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2024-05-15

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共8篇)

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篇1

计算机学科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姓名:郭亚敏 学号:2104021650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这个时代的特色就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计算机作为一个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普及和使用正以其特性影响和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工具。

对与计算机学习者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根本,而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学生学习兴趣、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手段的实施这两方面着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校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而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计算机学科 创造性思维培养 教与学两方面 兴趣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不会发展和壮大的,相反,如果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民族,最终会超越其他的民族而强大起来。所以我们国家提出来,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因为在任何一个程序的编程过程中,都是一个施展创造性思维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指我们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而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深知——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具有难以掌握,且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

一 教学方面

既然计算机是一门有别于其他科目的学科,且只是更新特别快,所以与那些传统的学科相比,教师对其掌握也不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在授课方法和授课思维上来引导学生,运用启发式的创新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经显示,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并且教师资源、教学实验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导致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方面。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工作的工具,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可以了,如果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研发和创造,那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工作,与大多数人无关。孰不知,计算机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像我们离开了水、电不能够生活和工作一样,离开了计算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会陷入一团糟。所以掌握相当的计算机知识,不只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事情,而是新时代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2.教学手段方面。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材、一份讲义,一支粉笔,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学科的特性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仅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那种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下课后好像不懂了,用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的结果。

3.教学经费方面。国家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原因,办学要兼顾到教、学以及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等,既要保证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又要给他们的生活、安全等提供保障,等等,学校承担着他本来不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再加上本来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就不足,一直没有达到《教育法》里法定的国民生活总值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学习设施、实验设施等相对不足,学生的学习实践环节一再被压缩。这一问题在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中矛盾更为突出。

结合我们学校来谈,老师的教学的观念虽然是尽心尽力的去教,也认为我们需要精细的指导每一个知识点,但是却没有深入去考虑如何去培养学生这种创新的思维,上课的方式也需要改进,学校机房的配置确实需要更新,这样才能顺利的去完成上机操作。

综合这三个方面,计算机教学要加以改进,首先,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要有创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的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要拘泥于一种答案,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不只是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更是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老师通过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通过学校的科技设备,如网上答疑论坛等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客观条件。

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比如老师可以经常给介绍学生目前计算机应用的领域,以及此方面的细微发展的新闻并 向学生描绘计算机未来可能具有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之认识到计算机在以后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作用,认识到计算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另外告诉他们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他们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未来的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

再次,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最后,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拿计算机这一学科来说,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甚至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动手实践,就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说这么获得灵感,有所创新了。

二 学生学习方面

通过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引导,我们会逐渐对计算机产生更大更浓厚的兴趣,其实,兴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离不开自信,有了老师给予的帮助和引导,我们要学会在此学科上逐渐的敢于动手去做,去实践,经常去关注身边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动态,只有逐步去积累知识并深入去思考,创新的能力才会一步步得到培养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和源泉。

参考文献:

[1]白鲜霞.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信息,2007.13.[2]童之慧.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考试周刊,2007.24.论文完成时间:2011-7-24

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篇2

1 图形与图像的概念上的区别

图形又称矢量图, 是指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的矢量图。即由计算机绘制的直线、圆、矩形、曲线、图表等。图像又称位图, 是由扫描仪、摄像机等输入设备捕捉实际的画面产生的数字图像, 是由像素点阵构成的位图[1]。

与图像不同, 在图形文件中只记录生成图的算法和图上的某些特点, 在计算机还原时, 相邻的特点之间用特定的很多段小直线连接就形成曲线, 若曲线是一条封闭的图形, 也可靠着色算法来填充颜色。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进行移动、旋转、压缩和扭曲等变换, 主要用于表示工程制图、线框型的图画、美术字等。常用的矢量图形文件有3DS (用于3D造型) 、DXF (用于CAD) 、WMF (用于桌面出版) 等图像由一些排列的像素组成, 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格式有BMP、PCX、TIF、GIFD等, 一般数据量比较大。它除了可以表达真实的照片外, 也可以表现复杂绘画的某些细节, 并具有灵活和富有创造力等特点[2]。

2 图形与图像特点的区别

2.1 描述方式不同

图形的描述是指用一组数学指令来描述图形的内容, 比如图形是平面还是三维、具体形状、某个点的数学坐标等, 并且图形可以被任意缩小和放大, 图形本身不会失真。图形由专业人员借助绘图软件绘制而成, 来自于计算机内部软件编辑产生。

图像的描述是指在某一区域像素点的个数、颜色、强度。由于描述图形文件存储量过于庞大, 在放大和缩小时, 图像可能会失真。图像是拍摄人员采集外部信息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而成的。

2.2 适用范围不同

说到图形, 大多数人会联想到数学, 从某种意义来说, 图形就是以数学坐标系来表示的, 因此比较适用于图形结构简单、颜色比较单调的个体, 因此在工程制图、Auto CAD、数学图形、PRO-E等应用中图形被广泛应用。

图像由于其存储容量大及构成的复杂性, 比较容易通过编辑软件改变其颜色、轮廓、像素等,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照片以及复杂的绘图中。

2.3 显示方式不同

图形在屏幕上要借助于专门的图形软件通过指令转换成可供人们观看的形状与颜色。首次浏览图形文件时需要安装对应的软件作为载体, 否则无法对图片进行浏览和编辑。

图像可以不借助于外来软件即可被人们看到, 需要注意的是图像的显示效果与显示器的像素有较大关系, 像素越高, 图像的显示效果越佳。

2.4 编辑方式不同

图形的编辑借助于Draw程序, 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 可以对图形进行旋转、平移、镜像、分割、扭曲等操作。由于图形需要借助于坐标系来描述, 因此图形的参数主要为坐标、维数、形状等。

在进行图像编辑时往往借助Photoshop、Brush、Paint等图像编辑软件, 对图像编辑时会改变图像的颜色、亮度、像素等, 但是不能改变原图像的形状, 这是与图形编辑最大的区别。

2.5 软件操作技术不同

图形在编辑时主要是对图形的重现与再造, 从编辑操作来看比较简单, 一般的编辑只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线条的长宽度、颜色等, 并未改变更深层的信息。

图像的操作技术相对比较复杂, 由于图像存储空间比较大, 在使用时一般要进行压缩和解压, 而在编辑图形时也不只是简单改变线条的长度和宽带, 而是从整体上对图片的信息进行编辑, 相对图形编辑技术来说, 图像编辑技术要复杂得多。

2.6 存储格式不同

由于描述方式不同, 图形和图像在存储格式上也不一样, 根据实际需求不同, 在文件存储时的格式多种多样。

图片格式是计算机存储图片的格式, 常见的存储格式主要有BMP、JPG、GIF、TIFF、FPX、PCX、TAG、SVG、PCD、CDR、DXF、RAW、U FO、AI等图像格式即图像文件存放在记忆卡上的格式, 通常有JPEG、TIFF、RAW等, 由于存储容量过大, 图像文件一般以压缩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

2.7 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同

图形文件由于结构比较简单, 因此对计算机硬件要求比较简单, 依赖专业制图显卡性能 (例如ATI的显卡) , 只要CPU相关参数达到一定要求即可, 一般情况下, 只要计算机能够自由操图形编辑软件就基本满足图形格式文件的要求。

图形文件由于结构比较复杂, 存储容量较大, 因此对游戏类显卡高清、多核CPU、大容量内存有要求 (例如3D动画制作对显卡和CPU内存要求都很高) [2], 为了更好的进行图像编辑图像工作编辑者对计算机硬件配置都有一定要求。

3 图形与图像之间的联系

3.1 图形与图像的互相转化

虽然图形与图像有很多不同之处, 但万物皆有相通之处, 只要条件允许, 图形和图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格式的不同一般是压缩方式不同造成的, 转格式软件就是将这些不同格式的文件统一规格, 达到通用的效果, 如果转格式软件程序足够完善, 即使是不同类型的文件也可以互转, 图形和图像就满足这样的条件。在制作图形文件时, 有些制图软件在保存图形时会提示操作者选择保存格式, 如果操作者选择了图像格式, 保存后的文件就是对图形文件的转化。图形与图像进行转化时也要注意, 并非所有的文件都可以转化, 而且尽量减少转化次数, 文件的有效性会随着转化次数的增多而降低。

3.2 文件向图形和图像的双向转化

图形和图像文件可以进行互相转化, 同时其他格式的文件也可以通过格式转换软件向图形和图片双向转化。目前使用的打印机都有扫描的功能, 可以将纸质文件扫描成图像格式, 然后可以通过格式转换软件将其转换为图形文件。亦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化仪将其输入, 再利用图形编辑软件打开即成了图形文件。

4 结束语

图形和图像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们误解, 认为它们其实只是同一类文件的不同称呼, 由于相对抽象的概念和人们一直以来的习惯性思维, 要弄清图形与图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非易事。图像和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多媒体技术中应用广泛, 只有熟练掌握图形与图像的编辑方式才能在实际中图形与图像最大的用途。

摘要:图形和图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计算机领域也同样存在各种图形图像。不同于一般理解, 图形与图像并非是同一个概念, 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图形与图像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编辑方式不同, 文件格式和关键技术也有较大区别。并且, 图形与图像之间存在一定的转换方式, 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文绩.计算机领域中图形与图像的区别与联系[J].信息产业, 2012, 3:122.

浅谈计算机软件领域中的哲学问题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哲学

1引言

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这两方面相互协调又互相转化地双向发展,推动着人类技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并由此导致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类自身现代化的双向发展。以往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而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不同于以往物质生产工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具中出现了软件。软件究竟是什么?这是当代信息技术出现以来技术理论与实践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迫切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和哲学反思。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它是可执行的程序。

2软件的特点及发展

(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软件则不同,人们无法看到软件的形态。而必须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判断,去了解它的功能。性能及其他特性。

(2)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软件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把知识和技术转化成信息的一种产品。

(3)软件在生存期没有硬件那样的机械磨损、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

(4)软件的开发和运行常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

(5)软件的开发尚未完全摆脱手工艺的开发方式。

(6)软件是复杂的。

(7)软件成本相当昂贵。

(8)软件工作涉及到社会因素。

至今,软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程序设计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

(2)程序系统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3)软件工程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

3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的对立统一问题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特性或特征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在软件生存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

软件需求分析工作是软件生存期中决定性的一步。用户必须对软件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并澄清一些模糊概念。而软件分析人员则要认真了解用户的需求,把用户“做什么”的要求转换成逻辑模型并写出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准确地表达用户的要求。软件工程师通常是在为他们原本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的用户群开发软件。而用户通常对计算机软件领域知识不熟悉。专业的差别使得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如果双方交流不充分,就会严重影响需求规格说明的质量,最终导致软件工程的失败。

4联系的观点

没有哪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软件生存期的前一阶段的工作总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的。前一阶段完成的质量不高,就会给后续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影响整个软件工程的进度。

有人认为,人类能够创造的最复杂的产物是计算机软件。软件的复杂性主要来自它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的复杂性。通常,一个软件会涉及多门学科、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要使开发的软件能够让用户满意,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任何一处的疏漏都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发展的观点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社会在变,政策在变,人的素质在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诸多的因素使得软件应用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软件进行改正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6人的作用

软件是人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产品。同时人也是软件的使用者。人利用自己制造的这一工具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在这一系统中人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人才是软件业永远不会过时的核心竞争力。智力资源的新陈代谢对软件行业来说就好比是流通在企业中的血液,能增强企业的生产开发能力。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软件业中的人员都成为多面手,因此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就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配比结构。在像印度这样的软件强国,人才层次结构一般有管理人才、软件与相关行业分析人才和软件工人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分布。

作为软件使用者的人来说,他们的素质高低也是软件应用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软件使用者群体,可能包括单位的最高决策层、中层管理干部、基层管理干部、普通员工,他们在软件应用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套软件系统,特别是管理信息软件系统,如果没有最高决策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或者最起码是不设障碍,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就是零。而对操作层的人员来说,没有充分的软件应用培训,也必然会导致错误操作,直接影响应用的推行。

7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同时形式又是内容的外在表现。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篇4

周 波翦 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逐渐成为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发挥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激励、凝聚、整合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说,在我们身边的未来,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事实上,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力量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民族文化张力,地方志有自己的担当和作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速度和力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特别是背后的政治推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西方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受到各种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息,长盛不衰。这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长期以来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需要经过人工开采、冶炼,在承继与发扬中不断与时俱进。从单纯的志书编纂到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好,把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变成世界普遍认知和欣赏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从“内生”到“外溢”,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我国保存至今的志书有8000余部,10万余卷,占古籍总量的十分之一,还不包括在战乱中流失海外的。如美日两国藏有我国明代方志孤本40多种,900多卷。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我国地方志3000余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保存了我国5400余种地方志和数千种家谱。方志是如实全面记载一方史实,因而方志文化自存在之日便具有客观平和性,不对其他领域产生威胁、侵占。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显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兴趣,并对其进行研究,希图通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来了解中华传统的精髓。这对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效应。

二、方志文化的开发与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方志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

机遇。

方志文化建设理念日渐成熟。

近年来,方志文化建设的理念日渐成熟,特别是《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以后,方志领域逐渐发展完善了自身的理念与文化。各地大力发展地方志事业,树立“大方志”、“大事业”的观念,将其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决策中的重要实践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涵,加深了地方文化的底蕴。方志绝不仅仅是指编修志书,方志文化的广义包含人们在方志编纂和应用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方志文化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指地方志事业发展中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包括各类地方志书、年鉴以及经过深化加工开发整理所产生的附加信息资源产品。制度文化层面,指方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原则、规范、法规、制度等。精神文化层面,指方志工作者及研究者的精神,包括方志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方志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大文化概念,促进方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协同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方志的定位应由为官员服务的“官书”调整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明载体。充分发挥方志在对外文化交流协作的作用,通过方志文化产品的对外推广,进一步推动中国方志走向世界,扩大方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使方志文化产品成为境内外了解中国国情、区域地情主流信息的主渠道,志书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使流散海外的旧志书回归本土,充实和丰富本土地 方志机构的方志文化积累,夯实地方志查阅利用的基础。

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志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看报等文化生活方式,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许多城市积极发展旅游业等文化产业,也是市场经济需求所导向的。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010。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

方志部门可以主动积极作为,利用方志文化特别是通过对新旧志书和有关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天文、地理、气象、人文等资料,加以提炼,筛选出经典的有开发价值的内容,综合利用,比如石刻、雕塑、文化墙、主题场馆等形式,融合到公园、广场、街头、旅游景点中去,让人民群众、过往游客都能了解到我们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俗、人情特色。

方志文化与旅游事业、文艺创造有着极深的关系,在各地方志中,一般都载有本地的名胜和故迹、古城、园林及其建筑、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等资料。唐代,韩愈南过韶州时,利 用当地图志导游山水,这是古人利用地方志记载的史实作为游览山水、观赏名胜的指南。直到今天,方志的这个功能仍然发挥着积极效用。

方志工作在为发掘历史名产、开发本地资源、规范地域边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订区域发展规划、进行投资项目论证等服务中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是文化名城建设的题中之义。

常德是中华道德文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承荆楚文化余绪,下开湖湘文化新韵,历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独具文化魅力的地方。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城”,发掘出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古稻田(6500年)。远古尧舜时期,善卷归隐枉山,善德积彰,山以人显,改名德山,从而有了“常德德山山有德”美称。2000多年前,屈原在这里行吟,“沧浪濯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桃花源,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神往......推动文化名城建设是推进常德发展的应有之义,开发与利用方志资源则是建设文化名城的题中之义。常德要提升形象,离不开自身的文化底蕴。要树立“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文化品牌形象,更需要深入发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质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多更深更广的内涵。

志书作为“一方全史”,是一个地方历史的重要载体。许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需要通过方志来充分了解、研究,需要研究常德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常德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方志文化主动地,有机地融入文化名城系列工程建设,既是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两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实践证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修用并重”,以至于用志成为方志文化建设中的短腿。因此,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站位要高,要把方志文化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形态加以利用。我们要就方志文化如何在信息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多加关照;要把地方志工作作为21世纪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方志文化的厚重积累,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地方文化服务;要注重方志文化对重塑民族文化、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智力支持上的巨大影响;要注重方志文化体系的自身建设与完善,使之更成熟、系统,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于此,在方志文化建设中导入“创新思维”理念,从而拓展志书应用领域,真正实现“修志为用”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紧迫。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多种思维形态综合发挥作用,以致产生创新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以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为基本方式,以调查研究为实践基础。

近两年来,常德市正是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从实现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带战略性、方向性的大课题、全局项目为抓手,自觉关注方志文化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围绕全市文化产业大发展格局,建设常德方志馆。

常德要建设文化名城,无疑也应有一座方志馆。这座方志馆不应只是一般的大楼,而应该建设成为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常德甚至湖南方志事业发展的标志。如清朝修成《四库全书》,又照本誊抄6部,特建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故宫文溯阁(“北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南三阁”)来收藏,以示尊崇。这“北四阁”“南三阁”就成为清代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最近几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名城”,并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空前给力。先后上马了“三馆三中心”、“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等大的项目。2010年4月,市方志办提出建设常德方志馆的意见。7月,市委常委会议同意将该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2011年,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常德方志馆建设规模定为5000平方米。4月,市政府副市长刘进能带领市方志办、市规划局、市信息化办等单位负责人前往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方志馆建设经验,形成了常德方志馆建设方案。常德方志馆建成之后,设置成果展示、志书查阅、典籍收藏、办公 咨询、市场服务五大功能区,并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布馆。如此一来,有利于实现修志工作、志书产品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扩大其公众知晓度,必将极大的拓展方志文化应用平台。我们以方志馆建设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方志馆的文化功能,使方志馆成为方志文化成果展示、普及、服务、方志与外界沟通联系、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也不断提升方志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

二是以旧志整理保护为核心,建设常德文库。常德文库规划50部,分10年完成,内容涵盖历代旧志、重要古代文献、稀有著作和名族家谱等。该课题已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列入“文化名城”系统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境内古籍普查工作。下一阶段,将实施“古籍回家”工程,通过影印、复印、收购、交换等多种渠道,将遗存古籍归拢。既可以丰富常德方志馆馆藏,又为建设文库占有资源。2011年启动的《明嘉靖常德府志校注》是“常德文库”

系列工程的第一部项目,经标点、断句、正字、注音、辨讹、释义等工作已于2012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常德文库”作为一个长期项目,一方面延展了我市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路径,一方面增加了常德文化底蕴厚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智慧支撑。

三是以部门志书续修为推手,扩大方志文化影响力。2006年开始,经市政府同意,市方志办选择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常德电业局等单位进行部门志书续修工作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两办于2010年9月发出《关于做好部门志书编修工作的通知》,启动新一轮部门志书编修工作。2011年3月1日,全市部门志书编修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并成立了常德市部门志书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新一轮部门志书续修工作全面铺开。在部门志书续修工程中,各单位纷纷主动与市方志办联系,提出接受指导的意愿。方案、篇目制定后,都及时送市方志办审查。市方志办精心准备关于方志基础知识和志书编纂业务知识方面的讲课稿6课时50000余字,已经受邀讲课30余场次。市方志办退休的修志专家成了抢手货,各单位争着聘请他们进入本单位修志班子。通过开展大面积的部门志书续修,市方志办作为地方志工作专门机构的职能权威性进一步树立,修志专业人员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方志业务知识也得到了一次普及。真正达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志书编纂与读志用志是修志工程的双翼。编纂志书是读志用志的基础,读志用志是修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修志为用,是对史志工作深化和延伸的事业。正如李铁映同志所说,读志用志“是在新一轮修志基础上开始第二轮修志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承认,方志文化建设是层次相对高一点的精神活动,其受众有一定特殊性。不需要就不接触,不接触就不知晓。所以,方志文化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志工作机构应该主动作为,需要立足本职,以修志行为推动读志用志,从而确立机构权威性和志书影响力。方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之

一。在坚守地方志公益性文化事业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发展方志文化产业的潜能,将方志文化事业与社会大文化产业相链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与延展空间,有利于市民人 文精神的培育,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提升,区域健康风貌的发扬。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史志办 邮编:415000)

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篇5

摘要: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自九十年代初以来发展迅速,在新材料的设计开发领域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从产品设计方法学来说,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革命。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高分子材料、分子筛催化剂以及油品添加剂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分子模拟,分子建模,高分子,分子筛催化剂,添加剂

一、前言

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至九十年代初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能提供定性的描述,而且能模拟出分子体系的一些结构与性能的定量结果。计算机模拟使得理论物理学家、实验化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可以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逼真的分子运动图象。分子力场、模拟分子体系算法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为分子模拟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子模拟技术集现代计算化学(ComputationalChemistry)之大成,包括量子力学法、MonteCarlo法,分子力学法及分子动态法等。分子模拟法是用计算机以原子水平的分子模型来模拟分子的结构与行为,进而模拟分子体系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分子模拟不仅可以模拟分子的静态结构,也可以模拟分子的动态行为(如氢键的缔合与解缔、吸附、扩散等)。分子模拟法可以模拟现代物理实验方法还无法考察的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从而发展新的理论;研究化学反应的路径、过渡态、反应机理等十分关键的问题;代替以往的化学合成、结构分析、物性检测等实验而进行新材料的设计,可以缩短新材料研制的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分子模拟法不但可以模拟分子体系中的物理问题和化学反应过程,也可以模拟分子体系的各种光谱(如晶体及非晶体的X光衍射图,低能电子衍射谱等等)。光谱的模拟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进行产品(如新型分子筛)的结构解析。

进入九十年以来,分子模拟技术在分子筛催化剂、高分子材料及其它固体化学、无机材料研究开发领域的应用已非常广泛,许多大公司如MOBIL、Shell、Dow、EXXON等积极应用分子模拟技术来推动高分子材料、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分子模拟技术在分子筛催化剂研究开发领域的应用 1.研究沸石催化剂的吸附和扩散性质

鉴于沸石在分离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吸附是研究沸石结构的一种工具,有关沸石吸附方面的文献是大量的,而沸石的扩散性质对确定沸石催化剂能达到的优异选择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前由于缺乏进行预测的理论根据,每一个有研究价值的体系的扩散系数必需通过实验测定[1]。

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研究沸石催化剂的吸附和扩散性质、温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沸石结构及进行精细调节提供了优良的工具。

对寻找可以用于形态选择性反应的可能的催化剂这方面的工作来说,一种高效的方法是建立沸石和被吸附分子的计算模型。采用分子图形法(moleculargraphics)可以很快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各种反应物或产品的分子与候选的(candidate)沸石孔的形状与尺径的匹配程度[2],用量子力学[3-5]或分子动力学[6]研究沸石内的分子扩散可以提供对所显示的分子图像的证明。

线性双烷基萘是一种在生产液晶高分子以及其它特殊高分子材料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中间体,2,6-DIPN可通过萘和丙烷在酸性固体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萘的丙基化获得,然而,无定形的酸性固体催化剂生产出等量混合的异构体2,6-和2,7-DIPN[9],二者的分子平均分布十分相似,要分离它们很困难,费用很高。2,6-和2,7-DIPN在分子形态上的不同足以使它们在某一指定沸石中的扩散速率产生足够大的差异。文献[7]在SGI工作站上用INSIGHTⅡ软件[10]对可能的沸石进行检索,研究发现,丝光沸石的孔径形态和2,6-异构体的匹配要比与2,7-异构体的匹配好得多,对2,7-异构体存在足够大的势垒,而2,6-异构体可以很顺利地通过。文献[7]还将计算和预测的结果与各种催化剂催化萘异丙基化的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证实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苯与聚丙烯的烷基化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化工过程,其产物异丙基苯用于酚与酮类产品的合成中,传统的工业化过程使用AlCl3或“固体磷酸”催化剂,在安全性、腐蚀及废物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使用分子筛催化剂。最近几年已经开发出了一些这样的催化剂如FAU,MOR及β沸石等等,.Millini[8]采用MSI软件的SolidsDocking模块计算了异丙基苯和该反应的副产物在上述分子筛中的能量最低的扩散路径,上述所有分子筛均显示出了对产品的形态选择性。

沸石的三维网状结构为气体的分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对于某一具体的分离过程应该可以从大量的已经很成熟的可能结构的沸石中找到一种满足分离效率的要求,这种搜索的传统方法的实验工作量是很大的。文献[11]应用Cerius软件中的Sorption模块预测氧气和氮气及氮氧混合气在沸石中的吸附等温线,为搜索可能的沸石结构提供了一种快捷、耗资少的方法。该研究发现Li-X是一种理想的氮气优选吸附剂,可用于生产纯净的氧气。

非均相催化开始于有机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在吸附过程中,催化剂和有机分子的形态(shape)会因为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非键合相互作用均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产生吸附中心及影响系统的反应动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ZSM-5沸石在吸附二甲苯过程中,其空间结构将从单斜晶变化成斜方晶[12],文献[13]用Cerius的Sorption模块模拟了对位和间位二甲苯分别在T,M和O-ZSM-5沸石上的吸附过程。2.沸石结构的解析

分子模拟方法可以将建模技术和分析实验方法紧密结合起来,衍射数据、组成及几何特征数据、孔的坐标及体积数据、EXAFS和固体NMR数据可以从原子水平的模型直接模拟出来。上述模型的变化对模拟谱图的影响可由结构和分析数据之间的动态联系直接控制。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和高分辩率晶象测定的晶粒的形态学性质也可以用原子水平的模型直接模拟。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可以在屏幕上观察到晶体结构的不断变化、模拟的衍射曲线和实验曲线的不断拟合。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晶体振动光谱的模拟,可以表征晶体的构象及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特征[14,15]。

沸石材料的骨架结构的几何特征及拓扑特征的识别对于理解它们在催化和分离过程中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大部分新合成的沸石为粉状,其结构的解析用传统的单晶X射线技术难以实现,需要由粉末X射线衍射或粉末中子衍射技术来进行结构解。分子模拟技术可以用来对从X射线衍射数据得到的沸石结构模型进行精修以产生精确的模型,文献[16]报道了分子模拟技术应用于该领域的工作,并给出了利用分子模拟软件Cerius确定沸石骨架结构的几何特征过程的流程图。3.新型分子筛的设计

由于分子模拟技术在综上所述的各个方面对分子筛催化剂研究开发工作的卓有成效的帮助,它已经成为分子筛催化剂专家们手中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先进工具。分子模拟技术作为工具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型分子筛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支持:(1)利用分子模拟软件中的分子筛数据库中提供的已知的分子筛结构及其有关参数考察现有分子筛是否符合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要求,使搜索可能的分子筛结构的速度大大提高而费用大大减少。

(2)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可以从多个方面确定分子筛的框架结构并对其进行精修,可以得到晶胞参数,原子位置,原子占有率,温度因子等性质,如利用与已发表的结构或模拟实验数据进行结构精修;利用Rietveld方法,通过对比实验X-Ray衍射数据进行结构精修;利用距离优化法(DLS)进行结构精修。

(3)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可以对任意建造的分子筛结构预报其稳定性及相应的参数,分子筛设计专家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新型分子筛的设计。

(4)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可以进行分子筛光谱波谱的模拟及其结构的表征与解析。

(5)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可以很直观很方便地“观察”到分子筛的吸附散现象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可以考察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有目标地设计新型高效的分子筛催化剂。

三、分子模拟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领域中的应用 1.研究弹性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计算机模拟目前在弹性材料(elastomericmaterials)的结构表征和性质(性能)的解析及预测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8-20],其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表现出可逆转弹性性质(reversibleelastomericproperties)的材料的开发而进行的对凝胶过程(gelationprocess)的模拟,其目的在于充分表征溶胶相(solphase)的量和构成以及凝胶相(gelphase)的结构以预测它们的模量(moduli)[21,22]。

(2)对多环分子(macrocyclicmolecules)的立体构像的模拟,尤其是对其“孔径”的表征,可用以预测其在端连接过程中的捕获效率[23]。

(3)高聚物的结晶目前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Windle等[24]发展了一些模型来模拟含两种可结晶组分的共聚物的链的序列。Madkour[25,26]用MonteCarlo法研究了二甲基硅氧烷和二苯基硅氧烷的共聚结晶。

(4)某些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很好的透气性能而被考虑应用在气体分离工作中,考察的高分子材料有无定形聚乙烯(PE)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参见文献[27,28]。

(5)研究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Subramanian等[29]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理想的支化的乙烯-丙烯共聚物(EPcopolymer)的结构,发现和线性共聚物相比,支化共聚物具有较小的回转半径,和溶剂的相互作用较小,粘度较低。EP共聚物经常被用于调整各种润滑剂(如内燃机油)的粘温性能[30],该项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高分子共混体系的预报

通过共混的物理方法得到具有工程上要求的特定物理性质的高分子材料而无须再去进行具有类似性质的共聚物的设计。目前,尚没有简单可循的方法来判断哪些高分子能够共混,从经验上可以提出很多共混的高分子组份的方案,要从实验上(包括化学合成,结构鉴定和物性检验等环节)寻找有效的方案,费用很大。用分子模拟的方法来判断哪些高分子能够共混,会极大地缩短所用的时间,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用分子模拟技术来评价各方案的可行性,其二是优化的几个方案的实施[31]。

3.催化剂选择性的设计

分子模拟技术可以建立催化剂中心与反应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型,计算出各种取向的构型之间的能量差,能量低的其存在的几率大于能量高的,由此可以评价、筛选各种设计方案,得到对催化剂选择性机理的正确认识,得到优秀催化剂设计方案的可靠选择。(1)Ziegler-Natta催化剂和金属茂催化剂

文献[32]介绍了用于丙烯等规(isotatic)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分子模拟设计,利用电子结构从头计算技术结合经验力场分子动力学技术,研究了环桥1,2-亚乙基双茚基锆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定向性;基于外消旋1,2-亚乙基双茚基锆和外消旋1,2-亚乙基双四氢茚锆催化剂的等规立构实验观测结果可以和计算结果相吻合;提供了内消旋1,2-亚乙基双四氢茚锆催化剂的无规立构性质;报导了模拟修正后的外消旋1,2-亚乙基双四氢茚锆催化剂对等规立构度的影响(增加或减少)。

近来有关分子动力学在有机金属化学中的应用的报道包括不少对环戊二烯基类化合物的研究[33-36]。对于这类化合物,最近的研究包括用于连接金属的处于Cp环中心的模拟原子(pseudoatom)[35,36]。

EniChem的Longo等[43]利用MSI的DMOL模块研究了基于金属茂催化剂的烯烃聚合反应的机理,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2)INSITE技术中的分子结构控制

单一活性中心催化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聚合物的产生,它对产品开发的新途径的进一步开拓,正在改变着塑料工业的现状。作为MSI分子模拟软件主要用户之一,Dow公司结合分子模拟技术,近年来开发了INSITE技术[37],并用该技术开发生产了AFFINITY聚烯烃塑性体系列(POPs)和ENGAGE聚烯烃弹性体系列(POEs)。

Dow的INSITE技术主要由两种方法结合而成,其一是并行开发技术[38](concurrentdevelopmentapproach),其二则是分子结构控制(moleculararchitecturecontrol)。Dow的分子结构控制技术可以使得设计者打破原有的设计规则,控制所用的分子的类型(如支化长链,支化短链,Mw分布等)。将这种分子设计和过程动态控制结合起来,可以使设计者直接制造出高分子而勿需采用工业应用中原有的失败-尝试法,可使材料科学家用模型方法探索新的结构-组成关系,开发新产品,缩短开发周期。4.分子光谱波谱的模拟

对非晶体衍射(如玻璃体)的衍射图已达到很精确的程度,可以用于确定分子链内的构像特征[39]。用粉末晶的衍射曲线来确定分子晶体的结构已成为现实。NMR谱作为X射线等其它分析方法的重要补充已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分子的溶液结构,这一工作的数据量很大,应用分子模拟技术,将其和多维光谱分析技术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集成系统,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更准确地预报结构。

分子动态模拟法的发展为模拟真实的分子体系的振动光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子动态模拟法可以按时间序列描述分子的每个原子的运动轨迹,从而模拟分子的各种层次上的运动行为,可以预报分子的振动频率、谱带的强度,还可以模拟谱带的形状。分子模拟法可以计算多分子体系、非晶态分子、溶液体系、表面或界面上分子的光谱[40]。

四、分子模拟技术在添加剂研究开发领域的应用

分子模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用于油品添加剂的设计开发工作中。油品添加剂种类和产品很多,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而提出的要求,油品添加剂的新产品还在不断涌现,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可以辅助新产品的开发;可以;预测其物理与化学性质。其中,研究添加剂的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可由分子模拟领域的三维QSAR分析技术来实现。

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感想 篇6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其中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句话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我们将着眼点聚焦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改革重点;从工作有基础、社会有共识、群众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找准突破口;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上真抓实干,尽快取得更具标志性、更具显示度的教育改革的新成效。

比如,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力度亟需加强推进力度与进度。诸如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的分类考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等等,亟需我们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民众期待的成功之路。再比如,如何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是一个亟需我们探索和破解的课题和难题。当前与未来,我国正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然要以中国教育的升级版为基石。

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看,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诸如,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继续推进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等。对此,我们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更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清醒地认识和果敢地担当起“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这个重任。另外,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形成整体合力。尤其是推进“深水区”教育改革,则更须采取综合改革的办法。

《决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完善教育体制的决心。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始,我国的教育改革就始终坚定不移的进行着。江泽民也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胡锦涛指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都在朝着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教育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教育改革必然在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之中。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的和谐发展,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仅破除了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某些体制障碍,也促进了教育体系自身完善,并且能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深化教育改革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也提高,人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生存型消费转换成发展型消费。人民对物质的需求转向对精神的追求,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人们希望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要落实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就必须将《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条条明确的规定,转化为扎实、具体和可见成效的改革实践。比如,高教改革如何尽快下决心扭转现行的评价体制机制,不过分地追求指标、量化的东西,而是要让高校教师们能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下扎实地做学问,多出一些精品性、创造性的东西。如何按照《决定》指明的方向,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再设重点班。从而能真正和彻底地解决择校难的问题,让孩子们都得以“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如何“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同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多元录取机制”,这确实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契机。人们都对此抱有期待,期望着看到这一政策普遍落实后,在不久的将来,青少年一代和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能持续地提升。

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篇7

1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中的发展现状

1.1计算机控制理论和技术实践过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忽视数字型号量化效果,演变成为采样控制系统,在此系统中可以实现各个技术环节的拆解,进而形成不同的系统集合。从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来看,从采样理论,方差公式,到转变理论,空间状态,再到系统辨识控制等理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具备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线性体系纳入鲁棒控制,模糊控制理论之后,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就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起初的计算机是被运用到自动化生产检测中,做的是实现对于生产数据的整理。随后慢慢的将其运用到工业生产控制中去,出现了专门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控制计算机,标志着控制技术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随后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分层控制系统的诞生,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得以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对于工业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1.2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中的发展

上世纪三十年代,工业发展以人工操作为主要实现模式, 一般会使用仪表仪器去进行各种基本参数的测量,这是工业生产机械化控制的最初形态。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数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工业生产的数据和计算公式越来越能够作用于工业生产和控制,由此使得机械和电子控制进入到智能化的阶段,并且实现了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互融合。 发展到今天,以PID自动控制技术为例,其就是以控制系统理论为引导,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控制技术和非线性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由此促进了数据整理和计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 牵涉到多方面的技术种类,其中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显得最为明显。文章就以机电一体化为例,去探讨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中的广泛应用状态。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原有机构主要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的基础上,将电子技术融入其中,使得机械设备展现出全兴的电子功能,由此形成的系统总称,就是机电一体化。在其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技术,比如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其不仅仅能够促进结构的优化,功能的提升,操作精度的增强,还可以使得数控功能得以丰富化,进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具体来讲,其生产应用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展现:其一,柔性制造系统,这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系统在机电控制工业中应用的具体体现, 其以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为基本配件构成对应的制造系统,可以随机的,按照批量,依照生产要求,在特定生产范围内实现工件加工,尤其是能够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二,交流传动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应用,在钢铁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矢量控制技术得以发展,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的实现,使得逆滑调速成为可能,由此在轧钢生产过程中,交流传动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三,可编程控制器,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化技术的融合,其可以使得工业控制系统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还可以使得能耗得以降低,保证较低的故障率,这是传统继电器控制难以企及的。随着在此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无论是存储数据的采集,还是,控制系统的监控,或者是闭环控制,都可以由此控制系统去完成。因此, 此技术被大量使用到冶金,化工,热处理,锅炉处理等生产过程中。

2.2计算机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其应用案例也比较多元化,具体来讲,其主要牵涉到以下的内容: 其一,机器人产品的不断出现,能够使得单一重复性的机械工作被机械所完成,这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保证人身安全,实现劳动环境的改善,降低劳动强度,实现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来讲,是很重要的;其二,农业方面的机械作业,以驾驶室中仪表盘的电子监视仪表的应用为例,其可以智能化的现实人机交互关系,并且使得机械控制达到了最优化的效果,这能够使得农机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其三,PLC自动售货机中,可以结合顾客的喜好,处理好商品开关,投入银币和驱动数码管的妥善处理,进而在光传感器的帮助下,实现判断和识别,由此完成售卖的过程,这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充分展现出计算机应用的效能。

3结束语

计算机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进入到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这无论对于社会生产效能提升来讲,还是对于人们生活质量强化来讲, 都是很有帮助的。由此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影下, 多元化的计算机技术理论将不断地被运用到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中去,进而使得控制效率和质量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这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生产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摘要: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使得各行业发展都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以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为例,计算机在该行业的运用,不仅仅使得其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升,还使得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进入到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文章积极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归纳和总结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电子控制产业中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机电一体化为例,探究了计算机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中的应用。

浅谈关于计算机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机电一体化 生产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铝电机械工业领域的变革,同时给相关生产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技术。随着各种技术之间相融合的发展,以计算机电子技术、铝电机械技术为核心的机电控制领域将给工业及科研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实际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与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形成与技术的发展

忽略数字信号的量化效应,可以将计算机控制系统看成采样控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将其中连续的环节离散化,则整个系统又可看成由不同的离散系统构成。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将采样理论、差分方程、变换理论、状态空间理论和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理论综合应用到控制技术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发展。对于结构复杂、时变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则融入了鲁棒控制、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多种新型理论,逐步形成了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新方向。

2.铝电机械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生产、科研等诸多领域里,有大量的物理量需要按某种变化规律进行控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工业生产多处于手工操作的状态。最初采用基地式仪表控制压力温度等在一恒定范围内,初步有了对工业生产的铝电机械控制实践。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出现,直接实现了工业生产中各参量和过程的数字控制。计算机的微型化使控制技术更加智能化,同时将铝电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且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生产领域。目前主要形成并应用的机电控制技术主要有PID控制,PID是经典控制理论的代表,它吸收了智能控制思想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形成了自适应PID和非线性PID等更利于控制的变种PID控制器。另外还有模糊控制(FLC)、变结构控制等,均随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地拓宽。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简介和生产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铝电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系统集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总称,综合运用铝电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对各生产领域的控制过程进行监督操作。它主要应用领域有数控机床,通过相应的数控技术,在工业操作上结构、功能、操作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采用多CPU和多主线的体系结构,丰富了数控功能,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系统在机电控制工业的应用,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它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在工业上,它可以随机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更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等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也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业上有了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钢铁工业中,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得以实现,无论是大容量电机还是小容量电机现均可使同步电机或者异步电机实现可逆滑调速。也使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计算机在铝电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和铝电机械电子控制技术一体化的有机结合,不断使相关的新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这些应用到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更多技术是切身关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下面举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计算机技术和机电控制相结合的实际应用。

PLC实现了铝电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机器人的应用正迅速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并从制造领域转向非制造领域,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随之出现。随着机器人的生产和大量应用,很多领域,许多单一、重复的铝电机械工作由机器人(也称铝电机械手)来完成。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进行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多用途的操作机,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PLC在自动售货机中的应用。自动售货机通过顾客选择商品开关,投入的硬币值由PLC驱动数码管显示,经过光传感器识别,通过判断,进行下一步操作,经过PLC的系统控制和信号输出完成售卖过程。计算机技术和机电自动控制在自动售货机中的这项应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使PLC的应用更加广泛。

交通信号灯系统也是微机软件应用到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典型实例。通过主要应用PLC技术控制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动作。准确无误的完成信号灯的变灯动作来控制时间,这项应用更是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出行。

电脑横机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铝电机械编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现在的电脑横机是一种涉及到计算机、铝电机械、电子、控制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电脑横机的编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最初的横机是手动横机,只能胜任比较简单的编织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脑横机中,通过电脑的自动控制,设计人员可对编织花型进行数字化设计,通过计算机数字直接控制铝电机械的退圈、垫沙、脱圈、弯沙等相应的铝电机械编织动作,由计算机指令控制系统完成整个设计的编织,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铝电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铝电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铝电机械生产领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形成是铝电机械工业中的重要变革。通过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宝.工程铝电机械与控制技术[M].筑路铝电机械与施工铝电机械化,2007.

[2]马增强,等.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1998.

[3]王立新.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N].赤峰学院学报,2007.

[4]杨明,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

[5]吴宏,等.运动控制器的发展与现状[M].电气传动自动化,2005.

上一篇:交强险优惠政策下一篇: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