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组

2024-10-25

学科教研组(共12篇)

学科教研组 篇1

加强教研组建设对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学校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相互尊重, 形成民主的氛围

教研组活动是教研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之间分享彼此的体验和知识, , 交流彼此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相互交流中, 教师应做到相互尊重、积极发言, 形成民主的氛围。

二、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新课改理念

理论学习要力求主题鲜明, 实际有效。理论学习重点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说课评课及课题研究和教学模式探讨为主, 以不断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教师要每周至少一次去阅览室阅读有关书籍, 并做读书笔记。教师通过理论的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要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努力把教学从单边活动转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适当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

三、加强集体备课,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 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 讨论备课提纲。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 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 (还应包含单元检测) 。教师讨论时, 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 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最后,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 撰写教案, 进行教学。

四、加强师徒结对, 促进青年教师成熟

加强师徒结对, 可以使青年教师较快地掌握本学科的教学常规, 能较好地进行学科教学。师傅要认真总结教学经验, 指导和帮助徒弟, 不断地向他们传授教学的艺术, 使他们尽快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师傅要多听徒弟的课, 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徒弟也要多听师傅的课, 多学习师傅的经验。另外, 也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观摩等活动,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新课改的魅力所在, 领悟精髓, 从而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五、重视评课议课, 人人得到发展

教研组每周至少开一次研究课, 开课之后一定要组织评课、议课。交流时不要单纯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点评, 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说说对这节课的体会, 真正做到自由发言。这样保证人人有思考、思维有碰撞、研讨有深度、教学有提高。对课的评议, 并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好还是不好, 而是要听课教师在课堂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善教学设计品位和教学实践效能的合理化建议。从而通过评课、议课,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以及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教学反思, 提升教科研水平

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是教科研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只有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观念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 教研组教师在上课之余, 要经常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得失。用研究者的眼光, 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研究, 这样就能促进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有效地提升教科研水平。在撰写教学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成课题。申报课题成功后, 教研组成员做到既分工, 又合作, 从而成为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战斗集体, 确保课题组工作正常高效地开展。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做法, 可以成功地营造学习型教研组文化氛围。在学习型的教研组文化氛围中, 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革新, 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教科研文化建设不但为学校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且增强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学科教研组 篇2

本学期,音乐组工作将在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指导下,坚持质量为核心,教学为中心、课堂为重心,力争做细做实每一项工作,切实抓好教研、教学、课程等各项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重点

1、重视日常理论学习,把科研融入教研,继续深入开展研究。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3、组织学生参加杨浦区第31届学生艺术节单项比赛。

三、具体工作

(一)课堂教学

1、常规:做好课堂常规工作,一、二年级进专用教室上课由老师带领,并且要有律动进教室。

2、加强备课组团队思想觉悟建设,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做好本职工作:思想态度是事情成败的根源!一个人只有端正了思想态度,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方向,才能在工作中形成动力,能力,合力,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全组教师在工作中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的思想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3、大力加强听、评课活动:听、评课活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老师们之间对音乐课堂教学工作进行观摩、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研活动方法。它对于快速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切实提高我校的音乐教学质量,本学期末,组内将进行听评复习课,提高教学质量。

4、倡导“课后反思“,要求教师课后随时、随手记录课堂生成的亮点或问题,记录值得思考的内容,剖析自己的教学得失,挖掘得失背后的原因所在,完成课后反思的撰写。

5、进一步提高本组教师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和语言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和能力。我们都知道教学语言包括:导入语言,启发语言、激励语言、评价语言和组织语言等,我们的课堂教学常规也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准确、精炼、生动。因此,下一步我们全组老师要通过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主题研讨、上课和评课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能力!

6、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平时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积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上好每一堂音乐课。

(2)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3)指导学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唱好歌曲。

注重歌唱前的发声训练,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音域,尝试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4)从器乐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校外艺术工作

1、继续强化学校的艺术特色项目“民乐队”的组织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平与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演奏技巧,形成较好的艺术素养,并在市、区级比赛中有好的表现。

2、积极参与配合区31届学生艺术节单项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区级民乐、合唱、舞蹈、西乐等单项比赛,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0xx年2月――20xx年6月具体工作安排:

2月:抓学生课堂常规工作、一年级民乐队学生晨训工作。

3月:家长开放日上课安排。

4月:教师专业技能展示评比。

5月:参加第31届杨浦区学生艺术节民乐专场单项比赛。

教研组长的使命:打造学科品牌 篇3

1.组长是“领头羊”。组长是组内的核心人物,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强弱、责任心的大小,直接关系教研组的建设,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组长是“领头羊”,必须有厚重的理论素养、学识水平,决不能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必须有较高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的能力,能上好每堂课;必须以德服人,以德立研,成为组员的榜样。

2.组长是“航标灯”。组长将以个人的思想启迪组员的思想,以个人的智慧点燃组员的智慧,以个人的精神唤醒组员的精神,以个人的形象塑造组员的形象。关注组员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通过示范、引领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中老年教师不断消除“职业倦怠”,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提高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焕发活力,步入专家的行列。

3.组长是“水中鱼”。教研组是一个团队,组长犹如“水中鱼”,鱼离不开水。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组长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组长要善于倾听组员的心声,与组员和睦相处,构建无话不谈、互通有无、亲如手足的密切关系,创建一个和谐、团结、友爱、互助、进取的优秀团队,在合作中共赢共进。

4.组长是“粘合剂”。合作往往不能产生1+1>2的效果。诸多因素影响合作的效果,使合作产生1+1>2、1+1>1,甚至1+1为负数的合作效果。只有消除影响团队的不利因素,才能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合作实效。组长要像“粘合剂”,起到凝聚人心和形成合力的作用,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磨砺功夫:打铁还需自身硬

1.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组长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组长要想胜任管理工作,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中能“喊得响、拿得出”,遇事能说出门道,经得起“考验”;以高超的教学水平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声誉;对自己任教的学科教学有独到的见解,教学实绩突出,最好是“常胜将军”,让组员佩服,望而生“威”。

2.学科改革的“排头兵”。组长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敢于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勇于探索,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奔赴课改的前沿阵地,当好“排头兵”。要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不断磨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常教常新,勇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组长不能安于现状,等闲视之,以“吃老本”为生,更不能畏首畏尾,望而却步,不能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样就会被时代淘汰,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3.组员成长的“引航员”。组长作为教研组的“掌门人”,应自觉担负起指导和培养本组教师的责任。组长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自觉挑起转差和帮教的重任,引领后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迎头赶上。通过引领、帮扶,最终达到“共同优秀”的理想境界。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要让新教师少走弯路,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稳脚跟”,离不开组长的引导和指点。组长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和盘托出”自己的教学经验,让新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快速成长,早日能够独当一面,挑起教学重任,逐渐成为“中流砥柱”。

4.学科教研的“设计师”。组长要为本组的可持续发展“指点江山”,当好“设计师”;必须高瞻远瞩,睿智豁达,精心设计和策划各类活动,在活动中给组员“充电”,长见识,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培育学科品牌。

三、引领组员:同心协力创品牌

1.培育团队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合作的时代,群体的力量,相互提携,集体共勉,才会让我们进步。”组长要引领教师塑造团队形象,培育团队精神,建构团队文化,让教研组成为“个人为集体发展做贡献,集体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美好境界。打造优秀团队,努力做到“三多三少”“四种精神”“四互相”。“三多三少”即多干一点实事,少说一点空话;多一点真诚待人,少一点虚情假意;多替集体着想一点,少替个人想一点。“四种精神”即拼搏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实精神——不畏权威,不唯书本,不贪名利;团队精神——为精彩课堂叫好,为建言献策鼓掌,为组员成长加油。“四互相”即人格上,互相尊重;工作上,互相支持;学术上,互相包容;生活上,互相帮助。

2.确立学科追求。教研组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发展思路,努力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进而生成教研特色。教研组是组员专业成长的乐园,必须确立自己的教学理想、教学追求。确立大家认同的教学理想和追求,需要大家的智慧,需要深入探究。我校语文教研组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先进教研组”,其教学理念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教学特色是: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人文渗透,促成创新;教研风气是: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作结论,各取所需;研究策略是:独立思考,反复验证,达成共识,立即行动。

3.改革学科教学。教学是“活动”形态学科的核心组成要素,让学科教学更具“品质”是办学提质的根本追求。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落脚于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研组要结合本学科组员特点、特长和爱好,组织全体成员认真梳理并拟定本学科在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辅导、检测、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形成本学科特有的制度和规范,制订相应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同时,要积极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与方法,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教学方法和经验。为了形成教学特色,我校语文教研组提出“三观”管理理念:宏观上——将确立的语文教学理想内化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让语文教学活动充满激情与活力,鼓励敞开心扉,潜心听说读写思,培育精神和智慧。中观上——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一节课分成三个板块:预习自学,突出“恒”字;解决疑难,突出“实”字;发展能力,突出“活”字。微观上——抓住课外预学与课堂学习、有效预设与课堂生成、学生自学与教师讲解、广泛阅读与经常练笔、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等几个环节,自觉渗透学习方法,开发学科学习规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实战本领,不断提升学习素养,为打造优质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4.优化常规教研。良好的教研氛围是学科团队成长的沃土。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真正落实抓“教”、姓“研”,组长要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常规教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其常规教研有:(1)问题式教研。组长要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然后,组员自愿组成课题组,将问题转化为有一定假设和具体操纵方案的课题。最后,通过讲座、读书会、行动研究、课例研究、课堂观摩和研讨会等方式解决问题。(2)反思式教研。教学反思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展开对话,进行再分析、再审视、再建构,从中获得真谛,突围创新,超越自我。其方式有:研究反思法,自我总结法,对话反思法,教后记反思,课后备课法,课堂实录反思法,阅读新知法等。(3)互助式教研。教师与同伴之间开放自己,合作互动,交流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其类型有:集体备课(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专题讨论,深度会谈,网上对话,阅读教育专著及刊物);相互帮助(公开课展示,互相观摩和指导),博客交流。(4)引领式教研。从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组织大家学习、观看、交流。邀请本地区的专家、“名师”指导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如,专题讲座、上课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5)沙龙式教研。针对教学上的困惑展开自由讨论,大家相聚一堂,围绕主题,无拘无束,百家争鸣。沙龙式教研活动,延伸了校本研修的时空,弥补了常规研修的不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6)师徒式教研。组内可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培养”的方式,安排思想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合同”形式,明确师徒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力争做到“三个共同”:设计教案,共同研究框架、线索,分工收集资源,一起编写教案;执教过程,相互听课,记录教学花絮,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辅导学生,共同分析教学反馈的素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在“结对子”的基础上给他们“压担子”,为他们提供理论学习、教学科研等各种机会;让他们在频频亮相展示中增强责任心和进取精神,提高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7)培训式教研。教研组可要求组员做到“六知”:研究个人,做到“知己”;研究学生,做到“知生”;研究教材,做到“知书”;研究教学,做到“知法”;研究考试,做到“知考”;学习同行,做到“知彼”。每位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有哪些优势、劣势?有何特长?用什么方式“充电”提升?教研组要创造机会,选派组员参加各类培训。

学科教研组 篇4

营造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是应对教育变革挑战的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 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等新型教师培养方式也日益发挥出重要价值。但大量信息表明, 当前上述教研机制依然没能完全发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作用, 相对传统语数强势学科之外, 英语、科学、体育等薄弱学科现象更加明显。我们以小学科学为例,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区域教研员单兵教研现象局限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当前, 区域教研中教研员单兵化行动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教研主题源于教研员个人的主观判断, 教研形式也深受教研员个人观念和习惯的左右。这种教研员主导下的教研方法, 虽然具有较强的统摄力, 但是也容易出现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脱节现象, 更不利于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发挥, 与课程改革发展需要不相吻合。

(二) 校本教研组织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虽然校本教研方兴未艾, 但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 专职教师人数少、层次差异大, 致使校本教研校际发展不平衡, “强者恒强”与“弱者恒弱”现象交织并存。弱势学校教研方式依然单一、低质, “新人走老路”“高大上”等现象导致教师成长走了弯路, 浪费了时间和物力, 而强势学校又缺乏辐射教研价值的通道。

(三) 校本教研主题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是化解矛盾探索教育教学解困之路最有力工具。但是调查表明, 不少学校在借助校本研修的科研之路上遭遇了方向不清晰、主题不明确的困境。而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校本教研有形低质, 活动“表面化、碎片化、盆景化”导致特征不明、成果不成的现象更加明显。

为此, 嘉善县围绕“建设高质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团队”这个大目标, 在充分调查和分析县域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和科学教研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基础上, 从“教研团队组织”“教研主题架构”“教研形式活化”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 提出了“分类+互助”“结构+特需”“定向+自主”的薄弱学科“区域教研团队建设”策略, 初步组建起“组织交融”“主题合研”“活动互参”“资源共享的“区域教研共同体”。

二、薄弱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

嘉善县小学科学重点围绕“团队怎么组”“项目怎么定”“活动怎么推”三个角度, 以“丰富中老年教师‘本体性知识’”“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骨干教师‘条件性知识’”为准心, 创建起促进教师成长的团队环境, 在帮助教师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 又满足了解决教学困顿与弥补专业缺陷的特殊需求。

(一) “分类+互助”的组队策略

依照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科关注点 (兴趣点) , 分层、分类组建“教研团队”, 是解决教研主题空洞、方法单一、教研过程针对性不足、教研作用不明显的有效途径。

1.瞄定基点、层级分类

针对全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和教研组织建设及教研活动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专项考查与分析梳理, 从教师队伍分布、校本教研状况、教师需求3大方面, 明确教研现状和特征, 以此瞄定了教研团队架构的基点。

在厘清全县小学科学教师特征的基础上, 即依据学科、工作年限等因素, 组建“三格”团队。三年内新上岗教师“定格”, “以优带新”, 强化“学科常规”素养的研习与体悟, 积累“实践性知识”, 定格为合格教师;成熟教师“升格”, 借助校本研修, 突出“团队研究”和“项目研究”, 重点开展“主题问题”研究, 向“条件性知识”研究靠拢, 升格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风格”, 借助“特色教研”载体, 创新“特色”教学研究, 锤炼“学习力”“研究力”和“指导力”, 带出“团队“, 成长为“风格”教师。

2.项目结群、主题互助

针对不少教师具有相似追求和需要, 而学校各自为战的教研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的现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需要, 创造了多种形式的“项目结群”组团方式。如, 以专业共需结群。根据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为基点, 成立由教研员或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区级项目教研共同体, 分时、分项地结群建队, 实现县区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的“伙伴合作”。同时, 也根据各校的发展实际, 组织各校以特色联合、首席教师负责、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 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团队。这种校际间的教研共同体, 并非是中心学校向一般学校的单向帮扶, 而是双方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良性叠加, 部分学校还孕育出了“云游式”“挂单式”教研专项活动。

在上述策略的指引下, 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组建起了针对全体教师的“实验疑难”, 针对新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学科技能成长”, 针对骨干和名师的“特殊数据”“情景检测”, 针对特需学校教师的“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7大教研群团组织。

(二) “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

以教师专业“定格”“升格”“风格”及“特需”四个类别为团队蓝本, 从“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个角度, 谋划与选定教研主题, 推动教研群团有序、有效发展。

1.以“专业缺陷弥补”选择主题

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性学科, 知识背景广, 变化大, 所以在教师中广泛存在着“专而不广”“广而不精”的知识结构缺陷, 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据此, 确定了“疑难问题解决”等主题, 通过“征集”—“遴选”—“研磨”—“实践”的方法, 对教材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 通过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合作或专项研究活动, 解决教学困难。另外, 针对新入职青年和兼职教师的特征, 还将“学科技能成长”确定为“铁打的营盘”, 成员年年一进出, 三年一周期, 确保学科常规和技能的研修。

2.以“教学困顿解决”选择主题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不少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的教学困顿, 有些还成为掣肘学科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征集, 选择其中部分影响广、意义大的问题, 组建联合研究共同体, 有效解决原本研究力量不足、解决不到位的问题。例如, 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数据不支持结论”的“特殊数据”现象, 对儿童视角下科学课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专题研讨、教学比较等方法, 在理论层面明晰了“特殊数据”的教育价值, 在实践层面确定了重视“特殊数据”入手建构切合儿童“兴趣”与“思维”课堂的方法。在县区小学科学教师中, 关注学生教学起点、学习的深层特征成为自觉行为。研究成果在大市携手送教、浙派名师展示等多个活动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充分认同。

3.以“特需任务推进”谋划主题

良好的学科研究氛围和成效, 使得更多的县级重大研究项目青睐于小学科学团队, 2013年和2014年就有“小班化教学研究”和“‘慕课’教学研究”两大项目落户。为此, 课题组发挥团队组织优势, 转变了各校“各自为战”的松散研究形式, 组建“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特需项目研究共同体”, 共同谋划、分头行动、分享综合、推广应用。例如, 为应对县区推进“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 我们在某农村小学被确定为试点学校的基础上, 课题组联合相似背景的4所学校, 建立起“小学科学小班化教学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研究”团队。依据各校教师优势, 分别从“小班化环境物化”“小班化群学趋动”“小班化目标分类”和“小班化课型设计”等4大领域分头研究, 定期交流, 有效地解决了试点学校科学教师人员少、师资弱的问题, 产生了很好的效应。

(三) “定向+自主”的参与策略

依照“分类+自主”的组团和“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 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提出了“定向+自主”的活动参与策略, 事关专业基础的“规定”项目必须参与, 有关专业特色的可选择参加。

1.定向参与

充分依靠县教研室的行政组织力量, 对“疑难问题解决”“学科技能成长”等项目采用全员或定向参加的形式, 成立由教研员和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级教研核心团队, 进行教研团队建设研究, 强化对各级教研团队的专业引领作用, 促进团队成员专业研究力、组织力的提升。并借助县区级教研团队成员对下层教研团队的研究活动进行指导、督促, 实现校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伙伴合作”, 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2.自主选择

对于“特殊数据”“情景检测”“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教学困顿项目”或“特需项目”则更多采取自主选择参与的形式。以特色联合、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 建立3~4个小学科学片级 (校际) 教研团队, 确定首席教师负责制, 开展团队教研研究活动。实现校际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整合人力和经验资源, 开展校级教研团队成果交流。

3.展研合进

为扩大研究项目的影响面, 达成研、展、推的一体化, 根据项目特征, 采用了“先研后展”和“边研边展”的“合进”策略。

对“小班化”“慕课”“情景检测“等项目, 团队先研, 在取得前期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片、县研训活动进行展示推广。对“特殊数据”“疑难问题”等项目, 则采用边研边展、展研相融的形式, 全员合谋, 人人参与。

三、教研团队建设实施成效分析

(一) 探索了一套值得借鉴的区域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其中“主题+团队”的捆绑组团方式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很强的实效性, 特别是“以教研主题架构团队”的策略, 主题来源于一线教师成长特征和学科困难, 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小学科学教研方式单一、质低, 教师主体体现不足, 参与不力的问题。

(二) 建设了区域小学科学教研团队并转变了区域教研方式。教研团队的建设, 淡化了自上而下的教研管理方式, 营造了由优质学校名优教师、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机制。依托课堂的互助, 网络的交互、共享的特性, 充分发挥专家、教研员和优质学校名优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科引领作用, 改变了教研活动面窄的状况, 使学科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的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同时, 也更好地发挥区域教研组织的规划、协调、保障、监控管理作用, 拓宽区域合作的经验, 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 提高了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区域教研团队这个专业团体及其研究活动的影响, 发挥和带动优质学校名优教师聚焦教学研究, 并辐射专业影响力, 促进学科教师跨校合作教学研究的机制的形成, 保障更多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同时让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 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 使得专业支持力量和课程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充分的缓解。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篇5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XX-9数学教研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数学教研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黄良街道仁村小学 数学教研组 XX年9月

数学教研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本学年数学组校本研修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数学组成员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数学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数学教研组的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数学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数学教学的“三个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数学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认真研究撰写自己的小课题。及时填写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和校本研修教师手册。本学年四、五、六年级的课题是:《应用题教学》;一、二、三年级的课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注重日常数学教育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3、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4、认真参加参与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

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5、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6、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数学教研组

XX年9月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校本研修活动设计方案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活动设计方案活动主题通过“同上一堂课”活动,共同探讨语文新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1、通过校本研修活动,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传统到教学方式,从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到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2、借鉴他人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使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3、通过活动,加快我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步伐,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使使所有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流

一、研究内容:共同探讨语文新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层次: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三维性;是否准确,主要看能否体现“学情”,把握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2、教学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学生在课上是否有足够 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

第二层次: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主要看教师是否在课堂上能准确地把握教材,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

2、教师地教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习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同时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否根据学生的表现改变原来的教法。

3、教学手段的使用对课堂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

二、活动时间及形式: 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分散时间进行个人备课、上课活动。每周二下午共同研讨。

四、参与人员:

枝柘坪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五、具体做法:

集体备课

根据我校班级少、同头班级少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学科组在研修组长的带领下,在规定时间内每人各备一个指定内容的教案,再利用每周二集体教研的时间集体备课,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组合成一篇课例。

课堂实践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的每个成员均用这篇课例上课。待第一位教师上课后,老师们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进行集体评课,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形成二次教学设计,使下一位上课教师弥补教学遗憾,这样及时有效地把实践总结再应用于实践,实行“跟进式研究”,使老师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通过互动研讨使教师们对教材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心中有了明确的教学思路。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XX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第1篇: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改革,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依据《合阳县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特制定如下研修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以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眼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立足校本,面向学生,聚焦课堂,多向反思,特色发展。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加快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办学的理念与品位,为每一个师生的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校本研修组织管理

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鹏

副组长:张俊奇安小艾 组员:孙云肖李丽萍成晓芳

三、研修目标

1、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2、突出一个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二个转变:转变教学观点,转变教学行为;达到三个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四、研修内容

1、新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各学科的教材及教法,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课程开发研究。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等。

3、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包括班主任工作培训、少先队工作培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等。

4、开放多媒体教室,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查找所需资料,互相学习和交流。

5、开展有效课堂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活动与研究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作用。如“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研修课”等活动,发动教师深入开展对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继续加强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激活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逐步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使教师真正向实践--反思型转变。

7、大力培养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上级分配到校的外出培训名额优先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8、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自己设计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学校将对老师成长提供尽量多的帮助,并建立起对教师成长过程的管理和阶段成果的展示与反思的评价机制。创设新机制促进教师自我更新、综合发展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9,开展教师“八个一”素质提升活动。要求每位教师:

--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

--每年写一篇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年参与一个科研课题,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每学期主讲一节观摩课,形成个人典型课例。--每学期撰写一份教学反思报告。

--每学期发表并上传一篇教学论文。

--每学期制作并上传一个优质的教学课件或一节课堂实录。

五、研修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讨论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本学年重点学习教育理论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具体要求,使各位教师弄清新课程标准内容,理解学科教学的性质、地位、理念及目标,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至少细致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更新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把学习理解为一种现代生存状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每周二下午的业务学习以各教研组统一主题来进行学习,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要做到: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3.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我校把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研活动常抓不懈。经研究决定每周二、周三晚上为教研活动时间,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学方法。通过教研活动切切实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围绕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教研组组织主题性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教师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发展。及时记录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难免的失误、新颖的设想,并从中捕捉典型,撰写案例、设计反思、论文等,指导教学实践。反思每学期不少于2篇。

4.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为使全体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学校配合县教研室的培训计划,组织和安排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任务,定内容。学校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写字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技能以及写字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促进教师的进步,努力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要求学科教师互相听评课,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结合听课的收获和自己的感想,写出学习汇报材料,上好汇报课,带领教师吸纳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益。

5.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

对中年教师提要求,压担子,同时又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才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带动更多的教师以他们为榜样。

认真抓好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培养青年教师的读书习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以其课堂教学流程为突破口,从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各方面把关。

6.课题引路,积极推进校本专题研究,以教科研促发展。坚持“立足课堂,发展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确立课题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充分挖掘提炼。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课题组成员在教研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活跃我校的教研气氛与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为校本研修增添新的活力。

六、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研修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活动的领导、规划和指导。

2、根据学校研修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计划,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组织教师制定研修活动计划及时检查指导。

3、充分利用科研载体,努力营造良好教科研氛围。在教科研实践活动中,创造、完善活动载体。使学校教科研的氛围日趋浓烈。

4、拓宽教师的视野,扩大学校对外交流活动

通过各类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参加县级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的交流活动;利用城乡联合体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5、明确评价与考核制度

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投入程度、提高幅度作全程记录,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与教师职务晋升、评优、目标管理奖发放挂钩,投入校本研修的过程,把每位教师带入在二期课改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打造教育智慧,使每位教师朝着既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方向努力。

6、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校本研修工作,确保校本研修工作顺利推进。七.活动安排 宣传动员阶段

宣传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校本研修工作;研究和制定适合校情的校本研修方案。实施阶段

全面展开校本研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校本研修步入规范化、常态化,及时总结校本研修经验,优化校本研修方法,确保研修工作稳步健康推进,取得新的丰硕成果。

总结阶段

开展自查自评活动,全面总结校本研修工作,汇集整理研修成果,上报总结材料。

第2篇: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有效教学质量,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统筹部署、全面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组织建设:

1、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屈罗维 副组长:张静

成员:高向霞王军利

朱利云贺振兵白秀英贺兴凯

2、组员主要职责

组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总体策划、全面组织、全权保障、全程管理;副组长具体负责校本研修的各类计划,制订相关制度,改进培训和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导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其他成员在教导主任的统一组织下落实学期工作安排、总结等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考勤、考核等工作;落实好教研、科研工作的相关工作。

三、基本原则

1.面向全员、整体推进。校本研修必须面向全体教师,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全员参与。

2.区域协作、资源共享。要在立足本校的基础上,倡导“大校本”理念,加强校际合作,和兄弟学校构建研修联盟,创造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修质量和效果。

3.以校为本、突出特色。以学校为单位,以校内研修为主渠道,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必须立足本校实际,突出我校办学特色。要将校本研修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4.聚焦课堂、注重实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课堂,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强化课堂质量评价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要将教研活动、学术研究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训,切实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修目标

1、通过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自主研讨,解决继续实施新课程、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校本研修,改变多年来已经形成的教师被动教研的习惯,让教师由被动教研者变成研究的主体,由教书匠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本研修,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把我校建成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型组织。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树立学校新形象。

五、研修内容

1、加强教师学习培训,转变教师教研观念,提高教师教研水平。

2、开展备课、上课、评课、课后交流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

3、积极承担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本组特点,确定小课题并进行研究。

4、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出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5、“有效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施与研究。

六.工作措施

1、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学校将以集体学习为辅和自主学习为主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如骨干教师培训、课程通识培训、校本教研培训等;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和普通话、信息技术的培训;按照学校校本研修学习活动安排表,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

2、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有一次高质量的反思。

3、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研究活动和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扎扎实实抓好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成为切实有助于教师发展的平台。

4、充分发挥教师间的互助作用。新一轮的课改强调了学科间的整合,教师间的合作、互助。我们将继续开展“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接对子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好的教师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跟踪指导;进行“年级研讨课”,即同年级组的教师集体备课、上课、研讨。

5、积极主动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学校将经常请教育教学的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对教师实行专业引领。通过专家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大家进行学习、研讨,剖析问题的症结,指明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针对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学习、培训及实践研究整合为一体。

6、有效地进行教研组活动。

教研组在每学期初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制定出本组的教研计划。教学教研常规的落实,特别是年级组内集体备课的落实。每位教师都应进行教学反思或写教学述事,每学期至少交1-2篇优秀的论文或教学反思。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上1-2次研讨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按照有效教学的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36节,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40节。要作好记录,并作适当评论。开展好传帮带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教研组在开学初两周内应安排好新教师的指导老师,要求他们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开展教学咨询、教学指导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专题讲座或观摩教学、研讨课。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参与教研,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7、个人研修。要求教师个人制定出专业发展规划。至少每人每学期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参与一项研究。

8、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小课题研究。要确定小课题负责人,写出完成计划。

9、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结合我校和学生实际,继续研讨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培训形式:

1.指导提高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和领导举行专题讲座或报告,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安排计算机专职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等进行指导。

2.集中研讨式。学校开展集中理论辅导,召开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进行学习和研究,各教研组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教研活动。

3.自主研修法。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

4.校际交流法。开展校际间的教学、教研、资料、信息交流。

以上是我校本学期校本研修实施意见,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强化培训特色,使我校校本研修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第3篇: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1、聚焦课堂教学,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以学校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学校教师的研究能力。

3、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机制,提高教研质量。

4、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健康发展。

二、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完善校本研修机制,经校务会研究决定成立校本研修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任永进,负责校本研修的组织与领导工作。校本研修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研修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成员:孙建丽,负责校本研修的专门管理,组织和实施校本研修;

王娟、吕英,协助做好校本研修的管理、组织和实施;

张美婷,负责做好语文教研组成员的校本研修工作;

吕英,负责做好数学教研组成员的校本研修工作;

周晓辉,负责做好综合科教研组成员的校本研修工作。

各成员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研修、检查校本研修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工作组和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实践,实施研修计划、对校本研修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教师对校本研修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研修档案整理工作等。

三、研修重点

1、落实《秋阳中心校校本研修方案》的要求,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能、加强教育科研、提升师德境界。

2、围绕“实现课堂高效”开展主题论坛、专题讲座、优质课比赛等活动。

3、建立学习型教师团队组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主题学习、集体研讨等形式明确学习及在工作中的努力方向。在教师中开展听评课活动,教师个人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进行个性化积累、开展互动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创设多种途径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督促骨干教师完成中心研训组、年级备课组规定的任务。

5、分学科组开展课程标准学习、解读、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

6、以课题拉动校本研修。结合学校实际,以科研为先导,以研讨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案例反思、说课、科研课题研究、校本资源开发等探索校本研修模式,促进我校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

7、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鼓励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成果向各级教育报刊投递、向教育网站上传,本学期教师撰写教学论文不少于2篇。

四、实施要点

1、融合校内外教研资源,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题学习资料和音像素材,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性的学校教研网络,及时提供课程改革信息。

2、能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有效活动,适当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走访。

3、坚持校本研修民主、科学、开放的原则,使校本研修活动形式多样,切实有效。

4、能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典型现象,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

5、骨干教师承担与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或自己主持、或自己参加一项课题研究。

五、主要活动

1、规范学校教研组活动,提高教研实效性,切实组织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广泛开展业务理论学习,听评课、教学问题研讨等活动。严格落实县局的“五定四有”和“六个一”活动。

2、严化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是要和教师签订培训目标任务书,并将任务完成情况计入年终考核之中。二是要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关,信息技术关、理念关、教材关、备课关、上课关、教研关等培训活动和能力过关测试活动,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三是要继续开展“拜师徒、结对子”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活动。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加强对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校本研修工作的落实。

2、健全制度 考勤制度

每一次集中培训做好考勤登记。教师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请假。学期末将作为教师学期综合考核的一项内容。

记录制度

每一次集中培训由组织者认真做好培训记录。

研修制度

利用集中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围绕一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联系。

自学制度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学目标,做好自学笔记,做到学以致用。

奖励制度

学期末将对在研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将评选出研修工作优秀教师,根据学校有关制度给予奖励。

3、建立教师研修档案

学校集中培训做到有时间、有内容、有人员、有考勤记载、有考核,真正做到有安排、有实效,将教师的校本研修与考评紧密联系起来。

第4篇: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认真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遵循“培训方式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题化”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课堂教学,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修目标

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研修重点

1.讨论完成计划各项工作。

2.建立电子备课室,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教学的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查找所需资料,互相学习和交流。

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XX初中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方案一:初中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一、学校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普遍不高。一是各学科基于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备课内容与形式不统一,虽然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作过努力,但效果不明显;二是不够注重学情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思路不够清晰,环节设计没有梯度,不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三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技能偏低;四是教科研意识淡薄,教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老师们“课堂教学比英雄,学科质量论成败”的争先意识不强,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二是教师观念相对落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学、不想学,不思考,不研究,不重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式、思想都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材是新的,但课堂是旧的;理念是新的,但方法是旧的;制度是新的,但评价是旧的。三是教科研人员集中化,每年只有固定的几人参与教科研,很难在面上形成教科研意识;四是校本研修纯课题研究化,忽略了校本问题的针对性。

2.班主任队伍参差不齐,学生管理不够科学有效。主要表现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班级常规管理不到位,学生行为礼仪、卫生、学习等习惯差,打架斗殴仍有发生,许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比较浓,个别班级依然存在学生流失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系统的班主任理论培训,所以班主任工作都是各用其法,各行其是,片面追求个性,而忽视了必要的约束,班级管理极端化;二是缺乏激励与评价机制,有不在少数的班主任工作干劲儿不足。三是没有树典立标,缺少了榜样的力量。

二、研修目标

基于以上学校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我们本着“立足于学校,起源于学校,服务于学校”的校本研修原则,确定了“两条路径,分流实施”的校本研修思路,XX年我们力争做到:

1.以小课题研究与重点教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为突破口,有效抓好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立足教研,聚焦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优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2.从强化培训、以老带新、政策激励等方面入手,培养班主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科教学质量发展的“康庄”路,打造一支“能干事、敢干事”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发挥老优秀班主任的带动作用,至少培养出6-8名工作能力突出、能顶大梁的优秀动青年班主任。

三、组织与管理

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各项校本研修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的制定,校本研修活动的统筹、组织与协调工作,成员如下:

组长:于希东

副组长:王少军杨建喜

组员:贾丰寨、郭文海、姚忠华、张晓杰、孙志洁、王俊杰

成立校本研修工作小组。按照校本研修的“两条路径”思路分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班主任队伍建设两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自校本研修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评价,工作小组安排如下:

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修工作小组

组长:杨建喜

副组长:贾丰寨、刘绍丽

组员:张晓杰、张爱颂、王沛、王少妮、张静、张利娜、蔡海英、王凯、王洪香

2.班主任队伍建设研修工作小组

组长:王少军

副组长:郭文海、孙志杰

组员:姚忠华、万旭日、王俊杰、张利亭、于生水、孙惠玲

四、研修原则

创新性原则

本次校本研修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要充分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的教训,以创新求质量,以创新求发展,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在制度、体系、模式、手段等方面改革创新,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发展。

信息化原则

依托教育信息现代化带动教师教学现代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根据学校实际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向教育信息化迈进。

课题化原则

每个教师都深入研修校本小课题“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并依据自己教学实际,积极承担烟台市级“十二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自学自练,互评交流,以课题研究带动自身发展,引领教师逐步成为学者型、发展型教师。

实效性原则

本次校本研修按照“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的原则进行,求真务实,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突破口,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共同需求确定研修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达成共识。

五、研修内容及形式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采用五式研修

1.差异对比式研修。我们每周安排同年级同学科的2-3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同上同一课题的差异教学课,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不同的学情,设计好自己的导学提纲,学科教研组参加听课和评课,这种同一基准线上的竞争,既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又让教师们看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更对照别人,看到不足,从而实现实践培训的效果。

2.差异公开式研修。对各科的骨干教师,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实行对外开放,并将他们的课程表发放到每一位同学科教师手中,各位教师随时可以进入课堂听课,学习骨干教师导纲设计、差异合作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这样既给了其他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让骨干教师有了深深的责任感和相互观摩、借鉴的机会。

3.差异达标式研修。对刚调入我们学校、对差异教学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的新教师,开展“五四三”校本培训工程,即将一节课的评价分为“导纲预学、差异合作、分层训练、差异辅导、分层评价”五个方面;将课型分为“新授、复习、讲评、自主”四种模式;将过程分为“立标、达标、验收”三阶段实施。

4.差异帮带式研修。对于新教师坚持“差异帮带”式研修,即传统的“以老带新”。每位骨干教师必须要帮带一名新教师,师徒双方明确职责,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每学期双方听差异合作教学课不少于20节,撰写差异合作教育教学论文不少于2篇,并及时反馈、认真记录、不断总结,加快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他们的差异教学水平,促使其在短时期内胜任差异教学。

5.差异跟踪式研修。对在听评课活动中发现实施“班内差异合作教学”有问题的教师,教导处安排专门人员每天跟踪听课、评课、检查教案,校长、教研组长不定时推门听课,促其专业迅速成长。

班主任队伍建设以校本研修为主,以自培自练为辅

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教育教学活动等形式,以教师自学--反思--交流的模式进行培训,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最佳效果。

另外,积极参加师训处等上级部门所搞的集中培训、远程研修、教科研培训等活动,校际交流、跨域交流,提高认识。

六、研修工作要点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起以校长、教导处、年级组、学科组组成的研修工作网络,实行级部负责制,不断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校本研修的良性开展。

扎实有效地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力求做到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

1.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校本研修模式,形成校本研修体系,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使校本研修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2.以校本小课题“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与烟台市十二五重点课题子课题“班内差异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的融合研究为突破口,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支师德素养好,学历结构高,专业水平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好的教师团队探求出一种更加适合我校特点的特色化课堂教学模式。

3.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科学型班主任,他们不仅要有献身精神,而且具有实事求是按照教育规律育人的科学思想。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使他们讲究实效,工作具有显著成绩。

七、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学校将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的校本研修的管理网络。

2.制度到位。学校有相应的校本研修制度、教学常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3.考核到位。校本研修内容都将纳入学校教师考核管理中。

方案二:初中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根据商南县教育体育局校本培训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现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会备课、备好课”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不断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研修目标

本次研修我校将以“商南县教育体育局XX年暑期校本培训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为准绳,以适应深入新课程需要为根本,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学生好教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1、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简国志

副组长:黄明臣章玉乾

成员:校委会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导处,范良宏为办公室主任,负责研修的安排、日常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

2、研修学习培训小组

组长:黄明臣

副组长:范良宏

成员:校委会成员和各教研组组长

四、研修形式

我校校本研修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的学习为载体,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习、发扬名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的现代型教师转变。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阳光师训”活动。以“聚焦课堂教学,引领校本研修”为主题。坚持“基于教学、聚焦课堂”,从培训内容到形式,把培训的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帮助广大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坚持“面向农村、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帮助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区域和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内容与形式,从而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2、开展“修师德,扬师魂”师德研修。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典型报告为基本形式,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3、新课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员课改通识研修和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学科教师研修。通识研修在组织集中专题研修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4、教育教学能力研修。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研修;要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在不同的学科中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进行公开展示;通过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教学,为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开展校本研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导教师人人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6、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以“有效研究”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教育叙事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五、研修方式与活动

1、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自学新课标深悟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优秀教师搞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着重学科教学的“互动生成”方式的理解与尝试教学。

4、教学观摩:利用教研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做好好评课活动,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开展听“家常课”活动;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象。

六、考核方法

教师研修的考核参照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实施。把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内容按学时计算,完成研修任务与月绩效工资联系,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并与年末考核挂钩。

方案三:初中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陕西省关于教师培养、培训五年规划的有关规定,依据临渭区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本着“为了教师,基于教学、在学校中”的研修理念,结合铁二处中学校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今年的工作重点,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教研,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实施目标

1、在校本研修中,依据新课程理念,围绕我校提出的“324”高效课堂模式,结合课题研究,每位教师要立足自己工作实际,制定个人校本研修内容,专业发展规划,激发专业发展内驱力,提高持续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师德高尚、理念创新、业务精良、全面发展的研究型教师,为学校整体发展做出贡献。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40学时的校本研修任务。

2、在校本研修中,要凸显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研修重心臵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构建在教学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修机制,着力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以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为载体,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创建“扎根于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型校本研修机制。

3、在校本研修中,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校内校外研修资源,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培育名优教师,提升广大教师素质。聘请校外专家,寻求专业发展的理论支持,逐步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网络。

三、研修内容

1、师德教育 师德修养;

教育政策法规; 优秀办公室争创活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

开展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班组;

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温馨教室、和谐校园”建设等。

2、教育教学实践

新课程理念更新学习研讨;

新课标研读

课堂新模式展示交流 教科研辅导与讲座;

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校园文化艺术节展示活动; 课堂管理的评价与监督;

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

教师教育教研能力研修。【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四、研修形式

我校的校本研修形式主要有学校培训、集体探究和自主研修三种。形式既要体现自主性和灵活性,突出自我反思、又要体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行动跟进等环节,具体包括:

自我规划: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缺乏专业发展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是导致专业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是专业快速发展的良策。

自主研修: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成长而学习,为教学实践而学习,为自身发展而学习的理念,我们提倡立足于课堂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读书、思考、实践”作为学习的主线,经常开展学习观摩、交流活动,相互激励,在读、写、做中共同进步。

课例研修:校本研修直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课例研修就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的研修形式,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采取说课、听课、评课三种活动形式,同伴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分享贯穿始终,其成果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课堂实录、教学评价材料等。课例研修可以在备课组内进行,如开展一课多说、一课多讲、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思式观课等活动。教师间要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相互动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加强听课学习。

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校本研修活动发生的主阵地。各教研组要从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出发,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带动作用,立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按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安排,展开研讨,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和体会,让教研组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即对学对研,对教对帮,群学群研,合作探究。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本学期要求各课题组结合去年小课题实施的计划安排,扎实做好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活动并按计划如期完成结题工作。

学校集体培训:铁二处中学将充分利用每周五的两节例会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心理、新课改理念、实践操作技能等培训或请外校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五、研修载体

1、高效课堂探究

2、课题研究活动

六、活动安排及要求

1、确定校本研修主题,突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我校将以课题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在广泛调研铁二处中学学情和教情的基础上,选择教师感兴趣的和当下教育教学中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并组织业务骨干进行问题的分类和筛选,按照学校实际状况、发展目标及一定逻辑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找出符合实际、又有能力解决的系列化研修主题,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2、活动安排

学校培训。XX学年,我校的校本研修将突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德规范养成教育,新课程理念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及相关教育法规的学习四大主题。具体安排是:每学期每月利用每周五的两节例会时间,心理健康辅导由张校长负责师,德教育由陈书记负责,新课改理念及操作由王校长负责,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由陈校长负责,每次有两人分别做30分钟左右的教育培训。按教师实际参加次数和作业完成情况由四位校长分别考核自己那一方面的情况。

自我规划:三月份,各教师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正确分析自我,全面了解和认识自我,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需要等进行全方位的准确分析,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诊断自己的主要问题,认识问题发生的领域、难度,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专业发展方向,锁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自我规划要与学生的需求、学校发展、社会需要、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要有长期与短期规划,要有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自主研修:学校开展教师每周上网学习一篇教育教学、教研论文,写一句自我心得活动;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自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撰写一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写一篇2000字左右教育叙事、心得或一篇学科教改研究论文。

高效课堂探究:每学期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周组内听课说课评课一次,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观摩课或示范课。我们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效课堂规范为标准,每月制作一学时的电子导学案,交教研室存档,积累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为以后课堂模式的彻底转型做准备。

小课题教研: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只有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询问、发问与追问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校本课题,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成长”的理念。学校要求各课题组在上学期课题实践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实践探索,并定期进行阶段小结,力争本学期完成结题报告,为我校的小课题研究打开一个良好开局。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推进作用。具体要求每周交流一次,每月小结一次,每学期总结一次。

七、实施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组长:张宏庆校长

副组长:陈生科书记、王军副校长、陈瑞祥副校长

其中,王军副校长、陈瑞祥副校长为常务组长,组织实施。

宏观指导:教研室

督促实施:教导处

具体组织实施:各教研组、课题组、班主任

全体教师在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活动,逐步形成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四级研修管理制度”。校本研修管理的重点在于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让教师在学术自由交流、相互碰撞的活动中,创造出学校的校本研修特色。

2、加强过程管理、注重评价与考核

评价与考核是校本研修活动质量的关键环节。

回归“落脚点”:校本研修的主题来自课堂教学,其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最后效果的考核理应落脚在课堂教学。所以,有效的校本研修评价方式就是要深入教师的课堂,要在课堂上感受校本研修给教师带来的变化和进步。

定量:强化过程管理,研修任务定量,各项考核量化。领导小组认真抓好校本研修的计划、实施、书面总结等过程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员及时收集整理好书面计划、总结、教师成果、心得体会等资料进行汇总归档,作为评优、选先等活动的依据。

求质: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通过定期研讨、汇报、交流,不定期督导检查等手段来保证研修过程的质量。

考核和学时登记:

校本研修实行分项考勤制度,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请假。累计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取消本项学时登记资格。校本研修课程实施完毕后,按照以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奖优:每学期评选表彰一次学习型教研组,课改明星班3~5名,每学年评选一次教研骨干、课改标兵,并进行全校任课教师参加的教师课堂新模式交流展示活动,以骨干和典型推动引领全校的校本研修。

方案四:初中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根据《郑州市初中教师第三周期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精神,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初中师资培训模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以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改实验等领域为阵地,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学校为本的工作整合机制为支撑,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努力为建设具有较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队伍服务。

二、研修对象

参加第三周期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所有初中教师。

三、研修内容

按照郑州市初中教师第三周期继续教育网络培训考核评价办法,结合集中培训内容及自身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修。

四、研修形式

实行《校本研修报告册》制度。《校本研修报告册》是管理和评价教师研修的主要手段。包括自评自结、互评交流、案例评析、校长导评、学习总结、研修成果、学校、乡镇及县级培训机构审核等内容。研修过程采取“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自修-反思、群体互评交流、培训机构的教师或专家学者指导引领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1、动员部署。各乡中心校、各初中要按照省、市教师培训方案、校本研修方案通知要求,在保证教师按时参加集中培训的同时,在郑州师专、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对参加第三周期初中继续教育的全体教师进行关于校本研修的动员、培训。

2、自修反思。教师要围绕承担的课题选择阅读书目,坚持认真自修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结合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求,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写出学习心得

3、案例评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身边有趣的、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对今后工作有借鉴价值的典型个案,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评析是对教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对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检验和评价,通过撰写案例评析,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的课题研究积累素材,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4、互帮互评。各校或乡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以学科或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学习进度、方法、心得、疑难问题等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把新老教师、弱强教师进行搭配,结成对子,开展互帮互学互评,共同提高。

5、领导导评。由校长牵头,组成由班子成员、骨干教师等为成员的校长导评小组,对教师的研修情况进行实时的督导和检查,通过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差距,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目标。

6、专家引领。市、乡、校分别要建立由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要适时到基层学校对教师的研修情况给予引领,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要及时给教师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每个研修阶段结束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已有的进步,完成目标的情况给予审查认定,不但要肯定成绩,更重要的是指明发展方向,为教师找到最近发展区和新的发展点。

五、组织与管理

1、按照校本研修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实施分级管理。市教育体育局负责对全市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宏观管理;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市校本研修工作的具体组织和管理;各乡镇中心校负责督促安排所辖学校落实校长第一责任人要求,统筹协调抓实校本研修过程管理;各初中要积极为教师研修创造优越条件,做好教师研修的计划、组织、引导和初步评估工作,要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校本研修工作。

2、成立以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中学优秀教师参与的校本研修指导组,采取“包点督导”的方式,深入各单位对校本研修进行过程督导和阶段评估,各乡镇要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

3、各乡中心校要高度重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推动,对所辖学校提出明确要求,加强指导与调研,发现好的典型及时组织交流并向教师进修学校推荐,确保校本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

4、各学校校长要发挥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既加强组织管理,又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学校要建立校本研修档案,内容包括:研修管理;研修过程;研修效果。

学科教研组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研究;新课改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

1.各环节的连接纽带

结合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校本的落实主要体现在校本研究、校

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这四个方面,其中校本研究是其中的重点,也是直接针对学校课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就研究的轨迹来看,只有将校本研究的工作全面落实好,才能为其他三项工作的展开打下坚实可行的基础。因此,我们说校本研究是校本工作中各个环节的连接纽带。

2.学校特色教学的支撑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虽不属于盈利单位,但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此外,有特色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其存在是客观的。此外,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学校在进行校本研究时,可以适当与当地的政府科研部门联系,增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得校本研究“大众化”,学校则以此提升办学理念,增强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校本研究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所走的必然道路

在当前提倡办学个性和主体性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集中式教研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为了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校本研究自然而然就是必经之路。

4.教育研究回归实践的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本研究的最大意义就是改变了传统教程研究的“纸上谈兵”,而将研究更多地付诸行动上,这不仅增强了教程研究的实用性,还为我们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二、体育校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1.确立主体

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来源于教师在日常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应当根据体育实际课程教学中最优针对性的问题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校本研究才是最科学,最有实用性的。

2.流程的安排

(1)备课环节: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布置之后,课余时间可与大家实地探讨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具体情况有哪些。

(2)加工式备课:在课堂上,上课的教师完成备课方案以后,可与诸位教师对此方案进行相应的研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并针对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材选择和练习次数等方面提出各自的看法,最后总结出一套对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方案,這样也就能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3)理想化设计:将所有教师的意见进行科学的综合,然后对既定备课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这样集大家之所见的备课方案,无疑更加全面,更具有针对性。

三、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主体确立一定要准确

确立一个好的主体,是展开校本研究后续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具体例子,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存在着对体育课程的先天不重视,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其次,在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够脱离主体的选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不能闭门造车

很多教师在遇到实际的教学困难,或者针对性相对比较强的问题时,往往会自己独立研究,找出办法。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为了确保校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也是很有必要的。

校本研究对于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以及课程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具体改变了小学体育教学那种单一、实效性缺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符合我国当下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的。

参考文献:

何通.小学体育“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2(10):35-36.

加强学科组建设提升教研质量 篇7

一、学科组教研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共享

学科组最大的作用就是为组内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 语文学科因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这个平台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是教学技能的共享。听评课活动是学科组常规性任务, 通过每次的听评课活动, 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都会有所收获。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就语文学科而言, 对一篇课文的处理,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构思, 自己的处理方式, 从而显示出各自的特色, 各自的优点,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的缺点。听评课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各位老师的优点, 大家共同学习, 对于缺点要引以为戒, 只有这样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才能共同提高。

其次是教学信息的共享。语文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科, 其范围之广, 知识点之多, 堪称各学科之最。这就决定了教学信息的共享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在备课中, 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手头上的教辅资料, 还要利用好丰富的网上资源, 尤其要利用好语文专业杂志上的资源。这样, 每位老师都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交流, 照此下去, 假以时日, 何愁不成名师?

二、学科组教研有利于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攻坚克难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遇到大家普遍感到棘手的, 但又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这时学科组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学科组可以调动全体组员进行攻关,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作文教学, 始终是我们的重头戏, 作文在整个考卷中占得分值很大, 语文老师们却能从容应对, 他们根据学科特点, 在学科组的统一要求下提前分年级进行作文训练整理, 从写作的技巧到佳作阅读, 以及训练提纲, 应有尽有。初一级重点训练的是记叙文, 初二级是说明文, 初三级是议论文。他们通过研讨、排版、打印后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 利用每周学科组的活动时间进行统一安排训练, 或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想对策,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就会很快提高。

通过分工合作, 联合攻关, 不就啃掉了作文这块硬骨头, 而且使作文教学课变成了学科组的精品课, 收到了广泛的好评, 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用同样的方法, 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效经典阅读训练体系, 它和前面的作文教学一起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两把利器。

三、学科组教研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开展听评课活动是学科组的一项常规工作, 这一活动的开展, 直接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技能学习平台, 也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活动:骨干教师的示范观摩课, 青年教师的竞赛课, 刚毕业教师的汇报课。对青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要求他们课前认真备课, 课后进行反思, 总结得失。全体组员要做到有课必听, 听课有评, 评必客观, 不虚美, 不隐恶, 力争对每堂公开课都要做到准确定位, 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 克服真真切切的不足。除此之外, 我们还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就是一名骨干教师带一名青年教师, 结成师徒关系, 要求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师傅的课, 遇到问题要经常向师傅请教;师傅也要经常听学生的课, 及时给予指导, 加快其成长的速度。

在语文学科组领导下的听评课活动的开展, 使各位老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展示和交流, 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这一活动, 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逐渐走向成熟。随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 我校语文教学质量不断地得到提升。

学科教研组 篇8

一、学科教研工作对促进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从教研员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看, 要比参加科研、培训等活动的积极性要高。简要分析不难发现:教研员专业化包含以下几大因素: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包含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科研知识、信息技术等, 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等。 (课件) 如此繁多的专业要求, 仅靠教研员在接受职前培养是达不到的, “一朝受教, 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在这些因素中, 学科知识的补充扩展、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学能力的发展等, 又带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学科教研活动来实现。

从新型教研内容的需求上看:教研活动既是教研员丰富专业知识的过程, 又是教研员提高教研能力的过程。首先, 教研活动常会安排好多课, 不同思维的教研员、不同学校、不同的地域风格的教学设计, 易使教研员开阔视野, 打开思路;其次, 活动中的问题针对性往往较强, 帮助教研员解决疑难;再者, 学科教研一般专业性较突出, 专业知识不足时可以满足教研员急需。

从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上分析:教研活动常用的交流互动的形势是教研员愿意接受的。教研员较喜欢同学科教研活动, 因为共同话题多, 便于专业发展的沟通交流;研究目标差距不大, 便于教研员间的互相合作;学科教研与自主学习及其他方式相比较, 在任务繁重, 时间紧迫的工作压力下, 参加教研活动实现专业发展自然成为教研员的首选。以上种种原因不难看出, 教研员喜欢参加教研活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既然这样, 我们又在年年搞教研, 为何还如此急切的提出教研员专业化的要求呢?我想这里还有很多影响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主要是目前教研员素质存在的弊端需要单独拿出来加以分析:

(一) 教研员原有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对广大教研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教研员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首先即在知识结构上。长期以来, 我国教研员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教研员, 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 国画系的不了解油画, 油画系的更不了解版画……老师们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有深度而无广度的, 好多本学科专业内容教研员都没有机会接触, 更别提其他学科专业。

(二) 教研员现有的专业技能难以胜任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改以来, 发现一种现象, 美术教研员新上岗的没有机会画画, 工作年限较长, 有点资历的老师却渐渐的不会画画了, 工艺制作也很少研究。导致美术教研员专业技能在逐渐下降, 以至于在校园艺术化工程的实施中, 在各种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美术教研员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教研员专业对孩子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渐渐的减弱。

(三) 教研员已有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美术教研员似乎总有种种烦恼或不满, 主要原因是美术教育往往被视为小学科, 部分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不是很重视, 美术教研员的工作琐碎繁杂地位却不高, 美术教育的物质条件又不是很好等等, 导致教研员情绪的低落。致使很多美术教研员不能从教育教学的意义价值出发, 从美术教学的价值出发开展工作。

种种现状表明, 美术教研员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美术教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教研员专业化发展, 我认为, 可以结合教研员愿意参加教研活动的特点, 发挥好学科教研优势, 来达到促进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学科教研优势, 促进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尝试与体会

教研活动从哪些方面入手, 怎么开展, 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能更好的促动教研员专业化发展呢。下面我想简要谈谈美术学科教研活动的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 选择富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培训与研究内容

面对教研员专业知识的结构欠缺、陈旧, 不能满足学科教学需求的现状, 我们要帮助教研员及时作出应对。尤其是学过知识的更新方面, 与时俱进的新知识的增设方面重点应该考虑到, 知道教研员缺什么, 需求什么,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保证培训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如, 对美术学科而言,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讲座, 部分美术学科新内容的培训:陶艺、沙画辅导, 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辅导, 部分信息技术操作培训等。

可以说老师们在这方面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这些活动的开展, 让我感受到, 培训活动从教研员的需要出发, 有针对性、及时性, 才能具有实效性, 这样的培训是很受教研员欢迎的。

(二) 采用丰富的, 富有创造性的培训与研究形式

丰富和有创造性的教研活动可提高教研员的专业能力, 如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等等。如:

l.开展各种层次的教学观摩, 打开教学思路。

2. 展开教学研讨, 激发教研员交流互动。

3. 尝试备课改革, 转移教学设计关注重心。

4. 开展各种比赛, 激励教研员参与体验。

5.加强资源建设, 促动教研员实践与思考。

在资源建设方面, 我尝试从学科角度出发, 组织教研员共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并创建了区美术学科教学资源库, 以此激励教研员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高教学能力。

(三) 帮助教研员提高专业情意

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强调的是会不会、能不能的话, “专业情意”强调的则是愿不愿。它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现实中, 往往有好多教研员在前两方面做的较为突出, 但却在转业情意方面稍有欠缺。在教研员专业化情意发展方面, 很多人认为这是需要在学校内完成的, 但我想, 学科教研工作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帮助教研员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

在各种活动中帮助教研员认识自己的优势, 如课堂教学, 课件制作, 基本功展示等, 为教研员创造各种条件展示自己。在此方面, 美术学科尝试开展了赴庄河写生及作品汇报展活动。在作品创作与展览过程中使参与教研员获得成功体验。

此次活动拿出画来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在活动中使画技有所长进, 更重要的是激发老师要有专业意识, 提高教研员专业情意。事实上, 也达到了这个目的。会后, 老师们纷纷写了自己的感想:白云小学梁少华老师在感想中有这样一段话:清晨, 我们所有的人早已无睡意, 个个整装待发, 当来到自己精心选择的钟情美景下时, 我顿时陶醉了, 封存已久的画笔, 争先恐后的在画纸上跳跃着, 隐退了好多年的绘画热情, 此时已全被激活, 他们毫不保留地倾泻而生。

2、帮助教研员树立正确的“教研员观”。

我国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对于教研员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研员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当叶澜考察了诸多教育家都强调了课堂教学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却忽视了课堂教学对教研员发展的意义之后, 无不感慨的指出:“必须看到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对教研员个人生命质量的意义。如果一个教研员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 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 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 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 他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要帮助教研员树立正确的教研员观, 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帮助教研员认识到, 作为美术教研员, 自己必须坚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决不能轻视自己的工作。美术教研员的地位需要靠教研员自己踏实的工作及其成果来确立和提升, 正如人们所说的“有所作为, 才有地位”。

3、激励教研员向研究型教研员发展。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研员首先要有创造性”, 而这种创造性关键取决于教研员先进的教育观念, 以及教学方面的智慧、发现和研究的能力, 即教研员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了帮助教研员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我试图通过一个普通教成为研究型教研员的案例, 帮助老师寻找走研究之路的方法, 即:立足自己的现实;立足自己的学校;立足自己的学生。

(四) 转变教研员角色, 发挥好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

顾明远教授指出, 社会职业有铁的纪律, 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研员专业化的提出,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研员也是教研员, 更应走教研员专业化的道路, 否则, 教研员的职业亦将不复存在。因此, 转变教研员角色, 发挥好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 学科教研的优势才会真正发挥出来, 才能为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

首先在专业知识方面, 教研员应该掌握所有教研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教研员不具备的某些专业知识, 如, 不仅要了解学生, 更应了解教研员的心理特点, 掌握教研员成长的几个阶段和成长规律, 才能对教研员教育的组织有针对性。

在专业能力方面, 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更应有对教研员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基层学校的服务能力, 协调上下级关系的能力, 对教育现象敏锐的观察和提炼能力, 以及对工作创造性开展的能力。如孟校长说过的一句话“创新已不再是一个人独特的标志, 而应作为生存的必须。”

在专业情意方面, 不仅有促进自身专业提高的专业情意, 同时更应具有带动教研员专业情意发展的义务。即用人格魅力影响教研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J],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2]李建平:《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 《中国教育报》, 2005年5月25日第3版。

[3]刘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 《教育探索》, 2004年第四期。

学科教研组 篇9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区域教研, 既可以弥补校本教研中专业引领不足的问题, 又是对校本教研新模式的尝试与拓展。

区域教研体系的构建

区域教研是基于学校, 融学习、工作和研修于一体的校际或更大区域内的教研活动。它与校本教研是一脉相承的。结合中山市没有下辖县的实际情况, 本文中的区域教研是指以市教研室、市信息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引领, 以镇区信息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主体, 直面问题、注重实效、行为跟进、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校际或镇区际教研活动。经过多年探索, 中山市信息技术学科现已逐步构建起以课程改革为抓手, 以行动研究为主体, 以区域教研为手段, 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的区域教研体系。

一个中心思路:搭建平台, 和谐发展。

两个基本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个工作亮点:市编教材建设、信息学竞赛、教师教学竞赛。

五个常规活动:教学视导, 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比, 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专任教师职务培训, 精品课程建设。

六个拓展项目:开展“数码先锋号”IT普及计划, 举办专委会学术年会活动, 建设先进中心教研组和先

/陈明宏

进科组, 培养学科带头人, 承办省级教研活动, 推进区域教研活动。

区域教研体系的运作

1. 建章立制, 保障区域教研的正常开展

第一, 成立市学科中心教研组和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 狠抓镇区中心教研组长和学校科组长的建设,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区域教研活动中的带头示范作用。第二, 建立一年一度外出学习考察制度, 增强区域交流, 拓宽教师视野。第三, 制定并下发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课堂教学评价表等, 使区域教研活动有章可循。第四, 教研活动常规化、制度化。开展每年一次的教师教学竞赛, 隔年一次的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等。第五, 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先进中心教研组和先进科组的评选活动。从教研组织是否健全、教研活动是否有保障、教研活动是否扎实、教研效果是否显著4项一级指标, 以及区域教研是否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等1 4项二级指标, 来引领教研组建设。

2. 研训并重, 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近5年来, 中山市面向全体信息技术教师举办了教材教法、网络技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育技术能力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 还先后邀请了何克抗、李克东、李艺、祝智庭、徐福荫等全国知名专家来讲学, 更新了教师的理念, 增长了教师的见识。

培训过程中, 我们坚持研训一体化的原则, 使来自不同镇区、不同学校的教师成为一个教研共同体, 聚焦课堂, 聚焦研究, 把专业学习与区域教研融为一体。其中, 个人的实践反思、同学的同伴互助、名师或专家的专业引领是研修的基本方式。培训还采用互动参与、现场交流研讨、案例教学、示范引领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改变了传统培训讲一讲、听一听、记一记、考一考的做法。

3.以赛促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0 0 5年起, 中山市每年举办一个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竞赛, 以赛促研, 培养和打造专业型、专家型的信息技术教师。这种竞赛突破了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比赛模式, 竞赛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学质量、教研水平、课堂教学、专业素养测试5项, 其中课堂教学又包括现场调教、课后说课、面对面答疑等。参赛选手要历经“学校推选—镇区初赛—分片复赛—市信息素养笔试—市决赛现场调教—市决赛课后说课”等多个环节, 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 我们通过这一竞赛平台培养出了一批教学基本功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据统计, 在2 0 0 5年~2 0 1 0年举办的全国和全省信息技术教学比赛中, 中山市经教师教学竞赛产生的2 1名教师代表共获得了2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1 8个省一等奖, 这充分说明了区域教研平台正逐步发挥威力!

4.优化信息学竞赛组织、研究、培养的策略

为积极推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竞赛训练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 我们把程序设计内容纳入市编教材, 并将每年一度的全国信息学联赛与市信息学竞赛合二为一, 增设市级奖项, 吸引广大镇区学生参与, 促进区域学校之间的交流研究。同时, 增设每年一度的市小学生信息学邀请赛, 以挖掘和培养更多的后备苗子。

我们还注重加强信息学教练队伍的团队和梯队建设。截至2 0 1 1年3月, 成立了三届中山市信息学竞赛教练组, 充分发挥教练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辐射作用。如今的中山信息学教练团队已经发展到由第二代担纲的阶段, 并带动和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教练。

区域教研的成效

1.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氛围更浓, 教学特色更鲜明。笔者先后在广东省信息技术学科研修班作专题讲座5次, 并与部分骨干教师一起多次赴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北京等省市讲学。通过培训、培养、教研相结合, 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省市级的知名教师。

2.信息学竞赛品牌优势凸显

课改以来,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培养和充分发展。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 我市有1 0多件作品获全国一、二等奖。信息学竞赛更是领先于全省乃至全国。中山市连续1 7年在广东省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中保持市团体前三甲位置, 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中山学子获全国联赛一等奖人数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3. 学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 我们编写出了供全市2 0多万名中小学生使用的3~9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多项课题先后荣获广东省第七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山市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有4 5位信息技术教师获得过5 8人次“中山市优秀教师”称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术年会的模式广受赞誉, 并成功承办了1 0次省级教研活动。我们还承担了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视频课程和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配套光盘的研制工作, 主编和撰写了多本省级信息技术教材教辅……中山市信息技术学科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思考与努力方向

1.基层区域教研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各种竞赛可以看出, 教师的表现与当地开展区域教研的成效高度相关, 而且新课程的许多问题确实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教学“问题”如何经“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行动”如何经“反思”内化为素养?实践中, 我们深深感悟到专业引领的重要性。为此, 要继续重视发挥专家和名师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重视教师个体、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的联动, 积极想办法做大资源共享, 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 以亲身感悟、体验来改变和提升自己。

2.教学评价的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消除

当前, 建立和完善学科评价体系, 特别是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是信息技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们对学科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足, 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评价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 特别是如何将评价与升学联系起来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说, 评价已成为课程发展的“瓶颈”,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士气, 制约了区域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学科教研组 篇10

1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学科咨询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

1.1 学科馆员制度的概念

学科馆员制度就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指定馆员与对口院系建立密切联系,主动为对口院系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

1.2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的兴起和发展

学科馆员制度是上个世纪中后期在国外图书馆界建立的一项专业化、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制度。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称之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 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Free Guide).在加拿大,一些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这种对口服务模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国内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1989年《河南图书馆季刊》刊登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一文。标明了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开始;1999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姜爱蓉发表文章,论述了该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做法。1998清华大学年率先在国内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20多所大学图书馆陆续实行或试行这一制度,另外,我国港台地区大学图书馆普遍设有学科馆员。

1.3 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作用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咨询服务的新措施,即针对学科专业,挑选出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和(或)学科专业人员来分别担任各个学科的学科馆员,他们一方面宣传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即将不断引进的新资源、推出的新服务,及时向所负责的学科宣传介绍,提高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参与图书馆的学科文献建设,向图书馆等部门及时反馈专业人员的信息需求及建议,从而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信息资源,调整服务模式。

2 医院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2.1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信息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面临挑战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

2.1.1 学科馆员制度是解决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矛盾的有效措施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趋势下,由于虚拟图书馆广泛的链接功能,大量的医学文献信息呈现一个无序的大系统状态,传统意义上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主的评价指标已变成了图书馆可供检索所获得的文献数量,从而使得大量的随着现代技术产生的新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现代用户需要一种系统化、个性化、专门化的创造性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正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利措施。

2.1.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医院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医院图书馆参考馆员主要凭借对馆藏资源及其布局十分熟悉的专业优势,为到馆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在当今医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载体文献骤增、网络资源浩繁庞杂的形势下,对文献提供高层次的研究型信息咨询已成为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由于医学学科覆盖面宽,专业涉及众多,任何高水平的参考馆员也不可能为所有科室人员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由学科馆员深入各科室了解医教研工作者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做出分析研究,主动为各科医务工作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2.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医院图书馆自身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医院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内部没有形成竞争机制,也没有评价体系,因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员的潜能。设立"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将大大激发工作人员的强烈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示我们在建设参考队伍时,应注重参考馆员的学科知识背景,不但要强调参考馆员的信息技术、工作方法和日常工作技能,而且更应重视其是否具有"了解特定学科领域用户的需求及掌握该学科的信息资源,提供针对性强的主动服务"的才能,从而建立起一支既有学科知识背景,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高效而精干的参考咨询队伍。

3 医院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措施

3.1 明确相关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内容

3.1.1 图书馆根据工作能力和知识背景选择素质较高的馆员若干名作为各科室的学科馆员,并制订出学科馆员管理考核办法。学科馆员重点为对口科室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接受图书馆和对口科室双方的监督考核。

3.1.2 医院各科室须推选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医务人员作为图情教授,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科室的研究动态及其信息需求,并配合学科馆员做有关工作。

3.1.3 学科馆员和图情教授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和不定期地交流信息。

3.2 制订相应的学科馆员工作职责

学科馆员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医院各科室的联系,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帮助广大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3.2.1 经常向全院医务工作者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与培训。

3.2.2 征求对口科室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

3.2.3 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

3.2.4 负责各科室医疗教学参考书书目的收集工作,供采购参考。

3.2.5 负责试用、评价对口科室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收集反馈意见,为数据库引进提供参考。

3.2.6 协助对口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专题文献检索,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医学、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3.2.7 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对口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和维护学科导航信息。

3.3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3.3.1 由相关领导牵头,图书馆和各个科室积极配合,组织培训学科馆员学习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等相关知识,使各科室学科馆员能深刻了解本科室临床科研动态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在掌握了信息资源检索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及时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数据库检索等知识介绍给本科室医护人员,并指导他们使用;同时又能更好地反映本科室需求,与图书馆及时交流。

学科教研组 篇11

时至今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词,甚至颇有“素质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转轨的趋势,其实质一方面是对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的响应与融入,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之后的审视与反思。确实,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来,应试教育的风气依然相当盛行,重分数轻能力、偏智育弱德育、有能力低素养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教育公平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命题,但注重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日益成为一个艰巨而突出的挑战。同时,从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的教研工作状况看来,尽管不否认各级教研机构及人员为之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但其间存在的各种理念与行为上的问题或误区也不容忽视。比如仅仅将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上似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试图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统摄所有不同学科的教学也是过于理想化和机械化,虽然倡导中小学工作“德育为首”但相关研究虚化弱化的现状并无改观,出于利益驱动而开展的各类似是而非的课题研究也难有实际教改功效,数以亿万计经费投入的教师培训项目因缺乏明确目标和知识基础而未必真正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各级各类考核评价制度导向下造成的中小学教师重竞争轻合作的工作状态依然如故,如此等等,不一而论。透视这些问题或误区,其背后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症结:一是教研工作缺乏系统意识,未能找到或形成一根串起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各个关键要素的“红线”,也即是缺少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工作范式作为教研工作创新的抓手;二是教研工作缺失知识基础,无论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还是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更多的还是靠直觉、经验和模仿,缺乏“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的引领和指导。为此,立足于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化培育以及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推进,我们亟待探索出一种以良好知识基础为支撑的教研工作新范式。

一、内涵与理念: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教研新范式的必要

学科建设常见于大学研究与实践领域,相关文献层出不穷。但相形之下,长期以来中小学研究与实践领域有关学科建设的提法及探讨极为鲜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实践界开始有改革先锋学校率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手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如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为代表的高中联盟校已于2014年启动各学科建设。理论上,笔者在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有力支持下,长期深入中小学现场开展调研与实验,初步凝练并认识到学科建设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范式,我们形成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于2016年第5期的《教育研究》杂志上。尽管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关学科建设的探索主要着眼于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范式的革新,但笔者以为,学科建设所具有的内涵特征与根本理念决定了它同样可以作为新时期教研工作创新的主导范式,尤其是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研工作更有其必要。

所谓学科建设,是中小学校根据基础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在本质,结合学校及学科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与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相比,中小学学科建设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中小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养的培育。在具体的学科建设实践中,特别倡导八大理念的彰显与落实:一是学科建设应有坚定的学生立场,二是学科建设应既要分数更要素养,三是学科建设应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四是学科应有多方的协同创新,五是学科应有切实的桥梁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六是学科建设应有鲜明的操作成果,七是学科建设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八是学科建设强调在成事中成人。

上述有关中小学学科建设的内涵特征与根本理念表明,无论是省、市、县(区)三级专门教研机构,还是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都可将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范式,用于统领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从而改变当前教研工作缺乏头绪、忽视学科、盲目跟风、不成体系的现状。可以设想,在国家各科课程标准的统一引领下,各省、各市、各县乃至各校围绕各个学科形成了地方化、区域化、校本化的教-学特色体系,基础教育质量将得到切实保证,教研工作也将越抓越实并逐步积淀和深化。事实上,无论是专职教研人员,还是一线教师,最擅长的领域还是各自专攻的学科,同时学科也是中小学育人的根本渠道,各个层面共同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忽视教者专长和学科特性大谈甚至空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更不要说将影响学科发展的各个要素协同有序地串联起来。为此,极有必要将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范式用于推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转轨与创新。

二、范畴与操作: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教研新范式的可能

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校长教-学领导范式,其主要范畴包括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功能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科组织创新等六个维度。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范式,同样包括这些维度,并经过后续的研究与探索,笔者进一步将其提炼为“三层六维”模型。

1.学科建设核心层:引领解决好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范式,要求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解决好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相对应的是学科建设的三个关键维度:学科功能定位、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也即是说,学科建设统摄下的教研工作,应当致力于引领一定区域乃至每所学校围绕每个学科的功能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形成理念共识与实践探索。首先,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性工作,它需要在深度研讨和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精神主旨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化或校本化的学科功能定位,并凝聚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学科宣言。比如笔者长期扎根的象山学校,近年来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数外三科分别定位为“读写语文”“智趣数学”“体验英语”,较为鲜明地引领了这三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其次,尽管我国业已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但从学科建设的实际看来,以学科定位为指引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是重心与关键,尤其是敢于并善于增删调整国颁课程内容与教材编排,同时各个区域与学校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各个学科开展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项目学校,当前语文学科正在探索基于文本体式的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进度调整,这一探索是在国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一流专家理论研究成果的引领下展开的,因而有其科学的知识基础。再次,在学科定位与课程建设得以清晰明朗之后,则应重视各个学科的课堂内外改革,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学科特点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辅导与家校合作研究,三是要以学科为中心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笔者所在项目学校,综合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提出“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型,从而在体现课堂教学共性的同时彰显学科个性与特色。此外,我们还极力倡导和践行“学科阅读”理念,为每个班级建设学科图书角,将学生课外阅读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樂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科建设上述三个维度的突破,无不需要教研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尤其需要向学术界寻求理论支持与知识引领。尽管不同学科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挑战上难度不一,比如语文这类偏文学科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数理化这类偏理学科则是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如果我们各级各层的教研工作均能紧扣各个学科的三个关键维度展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将切实提升一定区域和具体学校的学科教育质量,从而将学科育人与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2.学科建设动力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

毫无疑问,人是学科建设过程中最能动的影响因素。因此,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工作范式,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反观近十年来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及校本层面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与考察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钻研、自主阅读、自我发展。应该说,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和形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与研修过程中,由于研培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非系统性、专家授课各自为政且多为形而上的理念性内容,使得教师业务水平未必能有真正提升;同时,由于现在出版市场太过庞杂混乱,一线教师们忙里抽空阅读的专业书籍可能无助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甚至让教师们产生并强化“读书无用论”的感觉。为此,各级教研机构应当围绕各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维度,向一线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推介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推荐符合实践需要且有理论品味的专业书籍,从而切实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如果说此类培训与服务工作更多在于促进教师专业“软实力”的提高,那么,还有必要为教师专业发展“硬功夫”提升,提供必要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支持,具体涉及教师通用能力(如课件制作、信息技术运用等)和学科专门技能(如数学的几何画板技术、英语教学口语等),这在教师资格证制度开放化、教师队伍来源多元化的政策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此外,教书育人是特别需要教师间协同合作的事业,因而以学科建设为旨趣的教研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创新,并努力将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更好地确立和践行学科定位,主动并齐心投身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和业务研修,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和教书育人。

3.学科建设保障层: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并给予持续的激励认可

无论学科建设核心层三个维度的深度突破,还是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都特别需要“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的引领与指导,而这些知识的获取与转化有赖于各级教研机构牵头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邀请教育理论专家、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者、学科教学名师以及一线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如此才能让各个层面的学科建设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今年江西省教研室与设在江西师范大学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持并启动江西省中小学学科建设系统研究与协同实验,项目吸收了来自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教研精英、特级教师及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并有三十余所中小学校和一个实验县区加盟,旨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英语、数学等核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望在三到五年内探索出一条中小学内涵建设的新路子。此外,各级教研机构乃至中小学校本层面,还应为学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团队和出彩个人给予持续的激励与认可,甚至有必要针对学科建设的具体项目成果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与奖励体系,并将其作为重点观测点纳入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评选指标体系。

概而言之,以學科建设为主旨的教研工作范式主张紧扣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三个核心维度展开研究与探索,进而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建设学科教研共同体来增强学科建设的能动性,同时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以突破学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并从多个方面对开展学科建设的学校领导、教师团队给予持续的激励认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研究先行、知识引领、科学育人、注重操作、强化推广的价值取向,并鼓励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突显区域主张、校本特色和师本风格。(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邱伟华

学科教研组 篇12

一、联合教研模式形成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 教研主题

由于全区各所学校的规模差异, 对于音乐、美术这类总课时量不大的学科, 师资情况存在差异。在校内开展能够形成理论及实践成果的教研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及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形成了以全区教研为核心, 以相邻学校组成片区的教研为载体的形式, 定期开展统一教学进度、进行教材分析和听评课活动。教研活动更多的是解决教师如何利用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 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地确立了两门学科需要共同探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过形成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生成起到促进作用。从儿童的心理与生理角度来看, 一味地强调“分科”, 并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 忽略了综合性特点是不科学的,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而就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出发, 活泼好动、思维跳跃是天性特征, 利用音乐与美术学科特点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启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是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综合性的体现, 通过教研的实践尝试及丰富的课堂教学成果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研策略

联合教研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寻找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 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分科的教学方式。同时关注促进不仅包含微观的纵向综合 (自身学科体系中的) , 也重视宏观的横向综合 (跨学科领域的) 。针对跨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 我们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开展实践教研, 即学科内挖掘实践教学课例与两门学科共同挖掘教学课例的方法策略。两门学科的教师定期组织核心实践教学课, 通过实打实的研讨、备课、磨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课重点展示音乐与美术学科共通性与相互促进实现“美育”的共同目的。每节课前由核心研究人员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 并进行深度讨论。授课教师设想自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联合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 然后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 并进行两轮试教, 中心教研组成员充分参与讨论修改;正式上课后, 每位教师评课, 对照自己的设想参悟教学理念。这样联合教研共同备课模式不仅提高了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与两门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多元化的艺术熏陶, 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与个性的发展。

二、联合教研模式发展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 教研主题

音乐与美术从学科属性都为艺术教育的范畴,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两者紧密相连, 有机融合, 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针对跨学科的教研模式探究意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递、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各种艺术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 在联合教研模式发展阶段更要深入学科内部知识结构建构起丰富的联系, 促进教师视觉、听觉、触觉、言语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同时以利于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从而改变以学科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将音乐、美术学科置于大文化艺术背景下来教学, 扩大了学科教学的信息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2. 教研策略

音乐、美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 根据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将小学音乐学科教学领域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 将小学美术学科教学领域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区内音乐与美术教师以学科共通性的有效开发与整合为主题, 突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特色, 优化艺术课程结构, 以临近学校形成片区形成联合教研共同体, 使每一位音乐与美术教师都能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开展区音乐、美术联合教研的活动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模式, 做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学生兴趣发挥为动力, 立足课堂教学活动, 广泛渗透音乐、美术的艺术特质,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综合能力, 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联合教研模式创生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 教研主题

在联合教研模式研究不深入的过程中,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通过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探讨, 寻求并利用学科间的共通点, 音乐、美术学科联合教研模式保留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寻求两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契合点, 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使得音乐、美术学科发挥互通性与延续性, 达到更佳的“美育”效果。

2. 教研策略

在模式创生阶段, 我们关注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有机整合。为了有机整合我们进一步拓展教研模式的内涵, 形成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教研环境。利用学期里相通的课程如三年级音乐学科的《四季童趣》与美术学科的《四季歌》, 区级实践课的观摩整合了音乐与美术学科共通的知识点, 比如四季的颜色与给人的感受通过时而欢快时而宁静的音乐进行表达, 同时也将四季的变化直观的用音频影像进行展现, 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四季。同时随时配合实践课开展综合性的学生课后调研活动, 及时地掌握与收集学生对艺术课程联合教学的感想、感受与收获。同时进行有效地意见整合与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反馈模式, 以此来搭建共生智慧的教研平台, 努力帮助实践音、美学科联合教研模式创设广度、深度与可实施性。

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联合教研模式的研究直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对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小学音乐、美术学科同属于艺术课程,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研讨实践活动形成的有核心价值的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在通过寻找学科的共通性的过程中形成规范有序的联合教研模式为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全面培养艺术素养高及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联合教研,教研主题,教研策略,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编.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高产条件下一篇:评价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