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精选6篇)
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 篇1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我省社区矫正工作自试点以来至今已整整十年,虽然在这十年中我国《刑法
(八)》和《新刑诉法》相继确立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两院两部”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浙江省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各地的组织机构、监管体系和保障机制也逐步在健全和完善过程中。然而,就我们宁波现在的社区矫正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基础保障和其他绝大多数地区一般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社区矫正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正在逐年累积,如再长期得不到化解将会对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工作风险
现行的社区矫正各项工作制度,把执法、教育、监管工作任务和责任都推向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但却缺乏具体的“人、财、物”各项保障机制,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及不对称。现在对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而言是“规定多、任务重、责任大”,但对应的却是“机构弱、人员少、保障缺”。工作一有疏忽出了问题,社区矫正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更是要承担严重的工作责任,甚至法律责任,使社区矫正工作成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雷区”。社区矫正科室人员和各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却没有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不能安心工作。
二、监管风险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管理原则,使大量的外来人员纳入到当地的社区矫正范围,造成当地本已不足的社区矫正监管资源更加贫乏,加上外来人口流动性大、社会背景复杂,往往会形成社区矫正监管空洞,并漫延至整个区域,使社区矫正监管处于应付状态。另对社区矫正对象缺乏完整的、科学的风险评估系统,使相应的监管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司法部、省司法厅社区矫正部门和各级领导更是“重程序、轻实效;重任务、轻保障;重成绩、轻问题”,使社区矫正的监管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
针对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严重的工作和责任风险,建议上级各相关部门:
一、尽快制定社区矫正法。只有把法律制定出来了,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才有法律依据,才能理直气壮,各级领导才会予以重视,才会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强制的保障。政府应把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同等对待,包括经费划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都应与监禁矫正一视同仁,应尽早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社区矫正警察队伍,并配备相应的社区矫正执法车辆、警具等装备。
二、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强化司法行政人员防范风险。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中风险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防范风险,就必须从适用前调查评估、接收、管理、宣告等每个程序都要严格规范执法,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要客观公正、严肃认真开展评估调查,从人员资格、程序、笔录都要规范,该回避的还要回避。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管理,做到每周一次电话,每月一次谈话记录、思想汇报、学习教育、社区服务都要有记载,对表现好的矫正对象、该奖励的就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矫正人员,该警告的就警告,该治安拘留就治安拘留,该收监的就收监,有脱管、漏管的要及时向公安和检察机关通报,切实履职尽责,防范自身风险。
三、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要求,公、检、法、司各机关应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内部执法和法律监督。积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进一步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当前社区矫正协管员,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于政府编外聘用人员。如各地能按社区矫正人员20:1的要求配备社区矫正协管员,可有效解决眼前司法行政社区矫正干警严重不足的矛盾。
四、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属地管辖、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五、加强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建设,全面落实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及通讯管理系统的应用,对社区矫正人员定位监控实现全覆盖,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管失控,确保社区矫正监管安全。
2014年3月31日
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 篇2
关键词:电子监管,社区矫正,信息化
信息化、科技化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点, 社区矫正信息化也是我国社区矫正未来发展的方向。社区矫正信息化主要是指在社区矫正中利用电子监管技术对服刑人员进行监督, 实现从“人员管理”到“科技管理”的进步。武玉红教授指出:“电子监管技术是指利用科技设备 (包括电话、无线电讯传输、恒星定位科技等) 在罪犯的手腕或脚脖子上附上一个电子传导器, 监督受控者是否遵守法律规定或者其他为罪犯设定的特别应遵守的规定, 若违反, 电子传导器便会发出警报[1]。”1981年, 贺氏智能Modem研制成功, 为电子监管技术奠定了基础。此后, 电子监管技术飞速发展, 从刚开始的“单片式”电子监控终端设备, 到后来的“双片式”电子监控终端设备模式, 实现了对传统社区矫正电子监管体系的重构。2008, 俄罗斯联邦处罚执行局启用“电子手铐” (电子监管方式具体方式之一) 来监视犯人。近年来, 美国的50个州中已经有48个州在社区矫正中使用电子监管技术, 欧洲使用最多的是英国、瑞典以及荷兰。其他的发达国家, 诸如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都较大范围的使用了电子监管技术。在我国, 江苏省苏州市于2009年开始通过手机GPS定位方式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是我国实行社区矫正制度中最早使用的地区之一。可以说, 我国的电子监管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还是比较早的, 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信息化、科技化的大潮不可逆转, 在社区矫正中应用电子监管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应在社区矫正中推广应用电子监管技术, 探索高效的监督管理方法, 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区矫正道路。
一、电子监管我国社区矫正发展概况
(一) 电子监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在社区矫正中引入电子监管技术, 以便于更好的对服刑人员实行监督管理。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采用GPS定位手机的方式来监管社区服刑人员, 通过手机的定位信息来监督服刑人员的运动轨迹, 进行实时预警和信息提示。通过定期的发送相关法律、法规等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防止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2013年, 上海市司法局出台了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着力全面开展在社区矫正中应用电子监管技术的工作。2014年, 湖北省武汉市开始构建武汉市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 利用GPS、RFID、VPR声纹识别等现代技术, 初步构建了市局与各区级及基层司法所之间的“电子围墙”信息系统, 是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进一步深化。2015年, 北京在社区矫正中也全面铺开电子监管技术, 社区服刑人员被要求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不可拆卸的电子腕带, 强化对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监督社区服刑人员在此期间的行为有否违规, 以此决定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监管时间长短以及是否撤销缓刑。
(二) 在社区矫正中扩大使用电子监管技术的紧迫性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始于2003年, 2005年扩大试点, 2009年在社区矫正在我国全面铺开。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 》正式确定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 2012年3月, “两高两部”联合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出台, 该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工作流程、基本要求都做了比较规范的规定, 加快了社区矫正发展的步伐。截至2013年10月底, 全国各地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66.5万人, 共解除社区服刑人员100.7万人, 现有社区服刑人员65.8万人。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罪率为0.2%, 社区矫正取得巨大的社会效果。但另一方面, 2013年1—10月, 社区服刑人员净增9.4万人, 社区矫正监管压力陡增[2]。笔者通过走访调查, 发现各地司法所的在编人员人数少, 甚至个别地方是一人所。作为基层司法部门, 司法所的工作就非常繁杂, 本来就号称有“8+1”个职能, 现在社区矫正的工作再落到司法所的头上, 使得司法所不堪重负。法院在判决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时, 会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定期到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日常生活状况及行程。但在实践中, 每次都到司法所报道的服刑人员屈指可数。另外, 司法所人员虽然会不定期到服刑人员住所监督检查, 但由于司法所工作量大, 在编人数少, 这种监管方式往往流于形式, 大多变成以打电话询问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的方式, 在此背景下, 服刑人员的脱管漏管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 社区服刑人员人数有加快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各地司法所、司法局的在编人数不可能同步增加。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问题成为摆在各地司法局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还处于“人管”的模式, 一些地区因为害怕社区服刑人员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从而不对犯罪人员实施社区矫正惩罚措施。社区服刑人员的脱管漏管现象, 势必会成为影响社区矫正进一步良性发展巨大障碍。
二、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应用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中的优势
1. 切实提高监管力度, 防止脱管漏管现象
脱管漏管现象一直是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 各地的社区矫正机构也通过不通的方法来监督管理社区服刑人员, 然而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社区服刑人员的违规率和再犯罪率是各级司法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社区矫正机构最开始引入电子监管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由于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时刻处于监管人员的监视之下, 社区服刑人员的行动范围、身处位置司法所都了如指掌, 极大的规范了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 在社区矫正中对社区服刑人员运用电子监管的手段, 社区服刑人员知道自己处于监控之下, 其行为举止得到了较好的约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应用高科技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终于使得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 有效降低监管成本,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人类刑罚的人道化、轻缓化、社会化和科学化, 代表了刑罚执行制度的发展方向, 是今后刑罚制度发展的重点。我国社区矫正人数在近年来的不断增长也表明我国刑法越来越注重“宽严相济”的思想。社区服刑人员规模持续增大, 司法所的监管压力空前加剧, 然而我国目前的司法资源十分有限, 以目前的司法所人员配备是远远无法满足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的要求的。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也能改变监督管理模式, 如何应用科技进步和现代化技术对社区服刑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矫正中引入电子监管技术, 一方面, 电子监管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力度与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有助于保持司法行政系统的简洁性, 不至于盲目扩员, 防止机构臃肿现象的出现。就短期而言, 可能需要投入一笔较大的经费来引入电子监管技术。用长远的眼光看, 电子监管设备具有重复利用率高、监管效果显著等特点, 减少费时、费力的人工监管, 降低监管成本。比如说, 在2012年, 上海市司法局投入的150套电子终端设备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电子监管就取得十分良好的应用成果。不仅能够高效的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监督, 还能减少人工监管而支出的费用, 有效的降低课监管成本,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降低社区服刑人员的违规率
电子监管技术的使用, 使得社区服刑人员实时处于司法所的监管之下。一旦做出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即意味着要受到惩罚, 有助于社区服刑人员严于律己, 电子腕带和电子脚镣随时随地的提醒着服刑人员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 为了防止社区服刑人员对受害者的报复, 保护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或者对娱乐场所、高档消费场所、学校等关键场所设置禁入等方式, 可以提供内置RFID芯片的感应装置, 由受害者随身携带或者安装在受保护的固定场所, 当受限制的社区服刑人员接近被害人或者进入禁止场所时, 系统会自动报警, 提醒受害人并通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以加强对受害者或者固定场所的保护[3]。通过24小时的不间断监督管理, 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危险系数进行评估, 如果评估的危险系数高, 则应当取消社区服刑的方式, 改为传统的监禁刑。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 比如3个月内, 社区服刑人员没有违规, 表现良好, 则应当取消电子监管的方式, 改为定期到司法所汇报行踪等方式加以监管即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的分析, 降低社区服刑人员的违规率和再犯罪率。
4. 有助于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人道化、社会化的刑罚方式, 其本身就蕴含着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化的目的。在社区矫正中实行电子监管技术, 有利于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 促使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电子监管是监管的一个手段和过程, 终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造, 促使社区服刑人员更好的回归社会。电子监管技术的运用, 就是把社区矫正从简单的刑罚的执行功能, 延伸到安置帮教的功能。通过电子监管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进行记录, 再结合大数据系统进行动态行为分析, 制定更为科学的监督管理方式, 及早的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行为, 使其更好的回归社会。
(二) 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采用GPS手机进行监管存在巨大漏洞
刚开始实行GPS手机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 较好的发挥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管作用。但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机分离”现象, 社区服刑人员“忘带”, 或者携带GPS手机出去不方便等问题一再出现, 这使得电子监管并没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其次, 社区服刑人员有意无意的让GPS定位手机欠费停机, 使其无法发挥定位的功能。再者, GPS定位手机长期流转, 手机十分容易损坏, 一大笔的维修费用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与立法目的相悖。最后, 司法所的信息, 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信息涉及国家机密,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GPS定位手机运用的GPS定位技术是基于美国平台的, 定位手机使用、回收的数据经过美国的发射基站, 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2. 各地信息孤岛化现象明显
对于电子监管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的数据格式并无统一的标准。在先期试点的地区由于各个系统的开发公司不同, 导致相互间系统和数据并不相兼容。目前省厅和下属单位的数据传输只能实现单向上报, 上级业务部门尚难以实现对下属单位的数据进行调用和查询, 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 有部分省份实行省市两级基础网络结构, 部分省市实行省市县三级网络结构, 各地区之间的技术并无统一的标准, 造成各地的信息交流出现障碍, 信息孤岛化现象明显。
3. 相关的配套监管措施缺位
英国在《1991年刑事司法执法法案》中, 对电子监管的适用对象、范围、期间、年龄等均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解释[4]。在我国, 在《刑法修正案 (八) 》中虽然增加了相关的与电子监管相关的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 不具有可操作性, 遗憾的是《刑事诉讼法》也没有相关规定。导致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中对适用电子监管的期限、服刑人员的隐私保护、电子监管错误的处理方法均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徒法不足以独行, 相关配套监管措施的规定和完善, 才能更好的推进电子监管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
三、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和完善
(一) 完善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中的相关法律法规
社区矫正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三个年头, 从刚开始的试点工作, 到后来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到现在成为我国刑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矫正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法律依据也在不断的完善, 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出台, 也意味着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有了更充足的法律依据。笔者认为, 为推进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发展, 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1. 规范电子监管适用程序和监管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三条:适用社区服刑的人员为: (一) 被判处管制的; (二) 被宣告缓刑的; (三)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其中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 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四) 被裁定假释的; (五) 被剥夺政治权利, 并在监外服刑的。那么, 是不是上述的五类人员在社区矫正中都会使用电子监管设备呢?显然不是的, 如果那么多社区服刑人员同时接受社区矫正, 一方面, 电子监管设备的器材不足。另一方面, 超大的负荷量将导致社区矫正机构无法正常运转。在实践中, 英国在1995年将电子监管手段首先在未成年人身上应用,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督管理[5]。美国把电子监管广泛应用在家庭暴力者、酗酒、滥用药物者等犯罪分子, 目的是降低这些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在我国, 对社区矫正对象是否实行电子监管由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自由裁量。笔者认为, 这种决定方式过于自由, 可能会导致真正需要电子监管设备监管的服刑人员“逍遥法外”, 也有可能导致不需要电子监管的服刑人员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因此, 我国应当规范适用电子监管的监管对象, 比如说优先对未成年人使用, 对人身危险性较大、不遵守社区矫正的某一类服刑人员使用。确定电子监管的对象后, 在电子监管的适用程序上, 应当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才能对其使用电子监管的方式。除了司法所认为确有必要使用的除外, 但应当报请上级部门审核。法无明文即禁止, 司法所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应当做到有法可依、司法所职权不能被滥用。
2. 明确服刑人员接受电子监管的时间跨度
美国电子监管的平均使用期限是80天。美国评论指出, 电子监管的使用期限至少为三个月, 因为时间太短不能使他们受到应有的痛苦与损失的体验, 如果少于三个月, 不能有效地促使罪犯更新的作用[6]。笔者认为, 我国可以参考美国的电子监管期限, 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3个月电子监管, 社区服刑人员在此期间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可以解除电子监管措施, 改为到司法所报到等方式加以监管;在电子监管期间服刑人员违反相关规定, 经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警告后仍不改正的, 可以延长电子监管期限, 但最长不得超过9个月。
3. 电子监管出现错误的救济方式
电子监管技术依托的是电子终端设备, 按照人类目前的掌握的技术, 电子终端设备出现故障或者错误是相当低概率事件。但从立法上, 我们应当加以考虑, 对于电子终端设备出现错误时, 服刑人员可以申请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予以检查、更换设备, 对于电子终端设备的错误反馈, 不纳入监管考核结果。
4. 完善电子监管和其他设施相结合
英国在社区矫正中已经普遍应用电子监管技术, 并且还配合宵禁令、社区恢复令、社区惩罚令、毒品治疗与检测令等方式相结合, 极大的提高了社区矫正的监管力度。同时, 有利于更好的改造社区服刑人员, 使其更容易回归社会。美国在社区矫正中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特殊罚金、通知被害人令赔偿令等措施结合起, 以期达到改造社区服刑人员, 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在我国,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立法是粗线条的, 并没有规定社区矫正和其他惩罚措施相结合, 目前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也仅仅靠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上门走访和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所报道, 汇报行踪的方式进行监管, 监督的手段单一, 而且效果一般, 在实践中脱管漏管现象频发。笔者认为, 一方面, 在社区矫正中应用电子监管是大势所趋的, 应当加快推进的步伐。另一方面, 在社区矫正中引入其他惩罚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 诸如在社区矫正中可以引入罚金、社区服务令等方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改造功能, 是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 采用“双片式”电子腕带监管设备
最开始应用的GPS定位手机技术, 容易出现“人机分离”的现象, 还有手机恶意欠费等现象, 导致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司法所投入使用电子腕带或者电子脚镣等“双片式”电子监管设备来监管社区服刑人员。
电子腕带和电子脚镣具有GPS定位手机无法比拟的优势。
1. 具有多维的定位功能。新型的“双片式”电子监管设备采用卫星定位、北斗/GPS双模式定位方式、移动基站辅助定位、惯性导航定位等技术, 全天候无死角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 有效的防止了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因此, 应当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推行“双片式”电子腕带或者电子脚镣的监管设备。
2. 具有全方位的多重防攻击保护、高安全性的非法拆除报警功能、超长的待机时间 (一般为2年) 、24小时不间断监督电子腕带位置等优势。在社区矫正试点中应用电子手环和电子脚镣的方式监督服刑人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更加坚定了我国下一步电子监管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 建立统一信息网络交换平台, 加强信息共享
电子监管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很大难题就是信息孤岛化严重。由于我国各个省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并不同步, 在社区矫正中实行电子监管技术的省份也存在先后之分, 各地区采用的网络接入方式、业务平台处理系统、建设状况等存在巨大差异。从全国范围看,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的数据格式并无统一的标准。全国的司法行政系统详细数据格式标准仍然没有出台, 嫌弃试点的省市和后期试点省市的数据格式差异巨大, 不利于国家统筹规划, 优化电子监管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以广东省为例, 全省各地市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基础网络尚未健全, 没有一个统一的司法系统专网, 这给社区矫正统一部署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 不利于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当前, 我国人口流动频繁, 社区服刑人员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不完全一致, 社区服刑人员在外务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各个地区之间的监管数据不能相互传输与交换, 势必又会出现脱管漏管等问题。因此, 电子监管的下一步发展重点应当在于建立统一信息网络交换平台, 加强信息共享, 协调各地区的司法工作。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部署, 促进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发展。
(四) 优化司法行政系统, 建设社区矫正专业队伍
我国目前主要是由各地司法所监管社区服刑人员。但正如前文所述, 各地区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少, 而且要承担的业务范围相当广泛, 工作量巨大, 很难有人专职专责来负责社区矫正的监管工作。笔者经过在广州市的一些司法所调研得知, 虽然司法局相当重视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 也要求每个司法所至少应当有一个工作人员专职专责管理社区矫正事务。但在实践中, 由于各个司法所承担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负责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往往也要被安排从事完成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六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作为依法承担社区矫正任务的专门国家机关, 应严格履行职责, 协同配合, 制定相关制度, 有序规范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支持、配合专门的国家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组织、指导或委托, 参与、协助社区矫正工作。在实践层面, 各地派出所仅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递交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核, 并没有实质落实相关监管职能。检察院同样具有监督管理社区服刑人员的职能, 但是《社区矫正法》并没有对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方式、途径、模式等作出详细的规定, 检察院的监督职能也没能很好的落实到位[7]。同样的, 居委会的工作量繁杂且法律并没有规定居委会工作人员如何监督社区服刑人员, 导致居委会的监督管理职能也还只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定。最后, 社会志愿者的参与力量更是微弱。笔者经过调研, 个别司法所吸收社会志愿者参加社区矫正工作, 但志愿者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 社会志愿者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的人数严重不足, 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工作并不熟悉, 参加的兴趣也不大。另一方面, 即便招募到社会志愿者, 这些社会志愿者的质量参差不齐, 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不足, 特别是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心理学者等志愿力量严重不足, 导致社会志愿者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 目前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是“九龙治水”, 各个机构推诿现象时有出现, 这加剧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难问题。因此,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监管队伍势在必行。一种方式是另外设立一个专业司法矫正机构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 另一种方式是在各个司法所下设立社区矫正专门机构来负责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意见, 在各个司法所下设一个专门机构在外国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 我国可以借鉴。另外, 在司法所下设一个专门机构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并且落实的速度快, 可以尽快的组建起来, 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具体而言, 社区矫正队伍的人员必须是将懂专业的、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 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 并且广泛吸收社会志愿者, 使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8]。其次, 社区矫正队伍人员要懂得犯罪学、心理学、刑法学等专业知识, 在危机处理、组织协调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工作能力突出和专业知识过硬, 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 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目标[9]。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再配合先进的电子监管技术, 二者相得益彰, 相信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水平必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使社区矫正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的发展道路和我在局部地区应用电子监管技术等经验, 都充分证明了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符合社区矫正发展方向。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在社区矫正中将会大面积的推广电子腕带或者电子脚镣等电子监管设备, 以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电子监管在社区矫正中应用的法律法规, 为加快推进电子监管技术保驾护航, 使得司法行政机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推进刑罚科学化、技术化、社会化进程。在实践中, 应当按照各个司法所的人数配备电子监管设备。另外, 各个司法所根据自身的情况, 社区服刑人员危险性较大的, 可以提出适当增加电子监管设备, 提高监管水平。在司法所电子监管设备不足的情况的, 优先在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社区服刑人员身上使用。其次,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 把电子监管设备多用于社区矫正中的未成年人, 加强监管力度, 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武玉红.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260.
[2]刘强, 姜爱东.社区矫正评论 (第四卷)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4:1.
[3]梅义征.社区矫正制度的移植, 嵌入和重构[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170.
[4]刚彦, 王敬.浅析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8.
[5]武玉红.电子监控在我国社区矫正中的运用与优化[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3 (3) .
[6]刘强.美国刑事执法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228.
[7]夏雪.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问题小议[J].学习月刊, 2016.
[8]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趋向[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176.
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 篇3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解决措施
1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我国国土资源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改造,同时也使得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金土工程”的建设和二调、规划等工作开展,使得我国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尝到了成果,与此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数据,这些合作对于日后进一步对我国国土资源监管、调控和深入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之中,运用科技信息手段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发展和构建国土资源“一张图”,要对国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要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对国土资源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建筑以科技信息为核心的管理手段,转变监管方式,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和实现国土资源的全场监管和高效配置。
2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不管是在硬件和网络基础建设中都已经出不具备一定规模,但是纵观全局,现有的监管平台中仍然存在有三个不足:第一,“一张图”数据系统建设不完善,并没有真正地把“一张图”数据建设实现;第二就是缺乏统一的监管平台,已经建立的业务系统之间联系不紧密;第三就是要完善智能决策分析水平,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监工和分析,相应的计算机分析模型库没有建立等。
3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目标与内容
3.1监管平台的总体目标
以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为基础,把有关数据和应用系统集合,从而建立信息采集与动态检测、信息比对核查和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集一体化的平台监管,这样,各级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就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当地土地资源的实时情况,能够对“批、查、用、补”、地价检测、开发利用以及土地登记等进行全方位了解,真正实施国土资源各类效绩科学评估,对突发性地址灾害的应急能力加强。
3.2平台建设的内容
3.2.1地政监管子系统建设
土地违法按键线索的发现与信息采集、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和进程等情况的监管以及土地市场交易监管和土地综合政治项目监管都是由地政监管子系统进行监管设。
3.2.2各类业务系统的完善与整合
内部业务系统的整合与联动。“金土工程”建设完成的一系列应用管理子系统以及其他配套洗头都是由内部业务系统。当前市场国土资源管理各个业务系统相互之间的联动主要氛围两类:一类是地政管理各子系统之间,地政管理系统与市场管理系统、执法监察系统、统计上报系统之间的联动;另一种就是矿正管理系统与矿业权市场管理系统之间联动。
与同级部门系统之间的横向联动。通过地理空间框架建立的公共平台,就能够将地方相关部门与国土内部业务系统之间联动,这样就能够全面监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3.3矿产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过程监管
矿产资源合规性和合法性监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权市场监管、矿产资源勘察和开发利用的年检和缴费情况监管以及对代谢那个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地质资料汇交情况监管。
3.4平台技术架构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应采用三层结构,这样就能够实现时空火速局仓库构建,能够将大量的数据存储与动态更新、异源和异构数据进行整合,能够对大量的二维、三维数据快速浏览、集成、分析处理。
3.5应用层方面建设
应用层主要就是分为业务监测和业务评价两个方面。业务检测类应用就是对国土资源进行量化的检测、分析统计,通过具体的国土业务数据工作。业务检测通过利用基础服务层将所有应用都提高到了最大化的动态定制方式。而业务评价则是利用基础服务层,对我国的国土资源保护以及利用的评价是通过模版、规则和阀值等方式定制,使用预警、报警、报告、分级等方式进行。
综合监管是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综合检测、综合查询、分析统计、制式报表等都包括在内,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国土业务监管功能。
4结语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而且又能够符合政务决策信息化和定量化的科学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监管平台的建设还大大提高了“金土工程”的服务水平,不但能够为国土资源监管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范延平,吴洪涛.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与展望[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
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 篇4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处于工作试点与理论研讨同步摸索与推进的态势,但种种举措均局限在修补的层面,喧嚣而无序,尤其对未成年犯而言,我国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还处在摸索阶段,在矫正主体、矫正项目、矫正方法上还存在重大缺陷。未成年矫正对象,即是因实施了危害社会、应受刑罚处罚的符合社区矫正条件而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如何加强对社区矫正中的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发生,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具体体现,需要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情况,发现新问题,积累新经验。结合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综合我参加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对社区矫正中关于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犯罪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特点有:一是从犯罪成员看,在校学生或是辍学在家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多。如近来我所接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多为在校学生,因为地区特性,我辖区学校较多,大部分学生多为外地人。学校多为技校或中职类学校,使得这些刚刚跨出家门,转入学校管理的学生,在离开父母的管理后,思想上对自己放松,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讲究哥们义气,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从犯罪类型看,财产型犯罪和暴力犯罪居多。首先是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就是崇拜影视片中的黑社会大哥,讲哥们义气,呈“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三是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1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上网、玩游戏、吸烟、酗酒滋事,有的还通过网络交友,诱骗涉世不深的少女上钩,实施暴力,抢劫、强奸、拐卖少女。
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涌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如果不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力度,对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挽救,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监禁状态下交叉感染的影响,以及由监禁所造成的如自由、学业、亲情等方面的限制与正常社会环境的隔绝而带来的恶劣影响,为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强调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宽缓处遇。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也都强调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司法部门在判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都会考虑宽缓,以不起诉或判处缓刑为主,这样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也会逐年上升,如何对这些未成年矫正对象教育、监管,提升矫正实效、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是我们基层司法所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未成年矫正对象犯罪的因素及特点
未成年人失足原因多样,各不相同,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法制观念不强等都有关系,因此,未成年矫正对象除了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外,还与他们的心理、成长环境相关而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掌握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注重矫正的各个环节,便于实施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教育,对提升矫正实效、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至关重要。
1、自身因素。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导致他们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2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思想幼稚单纯、情绪容易波动、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模仿力强,容易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未成年人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在未成年矫正对象身上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法制观念淡薄。当他们实施犯罪行为时,有的甚至觉得好玩,根本不知道或没有考虑这是否是犯罪。判刑后,有的人虽然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都是肤浅和片面的。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犯罪心理和不良恶习。一些未成年矫正对象主观恶性,不以犯法为耻,不能体会到受到刑罚对自己一生的长久影响,在短期内会认为被判刑反而有了炫耀的资本,恃强凌弱,善恶不分,一旦遇到机会,犯罪意念疾速滋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其纳入重点矫正的对象,坚持重点监督与适时奖惩相结合,对不服管教、违法犯罪的,必须依法对其严惩不怠。三是不能正确认识适用社区矫正的意义。部分未成年矫正对象不懂“从轻减轻处罚”的涵义,而在犯了罪后不用坐牢不用受苦,并没有体会到法律的威慑力,容易产生“犯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思想。同时,由于缺少及时的心理矫正和必要的引导沟通,有的未成年矫正对象有一种“破罐子破摔”心理,为其重新犯罪埋下了伏笔。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父母关系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满嘴秽语,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 3 二是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孩子犯罪后,父母在失望和焦虑心情驱使下,反而会出现更为不当的教育形式,在客观上不但没有帮助未成年人矫正不良思想和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还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教育效果,使其再次陷入犯罪的深渊。
3、学校因素。近几年来,学校在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上作了很多努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缺乏现场氛围的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注重文化教育忽视德育教育。目前农村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条件还有欠缺,有的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因此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二是有的教师育人方法单一,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有的教师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有的教师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三是校园周边频频发生的斗殴、敲诈等不良事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是有些农村学生在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辍学)就回家务农,而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回乡就业的学生一般 4 都缺少一技之长,智力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回村后容易无所事事,而易滑向歧途。部分学生一旦犯罪便被打入另类。一般学校都有规定,只要受到刑事处罚的就要开除学籍,这些未成年人或者被送往工读学校,或者不愿意接受工读学校严格的管理拒绝入校,被推向社会,在社会闲散、游荡,很多会再次犯罪,甚至成为惯犯。如本地区内的专职类学校较多,这样学生犯罪后,大多数被学校拒之门外,这些学生破罐破摔,在外拉帮结派、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但在一些阴暗角落仍滋生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困难,影响了少数未成年人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迷信、暴力、淫秽等不健康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社会上不良风气、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网络文化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一些青少年在受黄色音像制品和淫秽书刊及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下,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而他们大多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又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谋财害命,走上了犯罪道路。为避免被判处刑罚的未成年犯在监禁过程中受到教唆、传染,以适用社区矫正对其进行改造,由专门的矫正机构和矫正志愿者对其实施管理、教育,但因其仍在社会上,还维持着正常人际交往,有的矫正对象则利用监管工作间隙,沿袭从前的不良生活和朋友圈子,或受成分复杂的居住环境的影响,延续着不良习惯,徘徊于犯罪边缘,稍有不慎便会重走老路,引 5 发犯罪,若再出现下落不明、脱管、漏管的情况,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三、如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做好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
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实施矫正,需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发挥职能部门整体协调一致的优势开展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建立起挽救未成年矫正对象的配套体系,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
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沾染不良行为,但相应的是其主观恶性也不深,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帮助、引导和保护,其戒除恶习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时,应当充分考虑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身心特点,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1、个案矫正。未成年矫正对象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开展矫正工作时,应全面调查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亲朋关系等,根据调查情况,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犯罪性质,分析其不良行为的原因,查找其犯罪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措施、明确矫正工作目标,帮助其增强法律意识,确保有效矫正,使其能早日回归社会。
2、思想矫正。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易于感化的特点,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时,除采用定期汇报思想和活动、限制权利、公益劳动等措施外,应侧重于教育感化,加强思想矫正。由于未成年人存在逆反心理,在对其进行思想矫正时,一味地进行说教有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6 矫正工作者除了采取主动的谈话教育、课堂教育之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先进人物事迹、阅读法律书籍、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邀请改造好的未成年人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激发、增强他们参与矫正活动的积极性,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
3、心理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其复杂心理上的原因,为达到矫正的目的,必须首先消除未成年矫正对象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因此,应当将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学专家,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根除心理障碍,帮助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树立改过自新,重归社会的信心。开展心理辅导前首先应当对未成年矫正对象进行了心理测评,以便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潜在心理困扰,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测评,可以增强心理矫正的可操作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提高心理矫正的质量。
4、家庭矫正。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着重要作用。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切实履行法定的监护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给与足够的关心照顾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对不良行为要及时预防和矫治,要多于孩子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违法犯罪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5、就业指导。从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来看,未成年矫正对象主要来自于闲散未成年人。未成年矫正对象,尤其是那些经济类犯罪的未成年矫正对象,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就是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因此,必须促使未 7 成年矫正对象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就业、生活创造有利条件,防止其闲散在社会上,重新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按照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相关部门并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内容。此外,对于未成年矫正对象还要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以便于他们在回归社会后,尽快融入社会。
我所于07年接收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张某,张小学、初中都在老家上的学,因父母在南京打工,自己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属于“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来到南京,跟随父母生活,父母对其十分溺爱,由于天性好玩,经常泡网吧,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后,沾染了不良习气,加之其年幼无知,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使其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初来报到时,不能充分了解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对矫正工作极其不配合,包括其父母在思想上也不重视,后我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根据张的犯罪性质、心理性格特点及家庭实际情况,经研究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张某的矫正工作思路:一是根据其未成年人特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的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三是以家庭矫正为依托,对其家长进行社区矫正重要性的讲解,让其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并突出发挥家庭责任人、志愿者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矫正环境。社区矫正初期,张未能完全认识社区矫正的意义,有贪图玩乐彻夜不归的现象,且对司法人员的教育有抵触情绪,经过司法人员的耐心教育、细心开导,张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了深刻认识和反醒。张的父亲也由先期的对抗情绪转变过来,切实做好监护义务,关心照顾张的生活。后在矫正期间张的思想较稳定,能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不再游手好闲,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在司法所与父母的协调帮助下,张积极地学习技能,寻找工作,并 8 能自觉遵守厂规厂纪,积极努力工作。今年年初张期满解矫,表示自己以后一定遵纪守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加强未成年矫正对象教育和监管工作的反思
要使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制定完善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一是完善审前调查制度。未成年矫正对象是否适合社区服刑,基层社区应当有表达意见的渠道,把握好社区矫正的适用,对于社区安全的维护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主观危害性大、犯罪情节严重、人身危险程度高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并不适合社区矫正。因此,法院在适用非监禁刑时应当与基层社区加强联系,通过社区来充分了解未成年人的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以此作为判断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部分依据,从而有利于把好适用对象这一关。目前虽然执行审前调查制度,但有很多环节都存在瑕疵,有些法院虽然将委托调查函送达基层司法所,但是不能完全根据调查内容来判案,在审前缺乏和基层司法所的沟通,而导致审前调查制度形同虚设,给日后的社区矫正工作带来了阻碍。二是界定执行主体地位。法律必须充分定义司法所对社区矫正的实施和作用,现行的试点意见规定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工作主体,公安机关仍然是执法主体。而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承担着大量具体的工作,但由于缺乏法律规制、职责定位不清等原因,没有法定的实施社区矫正权利,因此,作为执行非监禁刑,立法界定司法所执法主体地位、建立社区矫正组织架构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建立区分矫正制度。未成年矫正对象由于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社会经验和认识能力都不及成年人,现行社区矫正相关规定没有将未成年矫正对象与成年矫正对象区分矫正,这样不利于提高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矫正质量。主要原因我们初步分析有:
1、未成年矫正对象多数是受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观恶意不大,社会危害程度不高,可塑性较强,而现行社区矫正适用范围中有被剥夺政治权利,9 在社会上服刑的,这些被剥权的成年矫正对象大都是重刑犯,还有些是累犯,由于同在一起接受社区矫正,这些被剥权的成年矫正对象的思想、行为必然会影响未成年矫正对象;
2、未成年矫正对象大都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不强,爱面子,但因其罪犯的身份而遭到社会公众的一些歧视,容易造成心灵伤害,引发自卑情绪,严重影响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区别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 篇5
一、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低龄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幅度较快,初犯率较高,财产型犯罪和暴力犯罪仍呈上升趋势,团伙案件增加,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涌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如果不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力度,对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挽救,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我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来看,我区的25岁以下的矫正对象有31名,数量占矫正对象总数的18%,年龄最小的16岁,农村籍的占总数的57%,犯罪种类有盗窃、抢劫、交通肇事、故意伤害、敲诈、聚众斗殴,判处刑罚全部为缓刑。其中,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有8名。据我区法院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区被判处缓刑的人员共29人,其中,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18人,占适用缓刑人员总数的62%。判缓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1人,两次都是盗窃罪。据此统计,上半年,我区的缓刑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为5.56%。据北京市朝阳区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15.44%。同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时间上来看,时间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犯罪现象明显,初次与重新犯罪间隔6年以下的占总数的67.5%,缓刑期内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7.5%;二是从犯罪类型来看,初次犯罪种类多集中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暴力型或财产型犯罪,判处刑罚相对较轻,重新犯罪所涉及的罪名种类较多,所判刑罚多重于初次犯罪的刑期;三是从犯罪现象来看,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单独实施犯罪行为较多,动机也不同于初次犯罪时、有的为泄私愤、有的一时冲动、有的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等动机多样的特点,而是比较单一,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从以上资料来看,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在缓刑期内容易发生重新犯罪,并且随着年龄、身体的增长,犯罪的情节也趋于严重。这些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也正是接受社区矫正的对象,对他们适用社区矫正,摒弃了监禁对其带来的许多弊端,有利于对他们的改造,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极少数人未能珍惜机会,出现令人遗憾的重新犯罪现象,这应引起我们在工作中的高度重视。
二、社区矫正中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工作要点分析未成年人失足原因多样,各不相同,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法制观念不强等都有关系,因此,未成年矫正对象除了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外,还与他们的心理、成长环境相关而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掌握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关注矫正相关环节,便于实施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教育,对提升矫正实效、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至关重要。
1、未成年矫正对象自身的特点。未成年矫正对象被判处刑罚,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受到国家刑法惩罚的罪犯。同时,他们也是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思想幼稚单纯、情绪容易波动、自控能力弱的花季青少年。因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法制观念淡薄是共性特点之一。当他们实施犯罪行为时,有的甚至觉得好玩,根本不知道或没有考虑这是否是犯罪。判刑后,有的人虽然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一定的认识,但大都是肤浅和片面的。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犯罪心理和不良恶习。一些主观恶习深的未成年矫正对象,不以犯法为耻,“判刑前受气挨打,判刑后扬眉吐气”的奇特现象使部分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沉溺于“扬眉吐气”的快乐之中。同时,由于未成年人思想单纯,不能体会到受到刑罚对自己一生的长久影响。在短期内会认为被判刑反而有了炫耀的资本,持强凌弱,善恶不分,其主观恶性根治很难,一旦遇到机会,犯罪意念疾速滋长。据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反映,这部分未成年对象极可能出现不服从管理,甚至违反规定、对抗改造的情形。因此,工作中要将其纳入重点矫正的对象,坚持重点监督与适时奖惩相结合,对不服管教、违法犯罪的,必须依法对其严惩不贷。三是不能正确认识适用社区矫正的意义。部分未成年矫正对象不懂“从轻减轻处罚”的涵义,犯罪了不用坐牢不用受苦,没有体会到法律的威慑力,使其产生“犯罪也不是什么大事”的思想。同时,由于缺少及时的心理矫正,缺乏必要的引导沟通,有的未成年矫正对象有一种被“破罐破摔”心理,为其重新犯罪埋下了伏笔。
2、外部环境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影响分析.为避免被判处刑罚的青少年罪犯在监禁过程中受到教唆、传染,以适用社区矫正对其进行改造。虽然由专门的矫正机构和矫正志愿者对其实施管理、教育,但是由于放在社会上,青少年还会普遍进行交往,有的矫正对象利用监管工作间隙,沿袭从前的不良生活圈子和朋友圈子,或者受成分复杂的居住环境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延续,在犯罪边缘徘徊,不知不觉地重走老路,引发犯罪。如果出现下落不明、脱管、漏管的情况,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因此,由于外部环境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群体感染”情况,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发挥作用情况。在实际情况中,在校生一旦犯罪,就被打入另类,一般学校都有规定,只要受到刑事处罚的就要开除学籍,这些未成年人或者被送往工读学校,或者不愿意接受工读学校严格的管理拒绝入校,被推向社会,在社会闲
散、游荡,很多会再次犯罪,甚至成为惯犯。另一方面,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家庭教育多存在问题,不是过分溺爱就是不闻不问,不是窒息管束就是放任自流。家庭是改造未成年矫正对象极为重要的环节,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关注甚少,对其精神世界一无所知。有些家长不但发现不了教育方式的缺点,在孩子犯罪后失望和焦虑心情驱使下,反而会出现更为不当的教育形式,在客观上不但没有帮助未成年人矫正不良思想和行为,还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教育效果,使其再次触犯法律。
4、防止教育、监管流于形式,“谁都管但管不深”,在保护、转化方式上过于程式化。当前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处于多个部门管理之下,公检法司、团委、妇联、教育等多个部门都开展了与职能相关的工作,各管一段,延伸帮教,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更好的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但是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仅靠分段进行或者工作程序中顺带进行的,不是长效之策。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帮助教育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基本都采取程序化帮助、说教式为主的套路方式,教育方式枯燥生硬,心理矫正没有及时跟上,矫正效果甚微。因此,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应当避免只停留于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的教育活动,只要有利于矫正犯罪青少年,应当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具体内容。
三、社区矫正工作中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教育和监管的几点思考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对未成年犯实施矫正,需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发挥职能部门整体协调一致的优势开展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建立起挽救未成年矫正对象的配套体系,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
1、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能够处理好惩罚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出对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重视、关爱。惩罚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国际社会对少年犯处置的主流趋向是非刑事化、非监禁化、轻刑化。日本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问题。日本认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处理,既要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又要收到福利政策的效果。所以,日本《少年法》的规定,将所有的案件都送到家庭裁判所,并优先考虑采用口头警告、送训练学校或缓刑等措施。我国从实际出发,借鉴、吸收了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采取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并通过多种渠道、多项措施,使之得到落实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就较好的体现了教育和惩罚之间的关系,在对未成年犯矫正过程中,我们的矫正组织坚持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基本原则来开展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其所犯罪行可以不处罚。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应当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为14岁,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致或较为接近。但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是立足于对犯罪者的改造和挽救。在未成年矫正对象置身于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按照规定参加力所能及的、每月12小时的公益劳动,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并接受矫正组织的监督考核。未成年矫正对象在接受处罚的同时,可以照常学习、生活,有利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使其恢复正常人格,早日回归社会。
2、心理矫正、思想改造是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根本。从马加爵案件就可以看出心理疏导、思想沟通的重要性,马加爵有心理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及时得到组织或个人的帮助、治疗。心理辅导、思想引导是目前对犯罪未成年人矫正的最有用的方法之一。心理矫治、思想改造过程是旧的心理定势不断消解,新的心理定势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实践中,因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人生观显著错位、价值观严重扭曲,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要想让他们彻底与过去的不良生活告别,就必须要在特定时期内由专人对其多次深入接触,了解其心路历程,并在一段时间内不断予以矫正。犯罪青少年虽然在心理上有缺陷,但他们仍然具有同龄人共性的心理特点。例如:青少年罪犯会有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宽恕谅解、不受歧视等等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对症下药,和风细雨的耐心帮教,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缺点和错误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分辨善恶,理解和信任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管理,树立正确的“三观”,重塑人生。当然,要系统、规范开展矫治心理、改造思想的工作,笔者认为,急需要对矫正工作者开展专门的培训,需要配备心理辅导的专业人才和明确专门机构。
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 篇6
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科学、正确地使用山东省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更好地落实煤炭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和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保障全省煤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山东省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安全监管平台”),是指覆盖省、市、县(市、区)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及各省属煤炭企业和全省煤矿的,用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相关业务网上办理的信息系统平台。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各省属煤炭企业以及全省煤矿对安全监管平台的管理、维护和使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安全监管平台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负责安全监管平台的规划、设计和全面管理,对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及省属煤炭企业的平台使用进行监督和指导;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及各省属煤炭企业负责对下属单位及所辖(属)煤矿的安全监管平台使用进行监督和指导;各煤矿负责安全监管平台安全生产信息处理和上报。
第四条 安全监管平台运行于山东省煤炭行业专网,省煤炭局负责平台服务器运行环境和省煤炭局到各市煤炭管理部门、各省属煤炭企业专网的建设和管理;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负责本区域内专网以及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工业视频和雨量在线监测等区域联网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各煤矿负责本单位网络及安全生产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平台采用VPN方式作为备用访问通道。VPN系统及终端设备的管理由省煤炭局统一负责。
第五条 安全监管平台中所涉及的安全生产信息,各单位和相关人员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不得拒报、迟报、错报、漏报相关信息。所有录入信息需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信息录入人员应如实录入并对纸质资料建档保存。信息录入人员应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六条 各单位调度指挥机构负责督查、催办本单位其他职能机构和下级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报送及处理。
第七条 安全监管平台应用情况列入矿长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安全质量标准化和调度质量标准化考核重要内容。
第二章 用户及权限管理
第八条 安全监管平台按照管理层级设立系统管理员。各级系统管理员负责本单位其他用户和下级机构管理员的权限设臵和管理。各单位应明确专人担任本单位系统管理员,管理员的确定和变更需向上级管理机构进行备案。
第九条 各级管理员应按照本单位内部需要建立本单位平台使用账户并合理分配权限。各使用账户应明确专人负责,权限设臵应与本单位内部职能分工相一致。管理员应建立本单位用户登记信息记录。
第十条 各单位应做到专机专用、专人负责。使用者对个人帐户的使用安全负责,严禁向他人泄露个人系统登录信息。
第十一条 使用VPN终端设备的人员应当妥善保管设备,严禁转借他人。设备遗失或损坏时应携带加盖本单位公章的申请到省煤炭局调度中心进行挂失或更换,所需设备费用由所在单位自行承担。
第三章平台初始化
第十二条 安全监管平台上线运行时间由省煤炭局确定,上线运行后第1个月为平台初始化时间,平台初始化结束后系统进入正常使用阶段。
第十三条 启动平台初始化后,煤矿应收集汇总以下资料,经矿负责人签字确认后,由煤矿有关职能部门指定专人录入到安全监管平台,并于上线运行后10日内提交上级单位审核:
1、煤矿基础信息(煤矿基础信息库);
2、煤矿值班带班领导名单(调度管理);
3、本年煤矿生产事故(调度管理);
4、采煤工作面信息(调度管理);
5、掘进工作面信息(调度管理);
6、调度员信息(调度管理);
7、本确定的A、B级隐患(隐患排查治理);
8、本单位应急预案及备案信息(应急管理);
9、煤矿生产要素基本信息(生产要素登记)。第十四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督促煤矿及时上报第十三条涉及的初始化资料,并组织有关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审核。审核工作应在平台上线运行后20日内完成。
第十五条 启动平台初始化后,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收集以下资料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由专人负责录入到安全监管平台,并在平台上线运行后15日内提交上级单位审核:
1、单位领导名单(调度管理);
2、调度负责人通讯录(调度管理);
3、本单位应急预案备案信息(应急管理)。
各级应在系统正式使用前及时审核并上报前款所涉及的初始化资料。
第十六条 新建矿井在联合试运转验收前,应向省煤炭局申请开通系统使用权限,经批准后按第十三条要求上报初始化资料。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在矿井正式投产之前完成初始化资料审核。
第四章 煤矿基础信息库
第十七条 煤矿基础信息库由煤矿调度机构负责管理和维护。安全监管平台根据隶属关系自动将煤矿提交的基础信息库信息上报给直接上级单位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 煤矿调度机构应按季度组织有关业务部门对基础信息数据进行排查,形成煤矿基本信息变更报告,经分管矿长签字确认后,通过安全监管平台中的“煤矿基础信息变更”功能修改,提交上级单位审核。煤矿发生重要基础信息变更时,应及时更新并上报。
第十九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及时审核所辖(属)煤矿提交的煤矿基础信息。发现煤矿基础信息与实际不符时,应核实有关情况,督促煤矿及时更新。
第五章 综合调度 第二十条 系统正式使用后,实行全省煤矿安全生产日调度制度,重点调度煤矿每天安全生产情况和矿领导值班带班情况。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应结合煤矿调度上报的信息进行监督检查。省煤炭局由调度指挥信息中心负责结合煤矿调度上报的信息对煤矿领导下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煤矿调度人员应于每日上午10时前录入并上报调度日报。煤炭管理部门或省属煤炭企业需对煤矿上报的调度日报进行审核,应于每日上午12时前向上一级管理部门上报本单位调度日报汇总表,并逐级汇总到省煤炭局。每一级汇总上报的时限应不大于2小时。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上报参与值班带班的领导名单和调度人员基本信息,发生人事变动时应及时更新。
第二十三条 煤矿应如实上报采、掘工作面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
第二十四条 煤矿应于每月3日前上报上月调度月报。调度月报应如实反映生产实际情况,并应与其他统计口径数据保持一致。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于每月5日前完成调度月报审核,并上报省煤炭局。
第二十五条 煤矿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上报各类矿图,矿图应按季度进行更新,在每季度第1个月初10日内上传到安全监管平台。
第二十六条 当煤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较大及以上涉险事故时,煤矿应当按照有关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臵规定及时上报事故,同时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将事故有关信息录入到安全监管平台,并及时续报事故救援进展情况。
第二十七条 煤矿发生汛期停产撤人情形时,应在撤人后24小时内上报“汛期停产撤人信息”。
第二十八条 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调度人员接收到省煤炭局下发的传真电文后,应及时通过安全监管平台反馈传真接收及处理情况。
第二十九条 国庆、春节等长假前,煤矿应按有关通知要求,通过安全监管平台按规定时限上报 “节假日调度安排”信息,并于放假结束后上报 “复产情况节后总结”。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及时审核所辖(属)煤矿上报的节假日调度安排信息和复产情况节后总结。
第三十条 通过安全监管平台,实行煤矿调度人员登记备案。各单位在调度人员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填报“调度人员登记申请”。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负责对所辖(属)煤矿调度人员登记备案,省煤炭局负责对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调度人员登记备案。
第三十一条 开展全省煤矿调度人员培训时,各煤矿应通过安全监管平台上报培训计划并报名。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负责所辖(属)煤矿培训报表汇总上报。
第三十二条 煤矿应按有关办法要求每月上报煤矿调度质量标准化自检评分情况。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负责审核所辖(属)煤矿调度质量标准化自检评分并上报达标检查情况。
第三十三条 当发生无法访问安全监管平台情形时,所在煤矿调度人员应在平台外按照调度报表模板规范填写调度报表,按规定的时限,将调度报表及未能正常上报原因以电子邮件和传真(应加盖单位公章)两种方式同时报上级单位,由上级单位通过平台工具导入调度报表数据。上级单位也无法访问安全监管平台的,应将调度报表信息汇总后按照规定时限要求上报其上级单位,直至省煤炭局调度指挥中心。
第六章 通防管理
第三十四条 煤矿应在每月5日前上报“瓦斯事故月报表”、“瓦斯抽采月报表”、“瓦斯利用和超限月报表”、“地面抽采利用月报表”。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当于每月8日前审核完成后上报省煤炭局。
第三十五条 煤矿应当在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时上报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相关材料。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当在所辖(属)煤矿上报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第三十六条 煤矿应当在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时上报矿井通风核定材料。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当在所辖(属)煤矿上报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第七章 隐患排查治理及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 第三十七条 煤矿应按月及时上报C级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第三十八条 煤矿排查并经确认存在“A、B级隐患”的,应当在确认后2个工作日内录入安全监管平台。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所辖(属)煤矿上报的“A、B级隐患”审核。
第三十九条 煤矿应按月上报安全费用提取及使用情况。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当在所辖(属)煤矿上报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第八章 安全监控远程监管
第四十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视频监控、雨量在线监测等区域联网系统。煤矿必须确保安全监控、人员定位、通信联络系统正常运转,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综合调度信息平台,做到视频监视、实时监测、远程控制。
第四十一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建设的煤矿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雨量在线监测联网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应能实时反映现场动态,应当通过统一的单点登录接口接入安全监管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应当与省煤炭局视频监控系统兼容,视频监控上传信号应不少于4路,其中应包括煤矿调度指挥场所视频和主井提升、副井口等重要岗点视频。
第四十二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及煤矿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设臵防火墙等安全设施实现内部监测监控网络与行政办公网络、煤炭行业专网的边界安全防护,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和渗透,确保本单位内部网络和信息应用系统安全。
第四十三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或煤矿实现人员定位、监测监控、雨量在线系统与安全监管平台的对接后,应将系统的访问地址、用户名、密码录入到安全监管平台,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新。
第四十四条 各市、县(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调度机构应当每天轮巡区域监测监控联网系统,随机抽查煤矿各类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运行情况和调度应急值守情况,实现动态监管,发生报警或故障时应及时向煤矿核实有关情况,督促煤矿及时处理报警信息,并建立相关巡查记录。
第九章 应急管理
第四十五条
各单位向上级部门提交应急预案备案申请时,应将应急预案文本及预案编制、评审资料会同备案申请表一并录入安全监管平台上报。上级部门通过预案形式评审准许备案后,应当在平台内同步录入备案信息。平台初始化时预案申请及备案信息由申请单位一并录入上报。
第四十六条 煤矿应在每年年初上报应急演练计划,每次演练结束应当上报应急演练写实记录和评估报告。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及时审核查阅煤矿应急演练相关记录。
第四十七条 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当汇总本单位及所辖(属)煤矿应急专家、应急物资信息,并录入到安全监管平台。
第四十八条 各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在每年年底上报“应急目标管理考核”报告,提交省煤炭局审核。
第十章 煤矿安全检查
第四十九条
煤矿应及时将各级相关管理部门、上级企业集团组织的到矿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检查的情况,在检查结束后3日内上报。
第五十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及时审核各自检查和省煤炭局委托检查的煤矿安全检查记录,于所辖(属)煤矿上报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第五十一条 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在组织到矿检查前,应充分了解之前各类检查开展情况,实现各级管理部门安全检查活动的联动,即要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又要避免因重复检查对煤矿正常生产造成影响。
第五十二条 各市煤炭管理部门要按季度填报执法季报,并提交省煤炭局审核。
第十一章 煤矿生产能力登记
第五十三条
煤矿应在每年年初组织有关业务部门对煤矿生产能力数据进行排查,形成变更报告,经分管矿长签字确认后,于1月20日前通过安全监管平台中的“生产能力登记”功能录入,提交上级单位审核。煤矿生产能力信息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及时更新并上报。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及时审核煤矿生产能力相关信息。
第五十四条 新建矿井在联合试运转验收后,应及时录入煤矿生产能力信息,提交上级单位审核。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及时审核煤矿生产能力相关信息。
第十二章 煤矿生产要素基本信息登记管理 第五十五条 煤矿应在每年年初和年中对煤矿生产要素基本信息数据进行排查,形成变更报告,经分管矿长签字确认后,于6月初和12月初前通过安全监管平台中的“生产要素登记”功能录入,提交上级单位审核。煤矿生产要素登记信息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及时更新并上报。
第五十六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及时审核煤矿生产能力相关信息,于6月底前、12月底前完成上报。
第五十七条 新建、技改和资源整合煤矿通过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录入生产要素登记信息,提交上级单位审核。由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负责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矿井生产要素采集和报送工作。
第五十八条 淘汰关闭煤矿在有关证照注销后,由市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负责在10个工作日内报省煤炭工业局取消矿井生产要素采集信息。
第十三章 责任和奖惩
第五十九条 各使用单位在安全监管平台录入和审核过程中存在下列行为的,上一级管理机构可责令其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相关责任人书面说明情况,并定期予以通报:
1、未在规定时限内上传数据的;
2、录入内容不完整、未录入或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的;
3、录入虚假信息的;
4、未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审核信息的。
第六十条 煤矿每年出现多次漏报,被省煤炭局通报超过3次,该矿矿长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结果不能评为优秀和称职,该矿调度质量标准化降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相应降级。
第六十一条 对于拒不执行本办法有关信息报送规定、不自觉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监管的煤矿,省煤炭局将此类矿井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全省予以通报,并由各级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其安全检查和执法的力度。
第六十二条 每年年终,省煤炭局对全省安全监管平台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比并通报。
第十四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对于已经建立信息系统实现安全生产信息上报的省属煤炭企业或市煤炭管理部门,可通过安全监管平台统一数据接口规范导入数据,避免因重复上报数据增加煤矿日常工作量。需实现对接的系统其数据格式及内容应符合规范,应具备信息审核功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未实现系统对接前应按照本办法规定及时在平台内上报信息。
第六十四条 安全监管平台投入使用后,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和工作实际需要增加的新的应用子系统,其管理和使用要求由省煤炭局另行下发文件规定。
第六十五条 各市、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省属煤炭企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六十六条 省监狱管理局及所属煤矿执行本办法。第六十七条 第六十八条
【社区矫正综合监管平台】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监管平台06-21
社区矫正工作5+1监管责任书10-23
社区矫正教育07-07
社区矫正制度08-24
社区矫正试题06-09
社区矫正机构08-28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服务10-02
社区矫正集中教育06-04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09-29
社区矫正半年小结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