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2024-08-31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精选8篇)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篇1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

一章 总则

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湖北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和其他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街的无障碍建设和管理。

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工作。、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建设的监督、协调和管理工作。

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建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

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道路、桥梁、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和维护。屋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物业管理的居住小区、居住建筑内无障碍设施维护的监督管理。务、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江滩、公园范围内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

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城市道路盲人过街提示音响的建设、改造和维护。

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影视作品加配字幕、开办手语节目等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工作的监督管理。

划、交通、商务、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旅游、民政、邮政、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行政主管和行业管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无障碍建设的相关管理工作。

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按照本办法关于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定,负责其管辖区域内的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工作。

四条 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是该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义务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所有权人应当与使用管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的责任。

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无障碍建设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

六条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进行无障碍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无障碍环境建设课题研究。

二章 无障碍设施

七条 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机构应当组织规划、建设、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编制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规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八条 新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交付使用,并与建设项目周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对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无障碍设施,组织残疾人代表试用,并对其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设单位应当将新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所需经费纳入建设项目经费预算。

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不得降低和擅自修改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

条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认真做好无障碍设施工作。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依照职责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审查合格证明文件。

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新建建设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过程的监督检现的质量问题应当责令改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提交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当含有无障碍设施质量监督的相十一条 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与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节进行审批及备案时,对不符合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项目,不得办理审批、验收及备案手续。十二条 新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应当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十三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市无障碍设施改造规划,对本区域内已建成但没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或者已配套设施但不符合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制订改造计划,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逐步对相关设施进行改造。十四条 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应当根据改造计划,对不符合建设标准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资金按照市、区分工分别由市、区财政安排。其他建设项目配套施改造资金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承担。

十五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已经改造的无障碍设施进行验收,对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十六条 城市道路、桥梁、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无障碍设施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维护管理。其他建设建设的无障碍设施由所有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负责维护管理。

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规定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理责任人应当及时改建或者修复。

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无障碍设施,不得破坏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功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十八条 禁止占用无障碍设施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所。因工程施工等特殊情况确需占用的,由城市管理行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论证,符合条件的方可批准占用,同时由占用单位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改建,保证的正常使用。

时占用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不得超过规定的占用时间、范围和要求。占用期满,占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恢复原三章 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

十九条 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应当优先配置一定数量的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为行动不便人员的乘车出行提供方便。二十条 经过图书馆、档案馆、体育馆、歌舞剧院、医院、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公共场所、活动中心的公交线路应当逐比例的无障碍公共汽车或者低地板公共汽车。低地板公共汽车应当加装活动踏板和轮椅固定装置等能满足行动不便者

无障碍装置。

共汽车应当按照无障碍建设要求配备语音和字幕报站系统。

二十一条 公交站点应当设置高位站台、提示盲道并设置盲文站牌。

障碍公共汽车运行线路各站点应当提供字幕报站系统。

二十二条 从事客运出租汽车服务的单位应当配备一定数量轮椅出行者所需的出租汽车,提供预约服务,并公布预约电二十三条 鼓励有关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对城市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进行无障碍升级改造以适应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的乘要。

二十四条 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养护,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修复。

四章 无障碍信息交流

二十五条 鼓励医院、电视台、图书馆、档案馆、商场等服务场所进行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

励开发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专业网站和信息交流服务产品。

二十六条 电视台应当开办手语节目,电视新闻、电影、电视剧中应当加配字幕。

二十七条 医院、城市中心广场、车站等重点公共场所应当建立信息屏幕系统。

二十八条 在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医疗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推广使用手语。

二十九条 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应当设置盲人阅览室。

五章 监督管理

三十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照职责加强管理协作和联动,落实管理责任,保障城市道施使用中的安全和通行便利。

他各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共同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三十一条 残联、妇联、老龄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反无障碍建设和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的行为实施关管理部门进行反映和举报,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处理。

六章 罚则

三十二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三十三条 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按照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实施改造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位的相关单位不得参加文明单位的评选,相关责任人不得参加市(区)绩效目标先进个人的评选。

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损毁无障碍设施,破坏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功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毁的,无障权人或者使用管理人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分别按照城市道路桥梁、城市生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规定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三十七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章 附则

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无障碍建设,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孕妇、儿童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工作生活中通利,信息交流无障碍,能全面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无障碍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和信息交流的建设)无障碍设施是指在城市道路、建筑中配套建设的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停车位、低位装置等适合行动不便者日所使用的设施;)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是指具有无障碍功能、适合行动不便者出行使用的公共汽车、客运出租汽车、轨道交通等公;)无障碍信息交流是指使用手语电视节目、加配字幕的影视剧作品、语音和字幕引导系统、无障碍标志等适合残疾重要信息或者向外界传递重要信息的平台或者服务。

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篇2

建标[2003]38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民政厅、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直辖市建委、规委、市政管委、民政局、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民政局、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生活的重要设施。近十多年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建设、民政、残联、老龄等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大中城市中盲道、坡道等大批无障碍设施的建成和使用,为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我国多数城市无障碍设施的数量和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新建的无障碍设施设施把关不严,原有设施改造迟缓,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提高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强制性条文的力度

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强制性标准,其中24个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各地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建设无障碍设施。

2、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规划时,应按《规范》提出的无障碍要求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不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不按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的行为。

3、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对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进行无障碍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查设计文件时,要把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审查,对违反《规范》设计要求的,不予通过。

4、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有关部门要对无障碍设施的范围和质量严格把关,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备案主管部门不予备案。市政管理部门应对接收设施中无障碍设施的位置、规格、质量认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接收。

5、住宅小区和小城镇的建设中,无障碍设施要与其他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建设。

6、要切实加强对在建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对拒不执行《规范》中无障碍设施建设强制性条文规定的,要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第81号令)等有关法规、规定予以处罚。

二、加快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

各地要科学制定原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要以与残疾人、老年人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为重点,确定目标,落实责任制,逐步实施。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存在缺陷的要制定维修、改建计划。在对现有城市道路进行改造时,必须按规划要求建设无障碍设施。各地应从城市维护建设费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工作,同时采取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加大无障碍设施改造的投入,使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对已建无障碍设施的管理

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所有权人或授权经营管理者,应做好无障碍设施与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的协调;处理好辖区内的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与建筑物其他设施的衔接关系,做好街区道路、建筑物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工作。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养护维修单位,应切实做好无障碍设施的养护维修工作。有关部门应把无障碍设施的维护情况作为考核养护、维修单位工作和拨付资金的重要指标,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完好。

3、城市建设、市政、综合执法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整顿清理无障碍设施被占用、被破坏的现象。根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大对上述现象的处罚。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并定期组织对已建无障碍设施的检查,对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予以查处。

四、积极开展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活动

各级建设、民政、老龄、残联等部门(单位),要按照《关于开展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工作的通知》,认真组织开展好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并做好辖区内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街、单位)工作。认真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促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

五、做好《规范》的培训工作,提高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和能力

各级建设、民政、老龄、残联等部门(单位),要采取措施,组织好对《规范》内容和技术要求的学习。要制定计划,2年内分期分批完成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残疾人和老龄工作的同志以及做无障碍设施建设具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从事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及施工、监理、验收工作的人员熟悉《规范》,建设项目规划审查机关、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规范》,以增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和能力。

六、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级建设、民政、老龄、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宣传工作,把利用“助残日”等所开展的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与处罚结合起来,以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关注、支持、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篇3

刘黄娟(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在引进西方管理模式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引起相当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感召下,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所加强,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和各地的开发区的需要。但由于起步晚,思想断层,短期利益等因素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起飞不落地,落地不生根,生根不宣传,宣传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应该从宣传、执行、延续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管理学界逐渐认识到理性主义的局限,并开始转向企业文化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构建好企业文化,企业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杰出的企业都有卓越的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杰出企业的法宝,也是各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初步认识和理解:1988年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召开各类企业文化研讨会;中国企业文化网提供了业界精英、学术天地、中外交流、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广阔平台; 2008年12月17日第三届文博会企业文化与品牌创意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广州开发区与跨国公司进行企业文化角逐;各企业文化研究机构对企业文化的诊断与评估,跨国企业的文化

与融合,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面临的挑战,企业文化重塑等课题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但是,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企业文化书籍乏善可陈,且只停留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研和理论的突破上,并且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影响,企业文化往往与党建工作一起处理,造成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企业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的问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独特的企业风格,加强企业凝聚力,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发展中重要课题。而对新兴的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地调研则可稍稍填补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方面的空白。

企业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一个外来词,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a一词,具有居住、耕作、精神等意。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是“人文化成”和“以文教化”,这与西方“文化”一词中的培养、教育、改变之意相吻合。《辞海》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形成“管理文化”,它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成员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

次,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第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群体产生更大的协同力。第五,有利于树立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公司和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那些无形资产,是海尔最大的优势,海尔的企业为变化由此深入,企业的思想由此统一,它锻造了员工的意志、重铸了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就是管理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美国所造成的冲击,美国学者在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后,首先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日本企业普遍认为,管理的关键是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和领导者的身体力行,树立起大家共同遵循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培植出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共赴目标的“企业精神”。由于这种企业精神是管理中的“软”因素,与社会文化传统风貌的“亚文化”或“微观文化”,因此被称为“企业文化”。

南齐王融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说明了组织机构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伴随其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和体现形式,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文化虽然是“微观文化”,却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早在1929年,美国哈弗大学的心理病理学家教授梅奥等人

在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著名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室,面谈计划。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认为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努力,证明了自泰罗以后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偏差。以需求层次理论,超Y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理论为主的行为科学理论形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信息化和全球化,中国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号召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前进的动力。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最高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可谓众说纷纭。我国学者魏杰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总结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它反映和规范企业行为。根据典型的企业构成理论——“同心说”,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的同心圆结构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吴维库教授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结构的“陀螺”模型,在核心理念层中分出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强调企业家精神和素质对企业文化形成的核心和关键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企业文化简单称为“老板文化”的原因。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恩施州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州局)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完善“三同时”监督检查机制,落实环境保护部及省环境保护厅(以下简称上级环保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督检查,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及《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结合州局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州局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州级审批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及上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上级审批项目)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三条 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承担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应客观公正反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对验收监测或调查结论负责。

第二章 “三同时”监督检查

第四条 州级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抄送州环境监察支队及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

县市环保局负责建设项目“三同时”的日常监督管理,州环境监察支队负责组织开展“三同时”执行情况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

第五条 州级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向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报送《建设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施方案》;上级环保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向州局报送《建设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建设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确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情况。应载明环境工程设计单位、单位资质、环境保护工程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中确定的内容是否一致、环境保护工程施工图及施工预算等内容。

二、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应包括项目主体工程开竣工时间、环境保护工程开竣工时间、预计投入试生产时间等。

三、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制度制定情况。包括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及职责落实情况、拟开展环境监测情况、拟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时间等。

州级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后按季度向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书面报告“三同时”执行情况;上级环保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后按季度向州局书面报告“三同时”执行情况。

第六条 建设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日常监督管理及州环境监察支队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应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文件为依据,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以及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是否发生重大变动;

(二)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与主体工程设计、施工、投产使用是否同步;

(三)施工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情况;

(四)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实施情况;

(五)施工期环境监测的实施情况;

(六)前次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管理的整改要求落实情况;

(七)限期整改和行政处罚决定等落实情况。

日常监督管理和抽查应当制作现场检查记录及询问笔录等文书。

第七条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环境监理单位应当编制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作为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依据之一。

第八条

建设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日常监督管理及州环境监察支队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时,发现建设项目存在“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环境违法行为,应督促建设单位及时整改,并书面报告州局。

建设项目存在以下环境违法行为,应及时调查取证,提出处理建议,书面报告州局:

(一)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擅自发生重大变动;

(二)超过法定期限开工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重新审核;

(三)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五)未按法定期限办理竣工环保验收手续;

(六)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正式生产或者使用;

(七)其他环境违法行为。

州局及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依据法定权限负责对州级及上级审批项目建设期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按照法定权限,必须由上级环保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建设项目,州局报请上级环保部门对其实施行政处罚。查处情况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相关法律文书抄送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

第九条

州局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十日之内,向省环保厅报送上一季度上级审批建设项目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每年一月的前二十日之内,报送上一上级审批建设项目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州环境监察支队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十日之内,向州局报送上一季度州局及上级环保部门审批项目“三同时”抽查情况;每年一月的前二十日之内,报送上一州局及上级环保部门审批项目“三同时”抽查工作总结。

县市环保局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十日之内,向州局报送上一季度辖区内州局及上级环保部门审批项目“三同时”日常监督管理情况;每年一月的前二十日之内,报送辖区内上一州局及上级环保部门审批项目“三同时”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第十条

各县市环保局应建立建设项目监管档案,明确记载州级及上级审批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情况;州环境监察支队负责建立建设项目管理档案,明确记载州级及上级审批项目的抽查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档案应按档案管理规定和要求及时归档。

第三章 竣工环保验收管理

第十一条 州局组织州级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州环境监察支队、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应当参加验收。

第十二条 州级审批项目建成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项目建设单位向所在地县市环保局提交试生产申请。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在接到试生产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试生产的决定。试生产审查决定抄送州局。

省环保厅审批项目建成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项目建设单位向州局提交试生产申请,州局在接到试生产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试生产的决定。试生产审查决定抄送省环保厅。

环保部审批项目建成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项目建设单位向省环保厅提交试生产申请。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依法进入试生产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开展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应在国家规定期限内完成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及时了解验收监测或调查期间发现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并书面报告州局。

第十四条 验收监测或调查报告编制完成后,州级审批项目,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提交验收申请及验收材料,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转请州局验收。对于验收申请材料完整的建设项目,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回执;对于验收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并当场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的材料。

建设项目验收监测严格按照州局《关于加强全州建设项目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通知》(恩州环发[2009]22号)执行。

验收申请材料包括:

(一)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申请报告,纸件2份;

(二)验收监测或调查报告,纸件2份,电子件1份;

(三)由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公示材料,纸件1份,电子件1份;

(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提交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纸件1份。

第十五条

州局对拟验收的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进行公示(涉密建设项目除外)。对公众反映的问题予以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州局收到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转报的验收申请后,组织开展建设项目验收现场检查。现场检查符合验收条件的,组织召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会;现场检查不符合验收条件的,提出整改意见。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州局应成立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负责州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应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审议,提出验收意见。

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单位应当参与验收。

第十八条

经验收审查,对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州局在受理建设项目验收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理验收审批手续(不包括验收现场检查和整改时间)。

建设项目验收审批文件抄送州环境监察支队和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

第十九条

经验收审查,对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州局下达限期整改,州环境监察支队和项目所在地县市环保局负责监督限期整改要求的落实。

按期完成限期整改的建设项目应重新向州局提交验收申请。

对逾期未按要求完成限期整改的建设项目,州局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条

对完成验收审批的建设项目按季度进行公告(涉密建设项目除外)。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各县市环保局可参照本规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中国地震局令第7号)、《湖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327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依法确定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工作。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以下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城乡建设、住房保障房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降低抗震设防要求。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让活动断层、滑坡、崩塌、地裂缝、采空区和沉陷区等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区。

第七条 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湖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依法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

第八条 除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外,其他建设工程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

(一)已经完成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地区,按照地震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未完成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地区,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位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界线两侧各4公里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按照较高一侧的参数值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三)学校、幼儿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体育(场)馆、影剧院、医院、商场、候车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以及本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确定的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应当根据地震小区划图或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高一档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九条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应当纳入我市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项目审批部门和设计图审查机构应当将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确定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审查、设计审查的依据和必备内容,并向社会公开。

抗震设防所需费用应当列入工程建设概算。

第十条 建设单位在组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将建设工程是否符合抗震设计文件要求以及抗震设计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纳入竣工验收内容。

第十一条 销售住宅、写字楼、商铺等建筑物时,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明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第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提高农村住宅和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建设示范点、提供指导性设计图册、技术培训等方式,为村民自建房屋提供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的,由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篇6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和完善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湖北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以及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当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

区人民政府(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下同)负责统筹协调所辖区域内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处置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矛盾问题。

第四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以下简称专用账户),依法对其使用专用账户拨付农民工工资暂付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处理其负责监督管理的建设工程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协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投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受理和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举报投诉,处理农民工工资争议。

公安机关负责依法处理欠薪逃匿、以暴力手段对待农民工讨薪、恶意讨薪等违法行为。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依法提供法律援助。

金融工作部门负责协调金融机构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城管、水务、园林和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关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职责的规定,负责其监管的建设工程项目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市实行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款“两条线”拨付和农民工工资按月支付制度,并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系统。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进度款,并监督施工总承包企业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

按照“谁承包、谁负责”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实行施工总承包企业全面责任制和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直接责任制。

第六条 开展专用账户管理业务的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应当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专用账户管理合作协议。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建立专用账户管理系统,协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 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在商业银行开设专用账户,用人单位应当与商业银行签订工资委托代发协议,为农民工在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工资银行卡,专门用于保障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施工总承包企业在进行工程专业分包或者劳务分包时,应当在分包合同中载明专用账户的开户银行、户名、账号等相关信息,以及农民工工资拨付的办法。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的专用账户开户证明文件和“农民工工资委托代发协议”应当提交施工总承包企业备存。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内部工资支付办法,实行用工实名制管理和工资直接发放月结制度,并告知本企业全体农民工。企业内部工资支付办法的内容应当包括:支付项目、支付标准、支付方式、支付周期和日期、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以及其他工资支付内容。

第八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督促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单独设立专用账户,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本项目的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

第九条 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按时足额将农民工工资暂付款拨付到专用账户,不得拖延付款。

建设单位应当于每月第3个工作日前,将上月农民工工资暂付款拨付到施工总承包企业专用账户;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于每月第5个工作日前,将上月农民工工资暂付款拨付到专业承包企业专用账户。每月农民工工资暂付款基数按照合同价款总额的20%除以合同总工期的月数(合同工期不足1个月的,按照1个月计算)确定,所拨付的农民工工资暂付款在拨付工程进度款时扣除。

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实行劳务分包的,应当于每月第7个工作日前,将上月农民工工资暂付款拨付到劳务分包企业专用账户。每月农民工工资暂付款基数按照合同价款总额除以合同总工期的月数(合同工期不足1个月的,按照1个月计算)确定。

按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计算的农民工工资暂付款与根据实际完成工程量计算的农民工工资发放数额存在明显差异的,可以对农民工工资暂付款的标准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建立“农民工个人工资银行卡名册”。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在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后的7个工作日内,将劳动合同、“农民工个人工资银行卡名册”等提交施工总承包企业备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农民工个人工资银行卡名册”等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总数的10%。

施工总承包企业不得将工程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违反规定的应当依法承担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农民工工资,农民工提供了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应当于每月第2个工作日前在施工现场公示农民工工资明细表,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的农民工工资明细表应当报施工总承包企业备存。

农民工工资明细表应当包括支付单位、支付时间、支付对象、支付数额等情况,并至少保存2年。

农民工工资由商业银行统一代发,用人单位应当于每月第10个工作日前通过用人单位的专用账户直接划拨到农民工的个人工资银行卡上。专用账户资金不足的,由用人单位自行补足。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应当按照施工总承包合同价款总额的5‰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建设工程竣工后,经建设单位申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在30日内未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应当于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全额返还建设单位缴纳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本金和利息。

农民工工资支付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可以减少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数额。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使用和退还的情况应当依法予以公开。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使用和退还的具体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查验该项目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设立专用账户的情况,发现未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未设立专用账户的,应当要求建设单位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办理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设立专用账户的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合同执行有争议、工程款被拖欠等合同纠纷为由拖欠或者克扣农民工工资,不得以工程款或者工资被拖欠为由怂恿、煽动农民工围堵马路和政府机关、聚众讨薪、恶意讨薪。

第十五条 未按照规定设立专用账户或者拨付农民工工资暂付款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未按照规定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立专用账户、拨付农民工工资暂付款、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拖欠农民工工资,受到行政处罚的,依法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示。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项目施工许可等进行限制。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农民工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或者有关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以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为由,怂恿、煽动农民工围堵马路和政府机关、聚众讨薪、恶意讨薪的;

(二)以诈骗钱财为目的,采取伪造农民工名册、记工单、工资欠条、工资表、施工合同等资料,提供虚假情况,谎报案情的;

(三)以暴力手段对待农民工讨薪的。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农民工工资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农民工工资,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建设单位,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人和组织者。

(二)用人单位,是指在本市建设领域直接招用农民工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

(三)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装饰工程。

(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

(五)本办法以上含基数,以下不含基数。

武汉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文 篇7

北京地区各有关工程设计单位:

现将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建标(2002)116号《关

于开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检查的通知》(以下简

称《通知》)转发给你们。根据《通知》精神,结合北京市开展无障

碍设施检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特通知如下:

一、各单位要从思想上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执行《城市道路

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严肃性。

二、按照《通知》检查的内容及要点进行自查,并填写《北京

地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运行情况自查表》(见副

表)。

三、请各单位将自查情况与自查表于6月20日前报送北京市勘

察设计管理处。

联系人:黄飞莉黎泽洪

电话:68021802传真:68024986

附:

1、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建标(2002)116号《关于开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检查的通知》

2、《北京地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运行情况自查表》

北京市勘察设计管理处2002年6月10日

附1:

关于开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

建设情况检查的通知

北京市规委、建委、民政局、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建委、民政局、残疾人联合会,湖北、广东、四川、陕西省建设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

为加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各方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推动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决定对部分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城市

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成都市、西安市、深圳市。

二、检查内容

围绕贯彻《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十五”实施方案》,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在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是否制定了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规定;

(二)2002年1月1日起设计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是否按“强制性条文”的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

(三)在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是否按“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

(四)已建成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是否进行无障碍改造或制定相关的改造计划;

(五)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详细内容见附件。

三、检查组成(一)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二)民政部社会事务与社会福利司

(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展部

(四)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五)无障碍工作专家

四、时间安排

2002年6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有关要求

(一)接到本通知后,请有关城市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民政局、残疾人联合会,对本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完成自查报告,并提出在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项目清单以及2002年1月1日起设计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项目清单。

(二)各城市自查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建议。

联系人: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胡传海010-68393319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蔡卫义010-65273927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展部

郭春宁010-6514300

1附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检查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二OO二年五月九日

附件: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检查要求

一、城市道路

1、城市主干道和主要商业街的人行道,缘石坡道的设置情况。

2、有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的城市主要道路,轮椅坡道、安全梯道及扶手的设置情况。

3、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的人行道以及城市主要道路的公交车站,盲道的设置情况。

4、干道路口,人行横道两侧,地铁、轻轨交通的出入口,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台阶、坡道的起点与终点,提示盲道的设置情况。

5、城市主干道的主要路口、主要商业街的人行横道,与红绿灯同步的过街音响信号的设置情况。

6、有无障碍设施的场所,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牌的设置情况。

二、建筑物

1、政府办公楼、医院、综合商场、银行、邮电局、宾馆、饭店、文化馆、图书馆、飞机场、铁路客运站、汽车客运站以及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

2、中高层住宅和公寓、为老年人服务的建筑物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

三、居住区

1、居住区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

2、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公共绿地、服务建筑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

附件

2北京地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运行情况自查表

公建类别:填表单位:

注:

1、规定的设施若有设计无实现的;已建工程曾按“规定”要求建设单位进行改造而未实现的,需在备注栏里注明。

武汉旅游业障碍分析 篇8

旅游管理1程芳

武汉有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业在武汉并不是支柱性行业,武汉旅游业需要发展。我认为跨越式发展正是现在武汉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模式,跨越式发展的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均增长速度。截止到2008年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省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武汉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自古就是经济发展的枢纽地带,这是极大的优势,但是武汉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武汉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武汉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武汉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武汉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湖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武汉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武汉近几年经济发展落后,中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武汉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武汉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

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四)产品结构单一化

上一篇:黑板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记录下一篇:基于零脱靶量设计的变结构末制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