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意向

2024-09-21

诗经的意向(通用8篇)

诗经的意向 篇1

《诗经.氓》《诗经.采薇》的教案设计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诗经的意向 篇2

一问题背景

导致意向性和因果性问题目前格局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意向性和因果性的传统定义所造成的。因果性通常被理解为自然界中事件之间的一种自然的关系, 并且受休谟因果观念的影响, 目前正统的因果关系定义都是基于规则的;而意向性通常被看成是心灵关指世界的能力, 是一种心理属性, 心理属性显然不存在严格的规则性, 因此意向性怎么可能具有因果性呢?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可归结为因果关系的局域性原理和意向性外部主义之间的冲突[1]。外部主义认为意向性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如语言共同体、社会等;而因果局域性原理规定:一个原因C的属性P, 或者P是C的内在属性, 或者P依随于C的内在属性, 否则P不可能是因果有效的。因此如果信念、欲望等意向性状态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它如何可能产生物理的效果?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因果性问题上经常讨论的排他性问题, 意向性作为一种心理属性, 也面临着这一挑战。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 很多哲学家都认为意向性不是因果有效的, 不具有任何解释作用, 如副现象论、意向还原论和意向工具论。然而, 仍然有一批哲学家, 通常被称为意向实在论者, 他们既坚持意向性本体论上的实在性, 又坚持意向性是因果有效的。他们通常采取两条进路, 第一条进路是接受因果局域性原理, 坚持只有意向性依随于大脑的物理状态, 它才是因果有效的。因此他们通常采取自然主义的进路, 代表人物有Yablo和塞尔。另一条进路则拒绝意向性的依随要求, 讨论的焦点是:什么才是意向性能够解释的, 或者说, 当我们把意向性作为解释项时, 什么才是一个合适的被解释项, 从而发展出一套精致的理论。很多社会学哲学家就属于这一派, 比如他们主张原因和理由的区分, 意向性解释和因果性解释的区分, 因此绕过了上述的三个问题, 我们称之为社会学进路。

社会学进路虽然为我们拓展了视野, 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回避了问题, 而自然主义进路若能成功, 则为我们理解意识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然而, 它必须同时面对上述的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意向性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争,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意向实在论的自然主义进路对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处理, 而在这方面, 我们认为塞尔所提出的意向的因果性理论比其他理论更为合理。

二塞尔的意向因果性理论

作为意向实在论的代表, 塞尔采取了一条生物自然主义的进路来回答意向性如何可能, 意向性如何因果地发挥作用;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向因果性的理论框架。

(一) 意向性如何可能?意向性如何因果地发挥作用?

塞尔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体现出的是本体论上的突现论思想。他认为意向性等心理状态是由大脑低层次的神经过程引起的, 又是在大脑结构当中实现的。这种关系很类似于水的液体性与构成水的单个分子之间的关系, “水的液体性是由分子的行为引起的, 也是在分子的汇集中实现的”。[2]265塞尔认为意向性是大脑的一种“突现属性”, 突现属性“是一种可以被一个系统的各种组成成份所因果解释的一种属性, 但是单个的组成成份却不拥有这一属性, 并且这种属性也不能简单地用各种组成成份的属性的汇总来解释。”[3]113

塞尔用“由……引起”和“在……中实现”的突现模型来描述意向性是如何可能的, 那么, 意向性又是如何因果地发挥作用呢?塞尔认为突现属性能够具有某种因果效用, 而这种因果效用是引起它的微观结构所不具有的。塞尔在诸多论著中把四轮内燃机汽缸的爆燃现象与行动的意向相类比, 如下图所示。这恰恰对应他对于世界的看法, 他认为世界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 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现象、描述方式、因果作用等, 而突现属性和引起它的微观层次的属性就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二) 意向的因果性理论

塞尔所提出的意向因果性理论的定义是从意向性状态和它的满足条件之间的关系出发的, 他认为当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 这种因果关系就称为意向的因果关系。因此, 意向的因果关系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意向性状态引起了它的满足条件的发生, 如行动的意向引起身体的活动;另一种是满足条件的发生引起了意向性状态的产生, 如回忆和知觉的意向性。

塞尔认为意向的因果关系是因果关系中特殊的一种, 但是在传统的基于规则因果理论中, 意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合法, 因此, 塞尔对于传统因果理论并不满意, 因为它把一种真实存在的因果关系排除在外。从塞尔对意向因果关系的定义中, 我们发现此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的因果概念基础上的, 这个因果概念究竟是怎样的呢?塞尔的回答是:因果性就是“使某事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 如果说C引起E, 意思就是C使得E发生”[2]123。显然, 塞尔的因果概念相比于传统观念更常识化, 然而, 这一理论究竟能否成功, 这是被很多哲学家质疑的, 我们在下一节将会考察这些质疑。

三塞尔的困境

本节归纳了塞尔的意向因果理论遇到的三个困境, 我们将表明产生这三个困境的症结在因果观念上, 困境的解决都有赖于一个更为精致的因果理论。

1.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塞尔在回答意向性如何可能时, 体现出的是一种本体论上的突现思想, 并且他认为突现属性是由它的组成要素引起和实现的, 就像水的液体性是由在微观层次上分子的活动引起和实现的一样。但是, 水分子活动和水的液体性之间确实是“实现”和“引起”的关系吗?对于“实现”, 我们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对于“引起”关系, 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比如Kim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把神经元事件和依随于它们的心理事件的关系看成是因果的”[4]。比如一块冰的融化现象, 按照突现论, 冰的融化是冰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而突现出来的属性。但是通常我们不会认为引起冰融化的原因是冰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而会认为是某些外部原因, 如温度的升高等。一般认为, 因果关系是非对称的、有时间先后的关系, 而冰的融化蕴含了冰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冰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也蕴含了冰的融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称的, 并且绝对同时发生。并且休谟曾指出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能完全区分, 而这两者本身却是一体的。因此它们之间不可能是因果关系, 心理属性和神经元活动之间也是一种类似的情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因果突现属性的存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因果理论才能区分出因果的突现属性和非因果的突现属性呢?

2.心理因果性问题一直在心灵哲学中争论不休。意向性作为某种心理属性, 也要面对这个问题。塞尔分析了产生心理因果性问题的原因, 主要是以下四点产生的矛盾:

(1) 二元论:心理与物理的区分;

(2) 物理的因果闭合原理 (CCP) :物理世界是一个因果闭合的系统, 任何非物理的东西都不能介入其中作为一个原因;

(3) 因果的排他原理 (CEP) :对于任何一个事件G, 如果存在着能够充分解释它的事件F, 那么不存在事件F’, F’≠F且F’与G因果相关;

(4) 意向性是因果有效的。[5]207

显然, 上面的四点若同时成立会产生矛盾, 因此如果认为 (4) 成立, 那么前面的三点至少有一点是不成立的。塞尔认为是 (1) 不成立, 受笛卡尔实体二元论的影响, 虽然大多数哲学家已抛弃这一学说, 但仍然接受了他所遗留的一系列词汇, 如物质和精神的区分, 心理和物理的区分等等, 所有这些都犯了“概念二元论”的错误。他主张没有这种区分, 因此这四点表面上的矛盾就被化解了。但是我们认为塞尔在很多的论述上都表现出他自己实际上也落入了“概念二元论”的范畴当中, 例如, 他坚持意向性是不能被还原的属性, 因为意向性是第一人称的, 而神经层面的活动是第三人称的,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难道就不是某种形式的概念二元论吗?我们暂且不去理会概念二元论究竟是对是错, 倘若我们能够表明 (2) 和 (3) , 即CCP和CEP都不成立, 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清除这四点表面上的矛盾。

目前在讨论CCP的大量文献中, 对CCP的描述存在强弱两个版本。弱版本指的是每个物理事件或属性都存在一个可以充分解释它的物理原因, 而上文中塞尔对于CCP的表述属于强版本。目前很多哲学家都对强版本持否定态度, 如Wachter。[6]有一些哲学家甚至对弱版本都持否定态度, 如Baker认为若坚持CCP以及强依随性的话, 那么不但心理因果性不成立, 就连宏观世界的因果性也不成立, 那么科学解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解释也就不存在了。因此, 要么就放弃所有的解释行为, 要么就放弃CCP或强依随性。相信强依随性是很多人不愿意放弃的, 那么只有放弃CCP, Baker认为CCP之所以错误, 源于对因果关系本身错误的理解。[7]

对于CEP讨论最多的就是Kim, 他在很多文章中都支持这一原理。当然, 也有一批心灵哲学家对此原理持反对态度, 例如Yablo, 他认为CEP在心理因果性问题上不成立, 他用了一个经常被其他哲学家引用的例子:

一只鸽子被训练成只啄食红色盒子里的食物, 因此如果要问这只鸽子为什么选择啄食盒子A, 那么原因就是A是红色的, 但是请注意, A是一种特殊的红色, 粉红色, 因此A是粉红色也是鸽子啄食A的原因。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红色和粉红色同时作为原因, 并且红色≠粉红色, 但是不会产生任何矛盾。[8]

这个例子表明CEP在某些时候不能成立, 寻其根源, 我们会发现CEP的背后预设了一种错误的因果理论, 它把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与充分性混淆了, 即:若每当C发生, E一定发生, 则C是E的原因。而这两者实际是不能等同的, 例如, 虽然约翰先生服用避孕药对于他没有怀孕是充分的, 但是却并不是它的原因。因此, 若能引入一种正确的因果观念, 那么我们就可以区分出CEP何时成立, 何时不成立。

3.在第二节中我们已提到塞尔认为因果关系就是“使某事发生”, 这一观点被很多哲学家批评。汤普森在1984年提出即使塞尔提出的意向因果关系确实能将意向性和外部世界相连, 那也必须提出一种崭新的因果理论, 但汤普森认为塞尔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因果关系, 他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图景还没有基于规则的因果观念所描述的清晰。[9]

综上所述, 塞尔的意向因果理论遇到了三个困境, 产生这些困境的症结在因果观念上。塞尔的因果观念不是站在科学的角度, 而是站在日常生活的角度, 这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 优点是由于它的常识化, 因此能够将意向的因果关系纳入其中;缺点由于它的过于常识化, 导致了对因果关系的滥用。因此, 这三个困境的消除都有赖于一个更加精致的因果理论的提出, 我们相信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

四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

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是近年来在科学哲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理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Pearl和Woodward。这一理论结合了早期以Gasking, Collingwood, von Wright等为代表的操控主义因果理论和Lewis的反事实因果理论的基本思想。他们对因果关系的定义如下:

相对于一个系统S, X引起Y当且仅当如果在系统S中发生了一个干预I, 使得X的值发生了变化, 相应的Y的值也发生了变化, 并且X与Y之间的这种关系是稳定的。[10]18

当然, 符合这个定义的并不一定都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需要增加进一步的限制条件。塞尔其实同意因果性和操控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 “经常有人说, 因果性和操控概念密切相关;这是正确的, 但操控需要分析。”[2]128然而塞尔认为这种紧密关系只存在于认识论层面, 而不在本体论层面, 因为塞尔在因果关系上是实在论者, 而操控主义的因果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论断。因此在他看来操控主义的因果论也只适用于认识论层面而不是本体论层面。然而, 当操控的因果论发展到干预主义因果论的时候, 干预主义所要消解的正是塞尔的顾虑, 结合反事实因果理论, 使操控并不一定需要自主体的干预。干预的主体可以是普通的物理事件, 因此这与塞尔因果关系的实在论立场是不矛盾的。

那么, 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能否作为塞尔的意向因果理论的基础呢?从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两个特点:1) 不要求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严格的定律;2) 不要求作为原因或者作为结果的一方是物理的。他们所要求的仅仅是通过干预, 使得作为原因的一方的变量的值发生改变, 相应地, 作为结果的一方的变量的值也发生了改变。只要满足这个条件, 而即使原因和结果间不存在定律, 即使作为原因的一方是自主体, 这种因果关系仍然是能够成立的, 因此意向的因果关系在此定义中完全是一种合法的因果关系。以行动的意向为例, 我原本打算去冰箱拿饮料, 这时我的室友告诉我那瓶饮料已经被她喝了, 于是我就去楼下的小卖铺买了一瓶。我们可以把这个例子和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相对应, 我的意向X最先的取值x1=intention (打算去冰箱拿饮料) , 相应的行动Y的取值是y1=action (走近冰箱, 拿出饮料, ……) , 室友告诉我的话I成功干预之后, X的值由x1变成x2=intention (打算去小卖铺买饮料) , 相应的Y的取值由y1变成y2=action (下楼走到小卖铺, ……买饮料) 。因此, 这种因果关系按照干预主义的定义显然是合理的。

并且, 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能够帮助塞尔解决上节中所讨论的三大困境。若把干预主义的因果关系作为意向的因果关系的基础, 塞尔的困境3消除了, 因为这一因果理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对于困境2, 在新的因果定义中CCP显然是没有依据的, 因为干预主义因果论不要求作为原因或者作为结果的一方必须是物理的;CEP同样也不能成立,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仍以上文中行动的意向性的情况为例, 一方面,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行动的意向引起了身体的活动, 另一方面, 物理主义者会认为身体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神经层次的活动引起的。假设我们用符号□→代表反事实条件句的依赖关系如C□→E表示若C发生, 则E也会发生, I表示去小卖铺买饮料的意向, A表示下楼走到小卖铺去买饮料的一系列行动, N1表示实现A的一系列神经层次的活动, 则上面的两种观点我们可用下面的两组公式来表示:

I□→A;undefined;②

N1□→A;undefined

根据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 我们可根据上式是否成立来检验究竟是意向性还是神经层次的活动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若①②式同时成立, 则原因是行动的意向;若③④式同时成立, 则原因是神经层次的活动。首先, ①②式都是成立的, 有行动的意向才会有身体的活动, 没有行动的意向就不会有身体的活动。其次, ③式也没有问题, 可以检验, 每次N1发生了, A都会发生, 但是④式不能成立, 因为神经层面存在多重可实现性的问题, 就算N1不发生, 如果N2发生了, A同样能够发生。因此, 按照以上的分析, 神经层次的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行动的意向性, 于是, CEP在意向性的因果有效性问题的讨论是不成立的。同理, 困境1中, 依靠干预主义的因果定义, 我们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哪些突现属性是因果的, 哪些是非因果的, 心理属性就是神经层次活动的非因果突现属性。因此, 我们可以说干预主义因果论可作为塞尔的意向的因果论的理论基础。

五结论

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导致意向性和因果性处于互不相容局面的种种原因。传统上试图将两者融合所采取的进路一般都是在意向性概念上做文章:给意向性松绑, 使得它不再是心灵特有的属性。而很少有哲学家在讨论此问题时会深入探讨因果性概念, 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普遍接受了基于规则的因果理论, 这恰恰忽视了另一条进路, 就是以塞尔的意向因果性理论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的自然主义进路。在我们看来, 后一条进路是更具有诱惑力, 并且, 如果我们能够以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作为基础, 那么意向因果性理论则为意向性和因果性的融合提供了一条更为明朗的进路——意向性的解释是一种合理的因果解释, 因果关系的解释项也能够是意向性。

参考文献

[1]Jacob P.“Intentionality”[G/OL].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ward N.Zalta.2003[2008-7-30].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intentionality/

[2]Searle J R.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Searle J R.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M].New York: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97.

[4]Kim J.Causality, Identity and Supervenience in the Mind-Body Problem[J].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1979 (4) :31-49.

[5]Searle J R.Mind:A Brief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von Wachter D.Why the Argument from Causal Closure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Immaterial Things is Bad[C]//Ko-skinen HJ, Vilkko R, Philstr m S.Science-A Challenge toPhilosophy?2006:113-124.

[7]Baker L R.Metaphysics and Mental Causation[C]// Mental Causation.John Heil, Alfred Mele (ed) , 1993:75-95.

[8]Yablo S.Mental Causation[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92, 101 (2) :245-280.

[9]Thompson D L.Intentionality and Causality in John Searle[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6 (16) :83-97.

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 篇3

【关键词】花儿 诗经 女性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且各民族秉承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理想与信念,铸造出了独属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笔者这里所说的“花儿”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百姓之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花儿”它把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花儿”民间歌谣所歌唱内容包罗万象、时空上跨越上千年,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社会面貌及贫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 同时,花儿与《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谣,有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众所周知,花儿和《诗经》一样,最令人过目难忘的还要数其中塑造的众多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动情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劳动中的妇女、婚恋中的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1 劳动中的妇女

花儿中有“月亮上来车轱辘大,日头出来是碗大。刀子斧头是奴不怕,单怕的阿哥们丢下。”[1]写出了当地妇女们出外干农活时的艰辛,刀子斧头以及暴晒都是江南农村采桑女子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诗经中亦出现过女子田间劳动的场景:如《周南·苯苢》描写的一群采摘苯苢女性:“采采苯苢,薄言采之。采釆苯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苢,薄言摄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裙之。采采苯苢,薄言擷之。”苯苢即车前草,药材名,古人用所结之子治疗妇人的不孕和难产。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瑶。诗中的一群女子采集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我们读起来可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当时劳作时的欢快心情。无论是花儿中还是诗经中劳动中的妇女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西北女性似乎在干活时没有江南女性这样子的欢愉,这可能还是要追究到西北僻远地区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及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明显要比南方女性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她们不敢做错事,不敢大声的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丈夫,而被其无情抛弃。相比之下,在诗经中的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大男子主义不会像西北偏远农村那样严重。这样子一来,女性去田间地头干活自然也会比较愉悦,不会整天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被抛弃。在这方面,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则显得较为老成,少了一点诗经中女性嬉闹灵动的场面,更多的则是沧桑与久经磨难的忍耐与包容。再者,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特征,花儿中的女性一般去干活时都只能独自一人,休息打发时间时只能大声的和对面山头上的人进行对歌。而相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由于多处于平原地区,故出去劳作时可以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劳作时便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2 婚恋中的妇女

爱情可谓是古今中外民歌永恒的主题,“花儿”歌谣也不例外,现在笔者就花儿中婚恋女性的形象与诗经中此类女性形象作一比较。花儿中所涉及反映到的女性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束缚,和男性比起来更没有婚姻自主权利,饱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痛苦,所以也更加渴望幸福和自由。如:“吃蒜要吃红皮蒜,不吃那山里的小蒜;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不维那白头的老汉”[2]这首歌谣的女主人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的愿望,好比吃蒜要吃个大、貌美、味道十足的红皮蒜,而绝不嫁给像山里的小蒜那样又瘦又小又没味道的“白头老汉”。在过去的西北偏远山区,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做主把年轻姑娘嫁给“白头老汉”以得到对方钱财救济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位泼辣的女主人公率直地表明了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向往自由、美满婚姻的坚定决心。再如:“高高的山上一眼泉,泉沿上有一棵树呢;过路的阿哥喝水呢,尕妹子招手着叫呢。”[3]泉边的树伟岸挺拔,像“过路的阿哥”,泉水清澈甜美,像“尕妹子”。水和树相映成趣,青年男女以水传情,悠扬的“花儿”在山涧回荡。这首花儿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西北青年淳朴、甜蜜的爱情表达方式。

自由恋爱看起来好像是现代人的专利。一说起古时候的爱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锁在深庭高院、不敢正瞧男子一眼的富家小姐,还有见了美女就心如鹿撞、却非要满口孔仁孟义,正襟危坐的公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印象。因为,《诗经》产生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这就滋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而女性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当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接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爱意并不刻意加以掩饰,就如河中小洲上的雉鸠,必大胆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自然,爱意直露,却又不让人觉俗,更无一丝邪念。如《召南·標有梅》诗云:標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造其吉兮。標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造其今兮。標有梅,顷筐塱之。求我庶士,造其谓之。诗中描写的一位女子,她盼望着追求她的男子能及时来娶,不要耽误了婚期。这是女性对爱的大胆表白,显示出少女的豪爽与天真。她们这种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并没有受任何礼法约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还是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在表达爱情方面都很爽朗。区别在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在说唱花儿时还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要避开长辈、老人和阿訇,到野外演唱,就像花儿中所唱的“到了庄子里不要唱,胡唱时老人骂哩。野滩滩里没大小,唱了嘛也就唱了”,故女性在唱花儿表达心声时是带着思想精神上的负担的,与诗经中的女性相比还是少一点她们的那种轻松与明朗,有着较多的顾忌。

另外,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的爱也许不是怦然心动、激情澎湃,而是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与怜惜。《女曰鸡鸣》短短几句诗,就把中国幸福家庭的场景和价值观精要地摹写了出来。可见,诗经中的女性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较为明显,花儿中这种场景的温馨画面出现较少,故也可看作是苦情的花儿,这些还都可以归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所致,男人普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夫妻直接更多的是上与下、尊与卑的关系。由于生活贫困,也就少了许多夫妻之间的情调,诸如“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即:妻子说,打来了鸟儿,就给你做顿美餐,再给你备些美酒,这样的生活愿与你过到老。弹琴奏瑟,这生活没有什么不好!)”

3 社会中的妇女

“十八的姑娘要出嫁,配给了十岁的尕娃;又受孽障者又挨打,把我当长工者雇下。”[4]这首花儿描写的是童养媳迫不得已的婚姻。童养媳是旧中国的陋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富贵人家在儿子还小时就领养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等待儿子长大以后成婚。这样的女孩与其说是新娘,倒不如说是佣人,要照料未成年的丈夫并承担许多家务劳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不仅要受自己丈夫的欺负,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女性较少有这种童养媳的情况。但她们遇到的情况也多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和平的劳动画面,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走在田间小路上,她们去采摘饲香用的嫩桑叶。她们的劳动看似很愉快,但心中也颇有隐忧。当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她们走来时,便开始担心、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她们爱他们的丈夫,但是不免还是要受当地贵族权势的欺负。末句揭示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无理的霸道表现。

《诗经》中《邺风·泉水》一首描写卫女怀念亲人、思念祖国的诗歌:“逾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诛,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遍漆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灌,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便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这句话,女子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出嫁后,除了归宁或者其他特殊节日,或者父母亡时奔丧外,远嫁的妇女是不能自由地自己单独回娘家的。而那些嫁到其他国家的女子,回国回家几乎就更成了奢望。这首诗表现出的是的当时女子自己都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事就是如此,即使是一位抱着理想,明白事理的女子,往往也会被无奈地淹没在漠然的盲群当中,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社会中女子的形象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出现西北少数民族花儿中的女性还是诗经中的女性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丝毫没有人生自由,与个人权利,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这个无情的社会给安排好了的,她们对此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只有无尽的顺从。女性都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善良淳朴并没有意识到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其实是压在她们头上的让她们喘不过气来的封建落后的腐朽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唐文著.《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83页

[7]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2页

[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第65页

求职意向的最佳写法 篇4

个人简历中都包含求职意向这一栏,这是求职简历中最重要的一栏,你的求职意向代表着你的求职方向, 你要的职位,面试官会不会看到你的简历等等。求职意向范文并不难,但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针对性

求职意向就代表着你的求职方向,当然不能太笼统,相反越明确越好。这样才能让面试官一看就知道你想要什么职位,而不是让面试官去猜应该给你什么职位。

二、求职意向一般靠前

求职意向就是整个简历的重中之重,其他如:工作经历、自我评价、专业技能这些都是在说明你要应聘的是那个职位,你需要的是那个职位,也就是围绕求职意向展开说明的。所以我们一般会把求职意向靠前写,这样也是为了让面试官一眼就能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职位,而不是一直在后面找你的求职意向,很少人这么做,因为他们成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简历,没有精力去慢慢找。

三、多个求职意向要分开写

碰到很多个求职意向,记得要分开写,这样显得比较有针对性。不要一份简历写上三四个求职意向,而且还是一点都没有关系的几个岗位,这样显得很不专业,面试官甚至会怀疑你到底有没有想要应聘,你到底侧重那个方向发展。所以如果你的求职意向比较多,就应该分别针对那个岗位写简历。

四、求职意向要求简洁

求职意向不要求写得像自我介绍一样,写得比较多。它的特点就是简洁、明确、一两句话就行了。比如:我拥有十年行政管理行业工作经验,想要行政管理一职。这样就行了。求职意向一定要和工作经历相符合,这样就显得你有经验。

这些就是关于求职意向范文的一些写作要求,邯郸招聘希望你能够用得上。

【求职意向的最佳写法】

1、求职意向切忌过于“宽泛”

全国高校中有上百个名称迥异的专业,其中很多专业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比如大部分被比喻成“万金油”的文科专业,像哲学、历史、古典文学、中外比较文学、社会学等。这类专业的毕业生,简历中的求职意向往往是市场、行政、HR、策划类工作一网打尽,但事实上却是很难取得“准入证”。

不同岗位工作职责不同,对求职者的要求也不同,写得太多,给人的感觉是求职者其实并不了解这些岗位的具体职责。

如果有多个职业目标,最好分别撰写不同的简历。每一份简历的求职意向都要针对岗位特点和要求,求职意向越具体、针对性越强,获得面试机会的几率越大。

2、错误示范:

如:客服,行政,高级管理完全不相关的求职意向,出现在一份简历当中,没有针对性,这会给HR一个信息:这个求职者的职业规划混乱,或者说完全没有规划。

也有一些行业在简历环节不分具体职能部门,如:国有银行、第三方咨询机构 (四大等),如果招聘信息中没有具体的职位,可以不写求职意向。

不要随便写“管理类岗位”这样的求职意向,对于应届毕业生(MBA应届除外),公司录用往往是从基层做起,“管理类岗位”本身就是个含混的概念,每个人理解不同,就不要和HR猜哑谜了。

3、最佳写法:行业+职业或者是精准的职位名称

求职意向应做到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要避免含糊笼统、无针对性。最佳的求职意向写作方法应该是:行业+职位名称或者是精准的职位名称。如:

通信领域销售类工作

网页设计,网络维护类工作

机械专业的可以考虑机械设计、机械工程师、制图之类的职位

简历的求职意向怎么写 篇5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将是新的工作机会和挑战,这时是不是该好好写一份简历了呢?相信写简历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简历的求职意向怎么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简历的求职意向怎么写1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您的信任就是我的我的动力!听闻贵校招聘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师,我们冒昧地投出自己的求职信,四年的寒窗苦读给了我扎实理论知识,试验操作技能及表达能力,我虽只是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但大学四年教会了我什么叫学无止境,我相信,在我不断的努力学习中,我一定能够胜任这份高尚的职业,通过我的言传身教,定会为祖培养环保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叫CNrencai,20xx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普通的学校,普通的我却拥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

我,自信,乐观,敢于迎接一切挑战。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但是年轻是我的本钱,拼搏是我的天性,努力是我的责任,我坚信,成功定会成为必然。

经过大学四年的锤炼,在面对未来事业的选择时,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由于在大学中锻炼了较好的学习能力,加上“努力做到最好”的天性使然,这四年我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

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均名列前茅,班级保持前五名,院系保持前30名,并多次荣获学校二,三等奖学金练就了较好的试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操作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与质谱联机等仪器。参加了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并顺利通过。

我一直坚信“天道酬勤”,我的人生信条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职。

一个人所擅长的投入到社会中才能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发挥自身优势。我愿与各位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了我的求职简历,诚祝事业蒸蒸日上!

xxx

xx年x月x日

简历的求职意向怎么写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获悉贵校治学有序,管理有方,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无限热情的青年,渴望能到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请允许我把自己的`情况向您介绍一下。

我是xxxx学前教育**届的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勤奋,不仅在本专业取得优异成绩,而且还在其它的心理学、英语等各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四年来,在所修的三十多门专业课中,几乎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优,学习了心理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对于心理学已达到专业水平。另外我也在课下刻苦训练基本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湖南师范学校实习期间,充分体现了自己较高的综合素质,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

琐碎繁忙的文学社工作,不仅锻炼了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也培养了自己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此期间,我曾多次在院文学社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取得征文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大学生活很快便过去了,我自信以自己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一定能胜任且很好地完成您交给我的工作,请贵校给我一个机会。

xxx

xx年x月x日

简历的求职意向怎么写3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求职信。这里有一颗热情而赤诚的心渴望得到您的了解与帮助。在此,请允许我向您毛遂自荐。

获悉贵园治学有序,管理有方,在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无限热情的学生,渴望能到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我是xx儿童发展职业学院05级高职一班一名毕业生。xx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是一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治学严禁,育才有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切身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神圣,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素质修养方面,都受益匪浅。

三年来,在师友的真诚帮助和个人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文学,音乐,美术及教育心理学教材法等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实习,在各科的结业考核中,成绩优异。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握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三年来的学校生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人才共事,使我在竞争中受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而毕业的教育实习经历,更锻炼了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潜制。

在xx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三年的路即将走过,眼前所面对的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将利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贵园充满朝气,积具发展潜能,能在贵园工作是我的夙愿。如果您认为我能满足你们的用人标准,我将不胜荣幸,并愿在你们的知道和帮助下,迈出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我将以我的努力去回报。作为一名即将出校园的学生,我的经验不足或许让您犹豫不决,但我绝对是最努力。

真心贵园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愿与贵园同甘共苦,共创未来。我相信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信附有我的简历。如有机会与您面谈,我将十分感谢。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白尺竿头,更进一步!

xxx

诗经氓 诗经氓赏析 篇6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诗经》中“葛”的意象 篇7

一. 《葛覃》

朱熹《诗集传》以为:“盖后妃既成絺綌而赋其事。追叙初夏之时葛叶方盛, 而有黄鸟鸣于其上也。”故标“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亦采之民间,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前咏初婚, 此赋归宁耳。因归宁而瀚衣, 因瀚衣而念絺綌, 因絺綌而想葛之初生, 以见一物之感, 亦非易易, 而服之者敢有厌心哉?”如此说, 则葛于黄鸟同为劳动环境, 而葛又是劳动资料。作者写即目景物, 似乎无所喻意。这一意象, 前人也予以注意。引此以说明, 诗中所咏物象都可赋以某种象征、寄托和比喻, 从而关系到对诗旨的领会和理解。

二. 《樛木》

共三章, 只在双句换了第三个字, 字义相近, 句意基本相同。朱熹标“兴也”, 以前两句为兴辞, 以喻“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 故众妾乐其徳而称愿之。”未明其所以然。《郑笺》解释:“木枝以下垂之故, 故葛也得藟而蔓之而上下俱盛。兴者, 喻后妃能以意下逮众妾使得其次序, 则众妾上附事之, 而礼仪亦俱盛。”“盖谓樛木虽高, 而葛藟得以蔓延, 犹后妃至贵, 而众妾得以上附耳。”三家说诗旨都不足取, 但他们已明白指出诗中樛木和葛藟等植物作为意象, 有比喻意义, 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所谓喻依, 是其外部特征, 诉诸人们感观的色、声、香、味、形体。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观‘累’、‘荒’、‘萦’等字, 有缠绵依附之意, 如葛萝之施松柏, 似于夫妇为近。”着眼在樛木与葛草缠绵之形状。如果说葛藟纠缠、覆盖和萦绕着樛木, 以喻福禄吉祥全都降落到快乐的大人先生身上, 这是说得通的, 很形象的。

三. 《旄丘》

《毛诗序》:“《旄丘》, 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寓于卫, 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 黎之臣子以责于君也。”引史解诗, 并无内证, 其说不足取。朱熹说同《毛传》, 而重视兴辞:“登旄丘之上, 见其葛长而节疏阔, 因托以起兴曰:……”。而《国风》中称“叔”的三首, 称“叔兮伯兮”的三首。都是女子称其所爱恋之人, 相当于《乐府》中的“欢”, 近代民歌中的“情郎”之类。那么这种藤绵长而节疏阔的葛的形状正是缠绵悠久的恋情的具象。女子的情感起伏:伤叹、怀疑、嗔怪、怨慕等等情绪, 不但可以从语辞中领会, 也可以从“葛”的意象中体察入微了。这可以叫感情纠葛吧!

四. 《葛藟》

《毛诗序》:“葛藟, 王族刺于王也。周室道衰, 弃其九族焉。”朱熹《诗集传》以为“世衰民散, 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 作此诗以自叹。”虽标“兴也”, 对于兴辞“绵绵葛藟”的意象不置一词。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着眼另一方面:“葛藟本蔓生, 必有所依而后附, 今乃在河之浒与涘与漘, 无乔木高枝以引其条叶, 虽足自蔽本根, 而本根已失奈之何哉!故人一去乡里, 远其兄弟, 则举目无亲, 谁可因依。”因而说是伤叹“民穷无依也”, 是可信的

五. 《旱麓》

全篇六章 , 属《大雅·文王 之什》, 朱熹说它“此亦咏文王之徳言旱山之麓, 则榛、楛济济然矣。岂弟君子, 则其干禄也, 岂弟矣。”说的是周文王修先王之徳, 所以享受福祉。末章曰:“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岂弟君子, 求福不回。”茂盛的葛藤, 连续攀附高枝;快乐平易的王公, 继承祖先的徳泽谋求福祉。取象于葛藟的连绵不断的性状和繁荣兴盛的长势, 以喻其不违背祖训而发达昌盛。

《诗经》里的有趣误会 篇8

这是后人的误读,它其实是一首批判乱世废弃学校教育的诗。那个时期的学子都穿青色领子的服装,“青青子衿”一般被用来指代学生,因此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在诗中,老师对不来上学的孩子叹息道:“看你轻佻又放荡,没事就去城阙上逛,要知一天不见礼乐,如同荒废三个月一样!”这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不是情人相思,而是老师强调礼乐不能荒废。东周时期,统治者对礼乐极为重视,尤其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学好礼乐。今人不知,却想当然地把这首忧思学子荒废学业的诗当作是情人相思的诗。

《左传》中有这样一件事:郑国人在乡校里游玩聚会,并议论时政的得失。有个叫然明的人就向当时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提议,把乡校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认为人们能有个地方议论时政的得失是好事,既可使人们心中的不满情绪得以宣泄,又可给执政者提供良药。

然而那时的郑国已历经五世大乱,这其间必定有不少像然明这样的人提议毁坏学校,导致学生被遣散,师生之道终结。可老师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学生,责怪他们不再来向自己请教问题,盼着他们能重返学校学习,并告诫学生不要把大好时光浪費在游玩上,荒废了学业。

但到了后来,人们渐渐忘了这是首劝学诗,开始随心所欲地“误用”它。曹操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求贤若渴、爱才心切;恋爱中的人们则借它来抒发情感:“纵然我没有去找你,难道你就狠心地断音信?……我在城头上焦急地走来走去,因为一天没见你呀,就像分别了三个月!”所谓经典就是这样子吧,这样解读也对,那样解读亦可。它们总是经得起误读,经得起“借用”。时代变了,它也可以跟着变,于是一不小心就流传了几千年。

(选自《百科新说》2009年11月,有删改)

上一篇:校学生会办公室月总结下一篇:医务科质控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