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化网络平台

2024-09-20

社区化网络平台(共12篇)

社区化网络平台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基本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这不仅为社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提出了要求。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学习为社区教育拓展了新的发展前景, 网络平台集学习、管理、互动为一体, 服务于社区教育, 网络平台为建立学习化社区奠定了基础。

一、网络平台为社区教育发展带来契机

(一) 互联网的普及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条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已经覆盖到中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超过99%的乡镇, 86.7%的行政村开通了宽带。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网络已经延伸到社区的每个家庭, 网络学习必将成为社区教育主要形式之一。

(二) 网络改变了社区学习环境。网络的特点在于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 它为社区学习打造出一个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 无论是网络平台提供的IP课件、视频课程等单向静态流动的学习资源, 还是邮件、QQ聊天、论坛、博客等重视人机交互、角色交互的双向交流工具, 网络使社区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和社会化, 网络学习是今后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及其使用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学习者自愿、简洁、互动的学习经历来推动社区教育, 使社区学习环境大大改善。

二、以网络平台推进社区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 对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认识尚不清楚。通过课题组调查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对终身教育重要性还是非常认可的, 但对其含义及如何实现终身学习的认识尚不清楚。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基层的普及教育, 它深入社会基层, 向最广大的社区群众传播基础教育知识, 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载体和途径。

(二) 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准确。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看, 无论是社区教育管理者还是居民对社区学习有一定的需求, 但是对网络环境下社区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 对网络学习构建的全新学习环境下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不熟悉, 影响网络平台在社区教育中的推进。网络学习环境既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学习者可以跨时空交流分享的空间, 学习变得更加开放和自主。

(三) 对学习者角色的认识模糊。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很多社区成员认可“教师教, 学生学”这种传统教育方式, 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可以迅速增长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 但也有可能压抑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网络平台下的社区教育, 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种学习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四) 基础参差不齐影响了学习效果。社区居民的教育背景、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各不相同, 直接导致学习能力有差异, 若再缺乏网络平台学习的相应指导, 会导致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无所适从, 影响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造成学习效率低, 学习效果不明显。

(五) 缺乏相应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无论是哪种社区教育模式, 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学校外补偿教育的性质, 尤其是网络学习跨越时空, 网络学习的自由性,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无法系统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为网络社区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三、以网络平台推进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是实施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 社区教育要为实施终身学习提供支持。虽然数字化网络平台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这不能解决社区教育的所有问题, 如果社区成员没有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网络平台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宣传和培训活动, 来提升教育理念, 烘托社区学习气氛, 激发社区成员的学习动机, 满足其学习需求, 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二) 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居民等管理主体在网络化社区教育进程中的作用。

1.政府以网络平台组织社区教育活动。以行政手段推动社区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 达到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目的。政府部门可以依据其职能特点, 通过网络化社区平台以网络资源的形式为社区服务, 进行政策法规的咨询同时获得反馈意见。如人社局通过建立社区工作网络, 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开辟社区就业服务项目, 司法部门通过社区开展的网上法律咨询服务, 网上普法宣传等。

2.学校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社区内的中小学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可以运用已有的资源优势, 通过网上学校的形式, 对社区居民包括中小学生进行校外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科学技术、职业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和社会公益等。一方面这是正规学校教育在校外的延伸, 另一方面也使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得到有益补充。

3.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开展社区网络教育活动。当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居民自主管理的社区中, 由社区内较有影响并且热心教育的单位或者群体牵头组成专门机构, 有条件的可以申请IP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站, 或者自己的局域网, 也可以采用网络化社区服务平台建立相关网页, 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三) 依托电大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电大远程开放大学的大众教育之路与社区教育的民众教育价值追求一致, 有助于民众受教育权的实现;电大远程教育办学经验形成了系统、技术、管理优势, 在服务社区居民学习方面得天独厚。

1.电大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卫星数字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先进的信息制作和传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现场型、单一性和平面性, 学员可以通过登录学习平台选择视频课程、IP课件, 也可通过发帖、电子邮件、QQ等形式与老师形成双向互动, 中央、省、市三级教学平台互动的教学环境改变了社区居民学习方式和方法。

2.远程教育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三级教学平台和多种媒体组合的教育资源涵盖文法、理工、教育、医卫、经管等专业的多门学科, 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网络课程等, 学习资源非常丰富, 教学辅导、网上答疑、拓展空间等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可供社区居民在线学习。

3.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服务手段。远程开放教育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互学习服务, 通过建立学习账户、博客、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服务手段, 实现协作学习、互动学习, 这些灵活多样的交互手段为社区学习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加强了对自主学习过程的管理。

4.建立学习效果互认系统。为保证社区居民学习效果, 在电大网络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学习效果互认系统, 来规范社区教育学习效果的评价, 让优质教育资源在一个服务体系中运转起来, 使学习成果互认, 实现教育功能集成效应。

参考文献

[1]沈光辉, 陈晓蔚.内涵本质、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基于学习型社会视野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热点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5

[2]张少刚.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时机选择及实现途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李训贵, 韩娟.学习型社会建设框架下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J].教育与职业, 2012

社区化网络平台 篇2

2.1区域监管

2.1.1 自动跟踪定位 2.1.2随机实时定位 2.1.3越界告警显示 2.1.4历史轨迹显示 2.1.5人机分离抽查

随机抽查矫正对象手机是否随身携带,以保障定位的有效性。定位抽查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电话抽查、短信抽查、拍照抽查。2.2信息交互

2.2.1交互方式:内部语音、短信消息、WAP页面浏览。

2.2.2信息类型:通知消息、告警信息、实用信息、个人信息 2.3警示告之 2.3.1越界告警 2.3.2到期警示 2.4档案管理

2.4.1矫正对象信息:矫正对象信息、监控等级、帮困解难、积分查询、矫正对象档案、矫正对象变更、矫正方案、走访等级、综合查询、图片上传。2.4.2层级管理

打造平台级移动社区 篇3

我是从1995年开始做互联网的。对于我以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这批人来说,在亲眼目睹移动端兴起并已逐步发展为主要互联网终端的过程中,大家最感焦虑的是,以往的经验变成了负担。过去是大屏幕,不移动,PC放在办公桌上,大家认认真真使用互联网。那时养成的职业习惯和创新思路,在小屏移动时代,已水土不服。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企业敢站出来说,我已经摸到诀窍了,我必胜无疑了。

Facebook在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时,同样磕磕绊绊。障碍之一是屏幕太小。另外,移动终端上的特有属性,比如位置服务和语音、视频的结合,因为此前是固网,条件不具备,很少人有过这方面考虑,如今怎样将二者结合好,是极费思量的。

移动社区的商业模式,有两个观察角度,其一,作为一个产业,它怎么去赚钱,其二,作为移动社区运营商,他们又该如何去赚钱。

就产业而言,广告也行,捆绑销售也行,电子商务、第三方应用收费都行,这些并不新鲜,以前就有。当然,移动平台还有很多可再探索的空间,而且把PC端那套技法直接拿过来用未必合适。

若论单个运营商,那就要详加区别了。如果是以新闻服务为主的移动社区,广告恐怕是免不了的。如果是介绍第三方应用的平台,向下载用户收费、向第三方应用平台收费,都是可行的。如果是电子商务类应用,那就更简单了。

移动社区的发展难点,并不在于商业模式是否成立,而在于客观实践中它是否有效。屏幕太小,信息太多,在这么小的屏幕上推送标准广告或标准电商产品,效果一定不好。拿微博、微信为例,用户本来就看不了几条内容,你还要再放入些商业信息?所以,现在不在于广告模式或电商模式能否行得通,而在于你能否利用大数据这一新思路找到精准、智能、个人化推送方式——我推送的广告,正好是你想看的广告,我推荐的产品,正好是你想买的产品。

若以五至十年为限予以展望,我认为,移动社区的未来一定属于facebook类平台级应用。目前全球每月共计有近13亿人在使用facebook,它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20亿。像facebook这种通用型的、底层的、平台级社区,毫无争议,具备广阔前景。

平台级应用永远处于食物链顶端,是整个产业生态圈的决定者,他们可以拿到全部市场利润的70%。次之是垂直类应用,比如游戏、新闻、搜索等,这类企业大概能拿到整个市场利润的20%。再剩下的,就是千军万马其他各类应用了,全部加起来只能分到10%左右的利润份额。7:2:1,三类应用基本是这样一个市场格局。

在一个独立封闭的市场,比如中国市场,未来平台级应用,应不超过三家;垂直类应用,因目前各大垂直领域已基本清楚,如新闻类、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等,当然休闲娱乐类下面还可以再细分为影视、游戏等多种,但在每一垂直领域,发展到最后期至多有三家共存,总数应在15家~20家左右;剩下那些单一功能单一服务类应用,那就无限多了,虽然这些小公司,永远不可能做到很大,但就用户规模而言,绝对数字并不算小,如果做得好,也能活得不错。

—— 整理/本刊记者 齐介仑

社区化网络平台 篇4

社区医疗与网络结合的服务平台本着以人为本, 注重实用, 信息共享, 便利快捷的原则, 以建立社区群众健康档案为核心, 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契机,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 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工作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满足社区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还能够做到对慢性病的预防和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护理。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社区医疗网络服务平台不仅可以给患者带来很多便利, 客观上也可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让人们在享受身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 潜移默化的带动医疗卫生改革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区医疗服务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2003年, 我国正式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每位农民只需要缴纳极少的费用就能享受医疗卫生服务, 所以参保人员比例达到了80.5%之多。同时国家财政部门也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培养全科医生服务型人才。2006年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享受到一些常见病, 慢性病, 多发病等疾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规定要大力改善和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加快转变以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服务体系, 将原本在大医院的单纯依赖性治疗, 转变成集预防, 保健, 康复, 治疗于一体的功能性医疗方式, 实现了病前预防, 病中医院治疗, 病后社区康复和保健的流水线模式。根据2013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 社区卫生门诊量同比去年上升了6%, 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同比上一年提高了3.6%和0.3%, 入院人数, 诊疗人次, 卫生服务人员也环比增长了8.7%, 13%, 4.8%, 由此可见在国家统筹兼顾的新形势下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在不断发展壮大, 不但扩大了社区医疗的服务面积, 更是让社区医疗服务走进社区, 走进农村, 推动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同时给广大的老百姓在医疗资源上给予了很大的提升。

社区医疗服务存在问题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一方面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在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下, 我国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以往的传染性疾病逐步转变为以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病。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亚健康的症状, 据许多专家的统计得出我国亚健康人群比例已经达到70%左右, 群众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形势不容乐观。

相关服务项目和制度不够完善

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 首先应具备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医疗器材等硬件和软件设施以及严格的消毒程序和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一些社区虽然具备相关的服务项目, 但是运行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日趋下滑, 对一些十分关注健康的患者来说宁可去大医院进行术后治疗, 这样就失去了社区医疗的存在意义了。

医疗费用和国家医疗补助费用不透明, 药物费用不公开

社区医疗机构是老百姓的心中的“评价医院”, 这也是中国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本质所在, 但是事实上有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药物价格和正常药价往往大相径庭, 有的地方虚报药价, 谋求私利, “以药养医”, 使得患者寥寥无几, 在医疗费用方面社区医疗价格相对医院的价格并没有便宜多少, 有些药物价格居然和大医院的药物价格如出一辙。

相关医学人员少, 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首先在社区医疗机构中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并非全科医生, 医学知识不够全面, 对一些疑难杂症还是模棱两可, 当然这和医疗技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在社区的医务人员在待遇方面相对大医院的医生有着绝对的差距, 这就是为什么医生都往大医院跑, 导致社区医务人员锐减, 人员素质较差。

没能与大型医院建立信息网络共享服务平台

社区医疗服务在给患者作出诊断时, 首先没有使用规范化的病历书以及书写格式, 简单的本子记载, 草草的记录给后续的就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同时在转诊急救的过程中给医院的医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客观上增加了医院的负担, 所以建立信息化, 规范化和无纸化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是当前解决问题和缓解看病难的一大优势。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其作用

针对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构建的建设需求以及当前相关研究和应用存在的不足, 基于孔鲁粤等人对社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的研究启发, 我们主要从社区医疗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和共享化, 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功能构架的标准化建设, 以及功能完善的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块来详细探讨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社区医疗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和共享化

在目前社区网络医疗平台的构建中, 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电子健康信息档案的标准化格式, 如何将一个人的健康病历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共享, 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保存不泄露。基于上述的问题, 首先我们对社区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采集, 以六位一体的服务项目作为参考标准, 通过服务项目的分类和数据填写的格式进行普遍标准化, 使不同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对数据的表示, 数据之间的理解, 以及参考等方面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

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功能架构的标准化建设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服务范围, 以患者家庭为单位, 以健康为中心, 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于一身的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其中还包括了:为术后的患者提供康复保健服务;为健康的人提供预防保健常识和措施;为政府和卫生统计单位提供国民健康水平数据以及地方疾病的分布数据。

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服务布局

目前利用Dreamweaver软件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建立的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服务分为4个模块如图1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图。

其中4个模块的核心是社区群众电子档案的建立, 其他三个部分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整合, 统计管理, 不仅有利于医疗卫生管理机构采集数据和社区医生进行健康保健指导和治疗。

发展前景

社区化网络平台 篇5

社区最最基本的元素是ID,ID的基本产物有两个:帖子和关系.社区运营的两大基本元素围绕这两个元素而展开--内容、关系.碎片化的分子需要用规则去聚合,从而产生运动的规律.有规律的虚拟社区的运动才能产生精准的内容和精准的用户(消费群体),从而产生商业价值.这种聚合在BBS中的表现就是分版,在SNS系统的体现是分组.

我们思索,其实这种聚合有两个维度:内容维度和关系维度.即根据内容(或者内容所属的行业)划分版块,以及根据用户之间的某种关系划分版块.

1、通常的门户社区的分版规则是内容划分.内容划分的原则一般是行业、喜好或者某种行为.如天涯社区,将情感天地、时尚资讯、金石书画、房产观澜、旅游休闲等作为栏目.地方社区往往也是按照这个方式划分,如19楼、合肥论坛、化龙巷,都是将地域性的消费行业作为主要的版,如房产、家装、婚庆、汽车等.

2、垂直社区的分版规则往往是内容细分与关系的聚合.例如业主社区类网站,华侨路茶坊和深圳房地产信息论坛,一方面将垂直内容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也通过内容整合关系.如业主社区,在内容上与对应楼盘相关,关系上体现“邻里”这样的元素.汽车类网站的社区亦然,对应于细分版块,都是购买了某个厂家或者型号的车的车友会.

3、SNS网站往往有2个维度的聚合,第一个维度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维度则是组,组其实是内容的聚合.如豆瓣上五花八门的小组,绝不亚于一个门户社区,一样驳杂.有互联网活化石之称的西祠胡同,其实应该归类为SNS网站,因为其建版的原则就是版主和网友的关系,版以版主为核心,而内容则是版主决定的某个主题.QQ群完全类似西祠这种方式,基于关系,聚焦于某个内容.

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实版(或者组)这个概念,其实包含了内容和关系的双重元素.而分版乃是建立社区的一个基础,影响甚至决定了社区未来的运营方向.

那么,分版的原则究竟是什么呢?

・行业原则:版块对应于一条干净的行业链,而不是纠缠不清的行业链的组合.例如,可以建立一个美食版,而不要去建立一个将餐饮、娱乐、洗浴等纠结在一起的“美食休闲”.行业清晰产生精准.

・产值原则:主力版块一定要是具有足够体量、可以持续发展的刚需行业.如房产、汽车、家居、婚庆等.商业网站应该抛弃与商业无关的版块,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价值原则:必须是用户需要、关注、喜欢并且健康的内容.需求是人气的第一生产力,离开需求,任何推广都苍白无力.

网络社区角逐“感情营销” 篇6

春节经济、圣诞节经济……多年之前,这些节假日只是实体商家的营销狂欢。但如今,无论是各大论坛社区还是微博、SNS社交网站也开始不甘寂寞,即便不参与商品销售,天涯、腾讯、开心网等互联网企业也希望依赖“感情营销”机会,独揽眼球经济,以便在竞争中占据用户数量优势。

吸引眼球

“波波:来世记得早点来娶我,我在这里,你就不会没有家,你不来,我不老”。

这是2011年情人节腾讯微博网友广播的一条感人告白。今年的情人节之夜,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武汉、香港七地,腾讯微博同时举办了一个名为“最大声的告白”微博上墙线上线下互动活动。

微博无疑是当前最有吸引力的社区。据悉,腾讯微博此次情人节微博爱情告白活动,是近年来基于情人节设计出的最别出心裁的示爱活动:吸引眼球之多、跨地域范围之广、集体爱情告白规模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

节假日不仅仅是商家的狂欢,更日渐成为网友的活动狂欢。而参与的人数如此之多、跨地域如此之广的网络线上线下节日互动活动,却是拜社区、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应用所赐。

情书再现

不但腾讯微博策划情人节线上线下互动“告白”,包括情书在内等已经渐渐“死去”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各大社区内也已开始复活。

与微博相比,较为传统的天涯社区同样不甘人后。该社区就推出了不少的情人节系列活动。其中,在2月14日的“情人节”,经灌水专区诸斑主商讨,天涯社区特地举行“情书征文大赛”活动,参与者为数众多。

而在人人网“三行情书”的页面里,很短的时间内就有超过80多万的网友参加该活动,产生的情书近90万份。一些感情真挚的三行体情书,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却获得人人网大量网友的共鸣,网友们纷纷在这类情书后面留言力挺。

在谈及举办写情书活动的初衷时,天涯社区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人们心底最真挚的情感,让表达爱的方式更简单、更纯粹。

更有心理学家指出:“巧克力天天吃,逛街购物月月有,蓝色妖姬年年送……今年情人節想要个有意义的礼物。”网民心理需求改变,这或许是社区等互联网社交互动行为假日营销兴起的原因。

传统社区还需努力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假日营销已经逐渐分成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的“实体商品营销”和社区、社交网站为代表的“感情营销”两类。对比前者,“感情营销”在成本控制、操作难度上更具优势,而以天涯社区等网站为代表的“社区”属性匹配“感情营销”,则更有利于俘获用户,取得竞争优势。

不过,与微博拜年成为春节网络经济黑马相比,传统社区的“感情营销”尚未使互联网企业实现新一轮的营销狂欢。然而,从市场本身到商家以及消费者都在日益接受网络带来的变化,网络论坛推广因其独有的特点已经成为现代营销市场的主流之一。

中国至2009年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以“百度贴吧”为例,网民可以随时为某一话题设立专门的论坛,对此事件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新帖200多万条。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话题后面都有跟帖,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几十万条。网民们通过BBS与网友对最近的热门事件进行交流,通过BBS了解所关注的产品(企业)在其他网友中的口碑,BBS的话题包括时事、经济、娱乐、休闲等等几乎涉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社区化网络平台 篇7

1 互助社区平台发展的三个阶段

平台建设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充分发挥着成员的主动性。在寻医问药中,交流、碰撞、融入、协助,会激发众多成员心底真诚、善良的人性本能。大家从各渠道搜集跟踪PMP疾病国内外研发治疗信息,为寻觅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治疗经验努力。

1.1 群体聚集。

刚来到网络寻觅医疗信息解决求医困惑时,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艰辛的求医经历,在虚拟环境里,初期的成员带有很强的戒备心。随着各种热点纷争产生,例如前些年,绿豆疗法的“张神医”,当时掀起了一些憧憬希望的成员很大热情,在不同的观点传达中,群体里马上还是会有理性的声音发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认知能力,一次次观点的交融碰撞,特别是网上交流后,有些同地区的成员线下有了真实的见面联系。时间的积累,在不断的观察、交流、碰撞、理解、联系中,成员们会慢慢互相信任,逐渐凝聚。

1.2 凝聚发展。

随着成员增多,有人会主动参与社区管理为大家服务,更多的人会成为志愿者,传递医疗信息。网络群成员的能量强大广阔,为团结广大PMP病友互相帮助与病魔进行抗争,为使群体的力量更加生动更具凝聚力,建立起网络会议室。为使疾病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邀请PMP医学专家支持加入。为科普医学知识化解病患心灵压力,拥有心灵的家园,开辟建立互助网站。大家利用自身条件,运用拥有的社会资源,努力尽自己所能为疾病治疗进步做推动。

1.3 传递温暖。

虽然社会各阶层隐秘了身份、职业、年龄等来到网络平台交流,但是在每个IP地址后面的人是具体而真实,求医的心是相通的。随着时间的积累,医疗互助信息联系的紧密,大家逐渐建立了和谐信任关系,心与心的沟通,互相的理解,缓解了慢慢治疗中的苦难与煎熬。在现实就医中,为到北京等大城市人生地不熟求医的病友提供帮助,为更多异地求医患者,解决到当地实际就医的困难。这个平台的建立发动了社会援助,也从不同层面,给予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患者关怀。社会是协作的共同体,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游离在群体之外,有了患者和家属以及医务人员、社会义工等的平等充分参与,点点滴滴爱心的感受,温暖着曾经苦苦求医的心灵,激发着人性的真与善,升华着人们的精神,爱心也由此传递开来。

2 腹膜假性粘液瘤网络互助社区平台模式流程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罕见疾病占人口基数有较大比例,如何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凝聚这部分苦苦挣扎孤立无援的患者,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网络互助社区是非常好的平台。因此,构建一套罕见疾病网络互助模式,可以为更多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图1)

3 实体医疗服务的跟进

3.1 沟通中口碑相传。

患者及家属来到网络中寻觅治疗经验,是为了最终得到正确有效治疗方法。医务工作者主动参与加入网络互助平台,可以普及医学知识,化解当下日益扩大化的医患矛盾,还可以突破医疗时空的限制,降低患者医疗开支,节省就医时间。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协助,积极与医生沟通,共同参与,双方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互相支持,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有助于消除医患隔阂,减少冲突,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2]。好大夫的口碑是长期医疗实践中获得的各方面的肯定。每位罕见疾病个体寻医者,借助网络社区平台,传播扩大着在这一专门领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特见解和技术的全国各大医院医师信息。那些具有专业敬业精神、医德高尚、为病人着想、擅于沟通的好大夫被病人及家属口碑相传。目前,全国众多PMP疾病患者,正聚集在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普外科。大量病例的积累,医生在不断医疗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有了一定的权威。在罕见疾病治疗中,权威医师在解决疑难重症、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3]。权威医师的产生,是社会公众对出类拔萃的医学专家的信赖和肯定。

3.2 聚集形成专科。

病患及家属通过网络平台和现实联系,口碑相传仁者医术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许洪斌教授团队。近年来,他们团队PMP手术量全国最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治疗方法已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随着病源的增多,院方新技术,新仪器的采用,集约化了医疗的运行成本,医院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担当了社会责任,医院的品牌美誉度才会得到提高和传播[4]。同时,患者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公开透明的网络互助社区环境,在治疗的过程中少走了弯路,减轻了经济负担。

3.3 学术交流共同关注。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零散的PMP罕见疾病患者凝聚起来,将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病员的丰富也有利于医药界更好的研究攻克疾病。因为PMP患者聚集,病友及家属线下积极推广,一些仁心仁术国内外拥有知名度的好大夫也逐渐加入这个平台。近期,拥有大量PMP病例的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也在积极与301解放军总医院之间学术交流。国内专注于腹膜转移癌综合诊疗新技术探索的武汉中南医院李雁主任团队,也在积极与国际学术交流。

只有医疗部门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更多顶级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关注研究,患者在治疗上才能有实质的进步。

4 思考与体会

罕见疾病群体在网络中的聚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医学及社会管理等领域都有很多可值得研究的方面。

4.1 国家亟待加强制度方面研究,保障罕见疾病人群权益。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目前,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各有不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而我国罕见疾病却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对罕见疾病的研究、治疗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罕见疾病的机构、专家很少,大部分罕见病患者长期被误诊、漏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目前,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应有千万人之多,如何从制度层面上保障这些人群的健康权益,制度设计者应听取基层各方面的呼声,深入了解、探讨、规划,对罕见病权益保障做一定的政策倾斜。

4.2 换位思考,有温度才是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的特殊性,医患信息不对称,罕见疾病患者多次辗转全国各地四处求医,身心备受煎熬。国内众多大医院的医生超强度的工作,透支着体力与脑力,疲于不出医疗事故。当前医患之间互不信任,这一坚实的寒冰禁锢着双方的心灵,因此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都难以填补相互隔阂,怎样改变现状?不只是单一的医方的变革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人体非常复杂,疾病与各种因素相关,只有双方换位思考才能化解心灵的坚冰。相互温暖心灵,理解医学是人道、人性优先,不是真理、技术优先,面对生命的痛苦,医患之间都应有敬畏之心,医生与病人应该是情感、道德、价值的共同体,不是利益交易的共同体。通过公开透明的网络互助平台,建立理性就医环境,开辟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的窗口,在科普医学知识,疏导心灵压力,减轻痛苦,抚慰心灵之间,医患才会互相通情达理,入情入理[5]。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定要有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有医治的进步。

4.3 可持续性发展,整合各类罕见疾病网络平台。

目前,互联网内全国各种罕见疾病网络互助社区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平台管理者也各异。有的是患者自己建设管理,有的是患者家属建立管理,其中由社会非政府NGO组织参与建设管理的罕见疾病网络互助平台,具有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社会公益实践能力。

社会发展必须关注民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出面倡导,整合全国各个零散发展起来的罕见疾病网络社区,并借鉴NGO组织管理经验,建立一个更广泛,更有凝聚力的各类罕见疾病网络互助社区大平台。这将使众多苦苦煎熬的罕见疾病患者及家属,有一个更稳定的心灵依靠,社会才能变得更和谐。

摘要:介绍腹膜假性黏液瘤网络互助社区平台建立模式。弘扬全社会沟通、理解、互助、相互温暖的医学人文精神,并从医患互动、社会各层面参与中,推动罕见疾病治疗的进步。

关键词:网络互助社区平台,腹膜假性黏液瘤,罕见疾病,医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任建林,焦兴元.现代消化病诊疗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34-739.

[2]付洋,尹梅.浅析哈贝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医患关系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1,32(6):29-30.

[3]杜治政.医师的权威与病人的自主[J].医学与哲学,2011,32(6):1-4.

[4]汪琼,刘红光,贾利珊.武当山景区医院门急诊人性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1,24(12):60-62.

社区化网络平台 篇8

1 健身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健康俨然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自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人群在不断的增长,即而诞生出各式各样的健身方式,随着滚滚而来的体育大潮又迎来一次健身的高峰,使全国的健身市场出现井喷式的发展。

1.1 健身市场发展的现状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促使我国体育休闲业增加值进一步攀升,其值达74.49亿元,增长率高达26.71%,占第三产业0.06%,占当年GDP的0.02%,随后出现逐年递增态势,发展前景令人为之惊喜。据相关的数据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整个国民体质也在不断的增强,健身运动已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主旋律,促使整个健身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社会体育的主力军,它带动着整个国民体育的发展步调。目前,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已成为我国诸多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之一,但距世界的整体水平还差之甚远。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体育锻炼人数已占全国总人数比例的80%以上[1],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产值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远远超过了电子、汽车等巨无霸。而在我国,据相关数据统计,从社会需求来分析全国现有的各类综合健身场馆的数量、规模、面积、档次和从业人数的比率及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与我国体育人口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将大大制约民众身体锻炼的意识和效果,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1.2 健身市场发展的趋势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追求“健康、时尚、美”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体育休闲运动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将成为健身市场发展的主动力。健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地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将推动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前景可想而知。有关专家把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的内容趋向轻快化;(2)活动的形式趋向生活化;(3)活动的组织趋向社会化,使我国健身市场发展活动方法趋向简易化、全民化的趋势,将迎来我国体育市场的又一个春天。

2 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优势

2.1 健身的实效性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操控性较强的运动,决定了其健身的适应性,通过对健美操动作及套路的设计,可以达到对身体全方位肌肉和关节的锻炼。健美操运动以有氧代谢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能保证锻炼者最大限度地摄入氧气,通过有氧代谢的原理来消耗体内的糖原,以燃烧脂肪作为能量供给为前提,达到一个有氧运动的效果,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通过锻炼者持之以恒地运动能达到提高心肺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塑造形体、增加自信心、陶冶情操等健身和健心的双重功效。

2.2 健身的安全性

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其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量及节奏都能按照不同的运动人群来设计与之相适宜的运动方案,并能充分预知因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使其适合一般人的体质,甚至弱体质的人群都能承受的有氧范围,而且健美操运动一般都要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练习,在欢快动感的音乐声中进行快慢有序的动作练习,十分安全而有效,充分体现健身的安全有效性原则。

2.3 广泛的适应性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适应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其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可按性别、年龄、部位及运动量来量身定制适宜的运动方案。运动量可大可小容易操控,健美操运动尤其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只要一台放音机一块空地即可,同时该运动适合于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进行锻炼,使各种人群都能从健美操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并通过健美操练习重建自信和获得乐趣。

3 健美操走向社区化的价值

3.1 方便群众,降低健身成本

纵观我国的人口数量,来参照西方国家的健身人数标准达80%,那么我国的建身场所、健身器材及健身指导员远远不够。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全民健身是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国民体质的必经之路。而健美操运动项目除了在俱乐部、健身房等室内场所进行锻炼外,还可以在室外场地进行锻炼。据了解,大部分群众比较喜欢在离家1000米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体育健身,那我们让健美操运动走进社区,以社区的形式进行健身指导,这样一来可以方便群众,二来缓减因外出健身而带来的交通不便,这样一个又经济又实惠的运动方式最终受益的是群众,会使更多的健身爱好者加入到我们的健身运动中来,必将推动全民健身的迅速发展。

3.2 为健美操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任何一项专业技能的学习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才能对所学的专业技能起到进一步深化提升的作用,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系统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习外,还应有一个实践操作的环节。作为健美操专业的学生,本身培养的就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体育专业人才,健美操课程的设计应该面向市场的需求,不仅符合中小学课程的要求而且还涉足全民健身的范畴,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对健美操的创编及领带都进行系统地掌握,做到“能讲解,会示范,能创编,会教学”。我们培养学生最终的目标就是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健身行业,我们应该尽早地让学生去接触社会,这样才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校期间应多鼓励学生自行到健身俱乐部或社区组织全民健身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实践平台,实现健身指导和技能实践双丰收。

3.3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健美操运动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健身效果在众多的体育运动中脱颖而出。该运动内容各式各样,动作简单易学而不乏味,节奏动感颇具时尚,是有较强适应性的一项运动。通过教练的讲解、示范,学员进行观察和模仿就能很快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是一项便于传播和指导的体育锻炼项目。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体育运动的引领者和传播者,有义务和责任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服务于社会健身行业。健美操专业本身就是一项典型的社会健身行业,健美操专业学生除了服务校园文化,还要置身于社会健身行列中,积极倡导学生走向社会,发挥潜能,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4 构建健美操专业社区化实践的平台

4.1 健美操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的系统化培训

从目前我国健身健美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健身健美操市场主体管理与运营模式滞后;(2)健身健美操市场价格紊乱,扼杀大众参与积极性;(3)健身健美操市场服务质量和环境设施不尽人意;(4)健身项目单调、健身指导员专业水平不高。鉴于以上的诸多制约健身俱乐部的因素,我们应该借鉴健身健美操俱乐部的模式来开发和挖掘社区化的健身健美操市场。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健身健美操在社区化的发展。具体由以下几点构成:(1)加强学生健美操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的学习;(2)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塑造;(3)加强学生服务理念的提升。

4.2 大力宣传健美操运动的认知度

打造健美操社区化的发展,首先要让更多的人群认识健美操,了解健美操,乃至感受健美操运动的魅力。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社区做健美操表演,主要以健身健美操为主,让群众认识健美操运动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以学生领带,其他学生跟从练习,并邀请群众参与练习,注意教学内容应尽量简单易学,音乐富有动感而时尚;教学方法丰富,有激情及感染力。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能让群众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美操的动作,在快乐中获得健康,达到体现“寓教于乐”的内涵,诠释快乐体育的意义。

4.3“以点带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提出营造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而全民健身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各项体育运动来支撑,只有把每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积极广泛地推广才能迎来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以点带面的形式,在各个社区里对健美操进行逐层推进,不断扩大健美操的锻炼人群,进一步夯实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性基础,为我国成为体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最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5 结语

由此可见,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健美操运动以独特的健身方式和健身效果脱颖而出。其一,目前在我国健身市场面临资源极其困乏的情况下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解决了当前我国健身市场面临的困境,使其在全民健身中推广有着必然的优势,必将成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主力军;其二,结合当前我国高校转型的重大举措,我们应积极开发、应用健美操专业人才在健身市场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专业特色,努力挖掘其专业潜质,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转型的重大挑战,其三,结合当前我国健身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积极创造条件,针对我国国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来拓展人民群众锻炼的渠道,使健美操社区化走入到更多人的业余生活中,达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最终实现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目标,为我国走向世界体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则宜.生命在于运动与营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凯.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27—228.

[3]李燕.健身健美操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7—30.

[4]郭翔.健美操的社区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132-1 33.

社区化网络平台 篇9

一、对主流网络 (社区) 平台上建设网团的分析与比较

1. 百度贴吧与百度空间。

百度贴吧与百度空间是由百度网提供的中文交流平台。百度贴吧建立较早, 用户可以创建或加入不同主题的“吧”进行图文交流, 是目前最大的中文交流平台。各高校、学院乃至班级、社团大都建立了自己的专属贴吧, 由在线时间长的用户作为管理员进行管理。百度空间于2006年开放, 口号是“真我, 真朋友”, 提供了博客、相册、宠物、游戏等服务, 方便大学生展示自我与结交朋友, 一般用户可拥有1G的上传空间。

天津师范大学团委曾在百度贴吧建立了若干个主题“吧”, 通过宣传, 欢迎青年团员加入, 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团支部, 并开展了“嘉宾在线·网团有约”在线活动, 得到了团员的认同。百度贴吧与百度空间具有功能丰富、互动性强的特点, 并与多项搜索 (新闻、网页、音乐、视频、知道、地图) 功能结合, 具有相当大的用户群体, 便于凝聚团员与开展活动。但其对于网络团支部建设也存在一些不便之处, 如缺乏针对大学生用户的服务, 大学生主要还是将百度网作为搜索引擎使用;没有和手机、聊天工具等整合, 实时性不强;界面友好度不强, 同一学校内学生交流不方便。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网络速度的影响, 校园网 (教育网) 访问百度速度不快, 也给网络团支部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人人 (校内) 网。

人人网是由著名的校内网更名而来。它是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人人网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 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它以学生用户为主要目标群体, 访问量大, 参与性强, 访问速度快, 用户基础好, 功能相对完善。

笔者所在单位选择人人网作为网络社区团支部的试点平台, 将第2批网络社区团支部建在人人网上。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同样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人人网提供的基本功能不能满足建立网络社区团支部的全部需要, 人人网以个人用户为基础, 其所提供的功能大部分适宜个人用户的需求, 作为组织的网络社区团支部所需要的组织日常管理功能和组织内部交流功能仅能通过其他途径变通实现。这是在人人网上建立网络社区团支部的最主要障碍。

3. 其他主流网站博客 (微博) 与论坛。

博客 (微博) 又称为网络日志, 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 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发布消息。相比较前几类平台, 博客更突出用户的自述与展示, 更适合作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平台。

论坛 (BBS) 又名电子公告板, 用户在BBS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 发布信息, 进行讨论、聊天等等。许多自发建立的网络团支部就源于论坛, 特别是理科学生热衷于访问技术类论坛, 笔者所在学校的“IT精英”网络团支部就是由计算机技术论坛发展而来。

二、理想的网络社区团支部建设平台功能需求

1. 平台覆盖面大, 网络畅通、界面友好。

大学生在网络上交友聊天、分享心得, 既欢迎与同校、同班朋友的互动, 还希望与在其他学校的中小学同学联系, 和有共同爱好志向的陌生人交流。这就决定了平台的覆盖面必须足够大, 所以一个学校、学院建立的互动平台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前文中分析的主流平台全部为覆盖全国的互动平台。有了足够大的覆盖面, 还需要保证网络畅通与界面友好:网络畅通是登录访问的基本保障, 界面的友好则是用户访问频率和使用程度的保证。

2. 符合青年学生需求, 确保大用户数与高访问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推进,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复杂多元, 网络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思想情感的承载地、释放地和集散地, 其在学生的思想品格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催化力量已非其他媒介所能比拟。网络社区平台提供的功能与虚拟环境, 是确保大用户数与高访问量的根本。交友、博客、相册、视频共享、宠物、游戏等功能是目前网络社区平台的主流功能。

3. 用户信息完备, 允许建立集体用户, 易于实时沟通联系。

由于团支部建设的需要 (如选举、联系等) , 社区平台用户应该保证实名制, 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来认定身份。同时, 平台应该允许建立集体用户 (如班级、社团或团支部) , 可以更换管理人, 通过设置浏览权限, 让非支部用户 (普通用户) 了解支部活动。在建立网站平台后, 可以开发提供实时聊天的软件工具 (如QQ) 或支持短信发送 (如飞信) , 便于及时通知与离线沟通。

4. 开放性的访问方式, 高附加值的网络服务。

由于大学生上网的条件存在差异, 为方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 可以建立WAP页面, 让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浏览并发言, 摆脱计算机的限制。此外, 网站提供的服务也应具有高附加值, 如百度的搜索功能、人人网的投票功能等, 都是经常使用的功能。

网络社区广播的应用猜想 篇10

广播电台在经历电视、互联网的冲击后,目前已逐步形成固定的受众和相对固定的节目制作、广告营运模式,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显而易见。想要打破当前尴尬的格局,使广播电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必须融入到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之中。但是,这种融入不应盲目跟从,而应抓住互联网移动化和社会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找准切入点,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和收益。

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社会化”以相互交织、互相推动之势,席卷百业;这两大趋势仍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潜能(“钱能”)和发展空间。反观广播业,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劣势、颓势已经显现。首先,广播业受众人数在各类媒体中处于弱势,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全国广播听众约为6.53亿,这一数字持续位于电视、报纸受众之后;广播节目构成程式化,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互动有明显局限;广播经营模式总体单一,在电视的兴起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之下,广播发展处于被打压的境地。因此,广播电台随着互联网起舞,做出网络社会化和移动化的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借助“网络社区电台”的模式,将广播电台的天然移动优势和社会化需求,与互联网的移动化和社会化发展趋势相对接,作为广播电台切入新互联网时代、跟上新媒体时代步伐的突破口,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网络社区电台,可以理解为聚合传统听友,同时拓展网络听友、延伸电台节目平台的类型化SNS类媒体。这种新型网络电台,既具有一般SNS类社交网站的优势,又能延伸和拓展电台固有的音频传播特质,是打破时间、空间,将广播从业人员、听众、网友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社会化(可移动化)的网络新平台。网络社区广播可以目前一般的SNS类媒体作为基础(如开心网、人人网等),加入简易的广播 (音频) 节目制作程序,让用户可以上传、分享自己制作的简易音频节目,分享、收听社区友人的节目;电台主办的网络社区电台,可以提供专业主持人的节目,达到社区化的收听效果,方便在线沟通。网络社区电台的手机应用客户端,可提供移动化的社区电台节目(或音频文件)上传、收听功能,打破地域界限。

社区化网络电台将有效地融合电台与互联网,并极有希望延伸出新型的电台节目类型。由传统广播电台主办网络社区电台,更有着许多优势条件。

1.“移动”的天然优势

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车载人群大幅增加,给传统广播电台节目带来了生机,广播具有移动的优势,这一天然优势恰恰与互联网的移动化进程相呼应,通过网络社区广播,可以实现广播网络移动化,打破单一的广播输出模式,为移动人群带来无时空限制的广播互动乐趣。这一变化,能够将广播原先拥有的移动车辆用户人群,拓展至所有手机移动人群,听众基数发生量变,还可以增强听众、网友对电台节目的黏性,形成广播媒体在移动媒体中的绝对优势。

2. 电台有“互动”的迫切要求

电台节目主持人囿于平台局限,难以实现与听友的流畅互动,目前的电话、短信等方式,已不能满足节目和听众的需求。网络社区电台则能有效地带领广播进入“社会化”时代,将广播听友从线下拓展到线上,通过网络电台社区进一步融合电台和听友的关系,为广播人和广播爱好者之间建成网上无壁垒的类型化社区。

此举,既有利于广播人与受众更好地互动,从而拓展节目制作思路、开拓制作空间,网络社区广播还将为“草根DJ”打通展现才华的管道,改变广播业的单一输出生态,实现线上线下平等、优质互动。

此外,在宣传舆论导向和安全保障方面,电台辖下的网络社区电台也更具经验。

3. 享有“台网互动”的政策鼓励

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正在提速。在政策引导下,近两年电台台网互动、融合的气氛非常浓厚,各省市纷纷建立网络电台。抓住先机,用足政策,迅速融入互联网新时代,走向“移动化”、“社会化”,将成为广播电台发展的新引擎。

4. 传统广告新投入渠道

网络社会化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还表现在广告支出比例上。美国2009年的数据显示,广播、电视、印刷业的广告投入分别呈下降趋势,其中电台广告投入仅为9%(所有媒体类型中最低),而网络的投入时间和广告投入比例呈攀升趋势。《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传统广播广告遭到分流、广告形式单一、品质流俗的现实不可否认。与此同时,社会化的SNS类媒体和微博类媒体的营销模式则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网络社区广播的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网络社区不是乌托邦 篇11

在近期的伦敦骚乱事件中,网络社区就被指责说,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骚乱分子在Twitter上进行组织,通过网络社区这个“小世界”,原本陌生的骚乱分子能够迅速地了解同伙的情况,并能有效地组织起来,选择袭击目标和躲避警察追捕。

网络社区虽无法免责,但难免有些无奈。“小世界”的联系通达使得活动有了最客观的人数基础;人们生活在强调自我的时代,内心对集体归属感的需求极为强烈,这是活动的心理基础。有了客观和主观的基础,再由一个契机,即通过一个带头人点燃一个导火索,骚乱便发生了。而后,当地居民再次借助Twitter和Facebook向网友发起倡议,组织人们清扫街头残骸,恢复这座城市的原有面貌。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又为网络社区正名。

通过网络社区这个平台,人们可以作奸犯科,也可以行善积德。如同用刀来切菜还是行兇在于持刀者,而不在于刀。卖刀的可以不用管买者拿刀去干什么,但网络社区要为不法者的行为买单。毕竟前者是个体行为,后者是群体行为。既然是群体,就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而要承担起责任,社区要做的还有很多。更何况不法分子给网络社区带来的麻烦还多着呢。要知道不是每个人干完坏事儿后都会秘而不宣,偷偷溜走。除了联系同伙,有些人会到网络社区中“吼”一下自己的“事迹”。因此美国纽约警察局在日前便针对此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专门用于追踪社交媒体上的潜在犯罪者。

这对全世界社交网络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刀具尚且要进行管制,网络社区更需监管。网络社区不能“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地屏蔽掉所有可疑的信息交流,而警方的“潜水”就如同网络“小世界”中的便衣警察,既不打扰民众的使用,又让作奸犯科者心存忌惮。此外,“小世界”中的犯人一旦被发现,不仅在现实中需要被关进监狱,社区也应暂停掉他的账号,使其在网络中也呆在牢房里。

论网络社区的舆论传播 篇12

一、网络舆论的引发

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议题的出现往往是一个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对一种社会热点的集中关注。一种情况是突发模式,一般以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的发生为导火索,传统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后网络媒体再编辑报道,如“躲猫猫”事件、孙志刚案等一开始是由报纸、杂志或电视进行了报道,经网络媒体转载,事件便得到更大程度和更广泛的关注。网民在接触到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并且对该新闻报道感兴趣时,就会把自己的的认识和想法进行表达,网络给了网民及时、随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正好满足了网民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表达需求。

另一种情况是属于渐进式模式,社会矛盾的逐渐积累对公众舆论的刺激在不断加深,人们对社会矛盾和公共事务的感受和认识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当一种社会矛盾出现并不断形成和积累,从无到有、由强到弱、由隐匿到公开,最终可能引发了与这一社会矛盾相关的社会事件的发生,从而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因此舆论得以引发。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整合

众多个人意见在网络上发表并经过复杂的交流、融会、取舍和整合并最终达到倾向性的多数一致意见。这是公众形成比较一致的舆论意见的重要阶段。

当一个富有争议的,能引起网民极大兴趣的原帖或转帖在论坛中发布后,其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讨论对象触动了集体情绪的时候,网民就会不断跟帖和转帖,跟帖的过程就是意见集合的过程。就越能引发强大的网上讨论热潮,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多人参与讨论就越是放大。同时,网络的自动统计功能也将每周或每周的最热帖子及时公布和更新,关注度的传染也会让点击量排名靠前的帖子受到更多的关注,并有可能被其他网站的管理者或者网友轻易转载到其他论坛,随着议论圈的不断扩大,意见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意群体不断增多,凡是能符合和表达人们心愿的意见,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为政策制订者或决策者所采纳,并加以宣传、扩散,使之家喻户晓,最终成为社会舆论。公众分散、零碎的意见经过整合以后,就变成了一股或几股强大的社会舆论意见。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经整合变成了一种公众意识。社会舆论意见的形成和广泛传播,标志着社会舆论的最终形成。

三、网络舆论的平息

对于任何一个公共事务,无论网民曾经的讨论多么热烈,随着事件的推移和事件的进展都会由盛而衰、甚至消失。当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专业信誉和拥有的组织资源的传统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对有关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跟踪和较全面的采访并报道出来的时候,公众对事实的真相了解清楚和觉得没有探讨的必要的时候,舆论渐渐平息。另外,当事件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或者事件本身已经得到解决时,便暂时失去其新闻性,然后被其他新的讨论议题所淹没,舆论也就销匿到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中了。

四、网络舆论的互动模式思考

网络舆论互动的及时和快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舆论可以实现信息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互动和意见的不断整合。在全方位的互动中,各种意见相互整合和碰撞,最终形成趋于一致的舆论。双向互动的传播途径使得网络媒体不仅是议题的设置平台,也是对议题进行意见表达和观点争锋的议论平台,舆论的形成和传播都可以在网络媒体中进行,这种传播模式比传统媒体显得有效得多。

1. 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网络舆论的引起和发展,往往是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造成的。受诸多新闻选择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往往会将网络中点击率高、评论跟帖频率高以及按照新闻价值评判标准进行选择后的事件在传统媒体中加以编辑进行二次、三次报道,而这些以专题报道或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的对事件的追踪和全面解读,使得受众对事件的关注点向其他方面转移,新闻事件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得到确认和放大。相反那些没有被大众传媒关注的新闻事件则很快就销声匿迹。

网络言论因为网民的“畅所欲言”,因而观点相对分散和全面,而传统媒体则相对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评论起到“过滤”作用;更由于网络的快速迅捷,使得这种反馈互动速度极快,经过一次或多次循环反馈循环,网络舆论被不断提炼,新闻事实被不断挖掘,社会影响不断增大,从而影响事件的进程和舆论的发展。正是网络舆论事件及其环境的交互作用为更多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而传统媒体根据这些线索形成的报道又在网络媒体加以放大,形成多元性的网络舆论。

2. 网民与意见领袖的互动

网络中的版主或者高级灌手以其颇有见地的言论来影响网络舆论的传播,他们不仅仅可以引起网络舆论的生成,而且他们往往以其较高的权威性和其较为深刻见解左右着其他网民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隐形引导、控制着舆论的方向,发展趋势和发展程度。有时候一个“舆论领袖”的见解可以让网民对整个事件的发展有一个完全相反的认识和看法。舆论就是在这些“意见领袖”与网民的意见互动中不断起伏和涨落,最终归于平静。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国良.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下一篇:铝型材挤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