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类工作论文(共7篇)
会计类工作论文 篇1
一、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权差异
会计类管理者和非会计类管理者都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 其权利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两类管理者会计专业知识的较量, 另一方面取决于两类管理者在企业中地位的高低。
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 但管理者能否有效地运用会计政策选择权则涉及到决策权与知识的匹配问题。在哈耶克看来, 组织效率取决于决策权与对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 由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很难转移, 所以决策权会自动转移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代理人 (Hayek, 1945) 。詹森和麦克林在哈耶克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这种匹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 另一种是将决策权传递给有知识的人, 究竟选择哪种方式则取决于这两种方式的成本, 前者面临由于劣质信息而产生的信息成本, 后者面临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詹森、麦克林, 1992) 。会计的专业性很强, 它不仅仅是古典企业中的一些算账、记账等简单的机械工作, 随着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化, 会计这个管理系统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虽然企业的总经理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些会计技术方法, 但对于会计人员拥有的丰富的会计经验和良好的职业判断等属于个人的专门知识, 很难转移给企业的总经理。当然总经理可以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从而掌握这些经验和判断, 但是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层会将会计的决策权赋予具有会计知识的会计类管理人员。非会计类管理者源于决策权与知识的匹配问题会将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在内的与会计决策相关的控制权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 但权利转移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非会计类管理者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背景以及会计类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如果非会计类管理者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背景, 则其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的会计决策权会相对小一些。如果非会计类管理者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背景并且会计类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很强, 则非会计类管理者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的会计决策权会相对大一些。
除了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的较量外, 非会计类管理者转移给会计类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大小还受二者在企业中地位的影响。美国一些企业的CFO主要受股东或董事会委派, 他们不仅需要将股东价值相关的业绩指标融入到公司战略中, 并贯穿于公司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需要向股东报告其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果, 以便股东作出相应的决策。CFO已从传统的财务功能转变为CEO合作伙伴, 取得了与CEO平等的地位, 掌控着除了销售和生产之外的其他各管理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中, 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利显然归CFO所有, 而不再是CEO, 在会计决策方面CFO不会过多地受CEO的影响, 并能对CEO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而在欧洲一些国家, CFO更多地扮演主计长的角色, 一般直接向CEO报告, 他们更多地关心工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其控制权与美国企业相比要小一些, 其决策受CEO的影响。而在我国,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6年的一份调查显示, 只有15.18%的CFO认为其对CEO起监督作用, 34.15%的CFO认为其与CEO是合作伙伴关系, 而69.64%的CFO认为其是CEO的下属。这说明我国大部分CFO的地位还低于CEO, 其主要职责还没有从传统的财务功能转变为CEO的合作伙伴。在CFO地位还低于CEO的情况下,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只是部分地从CEO手中转移至CFO手中。因此, 会计类管理者拥有的会计决策权的大小随着其地位高低相应地发生变化, 当会计类管理者地位与非会计类管理者地位相同时, 其可能掌握着全部的会计决策权;当会计类管理者地位低于非会计类管理者并受其领导时, 会计类管理者虽然也拥有一部分会计决策权, 但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有可能要受非会计类管理者的限制与束缚。
二、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客体差异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是会计政策, 而会计政策就是会计领域的规则, 包括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正式会计规则和以会计惯例为核心的非正式会计规则。一方面,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边界不能盲目的向外扩展, 另一方面, 其边界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硬的”会计选择, 即在同等可接受的规则中进行选择, 虽然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这一领域, 但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范围仅仅界定在这一范围内仍显得狭隘。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范围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在同等可接受的规则中进行选择。这一类选择是企业经常要面对的会计政策选择, 如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都是允许的计量基础;一些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更是举不胜举, 折旧方法的选择、发出存货成本方法的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公允价值模式等都属于这一类的会计政策选择。 (2) 会计估计与会计判断。这是企业在面对一些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时所做的判断, 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服务年限, 资产减值准备, 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确认等都离不开估计和判断。 (3) 分类选择。在将繁杂的经济活动转化为会计信息时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将交易或事项进行恰当的分类, 如企业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不同, 则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4) 时机选择。此处的时机选择不仅包括企业何时采用新会计准则, 还包括企业何时将经济活动转换到会计系统中。如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五项条件, 而这五项条件需要企业自己判断。 (5) 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这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如何反映以及反映的详细程度, 如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如果未满足三个10% (收入、利润和资产) 的重要性标准, 既可以不考虑该分部的规模, 直接将其指定为报告分部, 也可以将该分部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类似的、未满足规定条件的其他分部合并为一个报告分部, 还可以在披露分部信息时, 将其作为其他项目单独披露, 这就属于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
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在面对不同类别的会计政策选择客体时存在不同的偏好。由于会计类管理者拥有会计专业知识, 尤其是长期工作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 使得这一类主体做出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决策通常是那些需要较高专业性知识的会计政策决策, 如会计方法的选择、计量属性的选择, 以及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等。而对于非会计类管理者, 他们通常做出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决策并不是那些需要较高专业性知识的会计政策决策, 例如他们很少对会计方法进行决策, 但对于有关收入或费用的入账时间、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详细程度等方面的决策, 由于与其工作或是绩效考核指标息息相关, 因此非会计类管理者更为偏好于时机选择、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等方面的会计政策客体。
三、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差异
(一) 货币利益动因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差异
在以净利润为主的激励薪酬契约的影响下, 非会计类管理者和会计类管理者都会利用手中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影响当期盈余信息的生成, 而偏好于能够增加企业收益的激进的会计政策还是偏好于能够减少收益的保守的会计政策取决于实际盈余与激励薪酬契约规定的盈余下限与盈余上限的比较。由于会计类管理者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背景和职业判断, 在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权, 因而既有能力也有机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为自己谋利。而非会计类管理者对于会计类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通常难以监督。正如Gore等所指出的那样:所有高管都会出现代理问题, 而财务负责人的专业技术背景将导致对其监督的成本更高 (戴璐、汤谷良, 2009) 。因此, 会计类管理者在货币利益动因下, 也会偏好于能够给其带来更高收益的会计政策, 或是保守的会计政策, 或是激进的会计政策, 并由于其具有专业会计知识背景以及其他高管对其难以监督的特征, 使得他们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会计信息的动机可能更加强烈, 手段可能更加隐蔽。
但会计类管理者对于激进的会计政策和保守的会计政策的偏好程度不同。这是因为会计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受托责任就是生成财务报告以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萨班斯法案404部分要求CFO必须保证内部控制运行具有完整记录, 必须负责监测财务报告加工过程, 并在公开披露的各项财务数字上承担几乎与CEO相同的法律责任。与非会计类管理者相比, 尤其在非会计类管理者的地位高于会计类管理者的企业中, 非会计类管理者的薪酬激励程度大于会计类管理者, 这使得会计类管理者选择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带给非会计类管理者的货币收益要大于自身获得的收益。因此, 会计类管理者在获得的收益小于非会计类管理者, 但可能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风险的情况下, 对于那些能够大幅度增加利润的激进的会计政策存在一定的抵制。而对于降低利润的保守的会计政策, 会计类管理者通常乐于选用, 因为他们可以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为自己辩解。
(二) 非货币利益动因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差异
在我国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 政治地位的获得或提升在管理者的个人效用函数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良好的财务业绩是管理者通向更高政治地位的有力支持。为了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他们往往偏好于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会计政策并在其任期内平滑各期收益, 使其呈现稳中有升的业绩结果。但是, 在追逐政治地位动因下的会计政策行为偏好更适合于非会计类管理者, 只不过他们在追逐权力或地位的过程中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偏好需要会计类管理者的配合才能得以完成。而在会计类管理者的地位低于非会计类管理者的企业中, 会计类管理者会迫于非会计类管理者的压力而配合其行动。Guan等也证实了CFO通常是源于来自CEO的压力才突破了GAAP的界限 (Guan, 2005) 。此时, 非会计类管理者在本质上是真正的会计政策选择者, 会计类管理者只是执行者, 因此政治地位的提升并不是会计类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主要动因, 他们更为关注的非货币利益是职位安全。
好的盈余表现可以使管理者继续保有现有的职位, 较差的盈余数据可能被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现任管理者经营无效的证据。因此会计类管理者和非会计类管理者在保有现有职位动机的影响下倾向于平滑各期收益, 通过当期盈余与未来期间盈余的衡量决定选择保守或是激进的会计政策。但会计类管理者对于能够降低收益的保守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能予以支持, 对于大幅度提升盈余的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能更容易抵制。因为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更容易使会计类管理者因没有履行财务报告生成的受托责任而被迫辞职, 使其职位安全受到威胁, 甚至其声誉的下降导致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损失会使会计类管理者无法在业界立足。
在管理者职位变动过程中, 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与继任非会计类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偏好往往也不同。在非会计类管理者职位变动过程中, 继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偏好于能够降低收益的保守的会计政策, 甚至出现“洗大澡”现象;在接任的第二年, 通常偏好于能够增加收益的激进的会计政策, 以较好的业绩向外界证明自己的经营能力, 以获得自身声誉的提高。然而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对激进的或保守的会计政策都不会偏好, 其可能更偏好于最能反映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的会计政策, 这主要源于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助于提升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继任后工作业绩的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类管理者的专业能力相关, 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越强, 其所在企业发生利润重述的可能性越小 (Jagadison, 2005) ;财务负责人的经验越丰富, 专业知识更新程度越高, 其所在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邱昱芳等, 2011) 。因此, 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在接任当年更期望通过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生成向其他利益相关者展示其更强的专业能力, 这会促使其偏好于选择最能接近经济活动实质的会计政策。
四、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差异的问卷调查
为了获得经验证据, 笔者发放问卷500份, 实际回收问卷318份, 在剔除了数据缺失、问卷中前后类似问题的回答存在差异等110份无效问卷后, 最终进行分析处理的问卷数量为208份, 其中会计类管理者占29.81%, 非会计类管理者占12.98%, 普通会计人员占56.73%。
(一) 会计政策选择权差异的经验证据
通过调查非会计类管理者对其所负责部门呈报的会计信息是否拥有决定权, 发现40.74%的非会计类管理者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59.26%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并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而对会计类管理者的调查显示, 几乎决定所有有关会计政策选择决策以及没有权利决定任何有关会计政策选择决策的会计类管理者非常少, 均只占3.23%, 而大部分会计类管理者都拥有或多或少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这说明会计类管理者和非会计类管理者都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 因此在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权时不能将管理者进行同质化处理。
在对非会计类管理者进行分组对比后发现, 拥有决定权并且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占72.73%, 显著高于不拥有决定权并且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非会计类管理人员所占比重。工作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会计类管理者的工作经验, 工作年限越长, 其拥有的会计类专业知识可能越多, 其拥有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就越大。
通过了解会计类管理者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之间的工作关系可发现, 85.48%的会计类管理者倾向于认为其与非会计类管理者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而并非合作伙伴关系, 74.19%的会计类管理者认为其对非会计类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并不明显。在我国会计类管理者的地位还没有上升至CEO、总经理等高管的合作伙伴的背景下, 能够决定大部分有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类管理者所占比重为45.16%, 小于能够决定少部分有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类管理人员所占比重48.39%, 这说明会计类管理者手中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大小受到其在企业中地位高低的影响, 其地位较低, 则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越多地保留在非会计类管理者手中。
(二) 会计政策选择客体偏好差异的经验证据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客体的具体范围既不能盲目地向外扩展, 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硬的”会计选择中。调查结果显示23.08%的被调查者做过有关采用何种会计方法的决策, 即所谓的“硬的”会计选择;而44.23%的被调查者做过有关时机选择的决策;会计估计、会计判断、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计量属性、分类选择所占比重依次递减, 分别为37.98%、22.60%、18.27%、16.35%和10.10%。可以看出, 会计方法的选择在整个会计政策选择中只占少部分, 其他方面的选择也是被调查者经常面临的决策。
在对会计类管理者所构成的子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 72.58%的会计类管理者面临着会计估计和时机选择方面的决策, 56.45%的会计类管理者需要选择企业的会计方法, 53.23%的会计类管理者进行诸如计提减值等会计判断, 计量属性、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分类选择所占比重依次递减, 分别为38.71%、35.48%、25.81%。这些具体的会计政策选择决策再次说明会计类管理者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是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 而且拥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会计类管理者主要围绕会计估计、会计判断、会计方法等这些需要较高专业知识的会计政策进行决策。
在对非会计类管理者所构成的子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 时机选择决策所占的比重最大, 占比29.63%;其次是会计估计和反映方式及程度的选择, 均占11.11%;计量属性的选择占7.41%, 会计方法和分类选择均占3.70%, 而会计判断所占比重为0。可以看出, 非会计类管理者通常做出的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决策并不是那些需要较高专业知识的会计政策决策, 会计方法、会计判断和分类选择等方面的决策远远低于时机选择的会计政策决策。
(三)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差异的经验证据
对非会计类管理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88.89%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工作业绩考核中存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考核指标。88.89%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十分关注年度奖金的数额, 这说明奖金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主要动因。37.04%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关注政治地位的获得或提升, 其中70%来自于国有企业, 10%来自于集体企业, 20%来自于民营企业, 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非会计类管理者的政治地位的获得始终是其不可忽视的利益所在。有关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的调查数据显示, 96.30%的非会计类管理者希望其所负责部门的财务业绩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 即非会计类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年度奖金或是政治地位, 其对激进的或是保守的会计政策的偏好取决于其对当期盈余以及未来期间盈余的比较, 而平滑收益有利于其最大化自身利益, 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性报酬和非货币性报酬。
对会计类管理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37.10%的会计类管理者不喜欢能够大幅度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选择, 进而增加其自身的风险;29.03%的会计类管理者不喜欢能够大幅度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选择, 进而降低企业业绩;33.87%的会计类管理者认为二者无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会计类管理者在货币或是非货币利益动因下对激进的或是保守的会计政策的偏好存在一定差别, 会计类管理者自身的职责以及可能承担来自于法律的惩罚, 使其更容易抵制能够大幅度提升盈余的激进的会计政策选择。此外, 当会计类管理者的职位发生变动时, 91.94%的会计类管理者在任职当年偏好于选择能反映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的会计政策, 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从而显示良好的专业能力;6.45%的会计类管理者在任职当年偏好于选择能够带来更低利润或资产的保守的会计政策, 以显示会计核算的稳健性;而只有1.61%的会计类管理者在任职当年偏好于选择能够带来更高利润或资产的激进的会计政策, 以显示业绩的改善。这一方面说明当会计类管理者职位发生变更时, 继任会计类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偏好明显不同于非会计类管理者;另一方面也更加支持了在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即使是同一类利益相关者内部也可能存在异质性, 需要对同一类利益相关者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邱昱芳、贾宁、吴少凡:《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专项调查的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2]戴璐、汤谷良:《财务负责人的公司治理角色与战略管理角色冲突——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詹森、麦克林著, 李风圣译:《契约经济学, “专门知识, 一般知识与组织结构”》,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为胜任的CFO——〈中国CFO能力框架〉研究报告》,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Weili Ge, Dawn Matsumoto, Jenny Li Zhang.Do CFOs Have Styl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CFOs on Accounting Practic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 28 (4) .
[6]F.A.Hayek.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 (4) .
[7]Liming Guan, Meihu Koo, Jenny Teruya.CFO Resign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5, 20 (2) .
会计类工作论文 篇2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引导精神
纵观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面对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的率先发展,近十年来,高职教育研究广泛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当下,高职职业教育教改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大多以“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这两大看点为展开,逐渐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工作过程就是针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程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加强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将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并且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本研究以“三对接”中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为研究切入点,以我院2015年各年级所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和实施。
2.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突破口
查阅国内同级别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各类专业教改方面的论文和课题,大多数围绕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二,某门具体课程的设计;第三,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第四,实践教学问题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还都停留在设计的表面阶段,只是提出了一些设计理念、思路等,而将设计内容具体化,细致到将工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与教材中理论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设计的研究为数不多。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在过去承担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按照传统教学重点、难点授课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实际工作过程发生相脱节的情况,比如有些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或考纲中是被要求“了解”的程度,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易被忽视,反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经常遇见和接触,这种脱节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胜任工作,而相反被要求为“掌握”、“熟悉”、“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触及,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但并不是说“掌握”、“熟悉”、“理解”的内容授课就不重要了,只是说授课时的侧重点不一样了,针对这类知识点授课教师要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角度进行讲授,此部分已属于成熟化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接轨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
3.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阶段
3.1阶段一:任课教师获取实践经验
所谓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建议有条件的任课教师要在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后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来有的放矢地获取经验。当然这里的实践经验由于受教师身份和个人生活节奏的影响,我们将之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当然这也是效果最好的方式,即深入企业、公司进行实际调研;另一种情况则是间接获取实践经验,即采用与行业能手、专家电话沟通、网络视频、实操书籍学习等其他方式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3.2阶段二:任课教师形成设计与实施方案
将各方获取的实践经验梳理后与现行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将实际工作过程的点点滴滴融入教材的每一部分,不拘泥于教材和考纲编排的结构和侧重点,采用“一视同仁”、“全面撒网”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最终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切入点,做出“一对一、对号入座”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如下设计思路,也可根据课程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3.3阶段三:反馈效果评价分析
无论各行各业,在形成一个拟定方案并付诸实施后都希望看到是否有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需要受用者进行客观评价。而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更不例外,其最大的受用者是学生,在学生中发放评价效果问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而同行的教师,尤其是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更具有发言权,建议抛开同事、同学之间的人情面子,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如实的优缺点以及今后改进的地方,不仅是对他人教育事业的负责,更是对自己为人师表最大的鼓舞;此外,如果教师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是通过深入企业、公司进行实际调研而形成的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建议将这些教学效果反馈给企业,这不仅是对企业、公司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展开合理化建议和意见问卷调查来得到更多的经验,来弥补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的不足,即反复推敲,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3.4阶段四:建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后续保障体系
当然经过上述三阶段的开展,有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受到各方良好的评价,有利用和实施价值,为学生、为一线教师、为企业、为社会能带来效益,我们就必须保留下来,并逐渐完善;而有的则效果不佳,被取消或被重新整改。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后续保障体系来维系它们,通常可以从强化师资队伍能力培养、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课程评价标准这四大方面着手介入。
4.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应用性
会计类工作论文 篇3
您好!我们是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外联团队,现在正针对当今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发展方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大概需要4~5分钟的时间,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做这份问卷调查。您的问卷数据将会对我们研究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问卷,采用匿名形式,不涉及隐私,请大家放心填写。
(1)您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2)您的目前的最高学历是
A大专 B大学本科C硕士 D博士
(3)您毕业以后倾向于何种发展方向
A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专家(EPR专家)B财务顾问 C基金经理D会计专家、教授学者 E内部审计师 F会计事务所G公司法律顾问 H其他
(4)您希望毕业后到哪类单位工作
A企事业单位 B政府机关 C会计师事务所D其他
(5)您毕业以后会选择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吗
A 是(请选择第六题)B否(请选择第七题)
(6)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您更倾向选择哪一个
A德勤(DDT)B普华永道(PWC)C安永(Ernst&Young)D毕马威(KPMG)
(7)您选择不去四大的理由有哪些
A工作负荷重 B四大待遇在外企中不算突出
C对英语要求高 D会计师事务所普遍人才流失量大
会计类论文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财务会计信息在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成为了解企业的窗口,而独立审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可见,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问题;策略 引言
自从1980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独立审计的发展已经历了20年历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独立审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种公共职业,在得到社会和公众认可的同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必须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否则,便会透受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职业工作者的注册会计师在其执业生涯中,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职业风险之中,稍有疏忽,这种潜在的风险便可转化为实在的责任,使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以我国为例,90年代初,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三大案件,即深}}I经济特区会计师事务所对原好公司一案、北京中诚会计师事务所对长城机电公司一案、海南新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中水国际集团公司案.这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均因出具虚假报告造成严重后果而被撤销、没收财产.虽然这三大案件最终未曾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但创门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敲响了警钟,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们不再高枕无忧,不再处于审计责任的世外桃源.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体制改革,目标在于建立起以注册会计师为投资主体的体制,使审计责任真正落实到注册会计师身上.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们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诉讼,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不德定因素增多,企业破产和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增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公众为免于透受更大的损失,作为企业时务状况鉴证人的注册会计师自然成了人们攻击的对象和寻求赔偿的目标.可以预见,我国不远的将来,也会出现西方国家60年代以来对注册会计师的“诉
讼爆炸”现象.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发展概述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概念及对象 1.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这是一种狭义的审计责任概念,它指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独立审计报告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时的审计责任更侧重于注册会计师是否依法履行了职责,而审计报告也成了衡童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载体.要正确理解狭义的审计责任,关健在于将它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区分开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拉制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对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可见,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被审计单位是责无旁货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者免除被审计单位的责任.2.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对象
就责任而言,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承担责任的主体、责任的内容、责任指向的对象.具体到独立审计责任,承担责任的主体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责任指向的对象则比较复杂,而责任的具体内容根据责任指向时象的不同而不同.对客户(委托人)的责任
审计责任最直接的指向者是审计委托人,故审计委托人又称原始受益人。其责任内容是履行业务约定条款,并对审计结论承担责任,具体表现为对客户的合同责任和对客户的民事侵权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责任首先建立在合同关系基础上,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审计的一般做法是与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用以明确审计目的、范围以及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具体划分。这种业务约定书在法律上具有合同的意义,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向客户首先承担的是业务约定书的合同责任。
所谓民事侵权责任是建立在民法基础上的,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而言,这种侵权责任主要表现为注册会计师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或者虚假的审计报告,造成客户的损失所要求的赔偿.美国1925年,克雷格(Craig)对安永(Anyon)会计师事务所一案确定了注册会计师对客户负直接赔偿责任的法律标准。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一旦发生上述违约行为或者民事侵权行为,客户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迫使注册会计师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履行审计职责.对第三者的责任
所谓第三者,是指不是注册会计师的客户,与他们没有合同关系的一切报表使用者,包括债权人、银行、政府、潜在的投资者.根据注册会计师对第三者的了解程度将其划分为特定第三者、不特定第三者、其他第三者三类.(二)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贵任的发展阶段
审计职业界对于审计责任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审计职业界时于经济环境和职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适应情况,这种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根据近年来轰动我国审计界的几个典型的诉讼案例,可以把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发展阶段分为起源、萌芽、发展三个阶段.1.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起源阶段(1980-1991年)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创建于1918年,在50年代以后曾经中断过一个时期,80年代初期,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注册会计师制度又恢复了.这个时期,注册会计师审计对象首先是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投资者各方都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像股份公司的投资者着重依赖已审计过的会计报表来判断两权分离后的企业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否胶行.也就是说,时务报告使用者并不重视审计报告的作用。另外,在这一阶段,我国尚处于短缺经济环境中,还未发生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清算的情况,报表使用者本身没有受到什么经济损失,他们也就没有意识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过失来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从注册会计师职业本身来看,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职业作为新生事物,国家为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更多地从政策方面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年!益.注册会计师等同于国家干部,没有从行政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独立出来。另外,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缺位,使得审计质童难以,.J断.以上情况表明,我国独立审计发展的早期,其社会影响有限,社会上对审计的依赖程度普遍很低,而且也没有惩处审计职业界质量低劣服务的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处于“世外桃源”的法律环境中.2.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萌芽阶段(1992-1995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日益穗定,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增强,不再盲目跟风,投资决策时对经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旦注册会计师的失职使他们的矛d益遭到损害时,他们就会对此作出反映,包括诉诸法庭.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审计案件,几乎所有涉及的注册会计师都犯了严重的工作过失,受到行政处罚,被注梢了注册会计师资格.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才开始认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重大,主管部门进行了第一次行业整顿,希望通过整顿,唤起行内人士对审计责任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先后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先例》、《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他们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独立审计责任的萌芽,注册会计师不再高枕无忧.1.2.3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发展阶段(1996一现在)1996年1月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履行情况有了判断标准;而1996年4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文的硕布,则拉开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诉讼浪潮”的序幕.由四川德阳东方贸易公司经济案件的验资纠纷而引发出的56号法函成为验资报告使用者把注册会计师告上法庭的直接依据.以至于一涉及经济债务纠纷案时,原告首先复查验资报告,只要发现验资报告的结果和事实有出入,立即将注册会计师立为被告.据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一年内,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因工作过失被卷入到法律诉讼的案件,已高达500多起,愈来愈多的注册会计师被推上被告席.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法释[1998)3号文,明确说明注册会计师行业仍需对其早期的验资业务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扩大.(三)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必要性 1.产生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社会因素
我国独立审计责任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日益扩大,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审计服务对社会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2)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会计和审计活动过程愈来愈难以判断,审计风险程度不断提高;(3)公众对独立审计的性质、审计报告的作用存在某种误解,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与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存在差距;(4)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日益注重和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利益冲突和纠纷;(5)法院判例的示范作用,变相怂恿了原告追加注册会计师为被止.(6)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失误,尤其是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和严重损失的审计失误,促使政府和公众希望强化惩罚机制.(7)注册会计师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2.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必要性
我们已经知道,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特别是法律责任日益扩大,面临着“诉讼爆炸”时代。如果不对该扩大趋势加以控制,势必影响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失去生存基础。控制的前提是深入了解独立审计责任的方方面面。可见,研究独立审计责任首先表现为注册会计师职业本身的需要。
(1)明确审计责任是确立注册会计师职业地位的重要条件
任何一个职业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它的发展则取决于它能否承担其服务的社会责任。Mautz&Sharaf认为:“作为一个职业,审计应对所有依靠其工作的人承担责任,并且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承担这样的责任。”’从西方和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地位的确立和审计责任的认识是密不可分,每一审计诉讼案的发生和判决,都促进了对审计责任的进一步认识,审计职
业界在此基础上采取的种种措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也有效地确立和巩固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地位。
(2)明确审计责任有效地促进了审计质量和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的提高 从审计责任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每一个国家对审计责任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得到重视的,而是在审计质量问题的诉讼中不断得到深化的。法律诉讼被称为法治国家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诉讼加深对审计责任的认识,进而使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对审计技术方法的改进,从一种朦胧的意识变为自觉的要求,同时,一连串诉讼案件的法庭判决,又使审计质量的规范化从自我意识变为强制要求。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正是满足了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明确审计责任的要求,注册会计师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就能减轻审计责任,而社会公众也有了追究审计责任的衡童标准。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规范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互相矛盾
《证券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主要强调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程序与应承担法律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只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符合有关专业标准的要求,即使其工作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注册会计师也不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公司法》、《刑法》以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中强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结果与应承担法律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法律的不同规定,就使得在实际的处罚中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协调、统一各法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较为重要的问题。
另外,在进行法律处罚时,针对同一违法行为的不同法律条款规定不一致。例如在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材料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时,《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股票条例》规定“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从事证券业务的资格”。由此可见,对同一种违法行为的法律处罚程度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处罚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应该依据哪种法律进行处罚
才更合理。
(二)重刑事、行政轻民事责任
重刑事、行政责任,轻民事责任是我国现行审计相关法规的一个突出特点,对刑事、行政责任都规定得比较具体、明确,而对民事责任的规定都比较原则,这也许源于我国“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在我国的审计司法实践中,这种趋势更为严重。对审计违法行为往往以“行政处罚”代替“民事赔偿”。到目前为止,除了较易审理且影响较小(因赔偿金额相对不大)的验资案中,相关责任人对相对人的损失进行了民事赔偿外,在审计,特别是证券审计业务中,很少有受害人从注册会计师那里得到任何他们本应得到的赔偿。这种重“行政处罚”轻“民事赔偿”的现实既不利于公众利益的保护,也不利于审计行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目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民事责任仅限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执行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仅规定了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因为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的审计业务时有很大的自主权,会计师事务所在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检查在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舞弊的情况下并不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就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行欺诈,串通被审计单位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其结果是执行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由于欺诈获取了自己的实际利益,这种欺诈可能导致的责任只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未包括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通过欺诈获取利益的同时并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将这种赔偿的责任完全留给了会计师事务所,并可能导致事务所的倾家荡产,这显然不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意识,也不利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多头监管在我国审计市场环境下,监管与处罚权一直分散于财政部、证监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多头监管的现象。
财政部、审计署作为政府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和审计质量都享有监督处罚权;证监会主要负责对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证券业务审计质量享有监督处罚权。这些监管部门的职能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在
履行监管职能时,由于监管标准的差别,往往使得会计师事务所无所适从。在政府部门多头监管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监管失败的情况。
2、注册会计师协会未能有效发挥监管职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成立之初就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作为受财政部领导的行业监管机构,既属于准政府部门,又是履行自律职能的机构,这种双重角色导致其监管职能和行业自律职能都无法正常发挥。作为准政府监管部门,中注协由财政部直接管理,不能独立地行使自律组织的管理权限,不能做到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实际需要和行业的发展出发,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执业管理方针,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从而难以正常发挥其监管职责;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由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管理人员与工作安排基本都是由财政部统一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难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协会履行行业自律职能。因此,注册会计师协会很少能在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审计责任界定标准不一致
司法界与审计职业界关于审计责任界定标准的差异,反映了“法律标准”和“审计标准”差异。审计职业界认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界定应该是从程序行为上加以规范,审计人员只要严格按照《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程序,审计报告输出的信息就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注册会计师也就可以被认为是履行了其审计责任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履行审计责任应该做到的是一种审计过程的真实性。但是,审计职业界这种程序真实的认识与司法实践的结果真实存在着分歧。司法界认为,注册会计师是否履行其审计责任应首先考虑的审计结果是否与事实相符,审计报告本身反映出来信息本身是否真实,而不是传递信息过程是否真实。因此,司法界对注册会计师履行审计责任判定的标准是针对审计报告的结论,而不是审计过程。这种认识反映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的认定很多时候主要是依照原告结果损失事实的认定,而并不完全依据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是否存在过错。因此,在审计诉讼案中,法院的判决往往对注册会计师极为不利。这样的判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资者一旦受到损失,为了将其弥补,一致针对注册会计师提起诉讼,而无论注册会计师
是否存在过错。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规范管理的措施
(一)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1.应当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目前新的《会计法》己经实施,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是一个保护,同时清理现有的与注册会计师相关的各项法规,修订相关条款,使其能相互衔接配套。此外在修改《注册会计师法》和制定注册会计师法实施细则时应注意,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要界定明晰,并尽量详尽和量化以利操作;对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责任的范围是否负有举证责任也应明确规定,并适当考虑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水平。
2.中注协应积极参与相关法律中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条款的拟定,本着既要保证审计质量和职业信誉,又要保护注册会计师合法利益的原则随时向立法机构提出合理建议。此外,除健全完善有关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成文法律外,还有必要对注册会计师类案例进行归纳、整理,以形成适当数量判例法,对成文法予以必要的补充。
3.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对注册会计师个人而言,刑事责任是最为严厉的一种责任形式。只有在注册会计师存在着严重过失或恶意欺诈舞弊行为时才对其施以刑事制裁。在刑事责任的具体适用中,应强调《会计师法》、《公司法》和《刑法》等的协调,通过对少数不法注册会计师的惩罚,促使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克尽职守,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行政责任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包括注册会计师业务报备制度,谈话提醒制度和处罚制度等在内的行业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理顺注册会计师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管理之间的职能划分。由于民事责任强调对社会公众受损害的经济利益的补偿和恢复,从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角度而言,追究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对社会公众而言是最具意义的。因此,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赔偿机制的健全完善将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发展的主要方向,民事责任也将最终成为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
4.协调相关法律处罚条款,使得处罚真正有法可依。鉴于目前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法律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存在矛盾等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进行对比、分析及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建议相关机构尽快修订,使得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真正做到协调一致,使得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进行处罚时能够做到量刑一致。
(二)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环境的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审计环境中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制度因素,因此,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逐步消除其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消极影响。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措施包括:继续推进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改革,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其行使产权所有者的职能到位,而不是越位、缺位;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等。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能有效的遏制公司管理舞弊,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创造有利的环境。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还包括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聘任、解聘情况等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等,提高审计委任的透明度,减少公司管理层“收买会计政策”的行为。
2.完善执业机构资格管理制度
根据刘明辉、李黎和张羽的研究结果,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函数关系,当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审计质量也会随之相应提高。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过多,规模不大的问题,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应完善执业机构资格管理制度。一方面通过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检查制度,减少新增事务所的数量;另一方面促进现有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合和合并。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发展事务所的规模,构建“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以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审计市场竞争过度的局面;改善事务所竞相降价,恶性竞争的现状。
3.规范审计收费
目前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的恶性价格竞争现状己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独立性。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应进一步完善审计收费制度,倡导实行公开招标等方式进行审计委托;加大对低价招揽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惩处力度。此外,强制披露审计委托信息,提高审计委任的透明度的措施,也能有效地遏制恶性价格竞争。
(三)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强行业建设
1.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也是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独立、客观、公正的从事审计工作的前提。为此,注册会计师协会及事务所应该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结合真实审计案例,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认识到从业中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另外,由于注册会计师是一个注重声誉的行业,因此,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通过建立职业道德档案,进行道德记录并且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情况对外公布,形成外部声誉机制。
由于审计知识与会计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是一个需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的行业,这样才能符合审计市场的需求,提供满足市场要求的审计结果。在《独立审计准则》中规定了相应的执业后续教育,但是许多事务所都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使得许多注册会计师对于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准则的内容都缺乏认识。因此,笔者建议,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通过举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试来检查注册会计师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
2.改革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加强职业后续教育
改革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加强职业后续教育是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改革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的主要措施有: 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设置不够全面,考试的知识内容偏于狭窄,可借鉴ACCA,CGA,AICPA等的经验,通过增加考试科目,修订考试大纲等方式,加强对与注册会计师执业相关的金融、证券、管理和信息科学等知识的考查;既要重视对实务知识的,又要重视理论素养,保证会员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应改革现行的考试全科通过制度,借鉴ACCA的做法,将会员资格考试划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对通过不同层次考试的注册学员颁发相应的证书。
加强职业后续教育的主要措施有:(1)“研究制定行业职业能力框架,为教育和培训工作提供系统指导完善以中注协,地方注协和执业机构为主体的有分工、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有关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增进业务交流,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推进行业理论与实务研究”。
(2)应进一步完善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增加对相关的金融、证券、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培训。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与ACCA,CGA,AICPA等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有条件的事务所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技术等的交流与合作。
3.实行异地同业复核
鉴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因为本地区客户公司而遭到监管者的处罚,因此建议利用异地同业复核制度加以规避。所谓异地同业复核,是指进行审计和复核的两家事务所不能在同一地区,这样可能会避免由于“地方保护”而影响审计质量。异地同业复核制度的复核费用也要规定由被审计公司承担,这样虽然会增加被审计公司的负担,但是同时也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使得事务所不必为考虑收入而降低收费水平,进而影响审计质量,笔者认为这样会利大于弊。另外,由于三级复核在执行中存在问题,因此要把异地同业复核作为维护审计质量的重要制度,而三级复核制度主要作为形式检查,比如格式是否符合标准、作技术上的指导。
4.倡导建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现在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干扰而未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并且鉴于我国目前的市场机制中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采用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形中减少了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执业风险和执业责任,在收益与责任明显不均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就变得很容易挺而走险。采用合伙制,让注册会计师承担无限责任,其根本目的不是加重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责任,而是鉴于我国市场环境信用平台缺乏、契约意识缺失的现实状况下理性的选
择。这样也有利于强化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信用风险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公众形象。
(四)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监管体系
多头监管不仅会造成监管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存在重复管制、权责不明等情况,造成监管的不利。按照政府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中的作用,一般把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机制主要分为行业自律型和政府干预型两种。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在强调政府主导地位的监管模式下,给予注册会计师协会更大的自律空间。具体地,由财政部统一负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同时明确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管职权,这些政府部门在行使职权时,不能直接干涉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要通过财政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同时,在进行监管决策时必须紧密结合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克服政府监管存在的缺陷,充分调查研究,审慎决策。对于确实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规定,可以发挥政府监管的优势强制要求行业执行;对于尚需时间检验的规定,可以形成指导性政策,并充分尊重行业的意见,让行业自主选择。注册会计师协会将主要作为服务机构,具体职能包括加强自律性管理、维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提供专业支持和法律援助、努力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和行业发展服务等。注册会计师协会要真正成为一个能够代表注册会计师行业利益的自律组织,一方面要代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大胆、公正、无私地保护行业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执业纪律,严肃行业纪律,对违规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加大惩罚力度,真正起到自律组织的作用。
(五)明确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判断依据
由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专家特征,因此应该按照特定的执业标准来判定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由于目前《独立审计准则》被司法机构视为纯粹的行业标准,不足以作为注册会计师的辩护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独立审计准则》作为唯一判定依据,并在法律上确定《独立审计准则》在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上的地位。考虑到应有的职业谨慎属于一种工作态度标准,在判定审计人员对执业结果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本文认为,在确定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应该采用“谨慎的实务家”标准。该标准不是要求所有注册会计师都必须按照专家的标准进行执业,而
是一种现实的、作为注册会计师在具体审计业务中应该具备的标准。但是鉴于该标准的衡量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如何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成立注册会计审计责任的专业鉴定机构
由于注册会计师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这就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士参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判定。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政处罚的裁定和实施权归属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的裁定和实施权归属人民法院。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成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鉴定机构来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承担的审计责任进行鉴定,在针对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件时,该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作为案件的重要证据,成为庭审过程中的有力证据。另外,由于注册会计师涉及案件专业性强、诉讼时间长、效率较低等特点,笔者认为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可以引入调解程序。具体说,可以将专业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作为双方达成和解的理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进行司法程序。
结语: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门面向社会公众、责任重大、风险很高的行业。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实务和理论也在逐步探索之中。本文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审计责任产生是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审计环境对审计责任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审计期望差距长期存在,注册会计师不断提高审计执业质量,缩小期望差距才能减少被追究审计责任的几率;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与规避审计责任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独立审计准则应该作为确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主要标准;对于审计责任规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分别法律角度、执业环境角度、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角度、监管角度等逐一规范解决,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执业中承担与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审计责任,最终促进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会计类经典书籍(推荐) 篇5
1.[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文硕、董晓柏译.1988.会计思想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美国会计学会(AAA)著、文硕等译.1991.基本会计理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3.[美]R.G.布朗等,林志军等译.1988.巴其阿勒会计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4.[美]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等译.1988.会计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娄尔行译.1992论财务会计的概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6.[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1987.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7.[英]C.W.诺比斯、R.H.帕克,潘琰等译.2002.比较国际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8.[美]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陈少华、黄世忠等译.2000.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 [美]阿迈德•贝克奥伊,钱逢胜等译.2004.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加拿大]威廉姆•R.斯科特,陈汉文等译.2006.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英]鲍普•瑞安、罗伯特•W.斯卡彭斯、迈克尔•西奥博尔德,戴德明等译.2004.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2.陈今池编著.2007.西方现代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3.葛家澍、林志军著.2001.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4.许家林.2004.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二、国内会计理论类
15.郭道扬著.1982.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6.郭道扬著.1984.会计发展史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7.郭道扬著.2004.会计史研究(第1卷、第2卷、第3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8.郭道扬著.2009.郭道扬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陈信元等著.1999.新中国会计思想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文硕著.1987.西方会计史(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1.葛家澍、刘峰著.1998.中国会计大典――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2.葛家澍、刘峰著.2003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3.吴水澎主编.2007.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4.汤云为、钱逢胜著.1997.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5.于玉林编著.2004.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6.于玉林、李瑞生主编.2001.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7.杨时展(沈如琛选编).1997.杨时展论文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8.易庭源.1990.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9.许家林主编.2008.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0.汪祥耀等.1996-2010.中外会计审计准则研究与比较丛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31.中国会计学会编.2002.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1979~1999)-会计基础理论卷、财务会计卷.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2005.会计准则研究文库(1-3)——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大连:大连出版社
三、会计工具书类
33.杨纪琬主编.1988.中国现代会计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4.项怀诚主编.1999.新中国会计五十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5.中国会计年鉴编委会.中国会计年鉴(1996始,每年1卷,光盘).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
36.于玉林主编.2010.会计大百科辞典.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7.张文贤主编.2010.21世纪100个会计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四、会计实务类
3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会计准则丛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2005年(共13本)
3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1.企业会计制度(200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6.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五、其他相关学科类
43.冯之俊主编.2003.软科学纲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4.李醒民.2001.科学的精神与价值.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5.黄顺基.1997.科技革命影响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6.李承贵.2002.通向学术真际之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47.[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2004.资本论(第1卷-1867、第2卷-1885-恩、第3卷-1894-恩).北京:人民出版社
48.宋承先主编.1998.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49.张培刚.1997.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50.厉以宁.1997.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5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樊妮等译.1999.经济学(第16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52.[美]R.科斯、A.阿尔钦 D.诺斯著,刘守英译.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3.[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段毅才等译.1999.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4.[美]科斯、[美]哈特、[美]斯蒂格利茨等著,[瑞]拉斯•沃因、[瑞]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2003.契约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5.[美]迈克尔•迪屈奇著,王铁生、葛立成译.1999.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6.张维迎.1995.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7.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8.孙耀君主编.1995.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59.[美]丹尼尔•A.雷恩,赵睿等译.2000.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0.郭咸纲.2005.西方管理思想史(第3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61.李龙主编.1999.西方法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62.唐盛明.200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63.李怀祖.2008.管理研究方法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64.张朝宓、苏文兵.2001.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3~24
65.[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武玉宁译.2001.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1953).载:弗里德曼
文萃.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6.于玉林.2002.现代会计哲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67.于玉林著.1997.现代会计方法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68.于玉林著于玉林主编.2008.财经科学研究、文献阅读与应用写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69.朱青生.2001.十九札.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专业期刊类
70.《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71.《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72.《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主办
73.《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主办
74.《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学会主办
75.《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主办
76.《中国会计评论》,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主办
77.《会计论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研究所主办
78.《中国会计学刊》,由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创办
79.《当代会计评论》,厦门大学会计发展中心主办
80.《财务与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中国审计》
81.《财会通讯》、《财会月刊》和《会计之友》
82.《Accounting Review》(AAA主办)
83.《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会计研究中心主办)
84.《Journal of Finaince and Economics》(罗彻斯特大学威廉•西蒙工商管理研究院主办)
85.《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罗切斯特大学威廉姆•E.西蒙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主办)
86.《Accounting Horizons》(AAA主办)
87.《Accounting,Organisations and Society》(英国会计学会主办)
88.《Journal of Accountancy》(AICPA主办)
89.《Accountancy》(ICAEW主办)
90.《会计研究月刊》(台湾,财团法人会计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
七、其他读物类
91.王保平.2007.1+38的故事——会计准则趣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2.张连起.2001.数豆者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93.张连起.2004.鸣哨笔记.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94.张连起.2006.左数字右人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5.张连起.2008.非常起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96.樊纲.1993.求解命运的方程——一位经济学家关于人生的说法.北京出版社.97.于丹.2006.于丹《论语》心得.上海:中华书局
98.于丹.2006.于丹《庄子》心得.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99.李功耀著.2004.叩问名师: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评传(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会计类工作论文 篇6
一、现行准则下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没有体现现行会计准则的理念。
会计教材应反映会计理念, 会计理念是认识和分析会计问题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是学生学习和思考会计知识的逻辑出发点。现行会计准则中的会计理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即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弱化了可靠性, 公允价值在现行准则中的大量应用就是一个例证。另一方面,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 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的反映, 而不像过去仅仅关注企业损益的情况。如所得税准则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无形资产开发中的部分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和资金时间价值的运用等, 这既是一种会计理念的变化, 也是一种对于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 这种理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 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 更重视资产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利义务,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
为适应这种理念的变化并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应把会计理念融入到会计教育之中去, 教材应反映新的会计理念。但目前经管类会计学教材在这方面并没有反映, 大部分按现行准则编写的教材都只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修改一些会计科目及会计处理的方法, 而没有反映新的会计理念。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失去一个重要的方向, 难以掌握会计方法的精髓。
2. 教材定位欠准确, 不能较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会计学课程是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会计和英语、计算机共同成为管理工作者必备的工具和技能。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检验, 会计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在会计理论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 会计专业主要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专用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 学会记账、算账、报账以及用账, 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 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并不要求他们掌握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具体填报方法, 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 即教学目的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而不是会记账的会计人才。
会计教学实践活动方面的目的也不一样,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目的是增强其感性认识, 有助于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会计专业这方面的要求更高, 其学习的内容是将来工作中要做的工作。
教材是教学之本,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材要反映教学目的, 目前注明专用于经管类的会计教材数量非常有限, 大多数定位欠准确。有些是会计知识点力求面面俱到, 过分强调会计的程序和方法, 定位依然是会计信息的加工者。而有些教材也刻意追求与会计专业教材的不同, 但往往是会计专业教材去难存易的简单组合, 或与会计学原理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 还是不能满足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3. 内容设计不能较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不但内容多、观念新, 而且难度大, 不少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为了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往往对所有的会计要素项目都一一予以介绍, 业务方面也囊括非货币性交易业务、债务重组业务、售后租回、融资性租赁、债券折溢价摊销、各种类型的投资业务等非常规业务, 这些非常规业务内容多且难度大, 扰乱了日常核心业务的脉络, 占据了较多的内容空间, 导致学生学得吃力, 甚至失去信心, 但这些会计知识将来在工作中却很少用得到。
相比之下, 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却介绍得非常简单, 如与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是职工薪酬福利方面的会计核算方法, 该专业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各种职工薪酬福利的会计核算及其管理方法, 但很多教材对此内容只用很少的篇幅就带过了, 这些内容不但与人力资源专业将来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而且职工薪酬福利也是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共同业务, 是企业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也应深入学习了解。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存在对其他专业内容的设计之中。
4. 内容设计逻辑性不强, 不注重知识的启发性。
内容设计逻辑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教材章节的安排逻辑性不强。不少经管类教材结构基本上是按照“会计六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顺序安排各章, 也有些教材按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利润的顺序进行安排, 每章中又按各要素包含的各个会计科目分节, 逐一介绍各科目的核算内容、方法并举例说明。这种教材结构安排容易导致与实际业务流程脱节, 且存在各章节多处交叉重复现象。如在介绍资产要素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时, 举例往往会涉及销售业务中的收入要素、负债要素中的应交税费等项目, 但因把重点放在应收类科目的介绍上, 如不介绍其他科目, 学生觉得难以理解, 如果介绍又会与后面的内容重复。
另一方面, 具体内容撰写的逻辑性也存在不足。会计学有它本身特有的会计逻辑思维和对经济业务的反映方式, 但是相当一部分教材在编写时逻辑性不强, 如在介绍基础理论中账户的结构这个内容时, 相当一部分教材只是直接介绍会计要素账户的结构即资产类、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发生额, 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等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发生额这个知识点, 至于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 有什么理论依据就没作任何的解释, 甚至有些教材在还没有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就先介绍账户的借贷结构, 显得很突兀。会计学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门专业性强, 难以理解的课程, 若教材的逻辑性不强更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被动地接受一大堆理论的说教, 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 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内容设计
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内容设计应按照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内容上自成体系, 以达到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树立会计思维方式, 掌握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了解会计工作实践, 并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教材的内容设计如下:
1. 相关基础理论。
本部分内容的设计应包括:基础理论篇和会计循环篇, 基础理论篇部分内容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方法、会计的基本问题、会计基本前提、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等, 会计循环篇部分内容包括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等。在进行具体内容的设计时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 在基础理论部分注意传递会计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观等会计新理念, 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其次, 在编写时应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尤其应注重系统性, 包括注重本门课程理论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和与其他学科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应改变知识点分散的条条框框的传统做法, 注重增强编写的逻辑性, 如在介绍基础理论中账户的结构这个内容时, 应综合运用资金运动的平衡原理、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等基础理论进行解释, 又如在介绍会计的对象这一内容时, 应按资金运动———六大要素及其关系 (以资产为核心) ———会计科目这一顺序进行, 如此, 就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 大大增强其逻辑性。最后, 在会计循环部分就可以结合简单的实训进行介绍, 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将上述知识点串起来, 在案例的介绍中将会计实务的凭证、账户、报表等具体画出, 案例的业务应将企业基本的业务如筹资和投资的简单业务都包括在内, 力图将企业的基本业务都介绍给学生, 为下面的专题打下基础。
2. 成本计算部分。
一般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都不单独开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 但成本的计算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因此, 有必要将此内容独立成章。成本的计算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分供产销环节的成本计算, 从专业的角度分物流成本、酒店成本、人力成本等的计算, 这些内容都要介绍是不可能的。
本部分内容的设计一方面应考虑专业的需要, 另一方面考虑成本计算方法理论介绍的基本要求。因此, 本部分内容应在介绍费用、成本、支出等相近概念, 并在结合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介绍费用的几种支付方式如直接支付、转账摊销、预提待付和预付待摊等的基础上, 介绍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其中重点介绍旅游成本的计算方法, 举例以旅游业务为主, 以满足旅游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 在介绍人力成本的计算方法及会计处理时, 内容应涵盖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五险一金、带薪休假费用、股份支付等业务, 以满足人力资源专业对专业业务核算的要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放供产销环节中介绍。
3. 供产销业务会计处理。
供产销业务是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共同业务, 本部分内容应精心设计。本部分内容在介绍供产销环节的一般业务处理时应注意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各种结算方式的基本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介绍各种结算方式的会计处理时可以结合供销业务介绍, 没有必要单独介绍, 结算方式应涵盖全面, 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和信用证等。二是各种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的基本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其中尤其应重点介绍增值税的知识点, 包括其价外税特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常识及其注意事项, 供销环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应交增值税的计算方法等, 其他税种可以结合销售业务介绍营业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的会计处理, 这样安排既不占用太多的内容空间, 又将实践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介绍。三是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在现行会计准则下, 资产减值损失是利润表中一个重要的项目, 此内容应结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通过介绍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存货的跌价准备业务处理介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四是生产成本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方法。最后在介绍供销业务时, 可以在举例时顺带介绍一下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 以满足国贸和营销等专业的需要。
4. 报表部分的内容。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重心应是会计报表信息的利用, 因此, 学会分析报表和编制简单的报表是此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报表的知识应贯穿于全书, 开篇可通过报表导入, 通过简易的报表让学生对会计产生兴趣及学习的动力, 而且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再从报表逐步引出相应的知识点。
在业务处理部分, 介绍完业务的会计处理后应介绍相应的科目在报表上的披露知识, 真正详细介绍报表的编制方法的应在此部分内容。限于时间, 应重点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只要求学会看, 在会计报表部分, 要详细介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含义、会计报表的结构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与技巧, 报表的分析应侧重于报表项目和绝对数的分析, 至于指标的分析应放后续课程财务管理学中再介绍。
在编写时为了前后呼应, 增强课本的逻辑性, 可以从会计等式引出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相关内容, 再通过现金流信息的重要性和赊销业务引出现金流量表。这样可以前后呼应, 增强教材的逻辑性。在内容设计上应通过一个案例, 贯穿从凭证到账簿到最后到报表的生成, 让学生通过这个案例对会计的整个账务处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摘要:教材是教学之本,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但现存的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却存在定位欠准确、没有体现现行会计准则的理念、内容设计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以及内容设计逻辑性不强等问题。本文拟对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材的内容体系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教材,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陶水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财会月刊 (理论) , 2005;12
[3].刘孙芸.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探讨.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9
浅谈会计类课程实践教育方法 篇7
关键词:会计;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由学校进行统一的安排,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旨在帮助理论性知识内化,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习,以便于学生形成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实现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技能知识,这与理论性教学是相对应的。教学形式多样,现阶段主要有实验教学、实习和实训等等。会计专业课程可以说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强的,他的教学内容复杂,专业知识交叉,同时对于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内化会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同时专业技能基本操作能力也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
1.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实践教学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工作落到实处,往往是有些不能如人愿。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想影响,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认识不清楚,相对的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也就不够,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现阶段,部分的教师仍然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因此,对于一些理论教学成绩不好的老师,就被发配到实验室。这样直接导致了实验室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及指导能力都比较差。学生的实践环节其实是在一些并不是特别优秀和专业的人员指导下进行的。一些教师把指导实验课和实习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助性工作,压低了实践教学的地位,扭曲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实践教学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而部分的院校仅仅把实践教学建设作为完成教学评估任务的一个方面,认为实践教学只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还有部分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由于受到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制约,空有心而力不足,也只能在理论课上下功夫。
1.2.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
实践教学管理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我国实践教学管理的不完善。我国应用型教育管理体系中,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首先,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与实践教学活动难以配套进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考核并没有很科学的标准,学校和教师只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的时候提交一份實践报告,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但是这样的实践报告是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实践情况的。还有的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热情,以实践时间为依据计算相应学分,但这种计算学分的标准也是不科学的。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其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需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大都难以固定,除了在实验室进行的实践课程之外,还有很多的时候都是在不同的企业进行。这就给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的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最后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相应的激烈机制对于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或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热情,实践指导教师对于本职工作也不热衷。
1.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按照一般普通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作为教辅人员对待,在职称评定、待遇、培训、学习、进修等方面与理论教师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影响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部分的高校对于实践方面并没有安排专门的教师,或者是由于安排的教师不够,会临时安排一些其他的教师进行实践指导。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对于实践指导工作并不熟悉,有些甚至对于所要指导的内容根本就不懂,会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的效率低下。另外,目前在大部分高校里,年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就更谈不上指导学生了。
2.实践教学发展对策
2.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地位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明确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必然只会是纸上谈兵;过于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成为了无水之木。对于高校来说,首先明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宣传,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心理上真正的重视实践教学。最后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2.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首先要对于实践教学要进行单一部门统筹管理。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指导各教学单位加强监控。其次要进一步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工作要坚持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严肃性,制定相应的实践性环节教学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在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要联系各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要求所有的考核都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要适当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第四要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坚持学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段式”检查,综合评价不同时期、不同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教学环节的监督指导作用。最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酌情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津贴。在实践能力考核中,也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考核激励,对实践教学环节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对大学生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社会科普宣传活动、社会调查、课外科研活动等可酌情给予相应的学分。
2.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管理部门要拿出一定的精力和财力,加强对实践教学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培训,鼓励他们走出去,到工厂、设计院研究所学习进修,促使实践教师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把学生送到工厂、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人员为师,有效缓解学院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聘请社会上与学生专业贴近的在职技术人员为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生产实际的角度如何运用理论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论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的会计类课程教学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缺少实践教学必将大大影响会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将来走上社会是极为不利的。目前,高校会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完善,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就要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敖德萨. 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商业会计,2010,(03).
【会计类工作论文】推荐阅读:
财务会计类毕业的论文06-22
会计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8-18
会计工作面临挑战论文10-19
企业类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2-24
向管理型发展是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论文05-29
非会计类07-10
会计类考试11-07
资产类会计科目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