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基础知识

2024-06-28

林学基础知识(共9篇)

林学基础知识 篇1

我国是少林的国家, 森林资源的贫乏和粗放利用, 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造成生态条件恶化, 林产品供需矛盾尖锐, 自然灾害频仍。

虽然,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 但是由于我国领导重视林业发展, 重视对林业方面的投入, 使我国林业发展中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实施和稳步推进“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我国未来的林学基础研究要关注林业生态建设, 围绕我国林业重大工程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索, 促进源头创新, 使基础研究真正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引擎。

未来几年我国林学基础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一、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旨在解决退耕还林和天然林恢复和保护等林业重大工程中重要的基础问题。1998年, 国家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工程,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成绩可喜, 但是由于对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缺乏认识, 工程建设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导致事倍功半。基础研究的滞后已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深入开展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对于促进林业重大工程实施的科学化, 提高效率, 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树木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继拟南芥菜和水稻之后, 杨树是第三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高等植物, 该序列已于2004年9月向社会公布。解读基因组序列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 探讨树木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学规律已经成为国际林学基础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西方发达国家如加拿大、瑞典和美国等已先后将杨树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作为林学基础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 启动和实施了各类研究项目。我国林学基础研究相对滞后, 树木基础生物学规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对林业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视, 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杨树全基因组序列, 大力发展树木基础生物学研究,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争取在一些领域获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三、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

森林生物灾害 (包括病、虫、鼠害) 严重损害着我国森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 威胁着人民的生态安全, 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气候的变化, 人为过度干扰, 人工林树种单一, 境外危险性有害生物频频传入等, 全国森林生物灾害的发生日趋严重, 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 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是常发性森林生物灾害面积大并日趋严重;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损失严重。因此加强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的基础研究, 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森林有害生物管理必须走可持续控制的道路。把森林有害生物纳入到森林大系统中去, 将有害生物—寄主树种—天敌—环境因子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综合研究, 揭示生物灾害发生的机制, 重视有害生物动态, 发生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发挥森林本身对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持续控制能力, 应用生态和生物工程手段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调控。

四、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 但存在着经营粗放、生产力低下、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低产林面积大、效益不高等问题。展望未来, 人工林的培育和可持续经营已成为我国木材供应战略的必然选择。开展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了解森林生产力形成规律, 科学合理地指导人工林生产, 实现森林经营的最优化, 提高森林生产效率,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森林产品的需求。今后要加强和注重主要造林树种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学基础;人工林丰产抚育的最优化条件和可持续经营;天然林、人工林等森林动态生长规律及调控的研究;主要生态类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及其原理;森林生长动态模拟及预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五、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多世代遗传改良理论和育种方法创新

我国的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人工杂交和选育, 培养出了一大批速生、抗逆的人工林无性系, 特别在杨树三倍体育种方面, 走在世界前列;落叶松、马尾松和桉树杂交优势获得利用;主要树种的地理变异模式、多世代遗传改良、分子辅助育种及早期测定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树木性状改良已由单一性状向抗逆、抗病虫和材性改良多性状改良发展。然而, 由于过去比较重视育种实践, 而林木遗传理论和育种原理的研究相对滞后, 对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缺乏认识, 遗传改良理论和育种策略往往套用一年生作物的, 大大制约了林木育种进程, 成为林木遗传改良发展的瓶颈。因此, 深入研究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 建立、发展和完善多世代遗传改良理论, 创新木本植物育种方法, 认识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将成为我国林学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方面。

六、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既是林学的重要科学问题, 也是生态学关注的重点。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有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森林对环境变化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二是环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林学学科更加注重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森林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等科学问题。

林学基础知识 篇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3-07 11:34:00 ]作者:赵岩岩 尹庆涛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林学理论 提高水平木材检验工作

论文摘要:木材检验直接影响森工企业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加强和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根据多年在林区基层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了林学基础理论与木材检验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希望能够为广大的木材检验工作者作一个参考。

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是在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贫乏的现实条件下使有限的木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有部分木材检验人员仍沿袭着过去的观念,认为木材检验人员只是单纯的查数和记账的点数工,如何最大化利用森林资源没有太大关系。这显然不适应当前的森工企业发展的现状。针对这样的问题总结出一套充分结合林学基础理论来迅速提高木材检验水平的初步设想,是可以实施的。

通过对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基础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这几大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林学基础理论在木材检验中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一直到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的全过程。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几乎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由此可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是相当重要的。

1.充分掌握测树学造材理论基础,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授如何合理造材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只有足够的测树学造材理论支撑,才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例如:原条量材设计是木材生产过程中,继打枝后的第一道工序,把每根原条设计成若于段原木产品,而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段原木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量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如果量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和产值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坏材带好材,长材短造,优材劣造,致使原木质量下降,浪费森林资源。又例如合理造材中的“三先三后”即优先设计先造特级原木,后造加工用原木;先造长材,后造短材;先造优质材,后造劣质材。“三要三杜绝”,即要量材造材,杜绝粗制滥造;要量尺标准准确,杜绝超长短尺;要材尽其用,杜绝浪费木材。还要摸索和总结本地区原条病腐规律。内外腐和缺陷的掌握和区分,要总结出一套本地不同树种不同情况的病腐规律,使原条造材日趋合理。

2.充分掌握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基础,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是整个林学科研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本材检验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林学理论之

一。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是摆在我们榆验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何提高原条出材率上做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对各林场所的木材按林层、树种和胸径进行抽样调查,对伐倒后原条的具体情况进行树干解析,根据具体的林分材种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材种,即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树种,即水曲柳、红松、榆木;优先选造优质材种,即胶合板材、加工用材的原则。实施对原条优良部分优材优用,对梢头木、枝丫和劈裂部分,凡有价值、符合木材标准要求的都要造材利用。在保证提高造材出材率的前提下,考虑市场畅销且售价高的树材种,使两者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有限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做到材尽其用。

3.充分掌握森林计测学、测树学中树木计测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误差

在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工作中,我们往往并不注重计测方法、计测误差等理论。但如果想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就必须充分学习森林计测学和测树学中的树木计测理论,把住伐区木材检验关。在伐区木材检验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木材标准,要特别注意原木不规则断面的径级以及弯曲、内腐、外腐等常见问题的判断与检查,做好归楞描号工作,达不到标准的木材一律不准下山。对归楞装车木材检尺要严格控制,装车时检验员要装一根检一根。要充分借鉴伐倒木测定中的各种误差处理方式,对误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森林计测学作为基础的话,就无从谈起误差的处理了,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木材检验人员,学握足够的森林计测学理论是基本的要求。4.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5.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深入了解节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其中,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承重结构所用木材的分等,与节子尺寸的大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节子影响利用的程度,主要是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尺寸大小、密集程度和术材的用途等而定。传统意义上的木材检验技术,一般是被动地去检验节子,很少研究节子的生长规律。现代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利用林分生长模型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建立节子生长的预估方法,通过对某林区的5块针叶树标准地1O株解析木的节子剖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初步的节子直径分布散点,尝试了预估树木节子最大直径的方法,经过初步的检验,效果良好。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实验木的平均直径(纵轴)的垂直分布趋势是从伐根到人约树高的55%处逐渐增加,然后再向上逐渐减少,但趋势趋于平缓。树木下部的节子较小,最大的节子分布在树木的中间部位。树干上部基本没有节子。这个规律为有些地区针叶树种的木材检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作用。因为具体的树种有各自的生长规律,本文仅仅提供了一种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的理论方法的思路,也仅仅对有些地区所调查的较小区域有效,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必将成为广大林区木材检验以至于林分生长预测等方面作出新的突破。总之,通过木材检验人员的自身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可以使有限的木材能拥有最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给森工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应尽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宫凤林.浅析木材检验对禾材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2]朱建伟,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2002,8.

[3]赵宗辉,齐忠民.对如何强化木材检验管理的几点建议[J].林区教学,2006,5.[4]悸强,王晓莉.强化木材检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32.

林学基础知识 篇3

关键词:林学基础论,检查监督,传统手段

我国现在还只是发展中国家, 为了追赶上西方那些发达国家的脚步,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 各地开始了大量的植树造林活动。而木材的增加对我国的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木材检测水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因此我们要寻求提高检验水平的方法。

1 测树学的理论基础对木材检验工作的作用

测树学的造材理论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一部分, 测树学造材理论对于科学合理提高造材水平至关重要。众所周知, 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包括了针对森林资源而进行的区划与分类以及使用相关的技术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森林资源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森林生态系统, 又包括了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某种社会与经济方面的需求。测树学也称森林计测学, 即指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 进而研究与森林相关的林木、林分以及木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重量等测算与收获预估理论及其技术的一门学科。当传统的木材检验手段无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后, 木材检验手段必段到林学理论中去汲取更多的营养。森林计测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通过合理造材达到从有限的木材资源中获取最大的超额经济效益的方法。木材检验人员只有从森林计测学中汲取了足够的营养才能够提高其自然的木材检验专业技术水平, 才能够对我国的有限的森林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开发与利用。许多木材检验人员对于如何通过检验人员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心存困惑, 在此仅举一例加以说明。比如:同样的原条量材, 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木材检验人员对其造材的方法就各不相同, 如果学习了森林计测学的理论就可以较为合理地将其设计成降低缺陷, 提高利用率的分段方法。而没有相关林学知识的木材检验人员在根据以往的传统的固定的分段方法分段就会使得原条出现极其严重的浪费。甚至还会出现好材坏造、长材短造、优材劣造等极为严重的情况。比较两种不同的造材方法就会发现, 原来不同的造材方法真的会给同样的原木带来不同的“命运”。不同的造材方法所形成的使用价值与质量产生的巨大差异可以给林业产业带来差异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学习了森林计测学以后, 木材检验人员就可以做到先优后劣、先长后短、先特后加, 务使优劣得所, 材尽其用。还要摸索和总结本地区原条病腐规律。内外腐和缺陷的掌握和区分, 要总结出一套本地不同树种不同情况的病腐规律, 使原条造材日趋合理。

2 掌握树干解析理论的作用

众所周知, 树干是树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树木的使用主要就是指对树干的利用, 树干解析理论是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 所以对于检验人员来说也是必须掌握的。在检验工作人员对每种木材进行检查时, 需要对木材进行更深入地了解才能准确地掌握木材的质量数据。根据树干解析理论, 可以确定出木材的内部结构, 对木材的强度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木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被用作建筑用料的, 所以木材需要具有一定的承受荷载的能力, 木材的承载能力主要决定于木材的结构, 比如木材的纤维排列。有些检验人员仅凭肉眼观察来确定木材的质量这是不正确的, 还应该对木材的内部结构进行检验, 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掌握树干解析理论对于木材检验工作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3 对森林设计学的重视

在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工作中, 我们往往并不注重计测方法、计测误差等理论。但如果想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就必须充分学习森林计测学和测树学中的树木计测理论, 把住伐区木材检验关。在伐区木材检验中,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木材标准, 要特别注意原木不规则断面的径级以及弯曲、内腐、外腐等常见问题的判断与检查, 做好归楞描号工作, 达不到标准的木材一律不准下山。如果没有森林计测学作为基础的话, 就无从谈起误差的处理了。

4 森林经理学的作用

通过对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基础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这几大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 进而通过林学基础理论在木材检验中的应用来提高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 一直到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的全过程。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几乎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由此可见, 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是相当重要的。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 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 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 认真学习木材标准, 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

5 对于林分生长模型理论的掌握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 其中, 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 也是现代术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 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 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 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承重结构所用木材的分等, 与节子尺寸的大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节子影响利用的程度, 主要是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尺寸大小、密集程度和术材的用途等而定。

6 加强对于木材检验人员的培养力度

结合目前我国木材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我国的木材检验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为了普及林学基础知识在木材检验工作中的应用, 相关人员还应该进行对木材检验人员的培训力度, 让他们掌握林学基础知识并认识到林学基础知识对于提高木材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意义。

结束语

林学毕业实习 篇4

一、实习时间

2015.11.9-2016.2.20

二、实习单位简介及岗位介绍

单位简介: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多学科公益类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森林生态、林木育种、造林经营、经济林选育、森林保护、园林绿化、社会林业、木材加工、林产化工、药用植物开发等研究工作,并承担林业及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施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监理、新品种推广及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工作。1980年以来,已承接国家风景名胜区、农林行业林业工程(营造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综合开发与科技园区、林产工业、林产化学、生化生物工程)和市政公用行业风景园林等工程项目的科学考察(调查)、规划、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任务300多项。高山森林研究所就是其中一个研究所,主要负责高山地区林业工程调查等项目。

岗位简介:高山森林研究所的技术岗位主要职责是对林业调查专业知识掌握踏实,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对外业调查所需技术掌握到位,所调查内容必须真实专业可靠,以及内业数据处理使用的Arcgis运用自如。

二、实习内容 我的整个实习时间是从2015年11月9日到2016年2月20日结束,一共经历了4个月的时间。实习单位是是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山森林研究所。

实习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技术知识。

因为高山森林研究所正要开展绵阳市平武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项目,我作为调查的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调查技术细则以及调查实地概况的自然条件等情况,前两周我主要学习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细则,踏实掌握整个调查方案细则,外业调查流程以及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比如对地形图的识别及地形图图示图标正确判断等,了解学习了当地主要树种特征特性,以便调查认对树种。

第二部分,专业培训。

在高山所实习半个月后,我对我们即将要做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有了完整全面的学习了解。接下来单位对我们所有的技术员在宽坝林场做了专业的培训,是由专业老师对我们在认树、识别地形图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花了两周的时间,以自身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以及老师专业指导,终于学会整个调查技术流程。在做专业培训前看两周的调查细则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而且还会担心对地形图识别以及实地认树准确性。但经过两周的专业培训后,我进步特别大,心理上也克服了恐惧,欣然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这个培训对之后的外业调查打下了非常牢靠的基础。

第三部分,工作 在自己学习和专业培训后,我们开始到平武县全面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我们一共有30多人的一个大团队,分为5个组进行每个乡镇的调查。整个调查井然有序的进行,我们一个小组有一个带路人(村长或村支书,必须是对村子地理界限熟知的村干部),我和我的搭档一人看图一人记录小班卡片,每天都是7点半准时出发调查,冬天难免遇到雾天,爬到山上还需要等雾都散开,才能进展我们的工作。类似的困难遇到过很多,但是我们都克服解决并坚持下来,圆满完成这次外业调查。

完成外业调查后,接着就是对数据的处理,具体就是把小班卡片上记录的内容输成一个表再和用Arcgis衔接在图上,完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没做之前以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就是输入数据而已,其实自己上手完成这个事才发现会有很多琐碎的小问题,记录人的字迹或者术语的不统一,这些都是很小但是又很重要的问题,毕竟这已经是调查最后一步,这些数据还要为打样地做基础,是不能出任何差错的,只能非常耐心细心的输入数据看图衔接好图和数据。

三、心得体会

这次实习磨去了我的浮躁,让我变坚强,因为我要完成任务,所以在爬山时我不能像去旅游那样不想爬就不爬了,而是必须坚持必须到达我们要到的目的地,激发了我之前没有的潜能,我没想到自己也能坚持和队友完成这个任务。所以这次实习我体会是非常深刻的,我特别感谢和我一起坚持的队友在大雪中在风雨中我们都不曾放弃过!在输数据过程中我必须细心而且耐心,才能做好工作,不让之前的外业调查数据到最后一步出差错。

在几个月的实习里,我学会了适应生存环境,乐观面对生活,还提高了自己的交流能力,因为我们经常要和村干部村民沟通,和他们约时间安排工作人员配合我们调查完成工作,其中都遇到过困难,但本着完成工作都想尽办法克服了这些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动手能力,我知道这些给我的仅是初步的经验累积,对于迈向社会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生活除外,在假日我都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更多学习的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我相信自己只要愿意付出,踏踏实实做事那么我是会成功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是我团队意识加深了非常多,我们一个大团队一起工作一起努力完成工作我在很多时候都是非常感动的,我们在调查中有下雪天但是必须坚持,在很艰苦的环境下我们一起努力,那时候真的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为了最终的目的地努力的往上爬,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处理好团队中一些小矛盾小争执,大家能够快乐的工作还收获到最单纯的友谊!

刺槐林学特性及造林技术 篇5

关键词:刺槐,林学特性,播种育苗,造林,抚育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 又名洋槐, 属蝶形花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花期5—6月, 花为白色, 有香味, 穗状花序;果实为荚果, 每个果荚中有4~10粒种子。生长迅速, 木质坚韧, 纹理细致, 有弹性, 是建筑、家具等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1,2,3]。刺槐生长迅速, 对土壤要求不严, 萌蘖性强, 根系发达, 根具有根瘤共生, 能吸收利用空气中的氮素, 具有很好的改良土壤作用[4,5], 对土壤要求不严, 有一定的耐干旱、瘠薄、盐碱、沙埋、高温和抗烟害的能力。因而是西北、华北地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城乡绿化的优良树种。枝叶含氮量高, 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花期较长, 稠密芳香, 是上等的蜜源植物和香料。

1 林学特性

刺槐为喜光树种, 一般阳坡比阴坡生长好。在海拔400~1 200 m地带生长最好, 最适年平均气温5~7℃, 幼龄期枝条常遭冻害。刺槐具有强大的根系, 分布较浅, 多集中在表土层5~50 cm内, 呈放射状伸展, 交织成网, 固土性能较强, 能适应土壤和大气的干旱, 在华北、西北黄土丘陵和荒山阳坡及沙荒地带均能正常生长。

2 造林技术

2.1 采种

刺槐种子于8—9月成熟, 荚果由绿色变赤褐色, 荚皮变硬, 呈干枯状, 种子发硬有光泽, 即成熟。应适时进行采种。刺槐荚果虽能长期不落、不开裂, 但采种过晚, 种子易受到种子小蜂和种子麦蛾的危害。采集后晒干, 脱离后装袋干藏。

2.2 种子处理

刺槐种皮厚而坚硬, 不易透水, 且具有很多的硬粒或杂质, 播种前, 用清水漂浮种子, 去除杂质或硬粒, 可用热水 (20℃) 浸种24 h待种子吸水膨胀后即可播种。或对去杂质后的种子用40℃左右的热水烫种10 min后立即捞出堆积在地面, 待种子表皮水分晾散即可播种。

2.3 播种育苗

刺槐苗期怕涝、怕风、怕寒, 盐碱, 苗圃地宜选择砂壤土。播种多在春季晚霜过后进行越早越好。春季特别干旱的风大地区要提前对播种地进行平整做床、浇水, 待地表晾散后即可播种。秋季宜晚, 在初冬上冻前为好, 以防播后种子发芽。

播种方式以床作条播或大垄条播为多。播种量75~105 kg/hm2, 深度以2~3 cm为宜, 播种后轻轻镇压, 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一年生苗高1 m即可出圃造林。一般产苗22.5万株/hm2左右。经多次间苗, 留5.25万株/hm2培育大苗。圃地不易连作, 并注意排水。连作苗木生长不良且易遭病虫为害。前茬易选择油松、臭椿、紫穗槐、杨树、侧柏等轮作, 避免选择蔬菜或红薯地轮作。

2.4 造林

主要采用植苗造林。平原、沙地多采用全面、带状或穴状整;山地采用水平节、水平沟、鱼鳞坑等;盐碱地多采用台田或高垄整地。在植苗方法上, 有带干和截干造林2种。在春季多风而干旱寒冷地区, 截干造林效果较好。在气候温暖、湿润、少风的地区, 采取带干造林。截干高度为5~10 cm, 栽植时露出地面2~3 cm。

刺槐枝杈较多, 干形差, 造林密度要适当加大, 以促进林分及早郁蔽, 培育优良干形。但郁蔽后要及时调整密度, 增加光照, 进行抚育间伐, 才能促进生长。造林密度要根据林种、立地条件和经营的集约程度而定。在厚层土上可适当少些。一般可与杨、柳、榆、臭椿、紫穗槐等乡土树种带状混交造林, 刺槐2~6行, 其他4~6行。而且混交林中刺槐的生长量大于其纯林。提高生长量, 减少病虫害、稳定林风, 在造林中大量提倡。

2.5 抚育管理

刺槐造林后的第1~3年, 分别要进行除草松土3、2、1次。在除草松土的同时, 应及时摘除多余的萌芽, 以利于幼树生长。对截干造林的丛生枝, 应在冬季除去多余的萌蘖枝条, 保留1枝主干。如果幼树干直, 生长不良, 可于早期进行平茬复壮, 再在萌生的枝条中选留1株健壮枝条即可。造林2~3年后, 要进行修枝。宜在5—6月林木生长盛期, 修去根部萌生的乱枝及树干上的侧枝。修枝强度可用冠干比表示, 树高3 m以上的, 冠干比保持3∶1;树高3~6 m的, 冠干比保持3∶2;6 m以上的为2∶1或2∶3。

参考文献

[1]伍征明.刺槐的经济价值与造林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 2002 (1) :79-80, 86.

[2]谢圣冬.刺槐的选育及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57, 61.

[3]戴军士.浅析平凉崆峒区刺槐造林树种的适生性及技术要点[J].甘肃科技, 2012 (5) :153-154.

[4]陈金平, 兰再平, 杨慎骄, 等.黄河故道不同灌水方式刺槐人工林幼树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特性[J].生态学报, 2015 (8) :1-9.

沉重的追忆——许家林学行纪事 篇6

家林走了, 会计界失去了一位寻道士

八月二十三日农历处暑, 这个送走武汉百年不遇酷暑夏天的日子, 并没有消除我的愁绪。我与会计界的同仁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 在武汉送走了活跃于当代会计界的知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教授许家林。

早晨八时不到, 从全国各地及武汉三镇前来吊唁的人群, 已经站满了吊唁大厅, 大厅外也排起了吊唁人群的长龙。人群中既有银丝白发的长者, 也有他的同代人, 更多的是年轻学子。在“家园不幸顷刻间德星陨落泪如雨, 林泉有知烛光里师魂圣君化神”的巨幅挽联和他那右偏习惯微笑的遗像前, 人们用泪水与祈祷, 与这位学者作最后的诀别。

我得知家林离逝的噩耗是在他去逝的第二天。二十日一早上班, 第一件事上网浏览新闻。在我固定只看之一的“新华网”的“新华聚焦”中, 看到一则“中南财大知名博导被抑郁症妻子砍死”消息, 出于作为该校兼职对其所发生事格外关注, 打开看后发现竟然是许家林遇害消息。我当时第一反映这又是网络谣言, 而当我细看并冷静思量后开始紧张起来, 因为消息是由《武汉晚报》根据公安局官方微博采写, 国内最权威的官方“新华网”发布了此消息, 其真实性较高, 但我仍然心存疑虑。

为了准确核实消息, 我随即拿起电话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同行求证, 在得到消息属实的答复后, 我顿时陷入了一种茫然无措的状态中。怎么也想不到“宿草新坟多友生”的悲剧再次重演。两年前在老家一个与我亲如兄弟的挚友突发急病离去, 而今天业界我的又一知己猝然长逝。天之报施善人, 而苍天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无情与不公, 过早地夺去了这个会计界公认知名学者的生命。

前不久我与他通电话, 他说在整理文献资料时, 看到我每期写的刊物卷首语, 认为很有价值, 建议我集结出版。我告诉他我正在整理准备年底出版, 他连续说了几个“期待”。近期我已拟定了文集名称, 正准备这几天打电话向他征求文集名称的意见。哪知这竟然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原想文集出版后送的第一个人是他却再也无法送了, 他也再看不到所“期待”的文集了。

这些天来, 我的心绪一直难以平静, 始终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处于不能正常逻辑思维的境况中。文集的整理出版一再中断, 正在准备撰写十年前就构思的管理报告研究文章再次搁浅。从此以后, 再也看不到他那习惯性偏头的可亲容貌, 再也听不到他那带着少许荆楚口音的声音, 再也收不到他那些既有极富哲理又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短信, 再也无法得到他那龙飞凤舞般狂草签名的著作……相信我的悲伤, 也是每个熟悉并与他交往人共同的感受, 都为失去这样一位英才而无比痛惜。

我与家林面识相交较晚, 但相互相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是从财务会计专业期刊发表的文集中, “认识”了对方。我对他的多产记忆尤深, 经常在各种会计期刊中看到他的文章, 而他也以我发表文章的类型确认了我的研究重点。双方虽从未谋面, 但相互已经很熟悉了, 以至于我们什么时候首次见面我都想不起来了。

我与家林的深度交往, 是近十年才开始的, 他从外地调入武汉, 我也从南方回归本刊。由于共同的职业追求与理念兴趣的共识, 由他领衔组成的学术团队, 与本刊展开了全面的合作, 共同策划与推出了多个财务与会计专题研究系列, 为推动我国会计学术研究的发展, 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在深切体味失去肺腑之交这人世间大悲恸的同时, 我一直在思考与寻求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怎样悼念这位会计学界的寻道者。我与家林是因文结缘的, 他很喜欢读我写的文章。因此, 选择以文送亡友或许是最合适的纪念方式。考证他的学术思想、追寻他的学术精神、梳理他的学术遗产, 对会计学术研究繁荣与发展, 具有启迪与引领作用, 同时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我与家林的交往更多的是学术行为, 我所记述的家林只是其代表作品及有限的学术交往, 或许只是其侧影。然而透过这些挂一漏万的学行, 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个专注于学问而不保守、倾心于学术而不世故、深藏厚学而不跋扈、勇于探索从不歇步、勤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完美学者。

(二)

家林走了, 他给会计学界留下了极具特性的学术遗产

梳理家林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他的学术研究具有诸多的珍贵特性。

思想性强是家林学术研究最基本的特征。

思想是学术的灵魂, 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后而产生的结果, 学术思想的形成是研究者理念、逻辑、思考和判断的结晶。有没有学术思想取决于研究者的探索勇气、理念信仰、价值判断。特别是在当下物欲横流、价值颠倒的时代, 学术思想显得尤为珍贵。于近日与世长辞的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奠基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称:“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 即缺乏思想市场, 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近年来追逐国际化在会计界颇为盛行, 一些学者不遗余力地追赶西方学术前沿, 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纳入所谓的国际化版图。大量缺失思想的成果占据了研究阵地, 使会计研究陷入了纯工具化的迷途。会计研究缺乏具有思想意识的创新, 更多的是搬用异域理论与方法来裁剪我国的现实, 这在会计的各领域普遍存在。具有思想性的研究成为落伍的象征, 会计思想在所谓的国际化潮流中已无落脚之地, 思想及其作用几乎到了令人遗忘的地步。

作为会计学界有限的会计学术思想坚守者, 家林是其代表人物之一。观察他的学术成果可以发现, 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专业论文, 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思想贯穿在其研究成果中。

由他主笔统领完成的《会计理论发展通论》三卷本, 这部超过百万字的会计理论宏篇巨著, 是当代会计理论研究的经典作品。在这部经典专著中, 他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会计发展的轨迹, 认为经济的发展导致会计实务变化, 由此形成会计职业需求, 并构建会计方法体系, 诞生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务与促进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了全方位会计理论的观点, 并由此构建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这不仅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视角, 也弥补了会计理论研究碎片化的狭隘局限, 构建了系统、完整、规范、科学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为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奠基作用。

在本刊发表的《论会计思维指导下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一文, 是家林会计理论研究原创性的扛鼎之作。他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学之大成, 提出了“会计思维与会计理论研究”的命题,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述、科学直观的图解表达, 全面、深刻、系统、科学地阐述了用会计思维指导会计理论研究的理念、路径与方法, 为会计理论研究构建了科学框架体系。该文在本刊发表后, 在会计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不仅其被引用频次居于前列, 全文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财务与会计导刊》转载。文章为会计科学理论研究发挥了开拓引领作用。

家林会计理论研究学术思想没有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 而是上升到上层建筑高度。他关于会计法研究的一系列论文, 不仅对会计法律体系变迁的制度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 还对会计法规体系不协调的表现与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 提出了会计法规体系协调的原则及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别于一般会计法规研究文章, 只作现象描述及词义解释, 缺乏深度分析建议思路的现象, 同时也丰富了会计法规研究理论文献, 更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 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文章发表后不仅得到理论界支持, 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文献中心的《财务与会计导刊》全文转载, 而且也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在全国及省均获奖。

家林对会计学术研究始终保持具有独立见识学术思想的坚持, 不仅体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品德, 也为矫枉当下会计学术研究中对思想的漠视、遗忘、甚至不屑一顾等极其有害风气发挥了示范作用。

系统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为突出的特征。

无论是会计学术研究对象的选择, 还是会计学术研究内容的构建, 或是会计学术研究文献的梳理归集, 系统性贯穿于家林会计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他认为,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 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理性认识。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系统研究会计科学的发展。

在宏观层面, 他构建了以会计人员作为主体、会计组织作为客体、会计文献作为工具、会计规范作为手段、会计传播媒介作为平台组成的会计学术元素理论体系。他从本世纪初开始构建编纂“中外会计人文系列丛书”工程, 计划出版《西方会计名家传略》、《中国会计名家传略》、《西方会计规范集卒》、《西方会计名著导读 (上、下) 》、《中外会计组织掠影》、《中外会计期刊概览》等著作, 系统地研究会计科学发展轨迹与成就, 其中部分著作已经出版。这一浩瀚工程的完成, 是对我国乃至全球会计界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在中观方面, 他对会计理论内容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 构建了逻辑结构完整、系统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他将会计理论分为“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结构”、“会计理论类型”、“会计理论创新”等, 涵盖了会计理论起源发展与演变, 会计学说观点提出与形成, 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与要素, 会计理论与相关科学的联系与影响等全面、系统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 不仅有效克服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单一与割裂的弊端, 而且也拓展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 为提高会计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微观方面, 他专注于文献的系统梳理、潜心校对、整理归类, 这是他学术研究中最有价值的突出贡献。

科学研究中理工科学靠实验, 人文科学靠文献的定律, 是科学研究赖以进行与取得成功关键。尤其是科学研究文献, 不仅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 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局限而持续传承;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 人们可从中汲取知识、利用知识并创造知识服务于现实社会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 只有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才能探求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进而做更深入的研究。正源于此, 古今中外, 凡是从事科学研究, 都需要以掌握相关文献为基础, 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概莫能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 他制定了系统庞大的文献建设规划, 对涉及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元素的文献进行全面地梳理, 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研究文库。

为了完成这一浩繁的工程, 他先后组织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000至2011级共11届200余名硕士研究生, 以及2004至2011级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参与这一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西方会计名著、会计规范、会计名家、会计职业组织、会计专业期刊、以及经典会计案例等方面的中外文资料;进行全面的编译与整理;组织英文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进行校译;最后组织专家对全部文献资料进行校订。对已形成的主要文献, 与国内专业核心期刊进行合作, 系列刊载发表。

从2006年开始, 本刊与他共同策划推出了多个系列文献。2006年推出了“会计准则中外比较系列”;2007年推出了“会计实证研究经典文献系列”;2009年推出了“中国会计发展史专题系列”;2010年推出了“中国会计改革专题系列”;2011年推出了“中外会计重大事件专题系列”;2012年推出了“西方会计名家专题系列”;2013年推出了“世界会计模式述评专题系列”。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 他基本完成了会计文献系列这一会计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这不仅体现了他潜心学问的可贵精神, 也为传承和发扬会计学术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前沿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为鲜明的特征。

学术研究的前沿性, 是学术研究的本质, 是学术研究取得成功与突破的关键, 始终是学术研究者所追寻的目标。而学术研究前沿性需要研究者, 具有一种建立在对研究学科历史透视基础上的超越性视野, 一种弃而不舍的创新勇气与精神, 一种紧贴社会实践发展的敏锐感悟, 只有这样学术研究及成果才具有前沿性。家林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尤其是自然资源, 由于具有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 其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 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人类社会面临生存的严峻挑战。因此, 合理开发、科学配置资源, 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资源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科新领域, 既是前沿研究课题, 更是新学科的突破与建立。虽然资源开发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微观层次上从定量性的角度来全面研究资源核算则较少涉及, 特别是有关资源存量和增量的价值变化、开发和利用效益的核算及考核、资源耗费与价值补偿的确认及计量等, 技术性的微观核算方法方面还是空白。从会计学角度系统地研究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各个阶段经济效益核算问题, 是会计理论界及会计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如何构建这一会计领域新学科, 既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 更需要跨学科的相关知识。

基于历史责任感及前瞻的敏锐性, 家林较早地开始渉足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资源会计, 并将其视为最主要的攻克对象, 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他采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运用, 从会计理论结构的视角, 提出了资源会计学科形成的核算基础;确立了资源资产与管理体制、资源耗费与资源折耗、资源成本与资源损失、资源价值与资源价格、资源收益形成及分配等, 构成资源会计专项要素内涵、确认范围与基本计量模式;分析了在会计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资源会计信息及结构、资源会计规范及建设、资源会计运行及考核等资源会计学科的原理, 构建了资源会计新的学科体系。

资源会计新学科的建立, 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 不仅填补了资源会计学科的空白, 而且实现了诸多的创新。提出了资源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管理相适应的观点, 资源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与资源会计计量的特殊要求;从产权规范的角度对其管理进行了设计, 提出了资源成本结构观和资源损失会计确认与计量模型;分析了资源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其披露体系, 对资源会计规范结构及资源会计准则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提出了不同资源会计核算的基础观念、产权特征、价值评估、核算规范建设的原则。这些创新认识与观点不仅有助于拓展会计研究思维, 也为制定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了决策咨询与理论依据, 更为资源会计的实践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技术支持。

资源会计学科的建立, 受到我国会计理论界的高度评价。有学者指出, 资源会计学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与会计学科相链接, 创造性地构建了我国资源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代表了我国在资源会计这一领域的最具开创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成果, 具有极大的借鉴和研究价值, 应当引起会计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资源会计学科建设, 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资源会计学科得到了我国最高学术权威机构的认定, 2002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 获得了国家资助。

从1996年开始关注并涉足资源会计科学, 到2006年完成学科研究任务并结题, 历经十年的探索与攻坚, 共取得了与学科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达30余项, 这是家林学术研究十年磨一剑精神的映证。

现实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显著的特征。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会计科学研究现实性是指会计理论研究要从我国会计工作的现实出发, 紧紧围绕会计实践提出的要求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和结论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舍此而求他, 会计理论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

随着经济活动复杂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记录经济运行的会计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就要求会计科学研究者, 要立足时代需要, 把握时代脉搏, 应对时代挑战, 主动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家林以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专业敏感性, 从空间的维度与时间的跨度, 对会计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与准确的回答。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中国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改革, 同样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关注中国会计改革是会计学者应尽的职责。家林始终将中国会计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其关注研究的重点, 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是中国会计改革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成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的意义是深远的, 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乃至世界会计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蕴涵着我国众多会计人的心血、经验与智慧。无数的会计人为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家林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 他对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如会计准则制定、协同、趋同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结构和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异同, 推动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完善及实施效果等问题, 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这些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观点, 集中地体现在由他主笔完成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发展、比较、协调》专著中。这部以系统梳理国际会计协调的运行过程与全面比较研究结论为基础, 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现实提出的若干创新性理论认识, 其体现的学术研究方式与表达的学术观点对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实务工作者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的研究、工作和学习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更为会计准则研究丰富了文献。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时期我国改革与发展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需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会计制度体系, 作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具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典范。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中国建立60多年, 有很多重大会计问题需要研究。家林对这一历史时期会计发展的重大事件, 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总结, 为当代中国会计史研究作出了应有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会计改革, 特别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规范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与划时代的进步, 已在国际会计舞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已经跃上了新的历史台阶。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会计改革历程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梳理, 总结其经验教训, 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 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体系,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会计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与应当承担的责任。

自2007年开始, 家林组织团队与本刊合作, 策划了不同的专题, 对改革开放以来30年会计理论发展、30年会计规范体系建设、30年会计教育、30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其核心研究成果相继在本刊发表, 在会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 我国会计在曲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创新, 既有辉煌的过去, 也有曲折的历程。新中国60年间的会计流行语, 不仅记录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呈现出不同阶段会计发展的时代特征, 折射出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变迁轨迹, 体现着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更演绎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会计理论演进相互依存的规律。

家林从会计“流行语”变迁的特殊视角, 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为代表的会计规范体系演变过程作为主要线索, 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 不同阶段会计制度变迁进行梳理, 从而形成了由主流行语、次流行语和派生流行语共60个会计流行语, 不仅记录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也论证了会计历史演进规律。文章在本刊发表后, 在会计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好评, 同时也被国内重要专业报刊转载。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当代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全球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其相关信息, 既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下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与财务报告制度相比, 以企业自愿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特别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社会责任披露机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才刚刚起步, 距离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生成与披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协调我国与相关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提高我国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在国际社会责任竞争中取得先机, 进而成为可持续发展并具有竞争力及活力的经济实体, 是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由此成为紧迫而又重大的现实课题。在成功完成资源会计学科建设的基础上, 家林率领他的团队再次发起新的攻坚, 承担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重任。

社会责任会计同是会计领域新学科, 并且具有非货币量化的特性。其确认、计量、计算、报告等需要设计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特别是核算体系, 为有效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必要的信息, 特别是货币量化方面的信息。

为了构建科学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他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 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创新的内容与方法;设计了有效运行的社会责任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结构体系。为了使社会责任会计既能服务于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又能融于国际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了解国际领域社会责任会计最新研究动态, 学习西方社会责任会计建设的成功经验, 他组织翻译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的论著, 为社会责任会计学科构建提供了借鉴。

经过五年的探索攻坚, 家林率领其团队在会计新学科研究中又一次取得了丰硕成果, 完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会计体系创新》的专著, 并取得了与此相关多达50余项的研究成果。研究也再次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 获得了国家支持与资助。这既体现了家林学术研究所具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 又折射了其敏锐的职业意识。

多元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独有的特征。

学术研究多元化包括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多元性, 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而要实现学术研究多元性, 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坚定的毅力, 更需要研究者具备广博的知识。

将会计现象作为会计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是众多会计学者通常的主流, 基于兴趣及价值取向, 以及知识的储备与积累, 多数会计学者大多倾向于集中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 单一化是其基本特性。虽然有学者进行多元性研究, 但具有建树并取得突出成就者极少数。

家林则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他在关注重点问题的同时, 同时也将围绕会计学科相关的领域纳入其研究范畴。他在多元化研究中, 不仅关注了被多数研究者容易忽视而至关重要的问题, 而且具有独到的见解,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关注研究方法是家林学术研究多元性的突出特征。他指出, 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建立过程中, 方法论及方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记录与反映经济运行的会计学科, 研究方法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尤为重要。经济现象纷繁杂陈, 现象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如果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则不可能对这些复杂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 会计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 现代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不断创新会计研究方法。

他认为, 不同学科能否运用正确而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其成果的科学价值尤为重要。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完整的研究规范并得到较好的运用, 是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注重会计方法论的研究, 特别是注重将研究方法具体应用于会计科学的研究过程中,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贯穿于家林会计科学研究始终。

我国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 早期较多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 近年来实证研究方法盛行。然而无论是早期主流规范研究, 还是当下盛行的实证研究, 都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主流的规范研究方法存在目标不做界定、推理不甚缜密。而目前盛行的实证研究方法被滥用, 为实证而实证, 不考虑研究成果对人类知识是否有贡献等。

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人们对经济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 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 重视会计研究方法是发展会计学科、提升这一学科整体理论水平的迫切要求。

在会计研究方法论的认识与选择应用上, 多数学者表现出了偏好的习惯, 大多认同及有选择地采用某一种方法。如在当下饱受争议的实证研究方法上, 出现了赞同与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家林则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态度。他既不像赞同者那样将其捧为圣经, 也不像反对者那样全盘否定, 而是将其客观地再现出来, 由研究者自行甄别选择。由他主持翻译出版的西方会计实证研究经典文献系列, 不仅为人们正确认识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也丰富了会计科学研究方法文献。

对跨界会计专业期刊编辑出版有着深刻地见解, 是家林学术研究多元性的重要特征, 这在会计学者极为鲜有。

笔者从事会计专业期刊编辑出版近二十年, 对编辑出版行业有着深刻体会。它同会计学科一样, 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 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绝不亚于会计学科。在其人文知识等方面, 远严于会计学科。

2008年本刊策划推出了专业期刊如何发挥作用的专题, 约请了国内会计界著名学者进行笔谈。家林作为被邀请的学者之一, 其所提出的见解, 即使是期刊编辑出版专业人士也都为之赞赏。

他指出, 会计专业期刊在会计学术研究中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

首先, 要做专业知识的普及者。要紧扣会计发展的时代脉搏, 注重并有效的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 向读者群传递最权威、最专业、最具指导性的会计发展与改革信息, 所刊发的文章应当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其次, 要做学术思想的传播者。要及时地传递会计前沿学术思想与先进的研究方法, 积极有效地引导会计理论研究方向;大力推动会计理论的学术创新。成为引导会计研究方向, 激发研究热情和推动学术创新的载体。所刊发的文章应该具有学术性、原则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第三, 要做学术新人的培育者。会计专业期刊在编审稿件时, 应当采用规范的审稿机制, 不能因名而取文, 特别应当注意关注新生的学术群体, 要有特别机制保证新人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多给一些学术关注。为孕育会计人才提供平台与机遇。

第四, 要做学术规范的推广者。要在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制定出适合自身刊物特色的基本规范, 所载论文既符合国家标准, 又具有自身的特色, 还要便于对外国际交流。为中国会计研究走向世界提供阵地。

第五, 要做学术道德的推动者。要在履行维护学术道德责任的过程中, 加大对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批评与监督, 要把学术规范遵循情况乃至失范现象的批评纳入其载文范围。开辟专门的学术规范研讨栏目, 给无意性的学术失范者提供警示, 使故意性学术失范者付出代价, 让学术失范严重者能受到制度性的学术惩罚。

这些见解不仅与笔者办刊思想产生强烈共鸣, 也始终贯彻于本刊的办刊过程中。

主动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研究所提出的挑战, 积极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助推会计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是家林学术研究多元性的时代特征。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动摇了传统社会运行的基础。面对网络信息洪流的冲击, 家林以其超越时代的勇气, 勇敢地站立于激流的潮头, 将网络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会计科学研究, 为现代会计学科新技术应用树立了典范。他不仅建立了会计专业网络平台, 而且在会计教学研讨中广泛应用网络技术, 不仅极大提高了会计科学研究的效率, 同时也使会计科学研究赋予了现代气息, 为会计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

家林走了, 他为会计学界树立了崇高的品格与严谨的学风

家林供职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训是:“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其涵义是:知识渊博, 缜密思维;识高才优, 求真去伪。守身崇德, 人格完备;报国为民, 服务社会。家林以自己的践行将校训的内涵作了生动诠释。

一个人的行为, 是其品格的本质反映, 也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方位。一个人如果在金钱至上的时代, 他能坚守信念;身处娱乐至极的盛世, 他能淡定自如;行走于价值倾倒的乱世, 他能保持本色;倚居文人相轻的场所, 他能守住清白……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而家林却做到了。

孜孜不倦的求索, 是家林品格的鉴证。

由于其家境的原因, 家林属晚入道的会计学者, 尤其是他进入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基本环境的时期。在他30年的职业生涯中, 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术资源有限的地方院校;他在不惑之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而众多的学者在这个年龄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他从地方院校进入高等学府时, 已步入不惑之年, 而这一年龄段也早已过了人生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更加不利的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是一个商业至上、娱乐横行的社会转型时代, 其缺失学术氛围的环境不利于学术研究。

基于晚到的现实, 面临社会的诱惑, 家林没有怨悔, 更没有气馁, 而是奋起直追, 在会计前沿学科多个领域全面出击, 并取得令人折服的成就, 创造了学术研究的奇迹。

他首次构建了资源会计学科, 填补了会计前沿学科的空白;创新了“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为社会责任会计学科奠定了基础;完善了“会计理论”体系, 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提供了引领;他建立了庞大会计学术文库, 为会计科学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近20年的时间内, 他在国内专业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达200余篇, 有超过百分之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30余部, 总字数达千万, 每年平均达50万字, 堪称会计学研究的丰产高质学者。

在近十年中, 他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达20余项, 五项被国家最高学术权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批准立项, 得到国家的支持与资助。年平均有两项不同级别研究课题完成。在会计学研究领域均为罕见。

在近十年内, 他获得近30项的奖励, 既有中央部委级国家奖, 也有省、市级政府奖;既有省委及学校党组织政治荣誉奖, 也有教育部及省教委师德奖;既有国家及省级科研成果奖, 也有省、校教书育人奖。年平均获得两项以上奖励荣誉。在会计学界是空前奇迹。

他在进入不惑之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取得教授资格, 仅在十年后, 他不仅跻身于教授行列高端的博士生导师, 而且还被评委为极少数的二级教授。

他用20年时间的辛勤探索与矢志追求, 跻身于会计科学研究的前列, 用同类学者一半的时间走完了学术研究人生路程。为会计学界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严谨求实的学风, 是家林治学的写照。

学术风气是学者人格特征、探索精神、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人类学术史表明, 学风不仅能影响士风和民风, 还能影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学术风气健康向上, 既能影响研究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更能引领青少学子奋发向上、成为一代又一代才俊, 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 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

遗憾的是当下学风不正现象异常突出。有学者成名之后游离于学界, 在社会花天酒地到处游乐;有学者学术道德观念淡薄, 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有学者学风浮躁急功近利, 粗制滥造制造大量学术泡沫;有学者不以学问为事业, 醉心于权力专行学术投机而追名逐利;更有学者以攻击政局为噱头, 蛊惑公众借端大肆炒作……

凡此种种, 严重败坏了学风, 腐蚀了学术氛围, 损害了学者的人格良心, 戕害了青年学子。

在这学风渐退的环境中, 仍然还有不计得失、潜心治学的坚守者, 家林是其典型代表。

梳理家林学术研究成果, 探索其学术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 他的学术研究绝大部份是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凡从事学术研究者都深知, 原创性研究不仅需要前瞻的职业敏感性, 还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与极强的研究能力。而基础性研究既要耗费时间, 又要耗费精力。急功近利做不了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而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 不仅对应用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且更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与灵魂。

严谨的学风体现在家林治学的所有方面。

在研究内容上, 他注重系统性与完整性。比较同类研究可以发现, 他的研究大多是从知识源结构方面进行系统布局, 区别于一般研究多是简单描述, 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及解决方案。而他的研究既有纵向的发展轨迹及规律的深度分析, 又有横向的观点陈述与方案设计, 同时还关注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交融。每项研究都能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研究方法上, 他将规范性置于学术研究全过程。他强调, 研究方法是否符合学术规范, 不仅影响理论研究成果的扩散程度, 而且还会影响各学科的学术地位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认同程度。一门学科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学术研究规范并得到较好地推广与运用, 是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科学研究方法指导下进行会计科学研究, 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 更要将研究成果按照规范的学术要求予以表达, 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 才可促使会计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术规范不仅是学人的知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 更是学术意识问题、学术自律问题, 以及学术道德问题。

纵观家林学术研究可以发现, 无论是研究过程学术规范的遵循, 还是研究成果表达学术规范的应用, 无论是研究成果运用学术规范的推介, 或是研究成果评价学术规范的实施, 还是研究成果发布学术规范的表现, 他都是忠实的实践者与呐喊者, 为学术研究规范的推广发挥了表率作用。

家林严谨的学风, 不仅体现在他直接的学术研究中, 也间接地反映在他的教学中。笔者受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 在每年研究生论文评阅中发现, 凡家林弟子的论文, 是最为规范者之一。他治学的严谨学风, 也深刻影响了与他共事的同行, 无一不交口称赞, 成为学风严谨的典范与引领者。

秉直谦和的师德, 是家林品格的映照。

他著述等身而不张扬, 这是业界熟悉家林的同仁异口同声看法。

在喧哗风光显露自我的场景, 你看不到他的身影, 因为他正在追寻学问的荆棘丛中探求学术的本源, 为学科的建立而开山筑路……

在华丽气壮张扬自我的大厅, 你听不到他的声音, 因为他正在尽无声处的角落, 捜寻校订中外学术文献, 为学术的发展而添砖增瓦……

在追金逐利寻租获益的行者中, 你看不到他的名字, 因为他正在昏暗的灯光下, 埋头学问、著述立说, 为学术传承而笔耕不辍……

他才学厚重而不居功自傲, 这是家林人格品德的真实写照。

他对不认同的学术观点, 从不妄加评论、恶意歪曲, 而是以应有的学术态度共同研讨;他对不符合自己主观意志的事, 从不随意抵毁、尽其贬损, 而是以开明的态度包容处理;他对不认同的学术思想, 从不以权威自居而全盘否定、无情打击, 而是以客观的立场共同探析;他对不尊从自己意志的活动, 从不横加指责、大加鞭挞, 而是任其发展由社会公正评价;他对不熟悉的学术方法, 从不大肆抨击、任意践踏, 而是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应对……

这不仅是一个学者基本的品格, 也是一个大家应有的风范, 家林作了生动的演绎, 为会计学界树立了参照的标杆。

他有着超乎寻常的凝聚力, 这是其共事同仁及学子的共同看法。

探寻家林的学术研究历程可以发现, 他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探索者, 更是学术研究的引领者。无论是其担纲宏篇论著, 还是其承担重大研究课题, 无论是其领衔的系列丛书编纂, 还是其主导的学术文献归集, 他都组织了庞大的团队进行协同作战。

与一般意义学术研究团体以派系为主要形式不同, 家林的学术研究团队, 则是一个跨时间、跨门派真正意义上开放的学术团队。在他的学术研究团队中, 隶属上既有他的关门弟子, 也有其执教的学生, 而更多的是他执教以外其他教师执教的学生, 以至于我经常将其他教师学生误认为是他的弟子。时间上既有其应届的学生, 还有其跨届的学生。在其主持的“中外会计文化系列”丛书中, 他组织了长达十余届的硕士生及博士生数百人参与, 并取得了成功。

在既无强制性行政力量约束, 又缺乏有效经济手段支撑的环境下, 家林能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内, 广泛组织不同的学子组成学术研究团队, 持续不断地进行集体学术攻关, 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作为非行政力量主导而纯自愿组织学术研究, 这在会计界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是罕见的。这不仅彰显了家林超常的凝聚力, 也折射了他独特的人格魄力。

(四)

家林走了, 他给会计学界留下了无尽的怀念与遗憾

家林毫无征兆地猝然离去, 在会计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惊, 无论是熟知他的同行, 还是受教于他的学子, 无不极度的悲伤与深切的怀念。

在得知家林故去的消息后, 从财政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相关部委, 到湖北省政府、省财政厅、省审计厅, 省统计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从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全国相关行业协会, 到地方有关科研机构;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著名学府, 到上海、浙江、广东、安徽、河南、贵州地方相关院校;从大型集团公司, 到专业期刊及出版社;从政府高级官员, 到院校与集团公司领导;从知名学者, 到悻悻学子……人们用唁电、悼文、短讯、微博等不同方式, 对失去这位学者进行深切悼念。

有大学在唁电称“他为我国会计界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逝世是我国会计界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他曾经担任独立董事的大型集团来唁电称“他为公司规范运作和重大经营决策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中心唁函道“四十载苦心孤诣, 融中贯西、著作等身;五百年旷世良师, 金玉良言, 桃满天下”……

众多的学子为失去这位治学严谨又谦和可亲的导师而痛惜不已。有学生在唁电中写道“老师的离去我感觉精神撕裂般的疼痛”;还有学子称“老师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 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真诚待人的处事原则, 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前进”;更有学生称“成为您的学生是我们最幸运的事情”, “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来世还要做您的学生……

会计界知名人士与学者, 对家林的故去也是极度惋惜。会计知名人士张连起得知家林离世后在微博中写道“家有会计, 林中响箭;孜孜痴迷, 矻矻钻研。融注人文, 接通西念;世道离乱, 天不假年。何以悲沧, 如彼凄惨;唯有痛苦, 怒问苍天!”与他共事的知名学者唐国平给笔者发短信称:“家林学问好, 人品更好”;青年学者张孰力在发给我的短信中写道:“许家林教授逝世, 我如同失去亲叔叔一般”;青年学子张琦对我说:“许家林教授在会计学院没有瑕疵”。对此我深有同感, 这些天来我在努力追忆与家林的交往, 类似笔者这样挑剔而又特别认真的人, 竞然也找不出他有什么缺陷。

在众多的悼念文章中, 与家林共事的青年学者詹雷的悼念文章最能还原再现他的本质形象。这位清华博士才女, 在其《追忆许家林教授》文章中写道:

他是论道务实著作等身的学者, 理论之深厚总能高屋建瓴切中要害, 治学之严谨堪称学界典范, 以至于他和他门下弟子已成为吾等师生, 在对学术规范拿捏不准时共同寻求的精神标杆。

他是虚怀若谷胸襟坦荡的智者, 拨开功名利禄的浮云, 直指本源问题, 不走捷径的执着, 不计成本的较真, 不耻下问的谦和, 武装着会计游击队员, 探索不止、笔耕不辍、成果不断。

他是宽厚温和平易近人的长者, 对年轻人呵护有加, 大家自己可能都不曾察觉或者不值一提的优点, 他都看在眼里挂在嘴边, 给予肯定保护信心鼓励成长。

他充满好奇心, 自嘲为会计游击队员, 却俘获无数正规军为铁杆粉丝。在年轻人扎堆的seminar上常见其身影, 在隔着学术代沟的实证领域里不乏其研究, 同辈学者里实为罕有。

他充满正能量, 声朗朗张嘴便扣人心弦, 笑盈盈见面就遍洒阳光, 行走如风驾车如电, 登山身形矫健下水乘风破浪, 让一众在他加油声中气喘如牛的年轻人既羡且妒。

他追星, 曾嘱托赴澳同事去探寻他心中偶像会计名人Chambers的私人图书馆, 那份远渡重洋的追星激情毫不亚于90后少男少女;说起Littleton等大师的生平、贡献兴致盎然如数家珍。

他旅行, 记得某次在院里做研究方法报告时最后一张PPT里他拍摄的自己影子的照片意境瞬间把我击中, 也记得为数不多的同行旅途中, 每每因为他的渊博而平添的许多乐趣。

他是倾囊相授的老师, 且不论天下桃李如何被其幽默激情引经据典所吸引, 为其博学多才人格魅力所折服, 多少人被引领进入会计殿堂受益终生, 多少人跟随他推开研究大门流连忘返, 多少人在其会计加油站获取动力, 就连素不相识慕名而来的网友提问, 他都一一耐心作答授业解惑指点迷津。

他是拔刀相助的同事, 每个与之有过接触的人都能回忆起无数接受他关怀帮助的温暖片段, 哪怕是校内外不相识的许多人, 也都听闻过这个好人的轶事。

他是有追求有底蕴的博主, 其博文精当的分类, 工整的标题, 博大的内容, 精深的思想, 启发激励过的人远远超出机器统计出的粉丝数量。

他是有境界有情怀的文人, 其离开前的一条微博, “这世界上, 有一种心情叫承重, 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 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 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 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 就看你配不配得到”, 便可管中窥豹, 映射出他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

他是事事体贴处处周到的好人, 馈赠施予越多, 便有越多的公益活动找上门来, 从不会拒绝的善良和从不允许应付的认真, 给他增加了多少辛苦负累可想而知, 而更多时候我们只是装作不知。

他是有担当不放弃的男人, 知其不可为而尽其所能地照顾、体恤、宠爱、迁就着崇拜他痴恋他直至末路的妻子。他妻子眼中太过耀眼的幸福, 曾经在不同的旅途中照耀过同行的我们。

很遗憾, 未曾与他有更多接触更多交集, 所知其好不足万一, 所触及的寥寥几束光芒, 已让我心生景仰崇敬。在文人相轻风险最高的环境里, 在口味越来越挑剔的学生中, 能做到让所有人称道, 离开让所有人痛惜的, 放眼四周, 难有其他。

我的想象中, 是他那个笑声同样爽朗步伐同样激昂的妻子, 拉着他的手奔向我们渐渐看不见的远方, 追寻她遗失在霞光里的一片灿烂丝巾去了。仿佛看见他带着熟悉的有一分嗔怪、无奈、而更多是和蔼包容的笑意, 又一次依顺了她, 并抢在她前面去帮她捡……

惟愿他在尽头可以不再负重, 得到他想要的礼物。

一个人能得到几个人的好评并不难, 能得到少数人的认同也可以做到, 而要做到众人的交口称誉, 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而家林做到了。

人们对家林的赞许是真诚的, 因为他既没有权力的施舍以换取人们的感恩, 也没有金钱财富的馈赠而博取人们的报答, 而是以其赤诚忠心、崇高的品德, 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家林走了, 他给会计界留下了诸多的遗憾。在喧闹浮躁的学术环境中, 少了一个严肃的坚守者;在探索会计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少了一个执著的寻道夫;会计界的同行失去了一位真诚的挚友;会计学子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导师与领路人……

家林走了, 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会计学业, 留下了他未尽的学术事业, 正在撰写的专著还未完成, 主导的“中外会计文化丛书”工程还未出版, 指导的学生还未完成学业……

家林走了, 本刊失去了一位合作伙伴, 再也得不到他独到见解的学术原作, 再也不能与他合作推出一个又一个系列作品, 再也听不到他真知灼见的建言……

家林走了, 我失去了一位知己的同行。每当我萌发新的创意与他商讨时, 未等我开口他已将我的意图全盘托出, 其契合的程度有时连自己都难以置信;每当我在编写文章对诸如概念、名词、人物、时间、地点等拿捏不准时, 在他那里总能找到准确答案;每当我力量不足人手不够时, 他总能给我推荐合适人选……

家林走了, 我失去了一位推心置腹的挚友。他满腹经纶, 但不缺乏风趣与享受生活。在你迷惘时, 会收到他那极具哲理的邮件, 助你思考;在你烦恼时, 他会给你发来情趣幽默短信, 让你悦笑;在你困倦时, 他会邀上弟子带上美酒请你斟酌, 解你累乏……

家林走了, 或许人们只是惋惜会计学术界过早陨落了一颗学术明星, 但对于我而言, 少了家林觉得少了许多依靠, 不知道将来遇到难题时再到哪里去寻找答案……

林学基础知识 篇7

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 一直到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的全过程。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几乎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由此可见, 木材检验直接影响森工企业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经济效益。

经过前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知道, 提高木材检验水平是在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贫乏的现实条件下使有限的木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有部分木材检验人员仍沿袭着过去的观念, 认为木材检验人员只是单纯的查数和记账的点数工, 如何最大化利用森林资源没有太大关系。这显然不适应当前的森工企业发展的现状。

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基础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这几大方面。

1 充分掌握测树学造材理论基础, 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讲授如何合理造材来获取最大的收益。只有足够的测树学造材理论支撑, 才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才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例如:原条量材设计是木材生产过程中, 继打枝后的第一道工序, 把每根原条设计成若干段原木产品, 而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段原木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量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如果量材设计不合理, 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和产值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坏材带好材, 长材短造, 优材劣造, 致使原木质量下降, 浪费森林资源。又例如合理造材中的“三先三后”即优先设计先造特级原木, 后造加工用原木;先造长材, 后造短材;先造优质材, 后造劣质材。“三要三杜绝”, 即要量材造材, 杜绝粗制滥造;要量尺标准准确, 杜绝超长短尺;要材尽其用, 杜绝浪费木材。还要摸索和总结本地区原条病腐规律。内外腐和缺陷的掌握和区分, 要总结出一套本地不同树种不同情况的病腐规律, 使原条造材日趋合理。

2 充分掌握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基础, 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是整个林学科研的必要手段, 同时也是木材检验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林学理论之一。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 是摆在我们检验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何提高原条出材率上做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对各林场所的木材按林层、树种和胸径进行抽样调查, 对伐倒后原条的具体情况进行树干解析, 根据具体的林分材种结构规律, 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材种, 即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优先设计选造较珍贵树种, 即水曲柳、红松、榆木;优先选造优质材种, 即胶合板材、加工用材的原则。实施对原条优良部分优材优用, 对梢头木、枝丫和劈裂部分, 凡有价值、符合木材标准要求的都要造材利用。在保证提高造材出材率的前提下, 考虑市场畅销且售价高的树材种, 使两者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 将有限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 做到材尽其用。

3 充分掌握森林计测学、测树学中树木计测理论, 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误差

在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工作中, 我们往往并不注重计测方法、计测误差等理论。但如果想要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就必须充分学习森林计测学和测树学中的树木计测理论, 把住伐区木材检验关。在伐区木材检验中,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木材标准, 要特别注意原木不规则断面的径级以及弯曲、内腐、外腐等常见问题的判断与检查, 做好归楞描号工作, 达不到标准的木材一律不准下山。对归楞装车木材检尺要严格控制, 装车时检验员要装一根检一根。要充分借鉴伐倒木测定中的各种误差处理方式, 对误差的处理要科学合理。如果没有森林计测学作为基础的话, 就无从谈起误差的处理了, 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木材检验人员, 学握足够的森林计测学理论是基本的要求。

4 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 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 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 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 认真学习木材标准, 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 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 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 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 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 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 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 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5 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深入了解节子

林分生长模型理论是林学理论当中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 其中, 关于节子生长的部分和木材检验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林分生长模型理论也是一名合格木材检验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林学基础理论。节子是最重要的木材缺陷之一, 也是现代木材检验技术中的重中之重。节子破坏木材构造的均匀性和完整性, 不仅影响木材表面的美观和加工性质, 更重要的是降低木材的某些强度, 不利于木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承重结构所用木材的分等, 与节子尺寸的大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节子影响利用的程度, 主要是根据节子的材质分布位置、尺寸大小、密集程度和木材的用途等而定。传统意义上的木材检验技术, 一般是被动地去检验节子, 很少研究节子的生长规律。现代木材检验技术对木材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本文利用林分生长模型中的节子剖析技术来建立节子生长的预估方法, 通过对某林区的5块针叶树标准地10株解析木的节子剖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初步的节子直径分布散点, 尝试了预估树木节子最大直径的方法, 经过初步的检验, 效果良好。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实验木的平均直径 (纵轴) 的垂直分布趋势是从伐根到人约树高的55%处逐渐增加, 然后再向上逐渐减少, 但趋势趋于平缓。树木下部的节子较小, 最大的节子分布在树木的中间部位。树干上部基本没有节子。这个规律为有些地区针叶树种的木材检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作用。

因为具体的树种有各自的生长规律, 本文仅仅提供了一种利用林分生长模型的理论方法的思路, 也仅仅对有些地区所调查的较小区域有效, 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必将成为广大林区木材检验以至于林分生长预测等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总之, 通过木材检验人员的自身努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可以使有限的木材能拥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同时也给森工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应尽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宫凤林.浅析木材检验对木材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1.

[2]朱建伟, 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 2002, 8.

[3]赵宗辉, 齐忠民.对如何强化木材检验管理的几点建议[J].林区教学, 2006, 5.

[4]李强, 王晓莉.强化木材检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4, 32.

林学基础知识 篇8

林学专业坚持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倡导强基础、重能力、倡导个性、求创新的办学特色。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达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用人单位“能用、快用、好用”, 二是确保人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确保, 除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把好课堂教学质量关外,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林学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已基本完善, 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校缺乏创新能力训练, 在工作岗位上就缺乏敢想敢做、大胆开拓的思想意识,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前途。因此, 作为林学专业的教师, 自2006年贵州大学第一次启动大学生SRT项目以来, 就开始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性项目研究, 先后指导国家创新性实验项目2项, 指导贵州大学SRT项目3项, 林学院SRT项目4项。通过在指导中循序渐进, 不断摸索, 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供同行借鉴。

1 多途径宣传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 深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 教学中积极通过不同途径向学生宣传从事科研实践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申报项目。首先, 是新生入学教育时的宣传, 主要应用往届师兄师姐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事例激发学生, 引导学生; 其次, 把创新实验项目的申请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自从2008年承担《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后改名《试验研究法》) 课程后, 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方法以外, 还将学生撰写“SRT项目申请书”作为课程重点考查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文献、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 将所学知识体现在项目申报书中。并组织以相关专业老师、研究生为评委的小组进行PPT汇报和答辩以此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科研项目申报的方法, 将所学《试验研究法》知识应用到项目设计中, 而且扩大了贵州大学SRT项目、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学生中的影响。更为难得的是, 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迸发出很多创造灵感, 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林学院申报的很多创新性实验项目、SRT项目均由此产生。

2 选题重在自主和引导, 科研引领创新

选题是创新性实验项目和SRT项目实施的首要任务, 也是贯穿整体计划的核心。选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方能命中课题。对于从未涉及过科学研究、又尚未深度接触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来说, 最大的难题就是选题。因此,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具体的做法是: 在学校下达申请创新性实验项目和SRT项目通知前2 ~ 3周就开始引导学生去选题, 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选题有两种方式: 一是学生结合自己已有专业知识和兴趣自主提出题目; 二是向学生介绍自己或其他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涉及的领域选择指导老师, 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内选题。最难的是学生自主选题。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学生阅历浅, 看的资料少, 选题不新颖; 二是学生思维太活跃、选题新颖, 但现有知识水平和现实条件无法完成; 三是学生选题跨越了专业, 指导和实施难度大。作为指导老师, 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恰当、中肯地为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引导学生正确选题。学生在教师科研领域内选题是最为普遍、成功率又高的选题方式。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内容、方案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承担林学专业骨干课程《森林培育学》教学, 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常将科研和《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将科研内容设计到林学专业的教学实习中, 既解决了教学实习经费的不足, 又完成了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通过科研促实践的教学环节, 一些创新性、主动性强的学生在其中潜移默化, 逐渐培养了科研兴趣, 就自觉、主动地加入到科研实践中, 从中寻找突破点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在林学院学生申请的创新性研究项目中, 90% 以上都是从教师科研中选题。可见, 科研促创新作用巨大。

3 项目实施加强过程管理, 在探索中培养科研素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必须注意过程培养,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其中文献综述的撰写、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中的田间管理和数据收集、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几个环节最重要。对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比较好的做法是首先给学生介绍文献综述撰写的必要性、文献综述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如何查阅文献;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文献进行归类管理和比较阅读、辨析阅读, 学会分析与归纳;然后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撰写合乎要求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的制定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反复讨论、论证有助于方案的完善。比较好的做法是集思广益。导师先不急于给学生以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去拟定方案, 然后组织研究生和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一起讨论、论证, 导师最后再对方案进行修正。这样既锻炼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又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和交流的作用。田间管理和数据收集是最能培养学生科研品格、磨练意志的环节。细节决定成败, 在项目实施中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方案实施, 培养认真细致观察记载和一丝不苟的实验操作作风。项目实施的阶段检查十分必要, 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因为林业科研项目季节性很强, 一旦错过解决问题的时机, 就很难弥补。因此,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求学生进行定期检查汇报,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探讨, 寻求解决方案, 化解了很多不能弥补的风险。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数学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整个创新研究的凝练和升华。对于第一次从事创新项目研究的本科生来说, 难度最大。在这一环节学生通常出现的问题有两种: 一是不能恰当运用数据处理方法, 二是数据处理完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对于第一种情况, 需要引导学生去巩固数理统计分析和常用软件应用知识, 介绍不同数学分析方法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然后选取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对于第二种情况, 首先要求学生去学习、分析同类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此基础上模仿前人进行论文的撰写; 再结合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反复的讨论、分析, 提炼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最后进行文字的凝练和润色。

在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困难对他们来说, 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巨大的困难面前, 作为指导教师,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关爱和指点, 切忌对学生的能力持怀疑、否定态度。综上所述,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在研究过程控制中得到不断提升, 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则是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4 学习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团队合作奉献集体智慧

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性项目研究, 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十分必要。交流即所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 交流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 通过交流, 不仅具有互通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的作用, 而且具有激励 ( 激活、激发) 、启迪作用, 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使人奋起、振作, 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精神。因此, 经常组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进行交流十分必要,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新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研究的阶段性成就或发现的问题、新的创意或想法、或遇到的困难, 大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分享成果、化解难题、争论求证, 通过“智力的碰撞”和“智力的协作”形成“集体大脑”, 迸发出新的思想和创新。这项活动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 并一直持续不断。

林业科研持续时间长又都比较艰苦, 通常要通过野外调查、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多种方法相结合方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因此, 团队合作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申请的过程中, 作为项目主持者, 选好团队成员和根据团队成员特点合理分工十分关键。一般来说, 项目主持人组织的团队一般都是平时志趣相投的同学, 相处基本不成问题, 主要就是合理分工协作的问题。在研究实施中, 野外调查、田间试验、涉及体力活的主要由男生完成, 实验室分析、记录记载、观察则多分给工作细心、耐心的同学。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所长, 但实施中不会截然分开, 更多的时候是发挥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很多困难、很多疑惑都在团队的集体智慧下迎刃而解。

5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乎国家的未来[2]。一件件鲜明的事例证明, 国家、高校不同层面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确确实实提高了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使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所指导的学生中, 几乎都得到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有的已经硕士研究生毕业, 有的还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创新性研究, 有6位学生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虽然指导林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由于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 国家和学校对创新项目的资助面比较窄, 学校能对大学生创新研究提供的开放实验室不多, 致使不能对更多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 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普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结合指导林学专业大学生实施不同层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 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选题、过程管理、交流学习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林学专业,创新能力,过程管理,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惠民, 杜官本, 何新元, 等.西南林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C].林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8.

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篇9

1 传统教学方法对教学改革的制约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发展受到教学目地和教学内容的制约, 当然, 最根本的是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纵观历史, 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在远古时代, 教学只能是口耳相传;古代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问答、读书、辩论、谈话等方法;到了近代, 又出现了实验、演示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当代,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直接运用于教学,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如前苏联赞科夫的教改实验, 为人们完整地认识教学现象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法,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 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当中取得最多的收获。现代教学方法不仅继承了先前的传统方法, 并加以改造, 使之适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而且还创造了新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设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方法体系, 构成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网。

近年来, 我国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的同时, 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是, 教学方法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独立性, 在新中国发展初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在我国仍占主要地位, 现代教学方法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掌握、运用, 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则按照教师讲授的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来死记硬背, 既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又不能灵活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开放,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正在逐渐的融合, 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层出不穷,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途径来获取所需的知识, 这种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校教学活动, 学生对其已经感到厌倦, 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以使我们所要讲授的知识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吸收, 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没有过时的知识, 只有过时的教学方法。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教学方法不进行改变, 不仅会被社会所淘汰, 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我们来总结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哪些弊端:首先, “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第三, 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第四,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林学专业来说,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 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森林。森林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不被我们了解的规律, 需要我们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 我们的知识是随着对认识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的。因此,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林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 不利于知识的更新, 更不利于其将来的工作。

2 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导师制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知识共同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我们只能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而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则在于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兴趣驱动。林学专业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比较多的专业, 包含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森林资源保护等学科方向;近些年来又发展出很多交叉学科, 如植物生理生化。这么多的知识如果在短短的四年学习中全部学完并掌握是很不现实的。各个学科方向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对各学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有侧重的进行学习。但是, 学生往往对该往哪一个方向深入学习把握不好, 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学生兴趣与能力进行合理的引导, 才能使其对林学专业的知识有广度上的了解, 和深度上的精通。我校林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制”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与兴趣来引导学生, 使其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在某一学科方向有更深的掌握, 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以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为主。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了解林学专业每一个学科方向及指导教师的详细介绍, 而且林学专业每学期都会面向学生, 组织不同学科方向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学术报告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术活动来逐步确定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 比如:森林经理、动植物检疫、森林保护、林业遥感、森林生态等。另外, 有科研项目的老师经常会在假期进行野外调查活动,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参与进来, 这样就给自己一个锻炼和选择的机会。最后, 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及老师的推荐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的方向。

学生在大一结束时要求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初步选定导师, 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有一次重新选择方向的机会。进入大学二年级, 学生将逐渐的开始学习林学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学院开设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 含盖了各个学科方向,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所选方向选择相关专业选修课。由于学生选择的专业课是根据自己所选方向有关的内容, 因此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的灌输, 没有了被动接受的压力, 而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快速的应用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学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进入大二的学习之后, 就会逐步的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去, 在与导师及学长的共同学习过程中, 他们会接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科前沿知识和一些未知的亟待去探索的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又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来编写自己的教学大纲, 使所讲授的知识不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这种互动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也为老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学院还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申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此类项目不只是为了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 激发出自己的创新灵感。参与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见识一下其他兄弟学校的创作方式, 增加阅历, 吸取经验, 提高自己。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国家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基础上, 学院又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这一举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生们不仅申报热情很高, 而且申报的内容十分新颖独特, 令所有的评审专家都深深的折服。

3 结论

利用科学研究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们摒弃了以前的厌学态度, 并且主动的去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这种有目地的学习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动力, 以前的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教师只有具备更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

就林学专业来说,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林业部门所需要的生产实用型人才和林业科学研究型人才, 所以利用“导师制”的教学方法, 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的实践型教学方式非常行之有效。

摘要:根据本校林学专业的特点, 提出了“导师制”这一教学方法, 介绍了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及实施效果。“导师制”教学方法改革在林学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上一篇:建筑管理方法论文下一篇:司法鉴定及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