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3D》

2024-08-11

《智取威虎山3D》(精选3篇)

《智取威虎山3D》 篇1

摘要:“文革”时期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新世纪,《智取威虎山》又掀起了新的改编热潮,香港著名导演徐克以全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他的《智取威虎山3D》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目光。在徐克电影获得如此好评时,我们是否需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其价值与意义呢?作为一部红色经典革命作品,把它改编成具有视觉影像的电影,导演是需要足够的勇气与才华的。那么,徐克为什么会选择《智取威虎山》来作为改编,或者说他创作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关键词:《智取威虎山》,“红色经典”,多元类型

最近几年,观众们厌倦了清宫剧、言情剧、武侠片等,开始怀念经典老片,而电视制作商们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适时改编、翻拍“红色经典”作品,并逐渐形成改编热潮。“红色经典”使人们在艺术中看到了革命的再现和历史的建构,也使革命的文学艺术找到了适合表达这一内容的相应形式,它曾深深地感动过几代人。因此,作为曾经的重要主流文化资源,它得到了永久的重视并不断被发掘、利用。在80年代以前,民众对这些作品是自愿地接收,一方面,他们相信新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倾心认同这些经典;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通俗的表达和传奇性的结构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90年代后红色经典的再度风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它通过市场的再次启动,是为了让红色经典能够进入消费领域,而不是为了再次进入红色的意义世界。影视业作为面向市场、大众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受到市场支配的影响,因此改编什么、如何改编,都会考虑到市场的需要。“红色经典”改编背后的意义相当明显,以迎合和满足大众的“怀旧性”消费为主,这也是由市场化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深受好莱坞叙事模式、道德模式的影响,已逐渐步入全球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潮流之中。怀旧是指对以往情感的再现,而“红色经典”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已逐渐被商业化,是否可以看作具有后革命色彩的文化动向?

因此,后革命文学的改写与革命文学能否达到和解也是引人深思的,如何使具有严肃意义的历史与反思不至于成为演绎怀旧的新时尚,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当然,从老年人的视角来看,关注“红色经典”代表了一种怀旧情绪,但是现在的青年人也喜欢看“红色经典”。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消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氛围与精神面貌,在某种程度上,“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出现,说明人们还没有忘却经典,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红色经典”都十分关注,证明它成为了一种社会的需要。

在徐克导演的3D版《智取威虎山》中,最能体现类型电影中经典形象的当属两位主要女性:由佟丽娅饰演的“小白鸽”白茹和余男饰演的马青莲。区别于样板戏中成为反抗旧意识形态控诉者的女性形象,这里的两位女主角在影片中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小白鸽作为战地医护人员,不仅在整个团队中起到救死扶伤的作用,她清纯可人的形象也是“万军从中一点红”,充当的是西方类型影片中花瓶的角色。与之相反的是马青莲这一角色的塑造,作为一个对原著增补的角色,她在匪穴中的万种风情与被性虐的场景直白地表明了她所起的作用——诱惑者。

影片中还采用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即儿童视角,这也是近几年以战争题材为主的类型大片喜欢采用的独特视角,通过儿童形象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小栓子因为战争的原因家庭被摧毁,父亲死了,母亲马青莲失踪,小栓子像野狼一样生活,以四处偷食物为生。直到遇到203小分队,他重新获得了安全感,并在小分队的帮助下最终与母亲团圆。影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导演在开场与结尾处加入了一段现代戏,由韩庚饰演的小栓子的孙子从美国回来,然后穿插着对爷爷革命时期的回忆,似乎形成了一种对比:老一辈的人怀揣着对革命的热情,当代社会现实下人们对实现美国梦的向往。不禁让人感到爷爷进山剿匪就是为了实现孙子的美国梦么?徐克将影片中可能带有政治符号色彩的内容都去掉了,剿匪小分队由原来带有政治性任务的队伍变为一个专业的突击部队。这样的改编是为了迎合当下的观众,作为主流的年轻观众是不具备样板戏的背景知识的,并且也不喜欢样板戏中所带有的政治化的意识形态。那么如何能够利用这样一部红色经典来吸引这些观众呢?我想徐克采用的这种方式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上一辈的人来观看影片,又可以获得当下主流观众的青睐,对于美国梦的穿插,不排除徐克是在考虑影片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徐克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技术颠覆了红色经典“样板戏”的真实面目,或者说这部影片本身与“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毫无关联,导演只是把它作为对“红色经典”商业开发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吴晓东.“红色经典”改编必须尊重历史记忆[N].中国青年报,2004-05-27.

[2]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智取威虎山3D》 篇2

1、这是最近热门话题的两部电影之一,跟《一步之遥》的好评差评两极化不同,《智取威虎山3D》几乎是好评一边倒。于是对于开销有限的我来说选择看了后者,整部影片看下来,剧情简单明了不烧脑、节奏爽快不拖沓、音乐氛围有代入感,特效算中上。值得一看。

2、一说到经典翻拍,我对国产的印象就是经典乱拍,雷人的造型、花花绿绿的服装、五毛钱做出来的特效。这些我还能忍,不能容忍的是这些翻拍粗制滥造、毫无灵魂。86版的西游记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孙悟空的正直机灵、八戒的贪吃好色、沙僧的老实忠厚、唐僧的仁慈执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的翻拍版本呢,给人的印象除了假的不行的特效和打架之外什么都没有。总结出来就是一个字,一个和尚带着一只猴子一头猪一个水怪在去西天的路上不停打怪。

不过这次徐克对《智取威虎山》的翻拍是成功的。杨子荣的沉着机智、座山雕的毒辣狡猾、解放军战士们吃苦耐劳、土匪们痞气没文化,老百姓从对解放军的不信任到爱戴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另一方面,清晰的主线、经典的对白、激烈的战斗,把京剧用现代电影的拍摄手法表现出来,使之亲切又新颖,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一起。看过老版的人再看不会感到陌生,第一次接触的人也能过足瘾。

《智取威虎山3D》 篇3

作者曲波, 生于1923年, 去世于2002年。1945年抗争胜利后, 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 与林海雪原之中隐秘的敌人进行周旋战斗。这一经历, 在新中国成立后, 被他改写成了一部名为《林海雪原》的小说, 自己化身书中的主角少剑波, 妻子变作卫生员白茹, 通过一部自传体的作品, 重现了往昔峥嵘岁月, 纪念了离别人世的战友。曲波本身对自己这次创作的处女作战战兢兢, 去出版社投稿都要妻子陪同, 匿名交上了书稿, 却万万没有料到《林海雪原》一经出版, 成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佳作。

在曲波的创作之中, 犹如介入了当下好莱坞的剧本节拍法模板, 这种自然形成的节奏, 其实来源于他小时对于古典章回体小说和评书讲述故事的热爱。第一章《血债》做了一个开场:为什么要去剿匪?第三章《受命》呈现出主题:整个故事说的是少剑波如何剿匪的。到第十章前, 完成了第一幕故事, 剿灭许大马棒, 而从第十章进入了第二幕, 也就是B故事段落, 也是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集中创作的桥段《智取威虎山》。第十章到第二十二章, 完成B故事段落, 智取了威虎山。由B故事衔接进了第三幕, 第三幕故事比起前两幕的一对一作战而言, 如同一个春秋笔法, 恢宏壮丽的描写了一场接一场明争暗斗。故事节奏分明, 与当时的主旋律歌颂类小说完全不同, 整个故事的设置感觉如同《三国演义》, 乱世中英雄与枭雄的博弈, 步步为营, 剧情连环相套。本身的剿匪传奇又具有江湖气息, 看整个林海雪原, 各匪帮称霸一方, 正像是一个江湖中各门各派独占鳌头。江湖是东方文化之于世界而言最为浪漫和传奇的一面, 而这种性质, 也能让一个故事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既有枪林弹雨, 又有才子佳人柔情似水。因此, 经过几代思维的改造, 依旧能够适应时代适应主流观众。也由于取材自作者曲波的经历, 这个故事在创作中, 并未有意识加入当时的主旋律思路, 而是故事本身就具有了符合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风气。

在1958年的“大跃进”风潮中, 也就是《林海雪原》出版第二年, 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文艺创作要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而本身具有东方浪漫主义特质江湖气息又是描写解放军英雄剿匪的《林海雪原》, 自然而然成了改编的最佳选择。第一个改编《林海雪原》的是中国话剧的圣殿——北京人艺, 也是经过人艺的改编, 将《林海雪原》的故事变作了《智取威虎山》。在创作中, 由于政治压力, 将英雄人物和反派人物进行了一次脸谱化的改造, 舞台上正反人物的对立也激烈于原著。同时性格比较复杂的男二号杨子荣正式盖过原本的男一号少剑波, 也将原本少剑波和白茹的爱情戏份删除, 为了浓缩戏剧张力, 整个话剧集中在杨子荣假扮土匪献图捉座山雕这个原著的第二幕剧情, 定名为《智取威虎山》。这一剧本模板, 成为日后几近所有的《林海雪原》改编作品基本剧情路线。在话剧《智取威虎山》后不久,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上海京剧团上演。样板戏的创作上, 比较话剧版本, 故事进一步的紧凑集中起来。

随后的1959年, 开拍了《林海雪原》的银幕处子作, 电影在1960年上映时还是叫《林海雪原》。十七年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为政治服务, 但在政治风气之下, 又很注重讲故事的手法。1960年版《林海雪原》导演刘沛然于2014年11月去世, 早年曾参加过延安电影团, 学习摄影, 后在汤晓丹和成荫导演指点下出演过一些电影, 20世纪50年代, 调入八一厂后正式开始导演生涯, 可谓是新中国根正苗红成长起来的一代电影人。十七年电影版的《林海雪原》并未完全沿袭话剧和样板戏的创作模板, 比起样板戏版本, 保留了话剧版本中的定河道人一系列剧情, 比起话剧版本, 也没有过于削弱少剑波的戏份。虽然仍没有白茹和少剑波的爱情部分, 但也保留了白茹作为一个女性, 之于整个故事的存在感, 人物层次更为丰富。整个故事脉络脱胎于一个基本的小说创作路线: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大量的剧情描写在智取威虎山之前的故事, 这一中心情节是作为剧情高潮出现。十七年电影中的《林海雪原》是三部《林海雪原》电影里最薄弱的一部,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过关, 大量场面, 如打虎上山, 是无法实现在银幕上的, 同时对于故事本身发展逻辑的琢磨, 也削减了这个故事的传奇性, 它仅仅展现的是这个故事具有故事性的那一面。

1970年由谢铁骊导演拍摄的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是这三个版本中政治气息最为浓厚的, 但也是三个版本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把握住的是原著《林海雪原》不自觉生出的政治主旋律色彩, 并将这个色彩在有限的思想意识控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镜头语言和人物刻画上, 虽然受到三突出原则和十六字口诀的控制, 同时也将计就计, 将限制变作灵活的机位变动, 尤其在几场关键戏份上, 如杨子荣与座山雕第一次会面的盘问, 镜头移动和光影效果, 更显唇枪舌剑的危险。故事本身的江湖气息也因为样板戏的表现形式, 受到很大的削弱, 基本不可能出现大型的战斗场面, 也因地制宜, 无法表达的外在场面, 变作京剧的内心独白的刻画, 以内心戏填补外在场面的空缺, 尤其是打虎上山一段戏, 虽见不着老虎, 也有穿林海跨云海的气势。故事原本一体的战斗匪徒和亲近乡民剧情线索被彻底一分为二, 划开了一刀, 双时空剧情兼并, 一面是杨子荣单刀入山寨, 一面是少剑波如何获得乡民信任。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抛开意识形态而言, 是一部艺术水平非常高的作品, 利用时代束缚成为艺术技巧, 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未遮蔽它本身的艺术的造诣, 但也正因为政治的产物, 长期遭到现代观众的鄙夷, 成为低俗的广告, 或是相声曲艺调侃的段子, 只因它实在与那个时代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早在90年代, 徐克到访大陆, 谢晋问他如果翻拍一部大陆电影, 想翻拍什么?徐克的回答正是《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3D》采取的是现在最先进的拍摄技术, 打虎上山这个桥段也因此得到了最为惊险的具象化, 张艺谋去探班也就是为了看看这个最先进的3D摄影机到底如何工作。在技术成为叙事重要的一环的当代, 徐克这一版《智取威虎山》仍旧没有对原著内容进一步挖掘, 反而是脱胎于样板戏, 为杨子荣、白茹和少剑波的关系加了一个层次:人物关系的建立过程。故事建构的非常稳当, 三幕式剧情一脉相连, 戏谑顽皮的小情节也不落下。同时利用村落、碉堡等小格局发挥大场面。剧情并没有在平铺直叙后累积起一个大高潮, 而是把高潮戏份用外在剿匪大战和内在人物心理考验相互结合, 内外统一叙事。在原作的故事基础上, 放大各种具有吸引力的元素, 所谓调动一切可利用因素但又不超出原作或说现实框架, 发挥想象的同时考虑实际, 不搞以一敌百的英雄主义, 讲究集体配合作战, 为超出现实安排也做出合理的铺垫。新添角色细化了两方阵营, 同时也是为铺陈扩大原有故事做线索。女性和儿童角色的加入, 是这个理性阳刚故事里的感性思维。林海雪原和现代都市跨时空交错呼应, 提点出三个层次:一是当代人将革命往事视作样板戏一般, 形式僵化内容红色, 政治宣传的武器。二是当代青年不应该只为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而忽视或者否定过往为了革命理想所牺牲的烈士。三是当代人思维, 如同对革命题材过渡消费的潜在讽刺。说是一个红色经典谍战故事, 但乍一看这种氛围的渲染、情怀的塑造, 不也就是一个武林吗?毕竟还是能对应上东方不败里那句话:有人就有江湖。徐克将原作中的江湖气质完全的解放出来, 想来这也本就是这个故事吸引他的元素, 将一个主旋律故事通过个人的改造, 变成一部完全符合当下主流观众的商业大片, 彻彻底底成为人的对弈, 真正的战场是在心智谋略上, 人心的战场说来也就是一个字, 也如同商业片的基调一般:扣人心弦。

【《智取威虎山3D》】推荐阅读:

智取威虎山08-08

山羊和刺猬智取苹果作文09-08

智取疯鼠谷读后感06-19

上一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下一篇:深化的方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