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条件

2024-10-25

高产条件(精选8篇)

高产条件 篇1

0 引言

紫杉醇 (Paclitaxel, 商品名Taxol) 是一种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的具有特殊结构的二萜类生物碱, 是Monroe E.Wall和Mansukh C.Wani在1963年首次在太平洋红豆杉中发现的[1]。紫杉醇是当前公认的广谱、活性强的抗癌药物之一, 主要适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 并且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等具有特殊疗效[2]。紫杉醇最直接的来源是从红豆杉中提取, 但是其含量极其微小, 因此紫杉醇来源困难, 紫杉醇类药物生产研究受到限制[3]。利用生物途径合成紫杉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4,5,6,7,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包括国内相继开展了筛选产紫杉醇微生物的研究, 各国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红豆杉种类中分离出了不同的紫杉醇产生菌[9,10]。但是利用内生真菌发酵所得紫杉醇浓度依然很低, 距离工业化生产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 提高紫杉醇产生菌发酵液中紫杉醇产量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心。本文作者研究了影响紫杉醇产生菌产生紫杉醇的培养基初始p H、培养温度、摇床转速, 初步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条件;另外,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部分前体物质对紫杉醇生产菌产紫杉醇的影响, 为今后对WY2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作者实验室从曼地亚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WY2、WY3两株产紫杉醇菌株, 经初步检测WY2紫衫醇产量大于WY3, 因此实验所用菌株为WY2。

1.1.2 主要试剂

紫杉醇标准品购自美国Sigma公司;乙醇、甲醇均为色谱纯, 购自江苏汉邦化学试剂公司;其它试剂为分析级别。

1.1.3 主要仪器

AT201电子天平 (瑞士Mettler-Toledo公司) ;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 ;SPX-150-Z型恒温培养箱 (上海市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HYG-A型双门双层全温摇瓶柜 (江苏省太仓实业设备厂) ;PHs-3型精密PH计 (上海市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R-201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市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1.1.4 培养基

(1) PDA固体培养基 (g/l) :土豆200, 蔗糖20, 琼脂18, p H自然。

(2) PDA液体培养基 (g/l) :配制方法同PDA固体培养基相同, 但不加入琼脂粉。

(3) YES培养基 (g/l) :葡萄糖80, 酵母粉10, 蛋白胨5.0, KH2PO42.0, Mg SO4·7H2O, 1.0, p H自然。

(4) 豆芽汁培养基 (g/l) :黄豆芽100, 葡萄糖20。

(5) 马丁氏培养基 (g/l) :KH2PO4, Mg SO4·7H2O 0.5, 蛋白胨5, 葡萄糖10。

(6) 查氏培养基 (g/l) :蔗糖30, Na NO33, K2HPO41, FeSO40.01, KCl 0.5, Mg SO4·7H2O 0.5, p H自然。

1.2 方法

1.2.1 样品的制备:

将菌丝体用乙酸乙酯和丙酮 (1:1) 有机溶剂超声萃取, 离心, 40℃以下旋转蒸干, 溶于色谱级甲醇备用[11]。

1.2.2 紫杉醇产量测定:

色谱法鉴定:色谱条件:C18反向柱 (4.5 mm×150mm) , 流动相为乙醇:水=70:30 (体积比) , 柱温为室温, 进样量5μl, 流速1 ml/min, 检测波长227 nm[11,12]。

1.2.3 物量测定:

取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过滤,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 稀释,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13]。

1.2.4 内生真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原始菌株接入PDA平板培养基上, 25℃恒温培养7d。之后转接到新的PDA平板上, 同样条件下培养10~15d。用生理盐水洗下分生孢子, 用LB培养基 (50ml/250ml) 稀释至107~108个孢子/ml。采用摇瓶培养 (300ml/1 000ml) , 每个实验梯度均采用3个平行组, 测试结果为各重复样的平均值。

1.2.5 培养基的选择

首先, 对常用的真菌培养基进行筛选, 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较佳的发酵条件以及各种前体物质对内生真菌合成紫杉醇的影响。

培养基种类为YES发酵培养基, 查氏培养基, 马丁氏培养基, 豆芽汁培养基, PDA培养基。各加入2ml真菌孢子悬液, 25℃、200r/min恒温培养10d。然后离心收集菌体以及发酵液, 提取并检测紫杉醇含量, 确定适合菌株WY2生长的培养基。

1.2.6 初始p H值对WY2产紫杉醇的影响

选取较适宜的培养基, p H值分别调至4.0、4.5、5.0、5.5、6.0、6.5、7.0、7.5、8.0, 不同p H分别接入内生真菌WY2的孢子悬液2ml, 25℃、200r/min恒温培养10d。然后离心收集菌体以及发酵液, 提取并检测紫杉醇含量, 确定适合菌株WY2生长的初始p H值。

1.2.7 温度对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影响

使用以上实验得到的最佳p H值, 在培养基中接入内生真菌WY2的孢子悬液2ml, 把温度分别调至15℃、17℃、19℃、21℃、23℃、25℃、27℃、29℃、31℃、33℃、35℃。p H值为6.0, 200r/min恒温培养10d。然后离心收集菌体以及发酵液, 提取并检测紫杉醇含量, 确定适合菌株WY2生长的温度。

1.2.8 摇床转速对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影响

使用以上最佳培养基, 接入内生真菌WY2的孢子悬液2ml。摇床转速分别调至120r/min、140 r/min、160 r/min、180r/min、200 r/min、220 r/min、240 r/min、260 r/min。适宜条件下恒温培养10d。然后离心收集菌体以及发酵液, 提取并检测紫杉醇含量, 确定适合菌株WY2生长的最佳摇床转速。

1.2.9 培养时间对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影响

使用以上最佳培养基, 接入内生真菌WY2的孢子悬液2ml, 在最适条件下恒温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 开始取样时间为培养开始的第2d, 一天取样1次, 通过离心的方法收集上清液与菌体, 测定紫杉醇产量, 初步确定菌株WY2培养发酵的最佳时间。

1.2.1 0 前体物对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影响

使用以上最佳培养基, 接入内生真菌WY2的孢子悬液2ml, 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前体物质 (mg/l) :乙酸铵0、5、10、15、20、25;络氨酸0、5、10、15、20、25;甘氨酸0、5、10、15、20、25;苯丙氨酸0、5、10、15、20、25;适宜条件下发酵培养。通过离心方法收集上清液与菌体, 并测定紫杉醇产量, 初步确定这4种前体对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并选取最佳前体浓度进行混合探究其对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不同培养基中紫杉醇产量

发酵实验结果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YES发酵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 紫杉醇产量为176μg/l。该培养基可以作为后续实验的最优培养基来配制使用, 但是若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还需对其做进一步的探究和优化。

2.2 初始p H值对WY2产紫杉醇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p H对产物的形成以及菌体的生长都有很大影响, 使用YES发酵培养基, 在恒温25℃条件下, 探究不同初始p H对紫杉醇生产的影响, 由图1表明:当初始p H在5.0~7.0之间时该菌生长良好, 当p H为6.0时具有最大紫杉醇产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发酵液的p H值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 这就需要不断调整p H值以得到最大产量。

2.3 温度对WY2产紫杉醇的影响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由酶催化来完成的, 因此适宜的温度是酶活性的重要保证, 并且温度还通过改变发酵液的性质影响菌体的生物合成。使用YES发酵培养基, 初始p H调至6.0, 探究不同温度对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图3) 。随着温度的升高紫杉醇产量增加, 当温度达到30℃时, 紫杉醇产量最大为210μg/l, 之后产量降低。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在最适温度条件下, 酶活性最大, 产物合成速度最快。

2.4 摇床转速对WY2产紫杉醇的影响

转速不仅影响发酵液的溶氧, 还会影响菌丝体的生长以及孢子的形成。适宜的转速可以提高溶氧, 又不会产生大的剪切力对菌丝体生长及孢子形成造成影响, 使菌体快速生长, 产量增加。使用YES发酵培养基, 初始p H调至6.0, 温度设置为恒温30℃进行发酵培养实验, 由图2可知:转速在200 r/min时, 紫杉醇产量达到最大, 由于培养条件适宜, 紫杉醇产量比以上探究实验有所增加。

2.5 培养时间对WY2产紫杉醇的影响

随着培养时间和菌体量的增加, 培养时间过长, 营养物质被耗尽, 毒素增多, 菌体自溶, 则不利于产物形成。图4表明:在培养至第12d时菌体量最大, 产量最大, 所以确定12d为最佳培养时间。

2.6 前体物对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影响

前体物质可以促进紫杉醇的合成, 本实验选取4种前体物质考察其对紫杉醇合成的影响, 使用YES发酵培养基, 初始p H值调至6.0, 转速设置为200r/min, 恒温30℃培养11d条件下探究紫杉醇合成影响。添加苯丙氨酸对紫杉醇的合成的影响表明:与对照相比, 苯丙氨酸对紫杉醇产量提高显著, 当苯丙氨酸浓度达到15mg/l时, 紫杉醇产量最大为328.7μg/l, 随着苯丙氨酸浓度的提高, 紫杉醇产量有下降的趋势。添加络氨酸对紫杉醇合成的影响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络氨酸显著提高了紫杉醇的产量, 当络氨酸浓度度达到5mg/l时, 紫杉醇产量为最大310.8μg/l, 之后随着络氨酸浓度的增加紫杉醇产量缓慢下降。添加乙酸铵对紫杉醇合成的影响与添加甘氨酸对紫杉醇合成的影响相似, 当乙酸铵浓度达到5mg/l时, 紫杉醇浓度达到最大为320μg/l, 之后随着乙酸浓度增大, 紫杉醇产量缓慢减少。

紫杉醇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并且具有细胞毒的作用, 所以一般条件下是不会大量生成的, 只有在特殊的条件下才会大量合成。因此除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时间等影响外, 还可以根据紫杉醇的代谢途径通过添加前体物来刺激紫杉醇大量合成。考察4种前体物选择合适的浓度进行混合后对紫杉醇产量的影响。苯丙氨酸选择浓度为10mg/l、15 mg/l、20 mg/l。乙酸铵选择浓度为5 mg/l、10 mg/l、15 mg/l。络氨酸选择浓度为5 mg/l、10 mg/l、15mg/l。甘氨酸选择浓度为10 mg/l、15 mg/l、20 mg/l。设计正交实验。图7表明紫杉醇产量均大于不添加前体物时的含量, 当苯丙氨酸浓度为20mg/l, 乙酸铵浓度为10mg/l, 络氨酸浓度为5mg/l, 甘氨酸浓度为20mg/l时紫杉醇产量最大, 达到547.5μg/l, 这也说明了添加前体物对紫杉醇的合成产生了协同促进作用。

3 讨论

紫杉醇是一种次生代谢产物, 是二萜生物碱类。优化发酵培养条件是一个有效的提高内生真菌紫杉醇产量的方法, 通过添加特殊的诱导子、前体物等物质, 结合代谢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内生真菌紫杉醇的产量[14,15,21]。靳瑞[16]等通过优化培养基的碳源、氮等组分以及p H值, 使紫杉醇的产量为1, 124.34μg/L。陈文强等[17]在中国红豆杉内生真菌稳定期初期添加25 mg/L水杨酸时, 紫杉醇产量为890.0μg/L, 比出发菌株提高1.88倍。Zhao K等[18]对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初始p H等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并通过添加醋酸铵等前体物, 使内生菌Nodulisporium sylviforme UV40-19的发酵液紫杉醇含量提高到了456.24μg/L, 约提高了1.15倍。作者实验室对1株高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产紫杉醇的最佳条件, 当使用YES发酵培养基, 初始p H为6.0, 培养温度为30℃, 摇床转速为200r/min时, 紫杉醇产量达到最大。通过研究前体物质对紫杉醇生产的影响发现, 不同的前体物质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紫杉醇的合成, 当苯丙氨酸浓度为20mg/l, 乙酸铵浓度为10mg/l, 络氨酸浓度为5mg/l, 甘氨酸浓度为20mg/l时, 紫杉醇产量达到最大为547μg/l, 紫杉醇产量提高了337%, 但是与以往报道仍有一定差距, 可能是由于不同菌株的代谢途径不同, 培养条件不同导致的。

不同的前体物质对紫杉醇产量的影响不同, 高浓度的乙酸铵和低浓度的苯丙氨酸对内生真菌IBFC-Z3S合成紫杉醇有利, 但会抑制其菌丝体的生长, 苯甲酸钠既抑制其紫杉醇的合成又对其菌体的生长不利[19];水杨酸、丝氨酸、亚硝酸银、醋酸铵均可促进内生真菌N.sylviforme UV40-19的紫杉醇合成[18];乙酸钠、酪氨酸、苯丙氨酸可使高树状多节孢HQD33的融合子TPF-1紫杉醇产量得到提高[20]。紫杉醇生产菌株培养过程中, 通过添加不同的前体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菌株合成紫杉醇的能力, 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菌株, 紫杉醇合成与代谢途径有差异[21]。本文探究了苯丙氨酸、乙酸铵、络氨酸、甘氨酸对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可以促进紫杉醇的积累, 与以往报道相符。

4 结论

本实验对内生真菌WY2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使其产紫杉醇的含量得到了提高, 并且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前体物质对紫杉醇生成的影响, 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其产量仍然不能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希望通过原生质体诱变、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紫杉醇产量。

高产条件 篇2

采用随机分离的方法,从旱地、水田和池塘的.污泥中分选出12种产絮凝剂的菌株.其中随机标号为I2、F11和G菌株的絮凝效果比较好,进一步根据不同培养时间、碳源、氮源和助凝离子,对此3株菌进行了培养条件及絮凝条件的研究.又依据絮凝反应时凝聚团产生的快慢和大小,确定菌株I2、F11有最好的絮凝效果.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筛选产絮凝剂菌株的新方法.

作 者:郑克威 ZHENG Ke-we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9(4) 分类号:X172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菌种筛选   培养条件  

高产条件 篇3

五彩花生是普通花生因果仁外皮颜色变异生成的, 主要分为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珍珠花生等几个品种, 其中按果仁外皮颜色又能分为黑、紫黑、白、紫红、红白, 彩粒等几个色系。长出的秧蔓与普通花生没有大的区别, 只是叶片稍大一些。五彩花生种植成本和产量与普通花生相当, 而产值却是普通花生的2~5倍, 市场前景很广阔。五彩花生, 又称多彩花生, 多色花生, 彩色花生。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的鉴定结果显示, 五彩花生蛋白质含量比普通花生高出23.9%, 每百克五彩花生含微量元素锌、硒比普通花生分别高出48%和101%。2011年度济南市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重点扶持名单中, 长清区双泉镇五彩花生特色品牌基地名列其中。这是济南市首家市财政重点扶持的五彩花生系列特色品牌示范基地。据农业局调查, 长清区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市第二位。2010年, 全区花生面积7000hm2, 总产9000t。因此深入研究五彩花生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 扩大五彩花生种植面积, 大力提高五彩花生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五彩花生集观赏、食用、营养、保健于一体, 适合开发加工高档保健、休闲食品, 种植前景无限。据行业人士分析, 它将取代当前市场上的普通花生, 因此要有五六年的繁种阶段才能满足种子市场的需求, 也是农业调整种植结构, 增加收入的好项目。据相关统计数字表明, 仅国内市场年消费花生休闲食品数量就高达8000万吨。如果再包括出口外销以及富硒食品的应用, 五彩花生的潜在市场十分巨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1 地理环境及气候概况

长清区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的倾斜地势,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是山区、丘陵、山前平原和黄河洼区, 有“八山一洼一平原”之称, 地形复杂, 区内丘陵山地适合花生种植;该区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山东内陆, 呈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多变, 春季气候升温较快, 多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4.3℃, 年平均降水量654.7mm。

2 长清五彩花生全生育期的适宜气象条件

2.1 热量条件

五彩花生是普通花生因果仁外皮颜色变异生成的, 和普通花生一样是一种喜温、较耐旱、怕涝的一年生豆科作物。生长季节要求平均气温20℃以上, 生育期积温在3100℃以上。长清区最适宜花生季节148天 (26/4~20/9) , 历年平均积温为3579℃均能满足对热量的要求。

2.1.1 播种至出苗的热量条件。

五彩花生为喜温作物, 种子发芽出苗所要求的最低温度为12~15℃, 低于这个界限播种的造成烂种。在这一界线播种出苗时间一般长达15~20d, 有的出现根茎粗肿, 出苗后很弱。当超过25℃时, 出苗速度虽快, 但幼苗生长嫩弱, 不利形成壮苗;超过37℃时, 发芽速度反而降低。因此五彩花生的播种适宜温度在15~17℃之间。长清区有94%的年份在4月下旬平均气温升至15℃以上, 我区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在4月24日, 最早年份为1998年4月4日, 最晚为2008年5月14日。在正常情况下, 播种至出苗一般经历12天左右的时间。

2.1.2 出苗至开花期的热量条件。

此阶段五彩花生地下根瘤逐渐形成, 地上部分形成分枝, 花芽分化。因此对温度条件要求较严, 适宜气温20℃左右, 低于15℃或高于30℃幼苗均受影响。温度降到3℃时叶片就受冻, 日平均气温超过24℃容易造成徒长, 影响以后开花数量。长清区此期间温度为20~23℃适宜生长。

2.1.3 开花结果期的热量条件。

从开花至大量果针形成并入土, 一方面营养体迅速生长;另一方面, 大量开花下针, 是花生一生中对温度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适宜温度在23~28℃, 低于20℃或高于30℃开花数量下降。如果低于12℃或高于36℃时, 五彩花生的发育和受精受到严重影响。长清区此期间平均气温为25~27℃。

2.1.4 结荚至成熟期的热量条件。

此期间适宜的温度仍为25℃左右, 一个荚果从果针入土至成熟需积温900℃左右。生育后期, 日平均气温降到25℃以下时, 脂肪转化积累速度明显变慢, 此期间长清区平均气温为24.1℃, 略低。因此在生产中, 适时早播, 促使盛花期提前, 使荚果充实期处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 有利于提高荚果产量。

2.2 水分条件

五彩花生在整个生育过程中, 随气温的升高, 需水量逐渐增多, 到花针期达最大值, 以后逐渐减少。总的趋势是两头少, 中间多。而长清区各生育阶段除发芽出苗期以外, 降水量都大于耗水量, 基本上可以满足花生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但是由于年际间的变化和花生生育期间降水分布的不均衡, 五彩花生的需水关键期水分还未全部满足。4月份常年降水量为28.5mm, 最多年份为106.2mm, 最少仅为3.9mm;5月份常年降水量为60.3mm, 最多年份为168.2mm, 最少仅为5.0mm。

2.2.1 发芽出苗期的水分条件。

发芽出苗期占总耗水量的比重较小 (4~7%) 但由于五彩花生播种深度有一定限度, 花生种子吸水量相当于本身重量的40~60%时才能萌芽, 到出苗时耗水量相当于种子重量的4倍。因此, 播种时要求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60%。如土壤持水量高于70%会导致烂种, 低于40%则会“干落”不出苗。从长清区气候特点来看, 冬春雨雪较少, 十年九春旱, 况且五彩花生地多为丘陵、山地, 因此在花生播种前的整地保墒工作十分重要。

2.2.2 苗期的水分条件。

五彩花生苗期对水分的要求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5%左右, 一般田间持水量在50~60%为宜, 高于70%易造成徒长, 低于40%易受旱。长清区此阶段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8mm, 虽大于耗水量 (56.3mm) , 但因各年分布不均, 有一半的年份不能满足需要。但花生在这段时间抗旱性很强, 适当旱一些有利于蹲苗, 因此一般年份不需要浇水。

2.2.3 开花下针期。

开花下针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最旺盛阶段, 此时的气温较高, 叶面蒸腾作用大, 同时地面水分蒸发量也大, 这个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50~60%, 此阶段耗水量在200~210mm, 平均每旬耗水50mm左右。长清区在此期间平均降水量为241mm, 分布很不均匀, 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月5日以后, 而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初正处于盛花期, 大多数年份水份能满足要求。

2.2.4结荚饱果期。

结荚到成熟阶段, 五彩花生植株地上部分逐渐停止生长, 而趋向衰老, 叶片的蒸腾作用以及根的吸收能力都有所减弱。因此, 这阶段耗水量只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20~30%, 一般此阶段耗水量为100mm左右, 平均每旬耗水量为20mm。长清区历年结荚饱果期平均降水量为200.4mm, 雨量是耗水量的二倍, 但降水大部分集中在结荚饱果前期, 后期降水量偏少, 所以在结荚饱果的前期 (8月份) 要注意排涝。

2.3 五彩花生全生育期的光照条件

光照是五彩花生生长发育的能源, 是五彩花生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五彩花生在苗期对光照反应虽很敏感, 但由于此期植株个体较小, 一般年份, 雨量稀少, 所以光照能满足需要。在结荚饱果期, 光合作用减少, 对光的反应也不太敏感。开花下针期对光照反应最敏感, 光照充足, 开花多而集中;光照不足开花量显著减少。一般此阶段每天要求有8~10h的光照。长清区此期间平均日照时数为7.6h, 多数年份能满足要求, 五彩花生产量与光照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花针期表现最明显, 日照多, 产量高, 反之则产量低。因此, 此期间光照不足, 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影响五彩花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3.1 大风干旱

大风是影响彩色花生生产的气象灾害之一, 长清区5月至6月多西南大风, 5月下旬到6月上旬易出干热风, 易导致温度过高加之此时降水偏少, 容易出现干旱, 土壤板结, 此时正是五彩花生开花下针期, 使开花量减少, 影响果针下扎。

3.2 暴雨

暴雨也是造成五彩花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结果成熟期怕涝, 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50~60﹪为宜, 7、8月份正是长清雨季暴雨集中的季节, 土壤湿度过湿会造成烂果。

4 五彩花生稳产高产的栽培技术

4.1 适时播种, 争取全苗

全苗是五彩花生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五彩花生播种过早, 常因低温影响, 造成缺苗严重;因此要根据气候规律, 适时播种, 春播期间长清区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日期为4月24日, 最早年份为1998年4月4日, 最晚为2008年的5月14日。露地仁播应在4月下旬中后期 (24~30日) , 旱地覆膜和带壳播种要提前7~10天。

4.2 深耕改土, 精细整地, 均匀起畦种植

五彩花生是地下结果作物, 土壤环境条件对荚果发育的影响很大, 良好的土壤状况是荚果正常发育的基础, 要求深厚疏松和湿润的土壤环境条件。若土壤板结, 透气性质差, 影响荚果生长。进行深耕改土, 不仅能起保温保水作用, 还可增加土壤中的氧气, 改善花生生长的土壤环境, 促使单株果数增加, 提高五彩花生产量。此外, 起畦不能过大过宽, 以发挥花生边行优势, 要开穴种植花生, 实行合理密植, 搞好田间排灌沟, 避免和减轻旱涝对花生的影响。

4.3 适当推广地膜种植花生

地膜栽培, 是近年来花生生产中一项新技术。据各地试验证明, 利用地膜栽培花生, 能防寒保温, 早春可以提早播种, 既可以使花生苗全茁壮, 又可以适当延长营养生长期, 增加有效花和结果率, 减少除草劳动, 提早收获, 增产增收, 特别是利用地膜栽培花生, 可克服花生播种后常遇到阴雨天气和雨水直接冲刷土壤的缺点, 从而保持土壤疏松, 防止水、肥的流失。遇到干旱天气还能保水防旱, 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5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长清区的气候资源、土壤条件适合五彩花生的生长, 春季热量资源增加快, 采用地膜覆盖适时播种是培育壮苗全苗的关键, 因此要根据气候规律, 适时播种。地膜栽培五彩花生, 可克服播种后遇到阴雨天气气温偏低造成烂种不利影响, 同时干旱天气还能保水防旱, 因此要注意不同生育期的田间管理, 中耕划锄, 改善田间小气候,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实现五彩花生的优质高产。

摘要:利用长清 (1981-2010年) 30年气候资料, 分析长清五彩花生好的全生育期适宜的气象条件, 及其生长期间的光、热、水三个气象要素在五彩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中气候条件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五彩花生的优质高产与当地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密不可分, 满足三要素的要求是其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五彩花生,优质高产,气候条件,全生育期

参考文献

[1]夏树礼.五彩花生[J].技术与市场, 2002, (4) :29.

[2]那颖.彩色花生品种简介[J].新农业, 2012, (1) :32.

高产条件 篇4

长清是神医扁鹊的故乡, 长清又是中药材基地, 长清栝楼生产种植历史悠久。栝楼是山东著名的道地中药材, 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能。胡世林主编的《中国道地药材》载:“用果者山东长清为道地之一”;长清马山栝楼质量优良, 以其个大、皮厚柔韧、皱缩有筋、色橙红、糖性足、焦糖气浓而享誉国内外。荣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马山栝楼”。

2 生长习性及适宜的气象条件分析

2.1 习性

栝楼喜温暖潮湿的环境, 较耐寒, 不耐干旱, 忌积水。雌雄异株。早春播种, 30~40天后出芽, 第2、3年大量结果, 根条伸长膨大;超过6年质量下降。雄株根条粉性重于雌株, 立架攀缘有利生长。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 皱缩或较光滑, 果瓤橙黄色, 粘稠, 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 味微酸甜。宜选择在拥有深厚、疏松湿润的土壤特性, 且又不涝的地区种植。但盐碱地不宜种植。

2.2 温度

栝楼对温度要求一般较为适应, 在年平均气温14.1℃, 年日平均温度20~30℃到年日平均温度20~25℃持续的天数分别为129.2天和62.9天, 的地区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从种子 (或块根) 发芽出土到初花这段时期, 一般4月上旬到5月上中旬, 历时30~40天。当外界气温稳定通过10℃ (土温达到15℃以上) , 种子 (或切根) 吸入水后开始萌动, 种子 (或块根) 长出种子根 (或不定期) 与胚芽 (或不定芽) , 芽出土后, 迅速向上生长, 随着气温的升高, 茎叶生长速度逐步加快, 叶片由小变大, 主茎逐渐增粗, 直至茎叶在架面均匀铺开。遇天气低于-5℃以下时, 宜在根茎周围加盖灰土、薄膜与秸秆予以保温, 防止冻害。

2.3 水分

栝楼正常生长发育与水分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年需降水600~1000mm, 若供应水分过多或过少, 对栝楼生长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多年生栝楼, 根系发达, 比较耐旱, 但在生长旺盛期和果实膨大期, 如遇干旱可采取灌跑马水的形式补充水分, 忌浇蒙头水。暴雨后应做好防涝工作, 及时排干积水。但是, 雨季防积水, 在干旱和施肥后要及时浇水, 使土壤保持湿润。7~8月气温高, 叶面蒸发量大, 又值花果期需水量大, 要及时沟灌或浇水。沟灌时注意使土壤湿润即可, 防止漫灌, 造成烂根。

2.4 光照

光照时间长短, 对栝楼品质至关重要。栝楼对光照要求良好的植物, 适宜生长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田间、山坡、林间或山谷等地方。长清年日照时数2334.7h, 相对比较适宜。因为栝楼生长期内需要1700~1900h, 旺长期要求6~8h, 6~8月日照时数>600h最佳, 如果此期偏多, 容易造成干旱, 相反阴雨日多, 光照偏少或是偏多, 不利于光和物形成, 造成产量不利, 雨水多, 造成栝楼品质下降。

3 繁殖方法

3.1 种子繁殖

选成熟的果实, 取出种子, 于清明前后将选好的种子用40~50℃温水浸泡一夜, 取出稍凉, 用湿砂混匀, 放在20~30℃的温度下催芽。每穴播种子4~5粒, 覆土3~4cm:保持土壤湿润, 15~20天左右出苗。

3.2 分根和压蔓繁殖

在3月~4月, 将块根和芦头全部挖出, 选择无病虫害、直径3~6cm、断面白色新鲜者作种。将其切成7~10cm的小段。注意多选用雌株的根, 适当搭配部分雄株的根, 以利授粉。另外、也可以压蔓繁殖。

4 栽培技术

4.1 整地

根据栝楼生长习性, 土壤类型为沙壤土, p H值6.8~7.4, 长清马山栝楼栽培地属黄河下游地区, 鲁中山区丘陵,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1m以上、质地疏松、肥沃、通气及排水良好, 无污水、洪水险情, 地下水位2.0m以下的地块。使其旱能浇、涝能排。

4.2 种苗栽植

1) 种子栽植, 每穴播种子4~5粒, 覆土3~4cm:保持土壤湿润, 15~20天左右出苗。

2) 根的栽植, 注意多选用雌雄株根的合理搭配, 将其切成7~10cm的小段种植。

4.3 除草施肥

每年于春、夏、秋季各中耕除草1次, 生长期见草就除, 保持田间无杂草, 植株封行后停止。栝楼移栽后10天, 喷洒10~20ppm赤霉素 (GA) 和0.1~0.3%尿素混合稀液1次, 促使幼苗生长迅速;苗高1.5m左右, 再追施1次尿素;5、6、7三个月份分别追施1次复合肥。从第2年开始, 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苗高30cm时:第2次于6月中旬开花前, 开沟施入, 施后覆土、浇水。

4.4 人工授粉和塔架

1) 人工授粉可在清晨6~8时进行, 采取对花办法, 即将雄花摘下对在雌花上。

2) 为增加产量当瓜蒌茎长30cm以上时, 每株留粗壮茎蔓2~3条上攀援物, 其余弱蔓全部剪除并开始搭设棚架, 架高1.5m左右, 可用长1.8m的水泥预制桩或竹、木柱等作主柱, 保持牢固。栝楼上架生长后, 使茎蔓分布均匀, 通风透光良好, 还可方便人工授粉, 增加结果率。

5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5.1 根结线虫

危害根部是根结线虫。防治方法:早春深翻土地, 曝晒土壤, 杀灭病源;块根栽种前, 用4%甲基异硫磷乳油800倍液浸渍15min, 晾干后下种。

5.2 黄守瓜

近似萤火虫, 也叫黄萤。防治方法:在清晨进行人工捕捉;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毒杀成虫, 2000倍液灌根毒杀幼虫。

另外, 蚜虫防治用乐果喷洒;栝楼透翅蛾防治用80%的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喷洒。

6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及运输

1)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栝楼栽后2~3年开始结果, 因开花期较长, 果实成熟不一致, 需分批及时采摘。然后将果实悬于通风处晾干, 即为全栝楼。也可将多年生栝楼根挖出, 切成小段晾干, 即天花粉。

2) 运输。运输过程中, 注意严防雨淋, 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 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 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室内。

7 结语

结合当地气象条件有效地运用长清马山栝楼种植当中, 根据各个生长环节科学利用气象条件优势, 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法, 对栝楼高产种植增产增收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孝雄.谈栝楼高效栽培的措施[J].安徽农学通, 2011, 17 (2) :100, 145.

高产条件 篇5

本文对所筛选出来的碱性果胶酶高产菌种进行了初步的产酶条件优化, 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 采用Plackett-Burman (P-B) 法[3,4,5]对发酵培养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 然后用Box-Benhnken法对筛选出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确定了最适宜的发酵培养基,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TCCC11286, 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

1.1.2 试剂

果胶, 三门峡富达果胶工业有限公司;聚半乳糖醛酸, 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余均为国产试剂。

1.1.3 培养基

1.1.3.1 斜面培养基 (g/L) :

葡萄糖10, 蛋白胨5, 牛肉膏5, NaCl 5, 琼脂粉15, pH 7.0

1.1.3.2 种子培养基 (%) :

玉米粉3, 豆饼粉4, (NH4) 2SO4 0.4, MgSO4·7H2O 0.02, Na2CO3 0.025, K2HPO4 0.4, , KH2PO4 0.03, pH 6.5-7.0

1.1.3.3 发酵培养基 (%) :

玉米粉4, 豆饼粉4, (NH4) 2SO4 0.4, MgSO4·7H2O 0.02, Na2CO3 0.025, K2HPO4 0.4, KH2PO4 0.03, pH 6.5~7.0。

1.2 培养方法

1.2.1 斜面培养条件:

将菌种接入斜面培养基, 37℃条件下培养24h。

1.2.2 种子培养条件:

将菌种接入种子培养基中, 37℃、200r/min培养12~14h;装液量为250ml三角瓶中装25ml培养基。

1.2.3 发酵培养条件:

将种子以8%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 37℃、200r/min培养24h;装液量为500ml三角瓶中装50ml培养基。

1.3 酶活测定方法

取20μl发酵稀释酶液加入到2ml含0.2%聚半乳糖醛酸的甘氨酸-NaOH缓冲液 (pH 9.0) , 45℃反应15min, 用3ml 0.03mol/L的磷酸溶液终止酶反应, 在235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

一个标准酶活单位定义为:1ml酶液在45℃、pH 9.0条件下, 每分钟使聚半乳糖醛酸裂解产生1μmol的不饱和聚半乳糖醛酸的酶量。不饱和聚半乳糖醛酸在235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4 600L·mol-1cm-1[6]。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对产酶的影响

2.1.1 不同碳源及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碳源是组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之一, 微生物产物的生产能力和碳源的种类有很大关系。分别以玉米粉、乳糖、葡萄糖、糊精、淀粉、蔗糖、果胶为碳源进行产酶实验。结果表明, 以玉米粉作为碳源, 且添加量为4%时产酶最高 (如图1、图2) 。

2.1.2 不同氮源及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氮源作为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在芽孢的形成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别以豆饼粉、蛋白胨、酵母浸粉、尿素、NH4NO3、 (NH4) 2SO4、NaNO3为氮源进行产酶实验。结果表明, 以豆饼粉作为氮源, 且添加量为4%时产酶最高 (如图3、图4所示) 。

2.1.3 不同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

向产酶初始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MgSO4、 (NH4) 2SO4以及磷酸盐进行发酵实验, 结果表明:所添加的几种无机盐分别对产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且当MgSO4添加浓度为0.04%, (NH4) 2SO4添加浓度为0.4%, 磷酸盐添加浓度为0.05mol/L时酶活提高最大 (如表1所示) 。

2.1.4 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某些金属离子会对细菌的生长及代谢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分别对Na+、Fe2+、Ca2+、Mn2+、Cu2+、Zn2+、K+进行了考察。由表2可以看出, CaCl2、MnSO4、CuSO4、ZnCl2、KCl对产酶具有抑制作用, Na2CO3对产酶影响不显著, 而FeSO4对产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且添加量为0.02%时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 FeSO4的添加对产酶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 这与其他参考文献中的报道抑制效应或无效应有所区别, 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单因素的优化, 确定了产酶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4%, 豆饼粉4%, MgSO4 0.04%, (NH4) 2SO4 0.4%, 磷酸盐0.05mol/L, FeSO4 0.02%。

2.2 利用响应面方法进行优化

2.2.1 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重要影响因素

Plackett-Burman设计法[7]是种部分析因法, 试验选用N=8的设计安排, 对玉米粉 (X1) 、豆饼粉 (X2) 、 (NH4) 2SO4 (X3) 、MgSO4 (X4) 、磷酸盐 (X5) 、FeSO4 (X6) 六个因素进行考察, 每个因素分别取两个水平, 高水平取低水平的1.25倍, 响应值为酶活 (Y) 。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见表3。

运用SAS软件[8] (Release 8.01TS Level 01M0) 对表3的实验设计进行回归分析, 并进行方差分析检验, 可信度>90%的几个因素为:豆饼粉、MgSO4和FeSO4, 而其他几个因素的可信度均<90%。

2.2.2 确定因素水平

由Plackett-Burman实验可知, 在碱性果胶酶的发酵中, 豆饼粉、MgSO4和FeSO4这三个因素对产酶有较重要的影响, 且均为负效应, 应减小。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4。

根据Plackett-Burman实验和最陡爬坡实验, 确定3因素3水平分别选取豆饼粉:3%, 3.5%, 4%;MgSO4:0.03%, 0.035%, 0.04%;FeSO4:0.01%, 0.015%, 0.02%。

2.2.3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实验优化培养基组成

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9]原理, 3因素各取3水平, 设计了3因素3水平共15个试验点的响应面分析实验, 如表5。

对表5进行了分析, 一次项对Y有一定的影响, 交叉乘积项有显著影响。失拟项的F值也很小, 说明该方程对实验拟和很好, 实验误差小。由实验结果得到回归方程:

Y=14.64+0.76375X1-0.30375X2-0.7825X3-1.81X1·X1-1.245X1·X2+1.0625X1·X3-1.675X2·X2-0.1275X2·X3-0.6475X3·X3。响应面分析图见图5、图6、图7。

对此进行岭脊分析[9], 得出回归模型存在最大值点, Y的最大估计值为14.89, 此时稳定点 (X1, X2, X3) 对应的代码为 (0.09690, -0.10711, -0.51420) , 实际值为 (3.55%, 0.034%, 0.013%) 。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 共进行5批次250ml摇瓶试验, 结果分别为14.85、14.76、14.77、14.89、14.82, 试验平均值为14.82。证明预测值14.89与验证试验平均值14.82接近。

3 讨论

碱性果胶酶是一类在碱性条件下催化分解果胶质的酶的总称, 它用在植物药材提取过程中作为浸提辅助剂破坏植物细胞壁的果胶结构, 提高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率;作为植物药提取液的澄清剂, 加快滤过过程, 提高沉淀速度, 改善澄清度;作为中药材提取后药渣处理再利用的催化剂。碱性果胶酶用于植物药的提取、提取液的分离纯化和药渣再利用中, 操作简便, 成本低廉, 可降低化学试剂的用量, 并具备大生产的可行性。

本文通过筛选得到了一株碱性果胶酶的高产菌株, 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 命名为TCCC11286。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 应用Plackett-Burman和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 对菌种产碱性果胶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并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了模型的验证,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优化后的碱性果胶酶发酵生产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4%, 豆饼粉3.55%, MgSO4 0.034%, (NH4) 2SO4 0.4%, 磷酸盐0.05mol/L, FeSO4 0.013%。在此条件下可得酶活可达14.82U/ml。

单因素的优化中, 在对金属离子的添加种类的研究中发现, Fe2+的添加对产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且最适的添加量为0.02%;这区别于以往的报道, 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对碱性果胶酶高产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筛选得到一株产碱性果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TCCC11286, 利用单因素实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 (P-B) 方法筛选出对产酶有重要影响的3个因素 (豆饼粉、MgSO4以及FeSO4的添加量) , 并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 (RSM) 对重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最适的产酶条件为:玉米粉4%, 豆饼粉3.55%, MgSO40.034%, (NH4) 2SO40.4%, 磷酸盐0.05mol/L, FeSO40.013%。结论:优化后其产酶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酶活提高到14.82U/ml。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碱性果胶酶,发酵,Plackett-Burman设计法,响应面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吴天祥.微生物果胶酶的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 2006, (9) :82-85.

[2]张健红, 李寅, 刘和, 等.一株碱性果胶酶高产细菌的分离、系统发育分析和产酶条件的初步优化[J].应用与环境学报, 2005, 11 (3) :354-358.

[3]王龙英, 费笛波, 皮雄娥, 等.碱性脂肪酶高产菌株产酶条件的优化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 2005, 17 (2) :79-82.

[4]郝学财, 余小斌, 刘志钰, 等.响应面方法在优化微生物培养基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27 (1) :38-41.

[5]胡良平.Windows SAS6.12 8L8.0实用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 2001.

[6]Tatsuji S, Roque AH, Takuo S.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wo pectic transeliminases with protopectinase activityfromBacillus sub-tilis[J].Biosci Biotech.Biochem, 1994, 58:353-358.

[7]Plackett RL, Burman J P.Biometrika, 1946, 33:305-332.

[8]SAS Release 8.01 TS Level 01M0, SAS Institute Inc., Cary, NC, USA.Copyright (c) 1999-2000.

高产条件 篇6

一、水稻高产栽培的必要条件

1. 具有更高增产潜力的超级稻品种

超级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综合性能, 具有明显的增产潜力, 在不同纬度地区可以分别达到亩产700、800、900千克, 是水稻超高产的主要条件。

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生产积累能力的群体质量理论分析, 超级稻应具有粒/叶 (平方厘米) 比高, 叶片挺立, 穗大粒重的形态结构特征, 有利于在有限的适宜叶面积指数 (LAI) 条件下, 形成更多的总颖花量和更大的总库容量, 夺取超额高产。多穗小穗小粒型品种, 粒/叶 (平方厘米) 比低, 总库容不宜提高, 不具有超级稻条件。

2. 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⑴温度。高产水稻一生需要有适宜的大气温度条件, 尤其是抽穗前15天至抽穗后25天这40天中要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不能出现低于15℃和高于35℃的危害性温度。观察结果一致表明, 粳稻抽穗期的日均温度25℃左右最利于提高结实率, 灌浆至成熟期日均温度21℃左右千粒重最高 (昼温26℃左右, 夜温16℃左右, 昼夜温差10℃左右) 。在北方寒地稻作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但是, 在那里粳稻的生长期间, 尤其是抽穗前后的40多天时间具有很适宜的气候条件, 同样能出现超高产记录。如2005年红卫农场最高产量记录为733千克/亩, 2006年七星农场最高产量记录为830.5千克/亩。

⑵热量辐射。热量辐射强是水稻超高产的又一气候因素。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太阳热辐射量大, 水稻产量高, 如云南永胜桃源乡高产田亩产可达1100~1200千克, 黑龙江省七星农场高产水稻亩产可达830千克, 表明了太阳辐射量和水稻产量密切相关。

⑶大气湿度。较低的大气湿度也是水稻超高产的重要因素。首先, 大气湿度低是雨日少, 降雨量少的结果, 意味着日辐射量大, 有利于提高群体光合生产率。其次, 在高温强光条件下, 较低的大气湿度使蒸腾量加大, 能显著降低稻株的温度, 免受高温的危害, 保证了光合生产和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次, 大气湿度低病害就轻, 有利于高产。

⑷灾害性天气。高产地区还要求基本没有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性、毁灭性天气灾害。

3. 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

⑴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供氮水平。在同类土壤上, 土壤供氮能力都表现为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上升而上升。但是, 不同土壤类型不能用统一的公式推算有机质和土壤供氮量的关系。即有机质含量相同的不同土壤其供氮量也不相同。

⑵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供氮水平。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供氮量的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供氮水平相同。

⑶土壤肥沃。也是超高产的必要条件, 尤其是要有一定的基础产量 (空白田的产量) 。

4. 具有能控制土壤水分的灌排条件

超高产栽培田不仅保证能及时灌水, 更要保证能及时排水, 特别是在生育的中后期为提高根系活力, 采取间歇灌溉, 必须有及时排出积水的条件。

5. 必须有成熟的超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是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必要条件。

二、富锦市水稻优质高产生产推广的四项技术体系

1. 水稻“三化”栽培技术体系

是以旱育稀植为基础, 以根系生长、胚乳转化、器官同伸、叶龄模式等理论为指导, 适用技术综合组装而形成的栽培技术体系。包括: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

⑴旱育秧田规范化。是以秧田规范化建设为前提, 在保证旱育壮苗的基础上, 严格区分湿润育苗与旱育苗秧田的不同, 防止旱育不旱, 以湿代旱的作法。

⑵旱育壮秧模式化。是以旱育为基础, 以同伸理论为指导, 按秧苗类型模式, 以调温、控水为手段, 防病健身为重点, 育成地上、地下均衡发展的标准壮苗, 解决秧苗生长无标准, 秧苗不壮的问题。

⑶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是以“器官同伸理论”和“叶龄模式理论“为基础。以水稻主茎叶龄的生育进程、长势长相为指标, 从而进行田间的肥、水、保的管理, 使水稻生长发育按高产的轨道和各期指标达到安全抽穗、安全成熟、稳产高产。

2. 优质米生产技术体系

以选择优质品种为前提, 以水稻生育进程叶龄诊断和肥、水、保调控为手段, 以减氮增磷钾、增施硅钙镁肥及多种微量元素肥料及配方施肥为技术突破, 以水稻先进生产技术综合组装为保证, 以全面实施水稻生产标准化为中心, 以确保达到水稻安全抽穗成熟为目的, 全面实现水稻生产产品质量达到优质米生产技术标准。

3. 水稻“三化一管”技术体系

⑴三化。品种优质化, 生产用种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旱育壮秧模式化, 详见三化栽培技术体系;全程机械化, 从种子加工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机械收获, 水稻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

⑵一管。突出本田叶龄诊断技术管理, 详见三化栽培技术体系中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

4. 水稻叶龄诊断技术体系

⑴技术要点。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是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技术体系中一项主要内容, 是依据水稻“器官同伸”理论和“叶龄模式”理论, 对田间的水稻生育进程进行诊断、预测、调控和实施计划管理的一项技术措施。

⑵诊断调控。水稻插秧后在水稻田定点、定量、定时对水稻的生育进程、长势长相进行调查、诊断, 并且预测水稻的生育进程, 从而采取肥、水、保等调控手段, 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确保水稻安全抽穗成熟。

高产条件 篇7

从啤酒废酵母泥中分离所得到的原始酵母菌株用于生产SCP时,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上考虑均不乐观。如果单纯依靠自然选育,由于自然突变率低、突变幅度小,获得高产菌的几率非常小。利用紫外线诱发突变处理菌株是最为可靠的微生物菌种选育方法,具有便捷、经济且高效等特点[2]。

目前,利用酵母生产SCP的研究工作国内外报道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生产工艺上的研究,对于高产SCP酵母的诱变育种国内少有报道,因此本试验为提高SCP产量寻找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绵阳市某啤酒厂废弃的啤酒酵母泥。斜面及平板培养基:10 g/L酵母膏,20 g/L蛋白胨,20 g/L葡萄糖,20 g/L琼脂。液体种子培养基:10 g/L酵母膏,20 g/L蛋白胨,20 g/L葡萄糖。基础发酵培养基:组分同上,无机盐用量为0.5 g/L Mg SO4·7H2O,1 g/L KH2PO4,0.1 g/L NaCl,0.1 g/L CaC12·2H2O。主要设备及仪器:超静工作台、紫外分光光度计、水浴恒温振荡器、凯氏定氮装置、恒温培养箱、显微镜、血球计数板、分析天平、高压灭菌锅、高速冷冻离心机、摇床、pH计。主要试剂:葡萄糖、蔗糖、果糖、淀粉、玉米淀粉、柠檬酸、琼脂、酵母膏、蛋白胨、尿素、MgSO4·7H2O、KH2PO4、NaCl、CaC12·2H2O等,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1.2.1 从啤酒废酵母泥中分离纯化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菌的分离:称取啤酒废酵母泥1.0 g,置入99 m 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内装有无菌玻璃珠,振荡20 min,即成1%的稀释菌悬液,挑取上述菌悬液1环在平板上作连续划线,使酿酒酵母得以分散和稀释。划线后倒置平板于28℃恒温培养48 h。酿酒酵母菌的纯化:根据啤酒酵母菌的分离试验结果,用接种针挑取颜色均一、菌落直径较大的菌落,用划线法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28℃恒温培养48 h。通过镜检,得到较纯的酿酒酵母菌[3,4]。

1.2.2 紫外诱变。

紫外诱变操作方法:用接种环挑取1环出发菌株(培养48 h的斜面种子)置于装有玻璃珠和20 m L生理盐水的100 mL三角瓶中,振荡10 min左右,使孢子分散,然后用灭过菌的4层镜头纸过滤制成单孢子悬液。用直径为6 cm的培养皿装入5 mL单孢子悬液放入暗箱的磁力搅拌器上,并在15 W紫外灯下距离35 cm处照射30、60、90、120 s(紫外灯应预先照射30 min),为防止回复突变,紫外线诱变后的操作均在红灯下进行[5,6,7]。高产SCP菌株的初筛和复筛:将转入斜面上的诱变酵母菌株,于28℃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h,制备成种子液,按3%的接种量接入装有50m L基础发酵培养基250 mL三角瓶中,温度为30℃,转速为200 r/min的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48 h,用分光光度计测定600 nm处的吸光度,筛选出吸光度大于出发菌株的诱变菌。将初筛得到的菌株制备成种子液,接到基础发酵培养基,30℃、200 r/min摇床培养48 h。将发酵液在4 500 r/min离心15min,用蒸馏水洗涤3次,收集菌体,在90℃干燥箱中烘干,研磨成粉,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其SCP含量,筛选出SCP含量较高的诱变菌株[8]。

1.2.3 诱变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测定培养时间、起始p H值、培养温度、接种量、最佳碳源及其浓度和最佳氮源及其浓度等对诱变菌SY-5-7生物量的影响[9,10,11]。基础培养条件为温度30℃、接种量3%、自然p H值、培养时间48 h。按试验设计的不同培养条件对基础培养条件做相应改变,测定酵母生物量。

1.2.4 比色法测定诱变菌株生物量。

诱变菌株在600 nm下有最大吸收峰,将发酵液稀释一定倍数,在600 nm波长下测定OD值。选择对应的新鲜无菌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12]。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分离结果和出发菌株的确定

酵母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一般呈湿润、透明、表面光滑、容易挑起、正反面边缘和中央部位的颜色均一,多以乳白色或矿烛色为主要特点。根据以上菌落特征,分离纯化出5株酿酒酵母。

出发菌株即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其选择的好坏是决定诱变结果的关键。由表1可以看出,SY-5菌株的SCP含量优于其他酵母菌株,所以本试验以SY-5为出发菌株。

2.2 紫外诱变处理结果

2.2.1 诱变剂量的确定。

采用紫外线照射对酿酒酵母进行诱变处理,测定不同照射时间对菌株致死率的影响(用未经紫外照射的菌株作对照)。从图1可以看出,出发菌株对紫外线较为敏感,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致死率显著增加。120 s照射时间的致死率已接近100%,90 s时致死率为83%。根据经验致死率为80%左右时,诱变效果较好,因此本试验选择90 s作为紫外诱变育种的最适剂量。

2.2.2 高产SCP诱变菌株的确定(初筛和复筛)。

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紫外线对菌株进行诱变,可以获得一定量的正突变菌株。本试验对诱变菌经平板筛选后挑选出的若干支突变菌株进行摇瓶培养,筛选得到了8支OD600值超过出发菌株的菌株,说明其细胞生物量超过出发菌。进一步对初筛得到的生物量大于出发菌株的诱变菌株进行摇瓶培养,测定其SCP含量,发现SY-5-7的SCP含量均比其他诱变菌株高,比出发菌株提高7.84%。

2.3 诱变菌株SY-5-7培养条件的优化

2.3.1 培养时间对SY-5-7生物量的影响。

将诱变菌SY-5-7接种到发酵培养基后,每隔6 h取1次样,测定其OD600值,绘制成生长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在0~70 h这段时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SY-5-7生物量逐渐增加;发酵70 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在菌体细胞生长过程中,随着有效成分的积累和营养物质的消耗,菌体代谢物中的有害物质抑制了菌体的生长,所以确定最适培养时间为70 h。

2.3.2 起始pH值对SY-5-7生物量的影响。

菌体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pH值除对细胞直接影响外,还通过与培养基中有机物的离子化作用而对细胞有间接影响。不同培养基初始pH值对SY-5-7生物量的影响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诱变菌株SY-5-7在pH值3.0~9.0均能生长,在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起始pH值为5.0。

2.3.3 接种量对SY-5-7生物量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接种量对SY-5-7的生长影响较大。接种量为2%时,生物量达到最大。随着接种量的逐渐增加,生物量逐渐减小,原因可能是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和细胞的快速繁殖,营养物质被快速消耗,酵母细胞对营养物质以及细胞之间的的竞争,导致生物量逐渐下降。

2.3.4 培养温度对SY-5-7生物量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发酵初期,随温度升高,SY-5-7生物量也随之升高,到26℃时生物量达最大,从28℃开始生物量逐渐减少,所以确定26℃为最适培养温度。

2.3.5 不同碳源及其浓度对SY-5-7生物量的影响。

碳源是菌体增殖和蛋白积累的主要基质,细胞的生长和蛋白产量均受碳源种类和含量的影响。本试验分别选择葡萄糖、果糖、蔗糖、柠檬酸、可溶性淀粉、玉米淀粉等6种不同单糖、二糖和多糖碳源(浓度为20 g/L),比较其对诱变菌株SY-5-7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在供试几种碳源中,多糖作为碳源时,SY-5-7生物量并不是很高,所以确定蔗糖为最适合碳源。

进一步选取蔗糖为碳源,在10~60 g/L的浓度下进行发酵,结果如图7所示。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生物量也显著增加。当蔗糖浓度达50 g/L时,生物量增长缓慢,从生产成本考虑,选择蔗糖浓度50 g/L为宜。

2.3.6 不同的氮源及其浓度对SY-5-7生物量的影响。

作为构成生物体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氮源对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至关重要。本试验分别选择尿素、酵母膏、蛋白胨、(NH4)2SO4、NH4NO3等5种有机和无机氮源进行试验,结果如图8所示。相比无机氮源,有机氮源中的营养种类更丰富,更有利于细胞的生长繁殖。当氮源为酵母膏时,SY-5-7生物量远远优于其他氮源。原因可能是酵母膏属于有机氮源,其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外,还含有糖类、脂肪、无机盐以及某些生长因子,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所以确定酵母膏作为最适氮源。

进一步选取酵母膏为氮源,在5~30 g/L的浓度下进行发酵,结果如图9所示。当酵母膏浓度为10 g/L时,生物量达最大值。

3 结论

用紫外线对出发菌株进行照射,选择适当的照射时间,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诱变菌株是本试验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照射时间,如果照射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菌体细胞大量死亡;如果照射时间过短,则起不到诱变的作用。

工业上生产SCP,多是用品种优良的酵母来进行大规模发酵,本试验最终得到的诱变菌株SY-5-7可以作为高产SCP的发酵菌株应用于工业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诱变菌株SY-5-7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起始p H值5.0、培养温度26℃、接种量2%、发酵时间为70 h,碳源为50 g/L蔗糖、氮源为10g/L酵母膏。

摘要:从啤酒废酵母泥中分离纯化出5株酿酒酵母,以其中单细胞蛋白(SCP)含量较高的SY-5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分生孢子,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1株高产SCP的诱变菌株SY-5-7,比出发菌株高7.84%,达到48.67%。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诱变菌株SY-5-7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H值5.0、培养温度26℃、接种量2%、发酵周期为70h,碳源为50g/L蔗糖、氮源为10g/L酵母膏。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SY-5-7的生物量比初始条件提高了约35%。

关键词:酿酒酵母,单细胞蛋白,紫外诱变,培养条件

参考文献

[1]许倩,李宏菊,王秋京.单细胞蛋白的利用[J].食品工程,2007,12(4):22-25.

[2]岑沛霖,菜谨.工业微生物学(1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3-34.

[3]林加涵,魏文玲,彭宣宪.现代生物学实验(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140.

[4]钱存柔,黄仪秀.微生物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72,101-102.

[5]成玉梁,姚卫蓉,钱和,等.类金属硫蛋白产生菌的诱变育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44-50.

[6]徐晓雪,李润国,董国斌,等.地瓜生粉培养高产酵母菌诱变条件的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30(5):187-189.

[7]周欣,吕淑霞,代义,等.紫外诱变选育木聚糖酶高产菌株及产酶条件初步研究[J].生物技术,2009,19(1):71-74.

[8]钟娟,周金燕,冯吉,等.捷安肽素高产菌的紫外诱变模型的建立与选育[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6):504-507.

[9]IKRAM-UL-HAQ,MIRZA AHSEN BAIG,SIKANDER ALI.Effect of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n invertase production by hyperproducing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s[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Bio-technology,2005(21):487-492.

[10]CHI Z M,ZHAO S Z.Optimization of medium and cultivation conditions for pullulan production by a new pullulan producing yeast strain[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3(33):206-221.

[11]ZENG X B,WANG H Y,HE L Y,et al.Medium optimiz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eucalyptene A and xyloketal A from Xylaria sp.2508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293-298.

高产条件 篇8

关键词:田七,生长环境,高产技术

田七, 又名三七、田三七、参七、参三七、金不换、滇七等, 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地下块根作药用。主治咯血、吐血、胸腹刺痛、崩漏、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田七花有清热平肝、降压作用, 治急性咽喉炎、头晕目眩、耳鸣等功效。近代药理研究表明:田七有抗疲劳、耐缺氧、壮阳、抗衰老、降血糖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多方面滋补强壮作用。田七为名贵中药材, 是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主产云南、广西、江西、湖北、四川等省区。

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 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交通咽喉。县域总面积5, 577 km2, 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份[1], 其中可利用土地资源50.07万hm2。田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热量丰富, 雨量适中, 年平均无霜期为280~344d。1984年在田林县开展全国性的中草药资源普查中, 县境内能入药的中草药材达千余种之多。其中首乌、天冬、千斤拔、灵芝、石斛等远销区内外, 出口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历来素有“天然中药库”之美称。优越的区域位置和丰富的土地、自然气候等资源, 为发展田七等中草药创造了有利条件。田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栽培田七的历史,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 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近两年来, 当地党委、政府对发展田七等中草药给予高度重视, 把大力发展中草药作为田林特色农业产业来抓紧抓好, 发展势头良好。

一、田七的植物学特征

田七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这是长期以来田七适应环境条件和人类选择培育的结果。

(一) 根。

田七的根分为块根、支根、须根和不定根, 田七块根是肉质根、纺缍状为主要药用部位。由于田七生长的土壤结构、质地不同, 其块根通常有圆锥型 (俗称团七、疙瘩七) 和萝卜型 (俗称萝卜七) 两种, 其大小随田七生长年限而增大。

(二) 根茎。

田七根茎俗语称羊肠头, 加工后俗称剪口, 位于田七主根和地上茎之间。田七根茎每年长一节, 节上留一凹窝, 即“茎痕”, 似鹦哥嘴状, 可据此判断田七的生长年限。

(三) 茎。

田七的茎直立, 呈圆柱形, 表面光滑, 有纵行条纹或呈棱状, 绿色或紫色;其高度和直径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大, 一般二年生茎高13~16厘米, 三、四年生茎高20~25厘米, 一年生一般高10~13厘米。

(四) 叶。

田七的叶为掌状复叶, 一年生田七一般仅具一片掌状复叶, 具5片小叶;二年生以上则随着三七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多、增大。二年生田七一般有2~3枚掌状复叶, 少数更多, 每枚有7片小叶。掌状复叶通常轮生于茎顶, 少数有二级轮生, 羽状脉。

(五) 花。

田七花为伞形花序, 单生在茎秆的顶端。花一般6~7月现蕾, 8~10月开花结实。田七花为两性花, 略呈三角形。

(六) 果实和种子。

果实为核状浆果, 未成熟的果实为绿色, 逐渐变为紫色、朱红色, 最后变为鲜红色、黄色。种子呈黄白色, 卵形或卵圆形渐尖。种皮厚而硬, 故果实采收后, 需脱去果皮, 将种子进行沙藏处理, 大约经70~100天左右的休眠期, 胚才逐渐发育成熟。

二、田七的生长环境条件

(一) 土壤。

田七对土壤要求不严, 适应范围广, 但过黏、过砂以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不宜种植。忌连作。因此, 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十年内未种过三七的地块, 最佳为新开垦的生地, 以偏碱性的砂壤土为好。为了保证能生产出优质三七, 还必须考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

(二) 光照。

三七属喜阴植物。喜冬暖夏凉的环境, 畏严寒酷热。三七对光敏感, 喜斜射、散射、漫射光照, 忌强光。生长要求一定的荫蔽条件, 三七对光照的要求通常为自然光照的20%~30%之间。光照过弱, 植株徒长, 叶片柔软, 主根增长缓慢, 容易得病;光照过强, 植株矮小, 叶片容易灼伤变枯黄。因此, 三七的栽培过程中必须人为搭建荫棚, 以满足三七对光照的要求。

(三) 温度。

三七在夏季气温不超过35℃, 冬季气温不低于零下5℃, 均能生长, 生长适宜温度18~25℃。出苗期最适宜气温20~25℃, 土壤温度10~15℃, 出苗后零度以下持续低温会对三七苗产生冻害, 生育期适宜气温20~25℃, 土壤温度15~20℃。气温超过33℃以上, 持续时间较长, 会对三七苗造成危害。

(四) 水分。

苗床土壤水分要求常年保持在25~30%之间。土壤湿度低于20%, 三七植株会出现萎蔫;土壤湿度低于15%, 三七种子不会萌发。

(五) 海拔。

实践证明, 田七种植对海拔要求不是很严格, 一般海拔600m以上的温暖中山低平坝区都可以种植。

三、优质田七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 选地、整地、施足基肥。

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十年内未种过田七的富含有机质的缓坡地或田块, 最佳为新开垦的生地、砂壤土为好。土壤PH值为5.5~7.0较好。农田地前作以玉米、花生或豆类为宜, 切忌油菜、茄科作前作。地块选好, 要休闲一至半年, 多次翻耕, 深15~20cm, 促使土壤风化。有条件的地方, 可在翻地前铺草烧土或667hm2施石灰100kg, 作土壤消毒。为了保证能生产出优质三七, 还必须考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

结合整地, 要施足基肥。最后一次翻地, 667 hm2施充分腐熟的土杂肥5, 000 kg, 尿素10 kg, 过磷酸钙50 kg, 土、肥混合均匀。

(二) 建棚与作畦。

1.建棚。

田七喜阴, 故需搭棚遮荫, 搭棚可根据具体条件搭成弓棚、平棚等不同棚形, 以保证田七生长对光照和阴凉的需要。按1.8×1.8m打点栽桩, 建棚材料可用田七专用遮阳网, 也可就地取材, 使用树枝、山草、作物秸秆, 但需调节其透光率为8%~15%之间, 以不超过20%为宜, 绝对不能超过30%, 否则田七不能正常生长。荫棚高度以1.8~2m左右为宜, 太低不利于农事操作, 太高则易受风灾。

2.作畦。

要求畦宽120~140cm, 高15~20cm, 畦间距25~30cm, 畦面呈瓦背形, 畦土做到上实下虚。畦长依地形而定。

(三) 播种育苗和移栽。

1.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保管。

每年10~11月, 采摘3~4年生植株所结的饱满成熟变红果实, 放入竹筛, 搓去果皮, 洗净, 晾干表面水分。然后用多菌灵+多抗霉素8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65%代森锌配成300倍液消毒1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田七种子具有后熟性, 必须采用1∶2的比例与湿砂混合保存到12月至翌年1月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而发芽。种子干燥后易丧失生命力。因此, 应随采随播或采用湿沙处理保存。

2.播种育苗和移栽。

(1) 播种育苗。

田七用种子繁殖。播种期有冬播和春播。冬播在封冻之前, 春播在清明前。将刚采收的田七种子或砂藏的田七种子按行株距6×6厘米点播在整好的畦面上, 然后覆土、浇水、盖草保墒、以利出苗。并加强田间管理, 生长1年后进行移栽。播种和移栽前须用64%杀毒矾+50%多菌灵500倍液作浸种处理, 播种完后覆盖火土或细土拌农家肥, 以看不见种子为好, 然后后撒一层粉碎过的山草或松毛。667m2播种量为18万~20万粒。

(2) 移栽种苗。

移栽要求在12月至翌年l月进行, 要求边起苗、边选苗、边移栽。起根时, 严防损伤根条和芽胞。选苗时要剔除病、伤、弱苗, 并分级栽培。将生长1年的田七苗按行株距15×15cm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 休眠芽 (芽头) 一律朝下移栽。移栽后要及时浇水保墒, 以利成活。667m2移栽种苗2.6万~3.2万株。

(四) 田间管理。

1.除草和培土。

田七为浅根植物, 根系多分布于15公分的地表层, 因此不宜中耕, 以免伤及根系。幼苗出土后, 畦面杂草应及时除去, 在除草的同时, 如发现根茎及根部露出地面时应进行培土。

2.淋水、排水。

在干旱季节, 要经常淋水保持畦面湿润, 淋水时应喷洒, 不能泼淋, 否则造成植株倒伏。在雨季, 特别是大雨过后, 要及时除去积水, 防止根腐病及其它病害发生。

3.追施。

田七齐苗后应注意中耕除草, 干旱天气注意浇水, 阴雨天气及时排水。田七追肥要掌握“多次少量”的原则。一般幼苗萌动出土后, 撒施2~3次草木灰, 667m2用量50~100公斤, 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通常每年追施肥料4~5次, 第一次在齐苗后 (展叶期) 进行, 667m2追施不含氯高效复合肥 (N15——P15——K15) 5~10kg。苗期切勿施肥太早, 以免死苗。以后视生长情况, 每2个月左右施一次肥, 667m2追施不含氯高效复合肥 (N15——P15——K15) 10~15kg。田七现蕾期 (6月) 及开花期 (9月) 为吸肥高峰, 此时应重点追肥。追肥以农家肥为主, 辅以少量复合肥。每次每667m2追施农家肥2, 000~2, 500kg, 复合肥 (15-15-15) 10~15kg。

4.调节荫棚透光度。

遮荫棚透光多少, 对田七生长发育有密切影响。透光过少, 植株细弱, 容易发生病虫害, 而且开花结果少;透光过足, 叶片变黄, 易出现早期凋萎现象。一般应掌握“前稀、中密、后稀”的原则, 即春季透光度为60%~70%, 夏季透光度稍小, 为45%~50%, 秋季气温转凉, 透光度逐渐扩大为50%~60%。

5.打薹。

为防止养分的无谓消耗, 集中供应地下根部生长, 于7月出现花薹时, 摘除全部花薹, 可提高三七产量。打薹应选晴天进行。

6.病虫害防治。

(1) 立枯病为害幼苗。

2~4月开始发病, 低温阴雨天气发病严重。防治方法:一是结合整地用杂草进行烧土或667m2用1kg氯硝基苯作土壤消毒处理;二是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并用石灰消毒处理病穴, 用50%托布津1, 000倍液喷洒, 5~7天喷1次, 连喷2~3次。

(2) 炭疽病。

受害部位出现褐色病斑, 导致落叶和茎枯扭折。调节荫棚透光度均匀;用65%代森锌300倍液或1:1;200~300波尔多液喷洒。

(3) 黑斑病。

危害茎叶和果实, 导致叶枯或果实霉烂。采用65%代森锌300倍液或退菌特500倍液喷雾防治。

(4) 黄锈病。

植株茎叶长满锈斑。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喷0.1~0.2波美度石硫合剂, 或1:200~300波尔多液等。

(5) 根腐病。

田七根腐病为土传病害, 主要发生于出苗期 (3~4月) 及开花期 (8~10月) , 其症状为叶片垂萎发黄, 块根或根茎腐烂。防治方法为发病初期用10%叶枯净+70%敌克松+25%粉锈宁各lkg/667m2, 拌细土150kg制成药土撒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6) 疫病。

为害叶, 5月开始发病, 6~8月气温高, 雨后天气闷热, 暴风雨频繁, 天棚过密, 园内湿度大, 发病较快而且严重。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后用2石硫合剂喷洒畦面, 消灭越冬病菌;发病后用乙膦铝锰锌700~800倍液等农药喷雾, 每隔5~7天喷1次, 连喷2~4次。

(7) 蚜虫。

为害茎叶, 使叶片皱缩, 植株矮小, 影响生长。用40%乐果乳油800~1, 500倍液喷杀。

(8) 短须螨又称红蜘蛛。

群集于叶背吸取汁液, 使其变黄、枯萎、脱落。以6~10月份危害严重。花盘和果实受害后造成萎缩干瘪。防治方法:冬季清园;3月下旬以后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每隔7天, 连喷2~3次;6~7月, 喷20%三氯杀螨砜800~1, 000倍液。

(五) 采收加工。

1.采收。

三七一般种植3年以上即可收获。在7~8月开花前收获的, 称为“春七”, 质量较好, 若7月摘去花薹, 到10月收挖更好。12月至翌年1月结籽成熟采种后收获的质量较差, 称为“冬七”。收获前1周, 在离畦面7~10厘米高处剪去茎秆, 收获时, 用铁耙挖出全根。

2.加工。

将挖回根摘除地上茎, 洗净泥土, 剪去芦头 (羊肠头) 、支根和须根, 剩下部分称“头子”。将“头子”暴晒1天, 进行第一次揉搓, 使其紧实, 直到全干, 即为“毛货”。将“毛货”置麻袋中加粗糠或稻谷往返冲撞, 使外表呈棕黑色光亮, 即为成品。如遇阴雨, 可在50℃以下烘干。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诊室平台下一篇:学科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