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要求

2024-08-01

电源要求(共4篇)

电源要求 篇1

应急通信并不是一种新的通信技术,它是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为满足突发信息传递需求而使用的普通通信需求。现代社会人们通信主要依赖的是大规模商用公众通信网,包括固定电话网(PSTN)、移动电话网(PLMN)。公众通信网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使用方便、通信效果好等特点。但当突发灾害性事件造成公众通信网中断,或在野外应急救援且没有公众通信网络覆盖的区域时才使用应急通信手段。应急通信是公众通信的一个必要补充手段。

应急通信具有以下特点:

突发性。

应急通信主要满足在不确定时间和地点出现的信息传递需求,一旦需要就能立刻提供通信支持。由于事前无法预知,因此需要“应急”。

临时性。

突发性事件一般持续时间有限。应急通信发挥最大作用的时间段往往是突发事件的初始阶段。当突发事件转变为常态持续时,长期的信息传递需求仍将由逐步恢复的公众通信网所替代。

资源消耗性。

公众通信网的一个物理信道可以承载成百上千用户共同使用,而应急通信时一个物理信道在相同时间内仅可容纳一对用户使用,单信道承载的最大用户数不会过百。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为了尽力减小损失,将不惜成本的达到信息传送目的。应急通信的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巨大,同时成本投入也相对高昂。

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分布和其工作习惯等特点,很多时候能够弥补公众通信网的不足,切合应急通信的需求。业余无线电个人爱好特点决定了业余电台在地理位置分布上的离散性。同时业余电台受个人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的影响,其工作时间广泛而相对均匀地分散在任意时间点。这正好是应急通信所需要的。

业余无线电的应急通信多采用移动性能较强的小功率电台。提高移动能力能够在大部分时间和地点完成紧急情况的通信。为了达到较高的移动性能,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设备大都采取点对点或点对多点所需的较小功率发射,以减少电源的消耗,减小整体设备的重量和体积。

无论在哪种环境中进行通信,必不可少的设备就是通信电源。有合适、可靠的通信电源是保证应急情况下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应急通信设备通常可以采用直流稳压电源、蓄电池、燃油发电机、太阳能电池等几种方法独立和混合进行供电。

在有220V交流市电供给的地方,使用直流稳压电源供电是最可靠、最稳定、经济成本最低的方法;如果需要经常性移动使用,则采用蓄电池是最佳方案;当蓄电池不能满足持续供给电源能量需求时,改用燃油发电机发电或者太阳能电池为蓄电池辅助充电。

直流稳压电源供电。

通过电源降压和稳压手段,将220V交流市电转换为适合电台设备使用稳定的低压直流电。这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最常采用的供电方式。见图1。

★优点:电力充足、持久、成本低。可以不间断为电台提供可靠的电源供电。

★缺点:依赖220V交流市电供应,影响移动性能的发挥。

蓄电池供电。

蓄电池供电可以不受220V交流市电供应的限制,具有较好的移动性,往往在应急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会含有一部分交流分量和干扰杂波,在电台设备接收时表现为背景噪声。蓄电池能提供最纯净的直流电源,不会引入背景噪声,更加有利于应急通信时接收、辨析微弱的信号。见图2。

★优点:方便、移动性能好,可以在移动过程中使用电台设备。

★缺点:成本高,电力供给功率和持续能力有限。不能提供给较大发射功率的电台设备使用,电池的容量和负载设备的耗电量限制了可以使用的时间。

燃油发电机供电。

中小型燃油发电机和蓄电池一样不受220V市电供给的限制,可以移动为电台设备提供电力供应。当油料供应充足时,可以不受到电池那样有限供电时间的限制。但发电机工作时烦人的噪声对电台操作者收听微弱信号是个严重的干扰。发电机燃油的携带、储存和加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见图3、图4。

★优点:方便移动、持续提供足够功率的电源供应。

★缺点:使用成本高、机械部件维护保养麻烦、工作噪声大、燃油的储运使用过程需要特别小心。

太阳能电池供电。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既无噪声也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日照充足的地区、白天可以为设备提供持续供电。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还比较低,要获得足够功率的电力输出便需要足够大面积的电池板,并能获得足够强度的阳光照射。另外由于受到日照时间、地理纬度、云层遮挡等条件的影响,太阳能电池供电方案应用有比较大的局限。在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中使用不是很理想。为了弥补夜间或阳光照射强度不足时,太阳能电池输出电力弱的问题,一般采用太阳能电池结合蓄电池供电的方案解决应急通信的电源供给。见图5。

★优点:在日照充足的地区可以较长时间持续提供清洁干净的电源供给。

★缺点:成本高、夜间或阴天时不能获得充足电力、电池板占地面积大、携带不便。

每一种供电方案都有优点和缺点,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应结合具体的通信供电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不同方案获得电力供应。也可以组合选择两种以上的供电方案互补长短,得到最佳的电力供给。下面分别介绍每种电源供电方案。

直流稳压电源

直流稳压电源分两大类:一类叫串联型(或并联型)直流稳压线性电源,简称“线性电源”;另一类叫开关型脉冲宽度调制(PWM)变换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稳压电源结构图见图6。

串联型稳压电源是让电路工作在深度负反馈状态下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负反馈调整元件一般采用大功率晶体管或MOS管,让其工作在线性状态对输出负载两端的电压进行调整。

并联型稳压电源是让调整元件与负载并联,通过电路自动控制让调整管旁路负载电流,起到一个稳压管的作用,让输出电压得到稳定。

无论是串联型还是并联型稳压电源,为了满足在一定范围内稳定输出电压的要求,电路设计时都让调整管两端保持有一定的电压降或分担电流。当负载端电压有升高趋势时,自动提高调整管压降或分担电流抵消输出电压的上升。而当负载端电压有下降趋势时,自动降低调整管压降(或分担电流)抵消输出电压的下降。这样稳压管在正常稳压调整过程中将一直处于很大的功耗状态。通常线性电源的效率仅有30%~60%,并且有发热量大的缺点。

20世纪50年代,美国宇航局以小型化、重量轻为目标,为航天火箭上的设备开发了开关型稳压电源。开关型稳压电源采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控制电流导通与关断,通过控制电流开关的占空比调整输出电压。负载端电压有下降趋势时,自动控制电流开关提高占空比抵消输出端电压下降趋势;反之,则控制减小电流开关占空比。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开关电源以其独特的工作方式,众多的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线性电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设备或各种机电设备当中。开关电源原理图见图7。

直流稳压电源的指标

一台直流稳压电源性能好坏以及是否适合用于通信可以通过一系列技术指标体系来描述。例如电源的工作频率、功率、效率、漏电流、稳压精度、动态可调范围、过流、过压保护能力、绝缘性能等。在业余无线电通信信中主要关心以下指标:

输入电压。

我国市电电网交流供电标称电压为220V,允许误差变化范围为±10%。不过在不同地区,电网质量差异,该误差值或许会达到-20%~+15%。直流稳压电源输入端电压应满足该适用范围。

输出电压。

按业余无线电通信的要求,一般电台设备的额定工作电压为直流13.8V,因此输出电压应满足负载要求。某些工业用直流电源输出标称为12V,通常用于电台供电也没有问题。

额定输出电流。

输出电流应满足负载需求。业余无线电通信中,一般发射功率在5W以下的手持式设备,要求其供电电流1~3A之间,一般的实验室电源都能满足电流供给要求。如果是发射功率25W以上的台式设备或车载电台设备,要求其供电电流10~15A之间。特殊大功率设备(比如高频功率放大器)则需要电源有更大的电流输出能力。通常输出能力越大的电源其重量和体积都相应增加,这需要在应急通信的保障能力中综合考虑。

输出电压可调范围。

输出电压可调范围是指在保证电压精度稳定的条件下,人工手动控制可以调整的电源输出电压范围。作实验或维修用的电源往往需要比较宽的输出电压可调范围,以满足不同电路所需的供电要求。业余无线电通信使用的电源只要固定输出13.8V即可。

输出电压波纹。

输出电压波纹是直流电源滤波不干净剩余的交流成分,其峰值一般在输出电压的0.5%以下。输出电压波纹对负载设备表现为噪声干扰,特别是对无线电接收机设备。

开关电源与线性的电源的优缺点

线性电源有电路简单、稳定、输出调整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它的电路必须依赖沉重的工频变压器工作,因此有体积大、重量重的缺点,不方便携带和移动使用。在应急通信中不推荐使用线性电源为通信设备供电。

开关电源通过高频率的电源变换技术,不需要使用工频变压器。同等输出能力下与线性电源相比具有体积小和重量轻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应急通信中使用。不过由于开关电源的非线性特点,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电磁辐射,对无线电通信可能形成干扰。另外,开关电源输出调整响应相对线性电源调整速度较慢,并且电路复杂、元器件众多,因此同等工艺水平条件下其稳定度和可靠性没有线性电源表现好。

本文介绍了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电源的基本要求和各种供电方案的特点对比。后一篇将结合实际应用介绍《品种丰富的直流稳压电源》。

Tips:游牧通信

游牧指人类为了寻找生活资源而不断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居住,当他们找到适合居住地点后就会暂时定居在那里。但当那里的资源消耗完后,他们又会起程寻找新的居住地。“游牧通信”与这种情形相似,在一个地方架设电台进行通信。当需要移动时收起设备,到达另一个地方后再次架设电台继续通信。有别于在移动过程持续不断的“移动通信”。

电源要求 篇2

1、保护系统中安装SPD的数量,依据雷电防护区概念的要求,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而定,

2、在LPZ0区与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Ⅰ级分类实验的SPD或限压型SPD作为第一级保护;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第二级保护;在电子信息设备机房配电箱输出端应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第三级保护;在特殊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设备电源输入端宜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细保护。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宜分别选用适配的直流电源SPD。

3、SPD连接导线应短而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按照能量配合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当开关型SPD1至限压型SPD2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时,限压型SPD2 至SPD3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SPD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SPD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线路长度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为防止SPD老化造成短路,SPD安装线路上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宜选用有劣化显示功能的SPD。

4、在电源总配电柜输出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20KA(10/350μs波形)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其着火电压USG≥4Uc(Uc:最大连续工作电压);也可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80KA(8/20μs波形)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其标称导通电压Un≥4Uc 、响应时间≤100ns的浪涌保护器作为一级防护,

5、在分配电柜输出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4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3Uc 、响应时间≤50ns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二级防护。

6、在电子信息设备机房配电箱输出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2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2.5Uc 、响应时间≤50ns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三级防护。

7、在特别重要的电子信息设备电源输入端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1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2.2Uc 、响应时间≤50ns限压型浪涌保护器SPD作为精细保护。

8、在电子信息设备配电柜或配电箱输出端也可安装混合型或串联型SPD,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设备要求。

9、在直流电源(二次电源)的设备前宜安装直流电源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n≥10KA(8/20μs波形),标称导通电压Un≥1.5UZ(UZ:直流工作电压)、响应时间≤50ns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直流电源防护。

★ 信息系统工程师电子简历

★ 电子通信产品ESD防护设计方法论文

电源要求 篇3

1 电源干扰对医疗仪器设备的影响

电源干扰的类型包括电压降落、失电、频率偏移、电气噪声、浪涌、谐波失真和瞬变等, 干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差模干扰:是指叠加在线路电压正弦波上的干扰, 是载流导体之间的干扰。如电网的过欠压、瞬态突变、尖峰等。

共模干扰:是指产生于电网与零线之间的干扰, 是载流导体与大地之间的干扰, 由辐射或干扰耦合到电路中而来, 如尖峰干扰、射频干扰、零线与地线间的稳态电压等。

串模干扰:是指外界磁场、电场引起的干扰。

医用仪器设备的电源主要有220V (通常称为市电) 和380V (动力用电) 两种, 一般情况下电源波动应在±5%范围内。心脑电图机、监护仪、超声诊断仪、针灸电疗仪或银针直接接触人体的仪器设备等, 特别是检测人体生物电信号的仪器设备, 由于信号采集极其微弱, 一旦受到干扰, 就会在检测结果如波形、图形、图像上叠加一种类似于某些病变的畸变造成误诊, 同时还会引起微电击, 严重时会引起生命危险。如果是带有计算机系统的医学仪器设备, 当共模干扰中的尖峰干扰幅度达到2~50V, 时间持续数微秒时, 就可能引起计算机逻辑错误、丢失等。

2 保证稳定的常用技术方法

(1) 采用专用的独立线路为了抑制仪器设备间的相互干扰, 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分相供电和独立线路供电, 即在三线供电线路中使用某一相作为敏感设备的供电电源, 另一相作为外部设备的供电电源, 再一相作为常用测试仪器或其它辅助设备的供电电源。这种措施常应用在大型的医疗仪器设备供电系统中。

(2) 安装交流稳压器对电源波动性要求较高的设备如CT、MR、超声诊断仪等应配装, 使设备的工作电压基本稳定和净化以达到稳压精度。

(3) 配装UPS不间断电源对带有计算机或进行存储、传输信息的服务器类设备如医院PACS系统、CR、检验仪器等, 为防止断电时数据不丢失, 应保证电源的不间断供应。

(4) 确保仪器设备信号和外壳接地可靠性保护接零是将仪器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电源的零线连接起来, 在短路时立即烧断保险, 以达到切断电源的目的。保护接地是将仪器设备的金属外壳接上地线, 在外壳由于干扰引起带电时, 电流沿地线流入大地, 达到保护人身和仪器设备安全的目的。信号接地是在浮地与公共地间跨接泄放电阻, 阻值的大小以不影响设备漏电流的要求为宜。

电源要求 篇4

1 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

设计了电子开关/保险的功能;为满足试验方法中正常电压瞬变要求,设计了升压和降压功能电路;为应对不同电压和时间间隔的供电转换中断、不同电压间的快速切换等试验项目中产生的冲击电流对用电设备和电源造成的损坏,设计了浪涌抑制功能电路,而对冲击电流的抑制也是文中的一个设计重点[3,4]。设计方法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2 功能电路设计

2.1 电子开关和保险设计

为保护电路安全运行,防止设备发生故障或短路时,过高的电流损坏印制板或元器件,直流电源输入端串入MOS管,并配以辅助控制电路,即起到了电子开关作用,又兼有过流保护功能[5],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图中功率场效应管Q1作为电子开关,控制着用电回路的通断。通过电阻R11(阻值很小)将流经用电回路的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反馈到Q1的控制电路,电阻R11两端电压随用电回路电流线性增大,当大于设定阈值时,即可触发比较器动作,从而关断MOS管Q1输出,实现过流保护功能。

同时该功能电路过流保护时将产生自锁效应,浪涌电流消失后,需将控制端电压重置才能恢复运行,为防止浪涌电流造成误保护情况发生,兼顾后级负载特性,设计了瞬态电流抑制电路(延时保护电路)。

当浪涌电流流经R11时,由于电容C6的存在,电压反馈信号不能立即传递到比较器的输入端,需要对电容C6充电,充电时间被计入延时保护时间。另外,设备初次启动时,电容C5充电结束后,比较器才能起作用。

理论延迟保护时间计算如下:设备正常运行时,比较器输入端A点电压高于B点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驱动MOS管Q1栅极正常导通。当产生过流现象时,B点电压高于A点电压,比较器输出低电平而导致Q1关断。为计算其对不同浪涌电流的延时保护时间,作为后级负载产生浪涌电流的限制条件,需要依据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进行计算[6]

其中,f(t)为任意时刻值;f(0)为初始值;f(∞)为稳态值;τ为一阶电路RC时间常数。结合图3,设f(t)=Vt,f(0)=V初,f(∞)=V末,τ=RC=R10C6,代入式(1)得

经过取对数计算得到

假设浪涌电流大小为I,R11阻值为r,控制端等效电压为V等效,比较器A两点电压分别为VA,则

,将图中参数代入式(3)并化简可得

通过式(4)计算可以得出,不同浪涌电流I(典型值)与对应的延时保护时间t的关系如表1所示。

2.2 降压功能设计

降压功能部分采用射极跟随器的方式实现[7],如图4所示。

设计中将最高输入电压设置为80 V,输出不大于37 V。具体实现方式为:Q5和Q6组成电压检测电路,Vref为参考电压,R11与R12电阻组成分压网络,当G点电压上升到设定值时,Q5基极达到基准电压,三极管导通。栅极电压被限制在设定值,受控MOS管进入线性区,降压功能通过限制功率MOS管栅极电压从而实现对输出电压的控制功能。

2.3 升压功能设计

升压电路采用BOOST开关调整电路来实现,原理如图5所示。

将较低的未调整的输入电压升为较高的输出电压。升压电路主要由L1,V3、Q2、PWM控制器和后级电容组成,Q2关断,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电感异名端电压相对同名端为正,即电感电压极性颠倒,因此电感经二极管V3向负载电容充电,使电容两端电压高于输入电压,从而实现升压功能[8]。

根据机载设备具体需求,设置了初次启动电压阈值和正常运行的升压阈值。升压功能电路起作用时的输出电压为22 V。实际应用中输入电压为28 V时,负载为0.7 A对应功率为20 W,当输入电压为11 V时对应平均电流为3.5 A左右,升压电路效率高达为95%。

2.4 浪涌抑制功能设计

2.4.1 冲击电流来源

设备进线端一般采用滤波器来减小电源反馈到输入的纹波,滤波器由电容和电感组成π形滤波网络,后级功能板卡对地也会产生等效电容。电容器充电瞬态可视为短路,输入电压波动会产生冲击电流,幅度要比稳态工作电流大很多,如不加以限制,可能烧坏设备前端保险或造成保险误动作,还会由于共同输入阻抗而干扰附近的电子设备[9]。

冲击电流大小由很多因素决定,如输入电压大小和变化速率,输入线路阻抗、设备内部输入电感/电容及等效阻抗等。这些参数随不同电源系统特性而各不相同,可进行粗略估算,最精确的方法是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相关仪表测量其大小[10]。

2.4.2 冲击电流抑制方法

(1)串连电阻法

对小功率用电设备,可采用串联电阻法。电阻大则冲击电流小,功耗大,须选合适电阻值,使冲击电流和电阻上功耗在允许范围,同时该电阻能承受开机瞬间的电压尖峰和大电流。

(2)热敏电阻法

采用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当用电设备启动时,NTC电阻值很大,可限制冲击电流,随着NTC自身发热,其电阻值变小,使其在工作状态时的功耗减小。

(3)有源冲击电流限制法(利用MOS管限制冲击电流)

MOS管具有导通阻抗低和驱动简单的特点,辅以少量元器件即可做成冲击电流限制电路。MOS管有三个工作区域:可变电阻区、恒流区、夹断区,如图6所示。工作在可变电阻区(非饱和区)时,通过改变栅源电压Ugs的大小来改变导通电阻的阻值,此时MOS管等效为一个可变电阻器,Ugs越小,电阻值越大;工作在线性放大区(饱和区),当栅源电压Ugs增大时,id仅略有增大,此时MOS管等效为一个电压控制的电流源,当设备正常运行时,MOS管应当工作在该区域[8]。

当输入电压波动时,通过外围电路控制串联在主回路的MOS管,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来抑制冲击电压的大小,当冲击电流消失后,使其重新工作在饱和区,从而实现冲击电流抑制功能。

2.4.3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设计

采用有源冲击电流限制法,电路原理如图7所示。

Q1为N沟道MOS管,导通需要一个比G点高的电荷泵电路,组成电荷泵的电路为C1(470 p F)、C2(10 n F)、V1、V2、R1(15.8 kΩ)和C3(47 n F),控制电路发出占空比为50%的PWM方波,频率为300 k Hz,通过C1电容周期性的给C2电容充电,然后通过R1给C3电容充电最终使得MOS管导通。

试验方法中冲击电流产生主要由输入端电压跳变引起,分为两种方式:低于升压点的跳变和高于升压点的跳变。都是通过控制主回路MOS管的线性区上升时间,使其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来实现对冲击电流的抑制[11]。

(1)低于升压点跳变方式线性启动时间的计算

MOS管Q1的线性启动时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电荷泵电路的启动时间和RC延时时间。

电荷泵启动时间计算:电荷泵电路中根据电容分压关系可知:约为0.2 ms。

RC延时时间计算:经计算电容C1正端等效电压为8 V左右,而G点等效电压为4 V左右,这相当于PWM为电容C2恒流充电的效应,因此流经电阻R1的电流约0.25 m A,当输入电压由0~28 V跳变时,电荷泵电路将栅极电压升至32 V左右,栅极对地设置有400 kΩ等效检测电阻,此时检测支路电流约为0.08 m A,因此流经电容C3的电流为0.17 m A,由电量守恒定力CU=It计算可得,RC延时时间约为8.8 ms。

因此MOS管Q1的线性启动时间理论值约为9 ms,并且根据电量守恒可知,线性启动时的电流值小于2 A,远远小于表1中电子保险的保护阈值,与实际测量值接近。

(2)高于升压点跳变方式线性启动时间的计算

MOS管Q1的栅极电压钳位之前为开环,电荷泵电路的存在,输入电压上升过程中,以源极为基准升压6 V左右,钳位时属于半闭环控制,所谓半闭环就是只控制栅极电压,源极电压跟随受限,且始终保持有3 V左右的压差。

栅源电压差为5 V左右开始钳位,当电源电压由22 V上升至45 V的过程中(试验方法中正常电压瞬变项目),22~28 V阶段,假设电源上升时间为200μs,设备等效容性负载约为470μF,由电量守恒定力CU=It算出浪涌电流约为11.5 A。28~45 V的上升过程,MOS管Q1重新进入线性区,冲击电流被限制,限制时间同样可由电量守恒公式计算得出。

经计算得出的此阶段冲击电流的幅值和持续时间,小于表1中电子保险的保护阈值,且留有近1倍的余量,与实际测量值接近。

3 试验验证结果及分析

将此方法应用于某机载设备,依据试验方法,经反复摸底和试验验证,功能实现情况如下:

(1)升压功能验证:设备工作后,输入电压低于20 V启动升压电路,且输出保持22 V,输入电压降至11 V以下,升压功能失效,输出关闭;

(2)降压功能验证:输入电压大于37 V时,输出电压被限制在37 V以下;

(3)电子保险和浪涌抑制功能验证:低于升压点跳变时,将冲击电流限定在2 A以内,启动时间约10 ms,而无浪涌抑制功能电路时,冲击电流高达12 A/2 ms,超过了电子保险的保护阈值,引发电子保险误动作,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增加前后的电流测试波形如图8、图9所示。

高于升压点跳变引起的冲击电流如图10所示。小于电子保险的安全保护阈值。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方法能够满足用电设备与飞机供电特性的符合性验证试验。针对不同负载情况,可通过修改相应参数,实现本方法所述功能。

4 结论

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试验方法强化了对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的考核力度,发现了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设计缺陷,促进了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完善设计工作。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较好的解决了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设计问题。本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推广性,可广泛应用于后续产品设计中。

摘要: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试验方法的实施,对用电设备的电源设计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一种集电子开关/保险、前端稳压、浪涌抑制等功能于一体的设计方法,将其应用于机载设备中,机载设备顺利通过了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符合性验证。试验结果证明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机载设备,供电兼容性试验方法,前端稳压,浪涌抑制

参考文献

[1]任仁良,强喜龙.航空机载电源标准的发展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1(3):46-49.

[2]HB20326机载设备对飞机供电特性适应性试验方法,2015.

[3]孙良,苗壮,王宏霞.机载用电设备的供电适应性试验系列标准制定与实施[J].航空电子技术,2013.

[4]MIL-HDBK-704 Guidance for Test Procedures for Demonstration of Utilization Equipment Compliance to Aircarical Power Characteristics.

[5]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ADS-68-IS Aeronautical design standard Aircraft electrical power characteristics[S].2006

[7]铃木雅臣.晶体管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8]普利斯曼,比利斯,莫瑞.开关电源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9-20.

[9]任仁良,余朝霞.飞机电源系统过压保护要求及实现[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17(5):47-48.

[10]吴小华.飞机供电特性符合性验证试验研究[C]//中国航空协会航空电气工程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上一篇:湖南张家界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快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