警按钮, 可能火场之中会有人员存在, 所以可以将火警按钮与室内的消防灭火设备的开启装置兼容在一起, 即触动火警按钮, 一方面信息传递给自动报警系统终端, 一方面同时开启灭火设备。一般这种按钮要有明显的颜色区分其它设备。

3.2 监控部件

当传感装置和火警按钮将楼房中的火情信息传输出来之后, 系统的监控部分将接受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给出判断。这个系统终端要兼容智能楼宇的监控系统、楼宇对讲系统, 这样的话, 火情信息的判断可以从现场实时监控画面的得到验证, 同时可以通过楼宇对讲系统, 了解火场中人员情况。现在的智能化楼宇体系是将这些系统兼容在一个系统之中的, 实现资源共享, 对火场信息全面了解, 为消防部门到达现场, 给出准确的信息, 赢得救援时间。

3.3 消防设备及其控制

该系统在作出火情发生的判断的同时第一时间通知消防部门, 另一方面该系统控制楼房中各个消防栓的开启, 自动控制消防水泵的开启, 楼层中的自动喷淋设备的开启控制。同时该系统要控制楼宇中的电源系统, 切断相关电源, 开启应急灯, 防止电路造成更大的火情。火情受到风的影响最大, 一般火情发生之后, 火苗通过通风井的蔓延时最为可怕的。控制终端也要设计对通风井控制。当温度达到一定高温之后, 要将通风井关闭, 阻止火焰的蔓延。

4 结语

火情报警系统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一体的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将有效预防火灾隐患, 防止火情蔓延, 为消防救援赢得宝贵时间。现代城市楼房的智能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将该系统兼容其中, 实现对楼宇防火监控的实时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宋中才.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2004, 16 (04) :52-54.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构建探究 篇8

为了推动科技的发展, 我国组建了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的研究机构, 并于2000-06完成了研究报告, 随后, 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出台, 并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最终促成了如今高速公路智能化的蓬勃发展。但随着汽车数量的激增, 使原本就拥挤的城市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进而提升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此外,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智能交通的发展中, 仍存在以下6点不足之处。

1.1 缺乏统一部署单位

我国的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行基础, 但因起步较晚、地区差异性较大, 导致原本可以统一规划的智能交通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使统一编写了规划, 但也缺乏因地制宜的制度和措施, 且各地实际情况的考核和总结不完善, 导致智能交通系统的信息整合的能力不足, 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较差。

1.2 系统不统一

目前, 高速公路信息共享机制平台还不完善, 各个系统之间缺乏集成性、兼容性和互动性。比如, 已被应用的系统软、硬件平台, 数据格式, 技术标准等缺乏一致性, 且兼容性较差。

1.3 电子收费应用规模较小

目前, 我国的电子收费系统的应用规模较小, 有些区域已实现智能收费, 但有些区域仍采用人工收费。这样不仅增大了信息传递的困难程度, 也给车主造成了困扰, 且导致某些路段的行驶速度严重降低。据查证, 目前, 我国部分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经降至20km/h以下, 缓慢的行驶速度不仅加大了控制高速公路客流量的压力, 还增加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进一步降低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1.4 养护管理系统的功能单一

由于养护管理系统的功能单一, 导致智能系统无法在第一时间更新, 且更新周期较长, 缺乏辅助行性的决策功能。现有的养护管理系统仍沿用了人工采集的方式, 导致系统数据更新缺乏时效性, 大大降低了智能使用率。

1.5 交通服务信息单一化

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较为单一, 缺乏创新, 导致原本就较为单调的服务大打折扣, 且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1.6 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服务人员甚至不具备操作信息工具的能力, 进而导致信息化办公理念推行困难。因此, 即使科研机构大力发展科技, 推出更加先进的智能工具和理念, 也难以在大范围内第一时间普及。此外, 服务人员的工作相对比较枯燥, 久而久之, 服务人员会缺乏上进的学习心态, 进而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 导致服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 改进措施

2.1 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的支持是高速公路智能化的关键力量。政府作为一个决策机构, 应发挥自身的功能, 鼓励科研机构的大力发展, 统一制订一套完整的管理理念, 并严格落实下去;在全面分析智能交通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高速智能系统, 以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 以推进运营管理、信息服务、应急存、指挥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为导向,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枢纽作用, 保证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集成, 从而确保高速公路的智能化顺利实现。

2.2 监管养护管理系统

应广泛收集养护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 建设健康的动态检测系统, 开展快速跟踪、处理、汇总和传达信息的服务, 并建立合适的运营机制,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2.3 统一服务区管理系统

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管理系统, 提高业内的管理水平, 实现全面、有序的科学管理系统。在职工作人员要始终奉行“服务第一”的理念, 遵循“服务为本”的原则, 合理调配工作人员, 充分地为出行者和高速公路的使用者考虑, 争取使其以最近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并完善电子信息分享化, 及时反馈最新信息, 保证在职人员时刻掌握高速公路车辆运输信息。

2.4 完善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高速公路出行者服务系统, 比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 从而完善出行者的出行信息, 及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动态、静态的实时路况, 规划最佳出行路段, 从根本上规避流量高峰。在事故多发路段, 更应为出行者提供全面的道路信息服务, 比如车辆运行状态信息服务、交通事件信息服务、出行规划信息服务、道路工程施工信息服务、收费站信息服务、车辆预计行使距离信息服务、路边信息服务和气象信息服务等。

2.5 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

选拔人才应从基础做起, 比如在大学校园开展宣传, 开设相关课程, 使就职的新员工具备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扎实的技术理论, 并在后期进行经验总结。在后期工作中, 管理部门应做好自身的工作, 宣传“服务为本”的理念, 定期培训工作人员, 提升其专业技能, 推广最新的理念和技术, 从而使高速公路智能化系统日益完善, 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3 结束语

我国通过大力推广高速公路智能化系统, 使人们广泛地认识、了解了智能化高速公路的优点, 使出行者的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大大节约了出行的时间和成本;同时, 也使高速公路的服务者得到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使服务工作更加系统化、有序化。

参考文献

变电站智能辅助风冷系统的构建 篇9

1 现状分析

电力电容器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极板面积, 极板间的介质上长期承受着很高的电场强度, 而且一旦投入电网就将连续在满负荷下运行, 这就决定了电力电容器的实际使用寿命与运行条件中的温度、电压、谐波、涌流等因素有关。

按照电容器的有关技术条件规定, 电容器的工作环境温度一般以40℃为上限。然而, 现有变电站电容器室的通风设计是按消除室内余热进行计算, 所采用的形式多为百叶窗的自然通风方式, 这种通风方式在春、秋、冬季尚可, 但在夏季高温期间, 则无法满足环境温度要求, 造成对电容器使用寿命的影响。

2 智能辅助风冷系统的构建

2.1 概述

近几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变电站智能辅助风冷系统就是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 以实现对室内温度、风机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 为电容器的安全稳定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2.2 功能设计

通过外设的传感器, 准确监测室内的情况。监测信息传送至主机。同时, 监测前端可执行主机控制命令, 根据室内状况对风机进行停启动控制。

智能辅助风冷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

(1) 当室内温度过高, 超过温度报警下限时, 部分风机启动;当室内温度超过报警上限时, 全部风机启动。

(2) 当温度传感器动作时, 上传相应的动作信号至监控主机, 并发出语音提示。

(3) 风机的控制方式分为3种:就地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和远方强制控制。风机正常运行时为自动控制方式;就地手动控制方式是方便施工人员在投运前检查各冷却器组的运行状况;远方控制方式是用户可根据需要, 通过后台监控软件远程控制风机。

(4) 监控软件对室内温度进行实时采集, 并在监控画面上进行显示。对风机运行工况进行显示, 当任一组冷却器出现故障时, 在后台监控软件上进行指示, 并发出报警信号。

(5) 可存储模拟量数据、风机工作状态和报警信息等, 并可实现运行记录的历史数据查询。

2.3 电容器室风机加装方案

室内电容器室面积一般较小, 为降低室内环境温度, 一般采用加快风的循环速度。在房屋顶部外侧加装若干风机, 采用向外排风方式;在房屋底部外侧加装若干风机, 采用向内进风方式;进风、排风口加装过滤网和铁丝, 防止异物进入电容器室。安装好风机后, 将顶部和底部风机电源线顺着电容器室内墙面上放置到系统主机的背面, 再穿过室内与室外的钻孔放至系统主机箱内。接着在电容器室外门的右侧墙面上人眼平视的高度安装系统主机, 在室内距离地面2m左右的高度安装无线传输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好系统主机后, 从电容器室的动力箱取得电源, 接入主机内带漏电保护的总空开处, 再将风机电源线分别接入对应的支路空开, 其支路空开与相对应的接触器并联。此外, 在门内的另一侧墙面上可安装一个诱导风机, 该风机可根据温度传感器探测的数据, 进行风口转向, 直对过热区域降温。

2.4 控制系统组成

整个控制系统由智能控制器进行实时监测、控制, 由高精度带无线传输功能的温度传感器采样送至控制主机内, 由控制主机进行对比分析, 并判断是否超过设定值。如温度超出设定值时, 则立即启动风机进行降温并向上位机发送报警信号。系统控制原理图如图1所示。

智能控制主机面板利用LED数码管显示温度相关数据。内置的E E P R O M存储器设定数据长期保存, 掉电后, 所设定的温度控制数据不会丢失, 看门狗电路保证控制主机不会死机。

为了控制室内温度, 用户可以设定报警温度, 也就是温度的报警点, 有2个档位设定, 即温度的上限和下限。设定了温度的上限和下限后, 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下限时, 智能控制主机立刻发出温度过高的一次报警信号, 同时启动对应风机降温系统;当高于设定上限时, 智能控制主机立刻发出温度过高的二次报警信号并启动所有风机, 将风机都变到最大频率, 以达到降低主变室内温度的目的。

室内温度数据、风机运行工况通过RS-485协议实时上传至智能辅助系统的监控机上。值班员除了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 还可通过智能辅助系统监控机实现对风机的远方停启用的操作。

3 智能辅助风冷系统的特点

(1) 为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系统所采用的风机均为低噪音风机, 远远低于常规风机的噪音。 (2) 诱导风机的风口可180度转向, 随意调节出风口方向, 并可通过系统智能调节风口。 (3) 系统可采用变频技术, 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来调节频率, 从而根据具体要求或低转速排风, 或高转速强排风, 或停止排风。 (4) 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技术, 将传感器数据上传至智能控制主机, 减少布线的麻烦。 (5) 系统耗电功率小, 节电效果显著。

4 结语

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通过自动、实时的对设备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 实现了对设备的实时管理和控制。

然而, 现有老变电站配置的视频监控、火灾报警、给排水、采暖通风等辅助生产系统, 均以独立功能模块的形式运行, 且缺乏可靠的自身运行工况监视及控制手段, 迫切需要进行智能化改造。智能辅助风冷系统的构建只是老变电站智能化辅助系统改造的一部分, 目前使用效果良好, 其必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电容器组由于室内温度过高而造成的故障进行分析, 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变电站智能辅助风冷系统, 实现对室内温度、风机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关键词:电容器室,智能,辅助风冷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篇10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面对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如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尤其是北京目前为缓解交通压力已实施尾号限行政策。如何及时的监测各个路网的交通流量,并对车辆进行疏导,成为智能交通的重点研究问题。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车辆监测技术主要有环形线圈法、视频和微波雷达。环形线圈法通过在城市交通路口、高速路路上埋入线圈实现对来往车辆的监测,但此方法随测量精确,但安装维护复杂且安装过程中破坏路面。而视频与微波雷达监测则对天气、光线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且造价相对较高。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技术公司利用磁阻式传感器在智能交通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发展较快。基于该传感器的交通监测系统具有尺寸小、安装方便、造价低廉、对非铁磁性物体无反应、可靠性高等特点。实验证明将磁阻式传感器用于交通监测,对车辆的车长进行估计、车型进行分类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利用A D公司的ARM芯片以及WiFi设计了基于磁阻式传感器的无线WiFi智能交通监测设备。

该系统前端采用ADuc7026来采集磁阻式传感器在车辆通过时产生的电压信号,之后通过无线WiFi网络传送给安置在附近的信息收集节点,最后由信息收集节点经过数据分析和过滤后,通过GPRS网络传送给交通部门的实时监控中心,最终实现对交通的智能监控。

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地磁车辆监测的工作原理,之后阐述了W i S T的总体架构设计,之后从硬件节点设计与软件设计上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半实物仿真对WiST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实验。

2 基于磁阻式传感器对车辆监测的原理

2.1 磁阻式传感器

磁阻式传感器应用了镍铁导磁合金的磁阻效应。镍铁导磁合金的电阻值与偏置电流(I)和磁场矢量(M)之间的夹角()存在函数关系(如图1),其阻值随着磁场矢量变化而改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基础元件是惠斯通电桥,组成电桥的电阻是由镍铁合金的薄膜片沉积于硅晶片表面制成,惠斯通电桥将磁场的变化转换为差分电压的形式输出[1]。(图1)

2.2 车辆通过时磁阻式传感器的电压变化

当车辆通过具有磁阻式传感器监测地区时,地磁传感器将收到汽车车体铁质材料干扰引起测量值的变化[2,3],如图2所示。

地磁传感器一般置于车辆行驶的道路中央,基本出于汽车通过时的正下方。对于多车道的公路,则需要置放多个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并需对车道间的干扰进行有效的滤波,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3 WiST的总体设计

WiST系统主要由安置在行车道上的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放置在监测设备周边,利用太阳能供电的道路信息中转设备。以及位于交管部门的道路数据处理中心。具体构成如图3所示。

其中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作为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前端设备,其采用短距离4 3 3 M H z的载波频率与道路信息中转设备进行无线数据通信,其可接收道路信息中转设备的控制命令,如:何时休眠、对敏感车型的重点监测、隔多长周期进行一次数据汇报等。道路信息中转中心在W i S T系统中主要起信息中转作用,其由太阳能供电,定期通过GPRS模块向交管部门的数据处理中心发送数据。同时,道路信息中转中心也可接收交管部门下发的控制信息,对前端的各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进行配置。位于交管部门的道路数据处理中心,其是WiST系统的后端设备,其主要由道路数据信息库,专家知识库、道路决策中心三部分组成,负责对前端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3.1 基于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的硬件设计

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处在前端进行信息采集,此设备的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整套系统的监测精度。本文设计的地磁传感器系统如图4所示。本系统选用霍尼韦尔1001磁阻芯片作为道路磁场测量传感器,该传感器为一维磁阻微电路传感器,是一个单边封装,能够感应与管脚方向平行的磁场[4]。霍尼韦尔1001磁阻式传感器可在无外部线圈辅助的情况下,达到30μGauss的监测分辨率。处理器选用AD公司的ADuc7026,选用该款传感器芯片,主要因为该芯片优良的A D采集处理能力,该处理器具有4 0 M的主频A R M 7处理器,1 6路1 2位A D采样通道,采样速率可达1MIPS。为了能够提高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运算与处理能力,硬件设计时外扩了数据带宽为16bit的两块256KB的RAM。此外,系统采用微网高通的W iM 4 3 3 M U A 0 1无线模块,该模块内置T C P协议栈,使用433MHz的载波频率,最高能够达到38.4Kbps的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对于车辆通过时产生的数据传输要求,该模块足可胜任。

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主要可划分为配置管理模块、数据采集处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如图5所示。

为了能够精确的测量车长,ADuc7026分别利用两路A D与两个霍尼韦尔磁阻式传感器相连。两个传感器按汽车行驶方向排列,相聚距离为一个常值固定为θ厘米。当汽车通过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时,ADuc7026可采集到2组具有一定时间差的波形信号,信号形状如图2所示。若设这两组信号的时间差t∆秒,设车速为v,则车速的计算公式为:

此设备需要达到的车速车辆指标为:4 0 k m/h-8 0 k m/h,而为了能够是设备安置方便,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距离θ一般不会超过20cm,因此这就要求对于两个传感器信号波形之间的时间差有较好的精度,否则将导致车长测量误差精度过大,因此为了能够使设备能够达到一定精度,必须需要软件上的支持,利用滤波和平滑来寻找传感器采集到的特征值点,之后根据特征值点间的时间差对两组信号的时间差t∆进行测算。此外还需对地磁传感器采集到车辆到达时的时间以及离开时的时间进行测算,以便能够较准确的计算车长。

若设车长为l,设地磁传感器设备采集到的信号持续时间长度为t∆2,则车长的计算公式为:

3.2 基于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软件设计

磁场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软件编写,主要包括监测设备上信息数据的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峰值提取,无线数据发送三个模块。其中数据采集模块较为简单,只要通过设置ADuc7026的相关寄存器,便可对数据采样率进行控制。由上节最后一段叙述可知,对采集到的数据特征值点所在时间点精确的提取,将有助于精确的测量车速与车长。地磁传感器监测设备一般采用蓄电池供电,因此,在硬件上实现滤波一方面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另一方面则会增加设备能耗,降低设备生存期。因此本文采取软件滤波与平滑的策略。

3.3 基于地磁传感器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模块设计

地磁传感器设备上电后,会首先设置复位并读取设备上存储的配置信息,对A D采集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等模块进行配置。最后,地磁传感器设备进入A D数据的采集处理循环程序,对数据采集后进行滤波处理。由于大地磁场随着环境,如:天气、温度、时间会有一定的变化,并不会如图3中X轴那样的平稳,因此本文设计,当A D数据采集,滤波完成后,将会判断波形是否发生了较大变化,若没有,则将此波形对没有车辆通过时的波形进行记录,这样,便可确定磁场漂移的基线,从而较好的提取出车辆通过时的波形信息。最后,由于在能量受限的无线设备中的主要能耗为无线收发模块的能耗,因此,磁阻式传感器设备会选择隔一定时间传送一批数据,因此当波形信息被提取出后,会选择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并存储。

3.4 地磁传感器设备无线数据收发模块设计

地磁传感器设备的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定期与道路信息中转设备进行数据通信,为了能够节省地磁传感器设备有限的能量,因此此模块采取“工作-休眠”的周期工作方式,为了节省模块的能耗,在未有数据需要收发时,无线模块进入休眠状态。当地磁传感器设备有数据要发送时,其将开始设置无线模块的片上寄存器,使其工作在收发状态。在发送数据完成后,将进入接收状态,监测数据转发中心是否有数据A C K消息。若无A C K,则监测设备将等待一定超时时间,进行转发;若收到了A C K,则设备将继续转入接收状态,接收数据转发中心传来的控制消息,用以对地磁传感器设备进行配置。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的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6所示。

3.5 地磁传感器设备的数据滤波与平滑处理

地磁传感器设备的数据滤波与平滑处理对车长与车速的测量精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即要考虑到处理器能够接收的算法复杂度,又需考虑到算法的计算效果。

由于设备能耗与成本上的考虑,本文并未选用传统的数据滤波算法,如:利用带通滤波器变换的自适应阈值状态机方法,多中间状态的车辆检测法等。本文选用基于地磁信号的滑动滤波来达到对地磁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数据滤波与平滑处理。该方法创建一个循环队列用做采样数据的存储器,循环队列长度固定为n,每进行一次新的采样,把采样数据放入队尾,扔掉位于队首的数据。因此,在队列中始终有n个最新的数据。对这n个最新数据求取平均值,作为此次采样的有效值。此方法每采样一次,便可得到一个有效采样值,因而速度快,实时性好,对周期性干扰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图7)

3.6 实验与仿真

为了分析、验证WiST系统的性能,本文对所设计系统的主要模块进行了半实物仿真以及实地测试。

本文对设计的硬件进行了半实物仿真,在传感器上侧水平缓慢的使用一个非均匀铁质物品来模拟汽车的铁质分布(此铁质前端铁密度较大并放置一个小型的磁铁以模拟汽车发动机,后端则使用铁密度较低的铁制品)滑行过两个传感器,并对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处理,图8为实验中将采集的数据利用串口传送给主机,并在主机上运行Python编写的监测程序显示的结果,从图中可看出,在非均匀铁质通过时,其对传感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模拟发动机的部分通过时带来了磁场较大的变化,随着非均匀铁质滑行过磁阻式传感器,磁场趋于平稳。(图8)

最后进行实地测试,设置汽车时速为4 0 k m/h,以及80km/h并让汽车水平从磁阻式监测设备的顶部滑过。下表显示了部分测试结果。(表1)

从上表可看出,磁阻式监测设备在实际测量当中能够较好的分辨出时速40km/h-8 0 k m/h的车长与车速。

4 结语

本文叙述了一种基于磁阻式传感器的无线只能交通监测系统WiST,并着重介绍了其中最重要的设备-无线磁阻式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设计方案以及软硬件实现,并通过半实物仿真以及实地测试验证了此设备的性能,目前此W i S T系统正在进行下一步研究与研发,相信其成果将对未来智能交通监测应用作出贡献,本文的研究与研发过程对后续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樊海泉,董德存.基于模式匹配算法的车型识别研究叨.微型电脑应用,2002.18(4):19-20.

[2]李谋成,徐满意.基于地磁传感的交通检测系统田.大连大学学报[J].2005.26(4):19-23.

[3]Caruso C J,Withamwasam L S.Vehicle detection and compass applicationsusing AMR magnetic sensor[J](1999-05)[2005-08-10].http://www.Sgoe-honeywell.com.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智能Agent;个性化信息服务;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0)05-0075-03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Agent-based University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Qingdao CityZhao Qingfeng1 Ma Linshan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China;

2.Library,Hefei College,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Agent-base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 is an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of customer-centric,and this paper,combining the charact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Qingdao city,stated a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ideas of college agent-based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s of Qingdao city.

[Keywords]intelligent agent;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data mining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整合地区信息资源实现地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下用户获取信息容易,但获取准确信息却越来越难,特别是科研、学术型用户,更是迫切需要个性化、高质量、主动及时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念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同时提出了信息服务的新要求。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青岛市也对如何利用地区信息资源造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本文属于青岛市软科学项目“青岛市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重点是对青岛市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以方便用户使用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

1 智能Agent技术及其优点

Agent,即智能代理技术,它是一种软件程序,具有感知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和与外界进行通信的能力,并能持续自主地发挥作用的一个实体,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拟人化软件提高信息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Agent可根据用户定义的准则自动搜索收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并根据用户指定的时间将其传递到用户指定的“地点”,成为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中介。Agent能够完成委托任务,模仿人的行为执行一定的任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用户的干预和指导。通过跟踪分析用户在信息空间中的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和爱好,主动搜索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主动性的信息服务。Agent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自主性。是指Agent能在没有人或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持续运行,并能控制其自身的行为和内部状态。(2)智能性。Agent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的丰富的知识、策略和相关数据,能够进行相关的推理和智能计算, 能够处理复杂的、高难度的任务。在用户需求不明确时,Agent能推测出用户的意图、兴趣和爱好,并代为其完成请求任务。(3)适应性。Agent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具有适应用户工作方式及特征的能力。(4)交互性和协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把相关领域的各个Agent集成构架成一个多Agent系统,每个Agent都有标准的外部接口,并采用统一的代理通讯语言(ACL)与其他“代理”进行交互,这样多Agent系统中的多个Agent就可以通过协商、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5)合作性和学习性。它能够和其他Agent主体进行信息合作,并有智能代理的标准接口,采用统一的通信语言进行信息交流。

智能Agent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它为实现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主动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技术支持。它已经成为构建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先进的技术介绍了青岛市高校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设计思想。

2 系统结构与设计

该系统将智能Agent技术引入本信息系统,利用智能Agent的先进特性实现了个性化用户模型的建立(通过用户建模Agent实现)、系统特色资源库的建立(通过资源获取Agent实现)、个性化信息资源集合的建立(通过匹配Agent实现)以及个性化信息的提供(通过个性化信息推送Agent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青岛市高校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简化功能结构图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基于智能Agent的青岛市高校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May,221 个性化用户模型的建立(通过用户建模Agent实现)用户建模Agent主要实现个性化用户模型库的建立。用户兴趣模型的质量是关系到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核心内容。一个完善的个性化用户模型能够充分反映用户的真实信息需求,以此为基础获取的信息资源也应该能够真正反映用户的特定需求。该系统的用户建模Agent通过3个方面实现了个性化用户模型的建立:首先,通过用户主动提供自己的兴趣和相关信息来得到初始的用户兴趣模型。其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行为挖掘用户的需求。第三方面是通过用户对搜索结果的反馈信息和用户兴趣的变化不断更新用户的需求信息。

22 系统特色资源库的建立(通过资源获取Agent实现)资源获取Agent主要功能是实现系统资源库的建立。系统资源库是该系统的主要特色所在,主要包含青岛市各高校的综合信息(学校基本情况、学校教学、学校科研、校企结合等)以及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

其中青岛市各高校资源入口是通过资源获取Agent与各高校的校园网和可公开的没有上网的可共享信息资源导入进行连接的,另外资源获取Agent还通过智能搜索功能随时从Internet网上获取与各高校关系密切的信息资源,最终把资源获取Agent实时获取的信息资源按照分类和主题两种主要的信息组织方法存储到系统特色资源库中。

资源获取Agent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搜索功能,是系统中信息流控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接收其它部分传递过来的用户需求信息后,区分出需求的是目前特色资源库已存在信息还是未存在信息,前者则停止相关主题资源的搜索,后者将需求传送到外部信息搜索与获取部分,以便通过青岛市高校资源入口和互联网获取相应信息。内部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数据库存储技术实现的,而外部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是通过资源获取Agent中的智能信息搜索与获取模块来实现的。

23 个性化信息资源集合的建立(通过匹配Agent实现)个性化信息资源集合实际上是用户模型库中的特定用户模型与系统特色资源库通过匹配Agent得到的与特定用户类型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的集合。

为了保证为用户提供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的新颖性,同时为了节省系统的存储空间,系统采用的是不设立个性化信息资源库的形式,而是在实时推送过程中通过匹配Agent实时的将用户模型库中的特定用户模型与系统特色资源库中被实时更新了的资源进行匹配形成对应的个性化信息资源集合并及时的通过个性化信息推送Agent实现信息的实时提供。

在个性化用户模型库和系统特色资源库中都采用VSM方法把用户模型和系统资源都表示为向量后,把资源信息与用户兴趣匹配转化为向量空间中向量匹配的问题进行处理,假设用户兴趣的词条特征向量为U=(U1,U2,…Un),资源库中的资源向量为V=(V1,V2,…Vn),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可以用向量之间的点积来度量,相似度计算公式如下:

Sim(V,U)=cos(V,U)=∑nk=1ukvk∑nk=1u2k•∑nk=1v2k

当相似度Sim(V,U)的值大于一定的域值时,则将相应的资源并入个性化信息资源集合中。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智能信息检索来实现工作目标的,由于本文篇幅有限,这里对智能信息检索的知识不作过多的阐述。

24 个性化信息的提供(通过个性化信息推送Agent实现)个性化信息推送代理主要实现系统特色资源库与个性化用户模型库的匹配以及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的推送。

用户通过定制和系统对用户行为的跟踪借助用户建模Agent形成用户的个人需求信息后存储在个性化用户模型库中,另外用户需求除包括用户的个性信息需求表达外还包括通过聚类后形成的与用户有相同背景及需求的该类用户的共同信息需求。系统根据匹配Agent形成的个性化信息集合形成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列表。另外,每个用户有可能从属于聚类后的不同的类,根据这些聚类,系统可以针对属于该类的用户形成用户最临近的若干推荐列表。

系统会通过智能代理综合处理用户最临近的若干推荐列表和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列表,形成用户最终的需求信息资源表,以WWW服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通过推送服务或其它方式展现给用户。这主要是通过个性化信息推送Agent来实现的。在个性化信息推送Agent工作之前的个性化信息资源形成过中还包括信息的组织与维护工作的步骤,这一工作步骤能够有效的对由匹配Agent形成的个性化信息资源集合进行信息的格式化处理、存储和维护等工作。通过个性化信息推送Agent实现了用户与资源的接口,在用户接触到系统推送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可以根据资源与自身需求的相关性进行反馈调整,这些反馈信息会直接对系统的用户模型库产生影响。正是通过这样的不断反复的循环才使系统的推送结果与用户需求的相关性越来越大,使系统不断的自我完善。

3 结束语

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Agent技术应用于个性信息服务研究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个智能Agent的区域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详细阐述了模型系统的结构以及设计思想。目前该系统的部分功能还处于实验之中,有关个性化用户模型库的构建以及信息推送的算法需要结合应用实践进一步的优化。相信这个不断完善的系统模型能够为青岛地区的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及青岛地区高校信息资源服务于青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hanapal,R.A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agent[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8,8(21):466-470.

[2]Guo,Qing-lin.Zhang,Ming.Semantic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question answering based on pervasive agent ontolog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10068-10077.

[3]原福永,杨桂芝,程玉良.基于Agen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33):109-111.

[4]肖毅,甘仲惟,肖明,等.基于移动Agen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3):36-38.

[5]赵庆峰.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理想模型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6,(2):14-17.

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 篇12

可靠度是设施系统安全使用或运行的量度。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交通参与者、车辆、道路及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2],道路交通系统要安全必须使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都安全可靠。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安全可靠性。本文将探讨用道路交通系统可靠度来进行道路交通系统安全评价,即用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度模型来反映道路交通系统安全评价模型。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度是指在规定的道路交通条件和给定的时间内,不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数量上应为交通参与者安全可靠度、车辆安全可靠度、道路安全可靠度与环境安全可靠度的并积。

1 交通参与者安全可靠度模型

1.1 感知可靠度模型

感知阶段差错状态可由本身直接恢复,感知可靠度[2,3]RS表示为:

其中,pSi为感知阶段第i个感知行为主因子量化值;wS为感知差错引发的故障或事故的百分比。

1.2 判断可靠度模型

判断阶段差错状态除可以直接恢复外,还可以通过感知—判断方式恢复。所以该阶段的可靠度为两者串联组合,则判断可靠度[4,5]RO为:

其中,pOi为判断阶段第i个判断行为主因子量化值;wO为判断差错引发的故障或事故的百分比。

1.3 动作可靠度模型

动作阶段差错状态恢复有三种方式:除直接恢复外,还有通过判断—动作阶段恢复,以及感知—判断—动作恢复,即动作可靠度[6,7]RR由三种恢复方式的可靠度串联组合:

其中,pRi为动作阶段第i个动作行为主因子量化值;wR为动作差错引发的故障或事故的百分比。

1.4 交通参与者可靠度的计算公式

交通参与者可靠度分为感知可靠度RS、判断可靠度RO和动作可靠度RR。由三个行为阶段构成串联系统[6,7],因此交通参与者的可靠度Rp为:

2 车辆安全可靠度模型

车辆的安全可靠性,是指车辆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与规定的时间或里程内安全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即汽车在正常的驾驶下,一定时间或行驶里程内能够保证安全正常行驶的程度。车辆安全可靠度Rv为:

其中,rm为车辆第m种部件或逻辑连接的可靠度;K为组成车辆的逻辑单元总数。

3 道路与环境安全可靠度模型

道路是车辆与人通行的场所和基础条件。道路对交通安全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道路的缺陷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另一种是因为道路的缺陷诱使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发生偏差。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主要有道路等级、几何线性、横断面、交叉路面及安全设施等。所以道路安全可靠度模型Rr为:

其中,tij为道路第i种影响因素中的第j种属性的可靠度;αij为道路第i种影响因素中的第j种属性的权重;n为影响道路安全因素总个数;k为道路第i种影响因素的属性个数。

4 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度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度R的模型为:

最后得:

从物理的观点来看,网络是各个物理元素相互连接形成的一个系统,可分为点、线、面三个组成层次。同理,道路交通系统为道路节点或微段、路段、路网组成。因此道路交通系统可靠度可从道路系统节点或微段、路段和路网角度进行研究。

5 结语

本文采用系统的观点,通过分析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四个因素:交通参与者、车辆、道路和环境,分别建立其安全可靠度评价模型和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度评价模型,因此可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与保障奠定一定理论基础。由于道路交通系统的复杂性,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采用系统的观点,通过分析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四个因素——交通参与者,车辆,道路,环境,分别建立安全可靠度评价模型和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度模型,从而实现了对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今后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与保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度,模型

参考文献

[1]刘玉增,王洪明.道路交通事故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2-42,362-388.

[2]张殿业,金键,杨京帅,等.驾驶员身心条件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J].中国公路学报,2004,10(4):96-100.

[3]Ranney T A.Models of driving behaviour:A review of their evo-lution[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1994(20):733-750.

[4]Michiel M.Minderhoud.Extended time-to-collision measures for road traffic safety assessment[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01,33(1):89-97.

[5]Zadeh L A.Outline of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ystems and decision processes[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1973,3(1):28.

[6]孙玲,于泉.基于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畅通可靠度评价方法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7,25(1):13-16.

上一篇:政策安排论文下一篇:山水画中的意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