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阅读

2024-10-05

语文研究性阅读(共12篇)

语文研究性阅读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 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 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 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 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 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质疑议论, 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 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 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 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 并显示在屏幕上, 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 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 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 可改变课堂固有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创设情境, 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 通过学习课文, 学生不但能提高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优秀的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 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如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 展示整个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看图想象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 并给画面配解说词 (说说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语调来对话) 。学生通过看、想、说、比, 融真情于动景, 有了观察的兴趣, 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 继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又如《安塞腰鼓》中生命的激昂和宣泄的力量、疾猛的节奏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 激发兴趣, 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 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 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 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观察, 引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狼专题》, 我利用电视录像将狼的有关习性过程和其他相关文章展示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狼有了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和典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 利用电脑多媒体, 分步展示, 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感受并理性思索。再如学习《蔚蓝色的王国》, 过去讲这一课, 学生只能通过同学、老师的介绍, 模糊了解作品的主题, 现在,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可以展示作品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 学生能听到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白色的帆船, 蔚蓝的大海和天空, 鲜花盛开的岛屿, 白色的浪花, 气势磅礴, 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通过亲自听、看, 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且记忆深刻。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电教实验班中, 每一学期我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 化抽象为直观, 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 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 利用电教媒体, 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 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 为理解“绝活”一词, 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 如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 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发现的原理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唆而不形象, 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伽利略对科学执著探索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 进行对比教学, 让学生观看后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作者描述的方法和自己描述方法的差别。这样一步一步地烘托出伽利略的精神。到此时, 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 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伽利略的, 学生找到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 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就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 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

5. 深化练习, 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 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 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 更直观, 易掌握。如教学生用仿句的句式说话, 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 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 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这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 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 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 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 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 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 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练习部分由枯燥变得有形有声, 如游戏般易操作, 好掌握。如学习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 了解作者对散文白鹭的看法, 学习散文赏析的一些写法。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晓雪是如何来介绍赏析《白鹭》的, 自由阅读课文, 思考:分析晓雪在《散文家谈散文》中, 介绍《白鹭》哪些和同学们想的不同, 作者讲得是否有道理?最后用PPT展示探究成果, 学习探究趣味浓厚。

中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 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 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 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 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记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电教手段,素质教育

语文研究性阅读 篇2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一般都只是利用一些比较常见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比如课本中的课文,是主要的阅读素材,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的应用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所接受的学习素材比较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老旧,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爱好。

在素质教育时代,教育理念的改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该要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明确现代化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肯定。小学教育主要是作为启蒙教育,即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一原则,对传统的教学素材进行改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性,从而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阅读的关键在于素材,很多小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素材不够丰富,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则必须要对阅读素材进行丰富。除了语文课本,还可以不断拓展阅读素材,比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如冰心的很多作品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可以不断给学生推荐,让学生可以涉猎更多其他的知识,从而爱上阅读。

另外,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各种新媒体也可以成为小学生阅读的平台,新媒体为各种新的阅读材料的搜集和整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教师可以将一些阅读素材整合在一起,然后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借助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且能够不断养成阅读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综合能力水平。在课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并且不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而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新闻等,拓展自己的阅读量。比如可以举办读书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认为不错的阅读作品,在同学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3、加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素材之后,还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很多小学生自身的语言基础能力较差,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很有可能是盲目阅读,并没有真正掌握阅读技巧,从阅读素材中也没有学到相关的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教学的创新,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阅读技巧,比如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划出重点,做好读书笔记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学会总结,对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能够真正从阅读过程中学习。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 篇3

一、研究性阅读的特点

1.主体性

研究性阅读整个过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的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学习方法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提出研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结果也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交流评价)。比如八年级《旅鼠之谜》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北极草原上旅鼠的“死亡大迁移”的奇怪现象。几个世纪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其中的奥秘。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正是让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活动的最好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提出探究问题:旅鼠繁殖能力为什么如此之强?旅鼠为什么会出现自杀现象?旅鼠的自杀方式为什么会选择“死亡大迁移”?第二步,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上网查阅、阅读科普图书、请教生物老师等方式来了解旅鼠的生活习性,写出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三步,确立解决方案,每小组评出一份最佳答案,并派一名学生上台解说本小组提出这个答案的依据。在以上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为主线,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提出的答案很有研究价值,整个过程体现了研究性阅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

研究性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不同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是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教室)和有限的时间(课堂)里,借助单一的媒体(课本),通过单向性活动,师生进行操练式的学习。研究性阅读要求既要深入理解课本,又要跳出课文,走出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融入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向现实生活、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延伸。学习空间是开放的,从封闭的教室走向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开放的,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立体信息交流转化,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要发挥个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的作用,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学习的结果也是开放的,学习不以完成教材教学任务为标志,以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为己任;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变单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新颖的想象,独特的体验,创造性见解。

3.探究性

研究性阅读不仅具有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且具有探究性特点。它只为阅读者提供一个探索的方向,需要阅读者鼓足勇气去研究。整个阅读过程都需要阅读者自己去经历,去探索,从中有所发现,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阅读的过程去死记现存的结论。如教学《敬畏自然》,传统的阅读教学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敬畏”的题意,分析各部分内容,最后归纳中心思想。而研究性阅读则完全不同,它可以更加灵活机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让学生撰写《自然的力量》专题报告,要求学生组织起来,采集有关地震、海啸、台风对人类破坏等的材料;二是让学生举行《人究竟能不能胜天》辩论会,让学生搜集有关事例,进行正反双方的课堂大辩论;三让学生写作小论文《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要求学生通过以上材料,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辨能力。再如上文提到的《旅鼠之谜》这篇文章,对旅鼠的“死亡大迁移”之谜,就目前而言,科学家都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对学生得到的答案,谁敢说是正确的呢?所以,对于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研究性阅读教学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性阅读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原则。

4.合作性

研究性阅读还强调学生的合作性。它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既要学会沟通和交流,也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尊重和赏识他人,又要敢于抒发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求同存异,从而培养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教学《威尼斯商人》,笔者想,这场戏正是给学生合作活动的好机会,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堂戏剧表演课,让学生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学生们兴致很高,自行推荐五位同学,作为安东尼奥、夏洛克、公爵、巴萨尼奥、鲍西娅角色的扮演者。笔者让他们先熟悉故事情节,记住自己的台词。上表演课那天,我们的教室就是法庭,讲台就是舞台,表演学生就是演员,其余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上台表演非常到位,把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演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确有亲临现场之感。在这场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的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敏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被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还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合作意识,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阅读的形式

1.比较性阅读。所谓比较性阅读,就是把课文中内容相近的或者题目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阅读,从而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笔者教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让学生对课文《春》和《秋天》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后,明确了它们在文体、内容和写作形式等方面的不同。教完《背影》《台阶》《老王》《信客》时,笔者就让学生比较:同样是写父亲,《背影》中的父亲和《台阶》中的父亲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写善良的劳动者,老王的形象和信客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明确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样,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自然就不一样了。又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雪》,笔者给学生印发了《沁园春·长沙》,让他们进行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两首词都是上阕写景、叙事,下阕议论、抒情,语言上极富表现力,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完全不同。这样对比,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向课外进行了拓展。采用比较性探究阅读,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延伸性阅读。由教材向原著延伸。现行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这样的课文可以向原著延伸。如教学了《智取生辰纲》,可以要求学生去读《水浒传》,有助于更彻底地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学了《荒岛余生》,可以让学生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课文中的故事背景;教学了《香菱学诗》,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课外有计划、有目的阅读原著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形成的阅读能力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又可以弥补对课内文本理解的不足,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深化。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评论性文章延伸。许多评论性文章都是作者经过反复阅读、思考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而形成的对作品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些评论性文章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教学《香菱学诗》,可让学生阅读《红楼梦诗词鉴赏》;教了冰心的《纸船》,就让学生去阅读附文《母爱·童真·自然》;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让学生阅读附文《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评》。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同类作品延伸。教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可要求学生去读《傅雷家书》,以加深学生对书信格式和内容的理解;教了《威尼斯商人》,就要求学生去读《雷雨》和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加深学生对剧本特点和写法的了解。延伸性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一系列的延伸阅读后,不妨再给出一些研究题,如“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读点××(作者名)”,或“走进××(作品名)”,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研究并写成文章。

3.专题性阅读。如开展古典小说研究性阅读,以《水浒传》为例,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提示。①角度参考:可以研究《水浒》的结构特色、情节安排,可以研究人物塑造的技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可以选取小说的重点章节,分析其写作的巧妙性。②研究提示:可以设计题目一:小说中的人物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你更喜欢哪一个?设计题目二:侠义之士武松,崇尚的是忠义,斗打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4.创造性阅读。如教学《孔乙己》,分析了课文中主要情节后,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结局会怎样?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发表了许多有创意性的看法:有学生认为,根据孔乙己贪吃懒做的性格,他不改本性,还会偷,最后被人活活打死;有学生说,孔乙己已残疾了,不能再偷了,只能去乞讨,可能会冻死在路边;有学生说,孔乙己可能会重操旧业,去帮人抄抄写写,勉强可以糊口度日;有学生则认为,孔乙己有可能被一好心人收留,做他儿子的家教,后来过上好生活了。在创造性阅读中,不仅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研究性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这样的研读和交流,不但让学生理解熟悉文章的内容,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有所发现,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搜集、分析、综合的研讨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样研读、发现、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它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建林.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

[2]蒋志义.谈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7).

初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教学 篇4

(一) 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是成功的起点。学生只要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实际上便创造了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 会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 教师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 要创设多种情境, 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探索的愿望。

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 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师就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就解决了。

(二) 教给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出了学习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1.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初读一篇文章, 要通过快速浏览, 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和主要写作方法。对语段的阅读也是如此。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节选) 住——密封座舱

密封座舱是载人航天器上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生命设施。太空中的强辐射, 就像原子弹爆炸时的辐射一样, 破坏人体细胞组织;高速飞行的微流星体撞击, 能致人于死地;人体暴露在高度真空中, 不仅仅是缺氧窒息的问题, 而且可能体液沸腾、汽化而迅速死亡。密封座舱的舱壁, 可以防止辐射和微流星体对人的伤害, 座舱中的空气可以使人不受真空的伤害。初读例文可看出这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的内容是: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重点说明密封座舱的功能。这个初步印象为解答文后的题目打下基础。

如填空题:密封座舱对保护宇航员生命起最大作用的是______。通读本段就会得出答案是“舱壁”。但有不少学生误答成“防止辐射和微流星体对人的伤害”。原因一是没有从整体上掌握该段的意思, 再就是审题时粗心, 将“起最大作用的是什么?”误解为“起什么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的, 习惯出能力。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首先, 要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订计划, 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一个学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其次,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也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让学生一边阅读, 一边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阅读感受、不明白的问题等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法, 不但能把握重点内容, 加强理解, 而且还能有许多新发现。明末清初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金圣叹就是用这种“评点法”读《水浒传》, 从而提出一整套小说理论的。

(三) 运用“问题解决”法, 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

根据不同类型文章及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讲解课文时, 注重方法, 并不断创设情境。如在分析《济南的冬天》时, 讲到阳光朗照下的山, 先让学生结合四川盆地的实景想象一个城市被群山环绕, 只有北边缺着点口, 城市就睡在摇篮里, 给人很温馨的感觉。济南也是这样, 那么文章的句子就好理解了。又如分析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的比喻时, 让学生找出本体和喻体。“白花”是本体, 指树上的薄雪, “日本看护妇”是喻体, 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是白色, 都在顶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指山坡雪后斑驳的色彩, 草色与雪色相间的美景。“更美的山的肌肤”指春天到来后满山的花草。因此归纳出分析比喻句的方法:寻找相似点, 本体和喻体。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急于求成, 应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 这是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以及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 展开了“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的辩论赛。通过辩论,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 思考更具有主动性, 阅读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因此, 课堂形式多样化, 既活跃了气氛, 又强化了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具备高尚人格。

(四) 做好阅读向课外拓展的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 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还应积极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 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读物, 使他们能在课外博采众长、陶冶情操、增长才智。

结合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性阅读带向课外, 带入生活, 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幸福的生活片段, 一段优美的历史故事, 一处绚丽的自然风光, 都是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好材料。这样能使他们体会到研究性阅读“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在课外, 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 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 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 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 进而养成热爱书籍, 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读书实践中, 与大师对话, 为精神打底, 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 与博览同行, 开拓广阔视野, 享受生活的快乐。上述一切, 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和阅读产生的巨大作用, 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5

语文组的各位老师,我们的课题正在准备结题,现在还需要一些过程性资料,希望各位老师给予配合,按时按要求完成,在次感谢!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报告喻立婷郭亚宏

2、各年级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根据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本教材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分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两类。

1——3年级:王婷4——6年级:张兴红

3、学生阅读情况调查问卷1份屈军花

4、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思考1份王花妮

5、阅读指导课教案2份童晓云田淑慧

(以上内容请于下周五前完成,统一按照黑三,宋四格式排版,上传给我)

6、《教师论文集》费娜娜

高中语文阅读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策略 教学

一、阅读策略的内涵

阅读理解是提取并吸收信息的过程,是学习活动的一种。阅读策略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阅读策略是阅读加工过程中比较高水平的加工策略,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计划。阅读策略包括陈述性知识(策略特征)、程序性知识(怎样操作策略)、条件知识(什么时候、为什么、运用何种策略)。阅读策略的核心是将阅读中遇到的新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认知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发掘字面意义之外的文章深层的结构和意义。

二、阅读策略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1)通过“阅读策略辅导”提高学生对自己阅读活动、阅读行为的反省、调控能力(阅读元认知能力),掌握各种阅读的策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能力。(2)扩大阅读教学的视野,建构“大阅读教学”体系,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隔阂,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养成对文本阅读(也不排斥新媒体阅读)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3)从一个角度解决语文阅读课上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的问题,因而这个研究方向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考。

理论价值:(1)本研究将丰富认知学习心理学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内容,为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实(2)将扩大阅读学的研究范畴,把阅读学引入高中语文教学;(3)也将为建立科学的语文教育体系,为语文教学论研究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三、阅读策略教学改进策略

(一)示范与讲授

1.质疑引入。通过对话或有趣的事例引入,或者先让学生自己完成某项阅读任务,待其产生困惑,无力解决时,再呈现新的阅读策略。以不同的方式,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阅读方式的选择策略”的欲望和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渴求指导的积极情感状态,教师的外在指导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内在需要。

2.策略运用。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说明阅读策略的实质,详细揭示阅读策略的运用过程,用恰当地事例来说明运用的可能性和成功之处。教师在示范运用阅读策略时可以采用“大声思维法”,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描述自己自我控制时的思维过程,使不被观察的心理过程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种认知示范可以使学生准确的认识和体会自我监控的过程,减少模糊的认识和猜测,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旦接受了教师认知示范中所传授的阅读策略,就会在今后的阅读中对这些策略进行消化、应用,进而创造、完善,最终纳入自己的语文阅读策略体系中。

3.策略剖析

为了避免学生的具备性缺陷和应用性缺陷,在教师示范和讲授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阅读策略,并有何时可以运用这一策略的概念。另外,教师阐述语文阅读策略的知识点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中选择,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由于知识的陌生,就会影响学生对阅读策略本身的理解。运用实例说明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详尽展示内隐的思维过程,步骤要具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和有效性,处于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状态。

(二)指导与练习

教师示范和讲授了阅读策略,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阅读策略,必须精选或设计能运用该策略的典型习题,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呈现的材料应尽可能丰富化、多样化,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运用阅读策略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生动地感知、吸收、内化阅读策略,最终把所学的阅读策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教师应牢记:在语文阅读策略的指导与练习中,传授语文知识不是主要目的,自始至终应以语文阅读策略为中心。如训练“词语的推断策略”,教学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简单的记住这个生字生詞的意义,而是训练学生不必通过查词典,通过“推断”就能理解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生词的意义。

(三)评价与调整

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两方面。教师在评价时把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他对阅读策略的正确运用,有助予强化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应该是教师课堂上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

学生在完成了一项阅读任务后,他们把阅读结果和所收到的阅读任务进行比较,评价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并进行反思:(1)我理解了课文的每个句子和段落了吗?(2)我把握了文章的结构了吗?(3)该记的知识我都记牢了吗?(4)我完成了预定的阅读任务了吗?(5)应该学会的阅读策略,我能熟练应用了吗?一旦一种阅读策略失效了,学生需要自己解释这种阅读策略失效的原因,以及他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弥补,是彻底放弃旧的阅读策略运用新的阅读策略,还是对原有的阅读策略进行调整和修改。

(四)扩展与生成

语文阅读策略的扩展与生成需要教师在阅读策略辅导过程中,开始明确地提供具体的指导,然后逐渐地减少对学生的提示,这样一来学生就开始自己承担起阅读任务,并且自觉调整阅读策略。开始时,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明确的阅读策略指导,随着学生阅读策略意识的增强和运用阅读策略的熟练,能达到在没有指导的状态下也能独立的运用阅读策略,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可以减到最低程度,甚至停止。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洞察和估计学生独立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当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能使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时,他们就能独立的探索新的阅读策略,成为策略型阅读者。

参考文献:

[1] 李振高.语文阅读策略教学尝试[J].商情,2010(8).

[2] 桑永芬.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J].魅力中国,2010(3).

语文研究性阅读 篇7

一、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需要夯实学生读之基本功

对于语文学习的读,很多名家有其名言,如果不屑一顾,也许对之不很重视,但细加品味,具有极其深刻的道理。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倡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其中要求教学的老老实实就在相关的说明中提及关于让学生去多读的问题。钱老是中学教师,也许与小学语文教学不相牵,但语文教学是相通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是每个人都有着深刻感受的。为什么教师对小学生就不去严格要求去读呢?对夯实学生读之基本功的,也不乏其人。众所周知,于永正先生在教学中非常专注小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朗读,在他的课堂里,利用学生去读的时间可谓长矣,利用培养问题学生进行朗读的心可谓专注矣。对此,应当得出如此结论:语文教学没有学生成功的朗读,就算不上理想的教学,也不是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夯实学生读之基本功,可以说是每个教师的教学课堂所必须首选的策略。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都是需要学生去进行认真朗读的,即使是极为短小的作品,也应该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朗读。入选于教材的诗歌一般都只有那么几行,也只有那数十个字,一些学生只要去过下目就可以背得滚瓜烂熟的。但这还是需要学生去津津有味地读,甚至高质量、重复地去朗读。对学生的朗读,需要教师做些指导,这些指导不是什么简单意义上的陈述,而应当多是些朗读性的示范。这样,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朗读,尤其是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和神态,会对他们认真朗读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二、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需要夯实学生悟之基本功

无论从什么时候讲,也无论从怎样的角度讲,教师都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阅读感悟之能力的。教师只要多注意,就会发现学生只要去一边读,再去一边悟,那么他们就完全可以在阅读感悟上凸显出令人惊讶之活力和效果。但教师如果在平时不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阅读感悟中来,不注意充分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基本功,学生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感悟的基础和水准上,在阅读感悟上也就可能出现落伍的现象。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关注学生悟之基本功的夯实。夯实学生悟之基本功,注意学生阅读感悟的全员参与,注意尊重学生的感悟成果,注意让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表达都是比较重要的。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时,让学生得以充分地神游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再让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个性化阅读后,学生的所悟就显得非常有质量。

三、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需要夯实学生评之基本功

夯实学生评之基本功,让学生去评什么?能够让学生去评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是学生去评教材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也可以是学生去评伙伴们阅读感悟之表达,也可以是学生去评作品中的人和事。夯实学生评之基本功,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知道评什么,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所评之实践中知道如何去评。这里,作为教师应当有一定的范例,并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引领。在平时,教师应当力求做到将评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在学生直接介入教材文本后,让学生去搜寻自己爱读的段落,并说出自己爱读的原因,甚至还可以表述自己爱的程度。其实,这就是学生在对文本实施评的过程。如果教师再利用学生进行表述的机会,让其他同学再对该生的表述来评,他们就会先与文本进行互动,继而形成同学之间的互动,那评的质量就会得以提高。又如教学《鞋匠的儿子》时,学生们对教材中的辅助资源产生了兴趣,在看到林肯演讲时的照片后,便对他大加赞扬。学生们说林肯从面容上看比较具有亲和力,不是那样的盛气凌人;学生们说林肯能够正确对待相关议员的讽刺,凭着自己的智慧妥善应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们说林肯是一个颇具人格魅力的总统,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缺失人格魅力是绝对不能行使自己职责的。学生还从自身与他人交往和相处中,感悟到人格魅力的意义和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凡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作为学生的阅读感悟也必须具备相关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引导者和培育者,并利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夯实学生阅读感悟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学好语文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谈永康.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本意[J].小学语文教师,2016(02).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8

对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来说,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这个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浙江版义务初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给学生作试教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主要讲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谈,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匙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但在本章回中这恰恰体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应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则曹操何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锋芒毕露,傲视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王者霸气非曹孟德莫属,敢说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轻信的一面,刘备一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巧加掩饰,瞒天过海,当然他的天真、轻信往往是过于自负造成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曹公的致命弱点;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辩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以上仅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得到的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 (8) , (9) .

论阅读与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9

关键词:语文,研究,阅读

语文学习不局限于课堂, “研究”的天地似乎很大, 但对于中学生来说, “研究”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 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感悟语文, 培养科研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阅读, 广泛的阅读, 但不是泛泛的读, 要在阅读中感悟语文, 在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培养研究能力, 并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阅读能力、鉴赏水平。

一、在阅读中感悟语文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积累丰富的语文具体材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它包括两点:1.要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 积累大量的语文感知经验;2.要下点笨工夫, 熟记一定数量的语文具体材料, 包括字词句篇, 形成良好书面语的个体经验系统。杜甫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训, 在启蒙教育中, 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积累语文材料与感性经验对语文的重要性。

二、在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

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 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 把握这些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的酸甜苦辣, 不仅可以提炼研究的课题, 更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历程的有益熏陶。例如, 在文学历史中, 最能触动人心灵的伟大爱国者形象, 如屈原、陆游、范仲淹、文天祥……从这些光辉形象中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中最神圣的东西———爱国的信念。中外名著中那些多姿多彩的文字形象都是分析、鉴赏的好课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带有研究意识的阅读效果, 关键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研究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学校开设了“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文学讲座”、“名著欣赏讨论会”, 使学生走出了课堂,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阅读中培养研究能力

阅读能力与研究能力息息相关, 与学生智力发展一脉相通。大量实践表明, 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 好比是整理好的土地, 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 就会发芽、成长、收获。”学生对书籍的阅读思考越多, 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 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越有劲, 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把参考书当作标准, 忽视了文章本身的魅力

现如今, 有很多书店都会出售各门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语文也不例外。每次开学, 总能在书店里面看到许多在买语文参考书的初中生,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把参考书当作标准, 讲课的时候捧着一本参考书, 纵然参考书有很多借鉴的地方, 但也不能这样教学,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会潜意识里认为把参考书学好就行了, 殊不知这样做, 会忽略文章本身的魅力, 不能使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2.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目的性太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指向, 教学过程程式化, 教学内容重复化, 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阅读水平的唯一标准。而现在, 依旧存在部分教师不能走出这个教学误区。他们以考试题为标准, 讲课文, 以考试时的题目模式设题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诚然,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却无法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 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量不足

我国存在很多教学能力很强的初中语文教师, 但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致力于研究教学方法, 而忽略了感悟教材, 导致备课不能恰如其分;存在部分教师课外阅读量很少, 文化底蕴不够厚重, 文学修养不够, 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 教师的教学过程机械化, 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脱离

目前, 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脱离实际,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而不重视锻炼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阅读教学没有发挥出实效。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 只是一味的布置大量作业, 天真的认为只要学生阅读多了、做的题多了, 掌握的方法就相应的多了, 在考试时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而忽略了考试题型的千变万化根本不是靠做题就能掌握规律的, 致使学生一遇到新题型, 就分析不出来要考的知识点, 从而在考试中失利。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教师要重视推敲文章本身

上面提到, 教学参考书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范围,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当然完全摒弃参考书是不现实的, 适当的减少教学参考书的使用才是科学合理的,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推敲文章, 因为课本上的文章都是教学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 文学价值非常巨大, 经过推敲, 可以很好地领略文章的魅力, 提升文学素养, 除此之外, 还可以学到解题技巧, 一举两得。

2.教师要改变观念,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需要的是全方位覆盖的人才, 当然成绩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 教师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 不能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学, 教师要适当的改变教学观念, 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极其重要的, 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空间, 这样一来, 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3.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大部分教师的教龄都比较长, 他们认为课本中的文章已经讲过多次了, 没有必要再感悟文章了, 其实不然, 优秀的文章值得多次感悟, 每次感悟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多次感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此外, 教师要增加课外阅读量, 通过课外阅读, 拓宽视野, 提升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引经据典, 既可以让课堂生动有趣, 又可以使得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4.教师要通过创设阅读情景, 化抽象为具体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语文, 通过创设阅读情景,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阅读,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悟, 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幸福快乐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人们生活的不易, 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自觉的去阅读、去学习。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耐心的去讲解, 如果问题比较抽象, 教师就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例子,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 去理解, 从而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而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 引导学生去感悟

合作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 通过在合作中的交流, 可以更快的得到提升, 而且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章,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让学生能够对生活有所感悟, 对人生有所影响。所以, 教师在平常要多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 尝试多种阅读方式, 如:浏览、略读、精读等, 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以及阅读场合决定出相应的阅读方法, 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读完一些文章之后, 可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感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相互沟通, 这样, 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拥有高超的阅读技巧。初中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乐趣, 从而培养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进而提升自己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灵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 2011 (04) .

[2]高云兵.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吉林教育, 2010 (32) .

[3]薛礼桥.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初探[J].课外语文 (教师适用) , 2012 (08) .

高中语文的课外研究性阅读浅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研究性;阅读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17-01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研究型课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它定位在拓展型课程层次之上,注重培养发展性学力。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的阅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研究文本的基本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没有固定的阅读教材,没有固定的研究课题,鼓励讨论切磋,鼓励创造“一家之言”。

研究性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长期以来,高中学生的阅读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而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重视文章结构知识,淡化阅读信息筛选和处理,有悖于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当前,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有力的指导,放任自流的现象比较严重,倘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定能使课外阅读无序、低效的局面大为改观。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应努力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会,学会对大量阅读材料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 思辨能力,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阅 读大致经历定题——筛选——研究——总结这一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典与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选择书目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又要照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因此,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以激发 学生的探究热情。今天,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搅乱了人们的阅读心境,浮躁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阅读“跟着感觉走”,有人甚至声称“不读名著”。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明珠却远离名著的青少年更是可悲的,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因此教师应力荐一些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通过介绍梗概,朗读精彩片段,印发赏析材料,播放有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推崇经典,并不意谓着排斥时尚。当前处在信息文字居量化的时代,书籍报刊层出不穷。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到郁秀的《花季雨季》、 韩寒的《零下一度》再到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尚杂志无不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对《文化苦旅》、《活着》这样的上乘之作自不必说,对《零下一度》、《第一次亲密接触》此类作品也不能一味棒喝,可以让学生通过“我看韩寒现象”、“网络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这样的课题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其优劣,把握作品的阅读价值。

二、选题定向与自主并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选题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突出开放性。选题是研究性阅读的开始,也是研究性阅读成功的关键一环,选题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承袭学习,不因循课本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条件,选择研究的课题,注意培养捕捉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选题由易到难,与课内语文学习相结合。学生已有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积累,特别是课内课文知识的积累,研究性阅读应从课内到课外再课内外结合,从单元内到全册,再跨课本综合阅读选择研究问题,然后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哲学理论读物等。比如,高中学了鲁迅的好几篇小说,有的学生就选了“鲁迅小说研究”这样的课题,课内外结合,较容易把握。进行研究性阅读,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可采取教师定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初始阶段,可由教师定题,并向学生说明产生这一课题的过程,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如研读文学作品,应扣住文学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老确定。教师定题不可定得太窄,应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发挥个性的余地。如对于“古典四大名著人物谈”这一课题,学生评“把忧郁扎成鲜花的林黛玉”,谈“一位被罢免的大将——张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无所不评,兴趣盎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研究是研究性阅读的灵魂所在,因此,当学生适应研究性阅读之后应让学生支柱拟定研究方向。学生拟定的研究课题往往会高低不一,如研究《红楼梦》,学生会拟定以下一些题目,如“《红楼梦》选美”、“《红楼梦》中的腐败”“《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教师应抓住契机,指导学生进行课题价值评判,去粗取精。这一“先放后收”的指导过程极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价值关。当学生具备精选研究课题的能力后就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研究性阅读进行到这一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选择方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再人云亦云。

三、过程与结果兼顾,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阅读质量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在评价过程中,应侧重评价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不要太过计较学习的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不要太过于强调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侧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单一教师的评价为标准。评价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采取设计方案、演讲、辩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采取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研究性阅读中获得收益。比如,可举行辩论会,让口才好的学生阐述网络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便能起到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研究能力,激励后继学习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亲近文本,爱上阅读。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内容。

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引起阅读兴趣。在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在教学中,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掌握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与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内涵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感悟。让学生多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超高压蒸汽下一篇:外防腐保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