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优化

2024-11-24

教育信息优化(共12篇)

教育信息优化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 语文教材作为美学载体,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营造诗意语文课堂, 优化审美教学, 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创设审美情景, 激发审美情趣

研究资料表明:人脑思维和学习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输入大脑进行整理组织, 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听觉占70%, 是重要的收集系统, 但是感知率只有11%;而视觉的感知率高达80%。图文并茂的直观效应将产生更大的审美教育作用。因此, 在学习优美的诗词散文时,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想象力。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先让学生描述三峡美景及初读感受。然后, 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 激发兴趣, 丰富学生对三峡的感性认识。伴着优美的音乐, 那重岩叠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的壮丽画面使人如临其境, 真切领略到三峡的雄奇峻拔、清幽秀丽。轻松愉悦中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激发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获得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 引领学生赏读课文如何用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三峡美景的。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文字里, 通过联想和想象, 品味着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 获得审美享受。

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 单单依靠其对古文的诵读、想象, 是难以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观其景, 闻其声, 悟其情, 优化了学习效果。

●●欣赏视频朗诵, 诱发美感效应

朱自清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 是欣赏的必经步骤。”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个性化, 具有移情的作用, 学生正是通过朗读把握语感、激发想象、发掘意蕴、产生美感的。我们的汉语经过几千年锤炼, 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宜于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语言的意韵, 培养审美感知力。因此,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美读激情, 让学生在朗读中披文入情、发现自我, 在物我观照中产生美感效应。

《沁园春·雪》、《春》、《背影》等初中教材中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网络中找到精彩的朗诵视频。还可以依据教材利用网络进行拓展阅读欣赏, 如张晓风的《雨荷》、戴望舒的《雨巷》等, 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比如《听潮》一课, 有段对大海的静态美描写:“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 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 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 轻轻地, 像微风拂过琴弦, 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段以通感的艺术手法, 再现了大海落潮后的美妙意境。教师可让学生欣赏网络视频朗读, 优美抒情的音乐, 如歌如诉的朗诵, 如诗如梦的画面, 营造了诗意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情不自禁的陶醉于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沉醉于诵读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个朗读过程就是一种审美创造。

●●开发网络阅读, 培养审美个性

新课程注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网络阅读, 可以陶冶学生性情, 丰富审美体验, 培养审美个性。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学习了他的散文《我的梦想》后, 我们开展了以《走近史铁生》为专题的网络阅读。在热烈的交流中, 学生动情的诉说着自己的阅读感悟——

王波: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 我深深的被折服了。他的坚强与达观使我想起了张海迪在《生命追问》中写的:“即使翅膀断了, 心也要飞翔。”

刘清江:读史铁生的作品, 我的心灵震撼了。一撇一捺是一个“人”字, 简简单单, 写好一个“人”, 只需短暂的瞬间, 而做好一个人却需要付出一辈子。人生就是不断与挫折、困难、命运作斗争。从从他的经历中, 我读到了“生”的伟大!

丁帅: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了, 但他的思想并未残疾。法国卢梭说过:“人生有两次诞生, 一次是来到世界的诞生, 另一次是深入生活的诞生。”史铁生在第一次诞生的不完美中获得了第二次诞生的完美。正如他所说, “生命本无意义, 我使生命活出意义。”

这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是生命的感动!这些审美效应岂止是一节课、一篇文所能及的!网络阅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缔造了丰富的人文世界。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教学, 说到底, 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传递。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人文精神, 那么, 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实践证明,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优化语文审美教育,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在具体运用中, 要注意适时引入、适时配合、适可而止, 切不可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 冲淡了“语文味”。

教育信息优化 篇2

如何有效避免实际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聋哑英语”现状,山东潍坊滨海国际学校小学部的袁永强老师有话说。袁老师表示,由于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存在语言环境与生活环境脱节的问题,而学乐云教学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时间、空间、教材的限制,营造优异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巩固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的艺术性。

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乐云教学平台具有设备电气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能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新颖、形象、生动、直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比如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原版的英文歌曲、英语动画片以及其他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英语素材,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感,还营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还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教授新标准版英语 “How are you?”时,山东潍坊滨海国际学校小学部的袁永强老师利用云教学平台设计了一组小猫、猴子和小狗之间的英语对话,以动物形态、故事性的叙事方式使“How are you?”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可感,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画面,主动了解单词含义,同时能够初步掌握句型。

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更好地巩固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传统的教学效果反馈周期长,评价不准确,从而使教师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学乐云教学平台将教学难点外化为各种练习题,学生通过答题能及时得到反馈,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迅速“查漏补缺”,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有效开阔学生视野

学乐云教学平台能够帮助教师创造出外国的文化环境氛围,使学生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除此之外,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也能帮助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交际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在教“Where are you from? ”这一课时,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的内部资源,向学生展现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代表性建筑,使学生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诸如唱歌、词汇竞赛、小短剧演出等,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平台内提供标准的语音、语调方便学生模仿,同时培养学生的听力。在愉快的玩耍过程中,温习了相应课堂内容,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活用学乐云教学平台,提高课堂艺术性

学乐云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增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平台之间的三方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把教师授课内容全部交给平台演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平台演示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处理好云教学平台和传统媒体的关系,使双方都能各展所长,实现教学“1+1>2”的效果。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应多从人性上进行开发。如何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抓住人性,让艺术性落到比较坚实的基础上并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需要正式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教育信息优化 篇3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小班幼儿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小班的幼儿只有3岁,他们刚刚离开家庭走入幼儿园的集体,缺少自理能力。于是我就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下载图片、视频或自制PPT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如:小班孩子吃饭时,总是把米粒洒得身上、桌子上、地上,针对这种情况,我播放Flash《大公鸡和漏嘴巴》给幼儿看,又展示了幼儿平时吃饭时的图片,有漏米粒的,有吃得干干净净的。通过比较,幼儿很快就说出吃饭时应该怎么做,于是我就给照片中吃得干净的幼儿贴上了“亮晶晶”,其他小朋友也都想要,我就趁机引导幼儿吃饭不漏米粒的就有“亮晶晶”。果然,中午吃饭时,情况大有改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幼儿尽快熟悉集体、养成良好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

1.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

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游戏规则和要求不了解,但他们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巧妙地突破重点、难点,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较好地去适应现实环境。

如:在学习小班模仿操时,我先播放视频让幼儿进行欣赏,激发幼儿做操的兴趣。在动感形象的画面中、快乐有趣的音乐下,孩子们主动模仿学起了新操。幼儿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信息感知活跃了思维,开阔了思路,他们在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在户外活动时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活跃了,运动的意识增强了,模仿的动作也多了,玩的花样也丰富了。

2.拓宽幼儿的视野

对于幼儿感兴趣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无法让孩子亲身体验的活动,多媒体可以虚拟现实,再现情景,从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愿望,为幼儿的健康活动拓宽视野。

如:Flash“拔萝卜”,动感有序的画面可以让孩子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意义。幼儿在活动之余,通过欣赏音乐,观看自然界的景色,大自然的奇妙,动物界动物的分工合作及团结友爱,将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快乐。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知识经验很欠缺,老师在活动中不要过于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兴趣,使孩子树立自信,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课件制作要有趣,色彩鲜艳,配上有趣味的声音,就可以吸引小班的孩子。如游戏“给玩具找家”就是简单的玩具归类,孩子点击鼠标,画面上就会出现“你真棒!”或者“再试试吧”的鼓励性语言,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会很浓厚,会不知厌倦进行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得到了肯定与激励,在游戏的同时还学会了玩具归类的本领。

对于小班幼儿,我们应该从幼儿年龄、思维特点出发,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以感知快乐为主,结合体育活动,在游戏的有趣性、多样性上下工夫,全方位地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入手,使幼儿情感、体质、个性健康茁壮地成长。

研究教育信息流优化数字校园 篇4

数字校园教育信息既包括对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有帮助的、各种形式的数据和知识内容,也包括能够帮助数字校园内各个应用系统消除不确定性的各类数据。

1. 师生主体信息

这是指描述校园内学生和教师这两大主体属性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生信息,包括卡号、姓名、年级、班级、学号、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父母亲姓名、父母亲联系方式、用户名、密码等等;二是教师信息,包括卡号、姓名、学科、任教年级和班级、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用户名、密码等等。

主体信息基本上是静态的,但有些是会变动的。变动可能是一学期或一学年变化一次,如学生信息中的“年级”,因为每年学生会遇到升留级问题,大多数学生会升级,其年级属性也随之改变,而有些学生可能是留级,其年级属性就不变。又如教师信息中的“任教年级和班级”,每学期会随着教务处排课信息的变动而改变。变动也可能是不定期的,如学生的联系方式可能会因搬家或手机号码更改等等原因随时改变。

2. 教育资源信息

这包括课件、教案、试卷、学生作业、教研信息、教学设计等等。这些信息是在师生活动中不断交互产生的,其特点是动态的。有些信息具有严格的阅读权限,必须注意保密。

3. 校园公众信息

这包括互联网信息、网站信息等,如学校新闻、通知与通告,电视窗传播的信息等等,具有开放和互动的特性。信息来自于师生的采编,经过相关负责人审批后发布到网站或电视窗上,全校师生可以从网站或电视窗上获取信息。

二、数字校园的教育信息流

根据校园教育信息分类,数字校园的教育信息流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三类。

1. 师生主体信息流

校园师生主体信息流是数字校园内所有信息流能否流动的根本。没有师生主体信息流,数字校园信息就失去了流动的价值。流动的方向应为:师生通过“信息输入平台”输入师生主体信息或更改主体信息。这些信息随时流向数字校园内各个应用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图1)。

2. 教育资源信息流

教育资源信息流是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流,既包括了学生在数字校园内所有的学习活动,也包括了教师在数字校园内所有的教育活动。这是校园内最复杂、最高级,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流。教育资源信息流产生于人机交互、“人—机—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过程中。教育资源信息流最重要的特点是人能够主动参与(图2)。

3. 公众传媒信息流

为了确保大众传媒信息的正确性、导向性和互动性,校园公众传媒信息流也有严格的流向。如网站信息和电视窗信息均来自于师生的采编,经过相关负责人的审批后予以发布,全体师生、访问网站或来校访问的各方客人均可以通过网站或电视窗获取信息(图3)。

三、教育信息流建设的策略

数字校园教育信息流能否真正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能否为用户提供条理化的信息服务?能否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提供规范?能否实现信息的增值……对于这些问题的求解都需要我们在进行信息流分析的过程中讲究以下策略。

1. 主体性策略群

首先,建立数据标准。最好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指定的标准来建立数据库,减少数据流动和信息共享障碍。

其次,确立统一身份。师生在数字校园内要确定一个唯一识别的身份。例如,在我校使用的是“复兴卡号”这个元素。“复兴卡号”不是“班级学号”,因为相同的“班级学号”在一个年级、整个学校中存在许多,不具有“唯一性”。“复兴卡号”也不是软件公司编定的“学生编号”或“学生学籍号”,因为后者不仅相互不统一,而且往往加入了年级或班级的信息,一旦出现学生调换年级或班级情况时,信息极易出错。

再次,确保信息安全。在数字校园内每个人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同的,而且有些信息是保密的。除了信息中心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外,一定要培养每位师生的信息保密意识,守护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2. 结构性策略群

一是开放策略。要开放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彼此沟通和信息交流的途径,如复兴高级中学建设有学生成长系统,学生不仅可以与班主任,还可以与任意一位任课教师交流。对全体教师而言,设有信息中转站,每个组室建有自己的信息共享空间。

二是积累策略。无论是有关学生的信息,还是教育资源,既对当下有具体的意义,也对将来有指导意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都要一一积累起来。如各学科每年会有一套年级备课资料,后一年备课资料都是在前几年备课资料基础上归纳、提高而得。

三是权限策略。数字校园内的信息流是各式各样的,信息流中存在着严格的阅读信息权限。以学生成绩为例,图4列出了8条信息流,而这8条信息流的权限各不相同:学生只有查看本人成绩的权限;任课教师可以输入和查看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成绩,不能查看其他班级的学生成绩;教研组长可以查看本学科的所有学生成绩……信息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权限流向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等不同的角色。

四是备份策略。对信息做好定期备份并归档,妥善保护好师生积累的资源信息。

3. 价值性策略群

首先是方向性策略。校园大众信息面向的是全体师生,要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导向性。我校对所有大众信息进行分类,只有经过审核的内容才能播放,更好地发挥大众信息隐性的教育功能。

其次是方便性策略。大众信息传播快,需要更加便捷地进入师生的视野。我校特别设计建设了电视窗,师生在走廊里、电梯口都能接受到大众信息。

再次是生活性策略。大众信息既面向师生,也来自于师生,看到身边熟悉的人出现在电视窗或网站上,“身边榜样”的效益远远超越信息本身,更具有教育价值。

四、教育信息流优化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教育信息流动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建设信息流的最终目标。通过建设教育信息流, 促使许多应用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协同工作。通过师生日常教育活动, 使信息和信息流不断地再生、自组织和优化, 形成良性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即优化的数字校园。

教育信息流建设中一定要理清数字校园内各个教育活动流程,分析信息流动方向,顺着信息流流向建设。否则,对信息流处理不当反而会引发混乱。举例说,在教务系统中学生调动班级后,调动信息没有及时流向考勤、场馆管理、成绩统计等系统,那么考勤信息、场馆使用信息和成绩统计表都将是不准确的。

在建设信息流时,我们应该对新老系统的优缺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保护原则, 要保护原系统和历史数据;二是节约原则, 用最节约的人力和物力来达到整合的目标;三是积累原则, 要积累经验和成功模式;四是安全原则, 在整合工作起步前就应该同时考虑整合过程中和整合后的安全问题。

优化发展环境信息 篇5

县住建局优化发展环境出实招

为高标准贯彻落实好优化发展环境会议精神,住建局以“树正气、讲团结、重人品、重实干”三期教育活动为抓手,开展学“讲话”、建规章、严督导,多措并举,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局长朱英杰提出的“大局为重、服务为上、项目为先、发展为本”理念,在全局蔚然成风。

一是以提高干部素质为基础,强化学习教育。1月29日及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全市优化发展环境会议精神及吴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后,又连续召开局务会、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对优化发展环境及2012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大家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重点加强了窗口人员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树立审批为公、服务为民的理念,自觉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

二是提高审批质量为重点,提升行政效能。组织专业人员对涉及工程建设领域的规划、招标、质检、节能、工程等审批流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对“两证一书”、工程质量安全积案等相关手续的审核、批准、发证时限进行了压缩,精简资料重复提交、备案环节22个。精简压缩后的审批流程在显要位置进行了公示。各部门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要快速审批、要快速办结及时传递,确保项目审批快捷高效。对于

重大项目通过“绿色通道”实行联审联办、特事特办。

教育信息优化 篇6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

(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 向成熟。 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

(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

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具有初步的实效性。“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们要持之心恒,让教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课程中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附:此论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5]GHB0435]

教育信息优化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时期, 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动, 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中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科的深度融合和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 搭建合作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 是一门动手操作能力极强的学科, 它能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深度融合, 对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发挥学科的“濡染性”功能[2]。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中发现, 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胆小、孤独、焦虑、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搭建的小组合作探究平台, 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 优势互补, 彼此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获得科学研究体验和技能, 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如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做一个简单的网页》学习内容, 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 通过分工合作给学校网站制作心理健康知识、爱护公物和尊师守纪等题材的PPT, 以此发挥学生的绘画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又如遇到母亲节、教师节或同学生日这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 利用电脑制作精美的卡片送给父母、老师或同学, 以表达特别的感情。这样, 通过搭建分工合作的平台, 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交换信息、资料, 互相提供有效帮助和处理, 以信任同学和取得同学的信任方式行动,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心理内化能力

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 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 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能适应社会, 与社会保持同步[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按照教育目标要求, 融合信息技术优势,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心理内化能力。

1. 教师利用传播媒介的榜样引导法, 挑选具有可学习的先进人物或典型事迹, 激发学生积极进取, 形成自尊自爱的品质[4]。这种形象生动且兼有艺术性的辅导方式可以熏陶教育学生 , 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模仿过渡到自觉需要的精神层次,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学生动手上网浏览搜集德育素材,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通过网上新闻、案例、法律知识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鼓励学生到网上参与讨论, 或是在网上发表文章或观点, 通过与人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受到教育。例如开展“孝心少年”评选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新时期小学生如何孝敬老人”的大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受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

3.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 让学生利用班级QQ群里的“视频聊天”工具, 让学生和家长约定在每周固定时间 , 进行面对面交流, “近距离”接触,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受到正面的、积极的教育, 消除不良心理。

4. 利用信息技术具有的工具性、隐蔽性的特点, 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 年级越高的学生, 其选择在网络上匿名心理咨询的比例越高。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占65% 的人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心理咨询室”倾听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疏导心理小结, 帮助解决困难。同时, 针对有些学生怕苦怕累, 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 从而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BBS、博客等工具在同学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 鼓励学生勤学、善学, 扫除学习障碍, 体味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 戒除学生网瘾,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可以说, 现阶段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 莫过于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学生网瘾的形成不是一时半刻的, 家长平时疏于管教, 学生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从虚拟世界寻求心理安慰等都会让孩子陷进网络游戏里难以自拔。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沉溺网络游戏, 便进行简单粗暴的干涉, 这是不可取的。因此, 要戒除学生的网瘾, 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1. 应用网络平台建立预防机制, 可以用多媒体展现文本、图片或视频, 展现网络成瘾的原因、方式、危害和预防, 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长期沉溺于网络对自身的危害, 它不但会使人迷失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容易造成心理危害, 甚至严重影响学习, 影响正常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导致人格的偏离, 甚至发生不可设想的后果。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观念和责任感。教育学生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或是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 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 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用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来代替上网习惯, 走出网络社交圈, 走出自我封闭。

3.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把电脑作为学习工具,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又有意义 , 而不是因为自控能力差而成为电脑的奴隶。老师和家长可以在课堂教学或是家庭教育中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无法解决或解决后不明其所以然的, 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并一起分析探讨。

4. 要多给“网瘾学生”支持和帮助。对待有网瘾的学生, 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学生, “堵”远不如“疏”, 多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交流机会, 多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并结成学习兴趣小组的圈子, 让他们的话题从原先的网络游戏回归到现实的学习生活。可以这样说, 如果是网瘾让孩子关闭了一扇心灵之窗的话, 我们不妨用信息技术奇妙无比的功能去推开孩子的另一扇心灵之窗。

四、运用信息技术, 消除心理问题, 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从2012年我县对山区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 网络时代山区儿童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网络成瘾、精神空虚、情感孤独、学会撒谎、交往困惑、暴力崇拜等多个方面。如何消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笔者认为, 一是要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要大力普及网络知识, 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要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 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要把握上网的“度”, 不能沉湎其中, 甚至出现上瘾的现象。二是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 积极开发校园网络信息资源,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同时, 要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 立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 逐步形成适应儿童网络心理文化模式。三是要开展网络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 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学会自我心理调试, 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四是要构建家校联络机制。家庭和学校要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 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引导,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 学习知识, 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识,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大的研究课题,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 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起来,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吴增强, 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31) .

[3]百度百科.心理健康[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t5pYvmc4jupY_9Y8AzekBnVYjuKNs74nDeUVJCYhruGh BicGoxritg-1C9J5pyOb3YqgLU3z-Z2_WcSaXwOFq.

教育信息优化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 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学生特有的学习特点和心理规律出发, 要求教育者在信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 是连接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座桥梁, 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模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通过教学活动的不断实践, 也发展和丰富着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

(一) 关注师生交往, 促进学生发展

现代教学的本质, 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师生交往是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不仅是语言的对话和肢体的互动, 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灵魂和思想的交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阐述, 表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要及时发现并赞扬学生的优点, 宽容他们的缺点。学生接受积极的情感信息的同时, 也接受了知识。他们在教师的信任与爱护之中, 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 从而引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二) 重视学生需要, 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霍尔巴特也以兴趣为基础构建他的教育学体系。兴趣是人们对事物产生向往的体现, 是促使人们探究事物的内在动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 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趣, 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精选软件、穿插游戏、交流互动和鼓励赞扬等途径构建一种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机制。其中, 穿插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 好动, 好奇心强, 对于单调的练习往往容易感到厌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可选择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 如闯关、拼图、赛车等游戏。由于这些游戏中巧妙地设有一些障碍和关卡, 要求学生去理解掌握键盘的功能, 他们就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 练熟了键盘的指法, 掌握了平常课堂中较难理解的回车键、换挡键、光标键、退格键和功能键的使用。把计算机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练, 这样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 乏味变为有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兴趣。

(三) 尊重学习风格, 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 由于自身的特点, 学生的心理不同, 他们的需求也各异。小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参差不齐, 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个体的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首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上, 面向学生的大多数, 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 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进行教学。其次, 教师要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生, 尊重个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偏好, 使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的学习风格, 使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子。

(四) 提倡民主教学, 注重自主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注重启发式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能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作为教育者, 如果只凭主观愿望或经验去育人, 那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教育学理论, 这样才可能明确哪些教育思想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通过学习, 更深入地了解培养青少年一代的规律、原则和有效的方法, 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把它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 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改善工作方法, 指导学生的教育工作, 理顺学生教育工作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从而对思想教育系统进行整体优化, 提高学生教育系统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澜.新编教育学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刘美风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教育信息优化 篇9

一、优化藏书结构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 有别于普通高中。中职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往职业化方向发展, 确保学生掌握技术, 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要求图书馆在藏书上要有一定规模、一定比例的专业书, 而且中职教育的教育程度, 又对专业藏书的深度提出了要求。

图书馆的藏书就是要尽量利用有限的资金和空间, 优化资源配置, 拓宽学生综合知识的广度, 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深度。补充专业类书籍应该遵循以下标准:与专业相关或者是专业知识拓展, 适合中职学生阅读, 代表着目前该专业最新的动态、权威的论断、正确的方向, 专业类书籍实用性强, 重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图书馆应广泛征求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 以满足师生的购书需求。图书馆要提高专业图书利用率, 为中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二、优化德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 为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往往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这就对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专业成长上, 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 培养他们敏锐的获取情报信息意识, 在增强阅读能力的同时, 花大气力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上做文章。一是要选购一些中华传统经典美文;二是要举办读者活动;三是图书管理人员要改变观念, 图书借阅服务还应具备育人的职能。在日常工作中, 要鼓励学生多借书、多读书, 在优秀书籍中汲取营养, 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心。

中职图书馆应把采集思想内容健康的书籍、提高藏书的质量和层次, 作为建设校园道德文化的重要措施。

三、充分利用随书附盘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 图书的出版形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 其载体形态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声像、电子、数字化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向发展, 出现了印刷型载体的图书附带有磁盘、光盘等其他载体形态的出版物, 有些语言类图书附有听力磁带, 我们通常将图书附带的磁带、磁盘、光盘称之为随书附盘。由于此类文献图文并茂, 音像结合, 读者通过附盘可以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 因此深受读者喜爱。随书附盘体积小, 容量大, 信息资源相当丰富, 而如何对这些随书附盘进行科学的组织以及提供给读者最充分的利用, 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 随书附盘是电子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 对于中职生来说是个新面孔。它的选编、藏书和借阅方式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增设这项服务时, 要做好宣传工作。向读者宣传随书附盘的信息资源优势, 介绍随书附盘的馆藏、检索办法和附盘种类标注字母的含义, 以及借阅时的其他相关要求。

(2) 结合中职学校图书的数量、馆舍条件、开设的专业、数字化环境及人员素质等, 采用实际合理的管理模式, 或书与盘集中流通, 或书与盘剥离流通。

(3) 增强中职生使用随书附盘的意识。要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学生, 让他们掌握电子信息资料的运用技能。

(4) 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让他们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进一步更新知识结构, 以提高随书附盘的利用率。

四、把用卡借阅和网络查询结合起来

校园网的建立、计算机必修课的普遍开设, 为教学活动和图书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般每个中职学校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图书馆的藏书信息可以输入计算机与校园网站, 师生通过校园网浏览现有图书及图书编号, 可留言说明要查找的图书情况。这样, 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 以开放的形式为广大师生服务。读者调查工作将会做得更具体、更细致, 图书管理人员将通过网络与师生取得更为广泛的联系, 过去直线型或平面型的单一的借书还书方式将被立体化的网络信息服务方式所代替。读者和管理人员的“接触”不受时空的制约, 大大提高了图书信息服务的效率。因此, 图书馆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和辐射的焦点, 传统的用卡借阅服务方式可以和网络环境结合起来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海云.对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1) .

教育信息优化 篇10

一、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在高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放羊式”、“鸭填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核心地位, 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不利于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长远发展。第一、教材内容单一, 不具其实用性。计算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 高校需要紧随其后,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巧妙地把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引入其中。但一些高校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更新引起重视, 已经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前行的步伐, 与对应的客观要求相违背, 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以至于学生不能随时了解市场动向,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不具其实用性。第二、过分注重理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比如, 计算机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重理论, 轻实践已成为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就计算机教学而言, 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使其有机融合,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掌握新时代需要的计算机技能提供有利的保障, 为学生未来发展, 更好地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 教师成为整体教学的中心, 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处于被动学生状态。第三、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完善, 教学方法单一, 没有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缺乏趣味性, 使学生逐渐对计算机学科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计算机教学优化策略

( 一) 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 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以此为基点, 形成一种教学驱动力, 不断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要突显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为实践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 落到实处, 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计算机教学看似和德育教育毫无关联。但在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的过程中, 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突显, 需要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品质道德素养, 比如, 网络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

( 二) 需要不断优化计算机教学方法

就高校教学而言, 计算机课堂教学具有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实践中已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构建对应的教学情境,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 使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 进行课堂教学, 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利用声音、图片等相结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埋下伏笔。此外, 要对计算机课程的网络建设引起重视, 构建相关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该专业课程网站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 比如, 试题库、自学素材,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 三) 注重计算机教学师资力量的储备、更新

想要使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现状得以改变, 需要注重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在日常工作中, 高校要对专业教师的引入、培训、储备等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 需要尊重学校的老教师, 如果老教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转变他们已有的观念, 更新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如果已失去学习能力, 需要合理安置, 使其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身已有的才能, 优化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 不断促进计算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 需要提高人员聘用要求, 引入优秀的专业人才, 并进行系统化在岗培训, 使其更好地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不断优化计算机人才结构。就新教师而言, 要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注重专业知识的储备, 以市场为导向, 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信息化背景下, 不断优化高校计算机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高校要以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媒介, 开展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 不断优化已有的教学体制, 使其具有创造性、实践性、针对性特点,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不断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 要与时俱进, 转变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技能, 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 使高校计算机教学事业能够满足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科技日益发展, 我国社会不同领域信息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在新时代下, 高校计算机教育逐渐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高校计算机教学已被新的更高要求, 需要不断优化计算机教学, 改变已有的现状, 不断促进高校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计算机教学,优化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洪军, 张修军, 喻晓红.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改探究[J].电子测试, 2015, 17:85-87.

[2]曲枫.论当代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1:102-103.

[3]杨姝.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 01:14-15.

教育信息优化 篇11

摘 要: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基础。本文介绍了我校信息化建设中推动寄宿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优化的思路与行动。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德育;寄宿生;自我教育;过程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现代化的德育工作要求教师真正视学生为个体与主体,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潜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德育工作者与学生感情相通,心理相融,真知互补,思想互动,工作才能有实际效果。总之,现代德育的成功果实里闪耀着学生主体性的耀眼光芒。而信息化建设能全面推进寄宿生自我教育德育项目管理的过程优化。

一、加快德育信息化进程,优化寄宿生自我教育的阵地平台

加快德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完善,能优化寄宿生自我教育的阵地平台,促进寄宿生更精细、更准确、更到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德育信息化有利于加强寄宿生自我教育的阵地建设,自我交流中淬炼思想品质。使学生会宿管部成为寄宿生民主管理的日常机构;使家校互联平台成为寄宿生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使麓山枫广播站成为寄宿生生活学习的宣传窗口;使寝室宣传栏成为寄宿生知识心灵的自留地;通过寄宿生网络会议实现寄宿生生活管理的常规化;通过寄宿生网络沙龙实现寄宿生生活的主题性研讨。

二、加强网络德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提升寄宿生自我教育现代化水平

充分利用优质网络德育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寄宿生德育运行机制和自我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德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德育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过程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信息技术对德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德育信息化纳入学校优先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德育信息网络,促进德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通过德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寄宿生德育管理和自我教育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整合各种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寄宿生德育管理和自我教育工程的现代化水平。

三、开发远程家长学校,家校互联中引领寄宿生自我教育的主体自觉

远程家长学校以家校互联平台和家长QQ群等为核心载体,推进寄宿生自我教育的沟通与引导。远程家长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长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当然,家长学校教育过程中,孩子全程参与设计与管理。

远程家长学校能进一步健全家长学校组织机构。网络能帮助家长和学校更便捷的召开会议,研究并解决家庭教育有关问题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这些活动的前提是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得出可信的调查一手资料,根据学情有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而不是靠人为地行政安排和干预。

此外,远程家长学校还有一些过程性管理措施,也主要由学生根据家长的表现进行个别化整理。建立意见反馈制度:学校制定征求家长意见表,定期发给家长,然后回收反馈,并建立家访制度。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制定《优秀家长评选条件》每学期评选次优秀家长,比率约为10%,由学校张榜表彰。建立家教档案管理制度,有关家长学校的各种文件、信件,有关讲话稿、会议记录,教员的备课资料,各项制度,记载等都严格分类加以整理保管存档。最后,以学生为主进行综合评价,并和自己的家长进行反馈交流。

通过家校互联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再教育。这种再教育更加感性,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极大地唤醒学生心中的主体自觉,促进学生积极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四、网络四自管理活动:特色文化活动实现寄宿生自我教育的自理自信

网络“四自”管理活动是我校特色德育文化的又一项亮点工程。利用学校班级管理网络平台,把班级值周服务活动校本德育课程化,学生参与班级值周服务活动列入实践活动记学分,并在网上进行互评与讨论。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学校管理,角色的换位使学生在管理岗位得到体验、受到教育,通过班级值周,学生“四自”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得到培养和提高;德育课程化模式让学生在上岗前受到全方位培训,结束工作时得到全面具体、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记学分,提升了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全体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提前体验“社会生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尤其是高一年级开展的德育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及其网上研讨活动,使高中学部的“四自” 管理活动更加充分、合理、科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形成了许多原生态的德育经验和德育成果。

五、结语

一位常年在美国工作的高三家长在毕业典礼上这样说:感谢麓山国际的网络家校互联平台,让我能在海外还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从我儿子的身上,从与他同学的接触交流中,从多少次流连于麓山国际校园的观察中,我真正的感受到了“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 基于现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麓山特色“自主体验”德育模式收到了良效,得到了认可。

学校正是通过把德育活动全过程还给学生,使德育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修炼,从而将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落地到教育实践中来。通过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态度,形成“爱心、责任、合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一个能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而现代学校信息化建设则为德育教育插上了便捷、快速、灵通的翅膀。

作者简介:张博文,男,博士研究生,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科室教研员。

教育信息优化 篇12

1教育信息化概述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推行新型教育计划,开始走多元化人才培养,凸显高校办学思想与特色,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实现自然、人文等学科互融,提升基础知识、理论、技能比重,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等现代化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全面推行“教育信息化工程”,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计划、组织下,借助于诸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信息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及评价的全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但我国教育信息化仍亟待推进,因此,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动力。

2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与困境分析

纵观当前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开设情况,选修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据调查,高校计算机各类课程占据所有选修课约11%~32%,由此可见,计算机选修课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十分受欢迎。但是,就高校授课质量回馈而言,大学生对于计算机选修课的满意程度并不十分理想,无论是缺课率,还是缺考率都在选修课中占据较高的水平,在高校网络开展的公开课人气排名中,计算机课程也鲜有前列者。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并不理想,计算机选修课发展也陷入了困境,主要是由于如下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2.1教学内容不完善

据调查,对于计算机知识而言,大学生最希望获取如下两大部分:一是最前沿的技术与发展动向,此部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对其未来发展给予帮助;二是实用性应用与操作知识,包括flash设计、Photoshop的使用、网络知识等。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课程内容仍依赖于书本,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过多帮助。

2.2教学方式单一化

虽然多数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高校教职工、教务处等对于选修课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难以提供诸如网络设施、机房等的支持,但这样的环境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培养、技术演示等都不可或缺,因而导致多媒体成为屏幕教科书,计算机课程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示课。

2.3考核方式落后

当前,计算机选修课考核仍多采用笔试为主、论文为辅的模式,很多都未将实际操作纳入考核标准中,这导致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计算机课程成为理论课程,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无法使其施展自己的真实水平,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化计算机选修课教育的途径

3.1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完善课程教学方案

如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资源建设、整合依然有待加强。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高校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师要求必须全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二级考试,确保其掌握足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如教师教案应当打破传统的PPT模式,可利用软件,如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Flash,Dreamweaver等进行教案制作,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传统、单调、乏味的PPT,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教学质量。

3.2利用多媒体设施,规范机房教学模式

高校应加快引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增设机房等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学所需设施,通过实践操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实用计算机技能。例如,计算机选修课授课可以安排在多媒体机房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凌波教学系统”等进行授课。教学时通过“凌波教学系统”的屏幕进行广播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思考和学习,还可依据教师下发的实验指导书进行,并提交作业,有困惑时还可与老师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上机时间,学校实践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上机环境,方便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实践,为学生的兴趣发展与计算机能力拓展提供支持。

3.3依托校园网,构建互动式学习网站

借助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等,构建计算机选修课互动学习网站,为教师、学生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平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全面覆盖了课程建设、学习、社区学习、课程管理等多项功能,教师可利用其进行课程循环建设,进行活动式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可利用该平台登录课程网站,开展互动学习,进行学习话题讨论、也可查找资料及学习记录,进入社区进行心得分享和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了答疑互动板块,教师可通过该平台答疑,每周对答疑时间进行公布等,学生可互相答疑,也可在线与教师沟通,与其他学生讨论。

3.4依托考试软件,实现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

计算机这门学科是一项实践应用、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学科,因此,考核时必须将实践操作作为指标,对于传统单一化笔试而言,无法真正地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以衡量,因此,学校可以加快引进计算机考试系统,促进理论、实践考试的一体化、规范化,弥补传统考核系统的缺陷。通过全过程机考,分别从客观题、操作题两大方面着手进行考核,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题目可从题库中进行抽取,考试结束后系统会自动进行评分,极大地简化了传统笔试评分过程,将教师从中解放出来,也保障了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

4结语

一言以概之,计算机选修课已经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升自我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得到了很多高校的广泛重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计算机选修课教学优化与发展,能够在不占用过多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计算机选修课质量,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锻炼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靳娟,司杨.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94-396.

上一篇:技校数学课程下一篇:技术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