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分析

2024-10-09

智能化技术分析(共12篇)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1

随着现今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 建筑电气行业在建筑工程中越来越复杂, 对电气系统的设计要求及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我国目前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 应科学的控制能源的消耗, 以避免盲目的资金投入。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智能化建筑的有效运用, 就需要科学的运用电气设备设施技术。

1 住宅智能化

智能建筑是将现代最新科技中通信信息与建筑技术完美结合的一种高效的建筑物。随着现今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成果被运用到智能建筑当中。随着智能建筑的逐步完善, 电气设备也将不断完善, 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应体现以人为本, 做到安全、节能、舒适和便利, 符合构建环保和健康的绿色建筑环境的要求, 推行对住宅建筑的规范化管理。

类似的传感元件, 譬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液位检测器、水流开关、压差器、电流电压转换器等等, 它们主要是把这些分布在现场附近的设备检测到的数字量或者是模拟量信号传输到自接数字控制器, 简称为DDC。再由DDC把这些控制信号输出并传送到调节器、继电器等执行元件中, 以此来实现对现场一些主要设备的控制, 进而实现对智能化建筑物内部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能源设备及机电装置的集中管理, 并达到最终为用户提供舒适、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的目的。另外,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管理人员降低成本, 还能实现对整个楼宇的有效管理。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照明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空调监控系统和消防报警监控系统等, 能有效的提高建筑使用的舒适性, 提高智能建筑的应用前景。

2 光纤入户

2.1 FTTH网络系统架构

FTTH网络是基于PON技术来进行实现的, FTTH网络系统的架构组成包括光网络终端 (ONU) 、光线路终端 (OLT) 、光分配网 (ODN) 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OLT一方面汇聚承载多种业务的信号, 根据一定的信号的格式将接入部分送入, 便于向终端用户进行传输, 另一方面把来自终端用户的各种信号按照业务的类型分别的送入各个业务网之中。ODN为OLT与ONU之间提供光传输的方法手段, ODN可以组成环型拓扑、星型、树型、总线型和等结构。P2P方式对应星型拓扑结构;P2MP方式对应树型、总线型和环型拓扑结构。ONU负责与OLT信息的互通, 并可通过外挂用户的网络接口设备或者内置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接入。

2.2 FTTH居建或者新建公建

此类居建或者新建公建大多数为高层建筑, 楼内水平、垂直布线通道, 都具有放入户光缆、垂直光缆的空间。在对光纤进行安装时, 可对楼内垂直的系统进行一次性的敷设, 或者PVC暗管内或弱电井敷设, 运用传统的拉拽的方式进行敷设, 并连接到垂直系统的光分纤箱内, 由于光纤的集束能力可以将管道资源大大地节省, 比使用皮线光缆管道容量更大、占据空间更小。楼内平层可按需分步连接入户, 一户对应一管, 选取快捷双通的连接器进行连接, 借用穿管器或者选取传统的拉拽带入已有的暗管之内, 或借助架空桥架铺绑入户, 接入到家庭的信息箱内的光纤终端盒内。

3 信息化应用

1) 通信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环节就是通信智能化系统, 通信智能化系统主要是为了确保建筑物里面的语音、数据以及图像的主要基础系统, 另外还可以满足现实和外部网络的联系。例如广播电视等等, 从而做到给用户提供方便、安全和高效的信息通信服务。这个系统包括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视频、电话电子通信系统和视频点播系统等等。这个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和相关标准相一致的网络通信协议、作业系统以及网管平台。另外, 通信系统里面的软件、通信媒体以及通信材料等等也要和相关的标准规范相一致, 进而保证整个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从而实现用户对通信智能化系统实施有效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使用。2) 办公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办公智能化,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物业管理智能化、人事档案智能化管理、文字以及文件处理过程智能化、专业科学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财务智能化管理系统以及仓库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等。它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借助一部分现代化的办公设施, 帮助办公人员实现办公的自动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它设置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以前办公系统的办公质量与水平,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办公的效率, 另外科学、合理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还可以有效防止人为因素出现的各种失误。最终达到办公行为的科学化、准确化以及管理质量最优化的目的。3) 消防智能化。在电气消防系统的安装工程中, 在保证使用的安全、节能环保的状况下, 需要确保建筑设施的经济效益。因此首先需要确保具备一定的使用性能、对于节能, 建议做到适可而止, 不建议采用过度增大成本的方式来实现节能。最后把握的基本原则是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工程成本, 并且充分体现环境友好型的理念。因此在选择材料时, 要对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仔细研究, 分析出哪些能耗是不可缺少的。哪些能耗是可有可无的, 并按照分析的结果, 适当的采取解决的措施, 增强建筑的消防能力, 保障居住人命的生命财产安全。4) 安保智能化。安保智能化系统包括:安保监控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巡视系统和门禁系统。综合安全防范系统实现了把电视监控系统、报警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车场管理系统、电梯系统以及巡查系统和一卡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组成开放的网络系统。

4 结束语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电气技术在建筑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建筑行业要了解这一趋势, 并且正确设计和认识建筑智能化工程, 进而实现为人类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目前, 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巍.光纤到户 (FTTH) 安装调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2]崔文静.智能化电气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J].智能化电气时代, 2011.

[3]李立高.宽带通信末端装维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2.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2

一、传统IC卡

IC卡智能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是现代化停车场车辆收费及设备自动化管理的统称。它在电脑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仍可保证车辆的正常进出,是当前停车场采用最普及的方式。IC卡具有成本低,技术成熟领先,防伪程度高的优势。此外,它采用电脑收费管理系统后,因各种类型的卡在电脑中都有相关资料的详细记录,月租卡和储值卡丢失后可以及时补办;时租卡丢失也可随时检索,及时处理。

但IC卡也存在容易被不同车辆使用同一张卡逃避通车费用等管理漏斗,因此难免有将被取代的趋势。

特点:成本低,技术成熟,但管理模式漏洞相对严重,未来被代替是趋势

二、车牌识别

车牌识别系统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停车场管理系统,由监控摄像机、道闸、计算机构成,维护最为简洁、使用最为稳定的系统。

有人认为随着车牌识别相同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其应用也得到大面积普及推广。车牌识别技术已逐渐演化成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基础应用技术,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车牌识别仍受到摄像器材的限制,存在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对污损车牌的识别效果也不好。此外,由于采集的车牌图像的多样性,并且采集图像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雨天、大雾、光线等,使得有一些车牌图像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一般情况下,采集的图像的背景非常复杂,图片中车牌的位置往往不固定,车牌的大小也不一样,从而影响车牌的识别率。

特点:系统和收费过程简便,适用于停车场所有车辆,但识别误差是硬伤,或将被其他技术取代。

三、RFID电子车牌

电子车牌是将车牌号码等信息存储在射频标签中,能够自动、非接触、不停车地完成车辆的识别和监控,也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RFID高精度识别、高准确采集、高灵敏度的技术特点,将RFID电子车牌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通过在电子标签相应区域存储车型等车辆属性的信息。

在RFID技术中,每张卡都是一个全球唯一的、出厂固化的、不可修改的ID号码,将其与车辆物理绑定,可具有现有车辆管理证照无可比拟的防伪性能。这样通过一个城市、部分城市、再到全国电子车牌的推广实施,可以建立全国性的RFID电子车牌数据库,并与汽车生产目录数据库、全国各地机动车档案数据库关联,进行实时的、全国性的车辆电子车牌“云计算”、“云比对”,还能及时发现假套牌车辆,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监管的问题。

但RFID电子车牌要求汽车上安装有电子标签,成本相对较高,在全国范围的实际推广运用中具有一定难度,如果遇到无电子车牌的车就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

特点:技术优势明显,感应距离可调控,但要求车辆安装相关电子车牌,否则无法识别

四、NFC(近距离无线通信)

作为RFID技术的近亲,NFC技术目前主要体现在手机NFC支付上,其最简单模式就是复制现行卡片内的内容。手机将身份信息传递给读卡器,后者又传送给现有的出入口控制系统。

它能够在几厘米的距离内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换,完全符合管理非接触式智能卡的ISO标准,这是其成为理想平台的一大显著特点。

除了停车付费系统以外,还可广泛应用于门禁系统,公交卡、购物等等,是一卡通发展的一大热门趋势,但也存在和RFID类似的缺陷,且相对一车一个的电子车牌来说,手机丢

失的概率要高出很多。

特点:一卡通发展趋势被看好,但RFID技术的缺点它都有,且感应距离短,全国范围统一标准暂难执行

五、ETC全自动电子收费

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在国内主要还是应用于路、桥、隧等收费站点,具有快速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等特点,也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运用到停车场行业。

ETC是利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VI)完成车辆与收费站之间的无线数据通讯,进行车辆自动识别和有关收费数据的交换,通过计算机网路进行收费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停车自动收费的全电子收费系统。

当ETC停车场就是在停车场的出入口建设ETC车道,车辆进出停车场都无需停车不仅节能环保,而且缓解了城市停车压力。

但不论是将哪一种技术应用到不停车收费的停车场管理中,对于车主而言,都必须得先在车上安装插有预付卡的车载电子标签记载车辆信息,才能与停车场出入口的读写设备连接交换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网路进行收费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停车自动收费。

当前ETC联网运营规则和客户服务规范不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较多,不同地区的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引进的多是互不兼容的ETC系统,距离全国ETC联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特点:在部分地区站点运营日趋成熟,但运用到停车场或仍需时日。

PS :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施工质量;高新技术

1 建筑智能化概述

建筑智能化是将建筑、通信技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互联网信息设施系统等有机融合起来,向人们提供更加便捷、更加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也是时代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可以有效地实现建筑工程的系统性、科学化、自动化的信息管理,便于日常的建筑管理和维护,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更加具有智能化,虽然施工方面较为复杂,但是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有利于建筑主体的管理,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兴起和推广,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

2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智能化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过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建筑智能化中的设计问题、人员素质问题、规划理念问题等,具体如下:

2.1 建筑智能化中的设计问题

对于建筑智能化中的设计问题,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定位不清晰,相关的设计单位没有对智能化的定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新理念,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无法做到系统性规划和建筑的统筹兼顾思考,此外,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工作和施工材料的选用、管理、规划等相脱节,没有对建筑项目进行选型,导致土建设计与智能系统设计相脱节、电缆通道过小等情况发生。所以这样的设计很难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导致了建筑设计方案的不合理和建筑施工质量的不合格,也无法实现工程的验收,容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2 项目监管人员大部分技能低下,工作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国内建筑监管部门的人员入职制度存在很多漏洞,这就促使很多新职员是通过走后门进入监管部门,这种不成熟的择优标准使得整个团队的人员素质降低,从而使管理水平走向下坡路。在实施监管方面,偷工耍滑、推卸责任的情况数不胜数,监管手法愚昧,信息在工程与人员之间传递不及时,管理没有规矩可言,这些都直接影响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

2.3 规划理念零零散散

很多建设部门根本不理解智能化,以致于经常坚持己见闭门造车,在规划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无法操作的要求,此外,相关的承包单位也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工程部门在技术人员方面比较缺乏,在建筑智能化应用中没有很好的应用,无法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和质量,这对工程的开展加大了难度。

3 工程管理智能化的使用

3.1 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化

迎合客户需求的智能化设计是实施工程的基础,施工方案必须根据建筑的具体要求而定。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建筑设计师与建筑相关的其他工程师之间必须要有有效的沟通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够做出可行性高的建筑方案。建筑相关的所有人员都应该明确地体会到,在进行到整体设计时,建筑工程的全局,必须枕戈待旦。图纸设计方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基本,同事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的规整,这是一名专业的建筑设计师最基本的操守。

3.2 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设,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用科学明智的管理方法,大幅度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满足建筑智能化需求。就工程管理人员而言,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智能化建筑普遍具有建筑面积大,施工困难而且结构复杂的特点,人工操作或者设备施工都不得有任何闪失。不得出现蚁穴溃底的情况。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要多交流与沟通,规定时间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操作的更熟稔,操控更标准,操作更高效,确保更高水准的实施技术。

3.3 巩固组织保证章程

首先,实行目标管理模式,将责任划分到个人,明确职责,做到赏罚分明。其次,将大工程分批为一个个小工程,进行各个小工程的监管,同时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让质量第一的思想在监管人员心里根深蒂固。最后,重新整合和优化施工方案有步骤地分配施工程序,交接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施工技术,审查好图纸,保证进入工地的原材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合理配备施工机械做到不过度,不铺张。

3.4 加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及后期的验收核查

重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工程后期核查。对于每一项工程来说,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是项目的重要内容,只有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施工工序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严格地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作,把握好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此外,通过智能化现代技术,提高施工的精度和科学性,有利于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在工程完成施工后,需要进行验收核查工作,严格的检验建筑智能控制系统,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满足客户的建设要求,也有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寿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中应用了多种高新技术,在传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使得智能化建筑更加易于管理,从建筑的规划、设计、原料的采购、施工到投入运行后的维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企业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这需要在日常工作经验中进行总结,不断地提高建筑智能化的工程管理技术,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萍,张彪.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探讨[J].企业导报,2013,16:194.

[2]高航.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风,2015,04:205.

[3]贺晟.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实施要点探究[J].门窗,2015,04:184.

[4]茹妮.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15,18:239-240.

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分析 篇4

1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1.1 功能介绍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具有先进、可靠、集成、低碳和环保等优点。智能设备的存在减少了值班人员的数量, 并实行24 h自动监控的运行模式。其基本功能是自动采集信息、自动控制设备、远程测量数据、电能远程计量、保护和监测等;高级功能是智能调节、实时自动控制、在线分析和决策、智能监控、安全在线预警、自动识别弱环节、实现与电网调度或相邻变电站的互动等。

1.2 重点技术介绍

1.2.1 引入分布式电源

在智能变电站中引入分布式电源, 不仅增强了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还大大提高了智能电网设备的运行效率。

1.2.2 应用硬件集成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描述语言的硬件逐渐被应用于电网硬件系统中, 其具有集成、自动和模型化的特点。

1.2.3 应用软件构件技术

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点在于软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础功能是实现信息控制、监控功能, 集成相量测量单元 (PMU) 或者录波等;其高级功能是监控设备在线状态、疾控内部区域、远程控制等。

2 影响智能化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因素

2.1 基础设备的安装技术和质量

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效率要高于普通变电站, 但是, 由于智能变电站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等特点, 所以, 对基础设备安装技术和安装质量的要求要远远高于普通变电站——安装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 确保安装的正确性, 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2 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由于智能化变电站运行实行的是24 h自动监控模式, 这大大提高了整个变电站系统的维护难度, 稍不注意便会出现问题。如果技术人员不能及时找到问题并解决它, 就会影响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因此,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扎实, 能够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快速作出反应。但是, 目前处于普及发展阶段的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不强, 还需要变电站技术人员加强学习和探索。

2.3 快速保护问题

将接收信号发送给设备后, 采集器分析、处理接收到的信号, 然后把处理过的信号通过专用屏蔽线传输到相应的设备中, 这是智能变电站中电子传感器的主要工作。因此, 智能变电站动作保护需多增加几个中间环节, 而总的保护动作时间也比传统变电站多了不少。所以, 智能变电站中的快速保护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 维护措施

3.1 加强安全管理

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 使员工工作有据可依, 智能变电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责任制度, 同时, 还要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智能变电站的工作性质要求员工工作票和操作票不能作假、编造, 要认真、负责的填写。对于工作许可和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 必须要执行“两票三制”, 保证各项安全措施能够得到合理的布置,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一些潜在危险因素, 全面检查所有设备, 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危险处理能力。

3.2 加强人员管理

基层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是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工作人员, 无论是基层技术人员还是一线生产人员, 都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变电站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的提升和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 安全生产意识比专业技术更重要。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安全教育, 让工作人员学习安全生产规程。另外, 对于已经发生的生产事故, 要通报, 不包庇, 不重罚, 组织全体人员讨论,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让工作人员学会辨认和排查安全隐患, 从而提高变电站的安全生产能力。

由于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运行系统的设计不相同, 基础设备等也不相同, 所以, 要用最新的培训理念为智能变电站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同时, 要组织智能变电站技术专家编写相关技术资料, 并将其下发给相关技术人员, 增强技术人员对智能化技术的学习。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还要掌握各类知识, 具备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3.3 加强设备管理

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和电子互感器等是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设备, 它们在整个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智能变电站运行过程中, 需要建立包括设备资料和技术资料的数据资料库, 并安排专人负责, 以便能够随时查询这些资料。设备不足属于设备管理范畴内的事情, 所以, 需要高度重视这些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查和分析, 并形成正式报告。另外, 对顺控操作和顺控操作票的管理是操作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顺控操作之前, 必须进行现场试验, 试验合格, 经过审批后才能使用。鉴于此, 数控操作人员要准确掌握操作顺序, 尤其要注意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软硬板。在软压板和定值区切换操作的过程中, 要在监控画面上检查软压板的工作状态, 不能在此时投入其他压板。比如智能终端和保测装置的检修压板, 要在其工作过程中和完成时2次核对定值区号码。同时, 智能变电站比常规变电站多一项远程巡查。远程巡查智能变电站时, 要根据工作人员的权限级别确定巡视级别, 以便最终完成对智能设备的巡视、检查工作。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电网设备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成为了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快速发展智能变电站, 将人从繁重的电力系统工作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在稳定性要求特别高的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智能变电站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中, 相关工作人员要高度关注每一项工作流程、每一个细节, 保证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余静, 蒲晡.试论智能变电站在变电运行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21) .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5

关于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浙江网信办、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科技厅共同发布《2020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上述报告显示,浙江省立足数字经济优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杭州列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德清列入全国首个县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阿里、海康列入国家人工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已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终端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区域发展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2019年杭州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分别占据全省的45.0%、58.3%,位居全省第一,嘉兴、宁波分别位居第二、第三,温州、金华等其他地区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虽然目前设立软件类、智能产品类专业的学校很多,学校每年向企业输送大量的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人工智能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较强,希望员工能兼具人工智能思维及产品集成能力。单一的专业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工智能类人才,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因而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人才市场上平均起薪最高的群体。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基于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急需人工智能类人才,适时对学校的专业格局作也调整,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具体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中国、浙江省及金华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岗位调研 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文献调查,主要基于互联网,收集并分析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包括期刊杂志、知名公司发布的数据、调研报告等;

二是网上招聘信息查询分析,本次调研范围面向北京、深圳、长三角城市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主要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企业发布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展开调研;

三是知名企业、知名专家深度访谈,进一步收集企业对人工智能岗位的需求,了解各岗位对应的职位职责及能力要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岗位要求调研分析

人工智能企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主要基于两个信息来源,一个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的定义,另一个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职业编号:2-02-10-09)进行了定义,并给出了主要工作任务。

定义: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算法、深度学习等多种技术的分析、研究、开发,并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设计、优化、运维、管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主要工作任务:

1.分析、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及神经网络等技术;

2.研究、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指令、算法及技术;

3.规划、设计、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

4.研发、应用、优化语言识别、语义识别、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5.设计、集成、管理、部署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

6.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7.提供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另外,在企业调研中得知,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涉及到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岗位包括人工智能运维工程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程师、数据采集工程师、数据清洗工程师、智能算法测试工程师、全栈工程师、NLP应用工程师、智能机器人研发工程师、人工智能商务拓展、人工智能产品软件开发岗、人工智能设备制造岗、设备维护检修岗、产品销售岗、产品售后服务岗等等。这些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基于核心技术平台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平台,使用专门工具进行针对用户的应用开发,如数据采集和标注员、数据清洗工程师、智能算法测试员等;

二是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的行业应用,如在制造业、服务业从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工作:包括生产、检测、推广、维护、安装,具体如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设备生产技术员、人工智能设备安装师和维修师等。

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岗位如下图所示。

岗位名称

工作任务

任职要求

网络爬虫工程师(数据处理类)

负责分布式网络爬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设计爬虫策略和防屏蔽规则的探索,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验证码等难点公关;搭建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分布式爬取架构,不断提升网页抓取的效率和质量;设计优化爬虫调度系统,优化调度策略;

扎实的Java/Python基础,熟悉多线程编程环境,熟悉常见开源框架;具有构建分布式爬虫系统的经验,具有海量高并发网页爬取项目经验;熟悉抓取原理及技术,能熟练使用xpath/正则表达式等进行文本抽取;

数据标注工程师(数据处理类)

运用标注工具,对图片、视频数据进行整理及标注;对标注结果进行质量评估,并反馈标注结果;与项目管理人员配合,进行标注工具优化,标注流程优化等工作;高效地完成精准标注工作

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对图像、视频、语料数据敏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数据清洗工程师(数据处理类)

根据业务需求制定清洗规则并用程序实现,对已有数据清洗规则进行修正,提升数据质量;根据特征工程输入清洗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处理缺失值、重复值、虚假值、离群点,矫正数据分布,数据归一化等工作;负责数据分类规则的校验工作

精通java、scala等中的1种以上;熟悉主流数据库(Oracle、postgresql、Mysql、Sql Server)中的1种及以上,精通SQL、有较好的SQL性能调优经验;熟练掌握MapReduce原理、对kafka、Hadoop、Hbase、Hive、ES、spark等主流大数据相关软件有充分的了解;熟练Hive、Spark、SparkSQL、SparkStreaming等框架以及开发;具有建设实时平台、实时数仓经验优先;有数据仓库ETL经验,对调度、元数据、数据质量有一定理解;有互联网数据ETL经验优先;熟悉常用分析方法,挖掘算法优先

数据分析工程师(数据处理类)

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分析支持;负责整理各业务数据,对多种数据源的进行深度诊断性组合分析、挖掘、深度分析和建模,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对公司业务的运营进行评估和建议,从数据的角度推动公司的运营决策和产品方向

熟练掌握Python语言,熟练使用第三方框架;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及数学基础;熟悉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如逻辑回顾、SVM、神经网络、决策树、贝叶斯等);熟悉Linux开发环境;至少懂一种深度学习训练工具(caffe、theano、convnet、tensorflow、torch等)

机器视觉工程师(算法应用类)

负责计算机视觉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前沿技术的研发工作;图像智能分析算法的开发,主要为物体检测、识别和跟踪;基于智能机器人应用的机器视觉处理算法开发;基于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算法完成行业内的相关测量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实现;

熟悉图像处理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算子进行图像匹配、定位、分割、边缘提取;熟悉机器视觉各种相机的特点,熟练使用CCD、线阵等相机在不同应用场景拍摄取像以及光源光路设计;在深度学习、统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最优化方法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熟悉cnn,boost,svm中至少一种,并且有实战经验;熟练掌握C++、Python等语言,熟悉OpenCV或halcon,有较强的算法分析和实现能力;

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算法应用类)

利用相关技术和算法,提供文本分析相关的基础方案与服务; 针对海量文本内容进行中文分词、语义识别、自动聚类等文本挖掘工作; 负责搭建相关的机器学习& 大数据计算平台;负责数据和业务的紧密集合。

熟练掌握自然语言处理NLP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熟练掌握使用java,数学正则,至少掌握一种脚本语言;熟悉中英文分词、词性标注、实体识别、句法分析、自动文本分类,关键值提取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熟悉语义分析方法和技术(相似度计算、本体理论、语义推理等);熟悉人机对话的前沿方向和研究方向;熟悉了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前沿方向与研究动向;具备将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算法应用类)

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声纹识别、发音评测、语音增强等相关项目的系统开发;结合实际业务需求,进行现有系统优化升级、算法调研与评估、系统开发等;

熟悉Kaldi、HTK、CMU Sphinx之一;精通语音识别、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相关算法 ;熟悉科大讯飞、百度等语音平台;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良好抗压有自学习团队协作精神 ;熟悉C++、Java、Python之一。

知识图谱工程师(算法应用类)

通过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数据,以及结合数据挖掘的方法构建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应用,包括知识的查询和推理,基于知识库的问答等

熟悉Linux开发环境,熟悉Python/C++语言,了解MySql或者NoSql数据库;掌握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深度学习理论,实现过相关算法或有相关应用;掌握EntityLinking,RelationExtraction以及图谱相关算法

智能电子产品开发工程师(智能终端开发类)

赋予终端设备“智能”,了解手机/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VR/AR设备设计过程,具备物联网下的智能设备软、硬件开发、生产、调试能力。

熟悉数字、模拟电路设计与调试,微弱信号(电生理信号)采集;熟悉C语言及常用的数据结构,有扎实的编程功底;熟练运用C语言进行嵌入式软件编程,熟悉嵌入式相关的编程软件,比如Keil,IAR等,熟悉嵌入式Linux的开发环境和调试方法;熟悉WiFi通讯和网络编程。

机器人研发工程师(机器人开发类)

对机器人(协作机器人+SCARA)进行软件编程、应用调试以及提供机器人整体集成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视觉系统集成、芯片测试、PCB插件、柔性化包装等电子/包装领域的一些应用方案等。

精通机器人系统,对机器人控制算法有清晰认识,对于工艺和机器人能力有充分评估。精通Python语言,可以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挖掘,对机器视觉技术有深入研究,对于平面视觉检测、手眼系统使用等可以熟练集成;熟悉各种通讯协议和现场总线、物理层和应用层,可以将机器人集成到系统中。

Linux运维工程师(运行维护类)

支持系统日常版本的上线,包括部署、扩容、发布等;负责系统运维,系统日常运营过程中故障的处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分析系统瓶颈与架构的合理性,根据需求优化系统架构;通过工具与平台的建设,提升系统运营效率

精通linux,windows服务器运维操作、有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熟悉kvm、vmware等虚拟化操作,有docker、k8s、rancher运维经验者优先;熟悉zabbix监控,进行监控部署、日志分析,能独立编写监控脚本;熟悉nginx,apache、redis等常见软件的部署使用;熟悉mysql,sqlserver安装使用基本操作,部署备份,故障处理;精通shell、python至少一种脚本语言;有阿里云环境维护经验者优先岗位职责

自动化测试工程师(运行维护类)

根据产品需求,设计自动化测试用例并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提升测试效率;负责搭建自动化测试环境,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提出问题,跟踪问题;完成自动化测试数据结果分析,提交自动化测试报告;编写自动化测试规范、技术文档;能够快速地反映问题,描述问题,能对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协助和驱动问题解决,高效的执行,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的达成。

熟悉测试工作流程,熟悉测试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强、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熟悉SQL;熟悉QTP、RFT、selenium等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并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精通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熟悉JAVA/python等任一种脚本语言;有独立完成自动化测试工作的能力,全面思考问题,辨别测试风险的能力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员(市场营销类)

根据市场营销计划,完成部门销售指标;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增加产品销售范围;负责辖区市场信息的收集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负责公司人工智能产品的销售及推广;

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熟悉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架构;了解市场上的人工智能产品;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掌握Linux操作系统;了解C/C++,python编程;

人工智能售前工程师(市场营销类)

挖掘客户需求,分析客户需求,设计、讲解实施方案和案例;对接客户需求,将客户需求落地实施;负责编写项目需求文档、实施方案、业务案例等;客户需求培训、项目经验培训、销售培训;市场趋势、竞争状况的调研分析;

熟悉人工智能产业链,熟悉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业务;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思维清晰;人际关系理解力强;熟悉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架构;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类)

监督软件交付过程进度,识别软件交付过程风险、化解交付过程风险;能够协助软件技术支持人员解决软件安装部署过程存在难点问题

熟悉软件开发流程,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链;熟悉Linux操作系统,熟练使用Python、Shell等脚本语言;责任心强,自我驱动,能应对突发应急情况;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云、网、端”构建电子信息专业群组群逻辑,确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岗位目标为: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工程师、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师、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工程师和智能电子产品开发工程师。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为: 本专业培养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从事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和智能电子产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必要性

1.设置本专业符合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浙江省立足数字经济基础优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杭州列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德清列入全国首个县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阿里、海康列入国家人工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区域发展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截至2019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已达482家,实现总营业收入1987.37亿元,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全国第四位,居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之后,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尤其是智慧安防产业,占领全球30%以上的市场(数据来源: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2020年,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将加速。物联网+AI技术将使智慧远程医疗、精准医疗成为可能;AI技术赋予“云办公”、家庭场景各种智能设备将具有感知能力。浙江省深刻领会总书记对新趋势的判断,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自觉践行“三个地”的政治责任,肩负起建设“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已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终端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区域发展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为今后人工智能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将为我省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建设的“重要窗口”培养急需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可行性

1、“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为新专业开设奠定扎实基础

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建设学校,以服务中国制造,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重构“4222”专业群布局,对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云、网、端”构建电子信息专业群组群逻辑,实施了基于“大平台、多方向”的人工智能+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申报奠定了扎实基础。构建了“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人工智能产业链要素有机地融入相关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侧重于智能终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侧重于智能网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侧重于大数据、云计算与网络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侧重于多媒体与人机交互,软件技术专业侧重于智能算法与云服务,从而对人工智能应用人“云、网、端”三层形成有效支撑。并结合学校双高五个一批课程建设,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新技术在线课程群、项目库,打造基于“人工智能产教综合体”的“口袋实验室-专业实训室-竞赛工作室-科研实验室”一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实施“线上自主研学,线下项目实践”混合式异步教学模式。同时,以无人车为载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和基于世界 500 强华为认证的 ICT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功能的“人工智能产教综合体”逐步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为新专业开设做了很好的铺垫。

2.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

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兼职教师6人,专任教师“双师型”占比100%,副高以上职称占比41%;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2名教授、2名博士和1名在读博士等主要人员,基础理论扎实,年龄结构合理,近5年来主持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公益项目,前期已经在5G网络的新技术、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虚拟现实人机交互领域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在《Information Sciences》、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等权威期刊。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具有人工智能应用、计算机应用、应用数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软件定义网络、网络传输优化技术等。学缘分布广泛,职称结构优越,年龄梯队合理。为准备人工智能专业开设,2020年暑期,有12名教师参加了华为ICT学院AI工程师、机器学习技术认证培训,能满足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的师资需求。同时,以“怀开托国际学院”办学为托,通过共建国际科研平台、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学科专业访学深造等措施,进一步开拓教师国际视野,促使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显著提高。

3.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渐显成效

通过近二十年的计算机类专业办学历程,学校相继建成了种类等级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2017年核心参与了北京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主持的“移动应用开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通过2019年教育部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验收。具体资源情况见表1。

表1 计算机类专业主持的精品课程建设

序号

年份

主持人

资源名称

级别

2016.09

陈晓龙

软件工程

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

2010.12

陈尧妃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省级

2018.07

叶继阳

2D交互媒体制作

省级

2015.01

梅旭时

算法逻辑与程序设计

校级

2020.05

陈晓龙

深度学习框架应开发

校级

2020.05

王伟斌

计算机机器视觉OPENCV

校级

4.实训设施完备、办学条件优越

以“源于工程、高于工程”的理念,通过自制和联合研发,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端实训基地。有中央财政支持设1个和浙江省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 2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资产达1000余万元,建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实训室、人机交互实训室、云计算运维与开发实训室、智能感知与互联实训中心和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实训室等,筹建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综合体,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中心、无人车工程技术中心和华为ICT学院四大模块,以无人驾驶车为载体,整合科大讯飞、腾讯、百度、浙江大学等优势资源,购建结合,进行人工智能技术教学、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开发和社会服务,构建辐射华东地区、全国领先的集科研、实训、培训、演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心。

5.校外基地众多,实习就业广泛

目前已与省内主要的10多家大中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等网络经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合作基地。与华为、科大讯飞、腾讯、百度、越疆科技等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共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验室,并与浙江省天格科技有限公司、金华亿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完成了三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班,依托金华市信息产业协会平台,与金华鸿正科技有限公司、金华科维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天下谱局金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中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合作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函授以及自考专升本办学已近10年,有深厚校企合作办学基础。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6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 进步。在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施工项目是电气工程,建筑电 气工程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工程中与电气有关的设备、装置等的施工 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影响着建筑的投放使用,目前,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开始应用。智能化技术是综合了精密传感技术、计算 机技术以及 GPS 定位技术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工操作量,提高操作速度以及操 作精准度,提高工程的可靠程度,并且能够降低成本,方便工程完成后的检修维护工作。

1 建筑电气工程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物中,尤其是居民 建筑物中,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气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主要施工工序主要包括:安装成套配电柜及其控制装置,安装电缆桥架及架上电缆,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以及架空线路,安装变压器,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安装不间断电源,安装低压电动机、电动执行机构以及电加热器并进行接线,试运行低压电气动力设备,安装开关插座等,安装接地装置,安装母线(包括封闭母线、裸母线以及插接式母线等),铺设电缆线路并制造电缆头,铺设导管、穿管及线槽,对钢索、槽板进行配线,测试线路等的绝缘性,安装灯具及其他照明装置,试运行所有照明装置,铺设避雷设施,连接等位点以及安装接闪器,建筑电气工程的验收等。

2 智能化技术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其中,也包括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是 GPS 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属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分支,人工智能一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主要系统包括图像以及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以及专家系统等。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在控制方面,例如电气控制等。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中又根据需要加入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如仿生学、控制学、自动化以及语言学等。智能化技术能够帮助装置或者设备等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等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或系统装置等的整体可靠程度,提高运行速度,加强装置系统或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

3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建筑电气设备故障预测分析以及建筑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等。所以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等。

3.1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需要有自动控制和保护系统,以便在发生一些意外时,可以进行自我控制和保护,防止事故的发生。而这些自 动保护以及控制系统中则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首先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应用 GPS 定位功能,对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电气设备、线路以及装置配件等进行定位,并利用传感技术进行将电气工程的施工或者工作状况传输给计算机系统,即进行电气工程施工或运行的数据采集,然后计算机系统利用电机设备、电磁场以及电路等学科知识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设定的系统程序,如果出现了哪种数据,就该进行何种控制措施。这样就可以对建筑电气进行智能自动化控制。

3.2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电气系统的控制和保护,如果一旦出现了问题,智能化程序中没有被规定的状况,则可以发出警报,并对发生问题的部位,进行重点的实时监控,同时,还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智能化故障分析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中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以及模糊逻辑等技术,对发生问题的部位进行故障分析,例如,当变压器出现故障时,便可以对变压器油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缩小其故障范围。

3.3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模型,其原理是模拟生化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学机理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运算过程中应用生物界中的进化规律,进行随机性搜索。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在电气设备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采用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电气工程,并介绍了其施工工序。建筑电气工程中包含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各种电器设备的安装、各种线路线缆的安装、各种电气配件的安装以及照明设施的安装等。然后本文介绍了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分支,是 GPS 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且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加入仿生学、控制学、自动化以及语言学等学科内容。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能 够帮助装置或者设备等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等內容,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或系统装置等的整体可靠程度,提高运行速度,加强装置 系统或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最后本文重点介绍了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华树超,孙娜.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J].科 技创新与应用,2010,10:158.

[2]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 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2):109-112.

[3]姚崇武.浅析如何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质量管理[J].中华民居,2012,6:111.

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分析 篇7

近年来, 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 与此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日渐提高。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 对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环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施工项目, 与智能化电气相关的装置、设备等的建设工程管理都属于此类。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随着高科技逐渐引入建筑工程中, 智能化技术在其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将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集中一体应用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引用, 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人力成本, 而且这种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缩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 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监督检测。

1 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

现今, 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渐提升, 从居民对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上即可看出, 现在的人们对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这就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越来越多与智能化电气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骤如下: (1) 对整套配电柜和其调控设施进行安装; (2) 对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进行安装; (3) 对架空线路以及上步装置的智能化电气设备进行安装; (4) 对变压器进行安装; (5) 对配电以及动力装置进行安装; (6) 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安装; (7) 对持续电源进行安装; (8) 对低压电动机进行安装; (9) 对电加热器以及电动执行部分进行安装并接通其线路; (10) 对以上安装的智能化电气动力装置进行调试运转; (11) 对开关插座等装置进行安装; (12) 对接地设备进行安装; (13) 对裸母线、非开环母线等母线进行安装; (14) 对电缆线路进行铺设并且对电缆头进行安置制造; (15) 对导管、线槽、穿管进行铺设; (16) 给槽板、钢索配线; (17) 对线路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18) 对照明设备进行安装; (19) 对照明设备进行调试运行; (20) 对避雷设备进行安装; (21) 对接闪器以及定位点进行安装, 对环境的变化及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内外温度的变化, 监视建筑物内人员流动及大门的启闭等。传递、处理感知到的信号及信息, 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把传感器获得的有关温度变化的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 分析建筑物内温度的变化, 与系统温度设定值进行比较, 判断变化趋势; (22) 验收工程, 及时修改调整。

2 智能化管理技术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 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 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 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 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 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 在控制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几个方面, 智能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其发展也日新月异, 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 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 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一半, 而现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厦, 因此智能化大厦的弱电系统研究及实施, 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将现代大厦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 并保有今后进一步的扩展性。

3 智能化技术现状及应用

以建筑为平台的建筑智能化是利用系统集成技术, 提供一个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 集服务、结构、管理为一体的建筑设备智能化, 兼备办公、通讯与建筑设备自动化为一体, 建筑环境与建筑设备、通讯设备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共同构成了智能建筑。现如今, 全球环境恶化, 对于节能减排有着迫切的需求。在建筑领域中, 智能建筑对能源的需求确实较高, 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 完全能够很好的达到节能、高效、低碳的效果, 因此智能建筑有着广阔的前景。

现如今, 通讯技术与建筑技术的结合组成了建筑智能化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通讯、图像、控制、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智能化技术, 促使智能建筑飞速发展, 完成了信息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 对于高效、合理、灵活、简便等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与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 方便、安全与舒适的建筑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 因此智能建筑在人们的观念中得到了普及, 对智能建筑的要求也日趋增加。为了实现人们对生活方式、居家观念以及公共习惯等建筑要求, 房地产也打出了“智能”牌。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衡量楼盘潜力与档次的标准之一。建筑内的闭路以及各种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巡更管理、警报与停车管理、通信、公共与紧急广播、入侵警报、门禁以及有线电视等系统需要继承与兼容。因此, 在智能建筑工程上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实行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所在。

4 结束语

当代人们注重并渴求生活的智能化, 因此智能化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建筑智能化技术, 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消防和安全防范技术、声频和视频应用技术、综合布线与系统集成技术。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在完成施工设计与服务时重点在方案的审核, 确保达到合约中技术指标, 使系统安全有效稳定的运行。除此之外在对系统的材料软件与设备的选用上, 要求采用合格达标产品;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保证工程质量;按要求进行产品的维修与保养服务;进行完整有效的用户培训等几个方面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自动调控性、安全性、运行效率等得到提高。本文的研究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工作人员应用智能化技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新武.对智能化电气工程的管理工作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07) .

[2]成海荣.谈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19) .

[3]曹阳天.浅谈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化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06) .

[4]崔文静.智能化电气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J].智能化电气时代, 2011 (01) .

[5]侯军.浅析电厂自动化技术[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1 (10) .

[6]许秀英, 田芳明, 张福军.浅议智能化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05) .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8

1 智能抄表技术的优势

传统供电企业抄表主要是由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抄表, 统计电能使用情况, 传统的抄表方法工作量大, 并且存在很多人为误差, 容易出现估抄、误抄、漏抄等问题, 一方面损坏电力用户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电能管理。而智能抄表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智能化的电能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可以实时采集用户的用电信息, 并且全面监测电力用户的电能使用情况, 极大地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2 当前智能电网中的智能抄表技术

2.1 远程无线智能抄表技术

远程无线智能抄表技术主要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力企业远程控制电力用户的电能使用, 并且自动采集和获取用电信息。这种远程无线智能抄表技术具有灵活性高、便于维护管理、运行效率高等特点, 并且可实时监控用电信息, 为电力企业提供准确的用户用电数据, 便于查询和监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远程无线智能抄表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 远程无线智能抄表受到无线网络信号的限制, 如果信号强度较弱, 会直接影响电力信息采集, 并且一旦电力企业的管理系统出现问题, 会影响整个远程无线抄表模块。

2.2 IC卡预付费智能抄表技术

IC卡预付费智能抄表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IC卡中存入电力用户信息和电费, 通过终端系统和IC卡技术, 实时监测IC卡中的数据信息。IC卡预付费智能抄表利用电表线路, 前期投入较少, 并且用户需定期向IC卡充值, 有效控制了用户拖欠电费的现象, 同时用户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用电情况。而IC卡预付费智能抄表技术的缺点是在使用过程中, IC卡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抗干扰性能较差, 并且电磁兼容问题导致电能计量数据不准确, 发生误报警现象。

2.3 载波自动抄表技术

载波自动抄表技术是指以电力线路为通讯载体, 在数据传输之前进行数据调制, 电力企业通过解调技术接收电表数据。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电力线路, 覆盖范围广, 数据传输简单快捷, 不需要再另外架设管线。但是在现代化城市用电量比较集中的区域, 低压电力网在传输电能数据时, 容易受到脉冲信号、无线电信号和电磁信号的干扰, 出现丢码、错码等问题, 如果进一步提高电网线路抗干扰能力, 资金投入较大。

3 智能电网中无线智能抄表系统设计

远程无线智能抄表系统是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智能抄表技术的重要趋势, 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线传输技术, 其便于安装, 具有低成本、低功耗的优点, 本文重点研究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智能抄表系统设计。

3.1 软件设计

在无线智能抄表系统中, Zigbee技术采用星型的网络结构, 协调器直接和用户终端节点实现通信, 极大地提高了智能抄表系统的通信速率和质量。Zigbee技术在智能抄表系统中的应用, 用户终端电能采集设备和协调器建立连接后, 定时发送抄表数据, 然后协调器将数据再传输给智能抄表系统的PC机, 在整个过程中, 协调器可发挥显示抄表数据、接收数据、建立网络连接的功能, Zigbee无线智能抄表系统结构图, 如图1所示。

3.2 终端节点设计

终端节点接通电源后, 首先进行初始化, 然后向智能抄表网络系统中发送请求, 协调器发出响应请求, 终端节点收到响应后再向协调器发送建立连接的请求, 当协调器正确处理连接响应后, 终端节点入网成功, 协调器和终端节点之间建立数据通信连接通道。

3.3 协调器节点设计

协调器节点接通电源后进行初始化, 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是建立连接请求, 如果是, 将该终端节点添加到系统列表, 分配合适的网络地址, 发送响应信息。智能抄表系统中的协调器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解析, 如果判断接收的信息是抄表数据包, 通过串口进行显示, 便于电力企业和用户实时查询用电信息。

3.4 上位机软件设计

智能抄表系统中的上位机主要用于系统设置, 并且可以实时显示电能数据和虚拟拓扑。系统设置时, 根据网络系统的掉线灵敏度和电能数据采集时间间隔, 合理设计自动识别协调器和用户终端节点掉线, 打开串口, 操作上位机软件上的连接按钮, 可模拟显现出智能抄表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图。另外, 上位机软件在显示网络拓扑结构时, 可提供传感器运行曲线的查看功能, 电力企业通过分析智能抄表系统中传感器的实时数据情况, 进行电能分配和调整, 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各个领域的电力需求大幅上涨, 传统的抄表技术存在很多弊端, 已经难以满足我国电网发展要求, 智能抄表技术结合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 特别是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智能抄表系统,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应加大研究力度,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Zigbee无线智能抄表系统设计, 推动我国智能电网智能抄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华, 程晓荣.智能电网中的智能抄表技术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3 (11) :42-43.

[2]聂珣.对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技术的展望[J].湖北电力, 2010, 03:47-48.

[3]冯文霞, 汤荣华.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35) :47-48.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9

1 智能变电站综述

1) 变电站智能化定义。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综合而言是指在电网变电站的修建中通过使用技术先进、功能强大、运行环保的集成化设备, 达成电力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化及网络化建设, 并实现对变电站运行的智能化控制和保护。通过智能化建设, 变电站日常运行时将会拥有“自主”意识, 可自行依据电网运行数据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 从而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确保变电站长久稳定, 并最大程度实现电能的节约使用。2) 智能变电站特征。相交于以往的传统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具备下述几点特征:一是变电站运行系统具备显著的集成化特点;二是实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三是能够自行对运行时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对外交换;四是能够通过对运行数据的分析进行运行决策;五是能够实现对系统运行额自动调节。3) 变电站结构。依据智能变电站不同组成部分功能的差异, 可将其整个系统划分出三个组成部分, 其分别为过程层、站控层与间隔层, 三者间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 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应用分析

2.1 一次设备智能化内涵

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建设是指实现断路器、变压器、隔离开关等设施的智能化, 使其具备自主监测、自动控制与调整、自主预警、智能通讯等智能化功效。

2.2 一次设备智能化建设对电网发展的积极作用

1) 通过智能监测, 记录汇总系统运行数据信息, 自主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系统故障类型及出现概率, 从而位变电站的日常设备维护与保养以及电网电能分配、调度决策提供有效指导与参考。2) 监测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 及时对异常状况进行预警, 从而实现对电网及设备运行的最大程度优化, 提升设备利用率, 大幅削减系统运行成本。3) 依据搜集整理获得的系统运行数据对系统故障进行综合的全面分析, 并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今后管理积累经验。4) 自以往简单的关注设备运行可靠性转变为全局性的关注电网运行, 自宏观层次进行整个电网运行的综合优化, 延长设备使用周期, 降低运行成本。

2.3 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具体应用

1) 变压器智能化。变压器的智能化是指通过在变压器上增添智能化组件, 实现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可视化以及运行控制的自主化与网络化, 从而位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在变压器上增添的智能组件不会对变压器的运行原理造成影响, 而是借由一体化设计, 使其成为变压器必不可少的构成组件, 从而承担起过程层与间隔层的所有计量、监测、保护、控制等诸多功能。

综合而言, 智能变压器的功能可分为监测、测定与控制三部分。下图1即为智能变压器组成示意图, 其秉承一体化、集成化设计理念, 通过智能组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设计, 从而构成功能完善且结构简单的控制与测量系统。通过这种设计在有效缩减IED总数, 实现资源节约的同时还有利于智能组件的组屏。此外, 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实现智能组件同主变本体的有机融合。变压器智能组件能够支持MMS与GOOSE两种通讯方式, 不仅能同主变测控单元的信息交流, 实现遥控、遥测、非电量保护信息搜集与传递等诸多功能, 还能够实现同监控系统的实时通讯。

一般而言, 由于变压器主IED承担同监测IED的通讯, 且测温IED同局部IED均具备独立性, 因此两者多为单独设计安装。而主变套管的介质损耗监测与主变铁芯的电流监测则均可集成至主IED中, 主IED依据IEC 61850 体系对数据的监测进行一体化建模, 从而可达成同站控层信息平台的通讯。

2) 电容设备的智能化。借助智能装置可有效实现对电容设备各主要运行参数, 如电容量、介质损耗因数等的实时检测, 从而实现对电流不平衡的监测与控制, 有效掌控变电站设备运行中的绝缘特性, 有效规避因绝缘损坏而引发电力故障。通过电容设备的智能化可有效简化变电站工作内容, 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3) 断路器智能化。过去, 变电站建设中多是依靠增设二次接口的简易方法达成断路器的对外数字化对接。这种方法就本质而言属于分散性布设, 断路器同二次接口装置相对独立, 且占地较大, 不利于建设成本的最优化。而且两者的分散布置在增加功能回路及构成元件复杂性的同时由于功能单一而无法达成设备运行状态的可视化与自动检修。因此, 应在原有的数字化装置基础上通过增设智能组件, 实现接口装置功能的全面整合, 并将其同断路器进行一体化设计, 从而实现其智能化。通过断路器智能化, 不仅能够合并测控、监测等功能, 且还可依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不同功能的选配组合, 此外通过智能组件控制回路与断路器控制回路的一体化设计, 还能够简化控制回路, 剔除三相不一致、防跳等繁复的二次接线, 从而简化系统结构。

3 总结

现阶段, 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程度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呈现处日新月异的态势。而其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对于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亦有着显著影响。因此, 只有不断加强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电网现代化建设, 并为我国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能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旸, 马跃.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探讨和展望[J].黑龙江科学, 2015.

[2]霍琪, 白跃昌.浅析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5.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10

智能化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完美结合, 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高新技术, 在较短的发展时间内受到极高的关注和重视, 且其前景不可限量。而电力行业的良好状态使得电子工程得到非常好的发展, 本文结合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状况及电子工程的发展趋势, 对其结合和运用进行说明和分析。

二、智能化技术分析

目前为止, 智能化技术在计算机、GPS及精密传感等多个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智能化技术的产品更是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设备本身的可靠性大幅增加;二是降低设备运转与维护的实际成本;三是及时对设备进行故障维护;四是保证一些危险性工程项目得以实施;五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智能化技术自提出就快速地被各行各业接受, 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人类的智能进行模仿以期设计出与自人类智能相似的机器人。电子工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且智能化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在电子工程当中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在提高电子工程应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应用成本, 还实现了电子工程人力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和合理化。

三、电子工程运用智能化技术的相关分析

电子工程运用智能化技术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应用于故障诊断, 电子工程当中设备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 值得注意的是, 设备在出现故障之前通常都是有迹可循的, 也就是说在故障真正出现之前通常会有一系列与故障存在一定关系的征兆出现, 因此, 利用智能化技术就是希望能够及时发现这样一些征兆并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处理, 在故障诊断当中, 最为常见和最为主要的诊断方式就是对变压器渗漏油的分解气体进行分析, 基于此和找到故障发生的基本位置, 然后再通过故障范围的进一步缩小来定位具体位置并予以检修。二是应用于智能控制, 在电子工程当中应用智能化技术, 实现电子工程控制的远程化、无人化和自主化, 从而为智能化控制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应用于设计的优化中, 传统的设计方式无疑存在较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一方面设计的达标率比较低, 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修改的难度较大, 现在进行方案设计一般采用CAD软件, 这样一方面缩短了设计所需要的时间, 另一方面保证了方案的水平和质量。

四、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1. 性能发展方向分析

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一是趋近于高效化, 对于电子工程而言, 其关键指标是速度和精度, 而高速CPU芯片及多CPU控制系统等的利用能够较好地改善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 使得电力系统的速度和效率有极大程度地提高;二是趋近于柔性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包含电气自动化群拉系统和数控系统, 对此而言, 想要保证群控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既有的作用, 就一定要保证每一个生产流程的要求都被完整执行。另一方面则主要强调电气自动化数控系统较强的可剪裁性和覆盖面性, 这样一种特点的好处在于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性需求。

2. 功能发展方向

功能发展方向同样在三个具体的方面有所体现:一是用户界面的图形化, 用户界面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使用者之间进行交互的主要接口, 因此用户界面的图形化十分有利于非专业认识的操作和使用, 人们通过窗口或者是菜单直接进行操作, 快速编程、图形模拟及仿真等都能够较为简便地实现。二是科学计算的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显著好处在于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处理数据, 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语言, 还可以通过图形、动画或者是图像等, 这样一个变化对于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内置高性能PLC, 高性能PLC控制模块的安装主要是能够实现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 用户可以在标准程序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编辑和修改, 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使程序应用更具针对性。

3. 体系结构发展方向

体系结构发展方向首先是集成化, 一些高性能集成芯片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数控系统软件的运行速度, 加之LED显示技术等的利用, 使电子工程在显示方面的性能也大幅提高。事实上, LED显示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便于携带、质量轻且科学技术含量较高, 能够在较大的尺寸上直接显示大量信息。除此之外, 互联技术和封装技术在电子工程当中的应用同样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主要表现为流水线上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其次就是体系结构的模块化, 模块化最大的好处在于实现电子工程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 使其按照功能上的需求集成相应模块, 这样就能通过对模块的剪裁和数量增减实现不同档次数控系统的构建。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到, 智能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 且在电子工程当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致力于电子工程运用智能化技术的研究是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的, 相信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 .

智能化技术分析 篇11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1

美国于198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随后,智能建筑以一种崭新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发展极快。智能建筑是现代高科技工业技术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它涉及建筑、通信、电子、仪表、计算机、空调等多种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和建筑智能化的提高,建筑企业、监理公司、星级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停车场、医院、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急需大量从事楼宇智能化专业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维护、测试及推销产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稀缺特别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近年来,部分大学和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但由于楼宇智能化尚属新兴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仅十几年时间,虽然从事该行业的研究、设计及理论专家相继出现,但该专业技能型施工一线的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相对滞后。普通高校自2000年以来,主要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或“建筑电气工程”等本科学科专业,开设“楼宇智能化”专业方向,探索培养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课程方案。但受普通本科学科专业范畴限制,仅以专业方向来培养跨多学科新技术应用的“楼宇智能化”专门人才,不能满足行业对楼宇智能化关键技术施工、监理、管理、维护、测试及推销产品的技能型人的需求。2004年教育部批准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高职专业成为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新专业,但这些高职院校这专业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的组建方式各异

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依据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S)和消防自动化系统(FAS)等几个特点为依托,以原有专业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扩充、延伸,逐渐成立一个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新专业。

据调查,高职院校该类专业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建筑类学校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改造而来。二是由工科类学校的电气类、机电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等专业改造而来。三是由管理类、物业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延伸而来。正是由于各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形成方式不同,从而导致各高职学校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大不相同。有的偏重电气方向,有的偏重机械方向,有的偏重管理方向,因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差别,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不规范,与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对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新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专业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没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不能培养出专业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高级师资人才,使得高职院校该专业教师出现严重缺乏状况。教师基本上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更严重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目前,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电气类、机电类、建筑类、管理类的工业自动化、建筑电气、物业管理专业等多个方向转到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多数教师没有楼宇智能化工程实践经验。他们不能将自己的专业课程完全的融合到楼宇智能化中去。完成的都是理论教学,没有多少实践教学。因而缺乏在行業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三、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1世纪初期建设的楼宇智能化系统面临着很多运行维护与改造的现实问题。随着数字化城市的发展,国内智能建筑技术和行业企业专门化分工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行业关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重新定位。

由于各个学校的专业组建基础不同,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也各有其特色、优势,但普遍都存在理论教学过多而实践实训环节较弱等问题,几乎所有院校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才能符合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楼宇智能化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是有岗位层次性的,且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需要他们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也是不样的。从楼宇智能化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管理到楼宇智能化系统的专业设计、开发、工程施工、验收,从楼宇智能化企业的老总、经理、部门负责人到智能楼宇管理员,助理智能楼宇管理师,智能楼宇管理师等各个类型和层次的人才社会都有需求。

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展开。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构建工作,相对滞后于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开展情况,其工作过程性的教育教学也只是在关于楼宇智能化的专业教学中顺带展开,由此造成了其非系统化,制约了其工程工作技术的提升。实施其专业化的课程构建工作,把其具体的工作技术专业化,并依此为支点建立其专业化的工作操作人才培养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构建的重要依据。

针对实践实训环节较弱等问题采用加大实训设备的研发和购置,加强与楼宇智能化各主流设备生成厂家的合作,比如霍尼韦尔,施耐得、西门子,国内的海湾科技、浙大中控、美的、远大空调、清华同方等企,使学生的实训实践设备与用户的设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上岗后单位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重新培训员工。同时应将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在目前没有更多高等级人才加入的情况下,应与当地的主要相关企业建立人才共享机制,聘请企业里的一线高素质人员兼职教学。同时给任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学习、到企业事业单位一线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早日成长为合格的双师型人才,成为行业的学术带头人。

参考文献:

智能化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篇12

1 智能电网定义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 他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的, 并且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 利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以此来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二十一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介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进行。

2 传统电网的规划的问题

传统的电网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就是传统电网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数据的一致性比较差。因为人为的操作方法不尽相同, 所以人为的操作很难得到一致的数据。其次就是电力电量平衡和网架结构中, 一般不考虑分布式电源, 因为分布式电源是在智能电网的架构中提出的, 所以在传统电网中都是不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的。

3 智能配电网的重要技术

3.1 分布式储能

分布式储能指的是模块化、能快速组装、接在配电网上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装置。分布式储能按照储能形式的不同, 可以进行多种划分, 但是分布式储能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电能的利用, 不像传统的电网, 一旦电源中断, 电能就不能利用。分布式储能利用其他形式将电能存储, 提高了电能使用的便捷性。

3.2 柔性配电技术

柔性配电技术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延伸, 包括电能质量和动态潮流控制两部分内容。柔性配电技术主要运用于的是电能的配置和控制, 是对电能输送的一种统一管理方式。

3.3 故障电流限制技术

故障电流限制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电力电子、高温超导技术限制短路电流的技术。在电网和电力输送中, 由于受到可靠性、电压质量、耗损等因素的影响, 系统限制电流的作用有限, 所以必须采用故障电流限制技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系统限制电流技术的缺陷, 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而故障电流限制技术, 则是将损失降到最低, 将能源损耗降至最小的技术。

4 智能电网的影响因素

4.1 分布式电源影响

随着我国新能源利用率的显著提高, 用于发电的能量除了水能、火能、还有风能、太阳能等等。随着这些能量在发电上的利用, 我国的电能使用方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像太阳能和风能这样的清洁能源, 不仅储量丰富, 而且利用方便, 在农村地区特别适合安装分布式小容量太阳能和风能。分布式电源不仅影响电力电量的平衡, 而且对于我国各级的供电设施配置和网架结构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4.2 短路容量影响

故障电流技术的发展, 可以使得中压线路实现闭环运行方式, 这就使得接线模式在选择上更加的具有灵活性。也正因为如此, 在智能电网规划体系中, 短路容量的影响可以由系统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而不像传统电网, 短路容量只能受系统的控制。由于接线模式的灵活性选择, 电网的智能化将更加的可靠。

5 智能配电网规划体系

5.1 科技专项规划

科技规划主要指的是提出符合本地需求的智能电网建设等需求的专项规划。在科技专项规划里, 一般包括几部分的内容, 分别是柔性配电技术、故障点限制技术和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规划。一般科技专项规划都有确定的时间周期, 这样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所以一般科技专项规划的时间为五年。

5.2 电源规划

电源规划是电网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因为电源是整个电网的核心因素, 没有电源, 电网也无从构建。所以在电源规划时, 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政策, 以便于制定当地分布式新电源规划。电源规划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即传统的热电联产和储能装置。传统热电联产的规划目的是保证当地日常用电, 而对于储能装置的规则就是要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传统热电联产和储能装置是互补的。

5.3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对智能配电网规划的成果和电源规划、二次专项规划等内容的规划, 主要目的是科学的分配电网结构中的电力设施, 使得电力设施能在电网结构中有充分的利用。电力设施的布局规划也有周期的限制, 一般为5年甚至更长。

5.4 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在智能电网的规划中, 一定要按照规划原则进行科学的分析, 所以在规划中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是要关注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使得智能电网的架设和当地的经济、电网的特点相结合。其次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存量电网资产, 并且仔细探索基于情景分析和柔性约束规划的配电网灵活规划方法。最后就是重视基于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 适时开展基于智能电网规划的规划数据平台的建设, 以信息化来进行配电网的规划。

6 结论

智能电网的架构, 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之路, 但是就目前的智能电网体系来看, 在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未来的智能电网规划, 一定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 用科学的分析手法和统筹兼顾的措施来做好智能电网的体系规划, 为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清除障碍。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电能产量随着需求量与日俱增。随着用电量的增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 过去的传统配电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发展。目前有了技术的支持, 再加之政策和原因, 智能电网的配电网已经在供电系统中得到运用。但是如何使智能电网的配电网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最有效的结果, 就必须对智能电网的配电网体系进行规划。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网规划体系,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壮志.含微电网的智能配电网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3.

上一篇:总部营销的力量下一篇:H3C网络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