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检测技术

2024-08-23

智能化检测技术(精选12篇)

智能化检测技术 篇1

一、引言

工业生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工业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 也增大了我国的环境压力。并且,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 工业污染所施加给环境的压力更是有增无减。在新的历史时期, 科技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在我们充分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时, 还应该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将智能化检测技术应用于环境技术当中, 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为工业企业过度排放污染物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下文中, 笔者以工业污水在线自动检测技术和采用多传感器的环境污染检测机器人技术为例, 来分析探讨智能化检测技术在环境技术中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相关问题。

二、工业污水在线自动检测技术分析

目前水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了人类对水资源的正常利用尤其是饮用水的安全。为了有效遏制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世界各国均纷纷采取有力地行动, 不但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加严格的水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也更加重视环境检测在保护水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工业污水在线自动检测技术能够帮助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准确地掌握工业污水的变化情况和地表水的变化趋势;同时, 通过水质的自动检测技术, 将水质检测结果传输到环境管理部门, 环境管理部门便可以实时动态掌握每一个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 一旦出现某个工业企业污水排放超标的情况, 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排放超标的时间、地点以及各种参数等, 并进行污染事故报警, 有利于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整改, 并为后续的处罚措施提供必要的信息证据。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落实对各个中大型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的在线自动监控规划, 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排污企业 (例如印染企业、化工企业、制药企业、造纸企业以及食品企业等) 进行了重点监控, 一旦发现污水排放超标问题便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罚。

通常情况下, 我国采用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需要消耗一定的化学药剂来检测工业污水的浓度问题, 例如氨氮、COD等等。一般情况下, 从采样到化学药剂反应, 再到结果测定通常需要十几分钟至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该类型的工业污水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其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各种在线监测设备或者仪表、污水排放现场数据采集设备、环境信息化监测与管理终端以及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 (该平台主要设置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 通过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 。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大体监测流程是, 污水排放现场数据采集设备负责在排污点采集各种数据, 并由各种在线监测设备或者仪表对污水当中的流量、p H值、NH3-N (氨氮) 以及COD (化学需氧量) 等各项参数进行检测, 而后数据利用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来实现数据向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的发送和传输, 同时经过相关计算之后, 环境保护部门便可以了解污水总量数据, 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各种干预措施。

三、采用多传感器的环境污染检测机器人技术

二十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始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 使机器人技术成为国际性的研究热点。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时代。在种类繁多的机器人中, 检测机器人以其独有的在环境探查和取样、空间探索、城市救灾等领域的优势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成为当前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环境污染检测已经成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人为事故或恶劣环境的影响, 常常会发生高度危险品的泄露污染, 如危险化学物质泄漏环境、核废料污染环境, 普通环保人员无法接近、使用一般手段无法实施检测, 这时就需要一种专门的环境污染检测机器人, 代替环境检测人员进入污染现场实施检测和处理。环境污染检测机器人能代替人进入事故现场自动进行环境检测, 采用搭载了环境检测仪器的环境污染检测机器人, 可以方便安全地进入污染现场, 取回样本, 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环境污染检测机器人的总体结构、传感系统、车载机械手系统以及图像处理技术在移动机器人上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环境检测工作。

四、展望

在今后的发展中, 我们可以预见环境监测系统研究工作会更加复杂, 涉及到计算机、人工智能、机械、通信、图像处理、电子、自动控制[5]等多个学科, 要研制一部实用性强、稳定性高、通用性好的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环境监测系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随着科技技术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国家的大力扶持, 环境技术必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修建、赵茜、梁振虎、王君本:《基于ZigBee的造纸废水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国造纸》, 2011, (07) :336-338。

[2]陈岚、车红、任丽丽等:《用安德森空气生物采样器采集病毒气溶胶的研究》,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0, 5 (5) :342-347。

[3]吕俊霞、徐珂:《基于IEEE802.15.4的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2) :229-231。

[4]An Bnergy Efficient Routing Metric algorithm Base on PCE for WSN[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ognitive Informatics (ICICCI 2010) [C], 2010:123-125。

[5]王瑞红、张登攀:《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重构监测仪器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4) :393-394。

智能化检测技术 篇2

目前所在: 海珠区 年 龄: 21

户口所在: 湛江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5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5 kg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电工, 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弱电/楼宇自动化, 安防工程师

工作年限: 3 职 称: 中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

◆ 工作经历

必胜宅急送 起止年月:-07 ~ 2012-09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 所属行业:服务业

担任职位: 外送员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快速准时送餐满足客人要

离职原因: 回校上课

深圳炬威电子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6 ~ 2011-09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

担任职位: QC 维修工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回校上课

毕业院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6

专 业 一: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专 业 二: 电工技术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12-09 2012-10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电工技术 电工维修中级证 -

2012-11 2012-12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工技术 电工上岗证 -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组织能力较强曾组织过足球比赛和班上一些活动,大学期间曾担任过团支书、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和担任过两届系队足球队队长和班队队长,这让我的组织能力处人处事的能力得到很大帮助

◆ 个人自传

严谨务实,以诚待人,团队协作能力强;吃苦耐劳,工作上有较强的`管理和动手能力且有较强学习能力;

敢于面对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做事情认真负责。

人脸识别技术:开启智能化生活 篇3

春运+人脸识别

每个身处异地的中国人的心里都有春节情节,传统佳节、亲人团聚,成为由传统沿袭下来约定俗成的习惯。无人不成春运,无挤不成春运,无堵不成春运,尽管穿越大半个中国,人们还是会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地踏向这场世界最大的迁徙旅程。

春运期间,网络上流传着各种抢票攻略、抢票神器,已经开售的车票早已即开售罄。在抢票的日子里我们体验了一番希望与失望、惊喜与失意并存的生活,皆表示心神俱疲。抢完票,放了假,上了车,除了安防监控系统的全线支持,人脸识别也被用于春运中来。

近期,中国科学院重庆分院人脸识别团队近日与呼和浩特铁路局合作,试点将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铁路安防系统。通过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安防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强化通关,用人工智能帮助进行身份核验,做到人证合一,强化追溯,支持在超大的人像库中定位查找对象。

无人机+机器人+人脸识别

不久前,Kickstarter上就出现了一款很可爱的可编程机器人Fleye,既是无人机,又是机器人,且随身携带可对环境和人脸作出识别的摄像头,不仅能实现航拍、全景拍摄,还能根据你设定数据库中的人物进行人物跟拍,在技术上更智能先进。随着CES 2016的临近,网上曝光了腾讯与零度智控共同打造的无人机谍照,该款无人机不仅有超声波和视觉定位系统,在室内无GPS环境下也能飞行,还支持光学数码增稳、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智能飞行系统。

机器人实现各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无人机在空间上扩大了视频监控的传统范围,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监控,并且可以与各行业平台无缝对接,促进业务的可视化管理。配合人脸分析功能,无论是对于安防、反恐、消防救援等公共安全的应用,还是家用、商用的扩展,都是前景无限。

银行+人脸识别

早在2015年5月,《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及互联网金融新贵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均透露出将用人脸识别融入远程开户,作为技术依据,利用“远程人脸识别+身份证件核实”的模式为金融客户开立账户。这意味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在银行业即将进入正式商用阶段。

然而,该项意见却一波三折才得以成型。早在2015月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最新的征求意见稿,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交叉验证和“柜面开户为主、远程开户为辅”,再次发声“为确保实名开户,中国人民银行要求远程开户必须与现有银行账户交叉验证”。

智能化检测技术 篇4

关键词:测控技术,智能化技术,应用

0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以往的发展模式也有着打破, 在当前的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发展领域。一些控制技术和设备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 在智能化技术于测控领域的应用过程中, 应用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 人们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就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使得测控技术以及仪器的发展也有了进步的空间, 故此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 测控技术以及仪器仪表分析

1.1 测控技术分析

测控技术作为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对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也是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重要保证。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是离不开的, 尤其是一些比较尖端的科技, 而一些重大成果的获得通常都和测控技术有着紧密联系, 我国在测控技术层面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着很大差距, 所以当前要加大测控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发展[1]。测控技术仪器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 并且是和经济社会进步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 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下, 将其和测控技术得到融合就能够实现测控自动化以及智能化, 这将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1.2 仪器仪表分析

仪器仪表是对信息采集以及测量处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及设备, 并已经成为对科学技术推动的一个重要技术。处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 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仪器仪表和测试技术则是信息科学技术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其中的仪器仪表作为工业发展中的倍增器, 一些发达的国家对其有着充分重视, 并将其作为是重要发展战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能对市场优势充分利用, 在测控技术发展领域与之相结合, 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对仪器仪表的应用创新要进一步体现。仪器仪表以及测量技术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愈来愈得到了凸显, 为能够对仪器仪表的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拓展, 就要能和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相结合[2]。

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以及具体应用探究

2.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对于当前的技术发展, 智能化技术作为高端科技类型, 对我国的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发挥。测试测量仪器的自控系统在出现的故障时, 对于智能化系统就能对故障自主分析, 及时的找到问题的原因, 为管理人员提供比较科学化的处理方案, 这样在故障的解决效率上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对测控仪器在设计上进行优化, 使其能够在其系统应用下更加可靠高效。在当前的测控系统运用过程中, 对于相应的仪器仪表均是智能化的, 具体应用过程中也相对比较灵活, 在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这一水平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2.2 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探究

将智能化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在多方面体现, 测控技术和仪器智能化技术的可靠性以及高效率都比较突出, 对信息的获得以及数据的转换等都能够实现, 可对信息数据的显示以及控制实现三维形象化。在测控系统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对测控系统就有着支持, 而在网络技术下也能够对测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推动[3]。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是对信息处理以及绘图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 并且有着比较突出的作用功能发挥, 体现在逻辑判断以及推理功能上, 还有在数值的快速计算能力上也比较突出, 在储存盒管理数据信息功能和图像的显示绘图功能方面也比较突出。这样就能够将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将仪器仪表中的温度计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比较突出, 对提问而对测量方法比较多样, 其中的热电偶以及水银和石英晶体等都能够作为测温元件制作体温计, 这些技术都是接触式的测温, 所以就比较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情况。而在接触测温的部分一旦移动就会对测温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在非接触测温方法的应用上就能对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红外测温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测温技术水平提升有着促进, 也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测控系统的智能化虚拟技术是测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延伸, 通过人机交互能够对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动作以及视听觉等感受进行模拟, 这样将其在软件开发中加以应用就比较方便。通过智能化虚拟仪器就能够在软件的灵活性上得到有效提升, 进而来提供全方位系统集成模块化硬件, 从而能够对测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4]。

2.3 仪器智能化技术和测控技术发展前景

对于测控技术以及仪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在今后也会向着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等方向迈进, 从而实现多功能跨领域的发展目标。通过物理学新效应以及高新技术来进行开发新型高灵敏度及高稳定性测控技术及仪器就会比较有利, 对我国当前的仪器仪表应用的情况来说, 还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时候的水平, 对于产品可靠智能化的程度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当前对仪器仪表技术的应用有一半是从国外进口, 所以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形势还比较严峻, 这就需要将对测控系统以及仪器仪表的开发研究创新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通过信息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优势对其进行带动。

对于当前的各产业发展的状况, 对测控技术的发展也有着带动, 将测控技术以及仪器智能化技术向着标准化以及开放化的方向迈进就成了一个重要趋势。自动化测控技术和仪器仪表系统是整个发展装备的中心以及安全屏障, 对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的推动有着重要作用, 在市场化的作用下, 我国在自行研发的智能化执行机构以及流量计等都在市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高档的智能化产品也不断涌出, 所以针对测控技术以及仪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5]。

测控技术和仪器智能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模拟人类神经网络来对信息传输和处理, 对测控的实时性以及故障监测的准确及时性也会进一步提升。并且在建立于生物遗传规律模拟基础上的遗传算法能够对测控系统给予优化调整, 能够将智能化的水平得到继续发展。在多值逻辑基础上通过模糊集合方法对模糊性思维加强研究, 就能对未知性得到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结合测控系统自身的发展特征, 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趋势将会向着功能的用户界面图形化和计算的可视化方向迈进。在性能的发展趋势上将会向着高精度以及高效化和柔性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在体系结构层面的发展趋势将会向着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方向迈进。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当前我国的各领域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 技术上的优化必然会带来实际生产水平的提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正向着迅速化迈进, 对于测控技术以及仪器智能化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就要充分发挥作用。此次主要从测控技术和仪器智能化技术理论进行着手, 然后就起应用优势以及具体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希望有助于我国测控技术以及仪器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启, 徐本连, 李智超, 戴梅, 李鑫.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 (12) .

[2]梁勇, 于新业.综合测控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4 (12) .

[3]魏绍亮, 仉毅, 孙步胜.探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8) .

[4]刘红波, 马志娟, 梁晓瑜, 李东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状分析[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 2013 (01) .

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论文 篇5

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特点

1.1无需控制模型

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控制器的紧密系数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工作时,由于传统的控制器技术欠佳,一旦面临着控制对象有着复杂动态方程的情况时,则会出现无法有效掌控控制对象的情况。这对于控制对象模型的设计工作的进行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在智能化技术中,控制对象模型设计这部分直接被删除,所以,控制对象模型设计无法评估、不能预测的情况不会出现。

1.2处理不同数据智能化控制器有着较高的一致性

对于输入的任何数据,智能化控制器都能够借助相关处理实现准确评估,即使不常应用的数据输入,评估工作也可以快速进行。由于各个控制器的`控制对象的变更性十分强,所以各个控制对象的控制效果也不尽相同。由于控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控制对象的全面化即便是智能化技术也不能实现,即使智能化技术对于某些控制对象不采取任何行动也能到达理想效果,但面对全体控制对象则无法实现。所以,智能化控制器在今后的科研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存在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能够真正实现有所突破。

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第一、在电气工程维修保养、病因诊断以及保养中如何有效应用智能化技术;第二、如何优化设计电气设备、电气系统以及电气产品;第三、通过何种形式真正实现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控制。

2.1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病因诊断

诊断电气工程系统病因时,传统的人工诊断十分繁琐复杂,虽然诊断病因的准确率不高,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少设备问题、数据问题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无法完全有效避免,而人工诊断的准确率低下,对于病因处理不够及时。所以,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不但可以有效保证病因诊断效率,而且还能实现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定时检测诊断,杜绝潜在问题的出现。

2.2优化电气工程的设计

在设计传统电气工程时,需要众多设计工作人员进行反复的改良和试验,有时,某些具体的问题没有被设计工作人员考虑进去,一旦出现复杂问题,则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有效解决,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必须要具备高水准的设计业务知识,专业知识需过硬,此外,还要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而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工作状态,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相关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可以有效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这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提高电气工程设计所需数据的精准性,而且也大大丰富了设计样式,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也能够有效、及时的解决,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正常进行。

2.3自动化控制整个电气工程

整个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包含大量的控制环节,所以,电气工程系统的自动化控制需要智能化技能的有效应用。智能化技术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控制主要是借助专家系统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三种方法。特别是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不但有着多层次结构,而且还能进行反向学习算法。在神经网络控制的子系统中,子系统转子的速度可以通过对系统参数的判断和调控得出,另一个子系统可依照此参数判断和调控定子的速度。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当前在识别模式和处理信号方面神经网络控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3结语

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风电机组;智能化;在线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066-02

1 风能机组

风能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的能源,在当前国家大力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背景下,利用风能发电是极为重要且极具有发展潜力的发电方式。然而随着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及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又对风电机组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故障主要集中在齿轮箱、发电机、叶片、电气系统、偏航系统等关键部件。

这些关键部件一旦出现故障,会造成风电机组停机损失发电量,再加上风电场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气候条件比较恶劣,而且机组处于高空运行,维修维护成本较高,严重影响风力发电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于机组的主要部件进行连续监控,第一时间了解机组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本文所阐述的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目前在国内3 MW机组上实现批量安装。

据分析,使用在线监测系统,由于齿轮箱故障导致的维修费用相比没有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可节省59%的费用。

可见,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对于风电行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影响。

2 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的技术原理

针对当前控制机组安全运行、降低风电机组的维护成本,提高机组利用率的需求,开发智能化的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系统,以便更及时、更准确的对风电机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保证机组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同时系统经过长期运行,可以获得机组的状态数据,对机组设计的改进及现场维护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低频加速度传感器的参数表,见表1、2。

从表中可以看出,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器系统的高、低频加速度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并且,在频响范围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感器的应用效率。

此外,在温度范围上,-50~+120 ℃进一步提高了传感器的应用性。

根据风电机组的机械结构特点,在风电机组的主要传动链部件上安装振动传感器,结合风电机组主要部件的振动特性,定制专门的数据采集策略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在研究部件振动机理的理论基础上,采用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实现部件特征信息的提取,建立起适用于风电机组故障的专家知识库,进而实现系统的自动智能诊断。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系统中数据采集单元的参数表,见表3。

从表中可以知道,数据采集单元的优越性更加显著,-30~65 ℃的运行环境、-40~70 ℃的储存环境温度,这对于确保数据有效采集是至关重要的。榆次同时,在IP等级和防腐等级方面,为进一步确保数据采集单位的有效工作,防腐登记和IP等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进而体现在线监测技术的优越性。

3 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的技术要点

相比于其他的在线监测系统,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的技术要点更加显著、更有助于提高在线监测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的技术要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可靠性的硬件设计与开发技术

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所开发的硬件系统,具有稳定好,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同时在数据采集方面,针对传动链不同部件的振动特性,定制适用于该测点的采集策略,通过通讯的方式从风电机组主控系统获取相关参数信息(功率、风速、轴承温度等),实现这些参数信息与振动数据的同步采集。

3.2 风电机组振动故障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

风电机组由于其变转速、变载荷的特性,加上其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变桨、偏航等的影响,使得其振动信号比较复杂。本课题通过分析研究风电机组传动链各部件的振动机理及故障特征,在传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方法从复杂的信号中提取部件的故障特征特征频率,为建立专家数据库,准确的判断机组的运行情况提供有力的依据。

3.3 故障诊断专家知识库的建立

故障诊断是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系统的重要部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应用情况。本课题在风电机组主要机械部件振动机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振动数据的积累及故障案例的分析总结,建立基于风电机组的故障诊断专家知识库,进而实现系统的自动智能诊断功能。

3.4 准确的报警设置方法

针对不同风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建立基于工况的数据存储策略,通过分析各工况下风电机组的振动数据,自动设置报警值,避免发生误报漏报的情况,提高系统报警的准确性,为现场维护提供更为可靠的建议。

3.5 良好的系统集成性

本系统可以兼容油液传感器的数据分析,与振动数据的分析互相支撑、互相补充;同时系统软件可以与风场SCADA系统兼容,即在SCADA界面上可以实时显示风电机组主要部件的运行状态,以便于风场管理人员对整个风电机组的管理与控制。

4 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的技术价值

在实际中,在线监测系统已作为3 MW机组的标准配置,实现批量化应用。如西班牙Laloma风电场、南非Metro Wind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江苏东风电场等。系统运行稳定,能实现对风电机组主要部件进行实时监测,对机组的健康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与评估的功能,为现场维护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

未来该系统也会成5 MW、6 MW以及更大机型上作为标准配置。

国家《风力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导则》中明确规定,对于2 MW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必须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可见,随着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在线监测系统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关于智能化的风电机组在线监测技术,国内外均已开展相关工作。在线监测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风电机组主要部件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可见,故障诊断的准确性是评价在线监测系统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然而,准确的故障诊断又与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采集策略、对风电机组特性的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等环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其他在线监测系统对比,本文所研究的监测系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数据采集策略的多样性

针对风电机组主要部件的振动机理,针对不同 部件不同测点采取不同的采集策略,同时实现机组主控参数信息、振动信息的同时采集,从而获得有效的数据。

4.2 报警值设置的准确性

当前大多在线监测系统报警值的设置基本上基于VDI3834标准,但是由于风电机组有其不同的振动特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设定报警值,效果极其不理想。本系统采用基于不同工况的报警值设置方法,使得报警更准确。

4.3 数据处理方法的先进性

目前大部分在线监测系统都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本课题在传统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故障诊断提供有力的工具。

4.4 故障诊断的自动化、智能化

目前大部分在线监测系统都是通过人工的分析方法,故障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通过人工的方法定期分析数据,这样会花费较高的人工和时间成本。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常规的故障实现智能诊断,对于比较复杂的故障,还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分析。

5 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

随着风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增加,以及风电机组向大兆瓦级的方向发展,由于风电机组故障停机导致的发电量损失、维护维修成本过高等问题已成为风电行业比较关注的问题。

如陆上一台3 MW机组,塔架高达90 m左右,齿轮箱重量20 t左右,如果齿轮箱发生故障,仅拆装费用可高达100万元以上,如果再加上运输和维修费用,则高达200万元,这相当于风力发电机组生产成本的13%,而且还会导致机组停机数月,影响发电量。海上机组由于拆装的困难,维护需要出动大型轮船,其维护成本至少是陆上的2倍以上。

因此,在风电机组上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风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同时可将当前风电场定期维护和事后维护的模式改为预测维护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6 结 语

总而言之,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风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确保风能有效利用的重要前提,如何构建智能化的在线监测系统,是确保风电机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

本文通过智能化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并建立智能化风电机组在线监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在线监测技术,对于进一步推动风电机组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洪武.风电机组远程在线状态监测技术[J].风电技术,2008,(10).

[2] 袁越.海上风电机组状态监控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4).

[3] 刘峰.风电机组塔筒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风能,2014,(7).

[4] 姚兴佳.大型风电机组振动分析和在线状态监测技术[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7,(5).

[5] 张进.风电机组传动系统可检测性设计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13.

智能化检测技术 篇7

1 智能化变电站技术

智能化变电站不同于传统的变电站, 它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等操作, 结合网络通信技术将变电站之间的信息传递进行网络化传播。在数据收集, 采集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光电式互感器收集, 能够确保收集信息所要求的信息精确度。对区域内的变电站实现分层控制, 实现上级变电站控制处理区域内的变电站, 通过不同的智能化变电站配置对不同组别的信息流的分析处理, 实现数据处理分析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信息网络的构建实现区域间各信息流之间的交互传递, 达到对电流宏观调控的智能化, 实现高效的电流调控分配措施。

2 智能化变电站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工作原因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继电保护技术要能够有效地实现变电站管理, 这就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运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实现对智能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然而因为变电站工作本身的特殊性, 这就使得在实际的继电保护过程一般作用于智能化变电站的过程层和变电站层。通过在过程层中构建有效的继电保护技术设备, 并加以间隔保护, 是这两种隔离保护设备相互协调搭配形成双重化的保护作用。而在变电站的各处电压配置保护能够形成有效的继电保护, 通过广域的保护接口形成有效的变电站保护。通过构建运行良好周全的继电保护系统并结合继电保护技术能够有效地完善对智能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

3 智能化变电站中二次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

随着智能化变电站投入国家智能电网的使用, 智能化变电站是国家电网进行合理电力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智能化变电站作为一个电力网络结构中具有自主处理信息的一个点, 其在物理结构上仍具有自身的独立完整性, 一般来说由间隔、站控、过程这三种结构层次组成。这三种结构层次相互依存却又拥有自身的独立性, 通过不同频率的联系信号进行继电保护信息的传递。随着变电站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 这就使得继电保护技术要能够根据现有的智能化变电站做出技术上的更新, 发展出多样化的继电保护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应用于智能化变电站中的二次继电保护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智能化监控设备

智能化变电站因其自身的工作特性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突发状况, 这就需要在变电站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收集, 通过建立智能化的监控系统, 完成对变电站中各工作元件的监控, 通过合理的监控, 能够收集过去的运行资料及现有的运行状况。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备份, 能够有效地完善智能化变电站的工作模型, 便于其他人员进行日常检修。其监控模式具体如下。

在智能化变电站的监控系统根据其自身工作的特殊性, 形成具有集中监控、统一管理的监控模式, 这就使得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在实际上是基于变电站的基本构造, 所形成的一个多级分布式的计算机监控网络, 其主要部分一般由监控中心 (SC) 、监控站 (SS) 、监控单元 (SU) 三部分组成。监控单元直接与通信电源相连接, 监控单元与监控站直接相连, 监控中心直接与监控站相连。通过监控系统之间的信息处理备份, 能够有效地根据变压站工作现状能够有效地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风险, 从而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

3.2 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

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的的实际应用能够加强继电保护技术的实现保障。通过对智能化变电站使用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 能够有效地进行故障的诊断与检测, 通过对系统缺陷的排查及系统优化。对各种变压仪器设备通过严格有效的管理与维修, 使得变压站在国家智能电网的运转过程中能够高效率、稳定安全地运行。通过数据分析, 工作人员及时对预警的通信电源监控单位进行检修, 清楚了暗藏的故障, 使得被动地抢修方式改变成主动地维修方式。这就保证了电力系统能够最大地规避风险, 为国家减少了经济损失, 促使区域间更好的通信交流, 给当地区域提供令人更好地通信保障。

4 智能化变电站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展望

随着智能化变电站的不断建设, 原有的传统继电保护技术并不能够满足智能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技术需求。这就需要基于智能化变电站的设备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技术, 合理结合高新技术成果, 完善现有的继电保护技术。

继电保护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的发展, 其主要保护技术是上文所讲到的两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子元件趋于纳米化, 这就使得在实际的变电站工作过程中, 要能够根据当地的变电站实际情况进行方案上的调整, 选择继电保护技术的最优方案, 通过合理地搭配继电保护技术进行对变压站设施的保护。然而现有的继电保护技术应用手段较窄, 而该区域顶尖科研人才不足, 这就需要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要能够立足根本, 发展出符合的现代化智能变电站使用需求的继电保护技术。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继电保护技术发展、数据信息全面监控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通过在智能化变电站上应用监控系统能够更好在变电站工作系统中进行监控, 能够有效地提高变电站工作的的稳定性、安全性, 提高了对智能化变电站的检修维护、科学管理水平, 为电力系统的协调合作带来更方便、更好地服务, 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摘要:随着国家智能电网的铺设, 建设智能化变电站能够有效地实现电流运输分配的智能合理化。本文通过对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及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探析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文明.智能化变电站相关继电保护技术应用探究[J].科技传播, 2014, 7 (06) :13-15.

[2]张巧玲, 李西安.变电站二次典型设计中继电保护技术原则[J].中国电力, 2011, 9 (07) :25-29.

智能化检测技术 篇8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很多传统的机械设备, 开始向电子设备转化, 如汽车等机械设备, 人们将智能化的芯片, 集成到汽车制造中, 汽车就可以具有一定的智能化, 在先进互联网技术基础上, 还可以实现联网技术, 目前很多先进的汽车, 都开始支持联网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 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市面上的汽车, 大多数都是国外生产的, 要想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 必须对智能化控制技术和车联网技术等新的技术进行研究。

1. 车联网技术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以及手机等移动网络的建设, 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心, 而汽车作为一个热门的产品, 很多人的日常生活, 都需要使用汽车, 对汽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汽车的改革, 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开始安装在汽车上, 使其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所谓车联网技术, 就是指车与其他设备的互联, 从而实现更多的功能, 如果利用先进的传感器, 那么车辆就可以收集周边的数据, 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 人对汽车的操控更加多样化, 在互联网的基础上, 可以远距离的操控自己的汽车, 目前市面上有些汽车已经开始尝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 如近些年兴起的OBD等系统, 通过这些系统的应用, 极大的提高了车辆的性能, 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此可以看出, 车联网技术是汽车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尤其是在公共交通等领域中, 汽车联网化是必然的结果。

2. 车联网技术的基础

要想实现车联网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导航、智能化控制等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车联网技术中, 车与周边设备的通信必不可少, 而在通信的过程中, 如何识别特有的命令,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车的主人只能对自己的车辆进行操控, 并且要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防止他人恶意的进行操控。对于车辆与其他设备的通信来说, 显然无法利用有线通信技术, 必须建立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 近些年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车联网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市面上的不同汽车, 采用多种无线通信技术, 如蓝牙等。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 现在大多数汽车上, 都会安装卫星导航的设备, 甚至一些汽车直接集成了卫星导航系统, 通过这样的系统, 可以查看到周围的交通情况, 经过了多年的应用, 现在卫星导航系统已经非常先进, 可以根据周边交通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个最佳的路径, 对周围环境不够熟悉的人, 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控制技术室车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 无论车辆要想实现那种功能, 都需要具体的控制环节, 在传统的车辆行驶过程中, 所有的操作都需要驾驶员来完成, 而随着汽车功能的越来越多, 如果在驾驶的过程中, 还要驾驶员来操作其他的设备, 那么显然会带来行驶的安全问题, 而近些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汽车的智能化控制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将智能化的芯片, 集成到汽车中, 并组建相应的电路, 就可以对汽车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现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 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其他的设备, 都需要相应的芯片来进行精确、智能化的控制, 这样的智能化控制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整体性能。对于车联网来说, 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数据的交换, 而数据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汽车, 这里的控制应该包括人员的控制和汽车智能化的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汽车的智能化控制也是建立在人员控制的基础上, 所有的控制程序, 都需要人来进行设置。

3. 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控制作为汽车的核心单元, 控制的精确化、人性化等, 是汽车能否受到市场欢迎的关键, 而智能化控制技术,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精确和人性化, 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现在智能化控制技术在车联网技术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在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基础上, 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等功能。在公共领域中, 车联网技术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如将所有的公交车加入到车联网中, 就可以对每辆公交车进行控制, 根据路况交通的实际情况, 对车辆进行实际的控制, 从而避免了交通堵塞等问题, 现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中, 已经开始利用车联网技术对公共交通进行控制,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是公共交通系统还是个人汽车系统, 控制模块都非常重要, 现在的车联网技术中, 都会使用大量先进的传感器, 连接到中央计算机上, 然后进行统一的控制, 控制功能的实现, 需要依靠软件程序, 近些年热门的人工智能等软件程序, 开始在实际中应用, 为车联网的智能化控制技术, 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先进的智能化程序, 在遇到一些问题时, 中央处理器就可以自行的进行处理, 或发出相应的警报, 提醒人员进行处理, 在实际的车联网技术中, 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控制, 而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很好的简化了人员的操作, 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对于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汽车正在从传统的代步工具, 向具有多种功能的交通工具发展, 而车联网技术只是这个过程其中的一个环节, 现在车联网技术刚刚开始应用, 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控制技术作为车联网技术的核心, 非常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汽车工业水平较低, 目前应用的车联网技术大多是国外公司开发的。要想发展我国自己的车联网技术, 必须研究车联网技术的每个环节, 包括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控制模块等, 而控制技术作为车联网的核心, 现在电子化程度较高的汽车, 必须利用智能化的控制技术, 因此研究智能化技术在车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是当下汽车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饶毓, 戴翠琴, 黄琼.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连通性研究[J].数字通信, 2011 (05) :36-40.

[2]诸彤宇, 王家川, 陈智宏.车联网技术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1 (05) :266-268.

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 篇9

施工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施工准备, 包括现场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等, 以及预埋工作。

第二阶段:综合布线施工。

第三阶段:前端设备安装。

第四阶段:机房设备安装。

第五阶段:分子系统调试与系统统调。

2 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2.1 施工准备

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在施工现场现场筹建现场办公室。按照统一的布署和安排在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施工准备各项工作。与设计单位在签订合同后20-30天内取得联系, 并组织技术人员出具能指导现场施工的施工图纸。由于土建项目早期动工, 故必须首先出具与土建配合的, 需预埋的各子系统的管线图。根据工程项目综合进度计划的进展, 在完成管线预埋图后, 组织各子系统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配合土建完成前期的管线预埋工作。

项目经理部在土建工程进展到具备了大批智能化系统施工人员进场的条件后, 立即组织人员进场, 同时要完成如下工作: (1) 编制工程施工综合进度表。 (2) 制定工程技术、质量、现场保卫、安全、消防、材料、设备机具、现场文明施工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3) 进场前三级安全教育, 包括安全、治安、防火、现场文明施工的教育;施工环境、工程范围、施工特点的介绍;保证工期和质量目标的专题介绍等, 应组织施工队伍认真进行实施。 (4)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勘察施工现场, 深入理解设计意图、熟悉图纸资料、施工要点。 (5) 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专业特点的施工技术培训。 (6) 准备各种必备的施工资质、证书及合同书。 (7) 准备各种施工用的国家标准、施工规范及各种施工记录、报表。 (8) 按照现场总平面布署组织施工队伍、施工机具、设备及首批施工材料进场。

2.2 综合布线施工

由于楼宇智能化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系统相当庞大, 要使整个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运行, 布线系统的好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我们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施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桥架管线的敷设:桥架管线的敷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结构化综合布线施工的基础。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的要求, 在桥架管线的敷设时进行安装。 (2) 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楼宇智能化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线缆的型号、种类繁多, 用线量大, 在布线操作时, 进行分层布线应按先水平后垂直的原则。 (3) 要对已布线缆在布线完成后进行校对, 校对时应认真做好记录。校对正确后, 对线缆进行固定绑扎, 并在线缆两端作出明确标志。

2.3 前端设备的安装

各种信息设备及设备断口、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网络断口、远程终端设备及设备断口等等, 都属于需要安装的前端主要设备, 等到完全封闭后方能进行这部分前端设备的安装, 否则成品保护问题很难解决。对于需在网架上安装的这类设备, 注意高空作业安全, 一定要遵循高空作业的程式。

应根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的坐标点及其高度、角度等安装上述这些前端设备, 预先膨胀螺栓或预埋吊挂件。造型前端设备在正式安装前, 要进行技术复核, 要求定位准确、安装牢固、再次对照设备定货单及施工图纸核对所用设备是否正确。一定要通电测试调整能够单机通电试验的设备后再行安装, 并测试出终端或PC机的配置是否符合要求等, 质量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安装。施工实施证明, 对保证系统的一次开通, 这些细致的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如果设备安装工序与线缆敷设工序相隔时间较长, 那么为保证系统的一次开通率和可靠性, 在设备安装前需重新复测线缆的性能。

高架及吸顶安装的设备一定要安装牢固, 前端设备的安装按子系统进行, 处理好相互连接的线缆接头并做好绝缘处理。施工实践证明, 由于线缆接头处理不好而产生的电气故障约占总故障数的百分之八十。

为保障前端设备电源可靠的工作, 一般均采用稳压电源集中供电。前端设备在远离集中供电的部分可能会采用就地取电。采用就地取电的设备, 单相电源应选用三芯线, 三相电源应选用五芯线, 除线芯截面积必须符合容量要求外, 其中黄绿双色线必须与接地体可靠连接。

向工程监理报验, 在前端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及时组织, 待监理检查合格并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前端设备的有关资料, 如开箱单、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在安装完毕后应收集好。相应的调试和安装记录应做好, 以备检查或复核。

2.4 机房设备的安装

在各自的机房内安装各子系统的控制机柜, 多个机柜并排安装时应排列整齐, 机柜安装应牢靠平稳。所有系统的线缆最后都汇集到机房内, 应分门别类的整理顺畅, 按不同支路绑扎成束, 并做好标记, 否则可能比较杂乱无章。所有线缆接头应按规定做好标记和编号,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引出、引入机柜的线缆应有一定的冗余度。

根据设计要求, 《楼宇智能化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备大部分采用UPS不间断电源或稳压电源集中供电。在其输出端应配有多路输出配电箱, 在前端应配有电源供电的交流电源互投柜。这些配电柜 (箱) 的所用线缆及内部配置应满足设备取用功率的要求, 应满足电气设备规范。

机房内的机柜、金属线槽及其他设备均接地线。接地导线截面应大于4平方毫米, 并与接地网可靠连接, 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机房设备安装完成后, 及时组织向工程监理报验, 待监理检查合格并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开箱单、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机房设备的有关资料, 在安装完毕后要收集好, 并应做好安装记录, 以备检查或复核。

2.5 系统的调试和统调

可根据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及系统技术要求和我们编制的调试大纲在前端设备和机房设备安装完成后, 分子系统进行调试。应由有经验的专业工程师承担调试工作。必须使子系统的调试达到设计指标, 经反复调整仍不能达到指标的, 找出原因进行整改或返工, 直至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系统的连机统调在系统的各分项工程完成后进行。统调方案首先要制定好, 按照预定的方案检查系统及各种参数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 与系统联动的设备控制是否灵活, 系统间的通信是否畅通, 为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 有时要反复调整多次。

参加安装和调试的人员在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 要认真做好包括单机、子系统和系统统调的各种记录、测试结果等各项记录。还要进行系统的运行试验, 以验证系统的可靠程度, 确认系统在功能方面的完备性、可靠性、并做好系统试运行记录。这些记录均是工程验收和日后维修、维护所不可缺少的技术文件资料。

邀请操作、管理本系统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参加设备安装调试过程, 使其熟悉设备的安装方法、安装位置、调试过程及性能要求, 以利于这些人员迅速掌握设备的故障诊断技巧、操作使用方法, 更有利于今后的检修维护工作。这种现场培训是最好的一种培训方式。

对楼宇智能化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在系统工程验收前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培训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系统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培训, 另一类是对系统操作值班人员的培训。参加培训的部门主管、工程技术人员、维修及值班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对人员的素质应予保证。

3 结语

建筑施工过程中, 只有按照设计要求, 并严格按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进行施工, 楼宇智能化项目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在投放使用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正常发挥其效用。

摘要:在现代建筑中楼宇智能化系统已被广泛的采用, 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由于施工过程中质量的问题也会使它们成为摆设而失去作用, 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按施工技术严格施工, 本文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对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 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孙小春, 许伟, 赵瑞林.楼宇建筑智能化系统及其造价确定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 2006.

浅析视频智能化技术应用 篇10

然而,随着全社会对安全需求的增强,摄像机广泛部署建设,不论是交通违章管理,还是治安管理,实时观看和浏览录像都已无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为了提高监控的管理效率,基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新系统呼之欲出,走进人们的视野,构建了全新的智慧城市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

视频智能分析刚开始的应用是为了把人眼从密切盯住屏幕解放出来,以视频事件检测为主,在检测到异常事件(如非法进入禁区、越过绊线等行为)时,同时联动报警。然而,视频检测和报警功能方面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无法广泛部署和深入市场应用。究其原因,无法解决误警率高、性能不足、环境光照敏感、适应性差的问题,即便是国外著名的智能厂商(如OV、NICE)也无法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而且,不同的行业对于视频监控需求和流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对于智能分析的应用需求就更加复杂和多变。例如监管行业为降低和防止犯人的自杀现象,提出如何通过智能分析和检测实现;而金融银行关注如何分析识别出非法粘贴小纸条、安装假键盘、蒙面、暴力抢劫等行为;机场、地铁等客户对于遗留物的检测和徘徊检测的需求比较突出。不同行业有千差万别的自动监控需求,如何利用智能分析实用化,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1 智能交通与平安城市

然而,监控市场对利用智能化提升效率的需求一直很强烈,尤其在交通管理和平安城市领域。基于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监控系统在构建智慧城市的新一代监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原来的交通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借助道路监控摄像机来记录视频,然后由人工肉眼筛查,识别交通违章,出具违章判罚处理结果,这样的管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汽车数量的日益增长。

而人工处理的部分业务正逐步被新一代具备车辆分析和识别功能的智能系统取代。尤其前端高清一体化摄像机,如宇视的HTS-HC系列高清电警、卡口智能摄像机具有出色的识别准确率和很强的场景适应性,其开放的智能平台能降低管理成本,适合大规模部署。高清电警摄像机可通过对视频识别分析,对每辆车进行完整的违法行为分析,车牌识别,抓拍图片,记录车辆违法的整个过程,形成违章证据链。这样,一台智能高清摄像机就能取代传统的线圈感应和人工浏览、识别、筛查等传统手段,进行闯红灯、超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管理。此外在繁忙道路的违章停车管理方面,市场上已有智能违停服务器,而宇视的前端违章停车检测判罚一体化球机,适合部署,有利于杜绝道路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解决拥堵路段的管理人力不足的问题,体现城市交通管理的智慧。

对于城市的治安管理而言,治安案件处理也会通过查看道路监控录像来寻找涉案车辆信息和线索。然而,随着摄像机广泛部署,通过浏览录像寻找线索显得费时费力。以警方办案为例,往往要调用案发现场及周边的大量历史监控录像进行持续数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肉眼识别,才可能发现破案线索。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系统平台正在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利用智能服务器系统将每条违章图片进行二次分析,识别和提取出车牌号码、车身颜色、车标、车型、遮阳板、不系安全带等结构化数据,实现驾乘人脸检测和高清抓拍,即向管理平台提供一张司乘人脸照片,并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能将这些结构化的车辆特征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车辆检索、车辆布控、多点碰撞等分析挖掘出案件有用的信息。

借助智能服务器系统对车辆其他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后产生的信息展开下一步线索侦查,甚至找到嫌疑车辆所在位置。例如,通过“红色”、福特09款、打开遮阳板、5月8日、中山路南向北等条件信息,对生成的结构化数据进行搜索,即可迅速找到当天所有符合条件的车辆信息,包括行驶时间与方向、行驶速度、车牌号码、车标、年款等完整的结构化数据信息。宇视的IA8500-IT智能交通服务器能提取200多种车辆品牌和2000多种车型年款信息,还有丰富的驾驶室特征分析识别,不仅准确、高效,而且能大大节约管理成本。

此外,交通大数据管理系统能提供城市车辆详细信息、不同品牌车辆的车型拥有量、过车高峰期、车辆进出城高峰期、首次进出城、行驶方向等丰富的交通数据,为城市交通部门的流量管控、交通规划、智慧城市的治安管理等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2 智能化应用思考

如此看来,智能视频分析在技术层面有共通性,但在行业领域存在差异性需求,这都是安防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市场领域层面,目前智能化的应用领域也并非遍地开花,而其中当属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最为成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交通行业智能化管理需求非常强烈,市场巨大,极大推动了视频智能技术研发投入。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交通监管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份额吸引大量的研发人才投入,不断突破新的技术瓶颈。

第二,交通行业智能检测和识别的对象具有明确统一标准,有利于视频智能算法的发展。车辆尺寸、车牌字符、大小、颜色等都有一系列行标或国标的统一标准要求。而无论是金融银行,还是电力、监管行业,人的行为检测和识别无法存在统一和明确的需求,更别提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智能交通产品从开发到成熟的时间往往也快于其他领域。

第三,交通行业智能检测和识别的场景规范化。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深入,规范化施工解决了实际环境中光照的影响和摄像的安装角度,保证即使夜晚,视频和图片的关键车牌和车辆特征信息保留完整。而其他行业即使有同样的建设需求,也很难保证实际场景一致。

3 智能技术未来发展

未来无疑是智能化的时代,一个更加便捷的时代。这一切的前提都依赖于智能算法技术不断突破和成熟。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向值得期待:

首先,除了视频信息以外,还有更多维度传感数据信息的融合。例如深度摄像机、双目摄像机等技术,更有利于排除光照、背景干扰,使智能识别和检测算法的指标更加实用化。

其次,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目标对象包括人和车辆的更多特征将得到检测和识别。并随着芯片计算性能不断提升和大量丰富的数据样本“锤炼”,算法成熟周期越来越短,识别指标不断提升,性价比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有效的信息数据必然导致智能化应用在交通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深度学习还有很多应用场景,只要涉及到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的地方,理论上都可以应用深度学习来解决。就像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在一些报告中提出,深度学习可以取代现有的很多特征提取,目标检测技术。可以想象在未来,深度学习还将与安防应用摩擦出更多的火花。

第三,数据挖掘分析的大数据技术结合促进安防行业变革发展。传统监控数据只有视频和图片这些非结构化信息,查询只能是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这样的信息利用效率低下,隐含的价值信息也会被大量冗余的信息所覆盖。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正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检出更多人、车、物等目标的辨别特征以及其他维度数据信息,再结合时间和空间,为挖掘出目标对象的行为和变化、关联提供更多线索和数据视角,衍生出了很多紧贴实战的特色管理应用。

4 结束语

可穿戴技术开启汽车智能化时代 篇11

2013年12月,德国知名汽车厂商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Pebble智能手表合作,借助Pebble手表,将可穿戴技术整合到旗下的车型中,在汽车智能化的方向上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Pebble是由硅谷创业公司Pebble Technology公司设计的一款可同时兼容iPhone和Android手机的智能手表,用户可以通过Pebble智能手表查看iOS、Android设备中的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等。

一个是汽车的“发明者”,一个是智能手表的“开创者”,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后,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全新体验呢?

当对是否锁上中控锁有些疑虑,又离车比较远的时候,车主只需用手轻击手腕上Pebble手表的边框,就可以点亮屏幕,查看车门是否已经锁好,无需再跑回去查看。

偌大的停车场,找不到自己的车?点击Pebble手表,就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车,免去满地找车的尴尬。Pebble还会显示剩余油量,车主可以据此及时为车加油。

在汽车行驶途中,如果检测到前方路段出现了交通事故,或者前方道路正在修缮以及因车辆抛锚等原因造成交通堵塞,Pebble智能手表会以振动的形式来提醒驾驶员,驾驶员可以通过这些实时信息来选择行驶路线,轻松出行。

车主还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在Pebble手表右侧有3个自定义功能按键,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功能按钮,如自动导航、激活iPhone上的siri语音功能、遥控多媒体、发送信息或者查看附近交通状况。

可穿戴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十年的大机会,也是奔驰十分重视的一个领域。奔驰北美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诸维尔特(Johann Jungwirth)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表示:“显而易见的,我们将可穿戴技术视为汽车行业的一大趋势。”

2014年1月在洛杉矶举行的CES上,可穿戴技术成为一大亮点。从眼镜到手表、腕带到服装,可穿戴技术在未来生活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可穿戴技术将是实现智能化的一个契机。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穿戴技术将使人与车之间的联系提至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可以缩短人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反应时间;有的人担心高科技会让自己失去驾驶体验,而互动型的技术将让驾驶员依然能够体验到驾驶带来的兴奋感;像Google glass这样的设备,通过视觉扫描(visual scan)可以知道车辆从油量到行驶里程等各种数据,消费者也不用坐进车里,就可以体验试驾,最终通过网络决定是否购买。

如此一来,对汽车制造商而言,新车的推广则更多的要依靠广告和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互动,那些在线上与消费者沟通、互动良好的汽车品牌将会拥有消费者的偏好优势。

尽管许多人对在CES上展示的可穿戴技术产品并不看好,认为产品不接地气,可穿戴技术描绘的前景过于未来派,但现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可穿戴技术引领一场社会新浪潮,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配电网智能化技术的探讨 篇12

配电网在整个智能电网环节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一般在传统模式中, 都是通过做报表和绘制图纸对电力生产管理信息进行登记与交接。所以, 这样的手工操作, 人工传递的模式不能及时的传递更新生产数据信息。因此, 在电网的运行中无法获得电力生产的准确, 详细的信息数据。而且, 配电网络不定因素太多, 其运转模式又多样多变, 使得我们的日常管理与信息, 数据收集等受到极大的限制, 制约了其根本作用。所以, 在日常的管理配电网时, 我们需要一种直观, 便捷, 高效的系统——智能配电网。

智能配电网可以弥补信息交互上的缺陷。智能配电网的特点是信息量大, 及时进行在线分析及应用分析。智能配电网还可以通过先进的电网快速仿真、可视化的工具盒、智能专家系统等, 同时使得调度人员的日常工作得到简化, 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不仅仅可以保障供电, 还可以满足用户的特定服务。因此智能配电网在现阶段解决了原有的电压骤降、谐波、不平衡等问题, 是工厂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发展用电的有力保障。

智能电网是由智能发电、智能送电、智能配电和智能变电四个部分组成。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组成的重要环节, 可以实施对微网的灵活操作, 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力保障, 同时有便于更好的管理智能电网。智能的配电网的主要技术支持:

(1) 配电数据通信网络的支持。

(2) 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 如光学或电子互感器、架空线路与电缆温度测量、电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电能质量测量等技术。

(3) 先进的保护控制技术。

(4) 实现自动化模式的高级配电网络。

(5) 高级测量体系, 是一个使用智能电表通过多种通信介质, 按需或以设定的方式测量、收集并分析用户用电数据的系

(6) DER并网技术, 包括DER在配电网的“即插即用”以及微网两部分技术内容。

(7) DFACTS是柔性交流输电 (FACTS) 技术在配电网的延伸, 包括电能质量与动态潮流控制两部分内容。

(8) 故障电流限制技术, 指利用电力电子、高温超导技术限制短路电流的技术。

2 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思路

2.1 智能配电网技术发展

智能配电网的优质协调运行有赖于智能配电装置。智能配电装置的设计制造,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智能配电装置是具有运行状态和电量参数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和自动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网络通信能力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低压配电装置。

配电网的智能调度技术其实就是针对配电网的各个环节有效的去优化。实际操作中, 我们应当完成建设智能电网应急和故障抢修系统, 完善资源调度机制。架空线和混合线路以多分段多联络为主, 虽然大多的变电所和配电所实现了遥测、遥信、遥控、遥调, 但是高压电缆分支箱、架空开关、分段开关、联络开关等多级负荷转移等调度高级功能还需要逐步实现, 电网的信息资源故障要第一时间内能反馈到值班调度操作员, 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能确定故障区, 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发展思路:首当其冲我们需要研究调度自动化的可行性, 并且制定完善实施计划。第一, 确立突破的方向, 明确在日后要以高级调度中心为重点的日常工作, 调度系统需要提升, 数字化的变电站的建设需要加快脚步, 以现场无人值班为目标开展日常工作, 这样才能全面建设电网调度中心。电网变电所输入数据即可实现全面监控, 主要是通过电网综合运行情况从而可以获得监控全景并且有完整的辅助决策系统平台进行高级调度, 从而更能保证电网变电所数据的的安全性, 有效提升全厂用电管理的标准化, 确保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 完善电网规划系统, 主要针对配电网自动化改造进行研究, 逐步安装远程终端控制系统, 以方便对真空开关以及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第三, 需要数字化建设相结合, 在保证电网正常运行的状态下, 有效的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 同时还可以使数据信息通信系统更加完美, 逐步将配电自动化规范到整个系统中来, 释放传统的人工操作, 使电网的运行安全更有保障。

2.2 实现智能电网和配电自动化的难点

(1) 监测点太多: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对变电所, 变电站里的所有进出线路、分段开关、变转供电等, 都要实施实时监控。

(2) 运行设备的质量: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作中需要大量的运行设备, 例如户外运行设备需要耐高温, 能够抵抗恶劣环境, 而且系统的终端设备需要高频率对其他监测点发出大量的远动操作信息, 所以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子设备的质量要经得住日常工作量的考验。

(3) 通信系统的繁杂、多样化:种类繁多而接触面广、分散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的主要特点。在实现中都是多种通信方式相融合, 并且变电所的信息数据量较大, 但是线路端的信息数据容量相对较小, 因此通信系统很难做到公用一样的通信规则, 从而使通信系统变得复杂。在现实的操作中都是借助智能配电网络数字化的建设脚步, 建设有相同规则的信息数据通信道来传递信息数据。

(4) 工作电源的提取:停电时可以通过配电自动化获取该区域的数据, 并且可以远程操作恢复供电或者隔离故障区域, 因此, 在停电时配电自动化仍然可以继续工作。另外, 可以设置一些大容量电池做备用, 满足应急停电时对系统供电的需求, 但是蓄电池的充电放电是不能很好的掌握, 长时间的运作后, 也会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3 总结

智能配电装置的自动计量管理功能比传统配电网更加优越, 主要表现在:一是缓和了需求的增长;在住宅和商业区, 智能仪表是可以同时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电力消耗信息数据, 可以完善现实分段计费, 鼓励消费者在高峰时间少用电, 通过鼓励避峰消费, 平衡配电网络负载;二是减少了窃电;安装在配电网络上的智能仪表, 能有效地帮助供电企业确定窃电位置, 从而减少损失。此外, 智能配电装置还让智能配电网有遥测服务, 遥测服务是可以更直接, 更及时, 更全面的检测电网的运行状态, 而不是原来传统的一一对应的通信模式。现代化的状态传感器能很直接的反映电网的运行状态, 而不是在像传统的故障指示灯只能报错。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电网在国家电网的推广下, 构建的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电网已成为我国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当前智能电网的应用技术探讨, 提出配电网智能化系统的优化, 并进一步对智能电网进行技术性的研究。

上一篇:应届大学毕业生论文下一篇:设备竖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