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产品

2024-09-20

无障碍产品(精选10篇)

无障碍产品 篇1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盲人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的分析,进行对盲人用户的产品进行研究和设计。其次,又从现有盲人导盲用品及体验设计相关概念的研究提出采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对盲人拐杖进行智能化设计,在功能上附加以导航定位和报时等功能,并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对盲人手杖进行人性化设计,从而达到对盲人导盲产品的无障碍设计的构想。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盲人用户,产品

盲人群体是残疾人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特殊群体,我国也是世界上盲人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社会各界一直都在热切关注着盲人问题。盲人群体由于视力障碍的原因行走不便,因此,如何安全行走成为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盲人群体需要从社会上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们感觉自己能够在生活上独立,以及让他们觉得自己在生理上完全自理。现如今许多机构已经设计出一些帮助盲人用户导盲的相关产品,有些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得到推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盲人用户的导盲工具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更新和改进。

1 无障碍设计

1.1 无障碍设计简介

无障碍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使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使用性能,它是指清除在一切为人与物的设计活动中使使用者在使用时感到困惑的障碍。无障碍设计不仅仅要满足正常人的使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在不同程度上有生理缺陷和丧失正常活动能力的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通过无障碍设计配备满足人类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1)

无障碍设计最早先是体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以及交通设施等领域中,它最初考虑的对象主要是由于生理缺陷导致部分活动能力或者全部活动能力丧失的残疾人。在1959年召开的欧洲会议时会议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之设计与建设的决议”,“无障碍”这一概念开始形成,然而,“无障碍”这一观念的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标准协会制定了“无障碍标准”,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无障碍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和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产品的无障碍设计、无障碍信息设计、人文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等几个方面。(2)

1.2 产品设计中无障碍设计原则

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是消除一切在人们使用产品是感到的困惑和障碍,它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清除使用者感到困惑的障碍,从而为残障人士和丧失正常活动能力的人能够充分融入到社会中创造有利条件,共享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以此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产品。

产品无障碍设计既要满足残障者的使用功能需要,同时也要方便他们的出行和使用,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产品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无障碍设计不能只限于无障碍这一狭义目的,应该考虑将无障碍设计作为环境空间的可爱形象来抚慰人心,给人以新的活力和精神、心灵的启迪,增强无障碍设施的亲切感和亲和力。(3)

2 对盲人群体的特征分析

2.1 盲人群体的生理特征分析

盲人群体由于无法使用视觉观察路面情况,因此他们是众多群体中出行最为不便的人群之一,他们主要依靠盲人手杖及脚对地面触觉做出的反应,以及对环境中的声音和气味做出的听觉和嗅觉反应来感知他们周围的事物。盲人的其他一般知觉要比正常人强很多,比如触觉、听觉以及嗅觉等,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使用视觉来了解他们周围的事物而只能靠他们的听觉、味觉以及触觉来感知世界。他们不能依靠视觉信息来定向、定位,而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以及借助其它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了解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4)因而行动相对正常人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盲人群体在熟悉环境中遇到的障碍一般来说相对较少,而当他们进入一个比较陌生新的环境时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意外。

2.2 盲人群体的心理特征分析

盲人群体由于视觉障碍的原因不但在日常生活自理方面有所困扰,而且在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负担。作为社会中弱势群体之一的盲人有着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模式去了解世界和认知世界,这也使得他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等行为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但他们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被社会所认可,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希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一起融入到社会中去被社会所接纳。

盲人由于视觉障碍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中,对于安全的需求最为强烈。其次他们在生活上有种孤独感和自卑感以及敏感的自尊心,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们由于视觉障碍对生活缺乏安感的基础上。安全需求是人们的第二个基本需求,它仅次于人们的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而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们都是建立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类这两大需求的基础上的。(5)

2.3 盲人日常户外活动障碍分析

盲人用户由于社交需求等原因在外出活动中主要会遇到以下这些障碍,首先就是路面障碍,大多数盲人一般都采用普通的盲杖,而普通的盲杖由于手杖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能够准确地探测到障碍物,同时由于手杖的尺寸有限不能够探测到前方离盲人稍微比较远地方的障碍物和前方移动的障碍物以及空间中的障碍物等。其次由于我国居民对盲道的意识欠缺,经常停车占用盲道以及在盲道上堆放其他物品等,这也给盲人安全出行带来一定障碍。最后,盲人由于视觉障碍看不到周围事物在日常出行中对自己所处位置有时不能够准确定位,同时在乘车以及过马路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3 现有盲人用户导盲产品分析

根据市场上现有盲人导盲产品类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手持类导盲产品、戴挂类导盲产品和移动累导盲工具。

手持类导盲产品主要包括手杖类和非手杖类产品,手杖类产品历史悠久,它作为盲人用户的一双新的眼睛出现在盲人的世界中帮助盲人探测路面情况。非手杖类产品都是电子类产品,它主要是依靠能量波技术来探测路面及盲人周围障碍物的,比如红外线探测技术、超声波探测技术以及激光探测技术等。

戴挂式导盲产品主要是将导盲系统与人们身上戴挂物件相结合而设计出的新型盲人导盲产品,如导盲眼镜、导盲帽子、导盲腰带等。这类产品便于携带但由于障碍物性质不同以及现今技术不够成熟的原因,这类产品的探测性能要低于其他产品的探测性能。

移动类导盲工具现今市场上主要有导盲犬、机器导盲犬以及手推车等,这类工具能够保障盲人安全出行但价格昂贵因此只有少数人使用。

4 体验设计在盲人用户产品中的运用

体验设计是指在进行产品设计个过程中遵循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把握人的情感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将人的美好感受融入到产品中,使使用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减少使用操作上的失误。(6)产品体验设计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考虑产品的人文关怀以及用户心理的满足感使人在使用产品时有种愉悦感。产品设计除了要有良好的功能以及能够让人易学会用外,更重要的是产品要使人感到心情愉悦。(7)因此可以说产品体验设计是在产品的功能与产品使用者的心理之间寻求一个统一的契合点,并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验设计在盲人用户产品设计中的运用除了要充分考虑盲人的使用习惯满足使用功能外,更应该充分考虑盲人用户的使用心理特征。盲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由于视觉障碍只能靠他们的触觉来体验他们的产品,因此在进行盲人用户产品的设计时,产品的功能不宜太多,结构应该简单化,产品的操作界面简洁,使他们使用起来简单易学从而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5 盲人导航仪设计构想及应用价值

5.1 盲人导航仪设计构想

根据车载导航产品的工作原理,将导航系统运用在盲人手杖之中,为盲人用户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采用超声波探测技术探测盲人前方一定范围内的障碍物。超声波探测原理是指超声波发射器发出超声波信号通过前方障碍物将超声波反射回来经传感器接收并由感应装置做出反应。超声波探测障碍物系统对外界无影响,有良好的耐气候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有良好的探测性能且成本较低。运用GPS导航定位系统及时将自己所处位置以语音形式报告给盲人用户。

盲人手杖设计在造型方面应该采用简单大方的形体,盲人由于视觉上的缺陷,对产品的操作界面是依靠手的触觉感知的,因此,简单的操作界面,明确的按键布控关系以及容易让人理解和学习的操作方法可以引导盲人正确操作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失误。根据盲人行走习惯将现有盲人手杖进行改进,手杖的杆体部分与手柄部分形成一定的角度,手柄部位的设计应该符合人机工学,适应于不同操作习惯的惯左右手操作者,以最佳的手握姿势进行设计,从而提高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对于导航盲人手杖的杖杆的设计采用可伸缩式设计原理,以适应不同身高的盲人用户,达到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5.2 盲人导航仪的使用价值

将导航系统以及超声探测系统在盲人手杖的上,更大限度地方便了盲人的出行,盲人在外出行走时通过超声探测系统可以探测盲人前方一定范围内有无障碍物,并及时将信息以震动的方式提醒他们,可以有效地达到盲人在行走过程中躲避障碍物的目的,提高了他们出行的安全性。另外盲人导航仪在成本上要远远低于导盲犬以及电子导盲犬的成本价格,因此更适用于广大盲人用户。

参考文献

①蔡禾,周林刚等.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②尚琳琳.盲人导盲产品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广东工业大学,2012-06-04.

③任丽芬.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无障碍设计.大众文艺(理论),2009-07-25.

④贠大利.对残障者的切身关怀.河北大学,2008-05-01.

⑤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⑥张小平.论产品体验设计.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3-15.

⑦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

无障碍产品 篇2

知识障碍:缺乏对产品相关知识和关键专业环节的学习掌握。

产品知识是谈判的基础,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客户很可能会提及一些专业问题和深度的相关服务流程问题。如果销售员不能给予恰当的答复,甚至一问三不知,无疑是给客户的购买热情浇冷水。

化解方法:接受培训和自我学习,不懂就问,在学习中把握关键环节;千万不要对客户说“不知道”,的确不知道的要告诉客户向专家请教后再给予回复。

心理障碍:对不好结果的担忧、惧怕或不愿采取行动。

胆怯、怕被拒绝是新销售员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外出拜访怕见客户,不知道如何与客户沟通;不愿给客户打电话,担心不被客户接纳。

销售的成功在于缩短和客户的距离,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客户的疑虑。如果不能与客户主动沟通,势必丧失成功销售的机会。

化解方法: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也可以试着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销售的目的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基础是满足客户需要、为客户带来利益和价值。即使被拒绝了也没关系,如果客户的确不需要,当然有拒绝的权利;如果客户需要却不愿购买,那就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了解客户不买的原因,这对以后的销售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心态障碍:对销售职业及客户服务的不正确认知。

一些销售员轻视销售职业,认为这个职业地位不高,从事这个行业实属无奈,感觉很委屈,总是不能热情饱满地面对客户,所以也无法调动起客户的购买热情。

化解方法:正确认识自己和销售职业,为自己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销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职业,需要不断地为自己树立目标,并通过努力不断地实现目标,从中获得成就感。销售是一个需要广泛知识的职业,只有具备丰富的产品知识、销售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等,才能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技巧障碍:对整个销售流程不熟悉,对客户购买过程控制技巧的应用不熟练。

具体表现:对产品的介绍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不能言及重点,无法把产品的利益点准确传达给客户;缺乏对顾客心理和购买动机的正确判断,不能准确捕捉客户购买的信号,所以往往错失成交的良机;急功近利,缺乏客户管理手段,不能与有意向的客户建立良好关系。

化解方法: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寻找产品和品牌价值可以给客户带来的利益点;理清客户关心的利益点和沟通思路;多向同事和上级请教经验,了解客户成交的信号和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学会时间管理,进行客户分类,将更多的时间投入更有成交可能的客户;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客户的购买心理和动机,就将与客户的沟通过程告诉你的上司,请他(她)给出判断。

习惯障碍:以往积累的不利于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

不良的习惯也是不能促成客户签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销售员习惯了生硬的语言和态度,使客户觉得不被尊重。一些销售员不会微笑或习惯以貌取人,凭自己的直觉判断将客户归类,并采取不当的言行。也许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这样做会造成不良的口碑传播和潜在的客户损失。

化解方法:保持积极的态度、尊重客户、做好客户记录和客户分析,发现、总结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使客户乐于和你沟通。

销售人员与客户的沟通过程,是客户进行品牌体验的关键环节,也是消费者情感体验的一部分。客户需要深层次了解产品情况,作为决策的依据。而销售员对产品的详细讲解和态度,对客户的决策有很大影响。销售人员的行为举止将影响客户对企业和品牌的认知,是产品销售和品牌展示的关键。

环境障碍:容易受周围的人或事影响。

由于缺乏对销售职业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趋向于模仿其他同事的工作方式和作风,但忘了向同事学习是要吸取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曾经有一个初入行的销售员,初到公司时热情高涨,但后来受一些老销售员的影响,工作也变得散漫,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还有一些销售员无法融入团队,和团队的距离感也不利于个人发展。

化解方法:辨别是非,尊重同事,以开放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那些业绩突出的销售员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点和经验。

食品溯源码追溯产品信息有障碍 篇3

溯源码究竟什么样?记者在劲松附近一家超市内售卖的整只生鸡的鸡爪位置找到了一个二维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溯源码。手机扫描后显示:石家庄市众生源食品有限公司溯源系统,还显示了16位数字的编码以及产品品牌和单位。但事实上,这些信息不够全面,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需求,比如一位女士就说,她想知道肉类有没有激素,蔬菜上农药残留情况。

在这家超市,北京商委配给超市的绿色大型便民溯源服务终端立在一层角落,记者随手拿了一盒排酸猪肉,把条形码对准扫描区,屏幕上没有任何信息,记者只好手动输入了条形码下的一长串数字。

产品上到底什么样的码才是溯源码?很多消费者其实并不关注也不清楚,只有一位消费者表示她关注追溯码却并不完全信任它的真实性。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国家检验检疫总局下属单位,在中心专门从事食品安全追溯的工程师于颖介绍,国家2014年5月对新的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提到了企业要实行追溯,但具体应怎么做却没有规定。于颖解释,溯源码不具有防伪功能,它的真正目的是达到问题产品的召回,目前国内溯源码存在编码不规范、没有统一标准、溯源码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比如猪牛羊在养殖过程打了什么防疫针,喂养了什么饲料;蔬菜是在哪块地种的,施了什么肥、打了什么农药等。

目前各地各企业自建了食品溯源平台,于颖认为他们缺乏统一的公众查询平台,也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

(6月30日)

我国农产品出口障碍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障碍,对策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出口一直都是国际上比较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程国强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指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因此加工产品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农产品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方向。近年来,农产品的出口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出口的质量、市场开拓等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进步让人欣喜。但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频频遭遇“绿色壁垒”和反倾销等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促进我国农产品能有更好的发展呢?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农产品出口数额有所增加。

根据农业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份,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 3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出口543.2亿美元,同比增长24.2%;进口840.8亿美元,同比增长31.8%。

(二)农产品地区开放程度有差异。

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来源地区集中在山东、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北京、江苏、上海等东部省市,这些省市的出口额占全国的80%,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仅占全国的16.6%。

(三)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以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如今,我国涉农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新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

(四)出口农产品政策的改革。

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正在推行,农民和涉农企业从中受益匪浅,相应的产品竞争力也在增强。与以往文件相比,2009年的“一号文件”不仅继续要求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一系列扶持措施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而且首次提出要“加强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更加强调了全面掌握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控的主动性。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障碍

我国农产品出口自“入世”以来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农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当今的国际市场,我国的园艺、禽畜类产品、水产品等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但单纯从出口额来说,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农产品的出口不进反退,表面上看是由于其他国家在家禽和动物进出口方面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障碍。但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面临的压力很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我国农产品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都比较低,导致生产率低,农产品成本和价格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例如,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而发达国家农产品人工费用则不到10%,我国原本具有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当,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产品质量。由于我国农产品标准化、规格化程度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例如,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的标准就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二)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绿色壁垒”。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较高,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质量达不到其要示的水平。我国一些农产品因化肥、农药残留较高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农产品难以得到进口国的质量认证及包装标签认可,从而不能出口到这些国家。例如,我国的水果数量大、品种多,但其中高规格的水果不足总量的5%,正是这5%的水果才真正能够达到走出国门的标准。反观农业发达国家的水果生产,其50%以上的水果都可以达到出口标准的要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为薄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各国反倾销。

据统计,自从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在欧盟被反倾销起,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近500余起反倾销调查,涉及4, 000多种商品,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贸易额超过150多亿元。例如,2003年12月份,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对来自中国、巴西等国家的冻虾进行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虾产品征收119%~267%的反倾销税,导致中国虾产品在美国市场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当然,这只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产品面对的反倾销争端将日趋频繁和激烈,有可能成为今后不能回避的出口障碍。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

近年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新特征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愈演愈烈,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有关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而我国存在农产品标准的不健全、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国际标准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竞争市场。

(五)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出口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而我国尚未形成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我国农产品面临出口的严峻形势,只有结合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从源头上攻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等方面着手,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才能使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并力争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我国政府应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信息。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变化的新动向,使农产品适应国际标准,避免陷入技术壁垒的陷阱。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实施动植物病虫害区域化管理,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切实提高动植物卫生水平;推广和建立“公司+基地”经营模式,督促和监督农产品出口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完善出口农产品的检疫检验、安全检测体系,使其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利用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第一,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所以出口应该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第二,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因此,要加大技术投入与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不断上层次、上水平,积极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

第一,当我国农产品在国外被诉倾销时,企业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诉;第二,依托各行各业协会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农产品的价格监测系统。当发现有竞价销售和对某一市场出口大幅增加时,要发出“警报”。农产品预警机制不仅要关注我国农产品在国外遭到的反倾销和限制进口的动向,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这类反倾销纠纷案件也要极为关注,因为别国的遭遇很可能是我国的前车之鉴。

(五)加强与农产品进口国的磋商、交涉和谈判。

技术壁垒的产生是国家进步的产物,它的作用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结合体,同时也包括一些科学评估体系,观念认同,等等。一些国家实施农产品技术壁垒,一味地保护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以科学为依据,所以我们要加强和这些国家的磋商、交涉和谈判,促进国家间合作共赢,争取减少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农产品的检疫检验制度,提高疫情截获率,充分发挥WTO的规则作用,科学合理地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率。

今后,国际环境将更加复杂,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应正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文慧.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3.

[2]肖筱林.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J].特区经济, 2010.5.

[3]李春.国际经济环境剧变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J].中国信息报, 2009.9.

无障碍产品 篇5

一、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一)出口数量与金额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数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据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5年1-12月,中国出口食用植物油数量为135,349吨,同比增长1.1%。从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来看,2010—2015年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为11.3%。2012年因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对外出口增幅下降,但在国家政策扶持下,2013年又恢复了增长趋势。从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金额来看,2010—2015年从0.64亿美元增长到1.84亿美元,增幅较大。虽然在 2011-2013年期间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呈现短期波动,但出口金额仍旧保持着稳定增长。

(二)出口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前三大贸易地区分别为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占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额的75.52%、11.76%和7.17%。其中,中国对亚洲出口食用植物油产品数量居首位,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的前三大贸易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乌克兰。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出口数量为102万吨,同比增长35.5%。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用植物油产品也有强劲需求,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食用植物油出口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

(三)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品种多样,以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为主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品种多样,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花生油、棕榈油、芝麻油和玉米油等,其中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花生油为主。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月,豆油已经成为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第一大品种,占食物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48%,出口数量6,189吨。菜籽油作为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第二大品种,产量居世界首位,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到2016年1月,菜籽油出口数量561吨,占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24%。长期以来,中国是全球棕榈油、花生油主要出口国之一,棕榈油出口量每年约为60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12%,花生油出口量占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总量的9%。综上所述,这四类食用植物油在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总额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总体超过了90%,且长期以来变化不大。

(四)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迅猛,知名企业已成出口主力军

在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企业中,知名企业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如益海嘉里、福临门、鲁花集团、嘉里粮油、佳格集团和九三粮油工业集团等。据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食用油产品出口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了2136家,同比增长了15.9%;资产合计达到了2311.50亿元,同比增长了33.1%;销售收入达到了4250.91亿元,同比增长了7.5%;产量达到了2678万吨,同比增长了25.7%。其中,知名企业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显示,201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前15位的企业中,知名企业占据前八位,其中出口量排第1位的益海嘉里集团公司占据着主导地位,出口量在5万吨以上,占出口总量28.2%。其余知名企业出口量所占比重也均高于7%,知名企业出口量共占出口总量的85%以上。

二、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跨国公司对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渗透程度较深,食用植物油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的75%以上份额被四大跨国粮商(ABCD)控制,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有64家企业被外资参股、控股。国际粮油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加快了对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控制升级,已初步取得了对部分种类食用植物油产业的上游原料进口、收购、期货交易,中游生产、加工,下游市场营销和成品食用植物油供给渠道的控制权。从油料来源方面来讲,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75%源自大豆、菜籽和棕榈三大油料作物,其中棕榈100%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大豆80%从美国、巴西进口或者由外资企业收购。再从食用植物油销售方面看,以国内市场上销售量位居前三的食用植物油品牌金龙鱼、鲁花、福临门为例,金龙鱼由益丰、嘉吉两大外资完全控股;鲁花的资本构成中,含51%的民营资本、25%的外资(益丰集团)和24%的内资(中粮集团);三大品牌中仅有福临门一家为全国资控股。并且,当前国内大型食用植物油企业相对较少,以“中粮系”为代表的内资企业在食用植物油市场上的占有率不足30%,其余70%多的市场份额则由外资控股企业所享有,其中,新加坡“益丰系”独占中国食用植物油近50%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产出较低,食用植物油供给能力有限

近年来,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产出较低。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增长迅速,由2008年的近1300万吨提高到了2015年的2500多万吨,同期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稳定在6.6—6.8公斤的水平。但同期国内主要油料作物的产量增长却极为疲软,油料作物总产量长期维持在5700—5800万吨之间。其中,2013年大豆产量1320万吨,此后连续两年减产;花生产量463万吨,仅为2002年的水平;菜籽油产量首次突破710万吨,但7年时间年增产仅为30万吨。受价格低迷影响,大豆、菜籽等种植收益逐渐降低,导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610万公顷,同2014年相比较减少种植面积70万公顷,比5年前降低32.7%;2015年国家取消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油菜秋播面积减少20%以上,这也使我国大豆、菜籽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三)油料产后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缺乏,能耗和成本较高

由于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收获季节潮湿多雨,高效安全的贮藏设施建设较少,导致油料产后损失严重;同时,油料易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带来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我国目前适合不同油料不同规模的干燥设备也较少,特别是适合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村组使用的中小型多功能干燥机械装备十分缺乏,且现有干燥技术尚存在干燥后油料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与国外油脂加工企业相比,国内大型油脂加工企业的消耗偏高,一些中小型企业更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产能过剩,大量油脂加工企业处于“小开小亏、大开大亏、苦苦支撑”的困境。据行业协会统计,国内大豆压榨开工率不足50%,压榨油菜籽和棉籽为主的企业开工率低至10%,在此背景下,油料加工行业面临巨大压力,产品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亟需调整决策经营,策略或重新定位。

(四)食用植物油籽出油量低,品质不达标

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出油率较低的问题。据食用植物油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国外进口的大豆含油量平均是在19%以上,而我国的国产大豆所含的油量相比较是较低的,平均在17.5%左右。另外,我国榨油水平相对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使我国大豆榨油率不到18%,而国外的大豆榨油率却能保证22%以上。此外,在种植和收获食用植物油原料方面,没有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导致油料的品种混乱,品质也被降低。据中国粮食信息网显示,我国油菜籽的硫代葡萄糖甙、芥酸含量仍不达标,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于30 umol/g和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3%的油籽被称为双低油菜,在国际上双低油菜被称为“最健康的油”,因为其中的油酸含量达到了60%。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种植普及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缺点,如需硼量大、耐肥性较差、蕾苔期生长势弱、抗逆性也较弱等原因,使我国双低油菜品质不达标,因此,品质不达标问题加剧了阻碍我国食用植物油出口的进程。

三、促进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出口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监督检验方式,积极加强国内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品原料受污染,已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国务院统一协调下,对食用植物油原料的农药残留监控并对主管食用植物油出口的质检部门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当前,需要积极协调食用植物油生产和销售的各个部门,加强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及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转变监督检验方式。尤其要将工作细致化,落实批量抽样检查,进行标本采样,并且根据出口的地区、品种、气候等情况,贯彻国家食用植物油安全管理体系的质量规定,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企业应对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的能力。

(二) 逐步完善食用植物油产业链管理,提升食用植物油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完善食用植物油产业链管理,要从全局性的高度着手:首先,改良食用植物油品种,合理科学使用添加剂,扩大无公害、有机食用植物油原料种植的面积,提升种植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要结合海外市场需求,创新特色产品,提升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长度。另外,快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互认进程,出台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扶持食用植物油生产、 加工企业,逐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升食用植物油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三)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应该以低消耗、低排放及高度智能化为目标,大力开发电机节能、锅炉节能、节水、高效热能回收等节能减排工程技术。政府鼓励产能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并给予一定改造资金补贴,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提升我国油料加工业技术水平;建设油料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示范基地,宣传、鼓励和推动油料产地加工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此外,充分利用米糠、小麦胚芽、饼粕、皮壳、油脚、馏出物等副产物,加强对大豆油生产水溶性油漆及油料生产膳食纤维、低聚糖、食用级蛋白等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油料加工产业经济效益;逐步改善目前油料压榨产能过剩、企业开工率不足的现象,同时提升油料产业市场竞争力。

(四)倡导“适度加工、健康消费”和“安全营养”等理念

食用植物油产品的基本要求是安全为,“健康、营养、优质”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在油料的加工过程中,提高纯度,合理控制加工精度和倡导适度加工是打造健康的食用植物油的品质保障。最大程度的保存油料中固有的营养成分,从而提升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水平。另外,我国应大量生产玉米胚芽制油和米糠,重点支持年加工量在5万吨以上的稻谷加工企业,推进配套装备的完善。推广“分散榨油、集中精炼”和“分散保鲜、集中榨油(浸出)”模式,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标准化进程

无障碍产品 篇6

1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

1.1 出口持续增长

机电产品是我国重要出口产品, 1999年我国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提高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比重,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上升态势 (见表1) , 从2000年的1053亿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8229亿美元, 增长7.8倍, 出口比重逐年提高, 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42.3%上升到2008年的57.6%, 但同比增长自2003年以来呈下降趋势, 2008年降至17.3%。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1.2 出口结构逐步改善

表2显示各类机电产品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 从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 除2000年以外, 这两种产品出口占据了机电产品出口的70%以上, 电器及电子产品2000年达最高值43.74%, 以后几年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 2003年达最低值39.13%, 机械及设备所占比重是先上升后下降, 2003年达最高值36.68%;其次是金属制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 所占比重较低, 平均值分别为7.51%、7.43%、5.36%。尽管高新技术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但占机电产品总出口的比例较低, 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2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障碍分析

2.1 发达国家环保标准的制约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环境标准要求非常严格, 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要符合环保要求。WEEE指令要求提高报废的电子电气产品的回收和再循环率, 对投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加贴回收标识, ROHS指令禁止6种有害物质超标的电子电器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EUP指令对除车辆外所有投放市场的耗能产品做出环境化设计。三大指令几乎涵盖我国所有的电子产品, 直接影响我国传统家电产品及小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此外, 还制定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贸易惩罚措施, 如环境附加税, 对生产机电产品的生产商和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2.2 产品系列窄出口风险高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影响范围广, 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 电器及电子产品的出口占到40%以上, 机械设备占30%以上, 一旦受严格的技术标准、法规、检验认证体系的限制, 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发生转变, 那么势必会导致机电产品出口的衰退, 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另一方面,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主要为美国、欧盟和日本, 占到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0%以上, 这些地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为严格的地区, 过高的出口市场集中不利于机电产品抵御风险, 导致我国机电产品容易受这些国家的政策和国际市场影响。

2.3 出口产品价格上升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壁垒复杂多变的特性, 为达到环保指令的环境和技术要求, 对机电出口产品进行多重检测, 检测项目多、费用高、时间长。一些国家的技术标准很苛刻, 我国许多企业现有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企业不得不采用替代材料, 增加采购成本, 改进设计、生产工艺、设备、增加技术投入, 还有回收成本和设备维护费用等, 这对企业出口负担过重, 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产品价格提高, 出口数量减少, 降低了出口创汇的经济效益, 削弱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4 品牌战略实施力度不够

一个好的品牌意味着产品质量好, 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可以摆脱价格竞争的局面, 增强抵御成本增加的能力。我国机电产品有产品生产的优势, 但企业普遍缺乏高研发、高投入的自主创新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大多数机电产品有名无牌, 未形成自主产品名牌, 而且一些机电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难以形成固定的品牌。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机电产品, 借助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 产品就无法进入国外高档次市场, 妨碍了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从而也使得我国机电产业很难形成大的规模效应。

3 提升机电产品出口能力的措施

为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应重视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能力和科技含量, 实行产品创新及升级战略;企业要树立环保的绿色理念,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产品国际安全认证和行业管理体系认证, 严格按标准生产, 增强产品应对各种贸易壁垒的能力;政府应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 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支持、税收优惠、环保补贴等, 生产成本降低, 提高产品竞争力;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要提高品牌意识, 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和提升力度, 引导企业走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道路, 实行出口名牌战略, 靠科技创新, 成为品牌强国。

摘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迅速, 但在出口贸易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严格的环保标准、较窄的产品系列、成本增加、缺乏自主品牌等, 影响机电产品的出口。在分析出口障碍的基础上, 并给出积极措施。

关键词:机电产品,出口,障碍,措施

参考文献

[1]梁恺, 张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 2009, (9) .

[2]周生茂.发展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 .

[3]胡春燕.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10) .

无障碍产品 篇7

河南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 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 河南粮食总产量达到4582万吨,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5%, 连续六年居全国第1位, 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7%;棉花总产量67.70万吨, 油料总产量449.60万吨, 分别占全国的11.9%、14.6%, 居全国第3、第1位。芝麻、大蒜、肉牛、羊肉和生猪产量居全国首位, 烟叶、蔬菜、禽蛋、牛奶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和山东都是农业大省, 通过大宗和小宗农产品产量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农产品的产量优势 (如图1) 。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8, 山东统计年鉴2008年。

但是, 山东省是我国第一农产品出口大省, 出口额占全国1/4以上。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 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 全年农产品出口99.79亿美元, 同比增长7.8%, 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24.6%, 出口国家或地区达到185个。相比之下, 2008年河南农产品出口4.93亿美元, 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2%, 不足山东农产品出口额的1/20。事实上, 从2001年以来,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不足2%。可以说, 河南的农产品出口现状与其农产品主产区的地位极不相称。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成为河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龙头企业成长对于农产品出口的作用

(一) 波特钻石模型中的企业因素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波特 (M.E.Porter) 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 要素条件、国内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等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政府行为和机遇起辅助作用。在囊括了各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中,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至关重要, 是指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条件, 包括企业的成长壮大、组织和管理、产业竞争状态等。波特认为, 强大的国内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激烈的国内竞争使竞争双方产生创新和改进的压力, 相互推动以降低生产成本, 改进质量和服务, 创造新产品和工艺, 促进企业放眼世界市场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获利空间, 从而增强彼此的国际竞争力。

(二) 我国现有农产品生产模式中龙头企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 农户是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承包制的优势是扩大了农户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 直接正向激励了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但家庭承包制的缺点也很明显, 即分散经营的农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难以与经常变化的市场供求形势相合拍, 大都根据过去一年的行情进行生产, 而且具有“羊群效应”。家庭承包制条件下, 经常会出现农产品丰收却“谷贱伤农”现象。

在探索过程中, “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 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帕累托改进效应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模式。与单纯的家庭承包经营相比, 这种模式在适应市场变化方面具有较大稳定性和灵活性, 但因公司和农户两方面力量对比悬殊, 农户经常遭遇公司违约, 这种模式又进一步改进为“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农户自发成立专业农产品生产合作协会, 增强自身谈判能力, 维护自身权益。这种模式在没有实现土地制度重大变革的条件下, 把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目前, 河南省农产品的主要生产模式都是“公司+协会+农户”模式。该模式中, 公司具有龙头地位, 因而成为龙头企业。它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加工、销售, 并通过一种或多种利益机制, 与农户结成稳定关系, 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或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加工或流通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科技创新、销售服务等功能, 以及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抵御市场风险的社会功能, 但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 能带动较大范围的生产基地和农户, 形成较大的市场供给能力;同时, 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 在经营中能开拓、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二是引导生产。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 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 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龙头企业的优势, 向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 引导农户提供符合质量的农产品。

三、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长障碍

(一) 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企业少。

河南省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加工型为主, 流通型和出口型很少。2007年农产品出口总额仅4.93亿美元, 占河南出口总额83.9亿美元的5.9%, 比全国水平的2.8%略高, 不足山东13.3%的一半。全省具有农产品出口能力的龙头企业为屈指可数, 仅有双汇集团、莲花味精集团、洛阳白马集团等几家农副产品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企业。

第二, 河南龙头企业规模小。

2007年河南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0多家, 但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农业企业仅有6家, 而浙江年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有72家,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88家。

第三, 河南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

由于河南省外贸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造成了约有3/4的龙头企业没有与农民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 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仍是筒单的买卖关系, 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二) 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成长的障碍

第一, 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外贸龙头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尽管2001年国务院8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宣布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银行信贷、财政支持和配股融资支持, 但事实上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也一直没有很大增加。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虽然也形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格局, 但农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 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粮棉基地建设、粮棉油收购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上, 农村信用合作社囿于自身的经营困难,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极为有限。龙头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发展资金短缺, 不利于其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 企业研发投入少, 创新能力低。

河南省农业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 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三个方面。河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也取得一些科技成果, 但大多被束之高阁, 很少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这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形成巨大的反差。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发费用比重低于国际标准。研发费用投入不够直接导致技术落后, 缺乏发展后劲, 从而间接导致效益不佳, 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 行业的集中度偏低。

除了双汇等少数几家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外, 河南大多数农业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而市场集中度很低, 资源整合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没有达到规模效应, 导致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差, 所需农产品原材料形成不了规模生产, 企业产品成本的偏高。

第四, 原料供应基地不稳定。

河南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农户利益联结形式多数为松散型而非紧密型。80%的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生产的副产品, 实行一次性的收购, 是一种自由型买卖关系, 双方不建立任何经济联系和经济约束, 这种没有形成紧密型经济利益的联结方式, 往往使双方都蒙受损失, 不利于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实施河南农产品龙头企业成长战略的建议

第一, 从市场主体角度, 鼓励各类型企业创业、成长和壮大。

首先, 放宽对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的政府限制。按照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规则, 允许非正规个体经营户和微型及中小企业发展, 以降低它们与政府管制和行为有关的成本, 增加非正规就业的容量。凡国家法律、法规无明令禁止的投资领域, 都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实施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制, 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 可自行平衡资金的中小民间投资项目, 改审批为登记备案。其次, 减轻税费, 废除抑制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收费罚款体制。

第二, 从产业组织角度, 要对同行业企业进行资产合并重组。

如果竞争力等于盈利能力, 那么分散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事实上, 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都经历过“产业集中”过程, 或者可以说,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是产业集中的道路各有不同。英美的典型形态的市场经济发展是从自由竞争通过兼并集中达到产业集中形成垄断集中的;日本是在政府扶持下通过财阀经济组织基础上通过财阀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持股, 并辅以兼并收购实现产业集中, 形成垄断集中的;韩国和印度的产业集中是通过扶持大企业发展, 限制新企业进入, 建立大企业财团的垄断地位和垄断竞争的格局。产业集中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根本上说是培育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因此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规律, 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大企业, 并依靠技术研究和开发, 而不是低价格获得市场。

第三, 全面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外贸龙头企业成长。

2008年12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全面加强资本市场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成长和壮大的作用, 包括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资本、证券市场等各种金融资本工具。这种对资本市场的使用, 不能仅在经济下滑时刻使用, 而且要在以后的发展中一以贯之。对于符合条件的外贸龙头企业, 纳入上市辅导名单, 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参股外贸龙头企业, 引进境外私募股权资本参股优秀的外贸龙头企业, 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产区之一, 但河南农产品出口额还不到全国的2%, 可以说河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窘境。本文从波特钻石理论中的企业因素出发, 认为河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河南外贸龙头企业数量少, 规模小, 成长速度慢。本文分析了河南农产品龙头企业成长的主要障碍, 并相应地提出促进河南农产品外贸企业快速成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龙头企业,企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2]丁永琦.对河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存在问题的分析.经济师, 2003, (3) .

[3]雷瑛.扩大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思考与对策.河南农业科学, 2007, (12) .

[4]孙东升.资本、体制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无障碍产品 篇8

1 我国水产品的出口现状

1.1 水产品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21世纪以来, 我国的水产品出口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2003年到2013年, 水产品的出口额从54.9亿美元增长到了202.6亿美元, 增长了2.69倍, 水产品的出口贸易在整个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大的地位。2003年在我国大规模防控非典疫情的状况下, 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再次创新占农产品出口总额214.3亿美元的25.6%, 位居农产品出口总额首位。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出口量67.1万吨, 出口额26.5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1.7%和24.9%;贸易顺差12.05亿美元。2011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391.2万吨, 出口额177.9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7%。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9.3%, 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97.8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24.8亿美元。2013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达395.9万吨, 出口总额202.6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4.15%和6.74%;贸易顺差1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5.8%。所以, 我国水产品的发展潜力很大, 在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2 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进口国为日本、欧盟、美国等贸易区域, 这些国家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

1.2.1 日本实施的技术壁垒

日本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岛国, 水产品是日本人的主食之一, 日本也是中国水产品的主要贸易国家。对于国外的水产品, 日本以绿色、环保等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的水产品进入本国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日本的技术标准的内容是进入日本的水产品必须在质量、外形、温度、杂质、添加剂、防腐剂、细菌等发面达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同时, 以当今世界推崇的环保为标准, 保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过程中必须环保、无污染, 对人体无伤害, 并且对于进口的商品, 日本规定以进口国的标准为准, 出口国的标准一律不承认。对于进口产品的卫生检验方面要求也很高, 重点检验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日本对中国水产品的技术性壁垒很早就有并且在不断地加强, 仅是“农药残留”问题, 就包括《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化学物质控制法》修正案等相关技术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求验证出口企业的日方注册号、HACCP和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证明等。

1.2.2 欧盟实施的技术壁垒

欧盟对我国的水产品主要的技术性壁垒是绿色壁垒, 是欧盟最为严重的一项技术性壁垒。主要包括绿色生产, 即出口国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欧盟制定的清洁生产标准, 对于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如有害物料、清水和有机溶剂, 必须采用欧盟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绿色技术标准, 即对出口国的产品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 即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产品用后可以回收利用, 易于自然分解的包装;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欧盟对于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要求很高, 特别是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严格, 因此欧盟还对产品中的22种主要农药制定了最高残留限量。

2 我国水产品遭遇技术性壁垒的原因

2.1 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各贸易大国之间的争端也愈演愈烈, 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也逐渐形成。国际大环境中倡导保护人类、动植物, 保护自然的精神被许多国家加以利用作为制定技术性壁垒的依据, 而大多数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很难满足的。

2.2 大事件引发的思考

21世纪以来, 国际上曾出现过许多食品污染的事件, 如可口可乐污染、米糠油事件、二恶英中毒事件、三聚氰胺等事件, 这些事件使人们开始对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 许多国家也因为此类事件的发生制订了强制性的技术标准, 同时起到了贸易保护的作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强大, 人们的消费理念也相应提高, 人们开始注重保护环境,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很高。

2.3 中国自身的国情

中国虽然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由于中国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许多, 所以在许多技术方面, 以中国的条件很难满足。中国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造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 然而在技术方面, 中国的生产方式传统, 技术水平落后, 国家政府对于产品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3 我国应对技术性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水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 劳动力成本较低, 这就造成了水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推进, 关税壁垒等手段已经不再能真正起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作用。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使用非关税壁垒等措施。技术性壁垒使得我国的水产品出口面临了艰难的挑战。然而技术性壁垒虽然对中国的出口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它也对促进我国技术水平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市场和企业逐渐适应。通过制定、修订并颁布系列法律法规来约束水产品质量管理, 提高自身水平以达到国际市场的技术标准。政府部门加强对于水产品的质量管理, 强制性实施HACCP、GAP等标准体系, 促进我国水产品的技术水平可以符合国际水平。企业自身从生产到制造、销售必须加强管理和控制。我国要加强对技术性壁垒的收集和研究, 参考国际先进标准和认证体系, 以此来完善我国的技术管理制度。这些转变依赖于政府与企业的一系列应对策略。

3.1 完善监测体系, 盯准国际标准, 提高产品质量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盯准国际市场, 做到产销一体。避免因未能及时获知进口国技术标准提高等相关信息而导致商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要求, 从而使得出口量受到影响。盯准国际标准, 及时获知信息, 通过技术创新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 转变生产方式, 完善生产和包装体系, 促进我国高附加值水产品出口。

3.2 采用多元化目标市场, 减少对重点市场的依赖

我国的水产品出口大多集中于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 以至于在这些发达国家统一制定技术性壁垒的时候, 带给我国的经济损失和阻碍也比较大。所以我国在与这些发达国家保持贸易关系的同时, 应逐步将贸易对象向非洲、拉丁美洲及亚太地区发展。

3.3 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优秀企业海外投资

发达国家采取技术性壁垒的最大原因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来抵抗外国的企业, 所以我国可以鼓励我国优秀的生产企业到海外市场发展, 既可以保护他国的产业发展, 又可以达到降低技术性壁垒的作用, 并且可以在国外建立规模、品牌。

4 结论

通过对历年水产品出口额的研究, 可以看出技术壁垒给我国水产品带来了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国际市场技术性壁垒的普及与升级, 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资本已不能再显示出优势。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水平达不到国际标准于我国水产品的出口产生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 一方面技术性壁垒阻碍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 扩大了经济损失, 限制了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技术壁垒也成为拖动我国水产品生产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 使我国的水产品在逆境中自我调整和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出口经济、提高产品质量理念、加强生产的技术水平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 更好地开拓市场, 走得更远。

摘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免受冲击而实施以技术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壁垒对于我国的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额。本文通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式、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 针对水产品遭遇技术性壁垒提出相关的对策, 通过自我完善技术水平、开拓多元化市场、海外投资等手段解决遭遇技术壁垒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技术性壁垒,水产品,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郑昱, 王波.技术性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相关对策分析[J].中国标准导报, 2008 (12) .

[2]李殿勇.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3]钱宏菲, 赵银德.我国水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9) .

[4]马光霞.中国水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 2009 (9) .

[5]周冰.水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法律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10) .

[6]丁丽芸.技术壁垒影响下我国蜂蜜国际竞争力的演变[J].价格月报, 2013 (3) .

无障碍产品 篇9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损耗现状,控制障碍,解决对策

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 农产品物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产品的总产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列, 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管理、支撑体系发展尚不完善, 导致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现象突出。有数据表明, 目前, 我国每年生产的水果蔬菜从田间到餐桌, 损耗率高达25%至30%, 总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年。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的高损耗, 正成为抬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供给总量、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 研究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现状,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控制障碍, 提出相应的损耗控制对策具有重

2.4组织模型

组织模型的功能是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企业中不同层次实体之间的关系, 很好地诠释了工作流模型, 提供了视图的可观性。假设我们在该系统中定义四种实体:人员、角色、职责和部门, 用户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定义不同种类实体。 (1) 人员是多种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实体, 代表着公司中的相关的员工, 是独立的、有一定行为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人的实体; (2) 角色是人员在单位中担任的职位或角色, 比如跟单员或采购员等; (3) 职责展现的是企业内不同层次之间的等级关系, 如主任、员工、总监等; (4) 部门是代表了企业的不同内部结构, 展现了企业中的不同职责指导下的实体功能划分, 不同的企业的部门设定是不尽相同的, 特定企业在设定时, 要根据自己公司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部门的建立。

在进行工作流建模过程时, 要确立由哪些人员负责相应的活动节点, 在没有组织模型时, 如果被指定的人员因为某些原因不再担任该类任务时, 只能在过程模型中做出修改, 指定新的处理者, 这样操作起来十分的麻。而组织模型将具体负责的人员和工作的流程分开, 使执行者和活动在流程进行的过程中被动态关联起来。组织模型和过程模型是相互独立的, 但是又相互的联系。在流程的执行过程中, 组织模型为系统提供了具体的执行者, 该执行者的任务列表中就会出现该任务, 这样, 组织结构和过程模型的变化是相对独立的;过程模型中执行者的任命规则是又是以组织模型中不同实体确立形式和规则为基础的, 在设置活动节点的负责者时, 要参考组织模型, 组织结构和过程模型又是相互联系的。引入组织模型的优点是使系统的设计能够符合不同种类企业的业务流程要求,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当前农业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现状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是指由于产品生理特性、物流环节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数量的减少和重量的下降, 以及物流环节产品新鲜度下降、安全性降低、营养流失等质量损耗。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 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与此同时,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现象非常突出。从数量上看, 据发改委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生鲜农产品中, 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耗率分别达20~30%、12%、15%, 仅果蔬一类生鲜农产品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损耗率低于5%, 大幅好于我国水平。从价格上看, 我国蔬菜从田间地头生产成本为1元/公斤, 经菜农、收购商、批发商到终端市场即居民菜篮子, 价格为3元/公斤, 2元差价

3结语

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是比较复杂的, 采购环节较为繁琐。工作流技术可以很灵活地被应用到物流管理系统的采购环节中, 因为工作流技术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企业的业务流程情况, 准确快速地创建出应用系统, 而且系统还可以随着用户业务变化的情况尽心重组, 不同程度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工作流技术在采购环节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点, 它可以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 很大程度地提高系统整体的性能和作用, 使公司轻松地做到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总体管理, 能够在将人、信息技术和相应设备相结合的情况下创造出高效的管理模式, 更有效率地使用应用软件, 减少资金的投入, 使其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罗海滨, 范玉顺, 吴澄.工作流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 2000

[2]李斐.基于工作流的采购物流管理软件构架研究[D].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3]赵伟.基于工作流的物流采购系统的建模设计[J].太原师范学

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1) .

[4]窦万春, 蔡士杰.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技术复合建模与系统分

解[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2, 8 (5) .

[5]潘秀亮.采购物流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J].铜业工程, 2003 (3) .中最大的比例为物流费用, 主要为物流途中 (储存及运输) 损耗。据相关部门估算, 全国每年果品腐损近1200万吨、蔬菜腐损近1.3亿吨, 若按每公斤一元计算, 经济损失可超过上千亿元。而流通中的这部分损耗要平摊到各环节, 最直接的影响是蔬菜价格上扬40%左右。按照国际标准, 像生鲜农产品这类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而我国生鲜农产品成本偏高, 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60%左右, 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成本过高导致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

2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控制障碍分析

2.1 规模障碍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当前实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障碍。我国农业生产的小型化和分散化, 农业经营的个体化和盲目性, 使农业产业集中度下降, 难以完成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整体转移和升级。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形不成规模化、技术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特质, 呈现出小规模、季节性、断续性等前工业化流通经济的特点。由于生鲜农产品安全、低损耗流通要求的物流经营活动实质上是要以组织化的物流经营活动为主体的, 这就构成的最基本的矛盾。分散生产的方式很难实现物流规模化和标准化, 也不利于农产品物流产业化发展趋势。

2.2 成本障碍

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大多需要采取冷冻冷藏的方式保鲜, 而目前用于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冷藏冷冻设备大多属于专用设备, 造价高昂, 一次性投资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相当高。我国现有的物流管理机制对于资产性高科技设备的投资缺少鼓励政策, 农产品生鲜冷藏物流很难成规模经营, 造成盈利能力较差。受技术、装备限制,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行业普遍以小规模、原始、低端的方式发展, 农产品运输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就拿荔枝来说, 使用“冷链”物流运输之后, 荔枝的成本价格大约上升10%~15%, 而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却只能达到8%~10%, 因此, 在经济型的驱动下, 大多数鲜活农产品物流主体选择损耗, 而非控制成本。

2.3 技术障碍

生鲜农产品生物学特性则要求物流过程中需要冷冻冷藏, 还要有合适的包装。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如果得不到解决, 产品上架时间、销售范围都会受限, 而且损耗会很高。而目前,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技术仍十分落后, 主要体现在: (1) 交通运输能力不足, 缺乏农业专用运输工具; (2) 保温、保鲜技术落后, 且条件差, 导致农产品的储藏时间短, 销售半径小; (3) 加工处理水平低, 我国目前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采用常温保存、流通和粗加工。此外,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源头诸如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信息技术运用落后, 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公开渠道和源头质量监管系统, 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不畅, 监管不利。

3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控制对策

3.1 改造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 发展规模经济

出台扶持措施, 改造、培育高技术含量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 使之形成多渠道的物流营销体系, 让物流企业在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主体, 通过重点改造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 加强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和检验检测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建设, 进而发挥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改造。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主体, 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 有效整合物流企业的运输能力, 优化运输结构, 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 节省运输时间, 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降低其流通成本。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的运能优势, 可以对菜农或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直接下订单, 尽量减少生鲜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 真正实现“订单农产品”。

3.2 加大生鲜农产品物流相关设施设备及技术的投入和开发

物流业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 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与快速发展的物流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技术使用情况严重滞后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现状。农产品保鲜冷藏运输对要求物流储藏和运输企业加强冷库建设和冷藏运输车辆的生产改造。研发冷藏保鲜技术, 控制冷藏运输成本, 降低冷藏保鲜损耗率。开发先进的生鲜冷藏包装技术, 加大科研和技术开发投入。

3.3 加快生鲜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

在生鲜农产品的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 缩小与国际物流标准之间的差距, 积极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 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 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 推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 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有关部门应与生鲜农产品物流相关主体一起联合制定了生鲜农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储运标准等, 进一步规范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此外, 还应加大力度培育生鲜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 鼓励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 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生鲜农产品超市的发展, 实现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专业化分工, 进而降低损耗和提高物流效率。

3.4 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及研究力量相对薄弱, 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物流方向的教研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专业物流人才培养严重缺乏。物流产业的兴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物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必须受重视。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培训学校、农业大学等手段, 选拔那些文化水平比较高、认知能力比较强的青年农民进行重点培训, 充实农村物流人才队伍;在相关高校设置农村物流专业, 加强对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D].

[2]胡星辉.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构筑[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5) .

[3]黄祖辉, 刘东英.论生鲜农产品物流链的类型与形成机理[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11) .

无障碍产品 篇10

一、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旅游商品化的障碍因素

1. 资金短缺。

在转向旅游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手工艺人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虽然国家针对少数民族特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包括利息优惠、贴息、减少增值税、减少所得税等等。但是, 在具体操作中, 由于手工业作坊规模小, 缺乏资产作为抵押, 手续也不齐全, 因此很难向银行贷款。政府虽然掌握着一些资金可以对企业进行支助, 比如无抵押贷款, 直接补贴, 但是在“抓大放小”的政策指导下, 这些资金都流向了规模大、产值高、知名度高的大企业, 规模小的手工业尤其家庭手工业作坊很难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

2. 传统观念的束缚。

解放前,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艺人的地位非常低下。比如在崇尚骨系的西藏旧社会中, 社会把手工艺人看成是威胁家族血统纯洁的因素之一, 故把他们列为最低级的阶层, 不许与其通婚和共餐。而在凉山彝族地区, “耻于经商”的观点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维。这些观念限制了当地人专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热情。此外, 手工艺人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 缺乏品牌意识,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点在他们身上相当普遍。由此, 导致一大批优秀的本土手工艺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3. 对旅游市场缺乏了解。

由于长期处在闭塞的环境中, 本土手工艺人对旅游市场缺乏认识, 导致产品对旅游市场的适应性不强。根据笔者前期的问卷调查, 和本地消费者相比, 旅游者不太在乎产品的实用价值, 但是非常在乎美观程度, 而且由于涉及长途运输, 希望产品能够方便携带。但是不少本土手工艺人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以致有些产品虽然材料地道、经久耐用, 但是不符合旅游者的审美要求;有些产品虽然外观很精美, 但是不便于携带, 也就难以在旅游市场上站稳脚跟。

4. 生产缺乏创新。

创新是产品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 很多少数民族手工艺人在转向旅游纪念品生产时, 创新性不足, 产品雷同。以彝族漆器为例, 笔者在四川西昌街头看到的漆器大都做工粗糙, 款式陈旧, 花样单调, 缺乏创新的元素, 艺术性和观赏性低, 收藏价值也不高, 旅游者的可选择性小。这也暴露出生产者的不足, 大部分手工艺人文化水平较低,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制作技艺低下。手工业技艺传承大多是“传、帮、带”等传统的方式, 真正全面掌握制作技艺的人并不多, 很多人对制作工艺都是一知半解, 因此制作出来的成品质量较低, 只能简单地仿制, 没有创新的纹样和造型, 难以获得旅游者的喜爱。

5. 外来竞争者的冒充行为。

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专利、知识产权保护, 其进入壁垒不高, 而且往往技术含量不高, 设备简单, 容易被模仿。一些外地生产者打着原产地的旗号在旅游市场上销售, 搅乱了市场秩序。比如, 一些内地商人凭借其资金优势, 通过对市场上相关产品的模仿, 冒充彝族漆器在旅游市场上销售。而笔者在对聚集在拉萨的鹤庆白族手工艺人的调查中也发现, 一部分白族手工艺人将其生产的藏刀冒充拉孜藏刀卖给旅游者。外来手工艺人的冒充行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本土手工艺人的利益, 并且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破坏了原产地的形象, 为本土手工艺人参与旅游发展设置了障碍。

二、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旅游商品化的对策

1. 本土手工艺人参与旅游市场竞争。

推动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旅游商品化的首要任务即是激励本土手工艺人参与旅游市场竞争, 改善他们的参与条件, 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往往是由政府主导, 本土手工艺人在参与意识、市场意识上的不足需要政府通过动员与培训来加以改变;民族手工业的资金短缺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补贴等方式来加以弥补;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的恢复、生活困顿的老手工艺人也需要政府给予特别的关照。同时, 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都存在散、小、弱、差的情况, 家庭个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因此需要发挥作为一个整体的社区的力量。可以考虑把众多分散的家庭联合起来, 实现原材料统一供给、质量统一监控、产品统一销售;同时由社区承担市场调研、市场促销、建立销售渠道的工作, 以弥补家庭手工业势单力薄的不足。

2. 适应目标市场创新产品。

旅游者有着和本地人不同的消费诉求, 这意味着手工艺人们需要了解旅游者的需要, 并根据其需要创新产品。同时旅游市场是一个非匀质的市场, 旅游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笔者的调查, 不同收入地位的被调查者在购买手工艺品的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收入地位的提高, 旅游者对手工艺品的质量要求越高, 也会越多地考虑产品的知名度、名气因素。同时不同收入地位的被调查者在购买场所的选择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收入越高的被调查者越倾向于选择手工艺品专卖店。因此, 手工艺人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 其产品的外观、功能要适应旅游者的需要, 比如, 结合彝族传统的羊毛编织和绣花技艺, 可将羊毛制品制作成沙发或汽车靠垫、各式玩偶、背包等;在保持彝族漆器基本工艺特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 通过吸收现代的文化因素, 丰富漆器的内涵, 创新产品形态;针对高端旅游市场设置手工艺品专卖店, 现场展示手工技艺, 并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等。在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化的过程中同时也要警惕本土手工艺人盲目迎合旅游者的行为, 一旦民族手工艺失去了其民族性和地域性, 它也就失去了旅游价值。因此还要注意唤起手工艺人以及整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 民族手工业也才能真正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3. 创建、提升民族手工业文化品牌。

民族手工业文化品牌的创建和提升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识别度和认同度。民族手工业文化品牌包括了手工业产品品牌、手工业企业品牌、手工业产业品牌三个子内容。手工业作坊或企业要建立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名称、标识, 用以和竞争者相区别, 同时增加营销投入, 加强对旅游市场的促销, 努力打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手工业产品原产地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或参加旅游促销会推广手工业产品和手工业企业。当手工业企业实现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 真正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手工业产业品牌也就树立起来。同时, 各级政府还可以充分利用掌握的网站, 寻求和强势媒体的合作向公众传播民族手工业文化, 影响公众对民族手工业文化的认知, 提高他们对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的鉴赏能力。

4. 加强营销渠道建设。

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的旅游商品化过程离不开营销渠道的建设, 首先需要培育实力雄厚的手工艺品经销商。比如, 西藏的“卓番林”就已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拥有一定影响力, “卓番林”采购西藏藏族手工艺人的产品统一冠以“卓番林”的品牌, 在其店铺中出售。但是如果过分依赖经销商, 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经销商拿走。本土手工艺人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就需要建立起直接的营销渠道, 比如在旅游者光顾的购物街区设立门市或专卖店。另一种方式就是发展社区旅游, 以民族手工业为重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吸引旅游者主动前来购买。

5. 整顿市场秩序, 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上一篇:《迷宫》下一篇:阳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