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汉字识字研究

2024-06-09

语文汉字识字研究(精选4篇)

语文汉字识字研究 篇1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 因此,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大多数孩子阅读开始时间比较晚, 阅读量太小, 阅读能力不强, 其原因之一就是“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 因此我们必须提早地、大量地识字。低年段的识字量较大, 而汉字又是难学、难写、难认、难记的一种文字, 这就给我们的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1 在图画中识字

汉字教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就是汉字到底应该从哪儿开始学?也就是从哪儿入手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汉字出现的源头学, 从象形字开始学。象形字就像婴儿的写真集, 一丝不挂, 率真可爱, 一眼就能看懂。汉字从字形结构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独体字和合体字。象形字多为独体字。象形字源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是描绘事物的形象、轮廓或局部造出来的字, 故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演化来的, 每一个图画文字的单位, 原本是一个整体, 并不是由一点一画凑起来的。” (唐兰《中国文字学》) 如“日”、“月”、“山“、“水”、“田”等, 就像画画一样, 是照着事物的形象描摹下来的。唐兰先生把象形字分为四类:一是象身, 即“近取诸身”, “人物之形”;二是象物, 即“天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之形;三是象工, 即人类制造的工具, 如器物、服饰等;四是象事, 即许慎所说的“指事”字, “上下是也”, 是抽象的形态。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 反映了古人“形” (实物图形) ———“事” (较抽象) ———“意” (更抽象) 的思维发展规律, 也就是由图画化向符号化, 由具体化向抽象化发展的造字规律。象形文字是汉字的初文, 是母字, 是字根, 是所有汉字的基础。例如:教学汉字“肝”时, 利用汉字文化识字法, 讲述了“月”字旁的字, 其实本意是“肉”字旁, 由于演变而变成了现在的情况, 大量的“月”字旁的字都与人身体器官有关, 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又统一学习了许多“月”字旁的字, 如:肺、腑、胃、肠等。统一字符识字法, 能够将汉字统一归类, 这样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自主识字, 找到识字的规律。那么, 我们的汉字教学, 也应当根据这一规律, 正本求源, 抓住汉字起源的本质, 从字形、从实物图形入手, 适应儿童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的特点, 从形象生动的象形图画文字开始, 引发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才智, 了解汉字所描绘的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汉字教学, 就从这些图画文字开始, 运用观察实物的方法、图画的方法、动作表演的方法来教汉字, 省去许多不必要的语言描述, 不是很有意思的吗?

2 利用自编字谜识字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对一些较复杂的字让他们死记硬背, 靠单纯的结构分析是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降低识字难度, 我就根据字型特点自编了一些字谜让学生猜谜底, 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型的过程, 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 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 印象深刻。我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观察字谜, 展开联想, 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 让大家来猜, 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 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琴”字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字谜:“两个王先生, 今天来弹琴”, 学生兴致很高, 猜出琴字后很快记住了它的字型。猜字谜的方法, 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 提高了学生识字能力, 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

3 课内外结合,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母语学习, 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我们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 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很重要的识字途径。再加上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 记得快, 忘得也快。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要会用, 不管这个字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认识, 当要表达意思需要用这个字时, 也能准确地写出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我们力求做到形式多样, 活泼生动, 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校内外沟通, 体现开放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 教室的园地, 校园里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引导识字, 碰到学生时把其拉到身边常问问, 这儿写的是什么?很快学生连“静我校园不喧哗追赶”等复杂的字都认识了。创设识字的环境, 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 每周让家长帮助学生把认的字记录下来, 然后在班上交流。还在班上专门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 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 让学生把搜集的包装盒、包装袋上的字展示出来交流、互相学习。“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等字学生早就能认了。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老师把学生带到附近的超市时, 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 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 老师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 学生把认识的字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

4 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 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 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 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 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 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 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 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 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汉语拼音课文中带拼音的小短文、儿歌、童谣深深引吸着学生, 激发起他们拼读音节、认识汉字的强烈欲望。一位教育家曾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 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条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铺路搭桥。既凭借图明白了字义和短文的意思, 又在运用汉语拼音识字读文的过程中巩固了汉语拼音、掌握了独体字、认识了见面字 (带红色音节的字) 。

总之, 学生在进行识字教学中,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发挥学生的智慧和语言潜力, 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 因此,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语文,汉字,学生

参考文献

[1]庞福霞, 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广西教育, 2005 (25) .

语文汉字识字研究 篇2

通旅小学:付以铭

教学目标: 1.认识“锋、峰、永、泳、噪、燥、躁”7个生字。2.熟读顺口溜,掌握一些形声字中同音字的辨认方法。3.让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热情。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掌握同音字的辨认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热情。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蜜蜂词语头饰、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述谜语: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忙碌花丛里,献给你蜜糖。2.生猜。

3.出示图片及字卡“蜜蜂”。4.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字形。5.练习用“蜜蜂”说话。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蜜蜂。你们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现在我们就跟着小蜜蜂一起到识字乐园中去采蜜、识字吧!

二、学习字、词,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组“蜂、峰、锋”

1.小黑板出示图画,随机出示:山峰、蜜蜂、锋利 生齐读三个词语 2.出示字卡:蜂、峰、锋

师:又有什么新发现?(读音相同,右边相同,但偏旁不一样)师: 是啊,虽然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意思也不一样,怎么区分它们呢﹖ 3.练习用“峰”“锋”扩词。5.游戏巩固(捉错别字)

找几位学生戴“蜜蜂”头饰,上有词语:高峰、蜂蜜、先峰、蜜峰、山锋、蜂利,其他学生边读边找,说明错的原因,再让错误的学生带上正确的蜜蜂头饰,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组同音字:永——泳——咏

1.出示字卡:永

师:“永”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谁是它的朋友?(指名学生扩词)

2.出示字卡:咏、泳(1)出示课文插图歌咏和游泳图画,随机出示练习题: 歌___ 游___(2)抽生完成练习题 3.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4.用“咏、泳”练习扩词说话。

(三)、学习第三组同音字:噪——燥——躁 1.出示字卡。

2.师提出要求:请前后四人合作共同学习这几个字,由小组长组织分别说一说各自的记字方法。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①根据意思记忆、②编故事(一段话)或者顺口溜、③表演 5.游戏巩固

(1)猜字游戏。(指名两位学生,一位学生指一个字给全班学生看,另一位学生不能看到,然后再猜,其他学生评议)(2)送小蜜蜂回花丛:师指黑板上字卡,字卡代表飞舞的小蜜蜂,生认读、扩词,对者小蜜蜂飞入花丛。

三、总结、延伸

1.找生谈谈记字方法。2.师总结,出示课题:认识汉字多动脑。

3.学儿歌,熟读。4.延伸:

(1)出示:垂、捶、锤,分别扩词。

(2)谁能根据今天的识字方法认识一下这几个字呢?

四、课外作业 找到三组同音字,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识字二 认识汉字多动脑

fēng yǒng zào

山峰 永远 噪音

语文汉字识字研究 篇3

一、与“人”有关的部件

“人”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较早遇到的一个字。“人”字的字形很简单, 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 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为, 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 上端是头, 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 中间是身子, 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以“人”字为基础, 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 如下所示。

从, 甲骨文为, 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 一个跟从一个, 表示前后相从之意。

化, 甲骨文为, 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 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 这是个会意字, 表示颠倒了。“颠倒”了, 也就有了变化。

在现代汉字中, 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 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名词, 表示人的类别, 如俊、儒、侠、仇等。

2.形容词, 表示人的德性, 如傲、俭、仁、侈等。

3.动词, 表示人的行为, 这一类字很多, 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

大部可以认为是人部的分支。“大”的笔画比“人”多了一横, 现代的意义有很大区别。但是, 考察“大”的古文字形, 我们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 大字在最初可能是大人的意思。也就是说, 从字形记录的文化意义上, “人”与“大”的区别并不大。因此, 以“大”字为基础造出的汉字, 意义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如:夫, 古文字形为, 下部是“大”, 即正面站立的一个人, “大”的上部有一小横, 表示头簪形。这就是说, “以簪束发”, 人已长成。所以, “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

另外, 以“大”字为基础造出的汉字少数与大小的大有关, 如夸、奢等。

二、与“手”有关的部件

“手”也是小学生较早学习的一个字, 其古文字形为, 是个象形字, 上部是五个指头, 下部是手臂。发展到楷书形体, 已经不太像手的样子了。“手”字的本义就是指腕以下能拿东西、能做事的部分, 是名词。手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在字的下部写作手 (少数) , 如拳、掌、拿等;在字的左边写作扌 (多数) , 如指、挥、打等。

手部的字, 除极少数名词如手、指、掌、拳、技等, 以及少数形容词如拙以外, 绝大多数都是动词, 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 如下所示。

失, 古文字形为, 左边是一只手, 手腕的右边是个“乙”字, 表示东西从手中丢失了。现在的楷书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直接分析楷书形体, 是看不到原来的构字理据的。因此, 教师在讲解时, 应当适当地渗透古汉字的知识。

承, 古文字形为, 上部是面朝左半跪着的一个人, 人的下面是两只大手, 是“捧着”的意思, “承”的本义是双手捧着或接受。发展到楷书, 既看不出“人”, 也看不出“手”的模样了。

又部可以认为是手部的分支。又, 古文字形为, 像一只右手, “又”的本义即为右手。又部的字举例如下。

友, 古文字形为, 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 这就像现在的旧友重逢, 二人都伸出右手, 紧紧相握, 表示友谊。“友”字的本义就是朋友。

及, 古文字形为, 左上方是一个面朝左弯着腰的“人”, 右下方是一只手, 意思是手捉住了一个人, 之所以能够捉住, 是因为追上或赶上了。因此, “及”的本义就是“追上”或“赶上”, 又引申为“到”、“至”, 以及“比得上”等意义。

攴部也是手部的分支, 其小篆形体为, 下部是一只手, 上部是一根皮鞭 (或带杈的木棍) , 这个字是手执皮鞭扑打之义。攴部的字多数表示打击的意义, 如敲等。

攴在字的右边, 多数写为攵, 例如:牧, 古文字形为, 右边是一只手拿着鞭子, 左边是迎面看的牛头的形象 (代表牛) , 这就是拿鞭子赶牛, 表示放牧的意思。

有些攴部的字只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没有打击的意思, 如收、赦、改、救等。

三、与“足”有关的部件

足, 古文字形为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脚跟朝下的脚, 上面的“口”形至今不详。足部的字, 意义都与脚有关, 如下所示。

路, 小篆字形为, 左边的“足”, 表示走路;右边是“各”, 表示读音, 所以这是个形声字。“路”的本义是道路, 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 所以从足。从脚步所走之路, 又可引申为思想或行为的途径。

止部可以认为是足部的一个分支。止, 古文字形为, 是脚趾朝右、脚后跟朝左的一只脚。止是个象形字。“止”的本义就是“脚”, “脚不前行”了, 就停止了, 所以止又引申为“停止”之义。后来, “止”的左边加了“足”旁, 变成了一个形声字———趾。止部的字都表示和脚有关的意义, 如下所示。

出, 古文字形为, 下部是一条上弯的曲线, 表示这是一个门口或土坑口, 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 表示一只脚从门口或土坑口走出的样子。所以, “出”的本义是“出去”, 后引申为“发出”的意义。

步, 古文字形为, 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左脚, 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右脚。左右脚向前走动就叫做“步”, 所以, “步”字的本义是“行走”。

走, 古文字形为, 上部是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 下部是一只大脚 (止) , 像是一个人奔跑的样子, 所以在古代“走”就是现代“跑”的意思;古代的“行”才是现代的“走”。

辶 (辵) 部也是走部的一个分支, 辶部的字大都与行动有关。如, 遵, 本义是顺着走;迷, 本义是迷了路;违, 本义是离去;逆, 本义是迎接。

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 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 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 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识记汉字效果更好, 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 通过分析字形, 探究字源, 还可以辨析形近字。

1.“弛”与“驰”。

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 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 其中, “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 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 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 是“马疾走”之意。

2.“采”与“釆”。

采, 古文字形为, 上部是一只手 (爪) , 下部是一棵树, 树上的小圆圈表示果子, 真是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手在果上表示采摘。上下两部分是分开的, 中间一竖不能连起来。釆, 古文字形为, 是个象形字, 周围四点, 就像兽类的脚趾着地之迹, 中间的“十”表示脚趾之间的分界。上古时期要辨别什么兽走过, 先看地面上的足迹, 因此“釆”有分辨、辨别之意, 由“釆”组成的字, 大都有分辨的意思, 如悉、释等。

3.“氵”与“冫”。

这两个偏旁形体相近, “氵”被称作“三点水”, “冫”被称作“两点水”。由于字形相近、名称相似,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这两个偏旁的意义都是水, 只是水多水少的差别。但是, 考察古字形,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氵, 古文字形为, 其本义为“水”, 以“氵”为形符的形声字意义大都与水有关, 如:汪、液、流等。

冫, 古文字形为仌, 《说文解字》:“象水凝之形”, 本义为“冻”, 像水凝结后的形状, 以“冫”为形符的形声字意义大都与冰冷有关, 如:冷、凉、冻等。

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字因为形体的演变以及简化所致, 一些部件不能准确反映原始的造字意图。例如:现在以“冫”为形旁的“准”、“决”、“净”等字, 其意义与冰冻无关。这三个字原来都是“氵”旁, “准”写作“凖”, 原来是指测量水平的工具, 后来泛指标准、准则;“决”写作“決”, 本义指疏通水道;“净”本写作“浄”, 是清洁、干净之意, 通常, 东西用水洗后才会干净。

总之, 汉字是一门科学,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与规律, 并以渗透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作背景从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对于改变目前普通存在的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教学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许慎撰.说文解字.宋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裘袭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 1962.

[5]左民安著.细说汉字.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语文汉字识字研究 篇4

一、直面汉字教学弊端,思考识字教学突破点

在诸多的识字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增加识字的趣味性,降低识字难度,会创编一些儿歌、字谜来说解汉字。如“碧”,有的教师将其解释成“王大娘,白大娘,坐在石头上学文化”。如“春”,被解释为“三人去看日”。“煮饭要用水,煮的四点底就表示水”。其实学生却不知道“煮”的四点底表示“火”,如“热、煎”,还可以表示“尾巴”,如“熊、燕”。教师在课堂上毫无科学性的编写,往往将识字教学脱离汉字的深层文化,引向一种伪科学的极端。又如,许多教师以为用“拆解组装生字”或者“换偏旁”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识记生字,其实这也是对汉字的一种肢解,学生只会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混淆。其实,我们只要将汉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蕴涵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反而容易理解和把握,并且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

又如“彩虹”的“虹”字,学生用很多识记方法,但是都与“虹”本义没有关系。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追本溯源,给学生解释“虹”字的“虫”字旁的由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相信学生在学习“虹”字时必定个个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也不会把“虹”与“红”进行混淆了。

二、敞开汉字文化底蕴,激发识字学习兴趣点

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3000个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其实,学生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过程中,掌握字形是关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智慧。汉字的构成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完型,它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神韵,有情感和精神,因此汉字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挖掘汉字所蕴藏的历史背景,从而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掌握汉字构字规律,提升识字学习效率点

汉字的构形是有规律的,适当地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必定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汉代的汉字学家许慎最早在《说文解字·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表明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这也正所谓汉字的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因此,汉字教学也应该要打破经验性教学的陈规,使识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走向科学的依据,走向文化的根源。

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看到图像太阳,就可以联想的汉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义。建立了音形义的联系,学习汉字也就变成了一件趣事。再如:和“日”有关的生字“晴”“暖”“旦”“明”……老师不必一一解释,学生也能理解字的意义,可见汉字的构成就像树状图,枝枝相连。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所有汉字的80%还多”,其重要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如果我们教学中利用这个特点,就可以找到提高学生识字学习的效率点。如“清”,“氵”表示和水有关,水“纯净透明,没有杂质”为清,“青”是声旁,表音读“青(qing)”,如果进一步类推带“青”的汉字“请”“晴”“情”……就会发现相同的特点:这些字读音大多与“青(qing)”相同或相近。又如“月”旁的字,大多表示身体部位及器官的名称,如:胸、膀、臂等;“舟”字旁的字,与船有关,如船、舰、艇等。这样的高频部件,只要稍加归纳分析,规律就立即显现。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孩子,那么学习生字也就不会是简单的笔画的堆积,枯燥量化的记忆。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教学下一篇:耦合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