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精选11篇)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 篇1
随着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从无到有, 从探索到发展, 直至“制定社区矫正法”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区矫正制度充满活力的前进着。本文从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实践中发现的几个疑难问题出发, 以小见大, 希望能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有所裨益。
一、查阅社区矫正档案的监督方式其监督效果日趋衰弱, 即发现问题难
(一)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检察方式较为单一, 在对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时以书面检察为主, 即深入辖区内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档案和社区矫正执行档案进行查阅。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仅限于字面上, 在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档案内容填写齐全的情况下很难发现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社区矫正责任书中矫正小组成员虽然明确填写了三人, 但经和社区矫正人员了解情况, 有相当一部分社区矫正人员对自己的矫正小组组成情况不知晓, 甚至有的社区矫正人员对矫正小组成员根本不认识。再如: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有针对的进行检查核查, 但在检查核查记录填写齐全的情况下很难看出司法所是否真正进行过检查核查, 反向证明例如检察机关曾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档案中检查核查记录不齐全制发过检察建议书, 在向司法行政机关送达检察建议书的时候就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表示:“填上不就行啦。”可见对检查核查工作不够重视, 存在只是在检查核查记录表中填上内容并没有真正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过核查的问题。
(二) 相应的对策
1.制定调查问卷, 并采用考试的方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应全面、合理, 能够反映出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情况和效果, 如下问题可供参考:
(1) 你是否按时到司法所报到个人活动情况, 多长时间报到一次? (2) 你的矫正小组成员都有谁? (3) 你是否参加过司法所组织的教育学习活动, 如参加过是何时在何处参加的, 共参加过几次, 是否做了学习笔记? (4) 你是否参加过司法所组织的社区劳动, 如参加过是何时在何处参加的, 共参加过几次? (5) 你是否离开过居住地的区县, 如离开过是否向司法所和司法局请过假, 请假后是否按时返回销假, 是否留有请假条? (6) 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否给你打过电话或到你家中询问过情况, 如有是什么时候询问的, 询问的什么问题?
2.询问相关人员, 如矫正小组成员、派出所民警、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等。例如:询问矫正小组成员自己的“矫正对象”是谁, 是否参加过“矫正对象”的矫正宣告, 如参加过是在何时何地参加的;询问派出所民警辖区内发现的违法违规的人员中是否有社区矫正人员;询问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是否看到过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和参加劳动, 如看到过是何时看到的, 看到过几次。
3.查看指纹识别报到系统和监控视频。对指纹识别报到系统和监控视频进行查看最能真实准确的判别社区矫正人员是否按时到司法所报到。
二、社区矫正人员被裁定或决定收监后的执行难度大, 即收监执行难
(一) 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人员因违法违规或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但刑期未满被裁定或决定收监后在执行收监过程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状况, 导致收监执行难。《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将执行主体给了司法行政机关, 但在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时, 不具有抓捕能力的司法行政机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有的地方作出了细化规定, 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不能上网追逃使收监执行工作仍难以完成。
(二) 相应的对策
收监执行涉及到公检法司四家机关, 其他三家机关都希望检察机关能充当“超人”的角色将问题解决, 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既没有裁判权也没有执行权更没有抓捕权。遇到这种问题, 检察机关应及时向同级政法委报告, 由政法委牵头, 公检法司四家机关召开联席会议, 探讨症结所在, 破解能够上网追逃的办法, 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 以原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或工作办法形成将被裁定或决定收监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执行的机制。
三、与司法行政机关掌握的社区矫正人员数据进行核对仍采用手工核对方式, 即数据核对难
(一) 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每月月底均需向上级机关报送本月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 包括缓刑、假释、管制、暂予监外执行人数, 社区矫正人员又犯罪、脱管、漏管、收监情况等。检察机关采用以每月25日为时间节点的方式进行报送, 但司法行政机关报送数据没有具体的时间节点, 而是由各司法所报送数据再由司法局进行汇总后上报上级司法局。两机关上报数据的标准不一致就会导致上报的数据有差异, 为保证上报数据一致, 检察机关每月月底需将掌握的社区矫正人员名单打印出来与司法行政机关掌握的社区矫正人员名单进行手工核对, 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漏对或错对。
(二) 相应的对策
1.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月底报送社区矫正人员数据时应采用同样的时间节点、制定统一的标准,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报送数据一致。
2.实现与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信息平台联网互通, 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 解决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实现信息共享, 减少手工核对和重复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一种被写入我国刑法, 丰富了我国的刑罚执行方式, 使刑罚配置结构更加合理。笔者从多年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实践中发现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几个疑难问题, 在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对策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 篇2
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道路绝非一日之寒,矫正他(她)们是一项长久而系统的工程。少年犯罪案件并非一发生就进入审理程序,仅仅作某一方面的改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少年刑事诉讼制度的配套改革势在必行。社区矫正作为少年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与“两个延伸”的衔接点,其在挽救和帮助失足少年的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一、在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分析和总结近十年的少年刑事审判实践,笔者注意到这样两方面较为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一)在日常生活中,问题少年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表现在:
1、家庭结构的异化使少年得不到监护。绝大多数犯罪的少年,其家庭都存有变异,有的父母离异或分居、有的父母一方早亡、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使少年跟随祖父(母)生活,这种变异的家庭环境导致少年丧失了在正常家庭中应有的关爱、呵护、督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2、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强化使少年得不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应试式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系下,学校和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将分数和名次看得很重,导致了部分对学习本来就不太感兴趣的少年,因承受不了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压力而自动辍学或被退学,享受不了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权,更谈不上接受法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3、会发展的变化使少年得不到管理。社会各行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游戏、暴力、黄色音像制品的泛滥,使那些因缺乏家教、缺少文化而辨别能力特差的少年刚踏入社会就无法应对,整日沉溺于网吧、影厅不能自拔。在我们曾审理的未成年人杨某盗窃案中,杨某初中毕业后整日无所事事,便游戏于网吧,连续三天三夜不归,把父母给的所有零花钱都扔在了游戏厅不算,还偷摩托车卖钱上网。其父母无奈地说:“是网吧害了他,他却把网吧当成比亲人还亲!”这些家庭管不了、学校不管了而过早流入社会的少年,政府却没有相对应的机关和部门去管理;对于那些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影厅,政府的查处也缺乏力度。
总之,在少年最应得到关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帮助的特殊时期,家庭、学校、社会却未能各尽其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管理更未能形成衔接机制,让少年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最终成了“罪犯”。
(二)在刑事诉讼中,由于种种原因,司法机关在实际操作中的“出格”同样使问题少年的权利得不到保护。表现在:
1、审讯方式的违法使少年身心受伤。刑诉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尽管法律规定的是“可以”而不是“应当”,但是出于对少年维权的职责和使命,这种“可以”也是“必须”和“应当”。然而,在实践中,笔者在所见的公安机关的讯问少年的笔录中却鲜见记载法定代理人在场。显然,公安机关在审讯少年犯罪嫌疑人时,省略了对法定代理人的通知,这不但剥夺了法定代理人对少年犯罪的知情权,且使突然间失去自由,又处在讯问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少年心理再次受到伤害,其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2、关押场所的混乱使少年沾染恶习。由于条件限制,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在采取留置盘问或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时,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不加选择地混乱关押,使之形成了交叉感染,这些未成年人在审理中流露着与其年龄和学历不相称的恶习,给改造和矫正增加难度。
3、法律规定的零散使少年权益受损。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等精神,在审理少年刑事案件中有相对固定的合议庭或少年法庭,而公安、检察机关却无相应的针对未成年人侦查、起诉的特别规定,更无相对固定的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司法平衡;现实考量;问题研究
犯罪惩罚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惩罚犯罪,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非监禁刑,在20世纪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我国刑事法律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也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开始采用社区矫正的方式。社区矫正使得刑罚不仅是惩罚犯罪的工具,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改造的功能,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和学界的好评。我国的社区矫正才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概念界定
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语,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社区矫正顾名思义,是在社区中完成对特定犯罪分子的刑罚执行活动,它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与监禁矫正相对,是指通过不使罪犯与社会相隔离的方式,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国外常见的社区矫正方式或者场所主要有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发展变迁
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个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此可见,我国是在司法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开始实行社区矫正制度,并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通过立法的手段予以确立的。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是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會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确立的,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成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具体操作的法律依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完善。
三、社区矫正制度的司法平衡
从我国目前社区矫正的实用条件来看,接受社区矫正的罪犯,主要涉及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判处管制或者缓刑的罪犯,很大程度上,其社会危害性有别于其他严重刑事犯罪,但是又高于一般的民事纠纷,是否给与刑事惩罚,还是按照普通民事纠纷予以处理,是我国基层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过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司法平衡问题。具体判处缓刑还是实刑,对于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和被害人的救济等二者的均衡,都是法官在量刑时的考验。从一般老百姓的理解,社区矫正就是在家里,没有坐牢,没受处罚,虽然从法律的角度是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没有普法宣传,具体的社区矫正措施的实际执行,则很难消除社区矫正的刑罚的执行误解。尤其是对于从刑事角度老看来看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但是民事矛盾激化的案件,是民意与司法的平衡尤为重要。在社区矫正蕴涵的惩罚性和恢复性二元功能中,如果选择不当,就可能导致刑罚和社区矫正的失衡,进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四、社区矫正制度的现实考量
刑法修正案(八)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结合罪犯的具体犯罪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对于贪污受贿等职务型犯罪,如判处刑罚,失去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基本无重新犯罪的机会,一般采取比较宽泛的管理手段就可以了;而对于犯罪主观恶性强的暴力型人身犯罪,相对来说社会危害性较大,应该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立与运行才刚刚起步,对于具体如何解决社区矫正罪犯的现实问题,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比如罪犯的就业问题、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等,是目前社区矫正机构在安置帮教方面面临的重要难题。部分犯罪分子自身文化水平低,再在就业能力差,犯罪后很难再就业或者自主创业,而社区矫正机构本身没有太多的经费支持和就业信息来源,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需要召开相关会议、开展业务培训、社区矫正工作者招聘、制作档案台账、组织社区矫正对象活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安置帮教等,自身运行经费就很紧张,很难顾及所有有困难的矫正对象,但是如果不妥善解决社会矫正罪犯的基本工作生活问题,则很难最终实现矫正的目标。此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社区罪犯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难题,是目前社区矫正机构面临的又一挑战。
五、结语
自2003年社区矫正制度试点至今,我国的刑罚观念和刑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社区矫正的立法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刑罚结构的合理化。虽然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在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效,但还是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今后应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D].西南政法大学,2008
[2]刘斌.社区矫正立法原则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陈瑶琳.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王伟.社区矫正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5]王燕飞.我国社区矫正性质的新思考——以最近刑法、刑诉法修改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04)
[6]余红格.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以安宁市社区矫正实践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欧阳天昊(1995.05~),男,新疆阿克陶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 篇4
根据现代刑事司法非刑罚化和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行刑方式,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适用形式和适用比例必将呈现扩大的态势。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以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都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和规范,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
在西方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但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行使检察监督权是符合宪法及法律精神的。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检察机关享有对刑罚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具体包括对监禁刑的监督和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其中,对非监禁刑的监督就是指对监外执行活动的监督,即对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措施实施的监督,包括非监禁刑或监禁刑替代措施的适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和批准机关是否按法定程序作出,执行机关是否对生效裁判和决定的内容依法实施等,并对发现的违法情况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予以纠正。
2 现阶段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制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也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实践中,主要依据《宪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通知》等的原则性规定,致使在实际工作中,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检察机关有权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但具体对社区矫正这种执行方式,检察机关依据什么进行监督,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2)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关,导致实际操作中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纷繁复杂,使检察监督更加困难。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在未实施社区矫正以前,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践中,则是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真正承担起社区矫正任务的是各地区司法局下设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而公安机关则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这种刑罚执行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检察机关监督对象的不明确,不利于刑罚执行权的有效行使,也影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展开。
(3)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单一、非强制性和介入机制缺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效果。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提出检察建议或发出违法通知书的办法来纠正,但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没有强制力,所以执行机关很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对此,法律又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监外执行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4)检察监督的观念陈旧,对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保障不足。社区矫正的实施容易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社会控制网络的扩张。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方面通过对矫正对象一定人身自由及政治权利的剥夺或限制,保证社区矫正中刑罚的惩罚性,实现特殊预防;另一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没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引入社区矫正监督领域。当前,由于重刑观念或无明确法律依据,或人员配备、经验不足等原因,检察机关未能及时对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现象进行监督纠正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3 完善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的措施
(1)制定专门的法律,完备社区矫正监督法律体系,加强对检察监督权力的保障。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检察机关行使社区矫正监督权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流程、监督对象、监督手段等,同时赋予检察机关监督的权威性,在被监督对象没有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或及时将纠正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时,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违法处置权,比如罚款、限期整改或者直接由检察机关强制执行等。
(2)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当前执行主体多元化、责任分配不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监管不力的情况,很难划分责任,追究更无从下手。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局或者社区矫正委员会,以保证检察监督的顺利进行。
(3)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打造社区矫正的专业监督队伍。注重检察人员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充实业务骨干,改善年龄结构,以“工作流程”的方式规范社区矫正检察工作,明确社区矫正检察人员职责权利,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加强社区矫正监督的组织建设,条件成熟时,设立社区矫正派驻检察机构,实行常驻或巡查社区矫正检察机制。
(4)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首先要严格审核非监禁刑的适用条件,严把入口关,防止不符合条件者进入社区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确定的,即依法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等五种罪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被判处缓刑或予以假释等刑罚的,检察机关应当予以纠正,把好社区矫正的入口关。防止非监禁刑的不正确适用和过度使用,防止社区矫正被滥用为权利寻租的工具,避免社区矫正中腐败现象的滋生。其次要加强矫正中的监督,防止矫正流于形式。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每个衔接环节都要进行监督,对刑罚变更执行实行同步监督,将监禁刑变更为非监禁刑的情形作为检察机关监督的重点。最后还要加强矫正后监督,防止违法解除矫正。矫正对象被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假释期满、缓刑期满之日,应由地区矫正机构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群众公开宣布。检察机关应检查并防止提前宣布、逾期宣布、不宣布以及不向矫正对象发放期满证明书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5)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推进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现代化。合理利用高科技成果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检察机关加强检察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推广网络化办公。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执行信息网络中心,并完善相应的责任制,促使社区矫正各参与机关及时录入社区矫正信息和变更执行信息,保证信息网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对其享有当然的法律监督权。并且, 这种监督应该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始终, 包括入口的监督、矫正中的监督和出口的监督。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当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刑罚依法执行, 依法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防止其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恩慈.论社区矫正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 2004, (4) .
[2]吴蓓, 张平.论我国社会矫正检察监督的问题与对策[EB/OL].法制网.
[3]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J].法学, 2005, (9) .
[4]黄从中.浅谈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问题[J].安徽检察官.
[5]余庭发.关于中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完善[EB/OL].西部法制网.
[6]马会海.浅议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J].天津检察, 2010, (3) .
[7]杨殿升, 张金桑.中国特色监狱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社区矫正网络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篇5
一、判断题
1、社区服刑人员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 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2、人民法院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参考答案:B)A 对 B 错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4、六十一岁的社区服刑人员周某以年纪大、行动不便为由,向司法所提出免除社区服务,司法所批准。(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5、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矫正期限、入矫时间、风险等级、悔罪表现、遵纪守法等情况,实行严管、普管两类管理。不同管理类别采取相应的监管矫正措施。(参考答案:B)A 对 B 错
6、社区矫正居住地管辖存在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管辖。(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7、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宣告也应当公开进行,但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参考答案:B)A 对 B 错
8、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服刑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提前七个工作日经司法所批准。(参考答案:B)
A 对 B 错
9、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政策可以提前适用于社区服刑人员。(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10、公安机关、监狱拟向人民法院提请假释前,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11、正在适用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不得变更居住地。(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12、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时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脱管之日起计算,脱管期间不计入矫正期限。(参考答案:A)A 对 B 错
1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
2、《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于()年3月1日正式实施。(参考答案:C)
A 2010 B 2011 C 2012 D 2013
3、下列罪犯不适用社区矫正的是()(参考答案:A)A 被监视居住的 B 被宣告缓刑的 C 被裁定假释的
D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4、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不包括()(参考答案: B)A 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B 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
C 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D 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5、下面不属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主要履行的社区矫正职责的是()(参考答案:A)
A 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
B 开展集中教育、心理矫正,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帮扶措施 C 组织追查或者查找脱、漏管的社区服刑人员 D 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6、《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参考答案:C)
A 公安机关 B 人民检察院
C 司法行政机关 D 人民法院
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参考答案:B)A 司法行政机关 B 人民法院
C 公安机关 D 人民检察院
8、《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参考答案:B)
A 人民法院 B 人民检察院
C 公安机关 D 司法行政机关
9、《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承担。(参考答案:D)
A 基层法庭 B 人民检察院
C 公安派出所 D 司法所
10、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参考答案:C)
A 村、社 B 镇、乡 C 市、县(旗)D 省
11、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参考答案:A)
A 每三个月 B 每四个月 C 每六个月 D 不定期
12、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区、县域,在()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上述期限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参考答案:C)
A 三日 B 五日 C 七日 D 十日
13、社区服刑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参考答案:D)
A 七日 B 十日 C 十五日 D 一个月
14、对前来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不属于本县(区、市)管辖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明确告知其与()联系,并及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参考答案:D)A 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B 居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 C 居住地司法所
D 社区矫正决定机关
15、适用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书面报告一次(参考答案:B)A 一 B 两 C 三 D 四
16、社区矫正执行档案不包括()(参考答案:D)A 社区矫正告知书
B 适用社区矫正前调查评估的委托、指定及意见材料 C 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审批表
D 矫正方案
17、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参考答案:B)A 及时给予处罚
B 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C 及时向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
D 严格监管,加强教育
18、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参考答案:D)A 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 B 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 C 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
D 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
19、()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
适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参考答案:A)A 犯罪 B 立案 C 判决
D 矫正宣告
20、调查评估工作时限为()个工作日,自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委托机关的委托调查评估函之日起连续计算。案情复杂、情况特殊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调查时限可以延长()个工作日。(参考答案:A)
A 十; 三 B 十; 五 C 七; 三 D 七; 五
2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行政拘留、决定劳动教养(强制隔离戒毒)或者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应当在()通知社区矫正执行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参考答案:D)A 七个工作日内 B 三个工作日内 C 五个工作日内 D 二十四小时以内
22、下面关于调查评估的说法有误的是()(参考答案:D)
A 委托机关在委托调查评估前,应当按照细则中有关核实居住地的规定,事先核实被告人、罪犯的居住地及联系方式
B 委托机关发出委托调查评估函时应随附核实居住地的相关证明材料及经办人员的联系方式
C 对适用快速办理机制的轻微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在作出起诉决定时,对未予羁押或可能判处非监禁刑的被告人应当同时开展委托调查评估
D 委托机关对调查评估意见的采信情况,可以不必告知接受委托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23、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参考答案:B)
A 四 B 八 C 十六 D 三十二
24、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参考答案:C)
A 二 B 四 C 八 D 十六
25、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参考答案:A)
A 司法所 B 人民检察院 C 公安派出所 D 基层法庭
26、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参考答
案:D)
A 基层法庭 B 人民检察院
C 公安派出所 D 司法行政机关
27、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参考答案:D)A 人民法院 B 人民检察院
C 公安机关 D 司法行政机关
28、下列哪项规定不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参考答案:A)
A 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实行相同的社区矫正
B 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C 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D 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29、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参考答案:C)
A 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区、县域,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 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 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一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D 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30、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建立(),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参考答案:B)
A 社区矫正工作档案 B 社区矫正执行档案 C 社区矫正文件档案 D 社区矫正人员档案
31、核实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时,连续居住时间以()为准。(参考答案:D)A 当地公安机关发放的《暂住证》时间 B 当地公安机关发放的《居住证》、《暂住证》时间
C 当地公安机关发放的《暂住证》时间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提供的证明材料
D 当地公安机关发放的《居住证》、《暂住证》时间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提供的证明材料
32、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参考答案:B)
A 七日 B 十日 C 二十日 D 一个月
33、下面关于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的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D)A 管理类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不得一次调整二个等级 B 社区服刑人员书面报告应当由本人书写并签名送至司法所 C 社区服刑人员口头报告应当在司法所进行
D 社区服刑人员以口头、电话形式报告的,司法所应当记录在案
34、下面关于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的说法有误的是()(参考答案:C)A 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就业、就学等原因,发生居所变动的,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可以变更居住地
B 社区服刑人员原则上一年只能变更居住地一次
C 社区服刑人员变更居住地的,从到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之日起从严调整一级管理类别
D 社区服刑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
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篇6
一、社区矫正制度概论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和沿革
所谓社区矫正,是指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陈和华:《论我国社区矫正的制度建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中设立了社区矫正制度。2012年3月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也对社区矫正的内容作出了程序性的规定。但是在此之前,早在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六省市试点实行社区矫正。2005年,《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又将社区矫正的范围扩大到全国18个省市;2009年,两高两部进一步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将社区矫正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以后,为了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两高两部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具体制度予以明确。
(二)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内容
1.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对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罪犯,被裁定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等五种情形。
2.社区矫正的主体
(1)在宏观层面,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2)在社区矫正的司法程序上,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3)在具体执行时,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3.社区矫正的执行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根据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和身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矫正措施落实。此外,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制订矫正方案,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与工作记录。
4.被矫正人的权利义务
不同的被矫正人,应当承担不同的矫正义务,但一般而言应当承担以下义务:
(1)及时报告的义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2)不得违反禁止令的业务: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3)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的义务。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4)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5)接受学习矫正的义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6)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的义务: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除了遵循社区矫正义务,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此外,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时,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
5.违反矫正的法律后果
社区矫正人员如果轻微违反了上述义务以及其他特定义务,会受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警告。如果存在严重违反社区矫正义务的情形,则有可能承担治安管理处罚、被撤销缓刑假释、继续收监执行等不利后果。
6.社区矫正的终止
(1)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事项应当包括: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nlc202309051827
(2)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二、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介绍
(一)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
1.社区矫正在刑罚适用中占据主导地位。自1973年明尼苏达州议会通过《社区矫正法》以来,时至今日,美国共有28个州议会制定或通过了专门性的地方性社区矫正法规。在人数上,根据2004年7月美国司法部的一项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当年处于监禁刑和缓刑、假释的罪犯有690万,其中缓刑人数407万,假释人数为77万,社区矫正的比例更是达到了约70%。可以说,美国自开始非监禁刑以来,以社区矫正为主要形式的非监禁刑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对犯罪者刑罚执行的主要方式。
2.社区矫正适用的形式多样。美国的社区矫正在形式上极具多样化特征,不仅包含了缓刑、社区毒品矫治项目、审前转处、工作释放、居住方案、养育之家、重归社会方案以及假释等在内的传统执行方式,而且在发展中还融入了复合刑罚、家庭拘禁、间歇监禁、社区服役、赔偿等在内的中间性惩罚。
3.有一支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兼具多重身份。在多数州,均规定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者隶属公务员序列,身份上属于政府行政官员;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精通法律,专业性强,熟谙社区矫正的一应程序与内容。除了专业的缓刑官和假释官以外,社会志愿者目前也是美国社区矫正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数量庞大,方式灵活,作用显著。据统计,全美每年有约30万到50万的公民自愿参与社区矫正,分布在2000到3000个司法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社区矫正队伍,保证了对社区矫正罪犯监督和矫正的质量,对罪犯的回归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了美国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李素琴、谭恩惠:《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二)法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特色
法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法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既可以作为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即附考验期的推迟刑罚宣告)等刑罚执行措施,也可以作为主刑进行宣告。作为主刑宣告的社区矫正主要包括两种。
1.公益劳动:法国《刑法典》第131-138条规定,对于犯有轻罪的被告人,法院可以判处其20至210小时的公益劳动,代替监禁刑。公益劳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其内容应当对社会有益并对被判刑人回归社会或就业有所帮助。劳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滩或绿地的维护、植树绿化、清理等改善自然环境的劳动;修复犯罪行为给公共设施造成的损害;实施维护和搬运劳动(图画、砖瓦、园艺等);实施文物维修或保护的劳动;实施具有文化意义的劳动(美术、音乐等培训活动中的义务劳动),实施团结互助的行为等(选择和发放衣服);帮助弱势群体(陪护残疾人、给盲人阅读等);接受酒精危险、道路安全的动员实习,接受合格公民教育实习等。
2.公民资格实习:公民资格实习由2004年3月9日的法律设立,该法律在法国《刑法典》中增设了第131-5-1条,规定当犯有轻罪被处有期徒刑时,法院可以决定罪犯完成公民资格实习,作为考验措施代替有期徒刑的执行。公民资格实习的期限和内容由最高行政法院出具资政意见的政令规定。(孙平:《法国社区矫正制度概论——监禁刑的替代措施》,载《法治研究》2014年第11期。)
(三)俄罗斯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
俄罗斯实行垂直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制及其经费保障机制。俄罗斯社区矫正的管理机关包括:既直属联邦总统领导、又隶属于联邦政府的司法部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司;各联邦主体下设的非监禁刑罚执行管理处对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其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是由隶属于上级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刑事执行监查机关,专门负责包括社区矫正在内的非监禁刑罚执行的具体事务。由此,形成了垂直的社区矫正组织体制,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统一化管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俄罗斯垂直管理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制背后是与之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即与监禁行刑经费一样,由俄罗斯司法部刑事执行总局保障社区矫正管理和执行机关的工作经费。这样的经费保障机制有力保障了社区矫正目标的实现。(栗志杰、李玉娥、田越光:《俄罗斯社区矫正制度评述与启示》,载《河北法学》2014年第1期。)
三、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上述国外经验对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在制度设计和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缺乏专门的社会矫正机关,社会矫正过程中权责划分不够明晰,社会矫正内容缺乏统一的规格与指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制度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发挥社区矫正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建立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
很多国家的社区矫正都有专门的机构,并且以配套的社区志愿者制度作为辅助,确保对罪犯的社会矫治受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基层司法所兼任,并且由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配合,缺乏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此,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建立起专业社区矫正队伍,涵盖以下三类专门的人员制度建设:
1.社区矫正官制度
所谓社区矫正官制度,是指以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主、并由其领导其他社会工作者进行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正制度。(陈和华:《论我国社区矫正的制度建设》,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1期。)构建我国的社会矫正官制度,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在组织体系方面,可以考虑在中央、省、市三级建立起专门的社区矫正局或者社区矫正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或者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县区一级,可以在县区的司法所内部设置主管社区工作的科室,负责对基层的社区矫正官的选任、领导和培训。
nlc202309051827
在工作内容上,社区矫正官对于社区矫正机构内部而言,是最主要的负责人。负责基层专业矫正机构内部的所有工作,包括社区矫正计划的制订,社区矫正机关内部专业人员或者非专业人员的招募、工作分配、人员考核,社区矫正工作的档案管理等所有事务,并且对上级社区矫正管理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经费保障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除了政府基本经费的保障之外,其社区矫正机构还有来自民间的资金支持——“再社会化基金会”,这是一个由社会慈善人士共同捐资成立的财团法人,由该国的司法部、法官或律师协会作为资金的管理人。这一基金不仅可以帮助社区矫正机关减轻经费上的问题,还可以向经济条件较差的服刑者提供经济支持。
2.社区矫正警察制度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确立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为工作主体的模式。但是,由于刑事民警治安任务繁重,社区民警工作性质不同等问题,我国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效果和作用并不理想。因此,应当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警察制度。
一方面,应当组建专门的社区矫正警察队伍,通过统一配备警察制服、授警衔、发放特殊岗位津贴等措施,将社区矫正警察在形式上与其他警察加以区别。
另一方面,对社区矫正警察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为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应逐步依托相关高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基地,研究设置科学的培训课程或逐步考虑将培训工作委托专门培训机构来完成。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定期确定培训方向、规范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并对培训活动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以不断改进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此外,还应当丰富社区矫正警察的执法监管手段。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工作对社区矫正警察提高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电子监控管理,能够有效帮助社区矫正警察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发生,确保矫正对象不会出现人机分离、脱管、漏管等现象,使社区矫正制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董纯朴:《建立中国社区矫正警察制度的构想》,载《公安研究》2013年第2期。)
3.社区矫正志愿者制度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以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工作主体,但是上述机关毕竟并非专门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更多地是以业务领导、程序批准等形式进行;社区矫正的具体落实,少不了基础社会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的协助,但是,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整体效果。
首先,社区矫正志愿者活动的参与人数少、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社会效应。其次,志愿者职责不明确,行政主导力度过大。根据调查,目前社区矫正志愿者以街道、居委会成员为主。
其次,志愿者人员整体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经调查,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主要参与者学历低,年龄老化,人员构成缺乏合理性,相应专业知识与技能欠缺。
最后,志愿者服务内容过于教条与形式化。社区矫正机关在矫正过程中侧重指标化监督与考察,行政主导下的志愿者开展矫正活动时不可避免受此影响,对被矫正者的“帮教”多是以强调政治思想改造为内容的谈话、座谈等,督促被矫正者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内容较为单一空泛,难得获得被矫正者的完全认可。(叶慧娟:《志愿者:社区矫正制度功能实现的重要补足》,载《兰州学刊》2013年第11期。)
完善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公众参与,需构建一个整体性的制度框架。在当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最可行的方法即是组建相关的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团。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团能够确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加强该领域中的志愿团队建设,推动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的有序化和社区矫正领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发展,对于优化志愿者结构也有帮助。同时,志愿者社团的建立能够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提高志愿者对社区矫正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并进一步扩大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力,为倡导全社会认识并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提供契机。因此,在社区志愿者制度建设方面,当务之急是建立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团,以制度化、规模化的方式,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
(二)统一完善社区矫正的制度内容
除了专业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科学、规范的社区矫正方案内容对于社区矫正效果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社区矫正方案一般由基层司法所制订,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各异,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笔者认为,可以学习法国的做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社区矫正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在法律指引提供的框架内,由各社区矫正机关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期限、方式等加以执行。具体说来,社区矫正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可以提供一定专门场所,来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教育、公民道德准则等,也可以与当地教育机构联络,由大中院校和培训教育机构开设课程。社区矫正人每周参加思想政治学习的时间不得低于一定长度,学习完毕应当组织专门的考核。
2.社会义工服务:社区可以鼓励参加社会义工服务工作,包括服务孤寡老人、参加敬老院、孤儿院的服务活动,也可以发挥被矫正人的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将参加社会义工服务的次数与时间,以及受服务人员的满意度作为考核其矫正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
3.环境卫生建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参加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协助城建机关做好社区内卫生工作。
4.协助社区工作:对于主观恶性不大,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被矫正人,可以吸收他们协助社区工作,帮助处理社区生活中的各项事务,或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居民矛盾进行调解,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等,并以实际工作时间作为考量标准。
(三)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保障机制
社区矫正制度的效果想要落到实处,单靠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社区矫正方案还是不够的。国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保障机制,由此使社区矫正工作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下去。这种保障机制应当包括消极保障和积极保障两方面的内容。
1.社区矫正的消极保障
对此,我们可以学习俄罗斯的相关经验,建立垂直高效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体制及其经费保障机制。改变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由公安、司法、居委会和村委会“兼职”的现状,建立起专门的社区矫正组织体系。对于社区矫正的专门经费,由国家专项拨款、地方财政经费以及社会基金等多方面的来源加以保障,避免因来源单一造成社区矫正经费短缺。
2.社区矫正的积极保障
除了从组织和经费上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运行加以保障,还可以将社区矫正的效果作为考评某一社区行政机关工作成绩的考核指标之一;对于社区矫正效果较好、成功帮助被矫正人回归社会的辖区,在考核时予以嘉奖;而对那些轻视甚至无视社区矫正工作、矫正效果差的辖区,予以警告或者其他形式的处分,通过奖惩机制的推行增强社区矫正管理机关的责任心和工作动力,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收到圆满的成效。
(孔祥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试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 篇7
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依据和内容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权,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也一并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因此,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承担着监督职能。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概括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主要内容:一是依法开展对判决、裁定、决定监外执行的检察;二是依法开展对监外执行交付活动的检察;三是依法开展对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管活动和矫正活动的检察;四是依法开展对刑罚变更执行和解除矫正、终止执行环节的检察;五是注重维护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侵犯社区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1]
社区矫正工作从交付执行到矫正终止,涉及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监狱、看守所等多个部门,因此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不是接受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而主要是执行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对交付执行、管理以及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进行检察监督,通过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可以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执行,确保实现社区矫正效果。
(一)对审判机关的监督
1. 对是否适用非监禁刑进行监督。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因此要对其进行监督以保障审判机关依法、正确适用非监禁刑。
2. 对交付执行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监督。
检察监督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等资料是否齐全合法、是否及时送达相关机关,通过对其监督以有效防范因法律文书交接不畅出现的漏管、脱管现象。
(二)对监狱管理机关的监督
1. 对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检察监督其批准的罪犯、材料及批准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条件,杜绝用“假立功”等虚假材料批准暂予监外执行。
2. 对交付执行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监督。
检察监督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等资料是否齐全合法、是否及时送达相关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是否按照规定与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确保交付执行活动合法。
(三)对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
《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因此对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重点。
1.检察监督司法行政机关是否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了社区矫正执行档案,是否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是否有脱管、漏管社区矫正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对到期服刑人员进行解矫,发放解除矫正证明书;检察监督公安机关是否对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2. 检察监督司法工作人员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是否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展开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公正廉洁执法。
二、目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也在不断往前发展,但由于我国的社区矫正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上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摸索之中,因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制约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思想观念陈旧,轻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
长期存在的重视监禁刑而轻视非监禁刑的思想观念,使本应作为刑罚执行工作深入开展的社区矫正,变质成“档案工作”、“统计工作”,[2]监所监察部门的极个别工作人员认为目前相关制度不健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看守所和监狱,对社区矫正持一种观望态度,没能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使得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只是应付工作最终流于形式。
(二)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力度
一是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开展程序、各机关之间工作衔接等方面没有细化和统一的规定,[3]甚至存在法律冲突,法律规定的不一致导致相关机关在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具体操作,也使得检察机关难以开展有效的法律监督;二是检察机关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应予以及时纠正,但是实践中被监督单位往往对此并不重视,纠正违法通知书和检察建议书没有法律强制力,对被监督单位没有震慑力,弱化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性,明显缺乏监督力度;三是对审判活动及变更执行的监督一般是通过审查法律文书进行的,具有滞后性,监所监察部门很难介入庭审过程,无法形成监督合力。
(三)行政区划混乱,检察机关难以有效监督
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划定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作为经济开发区,但是却没有完全具备行政区划的职能,有的地方没有设立相关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就划归当地的公安机关,许多地方的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基本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监管对象处于失控境地,脱管现象严重,同一行政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有的划归司法行政机关,有的划归公安机关,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社区矫正,权限划分不明确,制约着检察机关的监督效能。
(四)监所检察人员不足,监督力量薄弱
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重主要业务科轻监所的现象,因此监所检察部门人员数量偏少,而监所检察部门还要负责看守所、监狱等监管场所的监督检察,任务繁重,面对推行社区矫正的新形势,监所检察部门缺少相对应的专业人才,难以开展有效的法律监督,尤其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一年两次的定期检察还需要对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以及所有乡镇社区矫正机构和派出所进行检察,量大、面广、任务重,现有检察人员数量和法律专业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这一形势和任务的要求。[4]
三、完善和规范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措施
自我国开始试点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当中,如何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怎样更有效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大胆摸索。
(一)完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健全法律监督机制
《刑法修正案(八)》和新刑事诉讼法都将社区矫正纳入了法律体系,明确了社区矫正的相关内容,但是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监督管理措施、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人员的设置、职责、执法监督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没有做出具体规定,[5]致使在执行社区矫正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亟需出台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制度做出具体、系统的法律规定,使得相关机关能够执法有据,同时也要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权限,赋予检察机关更多的检察手段,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力度,使得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不再表面化、形式化。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实时法律监督
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相关基层组织等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协作,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进行实时监督,共同解决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检察机关检力下沉,延伸监督触角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监督应覆盖矫正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判决、移交、矫正、宣告的各个环节,检察机关应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措施,全面做好事前防范和事中、事后监督工作。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对于社区矫正的发展尤为重要,检察机关在判前调查过程中实行同步监督,建立健全对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的监督机制,对提请、呈报、审理、审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及时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问题。
(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重视监禁刑而轻视非监禁刑的思想观念,要合理给监所检察部门配备人员,从人员、经费、物资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要加强对相关检察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开展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学习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形成一支业务素质扎实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队伍,切实解决社区矫正监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谦.积极做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EB/OL].新华网,2011-7-21.
[2]孙智魁.对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EB/OL].北大法律信息网,2011-7-29.
[3]李新华.浅析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Z].监所检察工作指导,2011.
[4]林礼兴.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探索中的成效与问题[N].检察日报,2012.2.
浅谈强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篇8
一、人民检察院是社区矫正的法定监督机关
虽然在社区矫正试点实践中, 人民检察院已在履行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职责, 但此时的人民检察院作为社区矫正的监督机关似乎缺乏法律依据。在没有明确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法律规定的背景下, 依据主要是公检法司等机关的一些规范性文件。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成熟, 随着社区矫正的入刑, 社区矫正已正式成为法定的刑罚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关。
(一) 社区矫正成为法定的刑罚执行方式
随着行刑社会化的发展, 社区矫正在世界各国被普遍采用。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 》将“社区矫正”首次入法:“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在缓刑考验期限内,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对假释的犯罪分子,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使得“社区矫正”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刑法条文的规定中。将社区矫正写入刑法, 从立法上全面肯定了社区矫正的刑法性质。尽管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的概念、执行机关、如何执行等具体内容, 但不可否认的是, 社区矫正属于刑罚执行活动。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再次从法律上对此确认,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第四编执行第265条中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至此, 社区矫正以法定的刑罚执行方式完全纳入刑罚执行活动中。
(二) 检察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关
鉴于社区矫正已正式成为法定的刑罚执行方式, 社区矫正就作为一种权力, 为有关机关所享有。“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因此, 需要对社区矫正实行法律监督, 监督社区矫正是否公正、监督具体处遇是否适当、监督社区矫正的交付执行、监督社区矫正的变更、解除等等。根据我国《宪法》第129条、新修改刑事诉讼法第8条和第265条、监狱法第6条、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的规定,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权。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即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对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对刑事诉讼专门机关机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 是刑事诉讼的监督机关。当然包括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 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随着社区矫正写入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 是刑罚执行活动的组成部分, 所以, 它自然应当列入刑罚执行监督的范畴, 必然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 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承担着监督职能。因此,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 是刑罚执行监督的组成部分, 检察机关则名正言顺地成为社区矫正监督主体, 即人民检察院是对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定机关, 且只能由人民检察院统一行使。
二、强化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
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监督谁、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监督保障等都不同程度地作出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应当全面准确理解《实施办法》的精神和内容, 检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 以更好地履行检察监督职责, 将基层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逐步步入有章可循的轨道。
(一)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 表现在:
1. 监督保障不足。
由于监所检察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 只有有监所地方的检察院才成立监所检察部门。因此, 目前仍有不少基层检察院未设立独立的监所检察机构, 只是指定公诉或批捕或综合部门人员兼职这一工作。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 导致非监禁刑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事实上的“盲区”, 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与机构不健全相牵连, 具体执行法律监督任务的基层检察院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队伍数量不足。同时有的人员检察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社区矫正全面开展的这一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此外, 由于社区矫正主要在基层乡镇、社区, 有的社区矫正机构远离检察院, 没有交通工具, 检察工作很难进行。
2. 监督对象不明。无论是《刑法修正案 (八) 》规定对管制、缓
刑、假释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还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此基础上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都没有规定执行机关是哪家。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 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由于法律对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的模糊规定, 也给检察机关带来了对监督对象的困惑。此外, 即使社区矫正执行机关明确, 由于社区矫正涉及面广, 需要相关机关参与, 其他参与机关是否是监督对象也成为问题。
3. 监督内容不清。
在监督内容上没有严格执行规定的要求, 没有对交付执行、教育矫正管理、变更执行、解除矫正情况进行全面检察。有的基础检察院则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不够重视, 连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和事件都没有开展及时检察。如对缓刑犯减刑呈报、裁定的审查、监督不严, 没有深入查究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事件背后是否存在执行机关玩忽职守的职务犯罪案件, 导致社会和舆论对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产生了质疑的不良影响等等。
4. 监督方式不力。
目前, 法律对人民检察院的社区矫正监督采取什么手段、形式进行没有明确规定。基层检察院对社区矫正监督的方式主要是定期检察, 其他监督方式使用较少。即使定期检察, 也存在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的情况, 如对社区矫正定期检察活动在检察次数和时间上打折扣, 在检察的区域范围上严重缩小, 在检察的程序上过于简化, 有的只简单查看一下服刑人员的定期汇报记录, 没有深入进行其他相关检察。从而, 导致监督手段和效力的弱化。
(二)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强化措施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检察机关应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强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 确保在社区服刑罪犯刑罚执行的合法性、实现刑罚目的。
1. 监督保障充分。
建立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机构、队伍, 为完善社区矫正监督提供保障。检察院应在其机构内设立社区矫正专门组织或专司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 具体形式可以多样, 不拘一格。如可在检察院成立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 可在乡镇成立检察室, 或直接在乡镇司法所设立了社区矫正检察办公室。在设立机构的同时, 配备社区矫正检察人员。同时, 加强对新配置人员的业务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参观学习等形式, 培养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有一定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队伍。
2. 监督对象明确。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据此,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的机关有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我们可以认为, 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 或者说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社区矫正工作。因此, 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 它们应是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中的主要对象。同时,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象也包括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可见,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对象不是接受社区矫正的监外服刑人员, 而是具有与社区矫正过程相关的法定职权的执法、司法机关。
3. 监督范围划定。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监督重点应是执法活动的合法性。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主要涉及四个环节:一是对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 包括监督交付监外执行的对象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罪犯的交付执行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法律文书的送达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对象送达;二是对矫正监管环节的监督, 包括监督教育矫正是否依法进行, 矫正期间是否发生脱管现象, 矫正对象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三是对执行变更环节的监督。包括对执行机关是否对在接受监督管理矫正期间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监外罪犯依法给予处罚, 是否对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监外罪犯依法收监执行, 以及是否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监外罪犯予以减刑等进行监督;四是对执行终止环节的监督。包括对执行机关是否对应当释放、解除管制、或者执行期间死亡的监外罪犯依法按法定条件、履行相关手续等进行监督。这一方面使检察机关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有了明确的标准, 另一方面使检察机关及时获取有关信息有了明确的依据。
4. 监督方式强化。
社区矫正的监督方式主要是定期检察和不定期检察, 以及会同有关部门的联合检查。在监督的过程中, 检察机关可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监督措施: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此外, 还应依法行使职务犯罪立案侦查权, 通过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对象的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犯罪案件进行立案管辖, 加强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当然, 检察机关在监督中发现执法不当或违法提出意见后, 相关机关不予理睬, 检察机关应该怎么办有待于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规范和强化。
综上所述,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监督是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 基层人民检察院应充分提高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认识, 切实加强保障建设,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确保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摘要:社区矫正已正式成为法定的刑罚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名正言顺地成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关。基层检察机关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检察机关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
关键词: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参考文献
[1]于慧荣.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 .
[2]武红玉, 刘强.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法治论丛, 2010 (2) .
[3]郑昆白.刑罚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5) .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完善与落实 篇9
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象与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各环节的法律监督,发现有违法情况时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察建议,保障刑罚的正确执行。由此可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对象是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有关社区矫正的各个执法环节的执法活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刑罚的正确执行。
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方式
社区矫正是对现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也一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经过实践,定期检察与随时检察相结合的方式被证明是更合理、更有效、值得推广的一种监督方式。相比而言,随时检查,更能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即时性,对于提高监督效率,增强监督实效具有更大的作用。
三、现阶段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不足
1、监督手段单一,监督力度差。
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中,检察机关监督手段只是通过书面审查、与有关人员谈话的方式进行,手段方式单一,对于发现的执法当中的违法情况,处理方式也只能采取提出纠正意见或检察建议,没有相应的处置权和追究相关单位或责任人责任的权力,造成监督职权的有限性,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权威。
2、监督时间滞后,情况掌握不全面,影响监督效果。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一般采取定期检察的方式进行,属于事后监督,又因实际工作中,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无法掌握社区矫正工作全方位的情况,造成对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的执法违规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监督、及时纠正,制约着检察监督的及时性和预防性。
3、人员、物质投入不充分,制约了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基层检察院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一般由监所检察部门具体实施,从现实情况来看,因为监所检察部门所承担的驻所检察业务繁重,大部分工作重心都放在了驻所监督,使得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力量薄弱,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同时,由于大部分监所检察部门人员配备不足,或即使配备,也多为年龄较大的检察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造成监督力量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效果不够理想。另外,人员以外的其他因素,比如物质、经费保障不够,也使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开展受到一定限制。
四、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改善的措施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要切实加强法律监督力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检察室,配备业务精通的检察人员,增强监督的主动性。二是与各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加强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法律监督。三是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落实全程监督机制。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不同部门和执法环节,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细化监督流程,落实社区矫正全程法律监督机制。四是采取定期检察与随时检察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在做好定期检查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违法问题和社区矫正中的重大事件,进行随时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纠正意见。五是加大物质保障,确保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顺利开展。
五、落实措施要达到的实效
1、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程序合法,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通过加强对案件审前社会调查、交付执行环节、监督管理工作、执行变更环节、考核和奖惩工作以及终止和解除环节等各程序的监督,避免因法律程序衔接不够、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违规监管、工作不力等原因造成的社区矫正机构工作开展不到位,社区矫正对象发生脱管、漏管等现象的发生。
2、促进依法文明管理,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廉洁自律。
通过加强对社区矫正的主体的法律监督,督促矫正机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办事,在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同时防止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非法拘禁,刑讯逼供及贪污受贿的行为的发生,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3、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人权,保障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
通过加强监督,要切实体现社区矫正非监禁性的、人性化刑罚执行方式的特点。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确实保障矫正对象的人权和其他合法权益。通过监督坚决杜绝非法关押不符合收押条件的矫正对象、被矫正人员执行期已满不及时公开宣布、滥用行政权力限制被矫正人员人身自由的、强迫被矫正对象从事超强度的公益劳动、变相体罚矫正对象等侵害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等现象发生。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司法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手段的重要体现。检察机关站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加强和改进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通过检察机关的依法监督能可以更好地让矫正对象重新回归社会,最终保障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满意的效果。
摘要: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司法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手段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 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制度与监督措施。
如何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篇10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群众工作等各个层面, 但是就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各相关部门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 从而造成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漏洞和缺口, 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因此, 加强对社区矫正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问题, 就成了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规范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的有力保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监督:
一、统一部署, 科学规划, 建立长效机制
在社区矫正监督中, 检察机关应改变事后监督的模式, 不断探索和尝试, 丰富监督手段, 加大监管力度和强度。从社区矫正对象的裁定生效开始, 相关法律文书是否依法送达、社区矫正档案是否规范、健全, 监管措施是否落实, 帮教组织是否建立并发挥作用, 以及是否顺利完成刑罚期限或再收监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检察。对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正确纠正意见, 执行机关或人民法院不予采纳的, 检察机关可通知其纠正或向人大提请监督执行。
可以采取定期检察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联合检查和分片检察相配合等形式, 做到检察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检察机关同公安、法院、司法行政部门以及社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要监督、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普法宣传和重点犯、危险犯的监督考察和教育转化工作。及时发现并纠正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失职和违法问题, 增强约束力, 激发执法活力, 从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在交付执行阶段依法开展检察, 防止和纠正“漏管”行为
(一) 规范文书送达制度
今年新制定的《实施办法》明确决定了法律文书送达的期限和具体部门。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在向其宣判时或在其离开监所之前, 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道的后果, 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3个工作日内, 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 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 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二) 统一刑期计算标准
个别司法所、派出所对监外执行罪犯考验期的计算方法不一致, 有的从宣判之日起算, 有的从判决生效之日起算。十天缓刑考验期如何准确计算不仅关系到法律执行的严肃统一, 而且如果个别缓刑犯在这最后的十天缓刑考验期内重新犯罪就影响到是否撤销原判缓刑。因此, 考验期的计算就必须形成统一标准, 确保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三、在社区矫正日常管理中, 防止和纠正“脱管”现象
(一) 认真执行告知制度
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外出务工较多、人户分离现象突出、流动性较大等原因, 矫正对象一般都没有正式的工作, 他们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考核奖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有的矫正对象以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 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根本不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报告, 使社区矫正工作形同虚设, 脱管漏管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此, 要监督社区矫正组织制定规范化的告知制度, 引起矫正对象的重视, 明确其责任意识, 这也是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二) 规范监外罪犯档案制度
要规范监督考察内容和程序性规定, 建立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对每名罪犯填写考察监督跟踪表, 要有完备的法律文书和手续、完整的帮教组织、明确的责任人、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实行一表流程管理, 做到表随人走, 跟踪考察, 同时其考察记载和谈话记录, 应当由罪犯签名并加盖手印, 确保监督考察内容的真实可靠性, 刑罚执行完毕后, 由执行机关将此表送交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要跟踪掌握社区矫正罪犯执行情况的全过程及其动态, 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制止有关罪犯脱管、漏管、失控和逃避刑罚执行的状况, 加大监管力度, 更好地发挥检察监督职能。
(三) 加大查办监外执行活动中职务犯罪的力度
实际工作中, 有的监管部门领导和责任人对社区矫正工作重视不够, 从建档到落实帮教措施, 处于应付状态。在专项检查中发现有的执行机关对脱管漏管不采取措施积极查找, 常年无档, 对检察机关的口头建议无动于衷;对应该撤管的监外罪犯不依法撤管, 不发送监管期限届满告知书, 或头口宣告、或托人转告。因此, 加大查办社区矫正活动中职务犯罪的力度就非常必要。检察院监所部门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中存在违法、违反规定的, 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 并确保他们及时纠正、整改。对于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 依法予以举报;构成犯罪的, 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依法开展对监外执行罪犯变更执行、解除矫正、终止执行环节的检察
(一) 考核制度是否建立和落实
《实施办法》规定, 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 定期对其接受矫正的表现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类管理。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就要对此进行监督考察, 看司法所是否确定了对矫正对象的考核方案, 是否登记在案, 是否分类分别管理。
(二) 奖惩制度是否完善和规范
对矫正对象给予奖惩, 是党和国家对犯罪分子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改造相结合、区别对待、给出路等方针原则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同时又是孤立、打击极少数抗拒教育矫正的矫正对象, 教育争取绝大多数矫正对象, 促使他们积极接受教育矫正, 转化思想的有效方法。检察监督要对法律文书、程序进行监督。
(三) 收监制度是否严格落实
《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七条也对收监条件、程序等做出了明确地规定, 检察机关要监督各相关部门是否按照规定依法予以执行。
(四)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和监督
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 矫正对象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司法所要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 依法维护其权益。要监督考察是否存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和考察机制, 监所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建立有效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模式。
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 篇11
一、研究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意义
我国十分注重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并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思想理念为基础, 悉心开展调查研究用于指导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工作。随着我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的延伸和社会化的不断进步, “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式必将成为主流。政府会将更多的权利下放社会行业组织。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彰显无遗。
只有充分利用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的相关规定和法律精神, 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传承我国社会优秀美德的社区管理制度, 才能够使我国的社会发展更加健康迅速;只有将严谨的法律制度加入到社区管理中去, 才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为我国依法治国的国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如何制定
(一) 详细分析以往社区管理制度的利弊
1.以往社区的定位。社区是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的下级部门, 职责是对特定区域内的基层社会成员实施管理。根据《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街道办事处的任务是:办理市、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 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社区的定位等同于居民委员会, 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任务是: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 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 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 调节居民间的纠纷等。因此, 社区就是代替政府下属的街道办事处对基层社区居民行使行政权力的载体, 以行使行政管理权力为主, 但是性质属于群众组织。2.以往社区干部及工作人员的组成。以往的社区干部的产生以主管机关指定为主, 同时存在下派、选拔、选调、和居民自选等方式, 但后几种方式产生的干部所占的比例极少。如此产生的干部优点是政治理论水平较高, 善于掌握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各个要素。缺点是缺少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 自我定位于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3.以往社区行使管理权的特点。社区作为群众组织, 行使的确是类似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权。工作的职责是贯彻落实街道办事处下派的硬性任务。优点是和主管机关即街道办事处保持一致, 可以参照机关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量化考核、评估、奖惩以及问责。缺点是形式主义严重, 不能很好的反映广大社区居民的诉求。4.以往的社区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往的社区管理制度以行政管理为主, 十分硬性僵化。就拿考勤制度来讲, 社区规章制度所规定是照搬政府机关, 早上八点半上班, 中午十一点半至一点午休, 晚上四点半下班。遇到病假需要事先请示, 如无请示按旷工处理。主管机关不定期巡检, 对于无法达到规章制度要求的工作人员给予处分或是问责。社区干部应该体会群众的劳苦, 扎根需要帮助群众的周围, 在办公室的时间应该不会很多。以政府机关的考评方式去规范管理难免会造成偏失。
(二) 用法律思想和创新的方式研究制度
1.社区工作人员的组成。法律精神提倡以人为本, 和我国的治国方针是相同的。社区是群众性组织应该由群众选举中诞生;应该能够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反映广大群众的诉求。社区工作人员应由该社区居民组成, 社区干部则可以打破地域界限, 采取公开招聘、选拔选调等形式, 经过民主程序产生, 可以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素质。2.社区工作职责。社区的工作职责应该是提供公共服务, 传递亲情、友谊提供社区居民间沟通的平台, 并用法律手段保障社区居民的权力。社区工作者应树立, 恒心、耐心、信心意识, 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从事!从而带动社区居民间的融洽相处, 促进社区和谐。3.创新管理制度引入“幸福指数”概念。社区的量化考核、评估、奖惩以及问责等相关管理制度应该以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高低来衡量, 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作为社会最基层组织的一员, 应时刻为群众着想, 扎根需要帮助群众的周围, 带给需要帮助群众以人文关怀。可想而知真正为群众服务的干部, 在办公室的时间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换句话说总在办公室里的干部, 为群众办事的时间会少很多。所以以往的量化考核、评估、奖惩以及问责等相关管理制度不再适用。社会应该为民众建立“幸福指数档案”来体现幸福, 只有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物价稳定、生活水平提高、权利得到保障、居有定所、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才能够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只有群众满意并感到幸福, 才说明我们社区工作人员称职;才能说明我们社区工作开展的出色;才能说明社区民众关系的融洽;才能以点带面促进社会的和谐。
强化共驻共建。通过社区居委会和驻区单位之间的双向服务, 建立共驻共建机制, 以吸引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享, 互利互惠。
财务制度, 公开、透明。利用社区内公共设施赚取的费用, 应该用之于民, 甚至以现金形式还利与民!
(三) 依据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实际与时俱进的制定管理制度
据统计我国涉及社区方面的法律法规多达200种以上, 其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再不断的更新, 所以制定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要随着法律法规的更新不断修正。
自《物权法》颁布以来, 商品房小区业主共同所有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保护问题提上了社区治理的议事日程, 业主所拥有的物权具有“对世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任何行政组织或者非业主自治组织都不具有对该物权的干预权。这就更使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先进的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出台要充分以法律法规为依托。结合本区域实际, 通过广大居民的民主意见, 进行制定。随着制定时间的延续, 存在法律变更补充的问题, 管理制度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修改更新, 力求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如何保障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实施
(一) 编制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实施方案
明确社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 按照“以人为本, 求实创新, 与时俱进、学用结合”的原则, 结合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翔实的制定实施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确保方案能够落实贯彻。
(二) 强化保障机制的理论研究
加强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 可以为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加快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促进社区和谐融洽的氛围。更好的为制定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 对于社会发展和治理的环境、条件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理论研究必须要紧跟形势需要。因此, 在制定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期间, 要动员一切有志于研究社区服务的法学界人士, 以及基层社区工作者, 献计献策并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形成一套科学指导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伟的理论体系, 使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 保障机制需要监督激励
检查监督是落实社区管理的法律体系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建立健全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新闻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机制。同时, 认真开展执法检查, 对查处的违法问题, 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处理, 并提出整改意见, 限期纠正, 以保证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落实。
凡是优秀的社区和社区管理优秀工作人员政府机关应给予奖励。在政策制定上和硬件上应给予支持。提供资金去改善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 能够更好的使社区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 认真做好年度考试, 强化考核评估保障机制
1.幸福感考核。在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下,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估机制和以往应有不同, 社区工作人员的勤勉应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做了多少实事, 提供了多少服务上。时间上应该应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来定, 不能再以朝九晚五固定时间考勤。应该以社区居民感受到的幸福程度的高低来作为考核制度。2.管理法律制度条文。坚持“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考核体系”, 保障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 需要有高素质的社区干部执行。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对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的条文熟悉, 并能够活学活用, 用以帮助和服务于社区居民。
四、结语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制度08-24
大坞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制制度09-22
社区矫正教育07-07
社区矫正试题06-09
社区矫正机构08-28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服务10-02
社区矫正集中教育06-04
社区矫正监管平台06-21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09-29
社区矫正半年小结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