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共12篇)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1
0 引言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仍旧存在很多质量问题[1]。目前,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妨碍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以及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外,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科教兴陕”战略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强省而言,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有效提高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质量能够有效促进陕西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很好的解决当前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为规范制度、健全鉴定体系以及全面开创推动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新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本文通过调查和统计陕西省范围内职业技能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1 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自从1994年成立以来, 在制定省市以及县所四级质量认证方案的时候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和“质量是鉴定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在鉴定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以ISO9000认证为基础标准并认真贯彻质量认证, 以程序化和标准化动态作业方式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员式的落实并实现“质量”二字。[3]陕西省在鉴定事业上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及艰苦的奋斗,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1 参加鉴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陕西省的鉴定数量自从1994年推行证书制度和开展鉴定工作以来增长一直较快, 企业职工、职工学院学生和社会人员均为参加鉴定的主要对象。据统计,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从1999年到2009年底累计达到了300多万人次, 年均增长率为21%;其中, 有290万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年平均增长率20%;平均鉴定通过率为91.24%。如表1所示。
1.2 职业技能鉴定及格率呈现逐年微降趋势
通过汇总表1和图1可以得出:2009年, 陕西省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为84.7%, 接近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的平均水平, 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0.2%。鉴定工作于1991年开始, 当年的合格率为91%, 到了2009年降至84.7%, 在过去的11年里逐渐呈现微降态势。这说明虽然陕西省总的鉴定质量稳定提升, 但是仍旧具有较高的合格率。
1.3 鉴定范围不断扩大
陕西省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之所以能够收到显著的效果, 是因为他们一直坚持拓展的工作思路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巩固日常鉴定工作的同时将农民工和院校学生的鉴定作为两个增长点, 以统考、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突破口来加大工作力度。截止目前为止, 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实行就业准入中确定了66个职业目录。
单位:万人
注:数据来自于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年度统计报告.
1.4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体系日趋完善
全省11个市 (区) 均于2009年建立了市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表2为其具体分布表。
单位:个
2 陕西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乱发证、乱鉴定, 劳动监督监察力度不强
在实际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 “乱发证、乱鉴定”的问题时常发生, 如:以虚假鉴定、发假证以及卖假证为特征的以假乱真的问题;以超范围、跨区域鉴定、乱考评以及乱收费为特征的以坏乱好的问题;以降低职业标准、合格分数线和申报鉴定人条件等为特征的以低顶高的问题。[4]
2.2 鉴定机构发展不平衡, 鉴定基础性工作薄弱
第一, 由于缺乏鉴定工作人员以及鉴定人员存在兼职现象, 从而无法对鉴定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第二, 一些鉴定所受到体制改革或隶属关系变更的影响, 由于缺乏鉴定人员和鉴定条件而使得工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第三, 由于鉴定机构人员缺乏管理经验, 因此, 在对鉴定方式做出进一步改进的同时还需要对鉴定的规模做出不断的扩大。第四, 有些鉴定机构的办公和鉴定场所达不到规定要求或者根本没有鉴定的办公场所, 从而由于缺乏场地、师资和考核鉴定能力导致很多想参加某种职业培训和考核人员无法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2.3 考试模式上缺乏灵活机制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作为一种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 是以某种既定标准为参照进行的解释考试, 虽然其考试成绩具有绝对性和达标性等功能, 但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标准参照化由于职业分类细化而使得考试存在很多弊端[5]:第一, 与其他行业相比, 由于过分依赖同行业的技术专家和学者的经验, 从而具有很大的差距;第二, 过于死板的试题、滞后的试题模式和标准以及过于狭隘陈旧的内容造成考核的含金量较低;第三, 由于出题者的业务水平和对本行业了解有限, 导致所出的试题不知道是否能够被大众所接受。
2.4 对鉴定工作资料和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 很多鉴定所仍旧存在多年不修订管理制度而导致内容陈旧以及有管理制度但是不够完善等问题;对于那些能够保存鉴定计划、报名名册以及成绩管理等鉴定工作资料的鉴定机构, 却又存在管理随意以及不够规范完整的问题。
2.5 劳动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认知度低
职业资格证书虽然作为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以及市场就业的通行证, 但是仍旧没有引起各界人士的充分重视, [6]如:很多从基层技术做起的技术人员, 认为积累的多年的技术经验只要能够干活就行了, 由于其本身文化素质较低, 从而无法认识职业资格证书的意义;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用人单位, 在招工过程中认为只要能够干活就可以了, 不重视甚至是忽视职业资格证书。
3 结语
通过分析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可以看出:陕西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为了加强鉴定的质量, 虽然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此项工作仍旧存在各种问题。陕西省为了给提高鉴定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建立和推行鉴定机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及资格认证外, 还通过对鉴定机构的工作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从而促进鉴定机构步入质量管理轨道, 希望此思路和方法能够给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和科学性。
摘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虽然陕西省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陕西省范围内的职业技能工作现状,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在目前工作环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关键词: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朱云.浅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及实践.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 (12) :93-94.
[2]张天祥.论国际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3) :33.
[3]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http://www.sn.osta.org.cn/
[4]曾令萍.国际和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职业分类概况[J].职业杂志, 2001, 1.
[5]http://www.skillsactive.com/.
[6]王勇.影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因素分析.石油教育[J].2009 (1) :25-26.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2
司法警察队伍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法院受理各类案件数量的日益增多,审判力量与审判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大,同样法院司法警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警务保障能力,更好地适应审判执行工作的需要,笔者结合我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一、当前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
1、司法警察人员短缺。由于受到体制编制、思想观念、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法院司法警察队伍不仅相对滞后于法官队伍的发展,而且队伍建设也相对薄弱。据统计,我院现有干警77人,在编司法警察14人,占全院在编干警的18.2%,聘用法警9人。我院每年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执行局、基层法庭等部门均需用警,按照一庭一警的值庭需求,同时还要肩负法院常态化安全检查工作和处突任务,这23名法警显然无法全面承担工作任务。这种情况下,必然给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警务保障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外地突发事件案例,增加司法警察职数刻不容缓。
2、队伍结构严重失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所占比率在不断上升,女司法警察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而目前我院23名司法警察中仅有女警2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同时,长期以来形成了男司法警察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女司法警察数量、工作量相对较少,在工作中很容易产生依赖思想,甚至从事其他工作,无形中加剧了“案多人少”的因素。
3、执法主体资格缺失,队伍稳定性受限。在实践中,一是聘用司法警察不具备合法的执法主体资格,导致在执行公务中遭遇尴尬;二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无《执行公务证》或《警官证》,不能履行司法警察的八项职责,即使履行也只能在在编司法警察的带领下行使部分职权;三是多数聘用司法警察只是把法院工作当做“跳板”,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准备考试,寻求其他出路。
4、培训缺乏系统性、经常性、针对性。一是培训数量过少且不规范,缺乏系统性和常态化;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偏重体能技能训练,而业务技能培训比例偏小。
二、破解司法警察队伍困局的对策建议
1、提升司法警察地位,增加其职业吸引力。要完善司法警察相关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法院司法警察职权,同时保障法院司法警察应有的权利。
2、加强司法警察队伍管理机制创新。将司法警察编制纳入法院队伍建设统筹考虑,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法警编制定额,保证在编司法警察力量得到不断补充,以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均衡男女司法警察比例,有针对性地提高女司法警察招录比例或将愿意从事司法警察工作的年轻女书记员转为司法警察。
网络司法拍卖的现状及改善 篇3
关键词:网络司法拍卖;现状分析;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18-04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对于涉案资产的处置一直是人民法院执行最难的问题。民事司法,难在民事执行;民事执行,难在司法拍卖。目前而言,民商事案60%的生效判决都将进入到执行程序,针对可供执行的不动产,则主要是通过司法拍卖变现的[1]。当事人的利益能否得到兑现,法院的公信力能否得到体现,都与民事执行有着莫大的关联。正如博克哈特.海斯教授所言,强制执行作为债权人利益上的程序,它服务于为债权人提供司法保障的目的[2]。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为了维护司法的尊严,应当有效率地完善强制执行程序。
根据《人民法院报》统计的数据显示,传统的司法拍卖的流拍率高达29.7%。毋庸置疑,传统的司法拍卖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一种崭新的执行模式——网络司法拍卖,渐渐在民事执行领域崭露头角。2015年2月26日,最高院通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大司法拍卖方式改革力度,重点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模式。”[3]
网络司法拍卖作为一个新型词汇,目前研究还很少,难以对它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通过相关的文章和新闻报道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网络司法拍卖其实就是司法拍卖网络化的改革方式的一个简称。在我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的网络司法拍卖模式,以重庆为代表的产权交易中心模式(简称重庆模式),以上海为代表的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模式(简称上海模式),和以浙江为代表的淘宝网网络司法拍卖模式(简称浙江模式)。立足于三种模式的合法性问题、制度的运行现状、模式的优点,笔者欲深层次挖掘网络司法拍卖尚不足的地方,就如何完善网络司法拍卖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网络司法拍卖实践现状考察
放眼目前的司法拍卖,我国内陆地区共有法院3474家,截止2015年555家法院开通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占总数的16%[4]。辽宁,天津,河南,上海,贵州,江苏,浙江等地的法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网络司法拍卖改革。
下文将对我国主要存在的三种模式:重庆模式,上海模式,浙江模式进行概述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的网络司法拍卖模式的不足提出建议,亮点进行肯定。
(一)重庆模式
2004年3月19日,为了防止恶意串标、围标等不良行为,重庆市组建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希望能够在重庆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产权交易平台。自引入了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重交所”)这一第三方交易平台以来,司法拍卖取得了显著成果,拍卖成交率等指标比以往大幅上升。其中,巴南化肥有限公司部分资产的司法拍卖是改革以来绝对增值额最高项目,成交价6116.4877万元,增值率高达134.66%。
重庆模式通过重交所这一第三方产权交易平台,在推行网络化的同时,带来了主体多元化,可谓是“改革派”。虽然重交所用电子竞价代替了传统的击槌成交,阻断了拍卖机构和法院的恶意串通,但是,主体的多元化,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其中,重交所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呢?
重交所是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是一个集合了各类产权交易的综合性交易平台。首先,从性质上来看,它有事业单位和法人双层身份。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使得重庆模式的公正性、合法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其次,从它的职能来看,它既承担了拍卖公司的部分职能,又行使了法院收取保证金的职能。事实上,它本质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中介机构,并不实际承担拍卖工作。最后,从地位上来看,将其定位成私法授权行为或者公法上的委托合同关系,更为妥当。一方面,法院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主体,其执行行为并不由自己亲自实施,而是通过重交所在合同授权范围内实施法院的职责。另一方面,重交所为法院提供服务,进而获得对应利益。
(二)上海模式
2010年,上海拍卖协会与上海拍卖行等一批沪上优秀拍卖企业合作,集中建成了“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网络同步拍卖信息系统”,它是上海首个网络拍卖系统[5]。2011年,经国家商务部、上海市政府验收,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网络同步拍卖信息系统被作为“部市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普及。截止到2014年12月底,该网络平台已成功举办4520场网络拍卖会,仅2014年当年就举办了1306场,五年累计拍卖标的高达270550个[6]。
在上海模式中,竞买人可以自由选择在现场或者网上参与竞价,出价达到最高时,并且无人再提出更高的竞价时,网上竞价暂时关闭,在拍卖师落锤之前,如果还有人提出了更高的竞价,此时,再次开启网络竞价。上海模式可以看做是“改良派”,它并不突破传统司法拍卖的框架。从表面上看,上海模式似乎兼具传统司法拍卖和网络司法拍卖的特征,但是从根本上看,它依然是传统模式的委托拍卖,形式上虽然具有网络化的特点,但是实质上还保留着传统司法拍卖改革的基本内容。这一模式对司法拍卖模式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大增加了司法拍卖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三)浙江模式
2012年7月9日上午10点,浙江省法院首次在淘宝网上举行网络司法拍卖,分别成功拍卖了一辆宝马730轿车和三菱欧蓝德。宝马车起拍价19.99万元,经过53次叫价后,最终以33.09万元成交,溢价65.5%,成为我国网络司法拍卖的第一拍。与此同时进行的三菱欧蓝德轿车,15次叫价后,最终以6.7万元成交,溢价34%。浙江模式的特点是:由法院主导拍卖过程,传统拍卖机构被淘宝网替代进行具体拍卖。
淘宝网模式为我国司法拍卖改革带来了春风,彻底解决了传统拍卖模式中,人民法院存在的问题,算得上是“革命派”。从它的性质来看,淘宝网模式摆脱了以往传统的委托司法拍卖模式,开创了一种法院自行组织拍卖的新形式。在该模式中,淘宝网的地位并不等同于拍卖机构,不收取佣金,也没有介入到具体的交易中去,而仅仅是为网络司法拍卖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支持。虽然《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委托拍卖作为一般的模式,但并未否定自行拍卖,结合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各高级人民法院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可以得出,浙江高院的行为应属于合法行为。
三、网络司法拍卖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网络司法拍卖存在着诸多的优势。但是,现如今的网络司法拍卖模式毕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网络司法拍卖权利主体的救济不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1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拍卖五日之前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方式通知当事人和优先权人于拍卖日到场。如何界定“到场”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若人民法院采取的是和网络平台直接合作的方式,优先权人“如何到场”?如采用了上海网络与现场同步的模式,优先权人又如何行使他的优先权利?
根据网络司法拍卖竞买公告的规定,拍卖人对所拍卖物提供的图片或者提供的相关描述,并对拍卖物构成保证义务,仅具有参考价值。因网络或其他不可抗力导致拍卖无法正常进行的,人民法院并不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院不对网络问题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也不对竞买人、买受人承担任何的责任。与此同时,在网络自行拍卖模式中,淘宝网只是一个媒介,提供了人民法院与竞拍者直接进行竞价交的平台。在淘宝网上进行竞拍时,对其《司法拍卖协议》进行确认和同意,可是,淘宝网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利,他更像是一个提供场地的服务者,如此一来,确定不了他所提供的协议的性质,解决由此产生的纠纷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无救济则无权利”,对于权利方提供程序救济的制度并不完善,条文也缺乏可操作性。如果在网络司法拍卖中,出现了问题,竞买人和案外人要如何维护他们的权益?相关人的合法权利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网络司法拍卖的发展竟会受到严重阻碍。
(二)网络资金沉淀合法性存疑
以淘宝网为例,每日在其上流转的拍卖资金就高达数亿元。竞拍者的保证金在成功支付之后就被暂时冻结在实名认证过的竞拍人的资金账户中。当成功竞拍之后,其他竞拍者的资金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退还。而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网络司法拍卖场次,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宝就可以形成巨大的资金链。由于立法空白,淘宝网可以利用该项资金进行投资活动等变相的融资活动。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7年,人民法院共计在拍卖机构完成高达5000多亿元的拍卖金额[7]。由此可见,淘宝网仅仅占据其中10%的交易量,就能获得80亿元沉淀资金的融资。这80亿元的资金合不合法,它产生的孳息又何去何从,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单独的网络司法拍卖存在缺陷
在我国,由于城乡差距大,沿海和内陆地区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网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全国普及网络司法拍卖模式是不可能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网络覆盖率都不是百分百,仅仅采用网拍模式不合理。此外,互联网中的各种网络黑客攻击,将会导致拍卖系统服务器瘫痪等各种问题,竞拍人竞价受到严重影响[8]。更甚者,各地网络技术水平不一,在网络竞拍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延迟甚至是网络连接无故断开、服务器瘫痪等问题,影响正常的竞拍过程。
四、网络司法拍卖制度完善的建议
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问题与争议,不断完善和改进,网络司法拍卖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引领我国司法拍卖的改革之路。
(一)完善救濟制度
对于网络司法拍卖过程中,优先权人的权利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出台有关“到场”的司法解释或者条例,规范现场和网上的“到场”,勿让优先权人的权利因规定的模糊而受到侵害。对于其他竞买者的保障,可以参照“避风港规则”(它主要应用于网络仅仅提供载体,一旦发生侵权,网络提供者要第一时间删除该内容。)竞拍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和请求,寻求权利保障。
德国法院设置“拍定听审”程序作为法院执行网络司法拍卖的事后监督措施。“拍定听审”程序是指在网络司法拍卖结束后,相关拍卖参与人在法院的组织下发表对拍卖结果的意见,如果提出反对意见,不服法院作出的拍卖裁定,也为其提供了救济程序,可以提出复议或者上诉。在法系上,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传统,我国在民事执行救济程序的完善上一直以德日为模板,加之“拍定听审”程序的合理性,我国也可以借鉴。
此外,对于拍卖无效,可以采用特定的拍卖无效程序来救济当事人权利。当司法拍卖违反法律规定时,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申请,法院可以依申请或者直接依职权否认拍卖的效力,拍定人无法取得标的物。已经完成拍卖的,也可以撤销裁定,要求返还标的物,并要求损害赔偿。
(二)强化对沉淀资金的管理
对于淘宝网中出现的,利用平台获得大量资金沉淀,从而进行投资、储蓄等经营活动,继而产生的资金孳息归属不明的情形,法院应当强化对沉淀资金的管理。国家推出了《第三方支付管理条例》,但是,淘宝网司法拍卖导致的资金沉淀,并不属于它的调整范围。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寻求技术帮助,建立一个保证金及时退还的制度,不再需要原来的3-5天,在网络拍卖结束的24小时内便退还保证金到未竞拍成功的保证人的个人账户内。而对于竞拍成功的人,他所支付的成交款沉淀在支付平台而产生的收益,也应该视为竞拍物的执行款项。
(三)健全双轨司法拍卖模式
就国外主流的拍卖模式来讲,如美国,在司法拍卖竞价中,约有四分之三的竞价来自于拍卖现场,而仅有四分之一来自于网络。由此可见,即使是在网络环境如此健全的美国,网络司法拍卖比例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司法拍卖仅依靠网络手段是远远不够的。现在能进行网络司法拍卖的标的仅仅局限于那些权利没有瑕疵的热门物品,而对于不动产,股权,产权证书等非标准化的拍卖标的是不适合进行单纯的网络司法拍卖的。德国和日本对于拍卖标的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规定,德国在《民事诉讼法》中单独成立一编,对动产、不动产分别给予规定。日本《民事执行法》规定,不动产拍卖执行官要对拍卖进行调查,并负责对动产的处置。我国完全可以借鉴相关的规定,对标的进行分类,从而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拍卖。此外,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一部分的地区并不具备在网络上进行竞拍的条件,如果只是采用网络司法拍卖,这无疑是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正当权利。
因此,就目前而言,网络司法拍卖并不能在司法拍卖中独当一面,需要和传统的司法拍卖模式相结合,二者取长补短,兼顾他们的优势,这是就现在情况而言,是最佳的司法拍卖模式。
五、结语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司法拍卖成为现实。在网络司法拍卖运行的几年来看,各地区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笔者摘取了比较有典型意义的“重庆模式”、“上海模式”、“浙江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运行现状的分析比对得知,网络司法拍卖对于传统的司法拍卖模式来说是一种创新,它不仅利用现代技术有效解决了民事执行过程中“执行难”的问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司法拍卖的效率和价格,彰显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但是,司法公正需要的是在正义观念的程序之树结出果实。在网络司法拍卖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网络司法拍卖制度、完善网络司法拍卖监管体制、建立网络与实体并重的双规轨司法拍卖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胡军.论民事执行中的司法拍卖[D].浙江大学,2014.
〔2〕[德]博克哈特·海斯(Burkhared Hess).中国强制執行法草案与欧洲执行法的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6-57.
〔3〕褚红军,等.网络司法拍卖实践中的新问题及其解决[A].第六届“中国执行论坛”优秀论文集[C].
〔4〕吴俐,等.“网淘”司法拍卖品程序的理论和完善[J].公民与法,2015,(3):2.
〔5〕侯俊.论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强制拍卖[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8.
〔6〕公拍网.资料来源:http://www.gpai.net/,最后访问日期:2016-03-13.
〔7〕发挥拍卖机构专业优势、深化司法拍卖改革——中拍协在全国法院系统深化司法拍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要)[N].中国拍卖,2012-03-13.
〔8〕林亮春,等.我国网络司法拍卖的问题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5,(1).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现状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 《中药鉴定学》教材的使用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对《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教材的使用及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以使《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教材的使用能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 对现用教学的教材、内容等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是非常必要的。
1《中药鉴定学》全国协编、统编和规划教材出版概况
自从1964年在中医院校开设《中药鉴定学》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 先后出版了全国协编教材1977年出版和1980年出版, 全国统编和规划教材1980年出版和1996、2003年出版, 具体情况见表1。
2《中药鉴定学》教材, 现行2003年版教材具有的特点
《中药鉴定学》教材收载的植物药材是按药用部位分类的, 分为:根与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与种子类、全草类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掌握植物药材的形态特征, 有利于同类药物的比较, 因此学生学习很方便。对于动物药和矿物学因不便归类常结合自然分类法 (动物药) 和化学成分分类法 (矿物药) 编排。
《中药鉴定学》收载种类较多, 对每味中药材的内容记载比较全面。《中药鉴定学》收载常用中药材362种, 对每味中药材包括历史、来源、植物 (动物) 形态、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定 (包括含量测定) 、功效以及附注 (主要是类似品、伪品的鉴别) 。
《中药鉴定学》在收载内容上基本能反映各个时期中药研究的新成就。2003版教材 (现执行教材) , 在总论部分增加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鉴定新方法简介等, 对中药资源一章和理化鉴别等作了调整;各论中增加了第四篇中成药两章内容;删除中药 (含附药) 31种, 增加中药 (含附药) 12种, 调整归类品种5种, 规范中药名称5种。根据实际需要, 将熊胆改为熊胆粉。吸收有关最新研究成果, 如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的新化学成分等, 删除了263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增加了1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共收载61味中药的135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大多是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对照品, 纠正错误化学结构式7个。本教材中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等项中涉及的实验方法, 如未说明具体方法者, 均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的方法。
补充了适用于中药鉴定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 增加了中成药的检验内容, 为了适应中药应用发展的需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检测方法补充进各类药材之中, 如对果实种子类药材及动物类药材增加了蛋白电泳分析法, 对矿物类药材补充了X射线衍射内容;显微鉴定项目下也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如动物类药材的磨片显微特征、电子显微镜显微特征, 矿物药材的显微光性特征等;增加较多的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等等。
《中药鉴定学》教材附图较多, 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包括植物 (动物) 形态图、药材图、药材横切、纵切面显微组织图 (详图或简图) 、粉末显微特征图, 薄层色谱图等, 并在原有826幅基础上, 删除附图254幅, 新增加附图109幅, 修改或更换图313幅, 共附图634幅。
3《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的分析
通过现行2003年版《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 本版教材较以往版本教材比较, 突出的特点在于收载种类较多、对每味中药材的内容记载比较全面;增加或补充了中药研究的新成就、中药鉴定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及中成药的检验内容;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检测方法补充进各类药材之中;教材附图较多等等。总之, 记载内容越来越全面、丰富。这是现版教材益于现在教学之处, 如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药研究的新成就;新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及中成药的检验内容;各类药材新的检测方法及内容等等。
但是, 使用过程中随之也带来需面临、也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这已不仅仅是《中药鉴定学》教材的问题, 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个学科都在迅速采纳新的技术与知识, 教材内容越来越多, 书越编越厚, 逐渐向参考书演化。在毕业生问卷调查中, 有97%的人在工作中把《中药鉴定学》教材作为常用参考书, 但教材在教学使用中, 却面临工作日压缩、教学体制改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等等问题, 也就是说, 教材制订要讲授的内容, 现在各中医药院校规定的教学学时数内已根本无法完成。越来越突显出的问题是, 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3.2《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对策的探讨
《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 一面是教材内容越来越多, 书越编越厚, 逐渐向参考书演化, 另一面却是工作日压缩, 教学体制改革, 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突显出的问题是, 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对这一点, 目前在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给教学质量带来的直接影响。据我们调查的20所中医院校, 只有3所在使用自己单位参考统编《中药鉴定学》编写的教材, 绝大多数使用的《中药鉴定学》均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笔者针对《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的对策进行以下探讨:
3.2.1 根据《中药鉴定学》教材在各中医药院校使用中面临的
问题, 势必要求各中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 配合各自院校工作日、教学时数等等, 编写出能适合本学院教学实际情况的相应讲稿, 并制订出相对合理的教学内容, 如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情况及比例等等, 但这需要各院校资金上的投入和方方面协调才可切实做到。
3.2.2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3/4鉴定内
容属形态学鉴定范畴, 特别是《中药鉴定学》附图较多, 要求有可视性,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直观、生动地把性状、显微形态学特征表现出来, 将是中药鉴定学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如运用多媒体现代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 图、文、声并茂, 形象、直观、生动, 包容信息量大的特点, 将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台阶[1]。面向21世纪, 电脑、多媒体、远程网络等成为新的教学手段, 因此制订电子教材、CAI教材等将是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 面向21世纪, 《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的使用, 要结合中药鉴定学教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3], 以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 既具有丰富的性状鉴别经验, 又具有熟练利用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知识并且熟练应用现代分析仪器鉴定中药, 分析解决中药鉴定工作中各种问题人才[3]为目的, 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红霞.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5 (3) :76-77.
[2]王红霞.中药鉴定学培养目标的分析与研究[J].药学教育, 2002, 18 (2) :30-31.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5
近年来,镇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牢固树立为基层、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强化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了三到基层(宣传政策到基层、工作到基层、服务到基层)活动,使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1、鉴定人数逐步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纵深发展
自1999年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区劳动保障局团结一致,勇于探索,层层落实,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到去年底我市职业技能鉴定3199人(其中中级工1519人,初级工1680人),考评员41名。今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展顺利,今年第一季度,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人数565人,获得证书536人,合格率94.9%。其中获得初级资格证书51人,合格率100%,获得中级资格证书485人,合格率94.4%。相比去年同季度鉴定人数增长52.3%。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劳动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认知度低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和市场就业的通行证,社会各界对此认识还很不到位。我市技术人员虽然有一定技能,但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不少从业人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
职业资格证书。而用人单位招用技术人员时不看职业资格证书,不考虑招用人员实际技能是否与岗位所需技能相匹配,完全从实用主义出发,招用人员只要可以干活就行,用人单位对技术人员的招用和管理很不科学。
2、劳动监督监察力度不强
依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6号令《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招用无证人员从业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由于我市劳动监督监察工作不到位,致使无证人员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有证无证一个样,缺乏参培办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技能人才不被重视,缺乏职业技能鉴定的动力
在薪酬、福利待遇上,技能人才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明显偏低,相当部分企业未能将技能人才的技术等级与工资福利挂钩,这是长期影响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问题。不少企业仍持有落后的人才观,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人才,注重培养的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不被重视,导致企业在职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率较低。
三、对我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1、加大职业技能鉴定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认知程度,提高技术工人技能鉴定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强化服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我们要全方位多媒体地对国家有关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政策进行宣传。一是媒体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培训考试和技能鉴定的政策和工作动态;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信息宣传。把培训、鉴定方面的信息发布在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内部刊物上,进行政策、工作动态宣传;三是节日宣传。在大型节日期间采用办板报、设立咨询点、发传单和宣传手册、在主要街口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四是会议宣传。除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会议外,充分利用全市劳动保障、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会议进行宣传。五是培训考试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深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给学生讲课进行宣传。
2、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劳动法》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由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强制推行的。实践中: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仅靠宣传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法规规定等强制措施。今后,劳动部门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程中,必须加大检查力度,调整、充实劳动监察人员力量,使检查“持证上岗”成为劳动监察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监察工作任务。在必要情况下,可成立一支专门监察“持证上
岗”的工作队伍,以保证监察工作到位。对部分行业的反面典型予以曝光,对那些无视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单位和无证从业人员进行坚决处罚,以达到“典型示教”、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工作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应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将有培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鉴定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种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示范工种,在此基础上,重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积极拓宽职业技能鉴定领域,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第二,要努力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人员素质。通过轮训等方式提高鉴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完善考评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格认证办法及考评人员的聘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搞好专家队伍建设,为鉴定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第三,选择一批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有优势的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或其他培训机构作为试验基地,加强新技术工种技能鉴定项目的开发,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使其成为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鉴定方法和考试技术的实验中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4、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定期开展各类型各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社会中积极倡导科学人才观,推行我市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化工作。我市可借鉴外地的做法,把技能型人才列入人才规划,让有特殊贡献的技能人才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电子送达;立法;实务现状;建议
一、电子送达的立法现状及优越性
1.电子送达的立法现状
我国最早关于电子送达的规定是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原告起诉后,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捎口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传唤双方当事人、证人。2006年8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第10条规定:除了常规的送达方式外,人民法院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收悉的其他适当方式向受送达人送达。2012年8月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是判决书、调解书除外。至此,电子送达得以在民事诉讼中确定其法律地位。
2.电子送达的优越性
第一,提高诉讼效率。送达是审理民事案件必不可少的环节,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针对直接送达有困难的案件,电子送达能够更便捷、更及时的到达受送达人,只要受送达人打开自己的邮箱就可以看到法院传送的文件,大大提高了法院的工作效率。
第二,节约司法资源。送达作为一项法院日常事务性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如:在直接送达时当事人故意躲避或者因事外出。而电子送达不仅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审判人员在送达程序上的重复劳动,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有限的精力用到提高审判工作水平和办案质量上去。
第三,涉外案件中,电子送达有着绝对优势。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传统的域外送达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涉外审判的需要。因此,在涉外案件中电子送达不仅节省了高昂的送达费用和翻译费用,也避免了繁杂的跨国送达手续,极大的提高了送达的效率,减轻了司法资源负担。
第四,比公告送达更具公平性。公告送达是针对被告方下落不明时的一种送达方式,这种送达方式不仅有损受送达人的隐私权,也无法达到通知当事人到庭参加诉讼的目的。而电子送达能够通过确切的邮箱地址,将诉讼文书送达当事人,能够更有效的保障诉讼的公平性、正当性和实效性。
二、电子送达的司法现状
1.缺乏电子送达的具体法律规范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虽然认可了电子送达,但是只有两个条文中涉及电子送达,关于电子送达的操作标准立法上仍处于空白阶段。首先,对于法院何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电子送达,以及对于电子送达的适用是否以当事人同意为前提,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其次,对于电子送达回证的取得,仅规定“以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似乎缺少程序的基本保障。
2.缺乏统一的电子送达系统
目前,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电子送达系统或者电子送达平台,法官只能通过自己个人的工作邮箱、电话号码进行电子送达,虽然有些地方设立了电子送达系统或者平台,但是各个法院的送达系统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呈现出杂乱的局面,送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也复杂化,从而实际降低了送达的效率。
3.网络的安全隐患难以保障送达的有效性
电子送达必须借助网络,但利用网络就不能排除被网络黑客或恶意病毒攻击的可能性。如果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被恶意删除或更改,将给法院的正常工作以及案件的公平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作为受送达人一方权利必然受到侵害,最终就难以确定法院送达的有效性。
4.当事人参与少
在法院送达的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只需要提供对方的送达地址,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其中。电子送达作为信息技术和民事诉讼相结合的产物,其产生的时间短,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受送达人因对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质疑,对这种送达方式都比较抗拒,不愿意选择适用。
三、电子送达的完善建议
1.细化电子送达的相关规定
第一,明确电子送达适用的案件范围,即对于何种案件、何种程序才能适用电子送达。第二,电子送达日期的确定依据,即送达日期的确定必须以当事人回复的日期为准,如果受送达人故意不回复或者不能及回复的,可以根据通讯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发送回执时间作为确定法院发送文书时间的依据。第三,细化受送达人同意制度。受送达人同意使用电子方式进行送达的,应在电子送达地址确认书中填写电子送达地址。受送达人未在电子送达地址确认书中同意使用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的,不发生电子送达的效力,但受送达人事后追认的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
2.建立电子送达的专业平台
民事诉讼法修改确定电子送达方式后,各法院送达的平台、方式也是各种各样。为了保证送达的顺利实现,提高司法效率,应设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化送达网络和通信平台。在适用电子送达时,手机、网络平台的设立是电子化送达顺利实现的保障,只有通过设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手机、网络送达平台才能保障送达的技术问题。
3.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
法院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是衡量一个法院是否能够进行电子送达的基本标准。法院信息化程度越高,实施电子送达就越容易,安全性就越能够保障。因此,针对法院的网络化建设,必须加大投入相关软件系统的维护。另外,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法院人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电子技术能力的培养。
4.重视电子送达的宣传解释工作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7
一、我国农业司法鉴定体系的缺失现状
(一)农业司法鉴定的法律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法律虽然在三大诉讼法中均有涉及,但过于原则,操作性差,不能适应实践工作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农业技术司法鉴定法规的欠缺是司法鉴定现存诸多问题的根源。在司法实践中,诸家鉴定机构做出不同的鉴定结论,当事人对此鉴定结论争执不已,法官也无所适从,造成了一些案件久拖不决,这不仅使人们对司法鉴定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而且给法院审理案件增加了难度,更为严重的是缺乏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依据。
(二)农业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不到位
司法部出台的《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将司法鉴定范围分为: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精神病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定、文书司法鉴定、司法会计鉴定、痕迹司法鉴定、微量物证鉴定、计算机司鉴定、建筑工程司法鉴定、声像资料司法鉴定、知识产权司法鉴定。这种分类大体符合我国司法鉴定的国情,为司法鉴定执业管理提供了依据,但也存在明的缺陷,主要是未穷尽现代司法鉴定的范围和对象,最重要的就是遗漏了农业司法鉴定。目前,农业司法鉴定暂不属于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已批准设立的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农业司法鉴定机构寥寥无几,远不能满足农业司法鉴定实践的需求。
(三)农业司法鉴定的技术标准缺少确定性
在农业技术司法鉴定中,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是辨明案件是非曲折的重要依据。我国虽己制定了一大批农业技术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但远不能适应需要,特别是作为衡量鉴定结论的农业技术司法鉴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很少,在缺乏鉴定标准的情况下开展农业技术鉴定的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同时,由于农业司法鉴定没有全国性的行业标准和与国际接轨的公认标准,也必然会引起对农业司法鉴定合理性和正确性的质疑,动摇农业司法鉴定的证据采用。
三、我国农业司法鉴定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规范证据规则
《决定》已在法律的层面上明确了司法鉴定的内涵、职责、管理和监督等,并规定于2005年10月1日施行。对在司法活动中的专门性问题司法机关要坚持委托有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开展司法鉴定,从源头上保证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应当加强《决定》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尽快理顺体制。与此同时,应当加快我国《证据法》的立法进程,在《证据法》中应有专门的“司法鉴定”章节,然后根据《证据法》,进一步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条例》,以进一步规范司法鉴定工作。
(二)加强农业技术司法鉴定的管理机制
《决定》未将农业司法鉴定纳入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但立法对此留有余地,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应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尽快将农业司法鉴定纳入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应当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司法鉴定体系的构建和管理,要严格遵循农业技术司法鉴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外,在鉴定机构的设置上要统筹考虑,合理布局,要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高等院校,适当增加农业技术司法鉴定机构的数量,统一合理地使用鉴定资源。
农业技术司法鉴定作为司法鉴定中的重要类型有着广阔的社会需求,其鉴定结论作为一种法定的证据,在诉讼和非诉讼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农业纠纷案件会不断增多,原有的农业司法鉴定模式巫待改革完善,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农业司法鉴定制度体系,为办案机关提供重要的依据,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摘要:作为司法鉴定的一个类型,农业司法鉴定向来被人们忽视,对它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理论的滞后必然导致现实的随意和盲目。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农业司法鉴定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又缺乏统一的农业司法鉴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再加上农业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各种冤假错案层出不穷,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笔者作为全国首家综合性农业司法鉴定机构的负责人,几年来,参与了多例农业司法鉴定工作,有感于农业司法鉴定的混乱,结合自己亲身接触的案件,分析了当今农业司法鉴定体系的缺失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农业司法鉴定体系的路径与设想。
关键词:农业,司法,鉴定
参考文献
[1]齐树洁.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7.
[2]杜志淳、霍宪丹.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程春华.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章武生.民事诉讼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利明、江伟、黄松主编.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6]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手车鉴定、交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篇8
我国二手车市场起步晚, 但发展快, 前景广阔。现中国二手车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与国外成熟汽车市场相比较, 尚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目前二手车市场的存在的问题, 科学准确地对二手车进行鉴定评估,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二手车交易经验, 对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极其长远的意义。
2 现存问题
根据对市场现状的基本认识, 我国二手车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交易手续烦琐、交易行为不规范、交易功能落后、交易服务不健全。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 管理部门多, 交易过程烦琐。 (2) 车辆信息尚没有全国联网, 车辆来源不准确。 (3) 售前技术检测不严格, 难以依赖交通部门保障车辆技术状况。 (4) 行业中诚信度较低。 (5) 二手车市场混乱, 存在恶性竞争。 (7) 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收费标准。 (8) 在二手车市场引进拍卖营销方式时, 按照《拍卖法》中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拍卖企业进入市场才能实现, 否则无法开展。 (9) 二手车售后质量难以保障。
3 借鉴境外经验, 推进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3.1 境外二手车发展特点
(1) 旧车销量大于新车的销量, 旧车的利润大于新车。目前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二手车的销售分别是新车销售的3.5、2、2、1.4倍, 其中美国旧车利润占利润总额的45%。
(2) 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手续简便化。从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情况看,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旧车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 其销售多渠道, 导致形成了品牌专卖、大型超市、连锁经营、旧车专营、旧车拍卖等并存的多元化经营体, 其交易方式直接销售、代销、租赁 (实物和融资) 拍卖、置换等多样化, 尽可能减少交易环节, 使交易手续灵活简便, 为消费者营造了购买旧车方便的消费环境。
(3) 旧车交易规范化售后服务标准。从发达国家看, 通过技术质量认证, 保证售出二手车的质量, 并约束商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消费者权益。
(4) 税收、价格评估等方面。从北美、欧州情况看, 绝大部分国家 (地区) 在旧车交易中是按照购进销售之间的差价征税, 英国按照差价毛率征收, 台湾也是按照差价征收5%的增值税。
(5) 信息现代化。
(6) 行业组织作用突显。无论从发达国家 (地区) 还是发展国家 (地区) 看, 政府基本上不干预旧车交易, 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 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国有汽车经销商协会, 德国有汽车经销商协会, 台湾有车辆商业同业公会等, 这些协会在汽车流通行业管理中,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 (地区) 旧车交易情况看, 经济越发达, 旧车交易越活跃, 一方面可以促进新车的销售;另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2中国特色的二手车流通体系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营销方式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二手车流通体系。
第一, 品牌经营。在发达国外, 品牌新车企业是二手车流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入品牌企业可以依托其“大店”的品牌效应,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有效的发挥二手车流通协会的作用, 科学指导与管理二手车市场, 促进二手车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第二, 建立科学规范的鉴定评估体系。目前在多数购车者并不懂行的情况下, 二手车交易应该建立科学规范的鉴定评估体系, 实行评估机构准入机制和归口管理, 引入第三方鉴定评估机构。第三, 改善交易方式。在政策上支持二手车拍卖、二手车置换等新型交易形式, 加强二手车的有效流通。第四, 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简化交易手续, 规范交易行为。建立二手车交易信息平台, 实现车辆信息联网, 方便购车查询, 能够有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促进二手车市场的进步。第五, 出台二手车振兴措施。相对于新车的众多优惠政策而言, 二手车的扶持政策较少, 如果能在税收、补助、二手车贷款等方面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 必能积极推动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4 结论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 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量和规模也日益壮大, 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逐渐突现出来, 对二手车市场的关注也逐步加强。二手车的发展意义更是愈显重要, 它影响着整个汽车产业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我国二手车市场相对于国外来说, 起步晚, 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市场的快速的发展中, 国外市场的发展经验将成为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的指明灯, 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我国市场现状, 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体系, 成为我国二手车发展的一条有效而快速的途径。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9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999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003年, 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开创人才辈出, 人尽其才的新局面。……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动高技能人员 (技师) 培训、考核、评聘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技能”。2008年, 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 要求国家海洋局“指导开展海洋行业各类资质、执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目前, 我国海洋行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技能型人才明显短缺, 培养高技能的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从业人员, 开展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家《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有关规定, 国家海洋局于2005年启动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2 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
职业技能鉴定的本质是一种考试, 具有考试所应有的共性特征, 但又与一般考试不同, 是以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对象, 以规定的职业标准为参照系统, 以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考核作为综合手段, 为劳动者持证上岗和用人单位就业准入提供资格认证的活动。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 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活动。职业技能鉴定包括职业资格一级 (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二级 (技师) 、职业资格三级 (高级) 、职业资格四级 (中级) 和职业资格五级 (初级) 的资格考评。一般情况下, 开展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要求有开展工作的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鉴定站 (所) , 技术性文件——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试题, 专业队伍——考评员队伍、专家队伍, 以及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等 (图1) 。
3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经过三年多的积极工作, 目前, 国家海洋局初步建立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 能够开展海洋浮标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环境监测工等六个职业 (工种) 的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技师) 考评工作。2008年8月, 首期职业技能鉴定班开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效, 正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3.1 海洋行业特有职业 (工种) 范畴逐步明确
2006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海洋行业特有职业 (工种) 目录 (劳社部函[2006]217号) , 包括海洋调查与监测工、海洋浮标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和其他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人员。其中, 海洋调查与监测工包含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监测监视工等工种。鉴于海洋调查与监测工工作范围广、内容多样化, 且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小, 经过多方论证,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将其调整为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环境监测工四个职业 (工种) , 进一步明确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范畴,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3.2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2006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 (劳社部函[2006]217号) , 分别对国家海洋局人事司、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责和分工作出了规定和要求, 同时也对职业技能鉴定对象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了明确说明;2008年,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办法 (试行) 》、《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 (试行) 》、《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办法 (试行) 》和《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试行) 》 (海人字[2008]30号) , 对鉴定站、考评人员、考务管理、资格证书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
3.3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执行体系初步建立
经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2008年, 国家海洋局组织成立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南海分局站, 挂靠在南海分局培训中心, 承担现有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执行工作。同时, 国家海洋局不断加强鉴定站培训和鉴定设备的调配以及考评员、考务人员队伍建设。经培训、认证取得资格的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有20多人, 其中高级考评员5人。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执行体系初步建立,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执行机构。
3.4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体系正在完善
2006年, 国家海洋局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 负责编制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讲义和鉴定试题。目前,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主要职业 (海洋浮标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生物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环境监测工六个职业) 的国家职业标准, 已经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实施;技师等级的培训讲义和鉴定试题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其中鉴定试题得到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认可。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体系日益完善, 为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与国家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其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相比,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应对和逐步解决。
4.1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批复同意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劳社部函[2006]217号) , 负责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目前具体机构实体仍未建立, 国家海洋局人事司代为履行职责,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4.2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执行体系薄弱
目前,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仅建立了南海分局鉴定站。随着现有职业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新职业的逐步开发, 鉴定职业 (工种) 种类和人员数量可能增加, 现有的鉴定站不能满足鉴定工作的需要, 需要适时增设鉴定站, 加强技能鉴定的执行体系建设。
4.3 鉴定试题和培训教材等基础性技术文件尚不完善
目前, 海洋行业主要职业技师等级鉴定的实操试题数量较少, 较难准确、全面地反映考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各职业培训讲义之间的难易程度、内容丰富程度差异较大, 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形成培训教材。
此外, 初级、中级、高级、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和培训教材尚未组织编制。
4.4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范围局限
目前,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仅限于国家海洋局系统单位的海洋行业特有职业技能型从业人员。据统计, 局内系统单位海洋行业特有职业工人数量不是很多, 且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 大部分已经取得高级工证书, 局内系统的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生源有效。拓宽鉴定对象的范围, 是实现鉴定工作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 目前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仅开展了技师等级的培训和鉴定, 初级、中级、高级和高级技师的培训和鉴定工作还未开展, 基本停留在原来工人技术考核工作的水平上。
5 加快开展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结合海洋行业实际,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近期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1 加强领导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海洋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和教育培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开展海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新阶段和提高海洋行业劳动力技能水平的重要措施, 是海洋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 海洋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加强对海洋行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综合管理, 把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管理队伍中, 促进海洋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5.2 研究建立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体系
近年来, 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海洋行业特有职业的种类日益多样化。海洋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如, 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 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同于其他行业。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由于编制较早, 未能充分反映海洋行业的职业分类体系。建议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以国家启动《职业分类大典》修编为契机, 尽快研究建立新时期海洋行业特有职业的分类体系, 并积极纳入《职业分类大典》体系。
5.3 健全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5.3.1 加快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根据《关于同意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印发〈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 (试行) 〉的函》 (劳社部函[2006]217号) 要求, 应当尽快成立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逐步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和管理能力建设, 开展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 要进一步明确国家海洋局人事司和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职责分工, 各司其职, 充分体现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地位和职责。
5.3.2 加强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
随着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持续开展, 鉴定的职业 (工种) 种类将不断拓展, 鉴定的人员数量将不断增加, 现有的鉴定站将满足不了鉴定工作的需求。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 需要在沿海地区增设若干个鉴定站, 具体组织实施海洋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鉴定站承担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内容, 结合已有培训和鉴定能力, 逐步加强鉴定站管理人员以及培训和鉴定场地、设备等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队伍建设, 使鉴定站的基础能力能够满足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需求, 保障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
5.3.3 进一步完善培训教材、鉴定试题、职业标准等技术性文件
吸纳海洋行业的专业人员以及一线工作人员, 组建专家队伍。以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环境监测工、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浮标工、海洋生物调查工等海洋行业特有职业现有的技师等级培训讲义和鉴定试题为基础, 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实践, 编制初、中、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技能培训教材, 逐步开发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试题卷库, 维护并使其正常运行,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海洋行业分库。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技术的变化,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实践经验, 适时修编现有的海洋行业国家职业标准。
5.4 拓展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职业种类和鉴定对象范围
5.4.1 逐步拓展职业技能鉴定等级和职业 (工种) 种类
在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环境监测工、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浮标工、海洋生物调查工等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中开展技师等级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同时, 逐步开展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有条件的鉴定站, 可以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 开展高级技师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同时,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 结合海洋工作实际需要, 可以将海洋行业中出现的新职业 (工种) 以及“边缘”职业 (工种) , 纳入职业技能鉴定范畴。
5.4.2 逐步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范围
除了对国家海洋局系统单位内部的海洋行业特有职业人员开展培训和鉴定外, 应当逐步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范围。首先, 积极与涉海的高等院校、大专院校、技校等院校协商, 逐步推行“双证”制度, 将学校教学考核与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将涉及海洋行业特有职业 (工种) 的毕业生全部纳入职业技能鉴定范围。其次, 要不断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打破“白领”和“蓝领”界限, 鼓励传统的“白领”阶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此外, 要吸纳国家海洋局系统单位外部的海洋行业从业人员参加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将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范围逐步拓展到整个海洋行业, 促进整个行业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5.5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5.5.1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的证明, 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是我国劳动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海洋行业应该与国家政策接轨, 大力推行职业证书制度。新就业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员、海洋环境监测工、海洋水文气象调查工、海洋地质调查工、海洋浮标工、海洋生物调查工等职业 (工种) 的海洋行业技能型从业人员, 须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对已经就业的从事上述职业的技能型人员, 分期分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其中已经取得《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 逐步经过培训和鉴定完成《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转换, 积极推动, 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海洋行业主要职业的大部分技能型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有效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5.5.2 逐步推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结合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 逐步推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个人经培训和鉴定合格后, 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 可从事相应工作。海域使用测量、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价值评估、无居民海岛价值评估、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和海洋倾废检验等关系到国家公共安全和国家资产利益的专业, 可先行实行个人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同时, 海洋管理部门应当加快制定个人注册执业资格和单位资质的相关管理制度, 不断促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规范化管理, 逐步形成单位资质管理与个人执业资格管理相结合的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5.6 强化监督管理, 规范鉴定程序
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则》和国家海洋局有关规定, 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考务工作的管理, 加强考评员、质量督导员队伍聘用管理, 规范鉴定考务工作程序。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试题、统一证书”的要求,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按照规定程序, 由国家海洋局提供培训教材、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提供试卷、鉴定站进行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核发《职业资格证书》, 确保鉴定质量, 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6 结论
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海洋行业技能型从业人员素质, 为21世纪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一项事业性工作。目前, 我国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尚处于初步阶段, 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积极与国家有关政策接轨, 并不断扩大鉴定对象范围和规模, 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海洋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培养高技能海洋人才的重要举措[N].中国海洋报, 2006-11-21.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7.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10
关键词:弥勒,林业案件,现状,问题,对策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弥勒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州北部,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4′~103°49′, 北纬23°50′~24°40′。北依石林县、宜良县, 南接开远市、西邻华宁县、建水县, 东望泸西县、邱北县。地势北高南低,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年平均温度17.1℃, 年平均降雨量950.2㎜, 相对湿度73%, 最高海拔金顶山2315m, 最低海拔南盘江出境处862m, 相对高差1453m。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 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次之, 红壤是市境内分布最广的土壤。
1.2 社会经济状况
弥勒市辖10镇2乡, 129个村民委员会, 7个社区居委会, 1057个村小组。2012年末, 总人口52.78万人,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1.0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2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2.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72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13元, 全年粮食总产量23.6万t,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29元。
1.3 资源状况
1.3.1 森林资源
(1) 弥勒市土地总面积391127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1520hm2, 占59.2%;非林业用地面积159607hm2, 占40.8%;
(2) 弥勒市活立木总蓄积量6931480m3, 其中:有林地蓄积量6807980m3, 占98.2%;疏林地蓄积量13490m3, 占0.2%;散生木蓄积量25880m3, 占0.4%;四旁树蓄积量84130m3, 占1.2%;
(3) 弥勒市森林覆盖率40.2%, 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2.6%,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7.6%。
1.3.2 主要的野生动植物
弥勒市境内山多地少, 起伏不平, 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5%, 加上亚热带季风的影响, 小区域气候明显, 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1991年云南省林业学校的植物普查记载, 弥勒市有森林植物187科1169种。
主要植物:
(1) 用材林树种: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麻栎、直干桉、蓝桉、赤桉、园柏、藏柏、墨西哥柏、红椿、滇杨、喜树、梓树、黄连木、木荷、桤木、杉木、银荆、黑荆、枫杨、香樟等;
(2) 经济林树种:板栗、核桃、山楂、棕榈、乌桕、油桐、茶、桑、花椒、柑桔、桃、梨、柿、石榴、杏、枇杷、枣子等;
(3) 灌木树种:杨梅、余甘子、楠蚀、水红木、盐肤木、栎类、杜鹃、蔷薇、小铁子、车桑子、头状四照花、救军粮、苦刺、青皮刺等;
(4) 珍稀树种:榉树、南盘江苏铁、金丝楠木等;
(5) 引种树种:主要有小叶榕、高山榕、柳叶榕、印度榕、红河榕、天竺桂、云南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亮叶含笑、杜英、石楠、海枣、木莲、荷花玉兰、蓝花楹等200多种;
(6) 旱地草本:据1981年草场资源普查结果, 弥勒县草类有81科485种, 主要有黄背草、野枯草、扭黄茅、旱茅、白茅、龙须草、勾颖草、青香茅、紫茎泽兰、牛筋草、苍耳子、鬼针草、胜红蓟、求米草、大苞鸭趾草、狗牙根、圆叶牵牛、马塘、锦葵、龙葵等;
(7) 湿地植物:根据2012年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涉及湿地植物群系52个, 41科, 98种, 主要有喜旱莲子草、荩草、蒿草、莎草、李氏禾、木贼、酸模叶蓼、两栖蓼、红蓼、双穗雀稗、水稗、三角假冷蕨、马鞭草、芦苇、水葫芦、马来眼子菜、大漂、皇竹草、狗尾草、积雪草、茭草、薄荷、水葱、菖蒲、灯心草、过江藤、凤眼莲、水金凤等。
主要动物:
(1) 鸟类:猫头鹰、昆雉鸡、白腹锦鸡、啄木鸟、鹧鸪、黑颈长尾雉、竹鸡、灰喜鹊、画眉、海鸥、野鸭、白鹭鸶等;
(2) 爬行类:青蛇、麻蛇、脆蛇、眼镜蛇、乌梢蛇、黑蛇等;
(3) 兽类:穿山甲、猕猴、獐子、黄鼠狼、野猫、林麝、破脸狗、赤狐、野猪等;
(4) 鱼类:鲤鱼、草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银鱼、细鳞鱼等;
(5) 昆虫类:松毛虫、小蠹虫、刺蛾、金龟子、七星瓢虫、赤眼蜂等。
2 林业技术鉴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弥勒市涉林案件种类繁多, 主要有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 (征) 用林地、森林火灾、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和采伐毁坏珍稀树种、古树名木等。目前林业局固定一名工程师, 当发生林业案件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时, 局里临时在下设的林政科或规划队指派另一名工程师配合专职工程师进行涉林案件的技术鉴定工作, 鉴定报告未经相关的科室审核, 直接提交办案单位。
2.1 机构不健全, 技术力量薄弱
弥勒市未成立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领导小组, 未设立专门的林业案件技术鉴定科室, 发生涉林案件时均由市林业局临时指派相关科室的技术人员进行鉴定, 而这些技术人员虽然具有林业工程师资格证书, 但从未参加过相关的技术培训, 未取得相应的林业案件技术鉴定资格证书, 更没有参加过森林资源一、二、三类调查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因无组织作保障, 导致林业技术鉴定工作各人为阵, 形成无序局面, 这不利于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学识交流和水平的提高。另外, 当当事人对技术鉴定结果有争议时, 无权威鉴定单位作裁决, 这不利于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影响办案效率。
2.2 制度不健全, 责任不明确
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具有时效性强、工作量大、危险性高等特点, 由于弥勒市缺乏相应的工作和保障制度, 涉林案件技术鉴定都是由市林业局临时指派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自由性大, 责权利不明确, 分工不细致, 致使鉴定人员工作热情不高, 责任心不强, 鉴定工作不仔细、报告内容不详实的情况时有发生, 鉴定结果不审查, 盲目轻信, 拿来就用, 其准确性和客观性往往得不到办案单位和当事人的认可, 容易导致案件复查。
2.3 依据不统一, 数据不客观
当前弥勒市对涉林案件技术鉴定的方法、依据以及引用的数据尚未统一, 鉴定过程中各自为政、五花八门, 凭自己的经验进行, 如对盗伐案件中蓄积量的计算, 非法占 (征) 用林地的面积计算, 森林火灾案件中植被恢复费是否计入、经济果木林的损失计算等, 出现不同的人对同一林地所做的鉴定结果不一致, 不能客观反映实地的情况, 这样不仅会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也严重地破坏了法律的统一和尊严。鉴定报告中同样存在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行文不规范的问题, 其附表的填写和附图的制作专业名词不规范, 未统一格式, 图纸误差较大, 严重影响了案件查处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4 法律意识淡薄, 鉴定工作困难
林业案件的特点, 主要发生在交通不便, 山高坡陡, 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 法律意识淡薄的地方, 往往报案不及时,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案发现场得不到有效保护, 导致大量证据灭失或发生改变, 给林业技术鉴定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严重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 对策和建议
3.1 成立鉴定机构, 确定鉴定人员
建议弥勒市林业局成立林业技术鉴定机构, 办公室设在业务性较强的科室, 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办公, 配备目前较为先进的林业调查工具、设备。林业案件技术鉴定人员, 除拥有林业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外, 还需参加过森林资源一、二、三类调查, 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地履行林业技术鉴定工作职责, 在本专业领域中有一定的造诣, 是本专业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并参加过省州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的学习, 取得合格证书。林业案件技术鉴定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 要不断提升鉴定人员的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意识、业务技术水平。林业案件技术鉴定报告, 事关社会稳定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应严守鉴定纪律, 需经鉴定机构审定后, 提交办案单位, 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合法性。
3.2 完善制度建设, 提供保障措施
林业技术鉴定工作, 是野外作业, 技术含量高, 条件较为艰苦, 风吹日晒雨淋、遇毒蛇是司空见惯的事, 根据鉴定工作的需要,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 明确责任, 细化分工, 提供保障是完全必要的。鉴定人员极易受到意外伤害, 建议对林业鉴定技术人员实行特殊的劳动保障制度, 政府部门应安排出一定的经费给鉴定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并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给予鉴定人员相应的补助或奖励, 使责任和利益挂钩, 提高鉴定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保障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有效打击林业违法犯罪分子, 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完善林业案件技术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和错误鉴定责任追究制度。
3.3 规范鉴定方法, 统一技术标准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业执法行为, 客观、公正、公平处理涉林案件, 使鉴定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真实状况, 切实减少因技术标准不统一而出现的鉴定结果不同的现象发生, 结合弥勒市的实际情况, 针对鉴定过程中涉及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弥勒市林业局应出台《弥勒市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的若干规定》, 明确林业技术鉴定的原则、要求和工作程序, 技术鉴定的含意和分类, 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权利与义务, 鉴定报告要求, 技术鉴定的收费标准等, 分别对盗伐、滥伐林木案件, 非法占 (征) 用林地案件, 森林火灾案件, 非法捕杀野生动物案件, 非法采伐、毁坏野生植物案件, 非法采伐、毁坏古树名木案件的技术鉴定, 明确统一的技术标准, 明确计算方法, 确认引用数据出处, 规范报告文本格式和附表、附图等, 注重当事人的知情权, 确保鉴定方法有章可循、测算标准有据可依、鉴定报告内容详实、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3.4 加强宣传, 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弥勒市广大的农村是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沿阵地, 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对搞好森林资源管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切实提高林区群众的法制观念, 增强法制意识, 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森林保护工作中来, 积极举报涉林案件、保护案发现场, 协助工程技术人员搞好鉴定工作, 达到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打击林业违法犯罪、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国家生态建设成果的目的。
3.5 制定林业技术鉴定的收费标准
林业案件技术鉴定, 需要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2位以上技术人员才能完成, 各类案件错综复杂, 鉴定成本较高, 可向申请林业技术鉴定的当事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按毁坏林地的面积或林木蓄积的多少来收取费用。费用可用来更新技术设备, 并奖励林业案件技术鉴定人员, 谁鉴定谁负责,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林业案件技术鉴定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李炳凯, 黄杏模.设立林业案件的技术鉴定机构势在必行[J].林业调查规划, 2001, 26 (2) :10~12.
[2]郑建官.对审理林业案件过程中有关技术鉴定问题的思考[J].华东森林经理, 2000 (2) :26~28.
建筑物危房鉴定及处置分析 篇11
关键词:建筑物;危房鉴定;处置
危房,也就是危险房屋。根据《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危险房屋是指一些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并且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对于建筑物危房的鉴定有专门的部门根据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来进行的,危房本身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威胁,所以对于危房的鉴定完成后要及时的下发危险房屋通知书,以确保人们居住环境的安全和维护社会权益。
一、建筑物危房的鉴定
1.鉴定原则
(1)应该以总体的结构构件和地基基础的危险鉴定作为依据,还要全面的分析建筑物的整体历史状况、发展的状态以及有没有经历过重大自然因素的影响等等,根据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合理的进行判断。
(2)要对结构构件和地质基础进行严格的排查和鉴定,判断结构构件存在的危险因素是否孤立,如若是孤立存在则对于建筑物无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结构构件存在的危险是彼此之间相关联的,那么则要进行危险的防范,并且要合理的计算出建筑物危险的范围,保证鉴定的严格性和准确性。
(3)在鉴定中充分的考虑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解建筑物的老化程度和历史状态,研究其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根据建筑物的现有调查资料预见危险对建筑物结构构件和地基的影响以及危险的范围。
2.建筑物危房的分类及危险范围的判定
建筑物危房分为整幢危房和局部危房。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整幢危房就是有可能发生整体倒塌的建筑物,局部危房就是有可能局部倒塌的建筑物。
(1)整幢危房
建筑物整幢危房的判定可以根据以下的几个特征来进行:
①梁、墙、混凝土、框架结构发生了危险,随时可以导致整体结构的坍塌和损坏。
②由于地基发生损坏而危害了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使建筑物坍塌。
③由于檩条而引起的房顶坍塌,造成危害并危机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④因一些拱体结构的损坏而造成的坍塌。
以上的这些情况都是属于建筑物整幢危房,会给人们的身命安全以及周围的环境造成嚴重的威胁。
(2)局部危房
局部危房的诱发因素和整幢危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局部危房的危险性没有整幢危房那么严重,是由于地基、混凝土、檩条等的部分损坏造成的部分建筑物结构的坍塌,不会严重到使整幢的建筑物坍塌,但是还是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威胁,应该进行严格的鉴定管理并及时的处置。
二、建筑物危房处置措施
1.加强对建筑物危房的改造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虽然高速的发展,但是社会上依然存在很多的危险房屋,它们大多年代比较久远,经历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建筑物本身受到了摧残,同时也存在一些长时间下认为的损坏。所以要加强对此类建筑物的改造,消除建筑物本身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由于房屋坍塌而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另外在改造的过程中最好做到合理的规划,根据建筑物划分出需要改造的建筑群进行统一的修复,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管理,并且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从而极大的提升改造的效率和水平。
2.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维护
“重建设,轻管理”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中存在的弊端,管理维护在对于建筑物本身来讲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我国很多的建筑物在建成之后根本没有完善的管理团队和管理的方案,这样的管理缺失造成了建筑物在时间的积累中和使用过程中慢慢损坏,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物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载体,要想更加优质的生活必需对这个载体进行好好的保护。所以在建筑物的使用中应该进行合理的维护,定期的对建筑物进行除尘、通风、更换新设备,防止由于设备的老化而引起一些安全事故或者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定期的维护可以减少建筑物的损坏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由于损坏维修费用的支出。在对建筑物定期的维护中可以保障建筑物使用中的安全,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活权益。
3.严格控制建筑物在使用中的安全管理
不管对于任何的东西来讲,使用的过程就是消耗生命的过程,所以说对于建筑物的使用也在无形之中透支着建筑物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使用中的安全管理,例如很多的住户在装修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随意的改造房屋的结构,将一些墙面打穿或者是除掉,这样的做好随意建筑物是有很大的伤害的。建筑物是设计者根据各方面的要求和条件综合而来的一个最好的产物,起初的一切是合理的,但是住户便在使用中打破了这份合理性,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一些墙体的改造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计算和考察,在保证没有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需求的满足,最大程度的保护建筑物,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隐患。
三、结语
建筑物危房的鉴定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权益,虽然建筑行业在今天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做好建筑物危房的鉴定工作,加强对危险建筑物的改造,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维护并控制和保障使用中的安全,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同时降低安全隐患,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罗先平. 建筑物危房鉴定及处置对策[J]. 科技资讯,2006,25:65-66.
[2]王萍. 城镇房屋建筑物使用安全性能评价及管理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程晟亚. 论广州市危险房屋管理的立法完善[D].湖南大学,2013.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 篇12
一、辽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源于农机行业工人技术培训和等级考核。1999年, 农业—227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成立, 挂靠到辽宁省农业机械鉴定站, 负责全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管理与鉴定工作。为推动这些新工作的开展, 省农机局把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列入考核目标, 在全省设立了50个技能培训鉴定基地, 由各市农机局派专人负责基地管理, 由省农机鉴定站负责指导各基地的鉴定工作, 初步建立起省、市农机行政机构主抓, 鉴定站及鉴定基地具体抓农机技术鉴定体系。10年来累计鉴定16600人, 鉴定工种17种, 包括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工、维修电工、焊工、农机营销员等, 考评员260人, 质量督导员5人, 基本满足了鉴定工作的需要, 保证了鉴定工作质量,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省农机鉴定站由此连年荣获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
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辽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全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检查中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领导重视不够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 各级农机部门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已经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特别在经济发达和劳务输出比较多的地区, 有的领导亲自下乡到农民炕头去宣传有关职业资格准入的重要性, 人们对职业证书的认知度有了很大提高。相比较而言, 已取得国家资格证书的人员比未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 有的领导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视不够, 致使当地鉴定工作处于空白。
2. 培训力度不够鉴定对象文化素质低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 辽宁农机校有的被合并, 有的被转卖, 农机培训力量不断削弱, 一些人员想参加培训但无处可去。目前, 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企业, 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不经过培训, 难以按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鉴定。但这些人的实际操作水平能够达到所需的证书等级。因此, 需要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文化素质, 使其文化水平达到等级标准, 保证鉴定工作依法规范地进行。
3. 资金投入不足鉴定设备匮乏
目前, 辽宁省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鉴定设备匮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鉴定设备就谈不上技能操作考试。由于没有财政投入, 鉴定站光靠自身积累, 难以有效改善鉴定条件, 鉴定设备多数靠租借解决, 不利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健康长远发展。
4. 考评员素质不高
考评员素质不高的原因在于:一是考评员行政推荐工作与鉴定工作相脱节。考评员推荐工作由省、市农机主管部门推荐, 他们推荐的往往是行政管理人员, 而不懂专业技术, 无法满足技能考评的需要。二是后期培训与考核相脱节。考评员取得证书后的培训与考核没跟上, 致使他们对鉴定的法律法规及鉴定程序不学习、不运用, 考评水平差。
三、对策
1. 领导重视行政推动是关键
培养造就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技能人才, 建立合理的技能评价体系, 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需要领导重视, 行政推动, 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 一把手亲自抓, 各市层层落实责任状, 以全省农机修理部为工作切入点, 大力推行农机修理工资格准入制度, 使人们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有大的提升。
2. 健全体系专人负责是前提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分散在广大农村, 因此要始终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 不仅省级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 每个县也需设立培训鉴定基地。一是扶持农机校发展, 充分发挥农机校在农机行业职能鉴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把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基地投入。各地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基地建设投入, 完善试验鉴定设备, 健全鉴定体系, 提高职业技能鉴定效率。三是各市局负责基地行政领导, 鉴定站负责基地业务指导与监督, 每个基地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通过建立起有效的鉴定体系, 保证鉴定工作质量。
3. 结合业务履行职责是抓手
提高农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是农机主管部门的职责。“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加强考评员队伍业务培训, 从专业角度来培训, 注重实际操作, 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能够担当起技能鉴定的考核工作。建议已取得资格的考评员每年都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能水平培训, 并进行考核, 优者给予适当奖励, 劣者取消其考评员资格。各地在推荐考评员时, 要把技能水平较高的人员推荐上来, 以保证鉴定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4. 宣传发动以点带面是途径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 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利用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发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信息。三是利用“3.15”打假等活动, 到现场发传单进行宣传。四是在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召开现场会、演示会等, 以点带面,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广泛宣传,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提高人们的认知度。
5. 完善制度规范运行是保证
质量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生命。多年来, 按照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各基地建立了较全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制度。但在实践中, 需要严格执行, 省级鉴定站每两年对基地进行一次质量大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每2年省里要对基地进行一次质量大检查和开展评比表彰活动, 及时交流典型经验, 推动工作开展。
6. 理顺关系抓好服务是基础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工作, 需要多部门配合, 不仅是农机部门内部的事, 还涉及工商、劳动等其他部门。要与农机管理、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机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把农机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有机融合, 相互补充, 使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序开展。在核发农机修理网点证照时还需与工商部门协作, 加大农机修理工准入制度推进。同时,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又是资格认证服务, 服务态度和质量水平直接影响鉴定对象的感受。在鉴定考试中, 买一支笔、吃一顿饭、送证书到家等服务形式, 会使他们倍感亲切。
7. 开拓创新持续发展是方向
【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司法鉴定工作现状调研报告09-02
司法会计鉴定制度分析07-08
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的案例分析12-01
浅谈对司法鉴定资料的甄别及使用论文11-08
公司法案例及分析07-13
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意见书(司法鉴定文书)——(司法行政,意见书)07-29
公司法案例分析及思考题09-07
司法鉴定制度06-19
司法鉴定岗位09-09
司法鉴定改革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