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报告在实践中学习

2024-06-30

述职报告在实践中学习(通用12篇)

述职报告在实践中学习 篇1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

——2009-2010学年度个人述职报告

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周丽

时间恍若白驹过隙,一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从事行政工作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更是挑战,自从担任德育办副主任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是为大家服务的,我应该努力去工作,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由于这一年我的工作分成了在本部和壹街区校区两个地方,因此我的述职报告分成两个部分:

一、初生牛犊,小试牛刀

2009年2月至6月,我在本部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的担任3年级语文老师和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这半学期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

1、成立了学校的第一支学校礼仪队,并健全礼仪队的制度和章程,学校礼仪队成立以后,这支出色的队伍成功的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重要人士参观我校的活动,比如澳门检查团一行、袁贵仁一行、贺国强到我校视察等,这个礼仪队的成立被王校长表扬为他所看到过的北街小学最好的、最优秀、最出色的一支礼仪队伍。

2、成立了学校的“快乐精灵”校园广播站,

述职报告在实践中学习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自主学习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价值观认为, 教育是为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在幼儿期, 如果幼儿学会了学习, 获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 并不断探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幼儿的学习应该是探究性学习, 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注重让幼儿学会在探究过程中学习, 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作为一名教师, 我总是不自觉地对比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 反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常自问:“我该给幼儿一个怎样的童年? 我现在的教学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通过多年教学工作, 我认为应该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 哪怕是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学会真正的学习。

“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 、实验、记录、分析”。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八章“火箭人”中, 雷夫谈到了他的继女卡琳去听他的一节自然课, 雷夫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一节自然课, 却被卡琳批判为“这大概是我听到的最糟糕的自然课了! ”, 原因在于, 雷夫是拿着书本和学生上完了一节自然课, 没有实践与操作, 没有观察与记录。卡琳提出:孩子们上自然课的时候应该放下书本, 拿起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

通过这段内容的启发, 我在科学活动中, 更注重孩子的操作和实践。比如在科学活动“哪些东西会滚”中, 我通过三次操作, 让幼儿自己猜测、尝试、实践与记录。幼儿通过操作, 不用老师说太多理论, 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要点, 并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快乐。在这次区域材料的制作中, 我特别注意提供给孩子们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材料, 比如:颜色的变化。我提供红、黄、蓝三种颜色, 却要求孩子画出绿色的树、紫色的茄子、橙色的橘子, 孩子们通过不断尝试, 发现了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其他颜色, 这一发现让他们兴奋不已。在孩子的眼中, 这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在我的眼中, 孩子们不断尝试调色、拿起杯子仔细端详变化、边看自己的操作成果边进行记录……这样专注投入的每一步都让我感动不已。

“失败是好事”。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八章中 , 有一段写一群特许学校的教师到56号教室访问, 而那天的活动是孩子们在自己制作火箭, 在制作的过程中, 总是有一些孩子会失败, 看到这些失败, 那些来访问的老师会指导他们正确的操作方式, 于是雷夫不得不制止他们。我特别欣赏雷夫与访客的对话, 特别是雷夫的最后一句话:“他们接下来就得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他们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个? ”科学家整天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失败, 再重新改进, 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承受失败呢?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 都是教师教给他们正确的操作方法, 而不是经过自己的探究, 那么如何创新?

在这次区域 活动中 , 我在益智 区投放了 “吹泡泡”的 材料, 有盐、糖、洗衣粉、洗洁精四种原材料, 让幼儿自己尝试调制“泡泡水”, 并吹出泡泡。这样的操作是幼儿最感兴趣的, 活动刚开始, 选择益智区的洋洋和睿睿等4名幼儿就直奔“吹泡泡”操作地。只见洋洋先用糖加水后吹泡泡, 可是怎么也吹不出来, 然后在睿睿的提醒下, 换了洗洁精调制泡泡水, 但还是不成功, 我在旁边看着他笨拙地操作着, 差一点将杯子打翻但还是失败, 几次操作下来, 洋洋看着别人能吹出泡泡而自己却不能, 有些着急了。他跑过来找我帮忙:“老师, 这个不会, 帮帮我。”以往, 我可能会帮助他完成, 因为洋洋是我们班操作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但是一句话在我耳边闪现:“失败是好事。”“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于是我坚定地告诉他:“洋洋最聪明了, 自己再去试试, 洗洁精从少慢慢加多, 你多试几次。”于是洋洋不停尝试, 换了好几个杯子, 在活动快结束时, 洋洋兴奋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 你看, 泡泡。”只见他用吸管吹出了一个极小的泡泡, 并很快从吸管上滚落下去, 但洋洋兴奋的涨红的小脸却是那么生动我想这种通过自己探究, 并在无数次失败后的成功, 才会让洋洋如此高兴。如果我在刚开始就帮助他完成了实验, 洋洋就一定不会有这么多的喜悦, 更失去了自己多次尝试和总结经验的机会。

当然, 实践方法很多, 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 也可以是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 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实践, 教师都要做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 自己经历, 只有亲自经历的失败才能总结出经验, 只有付出努力后的成功, 才会格外喜悦。实践, 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实践, 是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实践, 是培养和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 它充实了教学内容, 活跃了教学气氛, 拓宽了社会视野;实践, 更是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在实践中学习 篇3

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他们也在权衡,到底是继续学业呢,还是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投身商业社会。另外很多人想知道,当我也在为学业而痛苦挣扎的时候,怎么还能创业成功,并最终让别人认真地看待我的创业者身份。

回首过去,我认为,往往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身上,都不具备一个好的企业家应有的品质—比如无限的精力、天生的好奇心,以及执拗的个性。所以你看到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和商业领袖在常规教育上都遇到了困难,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常他们在班里碰到的挫折都源于没有耐心:这些优秀的企业家渴望到外面去创业,这让他们放弃了高中或者大学的学业,去追随他们的梦想。比如,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16岁就辍学,创立了自己的动画公司。而19世纪伟大的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航运大亨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在创业之前,都没有接受或者接受了很少的正规教育。包括卡内基和20世纪的实业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内的一些企业家出身都很贫寒,创业之初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更别说完成学业了。

还有更近的例子,零售业企业家菲利浦·格林(Philip Green)和约翰·考德维尔(John Caudwell)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高中去创业,最后在英国获得了财富。在技术行业,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都从大学辍学创办公司,并最终尝到了尽早开始创业的甜头。

创业者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有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才能。这让他们可以发现市场上的重要空白,或者发现可以服务于特定顾客的新需求。但这种能力常常会让刚刚起步的创业者去反抗传统教育中的常规性问题。

我也不例外。在之前的专栏里我也写过,自己的成绩不好。我一直在打破规则、顶撞有关部门,而且我喜欢挑战大家“一直以来”做事的方式。我的好奇心常常让我和老师之间发生不愉快。

但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不只是态度—我还有阅读障碍。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被诊断出这种学习障碍,但却常常被认为是懒,或者学习能力差。在学校,别人认为我学东西很慢,实际上我一直在努力跟上。一开始,我把精力花在体育运动上,后来受伤之后,我也曾投资创业,但没能成功。

不过阅读障碍却从来没有成为我的劣势—事实上它在生意上给了我很大的优势,因为我可以找到看待问题和挑战的不同角度,这常常让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解决方案。比如,我一直不喜欢讲术语,而且我会被冗长的计划书弄糊涂,所以在维珍初创的时候,我会问一些别人不会问的简单问题。多年下来,问简单问题和努力回答这些问题,成为了维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当我是个年轻的学生时,躁动和好奇心促使我在15岁时就创办了《学生》杂志。运营这本杂志实际上也是一场创业教育—我学到了有效地创建团队、售卖广告、创造内容和推广产品。我是自己的老板,尝试新东西从来不需要别人的许可,如果我做错了,也不会害怕上级对我发脾气。

述职报告在实践中学习 篇4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使许多因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读书的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试点的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依据“

研究性”学习理论,结合远程开放教育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及《英语教学法》课程特点,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作了基本概括。“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合实际、与当前英语课程标准改革相适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开放教学与学习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方式

一、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培养目标与《英语课程标准》

远程开放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特点,这就是学生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自主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完成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

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现代英语教学策略,能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能致力于“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的新型教师。《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观,其目标设计方式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样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关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的观念和认识,更新关于教师角色的认识,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又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知识技能、教学实践等进行反思,对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需要、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进行分析,对任务型活动与教学环境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展开研究……总之,要求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二、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索与设计

目前国际上对研究性学习有两种解释: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方法。其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无论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方法来看待,还是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实质这都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个人探索和个人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研究、探索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对于课程教学来说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研究性教学方案的设计。《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第三学年教师职业培训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为其自身的发展打下应有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应有的相关专业知识。教材在适当介绍理论的同时,将侧重点放在语言及语言知识的实际课堂教学上,同时不受某一家理论的限制,但求实用有效。该课程教材的另一特点就是自主性很强,教材设计了大量的“tasks”,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tasks”的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理论从事课堂教学。

为了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贯彻自主学习的主体思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01春和01秋两届英语本科学生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根据“教学法”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基于任务”的特点,首先,对教学法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

1.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

《英语教学法》(上、下)分11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教学法简史、教学法的发展、课程和大纲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类教学的操作。要求的学习总课时为110-120学时。由于该课程是省开(统服)课,学期末要进行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包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理论部分——以集中面授辅导和网上、E-Mail讨论为主。(2)教学操作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

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利用教学理论和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面授课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以介绍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讨论为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采用课程实施方案中建议的反思性合作

教学模式(ReflectiveoperativeAroach),操作步骤如下:

(1)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指在课堂教学之前,由学生首先自学教材,可做如下要求:(a)学生首先概括所阅读章节的理论要点;(b)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理论的理解;(c)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d)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教案,如一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活动,一篇对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假设问题的处理方式等等。

(2)脑激励(Braitorming)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信息共享以及丰富知识,观点交流以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的理解,完善其知识系统。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主要操作如下:(a)自我陈述:由学生面向全班同学陈述所学章节主要内容;(b)问题展示:学生展示自己难以理解或有争议之处;(c)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3-4人小组,合作解决所提出问题;(d)信息反馈: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解答;(e)归纳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与讨论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3)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适合问题的解决:(a)小组信息共享与讨论: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与所学章节相关的材料(各显神通补充教材信息量),然后在小组内共享自己收集的材料,概括归纳;或在小组范围内介绍自己对课前教师布置的自学tasks的完成情况(如自己对一段阅读材料所设计的读前活动)等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操作方式;(b)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共享材料,其它小组在第一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增补;或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操作方式,然后班内讨论,分析每一小组操作方式所反映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选出比较好的操作方式;(c)综合归纳:教师将学生汇报材料总结归纳,并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关链接,适当增加信息内容。

对于教材中教学具体操作部分,则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1)自由选择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水平,进行课题选择。学习课题可以是某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或教学中某一问题的探讨等。完成形式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2)自主研究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所选课题进行信息搜索、分析、整合、论证并进行教学实践,信息反馈。辅导教师主要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必要时集中讨论,解决问题。

(3)完成论文或方案。

(4)课题成果展示交流。最后进行集中课题成果展示交流。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参与对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

(5)评价。评价形式为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总评结果记入形考成绩。

三、“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学习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所以,不仅要有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更需要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要真正把电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实践研究能力的人才,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自主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而又充分地利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将专业与职业相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型的远程学习。因此,在此教学模式实践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1.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教学资源相结合(1)利用多媒体,精心组合各种信息资源。设计研究性教案,通过超级链接将动画、录像、课件、教案、网上教学论坛等各种信息资源精心组合。(2)建议并鼓励阅读相关的辅助材料,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研社出版的成套的英语教学和研究类图书,很多国内外刊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充相关理论知识,也可以提供一些教学研究方法。(3)将学生的教学创新成果(包括制作的小课件,创新课堂活动设计,发表的论文等)分类存档,上网,组成新的、活的教学信息资源,展示给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2.学习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促进

《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由于电大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大多都在教学第一线,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承担着新课标实施后的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任务,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急需了解并付诸于实践,使教学理论的实施有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鉴于此,(1)鼓励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活用于教学实践,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寻找差距。(2)鼓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新的教育思想融于教学创新之中。

3.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新课标实施后,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而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展示自己的才华,探索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每一位学生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教学行为研究纳入自己的学习日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所学教学理论设计合理的解决方式,既进行了课程学习,进行了教学创新和相关课题研究,又为集中实践性环节项目设计做好了准备。

四、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的评价

经过一年对两届学生教学的实践,总体来说,比较成功,颇有收获。在学期末的成果展示中,学生的成果丰富多彩,有这么几个特点:(1)学生成果类型丰富多样。有优质课程设计实际操作录像带、课堂设计的小课件、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其中录像带2盘、课堂设计的小课件20个、研究论文3篇。(2)成果质量较高。有不少同学的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表彰或奖励。比例平均占到12.5。(3)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参与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有成就感。认识到有付出就有收获。成果展示成为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因而对这种学习方式抱有极大的热情。(4)学生“教”与“学”相长。学生们反映说,这种学习方式优化了学习过程,促进了他们教学创新与改革,刺激他们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持。使自己的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实践的模式是对的,既符合远程学习的要求,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能够让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操作性强,容易产生创新实践结果的一些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兼收并蓄教学改革成果,要付出大大超过课程规定课时的劳动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金发王国雄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中国远程教育,2003,(15):25.2、中央电大《英语教学法》实施方案

3、钟启泉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4、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5、左焕琪外语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在睡眠中学习 篇5

在睡眠中学习

182月17日,俄国化学家季米特里・门捷列夫在玩单人纸牌时打了一个盹.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解决了化学元素如何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组排列的问题.也许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觉醒来,昨天晚上还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突然间有了答案.这是为什么呢?睡眠是普遍存在于生命体的一种生理状态,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为何人们在早晨起来时更“聪明”和更“勤快”的原因.

作 者:王丹红 作者单位:刊 名:发明与创新英文刊名:INVENTION & INNOV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在游戏中学习写作 篇6

作文是衡量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写作也是一个难点,学生怕写、厌写现象普遍所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教、轻视学;重视成文的模式套路,轻视写作动机的激发;重视思想认识的高度,轻视情感意愿的表达等弊端。以至于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在游戏中写作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我感到这种方法不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观察,知道了怎样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下面我就《有趣的“拼句”游戏》一文,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唤醒学生体验,挖掘习作素材。

为了让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课上我首先领学生在教室里组织了一场别开声面的“拼句”游戏,目的是通过玩游戏,感受真实的过程,从游戏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游戏前提出观察要求,要学生注意观察游戏的全过程及游戏时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观察做游戏时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等,观察他们不同的表现同时揣摩他们的心理,再看看围观的同学们在做什么呢?他们的神态、动作有什么不相同。

二、抓住活动的精彩瞬间,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孩子们灵感被激活的那一刻,学生的写作热情被点燃,纷纷想表述自己想法时,让孩子们当场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写作,使学生的写作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三、变换评改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

评改作文是很好的教学阵地,学生辛辛苦苦地写好作文之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可。这是一个最热闹、感情碰撞最激烈、作文技巧提升最快的环节。所以要抓住契机,变换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关于评价我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做的:

1.自我评价,欣赏自己。

为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写好作文后,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在修改中体验成功的过程,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2.学生互评,取长补短。

通过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全班评价,培养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同时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多种互动对话中,学生能够取他人之精华,补自己之不足。

3.教师评价,提高能力。

学生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作文中出现不足在所难免。为此,我又把同学们的习作在班上讲评,讲评时采用“评”“讲”结合,以“评”带“讲”的形式,高度地评价学生写作的成功之处,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即增强了写作信心,又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做法会在培养写作兴趣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

述职报告在实践中学习 篇7

一、抓住主线, 直面语言, 实施长文短教

我在复习导入、再现“险”况后, 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默读课文, 划出船长发出的命令, 联系上下文看看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 读一读船长的命令, 能从中读出什么?

本堂课设计的教学主线是“船长的三次命令”, 通过研读“三次命令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感知事态的发展, 通过品读“三次命令”即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在各个情境中直接和语言对话, 实现语言向意义的转换。 如船长的第二次命令是一段很有个性的对话, 在这里抽取一词、一句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 才能感受其力量, 体味其情感。 所以, 设计的意图除了读还是读, 让学生在语言整体中把握意义, 通过这样的“在文本核心价值下的教学主线串起的几个教学板块”进行教材的取舍、增减和整合, 实行长文短教。

二、解疑答惑, 突破重点, 品读人物形象

在关注船长的三次命令的同时, 我没有忽视对人物形象有提升作用的句段的品析。 如课文的第30小节中的重点句子:“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船长为什么被称为一名英雄? 这是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疑问点和兴趣点。 针对这一问题, 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师读第29小节。 孩子们读到这儿,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么?

生:你为什么没有逃走呢?

生:你是船长, 应该会游泳啊, 怎么就死了呢?

生:“玛丽”号应该放小艇来救援, 为什么没有呢?

师:同学们问了这么多问题, 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现在你们就是船长, 再读读课文, 你会怎么解答呢?

生:我要逃走已经没有时间了, 小艇到不了我身边。

师:是的。 轮船下沉的时候会带起漩涡, 掀起巨浪, 小艇根本无法靠前。

生:六十个人都救出去了, 我已经没有牵挂了, 我还是陪我的轮船吧。

生:我和这只轮船生活了好几年, 他是我的朋友, 我不能让他一人沉浸大海, 我要陪伴他。

师:船长把船看成了自己的朋友。 其实, 他有没有机会逃生, 为什么不逃生,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最后走向死亡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 一个手势也没做, 就像一尊黑色的雕塑慢慢沉入大海! 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个别读, 齐读。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 一问, 二问, 三问船长, 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生:沉着。

生:果断。

生:镇定。

生:临危不惧。

……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 (板书)

师:让我们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出示最后一节)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让学生亲自探索思考, 在自主阅读中挖掘潜能, 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中, 然后一问、二问、三问船长,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清晰、深刻。 在学生细细品读了船长的命令、对船长的形象有初步的印象后, 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生呢? 他完全有获救的可能啊? 问题提出后, 学生再次研读课文, 终于感受到:在轮船即将沉没时, 哈尔威船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面对死亡的威胁, 他最终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 至此, 船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这样的处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品味, 唤醒主体, 升华人物品质

本课进入尾声时, 我设计想象练笔, 引导学生进入事件, 写出在场的一些人心中的想法。 课后听课者大多为学生的发言而啧啧称赞, 认为此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巧妙地让学生通过想象练笔情绪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让船长形象立于学生心中, 可谓一举两得。 但也有老师不这样认为, 认为很别扭:语文教学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心灵表白吗? 学生这样真正进入情境了吗? 还是在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套话和空话? 在跟进的课堂上, 我改为以“读”为主。

师: (音乐起) 正因为有了哈尔威这位经验丰富的好船长, 才使得船上的60人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们得救了。

生:读第29小节。

师: (出示哈尔威图像) 孩子们, 此时目睹着船长徐徐沉入大海的又何止是“玛丽”号巨轮上的人? 还有我们五十五个人。请把“人们”改成“我”, 读。

生:在音乐中再以多种形式读好这一段。

师:面对这样的船长, 你想把哪些词送给他? 学生讨论后小结: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很多时候, 我们习惯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 总认为语文的德育功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 局限于听说读写的内容, 如教材选文讲究文质兼美, 听说材料要有文化内涵, 要给人启迪。 其实那些被指涉为“工具性”的东西 (即听说读写进行的方式) 实际上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而且它们往往比前者起着更有力、更持久的教育作用。联系到上述教例, 学生的回答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话语呢? 惊魂未定, 庆幸自己死里逃生大概是多数游人此时心灵的真实写照, 毕竟, 生命是每个人最珍贵、最不想抛弃的东西。 面对死亡, 人的一切犹豫、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 唯有这样, 那些勇于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如“谭千秋”、“船长”等才显得高尚、高贵。 在学生幼小心灵还难以承受过多人生风雨的时候, 如此沉重的话题必然压得他们说出与年龄阶段不相符的话语, 说出迎合教师的话语。

汉语文讲究意境、留白, 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很多时候, 我们的感动往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课堂不是布道场, 当学生通过读书已经能感受到英雄、伟人的崇高时, 又何必让他们进行慷慨激昂状的表白呢? 最深沉的情感是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的, 不会被简单物化成几句口号, 毕竟, 我们更在乎的是学生以后的行为。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篇8

[关键词]语文 生活 实践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12

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语文的天地和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意义。

一、自主参与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是学生自主活动、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但很多情况下,班主任老师抢占着讲台,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不了,活动能力也相应的受到了限制。

如开学第一周的班会课上,我将40个学生分成五大组,每8人自由组合,再局部调整,并让每个学生写一份“自荐书”竞聘上岗,轮流当一个星期的班长。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如果“我是班干部”就要以班干部的职责来要求自己。学生每人写了一份简单的计划,写了自己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接下来,每周的班会课上,不再是教师“主宰”活动的内容,而是班干部充分发挥力量,自我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创造性地开展班会活动。

开学初,班干部还带领大家开展了“公益广告词表演”竞赛。幽默的广告词,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表演,逗得大家笑弯了腰。学生们自己策划,聘请评委,整个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走向生活”采访活动中,学生们自由组合,收集资料,了解采访对象,准备了一系列问题,成功地采访了分管教学的曹校长、分管后勤的朱老师,食堂负责人、厨师及点心师,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体会到了记者的辛苦,对学校的发展和管理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学生们还开展了故事会、读书札记交流、古诗表演、办小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但拓宽了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背景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了班队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和生活积累功能。

二、重视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活动,能为他们提供参与生活和认识生活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积累生活和驾驭生活的能力。我校每天都有兴趣活动时间,有奥数、美术、书法、科学、体育、手工等十多个兴趣小组。我不仅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兴趣活动,还请兴趣小组的负责老师配合,请他们为语文教学提供方便,让学生在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放松,达到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享受生活的丰富和充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指出:“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标本乐”活动就是由一张书签引发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节那天,一位学生送了我一张漂亮的枫叶书签,蓝底红叶。很多学生围着我问:书签是怎么做成的?为什么枫叶一到秋天就特别红?既然是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我就和他们一起翻阅资料。于是,学生们不仅知道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原理(跟叶子中含有的叶绿素、叶青素和叶黄素有关),还了解了更多关于叶子的形状、生长、功效等知识。这也促使学生产生了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的冲动。于是,在一次假日作业中,我指导学生采集自己喜欢的叶子,洗净,压平,制作成植物标本,并给它们起了动听的名字:“青春美少女”“烟鬼”“金色的童年”“幸运之神”……还附了简短的说明。这些标本都被拍成照片输入电脑并喷绘在展板上了。我还编印了一本《标本乐》小论文集,学生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其实,诸如此类的学科活动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思考,善于整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际新闻、家庭生活、日常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科活动的资源。

三、丰富校外活动

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广泛接触社会,主动接触生活,自觉参与实践,充分感受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1.听说训练

我校提倡学生每天收看至少半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用一两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提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一天的学习、最近学校发生的事情。

2.操作表演

生活中的聚光、热胀冷缩、种子发芽、简单的嫁接、磁铁性质、缓冲压力等现象或原理,都可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去体验,并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鸡蛋撞地球”活动中,学生积极探索,有的利用空气的阻力缓冲了鸡蛋下落的速度;有的进行包装,加上了海绵,将鸡蛋包裹得严严实实,从二楼扔下也安然无恙;有的则将鸡蛋安装在自制的降落伞上,让鸡蛋飘然而下。学生的经历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每当提及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时,他们总会眉飞色舞地谈起鸡蛋撞地球的活动。

3.调查劳动

考察周边环境、打扫菜市场、调查人口情况、了解本村的发展历史、慰问孤寡老人,这些社会活动都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假期,我会布置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走向生活。如让低年级学生去了解本村有多少居民,其中75岁~80岁的老人有多少,男、女各占百分之多少,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饮食习惯、锻炼情况怎样,从本次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中年级学生则去调查本村从1995年到2003年购买了多少辆摩托车,价值多少,什么牌子,并根据具体的数据,在哥哥姐姐或父母的帮助下制作统计图。从图中,学生会发现本村经济的变化、村民生活的变化等。高年级学生则走进饭店或超市,调查食物、包装袋等生活垃圾,统计数据,了解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对生活、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生产一百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掉多少棵树,从调查分析中为饭店或超市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样的活动,将语文、数学、社会、环保、自然、实践、生活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广阔的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到蓝天下的学校去阅读生活的教科书找到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课程的开发者、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查询者。教师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让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怎样在工作中学习 篇9

职业的基本功 何谓“学习”?学习学习,学而习,习而成习惯。光学不习,那知识还只是书上的,老师教的,不是你自己的,只有你重复练习了,经过量变,才会有质变,当你形成条件反射时,你就真正掌握这个东西了。 这个过程需要维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一定要坚持下去,你会看到自己的变化的。否则,你会用你最青春的两三年来慢慢沉淀出这些你两三个月就能掌握的东西。 其实,比的不是其它的东西,是速度。

以下,是一些基本功:

1.职业分析 A:分析性格——分析长处和短处——分析大家都有的长处——确定自己最终发展的专业。 B:确定兴趣——分析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发展的空间大小——寻找相对优势—确定自己最终进入的行业。 C:确定行业内自己的专业方向,继续保持自身的专业优势。

2.编写行业报告—着重对行业全面性的把握 A:通过上网查询和购买行业报刊,收集不少于三十万字的行业、重点企业的有效资料,在电脑中进行资料分析、分类、汇总。 B:参考同类行业书籍,确定写作提纲,确定文章结构和逻辑方向,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以及熟练的电脑使用技能。 C:将三十万字资料浓缩成十至十五万字,写成一本符合出版行文格式要求的行业报告。如果选题好,还真的有出版的可能性。如果有一定的独特见解,也可以写成文章争取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树立个人专业形象。

3.编写讲座报告—着重对专业系统性的把握 A:根据你希望从事的专业岗位,从报告中选择两到三个重点,将书稿压缩成两万字的讲座稿(按每分钟150字的演讲速度,即两个小时)。 B:将演讲稿再浓缩成两千字的提纲和重要内容,使用PPT软件编成演讲用演示文件,并根据相关内容配以精彩图片。 C:培养职业化的公众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练习普通话,使用讲座稿进行互动讲座和演讲练习,只到脱口而出。

成长的叶茂中和李阳 告诉大家两个名人是这么成长的: 一个是教英语的李阳,他读大学时成绩不好,英语不及格,然后他做什么去了?他跑到没人的地方大声喊英语去了。 一个是做广告的叶茂中,他卖广告卖不出去了,跑回家写书。看到他自己拿着自己的书出版出了名,发达了。其实做过这个事的人才会知道,当他把这本书写出来时,能不能出版已经不重要的,因为他知道他变化了。 真正好的公司根本不在乎工资的,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企业是要盈利的,资本家是要剥削的。问题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你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你是可以拿到手的。 大学毕业生,如果什么经验也没有,只有知识,没有技能,能找到一个给你几百块钱,让你在这里呆着学东西的企业就应该感谢了,如果你觉得这种企业不是你所向往的,你在上大学时就老老实实努力学,少玩,多练。

成长中重要的五个人 工作有一个总结,钱永远不会是目标,但是它会是结果。

谈到职业规划,有人说过职业可以规划的,问题是,你是不是这个能计划出你未来的人。以及,你身边有没有熟悉你的高人指点,如果没有,那你自己都不会明白你自己的未来是什么的,就算你去做所谓的性向测试,说不定也是你自己在自欺欺人了,这种事多了,没人会把自己算成一个坏人的。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五个人非常重要。

第一个,导师,教练 他教给你实用的技巧、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不是知识。他可以给你指明方向。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前辈、学长。

第二个,陪练,同路人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学而习,习而成习惯,练出来的。在这个练的过程中,是一件很苦的过程,是一系列简单动作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很难坚持下来,这时你需要一个同路人。

他可以是和你共同兴趣,共同目标的朋友,最好是你生命中所爱的人。

第三个,榜样,他是你人生的标杆 在你一生中,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标杆,你向他学习,受他鼓舞,一步一步向他靠扰。最重要的是那个你看得到摸得着的人,你知道,不需要通过机遇,只需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榜样。

第四个,敌人,看不起、拒绝过你的人 人不到绝境是不会有斗志的,你要证明他是错的,他会给你真正的动力。

在活动中学习作文范文 篇10

邻玉小学杨姣

我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写作中常常遇到的也是这种问题: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没素材可写。即使是写出来了也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文章一点也不具体,不生动。我认为这正是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缺少观察,不注意积累的缘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实践是习作的好伴侣。引导学生勤于实践,体验生活,是让学生能轻松习作的一条好途径,也是达到上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好办法。

一、调查式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去搜集材料。

每到春天,我们这里的甜蜜公园里的樱桃花就会盛开,漫山遍野雪白的一片,景色迷人,这就是写景作文最好的素材。于是,我带孩子们去认真观察,他们果然写出了很美的文章。

为了写好《一个敬佩的人》,我要求学生们争取机会与要写的人进行访谈,或对知情者进行调查,如写爸爸,可以向妈妈了解情况,向爸爸的同事了解情况;写学校先进的教师,可以采访一下校长。通过这样的调查、访谈,所得到的素材将更丰富,更典型。

除此之外,我自己平时也特别注意观察生活,一发现好素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调查、了解。如近期甲型HINI流感在全国广泛流传,严重威胁广大人民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我立即请学生予以关注:什么是甲型HINI流感?有何症状?我们应怎样预防?全国甲型HINI流感有何变化?我们要怎样支持全国抗流感工作?在这次严重的疫情面前,哪些人最值得敬佩?学生从报纸、电视、因特网等多种渠道深入调查、了解、写出了许多好习作

二、体验式活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我认为“百见不如一试”,仅仅靠眼睛观察是不够的,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做有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是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教师应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地参加实践。比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时,我结合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在习作指导的前几天,我告诉学生要在班上举办一次“交易会”,让每个孩子带一样东西来卖,自己做广告,自己卖,鼓励赚到钱。要让自己的东西好卖,事先就要仔细研究手里的东西,找出它的优点,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且要想好怎样才能把它说清楚。交易会开始了,班上热闹非凡。学生有的学着两元商品店“先声夺人”,站在椅子上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两元,两元,样样两元!”;有的采用“直销”方式,“走街穿巷”地向同学们推销;更多的同学则干脆把自己设计、撰写的商品广告贴在黑板上、玻璃窗上……活动结束后,我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孩子思

考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能卖出去,在介绍的时候注意了哪些方面;自己的东西为什么没卖出去,应该从那些方面改进。孩子们经过认真总结重新写出自己的商品广告。许多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一反常态,洋洋洒洒写了好多。他们还告诉我:“写文章真有趣!”“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真痛快!”

通过这种交易会的形式,孩子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沉睡的商业潜能和与人交际的自信。他们还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知道了卖东西要研究市场的需要,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知道了好的商品还要有好的宣传,体会到了创意在商业中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也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意识到只要机会合适,激发起孩子们表达的欲望,每个孩子都能写出好文章来﹗怎么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呢﹖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好题材从天而降,而要积极主动为孩子们策划一些活动,让他们想说话,有话说。

比如有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玩丢沙包的游戏,于是我就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丢沙包比赛,孩子们的兴趣空前高涨。活动开始前,我提醒孩子们不要光顾玩,要注意多看、多听,留心观察。在活动中我还随时注意提醒他们关注一些精彩的环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果然精彩纷呈。

三、验证式活动

现行的各门课程也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数学》、《自然》、,《科技》、《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鼓励学生

在生活中用实践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探索精神与热爱生活的情趣,拓宽了写作空间。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篇11

关键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01-01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几乎都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且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这就要求老师找准每节教材与生活的“切入点”,让学生感悟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无用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

2、增加学生的体验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就不能再做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者,而要做好一个“导演”,合理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科学道理,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五年级平移与旋转,在研究平移的特征时,让学生找出几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通过观察,度量它们的位置关系和长短关系,从而归纳平移的特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很好。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里所谓能力指的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4、培养学生的意识

这里所谓意识指的是通过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终身有益,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

1、先扶后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个组织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针对学生暂时还无法完成的环节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

2、鼓励合作与交流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结论。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述职报告在实践中学习 篇12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只有“做”才能获得真知, 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 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 从而使得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的思维光芒, 这就是吴老师“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一、在实践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而做是指手脑并用。”如今, “做数学”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但在实际教学中, 怎样“做”、为什么“做”却让教师们困惑, 常常看到因操作体验过多而忽视思维体验的现象。然而吴老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都是那么普普通通、实实在在, 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增长了智慧。

案例:“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认识圆、了解圆就让我们从画圆开始吧。同学们准备好画圆的工具, 每个人试着画一个圆。边画边体会、思考圆是怎样画成的。

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并在小组中交流画圆的方法和体会。

师:好, 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彩的创造, 咱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学生汇报。

生1:我把一枚硬币按在纸上, 画了一个圆。

师:噢, 你是就地取材, 借助带有圆的物体画了一个圆。好!

生2:我利用这根绳子画了一个圆, (同学们投出异样的目光:绳子还能帮助画圆吗?) 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 另一端固定在纸上, 把绳子拉直, 将铅笔绕一圈, 就画成了一个圆。

师:这圆画得怎么样?

生3:真圆啊, 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画圆。

师:真是太智慧了!好, 我用这位同学的方法画一个圆。 (教师顺手在黑板上画圆。绳子一端固定在黑板上, 另一端缠绕粉笔, 顺时针旋转, 教师故意将拉直的绳子变松弛, 出现了, 同学们笑了。)

师追问:笑什么?

生1:您画的不圆。

师:为什么?

生2:绳子没拉紧。

师:好, 你观察得很仔细, 并说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绳子没拉紧。

教师若有所思, 自言自语:绳子没拉紧为什么就画不成圆呢?

学生陷入思考……

一位学生站起:老师, 如果用圆规画圆, 我保证画的圆特别圆。

师:为什么?

生: (边拿圆规边比画着画圆的过程) 大家看圆规两只脚叉开, 当旋转的时候这段距离是不变的, 所以画得圆。

没等吴老师说话,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我知道了, 拉紧的绳子就好像圆规两只脚尖叉开的距离, 长度是不变的, 刚才老师画的时候绳子松了一下, 这之间的距离就变了, 所以圆就不圆了。

又一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这距离就是半径。

吴老师不住地点着头, 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掌声响起……

吴老师简单的一句“边画边体会、思考圆是怎样画成的”, 虽然这样做会占用一定的时间, 学生也会碰到许多困难, 但这困难很快演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吴老师信手拈来, 借助学生的方法创造出一个“笑话”, 这一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素材, 立刻激发出学生对画圆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的表达。这体验、这表达不正是对圆深入的理解吗?这响起的掌声又将理解与情感进一步地升华了。

二、在体验中思考

以动手操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高明之举, 她巧妙地把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 开启思维的大门。

案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每组同学的学具袋有1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吴老师请学生拿出一组面积大小很接近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 想办法比较两张纸片面积的大小。长方形纸片长8厘米、宽4厘米, 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6厘米, 而学具袋中给出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面积单位) 只有16个。用有限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较大图形的面积。显然“要测量的图形面积大, 而表示面积单位的纸片少”的矛盾又一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测量操作中, 他们发现横着摆不够摆, 竖着摆也不够摆。有的学生急得直挠头皮。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课堂上出现了转机……有两个小组, 横排摆8个, 竖排摆4个, 解决了长方形图形面积的测量。还有一个小组横排摆6个后记上数, 再竖排摆6个……面积大小就比较出来了。

“咱们再多剪一些面积单位不就可以测量了吗?”又一个声音出现了:“不行, 要是测量的图形再大些呢?这不就太麻烦了吗?”这时吴老师顺水推舟:“就是嘛, 要请你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 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也这样一个一个地去摆吗?”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 被无情的事实击倒了。到底该怎么办呢?疑问使学生又一次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他们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中, 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讨论、交流, 从用面积单位摆满到不能用面积单位摆满直到使用直尺测量推导, 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获得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课堂教学中, 吴老师为什么能巧妙地抓住时机, 敏锐地将学生的思维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引向数学本质的思考呢?一句话, 缘于吴老师读懂了学生, 读懂的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课堂。吴老师知道, 此时的学生需要什么, 他们需要尝试体验的过程, 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能。作为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做中探究、做中明理, 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思考中激发创造

“多思必有所得”, 在吴老师创造的一个个悬念吸引下, 在动手实践制造的认知冲突中, 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他们时而紧缩双眉, 沉默思考;时而大胆想象, 畅所欲言。学生沉浸在“好玩”的魅力课堂之中, 享受着思考的愉悦, 享受着创造的快乐, 连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妙趣横生了。

案例:“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吴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做两张卡片, 一张卡片上有12个大小相同的方格, 另一张卡片上画了6个大小相同的方格, 其实两卡片一样大, 但学生不知道。课上吴老师先让男生看12个方格的卡片, 女生看6个方格的卡片, 然后让学生交流, 说一说哪一张卡片的面积大。

生:男生看的那张纸大, 因为有12个格子。

这时, 吴老师巧妙地把女生的那张卡片在6个格子的基础上变出了24个格子。

生:老师偏心!

师:怎么偏心?

生:女生的那张格子小。

生:要画一样大的格子。

师:你为什么想画一样大的格子呢?

生:一样大的格子标准一样, 好数呀。

师:你发现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 人们正是在平时生活、生产中发现表示面积大小的时候, 需要用一样大的格子来进行测量。这不就是面积单位的价值吗?

接着吴老师只介绍了1平方分米是多大, 建立基本概念后让学生测量, 有的学生测量小桌子的面, 有的测量椅子的面, 有的测量黑板的面等。更有趣的是, 当吴老师让学生拿着纸片去测量前面的大舞台时, 40个学生有39个一窝蜂地跑上舞台。只有一个学生没动。

师:你为什么不去?

生1:这么大的舞台, 这么小的纸片, 怎么量?没量完就该下课了。 (此时有三个学生下台搬桌子。)

师:你们这是干什么?

生2:把桌子反过来能测量, 桌子比纸片大, 可以量得快一些。

生3:老师您有大的东西吗? (接着又回来两个学生, 向吴老师要“大东西”。此时吴老师知道他们已萌发出创造一种大面积单位的意识。)

师:不知你们要的大东西是什么, 也不知其他同学是否也需要。 (正说着, 又跑来十几个学生, 向吴老师要“平方万万万万分米”。)

师:我也不知道哪儿有这个平方万万万万分米呀。

生4:老师, 你有平方米吗?

师:这个我真的有。你怎么想起来的?

生4:有分米, 就有米了。有平方分米, 就该有平方米。

师:你太了不起了!快把同学们请回来, 我给你们一块儿介绍。

生5:老师, 我有个方法, 我们全班人把舞台平均分成8份, 我们量1份, 再乘8。

生6:可以分4等份, 量1份, 再乘4。

师:同学们, 你们自己发现了, 要测量大点的面积, 就要用到大的面积单位。这个大点的面积单位叫——“平方米”。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一个涌上脑际的念头, 倘若毫无困难地通过一些明显的行动就达到了所求的目标, 那就不产生问题。然而, 倘若我想不出这样的行动来, 那就产生了问题。就意味着要去找出适当的行动, 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即时可及的目的。”当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操作便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学生拿着1平方分米的纸片去测量舞台的面积时, 发现要完成这个工作很困难, 产生了问题, 回来要大些的东西时, 便萌生了创造大面积单位的意识, “不知你们要的大东西是什么, 也不知其他同学是否也需要”这一巧妙的追问,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直指数学的本质:创造大的面积单位。于是便诱发出学生的创造力, “老师, 有平方米吗?”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 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 你会发现, 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上一篇:《鹬》个人观后感600字下一篇:千师访万家家访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