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穿越

2024-08-27

时空穿越(精选12篇)

时空穿越 篇1

晚上, 我正拿着一本《三国演义》细细品味突然, 一股龙卷风把我卷入了一个空洞, 我慌了, 心想:我会被卷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睁眼一看, 只见那里的房子是古代型的, 人们也穿着古装。我本以为他们在拍电影, 但一听到有些人在夸赞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才醒悟, 原来我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三国时代的蜀国。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 我感到无聊, 于是仿照现代做鞭炮的方法用火药搓成小球, 插上火绳, 套上纸管, 再一点燃, 只听“砰”的一声, 威力大的惊人, 竟炸毁了一个小墙角!我惊喜交加, 心想:如果改造一下, 这种炸药在战场上也有大作用。

于是, 我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改造了火炮, 还设计制作了一种火药枪, 便带上这些东西赶到蜀军那里。我向军师诸葛亮介绍了自己的发明, 诸葛亮让人一试, 果然厉害, 便采用了, 他还夸我竟有如此胆识和才能, 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比蜜糖还甜呢!

忽然, 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锦昌, 你净说些梦话!”噢, 我惊醒了。原来是妈妈在叫我, 昨晚看书太迟, 我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指导老师:吴丽清)

时空穿越 篇2

南郭先生一到达21世纪,就有人认出了他,并大声说:“这不是南 郭 先生吗?你怎么穿越时空到这里来了呢?”南郭先生叹口气说:“说来话长,我是被一个天使送到这里来的。”

这时又有人问:“听说你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叫 东郭 先生,他现在怎么样了?”南 郭 先生说:“别提我那个哥哥了,上次差点被狼吃了。对了,你们是怎么知道我的?”“你可是一个历史人物,谁不知道呀!”

大家正说着,忽然有一个记者拿着话筒让南 郭 先生说话。南郭先生不知道那话筒是个什么东西,吓得没命地逃走,可他穿的长袍绊了他一下摔倒了,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后来,在热心人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器乐班。他学会了各种乐器,什么钢琴呀,二胡呀,琵琶呀……

你能否穿越时空 篇3

这是伍迪.艾伦的午夜系列电影《午夜巴黎》里的情节,伍迪.艾伦用电影向他喜欢的城市致敬的同时,也让我们随着主人公美国的作家盖尔,在2010年的现实和19世纪的巴黎之间穿越和迷失。现实中的盖尔虽然是个作家,但苦于写不出惊世之作,生活中和情趣不同的未婚妻连一同在雨中的巴黎一起散步的愿望也不能达成,内心彷徨,经常发出生不逢时的感慨。他喜欢巴黎,更喜欢巴黎的毕加索们活跃的那个年代,一辆古董车载着他去见了他想见的那些人们。

生不逢时是很多自恃有才气的人,性格独特的人对自己生活的年代的抱怨,对自己周边环境的不满,尤其是今天的中国,物质正以压倒一切的放大的面孔逼近我们每一个人,它或许露出腐朽的微笑,或许绽放着狰狞的笑容,你或者已随着它翩翩起舞,或者正成鼠窜而逃避之,当一辆车像疯了似得飞奔,沿途的风景全都倾斜了,哪里还有赏景吟诗的雅兴,不小心的话,抑或被它压成了肉饼也未可知。人们那点可怜的精神需求,释放出来就碰了一鼻子的灰,难怪大家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我们终究是人,在其一生中,只要有点缝隙,我们还是会生出很多的方法来安慰一下自己的心灵的。

富兰克林说:今天乃是我们惟一可以生存的时间。我们不要庸人自扰——或为未来的漫无目的而苦闷,或为昨天的过去而伤怀——而使它成了我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地狱。我想,这也是伍迪.艾伦在电影中想告诉我们的,别逃避:面对现实,在现实中找到和你一起在雨中散步的人。别妄想:那些精神的巨人,在他的年代里,也曾面临着和你一样的困惑,精神的成长大都是在孤独的状态中完成的。

声色犬马的浮华,在每个时代都有人在营造它,沉浸在浮华中的虚荣几乎是人们很难拒绝的诱惑,觥筹交错,美人名流,那种感觉正如你看了个令人陶醉的爱情电影,出了影院,你恍然自己就是那个电影里的主角一样,错觉其实可以让你穿越,但当你回过神时,也许那个在街边卖唱片的女子,用她真挚的热情能和你聊聊鲍勃·迪伦,能陪你看看雨中的城市,能倾听着你的荒唐念头,那时你也许才恍然大悟,现在的人间是最美好的。

穿越时空的遐想 篇4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白马井中学教书。这里是我的母校, 从台下到台上, 心里真有点激动。那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简陋, 没有围墙, 几间瓦房和一栋做工粗糙的三层楼房散布在一片开阔的坡地上。楼下的几间工作室, 便是我和两位从同一所大学分配来这里的老师的宿舍。用现在的眼光从外表上看, 充其量只是一间乡村小学。那时候用电也不正常, 老师和晚修的同学们, 每人都有一盏备用的煤油灯。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间学校的喜欢, 一它是我的家乡, 日夜有蔚蓝的涛声伴随书声和歌声, 二是校园内有大片大片的木麻黄林, 虽不优雅, 也算宁静。我的一篇散文《触及我心灵的一分》, 就是几个午间在这树林下写成的, 随后刊发于1986年的《中国教育报》上, 成为该次征文广东省的唯一获奖者。更为可贵的是这间学校淳朴踏实的学风、师生间的和谐相融以及一种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那时候镇上还没有很多酒家, 老师们偶尔加菜, 就是到乡下买回一只狗, 炖了大家围着吃;学生们的穿着很朴素, 不会染指甲或者穿裤脚带洞洞的牛仔裤, 初高中的年级办毕业酒, 就是从市场牵回一头猪, 还有苹果饼干等, 就地砍一根枯树当柴, 三个石头的火灶架上铁锅, 做成一场浪漫的篝火晚会。每逢元旦或教师节, 学生给老师送的礼物大多是一张卡片、一本挂历、一只小的洋娃娃之类, 礼虽轻, 纯真之情油然可见。最使我难忘的是平整学校运动场的那段时间, 那时学校的运动场只是一片南高北低的杂草坡地, 几百师生组成阵容强大的粪萁队、铲队、锄头队, 将一两百米外的泥土一筐一筐地挑到低处, 累了, 擦把汗, 抹把鼻涕喝口水, 又回到自己的位置, 就是抱着所有的事都靠自己、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几个月下来, 让这块坡地变成了不算运动场但可以活动的地方。 (真正的运动场是我调离多年后, 学校借着举办全市中小学运动会之机, 由上面雇用推土机修整的) 。这些事虽然已经过去多年, 但我一直认为, 自立自强的书声意气, 在街上流行“QQ、花生”和“肯德基”的今天, 仍然是一种应该秉承的传统。

调离马井中学至今已经20多年, 正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写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又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即便是匆匆, 但多年来, 每年逢中考过后常听到有人谈论白马井中学今年又有多少多少人考上海南中学、华侨中学, 这时, 我这个曾经的白马井中学老师多少就有点阿Q式的沾沾自喜。每次回家坐车路过, 总习惯把那多年不变但仍风采依然的校门看上几眼。前些日子, 和学校的吴副校长在校园内转了一圈, 觉得真是今非昔比, 当年的旧建筑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深吸了几口带咸味的海风后, 又记起当年风华正茂的我带着所教班级的学生于日落时分散坐在陡立的泥崖上观察霞彩满天的大海, 落日归帆、鸥翅船歌, 纷纷走进学生们的作文。看着这间学校散发出来的颇具点现代的气派, 我又深深地怀念起当年校园里那片片摇曳葱郁和清凉的木麻黄林……

穿越时空_ 篇5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家里出来,准备去商店买做手工的材料,唔!怎么回事,我顿时吓得晕了过去,原来,我看到街上的人穿的衣服都是用宝石做成的,而且,每个人的脚下都踩着一朵朵不同颜色的云彩,当我醒来时,我发现我躺在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屋子,我好开心,我在房间里赶来赶去地玩,屋子的主人来了,她很友好地对我说:“你醒了呀,你肯定是穿越时空到这来的吧,初次见面,我叫乌路,”真的吗,那你带我到外面去赶赶吧,“好啊,我正想呢!”。

乌路一边走一边回答我的问题,“乌路,为什么大家都踩着云呀?”因为大家工作都很辛苦,很累,而且踩着云朵比其他交通工具环保,你看到他们都很惊奇,是吧,要不我也给你领一朵吧,“好耶,我欢呼着,我们很快来到了一个云朵制造机面前,我毫不迟疑地按了我最喜欢的天蓝色按钮,咕咚咕咚…从云朵制造机里吐出了一串串天蓝色的云朵,我踩上去,啊!软软的,好舒服!我现在能量满了,大叫道:乌路,我们去玩吧!好,我们踩着云朵开始赛跑,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就这样,我度过了快乐的一天,临别时,乌路送给我了一根蓝色的魔法棒作为纪念。

穿越时空的跑车 篇6

宾尼法利纳,玛莎拉蒂和摩托罗拉三家公司的特质被完全融合在这款具有古典主义美感的梦想之车中,那就是:卓越的设计理念,运动DNA和科技创新。宾尼法利纳的繁荣与玛莎拉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Quattroporte车型的巨大成功就说明了这种关系。Birdcage 75th的诞生除了庆祝宾尼法利纳75周年华诞之外,也呈对玛莎拉蒂品牌的又一次致敬。

向历史致敬

在宾尼法利纳75周年华诞之际,Birdcage 75th出现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从上世纪50年代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的明显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精神的极致运动车型设计风格。在那个时代,乐观主义和无限的创造力产生了一批令世界都震惊的经典车型,之前从未有过的对速度和精美的追求被完全表现出来。那些车型在设计上大胆地挑战已有的审美观念,完全不受规则的约束,将创造力和激情完美地统一起来,是真正意义上的梦想之车。

从1954年的玛莎拉蒂A6GCS开始,历经了法拉利DinoBerlinetta,阿尔法·罗密欧33,法拉利P5以及法拉利Modulo,宾尼法利纳所追求的以赛车为基础的极致运动车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其和谐的比例分配和流畅的线条设计至今还让人历历在目 那种非凡的创造力和无以伦比的激情所带来的精美作品,让一代代的观众都期待着能有更加出色的艺术品出现在世界各大车展的展厅里

2005年,为了庆祝75周年华诞,宾尼法利纳的设计师们选择重燃这份激情,将我们久违了的设计风格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Birdcage 75th代表了未来公路跑车的一个整体性概念——风格。性能,用途以及整车的概念,其带给人的感觉是如此极端却又影响深远。这种风格是玛莎拉蒂对于未来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对于玛莎拉蒂品牌影响力的一种有益补充,在其时尚高贵的运动风格之下,依旧保留着玛莎拉蒂时刻走在技术前列的血统。而摩托罗拉移动技术的使用,也让这款车在科技领先性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突破未来的概念

Birdcage 75th是一款为了向那个梦幻之车年代致敬而诞生的跑车,是一款基于玛莎拉蒂MC12赛车的产品。它在追求着速度,冲击力和高雅这些元素的一次完整表达,以求能创造出一款性能和外观都异常完美的工艺品。

这种十分明确的设计思路让我们看到了一款在视觉上极富;中击力的艺术品,无论是内部、外观和整体框架,Birdcage75th都给人一种追求创新,勇于突破的感觉。即便是我们能够在它身上看到原型车的某些传统,但是不可否认,这款车从一开始就有着一千独特而确定的设计目标。值得庆祝的是,它成功地达成了目标,表达了它想要的概念。

设计上的挑战

Birdcage 75th的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追求设计风格和技术理念上的突破 来自玛莎拉蒂超过700hp输出的V12发动机,意味着设计师们绝对是想打造一款理想的公路赛车。而无限的创造力让我们看到了一款目前制造技术能够达到巅峰的赛车外观,流线和连贯的曲面让这款车看上去很符合中国的一个成语——“天衣无缝”。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构想,设计师们大量参考了赛车设计时经常使用的水滴状空气动力学模型和前后翼模型。基于这些模型,Birdcage 75th才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作为未来汽车的代表,Birdcage75th整车完全采用可再生原料制造,其车底盘由碳素纤维强化树脂制成,车身重量被压至最低1500kg,使得Birdcage75th更显轻盈。车身设计大胆地舍弃了传统的车门,而是将发动机罩,车窗及车顶连成一体,使得上下车更加方便。透明的车顶不仅使驾乘者拥有宽大的视野,而且令Birdcage 751h从推杆悬架到碳素纤维进气管等所有机械部件“一览无遗”。

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两对大轮圈上看出设计师们赋予这款车的赛车元素。前20英寸,后22英寸的轮圈中心不再是我们熟悉的玛莎拉蒂标志,而是典型的赛车锁止螺栓。前275/30R20,后295/35R22的轮胎中,其中安置了Brembo的刹车系统,借由前380mm,后335mm的轻量化碟片,及前6后4活塞的卡钳,提供了Birdcage 75th足够的制动力。

可以说,这款车就是那款知名的玛莎拉蒂MC12赛车的抽象作品,设计师们只不过把其中的赛车元素进行了调整和简化,很多地方我们还是可以看出MC12赛车的设计思路甚至是经典结构。

为了更好的继承玛莎拉蒂的血统,在流线型外观的处理方面,技术人员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就像是雕琢珠宝一样地仔细和富有美感。车的前鼻部分采用了和Quattroporte车型一样的经典设计。车灯运用了具备OSTAR模块的最新发光二极管技术,后车灯还有排气管来帮助发动机散热。

在动力方面,Birdcage 75th继承了玛莎拉蒂一贯的运动基因,气缸夹角为65°的6升V12发动机采用中置且纵向配置的布局,并且搭配序列式6速手动变速箱,使该车的最大动力输出高达惊人的700hp以上。

科技化的驾驶舱

Birdcage 75th的驾驶舱绝对具有科技感和现代设计理念,它看上去就像是航天飞机的座舱一样。大天幕的使用让驾驶者可以对外界环境有更好的认识。而众多电子装置更是让驾驶变得具有纯粹的科技感觉。作为设计核心的电子系统具有实时数据记录的功能,驾驶者的每一个驾驶细节都会被忠实记录并汇总起来。当你再次驾驶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设置都符合你的驾驶习惯,驾驶起来是那么地得心应手 车载摄像系统让你还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别人分享,也可以让你通过记录来发现自己的一些错误驾驶方式。而红外摄像系统则可以让你通过视频来迅速提高自己的夜间驾驶经验。

作为宾尼法利纳的合作伙伴,摩托罗拉的最新iDEN移动技术在Birdcage 75th上得到了大量应用。通过最新一代无线互联网接入和双向无线电通讯技术,驾驶者可以在车内只需触摸按钮就可与单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实时联络。

对于摩托罗拉来说,能够将自己的产品应用于车上,也是一件向往已久的事情:我们已经步入网络时代,所有的电子和网络产品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移动性”将会是下一个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摩托罗拉正在这款Birdcage 75th上尝试着将自己的移动产品移植到所有的产品当中去,而我们高兴地看到,它们的目标似乎是实现了。

当宾尼法利纳试图在设计思路和制造理念方面有所突破的时候,摩托罗拉的及时出现让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完美。而移动产品的应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会成为辅助驾驶的必备工具。而驾驶者也不再会进行纯粹的驾驶动作,你甚至可以像在家里和办公室里一样,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音和视频交流,车辆作为一个独立空间的概念被无限地放大了。我想,这就是宾尼法利纳和摩托罗拉所希望表达的理念和思想吧。

Birdcage 75th作为一款多方合作的概念车,可以说是完美地结合了宾尼法利纳、玛莎拉蒂和摩托罗拉的技术特点和风格。它所体现出来的未来跑车的设计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源自赛车血统的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让Birdcage 75th拥有绝对的运动性能,而摩托罗拉的移动技术则让驾驶有了全新的定义。

穿越时空的神话功能主义 篇7

萧兵教授此次来武汉参加“中国神话研究的当代走向”学术研讨会, 在会议期间举办此次讲座也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这一平台。该项目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项目下专设“后续人才长线培养计划”, 意在培养出一批有专深学养的专家, 并以课题的形式带动人才梯队的培养, 使人才队伍得以深度整合。举办“神话学的应用”这一学术讲座, 正是该项目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

讲座伊始, 萧兵教授提到香港中文大学曾举办过一场比较文学讨论会, 集中探讨了在现代社会, 文学还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基于伊拉克战争的现实环境, 文学一度成为政客们愚弄民众的手段, 人们对文学的实际用途深表质疑。对此, 萧兵教授指出:我们学习文学, 学习科学, 首先要建立文学/科学没有什么用处的观念, 不能去追究它们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毕竟, 科学家们研究火星, 研究微观粒子, 并不能解决非洲人民的温饱, 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实, 文学并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 它的技术部分, 是有实际用途的。近年来, 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科学的应用、文学的应用。萧兵教授的本次讲座———神话学的应用, 就是要在实用的层面追究文学的实际用途。

本次讲座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文学人类学与破案。萧兵教授认为, 文学人类学在某种程度上对平反冤假错案很有作用。文学不仅能在技术层面上为破案提供帮助, 在意识层面上对破案有更大的意义。破案讲究证据确凿, 证据学要求的多重证据, 正是来源于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理论。自王国维提出双重证据———文献记载的证据和考古发现的证据———以来, 叶舒宪教授先后提出三重证据、四重证据的理论, 即在双重证据的基础上加上田野的证据和图像的证据, 萧兵教授一直提倡多重证据的研究, 强调语言学的证据也必不可少。这些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被现代侦破技术借鉴应用于破案之中, 叶舒宪教授也因此被高等法院邀请讲课, 可见, 文学已经介入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

文学与破案的联系, 在我国宋朝时期出现的公案文学中已初见端倪。萧兵教授举出宋朝两部重要的公案文学文本:《洗冤录》和拟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洗冤录》作为中国第一部解剖学的著作和世界第一部犯罪学著作, 有力地证明了积弱的宋朝, 行政腐败之下却能有发达的科技、发达的证据学。《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不仅是公案文学的代表, 其中对感生帝神话的解构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二郎神庙的道士假扮犯案, 以皮靴为物证进行盘查断案, 一方面暗示了二郎神并不可信, 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破案学、证据学也有重要的意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可以说是文学和神话应用的一个直接例子。

法制不发达的中国, 竟何以出现发达的犯罪学或侦破技术?大多数人都对此感到惊异。萧兵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 说到“那正是中国专制制度希望能够自组织、自纠弹、自反馈的结果”。古代中国, 行政与司法不分家, 为了抑制官员的腐败而采取一系列考核制度, 最主要的就是科举制———文官要学习诗歌、书法、政论等, 目的在于提高官员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 以美制恶。这样一来, 中国的官员多为大学问家, 考据出身的学者自然会将审案与考据相结合。萧兵教授进而指出, 中国人信奉开明的专制统治, 一部《论语》, 全篇都是教君主如何实行开明统治, 而《水浒传》的存在, 也言说着“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的道理。可见, 改朝换代是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 朝代的更替很大程度上是对专制制度的再次修正, 中国封建制度能历经两千多年, 是有其现实依据与合理性的。

此次讲座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话题:文学与治疗。萧兵教授最近致力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 通过对艺术发生的观照, 企图把文学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沟通起来。他指出, 艺术的开始、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发生, 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艺术的开始探讨艺术产生的时间, 艺术的起源追究引发艺术的外在推动力, 而艺术的发生则是研究艺术产生的一种内外互动机制。不提艺术的发生学, 是因为发生学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是从基因的水平研究艺术的发生。语言的存在已有基因学的依据可以证明, 艺术的基因也是存在的, 只是尚未发现而已, 基于此, 萧兵教授认为, 他的研究只能提艺术的发生, 而不能使用艺术的发生学这一术语。

源于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观点, 艺术发生学说中产生了一种重要的理论, 即艺术发生于宣泄。原文K atharsis一词或译为“宣泄”, 或译为“净化”。萧兵教授指出, 借用医学术语的“宣泄”一词, 和原属宗教礼仪的“净化”一词, 都是悲剧“陶冶”功能的民俗背景, 互为因果而存在。也就是说, 原初的悲剧, 如同中国原始的傩戏一样, 具有治疗的作用。人们认为, 演出悲剧《俄狄浦斯王》可以消除瘟疫, 起到净化的作用。在中国, 干旱的时候演出《窦娥冤》, 也被认为具有仪式净化作用。平反冤假错案, 治疗, 驱疫, 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调和, 恢复世界的秩序和平衡。这些对于研究艺术的发生以及机制、功能, 颇有参考价值, 因此萧兵教授提出多重证据的使用和多学科与跨文化的研究势在必行。

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总结点评这次讲座说, 萧兵教授的讲座即兴讲来, 看似散漫却形散神聚,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学、法律等等, 其中心就是把文学人类学所研究思考的问题汇集起来展现给大家。这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是很有启发的, 中文系的学生既要认真学习专业课程, 也要开阔视野, 关心学术发展的新动向。

萧兵教授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 用广博的学识和长者的风采展现给大家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报告。从钱大昕的考据学, 到张艺谋的智囊团, 从何九叔的骨头到莱温斯基的裙子, 他的博学、幽默, 他的睿智、激情, 随处可见, 时时得显。萧兵教授认为, 中国文化的研究要从中国文字开始, 他所从事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就是从文字出发, 破译中国上古文化密码。这种做学问的方法可谓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我们做学问, 不能只游离于形而上的理论层面, 更应该回到根本, 讲究多重证据的使用。萧兵教授的本场讲座, 主题是神话学的应用, 他在论述这一主题时使用了大量的例证, 既有古代文献的证据, 又有亲身经历的生活证据, 既有中国文化的证据, 又有外国文化的证据, 可谓是多重证据理论应用的最好明证。

陈晓雪,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著名学者萧兵先生应邀来汉参加“中国神话研究的当代走向”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 萧兵先生在主题为“神话学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上, 对文学人类学与破案、文学与治疗等相关问题作了阐述, 本文拟对此做一梳理。

时空穿越 篇8

这是《少年闰土》开篇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就是主人公对闰土的印象, 也是读者看完全文以后, 对闰土的直观印象。同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在与闰土相处仅仅个把月的时间, 并且在今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没有再见面的情况下, 当“我”每次回想起闰土, 脑海里浮现的便是这幅闰土在海边的沙地里刺猹的画面。

这便是闰土, 一个有钱人家中佣人的儿子, 也是鲁迅在自传体小说《故乡》中塑造的一个十分经典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 “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 闰土不过是一个“忙月”的儿子。刚好那一年家里祭祀, 实在忙不过来, 于是就把闰土从乡下接到城里来。于是, 这两个原本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阶层中的孩子就这样相遇了。

对于闰土来说, 城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但是, 作者并没有从闰土的角度去描写城里的生活。因为, 从世俗的角度看, 这两个孩子“门不当, 户不对”, 是不可能成为好朋友的。但是, 事实上, 在“我”看来,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 闰土在海边时, 他们都和我一样,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于是, 这对跨越门第阶层的孩子走到了一起。这份友谊, 源自孩子们心中的那份纯真, 而非势利, 也非主人对仆役的奴役。这一点, 从课文中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比如, “我”与闰土第一次相见时, 闰土还是十分害羞的, 但过不了多久, 两个人便熟识了。又如, 两人之间的交谈, 显得那么亲切和自然, 特别是闰土告诉“我”的那几件事, 像“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 都给“我”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 两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表现出这对朋友之间浓厚的友情。

于是, 课文便顺理成章地按照“回忆———初识———相处———分别”的顺序展开了记叙和描写。这篇课文我以为可以按照定篇和例文的文本类型来进行教学设计。说它是定篇, 在小学语文中, 专设一个单元介绍鲁迅, 却只有一篇鲁迅写的文章, 显然是要让学生走近鲁迅, 初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 为中学的学习做好准备。而说它又带有例文的文本特征, 是因为这篇课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着特别之处。通常所说的人物描写, 不外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及细节等描写。而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塑造, 着重点在于人物对话, 并通过对话去想象人物的形象。比如, 课文开头的这段话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并且, 这段话不仅写得优美, 朗读起来也十分优美。不难发现, 作者写这段文字时, 运用了背景加静态动作的模式, 因此, 它也是学生练笔的范文。

但是, 仍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鲁迅写这个故事, 仅仅是为了回忆儿时那种纯真的友情吗?显然不是!看过小说《故乡》的读者一定知道, 三十年以后, 主人公从异乡回来时, 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闰土。那时的闰土, 无论外貌神态, 还是举止言行, 都与三十年前判若两人。这是为什么?很明显, 鲁迅写作的目的, 并不只是在于回顾童年友情, 而在于借助闰土甚至这一类人三十年前后的变化, 批判那个时代对人和人性的摧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因此, 鲁迅对于社会的未来仍有一份希望, 希望它变革, 并且, 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站出来, 站成队, 一起去改变它。那么, 这些对于教学的设计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可以这样去思考:一是从整体上感知两位朋友结成友谊的过程, 二是着重认识闰土这一人物在这个片段中的形象, 为课后拓展学习《故乡》原文打好基础。因此,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可以从这样几个板块去考虑。

第一板块:他们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板块着重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援初识闰土。呈现课文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发言和交流, 建立自己对闰土的第一印象。

2援这孩子便是闰土。呈现课文第一段文字, 深情朗读。走进主人公印象中的闰土。板书:回忆。

3援主人公第一次见到闰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巩固第一印象。

4援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了“我”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少爷, 而闰土只是一个佣人的儿子, 这两个人是怎样认识的呢?了解相识的过程。板书:相识。

第二板块:他们是怎样相处的?

1援从表面上看,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少爷, 一个是佣人, 两人是主仆关系。而实际上, 他们却是好朋友。那么, 他们在一起时都做了些什么呢?

2援指导学生梳理出“我”与闰土之间交谈的四件事。

3援这几件事, 你们以前都经历过吗?用课文的话说, 这样的事叫作新鲜事、稀奇事。那么, 你认为这其中哪一件事最新鲜或最稀奇?请说说新鲜在哪儿, 稀奇在哪儿?

4援那么, 对于“我”而言, 哪件事情感受最为深刻呢?

5援请你闭起眼睛, 刚才听了闰土讲述自己看瓜的经历, 你的脑海里是否已经出现了一幅画面呀?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援再次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现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加深对闰土印象的认识。

7援仔细观察, 为什么这段文字能让人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呢?你能否模仿作者的写法, 合理想象, 也为闰土所讲述的其他事情配上这样一幅画面呢?

第三板块:他们的友谊还能延续吗?

1援这对朋友相识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可是他们相处得却是那么愉快。不过很可惜, 年一过完, 闰土就被他的父亲带回乡下去了。看, 他们俩是多么的依依不舍啊。

2援这一别之后, 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但是, 假如我们给他们安排一次见面的机会, 你觉得他们还能像从前一样亲近, 还能像从前一样无话不谈吗?

3援其实, 三十年以后, “我”与闰土真的见面了。呈现《故乡》片段。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老爷!……”

老子与哈耶克穿越时空的对话 篇9

公元前571年,也就是周灵王初年,老子出生于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他少时喜学好问,进入太学后无所不学,随后被推荐进入守藏室。三年后迁任“守藏室之史”, 就是周王朝管理收藏器物与书籍的官员。老子在守藏室工作期间,博览群书,苦思冥想,达到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的境界,闻名遐迩, 声播海内,以致孔子曾4次问礼于老子。同时在管理上一丝不苟,积极发挥守藏室启迪民智的功能。当时周王室在群起争霸的各诸侯国之间日渐衰弱,老子见自己的学识与抱负施展无望,故而骑青牛离去, 至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留书,留下的这5000余言的书就是古今世界闻名的巨著《道德经》。他体悟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存规律,总结了“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理论。

公元1992年3月23日,20世纪最为重要且最具原创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的哈耶克去世,唁电、 悼词、慰问信从世界各个角落飞来。 公墓位于一处山丘上,由此可以眺望葡萄园和儿时嬉戏过的维也纳森林。神父主持宗教仪式,用德语布道说:“他一向致力于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他希望能找到答案。”终其一生,是为追求真理而生的纯粹的一位学者。他念兹在兹自生自发秩序这个核心概念,对人类秩序及其制度提供了一个精妙且强有力的解释。

2014年春天,老子见到了哈耶克。这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会面,宛如两个从一样的原点出发沿着相似的路向行走的同道人。他的逻辑——印证着他的探求; 他的探求——拓展着他的视域。他们赫然发现:原来他们是不期而然地触及的社会发展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相同思考的人。他们感同身受, 惺惺相惜两心知,得一知音死不辞。

哈耶克:我于1966年朝圣山学社东京会议上讲过一句话,“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吗?”我认为这句话, 可以代表整个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的精髓。

老子:谢谢你一直记着这句话, 同时也说明你对我的思想已相当熟悉。秩序是任何社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我讲的“无为”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而是一种政策, 即“为无为”。社会祸乱的根源可归结为“有为”行事:有争、有欲、 有知、昭昭、察察等,希望能把人们拉到无为的道路上来,努力“去甚、去奢、去泰”。“自然无为” 是“道”的本质特征,人们必须持守和响应。“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被史学家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两个辉煌时期,均打上了“无为” 的烙印, 做到了“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们两个有共同的爱好。我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听闻你的祖先好像担任过公爵大主教法庭的书记官,本人也是一个狂热的书籍收藏家。

哈耶克:我虽与门格尔只见过一面,但他去世后被邀请充当出售其藏书时的顾问,得以看到这位奥地利学派创始人的全部藏书。庞巴威克去世后,我详查过他的书房。 在伦敦经济学院期间,我可能是图书馆委员会最活跃的委员了,平时也主要呆在大英博物馆。经熊彼特推荐到纽约大学工作后,也常到纽约公共图书馆。我没有培养出别的业余爱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早到晚进行研究。家人曾送我一只自动表,由于活动太少,根本不足以带动这只表。

老子:你似乎就是那种纯粹为了最大程度接近真理而进行无私无欲、客观研究的典范,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在观念世界里匡谬纠偏的热情,即使到耄耋之年依然未曾稍减, 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做出了知识上的贡献。你写的《自由秩序原理》,可以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相媲美。自生自发秩序概念是你法学和经济学的根本原理,布坎南更是认为自生自发秩序是经济学的唯一原则,我对它的产生很感兴趣。

哈耶克:社会理论的整个任务, 乃是在于这样一种努力,即重构存在于社会世界中的各种自生自发的秩序。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秩序间复杂关系,是我的终生问题。

远房外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代表的维也纳知识分子对一切事物 “求真”激情,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在方法论上坚持个人主义,认为惟有通过理解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方能达致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我最早提出自生自发秩序的概念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经济学难题,亦即为了“解释整个经济活动的秩序是如何实现的:这个过程运用了大量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是集中在任何单个人头脑中的知识,而仅仅是作为不计其数的不同的个人的分立的知识而存在的”。换言之,提出这个概念就是要阐明一个市场秩序是如何可能发挥作用的。但是后来自己认为,自生自发秩序这个概念还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甚至是所有社会理论的核心,而市场秩序只是其间的一个范例。严格地说, 自生自发秩序是出生于布达佩斯的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发明的术语,但我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他是我于1947年倡议成立的朝圣山学社39位成员之一,两人的相互影响在接下来的30年中一直持续着。休谟也给了我最重要的启示。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社会理论家清楚认识到人们遵守规则与由此而形成的秩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休谟就是其中之一。 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即人被引导达到一个不在他意图之内的目标——的概念,乃是自生自发秩序概念的核心内容。再往上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经济学说的中国渊源,特别是你创立的老学上。

老子简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约生活于前 571 年至 471 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

马克思曾经指出,重农学派是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而“重农主义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中文 “重农主义”一词,其法语原文(Physiocratie) 的本意亦指自然的统治。自然秩序思想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其学派领袖魁奈被誉为“欧洲的孔子”。他年轻时是国王御医,同期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了5位拥有“御前数学士”兼科学院院士双重头号的传教士到中国。 魁奈与这些同为国王身边的传教士关系密切,从他们那里吸取了你的 “无为”思想。在论文集《重农主义,或最有利于人类的管理的自然体系》中,首次提出重农主义概念,并为显示其神圣和权威,居然将出版地点标为“北京”。有一天皇太子问魁奈:“如果你是国王, 你会干些什么呢?”魁奈回答道: “Nothing !”皇太子又问道:“那么谁来统治呢?”魁奈的答案异常简洁:“the law”,“Nothing”在中文里实际上有“无为”的意思, “the law”是法则的意思。既然包括人类社会的整个世界都是由“自然秩序”支配,那么最重要的是让 “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起作用, 于是“自然秩序”思想自然延伸到了经济自由主义那里。自由放任源自法语“laissez-faire”, 意指政府放手让商人自由进行贸易。由于译成英文后明显不能表达自由放任的涵义,于是英语只好直接借用 “laissez-faire”这个法语外来词。 而“laissez-faire”又是从中文“无为”一词直译而来。总之,“无为而治”为我提供了先行思想资料。 “无为而治”思想中对自发秩序的思考,可能是观念史上最早且相当成熟的自发秩序理论。

老子:这是一条清晰可见、足资珍视的思想线索,决非向壁虚构出来的。重农学派创立自然秩序学说,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欧洲本身的古希腊传统,而从外来思想特别是从当时流布欧洲的中国古代思想中获取了不少新的滋养。

“无为而治”思想是在自然哲学的理论基础上,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反省而产生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而降下甘露,没有谁让它们去均匀,但它们却自然地均匀了。因此,我明确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大声呼吁“为无为”、“事无事”。 我又提出了“希言自然”、“清静为天下正”、“治大国若烹小鲜” 等观点,进一点充实“无为而治” 的思想。“希言”,字面意义是少言语,深层含义则是不施加政令。 我始终认为,“希言”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大道不言,但四时行而万物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译成现时语言,就是讲国家的教诫禁令越多, 人民越陷入贫困;君主的权谋越多, 国家越加混乱;人的诈巧越多,邪恶之事越层出不穷;法令越来越森严,盗贼反而不断出现。所以,统治者应该学会“守中”,守持虚静,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哈耶克:确实如此,自然秩序思想认为社会秩序是从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的而非从外部强加压力而使然的平衡。在复杂社会中,个人服从那些非人格的且看似理性不及的社会力量是极为必要的。所谓秩序, 意指这样一种事态,其间,无数且各种各样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对整体中的某个空间部分或某个时间部分所作的了解中学会对其余部分作出正确的预期,或者至少是学会作出颇有希望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 秩序有两种渊源,自生自发的秩序有别于另一种通过把一系列要素各置其位且指导或控制其运动的方式而确立起来的秩序。这一区别,对于理解社会进程以及对于制定各种社会政策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到了晚年,我喜欢使用“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来指称自生自发秩序, 意指一种超越我们视野的秩序, 似高速旋转的陀螺仪。所有人都是为我们所不认识的人而劳作,也得靠那些我们所不认识的人才能维持生活,正如贵国经常在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哈耶克简介Hayek,Friedrich August(1899-1992)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 。20 世纪 20 年代留学美国 。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 、 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 年加入英国籍。

你作为一代道家大师,通过宇宙之道的体验,追寻对天道、世道、人道的全面而终极的理解。我同你一样,从小也对自然界很亲近, 对进化现象保持浓厚兴趣。童年时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业余爱好,是帮助植物学家的父亲收集各种标本,跟他一道出席维也纳动植物学会的学术会议。除了生物学之外,对别的课程一概提不起兴趣。一双儿女也遗传了我的喜好:儿子是个细菌学家,女儿则是大英自然史博物馆的昆虫学家。我发现自生自发秩序的某些特有属性在自然界表现得最为清晰。在《法律、立法与自由》 中写道:“在物理世界,存在着许多复杂秩序的实例;就这种复杂秩序而言,我们只能运用那些趋向于导使这些秩序之型构的已知力量来促成它们,而永远也不可能凭靠那种刻意的把每个要素都置于恰当位置的方式来实现它们。”在人类事务中所发现的绝大多数秩序,都是个人行动所产生的先前未预见的结果。即使那些最为复杂、表面上看似出于人为设计的政策规划,亦几乎不是人为设计或政治智慧的结果。“道德、宗教和法律、语言和书写、货币与市场”,都是自生自发秩序。这种秩序,与我15岁跟父亲参加一战时观察到的军队秩序是完全不一样的。

同时,自生自发秩序的形成乃是它们的要素在应对其即时性环境的过程中遵循某些规则所产生的结果。自生自发秩序所特有的行为规则是“否定性”的,必定是目的独立的和平等适用的,只界定个人行动的合法领域,并允许社会活动参与者在这个限度内自由地根据自己的计划选择和决定他们的活动。 自发的经济秩序是经由那些在财产法、侵权法和契约法的规则范围行事的人而在市场中产生的。

老子:社会是否繁荣兴旺,关键在于规则是怎么样的。在我这里, 规则就是作为天地之母的“道”。 作为实存本体,“道”是宇宙中唯一的、绝对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客观规律,“道”贯穿社会与自然, “独立而不改,恒久不变”,具有循环往复、返本归根的特性。它不可感知,对其遵循在于体悟和直觉,与正当行为规则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你的研究已经发现,自发社会的规则系统乃是“一个缓慢进化过程的产物,而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被纳入它们之中,其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能完全知道者”。同时,整体社会秩序不仅是由个人行动间的互动达致的,而且更是由行动者与表现为一般性抽象结构的社会行为规则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可以看出,你的“一般性规则”是那些适用于数量上未知的和不确定的人和事的规则,有异于组织的规则。

哈耶克: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规则把人们从这样一种麻烦中解救出来,即在某些问题每次发生时都对它们进行思考的麻烦,或者说有助于把在特定情势中所需虑及的各种情势缩略化。文明的进步,乃是通过增加我们毋需考虑便能运作的重大活动的数量而得以实现的。

苏格拉底认为,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智启慧之母。我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引用了苏格拉底这句名言,强烈批判了“现代心智”, 拒绝致命的理性的自负。你一如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并且从知识观的角度得出“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的结论。人类并不是一种具有极高理性和智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十分缺乏理性且极易犯错误的存在,而且人类所犯的错误也惟有在一种社会过程之中才能得到纠正。社会生活中始终存在理性不及的因素和智识不及的部分,所有的人因之存有不可避免的无知而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

老子:是的,物质发展几乎总是沿着不为人知的方向而展开。我一直觉得你的心理学研究是学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所撰写的心理学著作没有得到正确评价。《感觉秩序》中最后的结论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分类机构。每种分类机构都要比它所要分类的对象更复杂,因此它永远不能对自己进行分类。人脑不可能解释自己的细节”。你的心理学与经济学是对应的,人类有限理性都是关键内容。

哈耶克:《感觉秩序》让我注意到了“演进”的重要意义,随后就将此观念用于社会秩序的研究。 我论述复杂现象的理论著作,得益于心理学研究的与经济学研究的一样多。在维也纳大学的第一年,我最热衷的是心理学,在放假时曾跑到苏黎世一位大脑解剖学家的实验室探究神经纤维束。

老子:我认为我们认同的知识观逻辑是不可抗拒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始终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你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引用过孔子的一句话,就是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对理性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理性的衰落。但我基于智识与“道”之对立, 最后提出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的主张,显然是对知识特征研究不够,并且没有涉及如何明智地运用理性的问题。

哈耶克:这主要是受限于时代与条件。在向学术生涯后半部分所关注的研究主题转型过程中最重要一篇论文是《经济学与知识》,随后又陆续发表了一组相关文章,收入《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 现在回头看,这组文章是对经济学理论作出的最有原创性的贡献。 在《经济学与知识》——1936年就任伦敦经济学俱乐部主席时的致辞——一文中,我基于对均衡概念的分析,提出了重要性不亚于劳动分工问题的知识分工问题,揭示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应研究的真正关键之处,即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中的零散的知识之结合如何生成了看似通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结果?在我看来,正是价格体系促成了均衡的形成,帮助了不同的个人协调他们所采取的彼此独立的行动。价格和利润就是看不见的手, 是搜索工具,就像望远镜是军人、 猎人、水手或飞行员扩大视野的工具一样。弗里德曼认为,直到我的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发表之前, 价格传递信息这一至关重要的功能长期被人们忽视。

老子:最近拜读了不少你的作品和其它经济学专业书籍,获益匪浅。用你比较艰涩的语言来表述, 就是社会经济问题不只是一个如何配置“给定”资源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才能够确使那些为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得到最佳使用的问题。简而言之,它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运用知识——亦即那种在整体上对于任何个人来说都不是给定的知识的问题。把这种知识——亦即人们制定计划时赖以为基础的那种知识——传递给计划制定者的各种方式,对于任何解释经济过程的理论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计算论战,加以质疑的并不是计划本身的可能性,而毋宁是计划成功的可能性。争论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是否应当制定计划,而毋宁在于应当由谁来制定计划:是由一个中央权力机构以集权的方式为整个经济系统制定计划,还是由许多个人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制定计划?

哈耶克:正是米塞斯有力的挑战,迫使社会主义者认识到恰当的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意义。“战时共产主义”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人们在一个无货币的经济中无法理性计算。米塞斯是第一个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学核心问题的人。作为对手,兰格教授十分感慨:“社会主义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感激米塞斯……米塞斯教授的雕像应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央计划委员会大理石大厅中占据一个非常尊贵的位置。”

正是通过价格体系的作用, 劳动分工和以分立知识为基础的协调运用资源的做法才有了可能。甚至可以说,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我们文明赖以为基础的劳动分工制度,实是因为人类碰巧发现了一种使劳动分工成为可能的方法。同时, 我认为,随着社会技术进步,恐怕越来越难而不是越来越容易搞中央计划。

老子:我国不少哲人也对价格体系作用之威力作过分析。长辈管仲就讲过“夫物多则贱,寡则贵。” 香港大学一位外籍教授写了《市场之道:司马迁与看不见的手》这篇文章,认为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可能来源于司马迁的《货殖列传》 中“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描绘的何尝不是市场经济的真实景象呢。那种被认为能够比 “混乱不堪”的竞争更合理组织人之活动的计划,在这种理论框架中毫无立足之地。晚辈孟子甚至开始认识到产权界定的重要性。尽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这句话指的是井田制,但其用意显然超出了某种特定的土地制度。“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一旦建立了产权制度,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框架就基本形成了。荀子谈到的 “分”字,也是界定产权的意思。

哈耶克:中国先秦哲学放射着现代制度主义的智慧光芒。价格体系只是人类发现的惯例和制度当中的一种而已。一个有效的竞争性市场所需要的是那些在每时每刻都能够对每个人确受保障的领域之边界加以确定,并因此能够对“你的” 和“我的”做出界分的规则。只有在明确划定人们各自的自由行动领域之边界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在互不冲突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私有财产制度作用之大和范围之广,是人们在此前对它的理解所无法企及的。比较研究表明,许多动物社会的和平秩序也往往是以那种对地盘范围或 “产权”所做的界分为基础的,其作用不仅在于消除不必要的争斗, 甚至还在于以“预防性的”手段替代“抑制性的”手段来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

老子:当下对“道法自然”思想的经济学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化、 拓展,从中汲取某些于今有益的思想成份。我始终认定,一切的合理性都要得到天、地、人的自然法则的支持,强调“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道” 是虚静的,所以人类社会也应当“归根”、“复命”,努力消除外在力量的阻碍。史称老庄哲学的另一位仁兄庄子,也提倡 “不刻意而高, 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总而言之,我们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的是把自发增长的过程从人类愚蠢地设立的障碍和困扰中解放出来。

“七七”事变后,国内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组建了一系列大规模国有企业,并以抗日救国名义鲸吞民营经济。胡适先生有感于此,写信给在资源委员会工作的朋友,用了本人“为政不在多计划,在力行如何耳”的话,强调准确理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指出后人多注重“不漏”两字,而忘了“恢恢” 两字。“恢恢而疏”,老百姓才能充分发展其自身能力,从各方面谋生存、谋发展。另外,当“金圆券” 政策失败后,胡适曾向蒋介石和行政院翁文灏推荐过你的学生蒋硕杰。

哈耶克:44年胡适从纽约到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与当时奥地利学派的一位经济学家哈伯勒有过交往。哈伯勒是我在维也纳读书时的同学和至交。

早前台湾把我的名字译成“黑叶”或“黑克”,不太友好,感谢台大殷海光教授译为“海耶克”。 1965年、1966年和1975年,我3次受邀访问台湾,与周德伟、蒋硕杰, 林毓生、邢慕寰等多次长谈。周德伟曾留学伦敦经济学院,是我第一个中国学生,可能是中文世界中最早对自生自发秩序做出精当理解的学者,并认为中国古代圣贤对自生自发秩序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与精妙的表述。蒋硕杰也是我偏爱的一个学生,亲自帮他申请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奖学金,回台以后出任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其女儿蒋人瑞是典型的“学二代”,目前担任芝大经济系主任,女婿即是去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汉森教授。到目前为止华人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只有蒋硕杰和杨小凯两人。林毓生留学芝大社会思想委员会时,曾师从我。邢慕寰到芝大进修时,听过我的几堂课。这几位学者积极传播市场经济理念和提供决策咨询,对促进台湾以扶持民营经济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周其仁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大陆通胀高企,派官员、学者到香港与蒋硕杰等商讨对策。台湾学者建议迅速大幅提高存款利率, 这与我若要终结通货膨胀必须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如出一辙。

刚才插了几段花絮,现重新回到主题上来。在你的治国方案中实行“寂静统治”的主张,虽不是无政府主义,但缺陷在于没有一套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作支撑。我也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自生自发秩序理论不否认强制性权力,而是希望对这种权力施以限制——亦即把这种权力局限在那些必须凭靠其他人来阻止强制的领域之中,并且期望把强制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生自发只与刻意方式相反相对,反对的只是政府直接指挥经济,不反对制订新的适用于政府和社会的规则和规范。对政府的活动,一定要划定明确的范围,标出清晰的边界。 60年代在弗莱堡大学的时候,奥地利总理请我担任国家银行行长, 我提出让一家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来核查国有企业的账目,结果谈话就此结束。

很多人把我视为极端的自由放任政策的代表,这是错的。自由放任是非常含糊的概念,也是对市场经济的误导性描述。自生自发秩序最重要的制度屏障是法治,政府的所有活动都要受到事先确定并公布的规则之约束。那种把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解释成彻底否弃国家活动的做法,与政府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主动支持垄断势力的做法一样, 都会导致竞争的式微。我主要关注的乃是如何使市场在它能够发挥作用的任何地方都发挥作用的问题, 关注的乃是采取何种形式才会对市场作用的发挥产生最少的干预。

老子:“无为而治”说到底, 仍然是一种“圣人之治”,难怪汉初“无为而治”在窦太后归天后瞬息间分崩离析。圣王是不世出的, 要有权者无为也是天大的难事,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最大难题就在这里。你具有比较犀利的远见,感谢你和其他一些奥地利的论者为人们提供一种合理的恒久性法律框架而做出的理论上的贡献。你的政治哲学的实质:自由就是法律至高无上。 国家所应当提供的也是一种能够使人们自由地进行最大限度之合作的框架而已,主要当作一种保护个人的手段以防较小的群体僭越强制性权力。集中控制全部经济活动,是一项在现代生活条件下根本无法理性地解决的任务。你把政府的特殊功能比喻为“工厂维修队”,把民主具有的真正价值比喻为“卫生防疫措施”,非常生动。我赞同洛克所说的“政府乃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正当补救”。

哈耶克:我的外祖父是奥地利杰出的经济学家,与庞巴威克是密友。在意大利打仗期间,平生第一次阅读了经济学书籍。对我发挥决定性影响的是阅读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他是复兴斯密方法论的第一人。与米塞斯的交流和参加他组织的“私人研讨会”,对我的思想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我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规则或者说法律,尽管思考的领域在不断变化,但基本观点没有怎么变化。在芝大社会思想委员会的头衔是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 有点继斯密的后尘。后来之所以选择政治和社会哲学而放弃了专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是因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且包含了后者。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设在法律系中,我特别珍视又一次在法律系教书的机会,而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了自已的学说。现在我不免要怀疑, 让学生分开学习法律与经济学是不是有问题。

老子:当下我们在认识人之行为的方面,仍然能够从斯密《国富论》一书学到更多的东西。斯密及其同时代人所倡导的是一种能够把坏人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制度。斯密生前最后一年里似乎计划撰写一篇有关法律理论和历史的论文,可惜没能完成。

你对“李约瑟之谜”也做了研究,认为中国停滞的历史其实与罗马帝国兴衰的历史有着同一个原因——政府控制最终扼杀了市场的生命,损坏了自生自发的形成物。

哈耶克:在维也纳的最后一年,我研究的一个问题是房租控制, 使我看清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消极后果。当时的人们一般都认为,战争时期的经验表明,不仅中央指导经济活动的做法是可行的,甚至比竞争制度更优越,而且那种为了应对战时经济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计划手段也可以被用来持久地管理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德国经济部长维塞尔不仅发明了“计划经济” 这个流行术语,而且和助手一起提出了对个体产业进行社会化组织的建议。

老子:我坚持修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而你一生都向大众媒体投搞, 论述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强烈的知识精英主义倾向。

哈耶克:本人高度相信观念的力量。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代学者就对凯恩斯执教的剑桥大学没有好感。我来到伦敦后,两所学校关系彻底决裂。双方都对对方给予了猛烈抨击,也就仅此而已。我晚上举行的研讨课,可能是经济学史上大家说话最有挑衅性的聚会,主要内容是告诉我为什么不对。我与凯恩斯在学术关系上不密切,但私交很好。到剑桥时他帮我搞到房子,我们经常晚上站在房顶上一起观看德军炮火消磨时间。我最喜欢《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结尾的一段话: “我相信既得利益者的权力被大大夸大了,而观念潜移默化的力量则被低估了……不管是对于为善还是作恶,最危险的迟早是观念,而不是既得利益”。

书名灵感来自托克维尔的《通往奴役之路》,是所有著作中惟一一本对于塑造当时公共舆论发挥了影响的著作。当时估计如果能有几百人读此书就不错了,但首版2000本几天之内销售一空。芝加哥大学短短几天加印了3次计1.2万册,并组织全美广播讨论,《读者文摘》发表了缩写本。45年邱吉尔在大选中提到了这本书的看法。书中我指出,“在一个政府控制经济的社会中,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变成了政治问题”,“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就是控制了人的生活本身”,告诫人们使一个国家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试图将其变成天堂的努力。

由于跟很多人一样担心德国重新走向极权主义,重蹈二战覆辙, 我提出了成立朝圣山学社的最初想法。创立学社是一项真正重大的成就,当时我建议把永久性社团称为阿克顿——托克维尔学会。参加第一次会议的人,后来有弗里德曼、 斯蒂格勒、阿莱斯和我获得诺贝尔奖。从49年到63年担任西德经济部长、后任总理的艾哈德也是学社成员,对西德非常成功地转向市场经济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香港开过第22次学社会议,那是78年9月3日到9日。

老子:你付出了思想和知识上的努力。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中写道,“我会把自已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在其著作《致命的自负》中表达的观点非常明确, 而且具有权威性,与我长期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

哈耶克:在“撒切尔夫人新政” 和“里根经济学”中也有我的影子。

在我创建朝圣山学社的同时, 另一个机构也在筹备成立。这个机构就是设在伦敦的经济事务研究所(IEA)。正是它,推动形成了撒切尔夫人自1979年到1990年执政期间所奉行的观念。75年她当选保守党主席后在IEA与我有过一次私人谈话,担任首相期间比较重要的交往一般一年也有一两次,称我为她在整个80年代最重要的哲学导师。里根总统是经由撒切尔夫人介绍而结识的,他执政时期6大部门聘任的74位经济学家中有20位是朝圣山学社会员。里根一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一向如饥似渴地读书——我曾读过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学著作”。

老子:马上就要分别,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空穿越 篇10

一、抒情见长, 情景兼融

《声声慢》又题作“秋情”, 是李清照晚年写成的广泛传诵的名作之一。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 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 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 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 心境极其恶劣。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 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苦恼, 流露出了极度消沉和绝望的情绪, 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凄惨的生活状况和内心的悲痛和哀愁。这首词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词以抒情开篇, 又以抒情结尾, 中间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 这些景物又都染上了词人独特而又细腻的感情色彩。就全篇而言, 描绘深秋景物并非根本目的, 而只是作者抒写“秋情”的陪衬和烘托。所以, 这首词具有抒真情、说实话、写实感的特点。真实, 是这首词生命之所在, 这首词之所以感人, 也正因为有着这种艺术的真实性。可以看出, 作者已经摆脱开“温柔敦厚”之类的诗教束缚。“婉约”两字是很难概括这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创性的。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坦荡率直的精神, 与汉乐府中《上邪》之类的民歌似乎有某种相通之处。

二、层层铺叙, 线索分明

词中以铺叙手法把闺中妇女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集中起来, 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 层次清楚地展现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活动。随着情节的进展, 感情也伴同形象的描绘而逐次加深, 直至最后, 终于形成感情的总爆发。这一点, 从词的结构层次上也可充分体现出来。上片集中写愁苦难禁之状。起笔以十四个叠字总括全词, 极言内心伤悲。环境孤寂, 心情空虚, 无可排遣, 无可寄托, 恍然如失, 故“寻寻觅觅”;心中如有所失, 要想抓住一点什么, 然而, 寻觅的结果却是房栊俱寂, 空无一人, 这才如梦初醒, 感到“冷冷清清”, 这四字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 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是寻觅的结果, 又是以下所见、所感、所伤的总提。可见, 这三句十四字, 实分三层, 由浅入深, 文情并茂。从“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似可分作六层。“乍暖”两句, 从气候寒暖不定来烘托心情的不能平静, 一可伤。“三杯”两句写秋风凄厉, 酒难御寒, 二可伤。“雁过”三句, 一见归雁, 便触旧哀, 三可伤。下片集中写孤独难耐心情。前三句写身心憔悴, 无心赏花, 四可伤。“守着窗儿”两句, 满眼牢愁, 日长难耐, 五可伤。“梧桐”两句, 雨打梧桐, 心烦意乱, 六可伤。最后, 总结上述六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叠字上下呼应, 用一“愁”字结束全篇。感情有起有落, 结构次序谨严。

三、韵律和谐, 声情并茂

起笔连串十四个叠字, 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有一种音韵美。同时《声声慢》也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词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与舌齿两声的词字, 增强了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叠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 发挥无遗。《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整首词不但读来明白如话, 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 从而更准确、更细腻地表达出作者叮咛的语气和郁悒惝恍的复杂心情, 使声情口吻与词的内在情感和谐而又统一。

穿越时空的爱恋 篇11

和肌肤谈一场未来的恋爱,用今天的小心呵护,等待明日的无瑕白皙。6部经典穿越电影,6个2012春夏美白新趋势。准备,时空旅行开始了……

1 最纯净的白

《我的机器人女友》

宅男次郎爱上了从未来穿越而来的女机器人,一段比初雪还纯净的爱情,在错综复杂的时空交换里开始了。前半段的喜剧,在她为了救他而死于地震时转向了悲伤,原来她是为了保护他从未来而来。于是他为了再次见到她,开始了修复她的旅程……电影中的爱纯粹又自然,就像肌肤也爱天然纯净的有机成分一样,这个美白季,有机美白成分,将给肌肤带来温和、安全又舒适的全新感受。

1.Eau Ravie雪柔尊白精致乳霜 420元/75ml

取阿尔卑斯山的七种天然有机花植—— 香蜂花叶、羽衣草、黄花九轮草、欧锦葵、欧蓍草、药用婆婆纳和辣薄荷叶,精心提炼成有机美白因子GIGAWHITETM。全速提升肌肤亮白,均匀肤色,有效抑制酪氨酸酶。从源头预防、阻隔色素色斑形成,帮助肌龄斑变淡、变小。

2.L'occitane蜡菊亮采柔肤精华液 550元/30ml

蕴含天然健康的有机蜡菊精华油,及功效互补的活性亮肤成分:覆盆子精华、桑树精华及维他命C衍生物,在唤醒肌肤细胞年轻能量的同时,提升肌肤亮白度,令肌肤透出年轻亮泽光彩,焕发明亮均匀的肤色。

2 回到18岁

《时光倒流70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时间的某处,有人在等着你,可时间才是世间最可怕的距离,男主角理查德爱上了70年前的简·西摩尔,于是想尽办法把自己催眠,穿越到属于她的时代。第一次相遇,她迷茫、犹豫、又不由得心旌神摇地问:“是你吗?”这似曾相识的相遇,充满悲剧气氛。如果时光真能倒流,你希望回到哪个年龄?稚嫩的18岁,还是丰润的20岁?不管怎样,每个女子都希望自己看上去永远白皙青春。于是,美白又抗老的产品,成为这个春季的主打,让肌肤宛若新生吧,回到最好的年华。

1.Naruko新版苹果籽驱黑绽白精华液 170元/30ml

添加业界最高浓度3%的传明酸、维他命C乙基和4MSK等成分,由复合美白配方组成一支标靶,特别对准顽固斑点、暗沉、瑕疵等问题,层层淡化、预防黑色素。

2.Clinique宛若新生精华露 新品未定价

运用全新酶技术,使有效成分温和高效到达肌肤的各皮层。深层持续去除老化角质,淡化细纹,肤色更匀净光泽。

3.Shiseido悦薇集中美白按摩精华液 1800元/80ml

融合资生堂创新美白成分4MSK、多效修护VC和黑儿茶精华,抑制各阶段黑色素的生成,多重防御体系,改善肌肤色斑、暗沉状况;结合具有提升紧致功能的姜蔘精华G和多种抗老成分,有效改善肌肤自我修护能力,提高紧致和弹性。

3 悄然变白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穿梭于时间隧道的旅行者,最大的痛苦,是学不会如何控制,何时离开,何时到达,身不由己,冷暖自知。再多的旅行,也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就算一百次目睹母亲去世,还是无法改变。而就是这样身为时间旅行者的他,遇到了愿意在某个时间点等待他的她。而这温柔的等待,就如同这个春天很多品牌为敏感肌肤准备的美白产品,无论你皮肤如何敏感,它们都会默默地为你付出,让肌肤一点点悄然变白。

1.FANCL祛斑亮白精华液 350元/18ml

橄榄叶精华令美白淡斑成分“维他命C”在美白过程中被不断还原,重复发挥功效。持续型维他命C诱导体-针对产生黑色素的细胞,抑制黑色素,淡化色斑。

2.VICHY肌源盈润焕白双效面膜 新品未定价

第一款针对敏感肌肤的三合一焕白面膜,深焕白、深水润、深舒缓,敏感肌也可以放心使用。将新一代焕白因子与辛酰水杨酸LHA成功结合,直达基底细胞;注入高含量薇姿温泉水,强效持久强韧保湿。

3.Avène清透美白乳 258元/50ml

三大天然美白能量联袂出击黑色素的形成,雅漾活泉水有效降低肌肤敏感度,天然香桃木叶提取物深层美白,稳定维生素C 前体,作用于表皮层,带来持久稳定的高抗氧化能力。

4 下“斑”时刻

《蝴蝶效应》

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也许人的一生,会被曾经一点不经意间的细枝末节改变,从此走上不同的岔口、不能回头。《蝴蝶效应》里的埃文,有着重回记忆改变结果的超能力,却在改变之后回到的现实中,发现身边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肌肤细胞,因为紫外线的照射,生成一种天然UV吸收因子,本来是皮肤自我保护的健康机制,却让肌肤变得晦暗。为了阻止肌肤变黑的“蝴蝶效应”,品牌们本季都推出了,在黑色素形成的源头阻击的产品。还对已经形成了的色斑,给予更针对性的祛斑护理。

1.Elizabeth Arden白手套晶致莹白精华露 660元/30ml

融入Emlica安贝利卡维生素C活性复合因子和海洋植物晶体萃取,有效淡化色斑及色素沉淀。深入肌底,显著改善肤质,莹亮肤色,通透嫩白。

2. Biotherm莹白精华露 680元/30ml

汲取亚特兰大海洋的清浊海藻精粹,排除自由基和代谢物,赶走暗哑黄气。融合多种天然成分的D-TOX淡斑复合物,高效抑制色斑。法国豌豆籽和南欧紫精华协同作用,品牌灵魂成分PTP矿泉活细胞因子高效保湿,同时促进细胞新生,呈现透亮的白皙美肌。

3.L'oréal Paris雪颜色斑修护精华乳 240元/30ml

高浓度精纯鞣花酸,相当于熊果苷成分的5倍美白功效。植物萃取成分,卓效美白同时不伤害肌肤,层层作用,在不同周期阻击黑色素,不给斑点任何机会。

5 水水蜜桃肌

《穿越时空的少女》

水灵灵如蜜桃的肌肤,只会出现在少女时代吗?当然不是,这个美白季节,很多品牌都把补水+美白做成主打曲,让肌肤先喝饱水再吸收美白营养。让肌肤不但能保持白皙,更能饱满丰润。就像《穿越时空的少女》的女主角芳山明里,有着少女的水蜜桃肌肤。她在时光旅行中,遇到了爱情,又被删掉了记忆,最后在看完口袋中那盘无声的、不知所谓的电影后,却流下两行清泪。记忆能被删除,但感觉还在。就如同东方女子对白的感觉,无论哪个时代都未改变。

1.M.A.C活力亮白水漾保湿凝露 440元/50ml

选取全世界深海的三种海藻籽提炼而成,滋养、补水、抗氧化,更可强化肌肤抵御关键侵害因素“过剩黑色素及自由基”。同时逐渐改善肌肤质地焕发闪亮光彩。

2.Sonoko透白美肌精华 新品未定价

将植物能量有效包裹在肌肤深层,瞬间感受强力补水。安全美白配方,有效淡化黑色素,美白并持续补水。

3.Olay水感透白精纯美白凝乳 220元/75ml

全新爆水技术,轻轻一抹,爆出水珠,美白精华可以深入渗透,带来持续美白保湿。当肌肤感觉干燥暗哑时,用于补水提亮肤色;在彩妆前使用,能使妆容更持久贴服。

6 肌肤最爱的温度

《午夜巴黎》

在所有古城中,巴黎是格外辉煌的一座。男主角吉尔,依靠一辆午夜老爷车,逃进他曾梦想已久的明亮旧世界,得以跻身让·考克托的夜宴,成为葛楚德·斯泰因的座上宾,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达利聊天,甚至得到毕加索情妇的垂青,他的幸福在于他对自己的幸运心知肚明。就像你刚刚阅读过前两页的世界美白史,就会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护肤美白科技如此先进的年代,不必为了美白而牺牲健康。2012年,雪花秀发现,想让肌肤保持白皙,温度最好维持在30℃~31℃左右。否则肌肤就会变红、发黄,于是推出了针对温度的美白产品。而SK-II则从细胞层开始侦测威胁好感肌肤的因素,从而改善肤色及肤质瑕疵。

1.Guerlain珍珠肌透白密集护理精华露 1000元/9.4ml

容纳了比精华液浓度高六倍的P.E.A.R.L.珍珠莹采精粹,“强效美白”十日护理,驱除黑色素。特别密封的容器,可以在使用时激活成分,以确保有效性和新鲜程度。

2.Sulwhasoo滋晶美白精华露 1280元/50ml

第一款同时对抗“光”(紫外线)与“热”(红外线)的美白品,白花蛇舌草、人参根萃取物等草本植物,促进肌肤的均衡,为肌肤补充生机,同时对抗紫外线和高温。

3.SK-II环采臻皙光感精华 1020元/30ml

时空穿越 篇12

哈耶克:您简捷梳理了“公正的旁观者”、“合宜性”、“同情”、“一致的估价”4个关键词,从自身逻辑阐释了长期纠结学界的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斯密问题”。两部著作浑然一体,两种看似相悖的人性假设是和谐统一的。“经济人”中“利己”的人性假设包含着“道德人”的“利他”成分,而“道德人”中的“利他”却又常常意蕴着某种“利己”。据此,我们亦可更深刻地领悟下面这句话的含义了,即“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斯密:“看不见的手”这一说法并不是我的发明,它原来是一个宗教用语。1703年英国皇家海军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风雨,许多舰只沉没,“乔治王子号”军舰却幸免于难。舰长马丁在航海日志中写道:“是上帝的看不见的手拯救了我们。”我先后用过3次“看不见的手”,完全是为了让读者更好领会自发秩序的明显特点,想不到这个比喻竟成为市场经济思想中最广为接受的词汇。第1次出现在《天文学说史》这篇论文中,我指出:“火炽热,冷水清凉,重的物体下落,较轻的物质向上飘扬,这一切都是它们的本质使然。在这些现象中,我们都感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还有两次分别出现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大家或许都比较熟稔了。

哈耶克:我想您的比喻是对的。市场是自然秩序的一种范例。在《国富论》中,“自然”和“必要性”两个与自然秩序直接相关的单词共出现1529次,价格这个单词出现1388次。“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是一种自发的秩序。“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并不是一种设计的产物,而是价格机制的自发结果。在我的视野中您的决定性贡献便是最早对市场自发秩序作出了经济学证明,自己基本上是在20世纪社会科学的话语语境中重新诠释了“看不见的手”原理,两个人都属于“古典自由主义”。我在《致命的自负》中写道:“亚当·斯密首先领悟到,我们碰巧找到了一些使人类的经济合作井然有序的方法,它处在我们的知识和理解的范围之外。他的‘看不见的手’,大概最好应当被说成是一种看不见的或难以全部掌握的模式。我们在自己既不十分了解、其结果也并非出自我们的设想的环境引导下——譬如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机制——去做某些事情。”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举办的纪念《国富论》出版200周年的盛会上,斯蒂格勒教授说道:“我带来了亚当·斯密的问候,他现在在芝加哥生活的很好”。他的话很有意味。

哈耶克:我较长时间研究过观念史,仔细分析过人性假设的争议。我倾向于使用“每个人都可以用他自己的知识去追求他自己的目的”这个表达方式,而不是您所提出的那个基本上相同的表达方式,即每个人都应当有自由“以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我之所以这样表述,实是因为您的这个说法会让人联想到一种自私的精神,而您本人可能没有这样的意思。您的中心论点并没有谈及个人应当如何利用自己增加的产品,所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让人们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

斯密先生,您本人或许就是“经济人”与“道德人”不悖关系者(笑)。您在爱丁堡大学开设公共课,交费听课的人很多,获取了100多英镑。在格拉斯哥大学期间,每年获取170镑,这是非常高的收入水平,那时整个苏格兰年收入超100镑的牧师只有29人。您偶尔也收留房客,获得一定收入。《国富论》第1版与出版方对半分红,全部收入大概是500镑,加上后来亲自审定出版的4个版本和《道德情操论》6个版本,积累起了与贵族相当的财产。海关专员职位的年薪是600镑,每年从巴克勒公爵那里领取300镑的家庭教师养老金,合计900镑的年收入相当于王公贵族的收入,当时最好的大学教授也很少有人能够达到300镑。然而,您留下的财产并不多。友人们基于您富有同情心且慷慨大方,猜想把大笔的钱都秘密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并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搜寻证据,但结果发现您在隐藏慈善活动方面非常机灵。与您相比, 我做“经济人”不太好,为生计发 愁。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 一直到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 书籍版税没 有一年超过5000美元。也没有 写过一本教科书,而通常这 是最赚钱的 门路。萨缪尔 逊在世时《经济学》这本书已出版了19版,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犹太人对经济敏感的基因展现的淋漓尽致。我离开芝加哥大学到弗赖堡大学,完全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

斯密:您把我翻了个底朝天(笑)。事实上休谟更厉害,他是英国第1位只靠文字作品而赢得大笔财富的文人。除了著作版税和担任公职时的收入外,他还从政府得到每年1000镑的年金。

哈耶克:下面讨论“斯密方案”、“斯密计划”和“斯密方法”吧。这3个称谓是我独自命名的,不知道是否妥贴。

斯密:哈耶克先生,什么“斯密方案”?

哈耶克:在《国富论》第7章“论殖民地”中,您为美洲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方案,核心内容是在英国议会中,根据殖民地在公共税收中所占的比重给予相应席位。这就是说一个充满野心的美洲人有希望成为首相,即实际上成为大英帝国的统治者。施蒂格勒教授赞同您对美洲领导人动机的分析,并认为这个方案是精明的。

斯密:噢。很久以前,我就对整个殖民地的管理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1759年,我与富兰克林一家见过面,记不清是在爱丁堡抑或格拉斯哥。1761年,我第一次到伦敦,又与他作过交流。1766年11月初再次到达伦敦,停留了6个月,一边监督《道德情操论》的再版工作,一边在新成立的大英博物馆等地广泛阅读材料,集中研究殖民制度。考虑成熟后,我不仅把它写入《国富论》,而且周旋于伦敦的重要人物之间,热心推销自己的设想,但没有成功。我认为,这个方案是唯一可以避免殖民地彻底脱离的办法。

哈耶克:如果整个方案获得通过,美国革命也许就不会发生,您将成为美国“建国之父”。

斯密:循着您的思维路径,自己能理解“斯密计划”的确切含义了(笑)。

在人生最后时刻,我感到很遗憾,自己做得太少了。书房里有很多材料,我本可以用它们写出很多东西。我看到了重农学派的弱点,试图在人类道德体系之外构建一个符合自然秩序的公正的法律体系,于《道德情操论》末尾告诉了读者,并在《国富论》中部分地履行了这一诺言,可惜在海关的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一重要计划的主体未能完成。

哈耶克:虽然未以完整的著作出版,但英国学者坎南根据当年一个学生记录下来的您在格拉斯哥大学的演讲内容,于1896年发表了《关于法律、警察、财政收入和军备的讲稿》。初看上去,题目给人一种很驳杂的感觉。其实,这4个对象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法律的目的在于防止损害,警察的目的在于确保商品的价廉、维持治安和保持清洁,收入维持政府的运作,军备保卫国家的安全。弗里德曼教授赞誉您是“以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与政治问题的开山祖师”。

斯密:未曾谋面的父亲是一个律师,同时也是苏格兰的军法监察官和柯卡尔迪地区的海关审计员。父亲的形象和相依为命的母亲的教育,使我逐步懂得法律的神圣。

我以防止损害为核心和基点,以人所处的位置为半径,构筑了由私法、家属关系法、公法组成的法律体系,但在论述时采用相反的顺序。在我看来,财产权和政府在很大程度是相互依存的。财产权的保护和财产的不平均是最初建立政府的原因,而财产权的状态总是随着政权的形式而有所不同。所以,我就以人所处在的国家成员层面论起。我的公法概念与现代大陆法系的公法概念大相径庭,分析的基点在于财产,运用财产产生权力的逻辑来推演政体的变迁和演进。对家属关系法所述不多,但财产作为解剖婚姻现象的基点仍然没有变化。私法的基础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保护财产权不受侵犯,保障所有拥有财产的人不受侵犯。“看不见的手”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给社会带来好处,在公正的制度下才能将自利心引向有利于社会的方面。

哈耶克:从公法到家属关系法再到私法,无不渗透着财产的精神,可以说财产就是法律之灵魂。可以看出,您是一个坚持自然法思想的杰出的法学家。“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那些应该成为所有国家法律基础的一般原则,应是应然的而不是实然的法。同时,着力倡导使坏人所造成的破坏最小化的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您的写作正是为了解说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即“政治的公正,或者是自然的,或者是制度的”。我们看到,18世纪英国这种经验主义的基于人性情感的道德论,经过休谟与您在理论上的全面塑造,而变成了一种面对公共领域的政治德性论、规则正义论以及政治经济学。

我比您幸运,《法律、立法与自由》作为最后一部系统性的著作是成功出版了的。我承续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 , 批评了现代社会在“社会秩序规则一元观”的支配下视立法手段为惟一的法律制度化形式,及以“公法”替代“私法”的趋势 , 坚持以二元观即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两个术语整体建构法律理论。内部规则意指社会在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则,亦即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经由使每个人或有组织的群体能够知道他们在追求他们目的时可以动用什么手段,进而能够防止不同人的行动发生冲突而界分出确获保障的个人领域。外部规则意指那些根据组织或治理者的意志制定的规则。作为有助益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内部规则,它们具有否定性和抽象性,也可被叫做“正当行为规则”,与您常用的“正义”这个词意义一致。我阐发法律理论,旨在明确处理现代社会以外部规则对内部规则的侵扰或替代问题,或者说要在外部规则与内部规则之间设定一个共存的边界。在这个问题上,重要性不亚于“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棋子原理”给我较大启发。在《国富论》中您写道:“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动规则,它完全不同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指导它的那种行动原则。如果这两种原则一致、行动方向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很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良好的。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在高度的混乱之中。”

斯密:我的学术研究从语言学开始,认识到言语活动中存在着内部促使语言发展的力量,同时认为在一个复杂、扩展的社会秩序中“理性和言语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借助于他的利己心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早年梦想成为诗人,经常与诗人汉密尔顿一起愉快交谈。读中学时积极参加戏剧演出,读大学之前至少学习了4年古典文学,后来仍然以文学批评家著称,离世后友人还帮我出版了《模仿艺术》。研究过大脑工作原理,与哈奇森一样在作品中结合了大量心理学分析。

哈耶克:经济理论对研究者本身提出的知识要求是非常高的,“斯密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您主张一种开放的经济研究方法,打破学科界限,运用了多学科知识。在20多岁时,我读了维特根斯坦探讨语言本质的《逻辑哲学论》,曾将价格机制比喻成“电信系统”,像语言一样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新一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则以伽达默尔的“对话”概念的形式作为论述市场过程的模型。根据这种观点,市场是一种靠“价格语言”进行的对话。上大学之前也经常去看戏剧,阅读有关剧本,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德国诗歌特别是哥德的作品对我影响较大。科斯教授在纪念《国富论》出版200周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称赞该书“表达得清晰而优雅”,这与您的文学修养分不开。但我的作品读起来有些晦涩,说明学得不够好(笑)。

斯密:本人坚持从真实世界中寻找可靠的出发点,细致分析可观察的普通现象,不喜欢任何超过常识性的表达,不喜欢“黑板经济学”。除经验到格拉斯哥、柯卡尔迪的实际变化外,在离开苏格兰前往牛津大学上学时,我一路上都是骑马而行,被英格兰的富庶和发达的农业震惊了。在法国陪伴巴克勒公爵时,曾特意跑到日内瓦,花了两个月时间观察共和制度是如何运作的,去蒙彼利埃观摩朗格多三级会议等。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想纠正一下现在流行的一个看法,说我在法国期间曾经与魁奈、杜尔哥、伏尔泰等人深入交往。这个谬误,源于传记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事实上,我的法语讲得非常差,那时即使最有教养的法国人也根本不会讲、看不懂英语,怎么能顺畅交流呢?当时自己的交际圈仅限于一些英国籍居民,为减轻孤独便开始着手写作《国富论》。在返回英国时我带回了4箱书,大部分是经济学类的。我对重农学派的了解,来自对其著作的阅读。

哈耶克:从小时候始,您似乎就已经显示出对数学的明显偏好,14岁数学水平就具备进入大学的能力。但在写作过程中,您更多地运用实例来说明情况,不用高深的代数,没用过任何需求曲线,即便头脑最愚笨的读者也通读无碍。而我14岁那年数学考试不及格,但这并不是自己写作中不用数学的原因。奥地利学派秉承苏格兰经验主义传统,坚持认为市场和经济发展是一种创造、发现的过程,反对以等式和数理来表达。

斯密:经济学要取得进步,一定要放下数学这个包袱,恢复政治经济学这一词汇的本来意义。一定不能成为数学的奴隶,见不着社会生活中的非经济变量。就像您的老师米塞斯所言,“方程式和曲线描述的是虚构的从来不存在的事态。”

哈耶克:“斯密方法”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您广泛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与学者交流探讨中丰富、发展自己的学术思想。

斯密:那时没有推特、脸书、微信等现代社交网络,自己又不太喜欢写信。大家主要凭靠社团组织进行思想交锋和智慧交流,且它们之间有竞争性。到格拉斯哥后,我参加了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每周聚会讨论当时的商业问题。参与创建文学会,在第1次会议上自己宣读了论述休谟《贸易论文集》的文章。机械师瓦特是文学会会员。那时同业公会不允许瓦特在城市里建工厂,我和学校领导层支持他在学校里设立一个车间。参加过爱丁堡哲学协会,休谟是协会秘书。我在创建择优学会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学会有时候一个晚上会讨论很多问题,而有时会接连几周都讨论同一个问题,同时依靠私人捐款奖励各行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在爱丁堡参加了拨火棍俱乐部,讨论国家防御力量问题。伦敦居住期间,我被接纳为皇家学会成员并参加过不同俱乐部的活动。晚年我还与后来成为近代化学之父的布莱克和近代地质学之父的赫顿一起,合作建立牡蛎俱乐部。这些学术团体都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存在本身就是启蒙运动必不可少的部分。

哈耶克:您以“斯密方法”全神贯注地研究,铸成了经济学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越是深邃的思想越是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只有在时间的考验中深邃的思想才能放出异彩,以致不断有人发出“重回斯密”的感慨。在美国里根总统执政时的当局高层,“亚当 ? 斯密领带”被当做一种荣誉徽章来佩戴。

斯密:前几天我找来了1976年3月9日的伦敦《每日电讯报》,读了您发表的《亚当·斯密在今日语言中的意义》一文。里面您讲到,“在我讲授经济史的40多年里,我总是感到关于亚当·斯密的课特别难讲。”

哈耶克:是有这么一句话。我在这篇文章中还说,“只要一谈到这个人,人们就会说,构成今日经济学基石的大多数有关技术问题的决定性观点,他之前的那一代人早就说过,而且他也并不总是对这些早期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估计。”“不过,就像其他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我强烈地感到并希望指出,不管是在影响方面,还是在对这门学科的中心问题的洞察力和清醒的认识方面,他都堪称他们中间最伟大的一位。”

斯密: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些事情。

哈耶克:1990年分别在日本名古屋和爱丁堡召开了纪念您逝世20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内容都涉及“斯密与当代”这个主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过去200多年中,经济学家们的工作只是对《国富论》的分析进行一些补充、提炼而已,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大都构成了现代经济学诸领域的源头,甚至连您的矛盾、理论缺陷也是富于建设性成果的。一句话,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您的理论不断地向后来者提出需要回答的新问题。

我不嫌啰嗦地把一些重要的“创造性转化”介绍给大家吧!从进化观念史看,休谟与您对达尔文有着启蒙意义。李嘉图是看了《国富论》后才开始经济问题研究的,国际分工观点被他发展成了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您影响了黑格尔这样的思辨哲学家,引致了他对劳动分工与机械化关系的论述。源于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您提出了“世界公民”的概念,康德则形成了“世界公民思想”。您启发了萨伊、马尔萨斯、门格尔等人,推动了对经济财货之本质的研究。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革命”,您被视为主观效用学派的先驱。康芒斯教授将古典经济学中以实物为对象的“交换”拓展为转移所有权的“交易”,科斯教授将“交换能力”拓展为“交易费用”,将“监管和强制实施某种计划的成本”拓展为“组织成本”,促进了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关于农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原因解释,给后人研究二元结构问题以启发。早在控制论产生之前,您已经极为明确地使用了“负反馈”的观点。您将竞争视为一个过程,奥地利学派予以吸纳消化。您把“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视作固定资本的一部分,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您论证了财政拨款供应教育经费的弊端,引发了弗里德曼教授“教育券”设想。您分析了政府在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提出了强制义务教育的最早思路。您对政府行为效率的分析,直接触发我和张五常教授关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思考。您阐明了粮食自由贸易的好处,有助于森教授对饥荒的实证研究。您把竞争和比赛联系起来,我则干脆指出是“一场部分由技艺、部分由机遇复合而成的竞赛”。您用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来比喻利己心与政治的平衡关系,我把民主具有的真正价值比喻为“卫生防疫措施”。您用“防火墙”形象说明抵御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现在这个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斯密:深刻的思考都是相通的。今天就聊到这里为止吧。

哈耶克:我喜欢按照您所愿意的方式去看待事物。

斯密:知难行也难,且行且珍惜。

火炽热,冷水清凉,重的物体下落,较轻的物质向上飘扬,这一切都是它们的本质使然。在这些现象中,我们都感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作为有助益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内部规则,它们具有否定性和抽象性,也可被叫做“正当行为规则”,与您常用的“正义”这个词意义一致。

上一篇:正确认识考试的价值下一篇:旅游专业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