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句子

2024-06-02

诗经的句子(共12篇)

诗经的句子 篇1

诗经关于友情的句子

诗经小雅 鹿鸣之什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予,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予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楚辞.颂橘》 屈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大雅。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大雅.旱麓》)

咳咳。那就这句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的主要特点

1、《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1)《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

(2)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2)“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3、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诗经的句子 篇2

一. 《葛覃》

朱熹《诗集传》以为:“盖后妃既成絺綌而赋其事。追叙初夏之时葛叶方盛, 而有黄鸟鸣于其上也。”故标“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亦采之民间,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前咏初婚, 此赋归宁耳。因归宁而瀚衣, 因瀚衣而念絺綌, 因絺綌而想葛之初生, 以见一物之感, 亦非易易, 而服之者敢有厌心哉?”如此说, 则葛于黄鸟同为劳动环境, 而葛又是劳动资料。作者写即目景物, 似乎无所喻意。这一意象, 前人也予以注意。引此以说明, 诗中所咏物象都可赋以某种象征、寄托和比喻, 从而关系到对诗旨的领会和理解。

二. 《樛木》

共三章, 只在双句换了第三个字, 字义相近, 句意基本相同。朱熹标“兴也”, 以前两句为兴辞, 以喻“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 故众妾乐其徳而称愿之。”未明其所以然。《郑笺》解释:“木枝以下垂之故, 故葛也得藟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兴者, 喻后妃能以意下逮众妾使得其次序, 则众妾上附事之, 而礼仪亦俱盛。”“盖谓樛木虽高, 而葛藟得以蔓延, 犹后妃至贵, 而众妾得以上附耳。”三家说诗旨都不足取, 但他们已明白指出诗中樛木和葛藟等植物作为意象, 有比喻意义, 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所谓喻依, 是其外部特征, 诉诸人们感观的色、声、香、味、形体。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观‘累’、‘荒’、‘萦’等字, 有缠绵依附之意, 如葛萝之施松柏, 似于夫妇为近。”着眼在樛木与葛草缠绵之形状。如果说葛藟纠缠、覆盖和萦绕着樛木, 以喻福禄吉祥全都降落到快乐的大人先生身上, 这是说得通的, 很形象的。

三. 《旄丘》

《毛诗序》:“《旄丘》, 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寓于卫, 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 黎之臣子以责于君也。”引史解诗, 并无内证, 其说不足取。朱熹说同《毛传》, 而重视兴辞:“登旄丘之上, 见其葛长而节疏阔, 因托以起兴曰:……”。而《国风》中称“叔”的三首, 称“叔兮伯兮”的三首。都是女子称其所爱恋之人, 相当于《乐府》中的“欢”, 近代民歌中的“情郎”之类。那么这种藤绵长而节疏阔的葛的形状正是缠绵悠久的恋情的具象。女子的情感起伏:伤叹、怀疑、嗔怪、怨慕等等情绪, 不但可以从语辞中领会, 也可以从“葛”的意象中体察入微了。这可以叫感情纠葛吧!

四. 《葛藟》

《毛诗序》:“葛藟, 王族刺于王也。周室道衰, 弃其九族焉。”朱熹《诗集传》以为“世衰民散, 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 作此诗以自叹。”虽标“兴也”, 对于兴辞“绵绵葛藟”的意象不置一词。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着眼另一方面:“葛藟本蔓生, 必有所依而后附, 今乃在河之浒与涘与漘, 无乔木高枝以引其条叶, 虽足自蔽本根, 而本根已失奈之何哉!故人一去乡里, 远其兄弟, 则举目无亲, 谁可因依。”因而说是伤叹“民穷无依也”, 是可信的

五. 《旱麓》

全篇六章 , 属《大雅·文王 之什》, 朱熹说它“此亦咏文王之徳言旱山之麓, 则榛、楛济济然矣。岂弟君子, 则其干禄也, 岂弟矣。”说的是周文王修先王之徳, 所以享受福祉。末章曰:“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岂弟君子, 求福不回。”茂盛的葛藤, 连续攀附高枝;快乐平易的王公, 继承祖先的徳泽谋求福祉。取象于葛藟的连绵不断的性状和繁荣兴盛的长势, 以喻其不违背祖训而发达昌盛。

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 篇3

【关键词】花儿 诗经 女性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且各民族秉承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理想与信念,铸造出了独属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笔者这里所说的“花儿”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百姓之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花儿”它把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花儿”民间歌谣所歌唱内容包罗万象、时空上跨越上千年,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社会面貌及贫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 同时,花儿与《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谣,有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众所周知,花儿和《诗经》一样,最令人过目难忘的还要数其中塑造的众多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动情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劳动中的妇女、婚恋中的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1 劳动中的妇女

花儿中有“月亮上来车轱辘大,日头出来是碗大。刀子斧头是奴不怕,单怕的阿哥们丢下。”[1]写出了当地妇女们出外干农活时的艰辛,刀子斧头以及暴晒都是江南农村采桑女子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诗经中亦出现过女子田间劳动的场景:如《周南·苯苢》描写的一群采摘苯苢女性:“采采苯苢,薄言采之。采釆苯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苢,薄言摄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裙之。采采苯苢,薄言擷之。”苯苢即车前草,药材名,古人用所结之子治疗妇人的不孕和难产。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瑶。诗中的一群女子采集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我们读起来可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当时劳作时的欢快心情。无论是花儿中还是诗经中劳动中的妇女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西北女性似乎在干活时没有江南女性这样子的欢愉,这可能还是要追究到西北僻远地区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及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明显要比南方女性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她们不敢做错事,不敢大声的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丈夫,而被其无情抛弃。相比之下,在诗经中的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大男子主义不会像西北偏远农村那样严重。这样子一来,女性去田间地头干活自然也会比较愉悦,不会整天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被抛弃。在这方面,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则显得较为老成,少了一点诗经中女性嬉闹灵动的场面,更多的则是沧桑与久经磨难的忍耐与包容。再者,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特征,花儿中的女性一般去干活时都只能独自一人,休息打发时间时只能大声的和对面山头上的人进行对歌。而相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由于多处于平原地区,故出去劳作时可以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劳作时便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2 婚恋中的妇女

爱情可谓是古今中外民歌永恒的主题,“花儿”歌谣也不例外,现在笔者就花儿中婚恋女性的形象与诗经中此类女性形象作一比较。花儿中所涉及反映到的女性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束缚,和男性比起来更没有婚姻自主权利,饱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痛苦,所以也更加渴望幸福和自由。如:“吃蒜要吃红皮蒜,不吃那山里的小蒜;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不维那白头的老汉”[2]这首歌谣的女主人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的愿望,好比吃蒜要吃个大、貌美、味道十足的红皮蒜,而绝不嫁给像山里的小蒜那样又瘦又小又没味道的“白头老汉”。在过去的西北偏远山区,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做主把年轻姑娘嫁给“白头老汉”以得到对方钱财救济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位泼辣的女主人公率直地表明了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向往自由、美满婚姻的坚定决心。再如:“高高的山上一眼泉,泉沿上有一棵树呢;过路的阿哥喝水呢,尕妹子招手着叫呢。”[3]泉边的树伟岸挺拔,像“过路的阿哥”,泉水清澈甜美,像“尕妹子”。水和树相映成趣,青年男女以水传情,悠扬的“花儿”在山涧回荡。这首花儿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西北青年淳朴、甜蜜的爱情表达方式。

自由恋爱看起来好像是现代人的专利。一说起古时候的爱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锁在深庭高院、不敢正瞧男子一眼的富家小姐,还有见了美女就心如鹿撞、却非要满口孔仁孟义,正襟危坐的公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印象。因为,《诗经》产生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这就滋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而女性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当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接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爱意并不刻意加以掩饰,就如河中小洲上的雉鸠,必大胆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自然,爱意直露,却又不让人觉俗,更无一丝邪念。如《召南·標有梅》诗云:標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造其吉兮。標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造其今兮。標有梅,顷筐塱之。求我庶士,造其谓之。诗中描写的一位女子,她盼望着追求她的男子能及时来娶,不要耽误了婚期。这是女性对爱的大胆表白,显示出少女的豪爽与天真。她们这种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并没有受任何礼法约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还是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在表达爱情方面都很爽朗。区别在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在说唱花儿时还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要避开长辈、老人和阿訇,到野外演唱,就像花儿中所唱的“到了庄子里不要唱,胡唱时老人骂哩。野滩滩里没大小,唱了嘛也就唱了”,故女性在唱花儿表达心声时是带着思想精神上的负担的,与诗经中的女性相比还是少一点她们的那种轻松与明朗,有着较多的顾忌。

另外,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的爱也许不是怦然心动、激情澎湃,而是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与怜惜。《女曰鸡鸣》短短几句诗,就把中国幸福家庭的场景和价值观精要地摹写了出来。可见,诗经中的女性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较为明显,花儿中这种场景的温馨画面出现较少,故也可看作是苦情的花儿,这些还都可以归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所致,男人普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夫妻直接更多的是上与下、尊与卑的关系。由于生活贫困,也就少了许多夫妻之间的情调,诸如“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即:妻子说,打来了鸟儿,就给你做顿美餐,再给你备些美酒,这样的生活愿与你过到老。弹琴奏瑟,这生活没有什么不好!)”

3 社会中的妇女

“十八的姑娘要出嫁,配给了十岁的尕娃;又受孽障者又挨打,把我当长工者雇下。”[4]这首花儿描写的是童养媳迫不得已的婚姻。童养媳是旧中国的陋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富贵人家在儿子还小时就领养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等待儿子长大以后成婚。这样的女孩与其说是新娘,倒不如说是佣人,要照料未成年的丈夫并承担许多家务劳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不仅要受自己丈夫的欺负,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女性较少有这种童养媳的情况。但她们遇到的情况也多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和平的劳动画面,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走在田间小路上,她们去采摘饲香用的嫩桑叶。她们的劳动看似很愉快,但心中也颇有隐忧。当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她们走来时,便开始担心、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她们爱他们的丈夫,但是不免还是要受当地贵族权势的欺负。末句揭示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无理的霸道表现。

《诗经》中《邺风·泉水》一首描写卫女怀念亲人、思念祖国的诗歌:“逾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诛,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遍漆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灌,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便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这句话,女子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出嫁后,除了归宁或者其他特殊节日,或者父母亡时奔丧外,远嫁的妇女是不能自由地自己单独回娘家的。而那些嫁到其他国家的女子,回国回家几乎就更成了奢望。这首诗表现出的是的当时女子自己都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事就是如此,即使是一位抱着理想,明白事理的女子,往往也会被无奈地淹没在漠然的盲群当中,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社会中女子的形象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出现西北少数民族花儿中的女性还是诗经中的女性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丝毫没有人生自由,与个人权利,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这个无情的社会给安排好了的,她们对此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只有无尽的顺从。女性都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善良淳朴并没有意识到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其实是压在她们头上的让她们喘不过气来的封建落后的腐朽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唐文著.《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83页

[7]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2页

[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第65页

诗经描写爱情的句子 篇4

2)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nì)如调(zhōu)饥。《诗经·国风·周南·汝坟》译: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3)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国风·卫风·氓》译: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4)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5)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 山有榛,隰(xí)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经·国风·邶风·简兮》译: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之地长苦苓。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心中萦。美人已去无踪影,远在西方难传情。

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9)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10)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11)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12)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13)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14)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译: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15)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6)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17)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18)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9)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国风·唐风·葛生》译: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

诗经中的唯美句子 篇5

作为诗经中的第一首诗,特别是第一段,一直被人们念记。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能张嘴即来。不知道作为编纂者的孔子对这种现象会有什么想法。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这句可能是一句誓言,大意是不论生与死,我都会与你相亲相爱。拉着你的手到地老天荒,到老也不分离。同时因为这句诗非常的唯美,所以在现代的很多小说和网文中都喜欢调用这首句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这首句子大意是说,我遇到了我的心上人,可是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河,我怎么也追求不到她。所以有一种空落的感觉。后来琼瑶阿姨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写了一部小说,也叫《在水一方》,故事的男女主角怎么样也无法在一起。这种感觉,总是让人不断的去回味这句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今我来思。《采薇》

当我离开你的时候,岸边的杨柳绿芽正美。当天空飘起了雨雪,我就非常的思念你。虽然原诗的典故可能不是这样,但是这句诗带给云来的却是这种感觉。非常的惆怅,但是又让人回味无穷,真正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那种感觉。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葛》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我一直爱慕着你。我一天看不到你的身影,就像过了三个秋天那么漫长。后来这句经典反复的被人引用,直到妇孺皆知的地步。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绸缪》

我把柴草捆得紧紧的,抬头看见三星在天。今天是什么日子呀,遇到这样的良人。

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臻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

这首句子用尽了各种溢美之辞来称赞心中的美人。特别是一连串的排比句,将一位活生生的美人形象展露在我们的眼前,虽历经几千年,仍然鲜活如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被曹操借用到《短歌行》里大放异彩。这诗句大意是说,思念的是你的青青衣领,谁能了解我悠悠的心。虽然我不去找你,但是你就不能给我捎个音讯吗?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野有蔓草》

诗经中的经典句子 篇6

这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它作为一首来自民间、口耳传唱的情歌而被后人所重视。它描写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文静美丽的姑娘,从而害上单相思的动人情景。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这首诗写戍卒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前与妻子告别时的情景。“执子之手”极写难分难舍之情,“与子借老”则表达了希望与妻白头借老的良好愿望。但这一切都因远在边疆成守而无法实现。 “白头偕老”一句也成为后世人们对夫妻和美的良好祝愿,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温柔娴静的好姑娘,约我相会在城角上。她躲着藏着不出来,急得我搔头又心慌。

这首诗描写了相恋两男女城角约会的.情景。“俟我于城隅”一句是诗眼,“爱而不见”传神地写出了姑娘的调皮,她故意藏起来不肯露面。着急万分的小伙子在城楼,上走来走去,抓耳挠腮,心中十分不安。短短两句八个字,使姑娘的娇雅顽皮,小伙子的憨厚焦虑之情跃然纸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轻盈浅笑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此诗出自《卫风》,是其中的名篇,其中描写女子美貌的第二章更为世人所称道,此两句更是流传千古。一个“倩” 字加一个“盼”字把美人笑靥如花、顾盼有神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开后代刻画人物之先河。从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到曹植《洛神赋》“秘纤适度,脩短合度”的描写,都可以看到这句话的影子。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

小斑鸠啊小斑鸠,切莫嘴馋吃桑葚。好姑娘啊好姑娘,切莫迷恋他长得俊。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

浅谈《诗经》中的女性 篇7

一.女性的美

《诗经》中的女性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形象, 她们不像男子一样有远大的抱负, 也没有建功立业的大志向大理想。不过, 也正因为她们有着与男子且然不同的方向, 才成就了自身经典的文学形象。

1. 体态美

《诗经》中的女性都是美的化身, 她们与生俱来就有美的特点, 自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女神。因此, 在人物外在设计上, 作者不忘加入了很严格的审美要求, 在作者的笔下没有丑陋女性, 她们有着姣好的体态, 清新的容貌, 在视觉上让人感受到美, 让人从内心不由得发出爱怜。《关雎》中的女性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 让人一看就有了视觉的冲击感。她苗条, 大方端庄娴静。整体感受就是没有任何缺憾, 虽然不能用完美来形容, 却也可以使人过目不忘。这么美丽的女性, 自然会让人顿生爱慕之情,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1) 所以男主角就将这漂亮的姑娘视作自己理想的交往对象, 所以从一开始的描写上, 作者就注重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 首先在外貌上就给予充分的肯定, 作者相信君子所求的定然是美丽的化身, 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与君子匹配的定然是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子。只有这样, 才值得君子的思念“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窹寐求之”。 (2) 当然, 在作者笔下, 漂亮的姑娘也多了几分矜持, 以至于让君子“求之不得, 窹寐思服” (3) , 同时也展示了一幅可爱的画面。

2. 个性美

《诗经》里的女性虽然要求外表的完美。但是这不是唯一的要求, 作者想要塑造的是生动有力的人物形象, 不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人物。所以才有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她们的个性十分突出, 不是那种空有容貌无内在的简单形象, 是才貌的默契集合体, 二者相互不可分离, 在《关雎》中, 女主角就是一个淑女, 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才女, 男主人公都要靠琴瑟去接近她,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4) , 这是一个有才有貌的女子, 有很高的文艺素养。《静女》中的女主角, 却是另一个鲜活的角色, 她美丽又童心未尽, 故意躲起来让爱人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5) 宁静中带有一丝活泼, 为形象增加了色彩, 多一份动感。所以, 在作者塑造的女性中, 都具有了漂亮的特质, 又各不相同, 带有自己独特的特质。

2.力量美

与林黛玉的病态美不同, 《诗经》的女性拥有着强大的力量, 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她们以自己的勤劳善良经营着生活。以自己的坚韧与黑暗的时代抗争, 充分显示了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女性貌似弱小, 实则有无穷尽的力量, 她们用自身的行动说明, 自己不是依附时代生存的动物, 实则有强大的力量。她们也用自己坚强的内心说明, 自己不害怕黑暗的社会力量。《葛覃》就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女子, 她能自理自己的生活, 做一名能自食其力的新婚妇人, 不是一个要依附男人生存的寄生虫, 她也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和女儿, 亲力亲为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让父母担心, “薄污我私, 薄瀚我衣,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 (6) 。所以, 这里的女性追求自我的独立, 不要求别人的怜悯。《芣苢》也是一篇描述妇女们快乐忙碌的劳动的情景,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7) 她们都充满了力量, 对劳动充满了热情, 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 女性的反抗性

《诗经》中有许多具有反抗性的女性形象, 正因为她们不顾世俗的偏见, 敢于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提出控诉, 敢于用自己的行动追求自身权利的合理性, 由此产生了一批另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1.自我尊严的维护

《诗经》中的女子都要求实现自我尊严, 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她们不屈服于男权社会的淫威, 坚决维护个体受到尊重的权利。充分体现了她们自尊自爱的决心, 敢于向男权社会做出挑战。《行露》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 她深恶痛绝那个欺骗她的男子, 毅然拒绝那个男人的婚配要求, 还毫不留情的责骂他。当她知道男方是个已婚的男人, 就不怕生死也要与他绝交, 即使自己缠上官司, 进入牢狱, 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8) 她坚决肯定了那个男的没有娶自己的资格, 敢于在淫威下挑战社会的权威。同时, 她的坚韧也表现在明知结果却抗争到底, “虽速我狱, 亦不女从”, (9) 这时候, 她弱小的力量已经向强大的社会体系发起了挑战, 即使结局会失败, 她也不畏惧, 直视黑暗的社会现实。《终风》中的女子也非常有志气, 遭到抛弃, 本来已经很忧伤, 但她并不一味寻求同情, 她要求自己尊严的合理性, “莫往莫来, 悠悠我思”, (10) 即使没有丈夫来看望, 自己仍然是独立的。

2. 及时追求爱情幸福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是封建礼教下女子必须遵守的婚嫁程序, 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 但是《標有梅》中的女子就敢于追求自己婚嫁的及时性, 大胆的追求自己所爱慕的男子, 希望早日和其共结连理,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11) 就是要求男子不要错过良辰吉日, 错过一段好姻缘。后来她则更近一步了, 表现出更迫切要和意中人在一起的着急貌。“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12) 这在当时看做是大逆不道的话。却表现了一位时代的新女性不甘心自己权利被剥夺而做出的抗争, 要求自己也有追求爱情自由, 婚姻幸福的权利。《匏有苦叶》也是一首爱情诗, 表现了女子热切渴望男子来迎娶自己的心情, “士如归妻, 迨冰未泮”, (13) 她希望男子早日迎娶自己, 免得冰雪融化没法赶路, 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女子内心焦急的等待。在女性没有地位, 只作为社会附属品的时代, 她们敢有自己的思想, 敢于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要求自己的权利, 是对礼教莫大的挑战。

三.结语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其中的优秀的女性形象也跨过千年的历史长河,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后世诸多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扩展, 创造了灿烂的文学文化,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给世界文明增添了绚烂的一笔。中华文化是优秀的,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参考文献

浅论《诗经》的意象美 篇8

关键词:《诗经》意象 美

什么叫意象?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看一下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两句诗: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诗中的“雨中”“灯下”“黄叶树”“白头人”互相组合,构成了一幅透射性极强的立体画面,一如电影中所见。胡应麟谓其:“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谢榛赞其“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于言表”。

像这样,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示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

“意象”这个词,作为诗歌形象的表达,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自刘勰提出“意象”一说后,后代以“意象”论诗者,不乏其人。金人元好问就曾盛赞苏轼的诗作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象。

本人试就意象的一些理论,略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意象美。

一、诗中之画的意象美

中国的诗歌,历来有“诗画一体”之说,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曾被制为绘画试题。而达到诗画结合极致的,当推王维的山水诗了,其《山居秋暝》,既是诗,更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间傍晚秋天雨后景色图。但是不是只有盛唐诗方具备此类特点呢?也不尽然。《诗经》中的一些诗就体现了这种诗中之画的意象美。如《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说:“《溱洧》之诗也,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矣,惟以戏谑也。”

诗每章的开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用了五个名词意象“溱”“洧”“士”“女”“ 蔄”,从广阔的景物着笔,准确描绘出溱洧岸边春水涣涣,碧波荡漾,日丽风和,繁花似锦,燕舞莺歌,旖旎多姿的仲春胜景,宛然如画,渲染出熙熙攘攘、喜悦风趣的节日气氛,韵味无穷。中间五句,以人物问答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顿挫婉转,语态毕现,如一段小小的插曲,在平铺直叙之中节外生枝,掀起细微的波澜,而人物心头的欢快活跃,喜气洋洋,则在其中表现无遗。末三句秉赠赠芍,言笑结欢,情态烂漫,依依不舍的爱慕之意洋溢在字里行间,真个是“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整首诗,确是如一幅妙趣横生、其乐融融的风土人情图画。

二、意象组合的音乐美

翻开诗选,可看见:因善用意象组合而具有音乐美的诗选,不胜枚举。拿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间二联来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具有回环往复、变化无穷之音乐美。《诗经》中的一些诗歌,也具有这种意象组合的音乐美。如《周南、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 ,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 ,薄言襭之。

诗的主体意象——在文在文中出现六次,佐之于动词意象“采”“有”“掇”“ 襭”,反复吟唱,闲闲道来,展现出一幅幅充满快乐的动人的劳动画面:初夏季节,阳光灿烂,满坡遍野一片葱绿,农家妇女,三三五五,呼朋结伴,去采集车前子。她们兴致勃勃,一株一株地采,一把一把地捋;采多了,用衣角兜着,用衣襟盛着,歌声此起彼伏,若断若续,清脆悦耳,在风光旖旎的旷野,在辽阔无云的晴空,悠悠扬扬地飘荡着,传向遥远的地方,颇有余音袅袅、绕梁不绝之韵味。与此同时,“一种优悠自得、太平无事光景在眼下心头”的喜悦之情也就自在其中。故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只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可细译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棹歌等词,类多以方言入韵语,自觉其愈俗愈雅无故实而愈可以咏歌,即汉乐府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知乎此,则可与论是诗之旨矣……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三、意象的喻象美

唐朱庆馀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绝句,名曰《近试上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象一首美丽的蜜月初夜诗。但诗的实际意义却是朱庆馀向张水部张籍询问他自己考得怎么样,能否高中。诗歌的这种“象”感趣味,就叫做“喻象美”。《诗经》中具有“喻象美”的诗作,为数不少。如《周南、汉广》,其第一章云: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咏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意象“乔木”“游女”“汉”“江”。表面看来,好象是说“乔木不可休,汉女不可求,汉广不可咏,江永不可方”,实际却是隐喻追求者的无望,理想爱情的难以实现。诗歌有一层缠绵悱恻的迷离情调。

还有《邶风、谷风》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一句,亦是用采萝蔔采地瓜,不要它地下的茎来比喻妇女的丈夫不取她的品德,而仅取其容貌。《唐风、采苓》中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一句。朱熹解释曰:“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颠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然,徐察而审视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这里的“苓”到底为何物,不详。但以诗意度之,此物实不产于首阳之颠。故此句暗含的是:告诫人不要轻信别人的谎言而走错了路。

四、意象的含蓄美

含蓄蕴藉、风流婉转历来是中国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无穷也。”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若不仔细体察,安能知其“象”外之意?这里姑且不论别的,单看《诗经》中的《陈风、月出》:

月出姣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洌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抒写月下怀人的爱情诗,情调“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梵婀玲的独奏,又如在月光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诗中通过对主体意象--月下佼人的反复描绘:“皎”“皓”“照”“僚”“洌”“燎”“窈纠”“忧受”“夭绍”,活画出一幅素洁淡雅的月下美人图,把皎洁无暇的月色,美人婀娜多姿、娉娉婷婷、若隐若现的倩影以及作者憔悴困苦、愁绪满怀的情状,融为一体,创造了空朦飘忽的意境。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这个月下徘徊、仙姿摇曳的绝代佳丽是实在的呢?还是诗人心底的幻象?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虽男女词,而一种幽思牢愁之意团结莫解、情态虽深,心非淫荡。且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并非实有所遇,盖巫山、洛水之滥殇也。”方玉润认为月下美人只是恋人头脑里的产物,但对此持不同看法的,大有人在。究竟是虚是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确切答案。意象显得如此空灵缥缈,含蓄蕴藉,难怪后世赞誉之声不绝。

五、意象的朦胧美

《诗经》意象的朦胧美,当以《秦风、蒹葭》为典型。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雾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迴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雾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氵矣。溯迴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氵止。

诗经中寓意好的句子 篇9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1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1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6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明亮的.白色骏马,在空无一人的山谷咀嚼着青草 ,有那样一个人 ,如玉般,干净,透明,澄澈 。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我们定下了生死想爱的契约,无论分分合合(阔,分别阔别),牵了你的手,就要和你一起到老。

18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1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诗经中最唯美的句子 篇10

2.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与归,易其室家。

3.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心中是悼。

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 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

6.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7.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9.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1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1.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2.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13.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14.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诗经》中的声音记忆 篇11

以前很多语文老师一再强调《诗经》很伟大,可是现在,在我看来“伟大”这个词太过于沉重和严肃,它莫名其妙地被给予很多附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它是极其亲民、和善的存在。相比“诗经”两个字,我觉得“诗三百”更加符合它本身的精神特征。“诗”在战国时代开始被封为“经”,这个字带给了“诗”本来没有过的巨大压力,从此它彻底变成了正统的,主流意识的,富于教化和宣传色彩的文本,渐渐丧失了它最初的魅力。

《诗》大部分产生于民间,来自于桑树下唱歌的声音,河边浣纱唱歌的声音,完全产生于口中,它本无文字,也不需要文字。诗从口到手的过程中包含着文字和语言声音之间微妙的演进关系。

曾经读《诗》可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生僻的字词,生僻的用法,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我反而忽略了一首诗歌真正的情感基础。其中我最爱的一篇是《王风·黍离》,通常的解释说,这是一首亡国之叹,故国之死。可是当去年的某一天,我坐车路过家乡的海边,深秋渐远而初冬将至,突然眼前朔风四起,远处暮色四合,海面变成了一片浑黄,破浪汹涌起伏,行人收紧身体各自匆匆奔走,就在这一瞬间,我脑海中闪念之间出现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并无挑战权威的意思,但我开始怀疑那些训诂的意义。这样的时刻在我的生命里并不少见,反而时常出现。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也许就像《黍离》中的主人公,他在某一天经过玉米田,发现玉米已经开始充满生命力的生长,某一天再次经过这里发现它们已经成熟,后来发现它们已经结出了果实来……面对自然界生命无声无息的流转,顿悟于生命悄然的流逝,恍然间经历了人与物的变化,一种怆然的,忧愁的,悲伤的情绪从内心而来。他跌跌撞撞,似乎怅然若失,但本质上却也什么都没失去。流走的是时间,度过的是生命,变换的是天地。这一切之于任何人都无力抵抗,而之于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难以名状的感喟,而这首诗就将着一瞬间记录下来,不是用笔和纸,而是用声音,天然的,纯粹的,质朴的,也是最动人的的声音——“离离”、“靡靡”、“摇摇”、“悠悠”、“如醉”、“如噎”——不需要领会它们准确的翻译,单单去仔细聆听它们的声音,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天然的韵律美感。仿佛看到了一个人,他慢慢地独自走走停停,呆呆地望着宽阔的玉米田,有些出神,他可以长长的叹气,也可以沉默不语,但在他的内心里,思绪与情感相互纠葛,相互砥砺,让他有一丝的恍惚感,不知今夕是何夕,心头翻涌着人生里突然而来的恐慌、空旷与虚无。

我想,当面对季节的变换,物是人非的感慨,哪怕只是一片落叶在眼前坠落,一只燕子在家门前筑了新巢,总有一种普遍的心情和一瞬间的共鸣在不同人的心里弥漫开来,而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能够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感共鸣,情感寄托,情感想象。一种类似于流水线或是“速食化”的读诗方法仅限于给每首诗和每个字一个解释,却无法实现诗歌最初存在的意义,人生或是生命本身的丰富性也被忽略了。生命在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瞬间里的情感都不是单一的,贴近生命的诗歌自然也是丰富的。当我们无法去确认一件事情,而试图变成去体认一件事情的时候,诗歌便出现了。诗不是确定的,它是对一种难以名状的生命状态的描述和生 发,它给予人们一种情绪性的依靠感,而绝不会是一个答案。在诗歌里我想我们找不到具体答案。

又像是《卫风·氓》,它被定性为一首弃妇诗。在这首诗里,一个女子回忆了她的恋爱和婚姻,回忆了她与丈夫的相识相恋直到相许,还有最后的分离。这是 她的一生,她的回忆里有喜有悲,有笑也有泪,这难道不是大部分人的一生么?讲述到年轻时的恋爱经过,字里行间真挚、活泼、动人、美妙,我看得到这个女人依然充满了对爱的依恋、向往和追求。在这场充满喜怒哀乐的回忆里,我目睹了一个女人成长的过程,体味了她的明艳与凄楚。她回想起与氓的第一次见面,用“嗤嗤”一词,给予我的依旧是一种声音上的感受,仿佛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傻傻的呆呆的,杵在那里看着她,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初恋时都会有的表现,这种感觉无法用文字准确的翻译出来,它是一种声音和画面交错而形成的。难道这首诗里真的充斥了一个弃妇的怨恨吗?我想真的未必,单单开篇的“嗤嗤”二字,就让 我感受到她内心里对那个曾经站在他面前的少年存有的爱。

又如《邶风·击鼓》中最有名的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多人总喜欢引用后面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写给情人,以示坚贞的爱情。可我却觉得这句最美在前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此句中最美又在“生死契阔”。没人能回答永远有多远,没人能真的懂得时间无尽的绵延,对于一个最长的时间无非是从生到死,从无到无,人与人之间最痛之处无非生离与死别。而不论我是生,不论我是死,不论我们契合,不论我们阔别,都“与子成说”。其次美在“与子”二字,人的一生大概会遇到很多的各色的人,可是很奇怪很邪门,只有“子”让我愿意甘心相“与”。有的时候我甚至想,这首诗已经超越了单纯写爱情的主题,它可以是一种珍惜的情感,让我们明白要担待生命中那些难能可贵的人,要懂得“生死契阔”的可叹,懂得“与子”的可贵。

在《诗经》中可以找到人生中一切的情感,《子衿》中清新又纯美的思念,《樛木》中对婚姻幸福的祝愿,《硕鼠》中被侵犯的愤怒,《硕人》中对美女的向 往与赞美,《柏舟》中对群小的愤懑,当然还有《蒹葭》中渴望而不可求的彷徨痛苦,《关雎》中辗转反侧的炙热爱情……“不读诗无以言”,我现在越来越懂这句 话的意思了,人生的情感如此复杂、矛盾、多变,当某种情绪疯狂地将我包围,当文字变得无力,这时我想,我需要一首诗,用声音唱出来。

《诗经》中的情感像不急不缓,徐徐而来,就像把一颗种子放进土里,慢慢等它发芽结果,不能过于躁动,而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它是来自于土地的。一切的情感在自然都会得到担待,找到归宿。

《诗经·七月》中“殆”的解读 篇12

关键词:《尔雅义疏》,《诗经.七月》,殆

《尔雅义疏》云:“殆, 始也。《诗》:‘殆及公子同归。’《传》:殆, 始也。《释文》:殆, 作迨, 始也。”关于“殆”的这个说法在《毛传》中就出现了, 但是在通行的解释中, 似乎很少见到把《诗经·七月》中的“殆”解为“开始”的。这种解释是如何得来的?是否合理?本文即对此问题略作探究。

要理解“殆”的意思, 首先应该弄清楚“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这句话的意思。对《七月》中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是有分歧的,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是《毛传》的说法:“伤悲, 感事苦也。春女悲, 秋士悲, 感其物化也。殆, 始。及, 与也。豳公子躬率其民, 同时出, 同时归也。”认为是采桑女在公子的带领下进行劳作, “感事苦”而伤春, 欲嫁公子而不得。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 秋男感阴气而思女, 是其物化, 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 欲嫁焉, 女感事苦而生此志, 是谓豳风。”基本上是发挥《毛传》的观点。

第二种是朱熹的说法。《诗集传》认为:“贵家大族连姻公室者, 亦无不力于蚕桑之务, 其许嫁之女, 预以将及公子同归, 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厚, 而上下之情, 交相忠爱如此。”以为是公子与贵族之女的婚事, 所谓伤悲者是其女舍不得离开父母。

第三种是现代学者的看法。大多数认为“殆及公子同归”是抢亲, 例如郭沫若先生译此句为“姑娘们心里有点惊惶, 怕的是有公子哥儿会把她们看上。”余冠英先生译为“姑娘心里正在发愁, 怕被公子带了走。”高亨先生译为“姑娘们心里好烦恼, 被迫和公子同去, 受他蹂躏。”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说:“此当是农村的少女怕贵族的公子胁迫她们与之同行, 以为妾媵, 所以上文说‘伤悲’。”最后一种是当代一些学者的观点, 认为“女子”, 当是指将要成为媵人的女奴。“伤悲”, 是说此女为将伴随贵族的女公子出嫁远离父母而伤悲。“殆及”, 是将要到达的意思, 即快要到期了。“公子”是指贵族的女公子。“归”指女子出嫁, “同归”, 这里是说陪同出嫁。全句意思是, 采桑的女子心中很是悲伤, 因为眼看就要到达陪同女公子出嫁的日期了。

各种观点当然都有其理由, 也都有其不足。第一种解释,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很明显是一种充满生命希望的环境, 这和“感事苦”不符, 如果是因为“感事苦”伤悲, 那么和“殆及公子同归”就缺乏联系。第二种解释以“归”训“嫁”, 是从文字本义来解释诗, 较毛说为胜。但是贵族之女在明媚的春天采桑, 因为将要远离父母而悲, 这种感情太突兀。前人对此已有过评论, 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或以为春女思男, 何其亵慢!或以为悲远离父母, 又何其板腐哉!”。第三种说法曾经很流行, 但是问题最大。首先是对“归”的解释, 《说文解字》认为是“女嫁”, 《诗经》中的“归”字绝大部分用的是本意;其次是上下文的意思, 如果采桑女怕被公子抢去, 在事情没发生之前, 只能是担心, 绝不应该是“伤悲”。最后一种现在得到较多人承认, 但是有人对“公子”指贵族的女公子产生疑问, 认为和《七月》诗中其他内容有矛盾。

当然本文是要讨论“殆”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只是作为理解“殆”的一种途径。在第一种解释里面, 《毛传》说得很明确, “殆”的意思是“始”, 郑笺则对此作了更深入的阐述。第二种解释根据朱熹的叙述, “殆”的意思是“将要”。第三种观点里面“殆”的意思是“害怕”。第四种“殆”是就要、将要。关于“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这句话里面“殆”的四种用法中, 只有毛传、郑笺里面说得最明确。但是换个角度就会发现, 结合整句意思的表述, 正好是这种说法最含糊:后面三个意思都有明确的表述, 都是从翻译中直接得来的, 只有“始”这种解释在整句话中很难落实。

《毛传》的说法:“殆, 始。及, 与也。豳公子躬率其民, 同时出, 同时归也。”并没说明“殆”释为“始”的原因, 而且整句话的意思明显不连贯。郑笺曰:“春女感阳气而思男, 秋男感阴气而思女, 是其物化, 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 欲嫁焉。”这里提到“始”, 但是和“殆”并没有关系, 有同归之志, 是希望与公子同归, 这里“殆”的意思是“希望”。《诗·豳风·七月》王先谦集疏:“《荀子·强國篇》楊倞注:‘殆, 庶幾也。’諸侯之女亦稱‘公子’, 見《公羊》庄公元年傳。公子嫁不愆期, 故冀幸庶幾與女公子同時得嫁也。”意思是也许可以。表示希望。说明“也许可以”之义比“始”更为常见, 更为符合从毛传到郑笺、孔疏对“殆与公子同归”这句话的解释。

从“殆”的释义来看, “始”是一个几乎不会提到的义项。在《辞海》和《古代汉语词典》中, “殆”都有三种释义:一为“危险”, 二为“疑惑”, 三为“懈怠”。殆, 《说文》:“危也。”“危险”是其根本意义。杨伯峻《论语译注》释为“缺乏信心”, 《论语词典》释为“危险”。《辞海》“殆”条下有“危险;不安。如:危乎殆哉!《孙子·谋攻》:‘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论语·为政》:‘思而不学则殆’”的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的第一项也是“危险”。《新华字典》释为:“危险, 危殆。”《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危险。”“殆”解释为“疑惑”的如:《论语·为政》:“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見阙殆, 慎行其余, 則寡悔。”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殆犹疑也。謂所见之事若可疑, 則阙而不敢行也……后人但知殆训为危, 为近, 而不知又训为疑, 盖古义之失传久矣。”“殆”作“懈怠”意的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 殆已!”陆德明释文引向秀曰:“殆, 疲困之謂。”三国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 车殆马烦。”由这几种意思, 还引申出其他一些用法。《尔雅·释诂下》云:“几, 危也。”《楚辞·离骚》:“阽余身其危死兮”, 朱熹注:“危死, 言几死。”近似“险些”的意思。由危、险的意义引出“殆”的几乎、差不多之义。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大概”之义大概也是由此引申而来。

在先秦典籍中, “殆”出现了很多, 但是几乎没见到作为“始”用的。使用较多的意义包括危险、威胁、接近、懈怠等。表示危险的如“商之先后, 受命不殆, 在武丁孙子” (《毛诗·商颂·玄鸟》) ;“郑声淫, 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 ;与“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民今方殆, 視天梦梦。” (《诗·小雅·正月》) 表示威胁、危害的如:“威動海内, 彊殆中國。” (《荀子·强国》) 杨倞注:“秦之彊能危殆

浅析“柳”的意象在古今诗词中的运用

蔺靖靖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重庆400047)

【摘要】柳在中国古今诗词中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情感与思想, 形成了诸多种“柳”意象, 比较常见的是以柳表达爱情意蕴、以柳表达春天意蕴、以柳表达离情、以柳表达岁月荣枯。

【关键词】柳意象古今诗词

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与升华而成诗词。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鱼、清风明月经由人的思考, 加以想象, 带上了人的情感与思想而成诗词的意象。“柳”是我国古今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之一。那么, 它是如何在古今诗词中运用的呢?

一、以柳表达爱情意蕴

今人用柳表达爱情的意蕴, 例如, 刘大白的《春意》:这一船里, 充满了爱, 充满了生趣;不但这一船里, 他们底爱, 他们底生趣, 更充满了船外的天空水底:这就是花柳也不如的春意!1显然, 今人用柳所表达的爱情远不是那种至真至纯的爱。这一点与古人就不同了。古人往往以杨柳作媒, 引出一段段佳话, 成了爱情的象征。如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以明月杨柳作证, 写出一对情人幽会时的甜美回忆, 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武昌妓《续韦蟾句》:“武昌无限新栽柳, 不见杨花扑面来”, 以新柳杨花作喻, 写出对自己所爱之人浓浓而执著的心意。

二、以柳表达春天意蕴

古典文学中常将柳与春天联系。“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古人将春风称为杨柳风。“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谢灵运池上楼诗》, 呈现出春光明媚, 充满生机的鲜明画面。“满街杨柳绿丝烟, 画出清明三月天。”韦庄《丙辰辛鹿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杨柳往往是春天最惹眼, 最鲜明的图画。早春柳芽初绽, 像小鸭毛茸茸的眼睛, 诗人谓之柳眼, 可谓形象。“草根隐绿冰痕满, 柳眼藏娇雪里埋”朱淑真《绝句》二首之二柳眼就是春天的眼, 早早向我们透露春天到来的消息。“苏小门

中國。”表示接近的如:“式夷式已, 无小人殆。” (《诗·小雅·节南山》) “极命则民墮, 民墮则旷命, 旷命以诫其上, 则殆於乱。” (《逸周书·命训》) 表示懈怠的如:“商之先后, 受命不殆。” (《诗·商颂·玄鸟》) 马瑞辰通释:“殆即‘怠’借字。”“農者殆則土地荒。” (《商君书·农战》) 这里出现了将要、害怕等意思, 却没有一个“殆”作“始”解释的例子。

最后, 可见到的提及“殆”和“始”的文献也不足以证明二者关系。这种文献包括三种, 一是《尔雅义疏》记载:基、胎, 皆始也, 通作殆。《汉书·枚乘传》云:“福生有基, 祸生有胎。”服虔注:“基、胎, 皆始也, 通作殆。”《尔雅释文》:胎, 孙炎大才反, 本或作台。是台、迨、殆俱胎之假音矣。二是《毛诗古音考》卷三“殆”字条所载:《公羊传》:“莒将灭之, 故相与往, 殆乎晋也。”殆、治古音相近。音近义通。《荀子·强国》:“强殆中国。”杨倞注:“秦之强能危殆中国。”陈立义疏:“殆”或为“治”, “治”谓讼理也。以郑子欲立异姓为后, 故相与讼理于晋也。《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叔武……为践土之会, 治反卫侯。”注:“叔武讼治于晋文公, 令白王者, 反卫侯使还国也。”足知殆、治同义。殆古音“以”, 《说文》:“以声。”与治、始为一音之转, 故同义。三是钱大昕《潜研堂诗文集》卷十《尔雅广雅》谓:古文故治与始通, 《尚书》:“在治忽”, 《史记·夏本纪》作“来始滑”, 《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咏”, 是“治”即“始”字。《淮南子·主术训》:“能多者无不治也。”《诗经·鲁颂·驹·思马斯作传》中作“始也”, 是治与始本可通训。第一种只是一个结论, 没有说服力。第二种说“殆”与“治”相通;第三种说前柳下条, 数蚝金丝拂平桥。”温庭药《杨柳八首》之一“柳丝拂拂弄春风, 日色春容一样同。”朱淑真《春日杂书十首》之二柳芽初发, 杨柳如丝如线, 与春风共舞。“雨丝烟柳欲清明, 全屋人闲暖日笙。”韦庄《丙辰辛鹿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柳叶长成如雾如烟, 伴着春天密密麻麻的细雨, 沉醉多少人的心灵。还有柳花, 亦有微香李太白诗“风吹杨柳满庄香”, 温庭药《咏柳》诗“香随静婉歌尘起, 影伴娇烧舞袖垂”。柳花之香妙在似有似无之间, 犹如游丝轻尘, 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三、以柳表达离情

为什么古诗文中以柳寓离情别绪呢?首先是受诗经的影响。《诗经·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兮, 雨雪霏霏。”可见此时的杨柳已有了依依惜别之意。其次是社会上折柳风俗的浸染。据李晖先生考证“西汉时开始的溺桥折柳之风, 只不过是对春秋《诗经》时期‘采薇’中离别之俗的遗传和发展”。2折柳“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 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 不夙则莫。”此时折柳与送别还没有什么关系。记录汉代京师长安社会生活的《三辅黄图·桥》云“溺桥在长安东,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送别相联系的最早记载。据程大昌《雍录》记载, 汉函谷关必自溺陵始, 故赠行于此折柳以别。由于折柳送别始自溺桥, 故后人写离别时常常提到溺桥、溺陵, 使得柳树和我们民族有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乐府诗题有《折杨柳》, 或称《折柳》, 多为怀念在边征人之作, 其中有很多伤别之辞。梁代古乐府《折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 反折扬柳枝。碟坐吹长笛, 愁杀行客

“治”与“始”相通, 治又与始同义。因此, “殆”与“始”相通, “殆”的意思为“始”。这种转换也存在很多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义行.尔雅义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2]陈延杰.诗序解[M].上海:开明书店, 1980.

[3]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4]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5]蒋立甫.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7]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8]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9]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上一篇:2专题二第1课时下一篇:2023年度“项目带动”工作总结及2024年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