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发展

2024-06-01

无障碍设计发展(共7篇)

无障碍设计发展 篇1

一、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

1、景观中无障碍设计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景观设计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 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 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建设进程中, 景观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视觉残疾人对景观设计的特殊要求

视觉残疾人是特殊的一类人群, 在对中国视觉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障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景观无障碍设计提出了在环境中适合于弱视者和盲人的视觉系统和引导的设计。“无障碍设计”顾名思义就是消除人为阻碍行动的障碍, 例如较高的门槛、暗淡的灯光、易滑的地砖等。应该说, 无障碍设计是一种空间规划手段, 即从不方便行动人群的生活轨迹出发, 从每一个细节关爱他们的生活起居, 令每个人独立生活的愿望成为现实。

3、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 体力弱, 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 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与人交往, 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园林景观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

二、无障碍景观设计

1、无障碍空间的设计原则

无障碍性系指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特殊人群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 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 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 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 作为景观设计者,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 积极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 以提高他们在景观环境中的自立能力。特殊人群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 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 即使感觉到了危险, 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 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 缺乏空间标识性, 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 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 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 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 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 来提高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 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 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 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 做细致入微的考虑。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 cm以上, 有高差时, 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 两边宜加棱, 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 cm×150 cm以上的水平空间, 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 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 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 最好能设置盲文。

园路路面要防滑, 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 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 应在2 cm以下。路宽应在135 c m以上, 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 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 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 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 除设置危险标志外, 还须加设护拦, 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 最好与台阶并设, 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 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 条件所限时, 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 cm时, 应每隔10 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 cm~35 cm, 级高应在10 cm~16 cm, 幅宽至少在90 cm以上, 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 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 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 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总之, 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 这里因篇幅所限, 不——枚举。

三、结束语

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 在景观设计中对于无障碍的选择, 是决定该设计能否实现“共用”的关键。因为人类具有诸多的感知“通道”,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等, 而特殊人群所欠缺的仅只是其中的某个“通道”而已。因此, 具有“多通道”知觉方式的设计就具有无障碍使用的优越性能。设计者所谋求的, 不只是在设计使用界面上消除人与物之间的障碍, 更希望能够以设计共用的实现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 景观无障碍设计势必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

摘要:景观环境与无障碍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并非表现个人内在的纯艺术, 也不光以技术为导向, 追求机能性为目的。景观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在作景观设计的同时设计者应考虑部分人的特殊需要, 并贯穿于景观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景观设计,无障碍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连新:《无障碍设计概论》,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2]沈逢源:《园林景观中的无无障碍设计》, 科技信息, 2007年

日本无障碍设计 篇2

法律与规范联手毂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

联合国对于老龄社会的认定方法为: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个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从联合国的标准来看,日本早在197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无障碍设计就已经成为日本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桥仪平教授,日本东洋大学人间环境研究所专门从事无障碍设计研究的专家,介绍说日本的无障碍设计在一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但从1994年开始,日本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对建筑等其他设施的设计进行约束。这对无障碍设计的实行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如,日本的大限府于1993年制定了《无障碍规定(蓝皮书)》,它是日本全国最早制定的一个地区。目前已有7个县(相当中国的省)制定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法规,且每五年便会对法律与规范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在2006年,日本通过了关于无障碍设计的法律法规,对建筑与交通的设计进行了硬性规定。高桥教授也参与了交通法规的制定。这个法规使设计上升至政府层面,使全国的无障碍设计都能够保持统一且较高的水准。

无障碍设计的规范,离不开日本市民的参与。据高桥教授介绍,自1971年开始,一些高龄人士与残障人士自发地组织并参与到关于无障碍设计的研讨会等活动中去。他们每月都会召开会议,并将来自多方的关于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感受及意见反馈给设计者。高桥教授本人也从1974年开始,每个月都会参加这样的集会活动与会议。他坦言,这对于设计工作具有相当实际的作用,通过这些来自实际的亲身体会,设计师可以在施工前进行调整,以减少因考虑不周全所带来的设计失误,避免因设计再造带来的资源浪费。因此,在日本,高龄人士与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这要归功于好设计的广泛应用以及市民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而相关的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也是推动日本无障碍设计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本福祉无障碍和通用设计学会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它是集中考虑人居、环境、交通、生活等各方面,并且集合了法律、社会福祉、工学等其他领域,以各种各样无障碍和通用设计的研究和开发为目标而成立的学会。

无障碍设施系统化与人文关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无障碍设施非常系统。如东京、横滨等城市在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周到、建设也趋于完备。例如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如,名为“心之都”的城市街道具备了相当完备的无障碍设施;道路与商业设施有着易于辨别的指示系统:各道口、电梯除盲文指示外,还设有语音提示。日本福冈市的地铁则以设计良好的视觉引导系统而闻名,无论使用哪种语言,乘客都能通过图形化的信息符号,最快地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这些设计让人人平等地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可以说,无障碍设计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平等与自尊。

高桥教授介绍,这些传统的无障碍设计在十几年前大多以个体为设计对象。近十年来,目本的无障碍设计已经可以从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考虑。以北海道、名古屋的机场为例,在早先时候,无障碍设计着重以机场本身进行设计,从指示牌、坡道到盥洗室等细节进行一一建造,而现在设计师们会将机场作为中心,考虑它与周边建筑,公共设施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够顺利地从机场到其他地方,实现全程无障碍。

关于无障碍设计的法规尽管已经建立,但是如何将约定俗成的“约束”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做到人性化、差异化且与生态、自然相适应,这并不容易。尽管无障碍设计首先要从功能与实用出发,但是对于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考虑也非常重要。如一些无障碍设施,对于有需要的残疾人来说可能不愿意去使用,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不愿意成为被区别对待的对象,而正常人也同样不愿意去使用,因为同样有被误解的可能性。这样的设计形同虚设。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与设计方法都是未来无障碍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

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

在日本政府颁发相关的法律与政策颁发之前,市民,尤其是残障人士自发组织的团体与组织已经多次向政府呼吁过加强无障碍设计的请求,以便更好地参与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日本最初的无障碍设计关注的多为身有残疾的能力丧失者。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无障碍设计的概念逐渐扩展至通用设计,受益人群也从残障人士扩大到老年人。通用设计(UniversalDesign),即充分包容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或不足者(如残疾人、老年人、幼儿等),使设计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并依此配备服务功能与装置,其中包括图形化的信息指示以及充分调动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通用设计具有七个设计原则:原则一,公平地使用,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原则二,可以灵活地使用,设计要迎合广泛的个人喜好和能力:原则三,简单而直观,设计出来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解明白的,而不会受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及当前的集中程度所影响:原则四,能感觉到信息,无论四周的情况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应该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原则五,容错能力,设计应该可以让误操作或意外动作所造成的反面结果或危险的影响减到最少:原则六,尽可能的减少体力上的付出,设计应该尽可能得让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适地使用,而丝毫不费他们的气力:原则七,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形、姿势或行动障碍的影响。目前,日本不仅仅以通用设计为日常的设计原则,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整体的设计战略思想。7个通用设计原则也已经成功地运用到商业、研究z中以创造一种独特的设计概念来适应日本人的特别需要。

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 篇3

1 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分析

所谓的无障碍设计是立足于对人类动作反应、意识以及行为的认真的研究, 从而能够对为人所用的环境和物的设计进行全面的优化, 将使用者感到困难以及困惑的操作界面上的各种障碍清除掉, 从而更大的方便使用者的操作。无障碍的设计理念就是无障碍, “障碍”在无障碍设计中主要包括对生活和通行造成影响的环境障碍、对生活自理能力产生影响的能力障碍以及不一定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功能障碍等各项内容[1]。

2 基于无障碍理念的电梯设计分析

2.1 基于无障碍理念的电梯设计原则

将环境中的障碍消除掉, 使各类人群在使用的时候变得更加方便, 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最终的目的。在无障碍电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结合无障碍设计的目的和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电梯设计的科学性。

(1) 安全性:在对电梯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在使安全性得到确保的前提之下, 还要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粗心操作或者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各种伤害, 因此必须要求合理的电梯空间和尺寸, 这样才能够便于轮椅实现灵活的转向。

(2) 适用性: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就是操作的舒适性和正确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环境、电梯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可以采用多途径将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 比如设置超载报警提示、到达层站时出现的颜色提示和语音提示等。除此之外, 还要针对特殊人群进行与之相关的特殊设计。比如设计凹形选层按钮, 可以方便残疾人省力的按下。

(3) 易用性原则:使用者在无障碍电梯中能够更加简单容易的使用, 所以必须要严格的按照人体的视觉特性要求和人体工程学要求排列电气的设计要素;要以信息的重要性程度为依据, 将信息依次提供给使用者, 比如要明显的分隔电梯的开关按钮和选层按钮, 这样就能够确保使用者充分的注意到这一点[2]。

(4) 其他注意事项:一般来说无障碍电梯设计的时候主要是设计使用者可以接触到的部分, 主要包括电梯轿厢和电梯候机厅, 如果电梯属于人、货两用电梯, 这时候就需要对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电梯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使医疗建筑竖向交通无障碍化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就是设置无障碍电梯, 在新的建筑中必须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设置无障碍电梯, 最少要具有一台无障碍电梯。在设计无障碍电梯的时候要对辅助功能以及基本功能之间的协调作用进行充分考虑, 要确保不会让辅助功能影响到基本功能。同时还要对电梯的加工工艺、材料、结构、色彩以及造型等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2.2 设计无障碍电梯轿厢

结构是物质功能的主要载体, 通过结构的诸多集合就能够实现产品的物质功能。一般来说, 现在的电梯主要采用方形的电梯轿厢结构, 在设计无障碍电梯的时候必须要确保合理的轿厢尺寸设计, 在设计电梯轿厢各组成部分的时候需要对各部件的按钮的高度、排列方式等各种要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要确保选层按钮和控制按钮具有清晰可见的特点, 而且要与墙壁的装饰物区别开来。设计无障碍电梯的轿厢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启后的电梯门需要保证具有不小于0.8m的净宽, 不小于1.4m的轿厢深度, 不小于1.1m的宽度。需要在距轿厢底0.80~0.85m的位置设置轿厢正面和侧面的扶手;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带盲文的选层按钮和无障碍选层操作装置;轿厢后壁设置镜面不锈钢;轿厢还要具备清晰的报层音响和显示[3]。

2.3 设计无障碍电梯的候梯厅

任何使用电梯的人都属于电梯候梯厅的设计对象, 因此在对电梯候梯厅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要对健全的人进行考虑之外, 同时还要对残疾人等身体不方便的人进行充分考虑。设计无障碍电梯的侯梯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候梯厅要确保具有大于或等于1.8m的深度, 0.9~1.1m的按钮高度。在设计无障碍电梯的时候确保具有0.8m以上候梯厅的入口净宽度, 这样轮椅在进入的时候会变得非常方便;要对显示轿厢抵达、层数位置、上下运行方向等的显示与音响进行设置;要将楼层标志安装在每层的电梯口, 同时要将提示盲道设置在电梯入口。

3 结语

本文分析并介绍了建筑物中的无障碍电梯设计, 对电梯故障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总结, 从而能够确保电梯可以将更加安全的服务提供给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不方便行动的人。总之, 要在无障碍产品设计中充分地运用人性化的理念, 这样就能够将对人的关怀更多地体现出来, 确保电梯无障碍化设计的实现。

摘要:无障碍电梯就是要对老年人及残疾人等不方便行动的人的电梯使用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 与无障碍设计的理论相结合, 最终设计出来的方便以及安全的电梯。本文分析并介绍了无障碍设计理念, 与设计规范中对电梯的要求相结合, 从而对无障碍电梯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无障碍理念,电梯设计,无障碍电梯设计

参考文献

[1]闫娜.论无障碍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几种具体形态[J].大众文艺, 2012 (23) .

[2]王一平, 张巍.空间设计的“识别无障碍性”研究[J].建筑学报, 2010 (S1) .

无障碍设计发展 篇4

[关键词]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应用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残疾人、老年人等走路不方便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以及道路的不断建设,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走路不方便的人群在日常出行中受到了较多条件的制约,并且他们对日常出行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一、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方式和方法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

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根据道路建设周边的实际情况和使用人群进行调查,使他们共同参与到道路设计工作中,在尊重他们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尽可能地确保设计中的所有环节均可以符合他们的需求,将以人为本理念渗透到道路设计所有环节中。

(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也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设计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和反复总结,进而设计出功能全、成本低的道路,在保证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小化。

(三)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工程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全面考虑道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单方面只考虑无障碍服务,应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市政道路整体设计中,实现无障碍设计与其他区域设计的无缝连接,在保证障碍人群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确保市政道路的一体性,使其更加完整和统一,进而达到资源优化、设计完整的目的。

二、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应用原则

(一)便于残疾人出行原则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每年由于各种问题致残的人口数量在不断攀升,导致残疾人比率越来越大,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残疾人的残疾程度不尽相同,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需求也不太相同。因此,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残疾人群体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群体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便于他们出行的道路。

(二)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除了需要满足不同类型残疾人出行需求的无障碍设计原则,还应该着重注意市政道路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安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易操作原则以及方便性原则。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在遵守以上四项基础原则的前提下,再着重考虑无障碍设计原则,进而结合实际设计出便于残疾人出行的道路。在实际生活中,残疾人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因此设计人员更应该重视每条道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在保证道路安全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施工操作的难易程度和路线的快捷性。

三、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市政道路台阶的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台阶的设计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台阶设计的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对其尺寸、宽度以及高度进行设计。过街天桥和过街通道等设施中除了需要注意台阶的尺寸,还应该安装扶手等设施,并且为台阶涂上色彩较为鲜明的颜色,使人们能够及时注意台阶。另外,还应安装台阶防滑装置,不仅实现了台阶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还达到了提醒障碍人群前方有台阶的效果。

(二)市政道路坡道的设计

市政道路中的坡道也被称为轮椅坡道,是无障碍设计中较为重要的设施,主要包括缘石坡道和行进坡道两种类型。缘石坡道通常处于人行横道两端,因此,应该确保缘石坡道的平整性,防止人们行走过程中由于摔倒而发生意外事故。行进坡道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其坡度,防止坡度过大对使用造成不便。

(三)市政道路盲道的设计

在盲道设计过程中,大多数设计人员都使用凹凸感强的黄色地砖,虽然设计目的在于提示残疾人群道路方向,然而,这种凹凸感强的地砖在使用过程中不够人性化,为在上面行走的人们带来较多不适感。为了优化这一设计,道路设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其一,为了提示残疾人群道路延伸的方向,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图形不同的地砖进行盲道的铺设,以此来指明方向。其二,因为盲道的服务对象是眼睛存在问题等眼盲残疾的人群,所以在盲道设计过程中,应该避开井盖、电线等障碍物。其三,确保盲道的整洁性和方向性,尽可能的使盲道方向沿着公共设施众多的方向而建,便于残疾人找到指定位置。

(四)语言障碍的设计方法

对于语言障碍的人员,在一些标志线的设计上,应该增加一些色彩明显的线条,并将线条放置在标牌的显眼的位置,标志的文字要能够凸凹有致,大小适中,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应相应的盲文,以能够帮助视觉障碍人员从中获取到有效的信息。人们记忆力和视觉能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年级较大的老人和较为年幼的幼儿其标识牌上的信息获取程度有限,所以要能够对其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除了要对原有的文字符号实施再加工,还要能够以鲜明的图形、符号来更好的进行表达,在实际的道路设计中,要尽量简洁明了的显示符号、图形,除此之外,还能够在所有具体文字符号采用填充的方式以更好的保障其文字表达的有效性。

四、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方式和方法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

在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根据道路建设周边的实际情况和使用人群进行调查,使他们共同参与到道路设计工作中,在尊重他们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尽可能地确保设计中的所有环节均可以符合他们的需求,将“以人为本”理念渗透到道路设计所有环节中。

(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也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设计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和反复总结,进而设计出功能全、成本低的道路,在保证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小化。

(三)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工程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全面考虑道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单方面只考虑无障碍服务,应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市政道路整体设计中,实现无障碍设计与其他区域设计的无缝连接,在保证障碍人群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确保市政道路的一体性,使其更加完整和统一,进而达到资源优化、设计完整的目的。

五、结束语

无障碍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园林设计,无障碍设计,残障人士,具体应用

1 无障碍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正常的公共设施不能满足他们正常的生活, 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这些人的需求要予以考虑, 而无障碍环境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具体指的就是在设计各种公共建筑、设施、环境时, 要对一些特殊群体的需求进行考虑, 要安装一些特殊的装置。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 表示对这些人群的关爱, 为这些人的生活提供更好的帮助, 从而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公共环境。

针对这个问题, 我国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通过建设无障碍设施, 可以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和其他社会人员的生活提供更多方便, 这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所以, 各级政府、党政机关都要对这项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 我国无障碍设计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比如说我们已经将这种设计方式融于一些休闲广场、医院和住宅小区等的建设上。这样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等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各种公共设施。这种设计理念的发展也表明了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说明我国国民素质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

2 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的具体应用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群体的生活需要。一些发达国家, 在20世纪的60年代就认识到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使一些特殊群体能够正常的使用公共设施, 降低了这些人群对其他人的依赖, 也扩大了他们的生活范围。

2.1 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1 缺乏无障碍关怀意识

现在的无障碍设计一般都是针对盲人等残障人士的, 比如说盲道、盲文等。但是真正的无障碍设计不仅可以为残障人士的生活提供方便, 还可以为老年人、妇女儿童、伤病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提供方面, 使其能够安全、平等的使用公共空间。我们必须对这些人群起到足够的重视, 要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进行园林设计。

2.1.2 忽视了无障碍设施体系的建设

无障碍环境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存在着很多节点的保障。针对这个问题, 国家在制定各种建设法规时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我国, 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体系, 尽管在近几年我国已经开始进行相关体系的建设工作, 但是还没有对无障碍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 要对残障人士、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 保证园林中无障碍危险物。这些弱势群体与健全的人相比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所以他们不能使用正常人可以使用的公共设施。因此, 我们应该在园林设计时采用无障碍设计方法, 设计人员要真正了解这些人群的需要, 保证设计的设施能够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在设计时要保证设施的实用性。比如说, 我们在提示人群对环境的判别时, 可以采用空间标识的方法;要建立一个可以供人们相互交流的休息区, 这样就可以消除人们孤独郁闷的心理;要在园林中设计一条或几条比较便捷的道路, 这样可以提供更舒适的游园方式。另外,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重视细节, 要保证那些细小部分结构的质量。比如说, 在建设坡道时要选择适当的防滑材料;在危险的道路边要加设护栏;要在光线不好的地方安装照明设备;在景观的转角处要设计供游人休息的休息平台等等。

2.2 无障碍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实践运用

2.2.1 无障碍设计的基本状况

现在, 我国无障碍设计在园林设计发展上还很薄弱, 对其的含义也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设计问题, 造成设计方案搁浅。我国在进行无障碍的园林设计时, 没有真正站在特殊人群的角度上考虑, 通常都是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不仅加入无障碍设计, 更从这些弱势群体的需求出发, 思考如何融入具有医疗保健康复的功能, 这将使得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 在游玩观赏园林景观的时候, 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关爱, 同时也康复了身心。

我国中山陵风景区内, 有一个盲人植物园, 它从盲人的生理缺陷角度考量, 用大量的信息构建了盲人行为无障碍的典范代表。植物园内种植了大量香味各异的植物, 并配挂着盲文铭牌, 有几十种植物设有语音介绍系统。使盲人在无法观看的状态下, 通过感受自身的嗅觉、听觉、触感等功能, 多角度感知了各类植物的形状、特点和名称。同时, 整个植物园在建设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盲人的特殊生理需要, 设置了各种触感变化极强的的鹅卵石作为行走安全提示, 让盲人朋友们在植物园里归属感极强地无障碍游玩“触”赏。

2.2.2 无障碍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发展

园林是人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放松心灵的场所, 其中的各种设施必须以满足人们休憩娱乐为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背景下, 在老龄化群体、残障人群的逐年递增的现实情况里, 如何通过社会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 创造一切必须可能的条件关爱注重老龄化群体、残障人群、弱势群体等的生理心理需求, 让他们平等而自由地与健全人群共同使用社会公共设施, 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娱乐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 在我国的万寿桥公园, 它是我国第一个无障碍园林公园, 其无障碍设施设备的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万寿桥公园从特殊群体的需求作为主要考量, 公园内大范围地引入了适合特殊群体需要的各种设计, 如盲道、安全园道、易登坡道、触摸地图、残障人士专用厕所、语音提示设施等等工程, 使得肢残者、视障者、老年人及健全人群皆能享受公园的娱乐设施, 在绿荫婆娑中呼吸新鲜空气, 缓解生活压力。

3 小结

综合上文所述, 无障碍设计在园林景观中应用时, 应重点衡量所涉及的具体建设的技术方法, 并且着眼点不单纯是放在残障人群、老龄化人群等特殊群体的便捷使用上, 要在设计中融合入各种关爱特殊群体的身心愉悦的元素, 让特殊群体在享受环境美的同时, 从心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特别的关心爱护, 由心境愉悦而产生和谐社会。如何使园林景观最大程度地适合社会各类人群, 就必须在园林无障碍设计的准则和规范上不断探索, 从人性化的视角进行观察, 制定灵活实用的设计方案, 为无障碍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打下充实牢固的理论指导基础。在园林景观建设实施方面, 在为各特殊群体提供合适的基础设施时, 要注重无障碍设计如何与园林景观无缝融合, 将无障碍设计的功能和谐地存在于园林之中, 使得社会全体人群都可以享受园林美景, 愉悦心灵。

参考文献

[1]王顺洪.中国概况[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9) .

[2]刘静.浅谈国内外无障碍设计的发展[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01) .

无障碍设计的探讨 篇6

1 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

城市中的公共建筑是城市居民日常行生活中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门, 包括交通、文化、娱乐、商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建筑设施。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可以便利残疾人、老年人等的工作和生活, 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在城市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1 应该以无障碍设施的普及完善为主

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把无障碍设计理念渗透到各类公共建筑当中, 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在各类公共建筑的建设中普及无障碍设计理念。根据现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应用情况, 应该在城市的道路、景点和游乐设施建筑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中设计缘石坡道、盲道、残疾人、老年人等的专用电梯、低位电话亭、盲文位置图、低位扶手、低位邮筒、无障碍进站通道等等, 逐渐构建起系统的、完善的城市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 以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安全进出和便捷使用各类公用设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城市道路两旁的无障碍通道和厕所的无障碍厕位的应用, 这两类无障碍设计可以说是残疾人、老年人等出行和生活所必须的。

1.2 要体现出公共建筑人性化和便捷性的设计要求

随着国家对残疾人、老年人等就业和生活的重视, 残疾人、老年人等对公共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下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应该以便利残疾人、老年人为原则, 体现出公共建筑人性化和便捷性的特点, 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的特点, 不断提高无障碍设计水平。在购物商场、公园、旅游景点的建筑入口、通道、电梯、厕所、服务台、饮水机、座椅和公用电话等与残疾人、老年人等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要实现无障碍设计, 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出行、购物、游览过程中的休息、购物、入厕、通信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以在商场、公共机构办公地点等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残疾人、老年人等专用行道, 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购物、办理公务等需要。具体如下表:

1.3 提高公共建筑中无障碍设计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当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应用, 它提高了各类建筑的服务功能, 带来了极大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当前在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当中, 应该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 提高无障碍设施的功能与水平, 如旅游景点当中, 沿专用路线从出入口到岔路口等处设置语音引导牌、可触摸式导航提示;在游人活动中心、残障人群不易进入的重要场所入口, 设置影视设备, 上述场所必要时可设置专供弱视 (盲人) 群体使用的触摸式音响设备;必要的场所可考虑设置专用电梯、升降台等设施。除此之外, 各类公共建筑中应该依托计算机系统和实时视频系统设计无障碍行为引导系统, 设计一款软件可以自动对残疾人、老年人等进行识别;根据其位移情况, 利用广播等手段适时提供周围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和使用情况, 引导他们便捷性地使用各类无障碍设施。

2 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常被人所忽视, 这主要是因为开发商没有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使用需要。1989年以后, 随着《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试行) 》正式颁布, 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开始得到应用普及。随着人们对于无障碍设计认识的加深, 居住空间的无障碍开始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就我国居住空间的特点和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需要来看, 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2.1 便捷的居住建筑入口

居住建筑入口是老年人、残疾人生活的必经之地, 因此, 对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更高。在居住建筑入口无障碍设计当中应该设置入口标志牌, 并要适当加大入口面积, 尽量减少高差和地面坡度, 并设计轮椅坡道和进出扶手, 以方便残疾人和老人的进出。在无障碍入口和轮椅通行平台处应设置防雨、防雪、防滑装置, 避免雨天等恶劣天气对老年人、残疾人出行安全的影响。在坡道设计上尽量选择直线型、直角形或折返型, 避免轮椅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因弧度导致失去重心, 威胁他们出行的安全, 坡道两旁的扶手应该形成一体, 坡度控制在的1:20。

2.2 公共走道应控制落差和凹室深度

居住建筑公共走道最小宽度为1.2 m, 其表面如使用不同铺装应相互取平, 高差不应大于15 mm, 并以斜面过渡。当门扇开向走道时, 为了不影响通行和防止碰撞的危险, 应设凹室, 将门设在凹室内, 凹室深度不应小于900 mm, 长度不应小于1 300 mm, 开启后的门扇和乘轮椅者的位置均不影响走道的通行。在公共走廊内两侧墙壁上应该尽量避免突出物, 拐角处的墙壁应该设计成弧形或者切面型, 避免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时撞到墙角, 损伤老年人、残疾人的身体。另外, 在公共走道上的顶部尽量避免悬挂物, 走廊顶部灯光、防火设计应该进行加固处理。

2.3 楼梯和电梯应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的实际生活需要

居住建筑的楼梯和电梯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的实际生活需要, 体现出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在楼道、楼梯设计中应该采用垂直交通的方式, 选择楼道内光线比较好的位置。在楼道设计中可采用2跑或3跑直线型梯段设计方式, 并在坡道、台阶、楼梯、走廊两侧设置通行扶手, 扶手高度应该在0.8 m左右, 并且起点终点应该延伸0.3~0.5 m, 在扶手上安装盲问标志, 写明通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居住空间的电梯设计当中, 电梯、电梯前厅及轿厢尺寸要符和各种型号的轮椅进出要求, 电梯门开启时间应该不少于15s。并在电梯门口设置光幕感应装置, 确保残疾人、老年人的进出安全。在电梯内部1m左右应该安装报警语音装置、电视监控系统、呼叫按钮等等, 保证乘坐电梯时的安全。

2.4 居住建筑房间内部无障碍设计要突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活要求

居住建筑房间内部无障碍设计应该以方便残疾人或老年人的居住和生活为主要目的, 在厨房设计上应该尽量增加厨房的长宽, 不能低于1 500×1 500 mm, 操作台的高度控制在80 cm左右, 宽度为50 cm左右;卫生间也应该预留出轮椅活动空间, 座便器应该考虑轮椅高度, 保持在40 cm左右;洗涮台高度控制在80cm左右, 墙面两侧加装扶手;冷热水管道要设计水温探测器, 设置冷水、温水、高温指示器和报警器, 水龙头出水温度超过六十度时要用疝气闪烁或报警声音报警, 提醒老年人或残疾人注意水温。

总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残疾人数量的增多, 将来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计要求将越来越高, 无障碍设计和施工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实际生活需要, 不断完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

摘要:就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这建筑中实现无障碍设计。

关键词:残疾人,老年人等,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勇.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以成都为例[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 (5) .

无障碍设计发展 篇7

关键词 信息无障碍 数字图书馆 移动访问 心理无障碍

分类号 G250.76

信息无障碍理念源于2000年7月G8会议上美日德英法意加俄八国领导人发表的《实现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冲绳宪章》,宪章提出“逾越数字鸿沟”,明确了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中,就残疾人群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信息无障碍较之城市设施无障碍具有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意义[1]。由于身体上的限制,残疾人士前往图书馆使用传统服务往往遇到很多障碍,建立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为残疾人士提供信息服务,在提高便捷性、降低服务成本等方面均具有传统服务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信息无障碍和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网络信息无障碍由万维网联盟(W3C)的网络无障碍推动小组(WAI,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提出,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相关软硬件的无障碍设计,使包括残疾人士和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感知、理解、浏览网页并与之互动[2]。中国互联网协会则把信息无障碍定义为:无论健全人士还是残疾人士、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够从信息技术中获益,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3]。

信息无障碍的国际标准包括:(1)可访问性(perceivable),即为非文字内容(如图片)及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等)提供替换文字,可以不同方式(如非标准图形浏览器)呈现内容而不会造成信息丢失,以使观看和聆听内容更为简便;(2)可操作性(operable),即确保所有功能都可以键盘操控,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时间以阅读和使用内容,不能采用已知会诱发癫痫的方式呈现(如视频不能一秒闪烁三次以上),并提供导览以协助用户发现和定位网页内容;(3)可理解性(understandable),即确保文字内容可读且易懂,确保网页以可预期的方式出现和运作,并协助用户避免和更正错误;(4)健全性(robust),即提升网页与现在未来用户接口及辅助技术的兼容性[4]。

图书馆信息服务无障碍是指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资源和资源提供方式具有可及性和通达性,不存在影响读者接受的障碍,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所有人,包括残疾人士、老年人和儿童,在信息获取和使用上享有均等机会[5]。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则主要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和多种信息无障碍技术,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加工功能,推进残疾人士服务相关信息通讯技术和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搭建基础信息平台,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碍信息服务。

2 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无障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引起广泛关注,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也备受重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声明其网站遵循Section 508与W3C标准设计,即所有技术均考虑到残疾人士的应用,否则可被起诉[6];大英图书馆声明其网站设计采用了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的建议,并正依照W3C的指引而努力[7];香港公共图书馆则承诺其在2013年下半年内重新推出的网站将会符合W3C无障碍网页内容指引(WCAG)2.0所有AA级别标准[8]。

在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自2003年以来也越来越受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相继颁布和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及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证了残疾人士平等享受公共文化的权利[5]。2008年9月9日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开始试运行,该网站设计遵循WCAG2.0,符合XHTML1.0技术规则,适用于盲用读屏软件,填补了我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的国家级空白[9]。2010年7月27日全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无障碍联盟成立,在图书馆界引发了强烈共鸣与反响[10]。2011年12月2日上海图书馆“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启动,面向视障人群、聋哑人群、行动障碍人群和老年人提供无障碍网站、有声电子书和数字化讲座等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上海图书馆主门户网站也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以消除残疾人士和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障碍[11]。同年12月12日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通过验收,该项目为面向残疾人士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指南和建设标准制定提供新的依据,有利于相关技术指南和建设标准的尽快建立[12]。

3 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3.1 技术发展趋势:对移动访问和多元语境的更大兼容

(1)在跨平台支持方面,目前无障碍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方面在于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移动访问设备的操作系统、输入输出及导航机制、设备制造商及运营商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于可访问性和安全性之间的权衡。移动设备正日益成为访问网络的重要形式,跨平台支持不是为技术和设备服务,而是要专注于满足残疾用户的无障碍需求并提供包容性体验,在包括不同移动设备、辅助技术及不同用户需求的更广泛背景下,简化用户输入并扩大人机交互,实现跨平台响应。而多设备环境下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则对身份验证方式和安全解决方案提出新的要求,包括监测、授权、测试和执行等领域的安全性和存取设置,以及定期评估和更新第三方技术。

(2)在用户体验方面,目前无障碍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方面在于现有动态Web内容大多没有对移动访问提供辅助技术所需的语义,例如视障用户无法得知页面局部区域的变化及模拟控件的类型;另一方面,在移动设备上实现灵活的多媒体互动是很困难的,例如同步注释或改编多媒体几乎不可能。为了让网页内容及其变化和状态可以被准确识别,无障碍数字图书馆需要以特定语义标识描述页面组件,包括动态内容和采用Ajax、JavaScript等相关技术开发的先进用户界面控件的本质信息,以实现用户操作和文档语义的关联,在页面间以标签或滑动方式显示多媒体的不同注解,以及定义和实现基于手势的用户互动,以此在各种移动浏览器和平台上捕获残疾人士的需要并提供包容性的用户体验。

(3)在资源建设方面,目前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主要集中在网页内容呈现的无障碍改造及网页和数字资源的文本化及声像化,而对应用程序、移动网络、社交媒体、数字出版等多元语境的支持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WCAG2.0是为Web开发的,但其本身技术中立,其原则、方针、成功标准及一致性模型可以应用于非Web信息和通讯技术,特别是电子书籍、图片、演示文稿、电影等非Web文档和软件,W3C的WCAG2ICT专责小组正致力于此。可以合理预期这是数字资源真正实现无障碍的必然趋势,在不久的将来,残疾人士将可以像健全人士一样在多元语境下自主访问和使用各类无障碍数字资源,而不是“被读”文本翻译或“被听”语音翻译。

3.2 思路发展趋势:让残疾人士主动感受世界

目前信息无障碍服务乃至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路,还局限于站在健全人士的角度去考虑残疾人士的需求,而不是让残疾人士主动感受世界。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涌现和融合,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将出现新的思路和手段,其发展趋势是利用传感技术和网络技术,让残疾人士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自主地感知服务、感知社会。

随着信息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将在智能化服务和信息推送服务上融合更多的技术和应用,例如利用互联网、传感网、移动网等网络技术,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神经感知等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的融合,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多的人机界面和交互通道,通过增加语音、手势、表情等多方面的人性化智能化的主动接入,激发残疾人士通过数字图书馆感受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3.3 理念发展趋势:心理上的无障碍

每位残疾人士都有不同的、属于他自己的个性,但普遍比较敏感、情绪反应相对强烈而不稳定、并且希望得到其他人的重视。基于平等与社会公正的理念,让残疾人士重返主流社会,有尊严地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

目前,国内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在设计理念上似乎无形中把用户分为两类:健全人士和残疾人士,虽然本意是为了提供符合残疾人群生理特点的“个性化”服务,但这种区别对待容易给部分残疾人士造成心理压力。未来的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在内容呈现和服务设计上,应尽量避免采用会产生心理暗示的隐性歧视形式,以免用户产生隔离、歧视及挫折感。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应该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对不同设备和不同需求的兼容性,提供多种使用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个体意愿和能力,尽可能对所有用户提供完全相同,或至少是类似或平等的多种使用方法供用户自由选择,同时要注意保护用户隐私以提高其安全感。

4 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常见误解及实施策略

4.1 对建设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常见误解

目前国内对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投入还相对较低,除了源于对其价值和必要性缺乏充分认识,还由于对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实施尚未建立正确的观念,例如:可能认为满足残疾用户的需求只是为少数人服务,没有找到合适的软件工具或开发团队,不清楚信息无障碍的标准和规范,认为建设无障碍数字图书馆过于困难、需要大量额外的培训和时间、所费不菲,或者认为无障碍设计只是在网站设计完成之后再进行的修改,甚至有的数字图书馆管理者可能认为无障碍设计干预了正常的网站设计,因此除非被强制要求,否则不考虑无障碍设计。

事实上,把无障碍设计作为数字图书馆设计过程的一部分较之后期修正效率更高,只要建立和执行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建立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并不困难,也不需要太多花费,这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多元对象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4.2 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实施策略

(1)通过教育和训练强化信息无障碍理念,把握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要在图书馆内、数字图书馆开发团队和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信息无障碍的理念和服务意识,通过培训让包括图书馆管理层、馆员、数字图书馆开发团队和网站管理者在内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建设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学习信息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及其前沿思想和技术,关注国内外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

(2)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和实施流程。建立工作组和项目管理团队,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或升级改造工程与项目生命周期相结合,包括需求咨询及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等。由于大部分数字图书馆设计者、管理者、甚至图书馆主管领导本身在数字图书馆的使用上没有特殊需求,较难设身处地为残疾用户设想,因此无障碍需求咨询和需求分析是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瓶颈,要通过培训让相关人员了解残疾用户的特点、需求,以及他们如何使用辅助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以便为用户提供实质帮助;系统规划要具有前瞻性,以顺应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注意尽量保持数字图书馆原有风格和功能,以免影响原用户的使用习惯;在运行维护阶段,要设立专责单位定期评估机制,定期与信息无障碍专家和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用户进行咨询协商,请专家和用户提出建议并提升改善。

(3)加强宣传及信息交流。残疾人士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资讯接收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广播电视及亲朋好友口耳相传,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创新,增强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信息无障碍服务的氛围。可以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微博等信息平台,加强与电视、电台、报社等媒体的联系,请媒体对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进行报道和跟踪采访,以此推广信息无障碍的理念,提高全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鼓励残疾人士使用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主动融入社会。

5 结语

上一篇:计算机英语翻译下一篇:高效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