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档案制度(精选11篇)
社区矫正档案制度 篇1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2003年7月, 最高法院、最高检、公安部和司法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在京、沪、津、鲁、苏、浙六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年初将试点规模和范围扩大到了18个省 (区、市) 。2007年扩大到25个省 (区、市) 。2009年10月, 中央决定在全国推广社区矫正。据统计, 目前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累计共有30多万人, 待全国范围内施行后, 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还会大幅增加。社区矫正国家的司法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定的活动, 需要严格的制度保障和支持, 其中就包括档案制度。本文拟就社区矫正档案方面的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社区矫正档案的内容
社区矫正档案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社区矫正工作的启动、实施过程及终结交接的全方位文字、图片记录的载体。目前各地在推行社区矫正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自身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摸索来开展社区矫正档案建设工作, 笔者在综合安徽、山东、黑龙江等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档案暂行规定基础上, 尝试概括社区矫正档案应当包括内容, 主要有:
(1)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资料,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及社会关系调查记录、住房、收入状况、健康、个人技能状况调查记录、违法犯罪情况陈述。 (2) 作为社区矫正启动依据的法律文书, 包括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假释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的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出监鉴定表。 (3) 社区矫正启动、实施过程、终结记录, 包括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矫正对象登记表、矫正对象心理测评报告书、矫正对象谈话记录、社区矫正监管协议书、监管人情况反馈登记簿、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矫正方案、矫正对象汇报纪录、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日常管理情况记录、矫正对象异动管理情况表、矫正对象奖励意见书、矫正对象惩处意见书、矫正对象考察表、矫正对象季度考察鉴定表、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记载表、社区矫正工作者走访情况登记、年度鉴定表、提请减刑意见书、矫正对象会客审批表、矫正对象迁居审批表、社区矫正期满鉴定书、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 (4) 申请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文件资料, 包括申请低保、申请住房、医疗救助、申请就业培训、结业帮扶方面资料, 矫正对象领取救助款项和物资的记录。 (5) 其他应归档的材料, 包括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矫正对象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 (6)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及人员的重要资料, 包括社区矫正工作的规章制度、矫正工作计划、工作会议记录、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表决结果、社区矫正结对帮扶记录、有关单位和人员出具的与社区矫正对象有重大影响的文字材料及其他重要资料。
二、社区矫正档案的特点
社区矫正档案除了具有档案的一般属性, 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 从所有权上看, 社区矫正档案是一类国家档案, 它关系到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政治权利、社会身份等方面的刑事处遇, 是国家司法权力的执行、专政职能的实现的重要象征。
第二, 从创制者来看, 社区矫正档案由负责社区矫正的司法行政工作机构负责建立, 并同时吸收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志愿人员来共同参与其充实、归集、整理等项工作。
第三, 从性质上看, 社区矫正档案首先是一种司法档案, 同我们常见的司法裁判文书、仲裁机关文告等具备同等的性能;其次, 由于社区矫正活动和以往的刑罚执行有着很大的区别, 带有鲜明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性质, 这一点决定了社区矫正档案同时带有民政档案的属性, 通观社区矫正档案, 当中不但有管理、惩罚、改造社区矫正对象方面的原始文书和活动记录、也不乏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帮助、保护、提供社会福利渠道的信息,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 社区矫正对象这类较为特殊的群体也能享有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和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社会照顾, 此时社区矫正档案的属性还将进一步扩展, 具备社会保障档案的属性。
第四, 从保存和涉密角度看, 社区矫正档案当中保存着大量的司法行政机关、公安局、法院的创制的文书、还记录着上述机关的决策、讨论、谈话等内容、当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原件和孤本, 具有很强的不可再现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 社区矫正档案当中的很多内容涉及社区矫正对象的刑事法律义务和应当受到法律尊重和保护的隐私权等民事权利, 除按法定手续调取、利用, 是不应也不宜向外公开的, 因此社区矫正档案应当是一种永久档案, 并且符合涉密档案的要求, 当然, 这一点还需要通过有关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加以确认。
三、社区矫正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状况
随着社区矫正制度的启动,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也相继开始了社区矫正档案的建设工作。总结各地的做法, 社区矫正档案建设主要包括入矫建档、充实维护档案和结档转移。在入矫建档阶段, 一般要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或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决定、其他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转递的法律文书后, 开始为矫正对象建立正式档案, 原则上要做到一人一档。黑龙江省还要求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为矫正对象建立副档。待到社区矫正对象按期解除矫正时, 再将正副档案合一, 归入正式档案集中统一保存[2]。
在日常的档案管理中, 各地采取了不同的规范要求, 如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司法所执行矫正档案的同步整理, 严格按照矫正工作流程的规定, 将每一次与矫正人员的谈话, 每一次组织的劳动, 每一次进行的奖罚都及时记录在案, 保证档案内容的完整, 要求社区矫正档案从书写格到内容, 从纸张到装订都要比照其他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在档案的立卷整理阶段, 各地借鉴行政机关档案的模板, 设计了档案盒封面、档案盒盒脊、档案目录封面、内目表、归档章式样等, 规定了档案的排序原则、装裱要求。在结档转移方面, 各地规定解除矫正后或矫正对象死亡、或出现矫正对象无法继续接受矫正情况时, 应将社区矫正档案整理完备, 按规定时间向县级以上国家档案机关移交。当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 档案应随社区矫正对象移交到变更地的司法所。当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 将档案复印件移交给侦查、监狱机关。
同时, 由于社区矫正体制刚刚确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人员、经费普遍紧张, 档案意识不强等原因, 有些地方的社区矫正档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材料收集不齐全、归档不及时、文件排列混乱、目录和卷宗封面、备考表填写不全, 装卷不整齐, 书写不工整以及丢失原始文件、不归档等情况, 在档案的移交、保管和查询利用上也不规范, 和其他国家档案相比, 社区矫正档案的质量尚待提高。
四、社区矫正档案制度的完善
无论是站在社区矫正的立场还是档案工作的角度, 社区矫正档案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完善社区矫正档案制度, 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 应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档案的作用。社区矫正档案把矫正对象与司法行政机关、社会帮扶力量联系在一起, 把处置犯罪、教育改造、感化更生、重返社会等环节衔接起来, 通过建立和完善社区档案, 可以直观、可信地观察了解社区矫正的成效, 并能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的独特功能, 因此,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 应当坚持“一要见人, 二要见矫正档案”的原则, 高度重视档案建设。
其次, 要从法制、财政、人才等方面做好社区矫正档案的基础工作, 当前, 社区矫正工作还没有全国性的立法来规范, 社区矫正档案方面更是缺乏法律指导, 各地社区矫正机构大多是按照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下发的规范性行政文件来执行, 应当在总结社区矫正档案建设的经验基础上, 根据档案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刑事诉讼法等法规的精神, 由司法部联合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社区矫正档案方面的行政规章, 明确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 并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场地、设施支持, 同时要培训和培养既懂法律和社区工作, 又具备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专门人才。
最后, 要加强社区矫正档案的信息化水平。随着整个社会的剧烈变迁和行政、司法事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社区矫正档案应当站在更高的建设起点, 加速向信息化方式转变, 当前应争取实现电子计算机管理社区矫正档案, 有条件的社区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 将矫正对象的指掌纹、笔迹、照片、表现记录等信息加以采集, 并将通讯设备对矫正对象的区域监管、警示活动实时记录下来, 形成多维、动态的档案。
参考文献
[1]康均心.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 2005 (4) .
[2]马丽.浅谈社区矫正工作档案管理[J].黑龙江档案, 2009 (3) .
浅谈社区矫正制度 篇2
关键词:社区矫正;现状分析;完善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在我国社区矫正的概念,目前以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展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为准:“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决或决定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司法矫正机关的法律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在主体机制方面存在诸多冲突。”在实务操作中,资金是一个严重的缺口。因为落实到各个地方的社区矫正机构的资金不足,使得社区矫正的工作很多得不到合理开展。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呈现出点多面广、居住人员分散的局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进行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前景。首先,社区矫正的实施是开辟了我国刑法领域的新天地。因为社区矫正的实施结合当代的人道主义、注重人权的思想,改变了我国以往的牢狱之灾的思想,将行刑于高墙之内转移到高墙之外。其次,我国的社会经济、文明程度等快速发展,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综合水平各方面的提高,为我国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三、实务分析
现在我们分析实务中社区矫正的落实情况,保山市龙陵县小诺乡(化名)社区矫正的相关案件。截止2014年为止,本乡有20个接收社区矫正的人员。对于被实行社区矫正的人员,司法工作人员一直着“保密性”原则,对其实施矫正。根据近三年来,本乡社区矫正的对象以毒品犯罪、故意犯罪、偷盗为主。
在实务操作中,小诺乡采取担保人为主的方式对被矫正人进行担保。每月在该乡司法所进行,进行社区矫正的人员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离开本辖区要向司法所请假;
第二,该乡采取手机定位联系,保证及时联系到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定位手机由司法机关统一配发,落实到个人。
第三,若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当月不到乡镇司法所进行思想汇报时,需要提交思想汇报表或者打电话进行汇报。
第四,司法所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法律法规进行学习。
第五,司法所不定期到被采取社区矫正人员所在的社区对其改造情况进行了解。
在改造过程中,司法机关设定名额向上级审报予以减刑。截止目前为止,小诺乡有2个提前释放名额,因其表现好,改造效果显著。这也给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带来鼓舞,让他们更努力地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实际行动上按照司法机关的要求,严格改造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了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小诺乡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部分是在监狱内执行监禁刑,由于其在监狱内表现良好,积极配合改造,思想觉悟高,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社会危害性小,采取社区矫正后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同时更有利于其自己的改造;另一部分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是本来所犯的罪就不必执行监禁刑,采取社区矫正执行方式,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还有一部分人被采取社区矫正执行方式,是处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因为有部分人发犯罪是因为一念之差,但是他又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对其采取监禁刑,会造成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的局面。这对于罪犯的家庭无疑是二次伤害,执法机关出于对社会、对家庭的考虑,对其采取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当然,还有部分人员是因为身体因素,需要进行保外就医,采取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
社区矫正的实务操作中,司法机关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第一,经费少、点多面广,社区矫正的目标与实际案件的执行有差距。因为是乡镇司法机关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很多案子分布在不同的村。本来的农村就经济条件差,交通落后,且乡镇人员人数少。经费落实不到位,其他的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案子分布面广,涉及人员广,执行队伍与被实行社区矫正人员比例不协调,给社区矫正的执行加大了难度。
第二,跟踪调查难度大。尽管乡镇司法人员采取了手机定位系统对被采取社区矫正的人员,进行追踪调查。但是,机器始终有缺陷,有时候被采取社区矫正人员的不配合,就会使社区矫正的目标难以完成。
针对小诺乡的具体情况,笔者也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其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为在实务中,社区矫正的队伍并不完善,出现人力缺乏、物力缺失的现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弥补经费缺口,完善社区矫正的各项措施,配备一定素质的司法人员,从而使社区矫正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二,完善目前司法编制。因为目前该乡每个司法所只有1人编制,司法机关执法人员不够。同时被执行社区矫正的人员居住分散,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得到彻底实施,执法人得不到合理配置,从而致工作得不到彻底落实。
笔者认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正处在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实务中解决矛盾,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黄安年.美国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阮传胜.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缘起、问题与完善[J].北京性质学院学报,2011(01).
[5]翁里.中美“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社区矫正制度浅析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非监禁刑,完善措施
一、实行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监禁刑 (徒刑) 是现代刑罚体系的支柱。然而, 监禁刑自身的弊端、监狱行刑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构成了监狱罪犯改造目标的重大障碍, 加之监狱内外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监禁刑和改造罪犯要求的矛盾愈显突出。随着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 》的通过和施行, 社区矫正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作为行刑社会化的手段之一, 社区矫正具有以下优势:
1、可以有效地改造罪犯
渴望自由是人的天性, 通过社区矫正可以使其积极投入改造, 争取真正的自由。
2、有利于缓解监狱压力, 避免交叉感染
通过社区矫正制度, 既减轻了监狱的压力、节省监禁成本, 又避免了不同的罪犯在监禁中的交叉感染, 进一步学坏。
3、有助于罪犯顺利回归社会
把罪犯放在社区里执行刑罚, 使罪犯不脱离社会, 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刑满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
二、完善社区矫正的构想
社区矫正作为我国一项新的刑罚执行方式, 在制度设计等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完善。笔者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和对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学习, 有以下几点完善意见:
1、限制减刑、扩大假释
我国的假释率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而减刑的适用却十分普遍。而减刑的适用具有不可逆转性, 容易使罪犯产生投机心理而伪装改造, 无法达到刑罚的目的。假释制度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刑罚措施, 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适用, 其优势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基于此, 我国学者提出了“累进假释”的观点。即以现行的减刑制度的考核方法, 给予罪犯一定的假释额度。当累积的假释额度等于剩余刑期时, 将罪犯假释出狱, 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就是他的假释考验期。例如, 张三于1999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按照以往的减刑方法, 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共四年, 张三可以在2005年刑满释放。而根据累进假释的方法, 根据张三在狱中表现给予其一次或几次在监执行的减免 (假设也是四年) , 在2005年的时候, 张三就可以假释出狱。而剩下的2005到2009年的刑期就是他的假释考验期。
2、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
在刑罚轻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 不仅要扩大假释的适用范围, 也要扩大其他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首先,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 应当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尽可能地适用缓刑或者刑罚替代措施。其次, 对于轻刑犯、偶犯、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罪犯, 尽量判处非监禁刑。第三是过失犯, 其主观恶性不大, 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小。第四是老弱病残孕犯, 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都不大, 也适合在社区中进行教育矫正。
3、深化司法职权配置的改革
司法职权的配置存在不合理, 导致公、检、法、司等部门在行使职能中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 提出以下建议:
将公安局的羁押权与侦查权分离。公安局最为治安机关和刑事侦查机关, 肩负沉重的任务。在刑事案件中, 羁押和侦查的一体也使其公正性得到质疑。因此, 应将羁押权转移至监狱部门。
检察院的职权犯罪侦查权转移给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作为刑事案件的侦查机关, 自然应当负责职权犯罪的侦查任务。检察院也可以摆脱侦查、起诉一体的尴尬, 作为单一的起诉机关和司法监督机关。
法院也担负着繁琐的审判任务, 其执行能力有限且常常得不到保障。因此, 应在司法局内设置执行局等机构负责法院裁决的执行。由专门机构负责执行, 既可以减轻法院的工作负担, 又能切实保障执行力度。
强化司法行政部门的职权。司法局作为法律执行机关, 所掌握的执行职能却十分有限。因此, 应加强司法局的执行职能。如上所述, 不仅要将法院的裁决交由司法局执行, 刑事侦查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也应当由监狱管理部门执行。此外, 对于广为诟病的劳动教养, 由于其具有人身限制和强制劳动的特征, 惩罚力度上甚至超过刑罚, 因此其决定权应当收归司法部门。由监狱管理机关负责对监狱、看守所和劳动教养所的多重管理。
4、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社区矫正与以往的非监禁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社区矫正不是单纯地对社区中的罪犯进行管理监督, 而是整合社区的力量, 由社区社员参与矫正工作, 由社会的力量改造罪犯的一种措施。因此, 只有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区矫正。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应该由党委、政府牵头, 大力整合社会资源, 组建一个政府、社会齐抓共管的矫正网络。社区矫正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社区矫正执行主体, 即在政法委统一领导下, 由司法局组织实施,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狱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 这些机构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第二层次是专业协助力量, 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组成, 他们通过协议的方式与矫正机关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主要工作为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正、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专业协助。第三层次是社区志愿者, 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无偿服务的。只有组建起这三级组织, 才能形成一个强大而功能完善的社区矫正网络。在三个层次的矫正网络组建以后, 在执行主体有效运转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愿者的作用, 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黄滔.论行刑社会化的思想源流[J].知识经济, 2010 (12) :29.
社区矫正档案制度 篇4
答:矫正对象的档案材料实行一人一档,单独立卷,指定专人专柜妥善保管。矫正对象档案统一使用70克A 4纸,要有封皮、目录和相关内容。档案材料内容主要包括13类:
(1)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判决(裁定书)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
假释人员的原判决法律文书、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
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原判法律文书、出监鉴定表。
(2)假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监狱保外就医人员在监狱服刑期间接受教育改造的相关材料、奖惩情况、心理档案。(3)矫正对象登记表;
(4)矫正对象社区情况月汇报;
(5)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协议;(6)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7)矫正方案;
(8)社区矫正情况记录簿,其中包括学习教育记载、公益劳动记载、心理矫正记载、谈话记录等。(9)矫正对象考察表、评审鉴定表;(10)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及相关材料;(11)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12)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
(13)其他应该归档和重要材料。
矫正对象死亡,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应当归档
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职责有哪些?
答:根据《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者职责(试行)》的规定,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职责共有十四项,具体为:
(1)贯彻执行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2)接收矫正对象,办理衔接手续;(3)制订教育矫正方案;
(4)对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管理,负责实施对矫正对象的认罪、守法、劳动和学习等情况的具体考核工作;
(5)承办对矫正对象的考核评议事宜,依照规定做好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司法奖惩的材料整理工作;
(6)组织指导社会志愿者对矫正对象开展教育矫正工作,适时开展社会帮教活动;
(7)组织开展对矫正对象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其法制意识;
(8)协调有关部门对矫正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帮助;
(9)组织开展对矫正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活动,提高教育矫正的实效;
(10)组织落实矫正对象的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悔罪改过意识;
(1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社区矫正工作个案;
(12)加强与社会志愿者及其他矫正力量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为矫正工作服务;
(13)完成上级社区矫正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布置的相关工作;(14)依法履行其他职责。
三、社区矫正的工作纪律有哪些?
答:社区矫正工作纪律是指社区矫正工作者必须遵守的纪律。根据《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纪律(试行)》的规定,具体内容有五条:
(一)是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自觉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
(二)是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恪尽职守。遇有特殊情况、问题或重大事宜,及时反映和上报,不得瞒报、迟报;对矫正对象提出、反映的问题及时解答和处理,不得推诿、懈怠。
(三)是提高执法意识,公正、严明执法。不得滥用职权,弄虚作假;不得隐瞒案情,包庇、纵容矫正对象违法犯罪;不得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矫正对象;不得玩忽职守,泄露社区矫正工作秘密;不得有其他违法行为。
(四)是依法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权利。不得非法侵害矫正对象身体;不得侮辱矫正对象的人格;不得非法剥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不得非法搜查矫正对象的身体、物品或住所;不得利用公益劳动实施变相体罚;不得殴打或者纵容他人殴打矫正对象;不得有其他违法行为。
(五)是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不得用矫正对象从事营利性的活动或者牟取其他私利;不得向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索取财物,谋取私利;不得收受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的贿赂和馈赠;不得非法将矫正对象的监管权交予他人行使;不得有其他违法行为。
四、社区矫正工作有哪些重大紧急事项?如何处置?
答:根据《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请示报告制度(试行)》第七条的规定,社区矫正工作重大紧急事项有以下五项:
(一)是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自杀、脱管的;
(二)是公益劳动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社区矫正对象重伤、死亡的;
(三)是社区矫正对象对抗管理,情节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正常进行或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是其他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针对以上五项重大紧急事项,处理的原则是:应在事发当日将情况逐级上报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详情随时续报;处理完毕后上报结果。但借鉴外省市的实践经验,凡是已经或可能发生的社区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脱管失控,正在或可能发生的行凶、闹事、自杀及其它违法犯罪话动等突发情况,都属于重大紧急事项。
对这些突发的重大紧急情况,一般处置程序和对策是:
司法所接到群众有关社区服刑人员正在行凶、闹事、实施自杀、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及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杀、他杀及其它意外事故造成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报告后,应当立即向“110”和公安派出所报警,同时立即向街道、乡镇和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随后前往事发现场了解情况,进一步向街镇和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如果有关社区服刑人员正在行凶、闹事、实施自杀、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及非正常死亡的通知来自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当立即向街镇、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并到达现场了解情况,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处置和查证工作。
如果司法所在工作中发现或有来自于公安派出所关于社区服刑人员有自杀、行凶、闹事、扬言报复他人及其它违法犯罪苗头或迹象的,应及时向街镇、区县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同时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疏导,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并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发生问题。
如果司法所接到群众报告或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失控后,应当立即查找,查找未果的,要及时向街镇和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同时书面通知公安派出所,由派出所继续查找,而司法所给予积极协助。
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司法所的报告后,应立即向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并派人到达事发现场了解情况。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写出详细的情况报告报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有哪些?
答: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有很多。《安徽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中列举了五项:
(一)是工作例会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贯彻上级有关机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决议、部署本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措施,拟定社区矫正重大问题解决方案,指导。
(三)是请示报告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
(四)是教育培训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定期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水平。
(五)是责任追究制度。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矫正对象出现擅自离开所在地域、重新犯罪等情况,属工作人员失职导致的,实行责任追查,追究其行政乃至法律责任。
在具体工作中,还有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监督、统计等重要制度。
(一)是档案管理制度。
(二)是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信息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两方面。社区矫正信息主要是指能够反映工作动态,在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内部进行交流,以书面为载体的消息。社区矫正信息包括:社区矫正业务数据。如社区矫正对象数据,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数据,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数据、社区矫正工作数据;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如社区矫正工作报告、矫正对象思想行为动态、社区矫正重要活动、经验总结、调研文章、个案剖析以及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等。社区矫正重要事件信息。如社区矫正工作中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社区矫正信息工作要遵循存储安全、内容准确、报送及时、传递规范原则。
如果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报道,就涉及到对外宣传信息管理的内容。总体上,司法所要积极向新闻媒体投稿,宣传工作成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人民群众认识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转变观念,消除疑虑,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在外宣工作上,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稿件应当内容详实、立意新颖、积极向上。对外宣传中要注意保护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除新闻报道外,媒体采访矫正对象之前,应征得本人同意后方可进行采访。采访后形成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刊登播出时,涉及到矫正对象姓名、肖像,需做技术处理。矫正对象是未成年人的,媒体不得公开其姓名、肖像;确需公开的,必须做技术处理。司法所在外宣工作中要注意保密,做到不宜提供的内容不提供,不宜公开的内容不公开。凡内部形成的文件,讲话等资料,不得擅自公开见报。对外宣传中出现严重泄密事件的,以及歪曲事实进行宣传报道的,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社区矫正的外宣工作由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司法所在新闻媒体发表稿件的,需将刊登媒体及文稿复印件报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是监督制度:主要是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舆论媒体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刑罚执行活动,国家司法权的行使直接关系到矫正对象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严格依法行使。各级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保证矫正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职能和程序规范开展工作,维护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监督途径主要有司法机关的监督,矫正组织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首先各级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予以监督,发现行刑中有不符合法律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并予以纠正,矫正对象受到非法待遇或矫正组织未按有关法律文书确认的刑罚内容执行刑罚,可以向检察院检举、反映,或向司法机关申请。
其次,各级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上级社区矫正组织要定期对下级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市、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司法所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设置投诉箱、接待群众来访等形式,认真接待,如实记录,及时处理矫正对象或其他人民群众的举报投诉,不得敷衍、推诿。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查证工作。对投诉或举报的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调查,仔细核对,慎重结论。对问题严重,经查证属实的,经领导小组会审议通过,予以有关责任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区(县)社区矫正办公室办结后,要及时向投诉和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并将举报或投诉情况和处理结果报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再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舆论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等形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开展。
(四)是统计制度:统计工作是衡量、考察社区矫正工作过程、成效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包括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两方面。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要按照《有关要求,保证真实准确。填写报表要字迹清楚、用钢笔或炭素笔逐项填定,并经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加盖公章。
统计报表要由司法所指定专人负责填写和报送。统计分析要由司法所每季度依据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要求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
六、社区矫正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哪些内容?
答:思想教育主要内容是认罪悔罪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通过思想教育,使矫正对象提高对犯罪行为的认识,认罪服法,矫正不良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上、素质上、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上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人格的重新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
七、开展个别谈话有什么时间要求?必须开展个别谈话的情形有哪些?
答:社区矫正工作者对所管理的矫正对象,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个别谈话教育。矫正对象有矫正地点变更、受到奖惩或惩处、请假前后、家庭出现变故、与他人发生重大纠纷、主动要求谈话等情形之一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对矫正对象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应当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矫正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及时修订矫正个案,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措施。
八、司法所走访社区矫正对象有哪些规定?
答:司法所每月至少走访一次矫正对象,主要是走访其家庭、单位或居(村)委会,了解掌握矫正对象情况。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等重点时段;矫正对象受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走访。必要时,司法所可以用电话或其他形式询问了解情况。
九、社区矫正对象请假有什么规定?
答:矫正对象因医疗、探亲等原因需要暂时离开活动范围的,应当经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县(区)司法局批准。经过批准外出的矫正对象,司法所应当发给其外出证明。矫正对象返回时,必须立即报告并销假,同时将证明交回司法所。矫正对象未按时销假或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在区域的,按有关法律规定处理。矫正对象一次请假不得超过7天。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假期的,最多只能续假一次。
十、社区矫正监督人可由哪些人担任?其任务是什么?
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篇5
关键词:社区矫正;刑罚制度;非监禁刑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分析
社区矫正制度正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执行理论和实践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以非监禁刑逐步取代监禁刑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行刑趋势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变,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国家将部分权力让渡或者归还给社会,由此从政治国家的一元社会结构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社会结构演变。市民社会的建构,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同样,在犯罪惩治与罪犯矫正这一刑事领域,也应该从完全依赖国家到调动更多的社会积极性,吸收公众参与这样一种嬗变。社区矫正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确立,无疑是我国在行刑社会化发展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规定。
社区矫正制度具有以下价值:①有利于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犯罪分子罪犯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环境中进行改造,大大降低人身危险性,避免直接交叉感染,有利于其顺利回归社会。②有利于降低国家行刑成本,缓解监狱拥挤。在社区内进行刑罚大大缩减了对犯罪分子进行羁押的成本,能够起到优化行刑资源配置、提高行刑效益的作用。③有效避免实践中形成放任不管的局面。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监管往往易流于形式,社区矫正如若成功实施则会避免上述弊端。
二、发达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的经验启示
1.社区矫正普遍具有人道性、谦抑性待征
社区矫正不仅是人道主义与刑罚经济理念的产物,而且是刑罚人道化、谦抑性的载体与表现。英国的社区矫正的人道性特点表现在量刑的适用性与行刑的宽容性上。在量刑时要求根据犯罪人的人身情况和社区环境及家庭状况分别适用不同的社区矫正措施;在行刑上对于被执行社区矫正的犯人,尽量减少因执行刑罚而给其带来的痛苦和消极影响。为此,英国法律明确规定每项社区矫正措施不得与罪犯的宗教信仰和他所承受的其他社区令的要求有任何冲突,也不得与罪犯的正常工作、上学或接受其他教育有任何冲突。
2.社区矫正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基于刑罚个别化和标签理论的深入,各国刑事立法日益强调非监禁刑及非监禁刑措施的针对性,同时希望在刑事诉讼全过程尤其是审前就避免人身拘禁的烙印影响,以更好地实现矫正罪犯、保障人权的目的。澳大利亚的社区矫正的种类繁多,大约有15种之多,其多种形式的矫正种类为恰当处理和帮助犯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仅如此,澳大利亚在矫正实践中,还不断地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寻找更好的处理措施。
3.重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
社区矫正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不是一个独立发挥其矫正功能的设施。社区矫正的存在与规模的扩大和缩小,与刑事审判机关适用非监禁刑的政策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行刑与矫正,还必须有检察机关、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保障部门取得联系并赢得帮助,否则社区矫正的教育矫正和帮助服务的任务就实现不了,许多矫正项目便为纸上谈兵。在任何国家,社区矫正都不是一个部门单独完成得了的工作,它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4.落实完善对违法后果的规定
在国外实践中,一般采取定期与罪犯会面和交谈的方式监督是否遵守各类规定,随时掌握其动向。一旦不遵守规定,处罚的制度是现实的且严厉的。对于不遵守社区矫正制度的要予以训诫;对严重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的,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惩罚性服务,比如对该类人员,要求在规定时间到一些公益性单位进行义务劳动等;对于故意逃离社区矫正监控逃避刑罚社区服刑人员,应按照严重违反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相关规定改为监禁刑罚,从而形成轻重渐变的处罚措施,以使社区矫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之建言
1.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
社区矫正的实践发展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通过统一立法、统一分工协调,能够解决目前社区矫正关于概念、性质等不同争议。从目前的社区矫正实践看,我国现行刑罚制度还难以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与社区矫正相关的刑罚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要彻底解决制约社区矫正发展的法律问题,必须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使社区矫正工作有法可依。
2.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从总体来看,我国适用社区矫正人数少、比例偏低、适用范围狭窄。扩大我国的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增加社区矫正适用数量。对短刑犯、未成年犯、过失犯要增加缓刑的适用量,同时扩大重刑犯、长刑犯的假释量;其二,增加社区矫正种类。我国的社区矫正与国外相比,不仅种类少而且执行的手段也少。我国可以增加社区服务令、罚款以及宵禁和电子监控等社区矫正措施和方法,以增加法院裁决及社区矫正适用的灵活性。
3.建立社区矫正适用前的调查评估制度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分析 篇6
1 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就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 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对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 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人员不送进监狱, 而是送进社区, 这实际上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已经实现, 但以前不称为社区矫正, 它是由公安机关执行。目前正在改革试点的社区是由司法助理员、公安民警、法庭的法官、退休老教师、心理学专家等成立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自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 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经在1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全面展开。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要求, 有必要继续积极开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
2 社区矫正的意义。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1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不仅有利于落实党的改造罪犯政策, 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 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推行社区矫正工作, 是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充分运用社会机制, 整合社会资源, 加强对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及监外执行等各类对象管理和改造的一条重要途径。2.2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 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维护社会稳定。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让不至于危害社会的罪犯改造社会化, 使其认罪服法, 弃恶从善, 使其人格重新社会化, 顺利回归社会, 更能够为被社区矫正对象今后的工作安置创造条件, 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后顾之忧。2.3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 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 增强刑罚效能, 降低行刑成本, 减少监狱的人财物负担和减少国家对监狱的经济投入, 用非监禁行刑的方式, 可以降低监禁行刑的成本, 缓解监狱改造的压力, 使监狱能够集中财力、警力、物力去矫正那些恶习较深、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危害性较大特别是那些极端不配合改造的少数罪犯。
3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存在着不少问题。3.1在法律规定上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还不够明确。社区矫正的主体分为决定主体和执行主体, 在决定主体上不存在问题, 但是在执行主体上, 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现行《刑法》第85、76条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 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 “在缓刑考验期内, 由公安机关考察, 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第217、214、218条规定,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由公安机关执行”,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 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 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 “缓刑罪犯, 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 “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 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 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以看到, 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主要执行机关。而我国的公安机关长期处于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第一线, 我国又是人口大国, 犯罪发案率比较高, 导致公安机关警力一直比较紧张, 万人警察比在国际上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 所以公安机关无法做到对非监禁刑罪犯刑罚的长期跟踪执行;而负有矫正犯罪之责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 由于不属于公安机关, 执行刑罚就不符合法律规定, 这就造成对于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管理上有人想管无权管, 有人有权无力管的矛盾, 这不利于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3.2非监禁刑适用少。就目前来说, 从刑罚种类上以及司法实践中我们仍然采用的是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 非监禁刑的适用率非常低。从当前世界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 社区刑罚制度已被各国广泛使用。据统计, 2000年, 加拿大适用非监禁刑的比例最高, 达到79.76%;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美国也都在70%以上;英国、日本超过50%;韩国和俄罗斯比例较低, 但也分别为45.90%和44.48%.[1]而我国长期的重刑主义思想影响以及1980年代初以来连续多次的“严打”整治斗争, 致使人们对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同时由于在社区监督管理机制上的不健全和措施不落实等问题, 使法院对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控制较紧, 因而我国的社区矫正进展缓慢。近年来我国缓刑假释的比例只占所有服刑人员的17%。[1]以上海为例, 上海每年假释的比例约占在押犯人数的1%左右, 缓刑的比例近几年有所增长, 但仍不到刑事处罚人数的10%。[2]3.3社区矫正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实行社区矫正制度关键在于“人”, 也就是由谁来具体实行制度。社区矫正制度能不能正确、顺利、高效、有序的实行, 除了制度本身的是否完善, 社区矫正队伍是否具有高素质也决定着该制度的成败。社会矫正的工作职责有两个:一是对罪犯进行监督;二是对罪犯进行矫治和提供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肩负改造服刑人员的社会重任, 如果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衡量, 矫正效果就难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时, 一般都要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 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而我国在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上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上都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此外, 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社区矫正的制度建立和实行。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在观念认识上, 人们对社区矫正的认识还存在着认识偏差;二是在法律体系方面, 非监禁刑和社区矫正在国家的刑罚体系中的地位还不高;三是从维护司法人权方面来看, 对犯罪人的法定权利仍没有予以充分重视。
4 有关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4.1人民法院的作用。人民法院要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 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在判处非监禁刑、减刑、假释工作中, 可以征求有关社区矫正组织的意见, 并在宣判、宣告后, 将判决书、裁定书抄送有关社区矫正组织。4.2人民检察院的作用。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 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 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4.3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 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要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 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 并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
摘要: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我国各地逐步开展, 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但是由于我国自建国后在刑罚执行的方式上始终是以监禁刑为刑事处罚的核心方式, 开展社区矫正制度的时间还很短暂, 所以不可避免的在建立和实行该项制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总结社区矫正相关知识, 就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如何开展进行了深度思考。
关键词:社区矫正,非监禁刑,开展
参考文献
[1]谢庆.中国社区矫正制度进入实验期[J].法律服务实报, 2003, 7, 25.[1]谢庆.中国社区矫正制度进入实验期[J].法律服务实报, 2003, 7, 25.
[2]刘强.上海社区矫正的发展与评价[D].上海:上海大学法学院.[2]刘强.上海社区矫正的发展与评价[D].上海:上海大学法学院.
[3]刘仲玺.监狱人民警察专业知识与技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8.[3]刘仲玺.监狱人民警察专业知识与技能[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8.
[4]樊凤林.刑罚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217.[4]樊凤林.刑罚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217.
浅议社区矫正制度 篇7
关键词:社区矫正,执行队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 (八) 》首次将社区矫正写入刑法, 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 》的公布, 社区矫正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一) 刑罚的谦抑性思想
刑罚的谦抑性是指只有在其他方法不足以抑制和预防某种违法行为的情况下, 才选择刑罚来规范该行为。“刑罚如两刃之剑, 用之不得其当, 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1]刑罚尤其是监禁的弊端使人们对其使用更加审慎, 而社区矫正以非监禁刑的形式对罪犯进行改造, 更容易达到悔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的目标。
(二) 深化的复归理论
复归理论认为, 所有罪犯都是可复归的:监狱是一个提供矫正罪犯的富有建设性的地方, 而不是一个惩罚罪犯、剥夺罪犯能力的场所。[2]复归理论充分的考虑了犯罪与外在因素的关系, 认为只要有效的借助各种社会力量, 调动各种社会资源, 改变犯罪人的外在环境, 通过合理的教育改造犯罪人, 是可以让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的。深化的复归理论是社区矫正的有力基础。
(三)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本无犯罪之说, 只是因为法律的规定, 而使得部分人的行为被标记为犯罪行为, 此人被标记为犯罪人。在此标签下, 给犯罪人带来心理上耻辱的印记和外界对犯罪人评价的降低, 从而使犯罪人对自已“坏人”标签的消极认同, 进而使偏差行为发生更大偏差。
(四) 行刑经济化理论
行刑经济化理论是指通过对行刑的经济性分析, 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预防犯罪和执行刑罚效果的理论。社区矫正既保持了定罪量刑的严格标准, 又在客观上减少了监禁人数, 降低了刑罚执行的负作用, 有利于将罪犯早日改造成功、重返社会, 这样既合法又经济, 充分实现了行刑效益。[3]
二、我国社区矫正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刑观念根深蒂固
(二) 社区矫正立法滞后
(三) 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和人员不足
(四) 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主体与实际执行主体不一致
三、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思考
(一) 树立科学的社区矫正理念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 加强对树立科学的社区矫正理念的建设尤为重要。只有矫正工作者和普通民众深刻的认识到社区矫正背后所蕴含的刑事司法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念, 才有了认同、接纳、培育社区矫正的土壤。要加强司法宣传, 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 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社区矫正的价值和意义,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倡导科学的刑罚理念。
(二)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在目前试点工作中, 可以做一些原则性规定,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进行宏观的指导, 逐步地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法律关于社区矫正规定与实践不相适应的地方。允许地方通过地方性立法或规范性文件对社区矫正进行规范, 鼓励基层矫正工作机关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实践工作制度, 如法律手续交接制度、考核评议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思想教育制度等。从长远来看, 应该制定一部完整的《社区矫正法》来统一系统地规范社区矫正工作。
(三) 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和高素质的执行队伍
对于基层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应该对其进行各项专门的培训, 包括法律、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培训, 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善于管理和善于耐心细致的做思想教育工作的优秀矫正工作者。政府应设立专项社区矫正经费来保障矫正机构的运行和矫正工作的开展。
四、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完善
检察机关应该在监所检察部门设专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个流程进行全程监督检察。
(一) 对做出社区矫正决定的法律监督
两院两部《通知》规定了对5种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对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部门作出的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和监外执行的判决、裁定、决定等进行监督, 严格审核非监禁刑的适用条件, 防止非监禁刑的不正确适用和过度使用, 消除社会安全隐患, 防止职务犯罪的产生。
(二) 对监外执行手续交接的监督
在现有法律政策规定中, 并未对法院、监狱、公安、司法局等部门之间监外执行的交付作有关规定, 从而导致各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现象, 监外执行罪犯法律手续衔接不到位。检察机关对手续交接环节应加强监督, 定期或不定期检察相关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法律文书、档案的交接情况, 对于出现脱节的情况应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等形式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完善。
(三) 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矫正行为进行监督
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矫正行为的监督既要对社区矫正工作者是否滥用职权侵犯矫正对象的权利进行监督, 又要对社区矫正工作者是否疏于管理造成脱管、漏管的行为进行监督。社区矫正对象是服刑人员, 其合法权益很容易被侵犯, 检察机关要定期或不定期与矫正对象进行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 保护其合法权益。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还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 处于探索阶段, 一些工作可能存在漏洞, 需要检察机关加强监督, 如社区矫正的档案是否规范, 对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工作是否流于形式, 考核奖惩制度是否留于表面, 工作程序是否有漏洞等。
参考文献
[1]耶林之语, 转引自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 2007:25.
[2]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中国监察出版社, 1996:75.
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篇8
一、美国的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浅析
美国的社区矫正是通过将犯轻微罪的罪犯投入到社区中去矫正从而代替监狱服刑,这是最基本的做法,而且除此之外,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也会因其表现良好从而将其纳入到“假释”的社区中去,从而由社区矫正部门对罪犯进行矫正管理,比如限制居住,定期汇报,参加义工等。
(一)机构设置完善
美国社区矫正的管理机构是丰富多样的,在设置上,不仅有联邦政府下设立的法务部以及监狱局等这些专门从事执行的官方管理机构,而且有非政府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接收分类,监督实施,提供训练以及服务等全程管理。除此之外,美国不仅有政府管理机构以及非政府管理机构,而且还设立了大量的民间社区矫正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包含了工作站以及治疗机构,功能是: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适应社区的生活并且提供相对简单的住宿方面的服务。二是通过日报告中心这一专门矫正机构对罪犯实行监督,如果通过这一方式,犯人一般会呆在家中但是要多频率地比如每天或者经常报告自己的情况。
(二)人员构成合理
人员的合理的构成往往在一个机构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可以简单化而且还可以效率化。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者往往兼具多重身份,他们在多个州中都是隶属于公务员身份,并且属于政府行政官员,这些社区矫正工作者大多都是从事年法律或者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从而非常熟悉社区矫正的流程与内容。
(三)志愿者力量
投身于社区矫正的志愿者也不容忽视,他们也大多愿意实行一对一帮教工作,或者是联系亲友进行沟通,开导社区对象,效果显著。
二、中国的社区矫正应当借鉴美国的一些先进的方式,促进立法的完善
(一)加强立法的完善
美国的社区矫正立法上面十分完备,如美国已经修订了《社区矫正法》而中国由于自身的社区矫正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立法上稍有欠缺。我国应当设立《社区矫正法》,并同时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只有将社区矫正当做一种制度和程序用法律加以规范,才能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
(二)志愿者力量的重视
加大社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的力量,才是社区矫正长远的发展道路
1. 志愿者的构成及其条件
选择志愿者,应该首先选择年龄较大者,有丰富的人身阅历者,就如前面提到,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和服刑人员增加较强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是基于志愿者本身所具有的人生阅历,另外,选择跟本社区矫正专业相关或是相近的大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成立大学生帮教团体,大学生的主修专业是社区矫正专业,或是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法学等相关专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让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2. 有社会志愿者参与矫正可以与社区矫正人员形成有效的沟通,并且社区服刑人员获得有效的帮助
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相比,社会志愿者跟服刑人员更容易沟通。对于社会志愿者的招募,往往是采用就近原则,从而这些志愿者们会比较地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会当地的方言从而更加容易地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与开导。
非执法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不容易使自己贴上自己是服刑人员的标签,首先从心理角度就更胜一筹,其次,这样也会减少服刑人员在被矫正的时候得逆反抵触心理。
3. 由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可以扩大对于服刑人员的帮教的广度和深度
参与到社区矫正的社区的社区志愿者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其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拥有不同的专业技能不,社会地位甚至是学历也不尽相同。而恰恰是这样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可以满足服刑人员的多方面的需要,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因为多样性可以使得矫正具有针对性,最后的效果一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社区矫正应当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并且独立设置社区矫正机构
在国内,社区矫正会涉及法院、公安、监狱等多个体系执法部门,这些部门的独立性较强,在社区矫正方面,不免会出现沟通不畅,效率较低等问题。在美国社区矫正方面,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特点尤为突出,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这方面从而完善社区矫正的管理机制,让被分工的人,不管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还是社区矫正对象,都感到有事情可以做。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借鉴西方的产物,因此我国应当完善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立法机构以及重视志愿者力量等。笔者在此坚信,社区矫正始终是坚持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一项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借鉴西方的模式,一定会大大促进我国法制国家的民主。
摘要: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运行机制合理完善,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特别是在立法方面、社区矫正主要力量的侧重方面以及完善社区矫正管理机制方面。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完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素琴,谭恩惠.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149-156.
社区矫正的现实困难与制度完善 篇9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对刑事犯罪当事人的监管、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以及对他们的服务。根据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刑事政策的不断调整,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适用形式和适用比率将会出现越来越扩大的态势,其执行任务会逐渐加重,执行要求会逐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犯罪是一种社会偏差行为,是社会化过程的缺陷或障碍导致的。犯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甚至消失,使他们无法通过社会认可的方法和途径维持其在社会中的正常生活。罪犯来自社会,且仍将回归社会,所以,刑事矫正思想的鼻祖李斯特认为,刑罚的目的是“矫正可以矫正的罪犯,不能矫正的罪犯不使为害”。社区矫正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社会救济制度。社区矫正并不是放纵犯罪,相反是在惩罚犯罪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罪犯与家庭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著名社会学家库利认为,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对于形成人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如今,社区矫正这种刑罚执行方式已在世界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2000年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刑的比例最高,达到79.76%,澳大利亚达到77.48%,新西兰为76.15%,韩国、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45.9%和44.48%。我国也已重视和着手实施社区矫正工作,2003年,按照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统一部署,全国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为首批试点地区。截至2007年6月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在25个省市区展开,涉及街道、乡镇4 189个,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十一万多人,而社区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仅为0.21%。
二、社区矫正的现实困难
1.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法律保障缺失
社区矫正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工作,需要调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作为保障。目前现行法律对社区矫正没有全面、系统、明确的规定,各种矫正对象的有关监督管理规定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和监狱法等法律法规中。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非监禁刑和监禁刑社会执行的法律,是在若干年前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制定的,相关规定比较原则、粗放,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不完全适应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未能全面、科学地规定社区矫正决定、执行、监督机构的具体设置,使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按照法律规定顺利开展。法律规范的不完备和滞后性严重制约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已成为社区矫正发展的最大障碍。
2.法律规定与实践工作的矛盾
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的相关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对上述五种罪犯实施执行、监督和考察工作。可是公安系统内部并未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而只是由基层派出所负责执行。实践中的情况是:社区矫正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矫正小组,但是具体工作却集中在司法局及下属的司法所;可是这些司法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时候既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也没有政府发文,更没有可以为行使职权进行保障的强制措施。因此,很多负责社区矫正的人员在进行工作、为解决矫正对象的实际生活困难需要社会帮助的时候,往往只能依靠个人的社会资源,有时因专门矫正经费不足甚至还动用个人的财物。
3.社区矫正经费不足
社区矫正经费短缺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公安机关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但现在具体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局及其下属的司法所进行,很多区县司法所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教育设施,甚至连组织矫正对象进行学习的书面材料都很匮乏。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但它仍然是一种国家机关的行刑方式,缺乏国家专门的财政支援是不可能进行的。
三、社区矫正的制度完善
1.加快宏观指导下的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保障
为了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的有效性,国家应该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笔者认为,完善的刑事法律体系应由实体性的刑法、程序性的刑事诉讼法和执行性的刑事执行法三部分组构而成。我国已先后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再制定社区矫正法,与监狱法一道组成我国的刑事执行法,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我国刑事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2.优化社区矫正的组织体系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必然要求实现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推进行刑制度的改革,科学设置社区矫正机构是一个非常必要而又亟待解决的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实践课题。一是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党委政法委和综治委牵头,由司法行政、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和团体组成,采取联合办公的形式,研究、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二是司法机关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区县司法局成立社区矫正工作协调办公室,各街道、乡镇成立以基层司法所为主,有当地公安民警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组,具体负责社区矫正的执行工作。
3.健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构
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检察机构,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监督程序,发现社区矫正工作中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新的刑罚执行检察机构应创新监督程序,可在假释委员会和社区所在地派驻检察员,发现社区矫正决定和执行工作中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建议,防止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矫正对象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或行政不作为。
4.落实经费保障
社区矫正经费应含三个部分:一是政府矫正机构的基本费用,包括办公机构设施筹建费用、矫正工作基本设施费用和运作费用、公务员工资、志愿者培训费用、志愿者及社会工作者的交通或误工补贴费用等;二是非政府矫正机构的部分运作费用,含民间组织和官民协作的非企业性质社团组织的部分运作费用等;三是矫正对象专门帮扶机构的费用。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行刑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原则上社区矫正工作的费用也应当与监狱经费一样由国家财政加以保障。国家应把用于社区矫正的款项直接划拨给社区矫正领导机构,再由矫正领导机构划拨给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鉴于目前我们的经济状况,应形成以政府经费来源为主体、社会赞助和募集为补充的格局,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再逐步实行全额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斯特.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徐楷.社区矫正的社会学理论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社区矫正档案制度 篇10
刑罚的适用和执行从出现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年了,从最早期的死刑和肉刑,到监禁邢的盛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非监禁刑,被称为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概念最早在1954年诞生于美国,如今美国的刑罚适用已经从监禁刑过渡到了以非监禁刑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将司法社会化引入到社区矫正中后,能够进一步完善司法执法制度。目前,我国刑罚适用还是以监禁刑为主,从21世纪初上海进行了社区矫正的实验,并在近十年内不断推广发展。
一、社区矫正和司法社会化概述
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s,指的是针对监禁刑罚的缺点,帮助犯罪人员更加顺利的回归社会,将条件相符的犯罪人员放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刑罚制度,具体的方法包括:缓刑、假释、中途之家、工作释放、监外执行等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
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我国的专家学者将其定义为将一些不适合进行监禁的犯罪人员放置在社区中,由政府机构下属的相关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提供帮助,在法定的时间内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的活动。此外,还包括社区执法、矫正活动、收容教养制度、劳动教养。
司法社会化的概念。司法社会化指的是犯罪人在调解人的引导下充分领会自己的错误行对被害人和社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己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最后帮助犯罪人员重新回到社区中。社会化的司法更关注的是弥补错误,愈合犯罪人和被害人的所处社区。
司法社会化的意义。采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罪犯的改造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改变以往的沟通态度和看待犯罪人员的心理,有效引导罪犯接受更好地改造。采用社区矫正方式能够有效带动整个社区,共同参与到改造罪犯这项积极的活动中来,一改以往的唯警化意识。令社会更好地接受犯罪人员重归社会,承担起改造矫正罪犯的一部分责任,主动提供帮助。
二、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现状及现存问题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现状。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就是指将社区矫正这一刑罚应用到社会福利中执行开展,社会工作者们充分调动起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帮助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这是一项助人的职业。
目前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这种刑罚方式,只是在某些地区进行了试点试验。例如:广州北部城市的花都区南部,有一个华新街,区政府部门就设置在这里。2009年,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该地区建立起了了总面积为2300m?的综合服务中心,并在同年投入使用,总服务人口达到了十万人,共有十二大项的服务,配备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服务隶属司法服务中的一个子项,主要是为服刑人员提供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帮助他们融入新生活。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现存问题。我国正处于社区矫正试点阶段,社会工作还不够专业化,没有充分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主要问题如下:
专业方法应用不熟练。社会工作过程多采用个案和小组的专业性工作方式,由于缺乏相关性经验,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难免会出现不太熟练的问题,例如:面谈时交流内容流于表面,对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无法真正了解等等。
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从前的矫正人员无法协调工作。通常来说,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工作人员都会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其专业水平往往比较低,而刚参加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们虽然专业素质很高,但是工作经验不够充足。二者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进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率也无法提升。这也是社会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组织安排的限制。试点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通常都是直属接到司法部门管理,但是司法部门往往兼管了很多工作,再添加一项工作后,司法部门的工作量明显上升,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但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者们很难再挤出时间来关注社区矫正了。
三、在司法社会化的条件下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解决策略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出社会工作者们的上岗条件和工作职责。建立起的社区矫正机构要具备能够独立行使权力的功能,具备完整意义上的矫正权力。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没有行使其职责的权利,从而,具体的工作也就没有严密的制度约束。根据实际情况将现有机构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制定出专门用于社区矫正方面,并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律法规,社区矫正就可以依法行使应有的权力。
考虑到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应该安排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并通过考核以后,才能正式上岗。聘用社会工作者要根据规定的程序合理配置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定要求法律专业毕业,只要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都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具体的培训内容要综合考虑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够正常生活,不再重复犯罪。所以,培训内容涉及到多种学科:犯罪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等,社会工作者们经过这些学科的培训后便能承担起这项工作了。
采用社区矫正制度代替监禁刑罚是社会管理的一项进步,罪犯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改造教育,在日后将会更好地适应社会,避免再次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完善以后,适合在我国更多的地区推广应用,社会工作者们要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更好地帮助罪犯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档案制度 篇11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监狱矫正
截至2015年底,我国社区共接受并矫正服刑人员约270万人,其中解除矫正人数已达200万,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社区服刑人数呈显著增长趋势,2005年底约3.4万人,到2011年底,该人数猛增至40余万,截至2015年底,该人数又近乎增长一倍至70万。与监狱矫正相呼应,作为非监禁刑行刑方式,社区矫正系指在考虑犯罪人的身份特征、主观恶性、犯罪情节等相关因素后,基于该涉罪犯罪人再犯可能性较小、社区危害性较弱及可社区矫正的客观评价,将其放归社会并进行矫正的一种措施。社区矫正制度因其矫正效果良好、执行地点灵活等特点而为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者所推崇。细数恒沙,点滴追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发展之过往(前世),细察当下社区矫正制度之实践(今生),以前瞻性的视角剖析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之完善路径(来世)具有极其重要的立法意义、实践需求与价值遵循。
一、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前世
作为舶来品,“社区矫正”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由“community corrections”翻译而来,一开始其亦被翻译成“社区矫治”。对社区矫正的历史回顾可遵循监狱矫正的发展脉络并考证之,这亦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氏族社会,人们不得不团结起来以对抗自然给予人类的各种挑战,食不果腹的先人就生活在那般和谐且没有犯罪的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剩余价值的出现,人的欲望也开始膨胀,伴犯罪行为而生的监狱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风俗通》中“三王始有狱”之说也恰恰印证了中国的监狱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历史事实。[1]夏为夏台、周为圜土、秦为囹圄、汉始为狱,尽管不同朝代对监狱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其作为限制犯罪人人身自由的功能没有改变。然与现代监狱矫正罪犯以期其更好的回归社会之理念不同,奴隶社会的监禁则是基于“以牙还牙”的报复理念,封建社会的监狱则与“重刑思想”所共存。
西方“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已逾百年之久,相较之下,刚到“弱冠之年”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看似形如矮人,实则不然。从刑罚执行体制的发展脉络看,其经历了身体刑到监禁刑再到非监禁刑的发展脉络。早期的奴隶制五刑侧重于身体刑,沿用至清朝的封建制五刑中的流刑可视为监禁刑,后随着缓刑的适用,非监禁刑便走入公众视界。据考,“社区矫正”制度最早萌芽于唐代的“留养承嗣”及“权留养亲”制度(《北魏律》)。作为现代社区矫正制度的两大特色,管制刑和缓刑的存在及实践摸索亦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所借鉴,前者发端于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前期;后者施行于清末并在《大清新刑律》(1910年)中有详备的规定。到了2000年前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开始尝试非监禁刑的适用,值得关注的是,上海首先对监狱中的女犯施行半监禁刑罚处遇制度。随后不久,河北长安区检察院于2001年下达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社区服务令”。近年来,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以《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与《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该制度随之进入了全国范围内的试点与试行阶段。该《意见》的另一突出贡献就是将社区矫正的内容细分为帮困扶助、教育矫正和监督管理三部分。随后,《刑事诉讼法》第258条笼统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其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步入了法律确认阶段。[2]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今生
历经数十载春夏与秋冬,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终于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些许困惑。笔者认为,我国的社区矫正的成就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接受并改造了大量服刑人员。如前文所述,社区服刑人数持续增加,考虑到我国的监狱一直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人置于社区进行矫正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监狱的收押压力。此外,监狱暴力行为不断增加、罪犯的生活质量亦有所下降。(2)社区改造效果较好。于270万人次的社区矫正体系中,仅5000余人在矫正期间内再次犯罪,再犯率极底(约为0.18%),而同期加拿大社区矫正人员的再犯率为1%。此外,社区矫正效果较好还体现在重大活动期间并未出现重大问题,奥运会及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则是最好的佐证。[3](3)促进了社会矫正工作及工作队伍的发展。从《通知》发布以来,截至2015年底,我国仅2%的地(市、州)尚未设立单独的社区矫正机构,与此同时,全国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近9万,志愿者约69万,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可以扩展到所有乡镇。(4)发展了刑罚执行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促进了刑罚执行观念的转变,“花钱买服务”及“惩罚与帮助并重”的理念得以确立。另一方面,《意见》强调社区矫正应包括教育矫正,监督管理与帮困辅助三方面,其中帮困辅助是具有典型的新时代特色。(5)推动了刑罚制度的深刻变革。目前,我国刑罚体系已呈现监禁刑与非监禁刑两架马车并行之势,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亦在一定程度上对管制、假释、禁止令等制度的适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有效合理的吸纳了社会力量。一方面社会对社区矫正的认知有待加强,应当引导公众遵循认知—支持—支援的思路对待社区矫正工作。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诸如心理咨询这样的社区矫正辅助机构,与此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其中。(7)合理的节省了社会资源。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的物质、人力成本是远低于监狱矫正之成本的,在矫正效果相当的背景下,社区矫正在社会资源的消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尚未成熟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在迎接希望曙光的同时,也正经历着黎明前的黑暗,换言之,任何制度的构建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社区矫正制度亦不例外。笔者认为,当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机构建制不规范。就管理机关的建设而言,名称不统一和建制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某些地方称为局,有些地方称为处或科,总队、支队及大队的叫法则混为一谈。(2)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缺陷。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稳定性较差已然成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细说的还有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身份问题,争议焦点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以公务员身份还是警察身份示人,警察身份可以赋予社区矫正活动以法律的严肃性,而公务员身份更符合体制的构架。(3)专职社工的发展不足。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之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依赖社会自身之功能对犯罪人进行矫正,然犯罪人自身人格修复能力之有限决定了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对偏差、犯罪行为的矫正是一项技术活,专职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是必要的、可行的,而目前我国各地专职社工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职业体系尚未构架及职能划分不一致等突出问题。(4)社区矫正辅助机构之建设不统一。该不统一集中表现为名称不统一、性质不统一及职能不统一三方面。(5)物质保障不充足。经费保障不到位和设备保障不齐全等问题亦时刻影响着社区矫正质量之高低。在部分地区,基本办公设备欠缺及车辆配备不足等问题是确实存在的,甚至出现私车公用的情形。[4]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来世
对于社区矫正制度的未来,不管是出于对美好愿景的向往,还是基于法律及司法体系之完善的憧憬,笔者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并坚定的认为,刑罚体系完善的最终结果就是监狱矫正与社区矫正相互存在、不分伯仲。问及未来社区矫正之发展方向与完善路径,笔者坚定以下几点:
(一)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并肩而行
通过比较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的优缺点,不难发现,社区矫正因矫正成本较低、矫正效果较好、矫正地点灵活等特点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较之下,监狱矫正却普遍面临着收押压力较大、监狱暴力频发、矫正环境不佳等现实困难。社区矫正制度的推广与完善不仅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还可以大量的节省社会资源并有效的解决监狱拥挤等问题。[5]伴随着社区矫正理念的普及,社会各界将逐步转变对犯罪人的态度并接受其进行社区矫正,故而笔者坚信,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并肩而行之日已不远,甚至有超越之可能,从而改变我国的行刑格局。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制度已经成为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特定人群(如行为偏差少年)的刑罚处遇时,社区矫正总是优先被考虑和适用。
(二)加快《社区矫正法》的出台与落实
毫无疑问,加快《社区矫正法》的出台步伐是社区矫正工作及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从当前的立法形势看,《社区矫正法》之草案已经形成,并将其作为第二类立法项目予以规划。事实上,《社区矫正法》出台的意义不仅在于从法律层面上再次确认并肯定了社区矫正制度,更在于该制度的具体化细节将会步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界面。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矫正的兴趣逐渐高涨,认知也越来越丰富,可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十八大以来,“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和“制定社区矫正法”的重大议题被正式提出,相关工作亦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与进行之中。这不仅是对社区矫正制度昨日与今日工作之肯定,更是对社区矫正制度的未来寄予了厚望。
(三)加强社会基础体系建设
为配合管制、缓刑及假释制度的有效落实,实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这一末端回归社会的制度的构建。本人坚持认为,社区矫正制度的未来发展必须着力于社会基础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考虑到社区矫正工作的系统性、繁杂性和不可替代性,确有必要从社会理念转变、基础设施投入及专业人员配置等方面对社会基础体系进行合理建设。转变社会理念是社会基础体系建设之必然前提,事实上,犯罪人回归社会矫正理当以其能被社会所接受为必要条件,传统思想上对犯罪人的排斥心理势必会阻碍社区矫正效果的实现,故而是有必要转变社会理念。基础设施的投入是社区矫正体系建设的基础,犯罪人回归社会矫正离不开必要的辅助矫正措施,如社区服务、心理咨询等,故而理当加强之。专业人员是社区矫正进行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而这正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虽然我国有着较为庞大的社区专职人员及志愿人员队伍,但那只是总量上的多而已,经受不起平均。在可预见到的将来,随着社区矫正规模的日益扩大,未来我国专业矫正人员的培养和输出将步入一个高潮,从事社区矫正之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将随之展开。
参考文献
[1]应劭.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36.
[2]屈学武.中国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及其践行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10):16-22.
[3]李素琴,谭恩惠.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49-156.
[4]李光勇.社区矫正人员帮扶现状、困境与对策调查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04):80-86.
【社区矫正档案制度】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封面)06-27
社区矫正制度08-24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07-18
社区矫正权力责任清单制度浅析12-17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09-22
社区矫正教育07-07
社区矫正试题06-09
社区矫正机构08-28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服务10-02
社区矫正集中教育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