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

2024-09-22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精选5篇)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 篇1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实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山东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山东省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度(试行)》及《莱芜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报到制度

第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如实汇报个人及家庭情况,并写出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第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填写《矫正对象登记表》,发放《社区矫正宣告书》、《莱芜市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进行谈话教育,告知其权利、义务。社区服刑人员自登记之日起为社区矫正对象。

第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司法所应及时通知公安派出所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脱管失控。

二、协管制度

第四条 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报到后15日内,了解其家庭、单位情况,确定矫正对象的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签订《协助监督管理协议书》。

第五条 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由具有监管能力的配偶、直系亲属担任;没有配偶、直系亲属的,可由其所在单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有能力并愿意协助监督管理和教育的近亲属担任。

第六条 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应配合司法所做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向和活动情况,并及时向司法所反映。矫正对象应当服从协助监督管理人的教育和管理。

三、汇报制度

第七条 矫正对象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汇报自己的活动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每月到司法所汇报一次,每季度向司法所交书面汇报一次。司法所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要求矫正对象汇报情况。

第八条 矫正对象确因身体原因不能出行的,可以书面形式由其亲属或者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到司法所代为汇报。

第九条 司法所应当及时将矫正对象的汇报材料存入矫正档案,并根据矫正对象的表现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四、走访制度

第十条 社区矫正责任人每季度至少应对矫正对象走访一次,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工作、生活、家庭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矫正措施。

第十一条 矫正对象应积极配合矫正责任人的走访,如实汇报相关情况。

五、学习制度

第十二条 司法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政治理论、政策形势、法律知识、文化技术及社区矫正制度等内容的学习。集体学习每半年不少于3次(12课时)。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应积极参加学习教育,遵守纪律,做好记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六、公益劳动制度

第十四条 司法所应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打扫公共卫生、植树造林、保洁绿化、敬老助残等社区公益劳动。第十五条 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10小时。

七、外出和迁居审批制度

第十六条 矫正对象临时离开所居住的乡镇(街道),应向司法所提出申请,经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同意并报区公安机关批准。返回后应立即销假。

第十七条 矫正对象迁移户口或变更经常居住地的,应

向司法所申请,经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同意并报区公安机关批准。矫正对象经批准迁居的,应当在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原住所地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迁居后7日内,向迁入地的区司法局移交其档案。

第十八条 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居住区域或未按时销假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八、会客制度

第十九条 矫正对象在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前,必须向司法所提出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九、公示制度

第二十条 司法所应当将矫正对象遵守制度、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核与奖惩等情况,以适当的形式向矫正对象公示。

十、申诉制度

第二十一条 矫正对象受到非法待遇或社区矫正组织违反刑罚执行规定的,可以向社区矫正组织或检察机关申诉。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 篇2

目前, 上海市司法局已建立起社区矫正智能化管理平台, 三级系统管理权限使得市、区县、街道能有效地融合分管与统管, 宝山区只需通过网络运营商专线连接, 运用专门的移动应用终端, 即可实现区域监管、定位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工作记载、权限管理、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能。与网络运营商的专线连接用以获取定位信息, 与地图相结合可以同时监控所有矫正对象的历史路径, 并提供实时主动定位功能。定位系统向平台提供所有矫正对象的定位信息, 平台可根据矫正对象的关注度来制定不同的定时定位策略。

短信平台依托短信网关, 可实时与矫正对象进行信息沟通与确认。短信网关将负责发送和接收平台与矫正对象间的各种通知及反馈信息。各级管理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通过短信通知矫正对象注意事宜并可要求即时反馈。

双模网络提供矫正专职干部与矫正对象间的通话或视频通话, 可专门建立集团网, 将所有人员编入网内, 按短号编号直接免费通话。对于需要重点管控的矫正对象, 可专门配备可视终端, 必要时通过网络的支持与矫正对象进行视频通话, 进一步提升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 防止人机分离的现象发生。矫正专职干部能很方便地通过移动应用终端与所管辖范围内的矫正对象进行免费语音通话。

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功能, 矫正对象的移动应用终端号均加入网络运营商建立的集团网。需重点管控的矫正对象提供视频通话这一辅助手段, 加强管理强度。

2 总体架构

2.1 区域监管

2.1.1 自动跟踪定位

自动跟踪定位是区域监管的核心矫正所在。利用在后台持续自动运行的监控程序, 根据被跟踪矫正对象的安全等级的不同, 间隔不同的时间对其进行跟踪定位, 以确定其是否处于指定的活动区域内。正常情况下, 人工干预的成本将到最低。

2.1.2 随机实时定位

提供实时的单个和多个矫正对象位置的查询, 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当鼠标移动到对象上的时候自动显示更详细的信息。

2.1.3 越界告警显示

当矫正对象离开了指定的活动范围之后, 系统会将越界的时间、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例如下图显示矫正对象越界的位置, 同时绘制出活动区域的范围, 可以直观地显示出矫正对象越界的情况。同时及时地将越界的信息传递给相应的矫正工作者, 让其能及时地处理越界情况。

2.1.4 历史轨迹显示

显示选定时间内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 用不通过的数字标号显示出其先后顺序。

2.1.5 人机分离抽查

随机抽查矫正对象移动应用终端是否随身携带, 以保障定位的有效性。定位抽查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 电话抽查:矫正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直接通电话, 利用对矫正对象的熟悉性确保其没有人机分离。

(2) 短信抽查:在一时无法和矫正对象通话的情况下, 可以发送短信让其回复矫正工作者的电话。

(3) 视频抽查:利用具体拍照功能的移动应用终端, 让矫正对象自拍一段视频上传到平台。

2.2 信息交互

利用CDMA语音以及数据业务提供多种方式多种类型的信息交互。

2.2.1 交互方式

(1) 内部语音。利用集团综合虚拟网, 大幅降低矫正对象和管理者通话资费, 让双方畅所欲言, 尽情沟通。

(2) 短信消息。利用平台方面的群发消息, 接收到来自矫正对象的上报的短信, 反馈其查询的短信。

(3) WAP页面浏览。提供较短信更多的信息量的内容查询, 提供了在线交流的窗口。

2.2.2 信息类型

(1) 通知消息。集中学习、公益劳动、抽查回复等通知消息。

(2) 告警信息。当出现违规情况的时候, 通知当事的矫正对象以及其矫正工作者, 以便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

(3) 实用信息。适合矫正对象的就业信息, 针对矫正对象的政策法规。

(4) 个人信息。矫正对象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到自己一些动态的信息, 例如以往的积分情况。

2.3 系统平台与智能终端

(1) 平台: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平台由市司法局统一建设, 各区司法局不再建设区级平台。业务使用对象为全市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人员。宝山区司法局可以直接利用其平台。

(2) 终端类型:MOTO XT681, 海信E350两款智能终端。

(3) 终端套餐及应用:社区矫正管理平台由上海市司法局委托上海电信与司法矫正平台开发商合作, 将平台功能延伸到电信定制移动应用终端中, 通过电信的CDMA EVDO网络与平台相连, 实现平台应用功能。宝山电信局为客户提供司法E通行业应用。根据用户需求先后办理了120个执法终端 (选择57元畅聊套餐) 和57个管理终端 (选择159元畅聊套餐) , 同时为用户定制矫正智能化管理平台, 实现以下功能:区域监管、自动跟踪定位、随机实时定位、越界告警显示、历史轨迹显示、人机分离抽查。

2.4 项目成果与项目收益

项目目前已发展177个套餐, 预计年底达到280个。实现年业务收入12万余元, 预计项目规模将达到19万余元的年移动行业客户收入。该项目填补了宝山区在司法E通行业应用项目方面的空白, 将中国电信天翼CDMA2000与客户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现了信息化与社会管理智能化的创新。

3 案例总结

该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区县司法机构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 达到了司法局建设项目的初衷:

(1) 增强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通过平台应用, 既规范了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行为, 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2) 应急状态的快速响应——突发事件下, 通过平台定位功能, 可迅速锁定社区矫正人员;

(3) 快速灵活的管理方式——通过无线网络, 可快速灵活地使用管理平台, 提升了工作效率。

项目的成功合作, 使上海电信宝山局与区司法局建立了双赢的合作关系, 增加了中国电信天翼移动业务的知名度与行业推广应用。

摘要:上海市司法局组建社区矫正智能化管理平台, 三级管理系统加大对矫正对象的信息化管理, 实施矫正辅导, 达到区域监管、定位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工作记载、权限管理、数据分析等基本功能。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宝山局应用固网专线优势, 结合CDMA2000移动网络应用, 成功为区县级司法单位进行矫正对象的信息化管理, 达到良好的行业应用效果。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 篇3

刑罚的适用和执行从出现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年了,从最早期的死刑和肉刑,到监禁邢的盛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非监禁刑,被称为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概念最早在1954年诞生于美国,如今美国的刑罚适用已经从监禁刑过渡到了以非监禁刑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将司法社会化引入到社区矫正中后,能够进一步完善司法执法制度。目前,我国刑罚适用还是以监禁刑为主,从21世纪初上海进行了社区矫正的实验,并在近十年内不断推广发展。

一、社区矫正和司法社会化概述

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s,指的是针对监禁刑罚的缺点,帮助犯罪人员更加顺利的回归社会,将条件相符的犯罪人员放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刑罚制度,具体的方法包括:缓刑、假释、中途之家、工作释放、监外执行等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

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我国的专家学者将其定义为将一些不适合进行监禁的犯罪人员放置在社区中,由政府机构下属的相关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提供帮助,在法定的时间内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的活动。此外,还包括社区执法、矫正活动、收容教养制度、劳动教养。

司法社会化的概念。司法社会化指的是犯罪人在调解人的引导下充分领会自己的错误行对被害人和社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己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最后帮助犯罪人员重新回到社区中。社会化的司法更关注的是弥补错误,愈合犯罪人和被害人的所处社区。

司法社会化的意义。采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罪犯的改造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改变以往的沟通态度和看待犯罪人员的心理,有效引导罪犯接受更好地改造。采用社区矫正方式能够有效带动整个社区,共同参与到改造罪犯这项积极的活动中来,一改以往的唯警化意识。令社会更好地接受犯罪人员重归社会,承担起改造矫正罪犯的一部分责任,主动提供帮助。

二、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现状及现存问题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现状。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就是指将社区矫正这一刑罚应用到社会福利中执行开展,社会工作者们充分调动起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帮助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这是一项助人的职业。

目前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这种刑罚方式,只是在某些地区进行了试点试验。例如:广州北部城市的花都区南部,有一个华新街,区政府部门就设置在这里。2009年,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该地区建立起了了总面积为2300m?的综合服务中心,并在同年投入使用,总服务人口达到了十万人,共有十二大项的服务,配备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服务隶属司法服务中的一个子项,主要是为服刑人员提供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帮助他们融入新生活。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现存问题。我国正处于社区矫正试点阶段,社会工作还不够专业化,没有充分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主要问题如下:

专业方法应用不熟练。社会工作过程多采用个案和小组的专业性工作方式,由于缺乏相关性经验,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难免会出现不太熟练的问题,例如:面谈时交流内容流于表面,对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无法真正了解等等。

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从前的矫正人员无法协调工作。通常来说,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工作人员都会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其专业水平往往比较低,而刚参加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们虽然专业素质很高,但是工作经验不够充足。二者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进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率也无法提升。这也是社会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组织安排的限制。试点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通常都是直属接到司法部门管理,但是司法部门往往兼管了很多工作,再添加一项工作后,司法部门的工作量明显上升,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但是司法部门的工作者们很难再挤出时间来关注社区矫正了。

三、在司法社会化的条件下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解决策略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规定出社会工作者们的上岗条件和工作职责。建立起的社区矫正机构要具备能够独立行使权力的功能,具备完整意义上的矫正权力。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没有行使其职责的权利,从而,具体的工作也就没有严密的制度约束。根据实际情况将现有机构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制定出专门用于社区矫正方面,并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律法规,社区矫正就可以依法行使应有的权力。

考虑到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应该安排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并通过考核以后,才能正式上岗。聘用社会工作者要根据规定的程序合理配置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定要求法律专业毕业,只要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都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具体的培训内容要综合考虑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够正常生活,不再重复犯罪。所以,培训内容涉及到多种学科:犯罪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等,社会工作者们经过这些学科的培训后便能承担起这项工作了。

采用社区矫正制度代替监禁刑罚是社会管理的一项进步,罪犯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改造教育,在日后将会更好地适应社会,避免再次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完善以后,适合在我国更多的地区推广应用,社会工作者们要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更好地帮助罪犯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办法 篇4

各镇司法所、开发区司法所:

为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我市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管理规定如下: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由司法所负责收集、归档、立卷和保管,在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后,移交市司法局集中统一管理。

二、社区矫正对象档案资料的归档范围包括矫正工作类及法律文书类两种。

矫正工作类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社区矫正宣告书(试行)、初次见面谈话内容、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监督协议书、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矫正方案、社区矫正对象评审鉴定表、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期满宣告书、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迁居审批表、社区矫正对象电话汇报记录簿、社区矫正工作者走访登记簿、监督人情况反馈登记簿、社区矫正对象书面汇报、社区矫正对象须知、吴江市社区矫正对象管理证、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社区矫正对象计分考核记录表等内容。

法律文书类主要包括: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出监鉴定表、出所鉴定表、假释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责令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监狱等单位出具)等内容。

三、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资料按如下方法立卷归档

1、实行一人一档,按照先矫正工作类后法律文书类的顺序立卷,保管期限均为“长期”。

2、案卷编号,采用单位名称、矫正类型和入矫时间相结合的方法统一编排,单位名称和矫正类型统一采用汉语拼音编写:

松陵-----SL 同里-----TL 芦墟-----LX 黎里-----LL平望-----PW 盛泽-----SZ 桃源-----TY 震泽-----ZZ 七都-----QD 横扇-----HS 开发区-----KFQ 管制-----GZ 缓刑-----HX 假释-----JS 暂予监外执行-----JW 剥夺政治权利-----BQ 入矫时间以为单位,采用01——99的自然顺序。如2005年松陵镇第一个入矫的缓刑对象编号为SL-HX-2005-01。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 篇5

(一) 社区矫正概念及适用对象

社区矫正是一个“舶来”概念, 它源自西方, 盛行于当今西方各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司发[2003]12号) ,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社会上有人把它定义为“判了刑不进监狱”的犯罪分子。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社区矫正工作适用于下列5种罪犯:1.被判处管制的;2.被宣告缓刑的;3.被裁定假释的;4.被剥夺政治权利, 并在社会上服刑的;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 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二) 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机关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会上的监管由其户籍地的派出所和户籍地 (经常居住地) 的司法所共同负责, 乡镇 (街道) 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其具体的主要任务是:

1.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2. 安排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则等方面内容。

3. 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 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 作为考核与鉴定的依据。

4. 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

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 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 进行心理咨询引导, 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三) 社区矫正的意义

当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展开, 通过社区矫正工作一方面可以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合理配置行刑资源、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职能,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 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教育、矫正力度, 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社区矫正对象交付执行中所遭遇到的困境

社区矫正对象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或者离开监所后, 此时法院对于判处的缓刑犯、管制犯、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犯、假释犯以及监狱对暂予监外执行犯、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的工作职责已基本完成, 接下来他们在社会上的服刑将交给有关机关执行。根据目前的刑事政策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会上的监管由其户籍地的派出所和户籍地 (经常居住地) 的司法所共同负责。但因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 且由于执法主体派出所日常工作内容多, 难以及时将其列管, 因此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实际上是由工作主体司法所来完成的。

虽然社区矫正工作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已将近六年, 相关职能部门也“似乎”建立了一系列衔接制度,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 各部门在矫正对象交付执行中配合得不够紧密, 矫正对象脱管、漏管和法律文书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对象交付执行时遇到以下两种困境:

1.绝大多数社区矫正对象不主动向司法所报到

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尚属试点阶段, 这就导致了社区矫正工作在广大群众中认知度不高,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社区矫正这种新型的刑罚制度, 也不清楚司法所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然而社区矫正对象普遍未受过高等教育, 有的还未成年, 有的在封闭的监狱里呆了十几年, 再加上一些部门没有对矫正对象进行社区矫正相关教育, 因此他们很少会主动向司法所报到。

矫正对象不按时来司法所报到, 司法所就无法对其衔接, 这样不仅使得矫正对象在社会上再犯罪的概率大大提高, 而且也削弱了社区矫正工作本身应具有的严肃性和惩罚性。虽然有些地方的社区矫正工作者每月的月末会到派出所的监管对象数据库里对矫正对象的人数进行核对, 发现疏漏及时予以补正, 但仍摆脱不了司法所在矫正对象交付执行中的被动局面。因为从矫正对象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或离开监所之日起至公安派出所确定将其列管需要一段时间, 而管区民警将其信息输入监管对象数据库又有一段期限。相关职能部门若能告知其按规定的时间向司法所报到, 这样不但使矫正对象的头脑中一开始就有了社区矫正的概念, 而且也能使司法所及早掌握其管辖范围内矫正对象的确切人数, 从而集中精力去准备衔接的前期工作。

2.部分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不全

司法所作为执行社区矫正刑罚制度的工作主体, 在矫正对象交付执行中应尽可能地多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 而翻阅其法律文书便是条重要途径。《刑事判决书》上有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犯罪经过和被判罪名;《执行通知书》上有他们在社会上服刑的具体期限;《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上有矫正对象监外执行的真实原因;《刑事裁定书》上有着他们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改造表现, 还有《结案登记表》、《出监鉴定表》等, 这些记载着有关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对衔接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信息, 司法所拥有齐全的上述材料后, 不仅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对矫正对象进行衔接, 而且还有助于今后对矫正对象落实相关矫正措施。

可在具体工作中, 司法所收集到的法律文书往往不够齐全。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者通过两条途径来收集法律文书, 一条是单向的到派出所那寻找矫正对象的案卷材料进行复印, 另一条便是从矫正对象那里获取法律文书进行复印。实际上, 通过这两条途径司法所也难以得到想要的法律文书。在第一条途径中, 因为派出所的案卷材料分内卷和外卷, 而社区矫正工作者只能复印到外卷中的文书, 即使内外卷都允许复印, 派出所自身也会存在法律文书不全的情况。第二条途径也收效甚微, 矫正对象因自己保管不善导致法律文书遗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社区矫正工作者努力通过这两条途径来收集材料, 但始终事半功倍, 甚至连最起码的《刑事判决书》也无法找到。只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履行社区矫正相关文件中把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交付给司法所的职责, 社区矫正工作者才能及时制定出因人而异的矫正方案。

三、完善社区矫正对象交付执行机制的对策

1.对矫正对象开展接受社区矫正相关教育

浙江省《关于全省监狱系统配合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 “各监狱要积极开展狱内社区矫正相关教育活动。在保外就医、假释和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监前, 各监狱要核实其执行地, 对其进行出监教育时增加社区矫正的教育内容。”浙江省《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会议纪要》规定, “人民法院对刑事被告人, 可能判处管制、单独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宣告缓刑时, 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接受社区矫正相关教育。”但据社区矫正对象反映, 这类社区矫正相关教育在某些部门中往往没有得到开展。如果监狱里把社区矫正教育纳入到对罪犯的日常考核中, 法院在宣判、宣告时, 也对矫正对象开展接受社区矫正教育, 那么社区矫正对象在交付执行中就会主动来司法所报到, 对社区矫正也不会感到陌生。

2.及时将齐全的法律文书送达到司法所

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第十九条规定, “监狱应当自假释罪犯离开监所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之日起7日内, 将有关文书材料寄至其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监狱应当在批准暂予监外执行之日起7日内, 将有关法律文书和其他相关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规定, “人民法院宣判、宣告后, 及时将判决书、裁定书抄送有关社区组织。监狱管理机关责令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的罪犯接受社区矫正, 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相关社区矫正组织, 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会议纪要》规定, “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独剥夺政治权利、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刑事被告人, 应当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副本和结案登记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执行通知书, 分别送达刑事被告人居住地的派出所、司法所和社区矫正委员会办公室。”然而实际情况是监狱与法院按照规定把法律文书送达到了派出所, 却忽略了司法所。司法所毕竟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 相对来说比派出所更需要及早得到这些法律文书。

3.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户籍登记制度

司法部《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 (修订) 》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回社区报到时, 应当先到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 并持司法所出具的报到登记等相关证明材料到公安机关办理户籍登记等手续。公安机关在办理社区矫正对象户籍登记手续时, 应当询问其是否已到户籍地 (居住地) 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对未到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的, 公安机关应当责令其及时到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 并在3日内将有关情况通报其户籍地 (居住地) 司法所。”社区矫正相关文件还没有对“司法所出具的报到登记等相关证明”作出具体规定, 而派出所的户籍警在给矫正对象办理户籍登记时也不过问他们是否已到司法所报到。于是这条原本设想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 司法所也可以出具像法院、监狱样的《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让前来报到的矫正对象在上面签字, 户籍警则必须严守关口, 凭此《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才能为其办理户籍登记。这样操作的话, 假释犯和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这两类矫正对象为了办理户籍登记就会主动到司法所报到。

4.推进判前非监禁刑意见制度

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 “人民法院在判处非监禁刑、减刑、假释工作中, 可以征求有关社区矫正组织的意见。”目前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判前非监禁刑意见制度, 法院对居住在本管辖区内可能被判处缓刑的刑事被告人, 在开庭前通知其居住地的司法所, 社区矫正工作者通过走访的方式调查被告人的为人及预测其再犯罪的可能性, 并用书面材料向法院提供对其是否判处缓刑的意见, 法院在判决其罪行时予以考虑。虽然此制度在运行中还有待完善, 但判前非监禁刑意见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社区矫正工作者及早知道管辖范围内即将被判处非监禁刑的矫正对象, 从而及早介入社区矫正对象的交付执行工作。

总之, 笔者认为罪犯社区矫正的交付执行应当是“无缝衔接”, 其效果的好坏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已经产生, 一旦交付执行中出现了空白地带, 就会给罪犯形成了侥幸的心理习惯和认识, 从而对社区矫正的后续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 甚至会导致罪犯自我放纵, 错误地认为社区矫正就是放任自流, 这样的结果不仅会使社区矫正流于形式, 而且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隐患。

参考文献

[1]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趋向.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2]王牧.犯罪学论从 (第4卷)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3]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若干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6, (1) .

[4]肖兴政.犯罪心理学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9.

上一篇:广州元宵节灯会指南下一篇:学校捐款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