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共享管理

2024-06-27

开放共享管理(精选12篇)

开放共享管理 篇1

摘要:文章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与管理情况, 从管理系统健全、实验室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管理平台与学科群、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提出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机制, 提高管理水平, 增加大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促进了省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建设,交流合作

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是专业性、区域性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基础支撑。如果重点实验室在提高科研课题层次、科研水平, 增加大型高端仪器设备数量, 提高开放共享程度的同时, 与之相对应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模式却未能同步提升, 那将限制实验室的高效运转, 将会制约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1]。文章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建设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实际情况, 探索了运行管理中的实际做法,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重点实验室的效用。

1 健全的管理系统是基本保障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 是重点实验室教育教学和科研实验的基本保障。规范有效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及使用规章, 能够提高实验室的运转效率, 使其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类教学、科研任务。近年来, 重点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压力,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尤其是研究生群体数量的增加而逐年加大, 因此, 加快实验室的规范管理, 合理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并提高其开放程度, 可以有效地节约教学科研资源、避免其浪费[2]。

黑龙江省教育厅为鼓励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 吸引和汇聚优秀科学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 促进学术交流, 提升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 资助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基金, 邀请相关领域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参与申请。开放基金自从2012年组织实施以来, 收到全国共13个单位及个人的申请, 经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评审, 共有11个项目符合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要求, 确定为资助对象。

2 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创新、创造精神, 年富力强, 思想活跃, 精力充沛, 学识渊博的优秀人才。要想发展, 实验室就必须改变以往多年偏重科研, 相对轻视人才的旧有观念, 只有建立健全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 思考留住人才的有效方式, 全面解决培育人才的途径。才能形成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队伍, 保持高水准, 为实验室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 这是实验室在行业发展、甚至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竞争的重中之重。因此, 东北农业大学在深入实验室了解现状后, 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取经学习, 树立引才、育才观念, 提高了实验室人才队伍待遇, 从而增加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实验室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在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同时, 还应做好实验技能人才的培训管理, 每年派专人到省内外进行实验人员的进阶培训、校外交流、知识更新等工作, 使重点实验室人员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使实验室人力资源等软件建设与仪器设备的硬件设施建设相统一。

3 完善制度, 控制关键环节, 确保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运行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涉及许多事关公共安全的特种物品,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将会严重影响校院安全, 并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要接触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药品, 且经常使用水、气、火、电等, 潜藏着诸如爆炸、着火、中毒、灼伤、割伤、触电等危险性事故, 这些事故的发生常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为保证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行, 建立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非常必要, 做到运行与管理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据《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教育厅文件 (黑教科[2011]106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 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坚决严格履行重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职责, 全面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切实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实验室应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定,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制定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 加强安全知识普及教育, 定期组织突发事故模拟演练, 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本实验室的特点,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并严格贯彻执行。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定期组织召开学术委员会, 由实验室主任及各研究方向负责人参加, 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 会议重点为实验室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 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 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讨论。学术委员会主任从本行业领域有威望的专家中聘任, 学术委员会的定期召开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极大地促进了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大力推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 是创办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条件。经过“211建设项目”、“省重点学科费”以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实施,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至2013年, 科研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2 800余万元。学校为这些高端仪器建立了校级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有计划性和科学性地购置适合、急需的仪器设备, 使各学科间均衡、健康、快速发展, 从而实现了大型仪器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实验室共有10余台 (套) 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面向校内外开放, 并实行校级、学院两级管理。

5 加强重点实验室与学科群、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

省重点实验室树立“开放交流、合作共赢”的理念, 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建设的管理效益。

1) 实验室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 加快黑龙江省高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高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水平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实现优质科技资源共享, 推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本着发挥投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整体科研实力的理念, 结合当今世界科学领域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 设立了省开放课题基金, 每年由黑龙江省教育厅统一拨款资助10项左右开放课题。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实施加强了学科群内各单位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推进了实验室资源的互补共享。

2) 重点实验室定期与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群交流, 加强与学科群内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通过农业部学科群年会及交流互访、短期讲学等方式, 建立紧密的互帮互助关系, 取长补短, 推动实验室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加大开放力度, 定期发布学科群大型仪器和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建立合作共享制度, 重点实验室和实验站根据各自研究实力、专业特色、地域分布等特点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 建立联合研究和信息共享机制, 推动了科技创新工作的联合和大型仪器设备、科研材料、科技信息等在学科群内共享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科群的整体优势。

3) 重点实验室与大型企业合作。经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办公厅批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申请成为教育部、农业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兰西生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在提高科研实力的同时不忘以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为己任, 围绕饲料、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对既能就业又能创业人才的需求, 进行专门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做到教育教学体系理论结合实际、课堂结合生产、技术结合管理。

综上所述, 省重点实验室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建立开放合作的和谐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加快发展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信息技术, 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体制, 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加强学科与企业间交流, 是增强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战斗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永秀, 胡凝, 赵小艳.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1 (4) :81-82.

[2]王颖.论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4) :444-446.

[3]金锋.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7) :56-58.

开放共享管理 篇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刻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的,是精准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塑造发展新优势、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堂党课,就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XX“十四五”高质量跨越发展良好开局,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统一思想,在充分认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当前,面对“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回答好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的根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坐标”。新发展理念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大势基础上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而提出来的。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受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潮流凸显。就国内发展形势而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矛盾与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看到问题并不难,难在于解决问题。面对业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发展大势,继续沿袭以往的发展老路显然行不通,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的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挥棒”。新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这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新阶段继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新发展理念是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助推器”。“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高度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开好局、起好步。

二、要突出重点,在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维度路径上下功夫

只有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把握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点和着力点。

(一)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秉持根本宗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重要论断,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其思想内核和实践方向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为了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绿色发展是为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开放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巨大红利;共享发展是为了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只有从根本宗旨的维度把握新发展理念,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二)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务实品格。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问题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政治定力的晴雨表、试金石。新发展理念不仅着眼于解决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更致力于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执政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们要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通过创新发展激发动力,通过协调发展实现平衡,通过绿色发展修复和维系生态,通过开放发展推动合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共享发展凝聚人心,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且行稳致远。

(三)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会迎面而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局势,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我们要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辩证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统筹安全和发展,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立足自我,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全面做强自己,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阶段的创造性坚持和创新性运用。

三、要提升能力,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上下功夫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的赶考卷,是摆在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面前严肃的必答题。答好这张考卷,XX高质量发展才能取得新成就、跃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在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就一定能弹奏出新的动人乐章。

(一)提高站位,坚强党性是根本。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乎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必然涉及广泛而深刻的利益和观念调整,因而是一个伟大的社会革命。要想领导好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首先和根本环节都在于实现“自我革命”,从而以良好精神状态攻坚克难、闯关夺隘。为此,就是要努力提高政治站位,以坚强的党性和铁的纪律作保证,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实践新发展理念,绝不允许说三道四,绝不允许阳奉阴违,绝不允许自作聪明,绝不允许推诿扯皮,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学习,过硬本领是保证。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伟大创新,无论是深入理解还是全面贯彻,都离不开科学的认识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身子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办法。为此,一是要结合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的xx全会精神特别是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进行原原本本、逐条逐段地研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掌握其精神实质、目标要求。二是以系统观念审视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齐头并进、统一贯彻,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也不能相互替代。三是要着眼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刻苦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工作本领,做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三)重在执行,担当作为最关键。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干,连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针对现实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懒政怠政弊政的不良作风,面向“十四五”期间对于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十九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特别强调,要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监督保障。这就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即包括纪检监察在内的党的各项工作都会更加自觉地围绕“中心任务”的落实而展开,从而必将为全党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设强大的体制及制度保障。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同志们,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考验着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常的能力。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开好局、起好步。

开放共享管理 篇3

关键词 开放课件;开放课程;OCW;MOOC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56-02

根据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定义,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是由高质量高等院校提供的免费数字化课件资源,包含课程计划和授课音视频等。开放课程具备的教学要素则更为全面,它将开放课件资源优化整理,并增加在线讨论、学习反馈、多元化评估等交互方式,营造情境化、个性化、社会化的个人学习环境。自2012年起,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的兴起,开放课件课程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1 开放课件课程的发展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启动开放课件项目,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首个基于网络的大规模优质资源免费开放共享实践(王龙,2009)。至2008年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pen Courseware Consortium,简称OCWC)正式成立,全世界已有25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际教育组织参与了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开放课件课程的结构性与交互性也不断提升。

初期的开放课件呈现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对学习过程缺乏动态支持,通常只包含课程大纲、讲课实录、课程教材、测验试卷等内容,如麻省理工学院的OCW项目,这一局限性使其逐渐让位于高度结构化的开放课程。开放课程注重建设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关注组建学习共同体并为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与支持。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汪瑞林、张春铭,2013)。如同伴大学(Peer 2 Peer University)和人民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eople)等本身并不开发课件,而是整合已有开放教育资源与在线交流平台,构建学习社区以实现网络合作学习。

在交互性方面,早期的开放课件多以单向发布学习资源为主,即使提供交互也仅限于浅层的师生交互。如学习者在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的OCW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课程组教师提问,但通常教师只解答其中某些共性问题。随着开放课件课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開始关注交互渠道和工具,以更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和高度互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者与学习内容间的深度交互。如运用内嵌式测试实现及时反馈,构建虚拟实验室提高参与度,或通过同伴评阅、多元化评估、学习社区等促进生生交互与师生交互。

2 开放课件课程的变革与创新

2012年“MOOCs海啸”从美国兴起并席卷全球,世界各大知名学府和新兴的民间教育组织都积极投身其中,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可汗学院、维基学院、Coursera、Udacity等。“MOOCs海啸”在原有开放课件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实现了“开放共享”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多维创新。

“开放共享”教育理念的创新

1)从“课件资源”到“教育全流程”的开放。早期的开放课件课程由于缺乏学习互动与社会认可而无法融入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成为可有可无的“加餐”。MOOCs则已经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全程开放,即从学习资源的搜索、下载、学习,到提问、交流、考试、取得证书,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模式。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同Udacity合作,从201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的线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学习的全程都通过开放课程平台完成。依托创新的MOOCs项目,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公平、教育个性化、教育无国界、教育泛在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全流程”的开放强烈冲击着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

2)从教育资源的“共享”到“共建”。传统的开放课件课程是以院校为主体设计并开发的,教学者与学习者角色分工明确。随着开放共享理念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和Web2.0工具的发展,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日益成为开放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元素。学习者根据兴趣特长,能者为师,充当起学习资源开发者的角色,“消费式学习”转变为“生产创造式学习”(桑新民等,2012),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界限逐渐模糊。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教育资源享用者”与“教育资源开发者”将会有更多的交集,“身兼多职”的个体用户将成为知识网络构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开放共享”教育模式的创新

1)课程内容模块化与微型化。以往的开放课件课程在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上仿照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MOOCs课程则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以学习者和学习过程为中心,课程内容呈现出模块化和微型化的特点,体现了化整为零、零存整取的思想,不仅符合学习者需求,还具有良好延展性,为后续资源进一步丰富留出接口(邓幸涛,2011)。课程内容的松散连接有利于动态重组,使学习过程呈现动态开放的模态。如果说以往的开放课件课程仍然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那么MOOCs则已经开始架构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

2)学习方式多样化与个性化。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在兴起之初并未给教与学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课件资源主要作为传统课堂学习之外的教学辅助材料,学习者可以自发地进行自学。模块化与微型化的MOOCs课程则既可以成为补充性学习资源,也可以跃升为主体性学习资源,如与传统课堂紧密结合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提供学习资源,MOOCs课程提供的全程开放教育服务也支持了学习模式的创新,学习者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完全依靠MOOCs课程完成某个课程或学科的学习,并获得社会认可。可以说,MOOCs体现了开放课件课程在教育资源、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三个层面的实质性变革与创新。

“开放共享”技术的创新 网络平台兼容性与技术实现难度是影响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参与积极性和开放课程资源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贾义敏,2008)。早期的开放课件资源多以静态文字和图像为主,辅以少量音视频资源,技术上主要支持单向的信息沟通。近期兴起的MOOCs项目不仅实现了视频资源覆盖率100%,更重要的是运用多种先进甚至尖端的技术手段支持自组织学习。如可汗学院在2013年8月最新推出了用户界面上的“学习仪表盘”,使学习者可以及时了解个人的学习进度、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管理和安排,参加学习测试并获得学习反馈等,从而引导高效的自主学习。

3 结语

始于大学的开放课件课程运动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不仅在结构性和互动性上不断完善,并且已经使“开放共享”的种子顺应网络时代的大潮生长壮大,焕发出无穷的力量。2012年MOOCs的迅猛兴起体现了开放课件课程在“开放共享”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技术等方面的革命性创新,并对传统教育形成了强大冲击。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深入研究开放课件课程如何解决我国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教育的跨域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幸涛.建设·应用·共享:“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1(2):5-9.

[2]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1-34.

[3]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

2012,18(2):9-21.

开放共享管理 篇4

1 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现状

近年来, 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已成为各个科研院校的新课题。为了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我国有很多地区的科研院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然而, 从总体上来看, 当前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开放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部分实验室拥有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4,5,6,8,9], 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同, 难以推进开放共享工作, 致使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当前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机制还缺乏系统性, 许多仪器设备归属不同主管部门, 呈现明显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 各部门相互协调存在一定难度。

1.2 开放共享力度略显不足

仅靠市场化服务难以维持部分仪器设备的较高的运行维护成本, 需要政府给予扶持, 但由于每年投入的运行经费尚不充足, 每年仅能在有限范围内对部分仪器设备进行奖励和补贴[1,2,3,4,5,6], 使用单位的根本问题难以解决, 从而导致对外开放共享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调动。除此之外, 受传统观念等的影响, 部分实验室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开放共享贵重仪器设备的力度, 尤其对于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 协作共享较少[3]。

1.3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够重视

现阶段, 实验室建设偏重硬件建设,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重视[2,3,4,5]。工资待遇偏低, 职称晋升相对困难, 再加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 导致很难吸引高技能、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实验室工作, 缺乏能够承担仪器设备管理、运行、维护以及保养的人才[3]。

2 对策

2.1 完善开放共享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如贵重仪器购置专家论证制度、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实验室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3]。同时, 抓好相关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以使这些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2.2 整合优化仪器设备资源, 加强合作与交流

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过程中, 全面清查梳理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实验用房、承担的科研项目、人员和经费等情况[1], 优化整合学科相关、功能相近的实验室[4,5,6,7,8], 集中管理各实验室的人、财、物, 打破学科、专业界限, 以实现实验室的最佳建设效益[9]。仪器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并完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 统一安排和调度仪器设备, 扩大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1,2,3,4,5,6], 充分共享仪器设备, 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场地和设备资源。同时, 也要不断加强与其他单位在技术和科研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2.3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实验技术人员是仪器设备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 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坚力量。为此, 实验室必须将资源共享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互动发展, 以保证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长期进行下去。一是要重视引入和使用高素质实验人才, 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二是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实验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创新实验室专职人员激励与评价机制[3,4,5,6], 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三是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和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四是为深入挖掘仪器设备的工作潜力, 带动实验技术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 要针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功能开发, 定期组织开展高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3,4,5], 不定期开展一些活动 (如研讨会、论坛和协作研究等) 。

2.4 创新开放共享运行机制

各个科研院校要依据自身学科特点, 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 组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中管理、结构完整的现代化实验室, 实行中心化管理, 形成实验室管理体制。同时, 要创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 建立并完善开放共享管理系统, 网上公布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开放时间等信息, 形成网络化、信息化、开放式的管理运行机制。

3 结语

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对于科研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推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有助于促进科研院校实验室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转变[3,5,6,7,8], 有助于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率的不断提高, 增进实验室建设效益。然而, 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作为一项涉及面广、环节多、关联密切、管理内容和方法处于动态与发展的系统工程, 当前在实施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作为实验室管理部门, 需要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策略和方法,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实现实验室建设的跨越式发展[1]。

参考文献

[1]李建辉, 刘丽丽.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策略[J].农业科技通讯, 2016 (3) :21-22.

[2]张原, 李鑫.资源共享与实验室科学内涵式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4) :151-154.

[3]潘蕾.基于资源共享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2) :205-207.

[4]潘蕾.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 :119-122.

[5]孟庆如, 孙兴莲, 徐琴平, 等.江苏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3 (1) :24-25.

[6]龚美娟, 孙兴莲, 徐琴平, 等.高校校级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平台的建设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49-51.

[7]陆建玲, 秦娟, 夏春阳, 等.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7 (9) :89-91.

[8]沈志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建设[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5 (3) :197-198.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心得体会 篇5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穿公报,这是针对当前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理念,具有重大意义。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协调是发展的节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点,发展要上台阶,发展理念必须要有提升。五大新理念的提出正是用新的理念来提升和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科学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才能包容性发展。显然,这五大发展理念,要贯彻到发展实践中,就不是常规打法、惯常套路,而是首先要在思想观念深处来一场变革。惟有先启这一思想观念的变革,才能撬动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强化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贯穿改革始终,不仅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更要注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绿色发展,必须纠正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陈旧思维,破除唯GDP的传统观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开放发展,必须着眼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发展是硬道理。“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但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各种风险和挑战将不断增多。可以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民生保障将在框架越来越完整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与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共享管理 篇6

在3月20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以“完善对外开放布局,促进全球共享发展”为主题,回应了当前外界对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关切。他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的汉朝以丝绸之路名扬天下,唐朝与当时70多个国家有经济往来。正是由于对外开放兼容并蓄,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选择了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30多年来,中国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服务贸易大国,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

高虎城表示,刚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开放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中国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形势提出的重大举措。虽然对外开放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但是目前中国的开放水平还不够高、开放程度还不够深、开放领域还不够宽,扩大开放仍然是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中国将从五个方面着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高虎城指出,“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是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和平发展的中国战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及高度关注,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积极进展。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超过150亿美元,承揽对外工程项目4000多个,新签合同金额超过920亿美元。

高虎城强调,建设好“一带一路”的关键是形成共识,下一步中国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接,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的支点,搭建“一带一路”的“骨架”,建立大通关合作机制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充分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高虎城表示,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是动力,体制机制是保障,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是目标。在这方面,中国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主动开展改革试点。在上海等4个地方设自贸试验区,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商管理模式,通关效率平均提高到40%。探索大数据政府监管平台等事中、事后的监管模式和措施。下一步,中国将会把自贸试验区的试点经验及时总结和向全国推广,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二是互利合作,加快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高虎城表示,目前,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已经进行了24轮,在去年9月份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之后,这一谈判的进程在进一步加快。同时,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展顺利,双方已经就协定范围达成共识,下一步中国将与美国和欧盟加快谈判节奏,争取尽快达成平衡双赢的协定。

三是加强立法和执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高虎城表示,下一步,中国将加快立法进程,向外商提供稳定、透明的、可预期的法律环境,依法行政,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公平竞争,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机制,维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高虎城指出,目前,中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比例只占全国的16%,商务部将抓紧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同时,沿边地区是新时期开放的前沿,中国将积极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加快沿边地区的开发和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重点是转型升级,中国将创新开发区的体制机制,支持东部地区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创新基地,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产业布局,放开建筑、会计、设计、审计等服务领域的外资限制,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的准入,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支持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的改组和改造。

高虎城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的合作,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以及合作園区。

加快外贸优化升级步伐

高虎城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步伐。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只有15.2%,仍然比较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50%,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占比已经超过了60%,服务贸易完全有条件在“十三五”期间发展得更快和更好。中国货物贸易已居世界第一位,下一步的重点是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融合互动。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贸易方式和贸易业态,优化外贸产品、市场和区域结构,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高虎城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会做躲在蚂蚁背后的大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一是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全球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维护世贸组织在全球贸易中的主渠道地位。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促进多边贸易体制更加均衡、共赢和包容的发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二是强化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体制建设。目前,中国已经同22个贸易伙伴签署了自贸协定,涵盖了对外贸易总额的38%,下一步将加快构筑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三是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合作,办好今年20国集团贸易部长会议和峰会。四是履行国际责任,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能力建设,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

谈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开放共享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牢固确定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贡献。”而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进行高水平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实验室设备购置经费大幅度提高,高校仪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购置可行性论证不足、封闭式管理、重复购置、缺乏稳定的运行维护机制等问题,导致大量仪器设备闲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如何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合理布局,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避免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各大高校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仪器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

1 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现状

统计显示,2000~2010年,我校购置的大型仪器数量显著增长,2000年单价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大型仪器50台,2010年已增至174台(见表1),年平均增长率为13.28%(如图1、图2所示)。仪器设备数量和种类的显著增加,为我校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仪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 我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建设

2.1 构建开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为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促进高校管理体制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借鉴江苏省网大型仪器共享模式,对全校70多台单价在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总价值3200多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资源整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全面实行设备主管部门的综合管理、设备所在管理单位日常管理的模式,实现了网上仪器信息查询、网上预约申请、网上审核、网上填报仪器绩效考核等功能,扩大了仪器设备的开放范围,改变了原有部分仪器闲置的状况,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取得了投资与收益的双赢。

该平台提供了HPLC-MSn,GC-MSn,PCR扩增仪等众多大型仪器的详细信息(见表2),包括仪器的型号、主要技术指标、应用范围、运行状态、存放地点、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为机组与用户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设备信息的公布,可防止重复购置,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2.2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率

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才能真正发挥其使用效益。在构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同时,我校制定了与其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设立开放共享基金,制定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使用管理办法》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运行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基金的经费来源、基金资助的范围、基金的申请审批程序以及基金的用途,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和运行维修创造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对运行良好的大型仪器予以运行费及维修、维护费的补贴,形成管理与效益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仪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2.3 创建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提高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益的重要推动因素。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可调动仪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以大型仪器设备的机时利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对外服务等作为衡量指标,建立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效益综合评价与考核体系,一方面使学校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现状,为大型仪器购置的前期论证提供可信的参考,避免院系、学科间的重复购置。另一方面为技术人员的岗位考核提供基础数据,对使用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的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仪器共享的积极性。

2.4 利用外部资源,争取资金支持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共享范围,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截至2010年,我校已有11台仪器加入“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见表3)。2010年度绩效考核显示,11台仪器在对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完成国家、省级等科研项目13项(见表4),培养研究生45人,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 1篇。2010年初,我校狄留庆教授负责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外运行绩效良好,获省科技厅通令表彰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3 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了科学管理的理念,对仪器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着重从信息化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体制建设、激励制度建设、效益评价体系建设、扩大对外服务范围等方面构建了我校大型仪器开发共享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加入我校共享平台的仪器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色谱仪器,而光谱仪器、医学诊断仪器数量相对较少,提示入网仪器的数量和种类还需进一步扩大,从而提高服务能力。

开放共享管理 篇8

1.1 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有了新的要求;同时, 学习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这就要求提供上要更多的信息, 而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在信息时代尤为重要, 是社会民众获得更多知情权的重要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必不可少的, 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分配, 让广大社会民众都能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1.2 社会发展和高校进步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虽然文化差异越来越小, 但是来自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竞争却越来越大。高校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就必须顺应时代。而开放和共享高校档案资源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高校档案资源从原有的单一封闭的模式改变成综合开放的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促进高校的发展。

2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局限因素

2.1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具有一定的操作局限性。首先, 高校档案资源是以纸质信息为主。但在信息时代, 纸质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究其原因是不仅读者在借还流程中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而且工作人员在人工维护上也占据大量精力。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开放与共享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怎样利用信息时代的科学手段与高科技设施让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2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隐患多

随着教育的发展, 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生源的扩招, 学校扩招带来的就是学区的增加, 这样无形中给高校的档案资源信息建设增加了压力。要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最重要的是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目前, 许多高校的档案资源信息不能统一规划, 馆与部门之间没有联系, 资源较分散, 不能有效调控, 甚至重复建设, 大量耗费资源, 这样不仅为统一、科学、有效的进行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留下隐患, 也不利于信息时代的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

2.3 高校档案资源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个别高校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借还服务体系。但这样的情况仅存在于个别学校, 大部分学校在服务上还是利用人工来操作, 自动化办公的程度并不高。大部分高校公开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信息查阅权限有限, 无形中为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加了一定难度。

3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有效途径

3.1 更新服务观念

档案资源一直是国家和人民的文化财富, 而高校档案资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实现高校的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才是社会民众最大知情权的体现。部分高校认为, 高校档案资源是属于自己学校的私有物品, 只有特定的人群, 如本校师生才能借阅, 这种思想就要发生转变。再次, 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必然是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要求高校在服务方式上要进行优化, 健全相关制度, 真正实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3.2 用数字与网络化的技术保障

信息时代, 数字化和网络化未来在各领域中都被逐渐运用, 而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工作, 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不难发现,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大部分高校都是重藏轻用, 大大限制了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如果采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来实时高校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 一方面, 可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让更多人看到珍贵的档案原件, 避免重要文书损坏的情况;另一方面, 减轻了档案工作者的负担。运用这样的科学手段, 不仅读者和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源的查找更加方便, 还打破了借还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3.3 确保档案资源信息安全性

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即资源信息的安全性。开放和共享就代表着社会民众都有权利去查阅高校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首先, 要对数字档案的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维护, 网络中时刻有安全隐患, 这就要求涉及到保密性的档案资源不得共享 (或设置一定的权限与安全保障手段) 。其次, 要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从业水平, 档案管理人员直接接触这些档案资源信息, 一方面要让他们快速熟悉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加强他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档案资源的安全性。

摘要:目前,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发展, 社会民众对高校的学校动态、学生就业等事项非常关注。虽然高校资源是一种非独占的资源, 但社会民众缺少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 因此, 有必要将高校档案资源共享。互联网的普及让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成为了可能, 但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和共享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高校,档案资源,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开放共享管理 篇9

1 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及共享管理情况

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基地平台(包括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研发中心及行业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是行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也是行业科学仪器的主要保有者和应用者。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交通行业69个重点科研基地平台大型科学仪器(指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原值在10万元人民以上的单台或成套仪器设备、系统及软件等)资源调查数据显示,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在投入、使用、管理等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仪器自身特征:专用仪器多、通用仪器少,普通仪器多、高精尖或独有仪器少。交通行业的科学仪器多以完成特定项目研究工作为目的而购置,针对性比较强,适用范围相对较窄。目前行业内科研机构保有的3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普通仪器较多,高精尖或独有科学仪器因受研究经费、研究水平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少。表1所示为不同原值区间的大型科学仪器分布情况。

(2)科学仪器管理特征:科学仪器的具体控制权大多在机组。目前,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的管理主要涉及单位、部门、机组3个层次。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在采购科学仪器后,对其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建立台账;科学仪器的具体管理工作由部门承担;科学仪器一般为专人专用,由机组人员负责操作,因而科学仪器的检定校准、维修、保养、使用等实际控制权基本是掌握在机组层面。

(3)科学仪器利用特征:不同原值区间科学仪器利用率相差不大,科学仪器利用率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调查统计的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为877小时,平均利用率为54.8%;不同原值区间科学仪器利用率相差不大,如图1所示,与通常设定的1 600小时/年的额定机时相比[3],科学仪器利用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 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障碍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刚刚起步,直接阻碍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开展的因素涉及科学仪器构成、政策制度、技术条件等诸多方面,主要包括:

(1)基础性、通用性、高精尖等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科学仪器相对较少。如前所述,在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构成中,专用仪器、普通仪器居多。专用仪器一般仅在特定研究领域使用,用户范围窄,共享意义不大。普通仪器普遍应用较多,价格不高,科研单位均有能力自行购置使用,需求潜力不大。基础性、通用性仪器应用范围广,高精尖仪器一般对技术水平要求高、购置价格高,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这两类科学仪器具有较大的共享价值。而交通行业这两类科学仪器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了资源共享能力相对薄弱。

(2)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投资、管理、资源配置等均会形成新的模式或业态,科技资源共享,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即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科技创新政策方面的变化,我国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未及时作出调整,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如目前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学仪器的开放存在政策瓶颈。对于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技开发用品、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根据《关于修改〈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和〈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3号)的要求,应当直接用于本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不得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只有经海关核准的单位,其免税进口的科技开发用品、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可以用于其他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活动。目前交通行业有超过50%的科学仪器为此类享受免税政策的进口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开放服务受上述现行法规制约。此外,科研单位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许可、单位内部共享服务费用的内部结转等,目前尚无法律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推进。

(3)科学仪器管理单位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多以提供实验、试验、测试等技术服务的方式实现,仪器管理单位若无分析检测资质,难以证明或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很多科研机构受人员、场地、管理等因素影响,暂不具备申请相关分析检测资质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开展。此外,科学仪器开放服务工作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技能型人才,绝大多数科研单位没有针对这类技术人员设评聘制度,导致这类人员职称晋升、职务晋级困难,人员队伍流动大,技术人员队伍匮乏或不稳定,导致仪器管理单位的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科学仪器开放工作的开展。

(4)科学仪器共享缺乏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后,既会产生大量的试验材料、水电等成本费,也会因科学仪器使用率提高而增加仪器的维修、折旧等费用,这些费用需要通过服务收费来进行补偿,但随之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收费没有标准,往往是单位自行定价;二是很多仪器维护费相当昂贵,如仅通过服务收费来补偿会造成开放共享的使用费用高,很多需要使用仪器的单位支付不起高额试验费,依然无法实现仪器共享共用。

(5)科学仪器共享中仪器损毁、丢失等问题无法避免。生产类仪器,特别是需要在现场进行作业的仪器,如开展科学仪器共享,只能采用租赁、租借等方式,而在仪器运输、使用等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设备损毁、丢失等问题的发生。这类问题一旦出现,一方面责任归属和赔偿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也影响开放仪器部门的正常科研和生产活动。

结合对我国交通行业科学仪器管理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深入剖析产生上述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

(1)条块分割的科研投资体制。目前,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科学仪器购置经费渠道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部基建项目资金、财政部修缮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经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单位自筹资金等。2000年我国开始实行部门预算以来,各部门所需科研经费纳入部门预算,部门之间彼此独立,部门预算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相对独立[4]21,各级政府、各部门在进行科研投资时,难以对科学仪器购置进行统筹规划,也很难进行相关沟通和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仪器重复购置、仪器购置选型不合理等问题。如前所述,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大型科学仪器构成中,普通仪器偏多,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仪器偏少,资源共享能力有限,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科研投资体制。

(2)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科学仪器资产管理机制。如陈光等[5,6]的分析,科学仪器资产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实是造成科学仪器共享存在障碍的重要原因。利用财政资金购置的科学仪器虽然为国有资产,但具体的控制权在各单位、各部门甚至是各机组。政府部门作为科学仪器投资者,期望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提高科学仪器利用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科学仪器的实际控制者,即各单位、部门或机组则仅仅期望占有科技资源为己所用,没有开放共享仪器的积极性,更不愿意将其提供给同领域具有竞争关系的单位使用。

(3)科学仪器运行和维护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的预算经费安排中,往往只设科学仪器购置费,科学仪器运行、维护费没有来源渠道。科学仪器在其生命周期内,运行、维护等使用成本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开支[4]22。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是典型的实物资源共享,不同于单纯的信息共享。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复制等特征,其共享、共用不会带来共享成本的提高或信息本身价值的降低;而实物资源的使用会带来损耗,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意味着加速仪器资源的使用,从而必然会增加仪器维修、保养等运行维护成本。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运行缺乏制度性的运维经费保障,科学仪器运行维护成本无法从财政预算渠道获取,若全部依托有偿服务补偿,则很容易造成服务价格过高,用户单位承担不起,仍然达不到共享的目的。

3 推进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对策

交通行业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下推进科学仪器开放,需要解决仪器控制权配置、开放共享成本合理补偿等核心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推进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对策如下:

(1)综合考虑科学仪器资源性质、共享价值、服务能力等,合理确定开放共享范围[7]。符合以下特征的科学仪器鼓励开展开放共享:财政投资购置的科学仪器;基础性、通用科学仪器或高水平、独有科学仪器;原值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满足本单位科研和生产任务的同时,仍有空余机时;配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2)采用委托测试与协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如前所述,在科学仪器开放使用中发生的仪器损毁、丢失等问题是阻碍仪器开放共享的原因之一,为规避仪器损毁的责任认定与赔偿问题,采用委托测试和协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仪器开放共享,释放仪器服务潜能。

(3)建立科学仪器中心和依托仪器管理单位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行业科学仪器中心,作为行业内的公共科研基础设施独立运行,是使仪器所有权与控制权趋于一致、减少仪器共享障碍的有效手段。仪器中心是根据行业科技发展需求,以服务和支撑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先进的科学仪器为核心组建的专业的、开放性的研究和服务机构,按照公路工程、水路工程、运输工程、交通安全、环保节能、智能交通等学科领域,在考虑地区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以开展仪器开放服务和仪器创新研究为主要职责。科学仪器中心作为专业化的仪器研发与开放服务机构,对科学仪器、技术人员、研究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考虑到行业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建立科学仪器中心和科技部在国发[2014]70号文件中要求的由仪器管理单位组织仪器开放共享相结合的方式,对仪器开放共享进行组织管理。

(4)认可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制度[8]。以《科技进步法》和国发[2014]70号文件为主要依据,承认科学仪器开放服务收费的合法性,开展有偿分析测试服务。仪器开放服务成本包括:试验耗材支出,房屋、水电等运行支出,维修、保养、折旧等管理支出,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劳务支出,开放服务机构应根据具体科学仪器的运行成本情况,考虑市场需求和开放服务对象的价格承受能力等因素,制订相应的具体收费标准。

(5)建立科学仪器购置查重和论证机制。少数人占有科学仪器并为他人所用是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最佳状态[9]。把住仪器共享利用源头,优化仪器资源的空间布局,是推进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前提和基础。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原值在一定数额(如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仪器进行查重和论证,如本地区已有应用于相同学科领域的相同仪器,且仪器提供开放服务,原则上不建议购置。仪器购置论证一般采用同行评议方式,重点对拟购置仪器的购置必要性、技术参数选型、经费预算等进行论证。

(6)政府财政对科学仪器开放进行补贴[10,11]。如前所述,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必然会带来仪器价值损耗问题,损耗成本很难完全由开放服务对象来承担,而只能由公共财政对仪器开放共享实施补贴。国发[2014]70号文件和国科发基[2015]199号文件对此也有明确的指示。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在对科学仪器开放使用、服务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相关单位给予补贴。

(7)提高科研单位资源共享意识,推进各单位制订科学仪器共享的人事管理制度。就我国当前的科学仪器管理机制来看,科研单位是科学仪器的保有主体,是开展科学仪器共享的中坚力量,科研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开展科学仪器共享对于本单位开展协作交流、拓展业务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科研单位可以在单位内制订并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薪酬、评价等政策,有效调动科学仪器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推进本单位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的开展。

(8)先公开信息、再开放仪器,逐步推进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共享的三层次模型包括可见性、可及性、可用性3个层次[12,13]。科学仪器作为典型的实物资源,可见即提供科学仪器属性、基本原理、保有单位、运行状况等基础信息公开服务,使仪器为社会所了解;可及即提供科学仪器使用联系方式或在线预约服务,建立获取仪器服务的途径;可用即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确保科学仪器正常高效运行。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应首先清家底,建立科学仪器资源目录,开放仪器基本信息并逐年更新,进而选择有共享价值和开放条件的科学仪器逐步向行业或社会开放使用,分阶段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摘要:调研我国交通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情况,分析仪器分布、管理、利用等特征,进而利用资源共享、产权等理论深入剖析阻碍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障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行业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对策建议。

开放共享管理 篇10

一、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与开放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大都是为本校专业教学服务的, 这种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服务对象少, 许多设备和仪器一年只能使用几次, 大量的实训设备和场地空置, 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与此同时, 社会上需要接受培训的企业相关人员却苦于缺乏培训场地。就汽车行业来说, 目前福建省汽车保有量已超过70万辆以上, 已有1类汽车维修企业250家, 2类汽车维修企业1700多家, 由此而产生的汽车制造及汽车售后市场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汽车制造、维修行业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为了满足社会汽车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 近几年福建省内的中高职院校纷纷开办了汽车专业, 但新办院校常常是专业师资短缺, 实验条件不足。

我院2005年被列为国家汽车维修实训基地, 2006年被福建省教育厅列为汽车运用技术实训基地, 同年, 我院汽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 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 所以尽快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汽车实训基地共享机制以解决社会办学资源不均衡的矛盾, 提高我院汽车实训基地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现代实训基地不仅要为教学服务, 而且应该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为此, 我们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按照政府、学校、企业协作共建、资源共享, 以“对内实行多元化管理, 对外实行互惠互利合作”的建设方案来实现。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院汽车实训基地已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1.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

在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我们注重与企业合作, 借鉴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理念, 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建设实训基地, 将汽车企业最新的技术培训课程内容引入专业教学, 推进汽车专业课程改革, 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人才。2005年开始我们与丰田公司合作举办了“T-TEP学校”, 引进丰田企业的汽车维修技术员培训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通过了丰田公司技术员一、二级培训认证, 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以及为企业培养考核技术人员。2008年我们又与东风雪铁龙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中, 企业提供大量的教学设备、教具、技术资料和师资的技术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使我院汽车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校内实训基地实力显著增强,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训质量, 而且也为企业员工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实现了校企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在管理上我们成立了丰田培训室以及东风雪铁龙培训中心, 实行单独的管理机制,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与服务企业的需要。

2. 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优势, 组建各种社会服务机构

我院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国家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及汽车专业示范性建设的资源和教学优势, 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依托实训基地积极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综合实训基地的设施和条件,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发挥服务社会作用。我们先后取得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鉴定站资格和交通部职业水平鉴定中心认证的机动车检测维修技术人员职业资格鉴定站资格, 成为全省汽车专业鉴定项目最多的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鉴定站。示范性专业建设以来, 我院积极为社会及企事业培养汽车相关专业高级人才, 为我省汽车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培训。多次举办了汽车维修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 全省机动车质量总检验员培训班, 并为汽车相关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

此外, 我院依托汽车专业设立了福建省汽车联合研究所第三研究室, 福建省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第二检测室等。作为汽车性能检测认定机构, 对外承担了汽车性能检测、汽车改装定型试验及汽车专项研究和技术推广, 承担了我省车型的改装定型、试验和鉴定等工作。2008年校企合作组建了汽车检测站与汽车维修厂, 为社会提供了更完善的服务。

3. 组建职教集团, 共建实训基地, 支持相关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 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为汽车工业发展服务, 2008年, 由福建省汽车工业行业协会牵头, 以我院为龙头, 由相关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劳务派遣机构参与组建了福建省汽车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坚持“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劳务派遣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 为构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对台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职教集团的成立整合了各组成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 为进一步建立共享型实训基地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 我院已成为教育部汽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省级培训基地和省劳动厅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培养基地。

三、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的成果

1. 建立了一套实训基地共享管理机制

经过几年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们建立了一套“对内实行多元化管理, 对外实行互惠互利合作”的实训基地共享管理机制。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 以系部为主管部门, 实训中心为执行部门, 根据不同的实验室特点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 实行岗位责任制。部分校企合作相关实验室, 探索建立较为独立的管理方法, 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 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 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 实训方式与实训过程企业化, 实现企业化的科学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培训管理, 确保学生实训教学及企业人员培训的优质高效, 实现了校企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

2.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教师

高素质教师是培养学生“高技能”及为社会服务的保障。实训基地共享机制的建立加强了校企合作, 为教师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加大校内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 在分期分批选送参加合作企业丰田公司的技术培训及参加各类的专业培训班外, 同时安排轮流到校外实训基地及企业挂职实习。在几年的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教师们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汽车专业90%的专业教师取得了汽车维修高级技师证书, 80%的专业教师为福建省汽车维修工高级考评员, 有6位老师取得了丰田一级技术员培训教师证书, 3位老师取得了丰田二级技术员培训教师证书, 2006年申报了15项学院科研项目, 5项省级科研项目。另外已确定5位老师将在今年参加合作企业东风雪铁龙公司的专业技术教员培训,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改进了教学模式, 提高了教学水平

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与开放机制的建立加强了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模式使汽车厂家的技术培训体系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 使专业教学水平能与当代汽车技术先进水平保持基本同步, 学生能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 从而实现了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零对接, 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 提高了教学水平。在与丰田公司合办的“T-TEP”学校中, 我们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训教室分离的模式, 建立了理实一体化教室, 实训室的布置形式以企业实际运行的模式展开, 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氛围。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也引入了丰田汽车公司的“5S”理念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自律) , 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教材的使用中, 我们导入丰田最新的技术教育与培训教材, 即TEAM21课程体系。学习结束时申请参加丰田汽车公司的考核 (包括理论和实操) , 考核通过者可获得企业颁发的证书, 实现顺利就业。

4. 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与开放机制的建立加强了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近3年来, 通过汽车实训基地, 我们先后为中高职院校培训汽车骨干教师120多名, 培训了技师、高级技师近200名;承担了福建省汽车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的全省机动车质量检验员培训, 组织了3期总检验员培训班, 共培训机动车质量总检验员150余名。在我院校企合作的“丰田T—TEP学校”项目中, 每年为全省18个丰田汽车销售维修企业培养与考核丰田一、二级技术员100多人次。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的设备和条件, 为社会和行业开展技术培训、专题技术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服务, 每年为社会及企业开展的各类汽车专业培训近500人次。校内实训基地服务社会, 不仅提高了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提高了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性, 而且提高了学院的声誉, 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汽车实训基地共享与开放机制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 已初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有: (1) 具备较强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仍然短缺。 (2) 对合作企业外的相关企业技术培训服务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 实训设施、场地还需进一步完善。 (4) 实训基地共享机制的管理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这也是我们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4) .

[2]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4) .

开放共享管理 篇11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大型设备 开放共享机制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反映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既可以定义为数字艺术作品本身,又可以定义为利用计算机和数字技术参与或者部分参与创造过程的创作艺术。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个人电脑的普及,硬件的提升,软件的升级,以及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广泛使用,媒体艺术的魅力与技术的潜能被不断发现、不断挖掘,数字媒体艺术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数字时代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在“市场导向”这一教育大环境下开展的。数字媒体实验室是本专业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教学手段更新,科研投资力度增大,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相继引进,其管理和使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投资效益。高校在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数量和价值激增的同时,面临对这些迅猛增长的设备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的问题。加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共享,提高利用率和投资效益,使其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资源优势,已在高校广大教师和管理部门中达成共识,成为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今天的社会处于一个高度技术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时代,所有最先进的设备、技术、观念、理念会被市场立刻消化,而且这个消化过程更新速度正逐渐呈加速化、空前化态势。数字媒体专业紧密联系高科技,因此,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构建符合学院实际、满足校内外需求的开放共享运行管理体制。有效加强数字媒体专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提高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推进本专业大型设备与社会和其他专业开放共享,从而不断调整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

1.科学规划,整合优质资源

将设备的购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将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发展计划研究中心发展计划统筹考虑,优化配置,合理整合,提高效率。当前,高校在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中,存在严重的管理封闭且分散、开放共享程度不够、利用率偏低、使用效益差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很多弊病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学术交流、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创新。有些教师将自己申请项目的资金投资购买的仪器设备,封闭管理使用;有些教师担心开放使用会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使自己使用不方便,不愿开放这些观念是短视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单位重复购置的现象,导致大型设备的使用率低和资源的浪费。

2.拓展专业教学内容,提高设备使用率

市场经济背景下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培养目标、规格、层次等的定位。有些院校有了什么专业老师,就教授什么专业内容,专业课程设置围着教师转,而不是围着市场转,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和拓展专业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从而提高使用率。同时提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组织业务培训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根据自身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业务培训、讲座、学习、交流等系列活动,促进设备技术队伍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此,我院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开展了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为宗旨的专题讲座和专项资格培训,使更多一线教师使用摄像机、录音棚等开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MOOC教学,等等,以探究的精神思考信息化教学。

4.加强实验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实验教师、测试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互动交流极为欠缺,企业和高校各有所长,也各自存在不足,需要一个有效的、快捷的途径建立有机联系,以解决各自的问题。

5.加强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建设

强化大型设备的日常化、过程化管理,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突出重点指标进行评价,保证大型设备效益评价内容的准确可靠。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或奖励机制,设立多种校级奖项或基金等采取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方法,科学的管理运行制度是保障大型设备使用效益的关键。

6.构建共享平台,创新设备使用模式

由于各专业相互独立,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方面追求小而全,因此造成一方面大量仪器设备闲置,另一方面某些急需仪器设备的教学、科研单位却无权使用的尴尬局面。只有转变观念,强化共享意识,提高对工作的认同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推进共享工作,促进学术交流、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创新,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市场的互动关系。

7.结语

经过近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各单位在提高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程度及各种管理机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并针对各单位自身的具体情况,总结和提炼了许多非常适用的宝贵经验。然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逐步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起来不仅难度大、阻力大,而且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及毅力,必须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为基础,才能消除单位领导及各科研团队的各种顾虑,建立信任。不断加强大型设备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研究价值,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不仅有利于单位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学院和谐校园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可以为本科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硬件支撑,依托单位先进的科研设备,及时为学生引入学科前沿的实验技术教学,于单位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于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于中心则拓展了今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严薇,柴毅,廖琪.构建高效运行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4-7.

[2]刘丽琴,陈永清.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08-210.

[3]张选红,蓝秀健,吴珏珩,段妍,陈省平.贵重仪器共享中管用分离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1-33.

[4]陈子辉,王泽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63-167.

[5]丁爱侠,郑春龙.促进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的“三分管理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1):91-94.

[6]阮慧,李五一.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6-9.

开放共享管理 篇12

2015年5月7日, 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2.0版 (www.datashanghai.gov.cn) 正式开通。上海的政务数据开放工作位居国内领先地位, 2012年就开通了全国首个政府数据门户网站“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作为全国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站, 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承担着对外数据开放、提供检索下载服务等功能。目前, 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内容已基本覆盖各部门主要业务范围, 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社会发展、公共安全、文化休闲、卫生健康、民生服务、机构团体、城市建设等11个重点领域, 累计开放数据资源共470项。部分数据已被信息服务企业调取利用, 数据的经济价值初步显现。上海今年将力争把对外开放的政务数据资源增加到1000项, 同时, 所开放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市场价值方面也将力争更好地满足公众、企业的需求。

2015年, 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和上海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均把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摆到了重要位置。经过多年努力, 上海政务数据开放已初步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 其中三大数据库 (法人库、人口库、空间地理库) 已汇聚160万户法人单位数据、2500万常住人口数据和覆盖全市陆域的高分辨率空间地理基础信息, 一系列跨部门重大数据平台 (如网上政务大厅、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 已在科创中心建设、自贸区、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作用。

今年上海将继续摸清各部门的政务数据“家底”, 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政务数据资源编目和注册, 为明年基本实现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奠定基础。

上一篇:浏览设计下一篇:五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