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发展

2024-08-10

司法鉴定发展(共8篇)

司法鉴定发展 篇1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医疗事故司法鉴定指南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医疗事故申请司法鉴定程序

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规定,申请司法鉴定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委托: 司法鉴定机构和社会专业司法鉴定人接受司法机关的委托,从事委托请求事项的司法鉴定;非诉讼案件鉴定的受托从其行业规定。

1、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司法机关、仲裁机构的司法鉴定委托。

2、在诉讼案件中,在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的情况下,司法鉴定机构也可以接受当事人的司法鉴定委托。当事人委托司法鉴定时一般通过律师事务所进行。

二、受理: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书后,应对委托人的委托事项进行审核,并作出如下决定:

1、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能够即时决定受理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委托受理合同》;

2、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向委托人出具《司法鉴定委托材料收领单》,在收领委托材料之日起7日内对是否受理作出决定;

3、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退回鉴定材料并向委托人说明明理由;

4、对于函件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函件之日起7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书面答复。

三、初次鉴定

鉴定机构受理案件后,应当指派具有社会专业司法鉴定资格的人员承担鉴定工作,同一鉴定事项应当由两名具有社会专业司法鉴定资格的人员进行。

四、补充鉴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进行补充鉴定,应当对委托人请求的事项进行审查,不属《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三十条规定的情形,社会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向委托人说明情况,并退回委托书。

补充鉴定符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情形,社会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原鉴定人进行,也可以指派其他社会专业司法鉴定人进行,补充鉴定文书是原鉴定文书的组成部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补充鉴定:

(1)发现新的相关鉴定材料;

(2)原鉴定项目有遗漏。

五、重新鉴定。对重新鉴定,专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要求委托人提供与原鉴定材料相同的材料。重新鉴定仍在原社会专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不能由原鉴定人承办重新鉴定的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重新鉴定:

(1)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超越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或者执业类别进行鉴定的;

(2)送鉴的材料虚假或者失实的;

(3)原鉴定使用的标准、方法或者仪器设备不当,导致原鉴定结论不科学、不准确的;

(4)原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有矛盾的;

(5)原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6)原司法鉴定人因过错出具错误鉴定结论的;

六、复核鉴定。对鉴定结论有异议需进行复核鉴定的,其他资质较高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复核鉴定。复核鉴定除需提交鉴定材料外,还应提交原司法鉴定文书。

七、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司法鉴定人完成社会专业司法鉴定工作后,应当出具司法鉴定文书。社会专业司法鉴定文书的制作应当符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要求。司法鉴定文书正本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交委托人,两份由司法鉴定机构存档。

八、出庭

司法鉴定人应当按照司法机关或者仲裁机关的要求按时出庭。司法鉴定人出庭时,应当出示《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依法实事求是的对鉴定结论的依据进行说明,回答与鉴定相关的问题。

□◆医疗纠纷中司法鉴定人的条件

由于司法鉴定人地位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根据我国司法鉴定实践的需要,一般地,司法鉴定人应当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1专业知识条件。鉴定人是较高层次的专家,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司法鉴定人必备的首要条件。司法鉴定人必须是对自己从事的学科的专业知识经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基础扎实,应用技术熟练。一般须具备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以上的学历,本专业以外的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2鉴定实践能力条件。鉴定实践能力是指司法鉴定人具备独立解决本学科范围内有关鉴定问题的能力,是鉴定人开展鉴定活动的基础。对鉴定人实践能力的评断,主要是考察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成就或办理本专业案件的数量、质量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

3法学知识条件。司法鉴定活动是在诉讼活动中进行的,许多鉴定业务与法律联系密切,鉴定人同时又是诉讼参与人,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所做的鉴定结论才能符合法律要求,才能严格履行鉴定人的职责。主要应当掌握诉讼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证据法学等与鉴定业务紧密相关的法学知识。

4专业技术职务条件。司法鉴定工作是一项特殊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工作,鉴定人是以专家身份审核与提供证据、参加诉讼活动,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职称,才能与其任务、地位、水平和身份相称。不同专业的鉴定人职称标准不同。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的鉴定人一般应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物证技术学、司法会计学以及行业鉴定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各个专业的鉴定复核人必须是高级职称的鉴定人。

同时应当明确,有的鉴定人虽在司法部门工作,但他们是技术干部而非司法干部或公务人员。

5思想品德条件。鉴定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国法律中虽然并没有英美法系中对品格证据的相关规定,但是鉴定人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保证鉴定结论客观、公正的前提。

由于鉴定工作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不同,司法鉴定人的条件也存在着各自的差异。只有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才可以申请司法鉴定人的职业资格。

□◆司法鉴定的时间规定

1、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但是,在实际的鉴定实践中,往往比这个规定的时间要长,有的到四十五天,或者两个月。因此,以鉴定会完成后,实际通知的时间为准。

2、如果委托鉴定的内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或者检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鉴定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也就是说两个月应当是延长过的鉴定期限了。如果鉴定机构还要把时间后拖的,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应当属于超时鉴定的违规行为。患者及其家属应当积极督促鉴定机构出具鉴定结论。

3、如果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完成鉴定的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的时间,出具鉴定报告。

4、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是不计入到鉴定时限的。如果是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没有按时、充分的提供鉴定材料的,造成鉴定时间的延误的,应当由延误的一方承担法律责任。

□◆司法鉴定不予受理的5种情况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委托,司法鉴定机构是不予受理的:

(一)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

(二)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

(四)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3

(五)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对不予受理的司法鉴定案件,鉴定机构会向委托人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并退还其提供的鉴定材料。

司法鉴定发展 篇2

1 细菌数值鉴定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1962年Beers和Lockhart提出用概率值[3]来表示某试验在指定细菌分类群中的阳性率,从而将统计学用于细菌鉴定学中。1968年Dybowski和Frankin首次用条件概率法[4]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所提出的相对相似百分比PRL(Percentage Relative Likelihood)和模式分数MLF(Modal Likelihood Fraction)两个数值鉴定参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70年Lapage S.P.、Basomb S.、Willcox W.R.和Curtis M.A.用相似的概率法对279株新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鉴定[5],70%~80%的菌株被正确鉴定,细菌概率鉴定法的价值得到认可。1973年Lapage小组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细菌概率鉴定法,并建立了科学的细菌数值鉴定数理模型,Lapage细菌数值鉴定理论[6,7]正式形成。同年Bascomb等[8]用此模型编制了鉴定程式对1079株革兰氏阴性需氧参考菌株进行了鉴定,其中90.8%的发酵菌和82.1%的非发酵菌得到正确的鉴定。API制造商法国生物梅埃公司在Lapage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参数T值(T Index)和鉴定可信度评价标准[9],进一步完善了此理论。

2 细菌数值鉴定理论解析

2.1 Lapage理论

细菌数值鉴定法以贝叶斯定理(Bayer's Theory)和Lapage理论为基础,利用由细菌条目(Taxa)、鉴定试验(Tests)、概率(Probabilities)三大要素构成的矩阵为数据源,计算鉴定分值(ID,Identification Scores)、模式比值(Fm,Model Frequencies)、T值(T,T index)和R值,并将细菌条目ID值按降序排列,参照鉴定信度评价标准来选择最为可能的鉴定结果。ID≥99.9%,T≥0.75为极好的鉴定;99.8%≤ID≤99.0%,T≥0.75为很好的鉴定;90.9%≤ID≤98.9%,T≥0.25为好的鉴定;80.0%≤ID≤89.9%,T≥0为可接受的鉴定;ID<80.0%为低分辨率,可通过ID累加法或补充试验完成鉴定。

ID值即鉴定百分率,是每个细菌条目生化反应的出现概率值与库中所有细菌条目生化反应出现概率值总和的比值,表示每种细菌出现的可能性。T值代表个体(待鉴定菌)与总体(某细菌条目包含的各生物型)的近似值,它越接近1,表明鉴定价值越大。R值是ID值按降序排列后相邻两条目的ID之比,代表首选条目与次选条目的差距,R越大,表明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越有鉴定价值。

2.2 矩阵的构建对鉴定率的影响

矩阵的三大要素构建是否合理对细菌鉴定率的高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Lapage小组在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理想的矩阵中细菌条目是越广泛越好,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扩大其数量的同时,若要保持原有的鉴定率,必须提高试验的数量,同时鉴定成本也会增加,所以应该按矩阵需要服务的范围,如:是为鉴定医学致病菌,还是为鉴定动植物致病菌等目的来选择细菌条目。(2)试验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可靠性、易操作性,还要尽量选择鉴别率高的。Lapage小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试验选择程序。(3)矩阵中的概率值必须来自于参考实验室、权威期刊及书籍,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

3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发展

3.1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组成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是数值鉴定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由试验单元、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组成。试验单元是指试验中用到的多项生化反应条或反应板;分析单元是指数值编码索引手册和数值编码分析软件,它完成对数值编码的分析;读数仪可代替人眼,对生化反应结果进行自动判读。

3.2 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它经历了用数值编码索引手册进行编码分析的手工阶段;用数值编码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的半自动阶段;用自动读数仪代替人工读码的全自动阶段;用专家系统辅助分析、修订鉴定结果的智能化阶段四个发展过程。Steel K.J.在1965年提到“计算机辅助鉴定技术将帮助我们迎接细菌快速鉴定的挑战[10]”。1977年Holmes B.、Willcox W.R.、Lapage S.P.和Malnick H.在API20E鉴定可靠性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计算机辅助鉴定明显优于编码手工鉴定[11],这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技术在细菌鉴定工作中的价值。它与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细菌数值鉴定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

3.3 试验单元的发展扩大了细菌鉴定谱,提高了细菌鉴定速度

试验单元包含的生化反应是与分析单元中矩阵试验相对应的。细菌鉴定系统制造商一直热衷于选择更为理想的试验及合理的增加试验数目来扩大单个试验单元的菌种鉴定范围。以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为例,从1970年至今,用于各试验单元的生化反应总和达到近千种。从API鉴定条到ATB ID试条,再到VITEK鉴定卡,每试验单元包含的生化反应数目由20项增到60多项。现在VITEK GN鉴定卡能鉴定API20E及API20NE包含的菌种数。国内的相关学者也积极致力于试验单元的研究,哈尔滨的徐迪诚[12,13,14,15],安徽的马筱玲、陈学民[16,17,18],武汉的张银旺、付有荣[19]等专家开发的鉴定条/板已覆盖了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及厌氧菌等临床致病菌,鉴定能力大大提高。

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试验单元,使细菌鉴定的速度提高了4~8倍。例如美国德灵公司开发的RNID3鉴定板(Rapid Gram Negative Identification System Type3 Panel)将荧光技术用于其中,同时结合先进的读数仪Microscan Walkaway最快可在鉴定板孵育2.5h后得到鉴定结果[20]。

3.4 国内外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发展的比较

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先进的Vitek 2[21]、Microscan Walkaway和BD Phoenix[22]等微生物数值鉴定系统现已具有很高的专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国内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起步相对较晚,代表产品有杭州天和HW-138细菌鉴定分析仪[23]、山东鑫科XK-3401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24]、湖南天地人TDR-200C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25,26,27]、安徽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28]、珠海迪尔Bact-IST微生物分析仪[29],它们在以上各方面的性能明显低于国外的水平。首先,国产微生物分析仪所使用的鉴定板/条种类较少,鉴定谱比国外产品窄;其次,国内读数仪均使用比浊和比色技术,鉴定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专家系统缺少用户自定义功能,软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

3.5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未来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几乎所有的制造商均在开发各自独立的细菌数值鉴定系统,不同系统间无法兼容。美国BD公司细菌鉴定仪CRYSTAL首次应用兼容软件,使CRYSTAL不但能分析自己的鉴定板,而且能分析API鉴定条。虽然CRYSTAL未实现完全的通用性,但是它向细菌数值鉴定“家族”发出了一个信号——通用性分析软件的时代是否将要到来。

2008年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首次推出APIWeb版鉴定系统[30],网络化分析软件又成为细菌数值鉴定“家族”的新成员,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是否能迅猛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摘要:细菌数值鉴定法是数理统计学与细菌鉴定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细菌概率鉴定方法。细菌数值鉴定系统是细菌数值鉴定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细菌数值鉴定法和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展望未来随分析软件的网络化,通用性将成为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发展的新趋势。

司法鉴定发展 篇3

现代科学诞生的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实践随着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宏观领域已超过太阳系、银河系,达到上百亿以上光年的宇宙领域。微观世界己深入到原子核内部,10-12厘米以内尺度对象的深度,由此引起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革命。纵观当今科技发展以及文物艺术品鉴定高科技应用趋势,痕迹物证技术在文物艺术品鉴定知识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其勃勃生机在当代科学之林中崛起。根据笔者近几十年的文物艺术品工作鉴定的实践,拟就目前文物艺术品鉴定技术理论研究和鉴定实践的局面,提出几点或许不一定成熟的意见,权作对这一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关心。

一、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传统鉴定的现状

早在1950年,我国就开展了保护珍稀文物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而大规模、全方位地开展文物艺术品鉴定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三十年来,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和体系建设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无论是技术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开拓,还是对一些重大研究课题的考证与辨析,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传统鉴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在现代知识领域中已失去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近年来出现的热释光测年法、元素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虽然具有一定的现代科技含量,但因为检测鉴定方法和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诸种:

1.“目视+手感+经验=判断”真伪的传统鉴定的方法有失科学性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收集中国文物及艺术品在西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列强对中国皇家藏品的疯狂掠夺,将大批中国文物带到西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爱国的收藏家为了保护祖国文物,研究文物的历史演变,领略祖先的艺术成就,以改善传统文化七零八落的断层现象,对流失在海外和散落在民间的重要文物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回购。同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国家的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催生了文物的收藏和市场繁荣。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便制假贩假。因为文物作伪本小利大,只要有一件伪文物在市场和拍卖场成功出手,获利则是作伪成本的数万倍。利之所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涌现,作伪者的工艺技术亦随之提高,他们往往用真器物做蓝本,生产出形神和物质成分俱似的伪品,通过特殊的渠道投放社会,使一些藏家屡屡上当,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未能幸免,对文物使用传统鉴定真伪的方法提出了尖锐挑战。使凭“眼力”、“望气”和“手感”等传统鉴定方法变得不科学。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近期曝光的“金缕玉衣”事件,“长沙窑壶王”以及“汉代高古玉凳”的鉴定争议等,都不禁让全社会产生疑惑: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专家意见还能信吗?

2.把文物艺术品的单件的认知作为鉴定标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由于文物艺术品收藏热的高涨和文物市场的繁荣,从而也引发了大量的民事案件和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走私文物、盗窃、抢劫、抢夺、侵占文物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和法院在侦查和审理这类案件时,因没有文物艺术品鉴定科技手段,只能聘请文博领域内的专家对涉案文物进行鉴定。但是,同一件物品专家们竟给出不同的判断性结论,使公安机关办案失去证据支持;使法院无法得到科学的证据而不能审理判案。为什么同一件文物不同的机构或鉴定专家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呢?浅层次的原因是双方所依据的鉴定标准不一样。那么,传统的鉴定标准是什么呢?专家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就是他的标准,文博馆的器物就是标准。事实上,科学的认知唯有成系列或系统的遗存才能找出规律、制定标准。把文物以单件的个人认知作标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清宫旧藏历经太监偷盗;“建福宫”的皇家藏宝被焚烧;又遭八国联军的抢劫、掠夺;溥仪的携宝逃亡;清东陵的悉数被盗;劫后余存又有90%的文物精品被运到台湾之后;把故宫中的劫后余存作为中华五千年文物的绝对标准化是远远不够的。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文物鉴定的方法和技术是不科学的。

3.传统鉴定权威言论缺乏基本常识

文物艺术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研究历史和审美价值的特殊商品,并且可保值增值,深受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好者和收藏者队伍中来。无论古今中外,文物收藏,首先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消费和享受,其次是长期投资。当下社会上,媒体中的各种“寻宝”、评估、鉴宝热闹有余,权威言论却缺乏基本常识。因为传统鉴定专家不需负法律责任,常以“专家”之名在公共媒体上以一家之言随意砸毁。而鉴定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询问器物是不是市场买来的,花了多少钱等与本质无关的问题,然后用“眼”一看、用手“敲一敲”“掂一掂”、再用鼻子“闻一闻”,鉴定就算完成了。其鉴定语言都是一些非规范的、不科学的感性用词,结论几乎都只有两个字,“真的”、“假的”、“仿的”。作为鉴定者有责任说明,为什么是真,为什么是假。简单地用真假二字判断五千年文化遗存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大量文物相继出土。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80年至2000年间,国土开发面积是1950年至1980年的25万倍。文物出土速度已远远快于文物保护资金和文物保护人员编制的增长速度。仅西气东输的江苏段,就发现280多座汉墓,近几年国家又在江西、安徽、内蒙古出土了几个元青花窖藏。一些非盗文物流落民间已是不可争的事实。新显的历史遗存之多,是超出人们意想的。试想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6239件,西安何家村发现的唐代窖藏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270多件。2001年出土的大明梁庄王墓有文物5300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3400多件,还有民间发现未报道的。所以不要随便发表缺乏基本常识的“权威性”言论,没有人有资格以一眼便断言新显器物的“真假”。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保护的前提是识别。依靠传统方法因无以往经验比较而无法识别,把未见过的仅凭经验就轻率出言否定,这不仅会造成文物的流失或损毁,而且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调查显示,中国是45个文物重点国家里面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达1000万件以上。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中国各类文物约达1800万件。近10年走私出去的各类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文物的30倍。另有相当一部分各类文物是被打上“高仿工艺品”的标签“正大光明”出去的。有关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文物走私金额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军火走私,这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关切。如何摆脱传统鉴定识别模式,研究开发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识别,建设健康的流通市场,保护好文物遗存资源,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历史、灵魂和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nlc202309040039

4.传统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其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首先是建立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其次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知识有了综合的了解后依赖于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历练出来的“眼力”,即从把握各朝文物的典型风格和基本特征入手,对之作规律性的认知和归纳,从而作出感性的判断。其鉴定的基本要点是四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

毋庸讳言,传统文物鉴定凭的就是经验。大家知道,无论什么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就是众多鉴定前辈们实践的总结。在历史上,鉴定前辈们认知文物的实践,全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刻苦钻研、认真实践中,融会贯通。面对被鉴定物品,各自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手去感觉它,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又进一步找出器物各方面的特征和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用口头或文字将其特征、规律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样形成的经验为直接经验,正是众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但传统经验并非全是直接经验,还有部分是传经人借用现成的他人经验自己作表述的,这样的经验对于借用者来说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应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的因传抄、转述有误,是不准确的。但这些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夹杂在传统经验中,这些直接与间接经验,甚至包括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及结论都以传统经验的面目世代相传。在相传过程中,这些经验不断被后人修正、补充,一些新的经验又不断产生,从而形成现代人们使用的传统经验。从传统经验形成的过程不难看出:

(1)传统经验实质多是个人经验,而一个人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所能见到的实物更是有限的。因此,个人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验。

(2)因每个人在实践中见到的实物不尽相同,加以受教育水平、感官技能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述方面的差异,其形成的经验亦会各不相同。

(3)传统经验中的间接经验、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不一定正确,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4)传统经验的总量的多少,受参加实践的人数及实践中所见到的实物数量的制约。人数越多,见到的实物越多,产生的经验则越多,否则相反。至此,我们引申出一个问题:传统文物鉴定的专家掌握的传统经验的总和是否已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上所有文物及赝品的特征及规律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5.在热释光断代鉴定的科技方法面前,高科技伪品能蒙混过关

由于科技鉴定不会渗入人为的错误因素,故近年来科技的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其中热释光技术更是被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海内外各大著名拍卖行都采用热释光测试数据作为分辨真伪的论据。

作伪者了解到所作伪器很可能要经受热释光测试,于是在高科技层面上进行破解。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对所作伪品加X光辐照,用以冒充自然辐射的反应。(2)在伪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剂,以加强瓷土对自然辐射的反应。不少这类新高科技伪古瓷器已流入市场。据统计,其中有相当部分伪品竟成功通过某些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形成真伪难分的局面。客观地说,热释光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过外来辐射(如X光),或者是器物瓷土中是否有添加剂(有异常的辐射反应)。热释光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是精确地量度瓷土中的辐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辐射活性非常微弱,精确地去度量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费时。因此,有些实验室并没有进行实际量度,而用一个假定的活性数据,结果是使热释光测试结果有很大误差(五百年至一千年),从而令高科技伪品能蒙骗过关,导致投资者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损失。另外,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对被测物品进行损伤性取样,这对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6.元素定性定量测定法存在缺陷

物质是由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古代各窑口多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原材料的化学组成互不相同,工艺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化学元素的组成有较大差别,所以利用微量元素测定古陶瓷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这种检测方法存在不能克服的缺陷,一是作伪者使用的原料及烧成工艺与古代窑口一样,且当地环境未被污染,那么其仿品的微量化学元素就会与这一古窑真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元素测定方法就会真伪难辨;二是元素测定法是一种比较鉴定的方法,既然是比较,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参照系。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古瓷的化学元素都是有差异的,把这些古瓷一一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各种元素的组成,这不仅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要找全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未完待续)

(梁亚力北京明正司法鉴定中心)

(张江王金凤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司法鉴定发展 篇4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日下午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具体规范司法机关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时的法律适用问题。随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解释》所涉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解释》出台的背景

记者:我国刑法对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已有规定。请问,对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两高”为何又作出专门解释?

负责人: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包括通信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内的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已成为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信息网络具有公共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一些不法分子将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平台,恣意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侵犯公民的名誉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市场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为满足同网络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长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出台了《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在信息网络上实施的诽谤、敲诈勒索等犯罪,有的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有的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导致网络空间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也妨碍了网民从信息网络上获取真实信息。《解释》依法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能够为受害者伸张正义,恢复名誉,能够保护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也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是明确法律依据有效打击犯罪的需要。当前,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活动猖獗。与采取传统手段实施的上述犯罪相比,近些年来出现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上述犯罪在客观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但此类犯罪毫无疑问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由于网络信息具有扩散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不易消除等特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比采用传统手段实施的上述犯罪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我国刑法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并无具体规定,因此实践中存在着法律适用不够明确的问题。《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有利于统一司法标准、规范司法行为,有助于司法机关依法准确、有力地打击此类犯罪活动。

第三,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寻衅滋事等犯罪,对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的行为,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解释》严密了刑事法网,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是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要。公民依法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行使宪法权利,受我国法律的保护。但信息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也并非没有边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会允许有诽谤他人的“言论自由”。《解释》厘清了在信息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公民可以依法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五,是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使信息网络不再是一方“净土”。甚至还出现一些职业化的“网络推手”,使信息网络造谣、传谣成为一种组织性较强的犯罪活动,导致信息网络秩序“失范”,网络乱象丛生,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解释》的出台,有助于规范网络秩序,强化对信息网络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实际上,为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我国立法机关此前出台过相关的法律文件。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实施诽谤、敲诈勒索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在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三网合一”趋势明显的背景下,为统一法律适用,有必要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作出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定罪量刑标准。

综上,《解释》的出台,有助于依法惩治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顺应了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依法惩治信息网络犯罪、规范信息网络秩序的普遍期待和迫切要求。

《解释》制定的原则

记者:“两高”在制定《解释》过程中,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

负责人:《解释》是新形势下依法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重要法律文件。“两高”对此高度重视,非常审慎,经过为期一年多的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司法机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论证,反复修改和完善,现在终于完成。总体上看,《解释》的内容符合立法精神和社会实际情况。在制定《解释》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依法解释。《解释》严格依照刑法所规定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等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结合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上述犯罪的行为特征和实际危害,明确了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各个条文均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符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体现了依法解释的基本要求。同时,《解释》对相关犯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等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确保实践中严格依法办案。

第二,针对网络犯罪特点,系统解释。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只是诽谤罪等传统犯罪在网络时代的新型表现形式,比传统的诽谤等犯罪有更大的现实危害性。实践中,有人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诽谤他人;有人编造虚假信息,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扰乱公共秩序;有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信息为由,对他人实施威胁、要挟,索取公私财物;还有一些所谓“网络公关公司”和“网络推手”,通过在信息网络上为编造的虚假信息提供发帖等服务,非法牟取经济利益,聚敛钱财,等等。诸如此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与采用传统手段实施的犯罪一样,也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解释》根据刑法规定,结合上述犯罪社会危害的特点,进行系统化的解释,为依法打击上述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下一步深化信息网络犯罪立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三,立足司法实际需求,科学解释。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近年来已经发生过一些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或者实施敲诈勒索的案件,人民法院已按诽谤罪或者敲诈勒索罪进行了定罪处罚,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解释》实际上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解释》制定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调研,在确定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解释》的具体规定符合司法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四,注重教育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解释》的作用。《解释》在制定过程中,坚持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坚持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等犯罪与保护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并重,注重运用刑罚手段在预防、规范、教育、指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解释》立足当前实际,依法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相关犯罪,有助于促进相关部门加强对信息网络的日常管理,完善网络违法犯罪防范机制,教育广大网民自觉规范上网言行,达到“打击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良好社会效果。由此可见,《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一条至第三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践中应当如何正确把握?

负责人:《解释》第一条至第三条分别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入罪标准、公诉条件等问题,是《解释》的重要内容。

第一,《解释》第一条分两款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行为方式,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问题。具体包括三种行为方式:一是“捏造并散布”,即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他人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二是“篡改并散布”,即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三是“明知虚假事实而散布”,即第二款规定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行为,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上述行为均反映出行为人具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主观故意,可以认定为诽谤罪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信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那些肆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解释》第二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由于信息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以及网帖内容不易根除等特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现实危害后果。《解释》第二条从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转发的数量,诽谤行为造成的实际危害后果,诽谤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等方面,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实践中,有的不法分子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恶意散布,在短时间内点击量数以万计,传播甚快,流毒甚广,给被害人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应当依法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第三,《解释》第三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根据刑法规定,诽谤罪是自诉案件,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解释》第三条规定了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引发民族、宗教冲突,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等七种情形,应当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可以适用公诉程序,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对此类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既符合刑法的规定,也是有效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现实需要。各级司法机关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上述几种情形,既要突出打击重点,依法惩治诽谤犯罪,又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防止扩大打击面。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五条对利用信息网络编造、散布虚假信息,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规定按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是出于什么考虑?

负责人:《解释》第五条第二款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当前,个别不法分子在信息网络上大肆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其信息内容不指向特定自然人,而是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危害公共利益。这种信息在网络上发布出去,很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近期各地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多由不法分子编造虚假信息并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所引发。

网络空间属于公共空间,网络秩序也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全体网民的共同责任。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网络恶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引发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具有现实的社会危害性,应以寻衅滋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六条规定,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此类犯罪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如何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的界限?

负责人:《解释》第六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的认定标准。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站上发布涉及被害人或者被害单位的负面信息,或者上网收集与被害人、被害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并主动联系被害人、被害单位,以帮助删帖、“沉底”为由,向被害人索取财物。此类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发帖型”敲诈和“删帖型”敲诈,前者是以将要发布负面信息相要挟,要求被害人交付财物,后者则先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负面信息,再以删帖为由要挟被害人交付财物。此类行为实质上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借助信息网络对他人实施威胁、要挟,被害人基于恐惧或者因为承受某种压力而被迫交付财物,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从两个方面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的界限。一是要求行为人必须有主动向被害人、被害单位实施威胁、要挟并索要财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不主动与被害人联系删帖事宜,未实施威胁、要挟,而是在被害人主动上门请求删帖的情况下,以“广告费”、“赞助费”、“服务费”等其他名义收取被害人费用的,不认定为敲诈勒索罪。二是本条使用了“信息”而非“虚假信息”的表述。行为人威胁将要在信息网络上发布涉及被害人、被害单位的负面信息即使是真实的,但只要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发布、删除该负面信息为由勒索公私财物的,仍然构成敲诈勒索罪。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非法经营犯罪的认定

记者:《解释》第七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这一规定主要针对什么情况?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

负责人:《解释》第七条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非法经营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对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实践中,一些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网络推手”等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许可,在信息网络上向他人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向他人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此类行为违反了国家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教师专业发展学期自我鉴定 篇5

我校大力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其中,收获颇丰。我感到,默默的耕耘更使我们敬畏生命的精美和生命开放的价值,平凡的付出增加我们对人的尊重、自豪和挚爱的深深感情。

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路径是——教师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提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话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

教师文化自觉对于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处境以及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反思自身的文化责任与文化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勤奋的学习与研究中,我对专业发展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激发自己从事教育活动的创造力,做教学生活的真正主人

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于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教育、研究教育,激发从事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教育劳动成为创造性活动,把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

具体认识和做法如下:

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指教师的角色认同,即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特定社会地位、特殊使命和职责的意识。我认为,教育通过文化传承造就人性,培育新人,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以其所领悟与感受到的文化智慧与力量去启迪学习者的心智。这一职责与其说“伟大”“神圣”,毋宁说“艰苦”“卓绝”。在艰苦卓绝中一次次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我感受到了做教师的幸福,自我发展的快乐,自我实现的骄傲,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自觉,是自觉把专业活动当作研究对象、理性审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表现在技能、能力与智慧,而且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关系教师的心灵和精神。

中学语文教育,最关乎人生品质的学科。过去人们只注重做“形而上”的大讨论,用空洞的理论代替具体的实践,不愿意做“形而下”的学生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致使语文教学陷于困境,受人诟病是各学科中最多的。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自己的失责失职,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精神境界的提升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丰富智慧。

自我反思

反思要求从自身出发理解对象、理解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思考的任务,不仅仅是谋生获取薪水的工作。教师能从反思中感受快乐、主动地参与变革专业活动,从这一点上说,教师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显示着职业认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本学期为了审视自己的课堂效果,我用录音笔将上课全过程录音,课后反复自听,寻找缺点不足。我发现,虽然教学多年,但是不当之处还是经常出现,对学生的关照,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自己的了解,都可以做到更恰当。

自我更新

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

现在,我的教学研究内容确定为“中学语文阅读和写作课程的开发与整理”,目标是编写一套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和学习资料,类似教材。希望得到学校和教研组的支持援助。

自觉坚持

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要求教师拥有正确教育观念、职业观念,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并成为教师日常专业活动的一部分,随着个人实践知识进一步拓展,社会生活经验更加丰富,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知识结构,同时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同先进教育理论建立起自觉的关联。本学期我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新成果,认真研读各个流派的专家学者的论著,并注重其他国家母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动向,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一年来我在思索自己的存在,仔细感受教育的意义,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希望成为创造美好教学生活的真正主人。

2021年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总结 篇6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总结

在依法治国,建设___法治国家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如何与时俱进,不辱使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__区司法局始终把干___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紧紧围绕“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建设总目标,从思想建设、___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队伍,提___伍的综合素质,为司法行政事业健康发展打基础,成效显著。

一、以“___”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队伍思想建设

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抓好司法行政干___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尤其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先后深入开展了“三讲”教育,“___”重要思想教育,配合“双争”活动开展的服务理念教育,围绕“___”重要思想开展的“两个务必”教育等,使干___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坚持周三政治学习制度。把政治学习教育同党课有机结合,严格学习考勤,并特别增设“每月一法”课程,对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由分管领导或对口科室长备课宣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___走访慰问、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坚持理论学习教育。___开展___主义、___思想、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勤政为民的思想。坚持开展警示教育。经常利用正反典型___开展系列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坚持党性教育。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外民主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强队伍___建设

我们是区级机关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较早的单位之一,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我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形式上,而是运用这一改革,通过抓干___伍___建设来促进干___伍建设全面提高。一是在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同时,既注重干___伍的年龄、文化、知识和专业结构,还注重干部的工作经验和岗位交流。二是在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的同时,注重把干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纳入全面管理,防止出现任用盲区,造成用人失察失误。三是注意对年轻干部的使用和培养,积极推荐年轻干部参加___部门的培训考察。

三、以“双争”活动为动力,加强队伍行风建设

如果加强干___伍思想建设和___建设,是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的先觉条件的话,那么、深入开展以加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双争”活动和“公正执法树形象”教育活动,就是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把建章立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使之不断健全完善。目前已有四大类二十项___条规章制度,保证了全局干警有了一套高度统一的行为准则。

2、抓作风纪律整顿。通过行风评议、思想作风教育、民主评议党员、公务员考核和“两个务必”教育等专项活动,不失时机的抓好作风纪律整顿,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

3、推行公开办公,强化群众监督。建立公示栏、专题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___箱、___员岗。建立局长接待日,实行挂牌上岗、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聘请行风监督员,建立行风监督小组,认真贯彻市局系统“五不准”规定。在法律服务窗口单位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坚持依法办事,文明办案。

四、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增强提高队伍素质的后劲

加强干___伍教育培训工作,是提___伍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调整人才结构、更新知识结构,建立高素质干___伍的有效办法。

范文仅供参考

司法鉴定发展 篇7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999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3年, 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开创人才辈出, 人尽其才的新局面。……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动高技能人员 (技师) 培训、考核、评聘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技能”。2008年, 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 要求国家海洋局“指导开展海洋行业各类资质、执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目前, 我国海洋行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技能型人才明显短缺, 培养高技能的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从业人员, 开展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家《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有关规定, 国家海洋局于2005年启动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2 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

职业技能鉴定的本质是一种考试, 具有考试所应有的共性特征, 但又与一般考试不同, 是以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对象, 以规定的职业标准为参照系统, 以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考核作为综合手段, 为劳动者持证上岗和用人单位就业准入提供资格认证的活动。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 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活动。职业技能鉴定包括职业资格一级 (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二级 (技师) 、职业资格三级 (高级) 、职业资格四级 (中级) 和职业资格五级 (初级) 的资格考评。一般情况下, 开展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要求有开展工作的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鉴定站 (所) , 技术性文件——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试题, 专业队伍——考评员队伍、专家队伍, 以及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等 (图1) 。

3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经过三年多的积极工作, 目前, 国家海洋局初步建立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 能够开展海洋浮标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环境监测工等六个职业 (工种) 的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技师) 考评工作。2008年8月, 首期职业技能鉴定班开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效, 正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3.1 海洋行业特有职业 (工种) 范畴逐步明确

2006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海洋行业特有职业 (工种) 目录 (劳社部函[2006]217号) , 包括海洋调查与监测工、海洋浮标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和其他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人员。其中, 海洋调查与监测工包含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监测监视工等工种。鉴于海洋调查与监测工工作范围广、内容多样化, 且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小, 经过多方论证,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将其调整为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环境监测工四个职业 (工种) , 进一步明确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范畴,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3.2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2006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 (劳社部函[2006]217号) , 分别对国家海洋局人事司、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责和分工作出了规定和要求, 同时也对职业技能鉴定对象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了明确说明;2008年,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办法 (试行) 》、《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 (试行) 》、《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办法 (试行) 》和《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试行) 》 (海人字[2008]30号) , 对鉴定站、考评人员、考务管理、资格证书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

3.3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执行体系初步建立

经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2008年, 国家海洋局组织成立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南海分局站, 挂靠在南海分局培训中心, 承担现有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执行工作。同时, 国家海洋局不断加强鉴定站培训和鉴定设备的调配以及考评员、考务人员队伍建设。经培训、认证取得资格的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有20多人, 其中高级考评员5人。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执行体系初步建立,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执行机构。

3.4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体系正在完善

2006年, 国家海洋局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 负责编制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讲义和鉴定试题。目前,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主要职业 (海洋浮标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环境监测工六个职业) 的国家职业标准, 已经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实施;技师等级的培训讲义和鉴定试题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其中鉴定试题得到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认可。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体系日益完善,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与国家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其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相比,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应对和逐步解决。

4.1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批复同意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劳社部函[2006]217号) , 负责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目前具体机构实体仍未建立, 国家海洋局人事司代为履行职责,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4.2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执行体系薄弱

目前,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仅建立了南海分局鉴定站。随着现有职业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新职业的逐步开发, 鉴定职业 (工种) 种类和人员数量可能增加, 现有的鉴定站不能满足鉴定工作的需要, 需要适时增设鉴定站, 加强技能鉴定的执行体系建设。

4.3 鉴定试题和培训教材等基础性技术文件尚不完善

目前, 海洋行业主要职业技师等级鉴定的实操试题数量较少, 较难准确、全面地反映考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各职业培训讲义之间的难易程度、内容丰富程度差异较大, 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形成培训教材。

此外, 初级、中级、高级、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和培训教材尚未组织编制。

4.4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范围局限

目前,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仅限于国家海洋局系统单位的海洋行业特有职业技能型从业人员。据统计, 局内系统单位海洋行业特有职业工人数量不是很多, 且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 大部分已经取得高级工证书, 局内系统的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生源有效。拓宽鉴定对象的范围, 是实现鉴定工作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 目前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仅开展了技师等级的培训和鉴定, 初级、中级、高级和高级技师的培训和鉴定工作还未开展, 基本停留在原来工人技术考核工作的水平上。

5 加快开展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结合海洋行业实际,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近期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1 加强领导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海洋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和教育培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开展海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新阶段和提高海洋行业劳动力技能水平的重要措施, 是海洋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 海洋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加强对海洋行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综合管理, 把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管理队伍中, 促进海洋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5.2 研究建立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体系

近年来, 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海洋行业特有职业的种类日益多样化。海洋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如, 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 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同于其他行业。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由于编制较早, 未能充分反映海洋行业的职业分类体系。建议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以国家启动《职业分类大典》修编为契机, 尽快研究建立新时期海洋行业特有职业的分类体系, 并积极纳入《职业分类大典》体系。

5.3 健全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5.3.1 加快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根据《关于同意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印发〈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 (试行) 〉的函》 (劳社部函[2006]217号) 要求, 应当尽快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逐步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和管理能力建设, 开展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 要进一步明确国家海洋局人事司和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职责分工, 各司其职, 充分体现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地位和职责。

5.3.2 加强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

随着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持续开展, 鉴定的职业 (工种) 种类将不断拓展, 鉴定的人员数量将不断增加, 现有的鉴定站将满足不了鉴定工作的需求。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 需要在沿海地区增设若干个鉴定站, 具体组织实施海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鉴定站承担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内容, 结合已有培训和鉴定能力, 逐步加强鉴定站管理人员以及培训和鉴定场地、设备等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队伍建设, 使鉴定站的基础能力能够满足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需求, 保障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

5.3.3 进一步完善培训教材、鉴定试题、职业标准等技术性文件

吸纳海洋行业的专业人员以及一线工作人员, 组建专家队伍。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环境监测工、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浮标工、海洋生物调查工等海洋行业特有职业现有的技师等级培训讲义和鉴定试题为基础, 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实践, 编制初、中、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技能培训教材, 逐步开发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试题卷库, 维护并使其正常运行,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海洋行业分库。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技术的变化,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实践经验, 适时修编现有的海洋行业国家职业标准。

5.4 拓展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职业种类和鉴定对象范围

5.4.1 逐步拓展职业技能鉴定等级和职业 (工种) 种类

在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环境监测工、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浮标工、海洋生物调查工等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中开展技师等级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同时, 逐步开展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有条件的鉴定站, 可以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 开展高级技师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同时,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 结合海洋工作实际需要, 可以将海洋行业中出现的新职业 (工种) 以及“边缘”职业 (工种) , 纳入职业技能鉴定范畴。

5.4.2 逐步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范围

除了对国家海洋局系统单位内部的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人员开展培训和鉴定外, 应当逐步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范围。首先, 积极与涉海的高等院校、大专院校、技校等院校协商, 逐步推行“双证”制度, 将学校教学考核与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将涉及海洋行业特有职业 (工种) 的毕业生全部纳入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其次, 要不断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打破“白领”和“蓝领”界限, 鼓励传统的“白领”阶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此外, 要吸纳国家海洋局系统单位外部的海洋行业从业人员参加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范围逐步拓展到整个海洋行业, 促进整个行业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5.5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5.5.1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的证明, 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是我国劳动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海洋行业应该与国家政策接轨, 大力推行职业证书制度。新就业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环境监测工、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浮标工、海洋生物调查工等职业 (工种) 的海洋行业技能型从业人员, 须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对已经就业的从事上述职业的技能型人员, 分期分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其中已经取得《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 逐步经过培训和鉴定完成《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转换, 积极推动, 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海洋行业主要职业的大部分技能型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有效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5.5.2 逐步推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结合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 逐步推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个人经培训和鉴定合格后, 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 可从事相应工作。海域使用测量、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价值评估、无居民海岛价值评估、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和海洋倾废检验等关系到国家公共安全和国家资产利益的专业, 可先行实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同时, 海洋管理部门应当加快制定个人注册执业资格和单位资质的相关管理制度, 不断促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规范化管理, 逐步形成单位资质管理与个人执业资格管理相结合的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5.6 强化监督管理, 规范鉴定程序

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则》和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 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考务工作的管理, 加强考评员、质量督导员队伍聘用管理, 规范鉴定考务工作程序。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试题、统一证书”的要求,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按照规定程序, 由国家海洋局提供培训教材、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提供试卷、鉴定站进行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确保鉴定质量, 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6 结论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海洋行业技能型从业人员素质, 为21世纪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一项事业性工作。目前, 我国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尚处于初步阶段,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积极与国家有关政策接轨, 并不断扩大鉴定对象范围和规模, 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海洋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培养高技能海洋人才的重要举措[N].中国海洋报, 2006-11-21.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7.

司法鉴定发展 篇8

【关键词】 判例; 先例; 司法解释

中图分类号: D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12-01

1 判例的概况

“判例”一词在《牛津法律大词典》和《布菜克英文法律词典》均认为是法官作出的对以后处理类似案件具有影响或约束作用的裁定或意见。而目前我国法学界关于“判例”的认识,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1)判例等于案例。这是将最高人民法院在其机关刊物上公布的案例当作判例。事实上,案例的范围大于判例。判例主要是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侧重于判决理由;而案例除此之外还有对案情的陈述,更侧重于案件本身。

2) 判例等于判决或裁定。即直接将判例解释为审判机关审理刑事案件后作出的判决与裁定。这种说法,虽然突出了判决的先例作用,但仅强调它在形式上的权威性,并没有说明判例能够被遵循的实质根源,因为并非所有的判决都能成为判例,只有经过有权机关汇编的判决才能成为判例。

3) 认为判例就是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这种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4) 还有学者认为判例中蕴含了某种法律原则,他认为“判例是指一种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它被认为确立了某种法律原则,这种法律原则可以在以后审理类似案件时加以参考、借鉴甚至遵循。”这种观点与以上观点相比,更进一步揭示了判例之所以被遵循的理由。

笔者赞同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判例是法院以某一判决或裁定的形式而确立的某一法律规则,并且该规则可以成为以后审理类似案件时加以参考、借鉴甚至遵循的先例。

2 我国判例的现状

尽管目前我国尚未确立判例的地位,但案例的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自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开始公布案例以来,公布典型案例就已经一直是个惯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破坏军人婚姻罪的四个案例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下级法院“今后在办理破坏军人婚姻案件中遇到类似情况的,就应当适用刑法第181条的规定予以判处”。依照陈光中先生的说法:“可以说已出现了判例制度的端倪,或判例制度的某些因素。”理论上的倡导终需实践推行,在审判实务中,法院也尝试性地引进了判例法。2002年8月,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经过一年的试行,正式推出“先例判决制度”。这种“先例判决”制度,被认为是在坚持中国现行法律体制的前提下,向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作出的大胆借鉴,是中国审判制度改革的一次尝试,是我国当今实践中“判例”法存在的又一有力证明。

3 构建判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普通法系成文法的增多,大陆法系判例的重视,虽然显示了两大法系的法律渊源渐渐接近,但合一并非易事。香港作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其成熟的判例制度为大陆地区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对于与大陆地区法律制度相似的台湾地区,其对判例制度的初涉和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蓝本。

3.1 從我国的法律环境来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判例法和制定法共同存在于法律渊源之中是一个法治国家所应具备的,唯一不同的是地位。有学者认为:“判例法制度不适合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认为我国的法律渊源应该是制定法,我国法官的素质也不能象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法官一样具备判例法方法论经验”。还有,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判例制度与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并不矛盾,虽然立法权只归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其可以将一部分的立法权授予其他机关,所以审判机关可以从事补充法律的活动,即行使法官的个案解释权,这种法律解释的漏洞和价值补充只是对法律规范的立法延伸和完善,并可以提炼新的法律规则。”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现在的环境允许建立判例制度。

3.2 从判例的优越性分析

判例与司法解释相比,判例更优越,它的引入将为实现法治的统一起到不可湮灭的作用。判例的作用主要在于:首先,判例的针对性可以弥补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缺陷。其次,判例的灵活性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僵硬性和滞后性;最后判例的统一性可以弥补法律适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建立法治国家,要求法具有统一性,即要求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一致和同案同判。成文法的固有缺陷使得现实社会常常不能做到同案同判。所以,成文法作为我国法律尤其是刑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更加需要判例法的补充和完善。

4 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构建

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判例制度,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借鉴而不能全盘移植。作为长期以制定法为主要形式的我国大陆地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盘否定我们现行的法律制度,而去建立一个以遵循先例原则为核心的判例制度。所以,台湾地区的判例制度就对我们如何构建我国大陆地区的判例制度更加具有借鉴意义。

具体如下:1)对于判例制度的地位,许多学者认为它的建立否定了制定法的地位,其实不然。我们建立的判例制度应该象台湾地区一样,其地位是低于制定法的,它主要是来弥补制定法的不足与漏洞,在制定法不明确的时候,通过运用判例来完善制定法,它只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2)对于判例制度的效力,可以赋予判例一定的约束力,因为法律规则一旦从判例中产生就应该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所以,“可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宪法解释或以专门决议的形式,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创制的刑事判例具有法律约束力。”再次,判例制度的创制主体,笔者认为,只能是最高人民法院,各下级人民法院、专门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都不应具有创制权,只能有权发布具有参照指导性作用或者宣传作用的判例,指导本辖区以内的审判工作,并且不能违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判例原则;3)刑事判例的创制程序,当然象制定法的创制程序一样,也由一系列的严格的程序组成,从判例的收集、整理、汇编到认可、公布再到废除、修订和监督,都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以上就是笔者对刑事判例在我国大陆地区构建的一些粗浅想法,制定法的局限性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制定判例法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我国地方法院对判例制度的借鉴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判例制度的生存可能与希望,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判例法和制定法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宣炳昭主编:《香港刑法导读》,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上一篇:青海导游词如何下笔下一篇:银行个人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