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2024-06-23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精选8篇)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篇1

大学生家教教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我国教育一直都是被重视的问题,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是有每个阶段特有的方式,为了考取好的大学,在高中的时候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在课后找个家教对孩子进行辅导,下面为大家推挤大学生家教教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朋友们可以借鉴学习。

实践活动:家教

一、实践目的

第一,勤工俭学;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

时光如流水,总在不经意间静静地流逝。不知不觉在大学已度过了半年,迎来了我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准备着回家,我理所当然也想要回家和父母亲人团聚。不过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因此,我决定与父母商量,准备找一份工作来锻炼一下自己,终于在假期即将开始时,我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这是我大学假期的第一份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的寒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家教工作让我学会了许多,体味了许多,思考了许多……

二、实践过程

我的学生叫xx,是xx中学的一名高学生。第一次到他家做客,他的母亲热情地招待了我,与我在客厅里诚恳地交谈了很久。从她儿子的性格爱好谈到他的学习情况。我第一次全面了解我的学生时,是通过与他交谈篮球开始的,因为我们都比较喜欢篮球,从对方喜欢的事物谈起才能引起他的好感,才能更容易地了解对方。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以下情况:他有很强的求知心,人很聪明,有些顽皮。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懒于学习,贪于玩乐。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他的成绩很不尽如人意。父母对他抱以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考上重点高中,近而考入理想大学,靠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他现在的学习情况,让他的父母感到担忧。

在交谈中,我可以感受到父母心中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感受到父母对儿子的那种期望是那样挚热的、无私的。他们看的很远,看到了儿子的未来;我被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义深深打动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也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对于没有任何家教经验的我来说,毕竟是一个“挑战”。

家教的第一天,,我发现他在学习上很随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我开始意识到: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嘛!”

第二天,我给他讲了我以前同学的经历,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给他阐明了学生的职责和学习的目的。他似乎懂得了什么,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此后,我也经常给他聊类似的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下午工作两个多小时,中间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因此,我在以后的讲课中,对他的要求渐渐严格起来,并经常给他讲解懒惰的害处。他虽然听得进去,但改观不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层之台,是需要起于垒土的。

由于每天做家教,这就迫使我改掉了假期睡懒觉的习惯。上午我还有一部分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开始的几天,他听课时,时常会走神,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有时,我心里会感到很恼火:自己如此卖命地讲,他却置之不理,。好在我很有耐心。每当他走神时,我都会提醒他,耐着性子给他讲下去。

他做题时,喜欢看着干想,而懒于动手。听课时,也只是“洗耳恭听”,从未做笔记。这正是他学习懒惰的体现。我清楚地知道:他有时会给我带来“沉重”的打击。记得有一次,我给他讲解了,他听课时,显得有些吃力。我讲完后,问他是否还有疑问。他点头表示全听懂了。过了两天,为了检验复习的效果,,我感觉自己仿佛从九霄云殿一下子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是我家教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事后,我不断地反思: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他的原因?不管怎样,有一点很清楚:他根本没听懂,或者没有深刻理解。面对懒惰成性的他,我显得“束手无策”。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懒惰是学习的“大敌”。,只得不时地督促他,鞭策他,使他逐渐变得勤快起来。

三、实践总结

转眼他就要开学了,我也结束了家教生活。他的学习态度比以前端正了许多,学习也知道勤奋努力了,他的父母很感激我这段时间对他的帮助。

家教生活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感触,城市家庭一般生活很优裕,孩子生长在如此的环境里,个别甚至不会去吃苦。上学放学有人接送,提出的种种要求都会得到满足,甚至连自己的房间都会有人整理打扫。生活如此安逸,就很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很有必要。毕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可是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上就是我的收获和体会。这几十天的经历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不论什么事只有亲身的体验过,身体力行,才会有真实的感受,才能对这件事有比较实在的,深刻的认识;还有一点就是,世上无易事,均须用心去做。这些收获和体会我想会将影响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对以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篇2

(1) 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 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 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珍惜学习机遇, 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 (川委办发电[2009]37号) 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 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 感恩意识缺失, 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 只顾索取, 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 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 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 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 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 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学生可塑性大, 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 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 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 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 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 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 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 实践性经验较少, 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 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 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 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 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 勤奋学习, 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 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 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 建立新机制、新方法, 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 知道感恩, 形成感恩行为。

(3) 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 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 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 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 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 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 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 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 如:在上海, 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 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 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 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 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 存在一些遗憾。

(1) 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 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 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 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 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 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 一直以来, 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 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 但缺乏交流平台, 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 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 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 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 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 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 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 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 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 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 为祖国多一份贡献, 延伸到爱班爱校上, 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 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 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 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 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立、自尊意识, 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 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 (叙事) 、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 (叙事) 、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 (论文) 等具体活动的开展, 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 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 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 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 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 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 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 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 成功的案例, 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 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 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 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现任我校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 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 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 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 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 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 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 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 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 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 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 主要研究成员。

(1) 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 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2) 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3) 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调查等工作。

(4) 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 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 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 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 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篇3

一、引言

理想是个体奋斗的动力与最高追求。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有所向往的远景目标和人生追求。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发展的同时,一些人对理想的追求变得功利,变得模糊,这种让人忧心的改变也在悄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一些小学生互相不是比学习,而是热衷于“拼爹”,比物质比享受。如何帮助小学生确立远大而积极的理想,指导学生把理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值得我们教育界深思。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者从前期研究所使用的成熟问卷中摘选了部分项目,同时自行编制了部分项目,构成了本次调查研究的问卷。

本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高年级学生理想内容的调查,共2个项目。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产生原因的调查,共计2个项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了我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各50人,合计200人,共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5份。

三、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的理想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

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总体的理想乐观、积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受调查的学生表示会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险阻,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小学生的理想大多是生活、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思考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高段学生的理想,更多地围绕自身发展,如长大后自己想成为什么职业的人,长大后怎么改变现在生活环境等。由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与确立,导致社会理想层面的思考比较少。

(三)小学生理想职业特征明显,比例显著

根据调查,男生的职业理想前三位是:大老板、大明星、科学家;女生的职业理想前三位是大明星、女富婆、教师。想当农民、个体户、工人的比例很小。

学生之所以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

1.性别差异。

2.家庭社会背景。

3.兴趣爱好。

(四)小学生的理想功利化、娱乐化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想成为歌星、体育明星、大老板等的人数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60%,功利性、娱乐性较强。笔者对比了90年代学生和现在孩子理想树立的情况,发现如今的孩子想成为科学家的比例减少了将近20%,而想成为大老板的人数上升了30%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与家长的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接触媒介广,课外知识的摄取途径多,各自在成长过程中树立的理想受娱乐媒体的传播影响大。

四、建议

(一)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活动,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教育牵引越早越好,作为教育者要尽早在孩子的内心装上理想的“发动机”。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理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中。充分利用班队课和各种阵地,如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进行教育。

针对学生脑子里理想前途的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展“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理想。针对学生都围绕“个人理想”的现状,开展“假如人人为自己”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将会造成集体和社会的损失,结果对己也不利。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树立健康的理想。

(二)加强榜样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远。所以,采用榜样教育法不但要形象具体,而且要注意个性差异。对道德楷模的学习也是大有必要的。

(三)正确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想当娱乐界明星的人数很多,一方面说明学生有被人追捧、被人认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小学生对物质和金钱的崇拜。因此,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的理念必须得到加强。深入宣传和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创业的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育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应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肯做小事的人,难以成就大事业。让学生明白实现明天的理想要与今天的学习、锻炼相结合起来。

(四)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缺少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功利主义现象较多。“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论调比比皆是,国民素质亟待提高,媒体、整个大环境应该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对公民进行必要的理想教育。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根据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要设计媒介内容并重点考虑如何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正能量资源。适当可考虑节目分层设置。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地家校合作,畅通家校渠道,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共同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五、结语

大学生实践教育报告 篇4

7月13日早上,我早早起床,准备去乡下旅行。我总是期待着遇见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收获知识和快乐……我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这次xxxx中学为支教做了很大的准备。每个团队成员将向当地学生展示自己的家政技能和专业,并教会他们良好的技能和实践知识。这将是这次最有意义的事情。

来到xx中学的第一天,我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升旗仪式。然后,我们一个个向本地同学介绍自己,重点介绍自己的特长。这是为了让学生对我们感兴趣。之后,我们会更容易交到朋友。

自我介绍后,我们带着旅行来到宿舍,打扫宿舍,自己铺床。我们是10个人的宿舍。住宿一般。虽然没有风扇,但也不太热,因为它在山里,周围有很多大树,吸走了很多热空气。宿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房。这样,生活方便多了。

第二天,我们开始正式上课。我们以前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现在换了角色,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在平台上授课。感觉真的很新鲜,但同时又有点压力——担心他们说不好。

这次我是来教音乐的。下午安排上课,连续两节,两个下午。这两天的音乐课,三个老师一起上,每个老师讲的内容都不一样。我想教的是简单音乐的知识,另外两个同学分别教声乐演唱和鼓乐。上课前,我们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的特殊技能。我吹葫芦丝,一边吹一边用眼睛和他们交流。他们都认真听和看。

节目结束后,我们开始上课。首先我会给同学们讲乐理知识。我给他们讲了最基本的记谱法知识,比如音阶、音符、休止符、符号的简单介绍。我说音阶的时候,他们还能听懂。当我深入谈论音符时,大多数学生不太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因为没有音乐基础。我让他们站起来试着唱,发现他们错了或者不会唱,才知道他们没有吸收我说的话。

但让我开心和感动的是,他们虽然听不懂,但还是认真听,尽力听我说。这让学生感到对老师的尊重。教学虽然没有成功的喜悦,但站在讲台上却有喜悦和快乐。

总结一下自己工作的不足:一是缺乏积极的态度,讲课前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他们的音乐基础。其次是最重要的不足:缺乏表达,你所知道的知识没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觉得很难,对听力失去兴趣。还是那句话,准备不够,可以准备一些小游戏,穿插在讲课中,增加课堂趣味性。最后,我缺乏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音乐知识。

从这次演讲中,我意识到做老师很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更难。老师不仅要课前备课,还要灵活。他们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对课程进行一些调整,不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如果当时准备的游戏多一点,我就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游戏,这样学生就不用那么认真听讲了。

无论如何,在另外两个队友的配合下,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最让我开心的是,我终于实现了小时候当老师的梦想。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面对着学生讲课的快乐心情。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回到大学,坐在教室里,听课会更认真,因为我知道,这是讲台上的老师最期待的尊重。

没课的时候去听其他组员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是讲课的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综艺主持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班里同学分组,全班是一个pk先答题,决出胜者。数学,语文,英语课的队友可以让课堂气氛这么活跃。当我听这些课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兴奋和激动,我一起加入到课堂气氛中。听完课,我对学生的机智和灵活感到惊讶,对讲师创新的教学方法印象深刻。

事实上,我们只能在课堂上了解一些学生的反应能力或知识水平。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一个学生,想知道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我们真的需要注意。在业余时间敞开心扉和他们交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老师想和学生交朋友,想了解学生,想帮学生解决问题,只要有“诚意”就不难。我们队里的人都很喜欢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想给他们最大的帮助,给他们最多的知识。我们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所以我们赢得了学生的爱。他们心中的小秘密或者生活中的烦恼都会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能给他们建议或者帮助。他们遇到的困难,比如和朋友相处不愉快,不理解父母,早恋,成绩下降等。我们大学生在中学就遇到过这些问题。我们给他们建议,像大哥大姐一样帮他们找解决方案。

这和讲台上教学不一样。讲台上的课都准备好了,演讲前准备好了好的草稿。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我们应该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中吸取经验和方法来告诉他们。怎么说,怎么表达也很重要。这就是大学老师通常强调大学生要学习的“沟通能力”。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篇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篇6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一、调研背景

学校: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1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问题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等。对这些改革和法规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执行情况、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支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真实现状的了解,成为本次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二、调研形式及过程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选取了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我的家乡阜南县农村家庭作为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对象。调研的形式将学校走访,农民家庭走访和地方村级干部访谈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走访和村级干部访谈对教育改革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通过农民家庭走访并结合村干部的访谈对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学龄儿童受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整体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教育观念,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在走访的近40户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通过送子女读书来改变家庭现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有的指望孩子能上大学到城市工作,还有的则简单明了,能解决孩子以后问题即可,等等。但是,有一些家庭则因为经济原因明确表示只要孩子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也有一位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

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意味着希望。在金钟镇与金钟文学社杨引丛社长和斜坡希望小学侯新民校长的座谈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希望。两位杰出的当代青年,都选择了从思想意识上来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三、教育现状

围绕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前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切实保障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我所走访的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获得了全免费教育,同时为了保障“两基”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经费制度的改革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当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村社干部的认可。目前小学的书本费在40元以内,初中的书本费也不超过70元。在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子女受教育问题看成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的也表示一定会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在方面也是同样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办学条件方面

多年来,教育投资偏重于城镇,对农村教育投资几乎为零。目前各乡镇不同程度仍存在危房,教学仪器、设备、器材缺乏陈旧,食宿条件更是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农村有一部分教师于上世纪90年代由原来民办转为公办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另外,近几年农村年轻教师不断调入城镇(主要原因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滞后、学校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乡级财政发放工资,使教师思想不稳定,大批涌入城镇),且新鲜血液没有及时注入(从2003年以后农村学校没有分入年轻教师),目前农村一线教师师均年龄47.2周岁,个别学区如沙尔沁乡、三两区域服务中心教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老龄化已十分突出,大部分教师教法死板、知识陈旧、管理松散,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英语及小三门(英、体、美)科目专任教师严重缺乏,素质教育在农村发展滞后。各个乡镇都不同数量的外聘社会上稍懂一些相关知识的、没有理论知识和教师任用资格的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3、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且不安心工作。受历史原因,现农村有很大部分教师为原民办教师转证上岗,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相关偏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工作。而且大都在村里搞种养殖业,不能安心工作。

(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与乡镇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权、利不统一,教育局行使管理权、人事权、财权,乡镇仅承担发工资义务(乡镇财政预算中根本就没有教育投资预算),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

2、专任教师数与行政辅教人员数比例不合理(比例为5.6:1)。尤其学区机构雍肿,加之选任干部综合素质偏低、职数多,不仅不便于工作,不好团结,且加大了办公经费开支。

3、学区、学校自身管理不到位,各种制度不健全,奖罚激励机制没有形成。

(四)教育教学秩序方面

生源不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混乱。好多学生都到县城读书,农村学校生源少,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城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乡村学校却保证不了充足的生源。

(五)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乡村小学段学生外出就读,脱离家长监护管理,荒废学业偏多。据调研统计,有70%以上学生学业荒废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提升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各乡镇、区域服务中心人口、学龄儿童、地域特点、交通条件、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校点进行合理的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1、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旗财政统一发放。

2、投资改善农村小学的食宿条件,修缮、新建校舍,完善教学器材、仪器、设备、办公条件。

3、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

(三)充实年青教师,合理安置好老龄教师。

基于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问题及原因,建议制定五年规划,培养、招聘充足的年青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要采用协议合同制,并限制五年内不准转岗或流动,促使五年内师均年龄达到35周岁以下的目标。严格招聘条件,尤其杜绝学历不合格、非师范类学生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建议对现有老龄化教师实行(男:55岁,女:50岁)转岗、进修或退养制度。

(四)明确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职能。

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实行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要在校长聘用、教师流动等问题共同协商认定。要完善校长竞聘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人才谋取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五)整治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建议小学校点收缩后,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开办幼儿园,以保证农村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 篇7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一) 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 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 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 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而且应该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降临而萌发的创业教育, 正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而且已经延伸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

(二)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看, 它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孤立的进行, 不但不排斥专业教育, 而且必须更深入更紧密地依赖专业教育, 有利于解决创业教育“华而不实”的现实难题。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 创业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专业教育的单一模式, 带动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使之更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变革的步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起点, 也是创业教育的动力源泉。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及预测变化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这种培养不可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的存在。一个人所学的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 而这种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 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或许能给人们启示。

(一)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主要思路

地处南宁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校不是在原有学校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体系之外再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 也不是仅仅通过开设几门有限的课程、组织几次有限的竞赛活动、举办几场有限的讲座的创业教育, 而是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高职院校外向型商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平台, 依托大学生创业园, 将创业能力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将创业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将专业实训项目融入企业创业活动, 将教学过程融入商务实战, 将教学课堂融入工作场所, 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 凸显了商务人才培养要求, 突出了应用人才培养特色。

(二)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体措施

1.建设一个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平台——大学生创业园。2010年, 学院在校园内投资200多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园区分为国际商贸和国内商贸两大区域共43个办公及经营场所。经科学规划论证, 将其建成了“实训+实战+实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该园区的主要功能:一是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 按照“引导——孵化——高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雏鹰计划”三大步骤, 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并进行企业管理及市场开拓, 目前该园共有38家企业实体, 全部由我院毕业生或在校生创办;二是接纳学生进行实训实践,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 开展经营活动,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战平台, 每年接纳1000人次以上的学生进行实训实习;三是以“创业带就业”, 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接纳大学生就业, 目前已接纳约300人就业;四是以大学生创业园为桥梁, 建立与校外企业的合作通道, 使校企合作从校内向校外更广范围和领域拓展与延伸。

2.确定“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根据经贸类专业特点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 学院将培养“服务型、经营型、创业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身心健康、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 适应外经贸行业、涉外部门以及其他经济贸易部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能力, 要求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 了解社会行业创业形势, 而且要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具备创业本领。

3.设置“必修+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学院专门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列为各专业必修课, 12学时, 计1学分。2011年增设《创业实务》 (选修) 课程, 32学时, 2学分。通过架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组合, 实现普遍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 激发创业热情与掌握创业技能相结合, 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组织教师编写出版了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篇) 》, 用于创业教育教学;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2009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4.构建“双能融通 (技能+智能) , 双证结合 (毕业证+资格证) ”的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创业园经商实践的特点及要求, 学院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 充分考虑一线工作岗位技能、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提升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 设置技能与智能并重、毕业证与资格证并举的课程体系。2009年, 学院选择国际商务、商务英语、会计 (涉外会计方向) 、物流管理、涉外旅游、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 重新构建包括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5.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院引进入园公司的“企业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范、工作岗位职责、经营典型案例、企业文化环境”, 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操作;应用外语系依托入园企业进行“综合英语职场化”改革, 以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 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流通系以大学生创业园的营销活动为平台, 组织学生现场实训,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学练结合, 工学交替。各专业推广“现场教学”、“分段教学”, 将学生带到大学生创业园企业工作现场, 进行实地教学, 实现教学课堂与工作环境的零距离,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零距离, 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

6.建立“能力本位, 多元评价, 形式灵活”的考评模式。一是从注重终端性考评向注重过程性考评转化, 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从60%-70%下降到40%-50%;二是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 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三是开展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改革, 学院出台了《关于学分奖励的办法》, 考取职业资格证、参加技能比赛获奖可免考相关课程, 直接获得相应学分;四是推广以完成项目、设计作品等形式代替笔试, 如:《网页设计与Web开发基础》课程以设计网页完成考核,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撰写企业营销方案为考核形式, 《报关与报检实务》课程以完成通关方案为考核形式, 等等;五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 特别是企业对学生实训课程的考核占比80%;六是改革毕业考核形式, 2010年取消了毕业论文, 用市场调研报告、项目论证报告、创业企划书等等形式进行考核。

7.设置大学生创业管理组织, 为经商实践提供组织保障。大学生创业园每年召开创业点子收集和论证会, 筛选出一批创业前景好、可操作性强的创业点子与项目, 通过报纸等形式向学生发布, 供学生参考和选择, 为学生开展创业实战出谋划策。另外, 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设主任及干事各一名。该中心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及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 提供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负责指导大学生创业协会开展各种创业指导及开展的创业沙龙、讲座等。

(三) 特色与创新

1.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企业经营过程, 教学内容与经营任务对接, 教学课堂与经营场所统一, 教学过程与经营过程一致, 实训成绩与经营业绩挂钩;通过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共享。大学生创业园38家“校中企”, 全是由学院毕业生或在校生创办, 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学院利用企业的师资、案例、实践机会等, 企业利用学院的技术、人才、场地等, 并通过教学活动与经营活动的融合, 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互通共享。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学院倡导“产业文化进学校, 行业文化进专业, 企业文化进课堂”, 通过大学生创业园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建设是以高职校园文化为主体, 在办学过程中, 主动选择、引进、吸收, 以及内化企业文化的相关元素, 创新、充实从而优化高职校园文化结构, 形成文化上的融合与创新。

(四) 实践成果

1.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高职院校外向型商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带动了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建设, 取得了显著效果。2009年以来, 学院获得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 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专业6个, 国家精品课程2门, 省级精品课程7门,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 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学院2009年荣获“广西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

2.提高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参加省级、全国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 “双证”获取率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院连续九年荣获“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比5%以上, 从2009年至2012年, 共有超过300人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培养出一批创业典型, 2009级会计 (涉外会计方向) 专业学生林举璐创办了南宁知无涯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2008级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夏燕康, 在大三时就创办南宁市恒诚会计服务有限公司;2006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段宏创办广西南宁舜天雅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2009级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丘波创办广西南宁开拓者贸易有限公司, 等等。

3.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学院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成为微型企业的孵化器、人才培养的实验田、办学特色的展示窗、校企合作的示范园、创业教育的推广站。在创业基地运作过程中, 实施“引导——孵化——高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雏鹰计划”, 指导学生创办微型企业48家, 帮助毕业生钟朝源创办的南宁市庆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夏燕康创办的南宁市恒诚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获得政府的扶助资金, 进入南宁市“国家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基地”。2011年8月学院被确定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广西高校两个基地之一) 。

4.彰显办学特色, 学院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高职院校外向型商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推进了教学建设与改革,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凸显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 增强了学院的社会吸引力, 形成了“进口旺, 出口俏”的良好局面, 极大地促进了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2009年以来, 学院专业从25个发展到42个, 在校生规模从4800人发展到8200人, 办学规模迈上新台阶。学院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成为广西经贸类高职院校的排头兵。

三、结语

总之,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外在需要社会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其从求职者向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 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促进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6) .

浅析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调查法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调查法

一、调查法介绍

(一)实践教学的状况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带学生到企业或外面参观的活动,通常教师在课堂说:“组织你们去校外一家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流程情况。”学生听了后会感到很高兴。来到企业后,企业领导会向各位同学就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产值及人员等内容作简短介绍。在此过程中,有半数学生根本就没有专心听介绍的相关内容,现场通常会闹哄哄的,学生也可能提一些问题。然后,就开始参观生产现场。参观过程中,企业人员具体介绍,教师会认真听,也会感兴趣,在教师周围也会有三五个学生在听,多数学生只是走马观花。教师在接下来上课时会提及这次参观情况。这类活动很难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就失去了教学意义。

(二)调查法的发展背景

调查法在欧洲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一项教育基本原则是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自有调查法出现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现出这一原则。德国的教育家认为:学生学习须能独立地调查、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学生不能单单接受现成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其独立性体现在个体生活或工作中的独立思考、行为或活动等方面,这种独立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就应为通过学生的独立活动来培养其独立能力。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其独立完成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调查法的归类与定义

教育教学方法的分析,通常有两种分类,一种为宏观层面的方法,另一种是微观层面的方法。宏观层面的方法是指时间跨度较大、有着系统构成的一类方法。调查法可以归为宏观层面的方法类。调查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调查计划,由学生独立实施的一种“贴近现实”的活动,它包括信息搜集、积累经验和训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独立搜集和整理不同来源的信息。调查法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对事实情况、经验和行为方式进行有计划的研究。调查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走近现实,在独立组织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现实的能力。

(四)调查法的特征

1.现实性。即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够直接体验、经历与感受。而学校的课堂教学通常进行的是符号形式的信息载体,而这些途径只能在脑海中有个大致的认识,其认识没有在现实中直接体验为基础,因此,难以取代现场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实践、实习,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状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就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现实的真实状况的重要性。通过实际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所教内容就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也更清楚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就更强,因而更易于找到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

2.互动性。即参加调查活动的人具有很多互动的机会,比如:学生、教师以及调查场所人员之间需要进行很多的交流活动,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并要作出反应。互动性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制订调查计划时,要进行交流对话、提问题;获取调查地点的信息过程中;调查后的评价活动。

3.计划性。即调查活动要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计划基础之上。调查不是随机提出来的,调查活动一定要事先进行系统的精心准备和计划,否则难以实现调查目标。另外,参加调查的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工作方法或技能,这对于调查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

(五)调查法所体现的教学原则

1.发现学习。学生通过调查法能独立了解客观现实,并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获取新知识,这样的学习行为实质上就是一项研究活动。因此,学生对外界的这种深入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2.独立自主的学习和主观导向。学生须独立地对整个调查活动进行深入计划、实施和评价。这就体现了主观性原则,因为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并要负起责任。学习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而不是他人。

3.社会学习。在调查的各个环节上,学生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在进行准备时,学生之间要沟通和交流,各人还要确定自己的实施及评估任务。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与陌生人进行面谈并对所谈内容做出评判。最后,还需向小组展示调查结果。这种形式的社会学习是学生与社会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

4.方法学习和过程导向。调查也是为了知识的学习,但这种知识与调查本身密切相关,它属于经验型的知识,通常要通过认知活动才能掌握。重要的是,调查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在方法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学生应具有方法能力。

5.行动导向。这项调查法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其实施步骤有着行动的系统性,它体现了手脑并用的特点,不仅要求有精神和思想准备而且还要付诸有创造性的行动并要呈现调查结果。

6.跨学科的学习。调查法展现的不是某一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而是现实状况与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来进行的学习打破了教学领域间的界限,它同时涉及了技术、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学习内容。此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而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理念。

(六)调查法的优缺点

调查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独立学习,不是去理解确定的步骤或结果;在独立组织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现实;对现实进行调查既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整理材料而是通过实物、个体表现和情境化的主题领域来学习。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容易出现学生因为大量的印象而偏离调查主题的局面,调查并不能自动提供正确的认识,对调查对象的准备不足。

二、调查法的实践应用

(一)调查法中的师生活动

教师的工作是要依据课程的需要来设定调查主题,确定调查的目标是不是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分析调查活动是否能反映教学内容的要求。在调查法实施中,学生的活动要大大多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所做工作涉及:在教师帮助下制订调查计划,建立与调查地点相关人员的联系,围绕调查主题搜集必要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评价,对调查成果进行展示。

(二)调查法的五个实施步骤

调查活动有5个方面的步骤或阶段:准备、计划、执行或实施、评价及汇报、反馈。调查活动的重心体现在学生身上,而且除了准备阶段外,后面4个阶段方面的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1.准备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涉及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地点的联系等工作。调查地点应由教师来确定。

2.计划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来制订整个调查活动的计划。计划的开始,要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要调查什么内容、对什么方面感兴趣,并要确定调查重点。

3.实施阶段。计划做好后,就到了第三阶段:实施阶段。对企业实施调查,学生、教师与企业负责人见面,做简单介绍,可以回答一些问题。然后就以小组形式实施调查活动,各组是独立进行调查工作。调查工作结束时,学生与企业负责人交流。

4.评估阶段。对所收集的资料或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评价,也是小组活动,对材料加工、提炼,要分析调查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反馈阶段。教师会针对整个调查活动过程做总体上的评价和分析,主要的内容包括:目标是否实现,时间计划是否有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等,还可以为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洪波,王红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27-28.

上一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翻译下一篇:作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