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

2024-11-07

跨越时空(共8篇)

跨越时空 篇1

2011年5月6日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 在四川省绵竹天河小学的阶梯教室, 全国各地的260余名教育局领导、电教馆馆长观摩了天河小学30多名学生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学生一起跨越时空, 同上一节《理财中的数学》的综合实践课。课后, 四川省绵竹天河小学宋红斌校长在孩子们的簇拥下, 通过视频向南京市教育局、绵竹市教育局领导以及南京市电教馆领导、天河小学校长等, 祝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两校学生还欢乐地唱起了心中的歌谣。

本次活动由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主办, 四川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协办, 绵竹市教育局承办的“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模式经验交流会”活动之一, 视频互动采用的是网真产品, 并通过卫星链路将绵竹和南京高速连通。

跨越时空 篇2

记得七岁那年的生日,爸爸送给我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你。

你穿着一身黑色的燕尾服,两个葡萄般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像是在里面藏了一个宇宙。

有人告诉过你吗?你可谓是牧羊犬相貌中的佼佼者。

在和你相处几天之后我发现,你特别喜欢玩球形物体。还记得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橘子掉到地上,你很快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你表现出好像很害怕的样子,小心翼翼的走到那个“怪物”旁边,先是在它周围绕了几圈,又嗅了嗅它,可能是你发现它没有“危险的味道”,便用你那可爱的小爪子碰了碰它,可能是由于力度太大,“怪物”逃跑了!你又吓了一跳!急忙跳到了一边,还不忘对它咆哮几声。呵呵,真有意思。我又用脚把它踢到了你身旁,这次你尝试壮大胆来靠近它。先是嗅了嗅,又叫几声,看“怪物”无动于衷,你终于发怒的用脚踢了踢它,它便又开始逃跑了,这次你没有退缩,而是尾追其后,你们就开始了一场你追我赶的游戏。这场游戏大约持续了15分钟,你可能是累了,或者也是觉得没有意思了,便不玩儿了。想想,你也是蠢萌蠢萌哒!

这些幸福快乐的生活一直延续到我九岁那年的生日。

一场意外,忽然降临!

一如既往地放学回家,走到街口唤了声你的名字,可是却没有回应。我以为你出去了,又去找哪个隔壁的“小哥哥”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我并没有在意。等我做完作业,想和你一起去玩一会儿。可是却怎么样也找不到你了。我都快急哭了,心里一直在安慰说,可能你在和我玩捉迷藏呢,可能你藏的太远了,太严密了,我没有看见,你肯定会出来,你肯定会没有事儿的。所以我像发了疯一样地去找你,大喊你的名字,可听到的却只有风声和我的回声,却没有那个干脆轻巧的犬吠声。知道吗?我最后是在我们以往经常散步的大路上找到你的,你很安详地躺在那里,好像是睡美人在等她的王子。我抱起你,撕心裂肺地哭,沙哑的嗓子一直在喊你的名字,可是你却没有抬头看我一眼,或是轻轻叫唤一声来安慰我,可能你觉得我只是一个侍从,而不是你的白马王子,所以你不愿意醒来。

我就那样抱着你在路上哭了好长时间,一直哭到累了,没有泪了。最后我轻轻地抱着你,找了一处有花香的地方,把你小心地安葬在那里。如今,你我已分别了太长时间,不知你在那边可否安好?希望这份跨越时空的思念能送传我对你的问候。

跨越时空的魅力 篇3

关键词: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着实是一首独特的诗,尽管它的内涵并无特殊之处,许多诗人也曾抒发过类似的乡思与离情,但它以其艺术的独创性在此类诗作中独领风骚。这首诗中深重的别愁以及不能如期的相聚的遗憾,却因其传达出永恒的思念超出了具体的范围而具有了普遍性的价值:不仅于当时、而且时隔千年依然散发着浓厚的艺术魅力。

《夜雨寄北》起于亲友的思念,这种思念表现为对诗人归期的盼望和询问。诗人对这一真挚的问询一方面作了不肯定的回答(“未有期”),一方面又给了肯定的许诺(“共剪”和“却话”)——他把亲友也是自己渴求的相聚留给了未来。他以浓浓的温情给友人以心灵的慰藉。正是这不能如愿中蕴涵的思念,使期待散发出普遍的永恒魅力。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这种惆怅在后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表现得形象可感: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连绵的秋雨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淅淅沥沥的雨声敲动着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加浓重地渲染了离情愁绪,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以抽象的方式点出对亲人的询问的回答:归期未卜。它自然地蕴含了无尽的惆怅。但形象地发出这一惆怅的,却是第二句——巴山、秋夜、春雨、池塘水满……这两句诗以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点出了现在时间和空间里的景物与人情。李商隐没有重复前人写离情别绪往往停留在单一时空内的做法,他不仅写了归期的不可断定所带来的愁绪,而且为这种愁绪寻求了某种补偿。他的办法是超越现在的时空、使之向着未来拓展。

李商隐在别的诗人易于满足之处体现着他不满足的追求。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景物推移到想象的空间:何时能与你坐于西窗之下共剪烛花,共话如今这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之情?那时,这万般愁苦也将化为回首往事的欢乐。

如果限于即景生情的传统写法,作者也许至多只能宣泄眼前的思念。但是,他却另辟奚径把现在时空和未来时空作了沟通,使诗歌的艺术天地无形中得到了拓展。他把不可预期的将来在想象中变为了现实。从此时此地此景此情出发,使之与彼时彼地彼景彼情完成了一个跨时空的浑然的意境创造,在绝句的有限框架中寄寓了无限的内涵。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①

“何当……却话”的想象看似平淡,实则奇崛。它把此时此刻“巴山夜雨”的情景一下子搬向想象中的未来时间。那时出现的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北方某地两位友人在窗下亲切秉烛夜话,在烛花的跳动中,出现了那已成为过去的、如今夜雨之中形单影只、愁情满腹的影象,如同电影的“切入”——在未来的画面中切入了如今的现实、即对于未来而言此日已为过去的景象人情。不仅是现在而且还有将来,不仅仅是眼前已实现情景还有未来尚待验证的情景的契合:从今天想象明天,又从明天想象今天——各个不同的时空得到自由往返的交通。已有的归期不可确定的惆怅,与想象中的异日异地的回味今日今晚今地,以至于把愁绪和苦闷当作付之一笑的欢乐。这中间所体现出来的旷达的胸襟,确实依赖于诗人对于时空观念的创造性把握。不能如期与不可预期的相聚,及其想象中的补偿,使时间得到了广延,空间得到了拓展,人的情感的存在也得到了扩大和充实。因此,这首诗中充盈的不仅仅是别离的愁苦以及相聚的未可预期,而是增添了期待、憧憬甚至是想象未来回味此时苦况所产生的乐趣。

一首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绝句中,每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予以妥切安排的,尽量避免重现。但在这首诗中,“巴山夜雨”四字却原封不动地赫然出现了两次,诗人毫不顾忌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而其中所蕴涵的深意也鲜明地体现出来了。它首先强调了同是以巴山夜雨为背景的两个完全有异的时空:一个现在的夜雨,一个将来回味如今的夜雨;一个是此时真实的巴山,一个是想象中的将来幻想中的此时的巴山。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其内涵又是完全相通的:一个是他日的回忆,一个是今日的广延,回环往复之间传达出人生飘忽不定的无奈。不仅今日与他日相通,而且苦与甘也通,今日的苦可以化为他日之甘,他日充满深情的回忆却是今日的辗转反侧的痛苦所转化来的。正如霍松林教授所说:义山“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②

“巴山夜雨”四字的重现,体现着一首诗中两个构成部分的维系。不仅说明二者的异(此时、彼时、此时的秋夜雨,彼时的西窗烛),尽管均有“巴山夜雨”,一个是实有的,一个却是想象的;而且强调了异中之同——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想象中的未来,巴山夜雨的情景当然是消失了,但它却成为一种存在唤起人们旧日的情怀。只是旧日的思念之苦情淡化了,变成了纯粹的回忆。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歌都有着辞藻华丽含蓄,长于象征、暗示的特点,而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四句诗,明白如话,却又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注释:

①②霍松林.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跨越时空 篇4

作为本片的编导, 在策划撰稿和拍摄的过程中, 笔者感受到, 进行时空的转换和拓展, 对于创作历史类纪录片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叙事结构的时空拓展

当年内迁到李庄的机构和学者众多, 发生的故事也很多。为了让整个纪录片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本片采取以人物为纵轴, 时间为横轴的方式, 选取几个典型人物, 几件典型事件, 以点带面, 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体说来, 1940 至1946 年间, 是按照每年这些研究机构和这几位学者在李庄干了什么事情, 取得了什么成就来叙事的, 有点类似于编年体的纪录片。然而, 如果仅仅这样叙述, 显然不符合今天纪录片的潮流, 视野也不够开阔。一个合格的编导应该具有对客观存在和曾经存在的时空进行组合调用的能力。为此, 在谋篇布局时, 笔者又在中间加入一些时空跳跃性的段落, 使整体结构更加自由、开放。比如, 本片开头就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切入点, 把它和同时期中国的文化大撤退进行嫁接, 分别阐述了两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又比如本片描述了这样两件事情。一件是1943 年美国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由此打开了科学计算的大门;另一件事是同年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在李庄的一块门板上用最原始的算盘计算天文历法。两者看似毫无关联, 但通过对比呈现让观众去思考,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更能体现董作宾等学者在艰苦环境下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而且一下子就把整个李庄放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了。

当然, 交叉叙事的方式和时空的跨越要尽量流畅, 避免给人造成逻辑错乱之感, 这就需要创作者找准其中的关联性。比如纪录片《李庄纪事》反映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李庄同济医学院求学的经历。而吴孟超在本片的第一次出场是2012 年他时隔70 年后重回李庄。在长江边, 吴孟超感叹“这条长江好像变窄了”。此时, 长江就成了时空跨越最好的切入点。于是画面出现了李庄的长江边和码头。解说词写道“70 年前, 吴孟超和同济大学的师生就是从这里登上了李庄的码头”。通过一句解说, 就自然地过渡到对那段历史的叙述。

2 个人命运和家国情怀的时空拓展

中国近20 年的文献纪录片已经从宏大叙事走向了个人视角。纪录片《李庄纪事》也不例外。本片选择了李庄的开明士绅罗南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等几位典型人物。不仅讲述了他们在李庄期间发生的故事, 还用了相当的篇幅去关注他们的个人命运。个人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和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因此, 在通过个人视角叙事的时候, 还应该把人物的情感命运和整个国家、时代联系起来, 呈递进地推进甚至拓展到其它时空, 把个人命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 吴孟超当年在李庄求学期间, 从第一次拿手术刀时的害怕, 到通过老师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刻苦学习, 建国后终于成为肝胆外科专家, 这是描写他个人的命运。反过来因为有了这样求学的经历, 现在作为医院院长的吴孟超又对如何解决医患矛盾提出了许多看法, 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而这又和当前社会对加强医生职业道德的呼吁相一致。于是吴孟超当年在李庄的经历放在当下的现实中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又比如, 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不被日本侵略者掠夺,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为文物的顺利西迁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中一部分文物就迁到了李庄。然而, 李济能保住国家的文物, 却无法保住女儿年轻的生命。他的大女儿因伤寒缺医少药病死在李庄, 李济为此悲痛欲绝。本片在这一段落并没有就此结束, 而是把视野又转向2013 年南京博物院建院80 周年。这所大型综合类博物院, 其前身就是中央博物院。历史就是这样的富有戏剧性, 当年掠夺中国文物的日本侵略者, 他们战败签订投降书的桌子, 如今成了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这样处理不仅使观众的情绪得到释放, 而且时代的变迁, 国家实力的提高都得以展现, 李济当初作出的牺牲也显得更加有价值。又比如, 梁思成在李庄撰写《中国建筑史》, 受尽了病痛的折磨。然而, 当盟军开始计划轰炸中国境内的敌占区和日本本土, 请他在地图上画出保护文物的标志时, 他却毅然把日本的奈良、京都作了标注, 使得那里的古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不仅体现了梁思成无私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人格, 也是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 超越民族和战争仇恨的最好诠释。观众从这些个体叙事中受到情感感染, 又将这种情绪的感染移植到更高的层面, 从而产生对整个民族、国家的认同。

3 拍摄手法的时空拓展

除了在叙事和谋篇布局的过程中进行时空拓展外, 纪录片《李庄纪事》的拍摄手法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比如, 近年来国内历史类纪录片越来越多地采用 “情景再现”的手法。笔者认为 “情景再现”所追求的除了历史场景的还原, 营造历史时空和历史氛围外, 同样可以进行一种时空的拓展。在拍摄《李庄纪事》时, 前一组镜头中解说还是再现当年学者们研究, 讨论的情景, 运用停机再拍, 后一个同场景、同景别的镜头马上就叠化到今天的游人参观某某旧址的画面。时空的穿梭通过画面就能得以体现。又比如, 本片对资料老照片的处理, 没有采取常用的做旧泛黄等特技, 而是把这些老照片放大装进相框, 直接挂在斑驳的墙上, 摆在幽静的小巷里进行实拍。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带入感, 让观众产生一种时空倒流的错觉。

总之, 笔者认为, 在拍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时, 不妨根据情况对其进行时空拓展的尝试。这种尝试和当下电视荧屏上铺天盖地的穿越剧有本质的区别。毕竟, 我们反映的是几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历史, 而面对的却是今天的观众。在信息化的时代, 观众已经越来越不满足通过纪录片知晓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人, 发生过什么样的事, 在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往往更希望了解这些人和事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和自己有什么关联, 为什么值得自己关注?而这恰恰是我们纪录片创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摘要:作为纪录片的一个主要种类,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发展到今天, 其创作理念和手法不断创新。本文以纪录片《李庄纪事》为例, 从叙事结构、拍摄技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历史题材纪录片进行时空拓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 具体阐述了在创作历史题材纪录片过程中进行时空拓展的几种常用手法。

跨越时空的美丽作文600字 篇5

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时间的剥蚀而黯淡。时间似乎充满令人畏惧的力量,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间万物都曾试图冲破时间的束纡,凝视左右,唯独记忆与时间同在。

记忆,它是上帝留给人类保存美丽的载体,它是人类感爱的真情的语言,它的`存在使我们学会了铭记,它的存在让我们懂得了感恩,它让我们看到了“晨兴理茺秽”,使我们明白了“已不欲勿施人……

时间风化了大千世界,它使得夏宫不现雍容华贵,使得“嫦娥”奔月二度,使得奥运烽火点燃在东方名都……然而,记忆依然,仍记得祥林嫂青黄的面容,仍记得霍英东兼济天下。

记得,朱自清为父亲的背影而珊然泪下。当父亲吃力地爬上站台,当父亲久久不息地送别,当父亲刻骨铭心地留言,是否,记忆已被风化?五柳先生因“尝从人事”而悔恨不已,阿瑟上将因战败而哭泣,他们为记忆而悔恨,只概叹记忆与时间共伴他们前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怀赤壁之古,感叹记忆,当他众叛亲离,被贬他乡,他明白时间会让记忆闪烁,自有后人说明白自己。司马迁不被痛苦折服,且能留下绝唱之笔,是记忆,使他们跨越时间的门槛,将伟人馈赠于我们。

记得曾几何时,不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刻,却因为树叶的凋零而多愁善感,因为云雾的氤氲而扶手起乐,是记忆为人类带来了美好的怀念,是时间为人类留下感叹苍桑的怨言;是记忆与时间共同孕育了人类的品格、精神、文化、穿越于茫茫岁月,传承于世世代代而熠熠生辉。

铁西:时空跨越 篇6

转变源于一场政府主导的“东搬西建”运动。所谓“东搬西建”即是将铁西区原有的工业企业搬迁到西边相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土地级差资金,在西边开发区的土地上进行企业的重建和改造——不只是空间的洗牌,事关铁西未来的行动证明,“东搬西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沈阳当地政府先后解决了行政机制、搬迁改造、企业激活、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过程的展开紧张有序。

机制:合署办公

受命于铁西困境时刻的前铁西区区长谷立春对当时的铁西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盛满旧家具的房子”,无法改变格局,也无法添置新家具,唯一的出路就是搬家。新家就是原铁西区毗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边是拥有多年工业积累的“老家”,一边是拥有政策、资金、体制、空间等优势的新家,搬家实现资源互补,也跨越同等级别不同的行政区域。2002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区域优势,实施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铁西区政府副区长董峰对媒体透露,当时沈阳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管理重心下移,下放了规划审批、土地出让、配套费收缴、立项审批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同时工商、税务、环保、消防、安监、卫生及人防等部门实行集中办公,简化前置手续,入区项目审批时限从最初的30 天降至3.5 天,审批事项由350项降至99 项,并将各项评价审批费用降至最低。

空间:东搬西建

合署办公后,“东搬西建”拉开帷幕。在曾任“铁改办”总指挥王振忠的回忆里,东搬西建构思诞生之初经历了各方置疑的阵痛,大家担心的焦点在于级差地租实现的可能性,第一例企业土地出让交易给予了公众信心。

黎明毛纺厂,由大型国企重组而成,当时欠债近2 亿元,已濒临停产。为缓解压力,该厂正计划出让18 万平方米的地块和地上建筑给浙江一家企业,地价低到每平方米500 至700 元之间。新区政府得到消息后与开发商协调,将出让地块放到铁西新区土地储备中心挂牌公开拍卖,成交价为1600 元/ 平方米,比黎明毛纺厂拟成交价高出一倍多。

据了解,搬迁中政府做到因企制宜,排除了“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有搬迁改造规划的企业,由政府预付改革成本和建厂资金,在开发区为搬迁企业建设新的厂区,待新厂区建设完成、具备生产条件后再搬迁;对于暂不具备搬迁条件的企业,实行部分搬迁;而对于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不适宜搬迁改造但发展空间较小的企业,则把搬迁其它企业腾迁的土地用于支持其改造做大。

在工业企业逐步西迁的过程中,铁西财政充实起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装备制造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陈克豹对媒体透露,企业搬迁涉及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140 亿元。空间整合的同时,铁西获得了再次振兴的资本。

企业:改革激活

通过西迁和土地出让,铁西工业获得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对于搬迁的企业,政府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培养其自身造血功能。通过沈阳市和铁西区政府的引导,众多大型企业进行了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改革。铁西龙头企业之一的沈阳机床集团副总裁赵立志表示,企业在搬迁中实现了“四位一体”的目标:技术改造升级、企业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建设。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04 年开始,铁西区开始实施技术高峰培育计划,2006 年沈阳市还将启动“2111”工程,计划到2010 年支持骨干企业购并200 户国内外科技型企业,培育100 个世界级产品,组建10 家工程成套公司,引进1 万名高技术人才此外,空间整合后的铁西区将所属5 个区域赋予不同的功能,统筹产业分布:铁西新区承担商贸服务、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张士出口加工区肩负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使命,还有化学工业园区、冶金工业园区。告别工业的铁西新区将发挥其服务功能,做好大铁西的后勤基地。据了解,铁西新区政府将建设为装备制造业发展配套的公共制造、公共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5 个公共服务平台。

民生:补贴福利

企业搬迁是争取发展的空间,工人搬迁则是群体性的安居抉择,肖爱国就是这群体中的一员。和多数产业工人一样,一家四口蜗居在14 平米的空间中,与另外一户人家公用厕所、厨房。东搬西建后,“虽然小点却也安稳”的蜗居面临着拆迁的命运,“心里多少有点慌”。回迁后,老肖一家“凑凑巴巴”拿来了两万块住上了的两居室,虽然欠点外债,但“心里宽敞了很多”。如今老肖已经被厂子返聘,“个把月也能整来两千多!”

老肖的讲述背后是铁西政府在民生保障上的努力。拆迁的过程中,铁西政府多次与被拆迁的人家协商,并从级差地租收益中抽越来越多的比例用于拆迁补贴。安居还要乐业,铁西采取多种措施提供和开发了就业岗位13 万个,实现再就业15 万人次。

住房之外,铁西政府对于福利分配力度加大。2004 年,铁西区投入资金7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险”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区内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实现100% 参保。2005 年4 月6 日,铁西正式发布《铁西新区城乡困难群众特殊困难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内容涉及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10个方面50 条救助办法,成为东北地区建立的首个弱势群众社会救助制度。

跨越时空 篇7

时光翻转, 抛开那个时代的沉重。我所能做的是以我手上那缕缕丝线, 化做生命的脉搏, 给予木偶以灵魂与情感。当这种感性成为理解角色的一种动力的时侯, 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慢慢地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不想用过多的程式化的表演, 以及太多传统复杂的技巧来说明, 因为这和以前所经历表演体会有着全然不同的感觉。只想以最纯真最简单的方式来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镁光灯下, 那安宁静谧的场景。一首摇篮曲在我口中喃喃的吟唱:“月娘月光光, 照阮乌篮床。阿婴儿, 乖乖睏。一暝大一寸。富贵咱无想, 只求平安顺。月娘妈, 相看顾, 阿婴平安顺。一种初为人母的喜悦, 一种亲情相联的依恋。那种油然而生的情感通过我的手, 我的内心传递开来。轻轻晃动着摇篮, 脉脉地注视孩儿。轻掖衣被, 浅吟低唱, 生怕惊醒酣睡梦乡的孩子。不知不觉当中, 头钉线与手指线的配合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随着感觉慢慢地深入, 没有很特意地去做有痕迹的表演, 而是自然而然地由心及指, 由指及线, 由线及偶地融入到角色当中去。简单的动作却没有丝毫感觉丝线与偶之间涩滞的隔阂。与木偶之间仿若有了生命的联系, 心动偶行, 圆润如意, 通过木偶简洁干净的动作来表达程妻对儿子的深深爱意。母性使然, 母爱使然……短暂的幸福安逸随着剧变的到来而被彻底打破, 赵氏一族三百余口被奸臣屠岸贾杀戮殆尽。庄姬公主身陷囹圄, 遣仆求医。夜的黑随着灾难的来临而变得更加阴晦。丈夫被请就医, 城里的动荡令她惊恐不安, 此去吉凶未卜, 无疑内心是紧张不安的, 局促间怆惶无措, 迷惑, 焦虑, 担忧, 恐惧。一时间翻转五内, 滋味杂陈。此时就表演而言角色的内心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手线, 足线, 后行线的运用, 阐释肢体语言的张力, 时而低头蹙眉, 时而紧步慢行, 时而翘首顾盼, 时而双手抚胸。一连贯的动作饱含了对丈夫的担忧与不舍。在她的眼里, 在她的世界里, 丈夫与儿子即是她的全部, 深怕失去这恬淡平静的生活。然, 医者如父母, 救死扶伤是程婴的品性。突如其来的无奈与彷徨, 使她无助地看着丈夫的身影慢慢地没入到那茫茫无尽的黑夜里……渐行渐远。

生与死, 情与义, 抉择, 绝择。人间事, 几完缺。当大义与情义两难的时侯。如何去选择?如何去面对?复杂矛盾的心理冲击着灵魂深深处。沉沉的夜幕下, 深邃呜咽的萧声如泣如诉。有着几许哀伤, 有着几分凄凉。怀抱着尚在襁褓的幼子, 浓浓的爱意涌在心头。多么的不舍, 多么的依恋。离别之苦, 那是何等的撕心裂肺!何等的肝肠寸断!可是她明白, 为了保忠良遗孤, 为了保晋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不再失去心爱的孩子, 唯有牺牲, 唯有舍弃。死, 即是她的选择, 也是归宿。蓦然回首, 看着丈夫那张满是疲惫与无助的脸颊。看着那即将忍辱负重佝偻摇曳的身影。不忍, 不舍, 相知相守, 一朝决别。天人永隔。撕心之痛教人情何以堪。演到情深处, 不禁泪潸然。没有过多华丽的线技来渲染人物, 没有夸张的肢体来脯垫氛围。唯有语言的表白最为动情。“莫怪为妻心狠, 妾身此时不死, 只怕即刻就会返悔, 为妻先到奈何桥边, 等咱儿子一起上路”……一把剪刀成了生与死之间连接的桥梁。一把剪刀完成了她的宿命。是的, 剪刀线的设计是唯一运用在人物上的一项特定的线技, 而这技巧的运用更能贴切地表现程妻生与死刹那之间抉择的艰辛。更加完善人物自戕而死是为了去争取, 去维护, 那份沉甸甸的华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道义。程婴的妻子, 一个古代平凡的女子, 平凡到没有姓氏, 没有名字。在她的世界里, 只有丈夫与儿子, 嫁夫随夫, 相夫教子, 三从四德的观念即是她的全部。安逸淡然的生活是她所希望的, 家的平安也是她最大的慰藉。我能理解作为一位母亲, 一位妻子所期盼的也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生活。当这种温馨被打破的时侯, 当这个时代因上位者权力相互倾轧而产生动荡的时侯, 她也只能无奈地随波逐流, 挣扎生存。或许她在邪恶势力屠戮忠良正义时会感到愤怒, 但更多的应该是惊恐与悲哀。正是这样一位即平凡又孱弱的女子了, 却毅然地牺牲了自已亲生骨肉的生命去换取忠良遗孤乃至千万家庭存活的希望。平凡的女子所经历的却是那么的不平凡。人性真善美值得我们去讴歌。值得我们去追索。

当幕谢的时侯, 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内心紧紧地被这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所吸引着。轻轻地我闭上了双眼, 仿若穿越千年的时空。去感怀那个时代人们坚定的信念与大义凛然的节操。

摘要:一部闻名遐迩的史诗悲剧, 一个传承千年的古老剧种。演绎着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历史悲歌。诉说着的是关于“道”与“义”的故事。当把提线木偶戏与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联系在一起的时侯。也许会觉得很不可思议。把这部经典悲剧改编为泉州提线木偶戏来诠释, 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错, 泉州提线木偶戏虽然是一个具经千年不断传承的古老剧种。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有着独一无二的表演体系与音乐唱腔。然, 它是木偶。没有生命的木偶。如何去演绎《赵氏孤儿》这样一部情感丰富, 内心复杂, 历史厚重, 寓意深刻的传奇悲剧。对我而言心情无疑是讶然且凝重的。而接到让我饰演程婴之妻时不禁又有了些许的激动与紧张。可想而知, 如何以没有表情的木刻偶人去呈现程妻这个人物细腻且复杂的内心情感。无疑是一条艰难的创作历程。

跨越时空的传奇 篇8

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所以第一眼看到梅赛德斯-奔驰SLS AMG的时候,并没有那些忠实Fans的狂热,叫嚷着什么“300SL灵魂附体”。真正让我喜欢上SLS AMG的,是它那份对于经典的重塑和升华。把经典和传统随意挥洒在现代科技之中,而没有半点生硬的味道;对于风格的把握达到了自然写意的境界,这才是梅赛德斯-奔驰的超级跑车,一辆永远都在超越自己的超级跑车。

从设计上来说,SLS AMG属于绝对的GT跑车。长长的前悬和超短的后悬让车身比例看上去有些不大协调,但却充满了流畅的感觉。梅赛德斯-奔驰显然更追求传统的美学思路,换言之,他们首先是要打造一辆漂亮的跑车。如他们所愿,SLS AMG很漂亮,我不得不承认,美丽的东西其实是超越时代的,很多设计即便是历经多年也不会过时。梅赛德斯,奔驰的设计师们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用现代技术重塑的经典设计,散发出了无法掩盖的光辉。

让我们把视线回到那个经典的鸥翼车门上,这确实和300SL有着紧密的传承。现在很难说是鸥翼车门代表了300SL的辉煌,还是300SL的出色表现让人们记住了鸥翼车门。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SLS AMG用鸥翼车门再次昭示了梅赛德斯-奔驰高性能跑车的面世,让迈凯轮SLR寿终正寝吧,现在是SLSAMG的天下了。

有人不相信吗?那我还是依靠数据来说话吧。采用了铝车身结构的SLSAMG只有1620kg,比采用碳纤维车身的迈凯轮SLR还轻了130kg,这不得不说是现代科技的功劳。当然这也是梅赛德斯,奔驰第一次采用铝质框架来打造新车,SLS AMG可谓是开创了奔驰轻量化车身的先河。单是轻量化车身也没有什么,SLS AMG最新引人的地方还是经过AMG精心调校的6.2L V8发动机,571 hp/6800 rpm和650Nm/4750rpm的超大动力输出,展现了AMG高人一筹的改造能力。至于0~100km/h加速3.8秒和317km/h的最高时速,显然不用赘述了,这是一辆超级跑车必须具备的素质,不是么?

SLS AMG在驾驶方面提供了多项选择模式,我想第一次接触的人肯定会头晕。这些都通过变速器挡把左侧的第一个旋钮进行选择。“C”代表了“高效操控”,车辆可以采用二档起步:“S”模式自然是“运动”,换挡时间会缩短20%,“S+”表示“增强运动型”,换挡时间将再缩短20%;“M”模式就是“手动”,换挡时间将比“C”模式缩短50%。同时,起步控制系统也有专门的按钮,激活该系统便可享受到推背快感,帮助驾驶者实现专业车手般的起步。

上一篇:黑龙江伊春下一篇:语文教学的对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