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

2024-09-14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共10篇)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 篇1

活动名称:智慧树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锻炼用曼陀罗卡片培养右脑的想象力

3.初步的开发幼儿的右脑能力

活动准备:冥想音乐、曼陀罗卡片(教师一份彩图、幼儿每人一张)、手指印幼儿每人一份、水彩笔(红黄蓝绿)、铅笔

活动过程:第一步:冥想练习(家长也可以参与)

各位家长保持绝对的安静,以保证正常练习。

——播放冥想音乐,教师讲故事。

——教师提问问题,要求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

第二步:手指操游戏,“抓住机遇,逃避灾难”,幼儿两人一组,游戏约4分钟。第三步:曼陀罗卡片训练:

——教师出示一幅曼陀罗卡片,请幼儿观察约10秒钟,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

看到了什么。

——再来看5秒钟,仔细观察画面,闭眼回忆。

——把我们手中的卡片按照刚才看到的卡片颜色涂上一模一样的颜色。

——幼儿自己涂色,不要相互影响。

教师小结:涂的不好的幼儿,鼓励其下次继续努力,仔细观察,老师相信你

是最棒的!

第四步:手指印创造画

——教师出示各种手指印创造画,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事先印好各种手指印打底,启发幼儿自己创造画面。

——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每一位幼儿。

附:思维傲游:《害人的哑巴果》

小花猫和小狗是好朋友,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双方都不说话了。原来,他们俩有一天出去玩,在树林里发现了一棵长满红果子的树,树上的果子又红又大可好看了。小花猫和小狗再也经受不住这种诱惑可。后来他们俩就爬到了树上摘了许多果子,回家后把它们全吃了,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说话了。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那个果子叫哑巴果,吃了以后就说不出话了。

问题:1.为什么他们吃了树上的果子就不能说话了?树上的果子叫什么名字?

2.你今后会随意乱吃果子吗?

冥想练习方法: 1.以轻松的姿势坐定,不必太拘泥于形式,将两手放到膝上,左手叠在右手之上。

2.腹式呼吸七次。接下来可以任意呼吸。

3.吸气之后,闭上眼睛,一面吐气,一面想象,气静静的往下深到肚脐以下的图像。然后把意识集中在肚脐以下固定下来。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展示了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蜗牛,以学生熟悉的动物世界的场景,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进而提出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探究课题。再以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测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问题与困难的驱动下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不同理解速度的概念;能从速度的意义出发,理解计算速度大小的公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的引入是让学生观看视频“生死时速”,以狮子捕食鸵鸟的场景引入自然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并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之后,我再让学生观看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在同一起点同时开始加速运动的摩托车、小轿车、飞机。让学生观察是谁先冲在前头,又是谁先到达终点,然后根据摩托车、小轿车、飞机运动快慢的不同,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可以让学生再联系运动会上如“百米比赛”、“游泳”等场景,从而科学地归纳出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我再利用教材中的“活动5.4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最后要求组内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活动5.5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

三、教学感想

(一)演示实验现象放大化

课堂上教师在演示“活动5.4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实验中,采用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实验现象相对比较明显,但是实验器材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较弱,并且由于纸锥下落比较快,有些同学甚至没有看清现象,实验演示就结束了。其实这里可以采用一个圆面直径15厘米左右和一个圆面直径40厘米左右的纸锥,实验器材以及现象均明显放大了,而且纸锥下落较慢且稳定,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二)课堂细节处理应严谨

在演示“活动5.4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实验中,可以用一块平整的硬纸板,在纸板上挖去两个圆面(圆面的大小可以参考纸锥圆面的大小),接着将硬纸板沿着圆面方向剪开,然后将两块纸板的一端用钉子固定好,但可以绕钉旋转,最后安装在如铁架台一类的物件上。演示时先将两个纸锥安放在圆孔上,并调节锥角底部在同一高度上,沿水平方向迅速旋转一侧纸板,可以近似认为两个纸锥在同一高度上自由下落,这样我们展示给学生的是一种科学而严谨的实验操作过程。又如与班级学生共同研究并测量教材“WWW”中“喷气火箭”的速度时,教师每次吹气球时,应该有意识地设法使其大小基本保持一致。为了准确确定气球的起始与终点位置,在气球嘴的下方可用鲜艳的小红旗标注。

(三)课堂知识分析到位

(四)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

在完成“活动5.5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完成多次测量时,随意改变纸锥下落的高度;有的同学在三次实验中更换了三个不同的纸锥;有的同学始终以一把米尺的长度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有的同学将纸锥的锥底放在刻度尺顶端的下方,却以尺的总长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有的同学甚至将纸锥向上抛出然后测量时间;但也有一些组的同学将两把甚至三把尺叠加在一起作为路程;有的同学以自己的身高、教室墙面等作为测量的参照物;有的同学向我借了演示时的大纸锥作为测量器材,等等。教师若善于捕捉这些细节,在实验的交流与评估阶段,将非常有利于分析实验中学生遇到的主要困难以及改进应对之策,可谓事半功倍。

(五)课堂深度的适度提升

课堂推进到高潮时,应能凭借思想的引擎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教师与班级学生共同测量教材“WWW”中“喷气火箭”的速度实验时,会发现气球通过不同路程时的速度并不相同,特别是运动末段差异明显,在这里可以为下一节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建立起形象且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埋下伏笔,因势导利,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其思维广度,提高其思维深度,丰富其“思维流量”,最终将物理课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充分利用本节“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图文素材,向学生介绍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凭借自己的速度为国争光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通过观看一段因车辆超速而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的视频以及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路标的含义,要求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做合格守法的小公民。

浅谈网易公开课 篇3

关键词:网易公开课;资源共享;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97-01

网易公开课是2010年由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网易推出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上线课程就有1200集,这是国外视频公开课全面进入国内市场的重要标志。这些公开课来自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各个领域。近年来,网易公开课受到大批高校学生和白领阶层的狂热追捧,其中热门课程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耶鲁大学的《死亡》等点击率均破百万[1]。

从2011年开始,网易首度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网易通过自己的视频平台,提供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名校的课堂视频,可供学习者免费在线观看或下载。网易公开课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在此影响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校网络课程教育资源建设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都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然而同样的起点却与网易公开课产生了相差甚远的结果,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网易公开课在国内外能如此盛行,产生如此大的反响。网易公开课好在哪里呢?下面笔者对网易公开课的优点做以简单分析。

一、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考能力

网易引进世界一流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例如:斯坦福大学公开课《经济学》;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耶鲁大学的《死亡》;牛津大学的《哲学概论》等。这些课程都具有非常高的质量,从人文方面的关怀与情操的陶冶到理性的逻辑和对现实的思考,这使得学习者们受益匪浅[2]。网易公开课所收录的各种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相比我国现存的精品课程,往往是采用开放而思辨的授课方式,启迪学生去发现、思考,这种形式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热情。首先,国外网络视频课程,大都采用开放的形式和内容,讲述知识面更广,角度也更新颖,主讲教师不会一味的将知识点传授给学习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启迪学生,这种方式学习者学习效率较高。其次,国外视频公开课都是名校广受好评的课程,课程内容更符合学习者的需要,更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如耶鲁大学的《死亡》,这个在中国传统上属于比较避讳的话题,学习者往往怀揣着好奇心,思考主讲教师将如何去讲授这个话题,会给自己什么样的人生思考。

二、重视沟通交流,激发思想碰撞

网易公开课的课程资源思辨气息浓郁,重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都是国外名校课堂的真实再现,课堂可以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通过各抒己见,引发对某个观点的辩论,激发头脑风暴。教师并不会强制学习者去接受他的观点,而是向他们展现某个领域的知识,启迪他们去思考,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并且通过沟通讨论,激发新的见解。这种完全开放的授课环境,使学习者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刺激学习者的求知欲,为学习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缩小地区之间教育信息化水平

不管是高校学生还是白领阶层,初次接触网易公开课的原因各不相同,而网易公开课刚好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总而言之,网易提供的资源能满足受众需求,迎合受众兴趣,对网易的盛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更使得这些优质资源能在不发达的地区得到共享,缩小了地区之间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差距。一些不发达地区缺乏网络课程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致使优质网络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习者学校的需要,造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通过网易公开课这个网络平台,共享世界一流名校视频公开课程的资源。由此,目前,公开课视频专区已成为视频中回访率最高的部分,达85%,甚至超过了影视剧,可见网易课程已经风靡众多学者,实现了优质资源能够人人共享,让众多不发达地区也能共享到各种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3]。

四、高效的管理和共享机制

网易在推出视频公开课时,相关负责人就表示,该项目完全公益,背后倡导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的理念,之后网易始终本着这一理念实现了视频公开课的完全免费共享,学习者无需注册登陆,不用安装任何插件就可以在线观看视频[4]。此举给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了进入国外名校课堂的机会,有利于学习者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网易对视频公开课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制作,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翻译、整合,这无疑提高了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并统一了标准。

网易对国外视频公开课进行统一管理与制作,把原本零散、无章可循的资源规范统一化,并有专业团队进行整合、翻译,方便国外视频公开课在我国高效共享。同时,对国外视频公开课的引进使我们意识到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的不足,促使我们分析高校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国外名校公开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内“精品课程”是不是精品,应该由学生跟社会来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网易公开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研究平台,让我们大开眼界,思维方式也有多改变。总之,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必然的,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解决掉,只有通过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借鉴成功经验,实现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世界名校接轨。

参考文献:

[1]李立群.网易公开课:猛虎来袭[J].中国远程教育,2011,(1):73-74.

[2]李益,范雅琳.对中国视频公开课的几点建议-基于淘课族的视角[J].软件导刊,2012,(2):77-79.

[3]任丽平,王念春.关于我国高校网络课程视频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软件导刊,2011,(7):57-60.

[4]安婷.对高校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9):40-41.

谈礼貌公开课_教学设计 篇4

泥河小学 汪凤林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讲文明懂礼貌的必要,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美好。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在生活中做一个懂礼貌的人。

3.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写作格式,积累写作经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懂得礼貌待人,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和老师在课前问候的时候,不仅面带微笑,而且相互鞠躬了,这就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美德。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谈礼貌”(齐读课题)

二、解读古训,明白观点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她有句古训:(出示)(1)请同学们把这句古训自由地大声读一读,把它记在心里。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书中就有它的解释,看谁先找到。

2.那么,作者引用这句古训,是想表明什么观点呢?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一起读一读。(出示观点)(板书:提出观点: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3.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作者还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相机板书:举例论证:问路 乘车 理发)

三、研读事例,懂得道理

1.过渡:下面,请同学轻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注意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动作来体会。

(1)《说岳全传》中最主要的一个人物是谁?通过朗读,你体会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你具体从哪里看出岳飞的彬彬有礼? 是啊,下马表示对人尊敬。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了。

②谁想来做一回彬彬有礼的岳飞呢?我们一起来。

③当老者看到岳飞礼貌待人,使用了礼貌语言,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啊,这就是所谓的“礼到人心暖”。)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牛皋这个人物呢?(4)牛皋的无理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谁能把牛皋的无理表现出来?

②如果我是这位老者,一定不告诉你,事实证明,他问到路了吗?

(3)是啊,他们的态度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应该有礼貌,因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4)学完了第一个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表达方法。(正反对比、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

(5)是的,作者将故事与道理紧密结合,很有说服力。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出示学法)

4.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学法,自学第二、三两个小故事。

师巡视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5.过渡:许多同学很会学习,既能绘声绘色地读书,又作了认真的批注。下面我们先交流第二个故事:乘车

(1)请一、二组同学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2)我想评价:女青年和小学生的态度如何?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的礼貌表现出来)

(3)设想一下,如果两人不讲礼貌,那情景会怎样?(4)可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多么重要啊。(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这段文字的写作方法你发现了吗?(通过一个故事归纳出一个道理)你懂得对比观察了。6.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周总理对于礼貌又有怎样的诠释呢?(1)请三、四组同学来读一读。

(2)周总理是谁?故事中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抓住“安慰”“幸亏”和三个“您”体会)周总理不愧是国家总理,他真是一个有礼貌,又有修养的人。(3)那么朱师傅在这前后又有什么反应呢?(由深感不安到深受感动)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朱师傅的心理变化吗?

你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作用可真大呀,它把这次的意外轻而易举的解决了。(4)难怪作者说:

(齐读)你看,礼貌待人的好处真多,现在这个练习你会吗?(出示填空)3.说的真好,难怪作者在最后会这样说——(师板书:总结归纳:和谐 美好)

4.你看,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多么重要。其实作者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我们做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理解色字的意思)

5.除了书上的这一句古训,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人对礼貌有着经典的言论,相信大家收集了不少,谁来交流一下?

四.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运用(课件出示)1.学校文明礼仪体现在哪里?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 篇5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简介贝多芬)。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谱写的《月光曲》

2、关于《月光曲》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知道什么是传说吗,也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3、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月光曲这篇课文,来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师:读清句子,读准字音: 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生评议。

2、这些生字你们会读吗,先自由读一读。

3谁来当小老师,给我们领读一遍,他读对了,我们一起跟读两遍。注意: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4、师:同学们,这个传说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

一天夜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旁边的一个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 “走近”茅屋,又“走进”茅屋呢?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问题

2、组织讨论“走近”的原因。

(1)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茅屋呢,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2)走近茅屋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小路?幽静?(清幽寂静)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咱们读好这句话。

(3)他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什么意思?时断时续,一会弹一会停,这首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他就是被这样的琴声所吸引,情不自禁走进了茅屋。

3、组织讨论“走进”的原因。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看看从这段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很穷,贝多芬从那里听出来的?两个太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很贫穷。

1、在说这句话时,哥哥是什么心情?无奈,你来读

2、无法实现妹妹的心愿,哥哥很无奈一起读---接着,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

1、“随便说说”是什意思?难道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2、他为什么要那样说呢?

3、你认为盲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4、你从这对兄妹身上,又看出了什么? 我们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话,再来体会一下。

5、此时,贝多芬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那是因为--(2个)-----看到姑娘如此喜爱自己的音乐又如此渴望听到自己的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

6、贝多芬情不自禁的走进去,弹了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此时姑娘有什么感受?

(1)从盲姑娘的话里,你可以看出什么?(不光爱音乐,还懂音乐。)(2)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弹得曲子呢?

(盲姑娘,用心听,热爱音乐,很了解贝多芬--熟悉贝多芬的音乐,)(3)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可以猜出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我们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自己练习者读一读,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

(4)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难以置信,贝多芬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两个您体会出来的,第一个您是猜测,所以声音拉长一些--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感受艺术美

1、受到盲姑娘的触动,这时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字。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此时贝多芬心里想的写出来。

2、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很多曲子,他就想为贫苦人民作曲,就想为知音作曲,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而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

3、同学们,请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刚才听老师的朗读,哪些画面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汇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在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是不是也出现了这一幅幅画面呢,在这些画面之中,我们看见月亮就像是一个精灵一样慢慢升上空中,大海也随之汹涌起来。

师:你看着图上的月亮可不可以分别给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读一读吗,海面时又是怎样的?

慢慢上升

风评浪静

越升越高

波光粼粼

云中穿行

波涛汹涌

5、看着这些词,这一幅幅的画面都动起来了,下面谁能通过完整朗读,把我们带到海边,去看一看一幅幅扣人心悬的画面。

6、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我们感受到的这首月光曲曲调应该是

7、我们一起带着音乐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感受文字美

1、师: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发生了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比较这三句子,有什么不同?

A: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B: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 C: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他面对着大海,…… 好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就是联想词。

2、同学们,在这一段中,哪些描写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用横线画出。那些描写是是由现实中的事物联想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些联想的句子,可以去吗?

4、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5、我们一起试着一下吧!

七、总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去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反思 讲课时间:2015.12.4

讲课人:侯二妮

内容:26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 篇6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在青马工程第一课的学习中,王宇甜校长、谢蓓院长、聂妈、李春朝学长的分享与交流中受益匪浅,感触很深,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对“青马工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查阅了资料,原来“青马工程“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简称,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我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看到这里,我更加坚定、更加坚信自己加入了一个怎样优秀的组织,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节课的主讲人使我们敬爱可爱的聂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对党忠诚的信念。让我更深一步的理解了“不忘初心”的含义,聂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对于“青马工程”的意义更加清晰,也让我对中国共青团有了新的认识。

我想,青马工程的第一课,让我们打开了“青马工程”的大门,将平行时空中没有许多交集的各部门成员联系到了一起,有了交集,共同进步。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 篇7

从当教师开始, 我就与公开课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开课促进了我的成长, 我对它也有了鲜活的认识。随着教学技能的日趋成熟, 我在思考:“学困生”在公开课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是局外人、旁观者还是……?三次公开课的经历, 让我慢慢地体会与明白, 公开课不仅仅是教师教研的机会, 更是转化“学困生”的契机, “hold住”学困生, 也能创造一种精彩。

二、案例描述

公开课1:“你到班主任那儿写作业” (2004年6月)

工作伊始, 学校安排上区级公开课。领导说:“这是给你锻炼的机会!”老教师说“这是你崭露头角的时候。”带着这样的想法, 我积极努力着。最后在选择班级上犹豫了, 一位老师说:“用××班吧, 几个拖后腿的不要让他们上了……”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好比是“东风”。上课前, 我直接到班里, 点着名字:“××、×××, 你们到班主任那儿写作业, 下课再回来。”那几个学生磨磨蹭蹭, 而我像甩掉沉重的包袱, 看着他们在剩下学生的嬉笑声中走出了教室……

带着大家的期待, 我顺利地上完了公开课, 得到了教研员与同行老师的肯定, 回到班级把学生们大肆表扬了一番。言语中, 我看到了那几个“差生”的眼神, 不知是遗憾还是失落, 突然觉得自己心里没那么热了:我上课到底为了什么?假如我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我就是这些“差生”群体中的一员, 我会怎么想呢?……“差生”不应是公开课上被撵的群体。

公开课2:“你们要表现好一点, 不能给我们班丢脸” (2007年5月)

三年后, 我再一次承担区级公开课。几年前我对待“学困生”的做法已让我懊悔不已, 我不想让自己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学困生”, 认为我是一个有所偏袒的老师。当有学生提议不让那些学困生上这节课, 我明显发觉那几个学生坐不住了。课后他们围上我, 带着哽咽的声音哀求道:“老师, 让我上吧, 我一定会认真听课的。”“老师, 求求你了, 给我次机会吧。”当时的我, 认为自己目的已经达到, 就装着很为难地说:“好吧, 但你们要表现好一点, 不能给我们班丢脸, 不然下次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公开课如期进行着, 在课上, 看到那几名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 我心里不禁沾沾自喜, 看来公开课也有好处, 至少可让他们比平日上课更认真了。也许是真的用心听课了, 当我提出问题时, 有几位学困生也举手了 (或许这是他们获得肯定的时候, 或许这是对老师保证的最好证明……) 。如果换作平时, 我一定会请他们起来发言。而此时, 我犹豫了, 公开课毕竟不同平日的课, 万一他们的回答不尽如人意, 那是很尴尬的事。为了不出错, 为了不影响课堂气氛乃至我所认为的声誉, 我在内心挣扎一番后, 还是放弃了……

可是, 就在我第一次选择放弃之后, 我的思绪就有点乱了。我总是在想:那几个学生会想什么?他们对我的这一举动会有何想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气, 一次又一次地举手, 机会却总与自己擦肩而过。我越来越不能平静, 看着活跃的课堂也喜悦不起来, 只觉得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了无辜的孩子们, 我是那么的不道德。

公开课3:“你对我们也很重要” (2010年4月)

工作的磨砺让我已慢慢认识到公开课的真正意义, 我在努力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 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一些被称为“学困生”的孩子们。

当我在班级宣布要上汇报课, 几个“学困生”所在的小组开始抱怨了。我不想看到学生之间的这种嘲讽, 于是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公开课也是一堂课, 我希望在课上展现的是我们团结合作的一面。刚才我看见几个小组在埋怨一些同学 (班上好多学生都会意地看了看那几名“学困生”) , 其实他们并没有你们讲的那样, 他们平日比其他的一些同学更努力、付出得更多。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优点, 比如××很关心集体, ×××……”

可能是我的表扬触动了他们, 一位“学困生”突然站起来, 打断了我的话:“老师, 我不想害他们 (小组成员) , 我到你办公室去。”这是工作以来, 学生第一次“主动”地回避。如果换做几年前, 我会欣然同意, 更会表扬学生的善解师意、善解班意。可是我深深地明白那些“学困生”是同其他学生一样的, 我没有任何理由剥夺他们上课的权利。更重要的是, 一旦我在这节公开课上放弃了他们, 也就是放弃了他们的以后。我停了下来, 看着班上很多学生在点头, 似乎在等我的“一锤定音”。

“为什么你要去办公室?你能明白这节公开课的意义吗?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 就是来看看我们这个团结合作的班级。因此, 你对我们也很重要啊!老师相信你的能力, 相信你的表现, 难道你没有这个信心?没有吗?”

“不是的……”

“那你就是不相信我们这个班, 不相信你们小组。”

他一下子语塞了, 看着我有点嘲笑那个小组的眼神, 小组的其他成员赶紧把他拉坐下来:“你不相信我们啊, 别丢脸了;我们一起来啊……”看到这样, 我不再多说什么。

公开课上, 我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 (连优生都有点嫉妒了) 。他们真的很用心, 虽然很多问题答得不尽如人意, 但我还是给予了肯定。看见我对那几位学生的“照顾”, 在小组活动中, 那几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劲头更足了……那一节课, 我收获了很多, 评课老师的一句“真实”让我颇感欣慰, 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更多孩子、尤其是那些“学困生”的心。

三、案例反思

对比这几次公开课, 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一) 公开课应与常态课一样要求

也许很多教师认为公开课是一种榜样。但事实上, 面对着不同的学生, 它就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榜样。它应当回归常态, 挤掉其中的水分与泡沫, 尽可能少试讲或不试讲。在实际教学中, 公开课与常态课两者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尽管公开课很精彩, 但老师们都清楚, 公开课与自己每天面对的真实教学是不同的。所以, 教师要想改变学生、改变那些“学困生”的学习生活, 当务之急是变革常态课的教学。我要做的就是寻找一条公开课与常态课相融合的道路。回顾公开课的经历, 因为把公开课完全地与常态课割裂, 才会选择一些偏激的做法:让学生“走出”课堂、远离课堂, 等等。就算是自己认为有长足进步的第三次公开课上, 我的教学观还是没有完全放开。

让公开课贴近教师日常研究的教学状态, 我们需要原生态的课堂。在常态课上, 教学研究不能削弱:教师的反复钻研, 同事间讨论切磋, 教研员的帮助, 等等。总之, 一节课, 就应该取公开课多人合作研讨之长, 取常态课情境之真, 上课即研究, 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上课。

(二) 课堂应关注每位学生素质的提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倡导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就很重要。尤其像公开课, 把重新跃起的机遇献给那些“学困生”, 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在集体中我很重要”。回想起第一次公开课对那几个“学困生”的“抛弃”, 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阴影?行为的抛弃带来的就是他们对我情感的抛弃。现在想想为什么那几个孩子的成绩一直提不上去, 因为我失去了孩子的心, 孩子也就不再对我、甚至对这门课有信心了。

当然, 我们并不是要摒弃日常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时候, 关注每一个学生、提升每一名“学困生”是在那一节节普通课上。教师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外, 还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 教学重心必须下移。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的思考、发言, 倾听他们对知识的想法。长此以往, 教师的努力在他们的身上肯定有所显现。

(三) 教师要加速专业化成长步伐。

没有一位学生会永远那么“差”。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学生的状态, 要做到这点, 关键要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师观、师德、师能、师智、师风等都不可或缺。

教育形式倡导“敬业爱生、明理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 在被印上时代印记的同时, 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认识到走上三尺讲台, 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 为人师表。同时,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充满着教育智慧的教师, 一定是能够构建起生动的、让学生流连课堂的教师。我们只有学习、实践、总结、探索,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保证给予学生“一杯水”的那“一桶水”是满的。除此之外, 教师的魅力何在?有能有智还不够, 只有形成独特的风格, 才能让学生倾心。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 有着其深厚的底蕴与展露的风格。

一节公开课, 展现的文化有很多方面, “学困生”也是其中之一。而公开课更迫切的是需要洗去浮华, 回归常态。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爱的教育, 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切实的发展。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 情在右, 在生命路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参考文献

[1]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窦桂梅.为生命奠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 篇8

关键词:情境的创设;主体性;实验;整合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任教九年来一直有困惑:在中考化学复习时,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将复习课上好。相信这可能也是许多化学老师心中的困惑。本人有幸聆听了《用氢氧化钙探究碱的性质》区级化学的复习研讨课,感触良多。原来,复习课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和体验,从而收获的过程。下面本人结合区级公开课,粗浅地谈谈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谈到复习课学生是缺乏激情的,教师会将一些已知的问题重复再重复,不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新鲜感怎能让学生全面投入。这节课在刚开始时就以“装硫酸的槽罐车侧翻,硫酸流入农田”的新闻报道将学生的视线牢牢抓住,然后以消防官兵处理硫酸时,用熟石灰引入课题。打破了我们平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常见碱的做法。然后,直接拿出装有氢氧化钙的试剂瓶展示,并让学生说出氢氧化钙等碱的物理性质,接着以去实验室取氢氧化钙时发现药品敞口放置,生活体验,吃皮蛋时有涩味等多个情境的串入,来复习碱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用途。在这节课中,多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多个感官同时应用,不仅可以摆脱复习课“枯燥无味”的感觉,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所以,在上复习课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二、注重实验再现和设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新授课时,课本实验是会做的。复习课或许是时间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不用亲自做,取而代之的是相关实验的讲解,觉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这节复习公开课以学生动手设计并验证的形式探究了有关氢氧化钙敞口放置后的固体成分。将旧的知识用新的方法重温,不但复习了试管、胶头滴管的使用、溶解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还强化了学生对碱溶液与酚酞变红,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有气泡等实验现象及结论的记忆,巩固了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近年来,中考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若我们还一味地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复习课时,更要注重实验,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注重知识网络构建,提升能力

复习课是将零散知识点系统化的过程。平时复习时,我们会将知识点再次一一罗列出来。像炒冷饭,知识点还是零散的,没有系统性,而且大多数时候课堂的效果不是很好。这节复习课,打破了常规的按物质的性质,先讲物理性质然后化学性质,最后讲用途和注意点的复习思路。直接从视频引入物质氢氧化钙,然后让学生说出氢氧化钙的所有用途,再由它的用途体现了氢氧化钙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然后以实物展示的形成,让学生回忆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点上的内容,然后由氢氧化钙是碱,引入其他碱类物质如氢氧化钠的相关知识点。再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归纳总结出碱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形成知识网络。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注重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这两种常见碱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说出区分这两种碱的方法,锻炼的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按此法,我们一定能将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同时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复习课上,总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认真地听,不注重师生的互动。学生得到的永远是老师认为的重点,而学生的思路永远无法开阔。这节课师生的互动比新课还要多,教师在引出课题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总结出了氢氧化钙的用途。再通过学生对用途的分析得出化学性质。如,在讲解“探究氢氧化钙变质后固体成分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变质的原因分析方程式,找出产物碳酸钙和反应物氢氧化钙之间有什么差别进行方案的设计。在学生描述自己的方案时,提出质疑,让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交流再修改,最后总结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要求学生用实验来验证方案。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对“反应后固体成分是什么?怎样鉴别”有了清晰的思路。紧接着又以食用皮蛋时涩味的由来,再次让学生分析,不但巩固了反应后成分的探究,同时检验了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教师充分放手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复习课更要加强师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听完这节复习公开课,让我明白复习课,虽没有新授课时的新鲜感,也没有习题课的成就感,但一样可以是精彩不断。只要我们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兴趣,改变设问的方式,多引导、多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迁移,一定能上好一节复习课。

参考文献:

王志恒.如何高效地上好初中化学复习课[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8).

公开课还是表演课 篇9

每个学期,在一所中学任教的林老师都要准备几节公开课,请来外校的老师和家长听课。每年,他也会到一些学校听听公开课,看看其他老师是如何上课的。这件在老师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个教学活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了味。

一位正在上高一的学生就说:“上公开课时感觉老师特假,像演戏似的。”

公开课的作秀方式有多种

方式一:公开课的过程已经演练过多遍了,不仅老师,连学生的配合都演练了多次。有时,老师设计的课时进程太过精确,甚至与下课铃声都分秒不差„„当然,还要挑选好的班级上课,才显得课堂活跃。最让学生感到不一样的是,上公开课时的老师与平时差别很大,对待学生的态度“好得不得了”,这是因为在教室里坐着一排来观摩的官员、教师或学生家长。

方式二:平时老师是不上公开课的,老师平时教学任务很重,准备一节公开课很费事,很累。可一旦上了公开课,老师就恨不得把所有教学形式和手段都用上,以显得课堂活跃。一位高一老师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节公开课,老师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外,还让学生分别讨论、扮演角色、编课本剧、充当记者采访等,可以说所有教学形式全套上场。这在平时可能吗?

方式三: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眼花缭乱,一会是视频,一会是音频,看得同学忘记了时间。这种由过去的“口灌”变成了“电灌”的公开课,学生听觉、视觉更累了,思维也全没了,因为离平时的课堂教学形式相距太远了。

方式四:为了上好公开课,让外校来的领导、老师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一些老师甚至调出几个班的好学生,临时凑成一个班上公开课。

不可否认,公开课是展示多种教学风格、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的一种“研讨课”,是作为“样本”让老师们研讨的。既然带有研讨性质,就不应该怕被人说不对,就不应该怕出错。

学生觉得公开课特别假

说到底,公开课除了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外,最主要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但许多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并没有顾及到学生。

一位姓王的家长讲了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他女儿上完公开课回家后,他问道:“今天课上谁表现最好呀?”没想到女儿的回答却是:“老师表现最好!”这让这位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的家长很诧异。他接着问:“为什么?”女儿回答说:“老师今天对我们可好了。”他再追问:“那平时呢?”女儿回答说:“她好凶,经常批评表现不好的学生。”

听完这话,这位家长愕然了许久。他说:“我们天天给学生讲诚信,但老师却在教学生作假!”

新疆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女生王培(化名)说,她们几乎每个月都会上一到两节公开课,有的老师让他们事先预习,不耽误正常的教学;而有的老师则会精心安排去讲已经讲过的课。记得他们学过《胡同文化》这节课后,一天老师通知大家过几天要上公开课,还是讲这节课。请去过北京、看过胡同的同学举手。下课后,这几位举了手的同学被老师留下,布置了公开课的“任务”。

果然,那天上公开课时,老师就请这几位同学讲去北京看胡同的见闻。随后,老师“眉飞色舞”地给全班同学讲了这节课。因为这课已上过,同学们发现老师这次跟上次很不一样,觉得很假。一些同学连头都不敢抬了,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

一位中学生张非非(化名)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她们班里要上公开课,英语老师竟然 1 从自己所教的四个班里挑出最好的学生凑成一个班。因为是最好的学生,加上那天上的课又是讲过的课程,教学效果自然十分好,发言踊跃,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都很好。特别是下课后,待听课的人都走了,老师竟然笑着对她们说了声:“谢谢你们。”学生自然对老师说了句:“不客气。”

公开课应该推开门就听

正在上高中的学生小芮的一席话让人感到很实在。他说:“我们真正喜欢的好的公开课,是老师用朴实、又有才华的语言,在课堂上不骄、不躁、不作秀,真实而自然地讲授知识。”

在另一所中学上学的丁丁脑海中永远记着这样一节课。一位40多岁戴眼睛的语文老师走进班里时,大家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当他站在讲台上,开口讲课时,同学们立即被吸引住了,因为他出口成章,才华横溢。许多知识不是一两个星期能准备好的,且思路新颖,语言运用十分精彩。当时全班同学都埋头在记笔记,似乎想把课堂上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小芮说:“那是我记忆中记笔记最多的一节课,下课后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说记笔记太累,反而都很兴奋,说老师太有水平了。”

乌鲁木齐市某中学的刘老师认为,公开课前老师进行简单准备是必要的,但不能指定哪位同学回答,不能与平时授课有太大的差距,更不能重复“秀”课,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改变这些做法,但一下子都改过来不可能。

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一位从事了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认为,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各自的教学风格,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说白了是为了让教师们互相查找不足,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所以,公开课应该与平时的教学没有什么两样。

一些教师认为,公开课还可以叫“开放课”。即所有的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推开任何一个教室的门进去听课,这样可以极大地避免老师“作秀”。他们认为,只有“推门听”听到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才是让人信服的公开课。

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教研中心的一位专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应该叫“研讨课”,是作为一种“样本”来让老师们研讨:如何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既然是“样本”就必须让大家来“评头论足”,而不是模仿,因此不应怕出差错。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许多学校和教师把“样本”式的公开课上成了“样板”课,公开课的模式成了大家模仿的“范本”,大家照此仿效,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假我更假,反正平时的课也没教师和家长来听,为了一时的“模范”,只好牺牲学生了。

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 篇10

张传秀

教学目标 :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3.学习杂感的写法。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学生对美的看法引出新课。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那么怎样的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了解一下他在对美的诠释吧。

二、作者介绍

问:哪一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培根?

投影: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 《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学问》。黑格尔说他的著作:“充满了最美妙和最聪明的议论。”

三、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吝啬

腓力普

摄取

滑稽

(二)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举例论证(“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作者通过举例诠释,我们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场合中能过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比喻论证(“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者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对比论证(“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作者通过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德最美。)

引用论证(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引用拉丁谚语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总结杂感的特点:形式自由,语言隽永形象,论说跳跃性强。(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杂感)

美的格言卡:(预案)、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的美在于对学生的关爱)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 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上一篇:中小学体卫艺工作总结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