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精选12篇)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1
一、幼儿传统音乐活动与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比较
创造性音乐活动指“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中模仿成分较多的音乐活动而言的”音乐活动。在传统音乐活动中, 幼儿常处于弱势, 教师、教材和课堂是教学的主导。而且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教学结果,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往往侧重知识的传输、技能的训练和歌曲的表演。但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 幼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被支配、被控制者变为主导者。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 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此外, 创造性音乐活动更注重教学过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与传统的音乐活动相比, 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形式更灵活, 内容更丰富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音乐创编。音乐创编包括歌词创编、节奏性创编、歌曲创编和乐器与动作创编。创编歌词指教师引导、启发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为特定的歌曲编填新的歌词。乐器与动作创编指幼儿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作故事, 再通过乐器合奏的方式展示, 并且加上动作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
第二, 音乐律动。教师请幼儿为特定的歌曲、乐曲编配不同的动作, 在律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第三, 音乐表达。教师让幼儿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情感, 并请幼儿用美术、语言、动作等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展现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三、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与传统音乐活动不同, 创造性音乐活动既不是机械地讲授与模仿, 也不仅仅重视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 它重视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 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 想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而苏姆霍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到,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 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
第二, 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意象鲜明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幼儿一些鲜明的表象, 幼儿根据这些表象会产生一些幻想, 从而创作出一些场景或故事。这些幻想让幼儿感到兴奋, 并产生与他人分享的冲动, 又或者将这些幻想和想象画在纸上。
第三,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训练要启发幼儿进入乐曲的激情中去, 通过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来唤醒天生的音乐本能, 同时培养节奏感, 使幼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 也使幼儿更加健康活泼, 从而建立和谐的身心。
第四, 有利于为幼儿道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教育和净化情感的目的, 而音乐活动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因此通过音乐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更能被幼儿接受。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道德品行的培育是在对美的欣赏、体验与感悟中。
四、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开展条件和要求
在开展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持有急功近利的教育观, 忽视了创造性音乐活动的长期性特点和幼儿的内在发展规律。又如有的教师不能理解幼儿感兴趣的、能接受的音乐是意象具体的音乐, 而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幼儿接受理解抽象复杂的音乐情感或音乐知识。
第一, 教师要给幼儿准备简单易懂或意象鲜明的音乐。苏姆霍林斯基指出“挑选来供欣赏的乐曲都是以儿童所能理解的那些鲜明形象来表现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响”。因此他为幼儿选择了《野蜂飞舞》等幼儿听得懂、能理解的音乐, 同时这些音乐的旋律能引起幼儿的反映, 音乐的情感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第二,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活动场所, 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室内的音乐活动区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活动, 同时也不会妨碍其他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在户外开展。苏姆霍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到, 他在初秋的一个日子里带领孩子们来到橡树林里, 给他们聆听柴可夫斯基的《十月·秋之歌》。在秋天这种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万物即将凋零的萧瑟和愁意的季节里, 在户外这种开阔的环境中, 幼儿更能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 对音乐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第三, 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往往从感性认识事物。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乐器、器具和音乐素材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从而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教师要正确理解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含义, 以幼儿为中心, 尊重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不过分重视技能技巧和知识概念的传授, 从而让幼儿从创造性音乐活动中获得的好处和发展最大化。此外, 我们还要认识到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 因此我们在开展创造性音乐活动时要坚持, 不能操之过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创造、创新。因此, 在幼儿音乐活动方面, 有人提出创造性音乐活动。有别于传统的音乐活动中教师重视教学结果的现象, 创造性音乐活动更注重教学的过程:音乐教学活动由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探索, 由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枯燥转变为活动的多样化。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莉君, 邬凌霄.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5, 02 (27) :92-96.
[2]颜碧波,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228) :41-43.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2
摘 要
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需以学生兴趣为指导,以教师技巧为支撑,因此开展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练习方法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的理念和定义,同时结合《落雨大》进行了音乐创作分析,指出了音乐创作应当遵从的原则,为幼儿音乐创作练习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创作;练习方法 前言
我国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主要以歌唱为主,幼儿课堂音乐创造练习依然没有受到教师重视。未来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育是幼儿音乐课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新课标提出了幼儿创新型教育的理念,旨在推动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索音乐创造练习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思考习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概述
(一)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内涵
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内涵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性精神为主要理念,探索培养幼儿创新理念的方式方法,以幼儿音乐课堂为基础,推动幼儿发散思维习惯形成,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幼儿音乐课程,最终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意义
开展幼儿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意义重大。幼儿音乐课堂并非是独立课程,而是与幼儿综合思维习惯是紧密相关的课程。通过开展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教学,能够让幼儿对音乐课堂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辨别和创作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有助于提升幼儿交流能力,培养出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三)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理念
在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过程中,要遵从如下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兼容并包
幼儿思维状态是非常活跃的,在教师引导下,幼儿思维呈现出发散思维状态,既可能与教师思路一致,或者另辟蹊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因此教师应当认可幼儿发散的思维习惯,[1][1] 石建宇,林能杰.“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析朱稣典《新中华小学音乐课本》[J].人民音乐, 2011,(03).对幼儿的思维成果予以认可,增强其思考活力。
2、尊重个性
在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一些个性理念和思路是比较常见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想法,鼓励其继续创新型思路和想法。
3、尊重成果
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创作成果,只要富有创新精神的成果,都应当受到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进幼儿音乐课堂创作理念的推行。
二、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思路
(一)培养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标中反复强调,要以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活动,让幼儿充满学习兴趣,形成持久的创作追求。培养幼儿音乐创作积极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好奇心为导向
音乐课堂是一门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课程,音乐创作与学习是融合为一体的,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当遵从幼儿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增加兴趣。
2、倡导全体参与
音乐创作并不是只属于少数学生的,而是属于所有学生的。因此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幼儿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用眼神、笑容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暗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投入到创作过程之中。
3、彰显学生个性
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立舞台,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将学生音乐创作成果展示到舞台上,鼓励幼儿更好地创作,培养更多的创作灵感和信心。
(二)从模仿起步
由于幼儿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直接进行创作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在开展幼儿音乐创新研究过程中,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在模仿过程中,让幼儿对音乐创作理念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范例为基调,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了解了音乐创作方法之后,鼓励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根据音乐教材设计一些简单的节奏,也可以把音乐教材改变成一种 [2][3]
[3]
[2] 周晓东.小学音乐活动课程的未来愿景[J].小学时代(教师), 2011,(02).焦爱华.读《布谷鸟的歌唱——村小音乐教研叙事》有感[J].中国音乐教育, 2011,(10).音乐剧。
(三)超越模仿创新创作
模仿是创作的初始阶段,只有超越模仿,才能实现创新创作。幼儿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当指点幼儿音乐创作思路,比如说通过加一加等形式来进行简单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让幼儿感受到这首曲调的节奏和美感,然后根据自身知识对这首曲调进行简单的加工,从而完成音乐创新过程。
三、以《落雨大》为例阐述创作
《落雨大》描述了一种下雨前的场景,因此围绕这个曲调简单的节奏,开展幼儿音乐创作教育。首先组织学生歌唱《落雨大》,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简单歌词创作,完成音乐创作。
(一)采用场景设置
由于幼儿想象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场景设置形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展示下雨前的场景,实现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种具有实际效果的场景来实现幼儿与音乐的活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创造能力,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发散性思维。
(二)角色扮演
在歌词中,下雨前有小商小贩、有行人。教师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歌唱不同的歌词,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状态。
(三)教师点评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节奏,改编歌词或者增加节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表演,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创作成果予以点评,增强幼儿音乐创作乐趣和积极性。
四、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注意的问题
(一)循序渐进开展创作
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音乐创作水平不高,因此幼儿音乐创作与成人创作成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幼儿音乐课堂创作并不是要求幼儿创作出非常完美的作品,而是培养幼儿创作积极性和兴趣,实现幼儿音乐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在考评幼儿创作过程中,不能把幼儿音乐创作作品作为评定标准之一,培养幼儿多元思维方式才是幼儿音乐课堂教育的主要教育功能。
幼儿音乐课堂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幼儿音乐素养实际出发,切不可不顾实际,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有针对性地设定一些创作目标,比 [4][4] 曾诚.“三维一体”的音乐剧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音乐教育, 2011,(03).如说针对低年级幼儿,更多地采用鼓励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来;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发展节奏、节奏创作、简短小调音乐创作等,只有设定合规目标,才能够推进幼儿音乐课堂创作正常进行。总体来说,幼儿音乐教师应当遵照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使得幼儿的创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创作场景
设计创作场景有利于让学生培养创作兴趣。教师在音乐课堂授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精心设定教学场景,使得教学内容和音乐节奏相一致,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音乐歌曲,同时解说歌曲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所描绘的内容。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予以适当鼓励,营造一种特有的音乐审美情景,为开展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对于幼儿今后的思维习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教师在进行旋律创作过程中,申明没有明确答案,倡导学生自主创作,大胆进行构思,鼓励学生撰写不同的艺术构思,教师最后加以点拨,使其明确旋律写作的常用手法,比如说前后乐句之间以重复为主,结束音应当避免出现“fu”等音调。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答案解答者,对每一位具有不同创新意见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从而能够提高幼儿更好地思考和创作,鼓励幼儿多从其他角度考虑,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作动力和水平。
(四)提高幼师职业素养
教师一要提高教学技能,二要提高个人职业素养,这两点是新课改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1、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加强良好的师德师风,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和教书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高尚的道德,以自身的修养,学识风范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爱心就是促使学生爱好学习动力的源泉。当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青春和热情就全部奉献给了学生,而教师的人生也在这里大放异彩。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更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更加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5]
[5] 武玉琴.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源利用[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4).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毫无保留的把爱献给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教师必须遵从的首要要素,不管是在哪一个班级中,还是在哪一堂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关心学生,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内心。作为一名严师,并不困难,可是作为一名恩师,就难的多了。可作为一名教师,只当严师是不够的,还要当学生的恩师。而做一名合格的恩师,爱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本职上像蜡烛一样地发光发热。光热是什么?光就是智慧,热就是情感。所以,教师要动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要把全部的感情都投放到学生的身上,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一顶一点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呵护。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
2、增强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6]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需要长篇大论的知识去引导学生,需要说唱弹跳一起结合并用,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人民教师。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成为“全才”。所谓的全才,就是指即能够熟练的掌握声乐、器乐、合唱、舞蹈、音乐知识、课堂教学等技能,还要具备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等。
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保持,创新很重要,是一个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四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有利于培养刚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专研的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真正能够体会学习音乐。
人跟人是不同的,每个学生自然都不同,他们是不同的存在,不管是性格还是个性。当然,他们对音乐更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其欣赏能力和领悟能力自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可见,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老师对症下药,才能有更大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也要具备各种综合能力,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不仅是单一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智慧的传播者,道德的引导者。
音乐教育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我们将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积极的吸收知识,拓展音乐教学的内容,才能不断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习的强劲动力。因而音乐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很重要。这种能力表现在: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及其方向;能够有效地在各种音乐教育资源中取其精华;能够有效的利用现有音乐课程设置实施条件;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 [6] 王德文.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评价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3).丰富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使资源合理共享。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教学的多样化和新奇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刺激想象力。而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用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展示音乐之美,加强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上认识音乐,吸取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聆听、歌唱和分析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结束语
幼儿音乐创作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学生兴趣是开展创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培养发散思维习惯。教师教学技巧对于培养幼儿音乐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需要遵从三个原因,其一,要循序渐进,其二要设定场景,其三培养发散思维,这三种方式都有助于推动幼儿音乐创作教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书籍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3
关键词:幼儿民间音乐;思维的培养;环境氛围;灵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53-01
笔者将幼儿所想的内容加以整理,代替原有的歌词让他们唱,引起了幼儿欢乐的笑声。通过音乐创编活动,增强幼儿自信心、发展幼儿语言的同时,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何在民间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营造幼儿创造力潜能发挥的环境氛围
适宜的环境,是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的先决条件。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自由、宽松、信息量大和充满创造性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
1、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幼儿参加音乐活动,让幼儿动耳接受信息、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要培养与幼儿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如笔者要求幼儿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 | 356 356 |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笔者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2、创设班级音乐活动区
在音乐区里,可以摆放幼儿自己创作的作品(如自制乐器),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打击乐器、节奏谱、服装、演出道具等,幼儿可以在活动区里自由选择材料进行音乐活动、化妆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满足幼儿演奏、欣赏、表现、创造的欲望。
二、运用灵活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音乐活动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组织歌唱、韵律、倾听、欣赏等活动时,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以教材为依据,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发挥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能够在音乐艺术美的气氛中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善于引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比如,幼儿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音乐中的二拍子,并通过走路,体会到了二拍子音乐的特点,笔者就进一步引导幼儿去想:不用走路,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体会到二拍子的特点呢?幼儿就会做出多种有二拍子特点的动作,如炒菜、锤钉子等。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2、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因素
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才能带领幼儿去开启创新的大门。比如歌曲《在农场里》,笔者首先用CAI课件展示小猪的图片,幼儿观看后听我弹唱"谁在农场里噜噜?"幼儿就会随琴唱出"猪儿在农场噜噜",继而笔者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唱出鸭子、小羊等小动物;这样的教学打破了教师手把手教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幼儿在唱歌过程中学会思考。
3、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在欣赏教学中,幼儿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例如:在欣赏活动《共产儿童团歌》中,由于幼儿对儿童团员的形象缺乏了解,教师就在教学中加入了《鸡毛信》、《英雄小八路》、《闪闪的红星》等反映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的故事情节的影片,幼儿通过观看影片,能感受到战争年代少年儿童为革命站岗、放哨、送信、带路等工作,再通过让幼儿相互讲解和讨论,他们就更能理解儿童团员在战争年代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能带给幼儿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可以活跃活动气氛,启发幼儿想象。
4、利用音乐创编,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篇4
一、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活动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宽容,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他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像《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画了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了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了狮子大王过生日,小兔举行运动会等,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因为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无大碍。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5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类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提供给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呢?即兴创造活动不愧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表现欲特强,富于幻想,敢于创造,而即兴创造恰是不受约束,完全出于内心感受、内心需要的一种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胆地、无忧无虑地在音乐的天地中表现自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即兴创造又是一项多种感知器官协调工作的感知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开拓性人材。
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即兴创造活动,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完成音乐教育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具有较大的意义。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即兴创造活动应采取哪些策略呢?笔者综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先作抛砖引玉:
一、即兴创造应和学生的主体经验相联系
什么是主体经验?主体经验是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艺术经验以及社会经验。创新是人的特性,是人的天赋潜能,但创新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根据一个人的经验——主体经验而进行的,所以我们在音乐即兴创造中根据音乐表现内容与表现特征设计特定的场景,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艺术经验与音乐表现内容联系起来,利用即兴创造活动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情感体验,强化艺术经验。
比如:笔者在《苹果丰收》这一课中,歌的教学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播放背景音乐《苹果丰收》,让学生们仔细聆听感受乐曲情绪,想象丰收的场面。
2.播放多媒体:丰收的果园
师:在这充满喜气的果园里,看到忙碌而兴奋的果农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向他们庆贺呀?
生:我想舞蹈;我想敲锣打鼓为他们庆贺;我想为他们歌唱„„
师:真棒,那我们分组来庆贺吧!要求:①各组中每位成员都要参加表演;②在表演庆贺中都要配合背景音乐进行。
3.学生在歌曲《苹果丰收》中分组活动,老师到各组进行指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不但多次欣赏了歌曲,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曲。
4.各组汇报表演:舞蹈组随着歌曲跳起了丰收舞,器乐组用鼓、锣、碰铃为歌曲伴奏;歌唱组边歌唱边为大家送上了自己制作的大苹果。5.集体表演。
这节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经验,使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掌握歌曲,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本人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听觉领先,从即兴创作活动入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到喜庆丰收的气氛中。在不同的庆贺丰收的即兴创造活动里,在浓郁的音乐情景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听”会了歌曲,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没有紧张的心理压力,完全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聆听、感受、表现、展示已有的生活文化体验,激发了记忆,引起了情绪的投入,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听、想、唱、演的活动过程中意识到音乐是从社会生活中来,并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的情绪、情感。我们知道,中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想象与体验常常是伴随着活动同时进行的。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都比创造能力发展得早,唯独在艺术领域中的情形却复杂得多,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音乐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主体经验,让学生在即兴创造活动中感受与学习音乐,以即兴创造活动的形式发展学生音乐体验,音乐创造能力,不愧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二、即兴创造应建立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举两个例子:
(1)二年级《粉刷匠》即兴创造片断 师生通过歌曲学习分析,得出音乐可以表现人们的生活,也可以体现个人的情感。随后让学生根据乐曲的速度和力度进行歌表演。开始学生们以欢快的动作表演着,后来动作越来越慢,还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最后,学生又欢快地干起来了,和着琴声有的男生还一边干一边吹起了愉快的口哨。之后,他们讲述自己的感受:小粉刷匠是热爱劳动的,所以开始大家干得很高兴,后来乐曲的速度变慢了,力度也弱了,说明粉刷匠干了一天感到太累了,以后经过休息,小粉刷匠有精神了,有力气了,就干得更欢了,所以曲子的速度又变快了,力度也更强了。
(2)六年级《雪绒花》即兴创造片断
学唱歌曲《雪绒花》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为歌曲展开创造活动。结果,学生的表演与歌曲的主题及情绪背道而驰。他们表演了打仗的场面:学生们拿起冲锋枪,“哒哒哒”“冲呀”“杀呀”乱喊乱打。其他几组的同学却在一旁起哄大笑,课堂气氛颇为混乱而尴尬。和上一例相比同样是歌表演,低年级成功了,高年级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情感体验上。
例(1)是先通过歌曲的学习、体验,以及对音乐要求素的细致分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音乐内容进行即兴创造,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己有体验,学生的表演亦是紧扣音乐情绪。显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音乐实践,在符合音乐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例(2)却在学生缺乏音乐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创编,因此,使创编活动显得盲目,而且脱离了音乐的本质。实际上,歌曲《雪绒花》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将军率领千军万马去战斗,把自己七个孩子交给了家庭教师。而歌曲却以含蓄的话语,宁静、安祥的旋律,激动而向上的情绪达表了发自内心地渴望祖国安宁、和谐,远离战争的主题。如果当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 地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的风格等,就会避免远离主题的表演,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
上述两个课例可充分地说明即兴创造活动须建立在充分地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因为即兴创造的结果是学生内心音乐体验的外在表现,体验和表现是相互融合又和谐统一的。再说音乐课程中的即兴创造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应当合乎艺术的规律,合乎音乐感知的规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以便使学生获得美好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同时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学习活动,发挥“通感”的作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要启发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录像、画面、比较等方法,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结合音乐作品,层层引导学生,为其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铺垫、认识、深化的过程中自然地喷薄而出。
三、即兴创造应体现多元化
音乐课中的即兴创造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它以即兴为导入,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生活等结合起来,将歌唱、演奏、表演、身体活动等结合起来,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而且学习的内容以及小组成员的差异也决定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在活动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活动本身,提示自己的理解,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即兴创造往往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选择配乐法: 它包括:
①通过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等方式,为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选配音乐并进行交流。
②通过聆听、体现,选择不同的乐器,不同的节奏,即兴为歌曲伴奏。
③通过回忆、联想、分析,选择不同的音响和乐器创编不同的自然景象或生活情景。
通过这种即兴创造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们在观察和分析中提高联想和创造的能力。
2、音乐律动法:
即以身体各器官为乐器,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的交流活动。如,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节奏,利用肢体动作,准确地感知、记忆、创编各种节奏;给歌曲、乐曲配上律动,音乐课上手舞足蹈,体会、理解不同情绪的旋律;把歌曲编排成舞蹈,以舞蹈语言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等。这种活动可以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体验音乐,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解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整体音乐素质。
3、场景表演法:
即利用学生好幻想好表现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音乐转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象世界——音乐故事,再根据联想中的故事,师生共同设计情节和角色,编排成小品或音乐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即兴排练、表演的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理解的不同,往往想象中的故事也不一样,所以同一段音乐,学生表演的场景常常不相同,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
4、视觉转化法:
即在聆听音乐时或听音乐之后,让学生用色彩、线条、图形谱及绘画的方法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和音乐形象的交流活动。如起伏的旋律线、情绪线;用色彩表示音乐的情绪,用绘画形表现音乐的内容或自我感受;用图形谱表示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等。其程序常为聆听——分析——演示——评价。
5、语言转化法:
即在聆听和分析音乐后,用语言的形式表达个人感受和思想的交流活动,它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即兴的。前者可以先作布置,用书面形式进行创作,然后在课堂上朗诵、演讲,后者可以以音乐作品、音响为背景,进行有感而发的朗诵、演讲。
即兴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上述几种方法可以同时或交替进行,教师应该鼓励学 生选择不同形式表现音乐,从各个不同角度满足学生创造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音乐表现与创造的自信心,正如美国教学模式研究专家乔伊期和韦尔所说“要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以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
四、即兴创造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即兴创造活动作是群体性的活动,要求参与者互相配合。这种群体音乐活动使学生在音乐的纽带中进行着人际交流,它不仅营建了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即兴创造活动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讨论、分析、体验、表演交流。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互动关系。教师一边有意识的设计活动过程,合理的组织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与实践,一边需认真倾听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经常与学生交流观点,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对学生的创作给予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是学生创作的欣赏者、激励者。即兴创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信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不要高高在上,以权威的姿态俯视学生,而应该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学生内心感受的事实以及外在表达的精彩都是不容小觑的。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显得单纯或肤浅,教师不要因此轻视学生,而应该对学生不同程度地音乐反应予以恰如其分的赞同和肯定,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时,教师则是一名由衷的欣赏者,且不论学生的成果质量如何,都要肯定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滋生出跃跃欲试的渴望,并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6
从实践到理论,都证实了音乐活动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这一说法。但音乐活动究竟怎样才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呢?到底人的创造性是指什么?儿童的创造性与与成人的创造性是否一致呢?教师怎样利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有志幼教工作的人们进一步探索。
一、关于创造性的理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在关于什么是人的创造性这一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给创造性下定义时,考虑的是创造的过程。凯斯特勒(A•Koestler)认为,创造性包括“双重社会化过程”,即以前的两种无关的“思想源泉”经过深思熟虑而联系起来,产生新的顿悟或创新。约翰•华生(J.Wasoon)曾经指出,人们通过操作词汇、转换词汇,一直到忽然想出二个新的句型来创作诗歌或出色的论文,这样就获得新的词语创造。
第二种观点是考虑思维过程,给创造性下定义。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当思考者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特征,并找到这些特征与问题最终解决之间的关系时,就产生了创造和顿悟。
第三种观点是用人来定义创造性。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占统治地位,在今天创造性研究中仍十分受欢迎。吉尔福特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的演讲中说:“从狭义上讲,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者所持有的能力……换言之,心理学家要说明的问题是创造性人格(个性)。”总的来说,高创造性的人把自己描绘成利他主义但又不殷勤,好奇但又不自信,自主而不是顺从。
第四种明确的定义是把创造性产品作为辨别创造性的标志,斯坦冈(M•Stein)指出:创造性导致了某种新颖的结果,这个新的产品是有用的,立之有据的或令人满意的,代表一种非同寻常的“飞跃”。
还有的学者认为,创造性本身有一个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创造性的萌发形态是类创造,或称前创造,它是以创造性为目标的雏形,比如儿童的空想便是一类创造。真正跨入创造活动领域的是潜创造,即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而真创造则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狭义创造性成果的创造。
以上诸种关于创造性的定义方法,基本上是针对成人来讲的。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并没有像成人一样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给儿童的创造性下定义时应有别成人。
二、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应起的作用。
音乐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这一说法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并且目前有许多世界闻名的音乐教学法与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关系十分密切。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也开始日益重视幼儿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要重视认识什么是幼儿的创造性,以及如何借助于各种媒介材料、音乐材料,通过对幼儿音乐活动的恰当引导与鼓励,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中,所谓音乐媒介材料,是指能引发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各种物质材料。例如,能发声的废旧物;绸带、头饰、服装等音乐游戏的道具;各种乐器等等。对于这些媒体材料,幼儿有时只是觉得好玩,便去摆弄一下,教师所做的应该是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冒险。当幼儿敲打物体、摆弄乐器时,教师还要帮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辨别不同韵音高、音色、节奏等。教师可以适当教幼儿掌握简单的演奏乐器的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幼儿探索,不要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幼儿的不合常规的发明,教师应持欢迎的态度。如果有可能,教师可帮助幼儿创造简单的音乐作品,比如帮助幼儿敲击的音响、演奏的音乐组合起来,甚至可以排成能够演奏的音乐节目,使幼儿体验到创造者的成功的喜悦感。当然,教师对于幼儿的创造过程应更重视,而不应该只把眼光集中在幼儿的音乐作品上。
幼儿园的音乐材料指的是歌曲、乐曲等教材。教师对于音乐材料的使用,我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将详细阐述。总之,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能够对自己的二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打破常规,进行探索与冒险。这样做本身对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就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幼儿园“开放式”的音乐教育
阿恩海姆认为:“音乐艺术的基础是感知,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或缺的;同时,音乐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知觉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又都是一种知觉思维。”而我国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一般教师都较注重幼儿外部表现上对音乐作品的掌握情况,而较少注意帮助幼儿理解他们所遇到的音乐作品,缺乏让幼儿对音乐情感的自我表达,更不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那么何谓开放式的音乐教育?以下具体讨论这种音乐教育模式。
(一)教育目的
皮亚杰说过:“在一切形式的教学中还有三个远未解决的中心问题,而且这是非要解决不可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开放性的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是指孩子的一种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即通过教育,使孩子具有自信心、好奇心、创造性和冒险精神等创造性的人格,其次才是帮助孩子创造出作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创造性人格往往能激励孩子自觉创新。我在自己工作的幼儿园选择甲、乙两个大班做过观察对比,两班的幼儿在智力水平上相差无几,但甲班的教师重视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不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情感表达形式,鼓励幼儿创新,根据自己的感觉走;而乙班的教师较重视幼儿的模仿性学习,要求幼儿在活动中跟着老师教的步骤走。一段时间后,当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听某段音乐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动作时,甲班的幼儿表现得很积极、自信,并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动作,而乙班的幼儿表现得就不那么积极自信,他们长时间地望着老师,希望从老师身上得到答案。当老师做出一个动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模仿教师,而不是自己做出自己的感觉动作。是乙班的幼儿智力水平低吗?当然不是。由于乙班的幼儿平时接受的训练是模仿性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一种定势——老师教过的自己就会,老师没教过的就不会, 幼儿缺少创新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即使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也好像不会做。
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并不要求幼儿独立地创造出结构上比较完美的音乐作品。具体地说,幼儿的音乐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幼儿在游戏和活动时自发地哼唱一些曲调。
2.幼儿改编或部分地改变歌曲的歌词或为歌曲填上新词。
3.幼儿创造性地演奏打击乐器和能发声的器材。
4.幼儿恰当地、创造性地用动作,表情等反映音乐。
(二)音乐活动的气氛
上文阐述了开放式音乐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该怎样开展音乐活动呢?
第一,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幼儿的自发创造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宽松的气氛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孩子的自发活动中,更需要教师为孩子制造二种自由宽松的气氛。许多孩子在自己游戏时会不自觉地哼唱一些曲调,有的把这视为孩子的不守纪律的行为而横加阻止。实际上这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对孩子的自发音乐创造行为的扼杀。教师应该做的是不打扰孩子,甚至可以把孩子哼唱的曲调记录下来,然后唱给孩子听,问问孩子唱的是什么,长期这么做,或许能把孩子自发创造引向自学创造之路。
幼儿教师对于孩子多种多样的自发性音乐创造行为应持鼓励的态度,并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材料、场地、道具等,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活动始终存在着自由宽松的气氛,这对幼儿的创造活动十分有利。
第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音乐教材。
幼兒园的许多音乐教材,看起来很普通,但经过教师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很可能成为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好材料。例如,有的幼儿歌曲有好几段歌词,但每段歌词的意思大体相同,教师完全可以只教幼儿唱一段歌词,其余几段歌词让幼儿自己去编。有一首歌叫《颠倒歌》,第一段歌词是“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世界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教师教幼儿学会了第一段,就可以启发幼儿,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创编歌词内容,这样比教师直接传授孩子要感兴趣得多,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这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在教幼儿唱《小铃铛》这首歌时,不仅使幼儿会唱歌词。第一课时,我教会了幼儿唱这首歌。第二课时,我要求幼儿在这首歌每一乐句结束时,用拍节奏创造一个间奏。孩子自己创造了五种不同的节奏:(①x—| x—|②x x| x一||③xx|| ④xx 0xx—||⑤x x x x |x—||)。有的孩子拍腿,有的孩子拍肩,有的孩子摆手等等。第三课时,我要求幼儿仍在相同间奏处用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间奏。这次孩子的表现更是活泼话、多样化。通过这首歌,我从这三个层次上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了训练,明显地激发了幼儿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接受这类的学习活动。一段时间后,与另一接受传统音乐教育形式班级的幼儿比较,我班幼儿明显更易掌握音乐的节奏,并能打出一些具有自发创造性的节奏。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相信我们都会发现许多利用教材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契机。
第三、在教师的鼓励和提问下,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在创造性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鼓励也应是恰当的。在幼儿园中,教师应避免泛泛地使用“你真能干”、“很好”之类的夸赞之辞,而非内部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外部动机有时会损伤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才能真正推动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因此,幼儿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奖励幼儿。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就直接指出该孩子好在什么地方,如:“你这次做得和大家都不一样,你过去从来不做,这次和别人一样完成了,这很好”等;做得如果不够好,教师可以鼓励他“再试一试”,或者让他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当孩子的回答与别人不同时,教师要热情接受孩子的创新。
教师还可以专门提一些问题,让幼儿自由说出答案,说得越多越好。教师可以做一个反馈看,重复幼儿的答案,让幼儿自己和别的幼儿都明确这个答案,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孩子的集中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是十分心要的。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7
一、音乐活动情景
1. 把音乐融入幼儿生活。
幼儿的生活是由许多情景构成的, 每个情景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情感, 能唤起幼儿不同的情感与感受。以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节日、日常生活、劳动等为核心创设情景, 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 开展创编歌词、动作造型、创编节奏、音乐欣赏、自构画面、游戏等丰富的音乐创编活动, 让幼儿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音乐与人、环境、材料的关系, 促进音乐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如在《摇滚青蛙》系列活动之一的音乐活动中, 幼儿听着音乐, 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形式营造了舞会的快乐氛围。更好地感受了作品, 理解了作品, 并创造性地表现了作品。
2. 创设虚拟的情境。
幼儿常把想象当成现实, 把童话等同于生活, 因而可以创设虚拟的情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小红帽》儿童音乐剧就是虚拟的情境, 它的主题来源于童话故事《小红帽》。我们按情节将音乐剧分成“美丽的大森林”“遭遇大灰狼”“狼外婆”“战胜大灰狼”四个情景, 由主要角色———小红帽、大灰狼、外婆和猎人将四个情景串成一场音乐剧, 其他角色和表演内容根据不同情景决定, 但无论唱还是跳都要和所选情景相吻合。就这样, 幼儿创造性地理解音乐, 创造性地选择音乐, 创造性地表现了音乐。
二、多种形式综合化
1. 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方式上综合采用各种方法, 在教具准备上多样化。始终让幼儿在积极、新奇的状态下进行创造。在音乐活动《老鼠画猫》中, 教师就采取了多种形式让幼儿进行学习。首先以故事讲述形式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以老鼠画猫的情节, 让幼儿根据图谱和听课教师一起画出图谱顺序, 帮助幼儿识记歌词和歌词顺序, 再利用图谱和听课教师一起演唱歌曲, 最后创编动作进行歌唱表演。整个教学中, 教师运用了多种形式, 让幼儿成为积极的创造者。
2. 多领域整合。
结合其他领域活动, 让音乐创造性活动无处不在。如, 在节奏性活动《我的小鼓响咚咚》中, 幼儿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小鼓”, 原来大腿、小脚和小屁股都可以做小鼓;接着在活动室找“小鼓”, 原来桌子、椅子、小盒等也都可以做小鼓;最后动手做“小鼓”, 用废旧的小铁盒、纸板盒等制作小鼓。活动中, 幼儿充分了解了乐器的特性, 挖掘了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无穷魅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常态
1. 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活动的开展,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如在器乐活动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灵活性, 让幼儿参加设计打击乐的伴奏和乐器的选配, 电脑演奏演示后, 再请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出来,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2. 利用一体机进行辅助教学。
交互智能平板集电脑、投影、音箱、电子白板等功能于一身, 具备书写、绘画、多媒体娱乐等多项功能。所以, 利用这个平板, 幼儿可以自己点击欣赏乐曲或者绘画、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 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幼儿自主音乐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音乐创作角多样化
1. 音乐角。
每个班都创设一个音乐角,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场所、材料, 让幼儿在音乐角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玩耍中, 玩出智慧, 在看看、说说、唱唱、敲敲、打打中激发创造欲望, 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 歌曲创作角。
除了常设的音乐角外, 还可在活动室里创设一个歌曲创作角。在那儿幼儿既可以自己作词, 也可以自己作曲, 甚至可以即兴表演“无字的歌”。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的儿童音乐教育家约韩.费尔拉班德教授曾经示范了一个通过游戏来进行创作的音乐活动:他在地上画一个圈作为一个奇妙的岛, 然后告诉孩子岛上的人只会唱歌不会说话。我们如果要到那里去玩, 只能通过唱歌跟岛上的人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中,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用音乐来表达一切的创作活动。他们用歌声来描述自己看到或想说的一切, 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艺术表现多元化
1. 即兴表演。
教师要善于在音乐活动中创造适量的不确定性和生动的经验, 赋予教学多种可能性和多重解释, 使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得到新的组合。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音乐活动中, 就是要加大音乐创造活动中的即兴成分。一是使音乐创造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 从而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通过经常性的即兴活动, 提高教师和幼儿的即兴创造能力。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 随时随地地抓住幼儿创编灵感, 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提高幼儿即兴创造力。如户外体育活动中, 引导幼儿围绕户外体育游戏进行创编, 幼儿很快就能把游戏玩法或者规则编成歌曲唱出来。
2. 创造性表现活动。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8
一、音乐游戏的特点及作用
1.游戏的性质以及特点
游戏是指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组织活动, 有时这种活动也具有教育的目的。它具有趣味性, 因为其形式的生动有趣,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而且幼儿参加游戏, 单纯是为了玩和开心去的, 这样就更好地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还具有虚构性, 即在假设的情况下, 按照角色的演示、替代物的使用来表现现实的活动。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社会的认知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是由于各方面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所以这对于幼儿探索社会是有一定限制的。但是因为游戏的虚拟性, 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去模仿, 这样的游戏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2.音乐的性质以及特点
音乐是指一种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最初是用来表达人们收获劳动果实时的喜悦, 这就决定了音乐一开始就具有喜悦、欢乐的情感, 所以音乐具有娱乐的特点。另外, 音乐作为一种可以抒发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 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所以音乐还具有审美特点。最后就是音乐可以将社会的现象及其影响表达出来, 让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吸取生活经验, 所以音乐还具有教育特点。
3.音乐游戏的教学特点以及作用
音乐游戏的教学活动一方面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吸引幼儿的参与, 另一方面用音乐的欢乐感激发幼儿的兴趣。两者的结合既可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带动幼儿积极地发挥其创造性。而且可以将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放到音乐游戏中,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理解知识点、积累知识, 这对于创造性的发挥是很重要的。
二、音乐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音乐游戏是幼儿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使幼儿在音乐中, 以一种愉快放松的心情参与到好玩、有趣的游戏里, 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自由地在音乐游戏中进行快乐地学习。
1.音乐游戏之一———五官歌
这个游戏主要是在音乐的配合下, 幼儿通过动作来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个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在音乐中把歌曲唱出来, 另外理解清楚歌词里的五官位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五官, 可能幼儿不会理解, 而且学习兴趣不大。但是通过游戏的方式, 幼儿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五官的含义, 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游戏中, 首先, 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音乐, 在游戏之前先对幼儿演示一下游戏的玩法, 而且在游戏之前跟幼儿说清楚游戏的规则以及奖励方式。然后在游戏中, 教师指令要正确。刚刚开始时指令可以慢点, 方便幼儿听清楚, 当幼儿适应游戏后, 可以不断地改变口令, 慢慢地加快速度。这样既可以活跃游戏气氛, 也可以训练幼儿的反应速度。比如说:教师说“鼻子”, 幼儿听了就要马上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在音乐中, 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了自己的五官, 幼儿不仅玩得开心, 而且还会有学到知识的满足感。这对于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是很重要的。
2.音乐游戏之二———找朋友
当教师跟幼儿说好相关的玩法和规则时, 教师可以点两位小朋友出来做示范。让教师和幼儿一起快乐地唱歌, 然后小朋友按照歌词来做动作, 然后再分组来进行游戏。幼儿这时候就会在游戏原有的基础上, 发挥其创造性, 自己增加体现自己个性的动作。这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是很好的训练。比如说, “找啊找啊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每个幼儿找的动作都各有特点, 以及“敬个礼啊, 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可能有些幼儿在握手的同时, 还会拥抱。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改变, 但是这些改变都可以体现出幼儿在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创造出更符合他们自己的动作。而且这个找朋友游戏, 可以让幼儿之间交流更广, 同时也不自觉地教会了他们平时朋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和动作。这样既可以玩, 也可以培养幼儿智力、创造性和道德的游戏难道不就是我们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吗?
3.音乐游戏之三———丢手帕
丢手帕的游戏是一个只需要一条手帕作为简单的道具, 而且可参加的幼儿数量很多的游戏。教师只需要将幼儿围成一个圈, 然后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先丢。在丢手帕的过程中, 既训练幼儿选择的能力, 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在惩罚中, 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才艺表演, 这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是一个很好的表现。
音乐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幼儿既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 也可以锻炼其创造力。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刺激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和生活的经验, 还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这样的幼儿教学活动是我们所提倡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由于幼儿本身的特点, 决定了幼儿教育主要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而音乐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 所以应将音乐和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既可以快乐玩耍, 又可以发展其创造力。
关键词:音乐,游戏,创造力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中幼儿创造性表现的特点 篇9
类比和比喻是幼儿常用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所谓类比和比喻, 实质上就是在两种本不相同的事物之间发现和建立联系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指根据某一事物的特性主观的类推出另一事物也应具有相同特性的思维方法, 而不管这种联系在客观上是否真实存在。它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用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来反应被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而比喻是在不同领域中找出关联, 在相同或不同的感官形式之间, 注意到不同形体的相同之处, 以文字或其他象征捕捉到这些相同之处, 从而在文字、色彩或舞蹈的动作中构成异常的联系。同样, 幼儿用自己经历过的舒适愉悦的事情来代替对乐曲相同情感的表达, 用具体形象的联想代替音响的运动等也都是幼儿在进行类比和比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类比和比喻不仅是幼儿最常用的、也是最擅长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和阿瑞提都认为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发现相似和统一的能力是儿童天然具备的, 成年以后由于习惯概念和抽象思维的习得才使得这种能力慢慢消退。因此, 类比和比喻的思维方法与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方式具有多元性
多元性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不同幼儿在使用不同方式进行创造性表现时具有不同的优势, 他们在不同方式上表现出来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的智能包含多个不同的方面, 幼儿在不同智能领域的能力发展是不一样的, 每名幼儿都有着相对的智能强项或弱项。也就是说, 有的智能方面在个体总的智能结构中属于相对强势或弱势, 也可能在人群中属于相对强势或弱势。此外, 多元性还表现在当幼儿表现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时, 这些表达方式彼此之间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例如, 幼儿在进行绘画表现时, 伴随着语言描述, 绘画的内容得以不断充实, 细节得到不断的补充;或者在语言的启发下, 幼儿对绘画进行整合和细节的补充完善;又比如, 有的幼儿在多次反复的角色表演中, 不断修改之前说过的故事, 不仅逐渐将自己融入表演中, 更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推向深入的。加德纳认为, 个体身上不同的智能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正是通过选择不同的创造性表现方式以及彼此不同的组合来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才使得不同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呈现出独特性。
二、同一种表现方式下不同幼儿的具体表现不同
不同的幼儿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对其做不同的组合, 而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 不同的幼儿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幼儿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的不同表现与这些表达方式本身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以绘画为例, 绘画包含色彩、线条、造型等元素, 对于这些元素的不同运用会产生表现结果的不同。另外, 不同的表现也和幼儿内在的智能倾向有关。对色彩敏感的幼儿会很自然的倾向于使用色彩, 对运动感觉敏感的幼儿则会选择线条的构型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不同个体即便在拥有同一种智力时, 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他举例说一个可能不会阅读的人, 却可能由于故事讲的很棒或具有大量的口语词汇而具有较高水平的言语智能。同样的在创造性表现中, 一个幼儿可能不太喜欢涂色, 但是造型表现力很强, 他同样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做出创造性表现。
幼儿作为审美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对它独特的表达过程中凸显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是幼儿在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的两个主要特征。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动、自由的活动和创造的特性”。音乐欣赏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幼儿是音乐欣赏的主体, 幼儿赋予音乐作品以一定的情绪情感意义, 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 这些都是幼儿作为主体自主、自觉的发挥主动性的结果。现象学认为, 艺术文本不存在先在的、确定的意义, 需要欣赏主体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作品的不确定点并使之具体化。接受美学则认为, 读者和作者与艺术文本一样, 是意义的决定者。因此, 主体性是幼儿在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的首要特征。
除此而外, 在“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是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重要特征。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感性的结果总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 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 这正是创造性的本质。”董奇也提出, “新颖独特性”是创造性的根本特征。梅斯基也指出, 当一个儿童表现出创造力时, 他是麻利的、灵活的、独创的。幼儿在自由的选择了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想要表达的方式之后, 通过这些表达方式做出区别于其他幼儿的行为, 使同一种表达方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容, 这就是独特性的体现。“创造”一词从词源上分析, “造”的过程与“新”的结果是创造性的两个本质特征。其中创造的过程是前提, 没有行动便没有结果。在音乐欣赏中, 幼儿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便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没有主体性的发挥便不可能有独特新颖的表现, 因此, 我们说主体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幼儿在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的根本。独特性即新颖性, 则是发挥创造过程的结果, 是主体性发挥的结果。主体性和独特性二者之于创造性的关系就像树干和树叶之于大树的关系一样, 独特性的表现源于主体性的发挥, 没有主体性独特性便无从谈起;而没有独特性, 主体性的发挥便像没有树叶装饰的树干一样失去了灵性。因此, 主体性和独特性对于幼儿在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表现来说, 是两个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 幼儿作为审美主题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对它独特的表达过程中凸显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是幼儿在音乐欣赏中创造性的表现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摘要: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是指幼儿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包括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 构成新的形式和内容, 给某一事物赋予新的意义;在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之处的能力。
音乐游戏中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 篇10
一、音乐游戏以幼儿为核心主体
近年来,在实际的幼儿教学当中,都已经把幼儿当作主要的核心主体,而通过开展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就凸显出了幼儿的核心主体地位。在音乐游戏当中,幼儿既是参与者,也是主导者,通过开展音乐游戏,可以明显改善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提升幼儿学习和游戏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音乐游戏教学当中,幼儿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激情和内在潜能,幼儿在音乐游戏当中探索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创造力会明显提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音乐教学当中,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去感知音乐,掌握音乐节拍和韵律等,让幼儿根据自身的领悟程度自由表现。
二、培养幼儿音乐游戏能力,提升幼儿创造力
在实际的音乐游戏当中,主要用到图片和相关饰品等生动的教学用具,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兴趣,可以在多方面感官刺激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音乐游戏能力。还可以在借助多样化教具的基础上,使得幼儿迅速理解相关知识。在音乐游戏当中,幼儿都可以实现角色创造,让幼儿亲身感受和感悟,在理解饰演角色之后,要增加相关动作和相关表情,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饰演角色和表现角色。总的来说,在音乐游戏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完成角色创造工作,通过利用生活当中的玩具材料创建情境,提升学生游戏能力和创造力。
三、多样化音乐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创造力
1.给予幼儿更多的游戏选择机会。
音乐游戏本身就存在自主性特点,因此对于开展音乐游戏来说,每个幼儿都是自愿的,在音乐游戏参与当中也是自由的,音乐游戏属于幼儿的自身活动。在实际的音乐游戏开展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保证游戏气氛足够轻松愉快,游戏参与主动权交给幼儿们自己,幼儿可以随意地在游戏当中表现自己。音乐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游戏,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游戏内容和饰演角色,培养幼儿兴趣,提升幼儿游戏参与主动性,最终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2.结合幼儿自身特征,明确音乐游戏内容。
在音乐游戏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的自身情况和发展特征,根据幼儿自身特征因材施教,还要在考虑周围环境和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明确游戏内容,要设计出利于幼儿成长的游戏方案。音乐教师还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不同幼儿对于音乐产生的不同感受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幼儿真正感兴趣的音乐游戏开展方案。在设计的音乐游戏当中,不仅要充满趣味,还必须进行问题情景有效创建,激发幼儿内心兴趣,赋予幼儿探寻新知识的欲望。另外要在设计当中留给幼儿创造点。
3.通过培养幼儿思维创新能力,提升其创造力。
在音乐游戏开展过程中,要想提升幼儿创造力,也要大力培养幼儿思维创新能力。一方面来说,要为幼儿创建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想象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幼儿自身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必须为幼儿渲染出开放氛围,使得幼儿具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才能真正激发出内在潜力,提升自身思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来说,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思维创新能力,必须完善语言环境,利用语言进行游戏情景创建,为幼儿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在音乐游戏开展之前,都必须保证语言得当,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
在音乐中培养幼儿师范学生创造力 篇11
關键词 音乐教学;幼儿师范学生;创造力;问题;对策
1 前言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价值”:创造力培养才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这也是开展艺术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而且,在未来教学中,创造性教学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发展核心。而对于创造性教育来说,主要指的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要更好的适应现实社会,更好的去创造社会。而前提是,只有具有较高创造素质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儿童。
2 当前幼儿师范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观念:长时间以来,幼师在音乐课堂中常常坚持着传统教育观念,也就是说,过于强调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却完全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问题。由此看来,传统教学观念为教师与幼儿师范学生素质的提高带来巨大的难题。
2.2教学评估: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从而导致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师范教学评估出现一定的片面性。再加上,对学生进行测验,大多数是针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在针对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是否将创新能力予以培养和提高,却在上述测试当中很难体现出来。另外,教师对分数也过于强调,这一来,极易忽略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今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3教师创造性意识培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音乐教师对技能训练过于重视,而却完全忽略对幼儿师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换言之,由于音乐教师在任职之前,没有亲自体验过怎样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意识,因此,在参加工作之后,对新思想以及新观念接受相对很难,所以,音乐教师有必要对幼儿师范学生创造力培养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以便增强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意识。
3 在音乐中培养幼儿师范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对策
3.1营造轻松教学氛围
3.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实际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国策。其中,合作指的是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的配合;而和谐相处,是在合作基础上,使交往过程更加协调。通过大量实践表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所建立的这种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递。具体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要求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在教学主导地位,师生地位十分悬殊,因此,造成师生之间关系十分冷漠,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在当今阶段,我国积极倡导要开展创新型学习,及时将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予以转变,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教师在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亲和关系后,便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各种需求予以详细的了解,更有利于理解与尊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和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要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通过研究表明,若教师板着面孔讲课,那么在无形当中,便会使教师和学生距离越来越远,从而降低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而若教师在讲课时十分和蔼可亲,那么学生便会感到十分的亲切,便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将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都会大幅度提高。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微笑,满怀激情去讲解每一个知识,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一来,确保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放松心情的去学习。
3.1.2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极易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再加上,长期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传统模式,没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能让学生自由思考和发挥自己意识、让学生随意展示自己想法和行动的氛围。因此,禁锢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通过大量实践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教法为辅,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氛围当中,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传统过于压抑氛围会给师生间交流带来巨大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为学生营造一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获得创造力的培养。
3.2在课堂教学中多方面内容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习与复习新知识的同时,必须完全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管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技能的培训,要多方面的渗透一些其他的内容,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紧密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等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下牢固基础。
3.3非智力因素发展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产生积极影响: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那些和认识没任何直接关系的兴趣、性格、信念、心理等内容。但是,上述非智力因素在人们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从而导致学生的本性容易受到很大影响,自信心受挫,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为解决此问题,教师要有宽阔胸襟,要求学生持质疑态度听取教师讲解。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培养民族精神重点在于教育。而对于幼儿师范学生来说,必须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引起高度的重视。事实上,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个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音乐教师要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具体的情况,探索出一条更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另外,由于幼儿教师素质将直接对幼儿身体健康、今后的发展以及培养幼儿创造力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幼儿师范学生创造力与创造精神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参考文献
[1]禹海燕,对幼儿师范音乐欣赏课的探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张锋利,幼儿师范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9)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12
课题批号12yxqdD005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样也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是幼儿生活的灵魂, 幼儿对音乐有着无比的热爱, 无论是在游戏中, 还是在走路时, 或是在学习中, 幼儿都会本能地唱着歌, 在不自觉中表现出音乐的律动。音乐能够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度, 能够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只有去认识音乐、驾驭音乐、赏析音乐, 才会学会体验音乐的美, 才能以此为基础促进审美创造力。下面, 笔者就此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幼儿较为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据有关心理研究表明, 个体对认识的体验越细致, 对该事物的理解也就越全面。对于成年人来讲, 因为他们具有感知欣赏音乐独立的能力, 所以只需要借助听就可以深刻理解音乐, 并参与音乐审美活动。而幼儿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讲, 幼儿都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 需要亲身去参与到音乐的各项活动中才能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因此, 为了更好地使幼儿欣赏音乐, 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力, 教师就应该采取多种音乐教学途径, 在小中大班中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 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去学会欣赏音乐, 使幼儿不知不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其中, “系列层次教学法”是指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要求, 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起来, 强调对幼儿实施系统的音乐欣赏学习, 系列层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有利于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律、有顺序地进行教学, 能挖掘出音乐教材中潜在的教育价值, 使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培养和提升。总之, 教师只有多给幼儿创造机会, 让幼儿多感知, 才能使幼儿获得广泛的音乐感受和音乐审美创造力。
二、激发幼儿丰富的音乐审美情感
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评价学生的表演时说:肢体语言太过僵硬, 一点表情也没有。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幼儿处于一种特殊的阶段, 只是靠单纯的记忆来记住动作, 对音乐本身可能没有内在的感悟, 自然动作也就没有了韵味, 表情也就提不上来。因此, 在幼儿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无论是对于哪种风格类型的音乐, 教师都要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幼儿亲自去感受, 使其身心都融入到音乐欣赏过程当中, 让其发现音乐美, 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时提高其审美能力。那么, 如何才能够激发幼儿丰富的音乐审美情感呢?
心理学家认为,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幼儿整体教育水平的高低。首先, 教师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幼儿, 激发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教师要对生活中美的音乐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美的音乐, 无论是在歌唱还是跳舞中都应用自己对音乐极高的热情去感染幼儿、渲染气氛, 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对于音乐的体验。
其次, 教师应用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 关注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在幼儿音乐欣赏过程当中, 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此时可以化身为音乐中的熊妈妈、小草、太阳公公、小鸟等。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进行这些角色的扮演, 把极其逼真的情感带入到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去。如在音乐欣赏《春》这首歌曲时, 教师就可以化作春姑娘, 将融化的小河、发芽的柳枝、喃喃的燕子变成动听的乐符, 使幼儿从老师充满生机的教学里懂得姑娘的含义, 理解春天的含义。
再次, 教师应该善于分析音乐作品的感情基调, 从情感处入手, 如《牧童短笛》是清新悠闲愉悦的;《花灯会》前段是活泼的, 后段则是优雅舒展的;《摇篮曲》更是如诗如梦, 旋律细腻等, 从而区别不同的音乐情绪上的细微差异, 并准确表现。进行情感培养, 并不只是要求幼儿用动作表达, 更应该要求幼儿对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庆六一》, 要引导幼儿形象地表现出欢快的表情和动态细节, 让幼儿在表演演唱时有激情, 能真正说出、表达出高兴的感觉和情绪。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的锻炼和熏陶, 幼儿的情感表达会更加细腻丰富。
三、发展幼儿初步的审美创造力
“原型”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任何一项活动幼儿都会对此进行模仿, 模仿的成分会占很大的比重。教师的教法恰当, 那么说是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法不当则会遏制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相反, 在再创造活动中, 幼儿往往又会增加许多创造成分, 这又与“原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 教师的示范、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有以下形式:1.为乐曲、歌曲自编不同的动作表演;2.用自由的动作形象、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3.用动作、音乐形象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这些形式都是以教师的“原型”示范为基础的。
例如:在听《摇篮曲》时, 幼儿会出现一系列的联想, 有的幼儿会说:“听着音乐, 感觉像雪碧瓶里摇着豆宝宝一样”……这时,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赞扬的、肯定的, 语言是启发性的。
总之, 在幼儿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想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就必须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教学, 帮助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建立起以音乐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薇.浅谈音乐欣赏活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幼教研究) , 2009-07-02.
[2].张萍萍.让孩子透过音乐发现美, 2010-05-01.
【幼儿园创造性音乐活动】推荐阅读:
幼儿创造性音乐教育06-28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06-17
幼儿园音乐歌唱活动09-08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11-06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08-15
幼儿园音乐活动十策略11-18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森林音乐会”09-01
幼儿园音乐活动《新年好》教案10-03
抓蝴蝶音乐活动幼儿园教案10-09
幼儿园一日活动轻音乐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