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024-07-19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精选8篇)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篇1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 ,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在新世纪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形势,如何准确地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校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以深化常规管理为主题,坚持“三个优化”,“三个确保”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开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内部管理崭新的局面。最近学校的校长外出考察、学习,带回来了很多名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也分析了现在教学形势,我感触很深,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现在我就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谈谈我的想法。

(一)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1、强化制度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以“务实平易、开拓创新、公正垂范”的班子工作作风为目标,抓班子队伍建设,促进班子成员在岗位上磨砺和成长;以“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坚持依法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教育。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把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大可能地整合为有益的教育力量,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全天后管理,不让校外的环境影响到学生。班主任,年级主任全面管理学生,政教处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其它部门也全面注意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

4、要重视“做人”教育。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行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认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新时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

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二)聚焦课堂,深化教研,增强教学活力

1、成立理论学习指导小组,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要努力树立三种思想:育人为本的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严谨、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博览、多思、贯通”的学风。

2、继续抓好新课程“五个一”教学研究要求,以教案检查为抓手,组织各教研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把“备、讲、批、辅、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科教学效益。

3、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坚持每周科组学习,科组备课,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继续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的行为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贯彻落实“科研兴校”方略。每个教研组积极申报一个课题,遵循“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加大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我校进一两年实行了诚信考场制度,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诚信与价值观有机整合起来,注重考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能力、实践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关注人文内涵,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一个侧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6、加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7、学生知识检测到位。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检测,对检测结果详细分析,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明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三)树立“六种态度”,形成“五勤”良好风气

1、完善激励机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树立“七种态度”

(心中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即教研、交流与合作、开发运用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形成“五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的良好风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素养。

2、开展“爱心列车”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垂范,老师们身体力行,无疑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用爱心滋润,才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定期召开领导组、科任老师和家长、学生座谈会,学习、宣传改革方案,取得多方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全体教师应做到“眼中无差生,班内尽良才,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时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热情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3、定期开展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专题讨论

在每个星期的科组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有备而来,从教师提供的问题中筛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教师要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从中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新见解,推动了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4、开展“1+1”帮教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即每位骨干教师自行带动一位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从理论学习、备课、听课、研课、课后反思等教学过程全程指导与跟踪、评估,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关注差异性,因材施教,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5、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每月召开一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二是期中、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分类座谈会,加强师生思想交流与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将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教育科研当作涵养自身素质,厚实学校

底蕴的有效路径,在新学期的朝晖中,继续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相信民族中学在教育局领导下,民中老师的辛勤劳动,在09年的高考中会结出丰收的果实。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篇2

以往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是绝对的领导者, 许多负责的班主任扮演的是“妈妈”、“保姆”的角色, 教育教学两手都要抓, 事无巨细, 无微不至。学生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 大都不辜负老师的辛苦付出, 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欣慰之余, 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我们的班主任为何总是那么辛苦?我们为何总不放心学生?学生除了成绩不错外, 其他能力有无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是否为他们今后适应复杂纷繁的社会做了足够的准备?答案显然是带有遗憾的。作为新世纪的栋梁, 我们希望学生除了有过硬的成绩之外, 还能具备高尚的情操, 坚强的品格, 得当的处事能力, 而这些, 必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锻造和磨炼才能获得。上学期开学伊始, 我们学校提出了学生的“四自教育”, 希望通过“四自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逐步完善,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同时在自行管理班级和学校工作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 挖掘潜能, 不断完善自我教育, 从而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笔者现在担任学校高一年级的班主任, 我们班级也在逐步贯彻“四自教育”方针, 制订一系列计划和方案, 根据变化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和改善, 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效。

一、日日三省吾身, 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四自教育”的基石,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内自省”、“内自讼”, 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教育可以使人认识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自我教育则要求我们通过自我认识培养自信的品质, 通过自我要求培养自强的品质, 通过自我践行培养自立的品质。陶行知在《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当然, 自我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学习知识和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培养美德。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读书明理, 做人成才, 方能践行敬德修业, 博物明理。

在班级中, 我们倡导每日“三省吾身”, 即在每天入睡之前, 想一想: (1) 今天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我完成了吗? (2) 今天我做了哪些集体的工作, 得到了什么锻炼? (3) 今天我和同学相处愉快吗?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我是怎么处理的?还可以做怎样的改进?每周的班会一开始, 我们都会轮流让几名同学谈谈过去的一周自己的成长与不足, 一些学生由开始的局促不安到现在的有条有理, 时常还发表一些独到深刻的看法, 不仅自身实现了自我教育, 班级的其他同学也能够从中受到启示和借鉴。一学期下来,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 而是能够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向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做到真正在用“头脑”去感悟这个世界。

二、选拔精良干部, 实施自行管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即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行管理的好习惯, 并持之以恒。作为班主任, 如果一味地亲力亲为,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 做事缺乏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心, 今后就业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班主任应该“退居二线”, 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强化学生的自行管理能力, 建立良好的自行管理机制, 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也能使班主任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做到事半功倍。在班级中,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行管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集体主义责任感。

1.通过自荐和民主选举, 建立优秀、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我们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 统领负责当天的所有班级工作。仿照学生会格局, 我们在班里也成立“学习部”、“文艺部”、“宣传部”、“体育部”等部门,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案和计划, 各个班委就是部门负责人, 每位“老百姓”都要参加其中一个部门作为干事, 目的就是调动起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也培养了除学习之外的工作能力。我们还引进了良性竞争机制, 阶段性进行各部门之间互相评分, 评选最佳工作人员, 并且通过公投进行小范围的职责调动, 让每个同学都有锻炼自我的意识, 提高自主管理班级的积极性。

2.以“法”治班, 制度严明。法”, 即班级管理的制度化, 以尊重学生为本, 前提是把每位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自身价值的、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个体。本班的“法”就是让全体学生和班主任一起制定, 逐条讨论, 确定统一后作为班规。所谓的以“法”治班就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化管理, 制度明确, 奖惩分明, 做到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和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的奖励均有章可寻, 让每位学生心服口服。

3.多彩活动, 提高自行管理带来的成就感。班级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对于学校和班级的大小活动均有明确分工, 有时也需要通力合作。高中三年, 是学生恣意绽放青春的最美年华, 在各种活动中, 每个部门都憋足了劲想要好好“秀”一把, 既展现自我, 又为集体争光。我们在校园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运动会、艺术节等各个活动中都表现突出, 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挥洒着汗水, 品尝着收获的喜悦, 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绝非语言能够描述。

三、制订合理计划, 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初中的学习模式大都是老师手把手传授知识, 通过反复训练掌握知识。到了高中之后, 由于课程的内容增多, 难度加大, 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或多或少的不适应, 很多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 明知道任务重, 但又不知该如何下手。

首先, 作为经历过高中生活的“过来人”和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 我们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当天所学的内容, 我们要求按照“预习, 复习, 作业, 巩固”四个环节严格执行, 这样能够保证每天的知识不会遗漏。周末时制订好各门课的复习时间和计划, 提高薄弱学科, 增强优势学科竞争力是自主学习的目的。我们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各科的均衡性, 不能过分地钻研某一学科。

其次, 自主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教他人值得赞扬, 但并不是一有疑问就立刻询问老师, 而是应该基于必要的思考, 并确认已经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过深入考虑了, 再去询问。来问问题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先说说自己的思路, 再和他一起寻找思维上的漏洞。平时, 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问题也同样是一个好习惯, 它可以引发新的思考,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 而是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知识探索者。

最后, 要教会学生自我总结, 归纳, 定位。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 但成绩还是不理想, 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做到从题目中总结方法, 不会举一反三。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除了对所学知识结构熟练掌握之外, 每门学科都要配备纠错本。以我所教学科数学为例, 学生不仅仅是将错题记在纠错本上, 还必须按照知识板块进行分类, 题目下面要写上错因、正确解答过程、使用了什么思想方法。通过这个办法, 培养学生自主整理、归纳的好习惯, 在考试复习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健全心理素质, 快乐自信成长

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优越, 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严重, 他们一方面衣食无忧, 一方面也不断接受复杂社会带来的负面产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比成绩优秀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三观”,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鼓励学生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排解心理压力和低落情绪。我们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他们能够客观地为学生分析问题, 找到症结所在, 提供有效方法, 并为之保密。所以现在心理咨询室也成了孩子们舒缓心情的一个好去处。

2.利用班会课时间, 学生自行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优质品格等主题活动, 或演讲, 或辩论, 或表演, 期间不乏有观念的碰撞和激烈的争论, 但从中可以看到, 我们的孩子是善良乐观、坚强自信且具有独立想法的, 现在的他们已然比当时的我们更加优秀。

3.对于个别缺乏自信、性格忧郁的学生, 班主任要格外关注。我会通过聊天、文字传递和他们交流沟通, 时常鼓励表扬, 建立其自信心。班上一个女生两次测验成绩不理想, 盲目悲观,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没有多找她谈话, 而是在上课、作业中留心观察她的闪光点, 适时的表扬, 让其慢慢恢复自信, 终于在一次考试中, 她取得很大的进步, 我给她留言“相信我的话了吧?在我心中你的实力一直很强, 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实力。”从此, 即使成绩有所起伏, 她也能坦然接受, 积极寻找改进的办法, 人也越来越阳光、自信。

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 化平庸为神奇。”但在自信的同时我们班主任也要提醒学生做到不自负, 尽量使自己的目标更加实际, 注意那些消极的反馈, 并适时进行自我检讨, 可以使自信的品质更好地发挥作用。

深化教育改革 提升教育质量 篇3

坚持科学统筹 优先发展教育

宜川县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问题。三年来,宜川县累计投入2.57亿元,平均每年安排7400多万元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解决了城乡师生的就餐、住宿、冬季取暖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启动实施了宜川中学整体迁建工程,在县城南丹州新区征地205.6亩,计划总投资1.89亿元,建成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省级示范中学,预计2016年完工投入使用。

2013年,宜川县又启动了“双高双普”创建工作,规划投入2.2646亿元,新建校舍10250平方米、操场63421平方米、新建普室337个、添置设施设备1.1万台(件),确保2015年顺利通过省上验收。

宜川县委、县政府在教育发展的问题上给予了特殊的政策。三年来,全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223人,充实了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从退伍军人、毕业学校聘用保安95人,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齐专职保安。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教育管理

积极探索人本化、校本化管理,实施精细化教育服务,不断完善刚柔并济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学习借鉴、总结提炼全国各地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宜川中学的校本化管理、自主管理进行了认真、全面、科学的总结梳理。

首先,出台了《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德育工作和文化培育为突破口,从实际出发,各学校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精神,形成了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提升了办学品位。目前,宜川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职业中学的就业引导教育,西郊中学的黄土、黄河文化教育,城关小学的养成教育,县幼儿园的启智教育都已初见成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次,坚持每学期对全县中小学常规管理、常规教学开展一次检查,进行一次素质教育检测,全面通报,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校长履职和办学绩效考评,规范了教育教学,强化了学校管理,推动了全县中小学校本化管理的深入实施。

深化教育改革 铸就教育辉煌

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全县小学、初中从2005年开始,高中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为了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2010年延安市学校内涵发展现场会和2011年全省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现场会召开后,宜川县按照“师生主体,一校一品,梯层推进,整体提升”工作思路,坚持定期召开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观摩研讨会,交流成果,总结经验,促进发展。目前,以宜川中学的“两个自主管理”模式、西郊中学的“阳光大课间”、城关小学的“愉快合作”为代表的“一校一品”工程成效显著,探索出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特色学校创建初具规模,亮点纷呈。宜川中学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列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绿色高考共同体,应邀加入西北课改共同体。2013年宜川中学的“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被授予“全国高效课堂新九大范式”称号。2015年在宜川中学召开了全国首届学生自主化教育管理高峰论坛会和学生自主化教育管理现场观摩培训会,来自四川等地300余人观摩学习。今年,一本上线638人,二本上线1306人,三本上线2226人,本科上线率达99.6%,六项指标连续十年稳居全市各县区第一;教育已成为推动宜川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继黄河壶口瀑布对外宣传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坚持均衡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心得体会 篇4

去年年初,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春天的脚步,褪去了春节的红幕,草长莺飞的季节姗姗来迟,亲眼目睹园内半数老师陷入了没有钱发工资的窘境,园外民营幼儿园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形,我的内心开始萌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党和人民给予我稳定的工作,让我不至于为生计奔走四方,但我是否做到去专注于每个幼儿的发展?党和人民对我的幼儿教育满意吗?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让我能客观地感知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得与失?我的内心是茫然的。

于茫然中,我一直在苦苦的探索着,在探索中豁然开朗。20xx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于教育来说,如久旱逢甘露,久雨遇新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刚好回答了我的困惑。我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这不就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么?我深信,只要把这句话镌刻在我的心里,深入我的脑海,付诸于行动,就一定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向卓越!

我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这句话中,提取了三个关键词,游戏、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趣味游戏中激发兴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呢?在认真梳理总结自己从教十年的经历中,我对趣味表现和严肃立意深信不疑,以此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趣味表现?一言以蔽之:呈现给幼儿的幼儿园生活是快乐的、游戏是有趣的。孩子们视园如家,视老师如妈妈。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应该向趣味表现要方法,要目标。

将教育蕴含在趣味中,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班孩子因为好奇将画画的颜料打翻了一地,这时候,没有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地弄脏了。而是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中激发兴趣,放手让孩子们去画、去涂、去探索。让孩子们观察,提出疑问,得到答案,原来蓝色遇见红色是紫色,绿色遇见黄色是黄绿色,红色遇见黄色就变成了橙色。“老师,我看到了彩虹”,“老师,这是国旗红”,“老师,我长大了要当一个画家”,于是我设计出“奇妙多彩的世界”的特色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明白颜色之间有这么多的串联。这是来自好奇的兴趣,源自趣味的认知。生活处处皆课程,幼儿园生活是美妙有趣的,在趣味表现中实现教育目的。显然,这样诗意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一定乐于接受!如梁启超所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想,教育亦需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

把乐趣还给孩子,让天使的翅膀自由翱翔。“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一次咯咯大笑、一次短暂的思考、一次认真把玩都是孩提时代最真实的乐趣。游戏,自带乐趣,自然也会得到幼儿的青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我的教育教学充满乐趣。我时常告诫自己,组织开展游戏不可随意,不可漫不经心,必须严肃立意。

阿莫纳什维利告诉我们,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是闲置着的,它犹如一座神殿,把它弃之不顾,无异教育的犯罪。所以,无论组织开展什么游戏,都必须认认真真策划好游戏中的价值引导工作。

游戏不是玩耍,不是迎合,不是灌输概念,而是给孩子的心灵点亮一盏灯,照亮孩子内心的真善美;打开一扇窗,还孩子一个精彩的世界;种下一粒粟,让孩子茁壮成长。在趣味游戏中挖掘游戏的深层次价值,育人如平地起高楼,只有夯基固本,才能一日百尺。开展游戏中,幼儿是飞翔的风筝,老师的手中握着线,时时牵挂相连,以幼儿为主体,相信幼儿,收放自如,松紧有度。老师融入游戏,并在游戏中绽放魅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整合零碎的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游戏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建立一套游戏的完整体系,从系统和统筹的高度对一系列游戏的组合进行严肃立意,确保一整套游戏组织下来,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也健全了人格;在游戏中享受了乐趣,也成就了习惯;在些小细节中释放了天性,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在游戏的片段中,形成思维和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资源的过程,游戏的过程,就是对利用资源的实践。游戏能给幼儿带来一连串充满疑问、挑战、机会、兴奋、惊喜、沮丧、等待、满足、失落等等的体验,带来高品质的学习。我们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发展性需要的课程资源视角,合理地搜集、运用资源,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也要有一种基于幼儿实践性需要的活动策划视角,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方案,促使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策划游戏之初,更加去注重观察那些有利于幼儿多样化游戏、持久性游戏的资源,比如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养殖活动,玩泥沙活动等,多样化激发兴趣,持久性巩固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提高了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于严肃立意和趣味表现中组织好每一天的每一个游戏,以游戏为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这也是坚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最重要的举措之一。除了组织好游戏,我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去小学化的要求之下,幼儿园究竟应该给孩子教什么?仔细梳理,正是要通过趣味表现教会孩子如何融入集体,让孩子们了解“个体与集体”的概念,感受“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在游戏中,懂得如何进行社会交往,累积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学会照顾自己;在游戏中,教孩子学习习惯,引导孩子们守时间、坚持不懈、专注于一件事……从什么叫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继续以游戏的方式,将知识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孩子,“教”给孩子知识。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篇5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今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重视教育,投入为基。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突破2万亿元,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后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42万亿元。

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

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打造基础教育更高质量、职业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社会教育更有成效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下面我将以四个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基本原则,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丰富完善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内容体系,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整体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二是聚焦课堂高质量教学,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与高素质的教师相辅相成,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这不仅要从教师的个人成长出发,也要依法保障教师权益跟义务。让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校内课内,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高质量从教。同时,校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定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研究,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

三是聚焦优质均衡,抓好义务教育,优化顶层设计,促进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

四是聚焦服务发展,抓好义务教育,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推动各学校协调发展,构建具有高质量的特色文化校园。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篇7

一、新世纪河南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 河南高校的数量增加迅速, 从办学的规模上看, 全省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到2011年年底, 河南省共有普通高校 (包括本科、专科、高职院校) 117所, 其中, 本科以上院校47所, 专科院校70所。在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中, 由于河南省原有高校不断合并组建、新高校不断变化发展, 高校数量迅速增加, 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毛入学率快速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达到了8.7%, 2011年提高到24.6%, 提前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河南省高校招生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 高校学生数增加了4倍多, 从2000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49万人。可以说, 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中原经济区崛起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 高校的软、硬件建设得到提升

从高校校园的建设上看,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先进的新校区, 优化了河南省育人环境。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河南省在郑东新区兴建了龙子湖高校新园区, 一所所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大学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全省各地市也相继为高等教育办学提供场地, 建设集生态、人文、科技于一体的新校园, 加速了河南省城市化建设步伐, 拓展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办学空间。

从高校的软件环境上看, 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河南省高校现有专任教师82000人, 其中8193人具有博士学位, 29658人具有硕士学位, 达到教师总数的46%;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 6478人具有正高职称, 21300人具有副高职称, 达到教师总数的34%。2002年, 原人事部等七部委启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到目前为止, 河南省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9人, 学术带头人已达1230人, 其中不少人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处于前沿阵地。

(三) 高校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重点大学数量、重点学科数量和重点实验室数量, 以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结构等指标, 是考查高等教育结构优劣的重要指标。从2000年到2011年, 河南省按国家统一部署对高校进行结构调整, 将部属院校划归河南省实现省部共建, 使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明显扩张。此后, 伴随着国家高校建设进程, 河南省高校合并升格, 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最近几年, 河南省积极推进大学建设“985工程”“211工程”和省属骨干大学建设, 完善重点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绩效考核办法, 积极争取特色重点学科建设, 实现依靠重点学科带动重点大学建设, 分层次、分批次建设好强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和结构调整, 河南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35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望达到244个, 全省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增强, 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四) 高校的社会和科技服务功能加强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科技推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河南高校不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建设, 提升了科技支撑引领能力, 开拓了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动力。目前, 河南高校承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有一大批已达到了国内外的领先水平。同时, 河南省为了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还建有多种形式的科研成果孵化基地, 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总之, 河南高校利用高校的重点实验室, 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承担科技攻关项目, 努力开展技术创新,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真正发挥了高校“动力源”的作用。

高校的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近五年的科技成果建设方面, 河南省获得的“973”和“863”国家级项目, 80%以上来自高校。从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看, 省政府公示的所有自然科学奖都出在高校。在全省科技精英队伍中, 主要学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 大都在高校工作。

二、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高等教育基础差、底子薄,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看, 这一基本省情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与河南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 河南高等教育事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 办学观念落后

目前, 高等教育还有很明显的应试教育的倾向。高等教育发展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要培养新型创新人才, 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培养现代化思维、创新化品格, 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理念。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待探索出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 高级人才匮乏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是办学理念、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河南的高校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 缺少大师和名师,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影响到高校的内涵建设, 影响到高素质学生的招收, 影响到未来学科建设的发展。另外, 河南高校在办学特色、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诸要素建设上落后, 辐射力和凝聚力不强, 竞争力不足。

(三) 整体布局不合理

由于盲目追求高、大、全, 部分高校将大学之间的正常竞争, 演绎成规模、门面和硬件的竞争, 没有注重质量、特色和内涵建设。有实力的学校集中在省会, 地市教育资源有限;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雷同, 专业学科没有出类拔萃的特色优势。河南省目前还没有一所“985”院校, “211”院校也仅有郑州大学一所, 博士点、硕士点严重不足, 高层次、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校较少, 重复建设、定位相同、专业相似的学校较多, 成为制约河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四) 经费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是一种有限的优质资源, 其规模受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制约。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国家和社会的投入总比例逐年下降, 使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捉襟见肘,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速度缓慢。从普通高校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来看, 河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2009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在全国居第28位, 与其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当的省市相比, 经费投入明显偏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与发达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根本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三、河南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0年) 》明确提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注重量的外延式扩张转到注重质的内涵式发展, 促进全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一) 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

创建一流的大学不能囿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轨迹, 要在发展观念和发展道路上有新突破, 跳出本校本省的藩篱, 具有国际化大视野、多元文化视野, 使河南高校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上更具前瞻性。在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方针指引下, 着力于高校的内涵式建设, 使河南省高校的发展走上康庄大道。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师生比16∶1来计算, 河南高校教师队伍还需要继续扩大。在现有教师力量短缺的情况下,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师的潜在优势, 鼓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多从事教学工作, 提倡教授、院士多给本科生上课;高校园区内的学校可以互聘专家、学者和教授, 互相承认学分, 允许学生跨校选课。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注重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其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

(三) 注重特色品牌建设

高校的竞争不仅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更是发展特色和个性差异的凸显, 我们要在办学特色上有突破。中州大学的聋哑生班就是立足于自身办学优势, 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无我有的特色教育。高校要主动配合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 进一步优化院系设置,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解决人才培养雷同、办学定位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做强高等教育的品牌特色。

(四) 争取政策支持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统筹兼顾, 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率, 必须建立以绩效评价为主的投入机制。河南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提高核心竞争力, 不仅要合理科学使用经费, 而且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投入机制, 开拓多元化高等教育经费投资渠道。另外, 质量是发展内涵式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政府要重视质量规划, 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使高校内部加强质量控制, 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我保证、中介评估服务、社会需求调整”的内外结合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五) 践行“负责任的教育”, 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负责任的国家需要负责任的教育, 要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民族, 必须办好负责任的教育。人可以不伟大, 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承载, 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要素。高校也一样, 要办好负责任的教育, 必须依靠负责任的学校;要培养负责任的学生, 最终必须依靠负责任的校长和教师。河南省的高校要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有新突破, 社会责任是高校承担的独特使命与责任。近代中国的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 很好地履行了大学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为中国造就了许多热血儿女和博学鸿儒。当今的高校更应当勇挑社会重担、引领社会进步、宣传主流价值、规范社会价值观,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河南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就, 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要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 使河南的高等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河南省,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娜, 刘文超.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7) .

[2]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5) .

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 篇8

完善优化校点布局。根据实施城镇化战略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对全市和城区校点布局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重点规划好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所在地及边远农村地区的校点布局,要留有发展空间、用地空间和学位空间。要着力建好寄宿制学校。要出台政策措施,分区域推进城市、城镇的公办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好学生上学交通问题:一是支持购置校车,采取购车补贴、减免税赋等方式加以扶持;二是发展完善公共交通,结合校点布局、学生分布等情况,合理设计公交线路,对公交企业适当补贴,实行学生上学公共交通主次干线基本覆盖;三是支持组建区域性校车公司;四是规范客运企业从事学生交通兼营服务。此外,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解决学生交通问题的投入,市、县两级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补贴。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法定增长。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比例”“两费一金”的法定要求,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特别是要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应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农村寄宿制学校应提高公用经费预算标准。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调动社会各方投入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教育捐赠,建立教育基金会,盘活存量资产,探索建立教育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的监督检查力度。明确各类教育拨款标准,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和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育投入督导检查,建立教育投入年度公告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审计制度。实行教育项目绩效评估,建立局属单位财务核算监管中心,实行财政集中核算,建立直属学校财务管理网,加强网上监督和定期检查。

上一篇:桃花的花语下一篇: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天津分所的薪资待遇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