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艺术时空

2024-05-17

《诗经》的艺术时空(精选6篇)

《诗经》的艺术时空 篇1

杜甫《春日丽江五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明代杨慎《临江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昆明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头眼底……数干年往事,注到心头。”这些诗句都精辟地反映了中国文学深遂的时空意识。作家创作时与其说是凭日力、凭客观,不如说是从心眼,从主体感觉上去把握广袤、深远的时域与空间;与其说这意境是其实存在的物象,毋宁说是非生理的心理感觉意识。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诗意的时空艺术。而究其发瑞,可溯及《诗经》。

一、艺术时间

(一)逆推时程

在客观世界中,时间本来是线性的、一维的,具有不可逆性。但《诗经》的有些篇章,却打破了时间的自然流程。如《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优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询兮,不我信兮!

这是卫国兵士久戍不归,思念亲人的嗟怨之诗。诗歌前三章先依次叙述士兵入伍、征战,如今颠沛流离的过程,第四章却逆推时程,回叙当年与妻子盟誓的情景。第五章悲叹自己久战在外,日后埋骨沙场,又岂能守约?诗歌深情哀怨,千载之下,犹令人唏嘘。后人诗如温庭筠《苏武庙》的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先言回口,后说去时,也改变了时间的自然序次。

(二)打破时值

在客观世界中,时间本来是恒定的。无论年、月、日,时值是多少就是多少,既不会多,也不会少。但在人的心理世界里,由于感觉、情感、想象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时间的自然值常常被打破,变得既可以拉长,又可以缩短。艺术创作所表现的时间,往往就是这种非现实的时间。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心理时间”,是经过作家的想象对物理时间重新锻造的结果。虽然这并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却更符合心理其实,因而显得更关,更富有内涵。

《诗经·王风·采葛》这首诗就抓住丁因离别相思而感觉时间特别之长这一典型心理,用真率的语言反复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技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时间由“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情感的发展也愈益浓烈。诗意单纯明朗而又情意绵长,由于夸张,但又真实的审美时间的运用,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为成语,具有久远的生命力,且更启迪了后人诗作。如“对洒当歌,人生儿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事去干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干年。”“深山无甲子,岁月不知年。”

二、艺术空间

(一)有意味的空间

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形式,包括形状、大小、方位、深度。在客观世界中,空间是具体的、恒定的,但是观察视角不一、距离远近不同,空间感也是不一样的。在艺术创作中,距离的巧妙应用能使空间有时也变得捉摸不定、耐人寻味,既产生美,又催生出硕远无边的想象。

如《诗经·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绿草苍苍啊,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呀,就在水那方。逆流而上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找寻地,仿佛又在水中央。”一个“宛”字将“伊人”飘忽不定、难以寻求之态点染出来,同时也将“秋水伊人”高洁美丽的形象烘托出来。这种美感的产生,正是来自全诗反复渲染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视点,亦即空间距离的苦心营造。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

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用现代人的话就是“隔帘看月,隔水看花,隔岸观柳”,分外之美。诗中伊人飘忽不定的身影尽管从不曾走近读者,然而她的美却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朦胧抽象的,但正因为这样,她的美也是无与伦比的。

在艺术作品中,同时间感相似,空间感并不全是结构的形式感,它也带有情绪和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有意味的空间。

在《秦风·蒹葭》中,伊人的隐约飘渺、难以寻求也即空间的不可捉摸和无法寻觅是怅然若失的情绪表征,亦是超凡脱俗的表征,在这里,空间感被情绪化了。明代钟惺评此篇日:“异人异境,使人欲仙。”而贯穿此篇的更是诗人惆怅的思绪。后代同类诗歌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读来也带仙气,自有怅然若失之感。

(二)变形的空间

空间的存在及状貌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是恒定的,可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就可千变万化。因而,表现在文字作品中的往往是另一种空间。它固然是物理空间的反映,但心灵的创造是主动积极的,它使得作品中的空间具有完全不同于物理空间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心理空间”或“审美空间”。现代心理学关于知觉的研究表明,人对实际空间的感知总要增添、减少些什么,创造些什么,进行重新组织,垂新改造。这就带来不心理空间对物理空间的变形。通过变形的审关空间感受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强烈,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都深感社会的黑暗,处境的险恶,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精神上感受到巨大的压抑与痛苦。这是诗人难容于世的自我感觉所产生的空间变态意识。钱钟书《管锥编》曰:“国治家齐之境地宽以广,国乱家閧之境地厌以逼。此非幅员,漏刻之能殊,乃心情际遇之有异耳。”

后世诗人左思《咏史》:“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途。”岑参《西蜀旅舍春叹》:“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逐觉天地窄。”孟郊《送别崔纯亮》:“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李白《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元好问《论诗绝句》:“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这些诗所表达的天地狭窄,荆棘满路之感,均与《正月》相近。虽然夸张变形,是对客观世界错误的感觉,却能反映内心主观世界真实的心境。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也基于同样的心境感受。嫁卫宋女恩乡情切,在她眼中宽广难渡的黄河变得“一苇杭之”、“曾不容刀”,遥远的家乡变得“跂予望之”,“曾不崇朝”。谁说黄河宽又宽?一叶扁舟就可横渡到对岸。谁说宋国远又运?踮起脚尖就可望得见。谁说黄河宽又宽?竟然容不下一小船。谁说宋国远又远?要不了一个早上就可回家园。其实黄河是宽还是窄,宋国究竟是远还是近,答案是明确的。但由于主体的感觉使遥远的空问距离缩短了,使悠慢的时间流动加快了。所谓“一苇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都是思乡者夸张的“情语”,是变形了的审美空间。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空间转换在眨眼的时间内实现,亦审美主体的感觉使然。

(三)想象的空间

《诗经》中有许多抒发相思之情的诗,写作技巧十分巧妙。诗人往往不单纯写自已如何思念对方,而是从对方落笔,想象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态,这指的就是想象空间。《豳风·东山》第三章: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弯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蒸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本是征人途中思家,却以悬想之笔,写家中妻子的思念与哀叹。这就写出了婉曲,写出了新意。何况思念本是双向的,宕开一笔,从对方写起,既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立体效应,又曲尽人情之至。

再看《魏风·陟岵》首章: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此!

写远役者思念亲人,拟想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机杼相同,波澜莫二。

后人诗也多用此笔法。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夜,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四)并现的空间

《诗经·周南·卷耳》则在同一时间,并现两处空间,相形以成对照。此写法即“双管齐下”法,又称“话分两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卷耳》首章写一位贵族妇女思念久役的丈夫,因而无心采摘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后三章则是写此时丈大在征途上的种种情状之词:“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丈夫骑马登高山,马儿累得腿发软。姑且酌满金罍杯,暂时不去苦思念。男女两人处两地而情事一时,真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俗语“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尘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名利场》中写滑铁卢大战,结尾最脍炙人口“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此类写法莫古于《卷耳》篇。

摘要:中国文学有其特有的时空艺术,空间的存在及状貌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是恒定的,可作家创作时多从心眼、从主体感觉上去把握广袤、深远的时域与空间,千变万化。究其发端,可溯及《诗经》。

关键词:《诗经》,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诗经》的艺术时空 篇2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以铺叙直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古代农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诗篇不仅概括地描绘了一年的全部劳动过程,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伐檀》《硕鼠》,表现了奴隶们在繁苦剥削压迫下的觉悟和反抗;《君子于役》《东山》,反映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氓》《柏舟》,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二)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尤其比、兴,是古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内容、体制。这里谈谈“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其写法特点就在于“直”,而不加譬喻,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而完整的印象。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地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赋这种表现手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如《卫风》中的《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来描绘硕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美艳,形象地赞美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姿容和神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比的表现方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有时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雎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周南·桃天》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出嫁少女荣光焕发的艳美。有时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疏清冷的意境,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有时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个协调韵律的作用。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诗三百篇中的赋比兴多是结合为用的。

(三)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 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衣”“三百囷”和“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主极大的愤怒。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诗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

时空的轨迹—浅析延时摄影艺术 篇3

延时摄影宣传片中的一帧

一、什么叫延时摄影

当网上名为《This is Shanghai》(这就是上海)的短片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为我们展示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各种不同风貌的时候,大家也被它的绮丽玄幻震撼了。这就是延时摄影带来的不同寻常的视觉享受,如今全世界有很多人在为这项摄影艺术疯狂。

延时摄影,亦称低速摄影、定时定格摄影或“缩时”摄影,是以一种较低的帧率拍下图像或者视频,然后用正常或者较快的速率播放画面的摄影技术。在延时摄影中,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

二、延时摄影的对象

延时摄影具有非常强的时间压缩能力,可以把几十分钟、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事物的变化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来,因此能够观察到平常不宜看到的缓慢的变化过程和规律,也因为可以单帧长时间曝光,可以看到人眼不宜察觉的事物,因此具有超常的另类表现能力。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记录方式,它将事物的过程浓缩,将时间发酵出沉香,以浮光掠影天马行空的方式展现出来,仿佛将时间装进了口袋,以上帝的视角俯瞰万象流变。所以,你在电视电影中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漂亮的片段:大到斗转星移、日落月升,小到一年四季窗外的风景、一天中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旅客,哪怕只是一朵花的绽放,都压缩在几分钟、几十秒甚至几秒的时间里。让我们在风起云涌、沧海桑田间感受着似水流年的岁月和美不胜收的美景。

但是,延时拍摄要选择合适的拍摄对象,突出“变化”效果,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景物变化不大,则很难达到震撼的艺术效果。适合延时拍摄的被摄物应有以下特点:被摄物形态、内容有明显变化(如花开花落);被摄物光线效果、阴影有明显变化;被摄物色彩、色温、亮度有明显变化;表现现代化都市快节奏生活,繁忙工作状态等。所以在自然界中如细胞分裂、卵的孵化、日蚀月蚀、云彩变幻、天文、地理等多种题材的拍摄,经常采用延时摄影,以便积累科研资料。

三、延时摄影的应用

传统上看,延时摄影的拍摄需要很高的技术、很强的设备、充裕的资金和时间,因此都是专业团队来做,但现在随着单反数码相机的普及、互联网视频网站的流行,使得延时摄影成了影视爱好者的一个新型时髦方向,延时摄影技术不仅用于城市风光、自然景观、生态纪实等专业影视题材拍摄上,也广泛应用在项目工程记录、天文观测、生物研究等科研领域。这种先进的影像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体验,也给人们观察世界提供新的方式。

延时摄影很早就用于科学研究,也广泛用在一些记录片的拍摄中,例如法国的BARAKA,通篇没有一句台词,大量采用了延时摄影手法。那些四季交替变化、生命的诞生成长,曼妙的极光旋舞都是通过延时摄影生成,也极大的提升了影视广告艺术效果。

如今的企业文化和城市形象宣传片,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更要求创新的表现形式,仅用常规的摄影技术进行拍摄,无法满足有限时间内全景化、多方位的内容呈现。张家界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延时风光摄影短片《峰起张家界·云上天子山》正式与观众见面。据了解,这是首部通过延时拍摄手法录制的世界自然遗产宣传短片,全片把张家界四季风光用一帧帧静态的照片串起来,得到动态的视频,气势磅礴,内容丰富,拍摄手法独特,既能有时尚的镜头感观,也能紧凑的压缩更多内容,有利于表现周期过程和进程节奏。

当然,延时摄影更广泛的是在电影中的应用,高速赛车眨眼间就结束了一天的惊险旅程,花骨朵儿分秒之间就绽放出绚烂的玫瑰,雄浑的建筑在由延时摄影所营造出的光影变化中体现出或婀娜、或压抑、或岁月流逝、或斗转星移的气质,酝酿出一种岁月变迁,历史永续的隽永意境之美。

一般来说,拍摄以上题材都需要剧本。延时摄影的创作和影视创作是一样的,就是完成将文学剧本到分镜头剧本的转换,然后用镜头去叙述。[1]除此之外,在城市改造、建筑及桥梁施工等大型项目工程建设,通过延时摄影记录并形成一个短时间的视频,高速回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施工过程。

四、延时摄影的拍摄设备

使用摄像机菜单里的延时拍摄功能,有不少高清摄像机、家用DV上都有此功能。不过用没有延时拍摄功能的摄像机也可以实现延时拍摄的效果,按正常设定拍摄,后期制作时进行抽帧,达到延时拍摄的效果;当然使用数码照相机短片功能,比如佳能5DII就有延时拍摄功能;上述三种方法都是相当于用间隔拍摄达到效果,但间隔拍摄一般只能用于固定拍摄,不方便大幅度移动拍摄。

我们一般都是使用单反相机,如佳能5D2、5D3等,加上无线快门,拍摄一系列图片,然后通过软件合成短片。接下来,我们还要有一个足够稳定的三脚架,如果准备拍摄一组透视发生变化的延时摄影片段,还需要轨道、小车等装置配合拍摄。而高速储存速度也会影响到拍摄间隔,此外,充足的电源保障是进行延时摄影的基础。

五、延时摄影的拍摄方法及注意事项

拍摄延时摄影之前,应该熟练掌握照相机的各种操作模式,点燃摄影激情,大量拍摄,并对构图美学有所基础,然后以自己的最高水准,去做一只孤独的狼,进入精神高度集中的摄影地带。[2]

拍摄照片时,应当将相机所有设置调到手动模式:使用M档拍摄、禁用自动对焦和自动白平衡。手动对焦可以获得焦点不变换的画面效果,而自动对焦,由于景物的移动可能会导致对焦点发生变换,易造成拍摄失误;手动白平衡可以得到色温相等的延时画面效果,这样能够保证每一张照片的曝光值都是一致的,而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保证不出现视频闪烁的问题。接下来,像所有照片的拍摄一样,我们要关心的就是光圈和快门的数值。

光圈通常不宜过小,小光圈虽然能带来大景深,但也会带来镜头和CCD上灰尘的印迹以及光线的衍射,所以F11往上都是比较合适的光圈。快门是重点,一般在确定的光线下,光圈确定,快门速度肯定也是确定的。所以在晴朗的白天,使用F11的光圈,ISO100,快门速度一般不会低于1/250。这样的快门速度,通常可以凝固运动的物体,但在拍摄延时摄影时,这样的快门速度还是过快了。

当我们尝试将高速快门拍摄的图像拼合成一段视频时,会发现视频里看上去就像在一闪一闪的,我们称之为闪点,这样看起来会十分不舒服。我们可以打开自己电脑里的任何一部电影,在画面移动的时候暂停,这时候会发现画面并不是完全静止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模糊,这种模糊叫做动态模糊。在观看动态画面的时候,人眼会自动忽略这种模糊。当每帧照片都是静止时,看上去反而会觉得非常不自然。所以在拍摄延时摄影的照片时就要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尽可能的降低快门速度,可以用中灰滤镜。当然,快门速度也并非越慢越好,过于模糊看上去也不舒服,甚至会看不清拍摄主体的动作。通常来说,曝光时间应该小于拍摄间隔时间的一半。但是长时间的曝光不受此规则约束。比如在拍摄星空的时候,太长时间的曝光会拍出星轨,间隔时间过长视频看起来又会显得不连贯。所以如何掌握那个恰到好处的中间值,还需要自己的经验,事先也可以拍几张查看一下效果。

延时摄影的拍摄设备

通常情况下,使用手动固定曝光值、对焦点、白平衡并保持慢速快门,是解决视频闪烁在延时摄影视频画面里的主要方法。但在拍摄日出日落等大范围光线变化场景时,延时摄影的画面闪烁几乎无法避免。

延时拍摄的时间间隔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画面效果,明确三个因素,最终要达到的画面速度效果、镜头的长度、拍摄时间跨度,才能决定延时拍摄的时问间隔。对于大部分主题,应首先考虑对象的运动速度,以获得比较自然的视频为先进行设置。比如拍摄比较自然地展现人群运动的延时画而需要每2秒拍摄一帧画面,拍摄太阳在地面上移动的影子需要间隔10-20秒,这些时间没有固定的标准,更多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拍摄积累经验,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确定的时间间隔,但时间间隔一旦确定,就不能再更改。

六、延时摄影的美学及后期合成

将单帧照片拼合成视频的软件很多,例如: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Effects,Final Cut等,但是一段优秀的延时摄影视频,不仅需要加入音乐、字幕,而且还要大量的剪辑、特效等。一般来说,剪辑这种镜头相对电影要简单些,但是,背景音乐却很重要。把一段音乐放入场景,往往有惊艳的效果,突然间,让你的片子充满了活力,镜头也随着音乐一起流动。[3]

此外,使用后期软件、插件可以帮助消除闪烁:VirtualDub;After Effect的 GBdeflicker插件;Color Stabilizer等。但经过试用,上述软件虽均有一定效果,都没有完全解决闪烁问题,所以建议加强前期拍摄控制。

总结

延时拍摄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体力、智力,但是,随着数码相机和视频技术不断发展,延时摄影在技术上的限制变得更少,将来会有更多专业人士或业余爱好者进行延时摄影影像创作。届时,更多更加复杂的运动控制延时摄影系统将会涌现,观众将会看到更多、更富表现力的延时摄影画面。同时延时摄影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会在更广阔的领域应用,为人们观察自然和探索世界提供有效依据,也能为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发现创造新的艺术篇章。

[1]周振华.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4-5.

[2]Steve Simon.摄影的热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246-247.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篇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怨刺诗。西周末年,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婚姻爱情诗。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写男女相恋的情诗,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周南·桃夭》表现幸福的婚姻家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写的则是弃妇的悲惨遭遇。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此部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此外,《七月》中,在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生活时,赋这种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魏风·硕鼠》和《卫风·硕人》等篇章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画面喜气洋洋,充满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尤其是二节拍的四言句式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如《周南·芣苢》中的三章就只换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它们不仅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而且通过诗章的重叠,使整首诗在形式上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此外,《诗经》中的叠句和叠字,也是俯拾皆是。如《豳风·东山》中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小雅·伐木》中以“丁丁”、“嘤嘤”来描摹伐木、鸟鸣之声。

《诗经》的语言不仅押韵方式多样,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表现突出。《诗经》中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充分认识,为后来诗人的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效果,如《芣苢》中的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苢的图景。总之,《诗经》的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诗经》“赋”法艺术特征新论 篇5

关键词:《诗经》;赋;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41-04

A New study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of ode in The Book of Songs

REN Shu-min

(School of Literature,Beihua University,Jilin,Jilin 132013,China)

Abstract:The artistic characters of ode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are newly realized by distinguishing theconventional opinion of it.Direct and vivid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personal expression,mentality,and feelings without comparison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of ode about the Book of Songs.However,based on the essence of expression inthe lyric nature of versification,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main artistic character of ode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lies in exploringand expressing emotions so as to “narrate” out the objective phenomenon correlative with the special emotion and have such“temporary feeling” materialized.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ode;artistic characters

关于《诗经》“赋”法的艺术特征,古人的认识大致说来有两种,一种认为“赋之言铺”,即铺陈直叙;另一种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1]954。当下的学者多认为“叙物以言情”“才真正触及了《诗经》‘赋’法的根本特征”[2]38。那么,本文就从这两种说法出发, 在辨正的基础上对《诗经》“赋”法予以重新认识。

一、关于“赋之言铺”的几点批评

郑玄注《周礼》首次拈出“赋之言铺”这一“六义”意涵下的“赋”之界定:“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善恶。”[3]魏晋南北朝,文体自身 的审美意识觉醒,陆机在曹丕“诗赋欲丽”的基础上,提出“赋体物而浏亮”[4]的文体界定。刘勰“诠赋”认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5]关于刘勰的这一界定,纪昀评论说:“‘铺采文’,尽赋之体;‘体物写志’,尽赋之旨。”[6]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刘勰的这一界定是在抛弃了郑玄伦理比附的尾巴之后,吸收了曹陆以来特别是陆机的见解,把作为《诗》 之情感言述方式的“赋”与作为文体的“赋”体联系起来而一并论之的所得。因此,李祥在补正黄叔琳《文心雕龙注》中才批评刘勰说:“彦和 铺采二语,特指词人之赋而言,非六义之本源也。”[7]而刘勰的这一混乱,笔者拙见,郑玄其实已经开始了。

赋,一字多蕴,属钱钟书先生所论“并行分训”,“两义不同而亦不倍”[8]之列。而且,不仅如此,作为文体的赋还离不开属于六义 之一的赋:“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注:“《毛诗序》曰:诗有六义焉,二曰赋,故赋为古诗之流也。”)[9]311,这就是 说,文体意义上的“赋”包含了这一源于《诗》之言述方式意义上的赋。这样,当我们考察郑玄传注《周礼》“六诗”之一的“赋”之为义之时, 显然就要注意郑氏下这一传注的文化语境。

郑玄生活于东汉末年。是时,宦官弄权,外戚专政,朝纲日非。作为“通儒”的郑玄,一方面打破经今古文之争,遍注群经,坚持固守儒家的 六经政治比附传统;另一方面也通过注经寄寓着自己的国事之慨,于是有了他把赋与“政善恶”联系起来的“六诗”传注。此其一。同时,我们 更要注意郑玄所属时代他能够接受到的作为有汉一代文体表征的汉大赋的文化语境。司马相如答友人如何为赋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致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1]951扬雄讲:“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0]1756班固说汉大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 嗣,抑亦雅颂之亚也。”[9]311尽管郑玄不是以赋名家,其传世之作也只有《太平御览》所引《相风赋》之残简,但郑氏对汉赋的 熟悉与了解也由此可见一斑。寻绎上述诸家对文体之赋的评介,比照郑玄的赋之界定,考虑到汉大赋的“虚辞滥说”(司马迁语),铺张扬厉 ,笔者拙见,郑玄的“赋之言铺”实际上已经有了汉赋创作及其理论评介的渗透与影响。源于此,继踵郑玄,一方面,刘勰诗赋混论,推波助 澜,使论者对六义之赋的理解赋予了更多的文体之赋的色彩。例如,清人程廷祚即认为:“赋能体万物之情状,而比兴之义缺焉。”《诗骚论 上》“体万物之情状”显然是陆机“赋体物而浏亮”的渗透。另一方面,与刘勰大致同时的钟嵘,其于《诗品》当中的赋之为义,不但浸润着文 体之赋的色彩,而且还越说越狭窄,进一步把《诗》之赋的意涵简单化。

钟嵘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11](“寓”,《说文》:“寄也。”[12]“寓言”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寓言十九 。”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释文》解释说:“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13]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宣颖的注解说:“ 寄寓之言,十居其九。”并加己案云:“意在此而言寄于彼。”[14]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索引》引《 别录》注解说:“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词于其人,故庄子有《寓言篇》。”[15]2144寻绎前此钟嵘的“寓言”用例,考察古今 学者对庄子以及司马迁使用“寓言”时的意涵注解,不难看出,钟嵘也是在此意涵层面上使用“寓言”一词的——“寓言”,即寄言,“意在此而言 寄于彼”。司马迁说司马相如的赋虽然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与“《诗》之风谏”不异[15]3073。宣帝刘询以为:“辞 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尚有仁义风谕……之观。”[10]2829班固说汉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 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这就告诉我们,经学的时代语境所致,致使汉人认为在这一铺张扬厉的辞体当中是有作者的讽喻之旨寄慨其 间的。陆机考辨赋体,抛弃其讽喻之旨,仅注意赋体自身的写作特点及其美学特质:“体物”与“浏亮”。那么,考虑到时代的前后相继,钟嵘 的“写物”,显然有陆机的影响,或许可以说,其“写物”就是由“体物”而来。不但如此,比照汉人对赋体的认识以及我们对“寓言”一词的解析 ,不难看出,钟嵘的“寓言写物”,其整体思路就是在摆脱汉人经学语境下的赋体认识之后,借鉴了陆机的考辨模式及其话语言述而得出的这 一关于六义之赋自身美学特质的界定。至于其“直书其事”的“直”,不言而喻,理当是源自郑玄的“直铺陈”。《文选》注解陆机的“体物”说:“ 赋以陈事,故曰体物。”那么,“直书其事,寓言写物”显然就是互文见义,意谓直言其物而有所寄托了。我们认为,钟氏的意见虽然有失偏 颇,但也探到了“龙之一鳞”。可惜后此论者,一方面借鉴钟氏,屋下架屋,另一方面却又在钟氏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赋”的认识推向简单化。 例如,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16]42张戒说:“凡此事既明白,但直叙其事,是非自见,六义所谓赋也。” [17]于是,赋者,直言其事,其陈其事,成了人们剖析《诗经》的“赋”法最为常见的意见了。

因此,我们认为,正是缘于赋体创作实践及其理论评介的前后影响,致使郑玄以来对于六义之“赋”的认识不仅带上了文体之赋的渗透,而且 ,源自钟嵘,开始屋下架屋,进一步把《诗经》的“赋”法认识简单化、狭窄化。后此论者不察,于是大多数便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直言”、 “直陈”或“铺陈”其事的方法了。笔者拙见,正是这一先入为主的理论强迫以及屋下架屋,影响了人们对《诗经》“赋”法的深入理解与认识。 因此,我们认为,“赋之言铺”,即便是“直言铺叙”,均非《诗经》“赋”法的探本之论,这四个字对“赋”的解释不但是不够的,而且还带有片 面、狭隘的倾向。

二、《诗经》“赋”法艺术特征探源

当然,上述结论并不是想否定《诗》的“赋”之言述有着“直言铺叙”的意涵,相反,在笔者看来,“赋之言铺”或“直言铺叙”也着实显现于《诗 》。不但雅诗当中,确实有不少铺张其辞的诗作,即便《国风》,如《小戎》、《七月》、《硕人》等,也运用了层层铺叙的方法。但是 ,情境互动,合而成诗,诗的本质在于抒情,可情感本身不具有抒发性,于是诗人寻找可以物化情感的物象以使情感物化、客观化。这个 时候,诗人为了表现情感,固然可以直言叙述,也可以层层铺叙,但“物色摇动”,“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显然,情境相合,赋并非只 是起了“直言铺叙”的作用,寻求物质表现形式以物化情感,使情感得以客观化才应该是《诗经》“赋”法的本质指向。关于这一点,宋人李仲 蒙、清人李重华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1]954;李重华说:“赋为赋陈其事而直言之 ,尚是浅解。须知化工妙处,全在随物赋形。”[18]正如潘啸龙先生所说:“所谓‘叙物以言情’,所谓‘随物赋形’,才真正触及了《 诗经》‘赋’法的根本特征。”[2]38

陆时雍说:“《三百篇》赋物陈情,皆其然而不必然之词,所以意广象圆,机灵而感捷也。”[19]“赋物陈情,皆其然而不必然之词” ,可谓痛快!诗的本质就在于抒情,所谓“赋物”乃是为了“陈情”,这才是探本之论。“予谓诗人赋物,不过写一时之情”[20],要不然就无以解释世间之物、之事也可谓多矣,何以是诗只出现此种之事、之物,而不是它事、它物?因为这很简单,诗不是以 反映客观生活为其目的,诗所展现的本来就是一种个人情感的真实,也许这一事、一物对别人而言毫无价值,但于诗人可能却是一生的刻 骨铭心。“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不是茅草美,而是因为这是“美人”所赠。是故,一朵花可以 珍藏很多年,一句话可以询问很多遍。“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 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风•溱洧》)“洧之外”之所以“洵且乐”,很显然是因为“伊其相谑”的“士与女”共观。一片风景就是一种 心情。游山玩水,不在乎山高,也不在乎水灵,但是,毫无疑问,与何人一起游山玩水却是非在乎不得的。我们说,这就是情感,它芴漠 无形难以捉摸,但它又确是真实的存在。诗的本质就在于抒发这一芴漠无形的情感。是故,所谓的“随物赋形”,我们的理解即是寻 求与此时特定情感有关联的客观物象以物化此“一时之情”。而这,据上述剖析,显然是真正触及了《诗经》“赋”法的根本艺术特征。

潘啸龙先生认为:“《诗经》‘赋’法的艺术特征,并不只是在于‘陈述铺叙’,还在于不借助比兴,而对事物的形貌、人物的神态、心理和感情 ,作直接而形象的描绘和抒写。所谓‘直言’,并非只是直接叙述之意,而是与‘比、兴’的须借助外物相对而言,更有直接描绘、刻画、抒写 之意”;“我以为,诗之‘赋法’,主要在于不借比兴而对事物、人情作直接的描绘和抒写;至于是否‘铺张’其辞,这须视表现需要而定,并不能 作为衡量‘赋法’的标准。”[2]37-39我们认为,潘先生的这一看法无疑是颇有见地的。但是,明了了诗体的抒情本质之后,潘先生 的这一意见显然需要加以说明与补充。

孔颖达说:“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词也。”关于“比”、“兴”、“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孔颖达认为:“兴、喻名异而实同”,“喻犹晓 也,取事比方以晓人,故谓之为喻。”这样看来,所谓“不譬喻”在孔氏的语境中即是不用“比兴”的意思。关于“比”,孔颖达还有一个意见:“ 诸言‘如’者,皆比辞也。”下面,我们从孔氏的这些意见出发,来剖析一下下列诗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君子攸跻。(《小雅•斯干》)

王旅,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大雅•常武》)既然孔氏把“诸言‘如’者”均视为比辞,那么上述言“如”者的部分章句自然即被孔氏视为比诗了。而诸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君子攸跻”以 及“不测不克,濯征徐国”按照其不用比兴皆赋词的意见,那么,这些诗句在其语境中便是赋句了。而朱熹却与之不同。朱熹是把上述诗句均 视为赋词的。冯浩菲先生剖析《诗经》中的比诗,认为“从比句的多少着眼,可分为全篇为比与部分为比两类”,“部分为比的诗,即一篇诗 中既有兴句或赋句,或两者兼而有之,又有比句者”[21]。按照孔氏的意见,在其语境中,显然上述言“如”者的诗句均是部分为比 的比诗。以我们的理解,上述的描摹,刻画也着实为比,即便以朱熹的“以彼物比此物”[16]5的比之界定衡之,显然也是符合朱氏 的条件的,那么何以朱熹却把它们均视为赋,难道说朱熹不承认部分为比诗句的存在?显然不是这样的。“兴而比也”在朱氏的《集传》中, 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即便是“赋而比”的提法,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在整部《集传》中也曾五见。这就是说,朱熹不但承认部分为比诗章的 存在,而且朱氏也承认赋中可兼容比。那么何以上述诗句朱氏却均视为赋而非比呢?在笔者看来,这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何者为比的界定 歧异所致。我们认为,这里还透露出一个何为《诗经》“赋”法根本的艺术特征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朱熹认为赋而兼比的诗句:“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邶风•谷风》)朱熹剖析诗意及其手法云:“言我之被弃,行于道路,迟迟不进。盖其足欲前,而心有所不忍,如相背然。而故夫之送我, 乃不远而甚迩,亦至其门内而止耳。又言茶虽甚苦,反甘如荠,以比已之见弃,其苦有甚于荼,而其夫方且宴乐其新昏,如兄如弟而不见 恤。”[16]25按照孔颖达“诸言‘如’者,皆比辞也”的意见,“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显然,孔氏也会承认此句为比诗。至于“如兄如 弟”,在孔氏的语境中,自然也是部分为比了,但看朱熹的释义,很明显,朱氏并没有把它看为比辞。这就告诉我们,朱氏所认为的比之意 涵与孔氏着实还有些不同,正因为如此,在何处为比,何处为赋的地方还有些意见分歧。但寻绎对照孔、朱二氏的比中兼赋或者赋中兼比 的诗句认定,我们固然可以以“赋、比、兴非判然三体”,“三义原非离析”[22]143的解释以对。因为这本就是古今通识,例如毛先 舒即认为:“诗有赋比兴,然三义初无定例。如《关雎》,《毛传》、《朱传》俱以为兴。然取其挚而有别,即可谓比,取因所见感而作诗 ,即可为赋,必持一义,殊乖通识。”[23]即便朱熹本人也是以二义相兼或者三义相兼来论诗的。似乎鉴于此,我们就可以以三义 界定之不同而致诗句认定之不同来解释上述朱、孔歧异这一现象了。但在其间的比照当中,笔者却发现,问题的解决不可如此莽撞。

孔氏言“不譬喻者,皆赋词也”,“不譬喻”即不用比兴,但诗之三体三用,不用比兴即用赋,这是明摆着的或言命题,说了等于没说。此其一 。再者,“三义原非离析。如《黍离》、《清庙》、《丝衣》、《宫》之类,本直赋其事,而托黍离、衣服、宫室,亦即是比”[22]144,赋之叙事本来即可兼比。但是,寻绎上述赋而兼比之章, 比照孔、朱二氏关于赋与比同与异之处,不难看出,赋之为义也着实区别出自己,那就是孔、朱二诗均能认可的“陈”。也就是说,比可以以 静态的方式存在,但是赋则不可以,它本身必须具有势能,有着自身的叙述能力,亦即李仲蒙所言的“叙物”。但是,诗的本质在于抒情,“ 叙”必须有所选择地“叙”,亦即“随物赋形”,即寻求与此时特定情感有关联的客观物象以物化此“一时之情”。是故,赋,乃是拥抱着情感的“ 叙”。其实,关于赋的这一根本特征,不但李仲蒙、李重华二李氏有所见,不同的论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或多或少流露过这一意见。例如,上 述提及的陆时雍与毛先舒即分别有言:“《三百篇》赋物陈情,皆其然而不必然之词”;“取因所见感而作诗,即可为赋。”另外郝敬有言:“ 情动于中,发于言为赋。”[22]143朱熹说《鲁颂•泮水》首三章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以及“思乐泮水, 薄采其茆”是“赋其事以起兴也”[16]279,显然也有“赋物陈情”的味道。它此不再枚举。

综括言之,《诗经》“赋”法的艺术特征,因所需,固然可以层层铺叙,按照潘啸龙先生的意见,“不借助比兴,而对事物的形貌、人物的神 态、心理和感情,作直接而形象的描绘和抒写”也是《诗经》“赋”法的重要艺术特征,但是,立足于诗体的抒情本质,我们认为,随物婉转 ,曲尽其情,寻求并“叙”出与此时特定情感有关联的客观物象以物化此“一时之情”才是《诗经》“赋”法的根本艺术特征所在。

参考文献:

[1]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艺苑卮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潘啸龙.诗骚诗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10.

[4] 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47.

[5] 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0.

[6] 黄霖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5.

[7]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36.

[8]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2.

[9] 费振刚.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 何文焕.历代诗话•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2004:3.

[1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151.

[13] 郭庆藩.庄子集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07.

[14] 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245.

[1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 朱熹.诗集传[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7]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岁寒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466.

[18] 李重华.清诗话•贞一斋诗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30.

[19]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诗镜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20.

[20] 马位.清诗话•秋窗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27.

[21]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77.

[22] 郝敬.毛诗原解[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3]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诗辩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

《诗经》的艺术时空 篇6

伴随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趋于灵活化、扁平化、敏捷化,虚拟团队由此应运而生,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并且降低成本。然而,虚拟团队由于其团队成员地域分散、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原因,存在着信任度低、沟通机制复杂、人员流失率高等诸多管理难题。要想有效地管理和激励虚拟团队,使其实现高效运作,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出应对性举措。

FedEx(联邦快递)作为全球速递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团队分布在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FedEx的每笔货物要求24~48小时内从地球一端的发件人手中送到地球另一端的收件人手中,时间是如此之短,区域跨越又是如此之大。而且当货物出境后,运送环节上的团队成员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国度的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FedEx职员在午夜时分突然接到西半球某个国家的同事打来的长途电话,对方用英语急迫地询问某个包裹是否运抵中国,而这个包裹现在需要紧急转运至第三个国家。这时,中国的FedEx职员必须在努力听清对方的意思后迅速查实货物的准确位置,如果因某些失误导致电脑记录失真,查实的难度就会加大;查实之后与对方甚至第三方进行确认,再进行相应操作。这样的工作在FedEx内网COSMOS系统上更是司空见惯。而当问题发生时,不借助虚拟团队就根本没办法解决。FedEx的团队为了“使命必达(Mission Guarantee)”这一共同目标,成功地运用科学的人员管理策略和现代化的通讯技术,解决了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的各种问题,实现了成功的虚拟团队管理。不仅保护了客户利益,也确保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像FedEx一样拥有虚拟团队的企业已越来越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完全打破了沟通上的时空障碍,远距离、快速的交流成为现实,突破地域界限进行工作成为可能。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许多企业也开始对自身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进行变革,虚拟团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虚拟团队是信息时代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团队成员一般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跨越时间、空间障碍甚至组织边界,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为了解决某一个特殊问题或完成组织某一目标任务而被组合在一起进行着沟通和合作。

虚拟团队已成为了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是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柔性,整合多种人力资源,进行企业扁平化的重要选择。在未来的组织形态中,虚拟团队将占据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地位,21 世纪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效率地管理虚拟团队。

但是,看似“梦幻”的虚拟团队,在管理上却并非易事。虚拟团队与传统的面对面进行交流的团队有巨大的差异,在一个虚拟团队中,由于时空上的距离,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当一位同事的工作日才刚开始,另一位同事却已坐下来享用晚餐,在这样的情况下,诸如安排会议时间这类的工作,都会变得很复杂,并且充斥着人际摩擦。而文化上的误解则让原本简单的电邮往来变得大为伤神,信息共享机制的缺乏导致此处急需的资料躺在彼处的桌上睡大觉。虚拟团队的特殊性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人员沟通协调复杂。在虚拟团队中,人员的沟通协调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团队。首先,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传统意义上相互接触时所具备的行为特征,他们无法像面对面团队的成员一样通过对方的语言、表情、行为等来了解对方的观点、态度,而这往往正是增进团队沟通、提高团队效率所必需的;其次,虚拟团队由于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地域,并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种族和组织,因此文化差异问题尤为突出。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团队成员的交流产生很大障碍,容易使传递的信息失真,引起摩擦和冲突;再次,虚拟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减少了他们直接交往的频繁程度,使成员产生孤立感和焦虑感,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会趋于疏远,并导致团队成员缺乏对团队目标的认同。这些沟通上的障碍使得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协调工作显得更为复杂。

◆ 绩效评估难度增大。对虚拟团队整体绩效产出容易衡量,但对成员个体的绩效评估却无法依靠团队产出来做出判断。虚拟团队中知识工作投入和产出的时空界限并不明晰,一个人的产出中往往有其他人的输入。另外由于成员相对分散,工作过程无法直接监控,要对团队成员工作绩效做出精确评估并给予公平薪酬难度很大。

◆ 传统的激励方式失效。实现虚拟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体目标的双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虚拟团队的成员通常是临时组合在一起,部分成员还可能同时拥有多个团队成员的身份,一些在传统团队中有效的激励方式对虚拟团队成员而言作用不大。如何激励团队身份感缺失的成员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另外,从激励方法上来看,适合传统面对面团队的方法,无论是纵向的晋升还是横向的工作丰富化,对于虚拟团队成员来说都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 团队成员间难以建立高信任水平。多数研究者认为,虚拟团队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成员间信任的建立和维系,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很大作用。对任何团队而言,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都会对团队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虚拟团队组建后,各个成员可能面临的大多是自己不认识的伙伴,并且成员之间通过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沟通,无法直接观察到其他成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容易造成对其他同事产生猜疑、误解和不信任感。

◆ 成员流动率高。虚拟团队的成员以自我管理为主,成员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来规避义务或责任。并且成员大多拥有核心竞争力,通常可以轻易离开所处的团队。如此不仅造成了团队人才的流失,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造成团队内部知识、技术等信息资源的泄露或外传,给组织带来严重的损失。如何避免这种损失也是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以上的诸多挑战,虚拟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采取新的对策,否则虚拟团队的巨大优势将难以发挥,甚至可能因为文化冲突、互不信任、协调沟通不畅而陷入困境。为此,虚拟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并着重解决信任、沟通和激励方面的问题:

◆ 选拔有相关能力的领导。对面对面的团队而言,扮演协助者角色的领导者对团队成员的获益是最大的;而在虚拟团队中,需要的则是能提供清晰方向的领导,以消除工作中任何模棱两可之处。INSEAD商学院的Jose Santos教授论证说,对成员分布全球的团队来说,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效果最佳。管理良好的虚拟团队应具备比传统团队更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并建立严谨的上下级汇报机制。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的团队,员工在工作职责分工方面可以松散一些,甚至可以两个人担当同一种角色,规章制度也可稍

放宽,团队成员可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培养起团队精神。而在虚拟团队中,这样的做法行不通。对于虚拟团队来说,团队领导必须为团队成员建立和明确一个共同的目标愿景,要明确规定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并且要施行相对集中化的管理。INSEAD商学院的Roderick Swaab教授就高度集中管理列举了一些例子。他认为,在项目规划初期,团队主管必须对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订下详细规章,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邮件的回复时限。团队成员必须在4小时还是48小时内回复邮件?他们是否清楚地了解其他成员惯用的沟通途径?他们是否就不同的任务所使用的技术达成一致意见?这些问题都必须进行明确。

◆ 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团队文化。首先,为了提高团队的信任感和凝聚力,必须帮助团队成员克服孤立感。为此,虚拟团队可以在公司的企业内网建立网络聊天平台,让团队成员能够随时沟通。还可以建立一个团队网页,除了提供进行正式工作沟通的场所,以及进行重要纪录的存储空间外,还可通过网页上团队成员的照片、团队标识等使成员产生认同感。其次,要培育知识分享的氛围。虚拟团队的成员对于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更为关心,培养团队的学习氛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放大,能够培养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减轻员工单独工作的孤立感,强化合作精神。

◆ 提高沟通效率。由于地域上的分散性和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虚拟团队在沟通效率上遇到了挑战。信息、知识的有效沟通和共享将大大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为实现有效沟通,首先应建立尽可能广泛的沟通渠道,比如电子邮件、视频电视会议、网络会议等。其次,为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可以通过文化敏感性培训,使成员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接受和认可他人的文化背景,尊敬他人的语言风格及行为习惯,减少文化上的冲突。再次,要提高团队的标准化水平。成员的广泛来源所导致的时区、文化、技术熟练程度的差异,容易引起冲突,而通过与工作有关的程序、方法的标准化,可获得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性,有利于沟通和实现团队目标。例如,在与工作有关的信件中,尽量使用标准化的公函格式,就能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

◆ 惠普在提高虚拟团队的沟通效率中卓有成效。1999年,惠普向其企业外部标准部(CES)负责人约翰·门罗(John Monroe)赋予了一个新任务——领导一支来自16个国家的多语言团队,使其为本国的产品设计者正确阐释数以千计的晦涩、乃至自相矛盾的政府法规。即便英语是惠普CES团队的官方语言,可并非所有非英语国家的员工都能自如地使用英语沟通。结果往往是这些英语水平不够好的员工习惯于保持沉默,公司也就损失了从他们的创意中受益的大好机会。惠普的主管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由此在每次会议开场时设立“热身时段”,每位与会人员都要用英语讲上几分钟的小故事,话题本身无关紧要,甚至会聊起世界杯。团队成员在这个小环节中不仅锻炼了英语会话和听力能力,也更多地了解到彼此,培养起了信任。CES团队非常注重日常的交流,区域团队每一两年都会选个地方,大家聚上三五天。CES团队通过高效的沟通和合作,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效,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本节约。在阿根廷,CES团队在消费品的纳税成本上,每年为公司节约80万美元;在韩国,在可控成本及周期缩短方面每年给公司省下20万美元。

◆ 采用适合虚拟团队特点的激励方式。传统团队的经济性激励因素比如工资、奖金、企业股票、保险和医疗保障等在虚拟团队中可以继续采纳,而非经济性激励因素方面,虚拟团队应该根据虚拟团队的特征,建立适应其特点的激励机制。虚拟团队成员通常是知识型员工,因此应基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来设计激励机制,如给予高薪待遇,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平等的团队文化等。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业绩往往是和团队业绩以及其他成员的业绩联系在一起的,在进行个人绩效评估时可以把激励机制建立在团队产出的基础上,促使成员在创建团队绩效中更加努力。

上一篇:水泥稳定剂下一篇:能力本位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