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的方向

2024-08-11

深化的方向(共8篇)

深化的方向 篇1

一、地域上向农村地区发展

长久以来, 在我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广泛地存在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而且越往北方不发达省份, 这些差异就越明显。体现在教育方面, 就是现阶段城市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成才比率等明显高于农村。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让农村的孩子们不至于输在起点上?个人认为,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推广远程教育。众所周知, 远程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广播、电视、因特网、卫星等方式, 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也就是说, 在推广了远程教育之后,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农村的小学生们可以和城市的小朋友一起听同一个老师讲的课, 做同一个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不但提高了教育质量, 而且降低了教育成本。

二、范围上向基础教育迈进

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以自学为主。无论是阅读资料、收听广播还是观看电视、浏览网页, 都依靠学生主动接受、主动理解。通过远程教育, 成年人完全可以达到和当面听课同样的效果。而未成年人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采用一些开放的教学方式, 有可能事倍功半, 这也是远程教育未能深入到基础教育中来的主要原因。

在国外, 远程教育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例如, 在墨西哥, 中学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远程教育;在巴西, 他们利用网络大面积培训中小学教师;在加拿大, 中小学利用网络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合作学习。这都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和经验。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推广远程教育, 不但可以弥补部分学校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三、内容上向个体倾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先贤孔子就提出并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在远程教育中同样适用。南方的学生和北方的学生、城市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80后的学生和90后的学生之间必定会有差异。即便是来自于同一个城市的两个同龄人, 也会因为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阅历等不同, 在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进行远程教育时, 既要注重共性, 也要注重个性。例如, 在给一群年轻人进行实时授课时, 不妨根据他们的“个性”, 用一些流行的词语, 这样容易产生共鸣。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 也不妨给他们留下想象和操作的空间, 这样更有利于个人成长。

四、需求上兼顾弱势群体

据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6000万残障人士, 这在全国16亿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不是特别高。但这是芬兰全国人口的12倍, 是马尔代夫全国人口的200倍, 是冰岛全国人口的240倍。如何保障这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力, 不只是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 也应该是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 生活无法自理。在接受教育时, 往往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学校听课, 但另一方面, 这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空间。为这部分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不但减轻了社会负担, 提高了全民教育水平, 而且帮助了残障人士, 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更扩大了远程教育的范围, 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形式上向数字化靠近

数字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 广播、电视等媒体虽然曾经为远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它们也无法阻碍数字化的步伐。作为数字化的代表, 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等特性, 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并且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远程教育中, 通过电脑技术及网络技术, 将教学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收集、处理、优化、传输, 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学习的容量和节奏, 可以拓展学习的领域和境界, 可以缩短传输的时间和周期, 对提高学习成绩、效率及学生兴趣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电脑价格及上网费用的不断降低, 贫困地区学生将有更多机会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教育的内容数字化, 也唯有这样, 才能够扩大远程教育的辐射范围,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深化的方向 篇2

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而改革的方向和领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深化、体制、改革、方向、领域

一、前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等,并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一度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注重用改革的办法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使我国改革迈上了新的伟大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的邓小平主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核心问题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干预太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二、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推进上述的改革开放政策分不开。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仍相当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虽然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体制机制还存在弊端。比如,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一再出现,就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投资体制不合理,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密切相关。又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是由于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现代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性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还不合理,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再如,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发展不协调,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说明,只有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总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前,围绕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应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改革。

第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各国政府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政府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这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和核心。所谓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把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宽过多、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和权责脱节,进一步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使职权,做到权责一致,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为此,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不该管的事一定不要管,坚决放开。目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还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必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与具体业务。另一方面,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而且要管好。必须明确政府的管理权限,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调节经济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主要是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克服市场的消极方面。市场监管是政府的又一项重要职能,要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方面已有较大进步,但还需要加强。当务之急和今后的重点,是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更多地向这两项职能倾斜。以上两个方面,也就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为,以做到宏观管理合理、有效。此外,还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这样,才能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协调和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改革。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自主创新、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基础也在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各类企业,都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验表明,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说到底要靠一大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流转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与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探索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的相关政策;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第四,文化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五,财税、金融、投资改革。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政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无论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需要发挥财政、金融、投资的杠杆作用。在财税体制方面,重点是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财税制度与政策体系,并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大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在金融体制方面,重点是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体系,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采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的金融政策,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深化金融企业改革,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在投资体制方面,重点是确立和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行为,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特别是加强投资信息引导,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投资执法检查,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过度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产品价格和土地、水等要素价格明显偏低,以至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普遍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因此,必须深化价格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在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合理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十分复杂,在改革中要兼顾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尤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六,民生领域的改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特别要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贫困人口,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要靠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制度保障。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抓紧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恰当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社会安全网。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推进污染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上述改革,没有一件是可以轻松办到的,没有一件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完成这些改革,也将全力配合与支持党和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完成的许多改革最初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上至今还有一些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已经完成的伟大变革,还不愿接受和相信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还可能一波三折,但是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领导我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改革的胜利和成功。

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有利于我国按照改革战略目标不断推进。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人们对我国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领域的改革,有着广泛的共识。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我国处于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使得我国更加处于国际观瞻所系的重要焦点。同时,我国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综合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改革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步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科学把握改革时机,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做大做强,增加改革的困难,贻误改革的时机,影响我国改革的进程。

改革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改革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各种重要利益关系,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改革是我国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与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就要求我国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错误干扰。我国改革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错误干扰。“左”的错误往往用经典著作中个别论断机械对照和解释我国现实国情,尤其以我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片面否定改革,错误地认为我国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右的错误观点认为我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罔顾现实地批判我国改革只是停滞不前,其实质是想把我国改革引向资本主义的歧途。我国改革必须防止“左”,也要警惕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当前,尤其要注意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打着“左”的旗帜阻碍改革。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极力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他们不敢公然反对改革,就打着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旗号,批评改革、否定改革、阻碍改革。“左”和右的错误,都是要否定我国改革的巨大成就,都是想改变我国改革方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五、结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须明确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 行政改革;大部制;政府;服务型政府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行政改革回顾及分析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先后经历了5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前5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基本上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1)1982年的改革,其成功点之一在于精兵简政。政府国务院撤并了39个部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干部年青化。

(2)1988年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行政改革更深层次的原因。由于一些复杂原因,改革并未实行。

(3)1993年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这一年我国的改革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是个很大的突破。

(4)第四次政府改革始于1998年。改革前国务院有40个组成部委,改革后结果减少了11个;另外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5)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上5次政治体制的改革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进行,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应的,行政体制要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聚焦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一新的改革要求、改革思路,意味着中国行政改革将在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上迈出重要步伐。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次改革涉及人数多,规模也很大,重点突出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说明这届政府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政府,尤其特别关注民生问题,这次的大部制改革能后有效改变官本位现象,突出行政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使政府成为有效的服务者,为社会提供基础性的服

务和维护公共秩序的稳定。

三、我国现行行政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1)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社会事务却是无限,这样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更多地处理社会事务,就必须不断地膨胀组织结构。

(2)任何一个组织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进行内部扩张,这是必然的现象。

(3)政府滞后于社会,是因为政府缺乏一个竞争机制,也就是说政府缺乏有力的竞争对手,长期下来会助长政府的惰气,滋长一些不正的行政作风。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个公共选择问题,政府该为谁服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也必须深入思考。

四、我国行政改革该向何处发展的思考

就政府转型而言,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能不能由管制型、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二是能不能由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治理型政府;三是能不能由手工作业式政府转变成电子网络、信息网络主导的电子型政府。政府能不能转型,关键取决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我国的行政改革必须要有目标和方向,即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这意味着政府从原来的官本位转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侧重于“服务”,也着眼于“服务”,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最终目的和方向,体现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和谐关系。

首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三个代表”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本质要求。党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的党,服务型政府实际上是指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都是由社会和公民的需要来决定,即实现社会本位和民本位。

其次,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当是宏观调控的管理者,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秩序。

最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服务型政府更多地代表了公民的需求,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体现了新型的和谐关系。这种服务是不是全面的是不是有质量的是不是有效率的,需要依靠一定的监督机制,达成全民监督的共识,真正利用公民手中的合法权利监督政府行为,使朝着有利于优化政府内部改革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汪玉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深化的方向 篇4

一、以积极创新农村制度为基础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经过30年的大胆探索实践, 我国农村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决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农村制度建设做出了明确的决定。

1.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

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始终是广大农民关心的话题。30年前我国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农民对此非常拥护, 生产积极性迸发, 30年后此项制度是否还会坚持, 《决定》明确提出“长久不变”, 即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与长久不变。并提出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两个转变”, 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先进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和方向转变。这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又向农民生产经营指出新方向。

2. 农村管理制度将进一步规范。

《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形式流传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 必须坚持“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3. 农业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强。

《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投入保障制度, 努力做到“三个大幅度增加”: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 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4. 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放宽。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了显著改善, 但仍存在不少困难问题, 如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 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资金“瓶颈”。因此, 《决定》指出: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等。这些农村金融改革有力措施, 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5. 城乡互动发展制度将逐步实施。

城乡一体化, 是指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把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城乡发展相互协调、差别缩小、共同繁荣, 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决定》强调: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6.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健全。

《决定》指出:“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 实行政务公开, 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但是, 个别地方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农民参与重大村务事项的决策和对干部监督的机制还没有完全落实, 有的地方甚至搞假公开、不公开。因此, 进一步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将是一项非常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二、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

所谓现代农业, 核心是科学化, 特征是商品化, 方向是集约化, 目标是产业化。从动态的角度看,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力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

1.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决定》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 质量效益为目标,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要求, 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就全国而言, 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将是: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大农业结构, 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 以壮大农村的经济基础。

2.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为45%左右, 比发达国家低20到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 而发达国家则高达70%~80%。《决定》提出, 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和集成,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尤其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狠下功夫, 加速提高农业生产力, 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物质产品。

3.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 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决定》强调, 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 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

4.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集农业生产、供销、信贷、科技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这一体系, 是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的一大创举, 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但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总体服务水平较低, 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 《决定》要求, 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格局。

5.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眼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 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 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 却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能源短缺, 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决定》强调:“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6.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业已逐步跳出了传统的发展巢臼, 从半封闭的自然经济逐渐向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过渡, 并日渐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 外向型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势。《决定》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能力, 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三、以完善公共事业为桥梁和纽带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涵盖了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等多种领域。近年来,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31个省区市、有8亿多农民从中受益,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日益增多, 农村贫困人数大幅减少, 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快。

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服务方面欠账太多, 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任重道远。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城乡差距最大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使农村社会事业与城市均有较快的发展。

四、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为归宿

《决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中明确指出, 到202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真正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富民思想, 对广大农民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鼓舞, 对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下转第121页) (上接第49页)

五、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保证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 只有搞好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才能使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在我国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 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使其成为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和技术方向 篇5

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建设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把无锡建成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会前先后实地考察镇江常州两地职业教育情况

http://.cn 2006年07月19日09:00 无锡日报

本报讯(记者薛蕾、实习生钱洪波)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近年来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和经验,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措施,动员全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市领导杨卫泽、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总的目标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完善“两个体系”、发挥“三大功能”、坚持“四项服务”。即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完善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和以终身教育为特点的职业培训体系,发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以及技术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创建的功能,坚持职业教育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

围绕目标任务,全市要加快资源整合,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职教园区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加快体制创新,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到明年,将全市国有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调整到25所左右,全市中、高等

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2010年达30万人左右,各类技术培训每年40万人次,学历教育与培训规模比2004年翻两番。

会上,杨卫泽作了题为《建设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把无锡建成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的讲话。他说,我们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承和发扬无锡兴办职业教育、重视高技能人才的良好传统,发挥好运用好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有基础及优势,结合创新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力争把无锡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

他指出,围绕上述目标,要抓好“一项整合”、加快“两项建设”,深化“三项改革”。即抓紧搞好职教资源的整合,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使职教资源向职教园区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学校集聚,做大做强一批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实现规模办学、集约发展。加快“两项建设”,就是要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集聚效应。无锡(藕塘)职教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2007年完成首期工程,入驻院校6所,在校生规模达5万人左右;到2010年基本建成,学生规模达10万人以上;2010年前力争建成20个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教实训基地。深化“三项改革”,就是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更为灵活的体制机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依托职教园区,积极推进校际学分互认,沟通专升本渠道,推行学生“菜单式”听课、教师跨校互教等做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成才之桥”。要以改革为突破,在职业学校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育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毛小平在会上作了《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他说,“十五”时期,是我市教育改革力度较大、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成就显著的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他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落后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会上,市教育局、宜兴市、惠山区、市劳动保障局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了交流发言。

深化的方向 篇6

关键词:DCS应用,控制功能分配,控制组态,人机界面

1 概述

DCS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生产领域, 其控制范围已覆盖到发电厂主要的自动控制系统。DCS应用技术也已成熟, 采用DCS实施的热控系统功能基本满足机组控制要求。但DCS总体应用得还是不够深入, 未能充分发挥DCS应有的作用。笔者依据多年的DCS应用经验, 就电厂热工技术人员应着重深化应用的几个方向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希望能给电厂热工技术人员起到借鉴作用。

2 DPU (控制器) 控制功能的分配

DCS控制处理器关系到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控制品质, 因此DCS应用的重点在控制器部分, 其配置数量体现了DCS控制分散度和对DCS应用性能及其软、硬件配置资源应用效率的影响, DPU分配是需进行优化的重要方面。

2.1 目前控制功能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控制功能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一个工艺系统的I/O信号要根据控制功能需要被分为几部分分别送到相关控制器。2多个工艺系统I/O信号被分配设计在多个控制器中。I/O信号在工艺系统与控制站之间互相交叉, 形成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 给检修和维护带来极大的不便。3控制站中分散控制单元软件功能应用资源单一。例如DAS控制器仅应用于数据处理中, MCS控制器仅应用于模拟控制, SCS控制器仅采用于顺序控制。

不难看出, 按以上的功能分配方法, 只要其中有一个控制器出现故障, 都有可能使该工艺系统陷入失控危险当中。通常, 分散控制单元软件功能设计可同时完成上述的三类控制任务, 仅应用其中一类会造成负荷率分布不均。

2.2 DPU 控制功能分配深化应用的方向

危险分散是DPU控制功能分配深化应用的方向。除特殊工艺控制器外, 控制器按工艺系统分配设计, 应尽量把有相关联的工艺划分在同一控制器中, 即把火力发电机组的工艺过程划分为多个工艺系统分区, 设置分区控制站。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工艺系统与控制器相对应, 可以基本解决某个控制器故障引发的全局性危险。至于重要的多台冗余或组合的辅机 (辅助设备) , 应按下列原则配置, 以确保1对控制器故障不会造成机组被迫停止运行。例如对于125 MW机组来说, 送风机、引风机、给水泵、凝结水泵和循环水泵等2台冗余的重要辅机及A, B段厂用电应分别配置在不同的控制器中, 但允许送风机和引风机等纵向组合在1个控制器中;工业水泵和油燃烧器等多台冗余或组合的重要设备应适当分组配置到几个控制器中, 最大限度地实现危险分散的控制思路。

当然, 在进行控制器的工艺划分时, 一定要注意避免主控制器负荷过高而导致其运算出问题。

3 关于 DCS 硬件冗余配置

DCS就是电厂控制核心, 一旦DCS出现故障, 就很有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DCS的安全可靠性因此成为焦点。对于DCS硬件来说, 其电子元件的可靠性是有限的, 由此引出冗余概念, 比如传统的电厂DCS中都采用1︰1热备用标准冗余配置, 配置冗余的电源、控制器和网络通讯结构等。这些冗余措施的确提高了DCS的安全可靠性, 但笔者认为, 目前的大多数DCS系统并没有充分考虑硬件冗余配置, 仍存在有单一的硬件局部故障, 致使系统出问题。

3.1 目前冗余配置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要信号输入回路的冗余考虑得多, 输出跳闸保护回路的冗余考虑得少, 比如说, 某电厂汽包水位就用了6台变送器送进DCS对锅炉进行水位保护, 然而, 该厂DCS的FSSS却只有一个输出隔离继电器作为保护出口, 不巧有一次FSSS发出MFT信号, 却没有随之跳炉, 幸好有后备的硬手操可以紧急停炉, 才没有酿成恶性事故。事后经查, 是FSSS唯一的一个输出隔离继电器已坏。

基本上绝大多数DCS并不对AO (模拟量输出) 卡件进行冗余, AO卡件一旦故障, 基本就会造成执行机构的大幅扰动, 且维护风险极大,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2 DCS 重要输出通道冗余配置的安全可靠性

I/O的冗余的确不是DCS进行冗余配置的重点, 但是对于多个保护汇集在一起的总跳闸输出或者那些直接动作于执行机构的AO, 我们必须考虑其冗余配置及实现的问题, 往往这些输出通道又是直接影响下级设备动作的关键环节, 仅需少量的硬件冗余措施就能提高其上万倍的可靠性, 比如除了上文所说的MFT跳闸出口, 还有主汽门关闭、发电机 (水冷机组) 断水信号输出等等, 多配置一套冗余输出保护通道, 都可大幅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几个自动控制回路可能仅需多配置一块冗余的AO卡件, 就可解决重大的系统风险。

4 关于 DCS 控制逻辑组态

DCS控制处理器是DCS系统的硬件核心部分, 而DCS控制组态则是DCS系统的软件核心部分, 它体现了对机组工艺设备的控制策略。无论是自动调节, 还是顺序控制和联锁保护, 甚至是单台设备的启停, 都需要由控制逻辑组态来完成。因此, 控制逻辑组态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发电机组控制的安全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的高低, 国内某电厂三台机组在投运后的最初两年内共跳机百次, 其中70%以上的跳闸是逻辑组态的不合理导致的。

4.1 DCS 控制逻辑组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DCS系统逻辑模块及组态方式差别较大, 国内的设计院基本上是不负责组态设计, DCS组态均由DCS厂家提供, 往往控制组态就从一个工程拷贝到另外一个工程再做修改, 忽略了许多细节, 更有甚者, DCS已交货, 却没有任何组态, 只能在现场极有限的时间内粗制滥造, 以下几个问题就难以避免了:1逻辑模块时序及逻辑页面的执行周期未得到充分的考虑, 随意设置, 导致控制异常现象。例如新华公司XDPS-400系统, 执行周期表示页被计算的周期, 同页中的功能块具有相同的计算周期, 每一页的计算按功能块的执行序号顺序执行, 因此一页组态中每个功能块都会依执行序号在一个执行周期内运算一次。这样, 如果两页执行周期不一致而又有引用关系时, 就有可能由于执行周期的不一致而发生随机信号丢失的现象, 出现控制逻辑的异常也就不奇怪了。2在控制逻辑组态页面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并不参与机组控制的垃圾模块。这些垃圾模块掺杂在控制逻辑中, 大大降低了逻辑组态的可读性, 同时还耗费了大量控制器的资源空间。3大多数的逻辑组态只是本着能用就行的原则, 没有进行深入的应用研究, 比如对过程变化异常的报警设置;对控制输出的微小抖动的限制, 从而可以消除调节阀在一个位置上的剧烈抖动, 提高控制品质, 延长调节阀的寿命。

4.2 DCS 控制逻辑组态应深化应用的方向

首先应加强对DCS控制组态工作的管理, 在组态前应设计出完整的SAMA图, 然后经技术人员充分讨论并完善后由组态人员严格执行, 避免组态的随意性;其次在组态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和认真分析DCS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比如XDPS-400系统在组态时不但要对一个执行页内功能块的执行时序对实际逻辑的执行结果的影响认识到位, 还要更深一层地了解页与页间、不同DPU间的时间配合问题, 以系统的观念通盘考虑逻辑设计, 避免控制逻辑的运行异常;最后DCS组态应用人员要把握当今世界组态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不断学习和研究组态新技术, 实现机组控制的精益求精。

5 结束语

本文所提到的DCS深化应用的思路和方向只是DCS应用过程中的冰山一角, 我们应将DCS的深化应用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做, 如何去规范DCS设计, 挖掘其资源, 科学、合理、高效、安全、可靠地使用, 使火电厂的控制技术不断得到提升, 从而保证机组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这是DCS深化应用之根本。

参考文献

[1]赵燕平.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检修运行维护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深化的方向 篇7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不断拓展,使高校图书馆原有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和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都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是越来越多的数据库资源和网络信息传递的迅速快捷也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新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提高馆员素质,努力为高校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服务内容的深化

服务内容的深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信息服务内容的完全同步性;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展信息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开辟图书馆新的业务天地。总之,就是要以网络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高效优质信息服务,实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进行再组织和深加工,生产和创造优质的信息资源;要以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和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区分不同种类的信息需求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1)合理构建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没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再好的服务方式也是空中楼阁,因而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资源开发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馆藏资源网络化,二是网络资源馆藏化。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使用网络来寻找所需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应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上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目前国内外的数据库产品数量众多,但是质量和档次高低不等,因而就需要工作人员通过考查本校的学科设置和发展情况,才能购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数据库。另外,因为图书馆资源不仅有纸质文献,还有各种综合专业的数据库和电子期刊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所以图书馆不能将这些信息资源简单的罗列就呈现给读者,还需要对这些大量复杂的信息进行细致的挑选、归类。可以按照语种和文献类型进行分类组织,还可以按学科知识和数据库名称建立资源库,也可以把所购买的数据库中的全文电子期刊进行整理,建立“全文电子期刊导航”,使用户不必进入各个数据库就可以查找到所需的期刊。总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2)图书馆必须积极共享和共建网上的信息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共享其他数据库,使自身融入整个社会互利互惠的资源共享之中;另一方面重视自身特色数据库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读者。

(3)结合建库,搭设馆藏数字化管理的有机平台。网络上的信息多是分散的、无序的,如何鉴别和筛选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而信息筛选成本已日益大于信息搜集成本。如何快速搜索有用信息是用户有效利用网上信息的瓶颈,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科学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搜索引擎,对本专业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大范围的搜索、采集,并将相关的内容下载、分类、标引,建立高质量的索引数据库,同时制作相关网页,利用信息推送技术主动将信息发布和推送给广大用户。这样便可以帮助用户进行信息内容的准确定位,有效揭示众多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以挖掘隐藏在信息中的知识内容,从而使读者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信息。

2 网上信息服务方式的深化

网上信息服务是一种双向交流,数字图书馆开展网上多向信息服务是读者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传递、意见反馈等问题的交互,直接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信息服务。首先,是网上信息查询服务;其次,是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为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应深化网上咨询服务,拓展服务的形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由学科专家组成小组,通过与读者个别交互的方式进行咨询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中的主导项目。构建数字参考咨询网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专家共享实现服务共享。

(1)开展网上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尊重读者,以读者为本。为读者人性化服务是指服务要符合人性,即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要认识人性,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包容人性的弱点,同时以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来开展服务。网上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心理倾向、信息需求和行为方式等获取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网络个性的服务平台,建立个人信息系统,使用户有效的获取信息。信息服务对象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将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特性的用户,服务类型也呈多样化趋势。数字图书馆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面向用户深层次的需要开发利用个性化信息服务职能软件,通过信息推送,将用户选定的数据自动推送给用户;另一方面馆员作为信息的导航者,通过对用户需求相关资源的加工处理,为用户提供个性的信息服务,其角色由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再造者。

(2)重视互动功能。图书馆网站是为读者服务的,因此应重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功能。通过建立一个图书馆与用户交流的窗口,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应在图书馆主页的显著位置上建立网上咨询台,开设在线咨询或实时解答,由专人负责在线及时解答读者的疑问。建立读者留言、读者园地、馆长信箱等服务,及时了解和反馈读者的意见,了解读者的呼声,在互动中加强图书馆网站的服务功能,完善页面设计,提高读者对它的信任度与点击率,并对访问计数器进行长期跟踪。

(3)完善导航功能。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性质、用户范围和用户需求,对网上资源进行甄别和筛选,有针对性地把分散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逻辑地链接在某一特定专题之下,使网络用户能够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建立站内搜索引擎。随着站内资源的不断丰富,读者对于站内资源利用的困难就越来越大,因此,建立站内搜索引擎势在必行。

3 培养数字环境下的新型的图书馆馆员

高素质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保证。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服务的深化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数字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所以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该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馆藏资源类型的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方式的变化,自觉地学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馆藏资源的建设,信息的存取和程序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数字环境下新颖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要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读者服务。

4 结束语

总之,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有相应的调整,应进一步加强读者的需求研究,完善网络服务手段,不断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成为高度发达的信息集散地,图书馆必然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展开了讨论。只有深化服务内容和服务式,塑造新的服务环境,才能使信息资源利用最优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服务深化

参考文献

[1]魏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工作的变革[J].图书馆学刊,2002,(6).

[2]李南.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5,(5).

深化的方向 篇8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10月做出重大决策部署, 在滨海新区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2013年9月, 天津市进一步深化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大部制和扁平化管理, 撤销塘沽、汉沽、大港3个城区工委、管委会建制, 发展“大街镇”, 新区区委、区政府分别设立街镇工作委员会和街镇委员会, 共同领导街镇工作。当前, 滨海新区又面临着建设自由贸易园区, 加快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的重任, 新区管理改革还将进一步推向深入。作为滨海新区的法律监督主体和依法治区重要力量, 滨海新区检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与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向而行。为此, 建立一套与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相匹配, 与滨海新区检察工作实际相契合的滨海新区检察管理模式, 对有效整合滨海新区法律监督资源, 服务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从检察一体化角度就全面深化滨海新区检察管理体制改革课题略陈管见, 权作引玉之砖。

滨海新区检察管理体制改革与统合结合模式的形成

2010年1月13日,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检察院挂牌成立, 标志着滨海新区检察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滨海新区检察院辖区总面积达2270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和九大经济功能区。滨海新区检察院依法在全辖区范围内行使检察权, 对滨海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滨海新区检察院的工作受新区区委和市人民检察院领导。主要职责是:依法向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按照新区区委和市检察院确定的工作方针, 研究和部署本区检察工作任务;依法行使法律监督职权, 依法提请新区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及其他职责。滨海新区检察院成立后,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在市检察院的直接领导下, 针对新区检察工作的突出问题和制约检察工作的体制性、制度性和机制性障碍, 敏锐地抓住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契机, 适时地推进新区检察改革。

滨海新区检察统分结合管理体制的改革困境和瓶颈制约

滨海新区成立以来, 现有司法体制模式不适应新区发展实际, 管理体系机制不顺, 职能发挥受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影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新区公检法司是新区司法体制的主体, 改革应整体推进。但在改革的过程中, 由于诸多因素掣肘, 公检法司未作为一个整体准确定位, 而是各自目标定位, 彼此没有照顾相关方的改革需要, 未构建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不仅在空间架构和相互关系上产生“配合不足、监督不力”的弊端, 而且本机关改革上也缺乏内部协同。就滨海检察统合管理体制改革自身来说, 其最典型表征是:3个派出院的人事任免、财政经费隶属于滨海新区院, 业务保持现有的上下级领导关系, 归第二分院及市院领导, 具体由市院业务条线对口指导考评。这种改革是不彻底的, 形成行政管理机制与业务管理机制的割裂, 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滨海新区检察机关的检察秩序问题, 反而容易导致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实际归属异化等问题, 让人觉得错综复杂, 不明就里。第一轮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照顾3个派出院旧有的利益格局, 减少改革阻力和阵痛, 体现出过渡性和权宜性, 在初期是适应的, 但随着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日益凸显滞后性, 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新区院与派出院之间领导关系不突出、派出院法律定位不清晰、干部管理不规范、诉讼活动不顺畅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上下层级心理隔阂互生抱怨、人员思想不稳等负面情绪, 干扰了各项检察职能的正常行使, 影响了派出院在全市的绩效考评名次、增加了辖区内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的困难, 对滨海新区检察整体工作推进也造成一定制约。特别是随着新区以撤并三城区工委和管委会为核心的第二轮改革的推进, 统合结合的新区检察管理体制已严重滞后于新区各项改革步伐, 需要我们直面各种困难, 分析问题成因, 寻求改革突破。

一是新区检察院与派出院体制不顺畅源于其设置的法律依据不充分。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对检察院的设置做出了明确规定, 而设置检察院派出机构的基本法律依据源自《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条第3款规定, 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 根据工作需要,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 作为派出机构:按照法律规定, 在直辖市可以设三级检察院, 即市检察院、市检察院分院和市辖区 (县) 检察院, 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直辖市辖区 (县) 检察院可以设置派出院。关于新区院下设3个派出院可以行使县级院职能的决定是由高检院作出的决定, 而全国人大和中央编委尚未同意在直辖市下辖行政区内设置分院, 同时对能否在一个行政区划内设置2个以上基层院没有明确规定。滨海新区院重复设置3个派出院的问题是否突破现行法律规定的界限, 派出院是否可以再设置派出机构 (如派驻新区3个看守所的检察室、派驻新区街镇的社区、乡镇检察室等) 等问题等都需要法律明确授权。由于主要依据高检院内部文件进行设置和管理, 派出院法律地位不明确, 其权力配置主要取决于市委、市院、新区党委政府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内设机构也缺乏统一规范导致随意, 各院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 而新区1个检域内4个执法标准的并存, 会造成执法的差异。派出院与新区院及其职能部门之间的有关系也未理顺, 各方现对派出院的性质仍存在分歧。如有的认为是新区院的下级院, 有的认为是新区院的组成部分, 但不同于职能处室。由于认识不一致, 导致新区院的职能部门在处理与派出院的关系上经常出现尴尬局面, 各院所采用的标准和方法不尽一致, 规出多门, 而新区院本部在具体工作指导上显得不硬气, 派出院有的对口部门也不服气, 长期以来上下离心, 容易导致新区院伤心放手, 助长派出院闹独立性, 影响新区检察机关内部团结和士气。

二是新区检察院和派出检察院的关系未理顺源于现有管理政策难突破。滨海检察机关的设置存在“三个不明确”:滨海新区检察院属于哪级检察院不清楚。市院现在对滨海新区院是“第三分院”待遇, 滨海新区检察长与一、二分院检察长同是市院党组成员, 在各种场合与一、二分院在排位、考评等方面同等对待, 与其他基层院拉开档次。但与一、二分院不同的是, 新区院的经费由新区财政独立核算、有对应的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下设3个派出检察院;3个派出检察院属于哪级检察院不清楚。派出院实际上行使的是市辖区检察院的职能, 市院各业务条线也将派出院作为其他基层院同样考评和指导, 在刑事诉讼等法律业务上与滨海新区检察院没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视同普通市辖区 (县) 基层院, 不同的是, 3个派出检察院的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被撤销。但现在市院给各院行文均是“一、二分院、新区院及各派出院等”首部, 在名义上仍隶属新区院, 派出院在身份、地位、辈分上与其他基层院相比略显尴尬;滨海新区检察院与3个派出机构之间的定位不明确、关系不清晰。从行政级别和行政管理关系看, 滨海新区检察院和市检察院分院同级, 3个派出检察院和市辖区检察院同级, 3个派出检察院隶属于滨海新区检察院。从检察业务的关系看, 滨海新区检察院领导3个派出检察院, 但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检察业务上的隶属关系, 新区院不受理3个检察院对同级审判机关一审请求抗诉的案件, 因为其不具有检察院分院的权能。3个派出检察院对一审生效判决、裁定, 请求抗诉的机关是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因为滨海新区检察院实际上行使的是市辖区基层检察院的职能, 没有再审案件的抗诉权。同时滨海新区院和派出院的职务犯罪案件还要同等接受第二分院联系的人民监督员进行评议, 这就使得3个派出检察院同时有三两个直接上级领导机构, 即市院、滨海新区检察院和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人、财、物管理系统和业务领导系统两套平行运行, 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机制冲突。

三是新区检察院和派出检察院的监督管理权限难统一源于法律监督职责和干部任免权限划分等改革滞后。目前, 滨海新区检察院与新区法院的司法体制格局是“四个检察院”与“一个法院四个审判区”。滨海新区检察院成立后需要同时与滨海新区法院和经济功能审判区对接。滨海新区法院规定刑期在10年以上的刑事案件由新区法院管辖, 而10年以下的案件由各审判区管辖, 而滨海新区院只管辖原开发区检察院管辖的案件, 其余大要案 (包括新区法院审判的案件和在滨海新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均由派出院审查起诉并出庭支持公诉, 案件级别管辖明显不对等。各派出院对10年以上的刑事案件, 还是各找各案, 各自到新区法院提起并支持公诉, 个别派出院公诉部门干警较有意见, 希望能将此类案件上收到新区检察院管辖, 但囿于公诉资源的短缺, 新区检察院爱莫能助。同时, 滨海新区人民检察院除了与滨海新区公安局对接外, 还要与开发区公安分局、保税区公安分局、中新生态城公安分局对接, 而派出院对接的公安局更多, 如大港检察院除了与大港公安分局对接外, 要与港南、港中、南港3个治安分局对接, 对接程序非常繁杂。随着第二轮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撤并塘、汉、大三城区, 3个派出院对应的工委、管委会局均撤销, 原三城区部、委、办也纷纷撤并, 现3个派出院直接对应和服务对象是不同的街镇。由于派出院与新区各部委办局职能部门级别不对等, 需要借助新区院沟通协调诸多事项, 在预防职务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调研领导批示、自侦工作检纪配合等方面协调颇不顺畅, 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是造成派出院在市院考评名次下滑的重要原因。同时, 派出院没有同级党委, 而由派出它的检察院相对应的党委、纪检委、政法委的党纪管理, 监督效果令人担忧。无对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也极易脱离权力机关的直接、有效监督。而派出院又远离派出它的新区院, 如果新区院放任自流或监管不力, 极易导致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四是新区检察院和派出检察院工作效率和干警积极性受影响源于经费和待遇难均衡的新旧体制衔接不畅。派出院的保障体制主要包括机构编制、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 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干部管理权限模糊不清是困扰滨海新区检察机关的老大难问题。改革初期, 由于人员如何调配、利益如何调整不明确, 导致队伍思想情绪不稳定,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制约。如滨海新区院及其派出院在其人权、财权和事权分别隶属等方面隶属不同的上级机关, 彼此之间人事不同步、待遇标准不统一、管理层次不一致, 内部同级别干警至少存在两种以上的工资标准, 但各院之间在工作量、人均办案、编制数量却并不均衡, 个别院在工资调整时不升反降, 区里给出检察机关的荣誉、待遇确实难以在各院做到均衡分配, 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结果是劳逸不均徒生抱怨, 晋升有别陡增猜疑。同时, 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第二轮改革尚在消化期和阵痛期, 3个派出院与区里的所有沟通协调事项均需通过新区院一个出入口, 而在改革变动较大的时期, 新区院与区里的沟通工作很难做到让每个派出院都能满意。尤其是当前新区“三年不增、三年不升”的人事政策增加了各院的人员紧张, 延滞了干警的晋升空间, 加之院内有院、院外多“婆”, 新区职能部门的叠床架屋、机构重叠、程序繁杂、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导致“谁都管, 谁都管不好”, 造成地域之间、上下之间沟通困难, 协调不畅, 如派出院财务部门、政工部门等经常需要同时周旋于新区院和新区的对口部门, 费时费力,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区院和派出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难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效质优的检察服务。

滨海新区检察管理体制的检察一体改革方向和路径优化

(一) 检察新区检察管理体制的检察一体改革方向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高检院近期推出以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等为重点的4项改革, 新区党委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理顺完善滨海新区司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促进司法公正高效运行。笔者认为, 稳妥推进滨海新区检察管理体制改革, 要从市院对包括新区检察机关在内的基层院的人财物统一管理的角度出发, 从检察一体化维度全面深化滨海新区检察体制改革, 真正做到理顺关系、健全体制、科学配置、强化职能。当前, 派出院体制已经对新区检察一体形成掣肘, 且在未来的司法改革中, 新区检察机关如继续维持统分结合的现有体制, 还比照区县院对派出院各类人员职数、等级等进行传统设置, 势必造成新的混乱, 降低规格对待则不利于本院发展。不改革无出路, 也难以适应新区第二轮改革形成的扁平化管理趋势, 甚至会对市院年内在全市检察机关推行的4项改革造成拖累。改革的方向就是一体化, 因为一体化是一个系统的灵魂和核心, 也是一个系统发挥一致功能的根本保障。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只有统一, 才能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功能。目前改革有3种远景方案:一是将滨海新区院升格为市院第三分院或滨海分院;二是将滨海新区内设机构恢复为区县院设置;三是将滨海新区本部及3个派出院整合为一个检察院, 在新区辖区市设若干检察室, 如计划中的天津自贸区检察室等。笔者认为这3种改革方案都是选项, 但都受制于市院或其他上级机关, 需要与同级法院同步推进。当务之急和操之在握的部分, 滨海检察机关在争取市院和区委的支持下, 坚持检察一体方向, 先全面深化新区院本部和派出院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内部改革, 切实提高整体法律监督效能。检察一体改革的重点是理顺本部及其职能部门与3个派出院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派出院的职能定位, 切实规范其职权范围和管辖区域。要明确派出院属于新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在新区院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 不得行使授权以外的职权。新区院本部要按照“谁派出, 谁管理”的原则理顺新区检察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理顺本部职能部门和派出院之间的关系, 尽管两者是平行关系, 但职能部门代表本部领导对派出院的对口部门辅助市院进行工作指导, 应受到相应的尊重和配合, 同理, 对派出院对口部门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予以解决。新区院要积极争取市院的理解支持, 在坚持市院对派出院的业务指导权和考评权不变的前提下, 探索辅助市院对派出院业务和综合工作进行同步指导工作, 探索自侦工作一体化办案模式, 开展提办、交办、换办等;探索涉检信访整体联动, 内外协调等;对全区的预防职务犯罪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统一调配等。同时, 要辅助区委开展对检察干部的年终考核和述职晋升等工作, 帮助解决派出院检察干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区院要总体统筹本部及派出院的人力资源及检察经费物资保障工作, 对派出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经费物资保障机制将逐步予以完善。特别是在经费保障方面, 应逐步将其纳入同本部相同的保障方案, 给予略高的保障标准。同时, 新区院要加强对派出院的监督制约, 建议派出院纪检组长和监察科领导由新区院统一从本部监察处选配干部作为派驻代表, 实现自上而下监督;新区院在年初要将派出院工作同本部工作同规划, 年中同检查, 年终同考评。要规定派出院要定期向本部进行年度工作报告, 保证出席本部组织的检察长办公会及其他重要会议, 联系新区政法委、人大政协等机关对派出院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和不定期巡视, 确保派出院严格依法开展工作。新区院要本部和派出院之间要以一体化为方向开展共同的滨海检察文化建设, 如提出滨海检察精神、召开滨海检察论坛、共同开展文娱活动, 促进全区400余名检察干警利益共享, 心灵相通, 学会换位思考, 体会到新区院本部有本部的难处, 派出院有派出院苦处, 营造团结出战斗力的滨海检察文化氛围。

(二) 滨海新区检察管理体制的检察一体的路径优化例示

1.建立新区院与派出院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工作模式, 完善干部人事管理机制

新区院与派出院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上是领导与从属关系, 新区院有必要加强对派出院院领导及中层干部的任免、交流等工作。 (1) 新区院应加强对派出院领导班子的监督管理。派出院领导班子应主动接受新区院的监督, 新区派出院要接受新区院的直接领导, 向新区院负责并报告工作, 并由新区院向新区人大定期报告派出院的工作情况。 (2) 新区院应重点加强对中层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层领导干部也应按级管理, 对副处级以上中层领导干部应由新区院直接管理, 对科级以下领导干部应由派出院直接管理, 但需要报新区院备案。新区院对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应由空缺职位的竞争扩大到多数职位的竞争, 探索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5年任期制, 与检察长届次同进退, 并坚持在3个派出院之间公平分配员额, 统一选拔条件, 竞争上岗。坚持逢晋必考, 在此基础上进行业绩公示、实绩考核, 同时通过选务公开, 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程序, 保障广大干警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使干部考察任用工作准确可靠。派出院对本院科级以下领导干部的选拔也应参照上述方式进行, 新区院应及时介入和现场指导。新区院领导和监察部门还要对所有中层领导进行任前诫勉谈话。 (3) 新区院应在全系统内探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轮岗交流制度, 适时组织新区院与派出院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新区院应按照组织程序和规范要求, 面向全系统进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之间的交流调整, 特别要探索上下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 安排新区院处长交流到派出院担任副检察长或“空降”直提为检察长, 派出院副检察长交流到新区院担任中层。新区院还要考虑任职回避和经验交流等因素, 安排派出院之间的院领导和中层干部之间实现相互轮岗交流。同时要健全完善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制度措施, 推进新区院及派出院班子、干部之间的调整性交流。 (4) 积极探索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 推进检察官职业化进程。新区院及派出院要尽快理顺干部人员身份问题, 切实厘清公务员 (行政编) 、事业人员 (事业编) 、工人编制、聘用人员及编外人员的界限, 建议新区院成立行政管理局或管理办公室, 集中对检察人员正式编制以外的人员进行管理。新区院政治部应对行政编制检察人员实现分类管理, 各类人员有各自的晋升方式和空间, 从而保证各类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在中层领导职务的管理上, 建议将处长助理或科长助理的法律身份明确化, 纳入中层副职统一管理;同时积极为派出院争取业务类检察官的行政职级, 探索检察行政人员比照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数职务职称改革, 进一步推进检察官职业化改革。 (5) 加强对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监督。新区院应探索市院考评指导为基准对派出院干部集中考评, 可以适当根据新区院及派出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特点, 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并与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完善考核结果反馈和通报制度, 建立干部考核信息管理系统, 为科学地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状况提供依据。新区院根据考评出现的问题, 相应出台统一的培训规划, 健全培训制度, 加大投入保障, 坚持系统培养, 在检察干部教育培训上创新路。

2.启动滨海新区检察调研联动机制

调研工作在滨海新区检察工作中带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建设性, 所以滨海新区领导应高度重视检察调研工作, 建立检察调研工作责任制, 建立健全各项检察调研工作制度, 并狠抓落实。具体措施是: (1) 推行领导责任制, 对检察调研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新区院对全区检察机关调研工作整体负责, 新区院检察长与各派出院院检察长和新区院部门负责人签订调研工作责任书。各派出院检察长对本院检察调研工作负领导责任, 与本院部门负责人签订调研工作责任书。新区检察机关还应将调研工作列入院党组重要议事日程, 制定5年规划与年度计划, 从课题选题、人才培养到兑现奖惩等层面加强领导, 确保调研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增强调研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2) 加强指导与合作。新区研究室作为新区检察调研的指导性机构, 应加强对派出院检察调研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日常指导。如制定新区检察调研年度计划, 定期检查计划落实情况, 建立检察调研人才库, 组织专家授课与调研培训等。同时要求各派出院检委办坚持案件质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 并要求其定期报送半年度和本年度案件质量分析报告, 以加强检察统计信息的分析、实证研究。派出院检委办也要加强相互合作, 如共享发表平台, 共同撰写调研课题, 交流调研工作经验等。 (3) 切实兑现奖惩。新区院应当逐步加大经费投入, 不断完善调研经费保障制度, 同时要研究出台《新区检察机关调研成果奖励办法》, 并及时兑现奖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新区院可以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派出院的调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对调研工作搞得好的院应当给予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对调研工作落后的院给予批评。 (4) 统一发布和管理新区检察调研课题。新区检察机关应站在全区中心工作和新区检察整体工作的战略高度, 年初与派出院领导协商, 发布全区检察机关指导性调研课题。给予课题经费, 需要通过派出院与新区院各部门竞标来选定课题承担人, 新区院研究室对重点课题跟踪督办, 切实保证课题质量。笔者建议新区院及派出院应实施“一院一校”计划, 即新区院及派出院都要分别联系一所科研院所, 共同开展市级和区级检察和法学课题攻关。建议新区院积极与学术报刊杂志加强联系, 构建发表平台。同时建议新区院创办《滨海检察》内部杂志, 可以办成半年刊或年刊, 主要用于转载新区检察干警撰写的检察调研及信息、宣传等文章, 加强课题交流, 拓展对外宣传渠道。 (5) 建立年会制, 开展滨海检察论坛等活动。新区院及派出院应进一步明确调研工作考评规则、办法, 改进和完善优秀调研成果评比、评价和转化机制, 提高调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建立健全全区检察调研成果共享平台。笔者认为年终评比是考评工作的基础, 而年会制则是调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具体措施是:一是创办“滨海检察论坛”, 每年年中由新区院组织派出院及新区院各部门检察干警撰写的检察调研稿件, 并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评优, 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8月初在新区院或派出院召开“滨海检察论坛”, 进行论文交流, 最后对评选出来的优秀论文报送“天津检察论坛”, 参加全市优秀检察论文的评选;探索创办“基层司法实务论坛”。建议新区院积极与新区公安局、法院和司法局等司法机关加强沟通, 建立“基层司法实务论坛”, 每年定期召开, 对本年度的司法热点、难点问题共同研讨, 就达成共识的部分通过出台会议纪要或会签文件的形式予以固定, 以指导今后的新区司法工作;三是推进年会论文成果的转化。建议新区院每年组织出版一本学术专著, 选定本年度某专题, 组织新区检察机关调研骨干开展专题调研;每年出版一本论文集, 将本年度的年会论文及重点调研按服务篇、监督篇、改革篇、文化篇专题进行编排, 并由新区院及派出院检察长撰写篇首寄语, 形成从上到下重视调研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健全检察调研的长效保障机制。

3.探索滨海检察公诉一体化工作机制

上一篇:《智取威虎山3D》下一篇:语文教学要突出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