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2024-11-19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共9篇)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篇1

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探索论文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国家和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比较简单并且尚未成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所谓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寻找答案的一种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概念讲述、问题情境、习题讲述和物理实验等四个方面,探索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一、在概念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传统物理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相违背的。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先从概念讲述着手。为此,教师可以从讲解概念的形成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推理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事物的概念,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反冲运动”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我国最新研制火箭升天的视频材料,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与火箭运动一样的现象。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章鱼喷水、吹满气的气球释放之后升空、烟花升空、射击等都是反冲运动的现象。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现象中总结这些物体得以运动的共同原因——反冲运动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等,总结反冲运动的特征——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产生的效果。最后,学生采用发散与聚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概括出反冲运动的概念。可见,教师可以在概念讲述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来源于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并且在这种状况中展开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训练发散思维。首先,在发散性问题的设置上,情景问题应该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况;还应具备发散思考的价值,如提问学生“这个问题除了这个答案外,你还会想到什么方法?”“除了这个外,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等发散性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其次,在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上,应与学生的实际相近,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最好能搭建一个适当的问题阶梯,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后,在设置问题的答案上,应该追求多样化,而不是单一的答案,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情境问题设置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

例如,在讲授“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受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阶梯性、发散性的问题,如“物体的质量相同,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变化?”“如果两架小车的质量相同,一辆小车的重力和支持力相等,一辆小车的重力和支持力不相等,谁的速度比较快?”由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答案,让学生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了另一个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在习题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习题是学生巩固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习题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习题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题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多侧面、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寻找多种解答应用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例如,教师提出应用题:一位跳水运动员在11m高的跳台上跳水,在高举双臂离开跳水平台的时候,重心处于从手到脚全长部分的中点;在从平台跳起之后,重心升高0.50m的时候,跳跃动作达到了最高点。在落水的时候,跳水运动员的身体方向是竖直的,双手先划入了水里。提问:当运动员离开跳台直到手入水的时候,在空中完成动作花费了多少时间 (计算的时候,取g=10m/s2)。在解答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题答案。一是分段法,把运动员的跳水动作过程看做先是匀速运动竖直向上0.5m之后,接着自由落体下降了11.50m,跳水运动员的初速度是vt,向上跳水和向下落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二是整体法,如假设运动员跳水的初速度为v0,在空中花费的时间为t,竖直向上的.方向是跳水运动的正方向,从运动学公式来求得在空中花费的时 (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13页)间。三是用平均速度求解。假设运动员向上跳的速度是v0,当手触到水时候的运动速度是vt,上跳的时间是t1,在空中花费的跳水时间是t,可从运动学公式来求解。四是用机械能守恒公式和动量公式求解。五是图像法。无论采用何种求解方式,最终求得运动员在空中跳跃所花费的时间是t1=0.3 s,t2=1.5 s,整个时间t=t1+t2=0.3+1.5=1.8 s。可见,一道题目可有多种解题方式,教师可以在习题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物理高考中,实验题型分占总分的15%,学生在高考实验题中的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是物理教师普遍采取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式,缺乏实验的灵活性,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和观察,提出多种问题的解决和设想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奠定基础;还应要求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在讲授“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操作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多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后设计出用弹簧秤和天平、圆锥摆、落球法、滴水法等多种方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方案进行思考、观察和探究,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转换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从概念讲述、问题情境、习题讲述和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篇2

一、物理创新思维的相关概念阐述

要理解物理创新思维, 就要先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思维, 指的是一种新的方式被发现并被应用于某种事物处理中的一个思维活动。创新活动的进行与创造力的体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揭露事物的客观本质, 同时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 并进一步由内在联系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与思考。这是主动发现新问题, 自发引出新思考的创见性的思想活动。作为物理学中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 物理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身拥有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生活或学习中的物理现象, 产生新的方法意图。这里的物理创新思维不涉及科学研究的方面, 仅是针对学习阶段的高中生的自发创新思维与学习质量的提高的方面。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途径思考

在高中教学阶段, 很多进行物理学习的学生多抱着备战高考的态度进行学习。同时, 很多物理教师也在以高考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 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只懂得啃课本的“书呆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加入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培养一个懂得思考、知道创新的学生, 就要在物理教学中找到一条出路。

1.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如对于“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节课, 以往的教学都是一笔带过, 殊不知这节课在与前面内容相互呼应的同时, 也是一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课。又如, 很多学生喜欢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走进科学》《探索发现》这样的科普类节目,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把其中有关物理的内容提炼加工至课堂上来, 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 把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起来,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课上内容产生浓郁的兴趣, 更能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运作起来。

2. 转变日常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不仅解放了课堂, 更解放了教学环境。从以往的严格课堂秩序时代到现在融洽的师生互动共同讨论, 共同学习的氛围的转变, 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 看到的是教师的努力。良好友善的教学环境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高二物理“电磁感应”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在演示把条形磁铁插入到闭合的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 以及把电流通过的小线圈插入到闭合的大线圈是也会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时, 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在短暂电流下只偏转了一下。有一位学生当时就提出一个问题:“感应电流怎么才能持续呢?”这位学生就很有创新意识, 同时也激起了班上许多学生对于此问题的讨论兴趣。随着学生此起彼伏的讨论,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融洽、宽松, 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更容易敞开自己创新思维的大门。

3. 注重问题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敢于发问、善于发问, 在问题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环节中, 可通过对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引出学生对现实中非理想情况的思考, 问题的提出引出阻力的影响, 最终引导学生揭露物体运动的本质, 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问题意识的加入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在问题中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进而继续提出更深层的问题, 在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活动,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的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给学生实验的内容。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要让学生亲手去接触实验。如在教学“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课时, 教师不是简单地把感应线圈的绕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感受感应线圈的绕向与电流方向、电表指针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验中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挖掘主观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学在高中学习中愈发被重视, 学生在自学中能够进行主观自我的学习, 这对创新与新问题的提出有很大的作用。如教师在“温度和温标”的教学中可列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学, 并介绍一些关于温度的参考书供学生参阅。在学生自学中了解开尔文的来历, 分清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区别, 结合课本内容和学习资料自己设计制造温度计, 进一步引发新的课堂问题,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敞开。

新世纪有着新的挑战, 新的挑战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拥有足够战胜挑战的实力和勇气, 更要求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能够时刻创新的头脑。与此同时,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 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逐步培养的目的。这一切的努力, 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是一个质的提升, 更是对每个学生真正的负责。创新融入教学, 同时教学伴随着创新, 在这统一的整体中进行教育, 才是培养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接班人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覃任营,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 《素质教育》, 2013.1

[2].成玉娟,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导学》, 2013.3

[3].王宗强, 《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分析》, 《山东教育》, 2003.5

[4].杨利, 《中学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百花园地》, 2011.12.28

[5].翟英丽, 《中学物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吉林教育》, 2010.11

[6].宋艺华, 《物理创新思维的培养》, 《昌吉学院学报》, 2007.3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3

关键词:培养;思维;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65-01

当前课堂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珍贵的课堂45分钟里教师很少指导学生学思结合,使其有效实现学习,而是教师将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消极地掌握知识上。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笔者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课堂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氛围营造:叩响思维之弦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营造课堂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时间、给学生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形成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向上的气氛,才能形成一种推崇质疑、自主参与的课堂,叩响思维之弦。

1、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 新课改带来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实践。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的灌输填鸭和死记硬背,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和生命的灵性得到展现。在语文课堂中营造一个自主的课堂环境,言语表达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言语表达的流畅、敏捷、精确。语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作为教师讲解必须精当,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范例】执教《春酒》时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勾画出你觉得有味道的句子”,让学生放开手脚,品味出了文本的诸多滋味,为下面的情感升华打好了基础。我留出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能。

2、给学生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使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教学中的调味剂,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还可以成为课堂中的清醒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学生的思维之弦演绎得更加优美。在课堂中我尊重学生,智慧地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积极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范例】执教《春酒》时的片段: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贪吃活泼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能从修辞手法中去品析。(追问)能不能说说看哪些词语还表现了我的活泼可爱?

生1:“一马当先”看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对春酒充满渴望。

师:真有眼光,这个成语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用到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哦。(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

学生讲出比喻的修辞手法时,我进行了鼓励,并积极地点拨追问。课堂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展开思想的碰撞,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组织:浸润思维之弦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教师恰当的课堂组织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浸润思维之弦。

1、组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预习后已经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及时抓住学生反馈上来的教学信息,适时调整课堂教学。通过预习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思疑、自读质疑环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疑质疑。引导学生求疑于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易错处和无疑处。 在平时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学生在预习中,要培养他们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的能力。我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做上记号并做好摘录。这也正为课堂效率提供了保障,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去上课,必定收获大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课堂思维活跃的基础。

2、組织学生梳理讨论问题 组织学生梳理所提问题,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让学生在充分地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难不解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归类合并,提出几个共同性的问题在课堂里进行质疑。平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学生的思维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得到发展。要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探究,问题就不能多,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精要,就不能浅显或艰深。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诱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引导、点拨,一定要在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就影响讨论、探究时,要在学生应当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范例】执教《敬业与乐业》时,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从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梳理问题并进行筛选合并归结成两个问题“什么是敬业与乐业”“为什么要敬业与乐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梳理讨论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并运用有效途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孙春成著

[2]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初中语文卷 周成平主编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篇4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中国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各地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已初见成效,当我们的课堂开始走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局面,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探究,当我们的课堂开始有了学生的发问与解答,不能不说,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谛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人,把课堂当作是一场生命的对话的时候,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溢满包容、欣赏与分享的场域。可是,这样充满生命气息和生活美好感受的语文课堂还缺少点什么,还缺少一种哲理思辨的气息,还缺少一种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味道。逻辑,是什么?所谓逻辑,就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常常涌现的台词是如果你要让学生感动,你得先感动自己;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尤其是文学创作理论,强调感情重要性的精粹言论比比皆是,诸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诸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感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只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技艺和魅力,把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让学生哭得稀里哗啦,自己也不忘眼角湿润,就是几近完美的精彩课堂。殊不知,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从理性意识深处的认同和肯定,这样的时候,即使没有眼泪没有抽泣,学生也在逻辑思辨中感受到生命如头顶星空般深邃的美。

(二)研究意义

我们民族文化中逻辑理性积淀匮乏。中国是世界上逻辑三大源头之一。遗憾的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逻辑学渐趋衰微。正如黎明先生的新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一书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就是“逻辑”。黎先生写道:“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这根‘弦’太弱,所以才造成了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长期的发展停滞,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首先推出人类近现代科学的可能,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文明以及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的可能。”我们经常批评的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科学、主观随意、盲目蛮干、迷信愚昧、以感情代替政策、以人治代替法治等的消极现象,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而我们的语文学科虽有其丰厚的人文特征,但它的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应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研究。加强思维训练所带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新的内部条件。此外,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与思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学生能真正将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离不开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针对目前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笔者尝试从语文课堂入手,去为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从而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智慧,加深课程改革的力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综述

那么,当前在语文课堂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过哪些研究呢?在国外,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直被视为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认为逻辑教学和逻辑训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从中学阶段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都开设了逻辑通识教育课程及各种专业逻辑教学课程。在美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不仅在各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了逻辑教学,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德意志是世界上公认的逻辑思维最严谨、逻辑条理最清晰的民族,这与他们从小学起就开展逻辑教学,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分不开的。印度近几十年来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训练的教学,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把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逻辑学课程。日本和韩国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逻辑教学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逻辑教学内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大力加强逻辑教学,这一点在国外逻辑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应证。

相较于国外高度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国内相关语文课堂中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具体课题的研究力度不够,范围较窄,成果较少。主要表现为: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教育部门到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到一线语文教师再到学生自身都没有认识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逻辑知识比较枯燥、繁琐、难懂而且其实用价值不高,即使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对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没有直接作用,也可以说是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理论界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开始关注和重视,不少研究者对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如陈长里在《逻辑思维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前提、内容、核心与逻辑思维教育紧密相连,并探讨一些以逻辑教育来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更新观念、逻辑教育多元化、逻辑结合体、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渗透等。王跃平在《语文创造教育与逻辑思维教育》一文中认为,创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出发点。“语文创造教育”具有两个含义:“语文的创造”的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而实施的创造教育。语文创造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逻辑思维教育包括语义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教育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语文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或任务)决定着它离不开逻辑思维教育;逻辑思维教育可以直接服务于语文创造教育。王跃平在《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应是逻辑思维》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实施思维教育的重点在哪儿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逻辑思维特别是形式逻辑思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宗吉在《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表达“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这样的观点;王淑玲在《浅谈作文中的逻辑问题》中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冯丽亚在《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认为,必须从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王晶在《语文思维学浅论》一文中,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考试纲领》出发,就建立旨在培养语文学习中必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语文思维学作了相关阐述。俞发亮在《高中语文应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程》一文中认为:逻辑,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必须单独开设课程。加强学生的理性精神培育、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应在中学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确定教材、保证课时。同时,俞发亮也在《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列举、分析高考学生作文中“逻辑混乱”的种种现象,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的观点,并倡导具体落实在以下方面:高中写作教学与高考作文以论述类文章为主,组织高中学生广泛开展“辩论”活动,适当补充“逻辑”知识;高中教材增加论述类文本篇目,积极探索批判性阅读。葛大汇、栾兆祥、方有林在《语文教学与形式逻辑》一文中,就形式逻辑不该在语文教学中缺位表达了鲜明的观点。李巍、王翠艳在《新课标下高中生议论思维能力培养刍议》一文中,力求呈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并辅之以相应的对策。王元元在《让思维之花在阅读训练中灿烂开放》一文中认为,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语文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素材。石崇森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一文中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刻阐述。罗周胜在《语文教学中思辨精神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了在语文学科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的策略。葛明峰《加强思维训练,提升作文品位》一文中认为,只有好好训练自己的思维,使头脑这个“加工厂”更敏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谢东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一文中,致力于探讨形式逻辑思维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起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案,以便更好地优化阅读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白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逻辑思维培育》中,就怎样很好的把逻辑思维培育融合在文本阅读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张霞在《论中学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从写作教学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张慧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中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方面,通过有效的训练策略指导他们以一定的形象为依据,遵循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对各种形象做合理加工,写出多姿多彩、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还要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广阔的外延和复杂性,写出具有条分缕析、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和理性力量的佳作。杨月玲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一文中,从如何激发学生言语生命动机出发,在高中三年分阶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陈郁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需要引入逻辑分析》一文中认为: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存在逻辑;对诗词进行必要的逻辑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利于揭示诗词创作的部分规律,最终达到提高、增强高中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兴趣。王瑞刚在《论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研究及培养策略》一文中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强化高中生写作思维的训练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陈琰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实践研究》一文中,从“五四”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逻辑知识的起落沉浮现象及原因入手;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学习怎样的逻辑知识和怎样学习逻辑知识;从文体入手,力求联系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际来学习逻辑知识;将科学的思维培养,渗透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说:“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反思和批判”。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思维,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思想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兼容;崇尚真理和人格独立,追求公正性、正确性和合理性。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武器,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人们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语文与逻辑有着先天的紧密联系,且不说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包括“语修逻”,在现行的“文选式”语文教材里,一篇篇课文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到思想表达,离得开逻辑的支撑吗?即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艺术,也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理性思考。纵观百年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无不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由精神的追问。口语交际的辩论,贯穿着逻辑,凭借逻辑立论、辩驳,运用逻辑征服对方。议论文写作教学更是离不开逻辑,逻辑被喻为议论文的“基石”,缺了逻辑议论文还能真正站立起来吗?论点还能服人吗?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篇5

【摘 要】 长期以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多注重对读写的训练,而轻视对听说的训练。但笔者认为,除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外,还应加上“想”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想”的训练应占首要位置,必须有步骤地突出“想”,“想”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是人类创造的翅膀,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创新教学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 高中教育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探究策略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进行的。长期以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多注重对读写的训练,而轻视对听说的训练。但笔者认为,除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外,还应加上“想”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想”的训练应占首要位置,必须有步骤地突出“想”,“想”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是人类创造的翅膀,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要把教学过程渗透着创新教学思想和行为。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

2强化对高中语文发散思维的训练

2.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元宵。”解答此题要从民俗、民习、物象,抒情议等角度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学的方案。此类例题很多,不胜枚举。

2.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3教师要提升对学生的评价能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能仅就考试分数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更多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品质的获得不仅仅是因为考试,更多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的考核应突破传统考核的形式,它是备多样性、启发性、挑战性、完整性、适应性的特点。依据教学策略,多设计各种创新思维型的作业,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完全以教科书的内容或练习题为取材范围。作业要设计多加入一些的发散性和开放性问题,批改评分时也要有弹性,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恰当的答案,以增强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6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年高考命题发展趋势来看,也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这就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必须要把提升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既适应了高考发展趋势的需要,又能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个人的粗浅之见:

一、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全面、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体系,就无从谈论能力的培养。因为分析、归纳、比较等认知活动均需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前提和支撑。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形成对一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以及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横向与纵向知识联系的完整认知。学生头脑中有了纵横相交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活动就有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如讲述“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质疑:文艺复兴为什么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对“古代人文精神”的含义,以及对中世纪神学黑暗统治和文艺复兴表现出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的认知。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容易得出结论:古代人文精神已经湮没,它不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如果没有掌握 “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当时欧洲社会状况的有关知识,就不能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发展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形成这种体系的过程中本身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等能力。

二、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

历史思维能力包含对问题的分析、评价等活动,在分析、评价历史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史学理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史学理论,才能站在正确和更高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历史。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渗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地看待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理论;还要加强历史观的教学,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等史观。熟悉并正确地运用史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提升历史思维分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史观来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是文明的重大进步”;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分析“它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它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榜样”等方面的意义。通过分析,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就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其意义的理解,还提高了在史学理论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配备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有丰富的原始材料,历史插图、漫画,图形表格;许多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以及相对应的课后阅读思考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它们作为载体,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论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讲述“专制下启蒙”时可采用“资料卡片”中伏尔泰的话来

训练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伏尔泰主张“自然权利”学说的理解。通过课后“自我测评”中“启蒙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的表格”来探究“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及他们思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必须要运用概括、综合、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提高了。教材中的这类资源相当丰富,教师在利用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资源,是选择图表、史料,还是选择知识链接?要根据实际需要,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全部资源解析透彻,应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源,挖掘材料的内在含义,讲清分析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与能力,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升能力。

四、开展生动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好形式。

学生在课堂讨论、探究活动中,必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还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在讨论中要表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需要学生具备历史学习的各种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探究是思维提升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开展课堂探究、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进行点拨与总结,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巩固基础知识,还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如讲述“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时,提出“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进行分析,去提炼,并且提示学生从事件的时代背景去寻求差别的原因。学生在查找分析各种材料的时候也在进行积极思考、论证,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时,首先要精心命制探究题,重视题目的新颖性、可操作性和思维性。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思;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要鼓励质疑,紧扣主题,不断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

五、精选、精练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巩固的,做练习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途径。通过练习把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灵活性与准确性,这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心由之路。教师在命制习题时,要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围绕练习的重点和能力要求精选题目,精心整合。如命制针对选择题、材料题、图表题、论证题等各类题型的专项训练,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表述等方面的能力;亦可针对某种能力训练的需求来命制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用好、用足每一道习题,变一题一练为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如讲评选择题时可把其中的四个选项变成四道题目来讲解,亦可把题的知识点变式成材料题、问答题来演练。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巩固。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篇7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 许多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灵活度.对于数学教学而言, 仅仅依靠知识记忆以及题海战术是不够的.因此, 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探索.

一、注重方法讲解, 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以及习题的训练.数学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 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律、定理是不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往往采取理论知识讲解与具体例题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以及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则过于注重对习题本身的讲解, 而忽视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因此, 教师在进行例题以及习题的讲解时在注重对例题以及习题本身的讲解外, 还应当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讲解, 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进行椭圆方程这一章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习题:“设椭圆中心在 (2, -1) , 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 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槡10-槡5, 求椭圆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椭圆方程,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求椭圆方程, 根据所给条件, 确定几何数据a, b, c之值, 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 b, c后, 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 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

二、灌输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谈及高中数学, 许多高中生都会表示高中数学是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学科, 是一门不容易学透的学科.大部分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往往处于一个中间水平, 很难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数学思想, 缺乏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面对一些新问题或者是一些变形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解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灌输, 如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 多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 在对一元二次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正弦函数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 将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 在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未来20年, 我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7.3%, 那么在2001年至2020年, 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从而向学生灌输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深入挖掘知识, 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仔细研读教材可以发现, 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太多, 然而各个知识点的变形内容则较多, 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这就表明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简单地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 而应当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 深入地去挖掘知识点的变形.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 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也一定要学透, 多引入一些变式问题, 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 在进行二次方程知识点的讲解时, 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相关知识, 如二次函数与零点的个数的确定、二次方程两根取值范围的确定等, 引入变式问题:“变式1: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 若方程有两根, 其中有一根在区间 (-1, 0) 内, 另一根在区间 (1, 2) 内, 求m的范围.变式2:关于x的方程x2+2 (m+3) x+2m+14=0有一根大于1, 另一根小于1,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通过变式问题, 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加强分类讨论,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为缺乏, 在进行解题过程时往往存在漏解的情况.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分类讨论的问题, 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 在教学时可以以分类讨论为专题进行教学, 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绝对值问题|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分q=1和q≠1两种情况”, “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 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通过分类讨论训练, 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

总之, 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 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智勇.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考试周刊, 2011-01-21.

[2]张永亮.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研究.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2 (09) .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因此,有必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笔者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重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近现代的物理学更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

学生做的实验基本上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验证性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由已知理论推导出的新结论正确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仪器设备、人为或者实验设计的原因,致使实验结果不明显,或者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甚至是出现与预期不相符的实验结果。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不正常”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把这个实验做完了回去处理数据交实验报告,这样容易养成编数据造数据的习惯。应该在实验室内就让学生把数据处理好,然后分析与理论之间存在误差的原因。这样就“逼”着学生去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去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所有一切的开始也是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对其在中学时期提出的“站在以光速运动的参照系中观测光线会看到什么现象”的问题的思考,是他的相对论思想的最最初始的萌芽。

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十分敏锐的,时常会有一些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尽管有些问题可能看起来是十分荒谬的,但老师这个时候不应该批评、嘲笑学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引导、鼓励他们。

物理学与生活、生产、技术、社会、自然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物理学习可以和科技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物理理论的“枝干”上长出茂盛的“叶片”。如:圆周运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万有引力与宇宙探测;光的反射、折射与光纤通讯;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列车;激光与全息技术;原子理论与核能利用等等。物理学习也要与生活联系,如:闪电、台风、蝙蝠、舞蹈、杂技、体育运动、家庭音响、人体辐射、血压与心脏功率、B超、X光检测、CT检测、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等。这些领域涉及的物理知识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提出非常多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关注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感觉物理是既鲜活又生动。当然,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也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科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是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对别人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判断、怀疑和评价,这中间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期间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从一开始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到对自己的观点加以合理的修改,甚至于完全否定,这就需要学生乐于计划,有灵活性和坚持性,能自我纠正的批判性精神。

4.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的引入一些错误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错误的观点,可以使学生摆脱“老师永远是正确的”这样一种惯性束缚。最近新课程强调的理念是: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长期应试教育形成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始终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要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我们必须重构师生观,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老师,学生的问题看起来是离奇或荒唐,但创新的火花往往就在这中间迸发。教师的职责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强调不要只是给出正确的观点,而是说出观点的理由,争论时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要允许学生对争议过程作观察,相互作用和内化,鼓励他们自由讨论。

这些观点可以是历史上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也可以是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观点。例如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先讲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论。

5.对原始问题的探讨

这里所说的原始问题是指直接来自于生活中的,未经过人为加工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学生通过对原始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个人想象,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析、解释或答案。

正是因为是原始问题,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干扰因素,学生必须从中判断出哪些是有用的因素,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并且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不同的解释。哪种分析或解释是可能的,哪种存在问题,这些都会激发学生怀疑和论证的欲望。在原始问题的探讨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被迁移与应用到广泛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单单是物理学科的教育目标,同样也应该成为数学、化学、生物等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更能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促进批判性思维有效地迁移到生活中去。另一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既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同时又需要具有大胆的直觉猜测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思维具有独立、自由、开放等特征。这些能力与品质的获得,不仅来自于物理,还有来自于物理之外的文化修养,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思维的批判性、范畴及其培养.物理教师,2004年第2期

[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0701

[3]岳晓东.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4]王建平.批判思维教育方法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兼评保罗(Paul)的批判思维观.外国教育研究,Vol.29 No.5 2002.5

[5]朱新秤.批判思维的教学与迁移.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1期

[6]宋翔.试论批判思维在创新教育中的价值.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8月第四期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培养途径论文 篇9

摘要: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孕育了王夫之、左宗棠、曾国藩等一大批国之栋梁。如今再探讨岳麓书院的教育,可以发现其“讲会”与“会讲”的教学模式,“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以及书院学生遵循的《读书法》都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借古思今,在当今教学改革的风潮下,岳麓书院的教育确实能给当今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带来一些启示:首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创建活力课堂,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养成批判性品质。

关键词:讲会;会讲;质疑;问难;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3-0093-05

一、引言

位于长沙的岳麓书院由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数位山长的精心教学与管理,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后因清末学制改革,顺势改成湖南高等学堂,并于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1]604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培育出来的学生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涉及各个领域,光清代就有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和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正如余秋雨所言:“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2]。尽管处在不同的领域,他们却都拥有岳麓书院赋予的利器――批判性思维。他们有敢于质疑时局的勇气,有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甚至有变革的决心与智慧。本文试探讨古代岳麓书院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不同学者就批判性思维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美国批判性思维开创者之一的恩尼斯(Robert H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合理反省的一种思维[3]。我国贺新全、何守仁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4]。尽管定义不同,但都共同显示出了批判性思维拥有的基本品质: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正确判断。正如李瑞芳所言:“它有一个明确的思维对象,并对这个对象的某个方面提出质疑。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证据对其做出合理的判断”[5]62。

二、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教育理念为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经世致用意味着独立思考,有所创新,注重调查研究,这正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不谋而合。岳麓书院教育理念在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读书理路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一)“讲会”与“会讲”式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批判性意识

与现代教育全日制大班教学有所不同的是,岳麓书院实行“讲会”与“会讲”的教学模式。“讲会”即古代书院常规的内部教学活动:书院在朔望吉日祭祀过后必有常规讲课,也有山长每隔数日定期讲学,以集中传授知识。其余时间学生在斋舍自修,若遇疑难问题,则由老师解惑。[6]张?蛑鹘唐诩渚统S胙?生一齐讨论学术上的疑难问题。[1]49学生或直接向老师提问或是先阐发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然后征求老师意见。而老师或是同意,或是在反对后提出正面的意见,或是引导学生作深一层的理解。

与“讲会”不同,“会讲”是书院一种不定期的特色教学活动:不同学派大师坐在一起,不拘门户之见,交流思想,切磋讲学,观点不同时甚至展开激烈辩论。[7]这种集学术交流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实现了知识的双向甚至多向交流。“会讲”活动“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8],始于南宋时期,彼时正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1167年朱熹应邀从福建赴长沙与岳麓书院山长张拭“会见讲论”,切磋学术。[9]由于彼此都是理学大师,这次会讲吸引了各地学子,盛况空前,以至于“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10]。朱张二人虽都源于二程之学,但由于师者关系不同,加上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的差异,其学术见解有很大区别,因此“朱张会讲”进行得非常激烈[11],据侍行的范伯崇说:“三日夜而不能合”[12]。“朱张会讲”因此闻名遐迩,被传为佳话,并开启了“会讲”的先河,为了纪念这两位先贤,岳麓书院的讲堂上至今仍然摆放着两把木椅。

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衍生了书院以学生自学研讨,自我体悟为主的教学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书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不执门户之见,对学术问题欢迎不同意见。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在辩论质疑中吸收不同观点,互相促进,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开启批判性意识。

(二)“质疑问难”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

“质疑问难”顾名思义即对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进行提问与质疑,并展开论辩,以求在论辩中找到问题答案,形成独立见解。岳麓书院在教学中极其重视学生的质疑精神,因而其教学方法表现为鼓励学生质疑、老师作答或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康熙年间山长李文?葜贫ǖ摹对缆词樵貉Ч妗吩?[13]:

夫既对圣贤之意,则不敢亵慢,务宜各顶冠束带,端坐辩难。有不明处,反复推详。或?菟?不晓者,即烦札记,以待四方高明者共相质证,不可质疑于胸中也。

而且,书院讲堂处《岳麓书院学规》拓碑也有明示:“疑误定要力争”[14]。“疑”指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不了解、有疑问的,一定要提出来;“误”则指若发现老师有误,一定要据理力争。这种追求学术自由的怀疑精神“在强调‘代圣贤立言’的科举考试的大环境下,实属难能可贵”[15]。这正是岳麓书院不同于其他官学书院之处:敢于思考、发问,不做书本的应声虫,这也与书院教学斋门联中的“莫把聪明付蠹虫”一脉相通,即注重学思结合,而不是死啃书本、成为书呆子。

书院这种“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活跃了书院学生的思想,也正是这种不求苟同的治学精神,使得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崇尚个性发挥、有独立见解的人才;另一方面,也给老师提供了主动思考的机会,而并非单一地照本宣科。岳麓书院认为“半教半学,教学相长”,因此书院讲堂的右侧有一旧式房屋取名为“半学斋”,其中“半学”一词出自于《尚书?说命篇》的“惟教半学”[16]。

(三)“异义”与“辨义”式读书理路养成批判性品质

岳麓书院“讲于堂、习于斋”,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体悟为主。没有老师的跟踪教学,在自学过程中需要正确的读书方法才不至于事倍功半。如今岳麓书院讲堂中不仅展有乾隆年间山长九溪先生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拓碑,还有其执教期间手定的《读书法》拓碑。《读书法》分为《读经六法》与《读史六法》。其中《读经六法》包括“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辨义”。“正义”和“通义”指正确理解儒家经典本意,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除此之外,还要推敲有没有其他的意思,也就是“余义”;更要“疑义”,怀疑前人和官方的说法对不对,然后“异义”,通过深思熟虑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阐述自己观点,并辨别哪个说法更合理,即“辨义”。尽管经书乃儒家两千余年裁汰积淀的产物,具有神圣性,堪比今天的权威教科书,一般原则都是遵从理解,然而《读经六法》教导学生在阅读儒家经典过程中,须先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一步领悟经典著作的内涵;在对所学知识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做评价,并提出疑问;提出疑问还不够,更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辨别其合理性。这整个“确定思维对象――提出质疑――提出观点――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符合李瑞芳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正义”、“通义”之后还能“余义”、“疑义”、“异义”、“辨义”确立自己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也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史书经典更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读史六法》包括“记事实”、“玩书法”、“原治乱”、“考时势”、“论心术”、“取议论”。“记事实”与“玩书法”指读史书时能认识历史真相以及领会史书撰写者的主观看法;“原治乱”即读史者能够探究治世与乱世的原因,以及发展规律;“考时势”指鉴古知今,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现实;“论心术”要求学习历史的人,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尤其是有着正确的价值观,既不能以古非今,也不能以今非古,更不能为了个人的目的肆意篡改历史,或者戏说历史;“取议论”是通过学习历史,有着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之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读史六法》教导学生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的态度,并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原因,探究规律,通过规律认识现实,最终落实到“取议论”。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面对治乱时事有自己的主张,亦符合积极思考,主动质疑,准确判断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态度,思维方法与能力,它是可以训练的。[17]九溪先生的《读经六法》与《读史六法》无形中使学生在读“经”“史”过程中获得了批判性思维的品质,更蕴含了敢于怀疑经典,追求学术自由的精神。“理学本就是一种具有思辨性的儒学,它注重论证儒家伦理的终极本原以及达到这个道德境界的途径、方法”[1]132,理学大师张?虻乃急婺芰υ谒?著名的“义利之辨”[18]中得到充分体现。岳麓书院作为理学传播基地,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培养书生思辨能力的摇篮。

三、当今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缺失

众多研究发现中国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薄弱,缺乏主动质疑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罗清旭发现由于缺乏长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令人堪忧。[19]黄朝阳使用批判性思维技能调查问卷对分别来自一类、二类、三类本科院校的1000多名学生做了测试,结果显示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为低下水平[20]72。

针对此现象,学者们纷纷探索其原因。李瑞芳认为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以及对此问题的认识严重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阻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讲,学生安安静静听,没有质疑的意识;其次,所谓的学校正规教育在传播正统观点、主流意识过程中客观上压制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5]63刘义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偏弱,并总结原因有三:其一,中国传统思维重形象,轻抽象;重综合,轻分析;重统一,轻对立,这种思维方式与批判性性思维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其二,人才培养目标太过统一,抑制了学生多样性培养与发展,从根本上制约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三,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1]包玲等分析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原因有二:首先,以考试为导向的传统教学以及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医学界更强调尊重权威,影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22]此外,刘静在某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对7个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做出调查与分析,并发现我国记忆型的课堂教学不易形成鼓励学生质疑、思考、争论的教学文化;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批判性意识的培养;此外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观念也是影响其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23]

总的来说当今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有三:第一,受传统文化的束缚,缺乏自由包容的氛围,即没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土壤;第二,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传统灌输式教学对当今高等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习惯被动听,埋头记,老师收不到回应,自然只能干讲。这种课堂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启发的作用,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形成受到阻碍;第三,日常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不多。然而,当今高等教育中的这三点缺失却正好是古代岳麓书院教育所拥有的。

四、对现代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研究发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低下是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20]74,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岳麓书院包容开放,崇尚学术自由的教学模式,注重质疑、反思、对话、辩难的教学方法以及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读书法》对我们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中所提倡的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开展交流活动,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岳麓书院开展定期的“讲会”与不定期的“会讲”,给书院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办学与自由交流的学术环境,这也是岳麓书院之所以能独立于官学以外,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有交流、有碰撞、有争辩,学术才会有创新,固步自封只会带来思想的僵化。“我们现今的大学教育,很多都崇尚刚性强制管理,学生受到约束过多,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学习积极性在过于紧张的环境下也容易受挫”[24],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岳麓书院“讲会”与“会讲”制度,在大学里定期开展固定的分组内部交流活动,可以老师开讲,也可以组内学生作报告,交流活动一定要保留“质疑问难”的环节,把讲座做成学术交流,并保持对全校开放的姿态;也可以不定期地邀请有威望的学者前来讲学,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观点相悖的学者,打破人为学术壁垒,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辨别,在辨别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二,转变教师角色,创建活力课堂,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质疑问难”的教学方式是岳麓书院教育的特色之一,其精髓在于书院老师重视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于它的启发精神。而我国现今高等教育课堂仍然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为主,没有留给学生多少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尽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25]。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课堂教学,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变为能力培养型教师。教师不要让“教学变成一种单向流动的信息传递,缺乏互动与交流”[26],应多提问,抽丝剥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非被动吸收。其次,多提问并非意味着教师总是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些简单的是非判断题毫无启发性可言。教师需要精心设疑,以开放性问题为主,鼓励学生尝试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或组织学生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辩论,教师保持中立无需得出一致结论。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批判性思维同时也是一个提问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有回答问题的能力,更要有主动质疑,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7],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宜放手鼓励学生提问,锻炼学生敢问的勇气。当然,放手鼓励学生质疑,并非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当学生提问漫无边际时,教师要巧妙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回教学内容上,提高学生会问的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养成批判性品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28]。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担任主导者的作用。朱熹也认为: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既有以喻之于始,又自勉于中,又其后得人商量是正之,则所益厚矣。[29]

意即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入门与最后解疑答惑,中间环节应由学生自己摸索,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岳麓书院学生“讲于堂、习于斋”,正好符合这一特点。现今,我国高校本科生应具备独立思考与独立研究的能力,研究生尤其如此。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研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按照个人兴趣选择研究项目,收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分析资料、调查研究、最后解决问题。一方面,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收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提炼要点、筛选目标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者能独立研究的前提,九溪先生的《读书法》实质上就是一个筛选有用信息,形成自我主张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锻炼了如何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即如何就有效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如何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如此则不仅实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结语

在教学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的今天,一大批教学改革倡导者与教学研究者纷纷把目光投向西方国家:蒙艺等人认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可以从美国的医学课程改革历程中吸收经验[30];缪四平认为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给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参照[31]。诚然,西方教育有其成功之处,但由于文化意识以及思维习惯的差异,全盘吸收难免会有排异现象。或许我们收回目光,回过头来研究先人教育,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借古思今,跟古代岳麓书院教育相比,我们丢失的是什么?岳麓书院自由讲学的氛围,“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以及书院至今保存的《读书法》都透露出批判性思维人才培养的教育特点。我们不妨借鉴前人经验,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创建活力教学课堂,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自学能力突出、能够批判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青年学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工作下一篇:中秋节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