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制度

2024-06-19

司法鉴定制度(精选12篇)

司法鉴定制度 篇1

1. 司法鉴定制度现状

200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并于同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决定》主要有四个方面作用:首先解决了鉴定机构的独立性问题。鉴定活动是一个科学分析、检验和判断的过程, 科学性是其本质属性, 同时司法鉴定又是一种具有程序正义性的诉讼活动, 鉴定的程序必须符合现代程序法治的精神, 能够体现司法公正的程序要求。这就不仅要求鉴定人在客观上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借助科学和仪器设备, 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 还要求鉴定人必须保持中立。其次, 确立了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将改变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局面。再次, 确立了鉴定人负责制, 还规定了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违法时的法律责任制度。最后, 与鉴定人负责制相联系, 《决定》还进一步规定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 是保证法官能够对鉴定结论进行有效审查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解决多次鉴定、重复鉴定的关键。

2. 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司法鉴定委托程序限制不明确。由于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这样往往出现重复鉴定、多头鉴定问题, 造成诉讼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2) 缺乏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具体程序要求的规定。《决定》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具体程序并没有做明确规定, 只规定了鉴定人在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后鉴定人出庭作证。并且鉴定人的出庭制度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3) 重新鉴定的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关于申请重新鉴定的程序, 目前的实践是提出重新鉴定申请的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供所选定的鉴定机构, 法院一般都会批准, 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但没有给对方当事人表示意见的机会。这样, 如果重新鉴定结果不一, 对方当事人大都会对重新鉴定的结论表示异议并再次申请重新鉴定, 造成多次重复鉴定。对于出现多个鉴定意见时如何取舍没有规定。

(4) 司法鉴定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针对司法鉴定违法现象, 《决定》未明确规定责任追究制, 法律未赋予各地法院自由决定权, 也未规定最低标准, 使地方法院在具体操作时无法可依。

3. 司法鉴定制度完善建议

(1) 要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我国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司法实践需要。目前, 司法机关都设置有自己的鉴定机构, 从而形成了“自侦自鉴”、“自审自鉴”各自独立的鉴定管理体制。这种鉴定管理体制虽然有其便于诉讼的一面, 但由于其与诉讼价值取向相悖, 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降低了司法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可信性。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司法鉴定机构由于种种利害关系, 各自为鉴、互不信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应当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司法鉴定“集中型”管理的成功经验, 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全国司法鉴定的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理由是:一是符合我国司法行政的性质和职能。司法行政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行政管理权的国家行政机关, 其任务是通过行政工作发展到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所以, 司法鉴定管理权由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有利于制止司法鉴定领域“各自为鉴”“各自为准”的混乱现象。二是我国行政机关不介入诉讼活动, 由其统一管理全国司法鉴定工作, 有利于保证司法鉴定的客观、公正、可信。同时我国还应在已有部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体系。

(2) 对司法鉴定的委托程序的规定。如果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明确的法律关系, 并且当事人双方的法律意识都很强, 双方当事人又都乐于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矛盾, 这样就可以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委托鉴定, 从而选择共同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 这样将大大的提高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认知度, 无疑可以解决重复鉴定或者多头鉴定的问题。

(3) 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程序的设定。一是庭审前进行鉴定意见告知, 保证当事人在庭审中正常进行质证。二是保证鉴定人出庭作证。三是允许当事人为法庭质证聘请专家。四是制定明确的司法鉴定意见取信规定以帮助法官正确取信。

(4) 建立司法鉴定层级制度, 限制重新鉴定次数。可以考虑将我国的司法鉴定层级分两级, 鉴定的次数限制为一般至多两次。之所以分两次, 主要是为确保诉讼双方各有一次申请鉴定的权利。第一级为首次鉴定程序, 即由具备鉴定资格的鉴定人进行的鉴定。

摘要: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 诉讼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司法鉴定结论, 已成为重要的证据之一。在诉讼活动中, 司法鉴定结论为司法机关正确认定事实进而公正判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司法公正提供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规定的不完善, 导致司法实践中问题较多, 直接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因此, 如何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对司法鉴定制度完善的肤浅建议。

关键词:司法鉴定制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永泉.论民事鉴定制度[J].法学研究, 2000.5

[2]孙业群.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0

[3]邹明理.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1

司法鉴定制度 篇2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证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委托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要暂停参与该鉴定工作,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司法鉴定人的回避,在接到申请三日以内,由鉴定机构负责人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机构负责人担任鉴定人的回避,要在收到申请三日以内提交机构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委托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回避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鉴定机构对于复议申请,要在收到申请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复议申请人,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回避制度》。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该鉴定工作

2.回避制度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一项基本制度。既是司法鉴定人的义务,又是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回避的权利。这一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司法鉴定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有明确规定。

司法鉴定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不自行回避的,委托人、诉讼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有权要求其回避:担任过本案的侦查员、检察员、审判员的;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的。

社会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本人提出回避或委托人、当事人涉及利害关系人认为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提出申请的,由司法鉴定人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司法机关内设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本人依法请求回避或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要求其回避的,由其所在司法机关决定。在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与回避制度有关。有的认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是“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属于违法办案;有的坚持认为,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是依法设立鉴定机构,鉴定人依法实施鉴定职能,属于依法办案。

司法鉴定制度 篇3

关键词:鉴定制度;法院;不足;改进

2009年10月27日,海口的杨某和邻居谢某因为垃圾堆放问题发生争执,杨某将谢某打伤。今年4月20日,经市公安局琼山分局鉴定,谢某所受的伤为轻微伤。谢某不服该鉴定经果,申请重新鉴定。经警方委托,省司法医院法医鉴定中心对谢某的伤情进行鉴定后为轻伤。

杨某的妻子卢某说,丈夫在第一次伤情鉴定后被拘留15天,根据第二份伤情鉴定,警方将丈夫刑拘。

卢某说,两份鉴定结果不一样,她渴望有一份第三方鉴定,证明对方的伤势到底怎样。因为对第二份鉴定不服,卢某申请重新鉴定。

一宗伤害案件的同一名伤者在检查时出现了两份不同的伤情鉴定,犯罪嫌疑人也因此经歷了治安拘留和刑事拘留。哪份鉴定更为“权威”决定着这位犯罪嫌疑人的命运。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出了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不足。

一是鉴定次数多。这是同一伤情或事故多次鉴定的突出特征。从司法鉴定的实践来看,少则三次,多则七八次。在本案中两次鉴定对当事人来说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相反它使案件更加复杂。

二是在同一个伤情或事故多次鉴定的案件中,往往涉及较多的鉴定单位。在本案中,包括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参与本案鉴定。不仅如此,不同鉴定单位得出的鉴定结果还不一致。在本案中,公安机关鉴定为“轻微伤”,杨某被治安拘留;第二份鉴定结果为“轻伤”杨某被刑事拘留。两份不同的鉴定结果对当事人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

三是结案十分迟缓。该案件发生在2009年10月27日,至该案被媒体介入时已经过去一年时间,当事人还在为寻求第三方的鉴定而努力。一个简简单单的案件,却因为鉴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却将案件久拖不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存在的问题:一、在鉴定程序中多家鉴定机构并存。目前,我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和医院都有自己的鉴定机构。要保证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保证司法公正,就必须理顺现有的司法鉴定体制。二、鉴定体制运作效率不高,浪费资源。这一点在杨某谢某的案件中可以看出来,一个案件需要多个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不仅浪费了资源,鉴定得出的结果对案件没有任何帮助。

这些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首先,它给案件当事人造成诉累。在本案中,当事人已经过两次鉴定,还在寻求第三方的鉴定结果,这必定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压力。

其次,同一伤情或事故多次反复鉴定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对于法律本身来说,由于同一伤情或事故多次反复鉴定的缘故,其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本案中,当事人杨某在第一次鉴定时,为“轻微伤”被判为“治安拘留”。在第二次鉴定时,为“轻伤”被判为“刑事拘留”。刑罚由轻变重,法律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同一伤情或事故多次鉴定集中反映了我国现行体制的严重弊端,必须加以解决。

笔者认为,改革现行司法鉴定体制的关键,是确定法院在鉴定过程中的指挥作用。

首先,法院应该具有鉴定的决定权。鉴定体制实行多元制。在实践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医院甚至当事人本人都有权将某一争议事项拿去鉴定,法律上对此也缺乏明确的限定,所以就造成只要有人提出申请,鉴定部门就可以鉴定。当他们的鉴定结果不一致时,都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互不相让,因而产生扯皮鉴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借鉴德国、法国的鉴定制度,赋予法院对案件进行鉴定的决定权。在案件发生后,凡是需要鉴定的,申请人都必须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根据案件决定是否进行鉴定。凡是法院认为不需要鉴定的,任何人不得自行鉴定。

这种制度的功用在于,一是使法院处于中立地位;二是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使得人们在选择委托鉴定人时会选择有很高权威性的鉴定机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淘汰一些鉴定水平较低的机构。这对于当事人来说,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同时提高司法鉴定的整体水平,提高法院审判效率。

其次,实行鉴定资格制度。国家统一组织鉴定人的选拔和确认工作。凡是合格者,可以作为鉴定人。选拔标准要求科学合理,选拔不要采取考试之类的方式,而应注重业绩,重视能力和才干。

最后,限定鉴定人数和次数。原则上每次鉴定人数为一人,特殊情况下可有多人担任鉴定人,但最多不超过三人。对于鉴定的次数是必须进行限制的,在前面的案例中一个简单的伤害案件就要进行至少三次的鉴定,何况是重大案件,所以有必要对次数进行限定。笔者认为,鉴定应以一次为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二次鉴定。第二次的鉴定意见并不能全权否定第一次的鉴定意见,哪种鉴定意见更为合理,由法官根据具体案件自由裁量。

参考文献:

[1]叶自强.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叶自强.法医鉴定体制的变革.法学研究

[3]余汉春.我国现行司法鉴定体制的弊端及对策.中国司法鉴定

[4]胡志强.“灰色理论”与伤情鉴定.法律与医学

[5]贾静涛.我国法医体制改革的展望.法律与医学

[6]张建国.试论司法鉴定在实践中的作用.上海市检查工作研究

作者简介: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完善探讨 篇4

司法鉴定区别于一般的鉴定,强调的是在诉讼过程中,为诉讼活动提供鉴定服务;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性知识对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负责任的鉴定意见。司法鉴定不仅仅是科学活动,还因其服务于诉讼活动而有超出一般技术活动的法律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尚没有一套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司法鉴定工作体制,目前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模式,各司法鉴定职能部门也在以各自的方式,探索着使司法鉴定工作的模式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但由于国家各权力机关和其各自的司法鉴定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造成了我国司法鉴定工作多种体制并存,直接导致了从业人员鱼目混珠,鉴定程序缺乏规范,工作效率不高,鉴定结果不权威,成为社会和公众谈论的热点。为理顺司法鉴定工作的主线,规范司法鉴定工作的秩序,提高司法鉴定工作的效率,确立司法鉴定的权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保证国家法律的准确实施,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司法鉴定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 关于鉴定手段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以上表述只反映出鉴定的手段是鉴定人具有的专门知识。笔者以为,鉴定的手段不仅仅是鉴定人具有的专门知识,还应包括鉴定人特有的技能、经验和专门的鉴定设备设施。

知识、技能、经验和相应技术设备设施是科学技术的构成要素和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鉴定知识、技能、经验,同时产生了专门的科学鉴定仪器和设备、设施。专门的鉴定仪器和设备、设施,不仅辨别程度高,真实可靠性强,而且效率高操作简便,在具体鉴定活动中甚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各行各业普遍运用。有些专业鉴定主要依靠鉴定人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行,有些专业鉴定主要依靠鉴定人特有的经验进行,有的专业鉴定必须依靠专门的设施设备进行,当前大多情形是鉴定人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经验、设备进行鉴定。因此在鉴定活动中应摒弃行政管辖的方法逐级鉴定,优先采用省内、国内先进科学技术。

3 关于司法鉴定结论、行政鉴定结论、社会服务鉴定结论与证据的关系

司法鉴定、行政鉴定与社会服务鉴定的不同点关键是在于鉴定的职能不一样,虽然鉴定职权的来源不同,鉴定的直接目的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立足点:(1)鉴定手段都是鉴定人运用知识、技能、经验、设施设备鉴定;(2)鉴定机构都是依法依规成立,鉴定的程序都有法律、法规、规章约束;(3)鉴定结论的价值取向都是合法、客观、公正、真实可靠;(4)鉴定结论都具有法律或法规授予的证明效力,因此无论是司法鉴定结论、行政鉴定结论还是委托鉴定结论都是证据资料,经法庭质证、认证查证属实都可以做为定案的依据。

4 多头鉴定、重复鉴定

当前我国司法鉴定存在多头鉴定、重复鉴定,不仅浪费了鉴定资源,也给审判机关认定案件事实带来困难,牺牲了诉讼效率,应当建立至上而下独立的司法鉴定系统。笔者以为造成多头鉴定的主要原因:(1)公、检、法机关在不同诉讼环节依据职能而开展的鉴定;(2)很多鉴定在诉讼前民事争议、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已由当事人或行政机关进行了鉴定,这些鉴定随案件进入到诉讼程序;(3)鉴定资源分散在社会各部门所致。多头鉴定是鉴定社会化、专业化、职能化的结果。当前将司法鉴定从公安、检察机关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鉴定系统开展司法鉴定业务,不仅影响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效率,反而顾此失彼容易出现行业保护和行业垄断。允许符合科学技术条件的鉴定机构面向社会开展鉴定,供委托人选择,这是推进技术进步,促进鉴定资源社会化、鉴定活动客观公正的手段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鉴定机构都是分散设立的,而且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极少有专门为诉讼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

以笔者在法院实习中的真实案件为例:

被告人甲以租车的名义从租赁公司租借小车一部,双方签订合同,随即被告人甲伙同他人将该车以低价售出。法院认定被告人甲等人共同构成合同诈骗罪。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该小车的价值大小将对被告人的量刑有巨大影响。因为根据小车价值的大小被告人甲将有可能被认定为一般情节、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以及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依据情节的不同,法定刑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在本案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对公诉方所提供的对于小车的司法鉴定价格存有异议,认为该车已经不是全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同类车型的价格也随之大降,不应如公诉方所鉴定的那么高昂。此时,法官告诉被告人,如果对于鉴定结果不服,可自行提出二次鉴定但费用自理。但被告人听到法官的告知之后,显得非常无奈。原因是被告人家贫拮据,根本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进行司法鉴定。他只好告诉法官,对于此项鉴定没有异议,可以接受。

5 关于完善我国鉴定制度的思考

当前我国法律确立鉴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格局是科学合理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革和补充完善的方面。

(1)鉴定管理体制总体模式应当是: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只设立适当规模的鉴定机构、技术部门,专门为侦查、检察监督和行政管理行政监督服务并只开展特殊专业的鉴定。大力发展独立开展业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服务鉴定机构,对全社会提供鉴定服务。当前公检法内一般性的鉴定业务逐步交给社会。

(2)实行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

(3)在民事诉讼中,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当事人应当有权委托鉴定,将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提交法院。在刑事诉讼中,我国实行控辩式庭审,控辩双方具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举证权利、举证责任平等,才能保证诉讼权利平等,因此,应修改诉讼法赋予当事入委托鉴定的权力。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取消人民法院设立的鉴定机构,以保证人民法院处于中立的地位依法审判。

(4)除与司法活动密切相关特殊专业的鉴定业务由公安、检察、安全机关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其它专业的鉴定业务与司法机关脱离,鉴定资源全社会共享,减轻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机构臃肿、浪费资源。

(5)提高法官素质的同时,人民法院内部可聘请鉴定咨询委员,为审判人员审查采纳鉴定结论提供技术参考意见;当事人可以聘请专门人员代理在法庭对证据、包括鉴定结论、认证、质证,提高法庭对鉴定结论的认证能力。

司法鉴定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对司法鉴定活动的监督管理,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在司法鉴定活动中有过错行为的,依照本办法追究责任。

第三条 过错责任追究应当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是指经省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并准许执业的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机构和人员。

第五条 过错行为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司法鉴定活动中违反执业规定,故意或过失作出不真实或不准确司法鉴定意见的行为。

过错行为由省司法行政机关自行调查取证或委托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取证。

第六条 司法鉴定机构在鉴定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鉴定人少于法定人数的;

(二)受理不属于本机构鉴定业务范围或超越本机构专业技术水平的案件的;

(三)内部工作人员指使或授意司法鉴定人做出不真实或不准确鉴定意见的;

(四)内部工作人员向当事人泄露有关鉴定资料的;

(五)内部工作人员丢失、毁损、隐匿、涂改鉴定材料的;

(六)内部工作人员授意当事人故意提供虚假鉴定资料的;

(七)其他违反司法鉴定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七条 司法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故意或过失做出与事实不符的鉴定意见的;

(二)鉴定意见不符合规定标准要求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三)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适用标准不当导致鉴定意见错误的;

(五)应进行现场勘察、检验而未进行的;

(六)采集的数据、资料失实,导致鉴定意见明显错误的;

(七)丢失、毁损、隐匿、涂改鉴定材料的;

(八)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九)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的;

(十)其他违反司法鉴定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八条 鉴定机构及鉴定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由市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罚。后果严重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依法建议自治区司法行政机关取消其司法鉴定资格。

第九条 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因过错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返还鉴定费并承担赔偿责任。司法鉴定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的司法鉴定人追偿。

第十条 司法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有犯罪行为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追究过错责任人的责任,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处理完毕;有特殊情况的,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一个月。

第十二条 对过错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在十日内将处理决定书书面通知其本人及所在机构。

司法鉴定制度 篇6

关键词社会调查制度;成人司法;少年司法;网络民意

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少年法及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最为迅猛,它在整个刑事法律体系中已经确立了“首领”和“先锋”地位。正如庞德所言,“就传统的司法而言,少年司法中确实有着极具革新性质的内容。”而这些在少年司法领域正处于摸索、试行的诸多制度(例如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由于契合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更出于“成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本能之爱”,故这些较成年人更高的权利保障措施往往能够较容易地被社会接受、认可,经学理论证、实践试行后,往往成为正式的制度,逐渐被程序化、固定化,亦即法制化。

但是,在少年司法领域内都尚处于初创摸索阶段的措施,由于其操作程式尚未成熟统一、学理论证并不充分等诸因素,一旦径直引入成人司法领域,由于成人并不具有未成年人身、心的特殊性,故而这些“较成年人更高的权利保障措施”往往容易被视为特殊利益的保护手段,其社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特别是在中国法治初创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民众一旦形成心理抵制,进而会质疑这些举措背后隐藏的司法用意——是深入贯彻“罪刑均衡”原则、切实保障涉案人合法权利的司法人性化举措,还是相关人员为司法腐败而暗渡陈仓?

本文以中国大陆门户网站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新闻中心”版块“法治新闻”专栏中刊载了《北京法院首次将道德调查纳入量刑参考》一文后,在该主题新闻的留言板(BBS)上采集的全部留言为标本形态,归纳对于“社会调查制度”(该制度在少年司法领域,尚处于摸索初创阶段)施行于成人刑案的不同倾向性观点,并试图分析产生这种“抵制态度”的网络“民意”背后所隐蕴的可能原由。

二、标本样态

(一)标本说明

2007年4月20日,新华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转载了《北京晨报》记者武新的文章《北京法院首次将道德调查纳入量刑参考》。笔者依循新浪网一新闻中心一法治的路径进入该新闻页面,在“留言板”专栏内采集了从2007—04—20(04:22:09)至2007—06—15(19:51:41)时间跨度为56日内,IP地址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内蒙古省、黑龙江省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247条留言为标本样态,由于所涉数据较为庞杂。仅以其中随机抽取的72条匿名IP留言图示如下:

(二)民意类型

对采集到的全部247条BBS留言作分析,粗略而言,可以将网络民意归结为两种倾向性意见:肯定性意见(虽然对在成人司法领域内引入社会调查制度面临的问题表示忧虑,但仍旧倾向于接受这一全新举措),否定性意见(包括强烈的质疑,或者认为虽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进步意义,但弊大于利,故而仍旧采取一种排斥性态度)。

(三)小结

由表2可见,对在成人司法领域适用社会调查制度采排斥性态度占绝大多数(85.7%),而只有12.9%的网民对此表示赞同;在采排斥性态度的人群中,认为此举措容易造成腐败以及对在刑法量刑评价中涉及道德因素深表怀疑的又占了较大比重(分别为24.9%和25.8%)。

其实,进行此一司法举措的法院在全国法院系统内都可谓锐意创新,为推动中国司法制度改革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是,为何社会民众(特别是广大网民)对此一改革举措是如此态度?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审视。

三、初步分析

在此部分,本文欲图较为简洁地揭示并归结网络“民意”对成人司法适用社会调查制度采取排斥态度的内在动因。

(一)学理论证尚未厘清

尽管“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但在司法领域内、实践操作层面推行之种种举措,在法治国此一宏大语境下,如果试图“制度化”固定,其背后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该制度推行的可行性、合理性均应获得论证;而刑事案件中的社会调查制度,虽然近些年来不断被全国各地法院、检察院反复尝试,但在理论界,对刑事案件中的社会调查制度却研究得并不深入。该制度试行中出现的诸种问题,如果未获得“理论指导实践”式的背景支持,又如何进一步纠偏、改进并臻至完善呢?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为“主题词”在“全部数据”范围内进行搜索,从1980到2007年间,只有如下所示的十余篇文章。显然,上表中的7、9项,并非学理意义上的对“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之探讨。排除掉这两项,其实,近三十年内,也就只有9篇是以“社会调查制度”为主题词的论文(而这些论文,无一例外的,均是严格限定在少年司法也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领域内予以探讨)。①由此可以做出一个粗略的推论:即使是在少年司法领域,社会调查制度之讨论都尚未得以充分展开(进行社会调查之合法主体、社会调查结论之文本性质、具体操作之程序性要求,等等),如果贸然将其在成人司法领域施行,如何面对公众对其合法性的质疑?事实上,现实中已经出现了诸多质疑。

(二)制度建构尚付阙如

根据目前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河南省兰考县法院于2000年6月经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兰考县人民法院青少年刑事案件审判庭社会调查工作规则(试行)》是社会调查制度建构的先行者,被誉为“我国第一个关于未成年被告人个体情况社会调查制度的规范性文件”。此后,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引入会调查逐渐成为各地司法机关改革创新的举措,北京、合肥、青岛、成都、柳州等地方法院、检察院也都在摸索试行这一制度。然而,在该制度试行的最终依据(或称原始雏形)那里(也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16条),进行社会调查只是“可以”而非“应当”,换言之,只是任意性的规定而非强制性规范。因此,正如一份调查报告中所揭示的:XX市A、B、c、D四个区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检察官和法官的普遍的反应是“主观上希望能对每一个未成年人案件都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但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人手不够、精力不足、时间仓促等因素都影响到了社会调查制度的贯彻落实”、“无奈的选择是每年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案件进行社会调查,称之为‘精品案件一’。无怪乎但凡某地法院或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一旦试行该制度,便会冠之以“首例”、 “第一次”等等称谓以暗示本单位在司法改革探索方面地不遗余力;而媒体一旦将司法改革事件中尚待论证或细化的含混处归结为极易激起民众热议关注的“法律/道德评价”、“法不容情”、“道德量刑”等关键词时,往往会使得大众对改革本身产生质疑,进而揣度改革事件背后的立场、动机。

综上,理论层面论证不足,实践层面缺乏详细的程式规定,便造成了前述改革措施遭质疑、被排斥甚至被妖魔化的尴尬局面。须知:按照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定罪量刑都应以刑法为准据,如果社会调查制度能够对未成年被告人及成年被告人的量刑发挥作用,则其必须在刑法及其理论上找到生存空间,方才合法;而国家追究犯罪的一切行为,都应按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严格操控、规范进行,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权。因此,正如笔者曾指出的“只有当从法律上将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调查制度作为刑罚适用的前置性必经程序予以明确规定,该制度才能真正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一项程序性保障措施”。至于将其推广至成人司法领域是否可行,尚待进一步论证。

四、结论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而司法改革也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毅。刑案中的社会调查制度之试行,便是在少年司法领域内开辟的小范围“试验田”。针对“试验田”出现的一些症结,应当深入论证、研究。限于立法、学理、社会对该制度并未获得一致肯认,尽管将道德调查纳入量刑参考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完善,最终,以获得国家立法文件(及司法解释)的支持、认可,民众的理解、体认。

由于成人司法模式并不具备少年司法的特殊性,如果说社会调查制度试行于未成年被告人因成人社会的“本能之爱”而可以容忍其尚不规范之处——以利于未成年被告人尽可能地复归社会,达到教育、挽救之目的,那么,对于成人司法,社会调查这一尚处摸索阶段的举措欲图在大范围内施行,恐怕还有待时日(北京市某区法院率先在成人刑案中施行,便已遭致较多质疑)。而无论学理论证还是司法解释,均未对诸种质疑做出有力的回应。例如:北京市某区法院委托司法所进行社会调查,由于法庭上可以提供的标志牌只有“公诉人”和“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几种(均不符合司法所的法律身份),所以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便匆匆找来几张白纸,打印了“司法所”三个大字,用透明胶贴在了桌上,并放于公诉席旁边。对此,有人评论到“司法所不能作为公诉人的代表,用白纸贴桌子上的方法也不行”。

可见,蒋少年司法中正处于尝试阶段的举措适用于成人司法领域,并非如同“用白纸贴桌子”一般容易,其存有一个较长的实践摸索、学理论证、回应质疑期。概言之,尚未成熟的少年司法制度不宜普适于成人司法。

五、可能的以及尚待展开的问题

诚然,本文虽名为实证分析,但由于标本样态的选择及显露、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之勾连等诸种原因,可能尚存如下问题须作进一步检讨:

第一,本文虽然以“新浪网一新闻中心一法治”的“留言板”内共计247条数据(从2007—04—20至2007—06—15、时间跨度为56日)为标本形态进行比对、分析,但由于网民留言须待网站管理员审核(所谓“信息审核制”),故最终能够采集到的数据实则经历了一次遴选,换言之,是通过审核后的、可以公开“显示”的留言。对此,我们是否有理由猜测——更多的、言辞激烈的抨击或许被信息审核制“过滤”掉了?倘若如此,则本文提供的数据实则遗漏了这些“黑数”。

第二,以网络数据进行统计的“民意”,名为网络“民意”。但此民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精准或大致代表现实社会的民意?考虑到许多地区的民众并不能(或并不习惯)适时地对媒体报道的司法事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网络“民意”其实也只是通常意义上社会民意的其中之一(甚至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受限于网络信息采集这种手段的制约,以及网页新闻更新较快这种客观情况的制约,本文并未(事实上,也不可能)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效力检验”。尽管网民可以“自由”地匿名留言,但此种言论却可能受此前更早、更多“否定性”意见的影响,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理性,缺乏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自控,甚至变得肆无忌惮。”此外,由于BBS上留言的实时性、随意性、口语化,因此,对表2中所列的“基本类型”、“所持理由”之归纳很可能并不严密(按逻辑学基本原理,分类的各项之间不允许交叉,而表2各类型及所持理由之间,却可能存在包容的情形)。

第三,正如本文一开始便指出的,少年司法常常充当了整个司法改革的“急先锋”,而司法创新的“冲动”与法治国语境下必然要求的“合法性”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张力。司法机关推陈出新的各项举措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何规避“各司法机关因特定的利益、立场衍生出扩张自身权力范围的本能倾向,甚至出现争权冲突的现象”进而摸索、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司法权力制衡模式,日益凸显为一个问题。

论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的构建 篇7

关键词: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司法鉴定活动,司法鉴定管理

司法鉴定结论是在诉讼活动中, 司法鉴定机构依法接受鉴定委托后, 依据委托事项, 由司法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和科学手段, 对鉴定对象进行勘验、检查、测试、鉴别、分析后作出的认定或判断。司法鉴定结论在诉讼中兼具辅助证明作用和独立证明的作用。当司法鉴定结论作为辅助证明材料时, 它是鉴别、印证、强化直接证据的重要手段;当其作为独立证明材料时, 即当鉴定结论构成符合证据条件的“证据群”时, 它能证明案件事实真相。因此, 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 通过制度规范与制度监管确保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提高司法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搭建促进司法鉴定活动与鉴定管理活动有效衔接的桥梁, 是司法鉴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维度

(一) 科学性

司法鉴定活动是运用专门知识和科学手段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行为, 因此通过鉴定过程形成的鉴定结论必须是科学的。它要求鉴定人是该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 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司法鉴定执业资格;鉴定结论依据的原理、标准和鉴定手段是科学的, 鉴定判断推理过程科学、合理;鉴定过程符合科学规范, 鉴定意见书的用语准确、科学、规范等。

(二) 客观性

由于司法鉴定结论在侦察和诉讼活动中起着“证据”的作用, 因此它必须符合证据的客观性要求。具体表现为司法鉴定结论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必须是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 或者是将来必然要发生的事实。其次, 鉴定结论与案件事实本身存在一定内在的、客观的、必然的逻辑联系, 它表现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人通过其主观能动性, 发现、认识并展现的某种印迹、痕迹或现象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内在、客观联系。

(三) 相关性

司法鉴定结论除了必须符合证据的客观性要求之外, 也必须满足证据的相关性要求, 即司法鉴定结论必须与案件事实有证明关系。其一, 鉴定结论必须对委托鉴定事项和鉴定要求做出直接的回应。因为司法鉴定结论要作为案情判断的依据, 反映的必须是与案件事实有联系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有些事实虽然也客观存在, 但它与案件事实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不能证明案件的任何真实情况, 也就不能成为证据。其二, 由于证据之间有互相验证关系, 即证据与证据可以互为证明对象, 以鉴别证据的真假。如果人为地把不相关联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形成鉴定结论, 客观存在的证据关系便会使鉴定结论成为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

(四) 法律性

司法鉴定结论应符合法律性要求是指检材、样材等的收集和运用, 都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 或者鉴定材料应当按法定要求和法定程序取得, 并具备法定形式。也就是说, 鉴定材料必须是由侦查、检察或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认定的, 同时, 某些事实必须具有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

(五) 公正性

公正性是评价司法鉴定结论最抽象但却最重要的标准。由于难以就公正性本身来评价公正性, 因此, 评价程序、评价实体和评价主体三方面内容共同决定结论是否公正。司法鉴定结论公正首先表现为司法鉴定的程序公正, 如鉴定提请、鉴定决定与委托、鉴定受理、鉴定实施、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等环节, 都在法定程序下进行等;其次, 司法鉴定的实体是公正的, 它要求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必须克服不重视科学方法, 不严格遵守鉴定标准的鉴定作风, 杜绝随意性的鉴定结论。这既是司法鉴定最大的公正, 也是司法鉴定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第三, 司法鉴定的主体是中立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均应站在科学技术的立场上, 不偏向诉讼中的任何一方, 这是确保司法鉴定结论公正性的关键。

二、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的框架

要对司法鉴定结论进行上述五个维度的评价, 其制度框架应包括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内容的确认、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使用四个方面。评价主体应能合理客观的评价司法鉴定结论, 评价内容应围绕评价的五个维度展开, 评价方法要科学可操作, 评价结果的使用则关系到能否通过评价来促进司法鉴定结论朝向五个维度继续发展和深化。

(一) 司法鉴定结论评价的主体

即司法鉴定结论由谁来评价。笔者认为, 司法鉴定结论评价有三方评价主体, 第一主体为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和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构;第二主体为具有相同鉴定资质的其他鉴定机构;第三主体为鉴定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 一般为诉讼双方当事人。

其中, 鉴定结论使用方——侦查、检察与审判机关, 以及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是鉴定结论评价的最重要主体。首先, 司法鉴定主要是为了解决诉讼纠纷, 并多由侦查、检察与审判机关委托, 如果鉴定结论被采信, 该结论将作为辅助或直接证据被使用, 因此, 鉴定结论的客观、科学、公正与否将对案件的判断和审理起着导向作用, 并决定着案件判断、审理的信度与效度。其次。除司法鉴定机构对鉴定结论承担直接责任外, 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也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量与水平承担间接责任, 并通过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来管理和掌握各鉴定机构的运行情况。所以, 侦查、检察、审判机关与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是鉴定结论评价的绝对主体。

第二评价主体为具有相同资质的其他鉴定机构, 即由某一鉴定机构来评价其他鉴定机构做出的鉴定结论, 实质上体现的是鉴定机构之间的互评。一方面, 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资质使鉴定机构可以用专业的眼光来对鉴定结论做出评价;另一方面, 尽管鉴定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 但由于每个鉴定机构的结论都要接受同行的评价, 是一种互评机制, 因此, 它可以遏制机构之间的不客观评价, 这对促进司法鉴定机构的良性竞争, 规范司法鉴定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第三评价主体为司法鉴定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 即司法鉴定结论的利益相关人。由于司法鉴定结论起着还原事实真相、反映已出现或将来必然要出现的客观事实, 决定着诉讼双方当事人可能面临的审判结果, 因此由鉴定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对鉴定结论进行评价, 有利于在双方当事人的争议中发现更多的事实真相, 使鉴定结论更加科学和客观, 进而减少鉴定结论在使用中的争议, 提高采信率, 降低重新鉴定率。但由于司法鉴定结论呈现的事实真相必然会对诉讼中的一方当事人不利或同时不符合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 由诉讼双方当事人进行评价可能会带有较多主观色彩, 因此, 该评价主体只能是一个辅助评价主体。

此外, 从理论上讲, 社会公众也应作为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主体, 正如陪审团制度一样, 非利益相关人的加入能促进司法鉴定结论朝着更科学、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但司法鉴定结论评价有别于诉讼审判, 司法鉴定出现的原因正在于某一问题的鉴别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手段, 而该知识和手段不为大众所普遍了解与掌握, 因此, 笔者认为社会大众不宜作为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主体。

综上, 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主体应以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及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为主, 充分考虑其他具有相同资质的鉴定机构的评价意见, 兼顾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评价, 形成司法鉴定结论的三方评价体系。

(二) 司法鉴定结论评价的内容

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内容主要可以分为鉴定机构资质评价、鉴定程序合法性评价、鉴定依据合标准性评价、鉴定结论的相关性与采信度评价四个方面, 涉及司法鉴定结论形成的各个环节。

1.鉴定机构资质评价

鉴定结论质量的高低首先由鉴定机构的资质决定, 包括:第一, 鉴定机构必须合法, 即出具鉴定结论的鉴定机构是经司法鉴定管理机关审查批准的合法机构;在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中登录;机构的各项手续完整。如果鉴定机构不合法, 其所作出的鉴定结论就失去了合法性依据, 就必然不能作为“证据”来使用。第二, 鉴定事项在鉴定机构的核定业务范围内, 即鉴定结论应由具有该项鉴定业务范围的鉴定机构做出。如某医学鉴定机构的核定业务范围为亲子鉴定, 但它从事了伤残鉴定, 那么由该鉴定机构做出的关于伤残鉴定的鉴定结论就是不科学不合法的。第三, 鉴定人具有相关鉴定资质, 包括鉴定人具备该项鉴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通过了司法鉴定执业资格认证;鉴定人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条件, 定期接受业务能力培训;另外, 鉴定人的专业技术职务条件及职业道德水平也应作为一项评价标准。第四, 鉴定机构运行规范, 包括鉴定机构有公开合法的办公场所;拥有实现科学鉴定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收费合理;鉴定意见书制作规范等。

2.鉴定程序合法性评价

形式合法是保证内容合法的重要前提, 鉴定程序的合法性直接关系到鉴定结论的科学、客观与公正性。对鉴定程序的合法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鉴定机构应在接受鉴定委托前履行告知义务。即鉴定机构应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履行对委托单位及被鉴定人和双方当事人的告知义务。

对于委托单位, 鉴定机构应告知其鉴定业务范围, 对鉴定证明材料及检材等的要求, 鉴定的收费标准, 鉴定的时间与地点;对本鉴定机构鉴定人的回避申请等。

对于被鉴定人和双方当事人, 鉴定机构应告知的内容有:对被鉴定人身份和委托鉴定事项的确认, 鉴定收费标准, 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情况, 鉴定时间与时限, 鉴定意见书的发放形式, 对鉴定人提请回避的申请等, 所有告知均应到达双方当事人。

(2) 鉴定委托手续完整。包括签订鉴定委托书与鉴定协议书;协议约定事项明确;检材的接收经过审查;鉴定委托的接受经过审批。

(3) 鉴定程序公开。除特殊鉴定事项外, 鉴定检查、勘验、实体检验、验证和分析判断等活动应该公开;鉴定现场有双方当事人 (或其代理人) 与侦查或诉讼机关的共同参与。

3.鉴定依据合标准性评价

鉴定依据的合标准性主要包括鉴定原理的科学性、鉴定操作的规范性、鉴定技术的先进性。

(1) 鉴定原理的科学性。

即鉴定结论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科学的, 包括某一标准应该是最新标准或与鉴定事项同时期的标准;该标准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依据标准的级别 (如是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要充分考虑到鉴定事项所涉及的所有标准。

(2) 鉴定操作的规范性。

鉴定操作是否规范对鉴定结果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在指纹鉴定中, 不当采用化学试剂就会破坏手印指纹的细节特征, 造成手印客体背景因素的干扰、显现客体范围大小的改变。因此, 鉴定操作方法的可靠性必须为大众所知或从事该专业领域的人所熟知与认可。

(3) 鉴定技术的先进性。

一般而言, 鉴定技术越先进, 自动化程度越高, 鉴定结论就越科学。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枪弹痕迹及DNA个体特征自动化识别系统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与可信度。但在使用某项新鉴定技术时也需说明, 该项技术在某种场合恰当地使用过。当然, 由于不能排除各种偶然因素对鉴定对象的影响, 鉴定结论的形成不能纯粹依靠鉴定仪器或技术, 也需要鉴定人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科学判断。

4.鉴定结论的相关性与采信度

与鉴定结论评价的相关性维度对应, 鉴定结论的相关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鉴定结论与委托鉴定事项是相关的。如果一项鉴定结论与委托鉴定事项不相关、鉴定结论对查明事实真相没有作用, 那么鉴定行为就失去了意义, 鉴定结论也当然不会被采信;二是鉴定结论与案件的其他证据之间可以互相印证或证明。在有其他证据可以佐证案件的情况下, 如果鉴定结论与案件其他证据不能互相印证或证明, 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明显矛盾, 那么鉴定结论即不能作为辅助证据, 更不能作为独立证据, 鉴定结论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证据效力。

鉴定结论的采信度一是指鉴定结论是否被侦查、检察或审判机关所采信, 二是指该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证据效力, 另外, 它还应该包括该鉴定结论的可采信度, 即鉴定结论是否经过了质证。如果诉讼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 鉴定结论又未经过法庭质证, 那么该项鉴定结论的可采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不能被采信。因为一般而言, 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鉴定结论是否被采信、其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证据效力及鉴定结论的可采信度共同构成了鉴定结论的采信度标准。

(三) 司法鉴定结论评价的方法

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可以考虑以书面评价为主, 兼顾现场考察。书面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放:

(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具体的司法鉴定结论评价中, 可以参考李克特式量表的五级计分法, 由评价主体根据对评价体系内各级指标的同意或不同意程度, 通过单项选择的方式做出定性评价, 最后对各项指标的评价进行加总计算, 得到一个分值。

(2) 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得到的分值是一个绝对指标, 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还要结合相对评价, 如鉴定的难度会直接对鉴定结论产生影响, 疑难鉴定案件与简单鉴定案件应该区别对待, 不同鉴定类型的案件也要区别对待, 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 整体评价与个案评价相结合。

整体评价与个案评价主要由第一评价主体来完成, 可以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整体评价是由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对本机构委托给同一司法鉴定机构的案件的鉴定结论是否科学、客观、公正、相关等进行整体评价;然后在委托给该司法鉴定机构的同一类鉴定案件中进行随机选择, 每类案件选一到两个, 对个案进行专门评价, 由侦查、检察、审判机关进行的整体评价与个案评价主要为纵向的对比评价。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进行的整体评价主要为横向对比评价, 即对一年来不同鉴定机构对同一类鉴定案件所作的鉴定结论进行对比评价, 个案评价则采用与侦查、检察、审判机关相同的纵向对比评价。评价结果应以整体评价为基础, 将个案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上述三组评价方法在逻辑上并无先后关系, 在实践操作上没有明确的分野, 对于具体的操作程序, 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以方便评价主体评价, 评价结果的信度可以确保为原则。

现场考察主要针对硬件指标, 现场考察可以结合个案评价进行, 如对司法鉴定机构硬件的考察, 对鉴定程序的考察等。

(四) 司法鉴定结论评价结果的使用

如何使用评价结果, 是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 它是通过制度来规范活动, 实现司法鉴定活动与司法鉴定管理活动衔接的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 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结果可以考虑纳入司法鉴定机构能力验证考评体系。其一, 通过公示考评结果来引导鉴定委托机关或委托人选择评价较好的司法鉴定机构, 促进业务开展好的鉴定机构更好地发展, 鞭策或自然淘汰业务差的司法鉴定机构, 对司法鉴定机构起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其二, 对评价结果低于最低评价标准的鉴定机构, 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要对其进行警告, 或要求缩小鉴定业务范围、停业整顿甚至取消其鉴定资格, 以此来督促司法鉴定机构提高司法鉴定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促进各司法鉴定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促进司法鉴定活动的规范化与有序化。

三、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对规范司法鉴定活动的意义

(一) 提升司法鉴定活动的社会公信力, 创造司法鉴定活动开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在美国一项关于司法鉴定结论采信度的民意测验中, 70%被调查的法官和律师指出, 陪审团认为专家证据比其他证据更可靠;另有75%的法官相信专家证据更可靠。而在一项对我国某基层法院的调查中发现, 对于法院委托的司法鉴定结论, 被采用率为100%, 甚至于在调查的112份鉴定中有13份未经庭审质证就直接被采信。法官 (或陪审团) 对司法鉴定活动所持有的信任感和依赖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 如果司法鉴定结论不能科学、客观、公正的还原事实真相, 不能作为侦查、检察机关准确断案, 审判机关准确判案的依据, 不能促进诉讼或纠纷的解决, 必然会使整个社会逐渐对司法鉴定活动持怀疑态度, 司法鉴定活动就会丧失持续开展的社会环境, 阻碍整个司法鉴定事业的发展。

(二) 对司法鉴定结论使用的配套制度提出要求, 促进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完善

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涉及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评价、鉴定程序合法性评价、鉴定依据合标准性评价、鉴定结论相关性与采信度评价四个方面, 基本反映了司法鉴定活动的全过程, 而该项制度的推行, 要以司法鉴定结论异议制度、质证制度、采信制度及鉴定人出庭制度等的发展与落实为支撑, 它对与司法鉴定结论有效使用相关的其他制度建设提出了要求, 因此司法鉴定结论评价制度的构建能不断促进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完善。

(三) 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结果, 是管理机关评价司法鉴定活动, 推动鉴定活动有序运行的重要依据

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结果, 是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把握各鉴定机构鉴定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它有利于侦查、检察与审判机关在委托司法鉴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选择鉴定机构, 决定对鉴定结论的采信与否, 从而提高诉讼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司法鉴定结论的评价, 使司法鉴定活动管理机关更好地把握司法鉴定活动的运行情况, 发现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采取更好地管理措施, 规范各鉴定机构的运行, 促进司法鉴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平, 夏小玲.如何评价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J].中国司法鉴定, 2005, (4) :39-42.

[2]Peter J Neufuld, Neville Colman.When Science Takes theWitness Stand[J].Scientific American, 1900, (5) :18-25.

完善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之构想 篇8

关键词:刑事诉讼,司法鉴定,完善制度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 第42条的规定, 证据有以下七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等。刑事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法定的刑事证据之一, 就专门性问题而言, 其证明力要高于其他证据类型。然而由于缺乏立法的规范, 刑事司法鉴定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有的甚至影响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严重制约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发展刑事司法鉴定制度, 推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是每个法律研究者的重要使命。因此, 笔者拟在介绍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我国目前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构想如何完善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

一、刑事司法鉴定概述

(一) 刑事司法鉴定的概念及客体

刑事诉讼司法鉴定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 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1]

刑事诉讼司法鉴定是鉴别和判断刑事诉讼所涉及专门性问题的一种手段, 其对象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证据。其中, 物证是以物品的存在、性质、存在形态作为证据资料的证据、方法, 如犯罪工具、赃物等。书证是指以书面记载的内容作为证据资料的证据方法, 包括书面陈述、陈述笔录、现场笔录、检察笔录, 鉴定书, 侦查报告书等。[2]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直接或间接感受到的有关案件事实向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指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机关所作的供述或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 又称口供。[3]视听资料是指通过录音、录像、照像方法记录的声音、图像及电子计算机储存的信息资料的总称。[4]

(二) 刑事司法鉴定的特征

1. 科学性。

科学性是刑事鉴定的首要特征。因为在鉴定过程中, 检验的方法、解释的根据、鉴别和判断的标准都必须根据普遍公认的科学原理来进行。

2. 独立性。

刑事鉴定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独立于裁判活动的科技实证活动, 而不是司法裁判活动, 因此不能认为是司法权的一部分。[5]

3. 中立性。

刑事鉴定要求鉴定人保持中立, 客观、真实的做出鉴定。要独立于控辩双方、独立于裁判机关, 鉴定人要与裁判结果或与当事人都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 这样才符合司法公正的理念。

4. 证据性。

鉴定结论是对所要鉴定的事项进行分析研究, 就其现象所能揭示的实质问题予以阐述, 说明的是案件事实而非法律意见, 所以鉴定结论具有证据性。

二、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重复鉴定、多方鉴定

在司法实践中, 公检法三机关对某个专门性问题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鉴定结论, 因而会出现一个案件经历各级鉴定机构的层层鉴定, 而每次的鉴定结论都不一致或者不完全一致的结果, 这样很难令当事人信服, 从而又成为其申请重新鉴定的原因。如此循环反复不仅造成诉讼拖延, 而且浪费诉讼资源, 也使得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对鉴定结论的审查无所适从, 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 进而损害诉讼的公正性。

(二) 司法鉴定机构设置重复

我国现有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鉴定机构, 如设置在科研机构、政法院校的司法鉴定机构;另一种是隶属于公安机关、检察院的鉴定机构。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将我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权限集中收归司法行政机关, 但是,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目前的鉴定机构资信程度、设备条件仍然参差不齐。

(三) 异地司法鉴定标准不一

目前, 精神侵害类案件越来越多, 我国对于精神损害、司法精神病及伤残程度等依然缺乏相应的精细化的鉴定标准, 无法满足其当前案件审理的需要。同时, 由于现有鉴定标准在效力和适用范围上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造成异地鉴定结论存在明显差异, 成为引发诉讼争议的重要因素。

(四) 规范司法鉴定制度的法律不够健全

我国目前有关刑事司法鉴定的很多问题尚缺乏具体的规定。比如,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只原则性的规定鉴定人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但对鉴定资格和鉴定条件没有具体规定。同样,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 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但是法律却没有规定公检法拒绝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时, 当事人有何救济手段, 所谓“无救济即无权利”, 当事人的这一权利在实践中往往得不到实现。

三、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问题形成的原因

从我国目前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统一完善的司法鉴定法

目前, 我国有关刑事司法鉴定的规定比较少, 且散见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的司法解释和公安部的规章之中。虽然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决定》, 该《决定》将会为司法鉴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现有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 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对许多有关司法鉴定的制度性和程序性问题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二) 我国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界定不明

此类问题主要表现为: (1) 目前关于我国司法鉴定人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在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中, 与司法鉴定证据的法律地位不符, 不利于加强对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统一、集中管理。而且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冲突, 这种冲突不利于加强对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统一管理, 也不利于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2) 在责任主体上以单位责任和机构责任为主, 这样不利于增强司法鉴定人的责任感和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 尽管司法鉴定机构对司法鉴定人负有管理、培训和监督的责任, 但毕竟具体的司法鉴定活动和出庭接受质证是由鉴定人实施的, 为了增强鉴定人的责任感、提高鉴定质量, 应当确立以鉴定人责任为主, 单位责任为辅的问责机制。 (3) 司法鉴定人在责任内容上以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为主, 这不利于客观、中立、独立的司法鉴定市场的形成。要培育一个理性、健全的司法鉴定市场, 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制约, 同时也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与呵护。 (4) 我国当前还缺乏司法鉴定人执业风险的保障和化解机制, 也没有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豁免的规定。

(三) 部门立法缺乏普遍约束力

公检法各部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但由于层次较低, 而且带有明显的部门色彩, 缺乏普遍约束力。作为国家司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鉴定制度, 应当更加健全和完善。

四、完善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建议

现行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修改与完善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想如何完善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

(一) 立足国情, 统一体制

一国的制度应与其国情相适应, 目前应通过尽快完善司法鉴定的标准化制度, 逐步形成刑事司法鉴定的国家统一标准。司法部及各地的司法局负责各级鉴定机构 (包括各级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 的登记、审批、考核和年审工作。同时, 司法部还应负责组建国家司法鉴定指导委员会或者国家司法鉴定协会, 负责鉴定人的考试、资格审查、培训及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二) 完善立法, 健全制度

一个制度的完善需要法律的支持, 制定并完善司法鉴定法律法规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鉴定”的条款, 修改并统一各行业司法鉴定的规则和标准, 以规范司法鉴定的各项业务工作, 是完善司法鉴定制度的必由之路。

(三) 规范启动, 保证中立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 应以法官决定为主, 并适当参考当事人的意见。当侦查机关发现有需要鉴定的事项时, 必须先向法院提出申请, 法院同意后才可以启动鉴定程序。在诉讼中, 同时赋予控辩双方在公诉阶段和审判阶段同等的鉴定申请权。为了避免使诉讼当事人的申请权流于形式, 法律应规定法院批复鉴定的期限, 并要求如果驳回申请要附有书面的理由。无论是基于何种情况启动鉴定程序, 都应由法官委任鉴定人, 以保证鉴定人地位的中立性。

(四) 回避及时, 避免延误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1条虽然对鉴定人回避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按照该规定, 本来应该在侦查阶段就可能回避的鉴定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一直到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才被告知和准许提出回避申请, 这不仅导致诉讼时间的拖延和诉讼资源的浪费, 还可能导致一些证据的灭失或损毁, 以致不能鉴定。因此, 鉴定启动机关第一次选定鉴定人时, 就必须将鉴定人的姓名、职业等情况通知控辩双方, 并告知双方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五) 出席法庭, 接受质证

从理念上看, 鉴定人是中立的, 但因为鉴定结论必将成为诉讼一方用做支持其诉讼主张或诉讼请求的证据, 所以鉴定结论必将受到诉讼的另一方的质疑。质证作为当事人的基本权利, 是审查证据的必要手段。所以, 要确立鉴定人责任机制, 全面实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确立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制度, 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司法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1]田圣斌.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105.

[2]孙长永.日本刑事诉讼法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91.

[3]陈卫东.中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117.

[4]蔡运林.审查起诉中如何运用视听资料[J].人民检察, 1997 (2) .

司法鉴定制度 篇9

一、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逻辑反思

(一)进行司法鉴定改革的各类制度的顺序选择

我国在进行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时候,就其难易程度而言,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在统一管理司法鉴定的同时还能够使相关的鉴定机构和人员的资质得到保障,通过司法鉴定进而保证了其质量。就我国司法实践而言,因为相关的鉴定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导致进行司法鉴定时往往会出现重复鉴定的现象,而如果单靠对司法鉴定的适用制度和实施制度进行改革是根本无法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的。而且司法鉴定的管制制度还有很多的问题,这会对司法的公正产生影响。所以,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等到对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改革完之后才能进行。就司法制度安排而言,司法鉴定的管理制度是通过多年的实践而形成的非制度性的体制,其本身仍然需要制度化。由此可见,进行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建立完善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

(二)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改革的确定及逻辑反思

司法鉴定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由管理对象、管理主体和管理活动组成的,对其进行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司法鉴定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来消除影响司法公正的一些因素。对司法鉴定进行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司法相关的鉴定机构、司法鉴定的相关活动以及司法鉴定相关人员等,所以能够正确的处理司法鉴定相关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并对其权利和义务进行合理的配置是对司法鉴定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2]。

司法制度改革的进路首先是改革司法鉴定制度,这是因为其他制度受到司法鉴定制度的限制,如果先改革其他制度那么很难有改革的实际效果。将改革司法鉴定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很显然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诉讼的公平性,因此,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是进行司法改革必然的抉择。在司法改革中,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证据制度、诉讼制度的改革相比较其触动要小,因此,先进行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也是水到渠成的。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究

(一)做好司法鉴定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登记管理工作

现阶段,能够推动司法鉴定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措施就是进一步的完善对内设的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进行登记管理的相关制度。因为司法鉴定的结论既是法官进行审批的证据也是案件进一步认定的事实依据,为了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其必须应该有统一的鉴定标准、技术规范以及鉴定程序,而进行这一系列程序建立在同一管理主体的基础之上,所以,司法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内设的鉴定人员和机构进行登记管理,而且所登记的范围也应该确保在法律规定的可以鉴定的事项之内[1]。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鉴定人员和侦查人员的身份不会重合,清楚掌握不同的参与诉讼的人所扮演的角色,在对从事鉴定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统一的登记管理之后,鉴定机构应该与刑事技术相关部门分离开,这样才能确保司法鉴定相关机构能够保持中立的立场。

(二)建立严格的司法鉴定质量管理体系

在对内设的司法鉴定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统一的登记管理之后,就是运用动态化和立体化的管理方式对司法鉴定的程序、标准、实验室以及鉴定人进行统一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可信性和可靠性。只有建立比较严格的司法鉴定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在司法鉴定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某些因素影响后续其他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此同时,尽管对司法鉴定结论有争议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科学的鉴定实验室尽可能的减少出现这种争议的现象。对于满足相关规定要求的司法鉴定人员我们还应该测试其鉴定水平和能力,并把测试结果当作成为司法鉴定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这样能够进一步是司法鉴定人员专家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司法鉴定制度进行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系统的工作,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尽可能多的消解影响司法公平和公正的因素,从而使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更加合理化、公平化。

摘要:随着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影响司法公正的消极性因素却没有消退,而且没有达到法律型构的目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遮盖了改革的成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司法鉴定制度在改革的进程中遇到了窘境。所以,对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进行逻辑性的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反思可能会有效的保证司法鉴定的可信度和可信性,同时对其他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也能起到保障性的作用。

关键词: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反思

参考文献

[1]霍宪丹,郭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逻辑反思与路径探究[J].法律科学,2010.01.

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现状研究 篇10

上世纪50年代初, 随着公有制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 财务会计的应用逐渐得到普及, “司法会计鉴定”一词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由前苏联传入我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鉴定逐渐被应用于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中, 在实践中尤其是在贪污案件中, 往往聘请专业的财会人员协助查账, 并就犯罪嫌疑人是否贪污公款及贪污数额进行鉴定。于是乎, 我国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司法会计鉴定制度。司法会计鉴定真正发展的阶段, 是在改革开放后, 在刑事案件中, 由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 特别是为了打击经济犯罪, 经济案件的侦察机关在对贪污、贿赂案件的侦察中, 涉及到大量财务会计事实需要查证, 检察机关开始关注司法会计鉴定。1985年6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检察系统刑事技术工作座谈会, 会议通过《关于检察机关刑事技术工作建设的建议》。在该“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在省、市两级检察机关建立司法会计技术门类, 并把它纳入检察机关刑事技术工作的序列。部分法院在审理民事、行政案件时, 逐渐的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等相关的专业人员引入到案件的调查取证当中来。到20世纪末, 随着经济案件的日益增多, 国家司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司法会计鉴定在经济诉讼案件和仲裁等工作中广泛应用。2000年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颁布后, 司法鉴定机构开始面向社会服务, 开展司法会计鉴定活动。1

目前, 我国司法会计鉴定还缺乏完善的规范约束, 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存在盲目扩张、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2007年10月1日《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正式得以实行, 这从宏观上规范了司法会计鉴定, 但对于注册会计师从事司法会计鉴定的具体指导过于笼统可操作性较差。因此, 司法会计鉴定亟待一套完善法律体系和制度。

二、我国司法会计鉴定机构的设置情况从2005年10月1

日起《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正式公布施行, 该《决定》规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不从事具体鉴定活动”

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除侦察机关在侦察犯罪中提供必要的技术鉴定支持而在内部设立的鉴定部门外, 其余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机构都应当是独立的, 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社会服务性组织。一方面, 检察机关 (除自侦部门外) 行使的是国家公诉权和法律监督权, 若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势必影响司法公正。另一方面, 审判机关行使的是审判权, 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的一类, 其效力应该由法院对其认定, 因此审判机关设立鉴定机构从事鉴定业务同样会影响审判结果的权威性和妨碍司法公正。而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司法鉴定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也不应设立鉴定机构。但从我国司法制度和实践的发展历史来看, 该《决定》又规定:“侦察机关所属的鉴定机构对外承担司法鉴定业务的, 在本系统省级以上主管机关批准后, 经过登记, 编入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这对于司法机关内设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外部鉴定业务做了严格的限制, 也符合目前我国司法鉴定的实际情况。2

三、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启动权与决定权

我国三大诉讼法对于司法鉴定决定权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 《民事诉讼法》第72条和《行政诉讼法》第35条均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 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进行鉴定, 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 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而《刑事诉讼法》却同时将鉴定的决定权、委托权赋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因此, 整体上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 鉴定的决定权和委托权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 在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的决定权由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在民事诉讼中, 人民法院对司法鉴定具有决定权, 同时案件当事人可以申请委托鉴定进行重新鉴定, 但是该项委托权必须通过人民法院才能行使, 并且往往由人民法院加以委派或指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 事实上当事人只有向法院提出申请的权利, 而对于鉴定人和机构的实际委托并不能实际行使。

具体到司法会计鉴定制度中来,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公检法机关各自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中自行委派或聘请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进行鉴定, 导致鉴定结果缺乏统一性以及公正性。另外, 司法行政机关具有根据司法部的相关管理办法规定, 甄选并公布会计鉴定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等作为具有资质的司法会计鉴定中介和人员, 也会导致在具体的审判过程中, 出现法院对司法行政机关认定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不予认可的冲突。

四、我国司法会计鉴定主体资格认定

我国司法部对社会司法会计鉴定资格认证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鉴定权授予某些机构, 向其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 然后再将鉴定权授予该机构中的某些人, 向其颁发《司法鉴定人执业证》, 并向社会公告具备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机构和人员名单。司法机关内部设立的技术部门及部门中的技术人员按规定要求获得司法会计鉴定权。司法会计鉴定的主体主要诉讼职责就是根据诉讼机关的要求, 通过对证据进行检验, 解决诉讼所涉及的特定财务会计问题, 出具司法会计鉴定文书或司法会计检验报告。司法会计鉴定人, 应当同时具备下列主体资格条件: (1) 具备法定的司法鉴定师资格。 (2) 具备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诉讼身份。诉讼机关在指派或聘请司法会计鉴定人员时应当办理相应的手续, 使之具备担任本案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合法身份。 (3) 不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3条、《民事诉讼法》第40条、《行政诉讼法》第47条规定的应当回避的人员。另外, 本案的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及证人也不得担任本案的司法会计鉴定人。 (4) 熟悉与鉴定问题有关的技术标准。3一般说来, 具备这一条的技术人员主要有:司法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注册审计师、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司法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人员等。司法会计鉴定人在诉讼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司法会计鉴定人在诉讼中属于诉讼参与人, 与证人等具有近似的诉讼地位, 从这一角度讲, 司法会计鉴定人不应拥有案件承办人员的各种诉讼权利;然而另一方面, 司法会计鉴定人与证人又有不同之处, 司法会计鉴定人是诉讼开始后才参与到案件中, 而且有权了解与鉴定有关的案件事实, 有权获取和阅读与案件有关的材料并参与承办人员近似的诉讼地位。

五、我国司法会计鉴定主体诉讼地位

从司法会计鉴定主体的诉讼地位来看, 他们是中立的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四款:“‘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鉴定人与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并列为诉讼参与人, 但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同的是, 鉴定人是由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9条第一款规定:“为了查明案情,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 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民事诉讼法》第72条第一款与《行政诉讼法》第35条的规定基本一致, 即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 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 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后来为了保障涉讼公民人权及提高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 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 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8条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 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 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必要时, 法庭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对质。当事人对出庭的专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学历、资历等专业资格有异议的, 可以进行询问。由法庭决定其是否可以作为专业人员出庭。专业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由此形成了“鉴定人+专家 (辅助人) ”制度。但由于对专家辅助人的权利义务等未作具体规定, 专家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

2009年12月23日承认我国已经确立了专家证人制度, “专家证人制度在我国施行时间不长, 但最高人民法院十分强调要注重发挥专家证人的作用, 积极鼓励和支持当事人聘请专家证人出庭说明专门性问题, 并促使当事人及其聘请专家进行充分有效的对质, 更好地帮助认定专业技术事实。专家证人既可以是外部人员, 也可以是当事人内部人员, 在涉外案件中还可以是外国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证人与事实证人不同, 不受举证时限的限制, 在二审程序中也可提供。专家证人的说明, 有利于法官理解相关证据, 了解把握其中的技术问题, 有的本身不属于案件的证据, 但可以作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参考。”4

六、我国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出庭制度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要求, 会计人员出庭作证并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是司法会计鉴定意见质证和采信的前提和基础。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只有通过严格的质证, 才能保证法务会计鉴定意见的客观性, 并在庭审中成为法官判案的依据。出具鉴定报告的会计人员应根据审判的要求随时出庭作证, 接受当事人以交叉询问方式进行的质证, 必要时还需接受法官询问, 从而使法庭能够审查其鉴定资格、鉴定能力、鉴定方法、鉴定检材和鉴定过程等, 以便评判鉴定结论的客观性。

然而,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绝大多数的司法会计鉴定人员都不出庭作证, 法庭仅仅通过宣读书面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 对这一极为重要的证据进行法庭调查。这种书面和间接式的审判方式, 既难以对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司法会计鉴定人的权威性做出准确的审查, 又难以让当事人对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公正性和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科学性信服, 从而对法庭审理过程的公证性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七、我国司法鉴定的技术标准

司法会计鉴定的技术标准,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强的工作, 因此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甚至是落后的状态。然而, 在现阶段的实践过程中, 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标准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 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技术标准主要遵循判定标准和报告标准。

1. 判定标准

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和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一) 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 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 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 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2. 报告标准

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三十四条规定,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在完成委托的鉴定事项后, 应当向委托人出具司法鉴定文书。司法鉴定文书包括司法鉴定意见书和司法鉴定检验报告书。司法鉴定文书的制作应当符合统一规定的司法鉴定文书格式。《司法鉴定文书示范文本 (试行) 》 (2002年7月5日, 司发通【2002】56号) 对司法鉴定文书格式的规定, 司法鉴定书一般由编号、绪言、资料 (案情) 摘要、检验过程、分析说明、鉴定结论、结尾、附件等部分组成。5

参考文献

[1]赵如兰:《司法会计鉴定的历史演进及启示——兼论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 载于《会计之友》第300期。

[2]王民治, 刘红缨:《完善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思考》, 载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2卷第6期。

[3]骆玉兰:《司法会计鉴定的问题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6月。

[4]http://news.163.com/09/1223/16/5R807NDG000120GU.html

法律移植与司法制度改革 篇11

美国法学家亨利·梅利曼对普通法系国家法官这一令人神往的职业是这样赞美的:“生活在普通法系国家中的人们,对于法官是熟悉的,在我们看来,法官是有修养的伟人,甚至具有父亲般的慈严。普通法系中有许多伟大的名字属于法官……,普通法系的最初创建、形成和发展,正是出自他们的贡献。”法国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德则描述英国的法院具有真正的司法权,“就其重要性与地位的崇高讲,不下于立法权与行政权。”

来自普通法系的对法院地位的尊崇和法官职业的崇尚有可能加之于中国的法院和法官吗?公元一○六六年,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从而开展了普通法系的形成过程。当时,整个英国的审判权极为分散,诉讼可以向各种法院提出,国王只行使象征性的“最高审判权”。但随着诉讼的不断扩大以及所能提供的好处,国王与皇家法院(通称威斯敏斯特法院)愿意扩大受案范围,当事人也认为皇家法院比其他法院更优越。因此,皇家法院很快便已几乎独揽审判权。要使皇家法院接受诉讼请求,必须向大法官申请发给命令状。由于命令状的不同,所引起的每个案件的诉讼程序各异,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主要集中于程序,而非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上。这种“在程序法的缝隙中渗透出来的”普通法,成功地阻止了罗马法的概念和范畴进入英国。十五世纪,由于普通法过于呆板、僵死的程序无法保证案件的公允解决,一些对审判不满的当事人即向国王申诉请求干预,申诉一般经过大法官,大法官则经常被授权以国王和枢密院的名义作出判决。这样,作为普通法补救办法的衡平法被法官创造出来了。

毫无疑问,法院(法官)在英国享有崇高地位首先归因于普通法系发展的独特历史,法官创造了普通法和衡平法,可以说,普通法系的历史是一部真正以法院(法官)为主体发展演变的历史。法官创造法律,运用法律,最终使司法权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并能同政府和议会互为制衡的力量。“一个完全独立与高度受到尊重的司法的存在,是英国各种制度充分发挥作用所必不可少的,为了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法院在历史上曾作过有力的贡献。”(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第351页)正因为如此,在普通法系国家就任法官被视为一生中事业达至辉煌的标志,将会享有丰厚的薪金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尊崇。

这恰与大陆法系的法官形成情景分明的对比。来自普通法系的亨利·梅利曼对大陆法系的法官作了无情的嘲笑:“大陆法系的法官职业正在变成一种法官们自我解嘲的栖身之处,对于那些不求上进、贪图安稳、在律师活动和学术职位的竞争中不可能成功的人,这个职业最具有吸引力。法官职业的工作条件和薪俸水准与他们的这种地位和作用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大陆法系法律职业界有一个明显的等级结构,法官是其中的低等阶层。”(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第130页)大陆法系法官地位不高的根本原因同样源于传统。大陆法系司法传统源于罗马,罗马的法官对法律并不熟悉,他们只执行类似于仲裁的职能,法官的地位远远不如立法者和法学家。大陆法系所奉行的审判方式也限制了法官作用的发挥,法官只是一部按照既定立法操纵法律执行的精确机器,他的作用仅限于把事实同已有的法律条款联系起来,法官不能解释法律,更不能立法。

尽管大陆法系法官的地位远逊于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官,但从政体形式上看,大陆法系的法院仍然享有很高的地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自然法思想的传播,三权分立原则被作为一种基本的政体在西方各国确立起来,司法成为与立法和行政相制约的重要权力。

显而易见,中国从未存在过普通法系法官创造法律的土壤,也未经历西欧大陆启蒙运动的理性洗礼。在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之前,中国甚至没有产生过职业化的法院和法官。相反,中国传统的司法特征是以礼入法,法律只被视为天道人伦之外的一种次要的辅助性手段,负责审理案件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对法律一窍不通的行政官员,判词常常通篇引用儒家经典,以微言大义行道德教化。包括司法权在内的一切权力都源于皇权,为皇权服务,皇帝才是居于金字塔顶尖的裁判万事万物的“法官”。

新中国建立后,创立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模式,这就是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监督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政体模式,司法体制则被设计为公检法互为分权制约的模式:公安机关负责案件的侦查、预审以及提请批捕、起诉工作;检察院负责审查批捕、起诉和提起公诉工作,对公安机关的侦查实施监督,公安机关对检察院的不捕决定有申请复改的权力;法院负责案件的审判工作,最终作有罪、无罪决定,但必须接受检察院的监督;检察院可以对法院的判决提起抗诉,但无法对案件本身做出改变。这种诉讼上的“三角”制约关系,使得每一方的注意力自然集中于某件事实的审查和证据的判断。相对于每个诉讼阶段,公检法任何一方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扮演查疑辨伪的“主角”。这同普通法系注重程序,以法院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操作观念有很大差别。概而言之,从政体模式看,中国的法院既不能扮演如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中同议会和政府相制衡的政治角色,在具体的司法体制中也不能如普通法系那样以法院的司法审判为中心。因此,当我们对普通法系的法官职业感到羡慕的时候,我们或许更应该现实、理智地面对中国固有的政治、司法制度和司法观念。

客观地看,目前以立法为先导的司法制度改革虽然引进了普通法系的一些审判方式,但并未将其某项法律制度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如同所有社会制度的移植一样,法律制度移植的复杂性在于那些在他国看似运行良好的优秀法律制度经过移植仍然会是优秀的吗?如果是,这些优秀的法律制度能否不受被移植国家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排斥而存活下来?如何看待移植法律制度与本国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一项制度的移植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以彼制度取代此制度,还存在制度的相容性与制度安排的效率问题。其实,制度既是生成的,也是选择的。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加、地域空间的相对缩小,制度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更为现实。“全世界制度转型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室”(诺斯)。因此,法律制度的选择对我国法制建设意义重大,是现实而且可行的。

既然法律制度是可以移植的,那么移植的方向在哪里?是移植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的法律制度?我们在法律移植方向上碰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如果从文化的相容性角度考虑,应该移植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中国的法律传统和大陆法系相近,相近制度之间移植的成功率较高。但相近制度之间移植的效果不一定好,制度的巨大反差所蕴含的特有方式往往才是我们需要通过移植解决问题的价值所在。问题是我们在引进一项制度时,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引进它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通过原有制度而无法解决的某个问题,还是为了激活旧制度中某些已近乎瘫痪的系统?这就提出了法律移植的第一个原则,即移植的针对性问题。加强法律移植的针对性是对法律移植成功率的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假如从普通法系有针对性地移植了十项法律制度,只成功了一项,那么这项有价值的移植将会补偿其他失败移植的代价;相反,盲目移植将会抵销移植的成功率。其次,法律移植要有现实性。我们必须能够区分:哪些法律制度是适合我们的;哪些法律制度虽然是合理的或优秀的,但并不一定适合我们。法律移植的最大陷阱是不顾现实的理想主义狂热冲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法律移植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法律移植只是改变了法律制度的集合,只是把普通法系中的某项法律制度拿来为我所用,不可能全盘改变整个法律制度。因此,法律移植总的原则应是坚持自我,完善自我,切忌在移植的同时丧失个性。

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探究 篇12

(一) 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准入要求低

目前, 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的法律法规。但是, 根据《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 ①司法会计鉴定属于司法鉴定的一个门类。因此关于司法鉴定人资格制度的相关规定也适用于司法会计鉴定人。中国涉及司法鉴定人资格的相关法律规定如下:

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 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2005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规定:申请登记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人员,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 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 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专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 (3) 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工作十年以上经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以上法律对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要求较低, 仅仅规定了鉴定人的学历水平、技术职称等, 而未规定鉴定人应具备的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等。在实际工作中, 要成为司法会计鉴定人只要满足技术职称、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某一方面的要求, 通过向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申请, 就可以取得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 而无须参加考试。这就造成了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进入门槛较低, 因此鉴定人素质良莠不齐, 整体素质不均衡, 鱼龙混杂的情况较为常见。由此导致了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公信力下降。

(二) 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管理部门不统一

目前, 司法会计鉴定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即侦查机关内部的司法会计鉴定人和面向社会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司法会计鉴定人, 而这两部分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是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的。《决定》规定, 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人由司法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司法部颁布的《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与《决定》配合共同对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人进行管理。随后,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分别发布了《人民检察院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 分别管理其内部设置的司法鉴定人, 由此形成侦查机关内部的鉴定人由其自行管理的局面。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鉴定人只需由司法行政部门案登记、编制名册并公告。②不同的准入和管理制度使司法会计鉴定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因而影响了鉴定意见的质量。

(三) 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监督制度缺乏

虽然《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1条、第32条规定可以对有过错的鉴定人追究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对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制定有效地考核标准以及降级、停职或者吊销资格的处罚。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实质上成为了“终身制”, 影响了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 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 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都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

二、国外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考察

(一) 大陆法系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考察

大陆法系国家的鉴定人一般需要有“固定的资格”, 鉴定人取得资格后, 需要向专门机构进行名册登记, 法官根据实际情况从名册中挑选人员进行鉴定。因此, 大陆法系国家对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质是事先规定的, 例如在俄罗斯, 若想取得鉴定人资格, 则需要通过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组织的统一的考试。在德国, 法官在任命鉴定人时, 应当从专门登记簿上注明的或者具备某一特定学科专业能力的人员中挑选。①大陆法系国家的鉴定人往往是从法定机构指定的, 该机构会对违纪的鉴定人行进行政处分, 如吊销执照或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的从业资格等。

(二) 英美法系会计专家证人资格制度考察

在英美法系国家, 没有独立的“司法鉴定”概念, 把鉴定人界定为专家证人, 法律地位与普通证人相同, 同时还兼有当事人的科技辩护或专家代理人的特点。专家证人和鉴定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他们参与到法庭诉讼活动中, 针对专门性的问题做出专家意见, 以帮助法庭调查事实真相, 做出公正裁判。专家证人制度和鉴定人制度是由于法系不同而形成的两种相对应的制度。

英美法系国家对会计专家证人的准入门槛要求较低, 由具有相关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家组成。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知识有助于事实审判者理解证据或者裁决争议事实, 则凭借知识、技能、经验、教训或者教育而够格为专家证人, 可以用意见或其他形式就此作证。

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是集权制国家, 采取“职权主义”原则。鉴定人的任务是帮助法官发现案件真相, 因此他们的地位较高, 资格要求比较严格。英美法系国家大多采取“当事人主义”原则, 法官是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调查, 双方可以自主选择专家证人。在法制全球化的背景下, 两大法系逐渐交叉融合。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 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的相关做法。

三、完善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准入制度

1.组织统一考试。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准入资格, 应通过考试取得。考试的组织机构可以是司法部, 由司法部会同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司法会计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考试报名者一般需要具有会计专业或者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考试科目应当包括证据法、诉讼法、会计、审计等。考试合格者可以取得司法会计鉴定人从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是从事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专业技术资格, 是成为鉴定人的基本要求。

2.建立执业资格制度。执业资格是其独立承担鉴定工作的准入条件。鉴定人若想从事司法会计鉴定工作, 则需要在鉴定机构参加至少两年的实习。实习期结束后, 鉴定机构对鉴定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客观评价, 出具实习报告。鉴定人持职业资格证书和实习报告向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资格证书, 司法行政机关部门对申请人的资料进行审核, 对审核通过者颁发执业资格证书。取得执业资格的鉴定人可以独立的从事司法会计鉴定工作。

(二) 完善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管理制度

1.确立司法会计鉴定人的统一管理模式。根据《决定》, 中国社会司法会计鉴定人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 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具有管理鉴定人资格的能力。因此中国应该立法, 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和管理全国鉴定人的职能。

2.完善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名册制度。中国需要完善司法会计鉴定人名册的内容, 把能力差和素质低的鉴定人排除在名册外。在名册完善的过程中, 行业协会需要负责司法会计鉴定人的名册信息的收集整理。名册信息除了包括执业鉴定人的个人信息外, 还应该包括鉴定人的从业经验、擅长领域和不诚信记录等。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汇总名册。名册需要以公告的形式公开, 这样不仅增加了名册的透明度, 而且有利于启动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委托人的选择。名册内容应当进行动态更新, 不合格的执业鉴定人需要被及时剔除名册。

(三) 建立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监督制度

1.进行后续考核。执业司法会计鉴定人需要定期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考核和年度登记,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业务基本知识和实务水平。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司法会计鉴定工作, 需要重新学习。每隔三年, 鉴定机构对鉴定人的从业时间、鉴定意见质量等作出考评, 上报司法行政部门审核, 审核未通过者将被取消执业资格。这样有利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可以保证鉴定意见的质量。

2.实施行政处罚。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发挥监督的职能。若司法行政机关发现鉴定人存在违纪违法行为, 则需要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 给予司法会计鉴定人相应的行政处罚, 如警告、罚款等。若情节严重, 则应该吊销鉴定人的职业资格或者终身禁止其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

参考文献

[1]陈宝.建立司法鉴定人资格准入制度探究[J].重庆与世界, 2011, (7) :46-49.

[2]何晓丹, 吴何坚, 沈敏.论司法鉴定人资格认证框架的构建[J].中国司法鉴定, 2011, (1) :34-38.

[3]罗红志, 王宏军.完善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制度的构思—基于程序正义的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 2009, (3) :85-87.

[4]徐心磊.司法鉴定准入和执业过程中的问题剖析与对策探究[J].实事求是, 2013, (3) :87-91.

[5]杨静.论完善中国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制度[J].中国司法鉴定, 2006, (5) :50-52.

[6]杨开湘, 胡晓.论司法鉴定人资格[J].中国司法鉴定, 2007, (2) :12-16.

[7]袁静, 杨永武.论司法鉴定人执业准入的技能要求[J].法制与社会, 2012, (8) :160-161.

[8]朱广友.俄罗斯司法鉴定考察报告[J].中国司法鉴定, 2009, (6) :86-90.

[9]张苏彤.美国法务会计简介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 2004, (7) :89-92.

上一篇:驱动设计论文下一篇:政府工作报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