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2024-08-10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共12篇)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1

赛人普法发【2006】28号

人民路街道关于

创建“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在“六进社区”活动中,人民路街道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法律服务进社区”放在科教、法律、卫生、文体、道德、警务进社区工作的首位,按照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思路,有效部署、安排工作,为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推动“六进社区”工作的开展,把“以社区服务为基点,以家庭宣传为目标,全面开展法律进社区”为主题开展全面有效的法律服务工作。

一、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全力执行工作方案

普法办结合街道实际,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在年初对辖区居委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形成了以“街道为主体,各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全体辖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有效的局面。

二、以社区为基点,全面开展法律服务

1、加大法律宣传

今年是 “五五”普法的启动年,在充分发挥现有法律服务所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发挥地区人才资源优势,聘请法学院老教授、法院退休干部、律师有计划的深入驻区单位、学校、社区及外来人员集中的地区及农村进行义务普法讲座和法律咨询,为法律宣传、全民普法,提高公民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发挥作用。

2、全面开展法律服务工作

今年年初,在原有的社区法律服务平台,由我所律师、原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等法律服务志愿者在辖区13个社区全面开展了法律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以及各类法律问题咨询20余次。

10月20日,人民路法律服务带进36中学,由市关工委副主任郝民亲自为在校师生进行了一堂生动全面得法律讲座,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也将法律服务进社区得到了延伸,取得了更加明显和有效的成绩。

法律进社区,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社区,预防和处理民间纠纷濒于激化的案件,调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现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20人次,义务代写法律事务文书3份,诉讼代理15件,非诉讼代理3件,公证员现场解答有关公证知识和事项,受理公证案件,协办公证4件,办理见证2件,法律意见5件,担任法律顾问11家,代理居民法律事务等服务,指定律师接待社区居民,解答法律方面的疑难问题,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

三、今后法律服务的开展

法律进社区工作是维系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为了促进“平安赛罕”、“平安社区”工作的开展,法律进社区工作开展的成效决定着社会基层的稳定,为了保一方平安、维护了社会治安秩序,今后法律进社区工作还将长期有效的继续开展,为赛罕区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2

强化 “二项机制”, 不断夯实“法律六进” 工作基础

(一) 强化制度建设机制。

建立了 《宁河区 “法律六进”工作制度》, 把 “法律六进” 工作纳入制度化、 规范化管理, 融入到全县重点工作之中, 形成责任清楚、任务明确、 上下联动、 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 强化组织建设机制。

成立了由律师、 法律援助工作者、 法律服务工作者、 检察官、法官、 公安干警等共35 人组成的区 “ 六五” 普法讲师团, 调整了一线普法依法治理骨干队伍, 目前人数已达到1040 人。 从上到下做到了层层有人抓、 层层有人管, 从而实现队伍网络规范化、 制度化、 全覆盖。

注重 “三大建设”, 积极构建“法律六进” 工作网络

(一) 注重普法阵地建设

充分利用广播、 橱窗、 图书角等宣传阵地开展法治宣传, 在人群密集的街道、 广场和突出位置设立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在重点社区采取社区 “搭台”, 职能部门 “唱戏”的办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使“法律六进” 工作真正做到贴近群众、 深入人心。

(二) 注重法治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文艺普法专项调研活动, 以调研指导推动工作。 在芦台镇光明新区和华翠小区成立法治文化建设基地, 以文艺演出、 诗歌、书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 受到群众欢迎。

(三) 注重法治示范点建设

切实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示范点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局执法大队、 丰台镇东村、 板桥镇中心小学等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推动全县 “法律六进” 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

开展 “ 四个活动” , 切实增强“法律六进” 工作效果

( 一) 开展法律进机关、 进单位活动

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进机关、 进单位活动, 在区司法局挑选普法经验丰富、 责任心强的7名处级领导干部组成普法宣讲团, 定期举办司法行政工作大讲堂, 号召全区各级机关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实际, 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切实增强机关单位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 二) 开展法律进乡村、 进社区活动

积极创新普法形式, 充分发挥载体优势, 切实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制度化、 经常化发展。 在重点村居设立了司法工作室, 把法律服务、 法律宣传延伸到最基层。 组织律师、 法律工作者开展 “ 学习宪法, 尊法守法” 主题宣传活动, 张贴宣传挂图、 发放宣传提纲, 深入大棚, 为农民讲解法律知识, 把法律送到田间地头。

(三) 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法治教育“ 六落实” , 深入开展 “ 三位一体”法治教育, 在重点社区开办家长学校, 在重点学校成立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会同区综治、 公安、 法院、 检察院等部门, 围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交通安全知识等内容为学生开设法治讲堂, 从思想上筑牢预防违法犯罪的道德防线和法制防线, 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四) 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

利用各种宣传日、 宣传周联合开展了 “法律进企业” 活动, 深入车间向职工发放安全生产、《劳动合同法》 等相关法律知识提纲; 区司法局开设了 “宁河区司法行政系统大讲堂”, 积极搭建 “法律进企业” 工作平台, 局领导亲自为泰达酒业职工上法制课, 并组织科室工作人员、 法律工作者、 律师深入天钢等企业为经营管理人员上法制课; 组织企业利用橱窗、 板报等载体开展法律知识宣传, 使员工对税法、 会计法、 劳动法等有了更深层次认识。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3

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的位阶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的立项来源:(一)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要求;(二)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三)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或者对法律应用问题的请示;(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议案、提案;(五)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制定司法解释的其他情形。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制定司法解释的,应当层报高级人民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或者对法律应用问题进行请示”,由以上立法解释提案的主体与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的立项来源的主体比较可知,法律解释提案主体的级别很高,而司法解释的立项来源的主体则比较广泛,对级别没有特别的要求,甚至普通公民都可以提出制定司法解释的建议。

立法解释位阶高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关系决定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可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有权要求其修改或废止,也可以以作出法律解释的形式解决司法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问题,这就说明了立法解释的效力是高于司法解释的。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检察解释的位阶关系

司法解释包括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为区别起见我们称为检察解释和审判解释。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做的司法解释以刑事法律为主,这与检察院的职能相关的。比较规范性法律文件效力高低的前提是对同一问题不同法律文件有不同规定,如果不同法律文件规范的是不同的问题就没有比较的前提。当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规定,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关于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的效力地位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审判解释的效力高于检察解释。如有学者认为“人民法院对法律文本所作的解释是最终解释,其效力优于其它机关的解释。司法机关的裁决具有终局性,司法解释也应当事终局的,司法机关对法律文本所作的解释的效力应高于行政解释与检察解释”。[1]另一种观点认为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没有效力高低之分。[2]对于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二者效力高低问题,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决定。”决议表明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之间没有位阶高低、效力大小的区别。首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都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和检察权,其宪法地位平等,其作出的法律的解释的效力也应一样。另外,“具体应用的解释不同与立法和立法解释,它是基于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权而产生的,因此其效力范围理应同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权所能及的范围相同,不应超出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权所能及的范围。具体来讲,就是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的解释,只能对各自的下级机关有约束力,不约束其它机关……如果行政机关、检察机关明知最高人民法院对某一法律条文的解释,为避免在诉讼中败诉,自觉尊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当然是可以的。”[3]就实际情况而言,对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对同一问题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是存在的,二者间的效力关系无法做出谁高谁低的结论,这是由在诉讼活动中尤其是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二者的关系决定的。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例如对犯罪的构成标准,如果审判解释的标准高于检察解释,无疑最后定案以审判解释为准,此种情况审判解释的效力高于检察解释,这是由法院审判工作在诉讼中的终局地位决定的。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01年4月18日制定的《关于经济犯罪追诉标准的规定》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出口退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而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9月9日制定的《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骗取出口退税款在5万元以上的才构成犯罪”,可见两者的定罪标准相差是悬殊的,这必然影响公安的侦查工作、检察院的审查起诉工作,这对于维护法制统一是不利的。而相反的情况如果检察解释定罪的标准高于法院的定罪标准,则检察院认为不构成犯罪的案件法院认为构成犯罪,特別是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检察院认为不构成犯罪根本不会立案,更谈不上移送到法院审判了,这时审判解释就没有发挥效力的前提,因为审判解释发挥效力的前提是案件移送到了法院,而此时案件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如比较2006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两个司法解释可以发现二者就相同问题的规定明显不同,就环境监管失职案检察院《立案标准》规定“造成基本农田或者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10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耕地50亩以上,或者其它土地70亩以上被严重破坏”才立案,而《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土地5亩以上,其它农用地10亩以上,其它土地20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应当追究形式责任”,可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司法解释犯罪标准比最高法司法解释规定的定罪标准要高,这样的后果是很多法院认为够罪的案件进入不到刑事诉讼程序。正反两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打击犯罪保障和人权都不利,也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在实践中会导致司法工作人员十分困惑,甚至无所适从。因此,在对同一法律问题都有规定时,应由有关机关联合作出司法解释,或者规定某个机关的司法解释具有较高的效力是必要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司法实践中,检察解释和审判解释没有效力高低之分,因为各自机关都适用本系统的解释,最终什么解释在案件中起到决定作用,不是二者谁的解释效力高决定的,而是二者在诉讼中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的。在实际司法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相关法律问题没有司法解释时,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尊重甚至是遵从的;但如果最高检对同一问题也有相关解释,则必须服从最高检的解释,这是检察机关内部的领导体制决定的。当然在实践中当对一个法律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司法解释,而最高人民检察院有相关司法解释,法院在审理个案中一般也是尊重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的,这也体现二者相互配合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应用于具体个案时,可能被法院的判决否定,实际上也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从案件最终效果看似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具有最终效力,但这种效力的发挥必然以案件能进入法院审判这一环节为前提的,无法作出审判解释高于检察解释的结论。

需要提到的是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不是行政机关,其对刑事法规所做的规范性解释的性质是什么,效力怎样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检察解释与审判解释存在的博弈关系,公安机关所做的有关刑事法规的解释与检察解释、审判解释也存在同样的博弈关系,这决定于宪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公安机关的定罪标准如果高于检察解释、审判解释,那么案件无法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即使检察院有立案监督的职能,但如果公安机关是根据公安部的解释性文件不予立案的,实践中检察院对于个案立案监督此时似乎也难发生作用。因此就同一法律问题如定罪标准问题,由相关机关作出统一的解释或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具有较高的效力,检察解释效力次之,公安机关的解释再次之是必要,这可以有效的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检察院、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按照程序提出异议,以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合法性问题

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行政解释的位阶关系

1981年《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对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分别作出了决定:行政解释是指“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可见行政解释的对象包括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的对象仅限于法律,二者存在重合,当行政主体和最高法院对同一法律作出解释,谁的效力更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行政解释与司法解释各自发生效力的领域看,二者没有效力高低之分。首先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务院,分别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和行政权,其宪法地位平等。行政解释是基于行政权而产生的,因此其效力范围同行政权所能及的范围相同。审判机关、行政机关的解释,只能对各自的下级机关有约束力,不约束其它机关。如果行政机关明知最高人民法院对某一法律条文的解释,为避免在诉讼中败诉,自觉尊重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当然是可以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可否直接适用司法解释问题的批复》工商标字[2004]第14号在答复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中:“你局《关于行政办案机关可否以自己的名义适用司法解释对违法当事人进行处罚的请示》(吉工商标字[2003]83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司法解释是指由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对各级司法机关如何适用法律具有约束力。行政机关在办案时可以参考有关司法解释,但不宜直接适用司法解释。”这表明行政机关尊重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可以参照但不能直接引用的态度。

结语:立法解释的在法律解释中效力最高,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关键在于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行政解释的关系。理论上讲审判解释与检察解释、行政解释各自在本系统有效,而其它机关的解释并不是本系统适用法律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检察院在诉讼中的后置地位以及法院诉讼终局的地位,为避免在诉讼中承担不利后果,其它机关对检察解释、审判解释给与尊重甚至实际的遵从,这反映了公权力间分工制约关系,解释在各自系统有效反映权力分工关系,司法的终局反映了司法权对行政权、检察权的制约,但这种制约不是单项的,而是双向的,行政权和检察权对司法权的制约反映在本系统对案件的過滤作用,使之不可能进入法院审判权运行的范围,限制了司法权作用的领域。因此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同一,规定法律解释的位阶关系是必要的。法院诉讼终局的地位,决定了法院是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最后机关,其对法律的解释对个案具有最终效力,因此对于同一法律问题不同机关都有解释,赋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较高效力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应该加强对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应该在监督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是否合法的问题上有具体的体现,

以共同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

注释:

[1]谢志红:《论司法解释的原则》,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2]赵秉志、李希慧:《关于完善刑事司法解释的研讨》,载《检察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4

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法律进社区是新形势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有力手段,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近年来,深泽县司法局以方便群众为目的,积极整合职能、下移重心,全面推进司法行政服务职能进社区工作。通过打造平台、建设阵地,培养队伍、健全机制,在社区营造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法治氛围,将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法律服务的6大职能向社区延伸,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2014年初至今,悬挂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橱窗10块,居民住宅楼宇悬挂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提示牌6块,进社区(乡村)提供法律服务237件。

一是开展“人民调解进社区”工作。通过选聘一批具有调解经验、在当地有威望、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社区居民或政法系统退休干部担任人民调解员,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扩大人民调解工作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推进社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标牌、印章、标识(徽章)、制度、程序、文书“六统一”。加强对社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逐件进行分析解决,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社区、复杂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切实维护好社区和谐稳定。

二是开展“安置帮教进社区”工作。安置帮教工作站人员及时对刑释解教人员及其家属进行走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协助落实监管帮教措施,防止重新违法犯罪。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排查登记工作,防止脱管、漏管现象发生,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风险评估和分类甑别工作,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就业、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能力。

三是开展“社区矫正进社区”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站人员制定好监管帮教措施、开展社会调查工作,负责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日常走访、沟通、教育,及时收集、掌握、上报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活动、家庭及工作变动、交友等情况,积极为社区矫正人员争取和落实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治和情绪排解工作,预防重新违法犯罪,杜绝脱漏管现象发生。要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审前社会调查执法活动,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学习和社区义务活动。同时,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档案,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完善纸质和电子两个档案,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是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工作。法律援助工作站坚持“应援尽援”的原则,降低门槛,采用集中受理初审、司法局统一指派的形式,为社区内符合援助条件、需要法律援助的居民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做好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后续审批环节的衔接,让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援助律师和援助法律工作者,提高社区法律援助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是开展“普法依法治理进社区”工作。大力开展社区法制宣传,进一步扩大法制教育宣传覆盖面。加强社区法律图书室(角)、法制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季度更新一次法制宣传栏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居民和青少年的学法教育,每月一次集中法律讲座或学习,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专题普法活动,繁荣社区法治文艺,更加广泛、周到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同时,把外来人口纳入社区普法范围内。加强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使社区的管理和服务等各项运行活动都在依法状态下运行,进一步提高社区法治化水平。

六是开展“公证服务进社区”工作。在社区设立公证服务联络点,推进公证服务进社区工作。通过发放公证便民服务卡,提高公证法律服务在社区的知晓度,进一步提高公证工作效率,为群众办证提供便利。在社区设立公证法律服务“绿色通道”,为“老弱病残孕”群体提供预约办证和上门服务,把公证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让社区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

法律进社区活动总结 篇5

充分利用本县发生的典型案例及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案说法,有针对性地向全县公民宣传法律知识,努力营造全县公民学法、懂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创造我县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二、深入宣传与全县公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及时报道我县司法机关及行政执法机关的重大执法活动,解析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促进公正司法、推进依法行政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

三、为保证我县开设电视法制宣传专题节目的顺利开办。

专门设立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确保分工明确和沟通协调。

四、在电视台开设的“与老百姓一起说法”法制专栏。

以法制访谈等形式,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录制成电视节目,做到浅显易懂、喜闻乐见,同时将法制专栏节目录制成光碟,发放到基层乡镇、村居。法制宣传专题电视节目从9月份正式开始实施,以拆迁普法、交通安全、校园安全、进农村、进社区等内容,将作系列报道形式,认真选好每一期选题,拟作方案,审稿通过,电视后期编辑,经栏目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审查通过后,方可向社会正式播放。

五、加强对外宣传。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6

一、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的影响力

法律援助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的工程。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对“法律援助进社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全面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深化基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街内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进社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首先,我街道各社区的律师纷纷到所服务的社区义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免费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各社区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法制讲座。xx年8月31日在迎新社区的院内,开展了一场法律援助的咨询活动,辽宁欣合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第一次走进了居民的身边,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他们不怕累、不怕烦的为居民解答提出的各类问题。如:家庭矛盾纠纷、房屋拆迁、回迁问题、劳动合同争议纠纷案件等。辽宁欣合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承诺对迎新社区的居民诉讼费只收50%。在迎新社区法律咨询活动中,居民们说:“希望法律咨询经常的开展下去,让我们懂得更多的法律。”通过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的开展,使法律援助这项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更加密了与各法律援助部门的协调配合。

二、开展法律服务、增强法制观念

我街道通过展板、发放宣传资料(material)、各社区定时以黑板报的形式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法律方面的知识。努力营早良好的舆论氛围。社区设有“法律服务志愿者岗”定期与律师事务所联系,律师到现场为居民群众解答法律咨询的问题。

三、完善法律保障、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各社区形成社会法律保障体系,开展法律援助,积极维护青少年、妇女、老年

人及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纠纷调解室、及时调解居民的纠纷;成立一个帮教小组。落实帮教对象和帮教措施。

四、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促进依法治理

我街道严格按照《法律服务和法律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精神,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内部工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要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相结合起来,努力创出特点,抓出成效,我街道各社区都配有一至两名律师,各类相关法律服务宣传咨询开展的轰轰烈烈。我街道共举办法律咨询21场、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6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5件,法律进社区的律师、基层工作者、志愿者26人。

通过半年法律援助工作的展开,我街道开辟了司法工作的新领域、新舞台,形成了为民办实事具体窗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法律援助事业,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篇二: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泰祥社区2010年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区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法律进社区的有关要求,以提高居民法律素质为重点,以加强社区法治化管理为核心,以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结合民主法治社区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学法用法,增强社区法律意识。

(1)社区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为了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我区先后组织培训社区干部多人,系统学习了有关法律知识及省、市、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文件精神。一方面使社区干部从法律、政策和理论上,提高了对新时期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社区干部了解了创建民主法治社区的工作方法,为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各社区坚持社区干部学法制度,坚持每季度集中学法一次,很好地提高了社区干部自身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2)加强社区居民学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

我区积极开展了社区居民学法用法活动。开办了覆盖全区的社区市民普法学校。我们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在全区大部分社区面向社区居民、流动人员成立了“社区居民普法学校”。二是开办社区青少年普法学校,进行 “禁赌、禁毒,远离网吧”法制专项教育、上法制课,以社区青少年学法用法带动家庭学法用法。各社区和区普法办、团区委联合开办“两校”。即重点依托四小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青少年普法学校和在社区内以社区社会青年为主要对象的社区青年普法学校。通过普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社区居民的学法、知法、(转载于: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得到了讲一步增强。

二、加强建设,构筑社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积极从“社区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综合治理”,把法律服务送进社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把稳定工作做到社区,为社区稳定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1)社区调解:社区已成为城区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发生地,并且调处难度不断加大,严重影响着社区稳定。为此,我们按照《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规范了调解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居委会和驻街单位在矛盾化解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在全区各社区成立都调委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加大了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力度,依法化解社区矛盾,使社会安定有序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各社区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30余件,调处成,普遍做到了“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居民小区,矛盾不上交”,有效遏制了因调解不当而造成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和越级上访事件。(2)法制宣传:在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工作中,我们从提高广大社区居民法律素质入手,不断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以“法律进社区”为契机,积极开展了群众喜爱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新兴广场开展了“参与消费与和谐,共建平安尖山”为主题的各类法律宣传活动。活动中,在原有的宣传方式如法律咨询、法制图版展示、分发法制宣传单等基础上,吸引了大批群众踊跃参与,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取得了较好宣传效果。社区举办的“9.20”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拒绝毒品进社区”签名活动等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加强社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一年来,各试点社区基本实现了法制宣传的“六个有”,即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建立一

个法律图书角,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书籍、建设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义务宣传队、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月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和每季度在社区为居民上一堂法制课。

(3)法律服务:“遇事找法”是当前社区居民学法用法的特点之一。为适应这一形势,我区以司法所为中心,整合社区法律人才资源,组建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常年法律服务,如代写诉讼文书、代办公证以及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 xx年街道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

(三)“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美景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我区接待的游客中,外地游客所占的比例之大,是往年所没有的。旅游专列、包机数量明显增加,黄金周期间,我区接待专列4趟,包机6架次,是历次黄金周最多的一次。旅行社对外组团数也大大超过往年,以宁夏中国国际旅行社为例,它们和铁旅、康辉共同接待了成都专列一趟。今年黄金周期间仅接待广东、沈阳、大连方面的包机就有4架次。除国旅外,其他旅行社的生意也异常火爆。“十一”节期间,由旅行社组织来宁的游客近万人,客源分别来自广东、上海、北京、内蒙古、山西、江苏、四川、重庆、湖北、云南、辽宁、陕西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以上客源中,除了传统客源市场继续巩固外,其它客源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华中、华东、华南的来宁游客有所增加,湖北、福建、安徽、浙江、海南的游客将览胜的目光亦投向了宁夏。其中湖北有几百名游客是从陕西乘专列抵达我区旅游的。在各大旅游景点的茫茫人海之中,耳边听到的几乎都是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外地游客,这已经成了今年我区“十一”黄金周的一大亮点。

(四)景区、景点生意火爆,每天游客接待量一再创高

从十月一日开始,我区的旅游景点接待就呈全面的火爆态势,其繁荣景象不仅出现在一些知名的老景点,就连一些新景点也出现了火爆的接待场面,其接待量均超过了往年。从十月一日开始,我区各大旅游景点的接待就连续出现火爆,十月二日沙湖旅游区接待游客7800人次、十月三日达到近万人次,使景点达到了超负荷的接待;镇北堡影视城十月二日接待游客4380人次,十月三

日达到6980人次,据了解,一日至七日许多景点的旅游接待多次突破警戒线,由于个别景点内人满为患,不得不采取中断售票的办法,这种现象在宁夏以往“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接待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就连银川东线的兵沟、沙泉寨,西线的万义生态园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景点也出现了游人如织的喜人局面。

(五)旅游新景点、新项目不断涌现,旅游活动丰富多彩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7

自“法律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我镇紧紧围绕“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社区依法治理”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方位、多层次的“法律进社区”活动,主要做法: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法律进社区”活动顺利上轨道

“法律进社区”活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提高全镇群众的法律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使“法律进社区”活动真正收到实效,我们切实加强了对“法律进社区”活动的领导,明确了相关各方的职责,并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法律进社区”活动扎实、有效、深入地开展。主要建立了三种保障机制:

领导保障机制。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主题和内容、组织和领导、方法和步骤,并在去年9月份下发到各社区。其次,召开了由镇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参加的“法律进社区”专题会议,会上,对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进行动员。其三,明确规定镇领导负责 “法律进社区”活动工作。从而“法律进社区”的领导机制得到了保障。

组织保障机制。以“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为载体,并通过各村(居)民调解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从组织上保障

“法律进社区”活动。

人员保障机制。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关键是配好负责开展活动人员,我们明确规定,活动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亲自负责,各社区支部书记负责牵头协调,相关人员负责具体指导、督查;还整合了派出所、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和社会上法律服务志愿者的力量。构建网络,整合资源,推进“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有序发展。

“法律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工作的网络建

设和资源整合,并注重了活动形式和活动方法的多样性,推进全区“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工作网络。首先,建立了“法律进社区”活动的二级组织网络。一是建立镇、村(居)委“法律进社区”活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并乐于接受的方法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外,还积极启发并指导基层采用其它各种方法开展这一项工作。比如:每个社区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季度上一堂法制课、建一所法制学校和配好一套法律图书;开展法律文娱汇演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我们还邀请市少教所和少管所老师进学校和社区上法制课,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长效管理,注重效果,把“法律进社区”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法律进社区”活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始终强调“两个必须”和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两个必须即一是

在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中,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和提高法律服务时必须紧贴群众生活。如: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中,了解到一特困户,妻子患癌症,丈夫下岗,孩子身体有病,为特困户解忧,发动大家捐款献爱心;二是在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中必须注重效果,如“平安社区发现辖区内个别青少年不思进取,学校管不了,家长管不好,有危害社会的现象后,该中心村利用”法律进社区“活动有利契机,开设暑期青少年法制课,并邀请市少教所老师为300多名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三个结合”即:一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与文化、科技、卫生、体育、老龄等社会活动相结合;二是“法律进社区”活动与开展创建文明镇、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活动相结合,把“法律进社区”活动作为创建文明镇、文明小区的考核内容。

以上是我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以来工作回顾,虽然,我们在这项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进社区”活动是一项新的工作,部门之间关系还没有理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到位,影响工作的深入;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作停留在试点阶段,影响到“法律进社区”活动全面推开;三是部分单位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影响到“法律进社区”活动的效果。

工作设想

法律进社区工作通过试点,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了使

这项工作能全面开展,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关于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扎扎实实地把“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向深入。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实施意见》扎实做好“法律进社区”的各项组织和协调工作,保证“法律进社区”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二)抓住节点,开展活动。坚持依法治旗,依法治镇方针,认真组织开展4月份的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8月15日的依法治旗宣传日、12月4日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活动。

(三)健全制度,夯实基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五个一”项目。社区建立一个“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室;设立一个法制宣传栏;建立一所社区法制学校;配好一套法律图书;发展一支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围绕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教育“五进”(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培育“四有”公民,促进市民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同步提高,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优化城市法治环境。

(五)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为“法律进社区”搭台唱戏。

1.以镇“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和村(居)委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室为平台,为社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服务,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以法律服务所为依托,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法律进社区”活动,为本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

3.以法律咨询、社会媒体为阵地,充分运用法律援助中心、电台、广播、社区板报等手段,开辟社区普法新阵地,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4.以社区法律志愿者队伍为基础,开展争做优秀法律服务志愿者竞赛活动。

在今后“法律进社区”活动中,我们要认真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活动,结合我镇“法律进社区”活动实际,主动为我镇的大开发、大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我镇的“法律进社区”活动。

阿勒腾席热镇人民政府

县残联帮扶及法律进社区工作汇报 篇8

县残联帮扶及法律进社区工作汇报 根据市残联[]50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县助残帮扶、残疾人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等工作落实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助残帮扶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为切实做好我县的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县扶贫办定点帮扶所取得的效果,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文明办市残联〈关于开展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成立了以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

任为副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我县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对县直各单位帮扶项目执行情况的督导,同时在县残联一楼两间门面作为县助残帮扶办公室和法律援助工作站。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施。为我县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深入广泛宣传,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助残帮扶服务基层活动涉及千家万户,为充分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实施。

一是会议发动。3月23日上午,在县委中心会议室召开全县残疾人工作暨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动员会,对助残帮扶服务基层活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二是召开各乡镇残联理事长例会印发县助残帮扶对象登记表16000份,通过乡镇残联理事长和村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

深入残疾人家中进行面对面宣传和排查。三是我们要求各乡镇组织乡镇残联理事长、村残协专职委员进村入户对本辖区内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摸底排查时,要充分掌握和了解贫困残疾人在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康复医疗、教育就业及法律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以书面形式逐级上报。为全面开展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的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3、部门密切配合,扎实开展助残帮扶工作

为扎实开展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一是结合我县扶贫办开展的“定点帮扶工作”,积极与扶贫部门对接,及时掌握县直85个有定点帮扶村的单位及各单位帮扶工作联络员名单,按照每个定点帮扶单位帮扶3—4户贫困残疾人的原则,把各乡镇筛选出的贫困残疾人对象推荐给各帮扶单位。二是全县残联系统县、乡、村三级残疾人工作者按照每人帮扶1—2户贫困残疾人的原

则,主动与分包乡镇、村筛选出的贫困残疾人对象进行对接,确定帮扶对象。三是要求各帮扶单位和残联系统工作人员于近期内与帮扶对象完成对接。同时根据帮扶对象家庭状况及残疾人个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进行帮扶。四是成立联合督导组,对全县助残帮扶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助残帮扶基层服务活动取得实效。目前,全县残联系统447个工作人员与844人帮扶对象正在对接中。

二、残疾人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工作 为切实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宣传残疾人法律援助制度,为残疾人事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是联合出台文件,明确任务目标。积极同县司法局配合,达成共识,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活动的通知》、《关于成立县残疾

人法律援助和残疾人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文件。

二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了以县司法局局长、县残联事长为组长,县司法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县残联副理事长为副组长,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县残联办公室主任李民权、县用品用具服务部主任为成员的县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办公室设在县残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工作的落实和督促检查。

三是健全制度,确定职责。健全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制度,规范了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各乡镇都设立了残疾人法律服务站,残联有专职援助干部,村委有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员,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层层有人管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县残疾人联合

人民路司法所“法律进社区”工作总结 篇9

法律服务进社区深入人心,得到辖区居民的普遍欢迎,某街道开展多种形式普法教育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按照“五五”普法提出的“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目标,年初制定了《街道依法治街和法制宣传的实施意见》,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进行法制宣传。

在XX年的普法工作中,尝试了一些新颖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采用律师讲坛、法律咨询、橱窗、黑板报等形式的进行法制宣传,各社区成立法律读书角和法律服务咨询站为辖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可以说XX年普法宣传是“有声、有色、有味道”。同时,我们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我们坚持对适龄应征青年进行普法宣传,讲授“宪法”、“国防法”、“刑法”等内容,XX年普法工作的开展不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且对指导今后普法工作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满足社区居民对法律服务工作的不断需求,营造良好的街道社区法治环境。某街道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主线,在辖区内广泛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突出法律服务的便民、利民特色,实现了法律服务与辖区居民“零距离”的接触。

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班子对“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全面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深化基层社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纳入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4个社区法律工作者联系卡,与弱势群体结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模式,为辖区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社区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法制讲座,采取以“辖区居民需要什么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您对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有何建议”?的法律需求问卷调查。同时,利用社区法制宣传画廊,普及宣传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其次,建立社区法律服务咨询接待站,开展“一事一法”法律服务活动。如: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劳动争议纠纷案、家庭矛盾引发的房屋纠纷案、房屋动回迁引发的纠纷案、经济合同引发的债务纠纷案等,针对不同案例,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修竹社区法律服务咨询站的马平原、范东升律师坚持做社区的义务法律顾问,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他们对群众提出的各类法律咨询认真解答;对家庭、邻里间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耐心调解,使广大居民群众提高了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常识。辖区居民宋玉凤和老伴是一对再婚16年的夫妻,前不久,因老伴患脑血栓住院治疗期间,宋玉凤身体不好,没能及时到医院探望,加之宋在经济上不够大方,引起老伴及子女的不满。从此,不允许宋探望老伴,家庭矛盾就此开始,并日趋加剧。宋玉凤准备起诉离婚,律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细致工作,平息了老人的冲动。最后,宋玉凤同意律师的建议,放弃了起诉离婚念头,待老伴病情好转后,再进行调解。家住隆盛巷18号的低保户刘冬英,农转非,无工作,丈夫张军多年患精神病,且病情逐年加重。刘冬英已无法忍受张军的不正常行为,向张家提出离婚要求,由于涉及房屋问题,张家不同意离婚。刘冬英找到范律师,寻求法律解决,律师通过向张家人宣传法、讲解法,使张家人同意其离婚请求,并将房屋及孩子的扶养权给一并给了刘冬英。

某街道建立(4个)社区法律服务咨询站都配备了两至三名的律师,各类相关法律服务宣传、咨询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目前,各社区共举办法制讲座(4场),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6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起),代理各类诉讼案件(2件)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举办大型活动(2次)司法所联合街道工会在中山广场开展大型法律服务活动,各社区以不同形式的主题开展法律服务宣传活动。进社区的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志愿者(13人)。

群众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的意见和反映:

年初司法所开展您需要什么形式的法律服务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满意,希望法律服务进社区经常性的开展下去,以形式多样、便民、贴近百姓的形式开展下去。

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法律进社区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人点,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街道社区依法建制、居民自治、民主管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社区自治工作向纵深开展,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和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工作对象和学习内容

“法律进社区”要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突出抓好青少年、外来

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只要参考资料《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

四、措施任务

(一)“法律进社区”工作做到“六个一”

1、社区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橱窗)。将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专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漫画,结合具体事例“说”法。

2、社区要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在社区开辟场所,并配备一些法律书籍,定期对居民开放,做到有“法律明白人”进行讲解,使社区居民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

3、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认真制定学习内容、计划、活动安排,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特点,有计划、分层次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

4、在社区中开展给外来暂住流动人口一封信活动。信的内容告知其权利和义务,遇到问题利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注明预约法律服务的时间和电话。

5、建立社区法制学校或开设社区法制课堂,坚持每季度上一堂法制课。各社区要针对本辖区居民的不同情况,充分利用社区法制宣传阵地,发挥社区法制宣讲员的作用,因人而异、深入浅出地上好法制课,实现普法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6、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居民中组织普法骨干力量,组成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强化面向社区服务的责任,配合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法律

服务工作。完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建立由公安派出所、司法所、调委会、社区法律志愿者组成的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发放法律服务卡,以及在法制宣传楼道和法制宣传栏公示法律咨询服务联系方式等方法途径,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民间纠纷等便利及时的法律服务,为社区依法建章立制把关,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二)加强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

1、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搞好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以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为依托,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优势,开办家长学校,开设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等,保证青少年在社区内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加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进—步明确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社区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法制教育的职责。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法制学校,把法制课列入培训的主要内容,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形式,通过法律咨询、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放映法制录像,以及“一封家书”、“一封信”公开等活动,强化外来人员学法用法的意识。

(三)营造社区良好的法治氛围

1、完善社区法律服务组织结构。在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民政、城管、计生、综合治理、文化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参与、司法所具体

承办,指导各社区居委会法律服务工作站人员义务解答社区群众法律咨询。

2、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社区各种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各种不安全隐患得到全面控制,全年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可预防性案件得到有效遏制,社区居民实现安居乐业。

3、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社区成立安置帮教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帮教网络,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向市场化安置方式转移,提高就业安置率。

4、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切实解决辖区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防止矛盾升级和激化,切实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实施步骤

法律进社区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层层形成工作方案,培育典型社区,探索普法教育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新路子,全面部署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制定“法律进社区”工作标准,推广典型社区经验,“法律进社区”活动全面推进。

第三阶段(2009年7月至2010年初):全面检查验收,要按照方案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认真组织开展自查工作。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法律进社区”工作,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局面。

(二)明确目标。要将“法律进社区”作为“五五”普法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制定“法律进社区”近期目标、长远规划,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核评估体系等规章制度,使“法律进社区”工作呈现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工作到位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重点。要加强奥运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精心组织学习宣传与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重点普法对象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奥运法律知识竟赛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注重健全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自治章程,实现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法治化、规范化。

(四)加强宣传报道,形成声势。要不断提高工作指导水平,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拓展“法律进社区”工作的形式途径;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示范点创建工作,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工作深入健康发展,以奥运法制精神为指导,努力营造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氛围。

白泽湖乡人民政府办公室

法律进社区经验材料 篇11

***下辖13个基层社区,其中县城内社区7个、矿区社区6个,辖区常住人口3.6万户、10.6万人。***社区司法所成立于2010年8月,社区司法所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法律进社区工作,紧紧抓住全面加快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服务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社区依法管理、居民自治、民主管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创建“法治社区”

社区民主建设是法治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的各级组织是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重要机构,是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抓换届选举,增强了依法治社保障。在2010年末至2011年初,恰逢社区换届选举,社区司法所借此机会,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换届选举中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按照省、市、县委的要求,严把选民登记关、公示关和选举关,对辖区内的13个社区全面推行了直选,选出了群众满意的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

2、抓整章建制,增强了依法治社意识。在各基层社区都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代表议事委员会的基础上,社区司法所

帮助各社区研究制定了社区党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党务、政务公开,社区社会事务居民听证,社区工作人员述职双评等30余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社区管理行为。社区居委会定期向社区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议事委员会汇报工作,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时,广泛征求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了广大居民当家作主的意识。

3、抓组织建设,增强了依法治社力量。在镇内7个社区建立了警务、检务工作站,派出所选派1名干警到社区兼任居委会副主任,定期派驻1至2名干警到社区办公;在每个社区都组建了3—5人的人民调访委员会,充分发挥了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作用。完善了“三级联动”大调解机制,接待了大量的调解、信访案件,维护了社区稳定。

二、大力推进学习、宣传、服务三项工作,创建“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其灵魂是提高人们的素质,而其中人们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是灵魂中的灵魂。为此,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对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法律宣传教育紧紧抓在手上。

1、加强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法律学习进社区。在社区管委会的支持下,深入到各社区进行详细调研,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制定出台了社区管委会普法工作规划,并付诸实施。规划中要求每个社区都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详细实施方案,在每周至少拿出1小时学习法律知识。一年来,我们通过邀请政法干警到社区上法制课和利用社区党校、社区学校,组织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系统地学习了《宪法》、《行政诉讼法》、《社会治安管

理条例》、《信访条例》、《计生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规和条例。在13个社区建立了永久性法制园地,使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受教育面达95%以上。

2、全面开展文体活动,推进法律宣传进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各类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休闲广场、健身站等文体设施,组织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群众参与率高的读书看报、书法绘画、写作摄影、体育竞赛、歌舞晚会等文体活动,在组织活动中,要求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其中,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社区文艺团体自编自演法制宣传方面节目10余个,使广大居民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能接受法律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积极协调排忧解难,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通过各社区人民调访委员会,协同各基层社区警务、检务工作站等组织,在各社区轮流组织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送法律书籍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宣传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制动态,帮助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社区涉法方面的工作决策提供法律服务。一年来,各类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社区3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700多人次.三、努力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创建“平安社区”

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法律进社区的重要任务,我们紧紧围绕“平安社区”建设,全面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和动员社区各级组织和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开创了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局面。

1、建立了科学的领导机制。社区管委会建立了“平安社区”创建

工作组织机构,实施“一把手”工程,由社区司法所担任主要工作,并指导基层社区抓好此项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创建目标和各阶段推进措施。将平安社区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社区和每名工作人员,实行“三定”即定职责,定任务,定目标,做到“四清”即重点工作任务清,达到目标清,完成时限清,责任部门(人员)清,把平安社区建设工作同社区其它工作有机结合,增强了合力。

2、加强了日常的跟踪考核。根据《***社区目标管理实施方案》和《***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方案》,研究制定了具体考核细则,做到“三有”即考核有标准,评价有分数,奖惩有措施。实行一季一考评,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制度,通过听、看、问、测等办法,详细了解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将考核结果定期公布,在评优上实行一票否决,并作为干部使用的一个条件。对动作不大、不快的社区给予了通报批评。

3、解决了纷杂的社会问题。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建立不同的专兼职工作队伍加以解决。一是聘用100名老党员、老干部、下岗人员为社区治安协管员,具体负责市容市貌综合治理工作;二是选调59名复员退伍军人到社区任专职治安员,具体负责各社区的治安巡逻和治安防范工作;三是选拔25名老干部为社区文化市场监督员,定期对网吧进行监督,防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四是利用170余名社区志愿者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法轮功习练者等重点人群的监控。各社区都建立流动人口登记、不稳定因素排查、走访调查等工作制度,采取按月走访、结对帮教、及时教育等办法随时掌握

法律进社区的活动方案 篇12

一、活动主题

践行服务精神,构建法治社会

二、活动目的旨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居民法律保护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和构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一.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马蹄社区

二.活动时间

2011年9月初

三.活动地点

马蹄社区会议室

四.活动流程

1.前期工作准备

1)做好宣传工作

活动前安排社区内的活动宣传工作

2)做好事项确定工作

活动前一天联系参会人员,提醒活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2.活动形式

设立法律培训会,方便社区居民现场进行法律咨询,解决常

见法律问题,增加法律维权意识.临邛镇马蹄社区

上一篇:爱护花草标语下一篇:技能培训总结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