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接收程序(共10篇)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篇1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一、矫正对象的接收
社区矫正组织根据有关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在特定的时限内与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交接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履行相关法律手续。
二、接收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物的接收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的接收;二是对人的接收即与矫正对象见面办理登记。
三、管制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人民法院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
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常居住地为准)的县司法局。
四、缓刑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人民法院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五、假释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1、监狱对裁定假释的罪犯,应在其出监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对户籍在监狱所在地县辖区范围内的假释罪犯,由监狱将其移送至居住地乡镇司法所。
2、看守所对裁定假释的罪犯,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
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自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
六、暂予监外执行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1、人民法院对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在执行通知书上注明“暂予监外执行”,自判决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
2、监狱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在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一律由监狱押解至居住地公安机关。
3、看守所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自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司法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
七、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1、人民法院对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县司法局。
2、监狱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其刑满出监前1个月,将原判
决书(复印件)、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监狱应以《责令书》的形式,责令其在接到裁定书、决定书、释放证明书后7日内到户籍地乡镇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3、看守所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自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篇2
一、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程序概述
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 在许多著作和规范性文件中也被称作审前调查、审前社会调查或人格调查等, 是指由专门机构对拟适用社区校正的人员的相关情况作专门调查和评估, 以供裁决时参考的制度。由于社会调查程序不仅发生在刑事案件的判决前, 也可能发生在刑事执行阶段, 比如假释前和暂予监外执行前, 因此称作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比审前社会调查更为合理。适用社区矫正还必须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 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调查的称谓比人格调查更为全面。
二、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程序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 社会调查程序的立法现状
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 明确提出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 控辩双方可以提供书面调查报告并明确了调查的主题、内容以及调查时间。2011 年5 月1 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 ( 八) 》规定适用缓刑、假释应当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为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提供了实体性的法律依据。2012 年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建立了社会调查程序。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提请假释时, 应当附有社区矫正机构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明确了假释案件需要社会调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68 条规定正式将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制度上升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一项正式法律制度, 但其法律依据是未成年人诉讼程序, 并非社区矫正方面的法律规范。
( 二) 社会调查在各地的司法实践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 年试点, 2009 年推广至全国试行。试点之初并未把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作为必要程序, 但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推进, 越来越多的省市认识到社会调查程序的重要意义, 通过积极尝试、探索, 相继出台了规范性文件, 将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前置程序进行规定。
2014 年, 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规范 ( 暂行) 》, 规定调查评估的委托机关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 调查评估对象为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 委托机关向调查评估对象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送《调查评估委托函》并附相关材料,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函之日起十日内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意见书》。委托机关在调查评估时限内, 未收到《调查评估意见书》, 一般不得提前作出判决、裁定、决定, 特殊情况需要作出的应当告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检察院对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法律监督。
湖南省2014 年出台的《湖南省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办法》, 委托机关和调查评估对象与山东基本相同, 委托机关向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委托函并附相关材料, 应当同时抄送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函之日起十日内完成调查评估, 对于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应当自收函之日起七日内完成调查评估工作。作出的调查评估意见书同时抄送当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在委托期限届满前没有收到调查评估意见书的, 委托机关不得裁判或者向决定机关提交委托调查评估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对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发现违法情况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检察建议。
( 三) 社会调查程序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的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程序未实现立法化。虽然《刑法》作出了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实体性规定, 但《刑事诉讼法》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外, 并没有相应的程序性规定, 社会调查并不是规定的必经程序, 因此, 各地制定的社会调查程序在适用对象、决定主体、启动社会调查的时间、调查结果的采信等的具体实践操作上不尽相同。一个是增加了法律适用的随意性, 另一个对于跨省、区、市的社会调查没有统一标准, 异地社会调查工作可能会遇到推诿、拖延等, 给委托机关决定适用社区矫正带来困难。
2. 受法院审限的限制, 判决前的社会调查时间普遍规定较短, 影响社会调查质量。目前, 对成年犯罪嫌疑人, 没有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委托社会调查的规定,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也仅开始探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调查, 因此判决前社会调查程序一般是受人民法院委托而启动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二十日内审结, 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 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审限短造成各地规定对判决前社会调查的时间一般在十日甚至更短, 司法行政机关囿于人员、工作情况的限制, 社会调查往往流于形式。如需要委托外省市司法行政机关调查, 则需要时间更长, 与法院审限的冲突更加严重。
3. 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程序的检察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 检察机关对社会调查的监督工作研究还不够深入, 在认识上不够重视, 另一方面, 社会调查工作本身立法缺位,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省市制定的地方性文件对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 对具体的监督程序、方式、纠正方式等缺乏规定, 检察监督缺乏抓手和着力点。如果在社会调查中缺乏监督机制, 则难以保证调查评估的客观公正, 也容易滋生腐败。
三、完善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程序的建议
( 一) 制定社区矫正法, 明晰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程序设计
社区矫正法已在推动制定中, 这将作为社会调查程序的法律基础。立法应当明确社会调查作为适用社区矫正前的必经程序, 调查对象为所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拟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拟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除未成年犯罪案件外, 判决前社会调查提前至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启动, 以保证社会调查的时间, 确保社会调查的质量。对于检察机关认为应当判处监禁刑而法院认为可能判处非监禁刑的, 在审判阶段启动社会调查。
( 二) 构建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程序检察监督机制
社区矫正的基本程序分为两个环节, 即决定和执行。每个环节还有各自的具体程序和步骤。社区矫正的决定是指确定对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社区矫正计划的过程。社区矫正的执行是指具体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决定的活动。社区矫正适用前社会调查则属于社区矫正决定环节的一个必要程序。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也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决定环节进行检察监督, 自然也应将社区矫正前的社会调查纳入监督范围。通过检察监督, 一是能够保证调查评估结论的客观真实, 使有权机关准确适用社区矫正, 从源头上把好社区矫正的入口关。二是有利于交付执行监督, 防止漏管。交付执行环节一直是检察监督的重点。由于法律文书送达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都没有收到法律文书, 罪犯又未能按时报到, 就会造成漏管。而如果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对拟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做好备案登记工作, 后续跟踪监督其是否已纳入社区矫正, 则可防止漏管。三是可以提高群众接受社区矫正和社区矫正监督的意识, 提高社区矫正质量。检察机关在社会调查的监督活动中, 能使社区群众对社会调查及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得到了解, 取得群众支持, 同时可使群众发现问题时知道向检察机关反映, 拓宽监督线索来源, 提升社区矫正效果。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矫正适用前社会调查的检察监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通报制度。司法局在接到委托机关发出的委托调查函后, 及时将受委托调查的情况及调查人员组成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通知检察机关, 并将委托调查函及相关材料复印件送达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 司法局形成书面调查评估意见后, 在提交委托机关的同时应抄送刑事执行检察部门, 这样使检察机关能够及时介入, 对社会调查同步监督。
2. 建立申诉权利告知制度。调查人员在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时, 应当告知被调查人, 对于调查过程中不当的调查行为、调查方式, 有权向检察机关举报、控告、申诉。检察机关应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网址, 畅通被调查人及其他群众的举报渠道, 摸排违法犯罪线索。
3. 对重点监督对象的调查走访过程积极派员现场监督。检察机关应将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三类罪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或社会关注度高的及未成年人案件的被告人或罪犯确定为重点监督对象, 积极派员至被告人或罪犯的居住地, 现场监督调查走访活动, 确保调查程序合法规范。
4. 对调查评估结果在书面审查基础上调查核实。检察机关应加强对司法局出具的调查评估意见书及所附调查笔录等材料进行审查。重点审查选取调查走访对象范围是否合理, 是否2 名工作人员调查, 调查笔录是否规范, 了解内容是否全面, 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调查评估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对于委托机关对调查评估意见有异议的, 被害人及其亲属态度与调查评估结论有重大分歧的, 调查期间收到投诉意见的, 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调查核实。
5. 有效行使监督建议权。检察机关对司法局出具的调查评估报告有异议的, 应及时向委托机关和司法局提出书面意见, 对于本地法院判决前委托的社会调查, 应同时将书面意见抄送本院公诉部门, 对于外地法院或监狱委托的调查评估, 应同时给委托地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抄送。发现调查评估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 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
参考文献
[1]吴宗宪.社区矫正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2 (1) .
[2]梅义征.社区矫正制度的移植、嵌入与重构[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 1 (1) .
[3]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 (1) .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 调查评估 前置程序 研究 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由此可见,社区影响调查评估(以下简称调查评估)不是适用社区矫正的必经程序,而是由有关职能机关根据“需要”决定。但什么情况下属“需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未作进一步明确。
如果委托调查评估的弹性较大,不仅会给检察机关正常有效开展对有关行为是否合法的监督带来极大难度;另外实践中一旦出现办案时间紧、管理不严或者办案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情况,很容易导致是否委托调查评估的随意,不仅为腐败提供了温床,还会产生应当经过调查评估而没有经过调查评估的大量案件存在,使一些主观恶性较大的罪犯被适用社区矫正后置于社区服刑,进而给社会带来潜在或者现实的危害。因此,笔者认为,分析研究引入前置程序,探索适用社区矫正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的可行性及补救措施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重要意义
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首先可以避免是否调查评估的随意而为。另外,在适用社区矫正前进行调查评估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使刑事裁判的理由更加充分、更有说服力,有利于提高量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提供条件,严把社区矫正的“入口关”,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社会治安隐患和重新违法犯罪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提升群众对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满意度、接受度以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四是帮助委托机关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居住地,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同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降低因居住地存在争议等原因造成脱漏管现象发生;五是为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教育和帮助措施奠定基础,有利于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
二、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个性化分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8条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四种罪犯。既然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存在诸多优势,那么对上述四种对象是不是在适用前都应当进行调查评估。笔者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后作出适当的选择。
(一)适用缓刑、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
第一,适用缓刑、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是正确执行《刑法》规定的必然要求。根据《刑法》第72条、第81条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时,应当将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作为适用条件;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如何界定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程度,属于办案人员自由心证的内容,为防止办案人员主观臆断,应当以事实为根据,那么应当以哪些事实为根据判断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程度,《刑法》未作具体规定,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2款规定:“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由此可见,该规定可以作为判断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程度应当调查内容的依据,而刑事侦查所形成的案卷材料和根据犯罪分子在监狱、看守所服刑期间的表现形成的材料不可能涵盖上述应当调查了解的所有信息,必须结合专门的调查评估程序收集的相关材料,才能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假释会不会对其所居住社区的安全、秩序和稳定带来不良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判断。
第二,适用假释前应当进行调查评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已得到体现。根据该解释第450条第1款的规定,“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是执行机关提请人民法院对罪犯裁定假释时应当移送审查的材料之一。由于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假释时均应当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既然人民法院审理假释案件应当审查“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那么对拟适用缓刑的被告人,人民法院也应当审查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这样才能相互协调、体现公平。又由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应当审查上述调查评估报告,当然形成该报告的调查评估就必不可少,故该解释第450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的有关规定不相协调,前者更加符合《刑法》关于适用假释的立法精神,为避免冲突,有必要对后者进行修改。
(二)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能否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的探索
1.对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不宜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刑法》、《刑事诉讼法》未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考虑其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也就是说对是否要考虑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没有作出硬性规定。如果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时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就相当于对法律进行了扩充解释。在我国,扩充解释不是也不能任意扩大法律的内容,它是为更好地实现法律条文文字未能包含的立法意图而设定的解释方法。[1]管制属于轻刑,一般来说被判处管制的罪犯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小,其中部分犯罪情节轻微的罪犯适用社区矫正后明显不会对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而暂予监外执行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且不能被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来说社会危害性大,但其中包括确有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且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病危罪犯,如果对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势必对其中那些明显不会对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拟适用管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那些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上述病危罪犯也应当进行调查评估,很显然,这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降低刑事诉讼的效率。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拟适用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引入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并不符合立法意图。
2.排除管制、暂予监外执行情形适用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后应当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考虑到被判处管制、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毕竟是被置于“社区”这一相对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教育改造,且不同罪犯在犯罪情节的轻重、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适用不当仍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为减少是否委托调查评估的随意性,提高可操作性和适用社区矫正的效果等,笔者认为,应当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4条第1款“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中的“需要”予以进一步明确或者作出细化规定,并制定岗位职责促使有关执法司法人员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例如:区分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形态、犯罪性质的不同以及有无赔偿被害人损失和悔改表现,是否初犯、偶犯,身体状况等情形采取量化评分的方法确定是否需要委托调查评估,对应当启动调查评估程序而不启动的情况如何处理,等等。
三、建立调查评估前置程序规范有序开展调查评估工作的建议
为使调查评估前置程序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确保调查评估在量刑建议、刑罚执行方式选择和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不仅需要在立法层面对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建立健全有关配套制度,还需要有关国家机关在工作中正确履行职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需要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调查评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共同为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制度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对此,笔者以适用缓刑、假释的情况为例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严格规范适用缓刑前的调查评估和审查程序。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前,对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拟向人民法院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时,应当委托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且无论是否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均应当将收到的调查评估材料在提起公诉时作为量刑依据移送人民法院审查,如果人民检察院未提出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且未委托调查评估,但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适用缓刑的,应当委托调查评估,并允许控辩双方针对调查评估材料的内容发表意见,以便于查明事实和判断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程度。
第二,做好提请假释及审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监狱、看守所对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已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罪犯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且已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的罪犯,除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假释的情况外,如果认为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在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前,应当委托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如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应当将收到的调查评估材料提交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应当将调查评估材料中可以公开的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认真履行调查评估职责。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的委托,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报告同时附相关调查材料复印件,若在调查中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居住地不属于本县(市、区)的,应当立即告知委托机关,并退回委托函件,同时说明理由,委托机关应当酌情重新核实其居住地,并向核实后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委托函件,若受委托机关认为其居住地存在争议的,应当尽快层报共同的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由决定后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与委托机关协商办理变更委托手续,并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第四,切实解决审理期限较短与调查评估需要时间的矛盾。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可能对被告人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并拟适用社区矫正的案件时,存在审理期限较短与委托调查评估需要时间的矛盾,如果出现案情变化、调查评估工作复杂等因素,极易造成调查评估材料未到可审理期限已届满等情况发生,使调查评估流于形式,也严重影响审判的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针对该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案件材料,在遵循《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有关调查事项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已经掌握的情况和案件特征,梳理出需要调查了解的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调查事项和要求,并在委托函件中注明,以便于调查人员在进行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时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其次,要严格规范调查评估的期限,对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调查评估的期限应当缩短,各地可以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或者会签文件的形式对期限等予以明确或者在已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其予以细化,如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调查评估的时限分别为10日和7日,等等;最后,由于邮寄委托函件和调查评估材料需要一定的在途时间,如果在发件、收件环节发生差错,还有可能导致其不能在正常时间内送达,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对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尽快决定是否委托调查评估,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具备派专人快速送达的条件,为节省时间委托机关和受委托机关可以先行采取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对方发送委托事项和反馈意见,并通过电话加强沟通联系。
第五,完善调查评估制度和强化法律监督。一是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调查评估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启动程序、工作衔接以及违反规定的责任后果等内容,增强调查评估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和实效性。二是人民检察院应当积极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主动介入和加强对调查评估以及适用社区矫正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同步监督,包括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对公诉部门委托调查评估工作以及行使适用缓刑量刑建议权的内部监督,对法律监督工作中发现的不按规定委托调查评估或者不委托调查评估明显不合理等问题,要区别情况提出检察建议或者纠正意见并督促整改纠正,对人民法院适用缓刑错误的,要及时提出抗诉等,保证调查评估和适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注释:
标本采集接收处理程序 篇4
1. 目的 规范标本采集、接收和处理工作,确保标本质量,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确保输血安全。
2. 范围 适用于标本采集、接收和处理。3. 职责
科主任:负责标本采集、接收和处理的管理工作。
工作人员:负责标本采集、接收和处理的日常工作。
质量监督员:负责标本采集、接收和处理日常监督工作。4. 程序
1.标本采集:①标本采集前作好充分准备,各种物料、器材准备充分;②采集标本时须让受检者知情同意;③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或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等,准确无误后方可采集标本;④采集标本时严格消毒,无菌操作;⑤采集的标本准确放入有唯一性标记的容器内,一一对应;⑥对标本采集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安全处置。
2.标本接收:①认真核对标本管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是否一致;②检查标本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标签粘贴是否牢固;③检查《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是否有执业医师签名;④接收标本时,双方核对无误后,记录标本的接收时间、数量,签字认可,标本放入冰箱按规定保存;⑤拒收标本应说明拒收理由。
3.标本处理:①检测前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对标本进行离心、分离、加样等处理,做好树立记录;②检测中严格按照各项目的检测方法加样、加试剂、孵育、反应、读结果等,并做好记录;③检测后交叉配血后标本2-8℃保存7d,7d后按规定进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03、接收预备党员会议程序 篇5
一、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1、党支部书记主持会议。
2、到会党员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的一半。
3、发展对象本人必须到会。
4、两名入党介绍人都应到会。
5、社区(工作区)书记、组织委员或组织干事必须到会。
6、做好会议记录。
7、接收两个以上的预备党员,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二、宣读发展对象名单。党支部组织委员宣读发展对象名单并介绍公示情况。
三、发展对象汇报。发展对象宣读入党志愿,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家庭主要成员和社会关系政历情况以及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四、入党介绍人发表意见。第一、第二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情况,发表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意见,对其能否入党表明自己的意见。
五、党支部向支部大会报告。介绍对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审查情况,对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入党条件提出意见。
六、大会讨论。组织与会党员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七、大会表决。
1、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当场投票、唱票、计票,公布结果。
2、赞成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
3、填写《党支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大会记实表》,支部书记、(社区)工作区书记、组织委员或组织干事签字并加盖党支部公章,报党委审查。
八、宣读决议。党支部书记宣读表决结果,通过支部党员大会决议。
九、发展对象表态。发展对象对所提意见和支部党员大会表决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认识、决心。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篇6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刑相对的行刑方式,就是将那些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人放在社区中改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运用国家机关、社会、家庭的力量在社区中对他们进行改造,纠正其之前偏离社会的行为以及偏差心理,避免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再犯罪,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我县作为襄阳市第一批试点单位,目前已经过八年多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系统回顾和思考谈点感想。
一、谷城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2005年8月我县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县宾馆小礼堂正式启动,城关镇作为全县首批试点单位,现场接收了14名矫正对象。为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健全了组织体系和矫正队伍,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八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协调配合、以人为本”的方针,以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社区矫正的新思路、新方法,摸索出了社区矫正“12345”工作方法,即建立建立“一个”监控平台,做好“两个” 保障,建设“三支”队伍,做到“四个”清楚,推行“五个”优先。全面推进了社区矫正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截至目前,我县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20人,现已解除矫正期的342人(含死亡3人),在矫178人,其中,缓刑111,假释14人,管制9人,暂于监外执行13人,剥夺政治权利31人。对在矫人员,我们均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档案,签定矫正责任书,落实了矫正志愿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矫正方案,矫正率达100%,社区矫正对象无重新违法犯罪发生,无脱管、漏管现象。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谷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建立“一个”监控平台,暨 “司法E通”。今年6月,我们与中国电信谷城分公司合作,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及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司法局为客户端,通过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数据库,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动态监控和信息化管理。各乡镇司法所分别设臵账户,该系统以3G手机为载体,集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管理、权限管理等六大功能于一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24小时跟踪监管。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全部正式投入使用,首批已向50名管理者,80名社区矫正对象发放了手机。各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利用司法E通工作平台对辖区内的矫正对象实现区域监管定位和设臵“电子围栏”,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查阅社区矫正对象所在的地理位臵和某一时间段内的历史移动轨迹,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是否离开活动范围,并对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进行自动评分,等级评估,提供考核依据。该系统建成和运用,使社区矫正监管实现“人防”向“技防”转变,为安全监管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技术保障,受到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二是做好“两个” 保障。首先做到了人员保障,我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我县的社区矫正办公室、司法所人员编制配齐,做到了人员在职在岗,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其次是提供经费保障,为使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我局今年投资10万元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暨司法“E”通)、社区矫正监控室、宣告室,档案室,投资5万元印刷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文书格式,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体教育等日常管理及审前社会调查的费用也是由局统一支付,为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三是发展“三支”队伍。一支是以社区矫正办、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其中司法行政工作人员25人,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一支是以各基层社区干部,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老教师及大学生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志愿者参与帮教活动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主要是辅助司法所矫正管理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经常化的帮教和帮扶,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临时参与等不同类型。目前,全县社区矫正志愿者85人,其中短期志愿者15人,长期60人,临时10人,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支是以社区内干部或具备法律、心理、教育、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人员组成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主要是利用其所长或专业知识协助司法所矫正管理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我县城关镇社会工作者刘某,利用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特长,在网上开办“心之驿工作室”,通过解答心理咨询,帮助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缓解他们在工作、生活压力及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三支力量协作配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是力求四个清楚。掌握矫正对象的综合情况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为此,在平时的矫正管理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清楚,既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个人情况清楚、家庭情况清楚、思想动态清楚、社会关系清楚。做到对每个社区矫正对象都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个人背景资料、甄别相关现实表现、了解社会民众反映、对他们进行风险评估,将社区矫正人员中的“重点”人头分离出来,建立重点人员布控库,实施重点管控。
五是推行五个优先。为了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避免重新违法犯罪,在定期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的同时,把服务融入到管理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向社区矫正对象承诺“五个优先”:即优先调处矫正对象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各类矛盾纠纷,保护矫正对象的正当合法权益;优先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提供法律援助;优先答复社区矫正对象的信访请求;优先向企业推荐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社区矫正对象就业,解决生活出路;优先帮助特困社区矫正对象摆脱生活困难。并把“五个优先”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人员电话号码对他们公布,使社区矫正对象有什么困难、想法能够及时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到帮助。家住老君台社区的矫正对象张某因建房被他人无理阻拦,使建房不能正常施工,为此,张某及时向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了反映,石花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及时赶到现场,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调解,化解了这一矛盾,既维护了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又使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更加信任,促使其安心接受矫正。庙滩镇水沟村村民浦某,2007年2月因交通肇事被判刑三年缓刑五年,由于对受伤者的家庭赔偿致使其家庭经济收入入不敷出,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为此,社会志愿者及时稳定其情绪,鼓励他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并购买了养殖资料和光盘赠送给他,先后数次协调信用社贷款8万元解决其创业资金,目前,浦小强已建起了面积数百平方米的猪栏,循环养殖牲猪达到数百头,年产值近40万元,利润近8万元,已成为该镇的牲猪养殖大户。城关镇安家岗村村民刘某,因犯抢劫、脱逃罪于1994年被省高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监狱服刑十八年,今年4月27日因减刑释放。今年5月3日,刘某来到城关司法所报到时情绪非常低落,经我们过了解,刘某的父母早逝,哥哥不知去向,弟弟长年在外打工,村里的老房子也早就卖掉了,回家后无住房、无亲属,暂时寄居在表兄家中,若不及时帮扶管教很有可能会重新犯罪。我们工作人员根据程序先为其建立了档案,制定了帮教计划,马上联系派出所和安家岗村调解主任为其办理了户口,又联系帮教基地为其安排就业。通过协调,刘某被安排在谷城县金晖制衣有限公司工作,基地还为其安排了住房,解决了刘某的基本生活问题。刘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表示稳定下来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另谋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推行“五优先”,拉近了司法所与矫正对象的距离,从而能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
虽然,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一个个曾经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改造成了不再危害社会的守法公民,实现了把社区矫正对象最终融入社会的根本目的,较好地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矫正质量,严格工作环节,使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做新贡献。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缺乏。司法所承担着辖区内的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基层法律服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区矫正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全县10个乡镇,10个司法所,目前4个2人所,6个1人所,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法院判决被宣告缓刑罪犯越来越多,缓刑期限一般较长,从全县目前正在矫正的178名对象的矫正对象来看,矫正期限在3年以上的88人,占总数的49%,按目前对矫正对象的接收速度来看05年我们接收14人,目前我们共接收520人,如此多的矫正对象,使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压力过大。
二是专项工作经费不能满足必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多年的实际情况,一个社区矫正人员每年的矫正成本应该在2000元,而我们的经费远远不能达到,必需的执法装备如执法用车、警戒具、通讯器材等更是缺乏保障。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篇7
司法局
社区矫正是指将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在教育矫正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这五类人员与传统的“罪犯”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是一个特殊又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因此,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目前维扬区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已经有五年多,在实践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希望能尽快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法律地位的强力支撑。
一是法律效力不高。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
行教育管理,需有国家明确的授权,才能行使执法权。当前维扬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主要依据两个“办法”,一是根据司法部颁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司发通[2004] 88号),二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
1检察院、江苏省司法厅、江苏省公安厅等部门联合颁发的《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苏司通[2008]9号)。这两个文件的性质属于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而且其中规定的社区矫正许多措施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具有刑罚的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第1款和第八条第4项的规定,涉及到犯罪与刑罚的事项,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范。因此根据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的规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八十八条所确定的权限,这两个文件与上位法存在冲突,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二是执法主体不明确。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
十四条规定:“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徒刑缓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对于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期满,应当由执行机关通知本人,并向有关群众公开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据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法律文本里,只有公安机关才对社区矫正五类对象拥有执法权,现在的司法行政部门是不具备执法权限的。
(二)社区矫正对象惩处机制缺乏有效的手段。
一是社区管理不到位和群众监督意识的淡薄。社区矫正
对象主要在社区服刑,社区承担着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的职责,掌握矫正对象的行踪,了解矫正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社区往往管理不到位、群众往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监督意识淡薄,矫正对象在社区内经常无人管理和监督。
二是缺乏最终有效的制裁手段。一些矫正对象认为只要不进高墙就万事大吉,头脑中没有认识到自己还是被监管的罪犯。尤其是剥权类罪犯,由于没有了自由刑的限制,更是不服从管理,这种人随时有违法犯罪的可能,但在其确实发生犯罪事实之前,我们工作人员对其束手无策,法律的严肃性和震慑力受到挑战。
(三)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和编制未能实质改变。
一是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不足。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行政部门及其隶属的基层机构负责,只有建立一支由国家公职人员组成的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才能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和高效性。但目前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构--司法所的现状不容乐观,“1人所”、“2人所”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司法所工作人员除了负责社区矫正,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安置帮教、法律服务等多项业务工作。随着矫正对象数量的逐渐增加,司法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编制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而且目前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不具备执法身份,不符合刑罚执行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是社区矫正工作专业矫正人员缺少,矫正效果不明
显。随着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发挥作用愈显重要。目前,我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的招聘体系和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但在工资待遇、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定还有欠缺。社会志愿者,特别是专业心理矫正人员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有的专业性、社会性是其他社区矫正工作者无法比拟的,而我区社区矫正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未有相关制度予以规定,尚未形成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机制。
二、创新工作措施,促进工作开展
我们要以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为核心,积极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机制和手段,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切实维护社区稳定,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网络。
建立健全广泛吸纳社会人力、物力资源的立体社区矫正网络,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根本和基础。社区矫正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主体,具体来说就是,司法局组织实施,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一整套矫正执行机关,这些机构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第二级是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协助的机构和个人,包括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心理咨询和矫正等方面的专业协助,如与企业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与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合作,定期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他们不是矫正机关的组成部分,但通过协议的方
式与矫正机关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级是具有社会责任感自愿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无偿服务的社会志愿者。只有组建起这三级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强大而功能完善的社区矫正网络。要在第一级组织高效运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二、三级组织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培育村级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在监控服刑人员行动上的便利作用,为司法所将工作重心从监控转向教育和矫正提供条件。
(二)积极宣传社区矫正工作,扩大社会的影响度
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社区
矫正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良好效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我们在扬州市电视台播放了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的情景,让群众直观、生动了解社区矫正;与扬州市广播电台合作,设立法律服务热线,宣传社区矫正工作,与社会大众互动。
(三)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司法行政部门执法主体地位。目前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地区,主要实行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多部门参与,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部门较多,解决问题的主要是靠司法行政部门单独去工作,而一些重大问题也只靠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去协商个案解决。这种方式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长久之计。从目前看,应该尽早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地位,从而使公安行政机关不再担负社区矫正执法主体的工作职责,同时要尽早立法以确定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改
变现行个案处理的协商工作方式。
(四)不断完善社区矫正三支队伍的建设。
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三支队伍,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保障。一是要不断调整充实司法所人员,确保乡镇(街道)司法所至少有3 名以上工作人员。二是招募成立由专家、学者、大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名社区矫正矫正志愿者队伍,为每名社区矫正对象配备了1名以上志愿者。今年在此基础上,招募成立大学生村官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既壮大了队伍,又优化了结构,进一步打牢工作基础。三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招聘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作为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辅助力量,实现每个乡镇(街道)都至少有1名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
党支部接收预备党员发展大会程序 篇8
一、大会前的准备。
(一)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对发展对象的意见。
(二)支部负责人或组织委员同发展对象谈话,进一步了解其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以及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三)召开支委会,听取入党介绍人关于发展对象的情况汇报,对发展对象填写的志愿书和有关问题进行审查,由支部负责人或组织委员负责起草支部审议意见。审议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1.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及其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2.发展对象的政治历史、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审查情况;3.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情况;4.对发展对象《入党志愿书》及有关材料的审查情况;5.其他需要向支部大会说明的情况。
(四)经支委会讨论确认发展对象具备入党条件、手续完备,决定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后,即可确定召开大会的时间、地点、参加大会人员范围以及分工等有关事项。召开大会要书面报告党委进行预审。
(五)预审通过后,通知支部全体党员,保证到会党员人数;通知拟发展对象、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大会;通知入党积极分子列席大会。
(六)会场布置:大会会场须悬挂党旗,有条件的要在主席台上打出“×××党支部接收预备党员大会”的主题。
(七)分工确定大会记录员,提名监票人、计票人;有条件的,大会过程应拍照留存。
二、参加大会人员范围:支部全体党员,拟发展对象,入党介绍人;根据情况邀请党委派人和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列席会议。党员一般情况下必须参加大会,有特殊情况,应事先向支部请假,并表明对发展对象的意见。
三、发展大会由支部书记或支部组织委员主持。
四、大会的主要程序。
(一)清点到会人数。由支部委员清点人数,向主持人报告;主持人向大会报告应出席党员人数与实际到会人数;到会正式党员必须超过支部正式党员数半数以上,方可宣布大会正式开始,如不足半数,大会应改期召开。
(二)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和大会的议题。
(三)对本次发展大会的计票人、监票人人选进行表决。经到会党员的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可确定计票人、监票人。
(四)发展对象宣读《入党志愿书》中本人填写的部分,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简历、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并根据需要向党组织说明有关问题。
(五)入党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的主要情况及培养教育过程,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六)支部书记或组织委员代表支委会汇报对发展对象的审查情况以及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情况。
(七)与会党员对发展对象充分发表意见,对其能否入党进行讨论。
(八)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发展对象能否入党进行表决。赞成票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即可作出同意接收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的决议。
(九)主持人宣读支部大会决议。
(十)发展对象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五、其他注意事项
(一)如果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人以上入党时,必须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逐个进行讨论和表决。
(二)支部大会讨论中对发展对象有不同看法和意见时,要通过充分讨论,使大多数人统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如果讨论中持两种意见人数接近时,则不要匆忙表决,可暂时休会,待进一步酝酿后,提请下一次支部大会讨论决定。
(三)投票表决严格按照《中央民族大学发展党员票决制工作办法》规定操作,要强调票决方法和主要程序。
(四)支部书记要及时把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到《入党志愿书》里。支部大会决议必须反映支部大会的真实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1.发展对象的主要优缺点;2.应到会和实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对发展对象能否被接收为预备党员的表决结果(赞成、不赞成和弃权的票数各有多少),通过决议的日期等。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篇9
1、目的:
保证血液标本信息的正确性,血液标本的标签与申请单内容的一致性。
2、适用范围:
所有送往配发血室的血液标本。
3、适用对象及要求:
3.1所有本室从事本工作的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遵守本SOP。3.2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4、程序:
4.1由临床支持中心送来的血液标本,必须要有专人负责接收,履行严格地交接手续。
4.2收取血标本时,要与临床支持中心送标本者共同核对申请单、血液标本与瑞美检验系统里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区、床号、住院号、ID号,血型等信息是否一致。
4.3接收血液标本须检查有无漏、损、缺号,未贴条形码,血液标本条形码信息与申请单信息是否一致。
4.4检查血液标本量是否充足,有无溶血、乳糜,确定血标本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核对无误方可在瑞美检验系统中进行签收。
4.5在瑞美检验系统中查询患者信息,了解以往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项目检查情况。
4.6将所有血液标本离心备用,并进行血型复检、不规则抗体筛查。4.7不同申请内容、不同日期的血液标本用后应分别放置。4.8血液标本配血有效期为3天,如一旦用于了配血,则有效期缩短为1天。
社区矫正材料 篇10
——奉先县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牢记四字要诀温情唤醒新生
南阳司法所:黑黑
奉先县司法局“青年论坛”活动征文
——奉先县创新法制宣传手段和方式的思考
牢记四字要诀温情唤醒新生
社区矫正是指相对于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监禁刑的一系列非监禁刑罚的总称。西方国家从上世纪60~70年代已普遍施行,截止目前,许多欧美国家的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数已占服刑罪犯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我国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了社区矫正试点,自开始试点以来,社区矫正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社区矫正是刑罚体系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个环节,他没有严罚重典,没有电网高墙,有的是用教育去说服、用真情去感动、用热心去同化。
接下来,就如何做好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我个人总结了一个四字诀,现在分享给大家,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是“帮”字诀。社矫工作要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和乡镇派出所作用,重点在帮教工作上下功夫,对社区服刑人员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管控。对确有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解决生活中的急难问题,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认真改造,减少重新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是“质”字诀。全面加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社区矫正协理员、社区矫正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开展个性化个体矫正,强化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全县社区服刑人员心理、思想和行动方面的综合治疗,通过开展走访慰问、集中学习、公益劳动、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等方式,切实提高矫正质量。
三是“全”字诀。加强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努力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做到“一人一档”,确保各种档案文书资料齐全。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坚持用法律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
四是“引”字诀。通过村和社区板报、宣传栏及相关媒体的宣传引导,为社区服刑人员营造良好的矫正氛围。一方面要宣传社区矫正工作本身,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知晓率;另一方面对矫正过程中显现的典型事例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宣传,帮助服刑人员打消心中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以上观点是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我局的社区矫正工作刚刚起步,前路艰辛,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愿和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为做好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