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精选10篇)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篇1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法律水平和调解技能,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7月11日,川汇区区司法局城北司法所采取“送培训到点”的形式,在城北街道办事处举办了人民调解员培训会。来自城北办事处各村(居)的20余名人民调解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会详细介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特征、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区别以及民间纠纷的基本知识,并借助大量的调解案例,就人民调解工作技巧方面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辅导讲解。通过培训,丰富了调解员的理论知识,增强了他们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及技巧,为更好地化解矛盾,维护当地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心得体会 篇2
一、巩固、健全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
在进一步健全、规范和加强镇、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了企事业单位的调解组织,同时在各镇社区又建立了调解中心,做到了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新格局。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
根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制定下发了人民调解员行为规范,同时狠抓了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把人民调解员培训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规划,认真组织岗位培训和培训,同时,加强对人民调解协议合法性、规范性的检查指导,确保调解工作质量。
三、加大指导力度,突出抓好工作规范和制度规范
按照法律法规和司法部规章及人民调解工作改革的要求,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尽快实现工作形式、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以规范人民调解协议制作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确保人民调解协议所具有的民事合同性质和法律效力,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四、有效发挥人民调解的独特功能与作用,突出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篇3
一、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
下,我市始终坚持把开展人民调解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调解新理念,构建调解新格局,探索调解新机制,在完善组织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强化调解效力等方面付诸了大量努力,着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诉讼之外,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抓好“三项建设”,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基础
1.以建立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为目标,抓好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一是健全和完善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结合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自然村成立人民调解小组,同时在每个村和社区配备人民调解信息员,形成了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农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民调小组、义务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四级调解网络体系。二是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小型企业建立调解组织,尤其是在劳动争议多发、高发企业设立调委会,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维护稳定的作用。三是稳妥推动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比如,今年全市成立了12个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拓宽了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渠道,深化了人民调解机构的网络建设。目前,全市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932个,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149个,村(居)调委会3548个,企事业单位和行业性调委会等其他调委会235个,共培养、发展人民调解员16356人,纠纷信息员31000余人,逐步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2.以提高社会矛盾化解能力为前提,抓好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建立了一支专业化和社会化结合的调解队伍。选举、聘任调解员时,优先考虑有社会经验、懂法律知识的同志,聘请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法学教师、退休法官及检察官等为兼职调解员;广泛吸收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有威望的老同志、热心调解工作的志愿者加入调解队伍。
二是加强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至今,每年都要组织全市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各县(市、区)也建立了培训师资队伍,对调解员实行岗前培训、定期轮训,并组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法院旁听等活动,提高其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调解技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首席人民调解员制,推进调解员队伍的职业化。
三是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下大力气整合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资源,把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部门整合为调处重大民间纠纷的主要力量,在全市146个乡镇(街道)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面发挥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优势。
3.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为根本,抓好人民调解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一是统一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要求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时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合理、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基本原则;要求调解组织基本达到“五有”(工作场所、标牌、印章、调解文书、统计台账)和“四落实”(组织、制度、工作、报酬)的标准,并逐步实现“六统一”(标牌、印章、人民调解标识、程序、制度、文书);建立健全学习、例会、统计、排查、信息反馈、回访记录、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将全国统一的人民调解工作标识、人民调解各项工作制度、纪律、纠纷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调委会人员名单、调解受理范围和调解流程、调解场所秩序等内容统一制成上墙板面,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地提高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二是保障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市委常委会于通过了由各县(市、区)财政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的意见,市司法局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财政将人民调解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
而在制度上对人民调解经费给予保障。
三是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司法所是代表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的直接部门。国债投资司法所建设五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拨付配套资金537.3万元,完成了146个司法所的建设工程。从调整的县乡机构改革富余人员和招录的公益性岗位中,为司法所充实工作人员,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司法所要求的每所3人。目前,全市146个司法所全部建成,面积均达到100m2以上,已有89个司法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司法所标准,占到总数的60%。
(二)推动“三个创新”,拓宽人民调解服务领域
1.创新人民调解工作载体,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
认真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积极开展专项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人民调解向深入发展。以“人民调解年”活动为契机,狠抓民间纠纷排查预防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了由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县(市、区)司法局按照纠纷的难易程度和涉及面的大小确定专人进行调处的逐级调处制度;开展了“重大民间纠纷集中调处”活动,建立了重大民间纠纷预警和调处机制、考评督办机制;开展了“我为和谐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纪念《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施行二十周年”人民调解专项活动;2010年开展了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设立了由基层、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对于重大疑难纠纷,通过调动司法资源,及时调解矛盾纠纷。
2.创新人民调解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服务范围。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有效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土地流转、移民安置、征地拆迁、“三农”问题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预防、调处、化解了大量不安定因素和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南铁路平顺段开工建设过程中,因占地、拆迁赔偿等问题引发大量矛盾纠纷,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经过反复调解,终于使村民得到了合理赔偿;长子县成功调解了石哲镇48户村民与特高压变电站工程的征地补偿纠纷,保障了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目前,全市正着力开展专业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工作,依靠专业化队伍、运用专业化知识,有效化解医患、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赋予人民调解新的内涵。
3.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方法,进一步增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整合人才资源,着力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和时效性,逐渐形成了“大调解”工作格局。襄垣县司法局组建了由司法助理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担任调解员,公安、法院等单位同志担任法律顾问的“襄垣县人民调解中心”,案件范围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移交的民事案件、轻伤害案件和治安案件,现已成功化解了西营镇砖窑集体上访案件等多起影响较大的案件,2010年7月23日召开的全省行业调解现场会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此外,在全市推行了“一方针、二并举、三调处、四制度、五结合”的“12345”工作法,即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将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并举,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并举;对一般纠纷及时调处,突发纠纷预案调处,疑难纠纷会诊调处;在调处过程中严格执行预警制度、报告制度、衔接制度、回访制度;并将内调(厅内)与外调(厅外)、动调(走出去)与静调(请进来)、法调(法律)与情调(情理)、冷调(缓处)与热调(及时)、软调(肯定)与硬调(批评)有机结合起来。
(三)强化“三种宣传”,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影响一是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将人民调解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刊登典型案例,宣传在群众中反响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已成功调解的案件,以案释法,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是依托专项活动扩大宣传。开展了“我为和谐做贡献”活动,组织全市基层调解“双十佳”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13个县(市、区)进行了巡回演讲报告。开展了“纪念《人民调解组织条例》施行二十周年”人民调解专项活动,13个县区司法局、146个司法所、32个法律服务所、393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共万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
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表率引导作用。近几年,我市人民调解工作涌现出龙晓霞、苏建国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受到国家、省、市多项表彰奖励。,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基层调解工作“双十百优”表彰大会,对在基层调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调解组织和优秀调解员给予隆重表彰和奖励,在全市营造了学先进、促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的人民调解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未能把人民调解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重治理,轻防范。二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及新型经济组织的调解组织建设还不够到位,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仍有部分县(市、区)的人民调解指导工作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经费落实困难,基层调委会尤其是村(居)调委会工作经费和人员补贴没有保障,硬件设施欠缺,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今后重点工作
2010年8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人民调解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规范了人民调解问题。我市的人民调解工作将以此为契机,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法》将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要广泛开展《人民调解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开展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专项活动,深入、广泛宣传人民调解职能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调解、主动用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重点抓好企事业单位、外来人口聚集地、集贸市场等调解组织的建立,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发展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切实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多方参与的调解组织网络。要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四落实”和“六统一”的要求,完善软硬件设施,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格式文书和工作流程。
三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调解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重视与支持,切实克服“重打轻防”的思想,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投入,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拨出专项资金保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深入基层视察监督人民调解工作,今年9月15日又对全市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对我市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今后继续给予此项工作更多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我们坚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有效监督下,全市的人民调解工作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金钥匙”和“减压阀”的积极作用,为创建平安、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篇4
平顶山市司法局办公室编2010年10月22日
新华区司法局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
新华区司法局按照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要求,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妥善处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引发的各类矛盾的重要手段,使人民调解工作在创建“平安新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今年以来,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已调处民间纠纷529件,调成518件,调解率达到100%,调成率达到98%,协议履行率98%,无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或不当而引发民转刑案件或酿成群体性事件。
一、创新组织领导责任机制。新华区司法局积极争取支持,区委政府将开展人民调解作为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促 1
进和谐的基础工作,成立了新华区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华区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主要目标责任体系,定期对各级各单位的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完善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共同参与、司法行政为主协调、各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工作环境。
二、创新专业调解指导机制。一是成立了区级人民调解“三支队伍”(成立了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的区人民调解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的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区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巡回指导小组,负责对全区重大矛盾纠纷进行业务指导,积极参与调处群访案件、突发事件和有影响的疑难案件;组织新华区司法局调解能手成立了联合调解小组,对较重大复杂的纠纷案件实行专门调解)。二是壮大镇(街道)人民调解委
员会,形成立足一地、稳定一方的地区性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三是充实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部配齐了专职人民调解员,贴近群众、为民服务。四是在农村村组、社区楼院设立调解信息员,及时掌握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全区共建成调委会104个,建成率达到了100%,从而形成了以区人民调解领导小组及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巡回指导小组为龙头、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人民
调解委员会为基础、村组、楼院调解信息员队伍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需求。
三、创新业务教育培训机制。新华区司法局建立了严格的人民调解员准入制度,按照分层次、轮训的方法,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重点培训等方式组织调解人员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学习教育。今年来,已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15期,全区778名人民调解员的培训率、合格率均达到100%,使调解员的调解技能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并统一颁发人民调解员证书,做到了持证上岗。
四、创新调解工作宣传机制。针对社区和农民群众不熟悉人民调解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的现实状况,新华区司法局加大了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性质、功能、效益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引导村(居)民合理选择解决纠纷的途径,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开支,最大限度减轻诉累,积极树立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威信。6月17日,开展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宣传主题活动,现场解答法律咨询500余人次,发放《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人民调解宣传资料3000余份,得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同。
五、创新“三调联动”大调解衔接机制。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宏观指导性文件,新华区司法局与信访局联合出台了《信访调解衔接工作实施意见》,并分别与区人民法院、区公安分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相互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相互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切实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衔接配合,更好的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纠纷。
六、创新排查调处机制。新华区司法局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认真研究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推进分级调处制,建立因人、因地、因事、因时等预防机制,主动做好排查调处工作,实现了矛盾纠纷的“三抓”(即抓早、抓小、抓苗头)、“二在”(即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不”(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工作目标。
社会人民调解、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5
——海安镇建设村
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六五”普法规划的重点之年,是全面建设“法治海安、平安海安”的关键之年。司法行政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全面完成全年的司法行政工作任务,结合我村具体实际,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强基础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宣传、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主要工作
1、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充分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能作用 根据上级“六五”普法规划,结合我村具体实际,我们制定了本村“六五”普法规划。根据“六五”普法规划要求,调整充实普法依法治村领导机构,健全组织网络,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格局。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和《法治海安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突出宣传民主宪政理念、党的民主法治思想以及新颁法律、法规。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全村中心工作、重点工
作相结合,确保普法工作贴近“三个文明”建设实际。注重加强对村干部、党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权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突出普法重点,提高学法质量。以、广播会、公开栏、法制讲座、法制宣传公开信等方式为有效手段,强化普法工作力度,实现学法用法形式与内容的紧密结合,不断强化全民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抓好村干部、党员、青少年及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突出经济法、劳动法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加强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创新普法形式,拓展普法渠道。
突出经济建设中心,继续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依法治理工作。牢固树立执法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严格依照并运用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全方位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在决策、执法、监督三个环节上抓好依法行政各项措施的落实。认真开展文明法制村创建工作,优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完善本村的法律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合格的守法公民。
进一步完善村、组和十户调解信息员调解网络,深化人民调解、法律服务、诉讼调解相对接机制。强化调解队伍业务建设,抓好各组义务调解员和十户调解信息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案例分析等方法,构建以政治理论、法律知识、调解实务、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格局。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调解协议书的数量和质量。推进调解员任前培训和资格准入制度,努力提高调解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
断创新调解方式,推广个人调解工作的经验,完善调解工作制度,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形势分析会,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确保全年纠纷调解率在99%以上,调解成功率在96%以上。
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管帮教网络,重点加强矫正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请销假、思想汇报、学习教育、公益劳动等各项制度;抓好矫正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监管能力;完善一人一档,做到资料齐全,台帐完善,确保社区矫正对象不脱管不漏管,努力降低又犯罪率。
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分类管理、分层帮教和三定管理,对重点人员进行重点走访和帮教监管。积极探索过渡安置办法、拓宽安置渠道,切实解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的安置问题。对回归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衔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和漏管现象的发生。确保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率在88%以上,帮教率在98%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努力实现安置帮教工作帮教社会化、工作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目标。
三、具体措施
每季度培训调解人员不少于一次,完善例会、培训制度,规范调解程序。在防激化工作中,各调解员措施要果断,处理要得力。坚决杜绝因调解不当导致的自杀、民转刑、群体性械斗、集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实行“调解主任包全村、调委会成员包分工片、调解员包组、党员包户”的工作责任制,杜绝不按规定矛盾上缴。重大疑难和夸单位的纠纷由调委会提出调解意见报镇司法所或镇调委会调处。纠纷排查调处实行月报、季报制度,突出重大节日、重要时节矛盾纠纷的排查,提高排查调处质量,确保年终综治检查不失分。
建立健全“六五”普法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普法工作任务。深入开展依法治村、依法治企单位活动,使本村依法治理不断引向深入。
做好“两劳”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对刑释解教人员要及时接待教育,及时登记归档,及时建立帮教小组。从根本上杜绝重新犯罪。根据镇党委、政府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做好宣传引导,积极配合司法所强化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做到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篇6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区司法行政会议精神,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调解优势,根据《关于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构建大调解工作的安排意见》文件精神,现就我街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联动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坚持调解优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为依托,以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办公室为中枢的大调解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成员单位、行政执法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大调解体系中的工作作用,努力实现“三个下降”、“三个提高”、“三个防止”(民转刑案件下降,民事诉讼案件下降,涉法涉诉和越级上访下降;人民调解成功率提高,民事诉讼调解率提高,行政诉讼案件调解率提高;防止恶性事件发生,防止重大民转刑案件发生,防止赴京、赴省、赴市上访案件发生)的工作目标,为我街的平安建设、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整合行政调解工作资源,以人民调解手段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实现以调促和。
充分发挥信访、司法、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农业、卫生、城建、环保、工商、税务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两种矛盾纠纷化解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调处化解矛
盾纠纷的合力。每个成员单位需设立一名固定的工作联络员,县、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统一受理的案件,原则上根据受理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和区域管辖,可以《矛盾纠纷移交单》的形式分流指派有管辖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成员单位的联络员组织进行调解。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办公室对调解案件办理情况实行检查督办,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在履行期限结满后进行跟踪回访。对成员单位调解的纠纷案件成功与否都要以《矛盾纠纷报告函》的形式提交到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对末调解成功的案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办公室通过召开联系会议集体讨论解决,确需联合调解处理的矛盾纠纷,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调处。对现场处理,交办转办,提交会办的案件,当事人不接受处理的,均进行登记中时告诉当事人正确的救济途径和诉讼程
序。
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的案件主要包括医患纠纷、劳资纠纷、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矛盾纠纷,司法所与派出所、调委会与村(社区)警务配合联动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各司法所辖区社会热点、难点纠纷化解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治安案件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要积极拓展人民调解与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工作对接,发挥工会、妇联在调处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三、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联系,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关口前移,努力做到减纷息诉。
加强与区人民法院的协调联系,积极开展民事审判诉前、诉中与人民调解的对接工作。人民法院要设立一名工作联络员,对于常见、多发性的简单民事纠纷,在当事人起诉时或立案前,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并负责做好与各辖区的调解组织的对接联系工作。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对案件进行调解。
对刑事自诉案件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可以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参照民事调解的原则和程序,尝试委托当事人和解,尝试委托调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并负责做好与人民调解组织的对接联系工作。针对上述三种类型案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办公室可统一接办受理,并按照归口调解的原则分流到基层调解组织(行政调解或人民调解)进行调解,调解组织在结案后将《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连同《人民调解协议书》一并移送人民法院备案。基层调解组织调解不成的应当将《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连同相关证据材料移送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的案件主要以简明的离婚、追索赡养费、扶养费、继承、邻里矛盾纠纷和小额的债务、损害赔偿、宅基地、土地承包纠纷以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标的小的民间借货、借用、租赁等一般合同纠纷案件为主。与人民法院协商将设立“人民调解窗口”或“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法院可邀请诉讼当事人辖区的调解组织共同调解,调解组织与人民法院开展对接联系工作。
四、建立衔接联动机制,提高调解效能。
(一)建立行之有效,能互为约束的衔接联动机制,规范指派分流、协调调度、监督检查、考核等具体工作运行程序。街道矛盾纠纷排查中心办公室要从完善衔接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联动责任入手,建立健全必要的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重大矛盾纠纷会诊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案件移送制度、调查取证协作制度、案件监督回访制度和档
案管理制度等。与司法调解衔接还要建立对应的调解协议书确认制度、协助执行制度等。要以制度抓落实,切实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根本意义上的衔接联动。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的要对相关部门或责任人予以处罚;对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的按综治维稳责任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坚决杜绝衔接联动过程中推诿、扯皮等问题发生。
(二)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街道党委、政府组织举办调解员培训班,就调解工作程序、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提高调解技能和水平。
(三)人民法院聘请调委会的调解员为人民陪审员,鼓励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案件审理,保证“三调”联动工作的实效性。
五、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各部门特别是 ”一把手"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分析调解工作的实际特点,以推进人民调解与公安、信访、法院、民政、国土、劳动、建设等矛盾纠纷相对比较集中的部门和机关的衔接联系为切入点,将社会矛盾纠纷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建设,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难点、群体性上访等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解处理,严格按工作进度表的责任分解和日程安排,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抓好落实,各村、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将开展督查工作。
我街将在全街范围内全面开展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各村、成员单位要尽快选派业务水平高、协调
能力强的领导负责的具体实施工作,边总结、边推进,有步骤、有实效的抓好各项具体工作措施的落实。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将不定期对各乡镇、成员单位的此项工作进行督查。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要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将阶段性、经验性、总结性的各类信息及时报送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办公室。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篇7
今年以来,XX司法所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七项措施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筑牢了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一是健全限时办结制度。XX司法所结合贯彻落实服务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矛盾纠纷限时办结制度确保了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调解控制,避免了因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调解而激化转化。
二是健全工作责任制度。XX司法所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责任制,按照“司法所干警包村,专职调解员包组,村小组调解员包户”的模式建立矛盾纠纷防控网络,明确包干人员责任。其中,专职调解员对当地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和发生的纠纷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在做好调解纠纷的同时,及时了解当地社会稳定情况并定时上报。
三是健全矛盾纠纷按月排查分析例会制度。XX司法所每月召开一次社会矛盾纠纷分析例会,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了解矛盾纠纷发生的新情况、新动向,交流排查、调解的经验,从而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
四是健全包案调处制度。实行包案调处纠纷制度,把每件纠纷具体包案到每个调委会、责任到调解员。包案调处纠纷制度使调解纠纷责任明确,责任到人,避免推诿扯皮,对提高调解纠纷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司法所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对人民调解工作实行责任考核,奖优罚劣,对因纠纷调解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民转刑”事件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是健全培训制度。司法所制定调解员培训制度,采取“一月一培训、一月一指导、一月一检查、一月一汇报”的办法,重点从调解的原则、调解的方式、调解的技巧、调解案件范围、调解协议的制作及归档等方面进行培训。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篇8
第一条 为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更好的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优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刑事和解,是指轻微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根据自愿原则,就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精神抚慰等民事责任事项达成和解,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要求或者建议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理,经司法机关审查认可,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理的司法活动。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经双方当事人申请,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基层组织主持调解。
第四条 双方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达成和解,当事人的近亲属、律师以及其他受委托的人,可以代为进行协商和解等事宜。委托他人代为协商签订的和解协议,必须得到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的确认。
第五条 刑事和解案件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犯罪嫌疑人系自然人;
(二)属于侵害特定被害人的故意犯罪或者有直接被害人的过失犯罪;
(三)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刑事公诉案件;
(四)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五)犯罪嫌疑人真诚认罪,有悔过表现;
(六)当事人双方有和解的意愿。
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移送审查起诉的轻微刑事案件符合和解条件的,应当在受案后三日内告知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和解。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的,应当在被告知权利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检察院提交人民调解申请书。
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对双方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的案件,可以委托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所在地或者案发地乡镇、街道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并提供案件基本情况、调解申请书等相关材料,同时告知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的司法局。
第八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等法律规定的要求,依法、公平、公正的主持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工作。
第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应当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若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同意和解,或者双方不能达成和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三日内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和司法局,人民调解程序就此终止,案件恢复法定程序办理。
第十条 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和解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当面或者书面向被害人一方赔礼道歉、真诚悔罪;
(二)双方当事人就损害赔偿数额、恢复原状、精神抚慰的方式等内容形成书面协议,被害方书面表示自愿放弃的除外;
(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应当明确表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谅解,并对案件的处理提出意见。
和解协议中的损害赔偿一般应当与其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对被害人造成的损害相适应,并且可以酌情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赔偿、补救能力。
第十一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原则上应当在受理调解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内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人民调解委员应当于三日内将和解协议等相关材料移送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
第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查:
(一)双方当事人是否自愿和解;
(二)加害方的经济赔偿数额与其所造成的损害是否相适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真诚悔罪且积极履行和解协议;
(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是否明确表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谅解,是否对案件的处理提出意见;
(四)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五)是否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六)是否符合社会公德。
审查时,应当听取当事人双方对和解的意见,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刑事案件可能从轻处理的法律后果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记录在案。
第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功的轻微刑事案件,经审查后可以作出下列
处理决定:
(一)对于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未成年人或在校学生犯罪的案件,可以决定不起诉;
(二)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案件,一般可以决定不起诉;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三)对应当依法提起公诉的案件,在起诉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在法定幅度范围内从宽处理的量刑建议。
人民检察院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或者相关法律文书抄送司法局和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和解非双方当事人自愿进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亲友、辩护人有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方法强迫、引诱被害人和解,或者在协议履行完毕之后威胁、报复被害人的,应当确认和解无效。已经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原决定,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亲友、辩护人实施前款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和司法局基层工作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刑事和解的衔接、协调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不定期的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篇9
关于聘任专职人民调解员的通知
各司法所:
为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决定在全县17个镇、场(区)公开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现将有关选聘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设置
各镇、场(区)设专职人民调解员一人,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设专职人民调解员一人,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参照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做法,设专职人民调解员一人,专职调解员一般由该村(社区)调解主任担任。
二、专职人民调解员的条件
1.拥护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好,热心人民调解工作。2.一般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相应的政策水平、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经验,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3.熟悉本地区(部门、行业、系统)情况,有调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经验。
4.年龄一般在22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
5.没有参加过邪教组织、未曾受过刑事或劳动教养处罚。政法机关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复转退伍军人、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自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年龄可适当放宽,并优先聘任。
三、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聘任
镇、场(区)专职人民调解员由县司法局聘任,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由所在镇、场(区)司法所聘任,任期为三年,任期届满由司法所进行考核,对优秀、称职的调解员可以续聘。受聘专职调解员报县司法局备案,并统一由县司法局发给聘书。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聘任专职人民调解员可以参照村(社区)的做法。
四、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待遇
专职人民调解员经聘任上岗后,工资按每人500元/月由县财政统一发放。
四、专职人民调解员的管理
1.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镇、场(区)、县司法局双重管理,接受县司法局及司法所的业务指导。
2.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员执业活动检查、监督以及定期考核、奖励等各项管理制度。
3.对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不称职的,原聘任单位应及时予以解聘,同时按照规定另行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选聘和解聘由司法所报县级司法局备案。4.建立健全专职人民调解员档案,做到有名册、有聘书、有职责。
5.加强对专职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能力。
五、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职责
1.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领导下,调解辖区内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2.协助排查本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及时收集和掌握各类纠纷信息和动态,对可能激化的民间纠纷应及时报告、并跟踪调处。
3.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的发生
4.在调解工作中起表率作用,对其他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进行帮助指导。
5.向各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及时报送有关社情信息和案例分析报告。6.做好县司法局和辖区所在地司法所安排的其他工作。
六、专职人民调解员聘任的实施
各单位要把专职人民调解员聘任工作作为贯彻省、市两办文件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认真实施。务必在2010年4月30日前完成专职人民调解员聘任工作。
XX司法所人民调解员 篇10
学习培训工作方案
根据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安排布署,要切实抓好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着力培养人民调解员科学处理各种社会和家庭婚姻矛盾纠纷,使人民调解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增强人民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能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现制定XX年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工作思路,逐步实现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二、工作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的目标:努力使全镇调解人员能够明确新形势人民调解工作改革的任务和要求,熟悉和掌握人民调解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规范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并普遍掌握和解答一般民间纠纷常用的法律、政策知识;能够较熟悉地运用法律知识调解疑难、复杂的民间纠纷,能够力争形成一支依法调解能力较强的基层调解员队伍。
三、培训对象
XX镇调委会主任、调解员、各村、社区、企、事业行政单位调委会人民调解员、纠纷信息员等
四、培训时间与方式
培训时间:具体时间另行确定。
培训方式:采取分散和集中形式。既可以举办培训班,也可以采取以会代训、研讨交流、跟班学习、旁听庭审、参与法院审判实践、考察观摩、业务知识考试等形式进行培训。建立人民调解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五、培训内容与分工
培训内容:调解员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调解民事侵权、城镇拆迁、征地拆迁、建房、集镇市容、劳动争议、土地流转、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常见、多发或疑难民间纠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知识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培训内容以《人民调解员手册》、《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作为基本教材。
培训分工:采取人民调解员的分级、分类培训,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在实效”的原则。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当前,社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带来诸多问题,矛盾纠纷涉及多域性、多方面、多层次,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群体性特点,需要广大人民调解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2、认真组织,确保培训人员到位。各调委会负责组织好参训人员,按时到位,并做好培训记录。
【川汇区司法局落实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推荐阅读:
源汇区法院三项措施树立人民法官新年新形象09-21
徐汇区公共卫生工作总结12-27
徐汇区四大中学简介10-15
徐汇区凌云街道规划12-30
上海市徐汇区爱菊小学09-17
上海市徐汇区重点民办小学排名07-28
徐汇区语文教研组现场会交流材料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