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源管理(精选7篇)
智能电源管理 篇1
1、引言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 人类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 世界上的能源慢慢枯竭, 能源问题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同时面临的严峻问题。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节约能源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十一五"以来, 我国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电子设计产业的影响也日渐加大。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 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国内电信业务运营商拥有的基站数量已超过100万个[1]。在通信行业中, 人们通常把电源比喻为通信系统的"心脏"。随着我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 消耗的电能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基站管理系统电源部分作为电信运营商运行维护的"心脏", 在节能降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 对基站管理系统电源的节能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基站智能管理系统是在基站精细化管理、节能减排和基站防盗等需求基础上提出来的, 具有电能计量与电源精细化管理、基站实时监控、巡检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空调智能管理等功能的综合管理系统, 基站智能管理前置终端是安装于基站内部的设备, 担负着基站电能计量与电源管理, 环境数据采集、空调运行控制, 基站防盗监控等重要任务, 是基站智能管理平台的基础。随着通信由语音为主的通信时代转为数据通信为主的时代, 人们对通信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应的, 对通信电源设备而言, 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否则无法满足通信网络的高性能要求。因此, 基站智能管理前置终端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节能降耗。
2、基站智能管理系统终端电源的选用
从目前国内外流行趋势和科技发展进度来看, 管理系统终端的工作电源应该选择使用开关电源。开关电源被誉为高效、节能电源, 它代表着稳压电源的发展方向。传统线性稳压电源的核心是电压深度负反馈的放大器, 功率器件工作于线性放大区, 因此虽然电路简单, 工作可靠, 但功耗大, 效率低, 工作温度高, 不符合目前嵌入式系统的电源需求。而开关稳压电源的核心是电压深度负反馈的脉冲宽度调制器, 功率器件工作于开关状态, 因此功耗低, 效率高[2]。
开关稳压电源技术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构成部件从最初的双极型器件到目前的大型集成电路, 电路的体积、重量、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电路也更加简单更加高效。基站管理系统的开关电源电路可以分为4个部分, 如图1所示, 即由抗干扰电路、整流电路、浪涌电流抑制电路和平滑滤波电路组成的输入电路部分, 由开关器件、开关变压器组成的变换电路部分, 由基准、采样、基极驱动和保护电路等组成的控制电路部分, 由输出整流、滤波电路组成的输出电路部分[3]。
从硬件角度来说, 管理系统电源节能应该从减少损耗和提高效率两方面来关注。损耗分为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静态功耗就是电源待机时产生的功耗, 减少静态损耗可以从改变待机时的工作频率, 控制脉冲调制方式和适时切断启动电路等方式来进行。比如跳周期、频率回走技术[4]。动态功耗是指器件频繁开关且电压摆动时由于FET负载以极高的开关频率充放电引起的。动态功耗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动态功耗, C为电容, V为内核工作电压, f为时钟频率。
由 (1) 式可知, 动态功耗与内核工作电压的平方和时钟频率成正比。降低时钟频率和内核工作电压都能大幅度的降低动态工作损耗。另外, 在提高电源的工作效率方面, 第一可以采用同步整流技术[5]。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同步整流技术诞生以来, 开关电源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现在的同步整流技术都在努力实现ZVS、ZCS方式的同步整流。目前应用比较广的是美国银河公司的ZVS同步整流技术。这种方式的同步整流系巧妙地将二次侧驱动同步整流的脉冲信号调为比一次侧的PWM脉冲信号的上升沿超前, 下降沿滞后的方法实现了同步整流MOS的ZVS方式工作。比较有名的IC有Linear公司的LTC3722、LTC3723, INTERSIL公司的ISL6752等。这些IC不仅努力解决好初级侧功率MOSFET的软开关, 而且着力解决好二次侧的ZVS方式的同步整流, 转换效率可达94%以上。第二是采用非隔离DC/DC技术。由于负载不同, 系统会要求电源系统提供多个电压挡级。比如PC机就要求有+12V、+5V、+3.3V、-12V四种电压和待机的+5V电压, 主机板上又需要2.5V、1.8V、1.5V甚至1V等。普通AC/DC不可能给出这样多的电压输出, 而大多数低压供电电流都很大, 因此可考虑使用非隔离的DC/DC, 它们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在内部含有功率开关元件, 称DC/DC转换器。另一类不含功率开关, 需要外接功率MOSFET, 称DC/DC控制器。按照电路功能划分, 有降压的STEP-DOWN、升压的BOOST, 还有能升降压的BUCK-BOOST或SEPIC等, 以及正压转成负压的INVERTOR等。其中品种最多, 发展最快的还是降压的STEP-DOWN。根据输出电流的大小, 分为单相、两相及多相。根据需求可采用三类控制。PWM控制型效率高并具有良好的输出电压纹波和噪声[6]。PFM控制型即使长时间使用, 尤其小负载时具有耗电小的优点。PWM/PFM转换型小负载时实行PFM控制, 且在重负载时自动转换到PWM控制。在非隔离的DC/DC转换技术中, TI公司的预检测栅驱动技术采用数字技术控制同步BUCK, 采用这种技术的DC/DC转换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7%。第三要提高电源的功率因数PF (功率因数是指电源的输入有功功率和输入视在功率的比值)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有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方法PFC和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方法APFC。因为无源方式必须要使用大型的电容电感滤波器或者使用滤波电容变换来实现, 因此要使功率因数达到接近1的目标比较困难。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方法是根据电网的电压、电流及负载的变化产生PWM信号, 控制电子开关的导通, 改善电流波形, 利用乘法器控制PWM信号, 大概能使功率因数达到0.9 9左右。
3、合理设计基站智能管理系统软件
硬件方面的改进需要合适的软件来协调管理, 在基站管理系统中的操作系统中, 电源的管理控制应该也要考虑高效可行的新型控制技术。传统的电源管理模式是当系统不使用时简单的进入静态模式。IBM公司的Austin研究实验室和Montavista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电源管理模式, 动态电源管理 (dynamic power management, DPM) 。DPM是指动态的分配系统资源, 以最少的元件或者元件最小工作量的低耗能状态, 来完成系统任务的一种降低功耗的设计方法。通过运行时动态地调节内核电压和频率, 能够实现有效能量供给率最大化。管理人员和管理程序能够通过简单的API模块和DPM模块结合对设备和设备驱动进行管理。DPM以策略框架为中心, 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概念:操作点, 操作状态, 策略和约束。操作点由系统的设计者定义, 操作点封装了最小的、相互关联的、物理的离散参数集合。一般来说, 参数主要是CPU的频率、电压、电源管理模式、总线频率以及各外设的状态等。在给定时间点上, 系统总是运行在某个特定操作点上, 与之关联的能耗等级也是确定的。操作状态是与工作负荷紧密相关的概念, 工作负荷是一个连续值, 而操作点却是离散的, 因此, 需要对工作负荷的范围进行划分。一般可以把操作系统看作一个状态机, 通过事件的触发, 操作系统在各个状态之间切换。把操作系统的状态与操作状态一一对应, 对应不同的工作负荷范围, 再映射到不同的操作点上。当操作系统任务上下调度切换的时候, 根据任务状态, 直接调用DPM的相关例程, 应用新的操作状态。策略就是定义每个操作状态所映射的操作点, 策略是DPM中最高级的抽象对象。在DPM架构中, 策略管理者不会直接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管理, 而是通过底层的驱动来管理设备的功耗。约束是指在某个操作状态下, 当某个睡眠酌设备需要被唤醒时, 通过设备驱动对DPM声明约束, 接着DPM选择一个操作点, 使得在该操作点下, 该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选择的机制可以在策略中定义。DPM技术通过内核模块的方式实现任务级别电源管理, 实现了有效的设备电源管理。在基站管理系统中应用DPM应该能够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基站数量将越来越多, 基站设备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基站智能管理系统的节能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硬件系统的逐步改进和软件系统的优化, 将能够极大的降低系统的功耗, 使系统实用可靠工作的同时, 节能高效。但是从长远来看, 基站智能管理系统的节能研究, 尤其是在节能与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 结合起来研究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
摘要:本文从硬件设计和软件使用两方面对移动基站智能管理系统的电源节能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系统终端节能电源设计方案和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前置终端,开关稳压电源,节能,功率因数,DPM
参考文献
[1]高阳.中国联通GSM基站数达28.9万个接近移动总量3/4.http://telecom.chinabyte.com/490/11144990.shtml
[2]熊文静, 郑耀林等.开关稳压电源的原理及发展[J].仪器仪表用户, 2007 (14) :3-4
[3]张占松, 蔡宣三.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M].第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7
[4]陈晓飞, 邹雪城等.带跳周期模式的高效升压DC/DC变换器[J].电子技术应用, 2008 34 (4) 63-65
[5]沙占友, 王彦朋等.同步整流技术及其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应用, 2004 7 (12) 723-727
[6]何希才.新型开关电源原理与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1
智能电源管理 篇2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智能手机,电源管理
0 引 言
移动设备,特别是智能移动设备的大量出现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软硬件复杂性,不得不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而且对于系统的能耗也提出了挑战。对于智能手机来说,采用的处理器运行功能强大,不可避免地,处理器的功耗也较以往的移动设备处理器大。不仅如此,智能手机由于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功能,相应的需要较多的外部设备,例如高分辨率的LCD屏幕,USB接口,触摸屏等等。这就使得智能手机的能耗问题更加的突出了[1]。
本文针对课题《面向智能手机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的电源管理部分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的智能手机采用的开发板是基于Intel XScale PXA272处理器的,外围设备包括LCD屏、触摸屏、USB接口、调试用串口和以太网接口等,因此必需有一种有效的电源管理方案。由于这款智能手机的图形界面是基于Qtopia开发的,因此电源管理必须能和图形环境融合。基于以上考虑,这款智能手机采用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电源管理方案。由Qtopia中的应用程序负责与用户交互,而由内核中的电源管理设备驱动操控处理器中的电源管理模块,动态地对智能手机的能耗进行管理。
1 系统结构与实现
1.1 系统的整体架构
智能手机的电源管理涉及到了软硬件的各个层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功能模块。从逻辑上,可以将其内部按照软硬件的层次分成如图1所示的三个层次。
图中,位于系统最底层的是电源管理硬件。通常,电源管理的硬件可以使用专用的电源管理芯片,也可以是集成在高性能处理器内部的电源管理模块。在本系统中,电源管理硬件指的是PXA272芯片内置的电源管理模块。
在电源管理硬件之上是Linux内核和bootloader对电源管理的支持。目前,Linux已经逐渐开始开发基于ACPI[5]的电源管理。但是,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说,ACPI的开销显得比较大,而且使用起来也并不比原有的基于APM的电源管理更方便。因此,这里还是利用了基于APM的方案。
在系统的最上层,是支持电源管理的应用程序。通常,这一工作由一个叫作apmd的用户空间进程来完成。但是在我们的智能手机系统中,这一工作必须与基于Qtopia的图形界面环境结合起来。因此,这一部分被设计成基于Qtopia内部通信机制的服务进程,监控手机的工作状况并及时与上层界面交互,作出及时的调整。
1.2 内核对电源管理的支持
硬件环境之上是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本方案涉及了嵌入式Linux的许多方面。从纵向看,在内核中的实现主要分成硬件无关的部分和硬件相关的部分。硬件无关的部分搭起了电源管理的框架。硬件相关的代码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硬件相关的部分内部又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其一是整个系统在进入休眠状态时的操作流程。这个部分主要是修改和完善了ARM Linux中原有的三个函数(表1)。
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在pxa_pm_enter中添加了新的调试手段。基于串口的调试是嵌入式系统开发常用的,但是在系统睡眠之前和被唤醒之后的短时间内,汇编代码的调试不能用printk函数。并且,用汇编语言写UART寄存器的方式也是不可靠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每个需要休眠的设备创建了一个状态保存区。由于SDRAM中的内容在休眠过程中不会丢失,因此这些设备状态可以保持到机器被唤醒时。
与硬件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部分是设备的休眠。由于智能手机用到的外围设备较多,因此这一部分是工作量最大,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系统主要的设备有LCD屏、触摸屏、音频解码芯片、以太网。其中触摸屏要用于唤醒系统,因此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控制LCD屏的主要是两个函数:lcd_backlight_power,lcd_module_power。我们采用的是LG的LB064V02液晶显示屏。它的控制模块工作功耗为530mW,而背光功耗为1.78W。因此,我们设计了LCD节电模式, 将控制函数分为两个,原因就在于此。 在LCD节电模式下, 仅仅使用lcd_backlight_power关闭背光,而并不使LCD屏整个关闭。这样的好处是既节省了LCD能耗的77%,又丝毫不影响系统的响应速度。而当系统需要休眠时,则需要调用两个函数来关闭整个LCD屏幕,达到最好的节电效果。
1.3 修改bootloader
通常,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完成所有的管理功能。但是,在我们的设计中,由于bootloader的存在和电源管理的特点,还要对bootloader作一些修改。当系统从休眠模式被唤醒的时候,系统处于resume reset状态。此时,PXA272的PC(Program Counter)指针指向物理地址0处,并从这里开始执行程序。而参照智能手机的内存分布图(如图2所示),位于这里的是flash,而bootloader正好从0地址开始存放。因此,要修改bootloader,使其能够分辨系统是冷启动(cold reset)还是从休眠中恢复。主要的代码简化如下(出错处理和注释被略去):
int volatile sleep_exit= RCSR & (1<<2);
if (sleep_exit)
asm volatile(″mov pc,%0″:: ″r″(PSPR));
其中,RCSR和PSPR是PXA272的特殊功能寄存器。当其中相应位被置位时代表系统是从休眠状态被唤醒。紧接着的一条内嵌汇编指令将PSPR中保存的地址装入PC寄存器中,实现程序的跳转。在我们的设计中,这个跳转地址指向了pxa_pm_resume函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系统在从休眠状态被唤醒时不能保证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是能正常工作的,因此在将pxa_pm_resume函数的地址保存起来的时候必须用virt_to_phys计算出pxa_pm_resume的物理地址。
1.4 电源管理应用程序
所有以上的功能模块都是在系统层次上为电源管理服务的。要将这些功能提供给用户使用,还必须有一个应用程序的接口。在我们的智能手机设计中,采用了Qtopia作为图形界面环境,因此,电源管理的应用程序接口必须集成在Qtopia环境中。电源管理功能在应用程序层面的体现主要依靠power_man进程。
如图3所示,power_man通过轮询设备文件/dev/apm_bios获知系统当前的电源状况,用户程序则直接通过写这个设备文件向操作系统发出电源管理指令。同时,power_man又是一个典型的Qtopia进程。它可以通过QCop(communication protocol)与其他的Qtopia进程通信。当用户界面程序的received信号(signal)被触发,意味着服务进程power_man向管道发送了消息。这时,界面程序的process_pm_mesg函数被调用,处理power_man进程发送来的消息,并且根据此消息通知用户。
2 电源管理的效果
应用电源管理的节电效果根据不同的上层电源管理策略会有所不同[3]。这里,为了使我们的结果在系统软件的层次具有可比性,我们对比一下在系统层次,当系统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的时候[4]系统的功耗。由于电源管理系统是智能手机系统的一部分,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不会长期大量烧写Flash),以下数据在室温状况下,并且系统没有频繁烧写Flash的情况下有意义。而当频繁烧写Flash时,系统功耗激增,并且发热量很大,不具可比性。系统功耗在一般使用状况下的比较,如表2所示(由于各模块在被关闭时电流处于uA的级别,因此近似认为是0)。
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PXA272处理器在系统中功率较大,但是仍不及LCD背光灯功率的一半。因此,及时关闭背光能大大节约电能,而且不影响系统响应。另外,触摸屏控制器的功率也不小,但是由于将系统从休眠状态唤醒的中断是由触摸屏触发,因此触摸屏控制器始终处于工作状态。
图4表示的是各种状态下系统的总体功耗的比较。可以看出,关闭背光的状态下,系统的功耗为正常状态下的47.4%;在休眠状态下,系统的功耗更是只有正常状态下的7.4%。两种节能方式都可以有效地节约电池能源。
3 结束语
从设计原则上看,整个电源管理软件框架纵向贯穿了智能手机系统的各个层次,从底层的驱动一直到最上层的用户界面程序,都必须将电源管理考虑在内。从对硬件平台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源管理的设计不仅仅属于系统软件的范围,甚至在硬件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将电源管理考虑在内。
从设计框架上看,基于嵌入式Linux的电源管理虽然有部分代码可供参考,但是,原有的基于桌面机APM(advanced power management)规范的电源管理框架并不适合嵌入式系统,特别是智能手机。其主要问题是原有的软件框架定义复杂,实现代价较高;缺少系统的调试手段;与上层应用程序的接口不够完善。在我们的系统中,对原有框架进行了简化,添加了调试手段和与图形界面相关联的接口,解决了以上问题。
从实现技术来看,智能手机的电源管理在技术上实现起来难度较大。其中,由于要同许多外部设备交互,开发调试起来都比较困难。必须充分使用内核调试的各种技术,才能在缺乏硬件调试工具的情况下完成开发和调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IBMand MontaVista Software.Dynamic Power Management for Embed-ded Systems.Version1.1Linux Symposium Proceedings,2002.
[2] David Gibson.Device discovery and power management in embedded systems.Linux Symposium Proceedings,2003.
[3]David C Snowdon,Stefan MPetters,Gernot Heiser.Power Measurement as the Basis for Power Management.In Proceedings of the2005Work-shop on Operating System Platforms for Embedded Real-Time Applica-tions,2005.
[4] Dushyanth Narayanan.Software Power Measurement.Microsoft Research,2005.
智能直流稳压电源 篇3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 直流电源应用非常广泛, 小至家用电器的供电电源, 大至大型发电厂、水电厂、超高压变电站、无人值守变电站作为控制、信号、保护、自动重合闸操作、事故照明、直流油泵、, 各种直流操作机构的分合闸, 二次回路的仪表, 自动化装置的控制交流不停电电源等用电装置的直流供电电源。与此同时直流电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气设备或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 目前, 市场上各种直流电源的基本环节大致相同, 都包括交流电源、交流变压器 (有时可以不用) 、整流电路、滤波稳压电路等。针对以上概述, 我们设计了一套足够调压范围和带负载能力的直流稳压电源电路, 要求是输出电压连续可调;所选器件和电路必须达到在较宽范围内输出电压可调;输出电压应通过AD转换电路以及单片机自动控制电路实现了输出电压动态实时显示能够适应所带负载的启动性能。
1 系统方案
1.1 设计方案
1) 晶体管串联式直流稳压电路
电路框图如图1所示, 输出电压UO经取样电路取样后得到取样电压, 取样电压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得到误差电压, 对调整管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 从而使输出电压发生变化, 与由于供电电压UI发生变化引起的输出电压的变化正好相反, 从而保证输出电压UO为恒定值 (稳压值) 。
2) 采用三端集成稳压器电路
如图2所示, 他采用输出电压可调且内部有过载保护的三端集成稳压器, 输出电压调整范围较宽, 设计一电压补偿电路可实现输出电压从0 V起连续可调, 因要求电路具有很强的带负载能力, 需设计一软启动电路以适应所带负载的启动性能。
3) 用单片机制作的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该电路可通过AT89CS51单片机控制继电器改变电阻网络的阻值, 从而改变调压元件的外围参数, 使用软启动电路, 获得3~26 V, 驱动能力可达1.5A。其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变压器、整流滤波电路、压差控制电路、稳压及输出电压控制电路、电压电流采样电路、掉电前重要数据存储电路、单片机、键盘显示等几部分。
4) 整流电路的方案论证
桥式整流电路利用变压器的一个副边绕组和4个二极管, 使得在交流电源的正、负半周内, 整流电路的负载上都有方向不变的脉动直流电压和电流。
5) 滤波电路的方案论证
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 实现滤波。电容滤波电路简单, 负载直流电压较高, 纹波也较小, 但输出特性欠缺, 适用于负载电压较高, 负载变动不大的场合。
6) 数显电路方案论证
利用单片机对ADC0809的接口技术可实现对输入模拟量的动态实时显示。
1.2 具体电路
说明:如图3原理图中包含了采样电路, 基准电路, 比较放大电路, 调整电路以及过载电路;本基础电路的输出端 (可看作C3两端) 即可实现对电池等的充电功能, 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5的阻值, 可实现对不同型号电池的充电功能;采用两个放大器, 两放大器输出电压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在两放大器输出端分别加一个电阻, 保证最大输出电压;使用集成芯片DAC0832, ADC0809。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 工作, 科研, 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调数显直流稳压电源, 本电源由模拟电源电路 (降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数模转换电路、控制电路、数显电路4部分组成。准确地说, 就是模拟电源提供各个芯片电源、数码管、放大器所需电压;显示电路用于显示电源输出电压的大小。同时分析了数字技术和模拟技术相互转换的概念。与传统的稳压电源相比具有操作方便, 电源稳定性高以及其输出电压大小采用数码显示的特点。
关键词:三端可调正稳压器LM317,单片机AT89S51,模数转换芯片
参考文献
[1]狄京等主编.电子工艺实习教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胡汉才编著.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3]康华光编著.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智能电源管理 篇4
英特尔面向嵌入式市场提供酷睿移动处理器,以及与移动英特尔QM57高速芯片组的组合,以满足嵌入式应用对设计尺寸、性能以及图形处理等独特需求。此外,同时还为台式机和工作站版本处理器与英特尔Q57和英特尔3450芯片组的组合提供支持。
面向嵌入式设备的独特设计
英特尔专门定制了四款集成有纠错码(ECC)的2010酷睿移动处理器版本,即酷睿i7-610E、酷睿i7-620LE、酷睿i7-620UE和酷睿i5-520E。ECC可在不执行系统重置的情况下更正内存错误,这对要求高数据完整性的嵌入式设计来说至关重要。
新型处理器还采用球栅格阵列封装技术,有助于增强主板设计的结构完整性,减小封装尺寸,提升电子性能;这种设计方案将非常适用于便携式军用设备和数字标牌等领域的应用。
智能计算
这些处理器是基于英特尔的“Nehalem”微架构设计的,采用了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和英特尔超线程技术,能够提供智能的性能适应性表现。
远程管理设备
大部分新酷睿处理器都支持英特尔博锐TM技术。该技术可帮助嵌入式应用设备借助远程系统安全、维护和管理功能,最大限度延长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
例如,在具备联网销售点系统、数字标牌和信息亭的零售环境中,管理员能够远程诊断不易访问的设备并及时进行维修,还可为客户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内容,让他们享受到更加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多媒体和图形显示
2010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中集成的显卡引擎能够为特定应用提供更高的视频分辨率、更快的帧速率和更出色的复杂视频内容分析,像数字标牌系统中的视频监控系统和匿名视频分析功能有助于内容所有者收集更多信息,加强广告宣传片的播放效果。
面向嵌入式市场的2010英特尔酷睿处理器
嵌入式市场已经采用了的其余的2010英特尔酷睿移动处理器版本,其中包括双核酷睿i7-620M和酷睿i5-520M处理器。
智能电源管理 篇5
1 站用电源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110k V变电站广泛采用交直流一体化站用电源系统。交直流一体化站用电源系统是借鉴智能变电站的核心思想, 将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直流电源系统、UPS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进行了一体化设计, 实现了一体化配置及一体化监控。通过以太网接口, 采用IEC61850规约接入站内计算机监控系统并上传至远方控制中心, 使站用电源系统成为整体的开放式系统。站用交流电源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 两台站用变压器各带一条母线, 两条母线分列运行, 当一台站用变压器出现故障时, 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将切断故障站用变压器, 并由另外一台站用变压器带全站交流负荷。
直流电源系统一般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设置两组蓄电池组、两套高频开关充电装置, 每组蓄电池及其充电装置分别接入两段母线。蓄电池组采用串联的供电方式, 正常运行下两段母线切换时不中断供电, 切换过程中允许两组蓄电池短时并列运行。每组蓄电池均设有专用的试验放电回路, 试验放电设备经隔离和保护电器直接与蓄电池组出口回路并接。
交流不停电电源 (UPS) 系统一般双套配置, 采用主机冗余配置或模块化N+1冗余配置, 具有交、直流输入, 其直流一般来自站用直流母线 (有些变电站还配置专用蓄电池, 则其直流来自专用蓄电池) , 交流则来自站用电源, 正常情况下, UPS电源由站用电系统供电, 各UPS处于空载带电状态, 当交流电源失去后, UPS自动带负荷运行。
现有串联蓄电池组单只蓄电池如发生内部质量问题或接线问题, 将造成整组蓄电池不能正常带载;且蓄电池组中最差的1只蓄电池容量决定了整组蓄电池的容量, 使在全站交流系统失电情况下蓄电池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 新更换的蓄电池如与原运行蓄电池性能不匹配, 也会造成整组蓄电池性能的迅速下降。因此, 为了避免串联蓄电池组对站用电源系统造成影响, 现采用并联电池组件的直流电源系统来避免上述问题。
2 并联电池组件的直流电源系统技术原理
并联电池组件的直流电源系统通过将12V蓄电池与匹配的AC/DC充电模块、DC/DC升压模块等器件组合设计成“并联智能电池组件”, 并通过多只组件并联输出, 组成满足实际需要的并联蓄电池组直流系统。系统由N个组件并联输出组成, 组件各自连接12V电池;系统中各组件可逐个对蓄电池进行自动在线核容, 组件支持热插拔, 可以在线进行组件与电池的更换。
电源组件基本工作原理是:当交流输入正常时, 通过AC/DC电路形成内部母线电压, 此母线电压同时为DC/DC输出变换器及DC/DC充电变换器提供能量, DC/DC输出变换器产生DC220V或DC110V母线电压, DC/DC充电变换器输出12V电压给蓄电池充电;当交流失电时, 蓄电池通过DC/DC充电变换器升压输出形成内部母线电压, 使组件可以实现无间断切换至蓄电池供电。图1为单个并联智能电源组件基本原理图。
当并联智能直流电源系统需要进行蓄电池核容时, 系统监控单元向系统中一个电源组件下发核容指令, 该组件的智能电路控制其转为蓄电池供电状态, 并动态调节使蓄电池以0.1C恒流放电, 同时累记蓄电池放电容量直至核容完毕, 并自动切换为交流供电状态, 为蓄电池充电。该蓄电池充电完成后自动开始另一个组件核容。
除此之外, 不同批次、新旧电池均可在并联智能电池组件中混用。并联智能直流电源系统不但实现了蓄电池的在线核容管理, 且使蓄电池可以在线检修、不停电更换, 极大的减少了运行单位的维护工作量, 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运维成本, 并提高了蓄电池的运行可靠性。
3 并联智能直流电源系统的配置选择
并联智能直流系统采用单只12V蓄电池直接与组件连接, 系统容量由并联的组件数量决定。在配置并联智能直流电源系统时, 可集中配置, 也可根据负荷的性质或电压等级分散配置;当采用分散式配置时, 不同母线可互为备份, 避免某一负荷故障而影响其他负荷的工作。并联智能直流电源系统灵活的配置方式, 可减少直流屏柜的数量, 降低二次室的使用面积。
并联智能电源系统与常规直流系统不同, 电源组件的输出直接挂在直流母线上, 而蓄电池未直接挂在直流母线上。因此在计算电源组件的数量时, 无需考虑蓄电池组浮充和均充的要求, 只需按照各系统的经常性负荷和事故负荷来计算。由于电源组件具备短时输出最大功率功能 (60s内输出2倍额定功率) , 因此对于冲击负荷, 计算电源组件数量时可不予考虑, 仅核算即可。并联智能电源组件的数量应满足正常工作时的经常性负荷和事故状态下的事故负荷与冲击负荷的需要。组件数量按N+1原则 (N≤6时) 或N+2 (N≥7时) 冗余配置。
3.1 电源组件数量选择
其中:Pj为直流负荷计算容量;Ps为随机或冲击负荷。
注:考虑到充电模块具备短时耐受Ie的2倍, 故不考虑随机或冲击负荷的电流。
3.2 蓄电池容量选择
蓄电池通过组件向负载提供能量, 由于组件均流的作用, 每个电池提供1/N的负荷功率。
(1) 单个蓄电池放电电流:
其中:P1为直流负荷实际容量;N为直流系统选择模块数量;η为电池的放电效率, 取值0.85;U为蓄电池额定电压, 取值12V。
注:110k V变电站蓄电池按照2个小时考虑。根据蓄电池产品型号及设计需要, 可选取大于计算值的标准容量蓄电池。
4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 变电站无人值班、数字化及智能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后, 变电站的建设更加注重实用和节约, 对无人值班变电站内交直流系统进行远程监控、维护、系统性管理, 显现出很大的迫切性。
基于减少设备, 减少变电站建筑面积, 节约投资, 减少维护工作量的考虑, 采用并联智能电源组件直流系统, 建立智能化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信息共享平台, 对交直流电源系统进行系统性的设计、运行、维护, 进行蓄电池在线核容管理, 实现对蓄电池的在线检修、不停电更换, 建立各类运行、检修、事故工况下的智能化操作方案, 不但使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也使其配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摘要:站用电源系统是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直流电源系统又是站用电源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针对现有直流电源系统中串联蓄电池组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更为可靠的并联智能直流电源系统, 并对其技术原理与配置选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站用电源系统,蓄电池,并联电池组件,并联智能直流电源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文君.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设计[J].科学与财富, 2012, (5) :206-207.
[2]王杰.基于间接并联智能电池组件的一体化电源应用研究[J].湖北电力, 2011, (z1) :98-100.
[3]韩桢, 孙彦亮.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在变电站的应用及优点[J].电源技术应用, 2013, (9) :66-67.
[4]苗梅.智能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1.
关于智能电源屏电路的改进 篇6
关键词:智能电源屏,存在缺陷,修改电路,确保安全
1概述
2006年黎湛线自闭开通时, 区间2000A设备使用了北京鼎汉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电源屏, 型号为PZG D-8/380智能电源屏。在几年的运用中, 智能电源屏的输出电源KZ24/KF24经常性瞬间断电, 造成区间轨道电路经常性闪红轨情况, 直接影响运输效率与安全。据统计, 黎湛线共有15个车站使用了PZG D-8/380智能电源屏, 每年发生此类故障均超过20件之多, 为了解决该问题, 确保运输效率与安全, 我们深入现场进行了研究、试验并制定整改方案, 避免类似故障的再次发生。
2现场调研
2.1调阅相关故障信息
针对黎湛线区间智能电源屏电源瞬间断电造成的故障, 我们深入沿线各站对智能电源屏的监测机进行了大量的调阅分析工作, 其中发现以下几种不正常现象:
(1) 外电网波动现象异常:在某一路电源工作时其电压波动在上下限部位波动, 造成智能电源屏进行外电源却换且未转换到位时, 前工作电压有恢复正常, 电源屏却换电路又反过来却换回来原来的工作电源, 造成外电源进行了两次转换, 两次转换时间总和大于电源屏正常的转换时间, 引起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断电。
(2) 经调阅发现:时常有外电网一路正常转换二路时仍有瞬间区间轨道电路闪红问题, 进一步调阅发现在外电网一路转换二路时区间KZ24、KF24电源有瞬间断电现象, 分析电路发现区间KZ24、KF24电源在外电网一路转完二路后, 起模块输入端仍要进行一次转换, 造成KZ24、KF24电源在经过转换两次后才能正常输出, 应该是两次的转换时间叠加后引起KZ24、KF24电源瞬间断电, 造成区间轨道电路闪红故障。
2.2现场观察
经现场观察发现智能电源屏外电网一二路电源转换时使用交流接触器进行互却时, 既有电路互锁同时也进行机械互锁, 这样在机械设备动作不灵活时会造成一二路电源转换时间延长, 影响电源屏的输出, 造成电源屏输出电源的瞬间断电现象, 致使区间轨道电路闪红及区间信号机瞬间灭灯故障。
2.3电路分析
到现场后, 针对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掉电现象在电路上进行分析查找, 从中发现该智能电路上存在以下几种缺陷:
(1) 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KZ24、KF24电源在外电网进行一二路电源转换时其输出电源要经过两层的转换才能达到条件, 这样就会造成转换时间过长, 影响电源的输出, 致使该电源有时会瞬间断电现场。
(2) 外电网一二路电源的连接方式为H型连接, 根据铁道部相关规定信号设备电源屏必须采用Y型连接的规定, 该智能电源屏的外电网一二路电源连接方式不符合规定, 在电源转换过程中若输出有一路电源瞬间断电就会造成另一路电源所承受的负载过大, 造成输出电源过低无法带动负载正常工作, 影响信号设备的正常使用。
(3) 经同厂家分析, 该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KZ24/KF24的2475模块内部通信有堵塞问题, 若外电网两路瞬间断电或两路电路转换时, 2475模块通信出现堵塞而启动自保模式, 中断电源KZ24/KF24的输出;若外电网电源再次对2475模块进行冲击时模块又释放自保模式, 2475模块实现继续输出供电, 从而造成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KZ24/KF24经常性瞬间断电, 造成区间轨道电路瞬间闪红光带故障。
3原因分析
为了彻底解决PZG D-8/380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KZ24/KF24经常性瞬间断电问题, 经过我们在现场的大量调查研究, 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3.1一二路电源机械锁闭问题
两路外电网电源输入到智能电源屏时, 两路电源切换用的交流接触继电器的互锁方式为机械互锁和电路互锁两种;在外电网电源进行两路电源切换时, 由于机械互锁的切换极易造成机械卡阻, 这样两路电源的切换时间就会超过电源屏两路电源却换的规定时间0.15秒, 这样就会瞬间直接切断了两路外电网电源引起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KZ24/KF24经常性瞬间断电, 造成区间轨道电路经常性闪红光带故障。所以说两路交流接触器的机械互锁方式也是造成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断电的原因之一。
3.2电源模块通信堵塞问题
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KZ24/KF24的2475模块通信有堵塞问题, 若外电网两路瞬间断电或两路电路转换时, 2475模块通信出现堵塞而启动自保模式, 中断电源KZ24/KF24的输出;若外电网电源再次对2475模块进行冲击时模块又释放自保模式, 2475模块实现继续输出供电, 从而造成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KZ24/KF24经常性瞬间断电, 造成区间轨道电路瞬间闪红光带故障。所以说电源KZ24/KF24的2475模块存在通信堵塞问题也是造成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断电的原因之一。
3.3一二级电源却换连接问题
根据铁路相关文件规定, 所有电源屏输入两路电源的切换系统必须采用星型系统连接, 而PZG D-8/380智能电源屏外电网输入的切换方式为H型系统连接。交流输入切换单元采用H型切换系统, 即外部输入为两路, 经过切换系统, 内部也用两路分别给模块供电 (现益湛线采用Y型切换系统, 即外部输入两路, 经过切换系统后内部只有一路供电) 。对H型系统, 若系统内部其中一路断电, 则一半模块停电, 对于大负载的信号设备而言就会造成各种电源电压的下降, 甚至带不起负载而造成信号设备无法正常运转。所以说电源屏输入两路电源的切换系统采用H型系统连接也是造成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断电的原因之一。
3.4双级却换问题
经现场核实PZG D-8/380智能电源屏在外电网电源进行转换时, 输出电源KZ24/KF24必须经过两级的却换才能保证正常输出, 这样时有两级转换时间过长造成电源KZ24/KF24瞬间断电现象, 引起区间轨道电路闪红故障。
3.5外电网波动问题
经现场调阅监测数据及请求电力部门进行模拟试验, 可以肯定在外电网电源电压波动在上下限数值时, 智能电源屏时有进行一二路电源转换且转换不彻底 (不到位) 时会有回转现象, 这样就会造成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断电现象, 可以说明外电网电源波动也是造成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断电的原因之一。
4初定对策及现场试验
通过以上现场调研及原因分析, 结合厂家及电务段现状, 初步制定以下措施并在现场进行试验:
4.1初步对策
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对智能电源屏输出电源瞬间断电原因进行分析, 得出由于以上几种原因造成的电源断电故障, 结合各种原因及现场实际需要, 初步制定以下措施进行试验:
(1) 对智能电源屏外电网电源一二路电源转换使用的交流接触器的机械互锁方式拆除, 只保留电路互锁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因机械互锁造成的机械卡阻引起的电源断电问题。
(2) 由厂家对2475模块存在的通信堵塞问题进行技术攻关, 修改2475模块内部电路, 消除2475模块的通信堵塞问题。
(3) 由厂家根据铁道部标准Y型电路进行修改H型的电源切换电路, 确保一二路电源的却换顺畅。
(4) 根据各站配置2475模块数量的实际情况, 对部分车站的2475模块二级切换电路进行修改, 确保在外电网电源进行一二路转换时其所带负载满足要求, 杜绝因需要二级却换而造成的负载加大引起电源电压下降。
(5) 在2475模块二级却换输入后部增加U PS电源电路, 确保在外电网电源进行一二路却换时电源KZ24/KF24有电输出, 渡过因两级却换造成的瞬间断电问题。
4.2现场试验
根据以上调研、原因分析及初步对策, 在黎湛线的其中两个站进行了一年的试验, 通过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具体试验情况如下:
(1) 对飞凤坡站的智能电源屏进行了两路外电网连接方式由H型改为Y型, 同时把有通信堵塞问题的2475模块进行更换成改进后且不存在通信堵塞问题的2475模块, 再次对2475模块二级切换电路进行修改, 确保在外电网电源进行一二路转换时其所带负载满足要求, 杜绝因需要二级却换而造成的负载加大引起电源电压下降。
(2) 对吹塘站的智能电源屏外电网电源一二路电源转换使用的交流接触器的机械互锁方式拆除, 只保留电路互锁方式;同时在2475模块二级却换输入后部增加U PS电源电路。
通过以上试验, 得出以下结果:一是飞凤坡站原来每年均要发生2~3次的瞬间断电故障, 经过改变外电网的连接方式、更换2475模块及修改2475模块二级切换电路后, 全年均没有发生类似电源瞬间断电故障, 试验结果是有效的;二是吹塘站原来每年均有约3次的瞬间断电故障, 经过拆除交流接触器的机械互锁和在2475模块二级却换输入后部增加U PS电源电路后, 一年来均没有发生类似电源瞬间断电故障的发生, 试验结果也是有效的。
5最终措施及效果
经过现场的调研查找及原因分析, 得出发生智能电源屏瞬间断电的真实原因, 并采取初步方案在现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试验工作, 最终确定整改措施并决定在全线展开整治:
(1) 对全线15个站采取鼎汉智能电源屏的交流接触器的机械互锁进行拆除, 只保留电路互锁方式。
(2) 由厂家对全线15个站的2475模块进行更换, 采取经改进型的2475模块代替旧型的2475模块, 以解决2475模块的通信堵塞问题。
(3) 把全线15个站的外电网连接方式由H型修改为Y型电路, 确保一二路外电源却换的顺畅。
(4) 对其中10个站存在2475模块配置问题的二级切换电路进行修改, 确保在外电网电源进行一二路转换时其所带负载满足要求, 杜绝因需要二级却换而造成的负载加大引起电源电压下降。
(5) 对全线15个站的智能电源屏在2475模块二级却换输入后部增加U PS电源电路, 确保在外电网电源进行一二路却换时电源KZ24/KF24有电输出, 渡过因两级却换造成的瞬间断电问题。
以往每年黎湛线均要发生约20件的瞬间断电故障, 在经过以上整改措施后, 全线智能电源屏设备在历经半年的运行中没有再发生类似瞬间断电故障的发生, 整治效果是有效、良好的。
参考文献
[1]冯金洲, 沈培生.智能电源屏可靠性初探[J].铁道通信信号, 2005 (12) .
[2]沈斌.浅谈信号智能化电源屏的日常维护[J].上海铁道科技, 2008 (01) .
智能型电源总开关的研究 篇7
汽车的电源总开关分为电磁式和机械式,电磁式为控制开关接通电磁线圈回路,利用电磁吸力将动触点与静触点连接,从而将整车电器负载与整车电源接通;机械式为用人力扳动开关手柄将动触点与静触点连接,接通整车电源。无论是电磁式还是机械式电源总开关,其目的都是当整车电路发生故障时(短路、起火等)能切断整车电源,尽量避免整车烧毁、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发生。但现有的电源总开关都需人来操作,不能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自动切断整车电源,当电器或电路刚短路时火花较小、气味较小,影响较小,司机很难及时发现,当继续短路起火司机发现后再操作电磁式电源总开关或机械式总开关将整车电源断开已为时已晚,轻则烧毁短路点周围部件,若短路点周围有易燃物如地毯等内饰将引起整车烧毁。现在整车电路起火烧毁的报道屡见报端。本文研究的是用电流互感器采集短路电流,用主控芯片自动控制电磁线圈,从而在短路的第一时间自动切断整车电源,使电源总开关具有整车电路短路时自动切断整车电源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
1、结构和原理
1.1 智能型电源总开关结构分析
智能型电源总开关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接线柱4、电流互感器5、电源转换芯片6、主控芯片7、MOS管8、动触点9、静触点10、弹簧11、蓄电池12、电磁线圈13、钢柱14、铁芯15。其特征在于:MOS管8漏极和电磁线圈13控制端连接;MOS管8源极和蓄电池12的负极连接;MOS管栅极和主控芯片7连接;电磁线圈13电源端与蓄电池12正极常连接;电磁线圈13缠绕在铁芯15上;接线柱4和静触点10之间的连接线穿过电流互感器5。正工作常作时弹簧11的拉力将动触点9和静触点10连接,蓄电池12通过动触点9、静触点10、电流互感器5和接线柱4向整车电器负载3供电。当整车电器负载3发生短路时,主控芯片7采集到电流互感器5的异常信号,主控芯片7将该异常信号与预先设定在软件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并采集启动开关2的信号,若启动开关2无信号且异常信号超出了预先设定在软件中的数据,则主控芯片7控制MOS管8导通,电磁线圈13回路接通产生电磁吸力,钢柱14带动动触点9向下运动,动触点9和静触点10断开,切断整车电源。
1、电源总开关壳体2、启动开关3、整车电器负载4、接线柱5、电流互感器6、电源转换芯片7、主控芯片8、MOS管9、动触点10、静触点1 1、弹簧12、蓄电池13、电磁线圈14、钢柱15、铁芯
1.2 智能型电源总开关原理分析
正常情况下,在弹簧11的拉力作用下,动触点9和静触点10连接,蓄电池12通过动触点9、静触点10、电流互感器5和接线柱4向整车电器负载3供电。主控芯片(7)控制MOS管(8)截至,电磁线圈(13)断路。
短路保护时:整车电器负载3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经过电流互感器5,主控芯片7采集到电流互感器5的异常信号,主控芯片7将该异常信号与预先设定在软件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并采集启动开关2的信号,若启动开关2无信号且异常信号超出了预先设定在软件中的数据,则主控芯片7控制MOS管8导通,电磁线圈13回路接通产生电磁吸力,钢柱14带动动触点9向下运动,动触点9和静触点10断开,整车电器负载3无电;若主控芯片7采集到启动开关2的信号,则主控芯片7在软件中设定电流互感器5的异常信号是启动电流信号,此时主控芯片7仍控制MOS管8截至,电磁线圈13仍断路,弹簧1 1维持动触点9和静触点10的连接(此状态是为了区分是短路电流还是正常的启动电流,因启动电流也非常大,避免启动时开关误动作)。
1.3 智能型电源总开关直流电流互感器原理分析
开关电源的电流取样一般分为峰值取样和平均值取样两种。现作为过电流保护信号,电流峰值取样较好,它反应速度快,可以构成过电流保护电路。直流脉冲互感器次级感应电势:
如果初级电流波形为矩形波,或次级负载是几个二极管的正向压降,而线圈电阻可以忽略时,次级感应电势近似为电压源,因此有e2Ton=N2AeΔB。如果磁芯增量磁导率μΔ为常数,并考虑到imN1=Hle,互感器激磁电流。直流脉冲互感器波形如N1=1,上式改成式中le(m)和Ae(m2)分别为磁芯的有效磁路长度和有效截面积;μΔ为增量磁导率,一般比初始磁导率低。Al—为磁芯的电感系数。
从波形图可以看到,磁化电流随导通时间加长而增加,在导通时间结束时达到最大。次级电流由于初级激磁电流增加而产生平顶降落,即波形失真,也就是检测误差。如果定义幅值误差为:得到在给定次级电压和允许平顶降落后,就可以设计互感器。对于比例驱动互感器,一般已知晶体管的工作电流下的β,为保证初始激励下进入比例驱动,当初级一般为1匝时,应满足N2<β。次级电压为串联二极管正向压降之和。因此通常采用环形磁芯,互感器磁芯工作在局部磁化曲线上,不能应用矩形回线材料,应当选用剩磁感应小,而磁导率大的材料。
2、结束语
智能型电源总开关,使整车电气系统具有电路短路时在第一时间自动切断整车电源的功能,降低汽车电路失火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该装置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授权专利号XXXX,同时已申请发明专利,发明专利已受理并公开、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受理号XXXX。
摘要:本义提岀一种自动工作的常闭型电源总开关,该开关内部用电流互感器检测是否短路,当短路时门动切断整车电源,主要解决现在的电源总开关都是人工操作切断整车电源,当短路时不能及时自动切断整车电源而引起的车辆失火问题。
关键词:电源总开关,自动控制,短路,失火
参考文献
[1]阮孔腾.可调电磁式电源总开关及其可调装置.机电工程,1996,(1):8-9.
[2]贾玉芬.电流互感器在Buck变换器负载电流检测中的应用.电气应用2010年第211期50-52.
【智能电源管理】推荐阅读:
智能电源07-15
智能应急电源10-10
智能双电源切换装置11-24
智能型电源总开关07-30
智能大厦电源系统设计05-22
智能化双电源系统论文08-25
电源管理08-16
高效电源管理方案07-13
电源管理系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