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共享平台(精选9篇)
医疗共享平台 篇1
摘要:近年来, 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启动深层次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区域医疗影像平台的建立, 推进了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加强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关键词:区域医疗卫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
1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概述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是指区域范围内多家医疗机构联网, 实现区域范围内医疗影像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医疗影像 (包括其他检查) 资料的全面共享, 可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地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区域医疗影像信息系统作为区域卫生信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2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建设原则
第一, 科学及标准性原则:整体系统将遵循DICOM 3.0、HL7、IHE、HIPAA安全责任法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ACR等国际标准, 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
第二, 实用性原则:充分满足社区医院对于医疗影像资源进行纵向整合的需求, 医疗影像科室内部管理统计等功能, 为领导提供查询, 为医、教、研、管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高质量的医疗影像及诊断报告及管理等综合信息。
第三, 整体性原则:遵循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 全面体现区域资源整合医疗影像系统功能, 分步实施各相关系统。
第四, 一致性原则:遵循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原则, 区域资源整合医疗影像系统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应以EHR为中心, 使区域资源整合医疗影像系统和医院HIS完全无缝融合, 达到一次性医疗影像、诊断信息的调阅。充分体现以EHR为中心的医疗影像信息存储与共享。
3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功能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采用对市级以上医院数字化医疗影像及其报告、社区医疗影像及其报告数字化分步存储管理的方式, 实现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社区、社区与社区间影像及报告的互相调阅。通过与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 实现一方录入, 多方使用, 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 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科学整合, 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一方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诊断水平;另一方面,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改善民生。该系统主要包括: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与交换中心、社区医疗影像会诊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和医院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四大模块组成, 其功能如下:
第一, 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与交换中心:各医院、社区的医疗影像及视频信息, 如:CT、核磁共振、X数字医疗影像等, 应用PACS, 通过区域化多级分布式存储管理架构方式, 实现数字化传输、集中存储和管理调用, 使得数字医疗影像信息服务于各家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市民, 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医疗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的需求。
第二, 社区医疗影像会诊中心:公立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影像图片上传到医疗影像会诊中心, 由会诊中心专家出具诊断报告, 并通过网络诊断结果回传到社区。充分利用卫生资源, 社区卫生机构不再聘用读片医生, 病人在社区卫生机构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及其指导。
第三,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将医疗影像查询模块嵌入在社区医生工作站, 向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执行查询, 获取查询结果, 医疗影像服务模块数据源数据写入医疗影像缓存, 并转换为医疗影像阅读器支持的格式, 工作站的医疗影像阅读器呈现获取到的医疗影像;另一方面, 社区医疗影像采集模块每日晚上将本社区当日医疗影像 (主要是PACS) 资料上传至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 做到数据的共享。
第四, 医院医疗影像共享系统:将医疗影像查询模块嵌入在医生工作站, 向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执行查询, 获取查询结果, 医疗影像服务模块数据源数据写入医疗影像缓存, 并转换为医疗影像阅读器支持的格式, 工作站的医疗影像阅读器呈现获取到的医疗影像。考虑到医院医疗影像数据量较大, 各医院只上传医疗影像索引信息, 医院医疗影像数据索引采集模块, 将医院当日新增医疗影像数据上传至区域医疗影像存储数据中心, 做到数据共享。
4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与HIS/EHR数据交换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EHR) 的影像上传途径:医院PACS或社区MINI-PACS接收到影像设备产生的影像并保存;由前置机提取影像的相关信息 (而不是影像本身) 发送到卫生信息中心。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EHR) 的影像访问途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通过现有的区域医疗平台的EHR阅读界面从卫生信息中心查询病人及其医疗信息, 发出调阅影像的指令;通过卫生信息中心定位影像所在的医院 (或影像中心) , 通过该医院 (或影像中心) 的影像服务前置机, 响应用户指令, 从本处PACS里拉取影像;再由前置机生成用户视图, 通过卫生信息中心被EHR阅读器拉到用户界面显示。
远程影像诊断的影像传输途径:社区卫生中心生产的影像进入本地的MINI-PACS暂时保存;会诊中心的诊断终端可以立即从社区卫生中心的MINI-PACS拉取影像进行诊断并写报告;在空闲时段 (夜间) , 社区卫生中心的MINI-PACS把影像传送到影像中心长期保存;如果会诊中心再次需要病人的既往影像检查, 诊断终端从影像中心拉取。
医院内部影像的操作通过医院的PACS系统传输、存档、展示。
5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很好的改善了现有医疗资源缺乏的状况, 实现了各级医院机构区域影像信息共享, 加强了医学信息同城互认, 有效降低了社会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费用, 推进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节约了政府卫生资金投入。
5.2 社会效益分析
区域医疗影像共享平台进一步贯彻了惠及民生、服务优先的原则, 改善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看病难, 看病贵”的现状, 加强了卫生资源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实现了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 加强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 使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工与配合更加的科学和合理。
参考文献
[1]万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协同平台技术研究及应用[J].中南大学.计算机技术, 2012.
[2]刘奇等.基于电子病历的远程区域医疗平台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9.
[3]佳琪.移动远程医疗平台的探索:几种开源平台介绍[J].程序员, 2010.
医疗共享平台 篇2
近年来,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医院与广大群众存在严重的医疗信息不对称,且大医院基本上为独立运作,医疗信息分散,难以互通,求医群众和医护人员均无法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多家大医院的医疗信息动态和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任何一家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终究有限,面对人满为患、一“诊”难求这一现实,同样显得忙不暇接、力不从心。一个病患者在求诊一家医院时,往往只能得到“仅此一家医院” 的医疗服务,而无法以同样的价钱享受到其他大医院的服务。
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产品有更多的需求,对医疗质量与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更高的确诊率、更高的治愈率、更少的平均治疗时间、更少的平均医疗费用等。他们也要求医院能提供更友善的服务、更便捷的就诊、更准确透明和实时的信息。
中山大学的需求:
中山大学有着强大的医疗资源,拥有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附属医院系统。现有8家附属医院,其中5家综合医院和3家专科医院。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之间存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同、信息系统种类各异、医疗信息分散独立等情况,造成包括就诊卡、病人标识、文件与报告形式、数据编码、数据描述、数据格式等在内的信息不统一。病患者在一家附属医院看病,难以通过网络系统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来自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团队的综合、优质服务。
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就提出了“走进一家医院,八家医院为您服务”的服务理念,尝试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病患者“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服务”。而实现这一服务理念,必先实现附属医院团队的医疗信息共享,筑建强大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这次的医疗信息共享工程也是国内首次 IBM: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工程合作伙伴
中山大学选择 IBM 作为本次医疗信息共享工程项目的合作伙伴。IBM全球业务咨询部凭借其在国内外卫生医疗领域丰富的经验,强大的 IT 技术实力、深厚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完善的实施方法,为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工程项目提供咨询与实施服务。
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工程以一个为期9个月的“启动项目”开始,“启动项目”主要围绕规划咨询、技术平台和应用开发三方面展开。在规划咨询方面,将对医疗信息共享工程进行更深入的调研、分析、规划工作,依据 IBM 公司的信息战略规划方法论、企业架构(EA)方法论和医疗行业实施方法论(Healthlink)、以及与这些方法论相应的知识库,来完成规划咨询工作。在技术平台方面,IBM将开展医疗信息共享工程数据中心和技术平台建设工作,采用目前业内提倡的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为指导思想,借助 WebSphere、DB2 产品,在 IT 系统平台上建立跨医院、跨社区的医疗服务资源管理机制,在技术上实现了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整合、跨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换。在应用开发方面,根
据“规划咨询”深入调研和规划的成果,选取普遍认同、业务成熟、需求较明显的应用先行开发。
IBM 不仅理解全球范围内医疗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趋势,同时理解中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IBM 具备国际同类项目的建设经验,也能理解本项目在中国医疗界的创新意义,可以将国际经验与国内需求有机结合。IBM 还具备战略规划的方法与能力,蓝图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在 IT 技术方面,IBM 可以娴熟的把握强大技术实力,从技术架构到设计开发;并具备严格的项目管理方法和能力,具备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等等。从专业人才角度,IBM在医疗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和战略咨询师、架构师、行业咨询师。
今天,IBM 已经不再停留在一家制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生产商,而是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组织之一,不但同时兼备战略规划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强大的IT技术实力,更具备严格的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能力、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等等,可以为不同的企业提供完善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以及从咨询、软硬件产品到实施的全方位服务要求。
项目意义:
通过中山大学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使患者可以在中山大学任何一家附属医院享受到中山大学七家附属医院的医疗、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可以建立系统内的个人病历档案,病人在一家医院做过的检查检验结果到另外一家医院不需要重新做,也将不再需要随身携带病历本、检查检验报告、X光片等资料,实现方便的转诊转检,进而还可以享受中山大学为病人提供的创新医疗健康服务,如健康跟踪、预防保健、以及支付方面的服务。
医疗共享平台 篇3
关键词:SOA,医疗信息共享
1、引言
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大多采用面向对象模型的3层体系架构, 甚至还有部分系统停留在双层体系架构之上。这些体系架构都属于紧耦合的应用系统集成方式, 由于各个集成系统之间紧密集成, 降低了应用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增加了整个系统维护的难度, 阻碍业务的流程调整和优化, 不利于医院业务长期发展, 而基于SOA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结构具有松耦合、定制灵活的特点.并且由于统一的集成模式, 使得信息共享的一致性成为可能。
2、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OA) 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 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3、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方案设计
如何设计一个横向能够有效地承载不断增加的多个医院异构系统在同一平台上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纵向能够承载应用的不断深化和提升, 是技术上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3.1 框架设计
在设计中, 基于SOA理念设计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其技术架构为一个六层的分层服务组合框架, 包括:医院信息访问网关、企业服务总线、基于HL7 RIM的临床数据存储模型、工作流引擎、公用基础服务组件和业务服务组件、应用服务项目和信息访问门户组成。每个服务都是相对独立的应用, 并采用基于消息的松耦合技术, 通过服务总线实现应用之间的业务协作。
最底层是部署在各家医院的前置机, 作为医院信息访问网关, 负责与医院各业务系统的交互。基于IBM适配器技术的医院信息访问网关由应用适配器、前置服务代理、消息传递服务三部分核心模块组成。应用适配器是通过业务对象来描述系统的交互接口模型。由适配器方式采集后的数据, 通过前置服务代理模块实施数据的清洗, 封装为XML消息格式;然后通过IBM的MQ传输链路, 实现前置机至中心端的消息传递服务, 完成数据上传工作。针对医学影像传输, 是在中心端架设FTP服务器, 由前置机将影像定期传至中心端服务器, 并以文件形式存储。
第二层企业服务总线作为整个架构的核心, 负责聚合应用接口层接入的整合点, 进行服务之间的协调中介。本项目是采用IBM的MB (Web Sphere Message Broker) 产品作为共享平台的企业服务总线解决方案, 其主要功能:一是提供消息转换功能, 对MQ上传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标准化处理;二是路由, 对转换的数据指定输出, 决定每一个具体的业务操作或数据究竟连接到哪里, 如何配置到指定的数据库或应用服务等;三是内嵌对Web Service的支持, 支持访问已有服务 (Web Service) 的交互, 支持把消息处理流程暴露成Web Service, 并且内嵌对服务注册和管理中间件交互和访问的支持:四是统一的消息监控、日志管理, 可以在MB处理流程中增加监控节点, 日志节点, 以MB为依托做到统一管理, 目前的MB平台提供一些基本的监控和日志查看功能, 将各类服务管理起来。
第三层是在企业服务总线基础上, 采用基于HL7 RIM的Oracle HTB (Healthcare Transaction Base) 产品作为临床数据存储模型, 负责管理和存储不断发展变化的临床数据。整体模型分为三部分, 每一部分自成体系, 通过每次医疗卫生活动进行关联。核心部分为临床医疗活动, 一方面, HL7 V3 RIM模型对医疗业务做了高度抽象, 可以对任何一个具体的RMIM模型连接与加入新的属性;另一方面, 由PMI模块完成对患者与病历的关联关系管理;再一方面, 方便的在医疗活动中加入新的活动, 以适应临床数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四层通过基于IBM Smart Workflow成熟资产的工作流引擎设计, 负责提供整合应用程序的方法, 以及提供将应用程序封装为更大粒度服务的方法。业务需求的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是业务本身发生变化, 二是业务流程发生变化, 将这些变化管理起来, 管理可持续优化的业务模型, 是工作流引擎的关注点。
第五层在上述基础上, 提供各类组件服务。一是公共基础服务组件;二是对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涉及的业务进行分析和抽象, 形成业务服务组件,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调度服务、患者就诊记录调度服务等, 为上层的业务功能构建提供服务。
最顶层是在服务组件之上提供基于IBM Portal/WAS技术的门户功能, 实现信息发布调阅服务及用户管理认证服务。
3.2 医疗机构应用服务封装与组合
第二层ESB (企业服务总线) 作为整个架构的核心, 负责聚合应用接口层接入的整合点, 进行服务之间的协调中介。将各医疗机构的各种业务系统需要通过ESB节点适配器组件来连接ESB总线, 通过各系统与总线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交换来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交互服务。
3.2.1 应用服务分析
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列举出医院中实际运行的系统, 并将这些系统对应到候选服务的列表, 运用SOA的思想, 细化功能模块, 将功能模块做为服务暴露出来, 以供其它应用程序通过ESB总线调用。
在设计过程中可使用工厂模式和适配器模式, 这些模式能够有效地加强系统的结构灵活性, 减少系统后期的维护复杂性。以下举例工厂方法在SOA架构平台的应用。如图1所示:
图1是信息共享平台中工厂模式的典型应用, 图中的Service Factory类就是一个工厂类, 其功能是根据配置或输入参数制造出所需要的实体类。LISWeb Service和Hl SWeb Servlce是两个实体类, 分别是检验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暴露的类封装。
3.2.2 服务调用流程
完成医疗机构应用封装并接入ESB后, 业务系统之间就可以实现应用调用。以LIS系统通过调用HIS系统病人基本数据服务的情况为例, 调用过程如下:假设医院的HIS系统己经将病人基本数据服务注册到ESB服务总线上。服务请求者 (LIS系统通过适配器组件用WSDL描述需要访问的服务, 用SOAP消息向ESB总线发出查询病人基本数据请求;LIS系统发出的请求经系统认证授权, ESB总线会根据请求查询到总线上注册病人基本数据服务, 并将LIS系统发出的消息转换成HIS系统发布服务所要求的数据格式, 并将该服务请求向HIS系统发出相应的SOAP请求消息;经ESB总线发出的请求消息通过适配器组件传递给HIS系统, HIS系统则根据该消息将病人的结果通过适配器组件以HIS系统发布的Web服务转换成符合HL7标准的XML文档, 然后封装成SOAP消息;该SOAP消息会传递回ESB总线, ESB总线则将结果转换为LIS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格式并以SOAP消息封装传回给LIS系统。
3.2.3 新增业务绑定实例
基于SOA灵活的架构使得任何新增的业务环节, 都可以以服务的形式发布, 其它业务流程只需要经过ESB总线进行调用。以为病人转检增加审计环节为例, 如下图2是在病人转检的业务流程中增加审计环节时, 系统框架中的企业服务总线与工作流引擎的服务组合过程实例。
病人转检的业务流程中需要增加审计环节时, ESB (企业服务总线) 可配置一个对审计数据库的整合模式, 连接到相应的审计数据库后, 可按标准数据格式进行交互式操作 (读取或插入数据) ;交互过程中, 直接在基于工作流引擎的流程管理平台上配置一个节点去映射这个动作即可。
通过这种服务组合方式, 可轻松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 直接实施IT系统的转向支撑。
4、小结
本文针对当前医疗信息系统的整合重点, 建立协同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做了重点讨论, 设计了基于SOA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架构, 并讨论了实现方法。对构建区域型的医疗信息系统共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毛新生, SOA原理方法实践[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梁爱虎, SOA思想、技术与系统集成应用详解[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共享平台 篇4
联网共享平台是综合性、专业性的信息整合、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整个平台综合运用通讯、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级联管理等业务功能。
共享平台对前端设备接入进行统一管理,例如社会治安监控、卡口、电子警察、移动车载、移动单兵以及社会视频资源等,对这些视频资源进行统一的接入、预览、回放、配置等维护工作,以及用户权限、报警日志、平台级联等系统功能,为上级业务应用(公安实战平台)提供基础视频资源。
共享平台中,对于车辆的管理可以利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实现,系统提供图片监控、车辆查询、违章查询、智能研判、布控、流量统计分析;实时图片监控道路的车辆信息,同步图片叠加时间、抓拍地点、车牌号码、车牌颜色、车身颜色、设备名称、车速、限速、车道、红灯时间和抓拍序号等;支持卡口车辆信息实时刷新和停止刷新操作;支持多种车辆研判模式如首次、频繁、高危时段,支持车辆行为分析和查询模式如区间、碰撞、同行车、套牌车;实时监控交通路面情况,提供识别车辆号牌字符,识别车辆号牌颜色,识别车身颜色,检测车辆时速等卡口功能,同时也提供闯红灯,不按车道行驶,违章变道,逆行,压(实)线等功能;支持通过录入车牌号码、车主信息、车身颜色、车身长度、车辆类型、车牌颜色、布控机构和通缉单位、布控类型、布控联系人、布控时间等信息进行布控。车辆布控可以在网络可靠、短信网关可靠的情况下,可以在30秒-60秒内将布控告警短信发给接收者。
公安实战平台
智能实战平台围绕公安实战应用展开,为各警种提供基于视频监控系统的业务应用,满足公安各警种对视频的实战应用需求,包括:视频综合防控、指挥调度视频辅助、案事件视频侦查研判、智能交通管理、视频警务督察等几大类。视频业务应用系统是在视频监控、城市报警、智能交通、智慧物联等平安城市联网工程之后,进一步提高公安信息化水平,发挥高科技优势,实现技防系统的针对公安业务的深度应用,是符合解放警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技术创新。综合分析,案件管理、图像侦控工作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图像调取和格式统一问题
涉案视频来源广泛,除了来自于公安机关整合的监控系统,还有大量来自社会监控点。而不同厂家录像格式和编码不统一,在侦查过程中,调取小区,银行,写字楼监控视频时,侦查人员往往需要获得与厂家设备型号对应的播放器,才可以查阅研判视频,因找不到播放器导致调取的视频不能播放研判的情况屡有存在。
案件数据管理和协同问题
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侦查人员调取的相关的视频资料,往往被存放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研判分析,无法共享给他人,制约了与历史案件的串并分析,当人员工作发生变动时甚至导致信息的遗漏;尤其是案件涉及的监控点较多,由多人进行图像采集和协同交叉研判时,分散存放案件视频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查找,管理,协同的效率。
提高效率问题
现场采集的案发监控视频线索的分析和识别,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人工观看,当视频数据非常多时,看视频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效率不高。目前办案人员在研判案件相关视频时,必须“完整”地浏览相关案件视频录像,因担心漏过一闪即逝的目标,在面对夜间或偏僻地段的监控录像时,即使其中很少有活动目标出现,也只能“完整”地浏览,而不能出现哪怕是“一秒”的遗漏;在面对“车水马龙”、场景混杂的监控录像时,即使是查找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目标(譬如在某个区域活动的目标、向某个方向运动的目标、经过某个区域的目标、具有某些特定色彩特征的目标、行人或车辆等),也只能时刻“紧盯”录像画面,寻找侦查目标。这种完全由侦查员人工方式浏览、查找嫌疑目标的工作方式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长时间浏览视频录像,非常容易因为侦查员的视觉疲劳错过线索。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案件侦破效率,智能实战图侦平台是平安城市监控系统的补充,是基于视频图像的实战系统,根据公安视频侦查业务专门针对价值视频进行采集、分析、研判、存储的解决方案。可对视频信息进行集中存储管理,并通过智能化分析,实现多种格式视频的统一在线播放、破损视频文件的修复还原、摘要浓缩、快速查阅等功能,协助公安干警快速定位案件视频线索,提升图像侦察效率,助力案件快速侦破。
智能运维平台
智能运维管理系统提供对主机、存储、网络、视频设备的监控与运维管理,部署在视频专网和公安内网。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对设备、平台等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对设备图像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对设备资源进行网络管理包括查询和配置等,建立运维管理流程,从而实现设备资源的综合管理与运维和全网自维护的一体化管理。
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
1、网络管理系统。为运维系统的核心系统,完成网络设备及其端口流量监控管理、视频相关设备运行监控管理;
2、图像质量管理系统。在对系统内视频设备进行管控的基础上,集合视频质量诊断智能服务器,对前端摄像头进行图像质量诊断分析,从而实现对前端摄像头图像质量的维护管理;
3、运行维护系统。依据系统采集到的设备信息、状态信息等数据,进行业务化管理,实现排障报修、责任区块维护考核等,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医疗共享平台 篇5
近年来, 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 是医疗信息资源缺乏整合。一方面, 医院与就医者存在医疗信息不对称, 且医院基本上为独立运作, 医疗信息分散, 难以互通, 求医群众和医护人员均无法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多家医院的医疗信息动态和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 PACS等设备或系统都属于大型医疗设备, 购置价格十分昂贵, 并非所有医院都有能力承担;目前既存在着需求旺盛、但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引进的情况, 又存在某些医院盲目引进、导致资源过度配置的情况, 不能充分为广大患者服务。对于我区而言, 由于各个医院的经济状况不一样, 所购买的设备存在差异, 并且各医院之间不能有效的共享医疗资源。传统的医疗影像服务, 即老百姓口中的拍片子。带着胶片四处寻医问药, 不停地被不同医院要求拍片, 这是早让病患叫苦不迭的问题;无法迅速调阅影像记录, 阅片方式单一, 导致诊疗效率低下, 这也是医生们甚为头痛的痼疾。由于医学影像是现代科技提供给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新医改的推动下, 建设跨医院医学影像共享的区域PACS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平台则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2 基于云平台的PAC平台的研究
其实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应用对于卫生医疗系统来说, 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目前一些知名的三甲医院有很多“分院”或者是“合作医院”, PACS的数据共享和资料的传递就变得很重要。一个庞大的共享数据云会给各单独个体提供共享的资源, 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好可以带来这种改变。众所周知, 现在社区医院的布点已经越来越多, 小病到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再回社区, 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相互衔接的过程中, 信息获取将变得无纸化。主要是医疗云平台存在以下特点:
1) 自动化管理。医疗云平台的自动化管理体现在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上, 可以实现对各类硬件、软件和运行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 从而管理简单化, 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医疗云平台的灵活性体现在可以采用自助的方式, 根据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和硬件资源, 配置后投入使用, 在医疗业务方向有所改变的时候, 可以进行资源释放或者增加资源投入。
2) 有效的提高资源高利用率。医疗云平台的经济性体现在系统资源的高利用率和扩展性, 云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 并具备负载均衡能力, 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更不必担心一次性投资的浪费, 资源根据业务需求进行分配, 像云一样, 可以自由分配、自由扩展。
3) 医疗云超高速网络。以太网技术迅速发展, 10GE技术当前已经在数据中心的骨干广泛应用, 服务器IO也由千兆向万兆快速发展, 随着IO加速技术、IO虚拟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服务器多路多核计算能力的提升, 当前的服务器IO已经具备接近10GE线速的吞吐能力, 这种来自网络接入层的高性能吞吐必然驱动云计算网络架构采用更高的性能, 以满足能力的匹配。以太网技术40G/100G标准发布, 表明基础网络已经快速进入超高速时代。这种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网络传输速度为PACS数据稳定快速传递变为可能。
云平台的上述特点可以解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其操作能力的弹性问题, 固定平台在扩展时会遇到很多问题, 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甚至在用户没有感知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整合, 可满足就医、治疗、科研、管理、提高五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的目标。
3 基于云平台区域PACS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PACS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功能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索引业务、影像类业务和辅助业务
1) 索引业务主要包括患者唯一索引 (MPI) 、医学影像文档注册信息索引、医院和医务人员字典、药品字典、病种诊断字典、收费标准字典等;
2) 影像类业务包括医学影像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 辅助功能业务包含辅助临床诊断功能和辅助决策管理功能。主要包含远程医疗、展示、质量监控、统计分析、辅助诊断等;
4) 影像数据中心对影像数据管理在逻辑上要高度集中和统一。即必须具有:注册/发布、发现/查询、用户权限管理、图像调阅监控和跟踪 (到医院/医务人员个人和患者的层级) 等功能;
5) 数据中心在对图像调阅和存储处理上 (包括分布存储节点上的数据) 应有内在的自动负载均衡和故障恢复功能;
6) 数据中心在逻辑上应可根据IHE XDS-I技术框架协议将县级医疗机构的PACS存储图像作为数据中心统辖管理的内容对其它医院提供查询提取接口;
7) 数据中心应能依据IHE XDS-I技术框架协议, 对外提供IHE XDS注册角色、IHE XDS-I存储池角色、XDS-I成像数据源角色的通信接口功能;
8) 数据中心应能与提供DICOM通信服务 (DICOM Storage SCU/SCP, DICOM Query/Retrieval SCP/SCU) 接口的医院PACS系统进行图像注册发布、查询提取的通信;
9) 数据中心应提供与医院PACS和图像使用者之间的图像安全通信机制 (保证数据完整性、私密性) 和图像真实性验证机制。
4 建立基于云平台区域PACS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
通过建立PACS区域平台, 各医院可以共享检查信息, 病人不做重复检查, 缩短了病人的等待时间,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于各医疗机构之间通过该平台共享这些医疗影像, 避免了很多医学检查, 既提高了效率, 也节省了病人费用的支出, 从而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通过该平台, 急救中心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的过敏情况,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医疗诊治准备, 避免因无法询问病情病史不明确导致救治不力的情况。通过该平台, 可以实现区域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 能够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康复在社区。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联动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委托/受委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 实现个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跟踪。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技术中, 云计算技术做为重要的技术占领了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地位, 云计算技术随处可见。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提出, 到研究实现, 到真正应用, 已经历经数年, 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和对医改政策和新环境下人们对医疗卫生的旺盛需求, 医院需要全面、快捷的信息技术来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服务和更好的实现医疗资源辐射的需求, 而医疗云服务模式让这一希望变为现实。医院可以借助医疗云平台满足医疗信息化大规模应用、高扩展性、高可靠性和按需服务等要求, 轻松实现医疗资源集中管控、业务协同、共享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本文主要以通对云计算计算的研究, 云平台实现区域PACS医疗共享平台, 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云计算,PACS,医疗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陈云忠, 曹定舟, 许源.浅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09) .
医疗共享平台 篇6
国家新医改方案中, 明确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 也明确指出了, 要“充分利用卫生信息资源, 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和大众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信息服务”。
以上这些内容明确指出了, 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引导下, 建设集成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 将各种卫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而整合的基础就要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诊疗数据交换与共享。在这一信息化建设进程中, 如何保留原有成熟信息系统, 使其能快速实现系统接入和信息共享, 减少各单位信息化改造投资, 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数据交换平台的优势
我们在本方案中, 以集中的数据中心作为支撑, 建立卫生系统信息交换平台, 通过中心服务系统提供患者历史诊疗数据的展示, 以及通过开放服务接口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目的。方案的核心就是支持医疗数据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应用。
数据交换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总线式架构设计。平台支持异构系统数据交换, 实现信息稳定、可靠的传输, 屏蔽用户实际环境中的硬件层、操作系统层、网络层等复杂、烦琐的接口, 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通道, 保证用户的逻辑应用和这些底层平台没有任何关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应用的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和可靠性。
数据交换平台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平台的核心。该平台需要建立与多种数据源的信息交换接口, 以消息队列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双向传递, 按照医疗卫生数据交换的业务要求, 进行数据交换的事件定义, 并且依照不同的医疗信息交换事件, 进行数据交换格式及内容的规范要求。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应用, 降低了数据交换的逻辑复杂度;增强了数据交换的集中控制;实现了数据交换的标准化转换功能。
数据交换平台支持多种信息标准, 尤其是专门针对医疗行业的数据标准, 包括:
(1) 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 (Health Level 7) ;
(2) DICOM: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
(3) EDI: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
(4)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
3、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实现
通过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及流程的分析, 结合HL7及卫生部基本健康信息元数据标准, 定义患者健康诊疗信息的注册、查询、获取等接口,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区域性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实现跨医院信息系统和健康档案系统的健康信息互联与资源共享。解决了患者健康信息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使医护工作者能够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 做好疾病救治、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卫生管理者能够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
3.1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流程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实现了和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 (HIS) 及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临床医生在HIS系统中可随时进行区域平台共享患者数据的查阅, 可以直接进行转诊转检、会诊申请、审批等操作处理。
临床医生工作站可调阅患者健康档案, 包括基本信息、过敏史信息、遗传病史信息等;调阅患者在区域内的历次就诊记录;历次详细医嘱、诊断、用药信息;历史检验检查报告单信息。患者就诊完毕后, 本次就诊的主要电子病历信息自动归入电子健康档案, 实现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系统整体流程如图1。
功能查询页面显示效果如图2。
3.2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功能划分
数据中心:由个人健康诊疗信息库、医疗电子病历信息库、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信息库、医学文献/医学资料等知识库组成, 是系统的数据中心。
卫生服务系统 (HIS、EHR) :是中心的数据来源, 由分布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之间在使用功能、管理方式、数据表达形式上不尽相同, 存在很大差异。
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系统间的接口、数据传输格式, 是各组成部分之间信息的传递、交互的枢纽。除了满足目前系统间信息通讯外, 还易于今后系统的扩充。总线式设计体现了交换平台的封装性、松散的耦合性和高度的集成性。
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的身份识别服务、健康信息索引服务、健康信息详细存储服务、数据调阅服务, 以及非标准数据的转换服务等。
另外系统采用统一认证机制提供合法性、安全性验证和管理。
3.3 数据标准的应用
目前卫生行业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 在本方案中我们参考HL7标准定义、CDA临床文档结构 (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以及国家颁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从中选择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恰当的子集作为平台中心数据库的定义。
平台存储数据可以方便的生成可共享的临床信息文档, 示例如图3:
可否直接不用图片格式说明共享的临床信息文档, 其中身份证号码:120XXXXX151最好采用这种方式;住址:天津市XX区XX小区XX楼XX室;姓名采用:张XX。这样可以避免个人隐私问题。
方案中采用的数据交换平台, 具备丰富的预置适配器, 并可定制扩展适配器:
(1) 通讯协议适配器:T C P, H T T P, S O A P, J M S, FTP, SFTP, SMTP;
(2) 行业协议适配器:HL7, LLP, DICOM, EDI;
(3) 常用文件适配器:File, XML, PDF, RTF;
(4) 数据连接适配器:Oracle, SQLServer, My SQL, Access, JDBC, ODBC。
通过总线式平台的应用, 支持了各种现有系统的基础。目前现存的各系统以及医院与区域范围的各种平台之间, 存在着多种数据交换需求。由于各系统IT技术水平差异, 可能会出现部分系统采用行业标准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 而部分系统不采用行业标准的信息发布和接收渠道, 这时点对点的交换模式就无法满足要求了, 就必需依托总线进行非标准和非标准之间、非标准和标准之间的数据转换。数据交换平台对数据标准转换的支持良好支撑了这一需求, 保证了原有系统不被推翻, 降低了用户整体投资。
4、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效益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可以为医疗服务能力带来显著提高, 使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卫生服务。提升群众对卫生工作满意度, 改善医患关系, 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方案的建设是围绕着中央对卫生系统的政策要求进行的, 系统的实现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了技术路线, 对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通过打破各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间的信息孤岛, 实现医疗信息、医疗经验、医疗知识的分享, 将会促进各级卫生单位医疗水平的提升。
本方案的实现, 有效整合了现有软硬件资源, 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提升了原有系统投资的价值, 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卫生事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梅立军等.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10.
[2]张喜雨.远程医学集成平台的研究.中国数字医学, 2010年05卷06期.
[3]ANSI/HL7V2.5-2003, HL7, version2, [S].
医疗共享平台 篇7
建立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不仅可以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 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也能够满足医疗大数据挖掘的需要, 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异构数据的共享。
本文以HL7标准为基础, 以XML语言作为电子病历内容的描述性语言, 通过定义XML文档的结构, 实现了不同医院电子病历数据的共享, 解决了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和数据一致性问题。
1 电子病历国际标准 (HL7) [1]
HL7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标准协议, 是医学数据传输的标准。HL7汇集了不同厂商用来设计应用软件之间接口的标准格式, 它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交互。
HL7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它涉及到病房和病人信息管理、LIS系统、药房系统、PACS系统、收费系统等各个方面。HL7的宗旨是开发和研制医院数据信息传输协议和标准, 规范临床医学和管理信息格式, 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的成本, 提高医院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HL7是作为规范各医疗机构之间, 医疗机构与病人、医疗事业行政单位之间各种不同信息系统之间进行医疗数据传递的标准。作为标准, 它是开放系统互联 (OSI) 协议的第七层, 即应用层。在HL7通信协议中, 消息 (Message) 是数据交换的基本单位。消息包括规则数据库和程序数据结构代码。具体通信则由构造器 (Builder) 和解析器 (Parser) 负责。
2 XML技术
XML即可扩展置标语言 (ExtensibleMarkuppLanguage) , 它是一种标记文件的语言, 这种语言具有较强的数据描述功能、可扩展性以及一定的结构性。XML是由W3C (全球资讯网标准制定组织) 在1998年2月制定并推荐。在它之前有两种较为熟悉的标志语言:SGML (第一个标准化的信息结构化技术语言) 和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
XML语言的特点主要有[2,3]:
1) XML为纯文本文件, 与操作系统及软件平台无关。
2) XML采用树形结构组织数据, 运用标记定义数据对象, 在描述复杂的病历数据时具有巨大的优势。
3) XML使数据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分离, 便于数据的存储、传递和显示。
基于XML的数据共享和交互关键问题是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结构化。首先要将被交换的数据转换为XML文档, 接收方只需具有和发送方相同的XML规范文档, 双方就可以进行与平台无关的数据共享和交互。
3 基于XML的电子病历数据共享
3.1 应用流程图
基于HL7和XML的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以HL7为标准, 将医院病历数据规范化为标准的电子病历。
2) 定义XML文档结构, 将异构的电子病历集成到区域医疗平台数据中心, 设计XML文档的存储结构;利用XML的平台无关性, 就可以实现对XML格式的电子病历数据的解析。
图1给出了电子病历数据共享流程图。
3.2 数据解析
3.2.1 XML文档结构
本文基于Web表格的方法定义了XML文档的格式, 便于实现XML数据到关系数据库的映射。要将不同医疗平台异构数据库中的标准化后的XML文档导入到中心数据库中, 要首先定义XML文档的结构。
以下给出一个XML文档的例子:
从中可以看出XML文档的结构。在XML文件中的每一个XML元素就代表数据库中的一个数据项, 一个XML文档就代表关系数据库中的一张表。一个XML文档是由带有起始标记和结束标记的XML元素 (element) 组成, 文档信息包含在这两个标记之间。在XML文件中可以用<Element Typename=”属性名称”content=“xxx”>…</Element Type>来声明元素的内容类型, 可以用<Attribute Typename=“元素类型”type=“xxx”></Attribute Type>来声明元素的数据类型。
3.2.2 XML文档的存储与解析
区域医疗平台中的XML文档的存储方式有三种: (1) 以文件形式存储。 (2) 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 (3) 文件和数据库形式并存。三种存储方式本质上都是将XML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 便于病历查询和统计分析[4,5]。
对XML文档的解析主要有三种方法, 本文采用DOM解析XML数据, 由于DOM在解析XML数据的时候是内存消耗很大, 特别是多文档任务解析时容易引起内存空间溢出。因此, 在解析时要定义XML文档的大小。
为了便于分批执行数据加载, 将解析的XML数据存为数据对象, 每个对象中包括表名, 字段名, 字段类型和记录。之后需要查询任务数据库, 根据表映射查找到原表对应的目标表;根据字段映射查找到原字段对应的目标字段。最后将数据对象中的记录存入目标数据库中对应的目标表[6]。
4 结束语
本文以HL7标准为基础, 以XML为电子病历的描述性语言, 实现了不同医院电子病历数据的共享, 结构化的共享数据可以表达任意复杂的病历数据, 也可以基于Internet实现基于Web的病历浏览, 使得医院电子病历数据的交互变得更为流畅。
XML作为一个中间件技术, 非常适合于描述半结构化的病历数据, 通过与医疗数据交互标准HL7相结合, 为区域医疗平台的数据共享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
摘要: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卫生平台是医院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目前医院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软件不同、电子病历的标准不同, 给各级医院病历数据共享带来困难。针对各个医院使用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所产生数据的异构性, 设计了一种基于HL7和XML语言的电子病历数据共享方法, 讨论了XML文档的结构, 标准XML文档的存储及解析问题。
关键词:电子病历,XML,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姜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5.
[2]李君, 郭幽燕.基于HL7标准的居民健康档案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 2011, 30 (5) :516-519.
[3]李艳军, 李初民.基于XML的HIS接口模型设计[J].重庆医学, 2011, 40 (35) :3553-3555.
[4]方洁, 刘广钟.XML模式到关系数据模式转换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45 (9) :157-160.
[5]耿飙, 宋余庆, 梁成全, 陈健美.XML文档到关系数据库映射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 (3) :951-954.
医疗共享平台 篇8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致辞, 他表示, 用友软件作为民族品牌对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赞赏用友把“新医改”这一民生工程列为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 卫生部欢迎象用友这样市场影响大、实力强劲的软件提供商进入医疗行业, 加快国家的“新医改”方案的推进。。
用友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介绍了用友集团产业发展的状况、战略发展规划。表示, 用友集团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中国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与服务提供商, 超过80万家企业与机构运行用友软件。用友医疗将长期深入耕耘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愿意把二十二年在信息化领域积累的规划、研发、交付和服务的经验全面服务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 支持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胡建平处长, 针对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解决方案在会上作了发言, 他指出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 完成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与数据字典的制定, 完成健康档案内容规范与标准化建设, 解决电子病历基础框架与标准化问题, 最终完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用友医疗公司总经理吴晓冬表示, 用友医疗依托集团多年在信息化管理、技术研发、交付、实施服务等的经验, 目前已经拥有一批既熟悉医疗管理业务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面向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和居民个人推出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和居民健康信息管理服务等完整解决方案。
用友医疗副总经理文杰博士对用友医疗公司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模式与技术框架作了详细介绍, 基于强大的用友UAP平台, 整合公司全系列产品, 统一技术架构, 提供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和完整解决方案。
会议现场还进行了由广东阳江市卫生局、用友医疗、中国电信三方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
医疗共享平台 篇9
1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服务现状
1.1 基本情况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2005年,由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联合省属科研院所、中央在甘院所、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行业信息中心和企业情报机构等六类单位组成共建联盟启动建设。2007年正式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其宗旨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我省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面向全省、服务西北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协同保障体系和网络快速传递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甘肃省科技文献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缩小与国内信息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空间的差距,为甘肃的科研、生产、教学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引进、自建和共享等方式,形成了资源结构合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打造基于元数据的学术搜索引擎和基于反向代理的镜像资源引擎,建立了服务功能齐全、技术水平先进、用户体验便捷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市(州)、行(产)业服务站建设和跨区域协作共享,构建了覆盖市州县区、渗透行业产业、辐射周边区域的协同服务体系。
1.2 主要特点
1)注重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较为丰富、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引进国内外主要大型数据库系统、整合国内外元数据仓储、自建系列地方特色数据库等方式,形成了学科领域广泛、地方特色明显的资源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引进资源达到16类40个,整合资源达到6.6亿条。
2)自建一批特色数据库。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注重本地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联合联盟单位,集结各单位的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批西部特色学科的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生态学、藏医药、水资源、沙生植物、敦煌学、沙尘暴、四库全书、牦牛、马铃薯、棉花、孜然等特色专题资源,截止目前共有自建数据库105个,已成为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与提供服务的基础和标志。
3)重视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多元化、深层次的服务。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发的创新助手是可面向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用户,进行科技信息挖掘、分析和创新能力评估的工具;还自主开发了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透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析及评价国内产学研机构科研创新能力的平台,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剖析技术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及科研产出成果。
4)服务形式多元化。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联盟共享,打造了基础服务和知识服务两大功能,构建了以文摘信息“查全、查新”为特点的“学术搜索引擎”,以全文资源“及时获取、满足下载”为特点的“镜像资源引擎”,形成了两套引擎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文献获取通道。基础服务功能有学术搜索、原文传递、委托服务、参考咨询等;知识服务功能涉及文献聚类、主题趋势、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学者及机构空间等多方面。
5)业务增长迅速。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2007年全面启动以来,随着文献业务的不断扩展,在省内14个市州先后设立了服务站,采取“嵌入式、本地化、一站式”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为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用户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有5家用户,2008年快速增加到74家,截止2014年已有集团用户169家。单看原文传递业务,2013年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传递文献原文2365条,2014年传递19173条,比上年增加了七倍多的业务量,实现了飞速增长,高效满足了用户的服务需求,如图1所示。
2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阻滞因素
2.1 资源共建共享力度不强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联盟单位文献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科技文献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联盟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联盟单位共享的文献资源有限、共享力度不大,致使部分平台用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2 特色数据库不够精深
现有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种类较多,但存在分类不够专业精确、重点不突出、创新型不强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马铃薯、中藏药、玉米、牦牛等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资源库仍有待细化与深化,甘肃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平台用户的部分文献需求无法满足。
2.3 网络服务环境建设较不足
由于省内的一些僻远县区的网络服务环境建设步伐缓慢,难以保证获取资源所需的高效稳定的网络环境,导致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即使有文献服务需求,也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源,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另外,近年在服务标准、业务规范、人才培养等“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制约与影响愈加明显。
3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
3.1 重点打造高质量的特色文献数据库
文献数据库是区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基础。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扩充文献资源库。通过吸收省内的其它图书机构加入联盟,共建共享更多的文献资源,并积极拓展与各区域图书馆联盟成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巩固已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将平台建设的重点凝聚在打造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上,通过努力开发本单位个性化资源与吸收其他单位的特色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平台资源体系。通过“虚实结合、合作共享”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资源互补,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量化的资源供给,形成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资源。
3.2 加强知识服务的深度
知识服务可以说是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第二大板块业务。未来区域性文献共享平台应不断加强对供应渠道的建设管理和知识的挖掘、发现、合成与分析,加强检索数据的揭示深度,使用户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或报告做出有价值的决策和判断。应不断强化文献聚类、知识脉络、产业地图、竞争情报、热点监测、机构评价等知识服务功能,实现对文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本文献平台独有的核心竞争力。顺应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针对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
3.3 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
共享机制是推动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成员单位共建是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上。不断完善联盟单位间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加强制度约束,以更好地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将自身馆藏资源贡献出来,从而加快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按照谁服务准受益、统一收费和补贴标准、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等原则管理、协调联盟成员单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
3.4 完善信息发现软环境
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发展可借鉴世界最大文献信息机构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简称“OCLC”)的服务模式,使文献服务在资源内容上和传递渠道上不断扩展,以提供更好更快个性化的文献服务。开发手机APP客户端,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文献平台并获得检索、下载电子资源、评论、推荐书目等服务。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的模式开创属于文献检索的DAAS(dataasaservice)模式,使区域性文献平台与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实现无缝衔接。
摘要: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作为国家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践,自建成以来,文献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服务用户数量日益增多,不断涌现出新的知识服务产品,在推进区域文献资源开放共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的现状,对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发展战略,甘肃
参考文献
[1]鄢小燕.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2]肖瑞兰.河南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
【医疗共享平台】推荐阅读:
医疗共享推广存在问题08-25
综合共享平台07-17
数字共享平台08-29
共享信息平台09-23
贵重仪器共享平台06-30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07-11
跨平台共享08-22
资源共享平台09-08
共享GIS平台10-12
地震科学信息共享平台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