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诊室平台

2024-10-25

社区诊室平台(精选5篇)

社区诊室平台 篇1

1 引言

在我个人现在的理解水平看来, 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较多的问题[1]:

A.应试教育导致青年高分低能, 应试教育几十年来, 不断遭到各方面部门的不同程度的批判, 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应试教育现状。政府曾尝试过改变这一现状, 即使是在有外国成功经验引导下, 仍局限于大形势, 未能彻底改变。在应试教育过程中,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根本没有锻炼能力的机会, 又怎么能不低能呢。

B.生源的泛滥。教育的发展主趋势是应当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然而这也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尾大不掉;大量毕业生的产生, 也产生了大量素质不一的从业者, 比如某些教师;管理繁杂, 有漏洞;教育资源紧缺, 因此提高学杂费, 加重学生负担等等诸多问题。

C.学生沉迷于游戏、手机, 无心于学习。

篇幅有限, 此处不一一阐明。如果未能从根本上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其它设施再完善, 也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现在的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 也在尽力采取措施改善, 例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严抓课堂纪律建设, 加强监督管理等等。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下文将通过较详细的阐述, 来说明笔者联系所任职高校的现状进行的以信息化云服务为支撑的管理模式改革的方案设计。

2 教育信息化云服务

2.1 概念

教育信息化云服务是一种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 能够把海量的、高度虚拟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应用管理起来, 组成一个集资源池、教育应用为一体的统一服务。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构建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主要由基础云架构、学习门户、云应用系统和支持服务系统等组成[2]。

2.2 研究现状[3,4]

2.2.1 国外

云计算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技术, 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的协作学习又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发展和延伸。国外对云计算的研究的比较早, 大部分都是以云计算安全, 云计算技术为中心, 也有将云计算引入到教育中, 主要体现在云计算在校园网中的运用, 云计算如何搭建校园平台等。

2.2.2 国内

近几年, 云计算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随着云计算的发展, 国家也非常重视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 最初将云计算引入到教学中来的是黎加厚教授, 他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概念, 虽然云计算在我国教育中起步的相对来说要晚一些, 但是随着专家学者们及教育界的重视, 进行的研究开发也越来越深入。现在在全国各地的某些高校中已经开始采用云平台辅助教学, 虽仍在摸索阶段, 但已经取得较理想的结果。

2.3 云平台的优点

数据中心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业务的需求, 因其:运维效率低, 维护成本高;高能源消耗, 低资源利用率;平台支撑能力差, 业务上线慢;信息共享弱等。

云数据中心带来的改变:优化资源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信息共享;管理效率提升;提高可靠性等。

2.4 云平台架设

2.4.1 硬件配置

主机: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刀片服务器;

存储:主磁盘阵列、备份磁盘阵列;

网络设备:光纤交换机、核心交换机、服务器接入交换机、手机应用发布网关;

安全设备:防病毒软件、Web应用防火墙、IPS、漏洞扫描。

其它:刀片机箱、瘦客户机、服务器机柜、UPS、配电柜等。

2.4.2 软件配置

1、物理资源管理:服务器管理、网络设备管理、存储设备管理。

2、虚拟化资源管理:虚拟机管理、虚拟网络管理、虚拟存储管理。

3、资源集群管理:查看资源集群、资源集群性能监控、设置资源调度策略。

4、监控管理:包括拓扑管理、告警管理、日志管理等。

5、基于角色访问控制: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组织管理、域管理等。

6、安全管理:日志安全、账户和密码、权限、WEB安全等。

7、第三方资源集成管理。

2.5 云服务建设方案:

2.5.1 教学支撑[5]

全面支持“质量工程”对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系统建设的多种应用需求,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真正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筹资源的建设理念。原来学院的各个部门数据是独立的, 因此造成大量数据的重复输入、冗余以及提取困难。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 打破各个部门之间障碍的壁垒, 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 提高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办公自动化。

2.5.2 办公用资源建设

现在的办公模式以办公室电脑为中心, 其它电脑通过网络或移动硬盘与之进行数据交流, 不利于数据的同步。利用云平台瘦终端的方式, 为办公人员分配虚拟机资源, 理论上每位办公人员有互联网的情况下随时随地都能连接到虚拟机上工作, 无缝衔接, 当然某些机密性要求较高的部门也可以实现登录限制。另一方面瘦终端方式能节省办公设备的资金投入。

2.5.3 数字化教学资源

结合现今流行的“百度文库”等资源超市理念, 各科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资源可以自主发布到资源平台, 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 建立数据搜索引擎, 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分学科建立教学资源素材库, 发挥高校学科优势, 建立专业数据库, 供师生交流使用, 资源被使用而产生收益将按比例反馈给资源发布者。这一定程度上能刺激教师更认真的总结自己的优秀经验和丰富知识, 方便其它人学习交流。

2.5.4 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从报名、教学、学习、自我测试、考试、毕业及统计等功能流程式设计, 整个流程涵盖教育和培训的方方面面;终端登录即可, 随时随地可进行。系统使用者不局限于学校学生, 可开放给社会人员, 适当收取使用费。架设此系统目的不在于营利, 主要在于将高校的部分教学资源提供给校外有需要的人, 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

2.5.5 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

实验教学和管理平台是为了支持整个学院实验教学活动, 包括教学资源分配、课程效果及课程反馈, 一方面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和实验学习效果反馈, 支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与建设, 另一方面亦能缩减实验室计算机成本, 提高设备利用率。

2.5.6 课程实时录播系统

课程实时录制系统, 除了采集教师课程视频录像还可以采集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时生成教学视频录像, 供广大师生参考、学习。教师的课程视频可以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资料, 原先以督导老师进教室听课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 但这种方式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制约。

2.5.7 课堂监督录像、考勤登记系统

考勤使用指纹识别系统, 不仅对教师的到课情况进行记录, 也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记录;课堂监督录像与教师课程视频录像所区别, 前者以学生视角记录教师的风采, 后者以教师视角起监督课堂纪律作用, 通过高科技手段严抓学风纪律建设。

2.5.8 教学博客

通过教学博客平台, 教师可发布作业和课件, 充当教学辅助工具, 还可发布学术观点, 进行学术讨论。更可以在此对学生进行课外线上辅导, 将学生的问题和教师的回答可展示 (也可隐藏) , 帮助其它的学生认识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现在的博客系统已经很成熟, 新浪、腾讯等, 大部分学生已经在使用这些博客系统, 而且考虑到毕业后还应当继续使用的问题, 因此, 今后应将校园博客与新浪、腾讯等博客系统关联、同步。

2.5.9 校园移动学习终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 手机作为校园内的新兴终端, 其普及率和应用的方便程度已有目共睹, 3G、4G的使用, 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手机, 因为手机的方便携带, 易操作性, 构建基于苹果i OS系统和安卓Andriod系统的3G、4G平台下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

2.5.1 0 学生上访系统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平事, 未解决的难题, 可通过此系统传达给相关人员, 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系统对校内所有人员公开, 所有上访都在公众的监督下。

2.5.1 1 家长信息渠道

以往家长与学校信息交流不便, 无法实时掌握子女的学习动向, 甚至还因此酿成一些悲剧。因此, 构造这样一个家长与学校信息交流的平台, 实现家长与学校互动, 共同监督学生学习、工作。

以上几点是现在、将来高校基于云平台的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必将采取的一些建设方案。其中有一些措施的实施已经取得卓越的成效。比如数字化资源建设, 已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渠道;网络教学系统, 已经很广泛的使用中, 扩大了知识的普及面, 深受好评。

3 进一步创新:

但是往更深层次上思考, 会发现我们做的还不够。一方面, 作为教师, 对现在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深有体会, 其实无论学生的IQ有多高, 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动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积极性, 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游戏、交友等引到学习上来是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校四五年时间, 可是仍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对学校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 这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在此提出这样一个构想, 将学校建成一个如同社区般紧密团结的群体, 以常规方式为主, 以积分系统为辅, 将各部门统一串联起来。

3.1 积分系统

在常规考核方式之外, 创立积分系统, 积分与考试相结合, 强化考核制度。

3.1.1 理论学习积分

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为主要是以考试得分来衡量学习成果, 使得他们有了即使上课不学习, 期末考之前狠狠复习一把照样可以及格的思想, 但这样根本学不到知识。如何完善考核体系?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现在参加指定级别以上比赛有学分奖励等, 但这种方式只是锦上添花的行为, 有亦可, 无亦可, 并不能激励大部分学生。既然现在无法完全颠覆传统的考试方式, 那么不妨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上激励机制, 即:积分系统。例如, 上课中回答问题的同学, 视回答情况给予相应的积分, 在桌面积分系统上完成收录。

可行性分析:积分系统是在现有的学风建设、课堂纪律建设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良性行为予以定量的奖励, 恶性行为进行惩处, 并将此积分在总评成绩上的比重增大, 具有绝对的可操作性。更进一步, 对教师的考核也可以设立相应的积分体系。

难点:如何改变根深蒂固的思想, 如何能保证公平公正, 对教师要求也更高。

3.1.2 实践学习积分

各大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 增加实践类学分要求, 增加实践课时等。但大部分实践课仍停留在“学”和“假用”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实践?参考外国学校的一些模式, 比如日本, 日本高校的“学园祭”[6], 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一切活动都是由学生亲自策划、完成的。可以说是学生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学校则扮演一个协助、支持的角色。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可以参考这一方式, 一在校园中引进“学生产业链”, 以学生为主体的产业经营。校园内必然有一些便民的营利性机构, 为何不将这些作为学生人生历练的平台?先引进专门的培训和管理人员, 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后, 学生上岗;二将学校某些岗位交给学生来管理来运作, 类似于现在的勤工俭学方式;三根据不同的专业模拟不同的校外环境, 如模拟法庭等, 解决真实的矛盾、冲突事件。提高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参与性, 树立主人翁意识, 与教师、行政人员的联系、沟通更加协调, 也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可行性分析:难度较大, 涉及到利益分配、评价反馈、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冲突等等问题。但有国外现成的成功经历, 不是不具有可行性, 但可能会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后才可能成型。

3.2 社区模式建设

每个学校的管理模式等同于社区管理模式, 主要是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 也有一些院校引进物业管理模式[7]。将学校映射成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云平台的基础上, 将分而治之的各部分通过数据中心联合起来, 增强学生个体的行为自治能力, 简化管理, 增加互动, 丰富校园活动, 活跃校园学习气氛。

4 小结

技术可以促进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云教育倡导的是互动电子教室+移动互联终端+云

服务平台模式的信息化架构, 该架构已经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可。本文在云平台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现今环境的云服务方案, 对现有的学院管理模式进行适当优化。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新性方案, 对教育云更深层的理解、拓展。

摘要:该文在浅析中国教育界现状后, 指出引进教育云平台的必要性, 并提出在云平台上架设的云服务方案, 以加强学院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构想, 即将高校各部门各环节以社区模式相互联合起来, 创立积分系统, 引进学生产业链,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育云,云服务,社区模式,积分系统,学生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基于中国教育界现状的几点看法.[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 EH9Fsr_FM03N cv PEqd70Zk WnTx49N AX8t T8Dzoi Frou W3-ZBDx Yv9e_R Q pa8ITe PVO Fsdf Jp Bo EA6Q dqnz DBBnu Pr_q0IKIb SLy Ul1DKLq

[2]肖君, 王腊梅, 朱晓晓.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2, 16 (4) ) :44-48.

[3]杨志和.一个教育云平台实例的设计与实现[J],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3, 16 (4) ) :229-234.

[4]万利平, 陈燕.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 (5) :74-77.

[5]赵岩岩.定位于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9 (24) ) :5500-5502.

[6]日本学园祭.[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b4e481755270722192ef749.html.

[7]社区管理模式分析比较及创新.[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LXpbo R 31TUZMWDB3Ds1Dlt0HYx2Aq0i MXc UEXFMz3nhb-olth7Q N R y R z J_m De DHEpm TJzPAv F651v N 1EC0l C4zzbz A65HU8Q F8z Q z L0si W.

基于云计算的社区养老平台研究 篇2

关键词:云计算,社区养老,公共服务

1 引言

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给我国社会发 展带来了 严峻挑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78亿, 占总人口的13.26%; 预计到2015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 , 约占总人口的16%。如何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让老年人得到适宜的照料, 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上述背景下, 利用新兴的云计算技术搭建高效的养老服务平台, 实现养老需求和个人用户、居民社区、服务机构相结合, 以此有助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在各地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中, 有以下几个方面函待解决:(1) 要平台建设与其他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衔接不够。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大部分建成了封闭式的“信息孤岛”, 需要为各类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协调整合留下空间;(2) 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很少 , 服务人群、服务资源 、服务记录等数据的互联和共享缺乏, 如何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一盘棋, 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是目前重要问题。(3) 没有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需要促进城乡养老服务统筹发展。

2 基于云计算的社区养老平台

2.1 基本功能

为了为信息化社区养老探索一种新思路, 本文试图以社区为依托, 利用先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及集成技术, 有效集成老龄、民政、卫生、 妇联、社 保、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第三方老年健康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服务资源, 通过线上信息线下服务结合模式, 建立老年虚拟养老院, 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医疗服务平台、养老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 培训服务平台及智能终端, 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个人健康数据管理、健康咨询、紧急救助、电子商务及其他生活服务, 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基于云计算的社区养老平台重点突出养老过程中的疾病医疗和日常照护两个方面适合中国区域特征的服务模式和新业态, 并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提供。这种新的服务平台将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不仅包括日常 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 还需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 健服务模 式。项目要重点汇聚多方专业资源研究成果, 侧重老年医疗健康和市场短缺的老年护工的培养培训系统研究, 提出符合中国当今养老服务现状, 适应未来养老服务不断扩张趋势的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此外, 基于云计算的社区养老平台其服务的运营模式将由3个层面的内容组成:(1) 个人层面 : 适合对象 范围创新, 养老服务设计可以面向所有老年人群体, 但基于服务能力需要逐步的考虑, 前期的对象主要为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老人为补充, 并逐步扩大到整个老年人群体。(2) 机构层面: 服务主体分类化繁为简: 一是高级医疗护理机构, 提供24小时专业医疗照护服务, 必要时, 可以直接联系入住医院接受医院治疗 服务 ;二是中级医疗护理机构, 提供24小时医疗照护服务, 但技术性不如第一类; 三是生活协助护理机构, 提供非24小时照护、简单医疗服务。(3) 体系层面: 传统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国家财政, 资金支持方式包括税收、费用减免、一次性建设财政补贴、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报销。 基于云计算的社区养老平台课在政府主导资源的整合和平台的推广, 迅速构建平台的核心服务能力以及品牌认知度。

2.2 体系结构

本课题通过对养老服务行业政策发展 趋势、业 务需求、关键技术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结合现代国际信息化主流技术发展情况及当前养老服务领域技术现状, 最终形成的技术路线, 如图1所示。

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主要包括云端基础设施层、云端感知层、云端数据中心、云端服务层、 展示层和用户层。云端基础设施层: 对云端服务器、云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进行配置与管理, 并使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设备抽象为多台逻辑独立的虚拟设备, 建立虚拟资源池。云端感知层: 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 (如: 传感器、摄像头、智能终端等) 获取对象生理、地理位置等信息, 经智能终端信息传输技术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云端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仓库总线技术构建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数据仓库, 以支持相关应用,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将来应用和数据的扩展提供支持。云端服务层:通过构件化应用集成技术, 将政务服务平台、养老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医疗服务平台、培训服务平台、 技术集成平台、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整合为云端服务。

3 结语

社区诊室平台 篇3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社区在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大, 其对管理手段、管理能力、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日益增多。因此, 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 显然是优化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治理效率、 实现民主管理与公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由之径, 也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由于电子信息媒体以其时效性高、载体灵活 (智能手机与网络) 、操作简单与信息获取便捷等特点, 日益成为民众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与新的传媒基点。信息化建设, 尤其是以微信等新媒体作为信息管理媒介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成为当下社区治理的重点工作事务。

社区信息化作为“智慧城市”工程的布局关键, 其核心是将各项社区治理工作纳入统一的新型信息平台。江苏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 经过多年的试点与推广, 省内现代化社区的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其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居于领先地位, 可为其他地区在此方面提供一定经验。为掌握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发展现状, 理清其所面临的主要制约问题, 并总结社区信息化建设可推广的一般性原则与发展对策, 本文选取江苏省常熟湖中社区这一信息化管理需求迫切, 且具备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与环境基础的代表性单位为调查样本, 开展社区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现状分析。

二、社区新型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以江苏常熟湖中社区为例

经过2015年11-12月期间的考察调研, 本文调查组从社区信息化需求、信息化工作环境与基础等环节把握了湖中社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

1.社区信息化需求程度高

湖中社区建于2014年7月, 是一个新兴社区, 由常熟尚湖中央花园一至三区、 金枫花园、尚湖花园别墅区、尚湖小区组成。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数306户, 户籍人口811人。居住人口9956人, 党员32人。自成立起, 湖中社区便开始其信息化建设, 在常熟市方塔管理区官方网站上常设社区信息与服务板块和窗口。作为方塔管理区人口最为众多、事务最为繁杂的社区之一, 社区地处招商城附近, 人口组成情况复杂, 流动人口较多,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管理事务较为排斥, 关注度与参与度极低, 湖中社区积极开拓网络服务, 对这一便捷化程度较高, 不需要住户亲自前往社区的办事渠道需求程度提高。

2.湖中社区信息化工作环境与基础

⑴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基础。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基础方面, 湖中社区现有社区信息化条块专任负责人一人 (社区工作站副主任兼任) , 专人负责人具有基本的微信编辑技能。平台建设资源方面, 社区信息化硬件设施齐全, 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充足。信息化建设计划方面, 在上级管理区——方塔管理区的指导下, 社区制定了中短期信息化建设计划, 且现有同管理区内清河坊社区之微信平台建设优秀成果作为借鉴经验, 具有开展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优良基础。

⑵社区微信公众号建设开始起步。 1社区微信企业公众号。湖中社区自成立伊始, 便注意到了微信平台对于社区工作的巨大助力作用, 于2013年申请微信企业公众号:湖中社区。对社区信息与相关政策信息、社区动态等内容进行发布。 但由于企业公众号的闭塞性质且社区运营推广能力十分有限, 使得该服务号并未达到应有的服务效果。2社区微信服务公众号。2015年下半年, 在本调查组的协助指导下, 该社区信息化工作专任负责人成功完成全新社区微信服务公众号:虞山镇湖中社区的申请与审核, 该新型服务公众号设计有美观而大方的全新服务版面与点击弹出式服务窗口, 具有无关注门槛, 开放性强, 面向大众等特征, 且在版面与内容模式上更加灵活便捷, 十分适宜向所需服务对象进行推广。经过一系列现场推介与宣传, 社区新版微信服务号推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社区今后相关信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区新型信息化平台发展的制约问题

由于湖中社区工作人员对微信公众号的类型与操作流程并不熟悉, 一方面未能把握企业号私密性极强, 开放性极差、 不适合大规模推广等特征, 故而在微信推广和内容推送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 社区工作人员微信内容编辑技术水平较低, 发布内容可读性差。微信版面缺乏美观性, 故而长时间内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微信平台依然无人问津, 社区信息化建设一度陷入困境。

1.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首先, 湖中社区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平台建设水平不高。同期的虞山镇清和坊社区、北门大街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湖中社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在前期还存在企业号与服务号混用的情况, 由于企业号的内部应用程度较高, 需要使用人的联系方式等才能进行信息传播, 缺乏广布性, 因此推广程度有限。其次, 由于公众号信息内容贫乏、栏目设置不合理, 故而整体实用性不高。第三, 社区信息化建设未能联系多方利益相关者, 未能收集居民、物业、居委会等组织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体规划建设, 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2.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技术欠缺

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有着直接联系。湖中社区在编工作人员仅有5人, 事务繁杂, 人数有限, 具备平台建设与运营技能者更为稀缺。调研结果显示, 湖中社区仅有1名具备微信平台编辑基础的成员, 这十分不利于社区微信平台的开发与维护运营。

3.居民使用意识程度不高, 信息化普及程度低

由于湖中社区住户的特殊性 (多为非社区户籍的外来人员) , 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流动性强, 社区整体意识弱, 不了解社区事务的发展动态和现实情况, 排斥接受政策信息, 甚至对社区统一办理居民子女入学需求登记与城镇居民医保宣传等事关其切身利益的活动亦置若罔闻, 发生问题时也不知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据统计, 湖中微信平台的关注人数不足100人, 普及程度低, 急需进一步推广。

四、社区新型信息化平台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湖中社区现代信息化新媒体平台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结合当下社区管理中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论述与已有解决方法, 现将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简述如下:

1.以“五项原则“为抓手, 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规划

社区的信息化建设须遵从“先建构、 后推广、强基础、广范围、重整体”五大原则, 无论是哪一个原则, 都涉及对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把握。其中, “先建构”与 “重整体”即指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社区自身现状与需要, 由治理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目标着手进行平台结构设计, 提出具有前瞻性与综合性的发展目标, 从而明确、 完善今后信息化发展, 需要平台建成的信息模块与信息功能等基本架构, 并作为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逐步实现;“后推广”即指在确立社区信息化发展目标与结构, 并确保平台具有较好的内容推送能力后, 再集中力量对社区信息化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强基础”即要求社区信息化建设注意夯实平台的服务性基础, 注重新媒体区平台的实用性, 而非仅仅成为政策、通知等信息的传递板, 更不是过于刻意追求版面美观、博取眼球而忽视互动与实用功能的“花拳绣腿”;“广范围”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平台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受众群体的异质化需求, 在提供服务的版块与其内容设计中要尽量做到能够使大部分受众群体接纳并使之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操作。

2.完善社区信息化平台工作机制, 引入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平台运营与管理人才

社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在长期的管理维持与运营中, 理论上需要一些具备基本平台建设与运营能力的专业人才, 但考虑到当前社区人员编制不足, 且能够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成本也有限, 结合社区信息化平台初期所需技术水平也不高的现实, 故而在初期实际操作中应允许甚至鼓励社区录用社区工作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兼职人才, 并定期培训。在完成社区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兼营信息化管控事宜。但为了保证平台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 社区应当建立起一套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维护运营体制, 界定相关负责人的日常工作标准与管理制度, 同时注重在人员招录中及时引进具有基础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技能的相关人才。

3.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宣传与推广,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平台关注数量与质量

信息化平台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平台, 要实现信息发送主体与受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协同, 就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受众。首先, 微信平台发布的内容应关乎受众的需求与利益, 形式应丰富多彩, 以获得持续性关注;其次, 在满足优质内容条件后, 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技巧性的推广手段, 例如举办社区大型活动, 组织参与住户进行微信投票, 同时设置投票前必须关注社区微信的条件, 鼓励活动参与者广泛拉票, 或准备一些礼品或电子红包号召居民关注, 此法可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关注量并提升微信平台的知名度, 但也存在活动结束后, 受众感觉该平台无用而取消关注的风险。此外, 还可在推送内容形式上做文章, 即使用较为有吸引人的标题诸如 “千万别点开”等噱头标题, 而后设置先关注再查看全文等手段, 利用公众求异心理引导其点击并关注。但此举易引起受众的反感, 只能作为获取关注的辅助性手段, 予以间歇性实施。

4.整合升级信息化平台结构, 建立 “六位一体”社区信息体系

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要吸引居民关注度并提高服务质量, 就需要多渠道信息与内容的整合统一, 打造“应用网络化、资源数字化、流程规范化”的智慧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当今社区治理并非街道与社区工作站一方就能够提供全面的服务, 而是需要卫计生、公安、消防与城管、 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多方面社区治理主体进行参与, 从而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 将上述六方的信息交互平台相统一, 实现“六位一体”的信息化建设态势。使居民得以通过“一站式”的服务平台, 同时办理多项业务及获取多项服务, 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多样性需求, 从而真正起到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广泛性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大海, 魏娜, 郇建立.社区管理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孟洁.基于微信的社区服务平台研究[J].电子商务, 2015 (12) :48-4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Z].2006-03-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Z].2006-04-09.

社区诊室平台 篇4

1 互助社区平台发展的三个阶段

平台建设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充分发挥着成员的主动性。在寻医问药中,交流、碰撞、融入、协助,会激发众多成员心底真诚、善良的人性本能。大家从各渠道搜集跟踪PMP疾病国内外研发治疗信息,为寻觅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治疗经验努力。

1.1 群体聚集。

刚来到网络寻觅医疗信息解决求医困惑时,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艰辛的求医经历,在虚拟环境里,初期的成员带有很强的戒备心。随着各种热点纷争产生,例如前些年,绿豆疗法的“张神医”,当时掀起了一些憧憬希望的成员很大热情,在不同的观点传达中,群体里马上还是会有理性的声音发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认知能力,一次次观点的交融碰撞,特别是网上交流后,有些同地区的成员线下有了真实的见面联系。时间的积累,在不断的观察、交流、碰撞、理解、联系中,成员们会慢慢互相信任,逐渐凝聚。

1.2 凝聚发展。

随着成员增多,有人会主动参与社区管理为大家服务,更多的人会成为志愿者,传递医疗信息。网络群成员的能量强大广阔,为团结广大PMP病友互相帮助与病魔进行抗争,为使群体的力量更加生动更具凝聚力,建立起网络会议室。为使疾病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邀请PMP医学专家支持加入。为科普医学知识化解病患心灵压力,拥有心灵的家园,开辟建立互助网站。大家利用自身条件,运用拥有的社会资源,努力尽自己所能为疾病治疗进步做推动。

1.3 传递温暖。

虽然社会各阶层隐秘了身份、职业、年龄等来到网络平台交流,但是在每个IP地址后面的人是具体而真实,求医的心是相通的。随着时间的积累,医疗互助信息联系的紧密,大家逐渐建立了和谐信任关系,心与心的沟通,互相的理解,缓解了慢慢治疗中的苦难与煎熬。在现实就医中,为到北京等大城市人生地不熟求医的病友提供帮助,为更多异地求医患者,解决到当地实际就医的困难。这个平台的建立发动了社会援助,也从不同层面,给予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患者关怀。社会是协作的共同体,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游离在群体之外,有了患者和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社会义工等的平等充分参与,点点滴滴爱心的感受,温暖着曾经苦苦求医的心灵,激发着人性的真与善,升华着人们的精神,爱心也由此传递开来。

2 腹膜假性粘液瘤网络互助社区平台模式流程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罕见疾病占人口基数有较大比例,如何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凝聚这部分苦苦挣扎孤立无援的患者,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网络互助社区是非常好的平台。因此,构建一套罕见疾病网络互助模式,可以为更多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图1)

3 实体医疗服务的跟进

3.1 沟通中口碑相传。

患者及家属来到网络中寻觅治疗经验,是为了最终得到正确有效治疗方法。医务工作者主动参与加入网络互助平台,可以普及医学知识,化解当下日益扩大化的医患矛盾,还可以突破医疗时空的限制,降低患者医疗开支,节省就医时间。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协助,积极与医生沟通,共同参与,双方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互相支持,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有助于消除医患隔阂,减少冲突,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2]。好大夫的口碑是长期医疗实践中获得的各方面的肯定。每位罕见疾病个体寻医者,借助网络社区平台,传播扩大着在这一专门领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特见解和技术的全国各大医院医师信息。那些具有专业敬业精神、医德高尚、为病人着想、擅于沟通的好大夫被病人及家属口碑相传。目前,全国众多PMP疾病患者,正聚集在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普外科。大量病例的积累,医生在不断医疗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有了一定的权威。在罕见疾病治疗中,权威医师在解决疑难重症、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3]。权威医师的产生,是社会公众对出类拔萃的医学专家的信赖和肯定。

3.2 聚集形成专科。

病患及家属通过网络平台和现实联系,口碑相传仁者医术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许洪斌教授团队。近年来,他们团队PMP手术量全国最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治疗方法已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随着病源的增多,院方新技术,新仪器的采用,集约化了医疗的运行成本,医院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担当了社会责任,医院的品牌美誉度才会得到提高和传播[4]。同时,患者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公开透明的网络互助社区环境,在治疗的过程中少走了弯路,减轻了经济负担。

3.3 学术交流共同关注。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零散的PMP罕见疾病患者凝聚起来,将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病员的丰富也有利于医药界更好的研究攻克疾病。因为PMP患者聚集,病友及家属线下积极推广,一些仁心仁术国内外拥有知名度的好大夫也逐渐加入这个平台。近期,拥有大量PMP病例的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也在积极与301解放军总医院之间学术交流。国内专注于腹膜转移癌综合诊疗新技术探索的武汉中南医院李雁主任团队,也在积极与国际学术交流。

只有医疗部门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更多顶级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关注研究,患者在治疗上才能有实质的进步。

4 思考与体会

罕见疾病群体在网络中的聚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医学及社会管理等领域都有很多可值得研究的方面。

4.1 国家亟待加强制度方面研究,保障罕见疾病人群权益。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目前,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各有不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而我国罕见疾病却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对罕见疾病的研究、治疗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罕见疾病的机构、专家很少,大部分罕见病患者长期被误诊、漏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目前,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应有千万人之多,如何从制度层面上保障这些人群的健康权益,制度设计者应听取基层各方面的呼声,深入了解、探讨、规划,对罕见病权益保障做一定的政策倾斜。

4.2 换位思考,有温度才是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的特殊性,医患信息不对称,罕见疾病患者多次辗转全国各地四处求医,身心备受煎熬。国内众多大医院的医生超强度的工作,透支着体力与脑力,疲于不出医疗事故。当前医患之间互不信任,这一坚实的寒冰禁锢着双方的心灵,因此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都难以填补相互隔阂,怎样改变现状?不只是单一的医方的变革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人体非常复杂,疾病与各种因素相关,只有双方换位思考才能化解心灵的坚冰。相互温暖心灵,理解医学是人道、人性优先,不是真理、技术优先,面对生命的痛苦,医患之间都应有敬畏之心,医生与病人应该是情感、道德、价值的共同体,不是利益交易的共同体。通过公开透明的网络互助平台,建立理性就医环境,开辟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的窗口,在科普医学知识,疏导心灵压力,减轻痛苦,抚慰心灵之间,医患才会互相通情达理,入情入理[5]。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定要有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有医治的进步。

4.3 可持续性发展,整合各类罕见疾病网络平台。

目前,互联网内全国各种罕见疾病网络互助社区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平台管理者也各异。有的是患者自己建设管理,有的是患者家属建立管理,其中由社会非政府NGO组织参与建设管理的罕见疾病网络互助平台,具有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社会公益实践能力。

社会发展必须关注民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出面倡导,整合全国各个零散发展起来的罕见疾病网络社区,并借鉴NGO组织管理经验,建立一个更广泛,更有凝聚力的各类罕见疾病网络互助社区大平台。这将使众多苦苦煎熬的罕见疾病患者及家属,有一个更稳定的心灵依靠,社会才能变得更和谐。

摘要:介绍腹膜假性黏液瘤网络互助社区平台建立模式。弘扬全社会沟通、理解、互助、相互温暖的医学人文精神,并从医患互动、社会各层面参与中,推动罕见疾病治疗的进步。

关键词:网络互助社区平台,腹膜假性黏液瘤,罕见疾病,医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任建林,焦兴元.现代消化病诊疗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34-739.

[2]付洋,尹梅.浅析哈贝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医患关系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1,32(6):29-30.

[3]杜治政.医师的权威与病人的自主[J].医学与哲学,2011,32(6):1-4.

[4]汪琼,刘红光,贾利珊.武当山景区医院门急诊人性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1,24(12):60-62.

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探析 篇5

目前,社区综合管理软件或系统日趋成熟,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智能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社区居民智能信息化服务系统,均通过互联网技术、3G技术等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智能服务”,但各社区使用的服务系统的技术、业务流程、区域划分标准均不统一,相互隔绝、重复建设,给城市社区的统一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能利用日益发达的GIS系统服务于社区,无法实现社区服务的直观化、可视化。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提供的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如下。

(1)通过开发基础数据采集录入系统,实现数据统一归口入库的目标,社区工作人员能方便地整合和管理社区居民信息,提供基于WIFI和3G的移动数据采集录入、数据动态更新功能,通过“掌上社区”及时发布、管理、查询社区公告及服务信息。

(2)对多项社区业务和便民服务进行整合,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借助一站式平台实现网上办事,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快捷的公共和便民服务,提高了社区的办公效率。

(3)整合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为居民提供诸于政策解答、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指南等服务,提供电话、E-mail、QQ等多种访问方式;提供电话主动外拨、语音信箱、人工/自动回复系统功能;与上级呼叫中心及主要部门对接,形成分布式呼叫系统。

2 技术方案

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包括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社区智能呼叫中心,该系统还包括居民信息管理系统,所述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包括网格管理模块、小区管理模块、楼房管理模块、居民管理模块、重点人群管理模块、流动人口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巡访计划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

本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实现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社区服务配置了地图和地理信息,使服务更直观、更方便。

(2)实现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解决了城市辖区内各社区管理规范不统一及无法实现标准化、系统化的问题。

(3)整合了社区居民管理、社区服务平台及社区智能呼叫中心,同时实现了社会综合管理的标准化、智能化、一站式,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

3 技术实施方案

3.1 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3.2 居民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下面结合图1、图2详细说明本系统的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的系统框架图,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包括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及社区智能呼叫中心。

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包括网格管理模块、小区管理模块、楼房管理模块、居民管理模块、重点人群管理模块、流动人口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巡访计划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

网格管理模块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的管理,同时根据网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网格划分从上至下将城市辖区划分为若干个区级网格,区级网格的管理部门为区管理服务中心,综合了区委、区政府、政法委、信访局等区级管理资源;每个区级网格下又划分为若干个街道网格,街道网格的管理部门为街道管理服务中心,综合了街道、计生办、社会保障等街道级管理资源,形成街道网格的标准化信息并上报区级网格;每个街道网格下又划分为若干个社区网格,社区网格的管理部门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综合了社区医疗保险、社区综合治理、社区劳动保障等管理资源,形成社区网格的标准化信息并上报街道网格;每个社区网格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单元网格以小区为单位,配置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督导员、网格指导员,形成小区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并上报社区网格。各网格实现标准化信息管理,信息及业务办理层层汇总和上报,各网格均匹配相应的地图、地理信息,更直观和方便地显示了网格的地理布局、街道分布,还可在网格地图上直接进入小区进行详细的查询。网格管理模块具有对网格进行划分、维护、查询的功能。

小区管理模块用于实现对小区信息的登记、维护、查询功能,可查询各个小区当前的基础信息,如地理位置、居民人口构成、社区综合信息、楼房构成、物业及所属等。

楼房作为小区内独立构成单位之一,楼房管理模块用于对楼房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具有楼房信息登记、维护、查询的功能。可查询楼房的地理位置、建筑信息、使用期限、使用类别、户型情况、居民户数、居住人口、是否出租等相关信息。

居民管理模块对社区内所有居民的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家庭基础信息、个人基础信息和健康档案,以便系统和社区管理人员及时获取有效的社区内居民的分布情况和具体信息。

所述重点人群管理模块通过检索重点人群分类来获取需要重点关注的人员信息和分布情况,主要是“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刑释人员等。检索结果可生成报表,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对重点关注人群进行走访和管理。该模块具有实现重点人群信息的获取、查询、走访计划的制订和管理、帮扶信息的管理等功能。

流动人口管理模块通过检索楼房中的出租情况和检索居民是否为外来人口等,来获取流动人口的比例和情况,检索结果可生成报表,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本社区内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该模块具有流动人口信息的获取、查询、服务信息管理等功能。

报表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生成、打印和管理统计报表功能。

巡访计划模块用于实现建立和维护巡访计划表功能,巡访计划表的内容包括计划名称、网格、访问人群类别、计划类型、周期、目的等。

系统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用户权限管理、系统设置、日志管理功能。

数据管理模块用于实现备份、导入、导出、同步更新系统数据功能。

居民信息管理系统为B/S结构,采用J2EE技术平台进行开发,具有多层次分布的特点,并且实现了组件的重用能力,安全模式实现了高度统一,可以灵活地控制交易。

居民信息管理系统支持WIFI和3G的移动数据采集和录入。

所述的网格管理模块、小区管理模块、楼房管理模块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匹配相应的地图和地理信息,使管理更为直观和便捷。

3.3 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

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如图3所示)由视频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社区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健康感知服务中心、智能自助终端4个部分组成。

3.3.1 智能监控管理系统

实现功能:视频分析能力、智能行为及事件分析、智能报警预案设置、同一视频多防区设置、自我学习场景干扰物、出现行为分析报警、徘徊行为分析报警、入侵行为分析报警、对象速度异常分析报警,可做出不规则形状监控区域,方便复杂地形监控,具有多种搜索、信息过滤、数据分段下载处理、多摄像机联动监控、围墙翻越报警、区域检测报警等功能。

3.3.2 社区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实现功能:播放管理功能、终端管理功能、系统信息管理、多媒体播放、外设支持、字幕播放、自动下载、定时开关机、巡检记录、系统安全、播放日志、记录统计。

3.3.3 健康感知服务中心

实现功能:医生工作站、体检测评单元、身份识别器、个人数据采集系统、专家测评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健康服务台、健康一体机。

3.3.4 智能自助终端

实现功能:首页通知公告、排队叫号、在线咨询、服务查询、商品信息查询、政务公开、社区业务、电子地图、信息搜索、问卷调查、呼叫中心、受损自动报警、人性化导航、位置定位、统计分析。

3.4 社区智能呼叫中心

社区智能呼叫中心系统整合了电话、手机、一键通、一体机、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终端接入方式,居民通过终端实现与工作人员的语音、文字和视频沟通互动。“社区热线”呼叫中心作为信息记录、反馈和业务咨询办理的枢纽,将呼入信息进行登记、答复、跟踪并切换至问题相关的业务科室,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渠道,向居民提供7×8 h的服务。

在本次建设中,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社区智能呼叫中心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图4所示,系统设计图如图5所示。

系统特点如下。

(1)提供综合服务业务。社区智能呼叫中心系统一开始就引入了综合客户服务的概念和体系结构。通过统一的特服号码对外为居民提供服务。当有一个呼叫到来时,系统会安排最恰当的客户服务话务员或者相应的自动客户服务处理,以保证实现统一、高效的服务。

(2)支持分布式呼叫。允许在呼叫中心内部各子呼叫中心之间进行数据的同行,当一个呼叫进入系统后,各专业业务代表之间可以互相灵活切换。例如,话务员可以随时将呼叫转到自动语音服务等中心进行处理。

(3)灵活的录音服务。录音系统有着保障客户服务系统正常运营的功能,因此录音功能是每一个呼叫中心应有的功能。

(4)强大的数据库支持。支持本地和异地数据访问功能,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已有的数据资源。

(5)实现功能。一键通、求助跟踪、咨询建议、留言信箱、自动留言与应答、投诉管理、预约管理、数据统计、业务受理与转交、业务办理跟踪及督办、综合查询。

参考文献

[1]张彭,王轶斌,沈玉梅.基于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智慧社区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6).

[2]陈宝刚.小软件构建大平台[J].社区,2012(19).

上一篇: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下一篇:高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