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途径研究(共10篇)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各类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学好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状态: 1一方面学生自身发展离不开语文,另一方面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专业没有用处而轻视语文; 2老师一方面捧着书本艰难教学,另一方面又不知其能发挥多大作用。因而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注重情感要素和人格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应用学科,情感性是其突出特征。语文课程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凭借学科本身优势,成为情感教育的主渠道。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及思想道德、意志和审美能力定型的时期。人的文化素养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错过了这一关键期,一旦出现问题想挽回就难上加难。在这个时期,中职生的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情感波动比较大,可塑性更大。但中职语文情感教育往往成为一件很随意的事情,不管在教师中还是在学生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在很多人眼里,那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花哨东西。在这种情形下,中职语文情感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情感教育的缺失,使中职生情感方面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势必给他们今后的社会就业及工作能力的形成造成障碍。
( 1) 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情感资源。目前“偏专业、轻基础文化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对中职生造成了人文素养的缺失。中职生为了现实学以致用、学以谋生的目标而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视,人文精神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得不到改善。因此,中职语文教育者应注重挖掘教学中的情感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成了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 2) 结合专业课渗透情感。中职语文既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培养中职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性的一面。即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根据各专业特点,自然地结合专业,为共同的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资源,对学生进行服务于专业所必备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 3) 结合写作教学,提升效果重在情感教育。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中职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情感体验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园地和渠道。积累知识、开启思维、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在写作中也最能反映出来。它包含了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情感态度以及全部的语文素质。因而,写作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又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只有引起他们关注,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情感,写起文章来才能表达出异于别人的独特感受。另外,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健康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一,教学方法应突出职业特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情感资源,以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性。给学生以各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中职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占相当大的比例。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课文除了丰富的知识因素外,也有浓烈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自然景观优美动人,花鸟鱼虫赏心悦目;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发展跌宕起伏,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所以,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并选好动情点,打开学生心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其二,教学方法要导激结合。针对中职语文教学时间短、安排紧的实际,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方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因而,中职语文教学可采取导激结合的方法。如采取邀请成功人士现场答疑或优秀学生交流经验的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明确学习目标,找准学习方法; 又如课堂换位教学,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参与备课,扮演“小老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其三,教学方法应新颖、多样、灵活。从中职生的特点出发,应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为现代开放式教学,变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结构,变单一死板的考试方式为灵活有效的考试方式,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交流式教学。
三、改善教师的教学理念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内容不仅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情感,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认识和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和真正价值,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知识,自觉地接受情感教育。
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特点,它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淘汰教育,成功的教育是普及教育。教育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淘汰人、选择人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它的价值在于能否为不同潜能的人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和途径,成才的路就在每个人的脚下。语文教师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转变教学观念起步,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 单纯的语文教学思想转变为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传统授课内容应结合成长历程、人文精神; 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各科知识渗透其中; 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拓展到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动力,重在更新观念。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而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教育中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社会环境变迁,还是中职生就业的实际,中职语文教育都到了与时俱进、突出职教特色、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和契机的时候了。加强中职生的情感教育而使中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经济价值,正是中职语文教育职教特色的体现,这也是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共同努力的。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2
一、对老师要强化备课,对于学生要强化课前预习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需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所以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但是老师们千万别忽视了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比如:低年级语文做预习我就要求将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出现的生字词;中年级做预习我就要求在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自己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高年级做预习,又在中年级的基础之上,加上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想上课的时候弄明白的等等。
二、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要能吸引学生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开头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或者利用挂图导入,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音乐电影导入……一次,我上《自己去吧》一课,就给学生边播放小鸭自由自在在水里游泳的动画,边让学生跟着唱《母鸭带小鸭》的歌曲,课堂上一开始小孩子们各个活跃兴奋,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鸭子。随即我提出:你们知道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么?想知道就快去读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全神地投入到读文的环节中去了。总之不论哪种都要注意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中。
斯霞老师说“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好的结尾就给一节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设计新颖有趣的结课可产生“课虽尽,趣味犹存”的境界,以收融会贯通之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课时,结束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植物妈妈的办法真多,也真有意思!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植物妈妈想出的好办法么?那就请你们回家去后,多去了解了解好么?”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从课内知识的学习引向了课外知识的学习中。
三、课堂上要给学生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连续的、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分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想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为老师这时你如果能适时地给他们一点称赞,这无疑是给他们来了一针“兴奋剂”,让他们精神倍增,更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去。而如果是在课堂上已经思想“驰骋塞外”的学生,在给了暗示也要给予一点暗示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五、教师注重上课语言的精炼、生动
语文课它姓“语”,就是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就应该着眼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在语文课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文本中能感到语言文字之美,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那流动着的语言文字之美。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生动幽默、能够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乐在其中。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 篇3
一、从教材中提取德育因素
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注重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 道德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德育因素有很多, 从德育的培养目标出发, 教师要对教材中的这些因素进行挖掘与分析。 同时,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 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使语文的教育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 课文《 长城》《 狼牙山五壮士》 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自豪感, 这些课文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这种高尚品德。 通过教学, 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 鼓励自己自强不息。 再如, 《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 德育的因素非常明显, 文章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精神, 学会团结协作, 有整体意识。 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形成一种爱国思想, 也会在生活中热爱自己的集体, 学会热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庭, 相互帮助, 关心集体。 又如, 学习古诗《 锄禾》 时, 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了一切, 劳动最光荣, 从而形成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同时, 学生自己也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 注意班级的卫生, 在家里帮助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另外, 《 为人民服务》 一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是让学生从小有自己的远大理想, 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和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与高尚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课文非常丰富, 如《 登山》《 温暖》《 补丁》 等。 只要我们用心钻研, 用一种发现的眼光教学, 那么课本中的德育因素就会处处可见。 教师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学校中, 课堂是进行德育课的主阵地,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与语文学科充分结合, 把教材的兴趣点摆出来, 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抓好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 把内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能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使学生在所设计的课堂情境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 这样, 学生的情感才能被激发出来, 学习效果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在教学《 丰碑》 时, 可在分析课文的每段大意时, 将其与全文的主题思想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说军需处长为了全体战士, 他竟饿死在雪地……讲到此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 声音哽噎了, 学生也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 他们仿佛看到了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 对他充满了崇敬。 由于课堂氛围设计得好, 这种情境给了学生深深的触动。 我接着说:“ 同学们, 军需处长这样伟大的人民战士为了别人的生存不惜牺牲自己, 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他所体现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德, 这样的品德都值得我们每位学生学习吗? ”由此文的学习可见, 教师的情境设置是多么重要。 要让学生进入情境, 那么, 首先要入情, 这样才能让课堂品德教育更真实, 才能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德育的课堂氛围。
三、利用生活实际进行德育
学生的品德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 因此, 德育的渗透也离不开社会生活实际。 通过品德教育, 能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比如, 我们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有的人道德观念不强、 思想品质低下, 他们看中的只是钱, 没有友情可言;只看钱, 没有道义;做起事来斤斤计较, 与其他人不友好。 这些不良现象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此时, 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 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用语文课本中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 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做人。 这样, 能让学生明白, 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现象, 要学会辨别, 学会抵制, 坚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不断进步, 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
四、结束语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很大的优势, 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语文知识不可少, 品德教育更不可少。 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坚强的意志与强烈的爱国热情, 能使学生更加热情祖国, 为自己的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 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摘要:通过从教材中提取德育因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利用生活实际进行德育三方面进行研究, 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情境, 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情境,品德,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冬梅.构建基于儿童的独立学科体系——从小学语文教材说起[J].人民教育, 2010 (06) .
[2]都达古拉.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03) .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契合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9-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度的不断加深,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其中强化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重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向,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我国著名的教学学家叶圣陶下生曾经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进行过详细的阐述,他认为阅读是吸收外界的营养,写作是给外界施以营养,只有不断地吸收外界的营养,不断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向外界传递能量。而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刚开始认识阅读和写作,这一阶段就要强化学生对阅读和写作关系的认识,教师要明确清楚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小学生的群体特征,小学应该阅读什么,以及如何阅读如何写作。
1.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契合的优势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启点,对于一个人未来的教育和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的有效契合。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对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单纯是只是以教育为目的,忽视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好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法的培养。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两者的有效契合,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是无法写出一篇好的文章的,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自己的作品大多都是仰仗曾经读过许多的中外名著、优秀作用和医学上的只是获得的,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我们今天所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依赖于我们曾经读过的大量文章而获取的知识、思想、语言词汇等积累出来的。所以,阅读和写作的有效契合是非常重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充分的长期的阅读积累,就没有好的写作素材和思想,当然也就无法写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契合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思维单纯,经历严重不足,在平时阅读中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对阅读材料做不到精准的把握和理解,在内容上更是吸引不到学生的焦点,没有趣味性,理解不到真正的意义。在写作中对人物本身和景物刻画不到位,对事件的叙述含糊不清,写作没有方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小学阶段,是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教学基本课程,参与学校组织活动少,许多知识面没有达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教学中,严格选择教材,使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起来,课上积极调动学生热情,课外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不断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写作中,积极引导学生写作方法,阅读大量有意义的教材和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后写作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应该激发小学生写作热情,运用在阅读中的语言积累,激发创作灵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适当的给予夸奖,以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3.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实践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学习兴趣是教学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好的教材、文章方面入手,要利用相关材料的新颖、主题鲜明、内容积极的特性,强化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人们不再习惯于对纸质书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可以用新技术的发展,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体验生动逼真的阅读环境。另外也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场景融入到教学中来,如神话、童话、寓言等短篇故事或《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都可走入课堂,针对农村学生引入描写农村自然风物、社会人文的材料,还可就阅读内容进行仿写、续写,重在引发学生想象,启发学生思维。
(2)将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石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和写作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通过对大量材料的阅读,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丰富自身的知识。比如语文课文中大量文质兼优的材料、语文课外读物中充足的名篇佳作,能够使学生在反复地背诵和朗读中,将无声的书面语言灵活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在将不熟悉知识转变为已有的熟悉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其对材料准确的用词、合理的布局及巧妙的构思逐步领会,在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中,实现其得心应手的写作。另外要加强在阅读中对语感经验的积累,比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该句中“贪婪”一词将杨梅树的形象写活了,凸显了杨梅树的拟人化。因此,我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时,特别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理解。
(3)将写作与阅读有效整合
将写作与阅读有效的整合,在开展组织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整合方法,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学习阅读理解技巧,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引导他们将自己想要写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以片断为基础,同时还要保证片段的清晰度和具体性,比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有这样一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根据这一描写手法,我引导学生用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模仿这一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研究性学习开启语文教学新途径 篇5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一定品味的审美情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从研究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新《课标》同时指出:“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意义何在?基本特征怎样?研究性课题如何筛选?又如何实施?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意义呢?首先,研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性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研究性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其二,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体现在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上,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能力。第三,研究性学习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8小时左右在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第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合作的精神。初中生由于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质疑,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研究性学习还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如推断式研究,能够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式探索,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独立思考的习惯。想象式探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驰骋思维,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和创造。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
2. 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其一,重视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并能够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新创造。
其二,强调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应用,而不是重在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的解决。
其三,重视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理性知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而现代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学习者直接参与体验。
其四,力求全体参与。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拟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3. 做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首要的工作是课题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二:其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缺乏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让学生易操作,树立信心。如教学《纪念白求恩》,笔者要求学生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白求恩投身中国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然后在班里出一期主题为“为人民服务”的墙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其二,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估计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以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是课题不可忽视的原则。如教学《凡尔赛宫》时,与《巍巍中山陵》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比较中法建筑美学的异同,深刻理解中法建筑文化的内涵,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具有其独特的基本结构:问题——探索——质疑——练习。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激发诱趣——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引导学习,归纳概括——质疑问题,答疑解惑——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这种教学程序,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第一,铺设背景知识。在研究性课题的实践中,应力求形式多样,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避免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或者学生散兵游勇,各自为阵。因此,不应是教师就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识记,也不应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由。在提出课题之前,教师的职责是就某一问题创设情境,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动机,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积累,为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角度做准备。如教授专题《鸟》时,可以抓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将活动分为几个板块:“咏鸟诗”“与鸟相关的散文”“濒临灭绝的鸟”和“鸟濒临灭绝的原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并自主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组织和领导下,制定本组的活动方案。接下来搜集材料,处理材料,要求同学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同学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进行知识竞赛。
第二,学生提出课题。在创设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课题,这一步骤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筛选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要加以指导,如指导课题的范围和角度等,可以将课题剖析成几个小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的研究性课题。在思考和拟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尊重其个性,发挥其自主性。同时,教师还应解决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圆满筛选出研究性课题。
第三,教师归类反馈、撰写教学反思。学生完成了研究性课题后,教师必须一一过目,仔细研究,认真推敲,进行整理工作,如范围太大的课题,应缩小视角;缺乏创意的课题,应转换视角;空泛浮夸的课题,应果断删除。最后,教师将审视过的课题落实反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研究的乐趣。教学反思能及时检查,总结教学中的得失。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6
一、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对语文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
在中职学校中,专业技能占有明显的优势,此时语文课程成为专业技能课程的陪衬,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情况,甚至有语文课堂被专业课占用的现象,那么此时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
文化水平相对低,基础薄弱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他们主观地认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他们就业没有帮助,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将职教语文教材知识与相关专业结合在一起,照本宣科,此时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被埋没,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三)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一、陈旧
前文已经提及到中职语文课程设置的宗旨是提升受教育者对语言文字的表述与应用能力,对上述能力进行考评也是中职语文考试的主要内容。而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与基本概念的情况进行考查,出题的重点不在学生对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上,尤其是没有对应用文写作能力进行考查,这是现阶段职教语文教学工作中最大的弊端。
二、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将中职教育特色彰显出来,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成为受教育者就业方向的指明灯,对语文教学内容适度地删减,使其精炼化,设置难度梯度,在改革的进程中突显中职语文的应用与实用价值。总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基本准则,反映就业创业需求的同时,彰显中职教育风范,建立健全多层次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为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中职语文教学“面向职业”的改革途径
(一)提高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视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教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使用的能力,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政策体制,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基础上,降低语文课程的难度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教学,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对于“营销管理”专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我卖促销品”的活动,鼓励学生扮演促销者等各类角色,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说话时注意控制语速、掌握交流方式、学会委婉含蓄的表达技巧,也培养了他们百折不挠的职业道德精神。那么由此可见,此时职教语文改革的途径使该课程的实用性体现出来,中职受教育者的语文素养得到锻炼与强化。
(二)使中职语文教材富有职业化特色
教材的职业化是建立在语文课文内容质量达标基础上的。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选用的都是普适性的语文教材,希望在其协助下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而职教语文教学改革仅仅做到以上提及的一点是不够的,要对普适性教材进行填充,不仅仅使学生获得对语言文字知识应用的能力,还要融入人文性的教育理念,例如将自立、自强、自信、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渗透于语文教材中,是对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此外,要使职教语文富有职业化特征,那么教材版本就必须具有专业性,也就是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特点有机地整合,使职教语文教材流淌专业思想理念,含有人文性、专业性的职业语文教材必然会推进改革的征程,这是一条极为可行的改革途径。
(三)对考核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例如调整语文作业布置的形式,使学生不再视语文作业为一种负担、一项任务,语文教师将课后作业设置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学生在各类调查活动中培养了团结互助的职业精神,同时锻炼了自身口语表达技能,丰富了与人交际的技巧。当然,改变做课后习题、模拟考试这些考试方式也能达到对职教语文有效改革的目标,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走进社会、感受并适应社会,对学生写作策划能力、探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考核。总之,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的启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致的同时,完美地完成了“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内容,教师应该秉持“以生为本”的改革原则,践行创新型的改革路线,不断拓展语文课程教学知识,尽最大可能拉近语文教学与就业之间的距离,使中职语文知识为受教育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要:增强中职学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这是众多中职学校奋斗的目标,而中职语文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技能以及协助他们树立创业精神。首先浅谈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继而探究其改革的方式与方向,为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铺路垫石。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面向职业,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7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理念有待改善与提升
目前虽说农村教师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消费比较, 仍是滞后。尽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但仍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好的师资的流失,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专业理念中就缺乏了自我认同感。
(二) 教师专业知识需要更新和完善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最基本的教师职能了, 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的语文教师就算在教学过程中累积了一些经验, 但是成长期间由于时代限制而导致的文化贫血, 会让我们很快面临“江郎才尽”的窘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地增强专业知识, 拓展视野, 增长学识, 不仅不能教好学生, 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这也表明教师对专业知识结构认识有偏差, 现有知识结构与课改要求有一定差距, 需要更新和完善。
(三)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急需提高
“研究学问”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实践证明, 一个科研能力强的教师, 他的教学能力也是强的。可是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认为, 只要教好书就行了, 哪那么多事?研究研究, 还能不教书就抱个资料研究吗?还有一部分教师虽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的, 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边学习边作研究, 相信不会用多长时间就会让自己走上一条专业自主发展的道路, 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作型”的教师。
(四)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情感还需培养
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对社会的了解、对现实的关注、懂得去欣赏生活、拥有完善人格的人, 是当好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但是, 有些农村语文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能有那么几年因为职称去被动发展了一下, 强制自己把一些理论塞到脑子里。这种强制的结果让教师对学科的问题提不起任何思考的兴趣。不想去思考, 不想去动笔, 也没有什么追求, 更别谈做学问。这样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是不利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 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校因素影响着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当前农村初中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实效性差。导致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组建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师成长的学习活动成了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的绣花枕头。其次, 学校缺乏良好的评价激励机制, 同样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 很多教师渴望学校为他们专业自主发展创设好的环境,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来唤起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挖掘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潜能。再有, 农村初中教师中考压力大, 这些会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有些教师认为, 学校给自己专业发展的空间太小了, 缺少一整套培养的机制, 只知一味加任务, 让老师“自由发展”, 缺少专业发展的引领和帮助。当然,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教师们更多地把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归结为学校的外部因素, 而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因认识不足, 自我发展意识和内在动力还很欠缺。
(二) 个人因素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知识、感悟生命、发现亮点、点化人生、培植生命点。这就要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寻求专业化知识的源头活水, 要反复不断地读书、钻研。令人十分遗憾的是, 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整日被“正统”的作业备课或工作压力所包围。很少涉猎一下教材以外的书籍, 殊不知教材之外的知识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 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现状, 无所作为, 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者。事实上, “教师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阅读———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之根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 并说:“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 就是:读书, 读书, 再读书!”读书、读报、读经典……及时地刷新脑子中的观念, 让头脑中教育理念得以升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干好工作的前提, 是提升学生良好素养所必须的储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通晓古今、学贯中西, 对所学所教的知识信手拈来, 那是一种境界, 是解决“怎么教”的坚实的基础, 是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之根本。
(二) 动笔———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经之路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不擅表达, 那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还应具备动笔写作的能力, 这在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中、实际教学科研中是必经之路。
1. 和学生一起写作。
作文课上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拿个作文题对学生说, 写吧!若这篇作文你当老师的都写不好, 如何让学生写?作文课和学生一起写作, 一起修改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写作能力会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2. 写出教学体会与特色。
我们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放过点滴体会和教学的闪光点, 去反思、去研究、去写有价值的关于教学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教学成果、写出自己的教学体会与特色。
(三) 研训———语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提升
校本研训的落实、校本研训的实效性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提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自主发展, 才能真正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
1. 建立科学指导制度。
设立以语文备课组为单位的研训基地, 请来专家、名师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讲座等教师研训活动。
2. 听课+研究。
把听课和研究结合起来, 不是听完课就完成任务了事。而是根据听课中反映的教师的个性、能力情况找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促进语文教师在专业自主发展中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案。
3. 建立学科研训制度。
把备课组作为学科研训基地;备课组活动紧紧围绕学科课堂教学展开, 边研边训, 研训结合。
4. 建立教育科研制度。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8
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讲虽是极短的时间, 却万万忽视不得。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总是精心地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导语, 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一开头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感人课堂,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课堂享受中提高素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 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 流连忘返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 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为学生, 一定向往这样的课堂情景, 因为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不仅要注重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要着力引发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力求达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沟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 轻松自在的学语文。
三、给学生学法指导, 强化鼓励作用, 培养学生素养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我平时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与指导, 不是针对题, 而是就题论法、举一反三,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增强自学能力。针对不同文体讲不同的答题方法;如仿句题, 怎么写、方法在哪?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 学生对语文试题不再畏惧而且也喜欢做语文试题, 并且都能针对题目讲出做题的依据。因此,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 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 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大量的实践证明, 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 相信自己, 积极向上的品格,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四、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 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
我在布置作业时, 往往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使学生觉得做语文作业是一种乐趣, 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一种负担, 因而产生了做好语文作业的兴趣。让学生每周坚持写两篇日志, 并在日志前拟上标题, 围绕标题选材, 在教室中开辟一块专区用来展示优秀日志。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比赛活动, 引发斗志, 克服困难。在角逐中曾出现过一口气背诵三篇课文不错一字的好效果, 就连背诵本事较差的学生, 也能较流通顺地背诵一些课文。另外, 我把学生分成三组, 每月轮流出一期板报, 为了出好板报, 学生先要阅读书籍报刊, 选定质料, 计划版面, 绘制图案, 这项活动增强了写作本事, 提高了审美情操, 学会了办报本事, 开发了学生视野, 满足了表达欲望, 积累了加入社会活动的履历。对学生的作业, 我一是实时反馈, 实时修正, 实时发放, 从不延误时间;二是以肯定为主, 课堂教学中以表彰为主, 很少责怪。对差生, 适当低落要求, 使其得到一次好分数, 从中体验到乐成的兴趣。
五、开展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
愉快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语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猜谜活动, 词语接力赛, 课本表演, 诗歌朗诵比赛, 辩论会系, 课本剧表演等, 这些有效的活动除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繁重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快乐与轻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 同时还促使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步提升。赏、写、读综合训练与积累, 为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人文情感熏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语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客观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从兴趣入手, 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素养,学法,兴趣,情境,鼓励
参考文献
[1]陈钧.教师获取信息技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施晓光.现代教育工作者思想专题[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9
关键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单篇课文的研究性学习
单篇课文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于课本中讲读课文的学习。比如《内蒙访古》,作者翦伯赞以其独特的视角记游内蒙,借古喻今,旁征博引,记游中处处流露作者的历史观,这就使此文的教学有了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内蒙访古》的史学意义,也自然成了本篇课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又如《祝福》,这是一篇经典课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师不再从课文局部着手,而是组织学生先确定研究课题:课文标题的内容和结构意义、祥林嫂的反抗之我见、祥林嫂死因分析;再分组讨论、研究课题;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并交流。这里所说的“课题”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专题。上述两个专题,前者需要学生在“面”上广泛涉猎(至少需要阅读翦伯赞《内蒙访古》的全文),后者需要学生在“点”上深入推进。广泛阅读积累,深入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性预习
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学生预习几乎离不开文章的字、词、句、篇。即学生的着眼点仅是教材中的文章。而教师让学生预习,大多以“了解”、“懂”文章为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自己的讲读课,才有可能让学生配合自己的教学,从而营造出——个所谓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课堂,所以传统的学生预习作为学生是被动的,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似的;再者学生对近乎一成不变的预习形式,往往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预习效率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三、研究性上课
1.指导学生阅读《名作欣赏》,从中寻觅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比如,在《项链》的教学中,我就将顾农等先生的九篇论文(参见《名作欣赏》2002 6;2003 2——说明:下面只注明年份和期号)复印给学生,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阅读了这九篇论文,不但对《项链》有了比较全面的准确的认识,还能够根据所读的文章来形成自己的理解。不少的同学由此对莫泊桑产生了兴趣,并选择了莫泊桑的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名作欣赏》,从中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名作,现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同学们对这首诗歌非常感兴趣,但同学们手头的资料太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这首诗歌,我将《名作欣赏》上的七篇关于海子的论文介绍给学生(参见《名作欣赏》2002 4;2003 1;2003 4)。同学们不但比较准确地理解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蕴,还从中感受到了海子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学习穆旦《赞美》时,我将《肉体、心灵与玄思的交响》(李俏梅,2002 3)和《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李怡,2002 4)介绍给学生自学,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在教屠格涅夫《门槛》时,我将《〈门槛〉的象征意蕴质疑》(2002 3)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和比较。
三、研究性作业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 篇10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考试高分的追求, 同时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等优秀作品未进行详细讲解, 学生在学习时缺乏独立思考, 几乎完全依赖于教辅资料, 学生对这样的语文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多, 涵盖范围广泛。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同时, 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另外, 它还能锻炼并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 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 它们充分体现了作品的质与美, 同时, 它们也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所以,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教材, 进一步挖掘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 比如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 并向学生作详细介绍和讲解, 使他们能发现、发掘更深层次的文化视点。例如韩愈所作的《师说》这篇文章, 它倡导的是从师求学的原则, 要想使学生能知道并深入了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高中语文教师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向学生讲解教师传授道理、解除疑惑的作用和社会耻于从师的现象, 让学生知道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并能理解作者的一片苦心, 进而使他们能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再如, 司马迁所著的《鸿门宴》, 语文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同样需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向学生详细讲解全文, 使学生能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刻地了解, 把握其内涵, 进而感受到我国的伟大民族文化精神。
(二) 注重采用汉语思维方式教学
各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它们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汉语是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言, 它注重简明、得体、形象、生动, 同时, 在文章中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整体效果, 使其显得更有美感。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时, 需按照汉语思维方式教学, 弄清文章思路, 通过文字来理解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苏洵所著的名篇《六国论》, 是一篇政论文, 全文紧紧围绕论点, 结构严谨, 首尾照应。《六国论》全文始于“六国”, 并终于“六国”,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作文首尾照应的思维方式, 同时, “一篇之中三致志”, 详细说清了贿赂秦国的严重危害及后果, 整篇文章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 首尾圆合。因此,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授此文章时, 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这一特点的理解, 使学生在以后作文时能做到认真构思, 结构严谨。再如苏轼所著的《前赤壁赋》, 其中采用非常多的对偶句, 充分说明它采用了我国汉民族所倡导的对称思维方式。在实际学习中, 高中语文教师需加强学生对此思维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 只有这样, 才更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
(三) 注重引导学生鉴赏传统文化作品, 增强对话语文化意义的理解
话语文化意义主要是语文的外部因素的积淀和反映, 比如社会背景、文化潮流等, 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需重视使学生理解文章传统积淀的文化意义。例如在《宝玉挨打》此文中, 依据封建社会的传统做法, 当王夫人得知贾政要打宝玉时, 应当立即将此事告知贾母。王夫人到贾政书房, 要先让男仆和外人回避, 先进行通报方可。但是该文中对于王夫人做法的描写却与此截然不同, 她根本没有告知贾母情况, 而是匆忙穿上衣服出来, 这体现了王夫人疼爱儿子的紧张心情。王夫人在劝说贾政时, 从“老爷要保重”开始, 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三从”观念中的“既嫁从夫”;之后谈到老太太若是“一时不在了, 岂不事大”, 这又体现了古代媳妇遵从婆婆的传统文化观念。因此, 在学习《宝玉挨打》时, 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仔细分析王夫人的话语和行为, 揣摩她的内心心理, 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小结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应采取有效的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慧.论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 2010年.
[2]赵卓红.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绽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3) .
[3]于发平.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2) .
[4]张怀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肖梦华.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 (上) , 2007, (3) .
[6]郑爱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1) .
【语文作文途径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作文研究12-0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05-09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10-29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途径08-08
语文作业的拓展途径10-04
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12-09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06-08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