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实践相结合

2024-09-24

研发实践相结合(通用12篇)

研发实践相结合 篇1

音乐教学课程中, 无论是乐器的演奏还是音乐的创作, 都随着教育方式不断的改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声乐演唱却一直在被传统方法和教学经验限制着, 显得停滞不前。时代在不同的进步, 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停滞不前本身就是一种落后。歌唱是建立在发声器的活动基础上。发声器的生理动作产生了声音, 而正确的发生结构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歌唱的基本指导。音乐中的和声和对位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科学的构成。如果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声结构和科学的指导, 很有可能在发声过程中导致器官劳损。

建议将我们的声乐演唱教学建立在与其相关的科学基础上进行, 顺应自然规律, 运用科学原理, 先为演唱者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习者轻松的接受科学的发声方法, 再加上所选风格唱法上的演唱技巧, 逐步完善、美化, 轻松自如的享受这门能够充分表达我们欢乐、忧伤、爱情等内心的“情感艺术”。

大家都知道, 意大利是美声的起源地:在意语中“Bel”是美妙的意思, “canto”是歌唱, Belcanto (美妙的歌唱) 。或许会有人疑义, “美声”为什么不译成美妙的歌声?而用的却是歌唱?因为在理解歌唱概念时, 歌声只是其一。

完整的歌唱需要有四个方面的完美结合, 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下面就来谈谈这几方面:

一、

运用头脑:通过思维、想象来诠释作品, 调整歌唱状态。

二、

心理状态:保持心理、感觉的良好状态, 控制情感上的表现

三、发声过程:这是生理和物理形成的自然现象, 需要在理解相关的器官功能及发生规律基础上学习完善

其实, 这个过程并不难。在标准地说话发音状态下, 说话与唱歌的功能完全相同。歌唱的真正本质, 只不过是有音乐、有节奏的说话。在歌唱中, 声音的音高、音质、音量取决于说话的状态。

人声的功能有三个部分:

1. 推动功能:由肺、呼吸肌肉、支气管和气管组成

2. 发声功能:由喉咙及肌肉、软骨和声带组成

3. 共鸣功能:由咽、口和共鸣室组成

嗓音是由口腔产生的歌唱中的语言。声带从生理角度上讲可以产生声, 声在口腔中变成元音和辅音, 这是嗓音的来源。因此声和嗓音是有本质的差别的。

大多数歌唱者给嗓音的定义, 一般认为嗓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一股气流由肺输出。经过气管到喉咙, 冲击两根韧带造成振动, 产生了声。这两根韧带就是声带, 振动所产生的声就是嗓音。”

科学的说法:“声”是任何物质都能均衡振动的产生物。当振动由声带发出的时候, 就产生了喉管音, 音乐上叫做“音”。

嗓音则是一个更复杂的现象。从其组成来看, 声是基本的, 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 嗓音包含语音方面的成分 (元音和辅音) , 需要加上别的器官与喉的合作。

声带的振动是个物理现象, 没什么奇特的地方。因为, 任何发声物体都可以产生振动。人声和一种乐器一样, 喉管的结构不过是个百音盒, 和乐器拥有的特性一样。如果将两根有弹性的弦和声带拉成一样的紧度, 再用气流冲击的话, 可以得到同样的振动。弦产生的声和声带所发的声, 从物理上说, 是完全相同的, 只不过, 前者和人声的特色大不相同而以。这可以说明声带只能发声而不能发出嗓音。

也就意味着有些人过高地估价了声带在嗓音的形成中所担任的角色。从声的产生来说, 声带是主导因素。但是, 嗓音的形成是语音器官——“口”所造成的。而共鸣室则给嗓音形成以共鸣作用, 使之具备各种特性:音量、音质和响度。

因此, 从口发出的完整的“嗓音”较其原始的声要大些, 共鸣浓些, 并且质量好些。这造成了嗓音形成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具有明显的分别, 即:喉咙创造声, 而语音器官创造嗓音。

声带在原则上是只能发声而不能发嗓音, 这一点是已经证实了的。那么, 显而易见, 把发嗓音的功能归属于声带, 这是多么错误的。因为, 它们是根本不能扮演这样的角色, 声带实质上就是能敏捷地发出音的, 如果共鸣室受到阻碍而使它得不到充分的共鸣, 它也就是较弱的喉管音。但是, 发出各种嗓音, 这不是声带力所能及的, 在没有口的密切配合之下, 是不能组成语音的元素 (元音与辅音) , 从而进入嗓音真正的中心的。

针对几个问题及功能来简单理解一下:

1.呼吸:它作为一种动力, 是发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方法及技巧也有很多, 适合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段加以说明, 使其更容易理解, 方法更容易掌握。

2.声带:在放松的喉结后面, 是由两片较薄的肌肉构成, 平铺在咽腔里。肌肉并拢时, 在呼吸的冲击下形成喉音, 这是物理学上的物物相撞产生声音的正常原理。

3.喉头、会厌、舌:是与发声有着密切关系的3个动作相连的器官, 需详细讲解其关系, 以保证松弛的状态下, 使呼吸道 (声道) 畅通。

4. 腔体:几个共鸣腔连成了一个整体, 由其赋予嗓音的音量、音质和音高。 (各种唱法都在于它的控制、变换)

5. 音高:音的高度由共鸣管发出, 同管子的大小成比例, 管子越小, 音越高。

可以系统想象一下, 歌唱发声的过程:

先吸气 (腹式呼吸) , 将气息作为一种动力, 通过气管推进到喉, 冲击声带振动成声, 称“喉音”, 再托着喉音通过咽腔 (即畅通的呼吸道) 从会厌后面转到口内, 感觉撞击到口腔的共鸣焦点, 形成“嗓音”。双唇算是嗓音的扩音器, 同时, 音波由头、胸、腹腔获得体内共鸣 (头腔共鸣室起主要作用) 。

以上便是歌唱发声的全部过程, 一些具体技巧还需结合实践加以示范及形象比喻来解释完成。

四、语言:语言学的元素是由元音和辅音组成

元音能够保证歌唱者方便地连接到声音上去, 而许多辅音的读音却要中断每个音的连接。

意大利文具有丰富的元音, 是最容易唱的语言, 只需学会标准的24个字母读音, 对初学者更为有利。相比之下, 德文的辅音较多, 英文的辅音是从它们古文发音中恶化了的语言元素中得来的, 而且完全不遵守发声的自然规律, 所以很少被初学演唱者采用。

应该说, 歌唱发声这个过程并不难, 总之建议, 美妙的歌唱要建立在正确理解其概念的基础上, 加以调整、完善的过程, 来达到一个声情并茂的完整状态。任何一种唱法对其都应该有个明确系统的了解。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问题, 虽在一些专业书籍中多有述及, 但作为一个专题集中研究还不多见。可它在声乐演唱的整体理解上所占的重要位置是不可否认的。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及教学总结, 逐渐感觉到声乐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而目前很多声乐课堂, 因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往往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声乐教学,腔体,嗓音,声带,呼吸

研发实践相结合 篇2

是青年学生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下列材料,请学生阅读:

“我们现在看看一些学生,看看那些同社会实际活动完全脱离关系的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他们的状况怎样样呢?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上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我以为很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什么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呢?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学生的书本知识是什么知识呢?假定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不是他们自己亲自得来的知识。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知道,就一定的情况说来,这种知识对他们还是片面性的,,这种知识是人家证明的,而在他们则还没有证明的。最重要的是,是善于将这种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青年学生为什么必须同群众实践相结合?然后全班共同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师:①青年学生只有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②青年学生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③青年学生只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带到工农群众实践中去,化为具体的物质力量。

④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只能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焕发出来。也只有在伟大的实践中,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3)青年学生怎样才能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就该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

师:首先,同学们,看书了解“情”、“理”、“行”三个方面转变的含义。

(学生看书后)多媒体显示:在我们的党的干部队伍中,涌现了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周国知等人民的好干部。他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师:请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特别是这方面的薄弱之处,讨论青年学生应该向模范人物学习什么?

生:学习他们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世界观;学习他们的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他们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这一内容对于我们每位青年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群众的力量是大的。离开了人民群众,将一事无成,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个人比喻为一滴水,那么,人民群众就是浩瀚无垠的大海。我们每个人要想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溶入到人民群众的大海之中,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练习]1、党的群众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财会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会教学;理论与实践

目前,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基础差、学校实验实习缺乏、实习基地缺失等种种原因,造成财会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财务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结合越来越紧密,用人单位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财务理论知识要扎实深厚,财务技能要熟练操作,这对中职学校财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一、以能力为本位,精选财会专业课程

当前的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一般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部分,该课程设置明显存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教师平时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但用人单位却要求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要想改变上述现象,就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精选财会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的安排,把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能力的提高、就业岗位的要求结合起来。既要重视财务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财务专业技能的提高。尤其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验、实习条件下,要让学生多实践多应用,从而达到整合财务专业课程资源、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财会模拟实训要持之以恒

我们总是抱怨财会专业的学生不好就业,总想让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学好理论知识就可以升入高校。然而,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往往强调熟练的技能,并且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因此,中职学校财会教学就应该从掌握和提高基本技能出发,重视实习、实验性教学环节,持之以恒地利用学校的财会模拟室,加大实训性教学,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根据学校财会模拟室实际情况,充分设计教学内容,能够模拟企业工作的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熟悉企业财务的工作流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其次,进行财务模拟实训时,每一节课要以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为模拟依据,创设一定的企业财务工作情境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技能,这样的实训才有针对性、务实性、应用性。

三、让现代教育技术引领教学

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早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了,但很多专业课教师仍是对此“偏爱”有加,难怪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不少学生对财会的学习了无兴趣,课堂上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近几年,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加入培训的队伍。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就要珍惜培训的机会,真正学到教育新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财会专业传授理论知识与提高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例如,讲如何将记账凭证转入实际账簿中,这是学生学习会计的关键点,教师可以利用PPT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将记账凭证、账页在同一张幻灯片显示,然后将整个转入过程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这样,通过直观的方法,學生不仅掌握了记账凭证转入账簿的知识,还能熟悉企业的整个操作流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优秀财务人员到校授课

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多实践经验。学校可聘请企业的优秀财务人员到校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如果有条件,也可以不定期地让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以增加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把规模适中的企业变成学校财务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让企业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实际证明,校企合作是解决财会专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是学校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

五、提高财会教师的专业素质

理论与实践结合,关键还在于财会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师大多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的,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践经验较少。对此,学校领导要高瞻远瞩,从提高财会教师的专业素质出发,尽最大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定期聘请学校合作单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让财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真实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方法、技巧等;还可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和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初中化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篇4

一、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化学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中的哪些实例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哪些生活现象是可以用中学化学知识解释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1. 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化学

我们周围的事物是由许多的化学元素和化学成分组成的,包括每一个人的身体。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思考,会发现化学知识随处可见。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物质,有的是天然存在的,如喝的水、呼吸的空气、脚下的泥土等;有的是由天然物质改造而成的,如烹调菜肴的酱油、醋等;还有更多的物质是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如玻璃、水泥、铝合金、化肥、农药、塑料等。种类众多,用途广泛,使人类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成千上万的化学变化和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可见,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

下面我们来具体罗列一下人类衣、食、住、行中的化学。

“衣”:我们穿的衣服所用的材料中,羊毛、蚕丝、棉织品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涤纶、腈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材料透气性好,但不耐磨;合成材料透气性差,但是耐磨损。学生的校服一般是合成纤维制品,而T恤是纯棉的。生活中,纯羊毛制品价格昂贵,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有鉴别羊毛制品的能力和经验。纯羊毛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这是鉴别羊毛制品最有效的方法。给学生介绍这些生活常识,增加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可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

“食”:食是人类每天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通过饮食获得能量。食物可给人体补充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我们向学生介绍不同食物的主要成分,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锌会导致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身体抵抗力就会差,易生病;缺钙容易骨折,骨质疏松,易患佝偻病、软骨病等,而经常喝碳酸饮料,容易导致钙流失。化学生活化的学习,能让学生具备更多科学生活的知识。

“住”:窗户用的是铝合金,因为这种材料的密度小,质量轻,不容易生锈,耐腐蚀;盖房子用的钢筋是铁合金,硬度大;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门的锁,锁芯用的材料是黄铜,也叫铜锌合金,硬度大,不容易变形;刷墙用石灰浆,刷在墙上,变硬变干后,形成一层白色固体,整洁美观。

“行”:我们上班或外出旅行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化学材料。现代社会,各种交通工具推陈出新,与一些新型的化学材料有关。海上航行离不开轮船,轮船是用钢铁制造的,钢铁是金属材料中的合金,为了防止其生锈,人们采取了一些防锈的方法,这些内容与中学化学知识有关;飞机的机翼是铝合金或钛合金,铝合金或钛合金有着特殊的性能,如质量轻、不易生锈、耐腐蚀等;自行车镀上金属铬就不易生锈,且耐磨;化学反应往往是交通工具前进行驶的动力。

2. 近现代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推动和促进了人类生活的进步

日常生活中,化学实验研究出的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如洗衣粉、肥皂、洗衣液,是去污的好产品,其原理是乳化作用;化肥中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给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提高产量;蒸馒头时放些小苏打,馒头就会又大又白又好吃。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与医学也密切相关,供氧器就是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来制氧,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通过化学原理制备的药品、针剂、口服液等,可治疗各种疾病,甚至攻克不治之症,延长人类的寿命。

总之,化学几乎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有利也有弊。如汽车的大量使用,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大气污染。酸雨在警告我们,臭氧层空洞在威胁着我们,环保成了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另一重大课题。只有好好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尽可能在运用化学的过程中趋利避害。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要让学生喜欢学化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化学带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把生活经验和化学学习联系起来,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生活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所以,化学教学生活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同时生活化教学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之一。

笔者认为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生活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一个二氧化碳含量很高的山洞,人牵着一只狗进入,走着走着,狗昏迷了,人只是有点呼吸不畅。这是为什么?人还能不能继续往洞里走?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密度又大于空气,所以人没事,狗昏倒;而洞内,二氧化碳浓度高,人不能再往里走了。这样的课堂引入,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整节课都会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学习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时,可以提醒学生一个生活细节:馒头没有味道,但在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越嚼越甜。这时我们就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所以我们感觉到甜味。溶解度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打开可乐、雪碧的亲身体会,对比夏天打开冰镇可乐的现象,学生积极回忆,分析思考,自然得出结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学生自发参与学习探究获得的化学知识,会让他们终身难忘。

3. 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如学习了溶解和乳化的知识后,可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衣服上有了油污,有哪些方法可以洗净?原理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以下方法:(1)用洗衣液洗;乳化作用的原理。(2)用汽油洗;溶解的原理。这样可以使课堂枯燥死板的知识变得更鲜活、更实用。

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篇5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教学过于倾向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造成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相脱节。应该认识到,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应从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一批社会学要的法律人才。

一、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目前法律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多是法律基本原理概念等内容,而教学过程则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考核则采取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另外,在法律教学中,缺乏基本的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技能及法律方法论等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与实际需要相符的实践式教学。

(二)实践组织不合理

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统筹规划,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例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法学实践经验、法律知识储备以及审判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如果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与模拟法庭,而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另外,有些模拟法庭的组织多按照事先排练的模式开展,只是表演形式,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还有些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此时毕业生正面临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只是实习单位盖章了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评价与激励体制

在法律理论教学中,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规划有明确反映,对撰写教案也提出明确要求,并通过一定激励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案等。而相关教育部门也以随堂听课、教学检查、召开教师交流会、网络测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但是针对实践教学来说,却缺乏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而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亲临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但是学校并没有将此纳入教学评价与考核的范畴内,更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所以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也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没有强制的学分要求与奖惩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四)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法律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一般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如果需要校外调查、旁听、咨询或者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只能临时报告校方批款,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单方面承担费用,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兴趣。另外,实践教学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指导与评价,这就要求加大师资的投入与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二、构建法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由于传统的法律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因此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激励和教学评价等教学体系,因此可参照理论教学体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独立、平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应整合现有的理论课程,并以实际需要增加实践课程,既要保留过去直接服务于法律实践的课程,如证据学、法律文书等,还应加设如司法过程、法律职业技能等实用课程,并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强制学分制。同时围绕这些实践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结合当前法制现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正面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实现良好的法治理想。

(二)完善法律诊所教学模式

法律诊所教学模式源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标志着判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校外课堂形式,效仿了医学院中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方式,而是在校内以某种形式建立法律诊所,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真实的办案过程中。这样,既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也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理论,减少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

从国外大学的法律教学实践来看,法律诊所的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与职业技能;二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学生树立正义感、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因此,通过法律诊所的建立,可让学生接触更多实际调解、诉讼案件,真正像律师一样处理案件,同时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影响力,参与法律诊所的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学到了课堂以外的能力、技巧,更好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具体案例中。

(三)由模拟法庭转为实战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最终目标还是转向实战法庭。主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1.在模拟法庭准备开庭之前,仅对外公开法律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参与者名单。而法庭中的陈述意见、辩护意见、法官主持及判决结果等都是未知。因此在开庭之前,学生应寻求专业司法人员或者老师、同学的指导,并独立分析案情,大量搜集材料,准备论点证据,并分析对方可能指出的论点论据等,全面做好自身角色,争取更好的实战结果。因此,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应明确自身定位和观点,并随着诉讼过程的深入,不断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2.应确保模拟法庭的实战效果。只有真正对抗,才能确保模拟法庭的实践效果。为了避免同班学生之间相互熟悉,而每次模拟法庭缺乏新鲜感,因此模拟法庭应尽量安排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且每次开庭的案例有所区别。如果在同一班级或者同一年级开展模拟法庭,就应该安排不同组、不同班级的同学分别承担控方、辩方及审判职能,只有确保法庭对抗性,才能真正确保实战效果。

3.提高模拟法庭的真实性,注重树立庄重感、严肃感。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在每次开庭时准备审判器物,提高审判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多感受法庭文化,为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

将高职英语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篇6

关键词:生活中的英语;学习兴趣;实践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84-01

本文浅谈将高职英语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入学成绩差,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等,英语教师总是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让学生们如何学以致用而焦虑。有的学生对英语全然不感兴趣,觉得英语的用处并不大,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着边或觉得英语很难学,很抵触学习英语。有的学生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并努力学习,但是实际生活中所学的英语知识并未得到很好的运用与练习,因此总是感觉到学难致用。本文通过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英语现象来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用自主观察的方式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这里,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用生活中的英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阅读英语书籍——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就要求从“简单”开始。学习、使用英语都要遵守简单原则,所以应引导学生从英语简易读物开始。现在,书店里有好多套把原著简写成的“简易读物”。先读那些用500~800词简写成的读物,后来又读用800~1500词简写成的读物,再后来就读用1500~2500词简写的作品……慢慢地学生就能读进去,因为他们读懂了;读懂的感觉特别好。当一个人有了成就感时自信心就诞生了,并越来越强,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阅读外国的英语文学作品能把学生们带进一个不同的国家,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不同的生活,结识了一些不同的朋友。在走入另样的文化、生活、人物,风俗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神往,一种强烈的欲望。每时每刻都想读!

只有从简单的开始,才容易入门,才容易产生"兴趣",才容易把事情进行下去。英语阅读应遵守"简单原则",听、说、写都应从最简单的开始,因为简单原则有巨大的优点:造就成就感,培养自信;增加兴趣;语言朗朗上口;易于学以致用。

很多中国学生对简单的语言往往不屑一顾,只求理解而不去尝试着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学英语中最喜欢追求一个字“难”。尽管学了很多难的东西,却不会“用”。而事实上,简单的东西如能灵活、准确地使用才是真正重要的。比如从口语来说,人们并不是看一个人会说多么难的单词,关键在于看他能否熟练运用最简单的单词、句型、语法来表达情感、思想。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是通过有限数量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型来完成的。学会容易的东西,并把容易的东西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写英语日记、发英文邮件、网络上英语聊天

(一)英语日记。学生将写语文周记的习惯转换为写英语周记的习惯,可能刚开始学生们会不能很好地用英语来自如地表达他们的想法,但是随着时间和英语知识地积累,学生就能较好地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排解学生的受挫情绪,多给予他们鼓励,并作出相应的学习指导。

(二)英文邮件。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引导学生们去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节日。每逢节日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互相发邮件,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很自然地练习如何学习写英文信并了解一些语言习惯。并且也鼓励学生之间尝试互相发送英语邮件,共同进步。

(三)网络上用英语聊天。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属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聊天群,类似于英语角之类的,有聊天的主题。比如每周设立一个话题,类似“高职学生的恋爱观”等,学生们在网络上用英语留言,由群主整理大家的留言,然后待到课堂上大家再用英语交谈的方式探讨。同样,也可以鼓励学生加入一些用英语交流的交流群,扩大英语交流圈。

三、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有英语介绍的事物

让学生们去发现生活中有英语介绍的事物,比如说食品包装袋上英文的介绍(像净重量用net等);电器用品的英文说明书;公交车上的一些英文标志语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们有意识的去观察生活中与英语有关的事物,然后让学生们总结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以并在课堂上与别的同学交换自己的心得。

四、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并用英语表达

以情景课的方式让学生们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设餐馆等,如模拟“KFC”等类似的快餐店,学生们即感兴趣又贴近生活,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用英语表达一些常用的餐馆用语。这样学生不但觉得有趣,还会很好地掌握课本上要求的语言点。

五、鼓励学生留意网络游戏中的英语以及电影、电视上的英语。

现代社会学生们玩网络游戏已经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适当鼓励学生们留意网络游戏中的英语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是很有效的。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freeze是什么意思?”。我回答到:“结冰、冻住”。学生告诉我说还可以作为“别动、站住”的意思,他说在游戏中警察就是这样对坏人说的。另外鼓励学生留意电影、电视上的英语,这样不但能跟上时代语言的发展,还能让学生们通过看国外的电影、电视拓展他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将他们所获取的知识与别人交流。

这样不但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广阔天地,更让学生真正的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5]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

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篇7

舞蹈是表演艺术, 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 也是内外统一的协奏曲, 随着舞蹈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又有怎样的重要性?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舞蹈课就是为舞蹈艺术实践而服务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说明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是相辅相承的。

1. 为什么舞蹈课要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

舞蹈教学主要是传授舞蹈的表演素材, 因此舞蹈院校一般都将教学与舞台实践作为自己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人们把舞蹈排练与演出看作是“组装车间”, 舞蹈教育应尽早、尽多安排演出, 采取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把课堂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促进教学的再提高。舞蹈课是学生积累知识、为舞蹈艺术实践积累经验的重要过程。舞蹈课不仅仅要培养他们的肢体动作, 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智力素质和体能素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因此, 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 来促进舞蹈知识的掌握和升华。

2.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

(1) 舞蹈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

舞蹈教育是知识性教育, 素养性教育, 是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艺术鉴赏力, 提高舞蹈欣赏水平。通过舞蹈教育, 使新的一代人能成为起码的舞蹈欣赏者, 成为鉴赏家和批评家。能否实现这一目的, 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舞蹈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懂得舞蹈艺术的特性, 了解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和力的特征, 要能使用自己的视觉与听觉器官, 增强对人体动态的感应能力和敏感性。为此, 尽可能使受教育者参与舞蹈活动, 增强自己的舞蹈感知能力。

(2) 舞蹈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舞蹈专门人才。

舞蹈专门人才,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种专业人才, 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教育中, 舞蹈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

(3) 舞蹈教育对审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中,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已成为共识。从王国维的“美育即情育”到蔡元培的“美育是情感的性质, ”现代美育家们更注重美育情感教育作用的现实效果, 它能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渗透人们的心田, 感染人们的思想, 陶冶人们的情操。当舞蹈作为美育手段时, 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 从情入手, 以情带形, 以形显情, 要致力于通过美的舞蹈形式手段, 激发人的情绪和情感交流, 达到振奋情绪, 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 舞蹈课在舞蹈艺术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艺术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 由此可见, 舞蹈课必须与舞蹈艺术实践挂钩。离开了实践, 任何艺术和技巧都等于纸上谈兵。注重实践就是强调锻炼, 这种艺术锻炼和实践,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课所学的知识要通过实践这个平台得到检验和提高。“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实就是如此, 它们是相辅相承, 是不能割舍的血脉。

三、以舞蹈实践来促进舞蹈知识的学习, 以舞蹈学习来促进艺术实践的质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唯物辩证法早已把理论与实践的应有关系分析得淋漓透彻, 但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 实践应为理论提供基础和依据, 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达至“二次飞跃。”舞蹈的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展示, 不仅能演, 而且也能编。让学生共同体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得以发挥。舞蹈课只是艺术知识的吸取, 而舞蹈的艺术实践则是舞蹈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提高。

四、谈谈舞蹈课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

刚学舞蹈时, 我对“舞蹈”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虽然以前也接触过舞蹈, 但认为“蹦蹦跳跳”就是舞蹈的全部。学校开设了芭蕾舞舞集训课。这也是我在舞蹈方面成长的第一步, 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舞蹈需要基本功, 不知道舞蹈需要表现力、眼神……更多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现舞蹈的内涵, 身体比较僵硬, 动作不到位, 表情也很不自然。在台上也只是勉强能把舞蹈动作做出来。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 在芭蕾集训课上, 从基本的站立姿势开始, 通过芭蕾集训我发现自己能舒展的做舞蹈动作, 走路时能保持亭亭玉立的姿态, 基本功也有了渐长, 对舞蹈的学习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对舞蹈的理解与感受, 使我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经过多次在台上的实践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舞蹈课对舞蹈实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把课上学到的知识, 展现给大家, 再通过表演去寻找欠缺的知识, 再通过课堂去掌握。这是进步很大、提高很快的方法。这些都要归功于舞蹈艺术课的教育和实践。舞蹈艺术是无限的, 而舞蹈课是有限的, 时间长了, 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用的, 那么就要不断的再去学习、去运用。相反, 没有实践, 学再多的知识也不会有更好的升华。

摘要:为了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本文从舞蹈课对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课的指导性中分析了它们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 并结合自身体会阐述了舞蹈课与舞蹈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舞蹈课,舞蹈实践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

[2]魏传义主编, 《艺术教育学》, 重庆出版社, 1990年版.

[3]参考北京舞蹈学院资料.《中国舞蹈教学》.

[4]于平.《舞蹈形态学》.

[5]赵丽敏.中国古典舞神韵在教学训练中的价值.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论小学数学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篇8

一、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就是通过寻找数学学习的起点,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 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必须填平儿童的兴趣经验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儿童的经验和文化应该成为学校学习的基础。”数学概念本身是比较抽象的, 而小学生认识的特点则是具体形象的, 他们所学习的数学是实用性较强的数学, 他们所认识的数学的起点并不是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 而是他们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一定要生活化, 以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一) 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忽视了对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改革则倡导以小学生的认知视野与生活经验为背景,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来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 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亲切感, 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诉求。在学生进入到了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后, 教师要注意从中抽象出数学原理, 使学生认识到课堂的重点内容, 避免学生只顾沉溺于有趣的情境中, 而忘记了掌握真正的数学概念与原理, 反而得不偿失。教师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要在形式上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比如以游戏的形式引出;二要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 最好能够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充分结合, 让学生不光感到有趣, 还要熟悉。

新课程教材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 在每一个新授知识点上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设计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情境图,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学生为本, 创设一些学生喜爱的生活场景, 以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让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件难事, 从而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对数学亲近的欲望, 进而产生探索的兴趣。如在教学“统计”一单元时, 我以大家最熟悉的过生日为背景来设计问题情境, 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境, 来了哪些客人、收到了哪些礼物等, 让学生做简单的统计。然后话锋一转, 将情境移到大象家, 创设了一个大象过生日的情境, 让学生统计一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学生个个兴趣高涨, 忙得不亦乐乎。

(二)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养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步骤,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 在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 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 并在实践中增强自身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从而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 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出真知”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科学总结。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 而是要和实践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其实,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数学课的任务之一, 就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 做到“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总结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 综合分析, 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使得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了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过程, 这既是学生的认识与能力完整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同时, 我们要根据学生和实际教学内容的特点, 运用多种教学原理、方法来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 使其更具有数学的味道, 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服务于生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原型,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积极开放课堂教学,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树立数学学习有用的意识, 继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给广大教师以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践,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0 (7) .

[2]李俊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 2012 (8) .

[3]杨巧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1.

[4]吕俊秀.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 .

[5]李满仓.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英语课程与机械专业相结合的实践 篇9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变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主, 使学生成为企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 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要凸现其职业性特点, 为专业服务才有生存的长远空间。如何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的机械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力求设置新颖的、与专业相融的实用英语课程, 使英语课成为专业能力培养的一部分, 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实践的课题。因此, 笔者在英语教学过中, 与机械专业部的数控专业教师一起对英语教学和数控专业相结合做了一些探索。

一、强化数控专业特点, 加强英语课与数控专业课的衔接

专业英语是为专业课服务的, 课程结构设置应当是相互配合、协调、衔接紧密的, 否则将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我们把专业英语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后, 或与专业课同步, 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的同时能及时掌握与专业课相关的英文。

数控专业的学生, 在操作中首先接触到的是英文的命令、提示、帮助等。在授课过程中, 遇到了与数控有关的词汇, 应向学生详细介绍, 把英语和数控联系起来。每节课的开始抽出一点儿时间, 就这些命令、提示、帮助等的词义、功能、读音等做专门介绍, 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英语和数控的学习兴趣。

同时, 笔者经常和数控专业教师沟通, 整理数控专业常用英语词汇。如在遇到“aut omat i cally”时, 介绍相关词汇“AUTO”, “ATUOCAD”;遇到“control”时, 介绍一下“NC”;遇到“program”时, 介绍相关的词汇“program number”、“program name”,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把专业性知识融进英语教学当中, 使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了专业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数控英语的特点, 掌握数控英语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特点

随着数控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专业术语和概念层出不穷, 大量使用缩写词汇是数控专业英语的又一突出特点。如MDI (Manual Data Input) 手动数据输入;CAD (Cumputer Aid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CAM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制造等。

数控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 二是指该词汇在数控方面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词汇获得了固定的专业意义。在很多情况下, 同一词汇在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方面的含义是不同的, 但是专业词汇又往往是由普通英语词汇引申而来。如单词zer o, 在普通英语中是“数字零”的含义, 而在数控英语中更重要的一个意义是“机床回零”, 而机床回零正是让机床刀架回到坐标原点即坐标零位。又如《数控专业英语》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二十二课的题目是:I nt er f ace Ci r cui t and Bus Comcept s (接口电路及总线概念) 其中Bus在普通英语里翻译为汽车, 如果不知道这是个专业术语, 而仍译为“汽车”, 这就要闹出笑话。

掌握数控专业英语句式的特点, 突出其实用性、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如Eacht ermi nal is packaged in an indi vi dual cart on for prot ecti on dur ing shi ppent, 这样可将被说明的对象置于主语的地位上, 处于整个句子的前部, 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先入为主) , 结构更显简洁清晰。

三、积极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数控的硬件及软件发展如此迅速, 作为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英语知识和数控知识, 工作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学。作为教师教会学生一种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学生的终身将是受益无穷的。

1.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依据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优势,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利用数控多媒体课件, 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从而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2. 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控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 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满足工作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词语讲解, 不能忽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全篇文字的理解, 这样才可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参加全国绘图员考试或UG软件的等级认证, 要求学生能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 然后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进行对话及写作练习。因此,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讲, 要在数控领域有所发展和创造, 就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整个过程还是处于实践阶段, 我们感觉到英语教学与机械专业相结合,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教学在彼此的合作中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不足和问题, 比如, 有些成员学习不主动, 消极抵触, 或者心不在焉, 无论哪种策略都不奏效, 还有关于记忆的心理学知识急需向学生普及, 这些都是今后实践中还有待于调整和探索的方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 就英语教学而言, 如何让英语课程与专业融合, 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进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这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将课程与专业结合进行实践的课题。

研发实践相结合 篇10

实践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要实践能力的重大任务。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 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 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1]各类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近年来各类国家级的品牌赛事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等, 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竞赛交流平台, 也推动了相应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1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 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 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灌输式, 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实验平台和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差, 实验课前几乎不预习实验内容, 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实验课上大部分同学照抄班级里少数几份程序或设计, 实验报告抄袭情况相当严重, 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少之又少。因此实验课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效果一般。

实验内容单一, 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按理论课程知识点设计内容, 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距离较远, 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课程中实验内容互相比较独立, 相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实验不失为很好的补充, 但仍然局限于对应的一门课程, 无法将本专业内相互联系的课程贯通起来, 使学生对系统整体缺乏概念。实验内容比较简单、枯燥, 课程形式单一, 学生缺乏兴趣和成就感。有理论验证性和单一性的特征, 使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空间, 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验平台单一, 仪器设备的选择、准备都由实验教师进行, 学生没有得到实际的、真正的工程训练。一台实验箱几乎完成课程涉及的所有实验, 实验平台不分层次, 不分难度。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学生的实验箱好比小孩的玩具, 学生学完课程做完实验, 却不知道如何选择控制器芯片、传感器、执行器等;不会设计电路原理图、绘制及制作电路板;不知如何从PC开发平台向控制器下载程序;更不用说考虑机械结构的设计对系统控制的影响和应用各种高级控制算法的编程了。总之, 学生通过实验课程不能完全掌握独立开发实际的控制系统的能力。

实验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要求比较简单, 学生不够重视, 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是实验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不是外部刺激的结果, 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 提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环境对形成有效学习的作用, 其中包括“硬环境、软环境”。倡导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因此单靠老师教, 而不强调学生主动学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教学形势,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供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软硬件环境, 教师指导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2 大学生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相对于枯燥的课堂教学, 大学生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多彩, 对象更具体生动, 与实际联系更紧密, 也更能吸引大学生。在各类与学科专业方向联系紧密的大学生竞赛中, 广大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踊跃报名, 积极参加, 热情投入。在竞赛和科技活动中, 大学生们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热情。学生对于跟实践结合紧密、有趣生动的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非常感兴趣, 也觉得能够学习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深刻体会, 得以实际应用, 而且会多学许多新的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更加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这种以专业知识为主的科技活动。是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实践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是传统实验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 各级别的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大赛、机器人大赛、智能车大赛等竞赛活动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地如火如荼。例如全国智能车大赛, 涉及汽车、电子设计、机械原理、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技术、软件编程、数学建模等学科和技术, 在竞赛中, 学生需要自学单片机原理及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编程, 需要自己设计和制作电路板, 需要调试程序和参数。学生们在智能车的制作过程中对于自控原理、计算机控制、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原理与设计、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等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理论层面的, 而是更加系统的、全面的、从应用层面上的学习。比如学生学完单片机原理, 做完教学实验, 还是不会用买来的单片机芯片做一个最小系统, 没有了现成的实验箱, 不知道程序如何装进单片机系统中。通过参加智能车比赛, 甚至单片机等专业课程没学过的低年级学生都会快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制作电路板和程序设计。智能车制作、智能车大赛官方网站、智能车QQ群等网上平台也整合了各种资料, 方便学生自学、进行经验交流和问题的讨论。可见学科竞赛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全方位的, 信息量也往往超过课堂教学。在竞赛中得到了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更加收获了自信和进取心, 以及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工作态度。

3 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学生们热情高涨, 甚至有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都踊跃报名, 高年级学生几乎全部报名参加的现象。这样的直接结果是有限的几位指导教师负荷太大, 一个教师甚至指导几十个学生, 十几个参赛队, 并且无课时费和工作量等报酬, 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进一步调动积极性, 势必影响竞赛成绩和课外科技活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生投入大量时间, 对于课程紧张的大二大三学生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能取得好的竞赛成绩的只能是少数同学, 大部分同学没有取得成绩又没有学分作为保障, 将很难坚持下去, 长期下去会大大削弱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不好保证。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虽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不属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 因而无法用实验经费给予支持, 只能是参赛队所在学院用行政经费给予一定支持。

传统的实验课以无法有效完成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 而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同样需要借鉴传统实验课的组织形式使更广大的学生从中获益, 而不只是极少数的实践能力强的同学。两者的结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基础性实验课程。现有的实验课程基本属于此类, 内容相对简单, 独立, 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设备为现成产品, 例如实验箱, 实验平台可操作性好, 容易学习和掌握。课时不需太多。目的是帮助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2) 设计型实践环节。形式可以为课程设计, 其内容可以与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最后接近或源于实际, 内容较复杂, 综合性强。实验平台需要学生自己搭建, 可以提供基本模块, 像搭积木一样, 快速搭建系统, 使学生上手容易, 可以更加专注于核心控制算法设计。

3) 创新性实践环节。形式为开放性实验。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就可以作为创新性实践环节给予选修课学分。开放性实验题目自拟或指导教师指定, 实验的时间、地点、形式灵活, 按提交成果或取得竞赛的成绩进行考核和给予不等的学分。考核方式可以是校内外竞赛成绩, 科技活动成果展评比结果, 答辩成绩, 及发表论文、取得专利等。而指导教师则可以按照指导学生数量和学生的成绩折合成工作量。

通过设计型实践环节将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渗透进实践教学中, 使传统实践课程形式内容上更加吸引学生, 平台上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创新性实践环节, 即开放性实验, 将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完全结合, 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解决了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和资金紧张等问题。

4 结束语

大学生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其指导和管理难度都比较大, 需要大量经费支持。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缺乏吸引力, 亟待改革, 但有其指导和管理上的优势。如果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则可以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关键问题在于建立管理平台, 设置灵活的学分免修制度, 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合理分配实验室人力物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瞿绍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 (15) .

研发实践相结合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体育 慈善教育

[作者简介]兰兰(1960- ),男,广西中医学院体育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保健体育与养生。(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19-0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项知识技能,配合教学改革研究,笔者自2005年起尝试将课堂教学引入社会,逐步将以做义工、参加慈善活动为主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学生们在体质健康水平、思想教育及社会反馈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显现,因此,可以认为,慈善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有益的,而且前景是广阔的,是大有可为的。

一、慈善教育与大学体育相结合的基本做法

成立“大学生保健体育会”,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均为会员,体育老师、各班的课代表为组织者、召集联络人。

(一)“大学生保健体育会”行动宗旨

秉承光大中医药学事业,努力传播、推广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体育运动,为全民体育卫生事业服务;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慈悲、仁爱的道德情怀,塑造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专门人才。

(二)“三义”行动

所谓“三义”行动,包括:其一,义诊,对群众在养生保健方面进行宣传咨询服务;其二,为群众义务地进行中医专门手法的推拿按摩服务;其三,面向群众义务地演示、传授养生保健功法。

1.“三义”行动的特征。其一,教学育人。让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构建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框架、氛围,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努力训练自身的专门技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接纳的有用人才。其二,服务社会。视学生们的课程安排情况,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到相对固定的广场、社区、单位、护老院进行“三义”活动,构建全民体育卫生服务站点。其三,非经济性质。会员学生不需交纳会费,所需奉献的只是精神、劳力、知识和技能。不对任何药品、器械做广告宣传或促销活动,杜绝一切贸易经营行为。

2.“三义”慈善活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制作“三义”活动工作手册,将“三义”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每学年安排10周以上的相关活动,将该活动参与情况、工作实绩列为专选课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获良好者(75分以上),每人每学年必须参与不少于10次的“三义”社会慈善活动;若其他体育项目考评成绩不理想而“三义”活动表现良好者,最高可获得10分的总评加分;总评已达到优秀者(85分以上),则不予加分。

二、“三义”活动与大学体育

“三义”慈善活动可以较好地实现体育功能,有效地促使参与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三义”活动不同于个体生活之必需的本职工作、劳动,为他人的劳力付出是其主要特征。有研究表明,稍微的身体活动疲劳感加上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们的大脑清醒,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机体的免疫水平提高进而提高健康水平,这也是慈善活动类同于体育锻炼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义”活动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老、弱、病、贫等弱势人群。按中医学的原理,身体防病治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植强壮身体的“正气”以抵御、击垮来犯“邪气”的过程。大学生们以阳光、亮丽的“正气”接触并影响受侵袭的弱势人群,使其“正气”得以提升,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同学们身体也处在“邪气”的侵袭之中,这更能反射性地激活他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凝聚营卫之气,扩充、增强“正气”,进而增强体质。在奉献之后,同学们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因为付出而产生的爽快、坦荡、愉悦的感受,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同学们道德培养、人格完善的有效手段,按照中医学“神形一体”“心身同治”的原理,由心理状况的改善而实现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体(育)”“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建立相对固定的全民体育卫生服务站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慈善服务中实现体育和教育的目的任务,是开展“三义”活动的中心工作。从“三义”情况统计表分析,虽然本专选班的同学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参与完成“三义”活动,但活动参与人数、专选课程的选课人数、班数均在逐年增加,而且有自发组织,独立完成“三义”活动现象,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这说明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得大学生们的认同,教学效果良好。

三、“三义”活动的效果体现与体会

助人之后身心愉悦的成就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对自身于社会存在的价值得以提升,增强了自信心。部分药学、卫生管理专业的同学为了参加“三义”活动,还专门选修了中医针灸推拿学课程,逐步营造出“慈善是阳光”“慈善是时尚”这样一种校园文化氛围。

“百善孝为先”,是一位同学在参与了“三义”活动之后,在学年体育理论考试之时的作文命题。该文叙述了她在为老人们进行“三义”服务时,联想到了自己的长辈和亲人,深深检讨了以往的种种“使性子”“发脾气”的忤逆和不孝,并表明“感谢‘三义’活动给了她赎罪的机会,因为每一位老人都是她的亲人,最需要她的人”。“三义”活动也是专业实习的良机。“三义”活动所服务的受众,尤其是护老院里的院民大多是患有各种慢性病、老年疾病的患者。了解其治疗及调养的方法过程,实际上等同于临床见习、实习过程,对医、药专业的学习大有裨益。体育教学之“三义”活动能丰富、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课程知识,这是他们自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原因。病态之中的许多老年人大多伴有抑郁、孤僻、排他甚至暴躁的心理症状,大学生能够与其交往,介入其生活,并且使其萌生出不断地祈盼相约下一次再见的欲念,说明学生成了老人们忘年的朋友。一位中医学专业的男生言及初次到护老院时的感受是“惊惧”“恶心”,那是一种生命气息匮乏的印象;而如今再去,就像是“拜访老朋友,玩儿似的……”独立地与不同的人交往,不仅使许多同学协调了人际关系,也使得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传授者,指导教师必须首先在思想上认同体育与慈善并举的意义和作用,应当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参与“三义”慈善活动。近三年来,笔者参与组织学生开展“三义”社会慈善活动达64场次,以每次2.5小时计算,约可折合为240个教学课时,这些都是无偿的。虽然没有经济利益回报,但并不使人懊丧,反之,笔者也和广大学生一样,充分享受到了那种类似于参加体育锻炼后、出力流汗之后的舒坦和助人之后的成就感与快乐感。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项目的基础原理,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修身必先养心,以仁爱养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积德养心,把慈善当做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稍有闲暇,经常为之,以期“积善成德”,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仁者寿”、荀子说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吧。

通过近三年的“三义”活动实践,笔者认为,在专选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大力宣传并努力培植个体内心世界的五个“心”。第一,感恩的心。个人的成就绝非天生故有,乃是家庭、国家社会培养教育之功,做人要心存感激,随时准备回馈报答。第二,纯粹的心。奉献就是奉献,慈善就是慈善,应当摒弃得失与功利之欲念。第三,简单的心。就是要约束、简化自我对名誉或物质的欲求,《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勇于处下,是一种心理姿态和趋向,它并非指对学问、工作方面的不思进取。相反这是一种谦虚的、永不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激励人要精进奋发,不断超越。第四,慈悲的心。这是超越了自我,将小我一己的快乐融入社会大众,悲愁他人之困难疾苦,为之而牵系、所忧、所感、所努力行动的心理行为。第五,仁爱的心。要努力培养博大慈爱的胸襟和心怀,以“成事”为主要路径来“成己”,勇于奉献,在不断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体现生命的价值。

另外,还必须明确并处理好慈善教育与宗教的关系。由于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项目的许多观点、理念源自于东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所以在专项教学及慈善教育活动中曾经引用“利他奉献而至利己涅 ”“布施、隐忍、精进”等佛学术语,个别信教同学认为老师在“弘法”。一些同学也提出“老师是佛教徒吧?”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明确表态、正面回答的严肃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宗教问题》,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于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要求自己并且教育广大学生,做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积极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的正确观点。同时,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了解包括宗教在内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要富于包容性,弃恶扬善地吸收接纳,为教学服务,为慈善教育事业服务。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宗教,而是要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服务。”

慈善教育符合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一个叫“正义者同盟”的组织,并指导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该同盟的革命斗争口号由“四海之内皆兄弟”变换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次年由他们共同创作的同盟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问世发行,这是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无产者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部分。慈善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在我们开展的慈善实践工作中,有着鲜明、显著的“向下”特征,既面对社会底层,面对老、弱、病、贫之弱势群体,切实地践行扶危、济困之工作,不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体证的一个有效过程。

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主题,在进行慈善教育的实践中构建、发展慈善文化,可视为等同于建设和谐文化的一项有益的工作。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处置得法,是可以获得体育、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多赢的良好结果的。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坚持进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慈善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求得社会上更广泛的关注、认同和参与,同时,还应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组织防范工作,严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宗教问题[A].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顾海良.画说共产党宣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宣楠.论语正义[A].诸子集成(卷1)[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4]王先廉.荀子集解[A].诸子集成(卷2)[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5]魏源.老子本义[A].诸子集成(卷3)[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86.

[6]丹增.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7-18.

研发实践相结合 篇12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传统的林下经济下一篇: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