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类课程论文

2024-06-08

林学类课程论文(精选3篇)

林学类课程论文 篇1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为森林公安机关培养人民警察和培训在职森林公安民警的院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办理森林案件所必需的公安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林业知识。《森林案件现场勘查》是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讲授森林公安在办理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有林地、森林火灾等森林刑事案件的勘查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要紧密结合我国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犯罪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吸收犯罪现场勘查实践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成果,根据森林案件的现场特点、勘验对象的特点以及勘验技术的特点对案件进行现场勘查,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林业技术和动植物识别的基础知识来勘查。

通过对已学习过该课程的侦查学2010级两个区队68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学生一致认为本课程是森林警察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是学校“立足林业,面向公安,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该课程应以《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等林学类课程为基础,辅助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调查的68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特别提到该课程的学习要以林学类课程为基础,才能真正学好。因此各门课程在制订计划时,要不断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1]。如何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担任这几门课程的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建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森林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确定林学类课程的知识点

“衔接”一般指的是事物相互联系[2]。不同学者对课程衔接的理解不同。Oliva认为衔接性是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Ornstein&Hunkins认为衔接是指课程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垂直的组织,也可以是水平的组织[3]。笔者认为课程衔接首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应按照森林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确定知识点。林学类课程应包括六大知识群,即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基本知识;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物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六大知识群由四门课程组成,即《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其中《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主要介绍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的基本知识,涉案林地面积测算、涉案材积的测算、木材材积测算,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林地管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与木材管理的相关内容。《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野生动物形态识别(国家重点保护、省级和三有动物),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现场物证提取的主要技术要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的运用。《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森林植物的基本概念及其保护意义,植物分类基本知识,中国植物资源概况及其分布特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其识别,防火树种,植物案件侦查及物证收集和样本保存。《森林防火》主要介绍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林火基础理论,森林火灾的扑救及扑火安全,森林火灾损失的调查与评估,城镇消防基础知识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介绍,为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提供帮助,提高现场勘查工作的质量。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要注重对林学类知识的应用。

二、明确各知识点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支撑作用

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或某一学科在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科书编制等宏观与微观体系化上的最优组合[4]。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考虑,在林学类课程涉及的六大知识群中,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及森林的基本知识应作为学习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方针政策,明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名词术语有真正的理解,如森林的概念、森林特征的描述、我国森林采伐的方式及各方式的实施要点、森林更新、森林区划的概念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容易读懂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制作卷宗时,能用专业术语来描述案件,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掌握涉案林木材积、木材材积的测算、林地面积测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森林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区分刑事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掌握基本的测算技能,可以在进行现场勘查时,准确判定物证提取的要点、记录涉案面积与材积相关数据更加准确到位,防止调查数据的遗漏,为技术人员进行下一步的详细鉴定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资料。

学习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的识别与鉴定技术,使学生牢固树立野生动植物作为物证的意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识别野生动物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野生动植物的识别与鉴定的基本技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可以明确涉案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级别,对一些物种和树种的认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以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在现场勘查中确定物证提取的技术要点,以正确获得涉案野生动植物物证,如何很好地保存物证材料,为下一步送检做好准备,对快速破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习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了解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熟悉森林火灾的扑救、扑火安全和森林火案的侦查等相关内容,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进行现场勘查中,能进行森林火灾现场特点分析,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根据植被的燃烧痕迹,确定是地表火、树冠火还是地下火,过火范围及火场总体态势,依据不同森林火灾种类特点,结合风向、风力、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等对火势趋向的影响,分析研究现场急进火或稳进火的蔓延规律,结合现场访问情况和灾前现场基础资料初步判断森林火灾案件起火点,以准确判定案件性质。

三、认真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

明确了各门课程介绍的主要内容及支撑作用后,就应该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做好两类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应包括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美国课程学者泰勒认为,要使学习经验的组织富有成效,课程编制必须符合3条标准,即继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5]。“继续性”是指在课程设计上应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技能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程序性”或“阶段性”则强调后一经验需在前一经验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统合性”是指“横”的联系。它考虑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即把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作为学生全部能力的重要一环来加以促进,而不是把它作为孤立的能力。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后者应是前者的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把两者的学习进行综合而不是孤立起来,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将林学类知识与法律知识、公安执法知识进行综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但应注意的是要提倡两者结合,决不是学点林学类知识,学点法律知识或执法程序就可以,不是简单地林学类知识与公安类知识的相加,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合理利用。这就要求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均应熟悉林学类知识和公安类知识,讲授林学类知识的教师在介绍相关知识时,重点要讲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着重从合理、合法的角度进行介绍,并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办理森林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讲授《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师重点要讲清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的依据、原则、程序、人员组成、勘查工作的各个环节等,而且要注意对相关林学知识的后续应用(不需再详细展开),如涉案森林特征描述的专用词语、径阶、材积与蓄积量、出材率、主伐、抚育伐等,不能讲外行话和非专业用语。

2. 在制订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来学习,《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与《森林防火》课程要安排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前面的课程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在学完以上几门课程后,即安排《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不能相隔太远,做好各门课程的合理衔接,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3. 收集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样本,使学生尽快了解现场勘查的项目和内容,熟悉现场勘查笔录在森林案卷中所起的作用,掌握盗伐滥伐、野生动物、森林植物等不同案件中林学类知识在现场勘查中的操作技能和勘查要点,掌握现场笔录的制作方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林学类知识和法律、公安等知识在侦破森林案件中的具体应用。收集办理森林案件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形象、具体地掌握森林案件的侦查过程。

4. 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都比较大,可以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将几门课程结合,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类型的模拟现场,从接报案开始到现场勘查、调查测算涉案现场的面积或林木材积、认定涉案的物种或植物种类,对案件进行定性,让学生确定处罚的方法和额度。通过综合实习和训练,使知识体系更完善,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在案例中应用到林学类知识,如描述发案地点,要用到森林区划系统;描述涉案森林特征,要用到森林结构特征,并能根据林分调查方法进行某些特征因子的调查;会对涉案面积或材积进行测算,学会对案件进行定性。设计野生动物、森林植物案件,应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确定现场的程序、步骤等。

6.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综合考核,在考核森林案件现场勘查相关知识时,增加对林学类知识的考核,具体考核林学类知识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7. 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进行研究,做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教学中所需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应用性。通过课程间的渗透、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会产生重复和某些漏洞,防止造成学生单向的、机械的、复现性的思考习惯,这样不利于发展他们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8.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在实验室建设中,打破系部、教研室的界限,做到资源共享,为学校节约场地和经费。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如在《森林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和《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都用到的GPS、罗盘仪、全站仪、测树仪、绘图软件等,可由一个实验室购置,其他老师在教学和科研用到时,可以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9. 编写合适的教材,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的依据[6]。根据以上对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建议结合教学内容和森林公安工作的实际,编写具有森林公安特色的教学,将现场勘查相关知识与林学类知识有机整合,编写出版教材。

课程横的衔接应发挥联结性与功能性。《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编排不仅要考虑与林学类课程的衔接,还应顾及其他课程间的联结,如痕迹检验、刑事图像、林业法与森林公安执法等。美国学者拉姆利曾经说过,人类知识具有完整性,即使在自然科学,其部分内容有时亦与社会科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学科本身的知识不但具有统整性,且在不同学科或领域间彼此亦有横的联结关系。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多顾及不同课程间的呼应与联络。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其功能性,重视其应用性,如不同案件的具体勘查方法的介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只有重视了课程的衔接,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衔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森林公安院校中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几门相关课程衔接的必要性,明确了林学类课程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支撑作用,并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做好课程衔接的具体措施,为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林学类课程,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衔接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3.

[2]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3]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14.

[4]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6.

[6]刘红梅.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6):46-47.

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篇2

1 传统教学方法对教学改革的制约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发展受到教学目地和教学内容的制约, 当然, 最根本的是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纵观历史, 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在远古时代, 教学只能是口耳相传;古代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问答、读书、辩论、谈话等方法;到了近代, 又出现了实验、演示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当代,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直接运用于教学,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如前苏联赞科夫的教改实验, 为人们完整地认识教学现象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法,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 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当中取得最多的收获。现代教学方法不仅继承了先前的传统方法, 并加以改造, 使之适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而且还创造了新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设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方法体系, 构成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网。

近年来, 我国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的同时, 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是, 教学方法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独立性, 在新中国发展初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在我国仍占主要地位, 现代教学方法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掌握、运用, 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则按照教师讲授的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来死记硬背, 既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又不能灵活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开放,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正在逐渐的融合, 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层出不穷,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途径来获取所需的知识, 这种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校教学活动, 学生对其已经感到厌倦, 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以使我们所要讲授的知识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吸收, 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没有过时的知识, 只有过时的教学方法。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教学方法不进行改变, 不仅会被社会所淘汰, 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我们来总结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哪些弊端:首先, “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第三, 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第四,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林学专业来说,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 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森林。森林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不被我们了解的规律, 需要我们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 我们的知识是随着对认识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的。因此,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林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 不利于知识的更新, 更不利于其将来的工作。

2 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导师制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知识共同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我们只能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而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则在于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兴趣驱动。林学专业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比较多的专业, 包含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生态、森林资源保护等学科方向;近些年来又发展出很多交叉学科, 如植物生理生化。这么多的知识如果在短短的四年学习中全部学完并掌握是很不现实的。各个学科方向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对各学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有侧重的进行学习。但是, 学生往往对该往哪一个方向深入学习把握不好, 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学生兴趣与能力进行合理的引导, 才能使其对林学专业的知识有广度上的了解, 和深度上的精通。我校林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制”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与兴趣来引导学生, 使其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在某一学科方向有更深的掌握, 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以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为主。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了解林学专业每一个学科方向及指导教师的详细介绍, 而且林学专业每学期都会面向学生, 组织不同学科方向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学术报告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术活动来逐步确定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 比如:森林经理、动植物检疫、森林保护、林业遥感、森林生态等。另外, 有科研项目的老师经常会在假期进行野外调查活动,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参与进来, 这样就给自己一个锻炼和选择的机会。最后, 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及老师的推荐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的方向。

学生在大一结束时要求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初步选定导师, 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有一次重新选择方向的机会。进入大学二年级, 学生将逐渐的开始学习林学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学院开设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 含盖了各个学科方向,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所选方向选择相关专业选修课。由于学生选择的专业课是根据自己所选方向有关的内容, 因此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的灌输, 没有了被动接受的压力, 而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快速的应用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学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进入大二的学习之后, 就会逐步的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去, 在与导师及学长的共同学习过程中, 他们会接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科前沿知识和一些未知的亟待去探索的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又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来编写自己的教学大纲, 使所讲授的知识不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这种互动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也为老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学院还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申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此类项目不只是为了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 激发出自己的创新灵感。参与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见识一下其他兄弟学校的创作方式, 增加阅历, 吸取经验, 提高自己。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国家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基础上, 学院又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这一举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生们不仅申报热情很高, 而且申报的内容十分新颖独特, 令所有的评审专家都深深的折服。

3 结论

利用科学研究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们摒弃了以前的厌学态度, 并且主动的去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这种有目地的学习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动力, 以前的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教师只有具备更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

就林学专业来说,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林业部门所需要的生产实用型人才和林业科学研究型人才, 所以利用“导师制”的教学方法, 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的实践型教学方式非常行之有效。

摘要:根据本校林学专业的特点, 提出了“导师制”这一教学方法, 介绍了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及实施效果。“导师制”教学方法改革在林学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林学类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历史较短、发展较快、纵横交错和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 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1], 在生命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的行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2]。微生物学的内容广泛涉及几乎所有生物学科,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养分转化、环境净化、动植物生长、工农业生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正因如此, 《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成为了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程。

鉴于国内林学专业通常把微生物学作为专业选修课, 林学专业教师和本科生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没有足够的认识, 本文对微生物学在林学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做一探讨, 并结合自身经验探讨林学专业 《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 微生物学是林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 与植物、动物的生理生态息息相关。微生物涉及很多林学相关的生物学过程, 如林木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林木抗逆生理、森林土壤营养循环、森林植被恢复等;同时微生物学的知识涉及到《森林培育学》《土壤学》《树木生理学》《森林生态学》《林木病理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等多门林学专业课程。因而《微生物学》课程作为基础先导课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林学专业课程。

(二) 微生物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林学理论的把握

微生物学的内容庞杂、知识点繁多, 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酶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融会贯通, 更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林学相关的生物学过程, 如凋落物分解、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共生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等。

二、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 理论教学环节

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结构同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一样, 均从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五个层面揭示微生物的生物学规律。鉴于林学专业的特点, 在针对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微生物教学中应当侧重森林微生物相关内容的介绍。另外,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的倾向性

可适当删减介绍动物和人体微生物的相关内容, 转而更多地介绍林学专业涉及的微生物学知识。如动物微生物相关的“传染和免疫”章节只做了解性介绍, 反之可扩展微生物生态章节中植物病原微生物和共生微生物的教学内容。

2.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 (Mind Map) 是放射性思维 (Radiant thinking) 的可视化表达, 是一种辅助思考和记忆的工具[4], 自20世纪60年代Tony Buzan发明思维导图后, 已经有不少人提出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逻辑性和创造性是备课的核心要求, 思维导图的发散结构决定了这一工具应用于微生物学教学备课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远远大于文字。思维导图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出的若干结构, 使用文字、线条、图形图表等将零散的知识信息系统化整合, 转变成容易记忆的“图”[5]。如图1所示为微生物生态章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本章节的知识点和逻辑构成。思维导图的运用, 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清楚地把握讲课重点,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整个课程的逻辑和知识结构。

3.案例启发式教学

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案例和生物学现象, 从案例和生物学现象中引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地衣作为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能够抵御各种极端环境, 华山松大小蠹携带蓝变真菌腐蚀木材等生物学现象的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知兴趣。

针对林学专业的特点, 开设微生物学在林学中的应用相关专题讲座, 如“林木微生物病害的发生、识别和防治”、“土壤微生物与森林健康”、“林下宝库——食用菌”等内容。这些专题讲座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系统化和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微生物领域奠基人和知名专家事迹, 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情操。如微生物学之父——Louis Pasteur通过试验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生说”, 建立了病原学说, 其发明的巴氏灭菌法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食品业;细菌学家Rorbert Koch提出了病原体验证的经典理论——科赫原则, 其创立的微生物学方法为微生物学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独立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Joshua Lederberg因发现细菌遗传物质及基因重组现象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Carl Woese率先研究了原核生物的进化关系, 发现并定义了古生菌 (Archaea)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Marshall和Warren以身试菌, 发现了胃溃疡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

4.多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模型的使用

微生物个体微小、形态、营养和遗传类型多样、代谢机制错综复杂, 往往使学生感到微生物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技术如动画、显微观测视频、PPT课件等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教学模型的使用对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有良好的助益作用。例如病毒体型微小, 不能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测, 因而针对病毒结构的介绍比较晦涩难懂。然而借助现有的商品化模型可以很形象的解决这一难题。

5.微生物学最新研究技术和理论介绍

微生物学是一个相对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 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因而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中应当实时关注学科的最新动态。 例如, 近些年环境微生物的分析技术正迎来剧变,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引入从微生物群落角度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认识;从细菌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开发而来的CRISPR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和动物基因组编辑, 已成为生命科学最热门的技术。在课程中穿插引入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

(二) 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现行微生物实验课程通常由若干个独立的实验构成, 实验之间缺乏关联性, 导致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没有系统的认识;学生掌握的是一些零星分散的实验技术, 如何将有关知识技术整合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和科研应用问题则显得比较欠缺[6]。基于此, 我们认为在具体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可将微生物学实验和实践课程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和开放性实验探索两个方面, 具体如下:

1.基础共性实验技能训练

微生物学基础共性实验技能是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基础必备技能, 通过基础共性实验技能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实验室安全意识, 特别是规范化使用易制毒试剂和高压容器;其次, 同植物组织培养一样, 微生物学实验也要养成“无菌”操作意识, 避免环境微生物对目标微生物的污染。

基础共性实验技能训练主要以验证为主, 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针对微生物相关实验操作的特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体式和复式显微镜、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摇床和小型发酵罐等仪器设备的操作, 熟悉微生物的形态观测、培养基配制及灭菌、菌种分离、 纯化和培养等实验技能。

2.开放性实验的开设

开放性实验以探索为主,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科研探索 (图2) , 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科研的每个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注重实验过程中多学科实验技能的交叉应用, 如结合形态学、生理学、酶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鉴定微生物。

针对林学的特点设置开放性和探索性综合实验, 如“林木叶片病斑识别和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类群分析”、“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和代谢产物提取”、“蘑菇的采集、形态观测和鉴定”等。另外, 鼓励学生组建科研兴趣小组, 围绕微生物在林学上的科学问题, 通过野外观察和现象分析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科学设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可行的实验方案并依方案进行独立实验探索。开放性实验以撰写科研报告并结合小组PPT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林学专业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应相互独立, 而应该相互配合、穿插进行,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检验并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为此, 建议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平行进行, 互为补益。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胡廷章, 黄小云, 刘仁华.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4) :812-815.

[3]宋富强.微生物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4]Buzan T, Buzan B, Harrison J.2010.The mind map book:unlock your creativity, boost your memory, change your life.Pearson BBC Active, 2010.

[5]陈小清, 黄志坚.利用思维导图有效加强生物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14, 4:47-48.

[6]张茵, 徐旭士, 何伟等.微生物学实验模块“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培养和选育”的教改研究和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 (11) :1698-1700.

上一篇:动物的智慧下一篇:学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