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共11篇)
信息技术教育 篇1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教学中也沿袭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甚至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应有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
[1] [2]
信息技术教育 篇2
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进, 自2000年起已历经八年。有幸作为一名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 八年路程历历在目。八年来, 全国各地遵循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取得长足的成就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普及, 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大幅提升, 教学资源建设逐步扩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作用。当然, 还应看到,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 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和科技发展, 拓展了市场空间、培养了大批人才。八年的成绩不言而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和途径, 面对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还应更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我也认为, 还应该进一步开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深入研究并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方法、手段与理念, 研究并构建信息时代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我们所期待着的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 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起到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的缺失, 一味追求表层“形态”的量变, 或者是追求教学过程的经典化、艺术化的效果, 或者追求单纯的应试成绩的提高, 那么, 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意义或许将被淡化, 也就不会像世纪更替之时, 被提升到推动教育变革、社会变革、以致推动世界变革的高度了。
我们的中小学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 受条件、环境、投入、师资等客观所限, 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还有相当的局限。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不习惯用或者不知道怎样用。把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展示、用于解决围绕知识点构建的选拔性考试难点等作为主要特点的资源开发理念深深地束缚着我们。这些现象也说明, 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还有相当的局限。再深一层次的原因, 也是目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教育理论的缺失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信息技术教育 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两者的概念混淆,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但是,从事实角度来讲,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交集,两者之间的领域不同,概念更不同。本论文针对两者之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1 比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信息处理、手机、存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集合体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它包含了技术性非常高的内容,涉及到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它是在70年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通讯技术水平的提升而针对信息收集、储蓄、整理、传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是能够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科技技术,并且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
1.2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统称为教育技术。其中教育中的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反应出的技术,被称之为软件和硬件技术。例如,教育信息的传播和通讯技术,加工和处理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技术,如何使用教育和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计划等问题,是从教育角度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技术、计划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及时就是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比较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20年左右我国所兴起的视听教育技术就是围绕着那个年代所兴起的电影技术的运用发展起来的。到了1950年代,我国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我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影响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影响教育,也就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
2 教育信息技術的发展和应用
2.1 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它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2.2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80年代中期之前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到90年之间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学习,9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转变成强调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在于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支撑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实现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高效教育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将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强调了教师培训通过对办公软件的了解针对教学制作教程,强调了教师在数量掌握计算机的我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实施课堂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它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总体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而且能够实现教学设备自动化、多样化和微型化。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改变了传统说教的现状,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从被动性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性学习。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归功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的教育有质的飞跃。
3 结语
本论文着重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细致性的论述。认为两者的结合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从教育价值观念、现代化教学理念出发,在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根本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J].计算机教育,2011.(4).
信息技术教育课堂 篇4
比如五年级上册《给图形添上影子》一课,一节信息技术课,将美术和品德穿插其中,首先展示倒影图片和《阳光下的影子》视频引入课题,接着通过演示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边看边做,从而掌握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不仅让学生能够从形状、色彩上去考虑倒影的实质,利用翻转/旋转、拉伸和扭曲工具去完成倒影和影子的制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从信息技术层面上去设计实现,从图片及音乐中去感受情感的教育,升华课堂。
再比如六年级《具有“超链接”功能的作品》一课,通过展示两组《世界四大河流》的幻灯片,其中一份具有超级链接,一份没有。让学生对比两份幻灯片的异同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索超练级的设置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总结相应的操作步骤巩固技能。最后让学生通过制作具有“超链接”功能的自我介绍的幻灯片。技术层面只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一部分,而真正要做到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很多误区,这个误区同样存在于家长身上,往往觉得信息技术就是以技术为主,熟不知技术只是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的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三生教育” 篇5
面对二十一世界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要彻底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落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口号提的多,如何开展,取得成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还是使现在的教育弱化了通向灵魂深处的功能以及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终点。只重视知识教育,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分数,导致学生的道德情感弱化;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接受,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许多学生的心理疾病,如逃学病、恐学病、学习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还有的学生生活迷惘,不断凸显,在尽情享受物质生活的快乐后,精神迷失了方向。在学校中,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急困难、心理不畅、家庭矛盾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把希望变得渺茫,产生绝望。更有甚者,对人之根本—生命,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它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对生命缺乏热情和勇气。在这种对生命缺乏“无知”的背景下,当前学多学生发生自杀、他杀,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与不幸,很多恶性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迫在眉睫,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实施“三生教育”必须抓紧、抓好、抓落实,不辜负社会、党、人民对现代教育的期盼。
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三生教育”,不断地摸索教育方法、教育模式都没有找到好的手段。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速度加快,使“三生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特有的多样性、多元化,展现“三生教育”多层次、多学种的教学特点,也为学生从客观上个性化学习、人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在“三生教育”中,深刻理解教材,买了许多有关“三生教育”的资料、书籍来研读,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的创设情境,选用动感的生活资源课件,结合教师优美、富有感染力、启发性的语言来诠释。激活“三生教育”课堂,使“三生教育”课堂快乐而深刻,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个性更加丰富多元和彰显,提高了“三生教育”的课堂教育、学效果。教师、学生尝到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甜头,满足了教师多方面教学活动的需求,整合了“三生教育”与教师教育技术的提升,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育信息交流量,提高了“三生教育”的效果。
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充分吸纳“三生教育”中好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博彩纵长,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升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为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三生教育”知识搭建了牢固的平台,也让“三生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传播,落实。
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从各种渠道,各种媒体中,耳闻目睹了许多人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没有正确的生存观念,也缺乏正确的生活观,得过去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
班主任的责任心,事业感驱使我要强化对学生“三生教育”让他们有健康的人格,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传播,学习,熏陶。真正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存,是个有机的整体。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我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把握“三生教育”之间的关系,用现代教育技术分类教育,整体推进,对学生进行教育、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三生教育”的效果。
(一)生命教育 我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自己认真阅读、并掌握的生命教育中有关教材、资料、图片制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并紧密结合电脑上介绍的生命教育的前沿知识、技能、时效性、前瞻性。把生命的脆弱性,如天灾、人祸、干旱、沙漠、安全事故、病魔„„轻而易举地多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令人十分惋惜,制成图片声情地讲,并专心致志地看,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并结合学生实际,现实,生活实际,穿插宣传教育,防溺水,防病从口入讲卫生的知识,实时告诉他们,不佩戴管制刀具,任何情况下有宽容的心,平和心态对待人,事就能让学生防止对生命的不必要侵扰。
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宝贵的教育中,我就在网上下载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社会主义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家乡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制成资料、图片。让学生耳濡目染,亲身感知生活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的幸福、温暖;还给他们讲,一个人来到世间不易,父母对自己付出心血,饱含深情、含辛茹苦。为国家、社会要尽到责任义务。
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他们感同身受。一个人没有生命了,一切都会灰飞烟灭、竹篮打水一场空。要珍爱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真正体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价值,不虚度大好时光,以免万事成蹉跎。
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的教育,不无辜伤害别人的生命,减少非正常死亡,积极通过预防措施,并积极参加各种应急演练,处理使灾难损失达到最低点。我在网上下载生命保护的知识技能,制作成资料,真正让学生知道生命要珍惜,让生活丰富多彩,最终确定正确的生命观。
(二)生存教育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生进行生命教育,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存在。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对生命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对生命的热情满腔,勇气倍增。我就因势利导,在电脑上、教材上、杂志上介绍的生存知识、技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制成课件、视频、声音文本、光盘等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传播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从而使抽象文字与形象逼真的情景的脱节情况得以克服。情景交融,起到了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润物无声的作用。很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存知识、技能。
我在生存教育中,还不断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让他们懂得万事万物生存不易,我就推荐学生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中的精彩节目。里面的各种动物要生存下来,要和天斗、地斗、人斗、天敌斗,适者生存,斗字当先,艰辛拼搏是它们生存的主旋律。我还下载一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图片,让学生浏览,帮助学生认识生存的能力及意义。建立一个人正确的生存观,学会判断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对生存危机的正确应对,摆脱生存困境,在生存挫折面前,脸不红,心不跳,沉着应对,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在今后的合法高效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通过生存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了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技能,自觉的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强化了生存意志,提高了生存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树立了正确的生存观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要归功于现代教育技术。
(三)生活教育
很多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认为生得逢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生活充满阳光,导致很多孩子不了解日常的生活常识,不懂得生活的技能,更不知道生活的来源于意义。只知道埋头读书,成为高分低能异潮儿,未来社会的次品,有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贪图享受。生活中遇到挫折,不幸,困难,感到困难,把希望变得渺茫,不能坚强地站立起来,更不能自觉地提高生活的能力,精神颓废,迷失方向。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用一颗慈爱之心唤醒学生对生活的错觉,让他们如梦方醒,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育、教学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技术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活教育深度融合,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技能方面着手,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有意识地对挫折进行生活艰辛的教育。如让学生回家去看妈妈、爸爸及劳动者的手,用手机拍下来,上传到电脑上,制作成图片,学生看后,大惊失色——他们的手像枯老的树皮,肩上解了一层厚厚的茧。从而让学生体悟到生活是用艰苦的劳动创造的,依赖、懒惰是生活的弱者,受人们的唾弃。生活不是唱歌、跳舞那么雅致。
我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人生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俗话说:一根田坎三截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竹竿打不到头。生活有时是残酷的,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好。我就用电脑上介绍的身残志坚、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先进人物,把他们的事迹下载,复印成资料,办成黑板报,小报,挂图,幻灯片。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社会教育资源挖掘其教育素材,让他们领悟——挫折是滋润生活的养分,没有经过挫折的人,不是完整的人,不是生活的强者,不能经风雨、见世面。生活是一瓶万花筒。挫折面前不低头,任何时候都有自信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乐观地面对人生、不幸。就是善待自己,每天早上看到太阳总是新的。
我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生活中的小常识,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的生活常识及技能,精心制作成课件,变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变生疏为熟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生活的常识、技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实践生活的过程,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勤劳是前提,能力是保障。认识生活的意义是基础,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是目的。
广泛运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觉“三生教育”知识、技能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学起来浅显易懂,妙趣横生,陶冶了他们的心灵,荡涤着他们心灵中的污垢。使他们正确的树立了生命观、生活观、生存观。
我充分地相信,“三生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在各种教学中渗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的载体,不断探索“三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总结。“三生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有不可替代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校讯通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与研究,在学校的实施,学校把“三生教育”的哲理感言利用校讯通中的班班通给学生呈现,并复印成资料,让中高年级学生人手一份,熟读成诵。很多学生在口头,写作上应用,熟能生巧,效果极佳。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校讯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教育,拒绝毒品,防流行性感冒,防溺水,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生教育”呈现给学生,为学校安全教育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我们还利用校讯通把发生在学生身边,如溺水死亡、触电、车祸、自然灾害等安全事件,以及收集网上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讲给学生听。传给学生看。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源于学生生活、源于学生身边,因而在学生实践中感到十分鲜活,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学校的全体老师,把“三生教育”作为共同责任,在班会、队会、校会、家长会中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课件,根据不同内容,在各种场合渗透“三生教育”知识,如学校在专题讲座“防艾滋病”、防震减灾,应急演习。各种安全知识教育都利用校讯通来整合到“三生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与健康观念,提高警惕意识,以及防范侵害意识能力,也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学校还利用校讯通把“三生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相连,把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用校讯通用短信形式提醒学生,作好学生良好品德形式的教育。
利用校讯通开展学校、学生、家长的互动活动,坚持家长、学生、老师用电话短信经常联系,让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感情在短信,通话中传递,使学生感受家长亲情,感受学校的关爱。
感悟 “三生教育”活动的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校讯通是细带,能有效地把“三生教育”的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作用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合力,充分认识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练合环境,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三者齐心协力,才能把“三生教育”进行到底,让所有的学生有健康人格。品学兼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信息技术教育调查报告 篇6
这次的实习,我在×××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进行教育工作。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而言的。这次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次我们切身体会的实践经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信息技术教的情况。我调查发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但调查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可能和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的考试课有关。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布置的作业几乎都是在课堂上做完的,一周才一次课,没什么压力,学生们还是比较喜欢上这门课。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
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周2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通常是在教室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讲授课程,相比上机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低多了。上机课,通常是让学生们到机房里上课,老师先和学生们讲授今天课程的内容,对一些操作的内容做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操作方面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的问老师,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可令人担忧的是有部分的学生不准守课堂纪律,上课时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反而玩起了小游戏,而老师对与这方面也没有严格的督促。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信息技术学的情况。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习。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较轻,可以缓解学生一天枯燥乏味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还是受学生欢迎的。大部分学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现在网上的课程比较多,优秀的课程也很多,对于一周2节的信息技
术课程,自己可以通过网络上网学习,这样的效果更好。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这分数对高考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总结出以下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
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信息技术唤醒教育智慧 篇7
“智慧课堂”的智慧终端搭载了1.05GHz主频的OMEP4460双核CPU智能平板, 设计简洁轻便, 10.1英寸的广视角IPS液晶屏幕, 能够带来更清新的视觉效果和更广的可视角度, Micro HDMI输出端口可以方便地连接投影仪、显示器及液晶电视机等外部设备。还有Wi-Fi功能和续航13小时的优点, 能够随时随地接入“智慧课堂”的云平台, 让学习者通过更加简单、直观、有效的方式获取教学资源, 并能够分享、互动, 便于教学机构在每个环节及时地控制和管理。通过Wi-Fi或3G无线网络的接入方式让校内校外的各类终端设备高速、稳定地连接到中央服务器。通过利用该公司的教育软件,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大幅度地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该公司还正在优化U (用户界面) 设计, 增强系统终端的应用体验。相信它将成为未来课堂信息化的风向标。
其实, 就当今技术发展的趋势看, 还能让这个“智慧课堂”更精巧。触控功能使得所有操作进一步简化, 用户只要“触我所见”, 电脑就能“知你所想”, 用户对屏幕“指指点点”, 就能让心中所想的效果得以实现。分享也变得很轻松, 无论是通过转屏模式、双屏模式, 还是平板模式, 无论是Excel还是PPT报告, 用户都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分享严肃的内容。这种触控方式让人感到更有主动权和掌控权。还有所谓的“感知计算”将能够使我们用声音及手势等方式管理设备, 面部识别、传感器等也将帮助用户以更具有交互性和更加个性化的方式对屏幕进行操作。体感3D技术可通过摄像头让计算机终端捕捉到人体上半身的九个动作点;用左右手的自然挥动、分开、合拢、举起、放下等动作, 实现对图片、音乐、视频的控制等, 人们也可能将要放弃鼠标。畅想一下, 有了这样的装置, 学生说句话就能唤来想看的一段视频;画个十字, 将屏幕四分, 就能显示四块不同内容的分享;用语音输入替代键盘操作;打一个手势就能把自己的观点公开……
但这种高级的软硬件大集合, 真的赋予了课堂“智慧”吗?“智慧课堂”是多么应时、可喜的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的教育就是太缺乏智慧。君不见, 各类考试特别是高考, 多年来让我们如鲠在喉, 就是没有智慧将它化解, 让教育改革踏上宽阔的通途;君不见, 一个个不同特质、鲜活灵动的孩子, 硬是要放在固定的教育模具里冲压, 就是没有智慧让他们个性自由奔放地成长在百花争艳的世界。以最尖端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构建起来的这个“智慧课堂”, 能有足够的智慧圆满地使教育走出上述困境吗?
自从有了物联网, “智慧”一词陡然流行起来, “智慧商务”、“智慧城市”等, 不一而足。那么不妨看看其他领域的“智慧”, 给教育“智慧”一点借鉴。
案例一是福州的“智慧城市”。政府获取海量真实的城市运行情况数据, 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 从而做到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比如, 通过反映市民问题的“大点地图” (在地图中将市民行为事件数据分类呈现, 形成分布图) 能够快速了解哪一类问题经常发生、哪个地区经常发生问题, 然后根据统计数据, 设计出预测性的城市管理措施, 消除各类隐患。借此, 政府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提高执行能力, 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案例二是香港中文大学市场系教授、市场工程中心主任刘建南博士讲的一个护肤品公司的故事。该公司在开始做产品营销的时候, 只是一味地把产品推到客户面前, 而不去持续跟踪并与之保持有效互动, 造成客户流失。该公司期望展开有效营销, 将产品推广至最佳的用户人群, 使其了解公司产品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并最终达成交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该公司将智慧解决方案引入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计划中, 帮助公司记录看似碎片化的客户信息, 通过整合和分析, 形成“客户俱乐部”式的精准会员管理。借此分析数据, 市场营销人员得以了解哪些客户对哪种产品有兴趣, 并由此针对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 进行个性化营销。这些数据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购买能力等, 还能锁定客户需求细节, 比如, 其购买的护肤霜将在多久时间用完。基于此, 确定向客户展开营销的适当时间和适当的营销级别。
智慧商务方案准确划定了营销活动的目标人员, 帮助公司提升了营销业绩。在该行业主题营销、节日营销、体验营销等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公司将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与客户进行针对性的接触, 有效降低了营销活动的成本。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呢?简言之, 就是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中 (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半结构性数据) , 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福州市政府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把他们行为的点点滴滴转化为数据, 分类存储。其中一部分和位置有关的, 制成“大点地图”用来消除各类隐患。消除隐患的举措不是来自政府的命令或代议机构的投票, 而是实实在在地来自市民习惯的自主自愿行为。多年来的被管理者终于有了自主权, 而那些管理者却成了顺从民意的服务者。“大数据”的智慧为人类的政治生活开启了崭新的一页。在“智慧商务”上, 则是依靠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决定营销策略的。我的消费我做主, 彻底颠覆了那种配给意味十足的商品交易。本来作为买家, 并不是为了给厂商创造利润才来迁就卖家的货物进行购买, 而是你满足了我的需要, 我才允许你赚取利润。在物质极其丰富、信息畅通无阻的情况下, “大数据”给每个人都赋予了“产销者”的品质。这将是一个新社会结构的萌芽。
“智慧”是需要高瞻远瞩的, 是有创新基因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商务”都具有这样的品质。“智慧课堂”在玩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备上的确高超绝妙, 达到了极致。学生可以流利地输入, 及时地分享, 迅速地搜索资源, 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 接入云平台。聪明是不用说了, 但就是没看见将学生的这些行为进行数字化存储, 从数据中挖掘学生的心理、禀赋、特长、兴趣和他们真实的需要, 从而有的放矢地提供最精准的教育服务。人有高矮胖瘦、黑白俊丑, 在气质性格、成长环境上也是千人千面。教育“大数据”就能全面地揭示这个万花筒, 根据学生的行为数据有针对性地推送资源, 制定个体的教育策略, 进而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评估。
自古以来, 学生总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他们只有委屈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范, 因材施教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教育“大数据”让学生获得主体地位, 改变数千年来的一贯秩序,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 这个智慧源于教育的“大数据”。
数据, 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 预示着新一波生产效率增长的到来。基于经验和直觉是传统, 基于数据和分析才是现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 它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作为教育工作者, 还能看着每日每时可贵的教育数据白白流失, 熟视无睹吗?“大数据”是意识, 忽视“大数据”就是没有“大数据”意识, 是教育的严重失误。
感悟信息技术教育 篇8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不少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都发现,学生往往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也逐步降低。从而导致老师教起来难度大,学生掌握起来效果差的现象。如何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呢?
1.激情引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情,是一个人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寻求新知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众所周知,对于键盘、鼠标的基本功训练会让学生感动很枯燥。有的学生在学会了输入法之后就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试想一下,在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时,教师给每一台学生机都安上打地鼠、苹果落地等游戏,并用激情的语言来鼓动学生,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任务驱动,给学生一种成就感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就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就业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同时告诉学生一个富有创意的个人简历对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出标学习目标,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制作个人简历。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word积极性,完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学生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也有了一种成就感。
3.鼓励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特别愿意接受表扬,通过表扬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表扬激励,学生的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学生才会自觉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二、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具有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上机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同时又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老师不失时机的利用已有的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有时,已有的CAI软件与我们实际教学内容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利用PP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成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的课件来吸引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2.优化上机过程
上机操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优化上机过程这个环节中,我做到了以下三点:首先,课前让学生明确上机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制定出自身的目标;再次,设计出有趣味的,有梯度的题目,让学生时而单独操作,时而分组活动。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重视作业处理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视,不能实现当堂作业当堂检查,不能实现当堂作业当堂评价,不能实现巩固与提高有机的结合 。在作业布置这个环节里,应多注重实际,把上机操作与上机报告结合起来。如在学习Word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篇文章(字数和内容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如童年趣事、自我介绍等,输入完后对其进行字体、字号、颜色、缩进等设置,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无形中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已广泛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教改深化的必然抉择。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分裂开来,为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教育,只会使信息技术教育孤立无援,其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我们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来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滲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到各个学科,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很自觉的把信息技术课学好。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dxp教育理论为指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核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为重点,认真贯彻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精神,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全面实施“哈尔滨市教育发展工程”,推进我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开课情况
全镇中小学全部开设计算机课,三年级以上每周二节计算机课,理论课、实践课各一节,开课率10xxxx,教材人手一册,目前全镇各校还达不到单人单机,均采用分组上机的办法,中小学分别学习word的基本操作和画笔操作,学生的操机能力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学习的需要,丰富学习生活,各校的计算机业余时对学生开放。
三、校本培训情况
这学期我们按市教师进修校要求,充分发挥网上优势,狠抓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与进修校联网,及时下载有关校本培训方面的内容,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写学习心得笔记,座谈交流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我们已完成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前三章)、《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前六章)共五本书的后两本网上学习任务。网上教研、交流情况,我镇九九年下半年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了网上教研,网上培训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这学期我们举办一次网上教研课,一次教学业务讲座,一次优秀教案展评,一次网络建设九里学校现场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还通过网上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提高了班主任自身素质,又通过教委网站,进修学校网站及外地兄弟学校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加以借鉴和学习。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教师的自身素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教育课题研究
依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每校均确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大致有“教育信息网对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农村网上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与实验”、“校校通”工程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变化等。目前初见效果,我们将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五、网建工作的管理及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
各校都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计算机使用的管理制度,并到实践中严格执行,以保证计算机运转状况良好。
本学期我们分别搞了一次网管员培训和计算机教师培训,目前我镇计算机教师全部通过哈市中级考试,并取得了中级证书,另外有四人获得尚志市网络课件制作二等奖。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约稿 篇10
杂志特色——权威性、创新性、实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刊物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活动)指定刊物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
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上网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211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678/TP 邮发代号:82-676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立足时代前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信息内涵作为自己的追求。注重网络时代现代教育理论的探讨,报道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面向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关注教育教学的教育科研,展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风采,宣
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科研成果。全力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读者对象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海外教育专家、教学设备
采购人员、政府主管信息化人员、教育行业企业及其他相关人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海内外公开发行,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辖市、县的教育主管机构:教育厅(局/委)、电
教馆、教研室、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站)、各大中小学校。
主要栏目介绍:
专题:教育信息化时事、热点的及时、全面、深度报道
特别关注:对话/访谈/观点圆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和话题解析
巡礼:区域、学校信息化经验策略谈
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程教法、学法的研讨,教学设计案例及点评
课程整合: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展示与剖析,整合实践的所思所感
技术与应用:技术如何为教育教学所用,教学资源、课件、教育平台等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交流
域外采风: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热点、现状、思潮等的展示与分析
两岸交流:海峡两岸围绕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沟通与交流
数字社区:汇集教育叙事、教育人物、数字前沿等内容的轻松社区
NOC-ZONE: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专栏
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 篇11
【关键词】模式;目标;整合;网建;误区
一、教学模式的误区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的机房去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创造性人才。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教育目标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在画图课中学生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一节课后,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就对剪贴画感兴趣,却没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学会上网了,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可以进行充分的浏览,但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复:“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可以连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拥有极大的共享资源。在这样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驾御信息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迅速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的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
三、课程整合的误区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许多老师立即想到用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实验现象、动画等。这种辅助工具尽管能减轻教学的工作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它只是简单地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成为教学的一种点缀,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学生也只能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仍然是被动得学习,仍然没能摆脱传统教育的窠臼。这种整合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载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
四、校园网建设的误区
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早已过去,在这段时间中全国各地校园网、数字卫星宽带网、宽带互联网及教育城域网争奇斗艳,尤其是校园网工程建设更是热火朝天,但由于缺乏整体意识,至使有些学校花了不少经费见建起来的网并未充分利用,甚至成为供人参观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