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2024-09-22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共8篇)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篇1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一、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定义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指司法会计鉴定人针对委托人提请鉴定的事由,通过对财务会计资料和相关证据的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后所做出的结论性意见,是通过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活动所取得的一种诉讼证据,通常以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或司法会计鉴定检验报告书的形式提交,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一)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种类

在司法会计鉴定实践中,无论结果如何,都应出具正式的鉴定报告。如果证明材料充分,通过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数学方法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应出具结论明确的鉴定报告,如损失、赔偿的数额,贪污财产数额等;反之,则出具无法做出明确结论的鉴定报告。根据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可以将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分为确定性结论、限定性结论、倾向性结论三种。

1.确定性鉴定结论,是指不附带判定条件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在司法会计实践中,通常只有在鉴定资料和相关证据能够充分满足鉴定需要、且鉴定结果能够满足鉴定结论的需要时,鉴定人才能做出确定性的鉴定结论。由于确定性鉴定结论没有附带的判定条件,因而在诉讼中只要经过审查,证明其结论是真实的,就可以直接作为定案的依据。

2.限定性鉴定结论,是指附带一定条件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在司法会计鉴定实践中,如果鉴定资料和相关证据不能完全满足鉴定要求,或检验结果不能满足鉴定结论需要时,鉴定人应出具限定性鉴定结论。其中,对鉴定资料和相关证据不能满足鉴定要求的,应附带说明鉴定结论所依据的证据资料范围;对检验结果不能满足鉴定结论需要的,应附带说明结论所包含或未包含的检验范围,司法鉴定《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由于限定性结论含有附带的判定条件,因而在诉讼中,除需要审查结论的真实性外,还必须结合其他相关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3.倾向性鉴定结论,是指只能确认某种可能性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在司法会计鉴定实践中,有时会遇到因鉴定材料不充分或有质量问题,而无法得出确切的鉴定结论的情况,此时应当停止鉴定,并出具倾向性鉴定结论。停止鉴定后,如果送检人能够补充鉴定材料,可以继续鉴定并出具确定性或限定性鉴定结论,如果不能补充鉴定材料,则应终止鉴定工作。

(二)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内容与格式

我国司-法-部门对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统一的规范,报告书统称为“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具体标题为“司法鉴定机构名称+委托鉴定事项”。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包括声明和正文两部分内容。声明部分包括委托人责任、司法会计鉴定人责任、鉴定原则,以及鉴定书的使用要求等。正文部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基本情况:包括委托人、委托鉴定事项、受理日期、鉴定材料、鉴定日期、鉴定地点、在场人员、被鉴定人等。

2.鉴定摘要:简要说明鉴定内容和目的。应当与委托人具体的委托内容一致。

3.检验过程:说明鉴定依据、方法和程序,根据鉴定资料以及检查和测试结果,阐述其因果关系,围绕鉴定目的进行综合性分析、辨别、判断和推理。

5.检验结果:是在分析论证基础上自然得到的结果和对该鉴定结果的客观描述,也是对提请鉴定的会计问题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应该注意的是,检验结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完整地表述财务会计事实。

6.落款:包括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号码、鉴定机构名称并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报告日期等。

应该说明的是,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协助法庭判案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其在诉讼中的客观公正性,提高证明力,在撰写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符合诉讼法和证据规则的要求,即,它只是一种诉讼证据,而不是法庭判决,不能带有法律性结论,不能使用法律上的定性概念,要避免出现贪污、挪用等法律上的定性词汇。二是由于判案法官一般不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以提高鉴定报告的有用性。

二、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司法审查

作为诉讼证据资料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在法庭采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包括真实性审查、程序性审查和技术性审查等。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篇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近十年司法鉴定发展的顶层设计。但《决定》未将司法会计鉴定纳入国家统一登记管理,之后也未根据《决定》授权补充纳入,实践中司法会计鉴定一直由各级人民法院采用对外委托名册制度的方式进行管理,纳入名册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绝大多数法官和诉讼参与人也认为司法会计鉴定人就是执业注册会计师。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承办的业务分为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两类业务,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学界将前者称为鉴证业务,后者称为非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执行的鉴证业务包括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需要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承接执行司法会计鉴定,属于鉴证业务还是属于非鉴证业务,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对判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和鉴定意见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决定》将司法鉴定界定为“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从这一定义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社会认知来看,司法会计鉴定从性质上首先不属于审计,也就不属于鉴证业务。根据三大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鉴定结论也就是《决定》所称的鉴定意见,是诸多证据中的一种,至于该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能否被采信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由法官结合案件全部证据加以综合判断,所以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只是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会计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结论性意见,这项活动服务于诉讼,所以从性质上应当认定是涉及诉讼的一项会计服务,属于非鉴证业务。

二、司法会计鉴定的专业标准

根据《决定》对司法鉴定的界定,司法会计鉴定与其他会计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司法会计鉴定是在诉讼活动中进行的,是一项涉及诉讼且服务于诉讼调查取证的专门会计活动。其作用客体是涉案当事方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包括证明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原始证明。这里必然涉及会计处理,而会计处理必然又涉及会计处理的规则,即统一会计制度。同一交易或事项,所采用的会计制度不同,其结果也往往不同。

就企业而言,我国目前有三套会计制度在施行,分别是《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这三套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业务核算以及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估计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同。就其适用来讲,《企业会计制度》自2001年1月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从2002年1月起开始在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这里除上市公司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外商投资企业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外,原来改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内资非上市公司,既可以继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又可以改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原来改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资非上市公司,2013年1月1日后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一直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的内资非上市房开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从2015年3月1日废止后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若属于小企业,也可以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成本方面,各类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该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本制度的企业不再执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

统一会计制度既是涉案当事方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也是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同时也是司法会计鉴定的专业标准。实务中,对诉讼中专门会计问题的认定,由于会计信息不是原始经济信息,是根据统一会计制度经会计处理之后的会计信息,因此对涉案当事方某些专门会计问题鉴别和判断,必然是以涉案企业适用的统一会计制度为标准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会计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的专业标准,所有会计实体问题的判断都应当依据统一会计制度为标准进行。

三、司法会计鉴定中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特殊考虑

考虑到会计制度的普遍适用性,各国在制订统一会计制度时,基于灵活和方便企业执行的原则,都会制定多项会计政策,包括具体会计原则、基础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发生某项经济业务后,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会计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为保证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应进行必要的披露。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存在不确定性,许多会计项目不能准确计量,只能加以估计,所以日常会计核算中,会计估计不可避免,如估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等。这种估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利益和义务发生变化时,就需要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资产的定期损耗进行调整,不仅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还会对费用、损失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损益。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对涉案当事方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时,必须关注当事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当所鉴定事项涉及会计政策变化或会计估计变更时,同样需要考虑这种变化或变更的合理性及其影响,使鉴别和判断建立在充分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基础上。为方便法官综合考虑各种证据,提供鉴定意见时应在鉴定意见书中充分披露涉案当事方施行的会计制度是什么,对某一事项处理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什么,会计政策变化和会计估计变更情况及对鉴定会计专门性问题的影响,最后提出鉴定意见,供法庭审判使用。

四、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表述

沿用《决定》的提法,将鉴定人完成鉴定工作,依法向委托人提供由本人签名和鉴定机构盖章的书面鉴定结论称为鉴定意见,也就是三大诉讼法规定作为法定证据之一的鉴定结论。鉴定意见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必须满足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两个方面需要。证据能力是指证据方面或证据资料具有严格证明的资格,鉴定结论是证据的一种,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证明力是指具备证据能力的鉴定结论对于案件事实的真实存在或不存在所具有的证明效果,也是通过借助于专门知识来判断事实真伪或与案件事实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而发生的作用力。

在实务中,经常看到用于诉讼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在表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如将正式出具鉴定意见书时,冠以“专项审计报告”、“司法检验报告”、“司法鉴定报告”等不同称谓,而不是规范地使用“司法鉴定意见书”;在意见表述上不是对案件事实发表意见,而是对涉案事实发表法律意见,直接认定是否存在职务侵占或贪污等,而不是说明截止XX年X月X日涉案当事方的某一会计要素项目的账面价值是多少。笔者认为,在鉴定意见的表述方面,一是要体现鉴定意见是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鉴定事项进行鉴别和判断后提供的个人认识和判断,在表述语气上建议使用“我们认为”或“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另外在意见书披露内容和架构上,既要遵循《司法鉴定通则》和《司法鉴定文书规范》的通用规定,又要根据司法会计鉴定的特点,有所突破。建议应从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更多的是对当事方在采用适当会计制度、选用合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下,对准确会计信息的认定以及对一些会计交易或事项事实及原始证明的认定这一根本要旨,从方便法官和诉讼参与方阅读及法庭质证需要出发,对一些特别事项进行披露,具体做法上可参考资产评估报告的披露思路。

五、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特殊考虑

首先,鉴定责任不同于审计责任。司法会计鉴定意见是鉴定人凭借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会计专门性问题作出的认识和判断,其是否客观准确取决于鉴定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或实践经验,理应由鉴定人负责。根据《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应独立进行鉴定,并在鉴定书上签名或盖章,对鉴定意见负责。鉴定责任不同于审计责任,这种责任既不同一般理解的绝对保证,也不同于审计的合理保证。《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因鉴定人严重不负责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及故意做虚假鉴定的,由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停止执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鉴定方法不同于审计方法。现代审计最基本的方法是抽样,以样本推断整体。司法鉴定不同于审计,虽然许多审计方法在司法会计鉴定中也能使用,但只能认为是方法具有一般通用性,不能一概地将鉴定方法等同于审计方法。司法会计鉴定方法更类似于详查,整体工作思路更类似于账项基础审计,它要求鉴定人员基于会计专业知识和对证据的正确认知,对所鉴定问题逐一核实,对存在可能事项逐一进行排查认定,是一个专家证人调查取证并作证的过程,而且经法院依法通知出庭作证和接受法庭质证是司法会计鉴定人的法定义务。

鉴定意见的司法审查 篇3

一、基本案情

1998年被害人罗某某在精神病院接受住院治疗,e被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1999年被害人罗某某经鉴定机构鉴定为心因性精神障碍;2012年被害人罗某某在当地办理精神残疾壹级证,经全村公示后,获得残疾人补助金。

2014年4月份至5月份,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在其家中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两次性行为。2014年10月24日,被害人罗某某的丈夫李某某向公安机关报案。2014年11月11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抓获,其到案后如实供述其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行为的事实。2014年11月22日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余某某监视居住。2014年11月4日,第一份鉴定意见鉴定显示:被鉴定人罗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2015年8月18日,第二份鉴定意见鉴定显示:被鉴定人罗某某无重性精神病表现,有性防卫能力。

二、分歧意见

关于本案中犯罪嫌疑人余某某的行为如何认定,鉴定意见采信问题产生了以下分歧: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应采信第二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无重性精神病表现,有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不构成强奸罪

一方面,结合全案证据不足以证实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时采取暴力或者胁迫手段。本案的发案过程也是基于他人发现而发案,即系被害人罗某某与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发生第二次性行为数月之后,其丈夫李某某在家中发现其他人丢弃的烟头产生怀疑,经询问被害人罗某某后向公安机关报案。由于报案不及时,未有充分证据予以证实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系违背被害人罗某某的意志而为。

另一方面,第一份鉴定意见中显示出被害人罗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但是从该鉴定意见中显示被害人罗某某对性行为的性质有一定的认知,知道非自愿发生性关系的是强奸,其精神问题并不足以否认其无性防卫能力。第二份鉴定意见中引用的证据材料更加完整、全面,同时又对被害人进行了住院观察,应采信第二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无重性精神病,有性防卫能力。

综上所述,鉴于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与被害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时,未有充分证据证明采取暴力胁迫手段,那么认定犯罪嫌疑人罗某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的前提是被害人罗某某不具备性防卫能力,本观点倾向于采信第二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具有性防卫能力,因此,犯罪嫌疑人不构成强奸罪。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应采信第一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构成强奸罪

认定强奸罪时,考虑是否违背妇女意志,根据行为人所采取的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予以考察是妥当的,但是不能仅仅只看行为人的行为表现,或者仅仅看被害人有无反抗表现,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只是佐证,而是根据行为人的手段结合当时被害人的心理、表现等因素综合判断。[1]就本案而言,被害人罗某某不具有自主保护性权利不受侵害的决定能力和控制能力,其虽然对性行为发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不具备正常的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

就鉴定意见而言,事实上,本案中两份鉴定意见作出前,在1998年、1999年、2012年都有证据显示被害人是精神病人,且经过全村公示,也就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明知被害人是精神病人,仍然与之发生性行为。第一份鉴定意见作出时间为2014年11月4日,距性行为发生时7个月左右;第二份鉴定意见作出时间为2015年8月18日,距性行为发生时15个月左右。第一份鉴定意见出具日期接近性行为发生之日,更能接近并反映被害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第二份鉴定意见被采信的原因之一在于经过对被害人的住院观察。但经过仔细查证得知,被害人之所以住院观察原因恰恰是鉴定人员当场作出鉴定意见后,被害人家属因为鉴定时间过短,才强烈要求住院观察;在被害人住院期间,鉴定人员并未近距离观察被害人,已经做出的鉴定意见并非必然更加客观、全面一些。此外,被害人有精神病经过了三次鉴定意见的佐证,第二份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也曾鉴定被害人为精神病人。有鉴于此,同样当场作出的第二份鉴定意见并不能完全否定第一份鉴定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前三次精神病鉴定结论做出后的时间推移,被害人的精神状态并未有所好转,相反,结合其日常表现,被害人的精神病状态为全村人所共知。结合证人证言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是在明知被害人为精神病人的情形下,与之发生性行为,被害人的自愿无法成为其辩解理由。结合案件证据材料,被害人罗某某与犯罪嫌疑人发生性关系时十分随意,随意时间段、随意地点。据此可见,被害人罗某某的心理防卫并未达到正常人的判断。被害人在性行为发生后,并未告知别人,仅说明被害人有基本的性羞耻心,但是并不能因此认定被害人具有支配、控制与决定性行为的能力。从本案鉴定意见以外的其他证据可以看出,被害人发生性行为时性防卫能力并不健全。强奸罪的犯罪构成中,主观方面为故意,明知妇女是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精神病人而与之性交的人,不论被害人是否表示“同意”或“反抗”,都应视为违背妇女意志,构成强奸罪。

综上,应采信第一份鉴定意见,认定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构成强奸罪。

三、评析意见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意见,建议采信第一份鉴定意见,被害人罗某某有精神分裂症,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成立强奸罪。理由如下:

(一)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

鉴定意见的专业性、科学性特征及解决案件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对刑事诉讼中查明案件事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鉴定意见属于八种法定证据之一。鉴定意见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虽然我国并未将鉴定事实分类划分,但对于凭借专业知识做出的鉴定意见,例如DNA鉴定、尸检鉴定、药物鉴定、毒物鉴定等可以直接采用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而对需要结合案情或者其他案件材料等加以辅证才能做出的鉴定意见在适用时还需结合案情审查其鉴定意见内容的合理性。就本案而言,被害人是否有精神病的鉴定意见就是属于此类鉴定意见。

两份鉴定意见完全不一致的鉴定文书该如何审查和认定的关键在于,证据证明力强弱的问题。检察机关审查证据过程中,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强弱及证据效力的大小取决于证据相关性的大小,[2]这属于事实问题范畴。鉴定意见的证明力也即是对案件事实证明作用的强弱程度,是指鉴定意见的质量、说服力或者证明价值。[3]就本案而言,两份鉴定意见都是由具有专业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和人员所作出的,所不同的是鉴定意见的出具时间,第一份鉴定意见时间较为接近案件事实发生之日,第二份鉴定意见鉴定时间离案件事实发生之日较远。而审查鉴定意见过程中需审查鉴定意见与案件存在的客观联系的程度,以及对确定案件事实的作用。[4]此外,评价鉴定意见还需根据其内容结合案件情况分析,并结合其他证据围绕证据规则对案件事实作出评价。本案中除了这两份鉴定意见外,对被害人罗某某的精神病鉴定已经做了三次,分别有三份诊断或者鉴定,足以说明被害人罗某某患有精神病。只有第二份鉴定意见显示被害人无重性精神病。就证据效力而言,第一份鉴定意见更接近案件事实发生之日,结合案件其他材料,被害人罗某某说话颠三倒四,日常行为异于常人,且经过全村公示被害人有精神病,作为同村人的犯罪嫌疑人明知被害人有精神病这一条件是符合的。

有精神病是否必然等同于无性防卫能力这一问题,需要专业的医生给予专业的回答。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法律法规就犯罪嫌疑人与精神病患者发生性行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评断依据。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部分罪案<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试行)>的通知》第5条第4款中明知被害人是精神病患者或者痴呆者(程度严重)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这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妇女是精神病患者或者较轻微的痴呆症,也未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经本人同意发生性行为的,不构成强奸罪。从犯罪构成要件角度强调行为人主观方面为明知,也着重表明本罪主观方面为故意。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从常识常情出发,我们不能“当然”要求犯罪嫌疑人明知被害人无性防卫能力,这样对犯罪嫌疑人的资质要求过高,也不利于保护此类特殊被害人。因为即使是专业人员对被害人是否有性防卫能力,都有不同的认知。因此,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犯罪嫌疑人“明知”的内容不应指代为性防卫能力,取而代指为被害人是精神病患者或者程度严重的痴呆者。就本案而言,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明知被害人罗某某是精神病患者,这一事实无容置疑,审查两份鉴定意见中也应当看到,被害人是精神病患者都予以了佐证,只不过就被害人是否有性防卫能力有了分歧。那么,在这个意义上,犯罪嫌疑人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具有犯罪故意得到了确证。这里的关键,在于对被害人是否具有性防卫能力的审查。

(二)强奸罪中被害人的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

强奸罪的法益是妇女(包括幼女)的性的自主决定权,其基本内容是妇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性行为的权利。[5]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明知妇女是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精神病人或有严重痴呆的人而与之性交的人,不管被害妇女是否表示“同意”或“反抗”,都应视为违背妇女意志,构成强奸罪。这是对性权利无自主决定权与意志能力的精神病人予以的特殊保护。域外很多国家对与精神病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此类强奸罪的特殊犯罪人予以了严惩。[6]问题的关键在于,精神病人同幼女一样缺乏决定性行为的能力,即使能认识到非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属于强奸行为,但是其并不具备对性行为的决定和控制能力。就本案而言,被害人罗某某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正常的意志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在明知被害人罗某某为精神病患者的情况下,仍然与之发生性行为,应当认定为成立强奸罪。

强奸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内容是违背妇女意志,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性交。是否违背妇女意志还应充分考虑到妇女是否知道反抗、是否能够反抗,精神病患者缺乏正常的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行为人明知是精神病患者而与之性交的,即使征得被害人同意的,也应当成立为强奸罪。因为虽然基于被害人承诺的行为可以成为违法性阻却事由,就像罗马法彦中“不可能对承诺者实施不法”所表示的那样,但具体到强奸案中幼女及精神病妇女的承诺不能成为违法性阻却事由。[7]原因在于有效的承诺必备要件之一是需要具有承诺能力的人基于真意作出的承诺。而事实上,无论是幼女抑或是精神病妇女在强奸案中并不具备承诺能力,即使作出承诺,也是无效的。

虽然我国法律中还规定了确实不知道妇女患有较轻微的痴呆症,在女方自愿或者主动要求下与之发生性行为的,不宜以犯罪论处。但本案中被害人是精神病人,无论在第一份鉴定意见还是第二份鉴定意见都予以了描述,不同的是第一份鉴定意见显示被害人是精神分裂症,第二份鉴定意见显示被害人无重性精神病。就这个角度而言,作为精神病妇女的被害人即使作出同意发生性行为的承诺也是无效的,更遑论被害人的供述中曾提及自己对发生性行为进行过反抗。

至此,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病,无性防卫能力,犯罪嫌疑人余某某构成强奸罪的论证已然完成。

(三)有利于实现案例释法说明功能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笔者认为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人权保障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容忍那些侵害他人权利的犯罪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每一件案件中体现司法公平与公正,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公、检、法机关办理和审理的案件都具有引领与指导社会公众如何沿律循法的导向作用,在具体个案中向社会民众释法说理,形成良好的释法制度是我国司法机关所追求的目标,这正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并颁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的规定(试行)》的初衷所在。值得注意的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不可动摇的基础仍然是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本案中,被害人罗某某与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在同村生活,全村人周知被害人罗某某具有精神病,倘若对余某某强奸精神病人罗某某的事实不予以处罚,那么是否会形成一种导向:与精神病人罗某某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是不受刑法评价和处罚的,在此情形下被害人罗某某的人身权利尤其是性权利受到威胁和侵害是可以明确预见的。正如笔者所提倡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保护是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作为检察机关更是责无旁贷。本案中依法认定犯罪嫌疑人具有强奸罪,具有案例指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检察机关以案释法说理的功能。

(四)余论——鉴定意见的司法审查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第84条、85条、86条规定了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事实上,无论是鉴定意见还是其他法定证据的认定均是指有关人员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据效力进行判断、评断、认可、确认等活动。[8]虽然有学者认为,认定证据应属于法官的特有职权,检察机关只有审查证据的权利。[9]但是对证据能力及证据效力进行判断、评断、认可等活动同样也是检察人员审查证据过程所从事的活动。因此,撇开审查证据与认定证据之间的概念界定之争,毋庸置疑,检察机关有义务也有权利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及证据效力进行判断、评断,并选择认可的鉴定意见。笔者赞同眼下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模式属于“印证证明模式”,[10]也同样觉得与其批判司法实践及立法解释中对于证明力规则限制的现状,不如找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进而发现此现状出现的原因及条件。[11]不得不承认,当下我国证据规则中注重证据的真实性,也正是在这种优先考虑证据真实性的理念推动下,促使了司法实践中着重强调证据之间相互印证规则的形成。故此,检察机关审查证据过程中,即使通过询问证人、被害人,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物证、书证等证据材料,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真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还是要依据法定的客观证据规则作出评价。这个法定的客观证据评价规则和评价标准即是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规则。

不言而喻,鉴定意见的审查应注重证据相互印证规则,但同样不能忽视对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与鉴定人员的审查。在案件审理阶段,英美法系国家有鉴定人出庭接受控辩双方交叉询问的制度,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对鉴定人出庭要求较为严格,但规定了可行性的方式允许鉴定人对鉴定意见予以说明。我国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证据专章中第五节也明确规定了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其中第86条规定了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后果,强制鉴定人出庭作证。虽然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九章第八节专门就鉴定意见的处置方式有了较为宽泛的规定,但是对鉴定意见的具体审查在司法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思考。

笔者认为,就本案而言,鉴定意见的审查除了对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与鉴定人员是否具有资质、鉴定方式是否客观进行必要的形式审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结合本案案情进行实质审查。具体来说,首先询问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员作出鉴定的依据和原因,其次询问以前的精神病鉴定结论对现在鉴定意见作出的影响,并比较两份鉴定意见,将两份鉴定意见中争议焦点——被害人是否具备性防卫能力问题询问鉴定人员,请其解答性防卫能力鉴定是如何作出的和包括的内容,询问其精神病与性防卫能力之间的关系等。向作出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员询问清楚鉴定意见作出的依据,不仅能更好地判断鉴定意见的证明力和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还能更加准确地审查证据材料,作出精准的判断。

注释:

[1]赵秉志:《中国刑法典型案例研究第四卷: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犯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2]陈瑞华:《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

[3]拜荣静:《论刑事鉴定意见证明力的评价》,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同[3]。

[5]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777页。

[6]如英国1956年《性犯罪法》中规定:“与精神有缺陷的妇女非法性交的男子构成犯罪,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德国刑法中规定“利用他人因病例性精神错乱而反抗能力的情况而与其实施性关系为犯罪”;日本刑法中规定“乘女子心神丧失或者不能抗拒,或者使女子心神丧失或者不能抗拒而奸淫的行为为犯罪”;意大利刑法中规定“利用被害人在行为实施时身体或者精神劣势状况,诱使他人实施或者接受性关系为犯罪。”

[7][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0页。

[8]何家弘:《论证据的基本范畴》,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9]何家弘:《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10]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篇4

裁判摘要

根据医疗规律,实践中伤残鉴定的时机一般应在医疗终结之后,即受害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功能锻炼后,其功能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并处于稳定状态时才能准确地评定伤残等级。如果治疗未终结会导致受害人的伤残等级实际上并不能确定,也必然会影响伤残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受害人治疗终结之后,通过法院委托鉴定不构成伤残等级之后,在明知不符合重新鉴定条件的前提下,又通过交警中队另行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由于法院委托鉴定在先,原则上应采信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的意见。

案例一

2012年9月25 日,许某驾驶机动车与黄某发生了碰撞,造成黄某受伤、两车受损的交通事故。该事故经过了交警大队的认定,许某与黄某均负事故的同等责任。黄某受伤之日,被送至医院治疗,经诊断结论为:1.左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 2.左额叶脑挫裂伤……于2012年9月28日出院。

经法院委托,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于2013年6月20日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认定:

1、黄某因交通事故构成三级伤残;运动型失语构成四级伤残,肢体瘫痪构成四级伤残;颅骨缺损构成十级伤残……

该司法鉴定意见书作出后的下个月,黄某又入住至医院治疗,花费医药费6万余元。对方当事人认为黄某伤情并未稳定就去申请伤残鉴定,对该司法鉴定所作出的伤残鉴定意见书的真实性不予认可,故申请重新鉴定。法院向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发质询函,该所回复解释:“ 其后续的治疗是可能影响到本所当时的鉴定结论的,由于鉴定结论是应该根据鉴定当时的检查情况而定夺,故被鉴定人目前的伤残程度、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鉴定应根据现在的检查情况而定……” 为此,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接受法院委托,对黄某的伤情进行重新鉴定。2014年12月30日,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作出司法鉴定意见书,认定:黄某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目前其智力明显受损,情感不适切,性格改变,在精神状况的影响下,其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仅限于居住范围内活动,社会交往严重受限,构成四级伤残;颅脑等交通伤,后遗偏瘫(肌力4级以下)、颅脑缺损(修补),分

/ 5

别评定为四级、十级伤残…… 一审法院认为:

关于司法鉴定意见书的效力问题,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对黄某进行伤残鉴定时,黄某病情尚未稳定,亦未治疗终结,且该司法鉴定意见所亦书面回函称“其后续的治疗是有可能影响到本所当时的鉴定结论的。由于鉴定结论是应该根据鉴定当时的检查情况而定,故被鉴定人目前的伤残程度、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鉴定应根据现在的检查情况而定”,故对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作出的司法鉴定书的效力,法院不予采信。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作出的重新鉴定意见书鉴定程序合法,具有相应的鉴定资质,且系黄某伤情稳定后作出,故法院予以采信。综上,判令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限额内赔偿原告黄某损失合计422000元;被告许某向原告黄某赔偿因交通事故产生损失84059.2元;驳回原告黄某其他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作出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一审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案例二

2012年2月23日,朱某驾驶轿车撞到王某,造成王某受伤。经交警大队认定,朱某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王某不承担事故责任。之后,王某被送至医院住院治疗,经诊断为右胫骨下段骨折,全身多处皮肤挫伤,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2013年4月25日,王某又至医院住院治疗,行内固定取出手术,后于2013年5月5日出院。

在内固定取出三个月之后,王某向法院申请进行诉前鉴定,请求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对其伤残等级、护理期限、误工期以及营养期进行司法鉴定,后经法院委托,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作出鉴定意见书,认定王某因交通事故致右胫骨下段骨折等未构成伤残等级……因原告王某对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不服,其又通过交警大队委托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对其伤残进行鉴定,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认定王某构成十级伤残……对方当事人认为,根据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鉴定机构的选择应当由原、被告双方共同委托或者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由法院指定,所以原告的鉴定应当通知被告,故对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出具的鉴定报告不予认可。

/ 5

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法院应当采用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的作出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还是采用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作出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经人民法院同意后,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经法院委托,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的鉴定意见系王某治疗终结,病情稳定后作出,该次鉴定程序合法,对该鉴定机构作出的司法鉴定意见书的效力,法院予以采纳。原告王某在明知其伤情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其如果对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作出的鉴定意见书不服,有权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但其以交警大队的名义自行委托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对其伤残进行再次进行鉴定,剥夺了其他当事人依法选择鉴定机构的权利,且其送检的材料均未经过当事人质证,故对南京金陵司法鉴定所作出的司法鉴定意见书的效力,法院不予采信。法院认为应当采信常州市德安医院司法鉴定所出具的鉴定意见书。据此,判令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限额范围内向原告赔偿损失合计5845.8元。

一审判决作出后,原、被告双方均未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法律评析

一、评残的时机问题分析

医疗终结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师对病人或伤残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的结束,包括病情检查、确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医疗措施的结束。根据医疗规律,伤残鉴定的时机一般应在“医疗终结”后,即受害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功能锻炼后,其功能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并处于稳定状态时才能准确地评定伤残等级。如果治疗未终结会导致受害人的伤残等级实际上并不能确定,也必然会影响伤残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第3.2条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结合本案,黄某在做第一次伤残鉴定后不久,又花去了大量的医药费,由此可以看出其病情尚未稳定,还需要继续治疗,当时的病情尚不能准确评定其伤残等级。

/ 5

二、问题的衍生:内固定尚未取出前,能否作伤残鉴定?

实践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形,有的受害者因交通事故受伤骨折,行内固定手术,该内固定往往一年后再取出,甚至有的时间更长,而受害者由于受伤,丧失一定的劳动能力,不能像往常一样正常地工作,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赔偿,势必影响其家庭的正常生活;有的保险公司,甚至以受害者受伤之日起超过一年未主张权利为由提起诉讼时效抗辩,受害者担心超过诉讼时效。由此,有的受害者内固定尚未取出,即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笔者认为,在内固定尚未取出前,能否作伤残鉴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一般情况下,内固定仍在体内,尚需二次手术,应属治疗未终结,其内固定所在的位置一般会造成其活动能力受限,对其伤残等级评定可能造成影响,因此进行伤残评定的时机不成熟。但对于有的年迈老人而言,可能考虑到其体质健康问题,如果医生通过医嘱的方式建议其内固定没有必要再取出,在此情况下,如果强求其非要等到内固定取出之后才能评残,其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如果受害者因交通事故受伤导致生活困难,但尚未达到作伤残鉴定的时机,笔者建议受害者可以就其前期医药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先主张相应的权利,以解燃眉之急。

三、鉴定程序的合法性审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这里可以看出,法律不禁止当事人单方委托鉴定。实务中,保险公司往往认为交警中队或者律师事务所委托的鉴定机构系当事人单方委托,鉴定机构选择时,并未通知过对方当事人,材料亦未经过质证,对鉴定意见书提出较大的异议。

也正是基于此,为了规范操作,2015年期间,江苏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下发《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检验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苏公交(2015)8号文件,其中第二条规定,伤残评定由当事人共同商定、委托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评定,商定不成的,应当由各方当事人共同摇号确定。经通知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到场的,不影响摇号正常进行。摇号时,应当通知当事人投保的保险机构到场监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摇号随机选择的方式,按就近原则,提供不少于三家同类

/ 5

型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机构让当事人选择。

诚如案例二中的王某,其因交通事故受伤,其内固定取出之后,向法院申请鉴定,结果为不构成伤残等级,在其伤情已经稳定情况下,又以交警大队的名义委托其他司法鉴定所,对其伤残再次进行鉴定,剥夺了其他当事人依法选择鉴定机构的权利,且其送检的材料均未经过当事人质证,故笔者认为从程序公平正义原则以及维护司法鉴定程序统一性与稳定性的角度考量,当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和交警中队委托鉴定机构分别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不一致时,由于法院委托在先,应当以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书为准。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案例二中的两份司法鉴定意见书的意见不一致,是否可以再另行委托级别以及权威性更高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重新鉴定?

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前提条件是王某并不符合重新鉴定的条件,倘若放任当事人随意鉴定,将导致整个司法鉴定秩序的混乱乃至影响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总结

司法鉴定意见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高度的专业性,也存在着失真的可能性。它既不是证据之王,也不是科学的判决。根据法律规定,鉴定意见只是证据的一类,所以采信与否应根据证据规则认定,用完善的证据规则来排除其可能的失真性,只有在被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篇5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建立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意见

司发通〔2016〕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司法鉴定在审判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建立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沟通协调,促进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良性互动

建立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规范司法鉴定工作,提高司法鉴定质量,是发挥司法鉴定作用,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意义,立足各自职能定位,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司法鉴定工作健康发展,确保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

司法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决定》规定履行登记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以及根据诉讼需要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的管理,严格把握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准入标准,加强对鉴定能力和质量的管理,规范鉴定行为,强化执业监管,健全淘汰退出机制,清理不符合规定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推动司法鉴定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人民法院要根据审判工作需要,规范鉴定委托,完善鉴定材料的移交程序,规范技术性证据审查工作,规范庭审质证程序,指导和保障鉴定人出庭作证,加强审查判断鉴定意见的能力,确保司法公正。

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理顺司法活动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沟通会商,协调解决司法鉴定委托与受理、鉴定人出庭作证等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开展有关司法鉴定程序规范、名册编制、公告等政务信息和相关资料的交流传阅,加强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执业资格、能力评估、奖惩记录、鉴定人出庭作证等信息共享,推动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相互促进。

二、完善工作程序,规范司法鉴定委托与受理 委托与受理是司法鉴定的关键环节,是保障鉴定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适应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需要,依法科学、合理编制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名册,充分反映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执业能力和水平,在向社会公告的同时,提供多种获取途径和检索服务,方便人民法院委托鉴定。

人民法院要加强对委托鉴定事项特别是重新鉴定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择优选择与案件审理要求相适应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

司法行政机关要严格规范鉴定受理程序和条件,明确鉴定机构不得违规接受委托;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人民法院的鉴定委托;接受人民法院委托鉴定后,不得私自接收当事人提交而未经人民法院确认的鉴定材料;鉴定机构应规范鉴定材料的接收和保存,实现鉴定过程和检验材料流转的全程记录和有效控制;鉴定过程中需要调取或者补充鉴定材料的,由鉴定机构或者当事人向委托法院提出申请。

三、加强保障监督,确保鉴定人履行出庭作证义务

鉴定人出庭作证对于法庭通过质证解决鉴定意见争议具有重要作用。人民法院要加强对鉴定意见的审查,通过强化法庭质证解决鉴定意见争议,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审查、启动和告知程序,在开庭前合理期限以书面形式告知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相关事项。人民法院要为鉴定人出庭提供席位、通道等,依法保障鉴定人出庭作证时的人身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经人民法院同意,鉴定人可以使用视听传输技术或者同步视频作证室等作证。刑事法庭可以配置同步视频作证室,供依法应当保护或其他确有保护必要的鉴定人作证时使用,并可采取不暴露鉴定人外貌、真实声音等保护措施。

鉴定人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由当事人承担的,由人民法院代为收取。

司法行政机关要监督、指导鉴定人依法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要依法严格查处,追究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及机构代表人的责任。

四、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持良好司法鉴定秩序

司法鉴定事关案件当事人切身利益,对于司法鉴定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及时处置,严肃查处。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司法鉴定监督,完善处罚规则,加大处罚力度,促进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规范执业。监督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对处罚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在委托鉴定和审判工作中发现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存在违规受理、无正当理由不按照规定或约定时限完成鉴定、经人民法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等违法违规情形的,可暂停委托其从事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业务,并告知司法行政机关或发出司法建议书。司法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时限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人民法院。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经依法认定有故意作虚假鉴定等严重违法行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停止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三个月至一年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视情节不再委托其从事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业务;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沟通协作,根据本意见建立灵活务实的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发挥司法鉴定在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

2016年10月9日

司法会计鉴定学习感受 篇6

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

经济犯罪案件中的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照法定的程序,指派或聘请依法取

得有关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检查、计算、验证和鉴证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等财务状况等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财务会计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定并提供鉴定结论的一项司法鉴定活动。经济犯罪案件中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鉴定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查明案件的具体情况。司法会计鉴定在侦查阶段是侦查方法的一种,侦查机关可以依据其鉴定结论发现案件的线索,证实犯罪的事实。

在审判阶段,司法会计鉴定是确认案件相关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经济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中提起的司法会计鉴定,应当是由司法机关提起,并指派或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即应交由依法取得有关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鉴定。

司法会计鉴定程序

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专门性工作,应当聘请具有专门会计知识的人员实施,所以是由司法机关以

外的人员完成。因此,这里所论及的鉴定程序是指受聘的专门会计人员实施鉴定的程序。

(一)准备工作

在具体实施司法会计鉴定以前,司法会计鉴定人需要对鉴定工作进行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包括:

受理和收检。受理,是指司法会计鉴定人接到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鉴定委托书》和《司法会计聘请书》后,做出同意接受聘请的意思表示。这是司法会计鉴定能够顺利实施,并且鉴定结论有效的前提条件。只有受到司法机关的聘请和鉴定人同意接受聘请所作出的鉴定才是合法有效的鉴定。在受理时,司法会计鉴定人应当对鉴定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保证自己能够胜任。收检,是指接受聘请的司法会计鉴定人接受司法机关提供的鉴定材料。司法会计鉴定人从司法机关接受鉴定材料时,应当对鉴定材料进行挑选和审查,如发现鉴定材料不足或不完整,可向司法机关提出,要求其补充材料。司法会计鉴定人同意接受鉴定材料的,应在清点后填写《收检表》。

除了受理和收检外,司法会计鉴定人还应根据接受鉴定的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相关单位的财务会

计制度进行了解,以便在鉴定中更好地理解鉴定材料。

(二)初步鉴定

在进行详细鉴定之前,司法会计鉴定人应当对案件和检材的具体情况进行初步的检验,作出初步鉴定结果,并据以制定详细鉴定的方案。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对案件情况、鉴定要求和检材有一个全面地认识,所以,在进行详细鉴定前,定。司法鉴定会计人应当做一个初步的鉴 办理相关交接手

续。首先,司法会计鉴定人应当详细阅读案件的卷宗,对卷宗里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具体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鉴定的目的。特别是司法会计检查的有关资料和有关询(讯)问材料,如发现其中有不足或不妥的地方,及时建议司法机关进行补充或补救。其次,对检材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熟悉,判明检材的质量。这是要对检材中具体做账的内容进行检验,如财务会计资料使用的核算方法以及使用的自制财务凭证等。再次,可以根据检验的结果,作出初步鉴定的结论,并根据结论制作出详细鉴定的方案,确定详细鉴定中需要使用的鉴定方法和检验分析的项目,并对参检人员进行分工。

(三)详细鉴定

经过鉴定前的准备和初步鉴定,根据制作的详细鉴定方案可以实施详细鉴定。首先,对检材进行分析检验。根据鉴定的目的和要求,查验、确定与检验分析项目有关的检材客观记录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再根据其他相关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分析鉴别是会计错误还是会计舞弊。其次,对检验出的会计错误或会计舞弊,提出分析鉴别意见。根据鉴定的目的和要求,依据检验、分析和鉴定的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鉴别意见,包括存在哪些财务会计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最后,在鉴定完成后,要对鉴定结果进行复验。为了保证鉴定结果的正确

性,在得出鉴定结果后,要对所有检验项目进行复核性验证。

(四)制作鉴定结论

中外司法会计鉴定管理体制及评析 篇7

一、司法会计鉴定的管理模式

由于司法鉴定的管理工作属于司法行政工作的范畴,因此司法鉴定管理机构的设置,以一个行政部门管理为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下,各司法鉴定机构和人员(包括司法会计鉴定)都由法定的行政部门或专设部门来管理,进行统一的登记、服从统一的标准。例如法国、德国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是由内政部统一进行,而英国的司法鉴定管理职能是由内政部、检察院、警察局共同组成的专门机构——法庭科学管理委员会来行使。我国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基本上也属于此种模式。200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管理工作;省级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各鉴定机构受司法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第二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虽然也有统一管理的机构,但体制分散,官方鉴定机构分别由各联邦州、各政府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各司法鉴定机构关系平等,互不隶属。

此外,英美法系国家对司法会计鉴定的管理工作中,行业协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司法会计协会进行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的认证、鉴定机构资质的审查、行业标准的制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统一鉴定标准等方面的管理。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美国的各民间法务会计职业组织来进行,如美国司法会计师理事会(ABFA)就是负责组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考试和资格认证。而美国司法会计师协会(NAFA)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各会计鉴定机构和会计专家之间的联系、进行人员培训、交流资源信息等,有效分担了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工作的负担。

二、司法会计鉴定人

从广义来说,司法会计鉴定人包括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即接受委托进行会计技术鉴定的机构和具体实施鉴定工作的会计专家。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规范主要是指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种类、地位、资格和权利义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纵观世界各国的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规定,各有特色,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司法会计活动最早产生于美国。1982年美国人弗兰克斯·杜克曼发表了题为“司法会计:作为专家证人的会计师”一文,首次对司法会计职业做了系统的阐述;198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TCPA)发布了实务帮助第七号,规定了会计专家提供诉讼服务的包括司法会计鉴定在内的6个方面。

在各国的诉讼实践中,司法会计鉴定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会计师事务所;(二)司法机关,主要是侦查机关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三)专门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四)司法会计鉴定协会。在加拿大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司法会计服务,主要是“财务证据的鉴定和分析、诉讼支持、专家证人和经济损失评估”等四类司法会计业务。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和独立性。在澳大利亚,司法会计鉴定人通常举行独立会计专家会议,在代表不同利益或持不同观点的会计专家的双方要求下,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协调各自的立场,从而达成联合报告,这份报告要求记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形成不同意见的问题及其原因、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和未被考虑的问题。这一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对司法会计鉴定人遵守职业道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于司法会计鉴定人,英美法系国家有很多诸如注册法务会计师、注册欺诈检查师等职业资格认证,但并未在法律中规定鉴定人的资格,也就是说,在美国并不将鉴定权固定授予特定的人或特定的机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案件的鉴定人,只要参与审理有关案件的法官或陪审团认为其具备鉴定人资格即可”。独立会计专家在专业范围内协助法庭工作,应该具有必要的专长,如果遇到特殊性问题超过了会计专家的专长范围,会计专家应该尽早地将此情况报告给诉讼当事人及其律师。而与此不同的是大陆法系国家则一般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需要具备的主体资格或资质,或者由权利机关授予鉴定权给具有一定资质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即没有事前被授予法定资格的机构和人不能从事司法会计鉴定,同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鉴定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中国的鉴定人制度亦采用法定主义原则。在诉讼实践中,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人主要包括:(一)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专业人员;(二)从事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专业人员;(三)专门司法会计鉴定中心的从业人员;(四)其他专业机构(如大学,研究所)中的专业人员。

三、我国相关制度的借鉴与完善

(一)成立司法会计鉴定协会

纵观国外司法鉴定的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种:1.是司法行政机关单独承担管理职能;2.由司法鉴定人协会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3.由司法鉴定协会实施自治管理。第一种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主要在于司法鉴定内容庞杂、科技性强、涉及专业广泛,司法行政机关无法承担包括资格认证和培训、协调关系等方面的全部管理职能。而我国的司法鉴定行业发展并不成熟,单一的行业管理不符合我国的现有国情。鉴于此,我国可采用司法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鉴定管理模式。美国拥有发达的司法会计协会组织,对我国成立司法会计鉴定协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重要资源。成立司法会计鉴定协会,可以在司法会计师的考试培训和资格认证、整合司法会计人力资源、促进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交流和团结、提升司法会计鉴定质量等方面,有效分担司法行政机构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开展和实施。

(二)推进中介性质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专门化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书 篇8

一、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在司法实践运用中的现状

(一)鉴定材料不齐全

鉴定材料对于司法会计鉴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司法鉴定的物质基础,只有在鉴定材料完备、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对客观事实进行检验,才能保证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在司法会计鉴定实践中,一些需要司法鉴定的个人或单位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的相关规定和事项不甚了解,所以其提供的相关材料并不完整或没有鉴定价值,司法鉴定人员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多次的补充或退回,这种问题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于案件的顺利审理和处理也会造成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鉴定工作评价体系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司法鉴定人员对于鉴定结果故意造假,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而造成鉴定结果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鉴定人员故意造假,有的是鉴定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有的是由于失误造成的。法律对司法鉴定的结果和过程缺少一个硬性的管理追责制度。正是因为缺少明确的、科学的鉴定责任体系和标准对司法鉴定过程进行管理,才会使鉴定失误的相关责任人得不到处罚。

(三)鉴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造假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的执业资格审查制度不完善。尽管按照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来说,只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司法会计鉴定人,但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相关法律等有关部门的一些文件内容,并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对司法鉴定人员所需的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资历、层次都没有具体的规定,造成的结果就是在选拔司法鉴定人员的过程中,选拔标准不一、选拔手法不一,最终选拔出的鉴定人员的程度也是良莠不齐。这就造成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案件当事人双方对鉴定结果常常出现不认同的情况。

(四)鉴定范围不确定

从一些案件所递呈的鉴定请求来看,部分鉴定请求中的鉴定要求并不符合规定,对相关鉴定材料的鉴定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或者所提鉴定要求超出了司法鉴定人员的职权范围,这些现象使司法鉴定人员对鉴定材料的鉴定无法做到精准和正确。从有关规定的鉴定范围上来看,在司法鉴定时间上存在对哪些案件不需要鉴定、哪些需要鉴定、具体由谁确定鉴定对象等不明确的现象。这些范围、要求的不明确,会使一些不需要鉴定的案件参与到鉴定中来,而一些需要鉴定的案件并没有得到及时的鉴定,从而造成了财力人力的浪费,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理;或者由于没有及时提供正确的鉴定结果而使犯罪分子逃脱了法律制裁。

(五)基层司法机关仍然存在“三自”现象

所谓“三自”就是指自审自鉴、自检自鉴、自侦自鉴,它被认为是影响正常司法鉴定的弊端之一。司法鉴定常被一些权利拥有者利用自己的职权所左右从而失去了司法鉴定的独立性,这种影响不仅会使司法鉴定失去本身的权威和公正,更会危及到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在司法鉴定实践中,一些专业的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会参与到刑事案件的侦查中,而当案件需要司法鉴定时,又会参与到司法鉴定中去,这就是审判部门的自审自鉴、检查部门的自检自鉴、侦查部门的自侦自鉴,这些违背基本法律原则的行为是违法的。如今,在我国一些边远的基层司法机关中,“三自”现象仍不时出现。我们应该明确区分司法鉴定和司法检查的主体,严谨把控鉴定和审判、鉴定和检查、鉴定和侦查的边界,促进司法审查的公正。还可以通过严格监督司法鉴定程序、明确划分鉴定和司法活动的界限、保障司法鉴定部门的独立性等举措来杜绝“三自”现象的出现。

(六)鉴定结论不规范

在司法会计鉴定书中常出现证人证词、被告人的辩解或供述、其他鉴定结果等,或是引用一些未被司法确定待考证的事实,这些现象都是不恰当的且不被承认的。如果在司法鉴定中将一些未被确定的事实当作鉴定依据,司法鉴定结论本身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就无法被保证。从司法鉴定的结果上来看,司法会计鉴定的结果并不回答某些定性问题,这是司法鉴定工作者之间的共识。但在一些司法鉴定的实践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件,一些领导或者是办案人员会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判断是否逃税、贪污等定性问题。在有的案件中,由于法官对司法鉴定的流程不了解,经常聘用一些中介服务人员来鉴定,甚至在委托之初就提出了对鉴定结果的要求。这些都是十分严重的违法行为,极大地干扰了司法公正。

二、司法实践中运用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

司法会计鉴定有两个特点: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的最终结果,只能对案件的财务问题作出回答,而不能当作其他法律问题的定性依据。比如,对错误账目的造成是过失还是故意,造成这一错误账目是为了挪用还是为了贪污等问题,只凭司法会计鉴定结果来判定是不恰当的,应该由相关的办案人员来解决。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的结果不仅要记录鉴定过程中所见的客观事实,还要通过对这些客观事实的分析作出一些基本判断。比如,在对一些资金货币进行鉴定时,应该先对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中涉及的银行存款、现金账目、现金收据等账目问题以及剩余现金的结存情况进行严格记录检验。然后根据鉴定记录的分析,将所见账目事实进行科学的论证,并最终确定案件所涉及的相关资金的真实流向。

(二)明确司法会计鉴定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诉讼活动与司法会计鉴定结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司法会计鉴定的最终结果,往往会给办案人员带来极大的帮助。贿赂、贪污等经济型犯罪属于“智能”型犯罪的一种。作案人常利用自己熟知的账目处理手段或会计知识,通过利用或制造财务账目的错误进行牟利。这一类型的犯罪十分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且获利巨大。对于这种犯罪案件的侦破,就需要具备专业会计技能和知识的人员来对案件所涉及的账目进行甄别。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对经济型犯罪案件中涉案的财务账目进行论证、检验后得出结论,能为办案人员和法官提供破案依据。办案人员能够通过对案件情况和鉴定结果的对比,进一步推断案件的真实状况。司法会计鉴定结果是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和专业会计技能分析得出结论,有极高的真实性,因此它可以被当作判断涉案当事人的证人证词、供述辩解等有关证据真伪的依据。

(三)了解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评断要求

上一篇:集合店商业计划书下一篇: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