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语文课程研究(精选7篇)
海外语文课程研究 篇1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 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重点教授学生全面的职业技能, 然而全面的职业技能培养离不开语文课程的辅助。高职语文教育除了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之外, 还与学生的未来职业技能相融合, 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存与职业发展做出贡献。
1. 高职语文的发展历程
高职语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高涨和瓶颈阶段。清末时候的“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1980年, 天津职业大学创办, 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期间陆续高职学校的创办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充足的发展空间, 而语文作为其中的重要课程, 也随之经历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11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高职院校, 由此高职院校进入了发展的高涨时期。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也带动语文课程的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 虽然高职语文课程一直在进行改革,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由于受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四者之间忽略高职语文的存在与人文教育的作用, 导致语文课程处于无足轻重的尴尬处境, 语文课程也始终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语文的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
2. 高职语文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即目标是实用化, 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无论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讲, 都是一门培养情操和素养的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 而语文是交际、交流的工具, 有其自身的思想和文化内容。语文可以同时兼顾品德修养和文化认识, 是一种人文教育。一方面, 高职语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和讲述人类丰富的文化, 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人文修养;同时使得学生在人文环境的熏陶下, 逐渐提高其审美趣味以及品德修养, 进而健全其人格和乐观的心态等。另一方面, 由于高职自身的独特性, 决定了其语文课程与职业有关联。语文作为基础学科, 它也是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重要支柱, 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学科。
3. 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
3.1 进行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原因
高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及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辅助教育, 它的重要性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让高职语文更好的发展, 使其目标真正体现在实际教学中, 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 高职语文的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 教师本身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过于呆板、缺乏人文教育与知识能力传授相结合等, 学生本身对高职语文不感兴趣, 课堂缺乏生气等原因最终导致学生既学不到知识, 也培养不了能力。因此进行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和改革迫在眉睫。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研究和改革应完全摆脱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式,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系统、优化,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职业生涯提供有利平台。
3.2 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
基本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看似简单, 想要很好地掌握和应用也十分不易。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职场生涯提供了有利的筹码。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提高课堂质量、增加应用文写作、提高演讲与口才课比重、开设精品课程等来加以培养。
3.3 辅助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培养职业能力是及其重要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环节当中, 除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以外, 还应该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除了在实践中磨练和提高之外,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受教育和培训。在教育教学的环节当中, 应该注重对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 学生通过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对以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
3.4 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
掌握了基本的语文能力之外, 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职场的更好发展和个人更大成就的取得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可贵了。而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需要在社会使命感、政治方向、思想品德, 现代化办公写作能力, 良好的演讲口才技能, 宽广的人文知识及素养, 基本的人文常识理论和技能以及人文学科应用能力, 预读能力、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
结语
高职院校全面的职业技能培养离不开语文课程的辅助。高职语文无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是职业能力的辅助提高, 都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针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现状由于多重原因, 在近些年来发展陷入了困境的情况, 进行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的研究非常重要。具体需要在培养基本语文能力、培养高层次语文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加以强化。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 还是老师、学生, 都应该在高职语文课程的研究、改革和学习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使高职语文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朱翠.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及教学改革策略[J].理论经纬, 2015.
[2]李霞芬.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海外语文课程研究 篇2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 1) 语文教材使用限制。中职语文课程采用的语文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虽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并未考虑到各行各业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因此语文教材只是基础性、共通性的内容, 导致语文教材不具备行业特点,无法全面照顾到各行业需求,不能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
( 2) 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中职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但是,由于中职语文教师未能得到较好的学习培训机会,无法及时获得语文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时间的封闭自然也就使其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继而导致无法将丰富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 3) 学校不重视语文课程。学校管理层往往不重视语文教学,他们认为语文课时多少无关紧要,也就导致其他专业课代替语文课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 4) 语文教学 内容缺乏 创新性。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都存在着根深蒂固 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包括在课堂上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这种教学不仅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服务中职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课程的特点,而且没有全面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中职语文课程与专业 课程的关系
( 1) 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任何一门课程学习都必须以语文能力作为基础。由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还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价值。在中职教学系统中,无论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知识的载体均为语言文字,任何知识的学习及接受均为语言活动,而任何知识作业又都是语言文字的应用。学生哪门课程未能学好,综合来看阅读能力下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未能以灵活的语言活动掌握课本教材,继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另外,未来无论任何职业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实践型,而且必须是高素质、高文化的人才。中职想要培养出与当前社会市场要求相符的综合型人才,必要的基础便是做好语文课堂教学。中职学生毕业后将会直接融入社会中,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决定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重视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口语训练非常重要。
( 2) 发挥语文服务专业课的功能。1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性学科,针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与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所用,突出语文教学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辅助性作用。例如在给汽车摩配专业的学生教授《我们古代的服装 及其他》这篇课文时,在对古代服装文化了解之后便拓展至古代车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制造历史,再介绍一些最新理念的汽车图片,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汽车设计构想。2创新语文学习方法。与中职专业课程的学习特色相联系,定制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与专业技术课程相结合,实现语文学习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的。例如在给财经专业学生上《敬业与乐业》 这一堂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会计职业的敬业与乐业,立足于语文教材实际,实现与专业课程的相结合。
总之,当前社会的竞争从本质上说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因此,强调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任务重大,必须依据学生学习实际,以学生为本,才能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中职教育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品质、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的重任,是我国经济社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当前学习模式及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必须加强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篇3
一、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资源
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为语文课堂优化提供丰富的学生资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传授知识,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够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了解学生的需求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学习需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对于语文的教学目标要有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了解学生在特定时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什么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什么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等;兴趣需求,从教育心理学和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出发,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对于学生需求的探讨,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科学合理地整合学生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为根本,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之后,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够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也是要建立在对于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想要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和一系列的互动来获得信息,整合资源。
二、结合课内外素材,整合阅读资源
语文是一种基于语言和文字的教学,对于我国语文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常识和文字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诸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将阅读放在了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位置,阅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认字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来说具有关键作用。为此,在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对于阅读资源的整合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最为基本和基础的阅读资源,可以锻炼和巩固学生的课内知识。此外,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课外阅读的开展得以顺利进行。将课内与课外的教学素材相结合,合理安排配比,整合阅读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内素材方面的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的时间,对课文进行朗读,并自行解决生字的读音。对于课内素材的阅读,不仅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任务的布置,而且为了不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学习压力,可以每周安排一至两节阅读课在课上进行阅读交流。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安排课内外素材阅读的配比,整合阅读资源,对课外阅读素材的选择要综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有效利用时间,规划课时资源
课时资源无论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课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否如期完成以及学生能够接受到合理优质的教育。课时资源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更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保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时资源利用不合理,会影响整个教学的开展。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偶尔松散偶尔紧促的学习不符合科学的教学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课时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师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当然对于课时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完美的教学计划中,还应当做到切实执行,运用到实践中来。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期初对本学期的课时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进行合理分配,通过总体规划,在学期初从整体上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准确把握,并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的价值或者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安排适当的课时。在每节课之前对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时间进行具体的安排,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把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语文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通过对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文章主要从学生资源、阅读资源以及课时资源三方面,研究语文教学中如何整合课程资源,以优化课堂结构和质量,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合,优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岳增学,王中山.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J].河北教育,2005(20).
海外语文课程研究 篇4
一、对症下药, 推出“比较法”教学法
1. 提出“比较法”教学法的前因。
长期以来, 我们看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本身丰富多彩。如《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概况》 (彭淑清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以下简称《概况》) 这一课本,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重要课程之一, 重点介绍了中国旅游主要海外客源市场的地理分布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概况, 便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我国旅游海外市场的发展趋势,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全书围绕“天、地、人”, 包罗万象, 精彩纷呈, 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概况》这一课程, 说俗也俗, 说深也深, 却因其内容广泛, 涉及面宽, 涵盖面广, 不易记忆, 容易造成“教”的人辛辛苦苦, 不易理清头绪;“学”的人囫囵吞枣, 一时难以消化。如何进一步搞好《概况》此课程教学, 已成当务之急。据此, 2012年初, 我们在重点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中进行了调查, 了解到学生主要有两种反映:一是, 认为自己从小学到中学, 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课不断线, 包含有大量的知识内容;有的学生不但将“五大洲”、“四大洋”等背得滚瓜烂熟, 甚至还亲身经历过出境、出国游。因此, 说他们懂, 又不全懂;说他们不懂, 他们又知道一些。二是, 《概况》课程涵盖面广, 包罗万象, 内容丰富, 范围广阔, 不好学不易记。上述现象, 一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到课率和考核成绩。
2. 实施“比较法”教学法的分析。
“比较法”, 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分析, 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 摸清原理, 掌握规律。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上, “比较法”通常用于对某项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 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 必须考虑教学各个方面的因素, 明确可比较的指标。“比较法”教学的运用, 不仅有助于学生课程学习的理解升华, 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强化提高。
3. 提出“比较法”教学法的措施。
基于此, 我们积极寻找普通教学方法与“比较法”教学的异同及其学习效果的差异, 研究如何在《概况》课程中, 运用“比较法”教学法原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提出了三条解决措施:第一, 针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浩瀚广阔, 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时难以及时消化, 容易造成过目即忘现象, 通过“比较法”教学, 突出重点, 力求把课程讲深讲透,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易懂易记, 更可灵活应用, 着力提高课程讲授的灵活性。第二, 针对学生从小就接触各国知识, 对世界人文历史地理等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 学习兴趣要求高的现象, 通过“比较法”教学, 归类整理, 旁征博引, 由浅入深, 着力提高课程讲授的趣味性。第三, 针对课程教学中传统授课照本宣科, 容易造成枯燥无味的现象, 而且这也是本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难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比较法”教学, 让教师在执教过程中, 不拘一格, 因材施教, 调整章节内容, 大跨度地提纲挈领, 全方位地统筹安排, 达到方法活, 效果好, 提高课程讲授的实效性。
二、抓住重点, 实施“比较法”教学法
在此基础上, 我们打破常规, 创新教学, 由学院教务处、公共教学部和经济管理分院合作牵头, 旅游管理教研室具体实施, 将“比较法”教学法导入《概况》这一课程教学全过程。
1. 主要环节———“四部曲”:
(1) 描述。教师在授课前, 根据《概况》课本内容, 结合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搜索的相关文献资料, 把所要比较的旅游客源国家 (地区) 的各类现象, 先从外部特征上加以细致描述, 要求准确、客观, 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为比较进行充分准备。为此, 花了大量的时间认真备课。 (2) 整理。在描述的基础上, 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做成课件材料, 包括统计材料图表或动漫视频等, 辅之以解释、分析、评价;同时还注重研究某些知识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 以便深刻理解所分析的对象的现状, 为比较打基础。 (3) 比较。首先, 设立“比较的标准”, 根据整理的资料, 找出异同和差距, 提出合理判断的意见。其次, 结合授课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再次, 在比较中既跳出章节, 又遵循原意, 使之更加科学化和定量化, 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4) 点评。每次授课完成之后, 及时碰头, 或召开分析会、组织师生座谈、评教评学, 小结点评, 将“比较法”教学的收获肯定下来。
2. 具体方法———“六种比较”:
教学中, 我们将“比较法”教学贯穿于该课程始终, 主要实施了“六种比较方法”: (1) 列表比较法。例如, 在讲授世界各国概况和旅游区划时, 调整课本上按不同地域国家顺序介绍的方法, 改变成综合地域情况, 进行高起点、大思维分析, 列出了《国家 (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比表》, 将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 (地区) , 分类为若干个组 (类似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个世界的划分”) 列表对照, 分析各国旅游市场现状方面的状态与特点、优势和存在哪一类问题, 明确其发展趋势。通过国际性比较, 找出规律性特点,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2) 分析对比法。客源国现状千姿百态, 知识纷呈繁杂。我们使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讲解世界主要宗教信仰中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教”, 针对其概念大似类同, 很多东西容易混淆, 在讲述中, 采用古往今来、前后联系、横向对比等比较方法, 列出了《宗教对比一览表》, 进行相同意义上的分析对比。这样, 学生在掌握各宗教具体特征的基础上, 很容易通过比照, 加以区分和记忆, 全面地熟悉宗教知识。经过测试, 此做法确实便于强化学生认知, 不易混淆概念。 (3) 图文比较法。教学中, 我们在制作文字教案、PPT课件和辅助教材中, 安插有大量的彩图和照片、文字图表, 包括有对世界著名山江湖、著名风景区、著名人文景观的比较, 对各国的货币、各国服装服饰、各国的节庆的比较等, 采用的图片、照片、视频数量上千帧。由于图文比较法内容丰富, 简洁明了, 直观易懂, 蕴含着广博的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等知识, 使复杂的知识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了。如介绍美国的黄石公园、中国张家界风景区、韶山红色景区等, 我们准备了一系列图文比较来展示, 引导学生参与看、听、练、做的对比。学生普遍反映这样讲课, 比起单纯用口述或板书讲解, 效果好得多。 (4) 特点比较法。《概况》课程中有些内容, 有的学生感到很难判断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我们就在学习中, 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特点进行比较, 辨别起来就容易得多了。例如:讲述“民居”建筑的南北差异时, 就着重比较南方的屋顶斜面利于排水、窗户偏大利于除湿, 而北方的屋顶平面利于御寒、窗户偏小利于保温等不同特点。同学们说, 这样的比较, 一下就记忆深刻, 不易忘记了。 (5) 实践对比法。旅游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往往需要到现地展示或演示, 讲课才深刻。于是, 我们在教学中, 专门安排一定实训时间, 走出去参观见学。先后组织到了丰富多彩的南昌秋水广场、历史悠久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极具特色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及民俗博物馆、江西省 (市) 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山舍旅游度假村”等地方, 领略山水之秀美, 考察人文之深邃, 学习历史之浑厚, 体验改革之绩效, 感受发展之成果, 在实地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深化理解。 (6) 归纳比较法。此法着重用于《概况》课程小结复习和串讲时。通过分门别类比较归纳, 探究其中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使所学的知识有条有理、化繁为简。通过以上施教, 加强了《概况》课程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展示, 更突出把握了教科书中重点方面的重点问题, 达到了宏观与微观知识的统一, 有利于学生系统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
3. 情况反馈———师生满意。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 我们反复地策划、实践、研究、小结, 先后在经济管理分院旅游管理专业G1031班、GT1101班、GB1101班、GB1201班等班级, 运用了“比较法”教学方法;多次组织讲课、演示和评教评学;还先后挑选了数批同学参加到校园开放日接待、旅游景点实习导游、家乡做导游宣传见习、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 在向外界展示学院学生风采的同时, 检验课程学习的效果。同学们感慨地说:“原来我们总觉得上课乏味。现在不比不知道, 一比开了窍。‘比较法’教学法确实好。”普遍体会到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清晰、易懂、易记;便于加深对旅游客源市场概况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自身旅游管理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有利于将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社会。老师们则反映:运用“比较法”教学, 能帮助有效解决在《概况》课程学习中有时学生不爱听、老师不好教、课堂讲不细、课后“拎不清”的现象;能为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并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获得成功, 积累知识创造条件。归总起来, “比较法”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一是有助于增强吸引力, 变陈旧的内容为新奇的知识;二是有助于增强感染力, 变普通的教学为新颖的传授;三是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使所学的东西回味无穷、持久不忘;四是有助于增强实践性, 能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思维发散, 大大提高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两年多来, 学院先后进行了“比较法”教学示范讲座、评教评学, 师生对运用“比较法”教学的满意率达到100%。与此同时, 学院的学生到课率和作业完成率明显提高并巩固;近四个学期的平时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中,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绩的及格率、优良率都有所提高。
三、举一反三, 进一步推广运用“比较法”教学法
“比较法”教学法的运用, 使我们在旅游课程教学中初步尝到了甜头, 其特色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循序渐进、照本宣科的方法, 实行大跨度、高起点的教学模式。其创新点在于:引导学生站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起点上, 看待中国、看待世界, 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以利于将来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社会。其优势在于:有助于增强吸引力, 变陈旧的内容为新奇的知识;有助于增强感染力, 变普通的教学为新颖的传授;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使所学的东西回味无穷、持久不忘;有助于增强实践性, 能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思维发散, 大大提高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其应用价值和推广途径在于:不仅可以在学院相关课程中实施, 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到社会实践课程时一道去运用;同时还能带动和影响其他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于是, 我们举一反三, 在学院积极推广“比较法”教学法, 做到:一是由《概况》课程的运用向《旅游资源学》、《中外民俗概论》、《民俗风情旅游》等其他旅游管理课程的推广;二是由经济管理系的运用向其他分院适用此法的专业课程教学、包括外语课程教学的推广;三是实行由课堂室内理论教学的运用向户外实践教学的推广, 以期努力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年来, 我们先后结合学院接受全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申办本科层次学院、庆祝建校20周年等活动,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推广“比较法”教学法, 发挥其示范与推动作用, 带动和影响其他班、其他院系、其他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深化和质量提高。学院多次召开了教学工作研讨会和评教评学;结合教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和督导室督导等活动, 积极开展教改研究;经常组织院系、班级、教研室和老师之间的教学经验成果交流、讲课比赛;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和省级教育系统组织的教育教学竞赛, 有效促进了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 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加大, 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对症下药, 以点带面, 举一反三, 将“比较法”教学法导入旅游管理课程全过程, 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实效性,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程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调动了老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海外语文课程研究 篇5
一、叶圣陶课程思想与语文教材观概述
从叶圣陶语文教材编纂的实践, 以及他的众多著述和谈话中, 叶圣陶逐步形成了对语文教材的标准、性质、功能等方面的独到认识。我们可以梳理出叶圣陶课程思想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关键词:“规范”“例子”“凭借”。
1. 教材标准观“规范”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 叶圣陶在编写教材、制定课程目标的时候, 就提出“中学语文教材, 就精神说, 要符合目标第一项所规定的各点;就内容说, 必然的涉及各科, 以各科的内容为内容;就品质说, 要朴实、精确, 足以为目标第二项的模范;就体裁说, 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 (不列举) , 高中要选若干明白易晓的古文, 以能够通解普通文言为目标”。这种规范化标准, 正是语文素质教育对教材的客观需求。语文教材除了作为教学的工具, 更在其他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精神上, 不可能脱离思想内容。叶圣陶提出“入选的作品须是提倡为群众服务的, 表现群众的生活跟斗争的, 充满向上的精神的, 洋溢着健康的情感的”。内容上, 克服了狭隘的学科界限。品质上, “朴实精确, 足以作为模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体裁上, 主张兼及社会生活“所触及的各类文字”。选文的优劣直接关系教材的质量, 他在1962年写给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一封信中说:“所选为语文教材, 务求其文质兼美, 堪为模式, 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帮助。”又进一步指出:“凡选文必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在篮里就是菜’。选文之际, 眼光宜有异于随便浏览, 必反复讽诵, 潜心领会, 质文兼顾, 毫不含糊。其拟以入选者, 应为心焉好之, 确认为堪以示学生之文篇。苟编者并不好之, 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 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万不宜草草从事。”说到底, 语文教材就是强调“规范”, “规范”是语文教材的必须标准。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 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 教材性质观“例子”
传统的语文教材观认为, 教科书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叶圣陶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 对语文教材作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阐述:“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 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 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 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教材无非就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是“例子”的论断, 揭示了语文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学属性, 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 也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对现行教学中“唯本为本”、围绕教材反复讲练的应试做法是个提醒。“例子”要有代表性, “举一”举的必须是中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能很好地体现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例子”还要有助于“反三”, 要求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教材。启示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这些“例子”如何正确认识并了解中国语文, 掌握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法。要求选择切合学生实际, 方便教师教学的教材;并分清主次, 确定取舍, 选好教学角度, 合理处理教材, 同时, 更应该积极慎重灵活地自编教材。
3. 教材功能观“凭借”
语文教材的功能和性质是紧密关联的。叶圣陶认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这句话告诉我们, 语文教材首先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凭借。在语文课中, 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 主要不是靠系统的讲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 而应该依靠研读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来达成。同时, 语文教材更是培养学生语文习惯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凭借。语文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离不开读书读文章的具体实践。通过对教材的指点,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文教材正是这样的“凭借”。知识凭教材而传递, 习惯凭教材而养成, 能力凭教材而提高。只有利用好这一凭借, 才能发挥出语文教材的最大功效。
二、叶圣陶课程思想对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启示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文教材即是指语文教科书, 而从广义上讲, 语文选修课程的相关书目, 甚至是学生阅读的课外书都可包含在内。叶圣陶曾指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 适合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越发显得重要。叶圣陶的课程思想对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回归生活的口语表达课程建设
虽然叶圣陶对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与教学问题较少谈及, 但能从叶圣陶的一些话语中依然能够得知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让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因语言的优美、高雅而显得其乐融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打破课程壁垒,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生活经验, 充分挖掘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协同资源, 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现实世界, 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 在生活中体验语文、运用语文。结合口语表达的课程, 可以设置家访、公车上的交流等情景, 训练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模仿生活, 提高自我;评论时事, 则可以播放相关片段剪辑, 促进视觉感受, 展开与生活的对比, 思考生活, 积累素材, 深入探究。经常带领学生实地探访古迹等, 感受古人遗风;常举办演讲、辩论比赛, 模拟法庭等活动,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可以说, 丰富的语文活动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活力, 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2. 适合学生的文学阅读课程建设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叶圣陶认为教材的功能就是“凭借”, 要真正实现其“凭借”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借之实现学习迁移, 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去考虑。教材编选应“顺自然之趋势, 而适应学生之地位”。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生理心理特征及现实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接受水平应当成为教材编选的一条重要原则, 使他们易于接受, 乐于学习。因此, “非儿童所需要, 就不要强为授予, 即使教者心赏某文, 玩索有素, 亦不可选为教材。”这里的文学阅读课程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上, 我们主要选取了适合学生身心成长并和教材联系起来, 且也分版块进行编写, 大致有“祖国山河”“亲近自然”“乡土文学”“城市精神”“珍爱生命”“艺术世界”“人物专题”“小说魅力”等。这些板块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适合学生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心理, 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文言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上, 我们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教材, 首先是浅显易懂的, 然后是有趣味性的, 再就是经典文言篇目, 以改变过去教材中相对偏难的枯燥的文言学习材料, 在强调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是注重学生对文学、文化的敏感和兴趣。
3. 立足应需的作文教学课程建设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 “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生活的需要, 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因此, 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 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 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 是自由的写, 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 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 把作文当做自身倾吐的需要, 当做表达思想的需要, 当做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当做生命成长的需要, 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 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 怎么表达。立足于“应需”, 教师须在命题上多下些工夫, 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完善作文教学课程建设。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当然也希望在所有考试中) 命题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 而是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说真心话, 抒真感情的平台。命题时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语文教师要有直面现实生活事件和时代变革思潮的胆识和气魄, 善于捕捉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 同时可以通过多拟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作文题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此外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发, 就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调动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命题上应有一定程度的开放, 可以在内容上、范围上或准备上开放。
语文课程开放性教学策略研究 篇6
一、开放型教学的目的
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教学理念, 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重视情感教育
强化民族情感, 发展学生个性,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 道德品质, 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 在课堂教学上, 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感情, 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教学, 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 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 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 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 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 要让学生知道, 只能拿来作为参考, 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 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 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 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 培养批判能力, 形成人文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 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 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强训练, 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教学理念的措施方法
(一) 教学观念的开放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 学生上学就是跟随老师学知识。教师之所以为某一学科教师, 必须是“闻道在先”, 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上规定的知识点的要求来教学, 教师直接输出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忠实执行者和权威者。而在新课程中, 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对在形式上我们所看到的知识进行反复加工后才形成的, 主要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四个方面组成, 这说明知识是生成的, 不是传授的。所以,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教学活动中, 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 学生是中心。课堂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 教材的知识不再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而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与媒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和倡导学生质疑,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 培养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 生成教材文本中没有展示出来的新知识。
(二) 语文教材编写的开放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实施, 过去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纲一本”的局面已被打破, 教科书开始变得多样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指出: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 为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促进全面发展。”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 而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 否则一个相应的具有知识内容的教学将不可能, 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 更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使老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才能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课题留有较大余地。
(三) 学习方式的开放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很重要。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把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封闭性基础上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就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 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 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 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 是一种隐性的东西,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新课程还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 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 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 而是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4页) 一种重构, 是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
总之,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通过设置问题情况情境,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指要》崔相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柳菊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毕天章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海外语文课程研究 篇7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具体特点及分析
首先,学科特征,选修课程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学科特征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工具性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次,基础性特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修课程属于基础课程的一部分,但是与必修课程相比,两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选修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处理强调基本技能与知识之外,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比较广泛。再次,发展性特征,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个性化的课程价值,属于个性化教育范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满足他们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语文知识的兴趣与动力,提升语文知识水平。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1.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选课。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与选择比较盲目,完全凭借个人喜好与兴趣进行随机选择和学习,这不利于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为使高中生所选的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有效的指导。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高中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校课程设置以及语文教学标准,帮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进行选课。另外,教师应该说明各个选修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与关系,并且向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课建议与选课顺序,促使学生对整个选修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搭配,保证语文选修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功能得以充分展现与发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2.补充语文课程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修课程内容同样具有教育作用,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不过必修课程相比其基础性有所不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整体学生对基础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基础技能发展,而选修课程则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比较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针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文言文教学内容,注重文言文中基础知识字、词、句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根据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文言文,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文言文内容,强调的是“根据文言文中的问题与现象,阅读相关作品,并且尝试运用所学习和掌握方法与知识进行解释”,“借助各种工具书、互联网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以及作为所阐述的问题,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对重点章节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补充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3.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不少高中学校在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时,关注的学校如何管理和教师如何教学,并不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所以,部分学校要求语文选修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而且整个年级也有规定的选择范围与选模块,这种选修模式与增设选修课程的初衷相悖。事实上,高中学校在设计选修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专业优势与个人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选修课程学校、教师都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选修课程,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教学价值与意义,辅助必修课程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为辅助语文知识学习,在语文教材中增加不少选修课程,针对这些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忽视,应该认识到其教学作用与教育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特点作重点分析,同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研究。
【海外语文课程研究】推荐阅读:
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研究06-03
海外科学发展观研究07-13
海外看海外11-06
语文课程研究10-21
初中语文课程研究05-18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10-10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06-02
海外节目07-17
海外油田05-12
海外石油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