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妇联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思考

2024-06-04

对妇联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思考(共6篇)

对妇联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思考 篇1

“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是1989年全国妇联合同其它12个部门在全国各地农村妇女中开展的一项竞赛活动。这项活动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妇女的一致拥护。行唐县妇联积极发挥协调联动优势,宣传动员全县妇女踊跃参与,使全县“双学双比”活动非常活跃,抓出了特色,成为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通过近二十年的常抓不懈,取得了实际成效,涌现出全国女能手刘文红、省级女能手周凤英、市级女能手董雪玲等先进人29个;省“三八绿色优质工程”、“双学双比”协调领导小组等先进集体21个,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双学双比”活动开展的做法和成绩

(一)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在调动妇女积极参与上求突破。

抓实载体,搭建妇女参与的平台是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重要内容。县妇联认真谋划,创新思路,为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创建条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不断深化“双学双比”内涵,为繁荣农村经济和维护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拉手帮扶活动。针对我县奶牛养殖、食用菌栽培、红薯脯生产等适合农村妇女生产的特点,组织开展致富能手、技术能手结对帮扶活动,涌现出了6个种植、养殖“妇”字号示范基地,促进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食用菌种植全县已辐射到8个乡100多个村3000多棚,红薯脯年产达到3000多吨,出口创汇52万美元,建成30万亩红枣示范基地,蔬菜专业村生产达到16个。2005年秋季,帮助食用菌基地在玉亭乡成立食用菌协会,并组织现场观摩、技术讲座、示范操作,使食用菌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2006年组织实施了“城乡妇女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第一个三年规划,至今有30多个县直单位参与到帮助活动中,在资金、物资、致富信息及技术上给予了帮扶。二是项目推介活动。县妇联通过细心搜集分析各种农业生产有关信息,加强内联外引,组织举办行唐县城乡妇女创业项目推介会,16个县外项目和6个本县特色农业项目参加了推介,400多名各界妇女代表参加了推介会,有32个项目签订了合作意向,促进了项目建设发展。三是开展巾帼生态庭院活动。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契机,行唐县妇联注重发挥好在改陋习、树新风和创建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向全县广大妇女发出了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的倡议书,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建沼气”工程,搞好家庭及周围的绿化、美化、净化。目前,全县已有“巾帼生态庭院”示范户4000多个,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四是“双合格”活动。经过精心组织,认真策划,2005年在全县掀起了“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的热潮,向全县广大中小学生发出倡议书,共有2400多个家庭参与到活动中,有25个在活动中事迹突出、成绩显著的家庭受到表彰。五是“三八”绿色工程。针对山区乡镇的绿化荒山、丘陵项目,县妇联号召广大农村妇女积极行动起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参与到“承包荒山、绿化家园”活动中来,涌现出了荒山开发大户王先云、郄香平,苗木大户张玲琴,大枣树苗户霍香云等一批致富女能手。六是文明家庭创建。文明家庭是文明社会构成的要素,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倡议广大家庭讲究文明教子,培养文明新风,树立文明观念。前不久在石家庄市“文明家庭在行动”活动中,我县文明家庭赵婷、段书梅荣获三等奖,每年与县文明办评选挂牌的文明户达80%以上。

(二)注重培训,增强能力,在提高妇女综合素质上求突破。

引导广大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是“双学双比”活动内容的重中之重。农村妇女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接受和运用程度,对于提高整个农村的文化科学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妇联根据不同层次妇女需求,开展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新科技推广为重点,培养一支新型女农民为目标的梯级培训,全方位为妇女提供“加能”“充电”的机会。结合我县产业结构和地势特点,组织畜牧局、农业局、林业局开办了奶牛疾病的防治、葡萄栽培、枣树嫁接、食用菌管理等培训班160多期,参训妇女18000多人,组织近百名女能手、计划生育户参加了农函大学、农广校学习。全县涌现出了大批女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荒山承包大户、女营销大户200多个,收到了培训一批骨干、发展一个产业、壮大一支队伍、带动一方致富的良好效果。通过集中学习、专业培训和个人自学,激发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提高了妇女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了搏击市场经济浪潮的能力,为她们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培育典型,营造氛围,在宣传妇女典型辐射上求突破。

培育典型、宣传典型是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有效途径。县妇联注重发挥帮带辐射的作用。一是开展“双学双比”科学示范户评选活动。全县评选出象5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王翠荣,承包荒山3000亩,

对妇联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思考 篇2

一、走基层, 重在形成长效机制

开展走基层活动, 对于改变不良的工作状态和作风, 从根本上解决好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意义十分重大, 而真正落实起来, 关键还需要有长效机制来确保, 否则走基层就会成为一种形式、一阵风。

1. 形成长效机制, 需要有明确的办报理念来支撑。

日常工作中, 《哈尔滨铁道报》提出“源于哈局、高于哈局”的办报理念。“源于哈局”就是要求编辑记者应该奔走在哈局千里铁道线上, 把“走转改”活动与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 切实践行“三贴近”的要求。“高于哈局”就是要求编辑记者要有更高的站位, 使“走转改”活动与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活动报道紧密结合, 切实提高《哈尔滨铁道报》的舆论引导力。

2. 形成长效机制需要有完善的活动载体来强化。

2011年8月, 全国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 《哈尔滨铁道报》即时启动了“记者沿线行”的运行机制, 在全路媒体率先开展“走转改”活动, 实现了“记者沿线行”在高度、深度、广度、热度、力度等各个维度的全面跃升。一年来, 《哈尔滨铁道报》在一版常年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沿线行”固定栏目, 刊发一大批鲜活的报道, 使“记者沿线行”成为《哈尔滨铁道报》的一个品牌活动。

3. 形成长效机制需要有固定的版面、栏目作引导。

媒体的栏目设置体现的是编辑部的意图, 对记者的新闻采写活动起着引导作用。2012年初, 《哈尔滨铁道报》设立了深化“走转改”的固定栏目, 一版“记者沿线行”、二版“政策连线”、三版“新观察”、四版“基层面对面”、“蹲点日志”、摄影版的“百姓故事”等都是深化“走转改”的固定栏目, 至少每周1-2次, 成为新闻名专栏, 引导了记者编辑开展“走转改”活动, 推出了一大批精品。

二、转作风, 重在提高思想站位

走基层的目的是实现作风的转变、文风的改进, 真正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真正在我们的工作中全面落实主基调明亮、主旋律响亮、主动仗漂亮的宣传报道要求, 增强思想性、可读性, 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通过“走转改”呈现舆论引导的真功夫, 是转作风的核心。

1. 提高思想站位, 体现主题宣传接地气。

紧紧围绕铁路局党委工作大局, 努力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活动报道, 是《哈尔滨铁道报》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推进新闻改革的有力抓手。《哈尔滨铁道报》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 注意与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活动报道紧密结合, 2012年年初以来, 在“加快推进哈大高铁建设”、“稳中求进在哈局”等报道中都紧密结合“走转改”活动的开展, 增强了宣传实效。

2. 提高思想站位, 体现政策宣传抓活鱼。

宣讲路局和局党委的政策是《哈尔滨铁道报》的职责, 也是优势, 怎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水平, 一直是《哈尔滨铁道报》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共同课题。《哈尔滨铁道报》在政策宣传中引入了“走转改”机制, 引导记者深入一线, 遵循新闻规律, 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政策解读, 开掘了思想深度, 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存在的照本宣科、居高临下的弊端。

3. 提高思想站位, 体现热点引导。

做好热点引导, 是《哈尔滨铁道报》的重要工作。热点引导包括社会热点也包括经济热点。

在“走转改”活动中, 《哈尔滨铁道报》要求记者编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通过更多的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反映大局, 并通过更多的走基层活动挖掘出更多的新典型, 以一个点的变化反映铁路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变化。一年来, 《哈尔滨铁道报》探索出了一条结合主题宣传、政策宣传、热点引导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成功做法。

三、改文风, 重在融入百姓生活

文风改什么?一是改空话、套话、大话为真话、实话、有用的话;二是改高屋建瓴的大综合报道为体现干部职工语言的典型报道。改文风, 重在融入基层生活。

1. 融入基层生活, 不仅要深入班组作业点, 更要心间常怀责任。

“走转改”不仅要带着任务走, 更要带着感情走, 2012年春节长假期间, 《哈尔滨铁道报》在一版推出专栏“大力弘扬哈铁精神继续打好冬运战役———哈铁报记者新春走基层”, 二版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刊, 十几名记者和众多通讯员深入基层一线, 以沿线干部职工的视角、细腻的笔触、鲜活的镜头, 记录节日中劳动者践行哈铁精神的生动故事, 2月9日局宣传部以《哈尔滨铁道报百名记者新春走基层深入报道哈铁精神》为题给予表扬。

2. 融入百姓生活, 需要突破的不仅仅是平常的新闻报道, 理论宣传也需要有新突破。

2012年以来, 《哈尔滨铁道报》的理论版推出了一个新栏目“理论进基层”, 让读者耳目一新, 不少人说《哈尔滨铁道报》的理论宣传活起来了。比如, “有一说一”就很有说头, 理论在这里不再是干巴巴的说教, 而成了“大人物”与一线职工、一线职工之间活生生的互动。把文章的立足点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上, 《哈尔滨铁道报》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必会大大增强, 不但能够活起来, 而且可望“火”起来。

对妇联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问题;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高校的共同目标。辅修、双学位制度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在我国一部分高校中实施,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辅修、双学位教育是让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修读另外一个专业的课程,根据修读的学分分别授予双学位或辅修证书。它为学生自主构架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辅修、双学位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在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主管辅修方面的事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发现辅修、双学位制度在政策支持、重视程度、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国家政策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至今没有专门颁发针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文件,只是在一些高教文件中附带提及。如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等”;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提到,“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但在一些重要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中,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却没有提到关于辅修和双学位的概念。就此可以看出,国家到目前为止,对辅修、双学位制度还没有真正重视,没有表现出支持的态度。

辅修、双学位制度有利于培养社会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辅修、双学位课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实践证明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然而,国家对高校颁发的双学位证是否有效并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目前比较混乱的局面,部分学生因为担心用人单位不承认双学位证而放弃参加学习。

(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国家对辅修、双学位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学管理事务就完全由各高校自主决定。不少高校的辅修、双学位教育主要由开设专业的院系负责,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辅修、双学位教学管理事务繁琐,从学生的录取、平时的管理到排课、授课排考等各环节都需要专人负责,但大部分院系都没有专职管理辅修的教务员,这就导致教学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力度不强,管理过程比较混乱。

辅修课堂一般安排在周末和暑假,缺乏必要的教学监督。辅修学生来自全校各院系,管理难度大,通知不及时,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学生随意缺课、旷课、应付考试的情况不在少数。同时,辅修专业普遍存在对学生要求不如主修专业严格的现象, 考试也比较容易通过,这就使得毕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在主修专业成绩很差的学生也能轻松通过辅修考试,获得学位。以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受条件所限,辅修、双学位课程无法配备专任教师,一般是由院系安排现有的教师兼任。任课教师兼上主修和辅修课程,还要承担科研任务,这势必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难免会把辅修当做额外的工作而投入不足甚至应付上课,再加上教学管理监督不严格,教学内容缩水及教学效果打折扣就在所难免了。此外,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上课,占用了任课教师的休息时间,但课酬并无提高,这也导致了教师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势必会影响课堂授课效果。

教师只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具体知识的掌握还要靠学生课后的自学。然而,辅修学生普遍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按时上课,课后则忙于主修专业的复习,对辅修专业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然而,受学生分散性和人力财力的限制,辅修专业很少开设实践性课程,基本上都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实验实训环节基本缺失。例如,申请双学位的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习,但受条件所限,辅修学院很难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习,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也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实践性教学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辅修、双学位政策。

主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辅修、双学位制度的重视程度,在教育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对辅修、双学位制度的支持态度;应该出台规范辅修、双学位制度的指导性政策,使高校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章可循;应该对高校开设辅修、双学位专业进行严格把关,可通过定期的检查来审核各高校的办学资质。为了保障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学生的合法权利,还应该落实相关部门对双学位证书进行学历鉴定,赋予其有效性,以充分显示社会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学生的普遍认可。

(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为确保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各高校应该参照第一专业的教学管理办法,制定出“招生—培养—毕业”全过程的教学质量控制机制。首先,在审核学生辅修资格的环节一定要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择那些本专业成绩较好而又学有余力、对辅修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针对录取学生的特点制订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修读计划。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日常教学管理秩序,严格检查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要求教师严肃课堂和考试纪律,做好考勤工作,规范教师停、调课手续,对教学中每个环节做到有检查有反馈。建立健全学生课堂质量评分制度、领导专家听课制度以及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通过各种方式确保辅修、双学位教学的质量。最后,做好辅修、双学位学生毕业工作,除了认真审核毕业资格外,还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利用第二学位找到工作。

由于辅修、双学位教学管理事务比较繁琐,有条件的院系可考虑设置专职管理辅修事务的教务员,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打造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针对辅修任课教师负担较重的现状,各高校各院系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首先,将辅修双学位课程列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体系,与第一专业课程地位平等,可作为评职称和完成业务量的依据。其次,由于辅修、双学位课程大多数在休息时间上课,因此其课酬必须相应提高,以此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入到教学中来;有条件的院系可设立新开课程奖,教师从第三门课程开始,每开一门新课都给予奖励。再次,辅修、双学位课程宜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更多年富力强的教师参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四)重视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辅修学院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例如,在培养方案里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和实操课程,有条件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可参照主修专业实习的安排,配备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双学位学生到相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措施。高等院校要坚持并不断完善辅修、双学位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钱怡.高等院校辅修/双学位制度的思考[J].教研探索,2010,(3).

[2]朱再春.高校实施辅修、双学位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3]边士洪.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

[4]李莉.我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对妇联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的思考 篇4

市妇联“双学双比”女能手协会成立大会发言稿

姐妹携手共建新农村

尊敬的各位领导、姐妹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市妇联的“双学双比”女能手协会成立大会,有机会和姐妹们共同交流和学习。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让我们携手共走致富路》。

我叫李莉,今年三十九岁,家住滦南县长凝镇柳行村。小时候,每当我看到姐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着那一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却因为种植品种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而勉强维持温饱时,心中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后,一定要用科学技术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和姐妹们一起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

一九八六年高中毕业后,我曾经骑自行车赶集卖过衣服,总觉得没有什么前途,非常羡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特别想学一门技术。后来,参加了几次妇联组织的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逐渐对果树产生了兴趣。

****年,我嫁到了滦南县长凝镇柳行村一个园艺之家:公爹王庆珍是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实验场场长、高级园艺师,大哥、大嫂、丈夫都曾经系统学习过果树栽培技术,是果树栽培管理的行家里手,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使我如鱼得水。我拜公爹为师,从苗木嫁接到栽培管理,只要是果树方面的知识,我就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公爹请教。公爹也倾其所有,把他掌握的所有“独家手艺”都传授给我。为了提高对系统性理论的理解,我还订购了很多技术资料,只要有时间,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果树栽培管理技术提高的很快。

当时,柳行村很少有人栽种果树,靠着每人一亩多的薄地,种一些玉米、小麦之类的大田维持着简单的温饱。在这种情况情况下,我们全家率先承包了村里最差的一块地,栽上了桃树。三年以后,果树挂果,每亩地比种粮食作物效益高出3—4倍,乡亲们看到了改变种植结构所带来的甜头,当年就有多一半的人家栽种了果树。

一九九二年,我们村的桃树有久保、麦香、庆丰等几个传统的品种,果子小,产量低,价格也上不去,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我想是否可以通过更换新品种,来提高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呢?经过多方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的可行性。当我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时,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于是,从外地引进了一种叫“重阳红”又名“八月脆”的桃树新品种。这个品种属于自然变异的树种,抗病能力强。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我决定先在自己的园子里搞实验。当时,承包地上栽种的100多棵葡萄已见效益,40多棵桃树全部挂果。说心里话,毁了还真舍不得。可为了掌握新品种的栽培技术,我还是忍痛割爱,刨掉了葡萄秧,栽上了重阳红树苗。同时,在公爹的指导下,做了“高接换头”的试验。把40多棵挂果的桃树剪去以前的老枝,接上了“重阳红”的接穗。我狠心把不满2周岁的孩子扔给婆婆,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整天蹲在园子里观察桃树的生长情况。为了便于了解桃树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我给每一棵树都挂了牌,编了号,并记了观察日记。可偏偏天公不作美,那年夏天,下了一场大暴雨,许多接的枝子都被风雨刮折了。那天我和丈夫在地里一边捡断枝,一边用竹竿绑扶新长出的幼枝,看着旁边地里的人们在摘桃,我的心里别提多难过了。为了怕公爹看见千辛万苦接上的枝子折了伤心,我悄悄地把断枝藏到他看不见的地方。那一年,我家一分钱的收入也没有,还投进了5000多元。第二年春天,“重阳红”开花了。由于该品种自身没有花粉,属异花授粉品种,必须靠人工采集“久保”等品种的花粉,晾干碾成细面,用气门芯蘸花粉轻轻地点授到重阳红花朵的柱头上。重阳红授粉的技术要求很高,时间很难把握。我经过细心地观察,发现上午十点以前,下午三点以后授粉较好。此时花刚开,花蕊上有粘液,花粉容易粘上。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坐果率。由于精心管理,重阳红桃子于重阳节前后上市。这种果子由于个儿大,最大可达850克,含糖量高,色好,耐储运,所以深受顾客青睐,每500克批发价达2~3元,亩效益增加到一万多元。第二年,我又从昌黎果研所大胆引进了京玉等新品种,村里的妇女姐妹们看到新品种的桃树比传统品种收入高,不仅自己纷纷在承包地里栽种,而且还带动周围村的亲戚、朋友也参与种植,柳行村的桃树品种很快得到了改良。

十几年来,我已引进、试验成功并推广了桃树晚熟新品种“重阳红”、棚桃新品种“京玉”、“早丰王”、“早红珠”“曙光”“艳光”、梨树新品种“爱宕梨”,掌握了育苗、嫁接、栽培管理技术。同时,摸索出了果树常见病虫害“蚜虫”、桃树根瘤菌的防治方法,并且为迁安、乐亭、滦县、昌黎和本县的50多户果农担任技术指导。

对深化上海医改的几点思考 篇5

医疗联合体就是以构建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 由若干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性医疗联合体[1]。但问题的关键是三个级别医院之间的关系有待研究。目前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一个独立法人单位的看法比较普遍。医疗联合体改革是现有医疗组织体制的重大改革, 体制改革在我国卫生改革中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见。2000年的“三医”改革就是将医疗、药品、医保分设成不同部门, 由于部门利益追求造成不协调, 进而要求推进“三医”联动改革, 带来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强烈反响。综观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医院形成联合体的并不多见。香港地区是医院管理局下设7个医院联网, 新加坡是以地理划分的东和西两个医疗集团。香港与我们的最大差别是香港医院管理局是医疗服务提供与医疗费用支付合为一体的组织, 与新加坡一样, 他们的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一个地区的医疗体制往往与一定社会的人文、传统、习惯、理念等密切相关, 根本无法照搬照抄, 否则肯定水土不服。建立联合体的目的:一是分流病人, 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利用不足的问题;二是带动和提高小医院医疗水平与质量。通过拉开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与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分流病人的目的, 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继续教育可以逐步提高医疗水平。实施医疗联合体也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还可能造成新的问题。因为医疗联合体实际上就是医疗托拉斯, 在其区域内处于垄断地位, 往往会挫伤其提高效率与质量的积极性;其次, 各级医院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难以协调, 如果采取资金跟着病人走的分配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往往不愿将病人转向上级医院, 存在截留病人的冲动。如果资金不跟病人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往往存在过多转诊病人到上级医院的冲动。医院间人员分配、设备购置、维护费用由谁负责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第三, 由于病人没有实行定点医疗, 医疗保险总额如何合理地在各联合体之间进行分配也存在很大困难。第四, 目前分级财政与人员管理体制下, 实行联合体后区级财政投入积极性如何保护?联合体内人员如何流动?总而言之, 在现有的外环境下, 建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还有待于创造。

2 关于管办分离管理体制问题

公立医院是由政府举办的。目前很多人将公立医院的管办分离理解成政府“只管不办”是彻底错误的, 那就不叫公立医院。但也有人所谓创新思维, 再建立一个政府机构具体进行“办”公立医疗机构, 原有的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 管医疗机构, 这完全是无视医疗事业的特殊性, 照搬企业改革一套做法的结果。医疗卫生事业有别于其他机构的最大特殊性在于它是公益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弹性很小, 医疗的供需双方分别有诱导需求和追求最好医疗的愿望 (因有保险支付, 医疗价格对病人来说是有很大折扣的) 。另外我们溯源“管办分离”的真正目的无非是想加强医院管理, 提高医院运行效率。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一定要建立新的独立的政府机构专司办的职能吗?笔者认为, 管办分离应该是政府与办医主体公立医院间的职能清晰, 公立医院院长全权负责医院日常运行, 设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和社会人士组成公立医院理事会负责重大投资和决策[2]。政府将影响公立医院日常运行的有关职能和权限归还医院院长, 如人事编制权等。政府负责对医院基本建设投资和大型设备购置。只要划清政府与医院之间的职能边界, 笔者认为就做好了公立医院的管办分离。从大卫生部门管理体制出发, 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从卫生行政部门分离职能, 而是应该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管理医疗卫生的职能集中在卫生行政一个部门, 比如财政投入、基本建设规模审批、医疗保险经办、人事机构审批、医疗价格管理等等。让卫生行政部门真正“化自己的钱、管自己的事”, 才能提高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效率。

3 关于医疗保险改革问题

近10年来医疗保险在扩大覆盖面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换句话说, 近10年医疗卫生改革的最大成就可能就是包括新农合制度在内的各种医疗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但医疗保险在机制上还有不断完善的地方, 比如片面注重自身资金平衡, 而在代表病人利益、监控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报销比例差距不明显, 造成各级医疗机构间病人没有合理分流。因此, 在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前提下, 医疗保险要适时逐步向健康保险模式转变, 逐步覆盖成本效果好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制度, 控制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

医疗保险中“一卡通”问题是大家对医疗保险议论最多的问题, 指责“一卡通”、放开定点医疗是医疗保险现有问题的根源。但笔者认为就医“一卡通”的正面意义大家似乎注意太少, “一卡通”解放了很多人的就医自由, 不必固定在某一医院或只能在某等级医院就医,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当然“一卡通” 带来就医过分向三级医院集中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上面提及的拉开不同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来解决。

医疗保险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该取消个人帐户。截至2008年底,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7亿, 占到非农户籍人口的73.4%。有2 279个县开展了新农合, 参合人数约有8.15亿人, 参合比例达到91.5%。2007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统筹基金, 当期的结余率是34.8%, 2008年是32.8%, 这个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控制在10%以下的水平。 2007年城镇职工的医保、城镇居民的基本医保和农村人口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是70%、50%和30%。现在医保基金长期大量结余和低标准的医保待遇形成矛盾, 也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疗保险本来就是要把个人的医疗经济风险通过大家共同来分担[3]。而设立个人帐户实际上削弱了风险分担的能力, 医疗保险基金结余过多也妨碍了提高被保险者待遇, 提高了社会用工成本。

4 关于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

公立医院补偿主要三大渠道:政府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收入。笔者认为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原则上应该在医疗服务社会平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确定, 要着重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本轮医疗改革中如果没有满意的医生, 就很难有满意的患者, 医改就无法成功。但医疗服务存在医生诱导服务的可能, 为了克服医生和医院诱导服务、过度提供服务的冲动, 在具体医疗服务价格上, 我们对哪些容易诱导的服务, 如各类检验、检查应制定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医疗服务价格;相反哪些很难诱导的服务, 如手术费、床位费可以制定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的医疗服务价格[4]。所以, 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有别于一般服务价格政策, 它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有待通过医疗服务的价格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可部分克服或纠正医疗领域中的“市场失效问题”。其次, 药品收入问题, 一是药品价格, 二是用药结构, 三是药品用量。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必须得到彻底的根治, 大大压缩流通环节及其发生的费用, 只有降低药品价格才能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 根本上消灭回扣等现象, 真正让利于民, 也才能克服大处方、贵药好卖等逆市场基本规律的现象[5]。药品问题的源头就是药品价格问题, 只要这个问题处理好了, 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所谓医药分离改革根本没有必要。政府财政补助不单是纯粹资金投入的问题, 它有一个导向的作用, 有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本轮医疗改革成功与否不是增加政府投入就可以解决的, 关键是要认真研究政府财政的投入方式与投入机制问题。政府财政投入必须首先体现政府意志, 那就是公立医院要体现公益性, 并且要高效率地提供医疗服务, 而不是单纯地为公立医院搞基建或者按人头、床位拨款, 应该重点补助那些费用低而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好的医院。因此, 医改中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设计可能是影响医改成功与否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最后, 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目标很好, 但具体措施特别是可行的措施鲜有人提及, 笔者认为在对目前公立医院包括人员费用支出标准适当规定的前提下, 对医院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上交上级主管部门, 专款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不失为一条目前条件下比较具操作性的途径[6]。

5 关于引入社会资金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问题

上海曾专门发文吸引社会资金实行多元化办医, 但几年下来除低端的、小规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个人诊所有所发展外, 上海市社会举办的成规模、有品牌的医疗机构凤毛麟角, 这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和亚洲医学中心的地位极不般配。事实上要想真正吸引社会资金举办高端医疗服务业, 必须逐步关闭现在公立医疗机构开办的特需服务并且明确今后公立医院不得开展特需医疗服务, 使公立医院让出其目前占有的特需医疗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吸引社会资金举办高端医疗服务业。否则, 公立医院拥有国家财政投入 (包括场所和设备) 、医疗人才集聚、免税等优势, 社会举办高端医疗服务根本没有这些优势是无法竞争的。另外公立医院不开展特需医疗服务也符合其办院方向。

6 关于全科医师培养问题

很多国家由全科医师担任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特别是英国。但在一些国家, 特别是特大型城市没有很明确的全科医师概念, 有的只是个人诊所的概念。为什么?第一因为培养全科医师的目的是因为一定区域范围内 (特别人口稀少的农村、边远地区) 一个医师要负责所在区域所有居民的医疗问题, 他必须通晓医学所有学科的知识, 那就形成了全科的概念;第二, 医师由于是个体开业, 他也必须是个全科医生以应对不同病人的不同疾病。而这两个基本条件与上海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上海最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医疗机构, 拥有大量的医生且大都是坐等病人来就医的, 根本没有必要不分大科 (内、外、妇儿等) 而采取划一的全科这样的诊疗模式。国外全科医生一般起分诊的作用, 而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分诊的同时, 主要还是直接诊疗的。从诊疗的水平来看, 总体上分科必定比全科高。因此, 笔者认为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必要将所有医师培养成全科医师, 如果说需要的话, 只是社区卫生站和农村村卫生室的医生。

7 近期医改的有限目标

本轮医疗改革国家方案中目标非常明确。笔者认为在上海只要认真落实“三包一线”, 即建立上海市公共卫生服务包、基本医疗服务包、基本药品包及个人自负封顶线, 医疗卫生改革就成功了70%。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包要在现有社区预防保健经费不低于40元所提供的公共卫生保健内容基础上, 再整合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机构目前所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根据成本效果原则梳理出上海市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具体内容, 政府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这些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可以在现在4 000多种医疗服务项目中挑选常用但价格低的服务项目 (如化验项目中使用国产试剂的项目) 进入基本医疗服务包, 实行低收费甚至个人零自负的办法, 鼓励病人使用基本医疗服务包中的项目, 这样既可以降低医疗卫生总费用, 减轻医疗保险费用支出, 也可以缓解病人看病贵问题, 达到患者与医疗保险的双赢。基本药品包事实上与基本医疗服务包非常相似。对于个人自负封顶线的设立是这次医疗卫生改革的重中之重, 是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以人为本, 让百姓得实惠, 缓解百姓看病难最直接、最实际、最现实的选择。有了个人自负封顶线, 老百姓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 可能对拉动内需也起相当的作用。当然封顶线的标准可以认真研究, 量力而行。其实, 很多国家的强制性医疗保险中都设有个人自负封顶线, 例如日本甚至设立了每月的个人自负封顶线。

摘要:国家医改方案已经公布, 上海医改设计时必须注意处理好组建医疗联合体、管办分离、医保改革、医院补偿机制、全科医师培养、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这六方面的问题。分析了组建医疗联合体必须克服的四个障碍;管办分离的精髓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院长间真正意义上的职责边界合理与清晰;医保改革应由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障模式转变, 处理好“一卡通”与“个人帐户”问题;医院补偿机制应着重处理好政府财政、医疗服务收费与药品收入三者的关系, 在核定支出前提下, 医院收支结余部分上交是实现公益性回归的途径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不必全部是全科医师;关闭公立医院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是吸引社会资金举办高端医疗服务业的最佳途径。最后提出“三包一线”, 即建立上海市公共卫生服务包、基本医疗服务包、基本药品包及个人自负封顶线的上海市医改基本思路。

关键词:医改,医疗联合体,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徐建光.上海市卫生工作会议上讲话[R].上海:上海市卫生局.2009.

[2]孙庆文, 田文华, 王锦福, 等.国有医疗机构的产权特征、存在问题与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 2002, 5 (1) :13.

[3]金春林.对卫生经济规律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 2006, 9 (1) :6-8.

[4]金春林.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 2005, 8 (6) :265-267.

[5]凌云, 田文华, 金春林, 等.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 2008, 29 (1) :72-73.

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6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共建设的过程中, 财政税收为其提供重要的保证。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健全的财政税收体制是重要的保障。 就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形势来看,传统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为促使经济发展与财政税收体制保持相互协调的步调,就需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状况,针对财政税收体制中相关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革财政税收体制,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可见,改革财政税收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税收体制存在局限性

税收体制存在局限性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 首先,缺乏健全的体系。 在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社会分配的税种并未纳入到税收体制中。 这些应当加入到税收体制中而没有加入的税种致使财政流失,影响财政收支平衡。 与此同时在增值税和所得税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合理的现象, 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不均衡,影响中央调控[1]。在分税制改革中,唯有中央与省之间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税制体制,下面的基层单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体制。

1.2 预算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预算管理是财政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财政税收改革的过程中,预算管理范围过于狭窄。 同时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呈现明显滞后的情况。 在没有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的情况下,内部约束与制衡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致使资金挪用现象非常严重, 同时在缺乏中长期预算或者是周期预算的情况下,不能对财政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因而也就促使预算审核和审批失去应有的作用。

1.3 地方财政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地方财政部门在职能划分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在处理税收体制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 造成地方财政本身不平衡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国家宏观调控效率降低。 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将部分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机构与相关人员合并,致使财政管理人员有钻利益空子的机会,财政税收管理不规范,很难做到有效的财政税收管理与控制。 其实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财政管理人才方面的缺乏。

2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 财政税收体制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财政宏观调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结构的优化。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需要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改革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是我国并未建立相对完善与稳定的财政税收体制[2]。在税收体制管理的过程中, 分权管理与集权管理模式仍旧对税收管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 在深化财政税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过去的税收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管理的现象。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在财政税收改革实行的过程中,将法律的权威性提升上来,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促使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2.2 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中,通过建立事权相宜的体制,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各级政府的责任进行明确规范,建立健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机制,对省级以下的财政管理,可以通过财权与事权相宜的原则[3]。 面对全国基础性服务收入不均衡的现象, 可以交由中央政府进行调控。 但是针对区域性公共服务不均衡的情况,则完全交由当地政府来完成。 但是针对跨区域的公共服务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则需要根据主次责任来区分不同政府之间的责任。

2.3 改革预算体制

在财政税收中,应当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管理系统。 结合中央中长期预算和地方中长期预算, 促使两者能够对国家预算管理进行协调。 将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来形成复式预算体系。 建设国家复式预算体系、社会保障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将所有的财政性收入都纳入到预算中。 健全社会监督体系,进而形成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通过财政税收改革来规范国家财政税收管理,促使财政管理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汤鹏主.财政税收、投资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4).

[2]陈淑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12).

上一篇:女服务员站姿标准下一篇:八年级生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